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2024-07-22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精选15篇)

1.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一

浅议农村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现状及改进纳雍县曙光乡法杓小学陈 瑾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呈现在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闪光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只要教师善于学习和思考,认真研读教材,就会发现,同其他内容领域相比较实践与综合应用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和学生更多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只要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有很多的收获。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同,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实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内容无从下手,下面就实践与综合应用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现状一:普遍认为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

说到实践活动就让人想到动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学具,要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而很多学校都很难找到和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学用具及可以借鉴学习的实践活动课的有关材料、光盘。因此,上实践活动课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没有动手操作的材料,怎么进行实践活动?”,“没有城区学校那样的学生,活动中学生不能自主思考,不会交流,怎么开展实践活动”,“没有给我们出去看过别人的实践活动是怎么开展的,所以我不会上?”。一个个的问号成了大部分教师进行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阻力,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条件上好实践活动课。现状二:与考试内容没有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自主学习,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在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才是教学的核心,获得较高的分数是教学的目标。而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是指运用教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及数学本身进行探索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直接从试卷的卷面上很难以哪一种考题出现,没有办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就出现了教学与不教学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出现。

现状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合从小学教材中可以看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一般是从现实

生活中选择,从其他三个知识领域中延伸,从兴趣活动中拓展。但这些内容都更适合于城区学生,很多内容都是于城区学生的生活为背景提炼的学习素材。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这节内容,农村小学根本无法去从实际生活中去调查;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学只能成为看图学习;二年级下册“有多重”中各种式样的秤,学生也没有见过;三年级上册“调查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教材中的调查方法都没办法落实。

现状四:实践活动和数学活动的本质区别

我们日常教学中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都属于数学活动。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通过画一画、拼 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而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却有其独有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说来,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2)实践体验阶段,(3)解决问题阶段,(4)表达和交流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学习特点:(1)密切联系实际;(2)综合应用知识;(3)以探索为主线;(4)形式要多样化。

因此,我认为要上好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与应用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合理利用学校及校园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材都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编写的,无一例外地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案例及“综合应用”案例。这些内容毫无疑问也应当是“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及地方特点,拓展、利用这些现成的案例。为此,从实际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其中有很多不乏精彩的亮点的活动。

校园生活是那么让人倍感亲切而难忘。从同学到老师,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数、英再到其他学科,乃至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来讲校园生活总是最亲近、最鲜活的。理所当然,校园资源一旦成为数学综合实践资源的一部分,也必然最容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关注校园生活、立足学校实际、开发利用好

校园资源,对有效开展好“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充分调动和协调家庭资源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家都有一本“帐”。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可以这样说家庭中发生的大事小情几乎都与数学有关。但受诸如独生子女、长辈溺爱等种种原因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家庭中的这些大事小情一般都是漠不关心的,当然就更谈不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帮助父母分析解决家中琐事,为父母排忧解难。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有必要想方设法调动“家庭资源”,组织学生通过数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去了解自己的家庭,关注自己的家庭。

如,学完24时计时法这一章节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出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作息习惯;在学生认识了“年月日”以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适度挖掘社会资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教育的主要观点,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农村社会生活丰富而多姿,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更是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教师应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紧紧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设计一部分形式多样、操作性强且能体现本地农村特色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现实生活中调查,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别于传统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我想,作为农村小学要做到有效地设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勇于冲破封闭的视野,在实践中努力去摸索,去探求,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去开垦资源的沃土。我坚信,沿着洒满阳光的课改之路走下去,将会有更多的成功和喜悦等着我们。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二

关键词:农村,定向医学生,综合能力

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方式是专门针对当前农村医疗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与医学院校共同负责,定向培养到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对农村定向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全方位提升定向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全面启动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我校2010年被确定为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并开始招收五年制农村定向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农村定向医学生的特点,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农村定向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讨论式教学对定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农村定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学生无需为未来工作担心,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讨论式教学法是以专题作为教学基本单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专题的选择要倾向于探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与学生今后临床工作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怎样做好农村常见病防治工作?如何预防出生缺陷?如何做到优生优育?你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有何看法?等等,都是学生很热衷的话题,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讨论的专题要提前布置,给学生提供准备的时间,讨论由学生担当主持人,先对专题进行介绍,然后学生开始按准备好的小组进行发言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讨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讨论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通过讨论把学生引入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大胆想象,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题讨论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教材以外的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题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书本以外的东西很少涉及,学习方式是听讲、记忆、复习;专题讨论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索、深化、创新。将专题讨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既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感到能够学有所用,这也是学生能真正全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动力。开展专题讨论授课教师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要对讨论专题的知识背景、知识框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把握,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

2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对定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农村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性,缺乏自信是农村定向医学生的特点之一,而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法,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走进课堂,讲课的同时向大家充分展示自己,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通常需要提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分组,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可以通过教材、图书馆、网络查询等多途径查找相关材料,精心准备课件,课上主讲人先讲授,然后同学自由提问、讨论。角色互换准备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授课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授课及自由提问过程中学生常会突破定向思维,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承担了“传道”的重任,而且想到讲课结束还要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地揣摸、钻研相关准备资料,尽自己所能把授课过程准备的至善至美,学生无形中就已经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可以说师生角色互换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 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1];角色互换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任务,查资料,做课件,也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定向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

3病案分析式教学对定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病案分析教学法是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将临床病案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借助各种讨论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全面、综合应用基本理论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它反映了一种现代教学策 略和教学 理念[3]。 病案分析能力是反映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良好指标。 通过病案分析讨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病案的分析归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对病案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病案分析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有的病案讨论可以适可而止,有的病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展开深入讨论。病案的难易程度和讨论的深度都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4实验教学对定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农村定向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也是评价医学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而对于在校期间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推理及辩证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5]。实验课前要事先布置好实验内容,让学生先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和准备,避免课上头脑一片空白,机械操作,影响学习效果。课上教师要对实验中的原理部分及关键操作环节做重点强调和说明,要认真规范基本操作技能,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束要认真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回顾操作过程,先让学生找出可能的原因,大家再一起讨论分析,自己给自己找原因远比教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更有效,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待医学的科学态度,有效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最后由教师指出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并进行讲解,提高实验效果。课后对于实验报告部分要重点关注结果讨论,无论结果是否理想,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展开讨论,讨论部分没有定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及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结果讨论部分了解学生的实验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

5医学网络资源运用对定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医学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出现,使医学教育已经延伸到终身教育,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保证适应临床工作[6]。随着农村卫生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农村医务人员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医学网络资源,这对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至关重要,医学网络资源也为基层医疗工作人员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最佳平台,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医学网络资源检索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专业数据库和网站,通过检索最新的资料可以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方便学生以后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由于基层条件的制约,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与权威医学机构进行交流学习,有效实现医学知识更新。

3.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学困生 英语教学 成因 对策

引言

英语“学困生”是指在英语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英语成绩差,短期内很难赶上去,导致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是厌烦,而这时如果老师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耐心的帮助、长期的监督就会使这部分学生放弃英语的学习,成为英语课堂中的“边缘化”学生。

一、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也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通常表现为是七年级差别不大,八年级泾渭分明,九年级分化严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睡觉率”是最高的,问学生为什么睡觉——答案是:听不懂,这使英语教学陷入被动。教师如不及时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这一学科由“力不从心”到“半路逃兵”。其产生原因,除了小学阶段的学生英语成绩层次不齐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环境的影响

不可否认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目前,不少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重视不够,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玩乐,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缺乏督促、引导。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涣散、不求上进、厌学等。

