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精选12篇)
1.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一
小学信息化考核方案
幸福中心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绩效考核细则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县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我校绩效考核方案中电教考核分值总分10分,组成如下及考核方式如下
一、班级一体机使用----3分
(一)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月上2节多媒体课, 35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教师每月上1节多媒体课,(检查以多媒体教学记载薄为主,结合学生调查及网站申请)
(二)检查方法及分值说明
1. 此项采取每月一查一统计一公布的`方式,检查时间为每教学周期月月底
2.检查以多媒体教学记载薄为主,结合学生调查及网站申请,如发现有弄虚作假则当月分值为0分,此外请需上多媒体课老师课前半天告知班主任开锁或登录学校网站电教管理系统申请,以便登记。
3. 每月检查达到规定课时数即得满分3分,少一节扣1分,上课节数为0则0分,学期以总分除以检查次数即为本学期此项目个人得分
4备注:45周岁以教师,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3分,音乐美术老师拿基本分2分,有一次上课记录则3分
二、县局教育网参与使用----2分
(一)要求:积极参与县教育网的建设及使用,每学期在县教育网组课4节,上传资源20个。
(二)检查方法及分值说明
1. 此项采取每学期一查一统计一公布的方式,检查时间一般为每学期假期开始前一周
2. 分值: 组课少一节扣0.25分,上传资源少一个扣0.05分,
3.50周岁以上得基本分1分,如参与任一项得2分
4. 备注:县教育网具备自动统计功能,只要上传成功就有记载,另网校使用教程及登录账号见我校ftp“教育网”相关文件夹
三、校本资源库建设-----2分
(一)要求:每月上传2个课件到学校FTP中“电教室每月考核课件”文件夹中(请放入相应月份文件夹,课件采用压缩包,命名规则“姓名+年月+区别字母”如:张三09A
(二)检查方法及分值说明
1.此项采取每月一查一统计一公布的方式,检查时间一般为每教学周期月月底
2.检查中发现少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3. 学期以总分除以检查次数即为本学期此项目个人得分
4.备注:50周岁以上得全分2分
四、学校网站参与建设 -------2分
(一)要求:积极参与我校网站建设,充实学校网站内容,每学期向我校学校网站“学科资源”栏目上传教案1份,课件1个,习题1份,“教师频道”教育论文或教育随想1篇共四项
(二)检查方法及分值说明
1. 此项采取每学期一查一统计一公布的方式,检查时间一般为每学期假期开始
前一周
2.检查中发现少一项扣0.5分
3.备注:登录账号为本人中文姓名,发布教程见ftp“教育网校相关”文件夹内文件,发布资源时切忌要在“作者开发商”一栏填写本人姓名务,考核以此为据,务必注意,账号密码忘记或发布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可咨询网络管理张涛
4.加分:如教师个人空间网站及时上传资料或博客保持每周更新加1分
5.50周岁以上得基本分1分,如参与任一项得2分
五、 参加各级电教相关评比及培训活动----1分
(一)要求: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电教相关评比活动
(二)检查方法及分值说明
1.此项采取每学期一查一统计一公布的方式,检查时间一般为每学期假期开
一周
2.检查发现每学期参与以上活动既得1分
3.加分:如果教师参与盛市、国家层面电教相关评比活动并得奖加1分
4.扣分: A.近年上级经常会不定期组织一些要求全员参与电教相关活动,
如 “网络读书”等,检查中发现有一次不参与扣0.5分
B.学校今后将不定期组织相关信息化培训,无故不参加发现一次扣0.5分
以上考核结果每学期一汇总,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分值计算体系中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请大家予以理解和配合,谢谢!
2.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二
由于该课程综合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处理与火电厂检测技术等课程的一些知识,学习内容又跟火电厂热工控制结合紧密,根据大纲培养要求以及现有的实验条件,以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为改革方向,改变以单纯的闭卷考试或者写课程总结方式考核的方式,对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有一定价值。
为此,特结合大纲要求以及火电厂热工专业的相关能力的培养要求,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条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相关考核具体内容如下。
1 文献检索和阅读分析能力考核(15%)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对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及应用前沿进行分析与综述,最后提交综述报告,具体如下。
①硬件接口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包括AI、AO、DI、DO以及共模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②数字PID以及先进控制技术,包括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串级及前馈,模糊控制;③网络通信技术,包括DCS以及FCS所用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存储方式,网络访问方式等国内外研究现状;④DCS及FCS技术,包括两种火电厂计算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研究进展。
2 热工控制系统实现方案设计能力(25%)
给定某一热工被控对象及其被控参数相关技术要求,对DCS或者FCS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选型,包括采集模件、DPU、通信模块以及对执行器进行选型,主要对选型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性价比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维护的便捷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若采用IPC+板卡的方式实现,则须选择相应的工控机,I/O板卡、端子板、信号调理等相关的硬件,最后提交文字方案。
3 热工软件设计能力考核(25%)
结合热电厂的某一被控对象参数控制要求,在DCS编程环境上利用图元进行操作画面组态,达到基本形象和直观的要求,并利用动态显示方式对被控对象参数进行模拟仪表功能的实现;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以利用DCS组态环境中的逻辑和控制模块来实现对被控参数的调节,以及PID参数的整定和优化功能,可以结合MATLAB软件进行参数优化。该内容具体考核的实施在DCS实验室软件平台上实现。
4 I/O接口实现及硬件抗干扰设计能力考核(25%)
I/O接口以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1)给出输入输出信号范围,自行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和抗干扰电路,并利用电路仿真方式观察调理电路设计的合理性,提交仿真结果。
(2)给定不同类型的多路标准信号,自行设计多通道采集系统,包含多路开关,A/D总线接口,查询或中断方式下跟ISA总线或者单片机(ARM)之间的扩展电路,提交相关的原理图。
(3)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亚当模块和信号发生器实现信号采集功能,并利用软件编程实现抗干扰功能。
5 创新设计能力考核(10%)
虽然结合现有的DCS在火电厂产生了海量数据,但海量数据却具有无法对火电厂工艺管理进行指导的特点,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能结合应用的数据提取方案。
在对某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实际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能比较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优点。
参考文献
[1]王付生.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与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边立秀.热工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李正军.计算机控制系统[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袁任光.集散型控制系统应用技术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性考核;信息系统;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79-03
大学教育的水平不仅取决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条件、教师水平等,还有赖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有着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教与学行为的生机勃勃的教学过程[1]。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评价能够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过程性考核对于课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课程教学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药科大学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性考核进行了有效探索,提出了“加强课堂过程性考核、营造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目标。为此,学校建设了三套不同的信息系统,为实现过程性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一、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讲授型课堂居多
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师生互动性少,学生学习能动性不足,普遍存在到课率低、学生睡觉、玩手机等情况。
