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16篇)
1.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一
http://kaoyan.wendu.com/
2018考研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简答 1.简述传播仪式观
2.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3.简述媒介素养理论
二、论述
1.请结合实际谈谈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2.请论述你对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观点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 谈谈你对社交媒体规制的看法
材料的大致内容: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外宣布明年会聘请3000名员工处理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光靠自动软件是不够的,公司必须聘请员工才能提高内容的监管水平。目前已有500名员工在参与此项工作,团队还需要继续扩大
2.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二
受中央电视台邀请, 中国传媒大学合唱团连续第三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彩的表演, 向全国观众献上了最诚挚的新春祝福, 再一次向社会各界集中展示了中传学子优良的艺术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为除夕的舞台争光添彩, 为学校赢得了赞誉。
除夕之夜, 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星光灿烂。中国传媒大学合唱团惊艳亮相, 与蔡国庆、林依轮、闫妮、沙溢等明星合作表演开场歌舞《春到福来》, 与郭兰英、阎维文、霍勇、师鹏、刘和刚等歌唱艺术家同台献上红色歌曲联唱《回声嘹亮》, 并参加了歌舞《在你伟大的怀抱里》的演出, 抒发了民族团结、走向复兴的豪迈心情。
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三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首先发表欢迎致辞,对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一起,就会展大数据领域展开联合研究和学术探索寄予了充分的希望。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袁再青会长发表致辞,预祝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发挥思想引领和科研探索之力,在推进中国会展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发挥巨大价值。随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卢迪副教授与北京逸格盛视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佳女士,共同为“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揭牌。揭牌仪式上,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被聘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学术专家;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北辰会展集团副总经理、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北辰会展研究院副院长许锋被聘任为中心首批会展行业专家。
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由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与北京逸格盛视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2月联合设立,目的是为了推进会展行业与大数据的融合应用,促进会展产业的信息化、数据化。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是2008年成立的最早一批“新媒体”科研教学单位,下设“国际大数据实验室”,将为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和大数据技术支持。北京逸格盛视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具有十余年展览行业从业经验,专注于大数据展览、展示,致力于“大数据+会展”的创新融合,为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落地载体。
目前,北京逸格盛视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可以将大数据服务贯穿于从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场地搭建到周边设计、品牌追踪和客户管理的主要业务场景,提高会展企业的决策准确性、科学性和运转效率;同时为会展企业提供多维度、全方面的数据分析报告,协助会展企业构建自身数据资产、实现信息化升级与全球化战略目标。在第四届“京交会”上,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就通过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平台,为“京交会”提供了实时在线的数据可视化展示,让主办方、参展商与观众能够实时查询、浏览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感知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及网民的信息反馈,准确判断认知、态度和情感;并在“京交会”后,发布了基于自主研发会展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2016年第四届“京交会”全球互联网传播效果数据报告》,以全球互联网平台上关于“京交会”信息的发布时间、发布数量、发布地区、关键词词频为评估指标,并从全球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网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京交会”在全球主流互联网平台传播效果与网民关注度分析两方面呈现,进而帮助主办方调整市场宣传战略策略,改善“京交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京交会”的品牌价值。此外,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还为“2016杭州G20峰会”、“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2016上海MWC大会”等全球瞩目的重大会议提供了国际大数据分析服务,通过全球传播效果大数据报告的呈现帮助主办方全面客观了解信息传播情况,从而调整海外的传播策略,扩大会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会后,与会专家领导就“会展+大数据”展开了充分交流。专家们对会展业与大数据的应用融合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一是会展业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数据资源分散、完整性低,大数据与会展业的融合,能够为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创造新的价值;二是会展业的数据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传统的问卷调查、展商录入等数据采集方式形成数据单一,会展业应紧跟时代潮流,与其它关联产业的数据进行对接,如贸易数据、物流数据等公开数据以及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数据;三是会展业现有的数据资源不够规范,数据的标准化、准确性低,在未来打造精准的数据库将是会展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会展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面对已有的数据资源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数据资产,数据价值利用率低下,会展业的自我信息化升级已时不我待。
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会展业的信息化、数据化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会展大数据研究中心将为中国会展行业的转型与升级发挥加速器和创新引擎的作用。
4.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篇四
一、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网址:yz.cuc.edu.cn/yzbwlfw/SSCJ.aspx
二、如考生仍对成绩有异议,可向我校提出复核申请。
1.申请时间:
202月21日10:00――2月22日16:00.逾期不再受理。
2.申请复核方式:
通过中国传媒大学研招网进行网上申请(网址同成绩查询)。
3.复核结果于2月26日后反馈,请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研招网通知。
4.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相关规定,考生本人不得查阅答卷,由学校委派专人进行复核。复核仅限漏判、加分错误、登分环节,不重新阅卷。
