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2024-10-02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共19篇)(共19篇)

1.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一

对于针灸,是我国一项中医所保留下来国粹。而针灸治疗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治疗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在我国,针灸治疗面瘫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现代医学对针灸治疗面瘫已予肯定,有临床研究报道贝尔氏麻痹患者在发病10~20天的急性期没有明显好转者,行针刺治疗,有85%治愈,92.3%明显好转,对后遗症患者则不理想,但也有效。普遍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机理是兴奋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等,针刺疗法被多版神经内科学纳入面神经炎治疗方案之一。

中医学对针灸治疗面瘫的认识可以从病因学与经络经筋学阐明。中医面瘫病症一般指面神经炎引起之面瘫,其病因为风邪所致,针刺可以疏风散寒通络,故针灸可以治疗面瘫。对于肝阳化风挟痰阻于经络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如脑血管病),针灸也有平肝潜阳,熄风化痰通络之效,同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面瘫时常取阳明经穴、少阳经穴与厥阴经穴为主,这是三条经脉循行于面部,尤其是手足阳明经和厥阴肝经分别行于口唇内外两侧,足阳明胃经分走于面部至额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以经络学说来讲,针刺可调解面部局部经气血脉,又可调节经脉气血,使之充和条达,经筋得养,面瘫自复。

针灸可以直接作用于面瘫的病因与病位,因此,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手段。

2.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二

1 中医治疗

1.1 针灸

针灸治疗是中医基础治疗。①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②配穴:风寒证, 加风池;风热证, 加曲池;人中沟歪斜, 加水沟;鼻唇沟浅, 加迎春;乳突部疼痛, 加翳风;目合困难, 加鱼腰、申脉 (或昆仑) 。

1.2 其他治疗

1.2.1 皮肤针法

①适用于恢复期;②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 以局部潮红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1.2.2 拔罐法

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 颊车拔罐, 每周2次。

1.2.3 电针法

①适用于面瘫中、后期;②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 接通电针仪, 通电10 min~20 min, 强度以病人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

1.2.4 穴位贴敷法

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挫成粉末0.3 g~0.6 g撒于胶布上, 然后贴于穴位处, 5 d~7 d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 取绿豆大一团, 贴敷穴位上每隔3 d~5 d更换1次。

2 护理

2.1 心理疏导

护士应积极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 主动关心体贴病人, 多于其交流, 多次成功案例, 增加病人的康复信息, 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对面瘫病人认真负责, 做到微笑, 做到及时解释、疏导, 主动多次巡视病人, 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耐心细致地讲解其发病原因、针灸治疗的原理及疗效, 使病人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 最终达到消除疑虑和不安的心理,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2.2 起居与饮食

慎起居, 避风寒, 注意保暖, 减少外出, 避免受凉及感冒, 外出戴口罩。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进食高热量, 富含维生素, 易消化饮食, 禁烟酒, 忌生冷及辛辣食物, 嘱其多注意口腔卫生。

2.3 面部的护理

护士在操作前做好手部消毒, 清洁处理, 注意针刺后的针眼清理, 严格消毒避免感染。面部应避风寒, 必要时戴口罩、眼罩;因脸眼闭合不全, 灰尘容易侵入, 每日滴眼药水3次以防感染。

2.4 针灸的护理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明显效果, 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但操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紧张情绪;②遵医嘱准确取穴,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 进针角度和深度, 刺激深度因人而异;③针刺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映, 询问有无酸麻胀重感染或向远处传导, 即为“得气”, 留针10 min。如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并配合处理。④起针时用无菌干棉球压针孔3 min~5 min, 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3 讨论

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体会 篇三

关键词:针灸;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02-01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即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1],患者群体不受年龄限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侧的表情肌肉瘫痪,嘴角出现下垂,眼脸难以闭合,鼻沟唇沟变浅,额纹有变浅或者消失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在治疗上主要采用针灸理疗[2]。本研究使用针灸的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接收的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象组各3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5.2±6.3)岁,其中左侧面瘫患者41例,右侧面瘫患者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症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可以比较。

1.2 方法

1.2.1 针灸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电针针灸治疗,方法为:针灸的主穴为地仓穴、颊车穴、人中穴、合谷穴及承浆穴,配穴为头维穴、翳风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在针灸之前对相关穴位进行消毒,使用平针刺入各穴位,在得气之后将电针留置30分钟,每天针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全面的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

1.2.2.1 心理护理:

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详细耐心的讲解该病的发生原因及针灸治疗的效果及原理,减少患者害怕影响容貌及留下后遗症的恐惧心理,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尤其是女性患者更应加强交流,分享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2 对症护理: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风寒对面部经络侵袭而造成的神经受损,所以要告知患者注重面部保护,避免冷风再次吹到,在出门时应戴厚口罩,要使用温水洗脸,避免冷水造成脸部血液循环不畅。要患者多使用热毛巾敷面部,每天3~4次,每次敷面30分钟。针对眼脸难以闭合的患者要每天使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4次,防止出现感染,并使用眼罩避免灰尘进入。指导患者多进行面部肌肉的锻炼,要经常做一些咬牙、鼓腮、呲牙、抬头和睁闭眼之类的动作,每天应练习多次,但注意适量。因为面瘫的患者,会有局部运动功能的障碍,患者需要多做一些自我按摩,如使用手掌心按摩瘫痪侧的面部肌肉,每次按摩10分钟。

1.2.2.3 生活护理:

一般面瘫患者的免疫力较为低下,所以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发生概率,对于由于抵抗力较差导致经常感冒的患者,可以给予免疫因子注射或者胸腺肽注射。在饮食上,周围性面瘫患着避免食用一些过于坚硬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1.2.4 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眼睑出现闭合障碍,使眼部角膜长期外露,非常容易感染,所以患者要做好对眼睛的保护工作,患者尽量多休息,减少用眼时间,同时要避免受到强光直射或者外界粉尘刺激,每天定时使用眼药水,睡觉要戴眼罩,外出需要墨镜。另外周围性面瘫患者经常会发生流涎现象,患者咀嚼功能有障碍,使食物极容易残留口腔,所以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饭后要漱口。

1.3 疗效判定:治愈:患者的面部神经恢复正常,外观及感觉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面部神经及外观经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神经及面部功能未见改变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做数据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比较有差异,P<0.05。

3 讨论

经以上临床观察得出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越早,治愈的机会越高,治疗的时间越短。患者接受正确的针灸治疗,能达到改善患侧面部神经的功能,促使面部功能及外观恢复正常。同时给予患者全面的优质的护理,加强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的关注度,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的配合度,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发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2014,4:280~281.