2.大课堂
大课堂教学人数多,为组织好教学,教师不得不耗费更多精力用于学生考勤、请假及到课率的测算,在作业布置、收发及纸质形式的过程性评价中,存在批阅作业,组织考试、阅卷、统分工作繁杂、周期长的问题,同时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工作负担。
3.目标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主要以目标性考核(期末考试)为主,最终的课程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大,一般70-80%。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20-30%。而平时成绩的给分,因学生众多,教师主观随意性过大,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评价,缺乏透明性,导致学生对课程平时成绩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有部分课程为规避这种不公平性,完全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课程考核成绩,从而更造成了评价的单一性。
由于以上各种问题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有效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在这种无效控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对教学不满意,产生厌学的情绪,为应对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得不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无法真正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目标。
为确保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药科大学提出了“加强课堂过程性考核、营造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二、基于信息技术系统的教学过程性考核模式
为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加强课堂过程性考核、营造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目标,在加强课堂“过程性考核”的实施中,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中国药科大学设计、开发、建设了三套系统,即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课堂互动考核APP、网络考试(题库)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过程性考核思想的指导下,其技术支持包括 “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课堂互动考核APP、网络考试(题库)系统”,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选择图1所示的三个系统中任意一个,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出题,学生登录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答题结束后,系统自动判分,并自动统计得分情况;教师通过这个结果,能轻松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及时将答题情况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知识点讲解,同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等,提高课堂效率。
师生的交互过程以信息技术系统为支撑,学生的答题、得分情况,分数统计等信息由系统自动保存,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量化记录,并且可依据课程的发展变化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考核成绩进行权重设置。此模式可应用于所有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随堂测试、阶段性考试(周考、月考、期中考试等)等的过程性记录。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该系统的引入优化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工作,并使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简单易行。同时,记录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可控性,规范了学习行为,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三种过程性考核信息系统介绍
1.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
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s,简称CRS)199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在其教学过程中最早应用,借用计算机投票系统组织大班教学,及时了解学习反馈[2]。该系统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快速收集每个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或者问题测试的反馈结果,极大地提升了课堂互动及过程性考核的效果,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得分情况。2008年以后,这种新型的设备及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及世界著名高校迅速得到普及。国内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也相继引入该类型的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
系统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由学生终端、数据采集基站、教师多媒体电脑等设备组成。教师在教师机上安装互动软件,该软件是基于PPT的一个插件,通过PPT软件进行各种题型的设计,课堂上教师播放PPT,并开启互动,学生通过终端选择答案完成答题反馈。结束之后,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及时展现在PPT上,实现及时反馈,学生的成绩由系统记录并可以导出保存。通过该系统收集的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实时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及重点,提升教学效果。
系统优点:基于近距离无线技术的通信方式,学生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基站、学生终端就可以随时组建系统,不依赖于互联网,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环境。整个互动反馈(答题)过程能够迅速、实时、直观的展示,过程和结果能直接通过PPT展示给学生。
系统缺点:每个学生必须人手一个学生用终端,增加了学生的费用负担;另外对终端的管理、ID分配及发放比较麻烦,必须要将终端ID与学生学号一一做好对应,学生容易遗失;接收反馈的范围仅限于基站覆盖范围之内等。
系统应用情境:适合应用于课堂点名、随堂考试、随堂调查、发起对教师的评教等功能。
2.课堂互动考核APP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校园WIFI的开放,教师教学的课堂纪律也随之发生变化,经常出现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状况,教师除了在提高自己讲课的生动性上下功夫,就只能对学生下禁令,但是“堵”起不了作用。对于此种现象,宜疏不宜堵,基于此,中国药科大学通过对“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工作原理的深入分析,开发了基于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课堂互动考核APP系统。
系统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课堂互动考核APP的功能实现上与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基本一致。该系统基于Internet,由学生端APP、教师端APP、数据库服务器、后台管理端组成。教师在后台管理端出题、组卷,进行考试时间、题目分值等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手机APP中点击“开启考试”,系统生成随机密码,教师现场告知学生。学生登录手机APP中的考试模块答题,答完题后,输入随机密码提交考试。教师可设置按答题情况立即反馈到学生APP上,也可由教师课后批量发送到学生的手机端。考试结束后,教师管理端自动统计学生的答题及得分情况。对于一门课程的多次考试,教师可以对每次测试设置权重,最后得出加权后的平时成绩。
系统优点:将在课堂上禁止学生玩手机改为疏导学生利用手机为教学过程性考核服务。该系统的课表数据、学生数据自动与教务系统同步,教师只需要在系统出题并做简单的设置,相对于课堂实时互动反馈系统,操作更简单。学生利用自己的手机,不需要单独购买终端,降低了使用的成本和管理成本。另外任意一个教学班以及教师自动组成一个即时交流群组,采用类似微信的交流模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实时交流讨论与答疑,不受课堂范围限制。
系统缺点:依赖于互联网或校园WIFI,学生必须都有智能手机能够安装APP。此系统还会造成一种“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假象,因此对教师关于此种模式的认知及课堂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此外学校管理部门需要改变思想认识,对此类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教学过程性考核的新模式进行规范。
系统应用情境:适合应用于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点名、随堂测试、随堂调查、评教,课后师生实时交流讨论、答疑等。
3.网络考试(题库)系统
网络考试(题库)系统是基于课程题库的一套正规的考试系统,其考试模式与普通的集中安排考试接近,考试地点在学校机房。该系统的重点在于课程题库的建设,教师可在题库中建立数千道试题,可包括单选、多选、判断、配对,以及文字类型的主观的简答、名词解释、论述题型等题型。