三、我校为国家统一划线招生单位(非自主划线单位),国家复试分数线约3月中下旬公布(具体以教育部公布时间为准)。我校各招生专业复试分数线将在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之后划定,此前不接待预测分数线的`咨询。复试分数线将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发布,通过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环节,我校不再以其他方式通知考生。
四、具体复试办法、时间等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请考生留意。
5.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五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1.新闻史方向
作为新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之一,新闻史研究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纵向性的脉络梳理和横向性的对比研究,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地位、功能与影响,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新闻传播史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新闻传播思想史、新闻传播体制发展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新闻传播媒介演变史、各国新闻事业比较史等较为宏观性的领域,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业务史、新闻人物研究和媒介科技发展史予以充分的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发展史观为主要指导方针,充分吸纳其他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体系,通过扎实的文献资料法、横向比较法、田野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其它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探讨与发掘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成果与参考信息。
本专业方向的具体培养目标是:通过两年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路径,熟稔世界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情况,能够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成为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历史视野与创新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从事传播实务工作的技能,能够进入传媒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科研实力雄厚。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外国新闻史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
2.新闻理论方向
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其目的是认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新闻本体研究、新闻事业研究、新闻工作政治规范和业务规范研究、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教育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思辨性,并适当引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研究重点和特色在于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本方向强调密切结合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和媒体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更好担负起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的历史使命。使学生既具有正确的新闻观、厚实的政策理论水平、良好职业素养,又具有过硬的新闻传播实务技能,毕业后能够进入新闻媒体、党政宣传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新闻宣传实务和理论研究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在新闻基础理论、舆论引导、新闻政策、媒介批评等研究领域尤为突出。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新闻理论研究前沿、媒介批评研究、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
3.新闻业务方向
新闻业务是新闻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业务)之一,也被称为“应用新闻学”,拥有悠久的研究传统。通过全面、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新闻业务问题,旨在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提高我国各类媒介的新闻报道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新闻业务方向的研究内容有: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期刊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等各种媒介的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与各种特殊规律,包括这些媒介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策划、制作等环节的特点与规律;还包括对各类新闻体裁、节目形态、优秀新闻作品、中外名记者等相关领域。其中对各类媒介新闻报道一般规律的研究,是本专业方向的研究重点。在研究方法上,本专业方向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及优势在于,它及时总结中外新闻报道的经验与规律,通过理论的分析与梳理,指导当下的新闻报道实践。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新闻政策理论水平,熟练掌握各类新闻媒介的报道特点与规律,具有优秀的新闻业务素质和传播技能,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闻报道实践需要,并能够拥有一定的创新传播能力。毕业生能够进入各类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的实务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在新闻采访研究、新闻评论研究、新闻写作研究等方面尤为突出;可提供的媒体实习实践资源丰富。除了开设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了新闻业务研究专题、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研究、广播新闻研究、电视节目制作、新闻评论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
4.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方向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科中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它立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基础,集中探讨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中涌现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是传统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新扩展和新延伸。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络传播及新媒体传播活动的过程、环节、要素和效果;在宏观上,对我国网络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理性透视;在微观上,结合我国网络传播的实践,重点研究网络传播的手段、受众、发展和规制等;此外,还研究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探索其传播特点和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和阐释各种具体的传播现象和实践活动,建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础理论体系。主要人才培养特色在于强调理论研究与传播实践技能训练并重,关注理论前沿和业界一线实践,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参与的机会。