4.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是什么 篇四

一般来说,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时间是第一周,即患者在发现病情后,应立即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面瘫还要经历以后的四个阶段,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的表现,这不是因为治疗的效果不好,而是疾病发展的正常表现。

有的人因为看到症状没有好转,反而加重,就放弃了治疗,是非常错误的。想要知道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机,就要知道面瘫病程的阶段,一般的面瘫都会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面神经麻痹期,面瘫的第二个阶段是面瘫病情稳定期,第三个阶段是面神经复苏期,第四个阶段是面神经恢复期。

5.中医痛经治疗的方法 篇五

病情不是很严重的,可服中成药,如痛经丸、得生丹之类药物。患者服药的时间最好从月经来潮前的3~7天开始,每日一剂,煎2次,分2次服,直服至经行腹痛缓解,虚证患者经净后还可服数剂。

脐上敷药:乳香、没药各50克,樟脑3克,分别研成细末。另取当归、山茱萸、肉桂各50克,加水煎2次,将药液浓缩成稠状,混入已溶于酒精(95%)适量的乳香、没药中,烘干后加樟脑末备用。用时,取药粉3克,以黄酒数滴搅成糊状,于月经前三日填敷肚脐,外加伤湿止痛膏封贴,每日2次,连用2~5日可愈。

按压穴位:按压穴位治痛经亦可广为应用,止痛疗效迅速。一般可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合谷等穴;呕吐加内关、足三里。

6.脸红中医治疗的方法 篇六

1、经常用冷水洗脸,锻炼皮肤,增强皮肤的耐受力。

2、尽量不使用含重金属的化妆品,避免色素沉积,毒素残留表皮。

3、经常按摩红血丝部位,促进血液流动,有助于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

4、尽量避免进入骤冷骤热的环境,应让皮肤有个适应过程,以免引起红血丝加重。

5、红血丝严重时可以冷敷,以减轻脸部皮肤发热、肿胀。

6、慎做去角质层类美容手术,慎用美白去斑类化妆品。

7、不要让娇嫩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极冷或极热的环境中。

7.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面瘫患者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14~70岁, 平均年龄 (32.5±11.6) 岁, 病程2 d~6个月, 平均病程 (2.5±1.0) 个月;病变部位:左侧39例, 右侧41例;疾病类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3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五官科制定的面神经麻痹等真的标准[3];经相关临床特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研究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4~70岁, 平均年龄 (32.5±11.7) 岁, 病程2 d~6个月, 平均病程 (2.5±1.1) 个月;病变部位:左侧20例, 右侧20例;疾病类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6例,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14例;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14~70岁, 平均年龄 (32.4±11.7) 岁, 病程2 d~6个月, 平均病程 (2.6±1.1) 个月;病变部位:左侧19例, 右侧21例, 疾病类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1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面部过敏、外伤、精神疾患、重要脏器疾病, 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病变部位、平均病程、平均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进行针灸与穴位按摩联合治疗, 针灸法:局部取穴:合谷、翳风、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随证配穴:偏头痛取风池或完骨;听觉障碍取听会;流涎、口歪取地仓透刺颧髎、颊车;无力耸眉目取迎香透睛明;流泪取四白、承泣、睛明;无法皱眉取攒竹;未出现额纹上部取阳白透头临泣;无法完全闭合眼部取阳白透鱼腰;颌唇沟歪斜加承浆;鼻唇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穴位、针具, 选用1.5~2.0寸30号毫针, 进行平补平泻手法, 风热证进行泻法, 风寒证进行补法, 得气后30 min, 1次/d, 1周为1个治疗周期, 间隔1 d, 治疗4个周期。穴位按摩法:患者取平卧位, 操作者一手将头部固定, 另一手在颜面部予以指掌摩揉法3~5次, 后用拇指的大鱼际肌及掌面由额正中线向外侧至两侧太阳穴, 向前下掌揉颊部、下颌, 手法需轻柔, 2~3 min/次;在承浆、地仓、迎香、阳白、太阳等主穴进行中指点按, 3 min/次。并指导患者进行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对照组:仅进行针灸疗法, 取穴及操作方法同研究组。两组均治疗4周, 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1.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4]

显效:无其他后遗症, 无口眼歪斜, 临床体征、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仍出现轻度口眼歪斜, 临床体征症状部分消失, 面部肌力、表情肌部分恢复;无效:出现不可逆后遗症, 临床体征、症状无变化, 面部肌力、表情肌功能无变化。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FNFI正常:100分;轻度麻痹:76~99分;中度麻痹:51~75分;中重度麻痹:26~50分;重度麻痹:1~25分;完全麻痹: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的评估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面部神经评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NFI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指出, 面瘫为面部经络侵入风寒之邪, 引发面肌瘫痪, 大部分为单侧发病, 极少数为双侧发病, 多发于20~40岁男性患者, 面瘫发病无显著季节性[5]。主要源于卫外不固、络脉空虚、正气不足引发少阳、阳明经络侵入风热、风寒之邪, 损伤面部脉络, 气血痹阻, 经脉失养、纵缓不收[6]。大部分患者多在晨起漱口、洗脸中出现面颊单侧动作障碍, 口部歪斜;面部患侧表情肌全部瘫痪, 出现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无法闭眼, 皱眉等。面瘫可应用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 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如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目前, 对面瘫多进行针灸及穴位按摩和功能锻炼等治疗已成为医学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7]。

本研究对面瘫患者进行针灸与穴位按摩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FNFI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龙华[8]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主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分布于额神经内侧支, 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 深层穿出神经干从茎乳突, 补有耳大神经, 地仓为足阳明胃经, 主穴可治疗面颊肿大、麻木, 口眼歪斜, 同时配合穴位按摩和功能锻炼, 缓解面部神经麻痹症状, 效果确切[9,10]。

综上所述, 面瘫进行针灸与穴位按摩联合治疗,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永哲.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10) :173-174.