(二)学生理想,责任心、学习方法等内在因素

就多数学困生而言,并不是主观上不努力,而是一开始就没有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没有掌握学习这门学科的方法。这样就不能形成语言技能,越学越困难,最终导致跟不上。

(三)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的态度导致学生加速学困

教师对学困生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讨厌学困生,而对尖子生却偏爱有加,就会引起学困生强烈的反感。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消失了,影响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好。同时多数家长平时又很少配合教师监督其子女的学习,甚至认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从而使得这些学生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又一类英语学困生。

二、学困生转化实践之再思考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走进“学困生”

在情感上不放弃他们,在行为上不将他们“边缘化”,多一些赞许和鼓励,同他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在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听他们的真心话,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对于暂时落后的现状我们要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侮辱人格的语言。所以老师在面对“学困生”反复出错时,要用耐心和笑容去面对他们,并且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鼓励他们学习。

(二)认真备课,优化教学

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经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牛津译林版7A Unit3 Let’s celebrate为例,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介绍不同节日的相关文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听后非常感兴趣,纷纷上网或者查看书籍和杂志。上课时举手发言更是滔滔不绝。而平时很不自信的“学困生”表现得也非常突出,踊跃地举手回答,极力争取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表达欲望。而英语科目本身就是围绕学生身边的话题展开,只有让“学困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求知欲,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三)增强学习意志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力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他们成绩不理想,情绪就会低落甚至会丧失学习信心。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困难挫折的情感或体验比优生多得多,要克服消极情绪,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依靠意志力。因此,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学习的毅力。要着眼于鼓励,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挫折的磨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意志力。

2.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疲劳。但学困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先玩后做作业、不认真复习而盲目地写作业,这样也会造成学习困难。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就要注意通过其学习活动的指导,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促进学习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去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和鼓励他们。

三、总结反思

在实际的转化教学中,我感受到“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仅是学生自己一种超越,更是老师的一种自我超越。这种超越需要老师首先要战胜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决心。这种超越更体现在老师自身价值的转变。从这个意义来说,老师从事的将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因为他改变了一个事物的发展方向,并且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了。所以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有很强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伴随着一个个鲜活个体学习态度的转变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反思 篇四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须开设的非学科课程,是一门经验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开设该课程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是许多中学对综合实践课程是形同虚设,同时,目前阻碍初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诸多。只有剖析这些因素,才能真正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才能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改革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制约因素、解决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有综合和实践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学科知识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学科体系而是以领域主题、不是以理论知识而是以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不是以学校环境而是以全部社会生活作为课程活动范围;不是以间接性课堂教学而是以亲历性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活动的主要活动过程;不是以被动接受式而是以促进学生整个学习活动方式的转换,倡导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独立研究式作为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不是以获得系统知识而是以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习直接经验,将学科知识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劳动”、“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它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教师因素,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①

②①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8.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难以适应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现职教师素质的挑战,这已成为各方面的共识。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在初级中学落实的关键是教师缺乏师资。实际上,真正能够胜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的科学研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性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即使是具备这一方面能力的教师也不见得一定迎接这一挑战。因为这一工作无经验可谈,完全得依赖教师的创新,开拓。这样显然比学科教学费时费力。现今教师工作本来就任务重,时间紧,是有目共睹的,每天还要忙于绩效考核,在晋升、工资、工作量等基本权益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师没办法心甘情愿地投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各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一,对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不够。几乎每个学校是以成绩说话,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因此,教师队伍一日不解决,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级中学开设也是一句空话,即使有也是走走过场而已。

现行教师编制情况难以支撑教师投入课程改革活动。在当前开展的农村税费改革和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都在进行教师定员定编工作。许多地方为减轻财政负担,从紧压缩教师编制,各地中小学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因师资缺乏,无法开齐开足课程,不少学校仅满足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展课程改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空谈。

(二)评价体质因素,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正确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提高实施课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促进课程不断改革的机制。一般来说,评价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外的教育管理部门。当前,对初级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单一。仍采用一张试卷制,学校把中考视为生命线,在中考这一指挥棒下,教师、家长、学生的功利心当然有它的合理性。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单方面责怪教师在课程改革上的行动滞后,现行评价体制使教师专注于中考,一心为使学生提高卷面分数,以至于没有更多的心思用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①①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90.程,许多老师把综合实践课程当做学生的自习课,或由科任老师讲评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技巧等方面能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现在许多孩子连基本生活常识都不具备。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生活阅历少之甚少。由于现行的评价体系,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生活技能相脱节。

(三)陈旧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陈旧的教育观念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学校园立足。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日积月累的旧评价形成了自身的教育观念,尽管现在是搞素质教育,但也逃脱不了旧评价体质的束缚,尽管近年来反复强调新课程的要求、标准,但要真正摆脱已有的经验,切实转变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许多老师认为,过去的旧做法操作性强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觉得心里踏实,在行为上凭经验教学痕迹严重。因而潜意识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抵触情绪。墨守成规地沿袭着自己旧的教育观念。有的教师则是背负着沉重的绩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追求学生的成绩,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进修。因此转变观念较难,明显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日复一日地做着应试教育的奴隶。领导和教师到学生及家长等社会各界关注的是学科考试科目,学生的学科成绩仍然是社会考量学校、学校考量老师、老师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和依据。为此,学校、老师、学生都有较大压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此观念下是很难真正被重视的。当然也有少数学校或地区领导有决心、有魄力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好,但是大部分学校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特色学校资本或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四)教育设备有待添加,教育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它既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指用于课程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它不仅仅限于学生用的文本性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性的材料、设备与设施,以及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使用的丰富的社会资源。①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是零散的,孤立的。某些乡村学校甚至学校、设备都非常简陋,有的学校班级空间小,操场等体育用品都不具备,文本类的课程资料不系统、不规范;工具类的材料不齐全,不集中;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的教育资源完全依靠学校教师自行开发,且不说精力不济、时间不许。① 李莎,李芝,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没有充足的设备与工具开展活动是不现实,行不通的。

二、实施难的可能解决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中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水平,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是很高的,相关教师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知识的宽度,绝大部分教师在未培训之前是很难胜任的。加强师资建设是实施课程的当务之急,更是促进课程发展,不断提高课程层次、水平的必要条件。怎样组建起一支满足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呢?我认为除了培养一些专职的教师外,可以从以下几类群体中吸纳师资力量。第一,有特长的专业教师。第二,部分离退休的干部、专家。第三,热心教育事业的,学有建树的学生家长,第四,高一级院校的教授、导师、博士等。可以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形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增强专职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通过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新课程教材研究、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师的作用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中,善于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工作。

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协作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前,可以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何种形式进行上课,要达到什么效果等。

(二)虽然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但我认为,目前相对于社会其他方面,中高考的评价体系应该是目前最合理、最公平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中国这种人口大国,尽管它不一定科学,因此这一评价体系肯定还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们教育一线的领导、老师,不能也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就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置于身后或仅作为一种“摆设”,我们应以孩子的终生发展为目标,来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重

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的方法,注重对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学生的平时成绩,到期末再累加到一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部分比例,以引起老师、家长、学生的关注。

(三)出台有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尽快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远的将来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资源具备丰富、适切、可利用。也才能夯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稳健地推进在初级中学的校园中。①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让老师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还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安排在同一时间,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主题,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进步。