系统工作过程如图4所示,该系统基于校园网,主要在学校机房完成考试工作,由学生考试端、教师端、服务器等组成。教师收集大量的试题,根据课程章节建设好题库。针对某一次考试,教师建立考试方案,对考试时间、批次、安全控制(禁止学生在考试期间打开某些软件如浏览器、QQ等)、抽卷规则等进行设置。创建组卷规则,包括题型、数量、分值、难易程度等。创建好规则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定数量的试卷,将此考试方案分配给课程相关的学生。考试过程中,学生屏幕为全屏状态,学生考试完成后提交试卷,对于客观题型,成绩及时评出。如果有主观题型,需要教师在电脑上通过管理端评分。评分结束后通过系统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导出各种成绩、试卷报表。
系统优点:基于课程题库的考试系统,题目丰富,可以组卷生成大量的试卷来确保每个学生的考试试题不一致性,杜绝舞弊行为;通过系统设置可以阻止学生用U盘,打开浏览器、QQ等软件,可以组织高要求的正规的阶段性考试,尤其对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的统一过程性考核适用。系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图表显示功能,能保留每个学生的答题试卷包并导出保存。
系统缺点:需要集中组织学生到机房考试,受机房数量限制,学生考试及教师操作均需要在电脑安装客户端。
系统应用情境:适用于课堂教学的阶段性考核(如周考、月考、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也适用于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作业题等。
四、结束语
中国药科大学针对课程考核引入了上述三套教学过程性考核信息系统,配合提高平时成绩与期中考试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的占比的策略,在推行加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系统进行课前预习、随堂、课后的全面考核,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其课程考核成绩不再是期末突击就能拿到高分,必须通过平时努力学习,认真听讲,才能有好的成绩;对于教师,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师进行过程性考核的动力。课程过程性考核力度的加强,必然形成紧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促进课堂交互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5).
[2]张萍,Eric 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0(8):69-71.
4.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四
工作方案
一、信息应用考核达标要求:(分3个等级)
初级: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男50周岁(含)以下,女48周岁(含)以下;(年龄统一按参加考核当年7 月31 日为准)
中级: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
高级: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计算机专任教师、网管员。年龄统一按参加考核当年7 月31 日为准)组织教师申报参加初级、中级、高级考核。考核时间、形式等由市教育局另行安排。
(注:年龄统一按参加考核当年7 月31 日为准)
附:吉安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师男50周岁(含)以下,女48周岁(含)以下均需达到信息技术初级应用标准。
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计算机专任教师、网管员应熟练掌握高级标准中的软、硬件操作技能,并积极配合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探索和实践。
二、考核颁证
①教师考核合格后,颁发由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吉安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当年考核未合格人员第二年参加补考。
5.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五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1.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结合学校制定的器材借还及其他相关业务考核制度,及时记载,积累数据。
2.要把信息中心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所有成员要在学习的氛围中,一起探索,共同成长。具体措施:加强制度要求,每两周有一节课的固定时间用来学习、研讨,地点设在机房。内容有flash制作、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不定期组织“沙龙”活动。
(二)极开展教学研讨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配合学校“白板展示课”及教研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校园网”便捷的互动功能,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网络发布)-(一段时间)后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3.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平台教学工作、教师信息系统建设、“一师一课”、教师学苑学习等活动。
(三)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1.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办公室及教室的电脑,并在开学前摆放到位。今年学校将为所有的任课教师配备专用电脑,预计上半年可到位,所有与此相关事宜(产品招标、分配方案、维护管理、操作培训、校园网扩建工程等)将在上级批复之后逐步完成。另外,为节约维修成本,对电脑和常见故障,我们将主要通过集中采购电脑配件备用的办法自行维修解决。对全校电脑的日常维护,本学期将延用分片包干的形式进行。
2.对于“校园网”的建设,本学期将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调,努力在提高应用水平上下功夫。重点建设好“校园新闻、QQ群、师生博客”。3.积极运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依此全力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1.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班班通培训。
3.组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校本培训。4.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上好信息技术课、组织好每周一小时的兴趣课。
5.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与考核。
发放镇马莲小学
2月25日
马莲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一、主要工作(一)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1.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明确“服务、指导、创新”的工作职责,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和成果意识。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结合学校制定的器材借还及其他相关业务考核制度,及时记载,积累数据。
2.加强制度要求,每两周有一节课的固定时间用来学习、研讨,地点设在机房。内容有flash制作、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不定期组织“沙龙”活动。
(二)极开展教学研讨
1.结合教学开放周组织“白板展示课”,利用“校园网”便捷的互动功能,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2.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3.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平台教学工作、教师信息系统建设、“一师一课”、教师学苑学习等活动。
(三)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1.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为所有的任课教师配备专用电脑,新安装6套班班通设备,通过集中采购电脑配件备用的办法自行维修。对全校电脑的日常维护,本学期延用分片包干的形式进行。
2.对于“校园网”的建设,本学期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调,努力在提高应用水平上下功夫。
3.积极运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依此全力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1.组织2名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班班通培训。
3.前后组织15人次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校本培训。
4.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每周开设一小时的兴趣课。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以后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
2、设备使用率不高。以后要加强管理,细化工作任务。
发放镇马莲小学
6.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六
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二、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增长速度惊人。“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不仅将完全摒弃,而且还意味着只要停止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就知识的传承而言,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学习只能是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够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并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十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些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我们实验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间,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通过多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媒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开展的信息教育,由于多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一句话,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和学校实际,选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这个实验课题,并希望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