[2]李永锋, 闫照赞, 杨继川.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50例.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256-257.

[3]姜利国.中药腧穴外敷结合针灸治疗面瘫61例临床分析.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6) :702.

[4]罗根明.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78例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1) :169-170.

[5]刘申易, 蒲沁沁.探讨80例面瘫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中国卫生产业, 2012, 3 (13) :166.

[6]李德芳, 高金星.针灸配合地塞米松治疗Bell面瘫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8 (26) :97.

[7]王颖.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2010, 30 (1) :23-26.

[8]龙华.针灸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42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6) :52-53.

[9]刘君玲.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23) :57-58.

8.针灸疗法治疗面瘫64例临床体会 篇八

关键词:针灸;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92-01

面瘫是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的一种病证,即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并结合患侧局部阳明经筋排刺,以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为治疗原则[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面瘫患者64例针灸治疗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面瘫患者64例,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平均39.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近1个月;左侧面瘫31例,右侧面瘫33例。

1.2辨证: 起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蹙额、皱眉、启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见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若病程延长,可因瘫痪面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称为"倒错"现象。

1.3方法:活血通络,祛风牵正。

1.3.1刺灸方法:风池、翳风、合谷施泻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穴四透,分别透向上星、攒竹、丝竹空、头维;针太阳过颧弓下透向地仓;四白穴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斜刺。病久气血不足者,针用补法;气血瘀滞者,阳白、太阳、下关穴刺络拔罐。

1.3.2方义:风池、完骨、翳风疏通少阳经气以祛风止痛;下关、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地仓、人中、承浆,均为局部取穴,有祛散风邪,活血通络之效;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之远取要穴,既可疏邪解表,又可和营通络[2];外关、率谷可泻少阳郁火治疗口苦、耳鸣;足三里可扶正益气。

1.3.3耳针: 取穴:面颊区、肝、眼、口、脑、下屏尖、枕。操作: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隔天1次或用揿针埋针1~2天,取出后休息3天,再如法埋针。

1.3.4电针: 取穴:颊车、地仓、阳白、四自。操作:颊车向地仓斜刺,地仓向颊车斜刺,这两穴为一组,得气后各接电极一头;阳白向上平刺,四白向下平刺,这两穴亦为一组,得气后各接电极一头。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电针宜于发病2周以后应用,急性炎症期不宜施用。

1.3.5梅花针:取穴: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合谷等。操作:用梅花针叩刺,以局部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此法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

1.3.6铍针: 取穴:患侧口腔粘膜。上部病变取大臼齿对面颊粘膜;中部病变取小臼齿对面颊粘膜;下部病变取口角上下犬齿对面颊粘膜;新患取硬块或麻痹区,亦可按经络循行部位取。向患侧歪斜者取健侧。操作:用铍针或手术刀划割,作斜切口,深0.1~0.3厘米,长1.0~1.5厘米,小儿深度酌减。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按摩挤压患侧,用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以血色鲜红为度。

1.3.7穴位贴敷:①取穴:下关、颧髎。操作:取白附子30克、冰片6克,研末以面糊做饼,敷于穴位,1日1次,连敷3天。②取穴:健侧劳宫。操作:取篦麻子50粒、麝香0.6克捣烂做饼,敷于穴位,包上纱布,置于暖水袋上,每次10分钟,每日3次。每天敷药1次,连续治疗3次。

2结果

治疗15~26天,痊愈54例,显效10例,有效率达100%。

3讨论

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春、秋季发病较多。本病发病急速,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多由脉络血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所致。

针灸对不同病因引起的面神经瘫痪,其疗效差异甚大。属风或寒邪犯络所致的面瘫,疗效较好。属热毒或血瘀阻滞经络所致的,则应结合其他疗法,并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才能奏效[3]。针刺面部手法以轻捻为主,选穴宜精,应交替使用,忌连续反复刺同一穴位而出现穴位经络疲劳现象。高血压患者头部忌用磁灯照射。在治疗期间,可嘱患者自行用手轻捻按患者面部,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注意避风寒和戒食辛辣刺激食物。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疗效,是首选方法,早期取穴宜少,手法宜轻,加灸效果更好,不宜使用电针[4]。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注意与中枢性面瘫加以鉴别。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肌电图可作为面神经损伤程度的辅助检查。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面瘫)预后较差。如果3个月至半年内不能恢复,多留有后遗症[5]。针灸治疗本病,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使患侧局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有利于炎性水肿的吸收,从而减轻了对面神经的压迫,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吹风受寒,可戴口罩、眼罩防护。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防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文琴.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4.

[2]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8.

[3]薛 辉,石旭星.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9):39.