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对网络新闻传播及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掌握了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实际技能,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毕业生可进入各类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机构或相应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传播实务工作或理论研究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整齐,科研实力强,在网络传播研究方面尤为突出,基础厚实、成果丰硕。与新浪网、人民网等传播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可提供便捷的实习实践机会。
5.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
报学是新闻学的基础,报刊是传统媒体,又是强势和主流媒体之一。本方向以现代新闻学和传播学为依托,以报刊为核心研究对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全面深入地研究报刊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探讨报刊传播新闻、沟通情况、阐扬观点、引导舆论、传授知识、刊登广告、提供娱乐、经营管理的历史、现状和规律,重点研究中共党报党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主流文化方面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研究党报党刊采编评特点、运行模式、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非党报党刊的竞争与互动,研究报刊与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与互动。本方向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于,强调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不断线,了解国情和业界前沿问题不断线,英文学习和中文写作不断线。坚持知行统一,报刊实务训练与理论研究并举。
本方向以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依归,所培养的人才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深厚的治学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在报刊等媒体独立从事采编评工作,能在科研单位独立从事报刊理论研究工作,能在高等院校独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除了专职导师外,还聘请一批《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主流报纸的资深记者、编辑、评论员为兼职导师,在部分硕士生中实行“双导师制”。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6.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六
一、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的认识
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为例, 经走访调查了解到, 多数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总体呈健康、稳定状态。然而, 由于传媒院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社会交往的局限性及以往教育引导的片面性, 致使部分学生存在着重现实、求实惠等不良倾向。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2011级学生中, 文化课的学习上重修的比率较高, 其中播音专业的又比新闻专业的高;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深入思考;有些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可有可无, 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恋爱问题。总而言之, “崇尚远大理想, 但缺乏理性思考;注重专业学习, 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忍受不了寂寞;认同纪律约束的必要性, 但主观要求与行为放纵相矛盾, 经常表现出不自觉的与纪律约束相对抗;自我意识突出, 思想上依靠集体与言行上推崇个体相矛盾;文化基础薄弱, 思考问题缺乏深度;思想活跃, 敢说敢为, 富有创造性, 但过于理想化, 易脱离现实;情感丰富, 但遇事缺乏冷静, 情绪化行为突出;崇尚真知, 追求个性, 但在是非问题面前缺乏辨别力, 易盲目模仿;社会活动能力强, 参与活动机会多, 但又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易感’人群, 随意性和散漫现象时常在学习生活中发生”是当前传媒类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1]
二、对传媒类专业学生个性特征的认识
(一) 专业情结浓厚, 但文化基础薄弱
传媒类专业学生大多认为“没有传媒就没有生命”, [2]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传媒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传媒实践活动, 因而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 学生往往更注重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 这就势必导致传媒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 知识面狭窄。所以, 文化课基础薄弱成为传媒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督促传媒类专业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扩宽其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当前学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 学业负担重导致了心理压力大
由于专业和就读院校的特殊性, 学生除交纳高额学费外, 他们还要考虑额外的费用支出。如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有出国计划的要考虑出国费用, 新闻采编的学生在设计作品和作业时所需的专业用具及各种专业所需的耗材价格比其他专业学生高出许多。另外, 由于专业的需要他们必须较早地接触社会, 自身渴望自立与如何适应社会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从而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 而这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 个体竞争观念趋于突出, 集体观念趋于弱化
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更能体会到“丛林法则”, 更早知道竞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而对自己酷爱的这一传媒领域的学习更加自觉和勤奋。另一方面, 在个体竞争观念区域突出的同时, 原本在传媒院校氛围中就缺乏的集体主义观念就更趋于弱化。传媒教育特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于教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 很多时候以个人的兴趣、喜好为出发点, 以自我为中心。
(四) 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 传媒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少数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常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现阶段学校还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媒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存在的突出问题, 值得学生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
三、结合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实际,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 理顺管理体制
对传媒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还需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 而对我们现在最基础的工作是和专业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 在学生工作方面协商一致。