2、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设备设施:我校是社会公认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学校。
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校园网站不久还建、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3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这些设备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
(2)研究队伍:本课题的主研人员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经验和条件。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运用,为课题提供了领导保障。主研人员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使本课题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都得到了保证。
(3)经费保证
:学校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保障。
(4)培训学习
①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全体实验人员将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②课题组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③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邀请有还关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并指导实验工作。
④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积极支持并组织试验人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省市组织的实验研究培训。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些理论,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
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是省级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现代教育设备装备精良,拥有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多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有专用办公电脑。
四、实验目标:
(1)宏观目标: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秀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现代教育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现,实现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A、合理选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可行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赋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B、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环境,更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
C、设计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主动参与,交换信息,交流观点,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成长目标:
A、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
B、整合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研究,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C、有积极的现代化教育科研的意识和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的精神,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学生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数学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整合学习的能力。
五、研究对象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手段,开发研究多媒体教学软件,贯穿小学数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创设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教与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依据研究内容,针对年级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有序实验:
1、一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二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四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5、五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6、六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六、研究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游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课后拓展: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加强对生进行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筛选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运用。
(2)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的实践,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考查和分析,既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有力的第一手材料,又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运用。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研究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运用。
当然,这三种方法在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各有侧重、交叉渗透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八、目标检测体系
1、过程测量:主要对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结构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使用,师生的教学情感态度等项目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工具评价,组成学科专家组,采用取专家评价的,校本按三个学校层次进行随机抽样测量,最后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实验阶段测量: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年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3、实验终结测量
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生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3月--2009年2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存查。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级,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8年8月)
1、结合各年级的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设计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一线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基于校园网络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1、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年级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制作开发一系列与小学数学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最终研制成果将在我校校园网上发布。
3、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十、预期科研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果