[4]李平. 磁吸针治疗周围性面瘫 21 例疗效观察 . 中国针灸杂志 ,2000 ,20(增刊) :10

9.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法 篇九

吃些大葱的粘液,是有着不错效果的。葱的黏液可以抑制发炎切下葱白色的部分,其中有黏液,而此黏液对鼻的发炎症状有功效,能使空气流通鼻内而治好鼻塞现象。将黏液涂贴在鼻梁上很有功效。此外,也可将白色部分的葱切成细丝,放入碗里,注入热水,加入少量味噌,每天二至三次饮用。或者只是加入味噌服用也很有功效。

2、橘子皮

橘子皮也是有助于鼻子通气的,用新鲜的橘子皮对准鼻孔猛然一挤,把挤出的汁液喷入鼻腔,鼻子很快就会通气。还有,把维生素C碾成粉末,然后吸少量入鼻,鼻子就会通气了。

3、白萝卜汁

选择一些白萝卜,能够有效的消除鼻塞的症状。用脱脂棉沾白萝卜的榨汁,持续交互塞入鼻孔内也可以治疗鼻塞。或者用浓的粗茶加入盐,以洗涤器洗净鼻腔,也可以消除鼻塞。

4、热水浸泡棉花

用热水放于耳朵处,也是较为有效的。棉花用热水浸泡后拧干些,分别敷住耳朵10分钟,睡觉就不会鼻塞了。

5、莲藕汁

莲藕滴入鼻子,也是缓解鼻塞的症状,有着较好的疗效的。莲藕榨汁可以帮助鼻子恢复畅通。莲藕有使皮肤黏膜收缩的作用,有消除发炎的作用,对鼻塞很有功效。可以取莲节一个捣碎成泥,用脱脂棉沾此榨汁,塞入一方的鼻孔如此交互持续动作,则可去除鼻塞现象。特别是就寝前施行功效更好。或者取2、3滴莲藕榨汁滴入鼻孔也可。

6、姜茶

经常的喝姜茶,效果是比较不错的。取生姜、茶叶各适量,沏茶或熬汤饮。连服3日,能减轻感冒症状,缩短病程。若加入红糖疗效更佳。

7、温水温饮料

10.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十

【关键词】 针灸;周围性面瘫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12-02

近年来,进行临床治疗的面瘫患者逐渐增多。其中面瘫发作的高峰期主要在每天的冬季和春季[1],面瘫患者给病人工作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很多患者甚至因此蒙上阴历阴影不敢出门见人,临床中对面瘫的治疗主要采用针灸和针药的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500例患者分别进行针灸和针药治疗的临床试验,分析其临床疗效,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5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患者年龄分布13-69,平均年龄54岁,其中男性患者265例,女性患者23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人数250例,属中医风热型的患者225例,风寒型245例,肝肾亏虚64例。

1.2 方法

1.2.1 针药组 针药组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治疗和中药内服。其中针刺治疗取穴、操作方式以及疗程均和针灸组一样。另外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中药的组方包括:荆芥10g、白僵蚕10g、芦根30g、防风15g、全蝎7g、薄荷10g、陈皮10g、白芷10g、炙甘草10g、白附子7g。用大火将药煎开,再用文火继续煎半个小时左右,饭后服用,一日服用两次,一次200毫升。

1.2.2 针灸组 对针灸组患者主要采用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首先是取穴,其中,患侧穴位取牵正、阳白、下关、攒竹、太阳、睛明、承浆、迎香、地仓,而双侧穴位则取合谷穴。针灸过程中,要求患者仰卧,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指切式进针,留针时间宜30分钟,中间行针一次,采用艾条对牵正穴与下关穴之间进行温和灸,时间持续30分钟。

1.2.3 疗程 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以10次治疗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为三天,治疗期间病人禁止喝冷水。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2]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临床比较 临床治疗结果显示,进行治疗后,针灸组痊愈的患者有190例,其痊愈率为95.75%;针药组中痊愈的患者有205例,其痊愈率高达97.87%。结果显示,针药组的治疗疗效略好于针灸组,但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2.2 针灸组组内分期治疗疗效结果比较,见表2。针灸组中,对250例患者均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急性期患者140例,恢复期患者110例;针灸组组内分期治疗疗效结果比较中显示,治疗后急性期患者痊愈人数为112例,痊愈率为77.75%;恢复期患者痊愈人数为70,其痊愈率占66.87%。急性期疗效高于恢复期,P<0.0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3 针药组组内分期治疗疗效结果比较 针药组中,对250例患者均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其中急性期患者135例,恢复期患者115例;治疗后,针药组组内分期治疗疗效结果比较中显示,急性期患者痊愈人数为116例,痊愈率为77.75%;恢复期患者痊愈人数为70,其痊愈率占53.87%。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采用针药治疗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急性期疗效远远恢复期,经统计学分析,P<0.0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3 讨 论

在中医领域中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之为“口眼歪斜”,其主要并发原因就是由于患者身体弱,气血不足,风邪入侵,身体血气运行不畅[3],从而导致面部肌肉纵缓不收等情况。使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提高患者面部的营养情况,改善肌肉纤维的收缩情况,从而有效的控制炎症渗出物,进而降低对面部神经的损伤,抑制神经的损伤。合理的控制面部神经炎症能够通畅血气、调和阴阳,通经达络,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4]

本研究中通过对5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和针药的治疗中,针药组的治疗治疗略好针灸组;另外,从两组内部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出,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急性期进行治疗后,针灸组痊愈的患者有190例,其痊愈率为95.75%;针药组中痊愈的患者有205例,其痊愈率高達97.87%。结果显示,针药组的治疗疗效略好于针灸组疗效高于恢复期,P<0.01,而采用针药治疗的方法,急性期疗效远远高于恢复期,P<0.01。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并早期进行治疗[5]。这样通过促进患者神经水肿的吸收,尽早解除疾病带来的疼痛,并极大程度上杜绝后遗症的发生[6]

参考文献

[1] 安军明,王玮,任玉娟,任媛媛.郭尔夫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5(4):11-12.

[2] 彭易雨,黄移生.再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兼与朱春华、林学武同志商榷[J].中国针灸,2010(10):637.

[3] 刘存本.针刺结合温灸豁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0(20):1982-1983.

[4] 王子臣,王声强.“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2(7):453-454.

[5] 安军明,王玮,任玉娟,任媛媛.郭尔夫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5(4):11-12.