对传媒院校的学生来说, 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二者相互发挥作用, 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才。而现在的问题就是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平时我们的思想教育倾向于“管”, 由于传媒类专业和学生本身的特性, 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 思想教育应该倾向于“放”。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 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学生心态, 注重因人而异, 切忌“一刀切”。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了解学生思维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 经常与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 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 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有病史的同学等, 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 对这些同学需要倾注更多的关爱, 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尤其以应用为主。思想工作不能局限于一个方法, 一个模式, 应该努力做到区分对象, 层次, 因时, 因地, 因人而异, 避免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在传媒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 丰富教育内涵
传媒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它用具体的手段表达抽象的思维, 再现感性的真实生活, 它是最具有实践性特征的, 传媒类专业学生注重感性和直观的效果。因此,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更注重“以情动人”, “情感化人”。
由于学费昂贵, 必备的专业硬件开销大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传媒类专业学生对现实反应更强烈, 易产生思想偏差,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偏激思想, 导致心理失衡, 从而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心理困惑。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习惯, 在有良好心理疏导能力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 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作好宣传和研究, 使工作规范、细致、深入。
根据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设文学, 美学, 社会学, 哲学等课程。另外, 还应该组织各类人文讲座,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传媒类学生具有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 他们更愿意参加复杂的学生社团活动。我们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适当放开, 才能让学生活动更符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有利于良好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不同类型专业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一些展示成果的专业性活动, 像新闻系新生辩论赛就可以团结新生的凝聚力, 媒介管理系素质拓展活动, 国际传播系外语文化节则一定程度上激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传媒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立足于发现、研究分析、解决新问题, 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为传媒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7.中国传媒大学与惠普工作站联手 篇七
针对我国立体电影缺乏民族特性和核心制作技术的现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牵头,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惠普工作站等一流影视、戏曲和IT企业合力创作了这部民族题材的立体特效电影短片。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表示:“《戏》在立意、技术与创作模式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外国立体大片不同的是,《戏》在立意上与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紧密结合,以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摒弃浮躁,具有极大的行业示范意义。并且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出一套值得推广的立体影视制作技术流程,树立了‘政府导向、校企合作、教研创作’的成功典范。”
该片技术总监,我国CG技术领域著名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负责人黄心渊教授认为:“本片通过自主立体影像技术,解决了摄影、特效、合成、剪辑等环节之间的技术衔接问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D电影技术流程。这为我国未来的3D电影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后续我们也会通过教材的形式把这些技术经验向业界推广。”
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好莱坞3D大片引发了国内电影人对立体电影的制作风潮,但随波逐流的创作并不能形成中国立体电影的特色。怎样抓住中国艺术的闪光点,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打造具有中国印记的立体电影,《戏》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从前期立体拍摄到后期特效制作,创作团队在短短5个月内突破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技术难点,成功将实景拍摄与立体特效完美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后期制作正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惠普教育卓越中心” (Center of Excellence 简称COE) Ⅲ期实验室进行的。
“为了实现顶级制作水准,《戏》在立意、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均与国际一流接轨。在紧张的制作周期中,‘惠普教育卓越中心’Ⅲ期实验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里配备了全球最领先的惠普工作站3D制作与演示设备,后期特效、渲染、合成、剪辑都在惠普工作站Z800稳定的平台上完成。在国际一流创作平台的技术支持下,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从立体校正、立体调色配光、立体绘景、立体CG实拍融合几个角度切入,攻关了立体特效合成的关键技术环节,同时以现有软硬件环境为基础,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立体特效电影创作的流水线解决方案,成为国内首家具有完整的策划、拍摄、制作立体特效电影流水线的单位。”谈到《戏》的幕后故事,影片总导演崔蕴鹏老师向我们这样介绍。
8.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八
【学习方法篇】
一、英语二(86)具体复习安排 单词关:从3月份到9月份,每天都会看网络视频课刷单词,一天一个单元,大概刷了四遍,再结合真题,考研词汇也就弄得很明白了。从9月到12月,单词就不能花费大量时间,一般时间在午睡后的半个小时,方式主要是通过翻看,不强求记忆。
阅读关:9月份前我一天两篇,第二天早上反复读昨天做过的,熟悉单词。9月份开始后,开始用真题试卷复习。由于英语二的真题不多,所以大多备考英语二的都会从英语一开始做起。我选择从10年的英语一试题做起,专门做阅读,每天一份四篇,认真订正看解析。这套试题前后也做了两遍。后续就是将英语二真题做了两遍,除了作文之外都做,并且注意掐时间。考前一个月做了几套模拟题,觉得和真题差距很大,就不推荐大家尝试了,以免打击自己的自信。考前可以把所有真题拿出来好好看看。补充一点,一定要充分利用考研机构录制的视频帮助学习。
翻译和作文关:翻译和作文均在10月份后才开始准备。英语二翻译相对来讲不是很难。至于作文,我一直跟着是视频课,最后阶段冲刺背书。因为时间不够,我英语作文练笔不是很多,所以可能这是我复习过程中一个不足吧。
Ps:总结一下,我的英语复习过程,大概是视频课+看辅导书+自己做笔记+识记这几方面组成,前期的英语用时比重可以多一点。而专业课背诵和政治复习开始后,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英语,则需要自己挤出碎片时间高效复习。
二、政治(66)具体复习安排
由于我高中是学理科,所以复习时候为了保险,八月中旬就开始复习政治了。复习的时候马原和毛概看过视频辅导课,然后反复看书和刷1000题,直到考前一个月。考前一个月开始做冲刺卷,背诵大题。政治按部就班地复习,就不会出错。前期政治复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挤占专业课和英语课时间。越到考前,越要加大政治复习时间配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治属于一门可以“突击”的考试科目。