(四)动员全社会关心育人工作,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其课程资源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予以配合与支持,为新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热心人士可以为学校添加活动设备,全社会一起为学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可以帮忙监督促进。也可以以部分学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示范,向其看齐,借鉴学习。

① 潘洪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02-305.参考文献:

5.农村中学远程教育实践及应用探索 篇五

湖北枣阳平林中学李明荣

【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它涉及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思路与观点来指导建设,在搭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建立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资源学科整合课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的全面展开,是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构建我国农村远程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步入新的里程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如何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效益、如何更好的应用于教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十分重要的新课题。以下是我校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几点经验和基本做法:

一、切实抓好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应用能力

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并且很少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与城镇中小学教师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设备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对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建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专项集中培训

专项集中培训可以在学校安装远程教育设备的初期进行。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以项目实施意义和作用、远程教育设备操作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怎样浏览和保存资源、资源应用方法和技巧、资源中教学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作为主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讲教师要以本校教师为主,经过项目培训的教师、应用资源较好的教师都可以作为某一专题的主讲教师。培训时间根据培训内容而定。

2、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业务学习

示范课是资源中心精选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主讲的课堂实况录像,反映了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出门就可以观摩到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学校可以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业务学习,集体观摩示范课。观摩前要提要求,之后要组织讨论,找出示范课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自学

学校提出要求,并为教师业务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由教师自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中除了示范课以外,还为教师们安排了教研论文、课程改革、信息技术等栏目,内容涉及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学科教学经验论文、新课标解读、课改教学案例等,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很有帮助。其中文字资源都是可以编辑修改的。

为了使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学校根据上级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学校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分期对各组进行考核。考核内容:①、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软件不限);②、制作一份所教科目的试卷;③、能查找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④、能熟练运用多功能电子教室的设备上课。⑤能自制课件。相关要求如①、帮扶教师所帮扶的对象如第一次或提前考试过关的,对帮扶教师进行奖励。②、凡最终考试不合格的教师,建议与考核评优评先挂钩。③、学习培训时间应合理安排,按“不得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进行开展。④结合职称评定相关要求,鼓励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并参加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目前,我校教师已有88人(占全校教师96%)通过国家一级计算机水平能力考试。

二、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是农村中学应用资源的主要方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1、辅助教师备课

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资源栏目,是教师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资源栏目,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教学资源涵盖了初中和小学的各个学科,采用完全与教材相同的结构,按年级、学科、章节(课)组织资源。内容安排上尽可能考虑教师备课的需要,包括:教案示例、典型例题、媒体展示(图片、课件、视频)、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教学资源内容,看别人的走私案是怎样写的,自己的差距在那里,通过扩展资料,了解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使教案内容更加丰富;参考典型例题和习题精选,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从媒体展示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课件,直接应用于教学,也可选择资源中的视频、图片等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制作符合自己教学特点的辅助教学课件;在探究活动里得到更多的教学思路,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2、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通过利用资源进行备课,观看示范课吸收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教

学重新进行设计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教师将资源提供的课件,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教师通过培训和利用资源学习掌握课件制作方法,利用资源提供的课件和素材,自己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建议使用Powerpoint创作演示课件,Powerpoint容易掌握,使用方便,运用得当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新模式。

3、辅助教师演示实验

初中资源中专门开设了学科实验栏目,包括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四个学科,学科实验将初中教学实验如“望远镜”、“制氧”、“血液循环”、“小车的二力平衡”等以视频形式呈现。在缺乏教学实验设备和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用来辅助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还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增长知识的参考资料。

4、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项目提供的现代化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除教师使用之外,还有考虑到学生的应用。学校可以根据设备条件组织学生上网络课、计算机辅助教学课、观看教学参考片和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将计算机教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资源中的学生天地、中考专题、开心学堂、知识乐园进行自主学习,使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应用于学生。对于设备少、学生多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和利用资源学习活动。

5、服务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我校地处农村,当地政府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对农村干部和党员进行培训的成人学校,但一直缺乏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师资问题严重。学校和当地政府主动取得联系后,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地方。为农村干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拓宽了空间,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培训办出了实效。真正体现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为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增强农村干部对农业技术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为先进文化渗透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方针。加强了农民喜闻乐见、适合农村环境的技能、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内容的设计和开发。

三、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1、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都被硬件环境的落后制约着发展,现在有了远程教育工程,缓解了硬件设施的不足,然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却突现出来,学校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很不精通。

2、工作经费及计算机教师工作考核评价

开展远程教育工作,需要有专业教师负责,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和人力,计算机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要负责远程教育节目的接收与管理。既要教学又要管理维护,有时还要充当临时的打字员,工作量大,占用时间多。长期以来,计算机教师被定性为教辅人员,要鼓励开展好计算机教学及相关工作,学校应给予相应加班补助,或划算等量课时,以资鼓励和支持计算机教师开展工作。为保障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远程教育设备的添置,更新,耗材的投资每年要有相对固定核算。地方领导,学校领导对工作要给予相应资金并对计算机教师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3、学校之间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学校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勾通,在农村学校可以建立以中学的学习交流点,定期开展教学资源的使用,工作经验交流会,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对做得好的学校,市教育局电教装备站要给予表彰,对计算机教师要给予奖励,以示肯定。

6.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建议 篇六

铜仁市万山区环境保护局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农村环境质量直接反映政府是否具有“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现代城市化的综合环境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万山区环境保护局从今年5月份以来,通过对万山各乡镇农村环境进行集中调研,发现农村环境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环境现状

近几年来,我区大力推进新农村、乡村公路、农业产业化等建设,农村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一些镇乡村庄的环境面貌变化不大,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同农民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存在距离。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同富裕的物质生活不相符。

2、旧的陈规陋习与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气息之间存在

反差。

3、集镇及附近村(社区)生活垃圾垃圾不能定时清理、转运,其它的大多数村还没有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转运。

4、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畜禽粪便得不到彻底处理就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堆扔入沟河,村生活污水的不处理直接排放等,致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

5、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偏远镇乡的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贮转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这些问题都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居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的缺乏。群众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促进增收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甚至直接成为环境建设的破坏者。

2、有的村由于历史等原因,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给农村综合

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外,部分村存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且不同程度存在乱倒生产、生活垃圾现象,影响了整治效果。

3、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镇绝大部分村的主干道虽然已硬化,但有的村村内的道路硬化的不多,且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存在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农村垃圾难做做到无害化处理。

4、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随意将建筑垃圾堆弃河道、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普遍存在。

三、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完善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分级负担资金筹措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持续长效运行。建议:一是区政府继续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对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资金支持补助。二是区政府每年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专门切出一块资金作为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

2、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3、加快农村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中,将考评与领导人业绩挂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可由区政府牵头,建设、环保、水利、卫生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4、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一)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电影、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利用村、厂板报、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

(二)开展专题活动。通过各种主体活动,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全社会动员,倡导人人珍惜环境,自觉保护环境,关注健康,关爱生命,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7.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七

电子实习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 对于学生后续电子类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在现时高等教育中偏重理论学习, 导致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情况下, 这类实践课程的作用尤为重要。

学校目前的电子实习采用模块化、多层次、项目化的组织方式, 将整个实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采用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及对于电类与非电类专业学生在实习内容上有所区别的多层次方式, 学生首先进行基础操作 (手工焊接操作) 与仪器使用训练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在此基础上采用开放选题, 让学生从众多可选的电子产品中 (数字万用表, 红外心率计, 多路抢答器, 脉宽调速电路) 选择一个来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 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还有EDA方面的实习内容。这样的实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上有很大的提高, 也使学生通过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提高了对电路图的读图能力和电路设计能力, 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习中学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电类专业学生与非电类专业学生在本课程中的要求应有所区别, 对于一个班级中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在个别指导中也应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欠缺的方面有所改善, 擅长的方面有所长进, 得到最大的收获。