11.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针灸,磁共振成像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症,在祖国医学中称为“口眼喎斜”,也称“口僻”,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目前,面瘫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26 /10 万人~ 34 /10 万人,患病率为258 /10 万人[1]。面瘫不仅影响病人的面部表情、运动等生理功能,继发眼、口腔等疾患,而且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Van Swearingen等[2]的研究发现,面瘫病人中有65% 患有抑郁症,是正常人群的3 倍~ 5 倍。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3],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 种疾病之一,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但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瘫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以钆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 增强磁共振成像( MRI) 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4]和孙传新2002年主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确立本病的诊断标准。

1.1.2纳入标准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分期标准[6,7,8]和定位标准[9]者;首次发病者;病程在1 d者;一侧面肌麻痹者;年龄15岁~70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

1.1.3排除标准

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肺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病人;亨特氏综合征病人;面肌痉挛病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MRI提示中枢性面瘫;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2临床资料

急性周围性面瘫者,经MRI检查及临床检查筛查后,纳入本研究。按病人入组顺序,分为急性期针灸治疗组(针灸组)和急性期常规药物治疗组(药物组),每组30例。针灸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7岁~68岁,中位年龄46.7岁;药物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8岁~69岁,中位年龄45.8岁。

1. 3 治疗方法

1.3.1针灸治疗组

主穴: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髎、下关;配穴: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抬眉困难加攒竹,人中沟歪斜加口禾髎,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面部穴位及翳风取患侧,合谷取健侧。面部穴位浅刺(0.3 cm),合谷、翳风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轻度刺激,即捻转的角度小于90°,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频率小于60次/min。

1.3.2药物治疗组

泼尼松60 mg口服,每日1次(晨服),用药5 d后,每天减10 mg口服,每日1次(晨服);阿昔洛韦(缓释片)0.25 g,每日3次口服,用药7d;维生素B110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抗生素眼膏保护角膜。

1.4观察指标

所有病人于入组当天及治疗7 d后行MRI检查。具体方案:采用Siemenz 1.5 Excite HDEchospeed超导型MR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神经血管线圈。扫描包括:横轴位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SPGR)T1WI,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横轴位及冠状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FIES-TA)。FSE序列:TR 5 000 ms,TE 109 ms,回波链长度28,带宽50 k Hz,层厚4 mm,间隔0.4 mm,矩阵384×384,视野(FOV)24 cm×24 cm。FIESTA序列:TR 4 ms,TE1.3 ms,翻转角60°,带宽62.5 k Hz,层厚1.0 mm,间隔0.5 mm,矩阵256×256,内插成512×512,零填充内插处理(ZIP)2,FOV 18 cm×18 cm,激励次数(NEX)4。FSPGR序列:TR 12.1 ms,TE 5.3 ms,TI4 5 0 ms,翻转角2 0°,带宽1 5.6 k Hz,层厚1.0 mm,间隔-0.5 mm,矩阵256×224,内插成512×512,ZIP 2,FOV 20 cm×16 cm,NEX1。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 mmol/kg,流率为2.0 m L/s,延时30 min,增强扫描采用FSPGR序列采集横轴位图像,参数同平扫。

对面神经各段[内听道段(I)、迷路段(L)、膝状神经节(G)、鼓室段或水平段(T)、乳突段或垂直段(M)]增强后影像评分。病人面神经强化必须高于健侧才为强化。将不增强计为0分,明显强化(窗宽300HU,窗位70 HU左右,肉眼观察亮度接近血管)计为2分,介于二者之间计为1分。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各段的水肿情况,并给予相应评分。所有病人入组当天及治疗后7 d行The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10]。

1.5疗效评定标准

3个月后随访病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功能减弱,但是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轻微运动。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面神经MRI强化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MRI强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MRI强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MRI强化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面神经The House-Brackmann功能分级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The House-Brackmann功能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The House-Brackmann功能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The HouseBrackmann功能分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 3 两组3 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3 个月后随访,针灸组总有效率87. 7% ,药物组总有效率83. 3%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详见表3。

3 讨论

祖国医学对于面瘫的记载最早始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云: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劳作过度,集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失于约束,出现喎噼。面瘫有不同临床分期的特点,在不同时期,病理变化不一。急性期病人,络脉空虚,外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李瑛等[11]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认为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急性期和静止期。本研究在急性期给予针灸治疗,3 个月后随访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面瘫急性期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水肿,柳田昌宏[12]研究认为,面神经血管通透性增加,Gd-DTPA从神经内膜的血管渗出导致面神经增强。袁辉等[13]研究发现,面神经的增强MRI表现与面神经减压术后发现的面神经水肿一致。因此Gd-DTPA增强MRI能反映面神经的水肿情况。

12.肺积水中医治疗的方法 篇十二

肺部积水患者要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按时吃饭。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尤其是香蕉,苹果,蜂蜜类润肠通便食物。

平时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B2的食品;同时,选用含磷脂高的食物以健脑,如蛋黄,鱼,虾,核桃,花生等;还要有意识地多选用保护眼睛的食物,如鸡蛋,动物的肝,肾,胡萝卜,菠菜,小米,大白菜,番茄,黄花菜,空心菜,枸杞。

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细胞死亡速度。

13.中医抽动症治疗的方法 篇十三

抽动症症状时轻时重,抽动部位此起彼伏、交替轮流出现。此病可因感冒、紧张、学习压力过大、过度兴奋或疲劳等因素诱发。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扮鬼脸”、“学坏样”而责骂,反而使症状加重。抽动症有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三种类型。

抽动症的治疗常需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但因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宜长期、广泛应用。很多早期抽动症患儿的家长,常顾忌药物副作用而不愿接受治疗,以致延误病情。近年来我们采用耳穴疗法对抽动症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法安全、简便、经济,有效。