三、专业课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121),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136)两门专业课其实不用严格的进行区分,因为有些内容是相通的,并且复习时候最好同时进行,混着来,不能光复习一门而忽视另一门。此外,针对有的同学是跨专业备考,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慌,不过大可放宽心。我本科也是学新闻传播的,然并卵好吗?上课根本没认真听,考研仍然从头学。
考试大纲可以去官网找去年的,每年考纲变化不大,复习的时候可以随时参考。334,综合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偏传播学知识的内容。一般是考试第二天上午进行,考试题型是简答题、论述题,没有名词解释等题型,这意味着334复习方法不用抠很小的点去背,而是需要去把握框架、理解理论。440,业务基础,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题型这几年一直多变但正趋于稳定,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业务写作题。相对334而言,440更强调一下基础知识记忆,记住了就是分。(一)参考书
复习首先就是要从看参考书开始,虽然很多机构列了很多书,但是我后来发现大部分书不用细读。下面给一个我用过的书单,供参考。【334】
精读书目(认真研读,前两本每一句话都要看):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①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②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③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略读书目(大致翻一翻就行了):
①邵培仁、陈兵《媒介管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②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③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选读书目(跨专业、有时间的可以拿来看):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40】 精读书目: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选读书目: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曹林《时评写作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二)具体复习安排
3月初-6月底,主要是把参考书浏览一遍。看书重在把握结构、框架,不要去抠细小的知识点。边看书,边在书上做标记、圈重点,并且要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所看书的框架,不求工整,只求能帮助后续复习理解回顾。这四个月,我因为学校课程原因,零碎时间复习状态并不好,也希望各位吸取我的教训改进。
7月初-8月底,这个时期是要开始整理笔记。会有人问到底是自己整理好,还是直接买学长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因人而异。有的人逻辑能力强写字快,整理起来得心应手,就适合为自己量体裁衣定制一份笔记。就我而言,我的440是自己整理的,手写了整整一个7月;334整理了一小部分,时间来不及只能直接背学长姐的参考资料。所以我给出一个面向大多数人的建议:选择一两本质量有保障的学长姐参考资料,直接在上面进行批注,节省时间。我用过夏日之阳的资料,内容质量不错,内容充实讲的很透。至于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资料,我没用过,所以也没资格评判。但是这里给大家提个醒,选择辅导资料的时候一定要多问问资料质量和反馈,不要盲目追求资料的多,选择一种质量好的资料吃透效果会更好。整个七八月我一直在整理笔记、看笔记,这些工作无非是需要大量时间、前后联系、多思考,没什么捷径可言。
9月初-10月底,背诵开始,看论文与真题。背书就是一个人拿着小椅子坐在教室走廊背背背了,每天给自己定个目标,背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背诵时候多琢磨技巧,比如“提字法”(提炼字编口诀)、“框架法”(政治、经济、文化之类或者5W就是框架思考问题)。看论文,看的是名家、大家的最新力作,陈力丹、喻国明、陈昌凤、彭兰等学界大咖,熟悉他们关注的热点和写作的行文思路,好的观点、案例要着重记录。我推荐将论文在网上打印出来,很便宜,纸质版便于批注且利于多次查阅。看真题,就是要知道考试的内容,我们复习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覆盖最大范围的考试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效率,不要去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11月初-考试前,背诵依旧、论文依旧、整理热点、开练论述和实务。背诵的话我用了一个背诵周计划的表,是学长圈出来的考试重点,划定一周七天背诵一遍,各位也可以试着自己做一个。这一时期的看论文除了行业热点,还要重点看中传老师自己出的论文,因为他们的论文与试题有很高的相关度。举个例子,今年的案例分析题我就是直接用的电视学院老师的论文。整理热点,可以从各类考研公众号整理,也可以从论文里整理。这个阶段我报了一个觅游的冲刺班,内容有帮忙改论述题和模拟考试,用处都很大。论述题不是靠看能写好的,论述题强调“形式重于内容”,1分=40字左右,30分的论述题就是一篇12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论述题有很多门道,具体的我在这就不说了。实务方面,中传考试的有消息、策划等,评论到现在还没有考过。我练习的篇数不是很多,主要跟的是“考新闻”和“爱传播”两个公号在练,“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拖鞋哥还做了个公益的业务抢救讲座,获益匪浅。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考研不是考背书,不能只关注书本知识,要关注新闻热点、学界热点,这些都会成为你考试时候的案例。另外,提一点教训吧,希望大家注意并且想办法解决一下吧。我看公号热点其实不是很多,一来我关注的公号太多,二来不带手机上自习,时间难以分配。我的热点知识一部分来自论文,一部分来自辅导班热点课程,所以如何处理看公号、自习、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好好规划一波。【窍门技巧篇】
1、每天多门课程复习交叉进行,多种方式交叉进行。英语、政治、专业课,不能因为一门课忽视另一门。学习长了会枯燥,看书、做笔记、看网课、背书、都可以交叉进行,让自己学习效率更高;
2、笔记我建议使用活页笔记本或者A4纸直接整理。我买了一垛A4纸来写笔记,一来便于翻阅,二来便于随时修改补充。
3、善于总结、归纳、调整。一段时间的复习,自己要进行梳理,想一想复习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断修正自己的复习方案,达到最优解;
4、小技巧、小手段用起来。比如背书的时候拿个录音设备录下来,走路或者睡觉前听熟悉一下。再比如用个便利贴将当天复习的东西整理随身带着,没事拿出来看看。总之,这篇经验贴基本上描述了我备考初试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时间节点。具体到某一单项,比如背诵,比如论述题,又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讲,这里就不赘述了。很多人会觉得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懂。我在备考中其实一直在回顾三年前我备考高考时的状态、方法,总结当时哪些地方自己做的不好。以过去的自己做参照系,不断扬弃,提高复习效率,你们也可以试试这么做。以上,就是我初试备考经验,希望给18级的你们一点启示吧。说的再多,也是我的,真正动脑动手去做了,才是你的。少说话,多做事。愿你们这一年风雨兼程,中传再会。
9.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九
一、名词解释(共8个,一个5分)
兴观群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判断力批判》。陌生化。用典。创作个性。意境。(忘了,想起来补上)
二、简答题(共4个,一个15分)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
2.如何理解典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如何理解风格。风格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
4.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理解
三。论述(共两个,一个25分)
1.古代文论在当今文论美学构建中的价值
10.2010年考研英语翻译真题详解 篇十
文章的第一段往往是整篇文章的主题所在,下面我们来看本次节选文章的第一段:“One basic weakness in a conservation system based wholly on economic motives is that most members of the land community have no economic value. Yet these creatures are members of the biotic community and, if its stability depends on its integrity, they are entitled to continuance.”由首段内容我们可以得知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益挂钩。带着这个观点,我们来对翻译试题逐一进行解析。
(46) Scientists jumped to the rescue with some distinctly shaky evidence to the effect that insects would eat us up if birds failed to control them.