2.在2~3周的电子实习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进行动手操作, 但学生未来不是成为一个简单的操作工, 而是能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或进行电子产品设计的工程师, 因此在电子实习中不仅应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 即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更好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对于以上电子实习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电子实习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坚持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 教师精心指导, 使实习学生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对本科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我校参加电子实习的学生众多, 每个学期有将近四十个班级, 电类专业学生实习三周, 非电类专业学生实习两周, 电类专业学生相对非电类专业学生多一周时间学习EDA方面的内容。指导教师连续指导不同班级的学生, 对于不同的专业与不同的班级的学生需要区别对待, 不能千篇一律, 即使班级内的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也有所区别, 因此在实习中增加了选做和自主设计的内容:比如设计有源滤波电路来替代原电路中的二阶无源RC滤波电路;电路中的二级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采用单运放LM741芯片的反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 教师除讲解原理以外, 也允许学生按电路的功能要求重新设计放大电路, 或者采用不同的运算放大器 (LM358双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 进行设计, 使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完成基本实践内容的同时结合一定的设计内容来提高对于电子电路理论的掌握和电路设计能力。

对于班级中的优秀学生, 允许他们自主选择教师提供以外的难度稍高、更为复杂的制作项目, 并且提供经费让学生自己购买所需的元器件, 时间上也更为灵活。由于学生数量多, 不同的学生之间在指导方法和内容上需要有所侧重, 理论掌握一般但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需要在实习中适当讲解原理及引导他们进行原理上的一些思考, 理论掌握好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操作方面多作指导, 甚至需要做一些操作上的示范, 总之, 需要指导教师对学生耗费大量时间精心的进行个别指导, 使总体学生都能在电子实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和提升。

因此, 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心的个别指导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点及增加自主设计内容的教学, 在电子实习课程中最大程度的贯彻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部分理工科本科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刚开始工作时极度缺乏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无法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在电子实习课程中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是指导教师在课程指导中需要坚持和贯彻的理念。

在电子实习课程中, 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操作 (手工焊接操作) 与仪器使用训练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使学生在进行后续的电子产品制作前得到相应的训练。电子产品制作是按模块分步进行的, 在开始部分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讲解比较详细, 比如红外线心率计的电源电路与传感器电路, 及二级放大电路, 一般学生在完成这部分以后就可以对照着电路图, 自行完成剩余部分的设计与制作。在电子制作的同时, 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与分析, 完成相应的报告, 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 能够对电路进行测试和分析, 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使原本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更难的是学生在遇到电路故障、无法完成后续制作咨询教师时, 教师不只是帮助学生解决电路故障, 同时还应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电路故障, 掌握一些排除电路故障的技巧, 学生通过排除电路故障养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通过设置部分电路设计, 引导学生正确读懂电路图, 在电子制作流程关键部分进行一些测试与分析, 并且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电路故障, 可以在电子实习教学过程中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束语

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 在长时间的教学中, 学生总体对于本课程的评价很高, 如有学生所言, “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对电路图的理解不再抽象, 有信心自己再动手制作电子产品, 收获很大”, 同时电子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电子竞赛获得奖励的比率也非常高。注重个性化教学和以提高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子实习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及毕业课程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可选产品的数目不多, 学生提问和电路故障过多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工作强度过大, 电子实习课程应该与其他课程及课外科技和电子竞赛有效衔接。对此我们将持续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对课程进行有效改革和调整, 使电子实习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在电子实习教学中根据众多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 指导学生在完成电子产品制作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子实习,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朝霞.电子实习开放式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4) :57-59.

8.农村中学校本体育的实践探索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课间活动活力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81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充分改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阳光体育”运动,要从强制行为变成学校、学生自学自发的行为,达到一种长期不间断的锻炼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中,“阳光体育”的开展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上,和前几年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校园内的“阳光体育”形式主要有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兴趣小组以及课余体育训练等。在目前的农村中小学中,除了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外,学生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活动。那么,当前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到底存在一些什么样的状况,又应该怎样去解决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活动是目前学生最喜欢,花样最多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它讲求实效,应根据季节的变化灵活安排活动内容,变换活动形式;根据学校实际每天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将活动分为综合性活动和广播体操两大类。

目前我县中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广播体操或球操,二是跑操,三是其他的体育活动如集体舞等。我县以广播体操和跑操为主,尤其是在冬季基本上所有学校都改成了跑操,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也有不少学校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西双湖中学让学生在大课间进行健身太极的锻炼,还举行了比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黄川中心小学自编了一套集体舞,每到大课间全体师生就翩翩起舞;牛山小学和白塔小学一直让学生练球操。要想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動,需选择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制定严格的人员责任制。

(一)丰富活动内容

1.舞蹈体操类。在教育部统编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各学校还可安排“校园集体舞”,以及自编校操、武术操、健美操及队列队形练习、韵律舞蹈、形体练习、集体舞、民族舞等。

2.趣味游戏。如看谁反应快(推手、打手等)、角力、轻物掷远、跳方格及乡土民间小游戏等。

3.特色活动项目。如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滚铁环、掷沙包、放风筝等。

(二)人员负责制

开展大课间活动要加强管理,进行正确分工,落实好人员负责制。

1.领导负责制。大课间活动要保证时间,形成制度。要建立校长责任制,由校长挂帅,学校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校师生对课间操的重视程度。强调全员参与,注重评价,强化激励,对先进班级和个人予以适时激励,以保证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

2.班主任负责制。要想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因为班主任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约束力。班主任此时的责任是:①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并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参与大课间)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③指导学生大课间活动。摸清本班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及基础,协助体育教师一起制定大课间活动内容,并对出操不认真、违纪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愿携带活动器材的学生应加强教育、引导和激励。

二、组织“阳光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活动,但是由于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有限,没有多余的教师去辅导兴趣小组。近年来生源逐渐减少,许多学校都富余了一部分教师没有课务或工作量不满,于是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了许多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如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南辰中学认真总结以往推行“阳光体育”的经验和教训后,决定在新学年用多种运动方式帮助学生实现“阳光体育”。

以往的“阳光体育”运动方式太过单调,总会让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导致其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无法收到“阳光体育”的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决定根据学生兴趣,引导其自选项目,组成“阳光体育”运动兴趣小组,具体运动方式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铅球、铁饼、标枪、跳高、跳远、长跑、踢毽、跳绳等二十多个项目。学校成立以校长室为主的督查小组,切实保证运动时间和运动效果,体育教师负责分配好兴趣小组,设立组长,各小组成员如想更换项目,在提出申请得到许可下可以调到新的小组。

新的运动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可以更好地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习惯,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预期效果。

9.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九

教材简析

《认数(一)的综合练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5页练习一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应用,更好地掌握10以内的数。第1、2两题着重练习认数,第3、4两题着重练习几和第几,第4、5两题着重练习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立足学生的数学现实,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激活个性、拓展思维、感受数学的.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2、营造心理相容的人文环境,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说、比、排、猜、填、画、问等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数10以内的数,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掌握数序,区分几和第几,会比较大小,增强数感。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趣,唤醒情感

1、教师谈话,介绍蓝猫(电脑出示)。

2、蓝猫介绍优胜小组的评选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同时引进竞争机制,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激活个性,拓展思维