耳穴疗法是由医生在儿童耳郭的相应穴位以75%酒精消毒,清洁后,取剪成O,6厘米×O.6厘米小方块的胶布贴王不留行子压耳。通常在抽动症儿童脑,肝、肾、神门、脾、胃、皮质下等穴位中选用4-6个穴位,也可再根据儿童不同抽动部位加用相应穴位。耳部压子后,由家长协助每日揉压穴位两三次,每次每个穴位揉压约1分钟,至耳郭发热、发胀、有酸痛感能忍受为度。每周更换1次,每次贴一侧耳穴,两耳交替,5次为1疗程。治疗1个或2个疗程后,症状多可逐渐缓解。也可同时辅助服用肌苷及维生素Be等药物。

14.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十四

关键词:针灸,穴位贴敷,面瘫,疗效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 临床治疗中属于多见疾病。由于导致面瘫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 临床医治常面临着各种难度, 影响了医治方案取得的疗效。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存在较大的冲突, 单一治疗面瘫方法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1]。针灸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面瘫, 在临床研究中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现对12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所选120例资料, 为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瘫病例资料。年龄范围25~55岁, 平均年龄 (36±2.5) 岁;其中, 男65例, 平均年龄 (39±3.0) 岁;女55例, 平均年龄 (35.2±2.8) 岁。12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性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 (n=40) 、对照组 (n=40)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选用针灸疗法与中药穴位贴敷法联合使用, 中药采用华佗面瘫散、不换金丹、正颜摩方等药物。

1.2.2 对照组

对60例患者单一地采用中药治疗, 除了华佗面瘫散、不换金丹、正颜摩方等中药以外, 并未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措施。

1.2.3 疗效评估

所有观察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于3个月进行疗效调查统计。详细的疗效等级:显效、好转、一般、无效等, 对两组的60例疗效数据作出具体的统计学处理, 以此为依据评判相应的治疗水平。

2 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60例面瘫患者接受了治疗, 经过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与统计。两组疗效等级情况分别如表1、表2所示。

从上述两组表格数据, 观察组选用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法进行治疗, 显效11例, 占18.3%;好转37例, 占61.7%。对照组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 显效7例, 占11.7%;好转13例, 占21.6%。由此可见,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显著 (P<0.01) , 充分说明了联合法治疗的优越性。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它不受年龄限制。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 面瘫患者的人数持续增多, 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针灸联合中药贴敷共同治疗面瘫, 临床观察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3.1 针灸联合穴位敷贴的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法:第1组:麝香2g, 全蝎1.5g, 白胡椒1.5g, 白花蛇1g, 蜈蚣1条。共研细末。第2组:川芎、当归各500g, 黄连600g, 植物油500g, 同置煎枯去渣, 炼至滴水成珠, 加黄丹360g, 搅匀, 收膏, 取膏用文火熔化后, 加入天牛粉286g, 搅匀, 分摊于纸上配, 每帖膏重2g[2]。治疗时, 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 每次取4穴, 主穴为主, 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 医者捏起穴区皮肤, 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 在穴位上轻割皮肤, 成“X”型, 并挤出少量血, 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 (或胶布) 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 每周1次, 穴位轮换。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 每次取主穴1个, 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 5d一换, 穴位轮用。

3.2 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面瘫的疗效

从临床观察判断, 面瘫患者的面部均出现了异常状况。此次120例患病资料里, 主要体现出来的几种病症则是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异常, 患者不能正常地完成上述动作。为了保持患者处于良好的健康水平, 除了实施常规中药穴位贴敷方法外, 还需添加针灸方式进行辅助治疗。选准穴位是至关重要的, 选择的穴位有主、次之分。具体情况: (1) 主穴:一是阳白、四白、牵正、地仓;二是下关、翳风;三是阿是穴。 (2)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找准穴位之后, 配合中药物进行综合性的治疗[3]。此次, 也可以从无效率分析两组的疗效, 观察组仅3例无效, 占5%;对照组19例无效, 占31.7%;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联合法治疗的效果显著。

4 结论

总之, 伴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改革发展, 早期单一治疗方式已无法适应面瘫疾病的治疗。针灸联合重要穴位贴敷治疗面瘫, 在疗效方面比单纯采用中药的疗效更加优越。

参考文献

[1]邱志义.90例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扬州大学医学院院报, 2011, 16 (12) :54-56.

[2]蔡晓伟.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面瘫的效果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 30 (7) :9-11.

15.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十五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2-0089-01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双侧面瘫临床极为罕见,笔者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愈双侧面瘫一例,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病案举隅

患者,保某,女,22岁。因左侧口眼歪斜5 d,右侧口眼歪斜1 d而到本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发病一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格检查:T:36.6℃,BP:100/65 mmHg,双额纹消失,眼裂变大,双眼不能睁闭,露白约5 mm,双侧鼻唇沟消失,无法完成鼓腮、露齿、吹哨等动作,言语不利,表情呆滞,左侧乳突区有压痛,讲话、喝水、吃饭需用双手托住下颌方能完成,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对称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心肺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血常规、血沉、血糖、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心电图均正常,腰穿脑脊液检查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发病以来无听力减退、眩晕、呕吐,亦无发热、头痛。临床诊断:双侧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1)取双侧风池、阳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冲、牵正、合谷、足三里,以上穴位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余穴均浅刺,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2)针后在阳白、地仓、四白、颧髎穴加用隔姜灸,方法: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 cm(约5分硬币之厚度),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连灸4~6壮,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患者灼热时,可更换姜片,使温热之气透入皮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3)药物治疗:常规抗病毒、激素、维生素B族药物治疗。(4)治疗1周后嘱患者睡前用生姜煮水后做面部热敷,每次30 min,并坚持做面部功能锻炼,对着镜子做抬眉、瞪眼、闭眼、皱眉、鼓腮吹气等动作,每天2次。