1.句子主干为“scientists jumped to the rescue”,句中with引导伴随状语,that引导的是evidence的同位语从句,if 引导的是同位语从句中的条件状语从句。
2.jump to:本意为“跳到,跳转到”,在本句中可以引申为“急匆匆,匆忙,立即行动”。这里考查的是词法翻译技巧中的词义引申。
3.distinctly shaky evidence:意思是“非常站不住脚的证据”。其中distinctly表示“显然地,确切地”,曾在2003年的考研英语翻译题中出现过:distinctly important social science (极其重要的社会科学)。Shaky是shake的形容词形式,表示“不稳定的,动摇的”,在2000年的考研英语词汇题中出现过:an exceedingly shaky foundation (非常不稳定的基础)。
4.to the effect that ...:本词组较难,在历年真题中并未涉及,英文释义为“with the meaning of”,可译为“意思是……,大意是说……”。
5.eat up:本词组很常见,表示“吃光,吃尽”。由up构成的词组曾在考研英语中出现过很多次,如take up、back up、put up with、go up、clean up、give up、stand up、come up、keep up、bring up、hold up、warm up等。一些常考的固定搭配需要考生在复习阶段进行归纳总结。
同位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固定词组
科学家们用一些非常站不住脚的证据匆匆赶来救援,这些论据的大意是说:如果鸟不能控制这些虫子,虫子就会吃光一切。
(47) ... but we have at least drawn nearer the point of admitting that birds should continue as a matter of intrinsic right, regardless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conomic advantage to us.
1.本句难度相对较大。句子主干为“we have drawn nearer the point”,句中“of admitting that …intrinsic right”作后置定语修饰point,regardless of引导让步状语。
2.draw near the point:意思是“得出接近的观点”。本句中of引导的后置定语太长,翻译时不宜把of后面的定语放到被修饰词point之前,可以断开独立翻译。
3.intrinsic right:意思是“固有的权利”。本词组较难,因为intrinsic一词不是很常见,它的意思为“内在的,固有的”。
4.regardless of:意思是“无论,不管”。本词组引导让步状语,在历年真题中曾多次出现过,如2006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第一篇中的一句:“… these were stores anyone could enter, regardless of class or background.”(……这些商店对所有人开放,无论顾客来自什么阶层或背景。)
5.presence or absence:这两个词都是以“-ence”结尾,运用了押尾韵的修辞手法,其本意分别为“出席”和“缺席”,根据上下文,此词组在本文中可引申为“是否具有”。
6.advantage:本意为“优点,优势”,根据上下文,在本句中译为“经济价值”更通顺。
后置定语,让步状语
但是,我们至少比较一致地认可这样一种观点:无论鸟类对我们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它们都应该继续享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利。
(48) Time was when biologists somewhat overworked the evidence that these creatures preserve the health of game by killing the physically weak, or that they prey only on “worthless species”.
1.句子主干为“time was when biologists somewhat overworked the evidence”,两个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由or连接,都用来修饰evidence。
2.time was when...:意思是“曾几何时……”。此词组为固定结构,是“there was a time when ...”的非正式表达,比较口语化。若考生无法准确翻译出其意思,可以根据上下文将其译为“曾经……,以前……”。
3.overwork the evidence:表示“滥用证据,过度使用证据”。其中overwork意思为“工作过度或工作时间过长”;“over-”为常用前缀,表示“过分,过度,超出,在……之上”,如overcharge (要价太高,充电过度)、overburden (负担过重,装载过多)、overhead (头顶上的)。
4.preserve the health of game:意思是“保持猎物种群的健康”。在此词组中,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game的含义。由game后面的by killing the physically weak可知,(这些生物)通过猎杀体质虚弱的动物,保持了game的健康状态,因此,game此处为“猎物”的意思。
同位语从句,并列结构
曾几何时,生物学家们滥用这种证据,即这些生物通过猎杀体质虚弱的动物或者只是捕食“毫无价值的物种”,来保持猎物种群的健康。
(49) In Europe, where forestry is ecologically more advanced, the noncommercial tree species are recognized as members of the native forest community, to be preserved as such, within reason.