1、说一说

⑴师:看猫大哥给大家带来哪些老朋友,请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并用右手食指写一写。

(电脑依次出示:10、4、6、8、1、3、9、7、2、5、0)

⑵蓝猫示范介绍3:我认识3,我家有3口人,我这里有3个苹果。

⑶学生介绍认识的数:A、指名尝试说;B、组内尽情说。教师颁发发言奖、倾听奖。

⑷学生介绍特殊的朋友:0。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或用实物表示数,旨在帮助学生再次感受数的含义,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比一比

⑴激趣谈话:蓝猫带大家到数字娃娃家做客,可这些娃娃太淘气,都躲到屋子里了,他们两个两个地出来,请大家给他们比大小。

⑵电脑演示,学生用语言和手势描述大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排一排

⑴激趣谈话:数字娃娃又想和大家玩排队游戏。

⑵电脑出示0,生按顺序往下排。

10.综合实践学习体会与反思 篇十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然而,却几乎都体现在语文和数学上,综合实践活动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之甚少。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从理论视角切入,使我们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更使我清楚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发现原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上得这样有声有色,让学生如此兴趣盎然。

11.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教育

大部分初一新生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新增的学科以及与小学截然不同的学校生活,都一定程度地出现了学习、人际关系和心理方面等一系列的不适应,并因此导致情绪不稳、学习成绩下滑。若任其发展就会出现学困、辍学等现象,可以说,正是初一新生活的不适应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新生出现这一系列的不适应呢?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和调查分析,其原因主要分主客观两个方面。

一、导致新生出现不适应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科目的增多

我校招生范围内的小学,一般只重视语文和数学学科,其他科目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小学,学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语文、数学上。进入初中,要考试和评价的重点科目一下子从两个变成七个。这种变化,很多学生很难快速适应。问卷调查显示,有43%的学生不知如何分配学习时间,有52%的学生很难完成一天课程的作业。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也是这样。以住校生为例,很多学生在夜自习结束后还不能完成当天所学课程的作业。农村学生英语短板在这时就已经出现征兆:相当多的学生对英语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学。

2.课程内容的变化

(1)初中所学科目在理论性方面有所增强。以数学为例,小学时对各种知识点仅作初步的了解,大部分知识点也是强调直观、具体、形象。进入中学,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说,从直观形象到概括和抽象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学生对此需要适应的过程。

(2)各学科的知识量增大。升入初中,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仅难度增大,知识的“量”也骤然增多。突出表现在英语学科上,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已经陷入“背单词”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3.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为主。上初中后,学习形式由单纯接受为主向接受和自主探索学习相结合变化,更强调主动学习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的使用。但是新生并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4.教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适应是双向的,但是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了解,师不知生,生不知师,教育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部分课程和教材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知识点重复、散碎、不够系统。以英语为例,我县现行英语教材是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的新人教版Go for it!但是在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并没有得到扎实的落实。这套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相离甚远,词汇量大,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适应难度很大。

(3)教学评价问题:现行评价机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在入学之后一系列的适应和转变并不能通过考卷得以展现。适应不良的学生第一次考试就深受打击,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遗祸无穷。

5.家庭教育的缺失

小升初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需要学校、家庭各方的努力。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家庭,很多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是“问题学生”了。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压力、烦恼等问题,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了解,这也导致了新生适应上的“先天不良”。

(二)主观原因

1.小学基础不牢

一般而言,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稳定、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在新生适应阶段遇到的困难更大。

2.学习习惯不良

非智力因素中对学习影响最大的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多适应不良的学生共有的特点,诸如“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主动学习”、 “听课不会作笔记”等,这些都是影响新生适应的重要障碍。

3.心理素质不强

同样面对适应不良的状况,有些学生在师长的帮助下能很快调整过来,但是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会在一两次的失利后就产生放弃的念头和做法,这种心理素质的缺陷也是造成部分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

二、初一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策略

针对初一新生适应性不良的主客观原因,我校从管理、教育、教学三个层面入手,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从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着手,逐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一军训、二班会、三交流、四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适应障碍,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能尽快融入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中生活。

(一)暑期军训

针对新生意志力薄弱、不耐吃苦、集体意识差等现象,在开学之前学校和当地部队联系,对他们进行为期十天的军事训练,包括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等内容。这段时间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班主任、教官、学生同进同出,用学生的话讲就是“同甘苦,共患难”,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紧密了班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2)班主任利用早自习、午休时间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尽快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3)利用夜自习对住校生进行生活的指导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照顾,让小学阶段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初一新生能很快适应住宿生活。

(4)学生在训练期间每天必须写一篇军训日志,记下自己在新学校的感受、与新同学的相处情况等等,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5)军训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军训期间的文娱活动,既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主题班会

在开学的最初几周内,连续召开以认识自我、认识同学、了解学校、树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等内容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重新认识自己,逐渐了解新的学习环境,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修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主题活动

手抄报、黑板报、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以及运动会等活动,既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才多能,又使学生融洽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形成良好的班风打下基础。

(四)多面交流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师交流、家校交流等多维度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等各方教育力量互相了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的生活。

总之,学校面对初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利用军训、班会、活动、交流等策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但是教育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因此这些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12.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十二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参与,彰显学生的自我个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不能得到锻炼的那些方面得到满足,它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而开发的,这样的课程更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2.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生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集体荣誉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合作学习是需要课程、环境、资源等因素支撑的, 综合实践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如在八坼中学《八坼皮蛋工艺》的第五讲“皮蛋的食用方法”中,教师要求学生会利用皮蛋来制作一些漂亮的冷盆,用到的食材有皮蛋、桔子、肉松、腰果等。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剥桔子、皮蛋,有些学生切皮蛋,有些学生拼装,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一份精致的拼盘制作好了。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过程,体验了动手的乐趣,享受了成果带来的喜悦。

团体任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加型任务、分离型任务和连接型任务,不同的任务类型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特征。如小组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就是一个相加型任务,总任务就是各部分任务之和,但是小组成员很难为小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点“吃大锅饭”的感觉。三种任务各有优势也有缺点,所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多重整合,合理运用,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注重团队精神,在不断的任务实现中形成一支优秀团队。

3.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动力,问题能带着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震泽实验小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家乡的蚕丝被,他们分了几个小组:研究“蚕丝被的优点”的学生通过计算机,查到了蚕丝被具有轻柔保暖、滋养皮肤、吸音吸尘等作用,然后他们也发现了市场上鱼龙混杂,蚕丝被真假难辨,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分辨真假蚕丝被的行动;研究“现代蚕丝被的工艺”的学生,来到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体验了蚕丝被的制作过程;研究“蚕丝被的品牌”的同学,对震泽几家有名的企业进行了实地采访,得知“太湖雪”是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慈云”是震泽蚕丝被最早的品牌,等等。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了查阅,体验了制作,懂得了交谈,各种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莘塔小学开辟了“行知耕乐园”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编写了《行知耕乐园》,把劳动搬进课堂,把自然带进校园,把生活编进课程。春天,师生们一起翻土、播种;夏天,大家一起浇水、施肥;秋天,大家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记录着植物成长的点点滴滴,学会了如何保护植物,亲自动手给果树整形修剪,来年结出的果子,有大有小,有甜有酸,这都是收获。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义