患者经过3周综合治疗后右侧面瘫消失,左侧面瘫好转,遂调整治疗方案:右侧停止治疗,左侧除继续针灸治疗外再配合穴位注射。方法:应用甲钴胺注射液(日本卫材株氏会社J20070063)0.5 mg,用1 mL一次性使用无菌皮试注射器,抽取药液,选定穴位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头刺入皮下组织,得气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推入。取穴牵正、下关、颊车、太阳、阳白、四白、翳风、迎香、地仓。其中牵正、下关、颊车等肌肉丰厚处穴位进针1~2 cm,每穴可注入0.2 mL药液;太阳、阳白、四白、翳风、迎香、地仓等肌肉较少处穴位进针0.8~1.5 cm,每穴注入0.1 mL药液。穴位注射每次取3~5穴,隔1日交替进行。治疗2周后患者左侧面瘫亦消失,患者双眼可以紧闭,额纹及双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吹气无障碍,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未留下后遗症。

2体会

面瘫是针灸科、神经科常见病,多为单侧发病,双侧面神经麻痹甚少见,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出现双侧面瘫,应予鉴别。该病例患者较年轻,病后无四肢瘫痪及呼吸肌麻痹,无感觉障碍,无自主神经症状,腰穿脑脊液正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可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

16.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篇十六

治疗方法:

1.意大利的医生们认为,如果坚持每天早晨连续散步30至60分钟,让脸好好晒晒温暖的阳光,抑郁的心情会随之消失。医生们的研究证实,阳光是极好的天然抗抑郁药物,而早晨的阳光效果最佳。躺在窗户朝东的病房里的病人不服用药物,要比躺在窗户朝北的病房里的病人身体康复早几天。

2.“阳光疗法”最适合治疗季节性抑郁症。许多人的病态在季节转换时有所发展,表现为冷淡消沉、无精打采、工作效率下降。这些症状在阳光照耀下会渐渐消失。

3.锻练是抗抑制症的最好药物

人民网讯 据《华盛顿观察》周刊亚军报道,杜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蒂芬・赫尔曼博士在《身心医学》期刊中报告说,他在一项为期六个月的跟踪研究检验了抑郁症治疗的三种方法:第一组服用抗抑郁症药物佐罗佛莱特,另一组是锻练的项目,第三组是以上两种的组合。在这项研究中,156名参与实验的对象在进行四个月的治疗后痊愈的占到60%和70%之间。赫尔曼发现只参加锻练的那一组的成员较其他两组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最小。

4.美国最近大量的研究显示,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有助于消除轻微抑郁症。76岁的查克每天都坚持同比他小一半或更小的人打篮球。他说:“如果我一星期不运动五次的话,我就开始对生活变得厌烦。我从锻炼中得到的毅力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情绪。”

“当我们依靠自身完成某些事情时,我们通常都会自我感觉良好,”赫尔曼解释说。对那些吃药时不能与抗抑郁症药物同服或服药不起作用的人来说这个发现是令人振奋的。赫尔曼并没有建议用锻练替代服药来治疗抑郁症。他说:“各项研究不断地证明锻练作为一项合理的(抑郁症)替代疗法是值得尊重的。

17.中医治疗口臭的方法 篇十七

口臭偏方1

如果是由于食用食物的关系引起的口臭,首先要注重口腔卫生,坚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使用具有杀菌消炎功效的漱口水,使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彻底清除干净,预防细菌衍生,并有效地消除口腔中的烟味酒味。

口臭偏方2

即在每天睡觉的时候,用半杯白酒,加白开水使满,睡觉时喝一大口(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酒杯),使酒液在患牙处停留,含漱5分钟以上,吐掉或咽下均可。中午午睡时也照这样做。坚持半月到一月,就可以明显见到效果。

口臭偏方3

取甘草30片,苹果一个切成块,香菜20棵,一起下锅(砂锅),放两碗半水煎成一碗左右。弃渣取其汁,稍凉后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一天一次,连服5天;取藿香(鲜品尤佳)15克,苍术10克,加水煎取药液500毫升后,再放入冰片1克溶化。然后每天含漱3-4次,至痊愈为止。

口臭偏方4

如果是肠胃食积引起的口臭,主要表现为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溏薄或泻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可选用保和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大山楂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或木香槟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复方鸡内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口臭偏方5

如果是胃热上蒸引起的口臭,主要表现为口臭,口渴饮冷、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三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或牛黄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口臭偏方6

18.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篇十八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40.53±11.45)岁;病程2~60d,平均病程(14.87±4.51)d;对照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41.13±12.17)岁;病程1~60d,平均病程(13.97±4.22)d;两组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相关诊断标准,且均排除由于颅脑外伤、脑干病变、腮腺病变引起的面瘫,且均无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等。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56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取穴方面,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以疏风通络,调理虚实。主穴:下关、阳白、牵正、鱼腰、颊车、四白、太冲、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配穴:风热证加曲池,风寒证加风池,耳周疼痛加翳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痰多加足三里。下关、合谷、风池、翳风穴直刺,其余平刺,并透穴。针刺后留针,用电针治疗仪30min。1次/d,10次/疗程。休息3d继续下1个疗程。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全部56例患者加用中药治疗。中药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如下:川芎20g、赤芍药12g、石菖蒲10g、桃仁10g、红花8g、细辛3g、生姜3g、葱白8g、白芷12g、郁金12g。肝火偏盛者,可加黄芩8g、栀子10g、龙胆草8g;头晕、健忘者,可加夜交藤10g、何首乌15g、枣仁12g、枸杞子12g、熟地黄15g;痰多者可加法半夏10g、胆南星6g、陈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1.3对照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

1.4疗效判断标准[2]

痊愈:面部所有区域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仔细观察才能看出轻微肌肉运动功能减弱,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可能有轻微连带运动,口角轻度不对称,眼部轻用力即可完全闭合。好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减弱但无损害性不对称,可有不严重连带运动、挛缩、半侧面部痉挛,眼部用力方可完全闭合,口角明显不对称。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周围性面瘫通常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出现贝尔现象[3]。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歪向健侧,吹口哨时漏气,可伴有同侧味觉丧失。主要原因为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面瘫在中医中属于“口僻”、“面瘫”,病因不明,一种学说认为其发病原因之一为“脉络空虚、卫外不固,脏腑气机失调,风寒失邪乘虚侵袭”,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4]。因此,本组以通窍活血汤加减,理气通窍、温经止痛、活血化淤。通过辨证施治,体现了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中医辨证特色。面瘫是临床上针灸应用的主要适应证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消除局部水肿,电流刺激机体穴位,可调节机体功能,改善神经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兴奋性,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调整阴阳,疏经通络,有利于鼓邪外出,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功能得以尽快恢复[5]。

本文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2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93%,P<0.05,表明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雷行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15-17.