(限
报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2006年5月
—
2007年6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集
教学设计
****
2007年7月
—
2008年6月
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2008年7月
—
2008年12月
论文集
论文
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最
终
研
究
成果
(限
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2006年5月
—
2007年6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论文集
论文
2007年7月
—
2008年6月
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了进一步切实搞好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设立以下具体实验机构:
(一)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课题组组长:
调查分析、组织讨论
课题组副组长:
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
课题组成员:
(二)课题实验研究顾问:本课题组将聘请县教研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实验研究顾问。
:结合一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结合二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结合三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四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结合五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7.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七
[关键词] 滚动码 编码 载波遥控 译码
一、控制数据传输的总体设计方案
在商场、宾馆、学校、医院等场所,有多种控制数据需要安全可靠传输。如各种控制报警信号等。设计一种基于滚动码的数据传输系统,它由发射器、传输线路和接收器三部分组成。
发射器完成输入脉冲的编码,并将输出信号调制后输出;传输线路是信号传输的途径;接收器从传输线路上接收相对应的信号后解调并译码,输出接收成功显示信号和触点式开关控制信号,以完成信号的传输。为了方便于使用,信号传输可采取了电力线载波方式。
二、电路设计的原理
1.发射器。取样传感器RT视实际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以是烟雾传感器等,它为发射器脉冲开关电路提供输入信号,当取样传感器达到了设定的极限,脉冲开关电路工作,可控硅SCR1被触发并维持导通状态为编码器IC2、为载波振荡发生器、脉冲调制发送器提供直流电源通路,使它们工作。同时,相应的故障信息被传递给IC2的对应引脚;IC2为可编程串行输出滚动码编码器集成电路,可用HCS301。HCS301有四个输入引脚、一个串行输出引脚、一个地引脚和一个电源脚。滚动码芯片是Microchip公司针对滚动码无线遥控安全系统开发的,采用了跳码加密原理。可以编入不同厂商的代码、可以编入同一厂商的不同序列码。每一块HCS301须先通过编程器编程,而后与具体的滚动码接收器如HCS512配对通讯学习成功之后,即可使用。发射码长度达66位,编码组数达六万亿组,发射一组有效编码时间≤500ms,保证了安全性。在此选取HCS301的一脚s0用作输入,其他三个引脚可同理被开发使用。
载波振荡发生器产生100KHz~300KHz之间某一特定的频率f0,调节内部电位器确定频率f0。使串行编码指令在脉冲调制发送器内调制载波信号发生器产生的f0信号后得到已调波,并送至载波放大输出电路放大,经隔离输出级将信号输送到电力线路上。
在守侯检测状态时不发送载波信号和已调波信号,只在保护启动的瞬间输出已调波信号。图1是发射器电路原理图。
2.传输线路。实际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电路线路作为信号的传输线,实际应用效果证实发射器和接收器接在同一电源相线上使用效果最佳。受场所空间的限制,也可以选择红外波传输或单独敷设信号传输线路。
3.接收器。接收器通过C21、L21、C22、L22、中频变压器B2和C23组成选频网络,从载波线路上接收对应发射器输出的载波频率为f0的已调波。信号经解调电路、放大电路后输入到滚动码译码器集成电路IC22的译码输入引脚18脚。若该滚动码译码器是与事先编程的滚动码编码器配对通讯学习成功的,则译码成功,IC22可选HCS512。译码成功IC22的对应引出脚输出为高电平,经R28使单稳态开关电路输出跳变为高电平,这时信息接收显示电路工作,表示数据已经可靠接收到;同时VD24导通,通过R36触发VT21,由VT21、继电器J2、VD25、R37及辅助元件组成的输出电路立即使继电器J2吸合,继电器J2的触点输出去控制以立即切断需要保护的设备供电电源以保护设备。图2是接收器电路原理图。
三、该控制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具有的主要优点
1.采用滚动码编码译码技术,解决了编码组数少、编码冲突的难题。
2.采用載波遥控技术,可利用电力线路作为载波线路完成信号的传输,不架杆敷线,安装维护方便。
3.发射器电路发射一组有效串行编码的时间:200ms~500ms;且在检测守侯状态时,不发送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减小了发射器静态损耗。
4.选取不同属性的传感器,可以将该方案应用于不同的控制场合。
四、结论
本方案能够为控制数据传输提供一个新的实用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KeeploqCodeHoppingEncoderHCS301, 2000Microchip TechnologyInc
[2]KeeploqCodeHoppingDccoderHCS512, 1998Microchip TechnologyInc
8.卫生监督协管信息员管理考核方案 篇八
对村卫生所卫生监督协管信息员
督导计划和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为进一步健全我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加强全镇村级卫生监督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进一步规范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障群众医疗卫生安全,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需求制定本方案。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方法
镇卫生监督协管站和协管员为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和日常工作监督检查和通报的责任部门,负责对我镇及各村卫生所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情况与工资绩效考核相挂钩。
三、村卫生所和卫生协管信息员的职责
村卫生所卫生监督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积极主动、行动迅速、依法进行的原则。全县建立县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卫生监督工作网络。村卫生所是全县卫生监督网络的网底和基础,是卫生监督工作的延伸和前沿哨点。每个村卫生所确定一名专(兼)职卫生监督信息员,负责本村的卫生监督信息收集上报,协助上级卫生监督机构查处违法行为等卫生监督工作。村卫生所卫生监督信息员由持有合法执业资质的乡村医生担任,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服务群众,勤奋敬业。村卫生所卫生监督信息员要认真学习掌握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接受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监督所的业务指导、培训和监督检查。具体职责如下
(一)、收集和报送各种卫生监督工作信息。
1、收集和报送本村食品生产、经营摊点从业人员信息。及时上门对群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和指导,积极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
2、收集和报送本村生活饮用水卫生信息。
3、收集和报送本村学校卫生信息。
4、收集和报送本村理发店、浴池等公共场所卫生信息。
5、收集和报送本村医疗机构有关信息。
6、收集和报送本村办厂矿、建材等企业职业卫生信息。
7、收集和报送本村各种医疗、卫生违法违规行为信息。
(二)、协助配合上级卫生监督机构查处本村各种卫生违法违规行为。
(三)、协助配合上级部门处置传染病暴发流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向本村村民宣传各种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五)、完成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安排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四、村卫生所卫生监督协管信息员各种报表的要求
村卫生所对收集到的各种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应于当月25日前上报所在镇卫生院卫生监督站,由镇卫生院汇总后上报县卫生监督所。村卫生所要认真填写上报各种卫生监督信息表册,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格式规范,上报及时。配合上级部门工作应当积极主动。村卫生所在发现群体性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1小时内报告县卫生监督所,并在上级人员到来前尽最大能力救治患者和控制现场。村卫生所享有对县卫生监督所的卫生行
政执法人员和镇卫生院卫生监督协管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对全镇的卫生监督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五、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
(一)村卫生所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二)村卫生所工作的动态管理;
(三)村卫生所医疗文书书写质量;
(四)村卫生所传染病防治工作;
(五)村卫生所药品使用质量与处方调配管理;
(六)村卫生所医疗废物处理;
(七)村卫生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情况;
(八)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程度;
六、监督检查方式
1、采取每月一次的日常不定期检查;