1.学习方式迁移,为学科课程注入新的活力。综合实践的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强调参与,体现过程,注重创新实践,评价方式多元化,不像语数英那样只看分数,所以吸引了很多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很多“学困生”,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信,有了成功,有了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是开放的,而在学科学习中,由于最后考核的是分数,导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练,学习的方式单一。如果把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中来,那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能前期会得不到想要的成果,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的,值得去尝试。

2.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综合实践的资源就像地下的矿石,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资源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是零碎的、混乱的、无序的,需要我们后期的整合加工,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一个再开发、再利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努力,而学生是接触资源的第一人,所以就成为了综合实践开发的主体。如同里中学的《同川滋育仁美》,初稿时,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访问,广泛听取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同里古镇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给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天然的人力、物力、文化等资源。开发后期,教材编写组基于传承整合,充分挖掘同川文化和校史文化的精髓,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3.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探索与反思 篇十三

成都市树德中学

毛道生

四川省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两年,成果显著,但在一线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心理冲突:即一方面接受和认可先进的教育理念,愿意进行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另一方面又在沿袭陈旧的教育观念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这已成为推进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瓶颈。如何走出迷茫,跨越障碍,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已成为各所中学的紧迫任务。

一、文化引领推动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土壤和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需要构建的三大学校文化:崇尚一流,追求卓越;育人为本,发展为上;团结协作,大气包容。为此,教师要树立四大教育观念以突破认识误区。

1、教育改革是常态,新课程改革不是空降兵 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指出,“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9)所以,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固步自封是教育所唾弃的。新课改其实并不是革命性的“改革”,应该是发展性的“改良”,也就是讲,新课改是总结以往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基础上汲取国外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如课程选修、研究性学习等而提出的新的课程方案,它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和发展,而不是推倒重来的。有鉴于此,树德中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准备新课程改革,当时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活动课为突破口,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直到现在树德中学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教学》两本专著,开发了数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上百门活动课,确保了树德中学近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

2、课程改革是好事,教育改革不能只说不练

艰苦琐碎而具体的工作过程常常容易使人忘却工作开始时的初衷、忘却事情本身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更好培养人是所以教育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和实施的方案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所以,学校和教师要认真推进新课改,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开设上。研究性学习目的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关心社会,走向社会,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学生认真参与就是最大的成果。选修课目的让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而不是成为必修课的延伸,所以基础强化班之类的可以有但不宜多。我们平时教学,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要真正地去思考“三维目标”的落实上,立足于学生品德和情感、思维和习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3、教育改革需合力,新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 有专家断言“老师是教改的天然反对者”,虽然有些武断和片面,但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认识程度、支持程度和落实程度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不是专家而是一线的教师,教师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而是活跃的推进者,甚至是发起者。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其实相当一部分有责任、有远见的一线教师从未停止过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尝试和实践教学改革,并对教育改革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和真知灼见的主张,如魏书生、李吉林、于漪等,只是他们自己囿于教育视野和教育领域的限制而未从宏观层面做出系统性的探索而已。所以,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天然的引领者和开创者,把老师置于天然的对立面和落后者,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并大力地激励老师们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一线教师也不要妄自菲薄和消极推诿,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担当教育改革的先锋队和主力 军。

4、教育改革是系统,新课程实施不冲击高考

新课改和高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如果说发生冲突是源于新课改反对用功利化手段去谋求高考的“高质量”,如过度教学、高强度考试、大运动量训练、过早文理分科、为求进度而满堂灌等等。北京二中充分利用新课改契机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该校的高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尽管高考升学率变化不大,但在高端学生的优势更大,体现在学生参加自主招生和申请国外名校等方面的比例更大。树德中学提出,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教师而言,分数就不是教育唯一的目标,唯分数抓分数是抓不起分数,必须将视野更多的转向学生的品行、思维、能力、习惯、人格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学生成绩增长的基础、保障和力量。以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为例来分析,在2012年高考中,尽管光华校区文科和理科参考人数均是最多的,文科参考人数249人,本科率高达91.2%,列成都市第一;理科参考人数798人,本科率高达94.9%,列成都市第二。这么辉煌的成绩的取得不是靠加班加点打时间仗,不是靠题海战术打疲劳仗,而是树德教师“爱学生,敬家长”,爱岗敬业,以及科学的管理取得的。例如,树德中学高三坚持出早操和课间操,坚持每周3节体育课,坚持停课自主复习,坚持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坚持晚上11:00熄灯就寝等等,甚至在6月8日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还要举行隆重热烈的毕业典礼。

二、校本研修推动

树德中学有两点认识: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必须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同伴引领的作用;二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埋着头蒙着脸蛮干,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因此,必须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处于研究状态下“且行且思”。所以,学校营造好“彼此尊重、取长补短、求真务实、开放大气”的研究氛围很重要。

1、课题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和灵感”,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特点。树德中学实行“五级课题制”(即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和个人级),鼓励教师以小课题制去研究并解决在推进新课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小课题制”包括以备课组为单位或3-5位教师为团队申报的校级课题,也可以是个人申报的个人级课题。“小课题”研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真实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出发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定位,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为主要目标。

树德中学在研课题介绍: *省级课题:1 *市级课题:13 *校级课题:16 *个人课题:116

2、新课程沙龙

树德中学坚持举办“新课程沙龙”,以学科教学为研讨主题,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校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剖析。目前,所有学科都举行了2次以上专家引领的“新课程沙龙”。

3、主题教研

树德中学学科教研组除了坚持开展好日常教研活动外,还坚持联动三校区的教研组进行“头脑风暴”,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4、承办学术会议

承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可以请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同行来进行头脑风暴,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实地观摩学习。

2012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交流大会。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 家有:刘正平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书记),王磊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2012年5月27日上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

三、课程建设推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上。树德中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准备新课程改革,当时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校本选修课为突破口,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直到现在树德中学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在研究中学习》和《在研究中教学》两本专著,开发了数百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上百门活动课,确保了树德中学近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如化学教师宋京美开设韩语入门,语文教师陈婵开设JA经济学,化学教师蔡春燕开设手工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张艳开设“开心农场”,化学教师王生龙开设桥牌与思维等等。2011年,树德中学以“卓越教育”为引领,构建“卓越教育课程图谱”,追求“三高”(高立意、高互动、高探究)和“三宽”(宽基础、宽视野、宽人才),包括四大类型(学习力课程、实践力课程、创造力课程、领秀力课程)。

在教师指导下,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一年级学生开发出126个课题,内容涵盖时政、社会热点、文化、交通、商业、民风民俗、娱乐等各个领域。如《“360与腾讯之战”引发的思考》、《“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反思》、《成都之“堵”》、《性格与命运》、《公众人物和虚拟人物对课改后的影响》等等

四、聚焦课堂推动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行为,否则就是“新瓶装旧酒”,必然被淘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来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树德中学提出“开门办学,推门听课”的口号,实行课堂完全开放,随时开放,实行“交流课制”来加强课堂教学,每周五各教研组推出1-2节随堂课,由教务处公布出来并引导大家观摩和研讨。“交流课制”的基础是是教研组或备课组规划好研究话题去准备“原生态”的观摩课,关键是课后的评课议课质量。我曾在上学期集中听了50节课,写了10000多字的《新课程背景下听课札记》,在给教师个别交流、备课组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还给全校教师做了一次集体反馈,效果很好

树德中学观课议课体系:*名师研究课 *青年教师优质课 *青年教师汇报课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主题教研研究课 *交流课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专业发展推动

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天然主体,但是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才能使教师由任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由天然主体落脚为现实主体,由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 发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名师讲坛报告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5-116)所以,如何让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职业的尊严是学校激发教师教育改革热情的关键点。