1.句子主干为“the noncommercial tree species are recognized as members”,句中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Europe。
2.forestry is ecologically more advanced:意思是“林业生态比较发达”。其中forestry是forest的派生词,表示总称,可译为“林业”;ecologically表示“生态上地,在生态方面地”。
3.noncommercial tree:表示“非经济林木”,即公益林木。
4.be recognized as:意思是“被视为,被认为是,被当做”。本短语是考研英语中的核心短语,在考研英语真题中曾多次出现,如2007年考研英语翻译文章的首句中就出现了这个短语:“The study of law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centuries as a basic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的大学中,法律学习一直被视为一门基本学科。)
5.as such:本意为“照此,就以这种身份或资格,如所指的人或事物那样”。在本句中,此词组可译为“同样地”。1996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第三篇文章的末段出现过该词组:“The ‘shareholder’ as such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lives, thoughts or needs of the workmen employed by the company in which he held shares….”(这样的股东丝毫不了解他所持股公司里工人们的生活、思想或需求……)
6.within reason:意思是“正当的,合情合理的”。这个词组不太常见,但是考生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定语从句,被动语态,比较结构
在欧洲,林业生态比较发达,公益林木被视为原始森林群落的成员而得以合理保护。
(50) It tends to ignore, and thus eventually to eliminate, many elements in the land community that lack commercial value, but that are essential to its healthy functioning.
1. 本句相对简单。句子主干为“it tends to ignore, and thus eventually to eliminate many elements”,两个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由but连接,都修饰elements。另外考生要明白,句中的it指代的是此句话上一句(a system of conservation based solely on economic self-interest is hopelessly lopsided)中的a system。
2.tend to:意思是“倾向于”。此词组属于考研英语高频词组,在历年真题中多次出现过。
3.commercial value:意思是“商业价值”。
4.be essential to:意思是“……所必备的,……所必需的”。此词组也属于考研英语高频词组。
5.healthy functioning:意为“健康运作”。
并列结构,定语从句,固定词组
这样的体系容易忽视生物群落中的许多元素,并最终使它们灭绝。这些元素虽然缺少商业价值,但对整个群落的健康运作却至关重要。
小结
从考点分布来看,本次翻译题中出现的考点均为历次翻译试题中的高频考点,如:名词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此外,并列结构、比较结构、被动语态、后置定语等结构也均为历年翻译题必考内容。
在语法层面,本次翻译题考的都是比较基础的语法知识,对于备考充分的考生来说,基本没有太大难度。
在词汇、短语以及固定搭配方面,本次的翻译文章因为话题比较专业,出现了一些有难度的考点。此外,试题中多处需要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对词义进行引申,这使得未能把握文章主旨的考生感到很有难度。词义引申也是历年的高频考点,如果考生一时把握不准词语的意思,应多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结合文章主题来确定、猜测词汇的具体含义。
11.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十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校英语专业经历了三次跳跃式发展, 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英语专业在单纯的国际新闻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英语播音、英语影视译制和英语语言文学三个专业方向, 使得单一的学科建设走向多方向的发展之路。学生规模也从1个班25人左右增加到5个班, 其学生人数总共130人左右。第二外语是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 如何保证和提高我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质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第二外语习得方面, 我校英语专业因学习国际新闻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外语日语的授课与其他外语院校略有不同, 基本情况如下:
1.1 教学目的。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 (第二版) 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能力, 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1]由此可知, 日语教学为基础性教学, 对学生掌握日语要求并不高, 也没有硬性的过级要求,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日语压力不足进而使得动力也不足的问题。
1.2 课时安排。
与其他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开设三到四个学期的日语学习课程不同, 我们基本上保持了第三学年上、下两个学期, 每星期四个课时, 每个学期四个学分。课时数从原来的72学时减少为目前的64课时。
1.3 教材选用。
我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学习使用教材一直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标准日本语》。
1.4 教学内容。
授课范围从原来的初级第一册全部24课内容改为目前的18课, 单词量为800左右。语法方面只是介绍了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连用形、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连体形, 句型在70个左右。且不论北京其他学习外语的高校及专业, 一些地方院校的二外日语习得的词汇量都在2500左右, 从第三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截止, 每周三个课时, 教材范围是《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两册[2]。
可以说我校英语专业在第二外语日语习得方面还没有达到入门的水平。
2. 检视
在充分肯定我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 我们就会发现我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习得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学科理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与师资队伍建设上均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我校自2000年恢复非通用语招生以来, 共开设了有34个英语之外的非通用语专业。但是由于师资短缺的问题, 英语专业学生在二外习得方面目前仍然还处于只有日语习得这一个二外语种。回顾近二十年的日语习得的教学实践, 现把我们遇到的问题归纳如下。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在二外日语习得方面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障碍, 即习得过程时间障碍、习得动机障碍、母语和英语的迁移障碍以及模拟环境障碍。这里提到的所谓障碍指的是学习者由于一些客观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对二外日语学习或习得的阻力, 并不是指一般的心理学专业术语。