2、实行工作过程全程监督,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抓好内部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设立举报箱,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广泛监督; 七.监督考核结果的应用
9.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九
实施方案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教师„2014‟926号)精神和我县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县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和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南,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作用,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以大力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积极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益,为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为社会信息化服务。
二、总体目标
根据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层分类、逐步推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我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在2017年底前参加不少于100学时的“提升工程”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建立 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促进一线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于学科、有效融于教育教学、有效融于课堂,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
三、基本原则
(一)教师为本,协同创新。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能力测评为基础,按需施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科学、持续发展。县教体局、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凝心聚力、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全力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二)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按照“省级培训抓重点,市、县培训保全员,学校研训重应用”的体系分级推进。县教体局和进修学校负责组织项目调研、研制实施计划、组织学员开展培训和测评,建立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网络研修社区,并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各中小学校要加强校本研修规划和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动应用。
(三)骨干引领,全员跟进。省、市两级骨干教师先行培训,经培训的优秀骨干教师要在全员培训、校本研修中发挥培训者或辅导者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全员培训顺利进行。
(四)坚持标准,注重效益。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两标准一 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合理安排学时分配,积极探索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使教师能够尽快将培训转化为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力求“提升工程”效益最大化。
四、工程任务与措施
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具体措施是:
1、科学规划,明确责任
按照“市级培训抓骨干,县级培训保全员,学校研训重应用”的体系分级推进,采用“骨干引领,全员跟进”策略,依托 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电教中心利用2年时间让全体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县级 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和评价的统筹规划、校本研修的指导与管理。学校 负责组织校本研修和教师应用实践及评价。
2、创新模式,提高实效
一是组建专家团队,增强培训的专业性。
按照“培训-测评-应用”的总体思路,利用“互联网+”的 模式和思路,创新 培训团队人才遴选、建设、管理机制。联合师训、电教、教研等相关科室力量,组成管理团队;采用梯度遴选机制,选配全县专兼职培训者、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培训者队伍,采取集中培训方式,提升其项目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精选合适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本着“按需设置”原则,以参训教师的教学工作需求为出发点,以强化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课程、课例、课题”为研修主旨,做实“需求诊断、实践指导、资源报务”三项学习支持,紧贴我县学校实际和教师教学需求,精选学习课程,通过 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翻转课堂和微课制作、网络教学应用等培训,切实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是分层分类推进,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技术基础的教师,将全县教师分 骨干教师、城镇教师、农村教师 三大类型,结合其不同特点,通过实施 基础性培训、实践性培训、专题性培训 的递进式培训实现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全员覆盖。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多样性。
本着“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方便利用有限时间”的原则,采取 集中面授、送教下乡、送培上门等方式,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 网上研修、校本研修和自主研修有机结合的混合培 训模式,建立 “联片研修共同体、学科研修协作体、网络研修帮扶体”,在形式多样的学习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3、严格标准,科学测评
一是 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要求,实行动态化测评,明确 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各环节的指标体系。
二是 建立 测评数据库,完整收集研训信息。培训机构及时根据测评数据调整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地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根据测评结果,明确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三是通过测评,正确 引导 教师,提升 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意识,逐渐 形成 基于校本的“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 常态化 培训,做到“学中用,用中学”。
4、典型引导,推动应用
一是 采用 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网络研修示范社区”、“信息技术应用名师课堂”等活动,评出5个应用创新实验校、10个优秀应用社区、50名优秀应用教师;
二是 开展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技能竞赛、优秀课例征集、示范课等活动引导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广泛开展,每学科 推出精品课例50节;
三是及时 总结 培训与应用中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如教师研修体系、专家团队建设、工作服务机制、优秀教学资源等,生成 可推广、可复制 的系统性研训及应用体系,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入、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五、培训对象
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全体教师。
六、培训时间
“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2016年4月开展发展测评和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等工作。
七、培训方式
“能力提升工程”采取网络研修与集中研讨、送培到乡、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
八、培训测评
2016年4月开展发展测评和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等工作。学员参培测评:主要分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两部分,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培训目的。
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将理论测评和实践应用测评相结合,理论测评由参训教师通过测评系统完成,实践应用测评由学校测评小组通过课堂实践完成,确保所有教师经过培训均有 提升。
项目实施绩效考评:根据教师个人、中小学校、乡镇(街道)不同主体的测评数据库,统计项目实施绩效考评,评选县级乡镇(学校)、优秀学员、优秀辅导教师、优秀“能力提升工程”工作者。