对教师而言,将面临“大淘汰”的挑战。新课程之所以新,其本质不是教材新,不是教学组织形式新,教学手段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让老师,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改变固有的观念和惯常的方式,的确比较难。但是,当老师善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整自己,勇于发展自我,乐于教育创新,那么他将赢来“脱胎换骨”式地发展。树德中学把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提出“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的口号,引导教师通过新课程改革契机,促进自己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优化教育艺术,在参与新课程改革中走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努力方向:你是否可以开发一门有特色的选修课?你是否可以对某个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有独特的理解?你是否可以在教好本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对某个版块有独特的认识?如果能够,你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因此,新课程改革也意味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飞跃,它特别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14.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篇十四

张冠华

近两年来,桂东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创新投入和服务两个机制,突出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村(带)建设三个重点,坚持与扶贫开发、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四个结合,实行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完善一个规划。确定的22个示范村遵循规划先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自然景观、坚持不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填塘、不推山等原则,制定了一个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村庄建设规划。槽里示范点成立了产业协会,制订“1133”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即到2015年,人平达到种植药材10亩,养殖牛羊10头,绿化抚育用材林30亩,年收入3万元。东坡村引进郴州大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大塘,进行花豆等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使农民吃上了放心丸。今年该村种植花豆580亩。

——创新两个机制。一是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县财政对每个示范村安排引导资金5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实行部门联动,积极引导部门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把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两年多来,全县整合部门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农业产业发展、乡村通畅公路、农村人畜安全饮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如:县林业局近两年投入示范村45万元,帮助示范村农民新修公路2公里,发展玲珑茶320亩 ;另一方面,坚

持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凡是新农村建设项目,都让受益群众按一定比例配套投资投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坊乡按照1:4的比例积极引导排脑示范点农民投资投劳,自行解决水管、河沙、石子等原材料。第一期工程施工中,农民投工5700个、自筹资金25万元,乡财政投入6.38万元。完成房屋亮化4786.23平方米,庭院美化926.7平方米,硬化主干道2996平方米、入户道路1189平方米、坪2377平方米,建设U形槽水渠2200米,铺设饮水管道3500米,建设安全饮水水池2座,改厨18户、改栏45间、改厕21间,新建沼气池20口,发展养猪86头。二是创新服务机制。从32个县直单位选派48名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2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实行单位包村、工作队住村办点的工作责任制,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实行亮化考核,工作成效与公务员考核直接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较充分地发挥了各包村单位的职能作用,加大了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示范村建设的投入,强化了工作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队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从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兴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了玲珑王、朝贡金桔、桂东花豆、甜玉米、无公害蔬菜、哈哈牛等特色农业品牌。寒口、槽里等村发展草(木)本药材7000多亩,下丹、红桥等村发展玲珑茶4200多亩,流源、坪水、南边、江湾等村发展甜玉米3500多亩,东坡、寒口、下洞等村发展花豆、美国红茄、大空生菜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000多亩。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全县玲珑茶基地已发展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5万亩、小水果2万亩、楠竹12万亩、药材6.5万亩、花卉苗木5000亩、花豆6000亩、甜玉米6500亩、草食动物(牛羊)15万头。发展了桥头茶叶合作社、桂花城种粮专业合作社、东坡花豆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5个,吸收会员4469人,带动农户2.13万

户、基地12.3万亩。二是巩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入资金513.8万元,完成四都中心小学综合楼、寒口乡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等5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农民健康行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农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坚持“村为主”,抓好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实现了提高人口素质和计生优质服务达标县目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东坡、流源等村兴建了村民活动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科技文体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建养老院一所,“五保”之家2所。三是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至上半年,全县22个示范村新修、整修、硬化村组主干道和进户道路77.3公里,整修水渠12000米,兴建安全饮水工程15处,实施改水农户6759户、改厨689户、改栏(厕)1289户,农户庭院绿化460户、6030平方米,农户住房外墙粉刷535户、6.13万平方米,清路障115处,清垃圾537处,清空心房930平方米,兴建垃圾池20个,新装村组路灯3.5公里,新建村办公楼2栋。建沼气池611个,东坡、新坊、水庄、全溪、马坊、江湾等村成为沼气“百池村”。通过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使高龙、东坡、新坊、水庄、全溪、江湾、敖山等村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坪水、流源、下丹、红桥、敖山、南边等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坪水村在市委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乡村规划、群众建设、政府奖扶”的原则,发展甜玉米、花豆、红茄300亩,种植花卉苗木200亩,扶持年出栏生猪 1500 头养殖户1户,年出栏 15000 羽养鸡户1户;选择坪水、长横、大屋场、昌前等4个自然村,为“三清五改一池两化”建设示范带,到6月底,已有50多户动工,17户完工,8月底以前可全面完成。流源村在市财政局工作队大力帮助下,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新村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适用和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对建房户按每户11000元的标准进行

补贴,引导老茵组22户村民,按新村建设规划新建住房2660平方米,实施改栏(厕)22户,规划新建沼气池22个。

——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桂东县仍然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县情出发,新农村建设必须紧密联系这一实际,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推动产业开发、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无论是在资金的调配还是在驻点工作队的安排上,我县都坚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县委新村办、县扶贫办、县基层办等部门在工作上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市委办、市直机关工委、市国税局驻坪水村工作队和市财政局驻流源村工作队,既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又是建设扶贫工作队,他们在制定工作规划时,既考虑农村脱贫致富,又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二是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产业兴村是推动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县把产业兴村当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通过典型引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槽里药材、东坡花豆、下丹玲珑茶、全溪无公害蔬菜、流源甜玉米、竹坑楠竹等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提高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住宅小区、工贸小区、专业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清泉、沙田、城关等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鼓励和引导农民到集镇建房160栋(户),投资兴办针织、电子等厂12个,投资餐饮、经商等第三产业73家,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60人。四是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紧密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扎实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创建信息化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5个,信息服务站10个,服务网点45个,配备信息员55名。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打造示范样板。着重抓好“一村一带”建设。“一村”:列入全县“十

一五”规划的22个示范村,即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一带”:沿106国道两旁的坪水、敖山、白竹、新桥、东坡、江湾、周江等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与发展新产业、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建立新机制,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兴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要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玲珑王、哈哈牛、小水电等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二要抓好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充分发挥玲珑王、大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哈哈牛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性,抓好花豆、甜玉米、肉食等特色农产品的精加工。三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以职校、启迪电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为依托,切实抓好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劳动技能,提高致富能力。三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切实抓好农村 “通畅”和“通达”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实施病险水库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三要大力推进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产

业。

15.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篇十五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以涵江区江口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为例

黄桂雄

(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局涵江分局 351111)

摘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

创新之举,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涵江区江口镇自2010年被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后,紧紧围绕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政策,把握时机,真抓实干,扎实深入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试从该镇的土地整治实践出发,通过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

2010年初,涵江区江口镇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涵江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政策机遇,把土地整治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江口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努力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遇到许多工作困难和问题,在此试与大家来共同总结和思考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方法和举措。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践做法