[2]贾湘芸,蒋黎黎.中医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138-140.

[3]樊建林,王玉斋,李小刚.毫针久留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2014-2015.

[4]梅丽霞.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J].光明中医,2012,27(6):1156-1157.

19.针灸能不能治面瘫? 篇十九

不知跟这段相声的流行有没有关系,很多人想起针灸的好处,首先想到的就是治面瘫。网上也经常有人以此现身说法,但当然并不像马三立夸张的那样一针就灵,其中一个是这么说的:“我只陈述一个事实,我面瘫针灸十天痊愈,我在医院遇到了患者基本上针灸20天内痊愈。”那么,其痊愈真的和针灸治疗有关系吗?

我们先来看看面瘫是怎么回事。面瘫是指面神经麻痹,面部表情肌群动不了了。这有时候是某种严重疾病的症状,例如因为脑卒中、肿瘤、头部创伤等疾病引起。有的是由蜱虫传播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还有的是因为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常能见到簇集性小水疱。但是多数面瘫在诊断时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叫做贝尔麻痹,是19世纪初苏格兰解剖学家查尔斯·贝尔首先描述的。针灸号称能治的,就是属于贝尔麻痹的面瘫。

现在已经知道,贝尔麻痹是由另一种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炎。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被该病毒感染时,少数人会起疱疹,之后渐渐消失,但是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种病毒。一旦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就再也无法将其清除,它会在神经组织里一直潜伏着。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紧张、缺少睡眠、患自身免疫疾病等)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着的单纯疱疹病毒就会开始活跃起来。病毒一旦活跃起来,免疫系统就会产生抗体想要将其消灭,从而出现炎症。如果发炎的地方是在面神经管里,组织膨胀起来无处可去,被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压迫神经。神经受到压迫后,没法向肌肉组织传递神经信号,面部肌肉就瘫痪了。

但是,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逐渐把活跃的疱疹病毒消灭掉,面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贝尔麻痹就痊愈了。所以,绝大多数贝尔麻痹患者不经任何治疗都会自己康复,很多人在10天左右就康复了。85%的贝尔麻痹患者在3周后开始康复,剩下的15%在3~6个月后开始康复。几乎所有的不完全麻痹患者在一个月后完全康复。只有4%的患者预后差。

虽然贝尔麻痹患者几乎全都会自己康复,如果能有药物缩短病程,也是好事一桩。

贝尔麻痹既然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如果能有药物把病毒杀死,不就能早日康复吗?

不幸的是,和大多数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样,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对贝尔麻痹并没有效。杀不死病毒,缩短不了病程,那么能缓解症状也好。如果在发病早期,口服具有抗炎作用的类固醇激素的话,很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这是因为这类激素是免疫抑制剂,能抑制抗体的生产,从而减缓炎症反应。也有通过做外科手术给面神经减压改善面肌功能的,但美国神经病学会认为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推荐做手术。

那么针灸效果又是如何呢?按前面引述的那位网友的说法,他10天痊愈,遇到的患者基本上都在20天内痊愈,但是根据统计,贝尔患者不经任何治疗,许多人也在10天左右康复,大部分人在3周后康复,看不出与针灸治疗的效果有何区别。由于贝尔患者基本上都能自己康复,对他们做任何治疗,都会产生有效的假象,不仅医生可以借此吹嘘自己医术高明,患者乃至艺术家都会为之宣传。所以医生的广告、患者的证词是不足为凭的。要证明某种疗法的确对某种能自愈的疾病有疗效,必须做严谨的临床对照试验。

也有一些人声称做了临床试验证明了针灸对治疗贝尔麻痹有效,并写成论文发表。但是根据2010年由华西医院的研究人员做的循证医学评估,所有这些声称证明了针灸对贝尔麻痹有疗效的临床试验,都存在着试验设计等方面的缺陷,不足以说明针灸的确对贝尔麻痹有疗效。

中医和民间郎中最“擅长”治的另一种病是流行性腮腺炎。除了针灸,还有无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号称对腮腺炎有奇效。我小时候经常见到腮帮子敷草药的小孩,就是在“治”腮腺炎。也有的在腮腺部位涂上墨汁,或画一道符,或简单地写个“虎”字,也是在“治”腮腺炎。所有这些做法当然都会很有效:腮腺炎是病毒传染引起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10天左右自愈,国外除了镇痛、退烧,一般不做治疗(也无药可治)。乱吃药,特别是吃那些有毒的药物,反而对身体有害。

不仅中医和民间郎中,国内西医也经常误导患者去“治”这种本无需治也没有有效疗法的自限性疾病(即自己会好的疾病),比如会给贝尔麻痹患者开一堆抗病毒、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的无效药物。而且国内医生还喜欢吓唬患者不“治”就会有严重后果。

曾有国内医生在网上教训我说,腮腺炎病毒也会感染睾丸、卵巢等其他器官,引起严重后果,不能不治。实际上,腮腺炎即使在其他器官也受感染的情况下预后也是良好,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即便如此,目前也没有有效疗法能够防止腮腺炎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只能是顺其自然,等出现并发症再对症治疗。幸好,现在有了疫苗可以预防腮腺炎,得这个病的小孩很罕见了,让中医、民间郎中和国内西医少了一块用武之地。但面瘫还没有办法预防,所以他们就继续在此“巧夺天工”。

上一篇:seo试用期总结下一篇:6.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审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