九、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县教体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相关股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推进工作,列入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做好与各项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的统筹与衔接,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绩效考核体系。各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造环境,为教师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绩效保障。建立“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个人、中小学校、乡镇(街道)不同主体的测评数据库,委托培训院校(机构)开展测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动态分析机制,并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县教体局定期通报监测结果,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的监管评估,对在“提升工程”中实施较好的乡镇(街道)、学校和个人予以奖励。
3.经费保障。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政策从2013年新增生均经费60元中切块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先导性或持续性培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有计划安排中小学改善信息技术建设。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并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单元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动培训的常态化。
4.制度保障。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指标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通过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示范校建设和信息技术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的应用氛围。
十、职责界定
1.教体局职责。
(1)加强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设立项目执行办公室。(2)确立目标制定规划: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制定三年规划。
(3)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学校信息技术设施配置方案,指导 学校制定具体制度保障落实到位,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应用。
(4)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每年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能竞赛,优秀学员评选活动。
(5)推动建设示范校、示范区。提高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管理能力,调动广大教师参训和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全员培训顺利进行。
2.中心校及中小学校职责。
(1)按照相关要求,配合县教体局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并制定本校校规,以保证工程实施落实到位。
(2)学校要组织本校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出台相关措施,调动本校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奖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3)学校遴选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参加县级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对校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指导能力。
(4)积极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相融合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组织对全校教师培训和应用能力的测评,开展优质课评比。
(6)积极争创示范校。
3.教师进修学校职责。
(1)做好前期调研,根据调研内容结合县教体局和培训机构协商具体实施方案。
(2)组织培训者培训,在乡镇学校遴选学员的基础上开展学员编班、聘任班级管理员,辅导教师工作。
(3)负责“国培计划”和其他专项计划开展50学时网络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4)建立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网络研修社区,积极配合培训机构做好能力测评工作,并监督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
(5)指导中小学制定校本研修具体实施方案、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包括任务确立,日程安排,测评设置等内容。
(6)配合培训机构做好送培到乡活动,负责联系条件落后的乡镇开展送培到县活动。
4.网络平台职责。
(1)根据“两标准一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建设课程资源。提供的课程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并提供充足选修课程资源,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
(2)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的支持与服务,会同县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
(3)做好远程学习诊断测评,数据统计,为县域培训管理 提供支持。
(4)做好培训测评数据的分析,并定期上报县教体局。(5)组织专家基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情况,提供技术支持。
10.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十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元素;以人为本;教学策略
一、引入观察游戏,鼓励发散与分析
信息技术知识涵盖内容与方法很多,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引入观察游戏,引导学生结合游戏进行分析,了解游戏设计的意图、方法、原理。结合问题设计,对游戏实施观察、分析,鼓励学生思维发散与深入理解技术应用。
如,观察PowerPiont中的“走迷宫”这一超级链接小游戏,若鼠标碰到障碍物就返回到规定的地点重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个游戏的设计原理和方案。结合问题展开分析,制作时需要几张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是什么、迷宫由什么组成、每条线具备什么动作、幻灯片之间如何联系。结合游戏进行分析,了解超链接的载体组成、链接方法与链接目标等。又如,Excel中的“找人”游戏,通过设计找人的条件,再结合数据找到符合要求的人。分析游戏时,从几个方面出发,此人需要符合的条件、第一个条件与第二个条件的关系,结合游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自定义筛选对话框中条件设置的方法,深入理解“与”和“或”的关系。
二、体验趣味游戏,激发兴趣与动力
游戏具有趣味性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原本复杂、枯燥的技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和高效。引入游戏元素,展开体验趣味游戏教学,在游戏的体验、交流、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互助思考、交流分析,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提升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体验“扫雷游戏”,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一起玩扫雷游戏,分析游戏界面、初始化程序、鼠标响应,探索游戏失败与胜利的原理。结合这款休闲益智类游戏,引导学生掌握鼠标的操作技能,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这款游戏设计的原理、方法与技能。再如,体验“大鱼吃小鱼”这款游戏,以游戏的轻松、趣味与漂亮的界面,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动手制作游戏,强化知识与技能
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对信息技术这一门技术课程来说,没有实践,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只有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理解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方法,强化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素养。由此结合游戏的趣味性、目标性和合作性特点,展开动手制作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方法,结合游戏设计主题与目标,展开游戏设计、游戏实践与游戏评价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
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连连看”游戏,以计算机系统和硬件相关知识为内容,以Flash技术为基础,展开实物图片与硬件名称的连连看游戏制作。又如,“走迷宫”超级链接小游戏的设计与制作,首先,设计游戏封面,其次,登陆提示设计,最后,游戏主体设计。游戏制作过程中学生站在玩游戏的角度,分析选择什么载体作为开始,如何链接,画面如何变动等。通过进一步的动手制作,学生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广泛收集技术资料并实践应用,提升信息技术综合技能。