1.1 基本情况

涵江区江口镇是莆田市东部门户,镇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600公顷,辖2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7.5万。在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约19万人。多年来的建房陋习,历史原因形成的“空心村”、“空心房”,以及宅基地的需求矛盾,一直困扰着江口镇的长远发展,无法破题。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给江口镇带来了新的契机,涵江区充分利用省政府赋予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惠政策,先期在江口镇东大、院里、石狮三个村开展土地整治试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2010年完成新增耕地200亩,并已全面转入安置区建设和土地复垦阶段。至目前,已成功出让指标285亩,交易金额达4399.95万元。2011年上半年已拆除房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全年可再完成新增200亩耕地的任务。其中,东大村项目区规模413.9亩,涉及户数280户,计划新增耕地289亩,目前已有203户签订拆旧协议,已拆除105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院里石狮村项目区规模127.1亩,户数277户,计划新增耕地87.5亩,目前已有103户签订拆旧协议,已拆除103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1.2 主要做法

1.2.1 强化组织领导

涵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区政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分局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财政、审计、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江口镇也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的项目实施指挥部,指挥部下设规划建设、工程监管、资金管*作者简介:黄桂雄 男 大学本科 高级经济师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电子邮箱:***@139.com

理等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负责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形成了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2.2 坚持规划先行

规划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地整治工作的成败。涵江区牢牢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于2010年4月中旬委托福建省国地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江口镇农村土地整治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以及《江口镇土地整治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规划拟对石狮、院里、蒲江、上后、东大、顶坡、丰美等7个村的居民点进行整治,涉及居民点用地1395亩,除去安置用地397亩,可新增耕地面积998亩。安置区建设综合长泰县、聚龙小镇、南安官桥等地的成功做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联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防止以户为单位,各自占地围墙的行为发生,避免出现“新房一大片,新村看不见”的粗放用地现象,打破了江口镇原有的旧房建筑占地面积小,围埕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的怪圈。

1.2.3 做好宣传引导

土地整治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做好政策的宣传,让群众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涵江区在江口镇实行镇党委、政府领导包片,镇村干部包户的制度,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举办知识讲座、利用广播、宣传车、公开栏、印发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深入到家家户户,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和收益:一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把新增的用地指标转让后,收益所得全部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整治新增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属于村集体或村民所有;三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可解决部分农民想要翻建、重建旧宅的迫切要求,同时旧房又得到了相应合理的补偿;四是解决了部分祖遗房子闲置问题,激活农民手里最大的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通过整治、安置区的规范建设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农村土地整治这一工作家喻户晓,优惠政策在群众中入心入脑,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1.2.4 确保群众利益

在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生活习俗,遵循节约、美观、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拆迁房屋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设计了60、90、120㎡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户型,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使安置区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在土地整治示范村院里村,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申请自建的群众,依据60、90、120㎡的三种户型分别予以5千元、8千元、1万元的补贴。同时,为确保项目区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在严格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的前提下,将农民群众有意愿并有能力实施的土方平整、挡土墙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单项工程从招投标中剥离,组织承包给农民实施,施工费直接兑付给农民,既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又激励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1.2.5 严格规范运作

涵江区在江口镇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整治资金专户,指标转让获得的收益全部进入专户专项管理,收益所得专项用于旧房拆迁补偿、安置区农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复垦等投入。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从旧房丈量、评估、补偿到安置区选房、建设等诸环节,都实行阳光操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真正做到村里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和要满意。自开展土地整治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利益补偿不到位、拆迁安置不及时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1.2.6 党员创先争优

俗话说,开展工作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为确保土地整治政策能够家喻户晓,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村干部们起早抹黑,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宣传。院里村作为江口镇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示范村,该村支部书记王卫洪带头拆除了自家的祖屋,同时带头砍伐自家龙眼树,为安置区建设腾出土地,身体力行地解除群众的畏难和顾虑。涉迁的党员干部纷纷效仿,带头拆除房屋。据了解,该村共有4名干部带头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正是有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使该村土地整治工作得到快速进展。2 农村土地整治的几点思考

2.1 政府主导是关键[1]

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多部门合力推进。要牢牢把握政府的主导地位,部门协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政府领导、国土搭台、各方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县(区)、乡镇各级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建设、财政、规划、农业、国土、发改、民政、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政府组织领导和协调,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部署安排、筹划组织、重要政策的研究制订、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和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日常协调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土地整治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新经验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做实,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变成一项富民工程。

2.2 规划引领是根本[2]

土地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土地整理,而是包括田、水、路、林、村在内的全面整治,需要在全面规划、全面设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各地应对农村建设用地现状认真开展潜力分析和深入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后备资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时机,在完善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综合设计挂钩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居民点归并、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特别是要通过现场调查、实地勘测、科学设计、充分论证,广泛征求专家和项目区群众意见,合理布局新建区的区位、规模和空间;要整体考虑土地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挂钩为抓手,综合推进各方面工作,实现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耕地资源有效保护、农民生活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协调共荣。

2.3 因地制宜是基础

鉴于农村居民点拆旧整理难度较大,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选择当地群众积极性高、资金有保障、难度较小、具有建设用地拆旧整理潜力的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为主的整治工作。在整治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整治新方法、新形式,通过这些地区的示范,对存在问题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点带面,为拆旧整理难度大的农村居民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向纵深推进。如这次涵江区江口镇的土地综合整治,该区在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了江口镇东大村、院里石狮村这几个人口密度低、村庄布局散、房屋结构差、建筑物老旧的地方作为工作试点,实行点上带动、面上开花。对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空闲地、闲置地及时进行整理复垦,对低洼地、危旧房以及废弃的工矿点等进行全面的盘点和登记造册,申报整治,这些举措不仅迎合了部分群众改造危旧房的意愿,又使政府尽到了扶危解困、灾后救助的社会责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2.4 以人为本是前提

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工程,均对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项目区的确定、规划的编制及示范村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要通过公告、听证、公示以及召开群众座谈会、基层测评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项目实施应注重把保护和实现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诉求、确保群众得实惠放在首位,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要求,组织群众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使群众得福祉,形成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同意,整治后农民满意的效果。

2.5 资金整合是后盾[3]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建设工程,要按照“资金来源不变、使用用途不变,整合集中投放”的原则,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集聚各级政府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努力发挥民生政策的优势,提高资金运作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要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保持渠道和用途不变,实行专账管理,统筹集中使用,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一是统筹使用各类土地整治资金,满足项目需求。地方政府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统筹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

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整治项目平台集聚效应,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集聚作用,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各类涉农资金配套跟进,重点支持项目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三是创新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方式,提高经济利用率。对经济欠发达、耕地整治潜力大的地区,要实行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对经济较发达、社会投资活跃的地区,推行“以补代投”,引导各类资金流向农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补助引导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2.6 规范运作是重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涵江区江口镇对整理出来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其次解决部分农民想要翻建、重建旧宅的迫切要求,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最后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促进小城镇发展,同时把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增加的用地指标转让后,收益所得全部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要继续打造好这个平台,规范有序地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要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促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2.7 强化监管是保证

土地综合整治涉及面广,涉及资金额大,强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责任重大,为确保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的运行安全,必须对项目实行多重立体监管。一要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季报制度,按季度定期考核。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要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管理手段,健全项目台账,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二要强化周转指标管理。积极引导并严格规范增减挂钩工作,加强周转指标和节余指标的管理,周转指标必须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规模控制,不得随意突破,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使政策初衷充分实现。三要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对项目资金要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按照工程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四是强化项目廉政监管。要大力加强征迁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教育,着重强化丈量评估、征迁补偿、项目发包等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严防出现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确保项目建设的“公开、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蒲波.关于规范和创新我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的思考[J].广安市国土资源局

[2]胡进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N].湖南日报.2010.9(第22015号)

上一篇:职称评审申报人员信息电子表格填报说明下一篇:房地产商业市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