四、实施创新游戏,鼓励应用实践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国家要保持永恒不变的创新元素,才能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思考与应用。由此实施创新游戏,鼓励应用实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结合创新元素,引导学生创意思维、应用实践。创新游戏来源于每一个创意点子,需要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头脑中的新奇思想,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实际计算机模式下的游戏。
如,结合语文、英语、数学等其他学科,实施创新游戏设计与制作。如,设计“单词知识竞赛”小游戏,将英语单词学习与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相结合,创新竞赛游戏设计。每组成员制作4关考单词试题,逐渐增加难度,逐步增加单词出现速度,以连线形式,考查汉英互译、单词拼写,以PowerPoint形式制作动画效果。实施组间竞争,考核小组设计游戏的趣味性、创新性与可行性。以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考与互助提升。打破常规思维,创意思考与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游戏元素的引入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与调节剂,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鼓励学生在快乐、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中,感悟知识的内涵、方法的用处与技术的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元素的引入与实施,可以通过观察游戏、趣味游戏、制作游戏与创新游戏,由任务驱动为导向,在典型的游戏活动处理过程中,理清思路、掌握方法、提升技能、强化素养,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陆静.初中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
11.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 篇十一
任课教师:王恩任课班级:物流1001/1002
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4学分,课程总评成绩=课堂考勤成绩*10%+平时学习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
一、课堂考勤成绩评定内容及方式
学生课堂考勤成绩的基础分为100分,采用累计扣分办法评定。扣分参考标准如下:
1.缺课1学时扣5分;
2.迟到或早退1次扣3分(以上课后或下课前5分钟为限);
3.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扰乱考勤秩序或大声喧哗或做与上课无关的其他事情等1次扣5分。
缺课达总课时1/3及以上者,或课堂考勤得分为0分者,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课程总评成绩记0分,参加该课程下一学期补考。
二、平时学习成绩评定内容及方式
平时学习成绩的基础分为100分,主要包括平时阶段性测验、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表现、课堂笔记检查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等。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评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如下:
1.学生课堂表现成绩占20%,具体包括(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等等);
2.案例2次讨论占30%。3次均未参加者记0分,其他学生根据每次表现情况得分;
3.作业共5次,占50%,每次作业满分10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相应得分。
4.凡是5次大作业作业总得分即为该学生作业成绩得分。(注明作业题型以及大致的作业量)
整学期缺交作业、实验报告等达1/3及以上者或平时学习成绩得分为0分者,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课程成绩记0分,参加该课程下一学期补考。
三、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基本要求
12.小学代课教师考核方案 篇十二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的科学管理,调动代课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拟定此方案。根据本方案对全乡代课教师的工作实行量化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先评优、评聘分开的主要依据。
一、职业道德(10分)
按等次给分,分为三档:优10分、良8分、差5分及以下。
▲优
①模范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学校规章制度,关心学校、顾全大局,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及学校交给的各项(临时)工作任务,关心、团结同志,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方面成绩突出。有事业心、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
▲良
① 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关心学校,顾全大局,能自觉完成本职工作及学校交给的各项(临时)工作任务,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成绩。有事业心、责任感、工作积极、负责,较好发完成工作任务,团结同志。
▲差
① 工作经常不服从安排,讨价还价,无大局观念,强调个人原因。
② 违反政策,法令,严重违反学校纪律。违反工作纪律,工作时间经常闲谈,打游戏等,干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以主要精力从事本职工作,上班时经常擅自离岗。
③工作很不负责,严重失职,家长、教师意见大。
④不写教案,作业批改很不及时或不批改,或让学生代为批改。
说明:
①凡涉及 “差”条件中一条就可以为“差”。
二、考勤(5分)
1.法定假(丧假、婚假、产假)不扣分,2.病假每天扣0.1分。3.事假每天扣0.2分。4.每旷课一节扣1分,各种常规活动,每缺席一次扣0.5分。(因急要事先打招呼,事后补办请假手续)。
说明:旷课累计达5节以上者视为不称职。病假达15天,事假达一个星期,不作为“优秀”或“先进”的评先对象。
三、教学常规(40分)
1、计划总结(2分)语、数科要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进度表,过程有记录,期末要有总结,未按要求完成的每项扣0.5分,未按时上交的每次扣0.2分。
2、课前准备与教学设计(5分)每位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学计划、钻研课标(或大纲)与教材,按学校常规要求写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
为“优”的教案应按课时写详案,语文有作文指导课教案。(教案项目齐全,体现学科特点,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环节明确,结构完整,教学过程体现学生和教师活动,书写规范,实用有效,体现作业设置,有课后反思,授课日期)教案虽按课时写,也有作文指导教案,但比较简单的为“良”,过简、缺漏较多、不完整的为“中”或“差”。“优”5分;“良”4分;“中”3分;“差”的2分以下。
3、教师素质(4分)能熟练使用,拓展教材,组织教学,语言得体规范。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课堂调控能力强,教态亲切自然。
4、课堂教学(10分)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中途不离开教室,课堂精心组织,授课得法,生动、有特色,学生积极、合作、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效果好,酌情得分。
5、作业(5分)作业量适当、批改及时、规范、有日期、有鼓励性评语、有作业订正。
6、课外阅读(2)一、二年级学生能背诵课外古诗、儿歌、讲故事。三年能以上有摘抄笔记或读后感,日记。根据阅读质量评分。
7、公开教学(5分)中心乡级得1分。承担县级得2分,市级以上得3分,以此类推。有自创性教案、说课稿及说课、评课后有反思材料。每学年取最高一档次计分。
8、辅导特殊生(3分)对特殊生有辅导、有转化、有记录、有效果。有课后辅导、材料齐全得2分。
9、教师听课(2分)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单双人乡听课5节以上,要有评课记录。少一节扣0.2分。
10、指导培养学生获奖(2分)教师指导培养师生获奖必须有据可依,教育部门开展的活动,每学年选最高一项计分不重复计算(证书铅印公章无效),获乡级奖0.5分、县级奖1分,市级以上奖2分。
11、课外活动。2分 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展10次以上课外活动,有记录,有活动。(无开展活动不得分)
四、教学成绩(40分)
1、各年段各科最高综合分为40分,各科教学成绩的综合分占最高成绩的比率乘以40分为其教学成绩。(综合分的计算方法,平均分占50%,及格率占30%,优秀率占20%)
2、教多科主科(语数英)的科任教师,两科成绩的平均值乘以110%;三科乘以平均值的115%;四科乘以平均值120%„„„为教学成绩。
五、教师专业发展(10分)
1、继续教育: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平时注意理论业务学习,得1分,做好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得1分。共2分
2、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推出教研课题,并参与研究,有课题和过程记录,取得一定效果市级得2分,省级3分,以此类推。共4分
3、优秀教案,授课反思案例每学年各打印上交一篇(1分);
4、论文(3分)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县级1分,市级1.5分,省级2分,国家级3分。有2个以上作者的第一作者得相应级别分,第二作者降一档次得分,第三作者再降一档次得分(非本专业或非教育类及铅印公章无效)
六、附加分。
1、教师竞赛(3分)(教育主管部门主办教学比赛等)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获县级奖1分,市级以上奖2分,省级以上奖3分。
2、学校事务加分。
【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期末考核方案10-26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07-24
信息技术小学教案08-12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08-13
小学美术信息技术10-20
小学信息技术见习总结09-17
小学信息技术期末试卷09-22
小学信息技术听课有感10-08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