2.1 习得过程时间障碍。
由于二外日语的学习仅仅维持在一年的时间内, 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受到极大制约。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了, 到大学三年级为止约有十年多的英语习得时间。特别是在大学期间, 平均每天有数个小时学习英语, 再加上社会环境导致的无意识习得时间, 总的习得时间在课时数量及作业量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而接触日语则是在大学三年级这个学年, 这期间学习日语的时间基本上都属于有意识的时间。学生在对英语和日语习得效果进行比较时, 往往是以相等的有意识的习得时间为基准衡量的, 忽略了无意识的习得时间。这种习得过程的长短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二外日语习得的重视度, 也自然限制了二外日语习得的水平和效果。并且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两年四个学期的二外日语习得相比, 我们在二外日语习得过程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程短的障碍。
由于学习日语时间短, 学生对所学日语没有充足的接触融合消化时间, 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 感到紧张不自信甚至厌学情绪。
2.2 习得动机障碍。
2005年清华大学的王婉莹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所高校的二外日语习得做过调查, 结果显示清华大学较多的是信息考试型和自身提高型[3]。而在我校, 由于开设的二外日语习得是必修课程, 达不到信息考试型的程度, 也并非学习者是自我提高型。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不是最具有影响学习效果的类型。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习得的动机应该是娱乐型和被动选修型。这是由于同学们在成长期间深受日本动漫的影响, 对日本抱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和关注。比如, “日本为什么会有腐女?”、“日本为什么会有苍井空?”、“日本的女孩子为什么非要かわいい卖萌?”等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对日本的好奇突出彰显了我校英语专业在二外日语习得方面的娱乐型特征, 学生们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抱有好感, 渴望了解其语言、文化、历史及社会, 这是一种利于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因素, 学生们希望通过学习日语, 融通该文化, 并与该文化进行交际交流。通过多年的教学, 我们发现, 对日本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更活跃, 但是这种特征对日语的学习效果却不会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由于每周四个课时的日语课是必修课程, 所以被动选修型的习得成为大多数学习者的二外习得动机特征。
第二外语习得有两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第一种被称为“综合性学习动机”, 即学习者可以跟使用该语言的人群进行交流, 对所学语言有好感, 这样学习者学习兴趣浓, 动力足;另外一种叫“手段动机”, 即学习者的学习是为了某种实际的目的[4], 比如希望通过某种考试、出国留学、旅游、晋级等。通常情况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好成绩或出色的表现, 或受到老师的鼓励, 则在学习上会更加努力, 产生更强的动机。上述王婉莹的信息考试型应该是“手段动机”, 而学习工作型则是“综合动机”。动机深刻影响着习得成果, 强烈的动机能够刺激学习并产生好的习得成果, 进而好的结果又产生强的动机。但是, 我校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习得却都不存在着这样对学习产生积极效果的学习动机。甚至有些学生学习二外日语只是为了能通过日语期末考试, 将对日语的学习范围只是控制在考试所规定的能力范围内, 对范围外的知识没有兴趣,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表现不积极, 课下自主学习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足, 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差, 日语考试测试成绩不尽人意。
2.3 母语和英语的迁移障碍。
二外日语习得是学习者在母语和英语之后的第三门语言。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受到母语和英语的强烈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在二外日语习得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母语迁移和英语迁移的问题。
2.3.1 母语迁移。
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 (transfer)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 其效果是正向的, 被称为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 其效果是负向的, 被称作负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越是在初级阶段, 越容易受到目前母语迁移负面作用的影响。对比分析学派认为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会导致母语负迁移。Weinreich (1953) 曾明确指出“两种语言 (母语和目的语) 相似引起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5]。Lado也指出:“学生在接触一门外语时会发现该语言的有些特征相当容易, 而另外一些特征则极其困难。其中, 与其母语相似的成分简单, 而相异的成分困难”。这种影响体现在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 如:书写、语音、词汇、句法等。因此他主张通过系统比较有待学习的语言、文化和学生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以预测和描写会给学生带来困难的那些模式。学习者的主体个性和个性因素也决定着迁移的作用。大部分的迁移都不是自动发生的, 需要学习者的主动意识及高级的认知加工能力的参与。主动迁移意识实际上是学习者自我调节控制的一种表现, 有效的学习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 并且有强烈的内部动机促使其利用迁移。迁移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影响, 如意志力、自信心、学习动机强度等。当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个性特征时, 更容易产生稳定的迁移。母语对所学第二语言产生的迁移负面影响现象在二外日语即第三门语言初级阶段的习得过程中也有同样的影响表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母语发音的影响。作为语言学习首要环节的语音学习自然深受迁移规律的影响。像湖南、贵州、湖北等地的学生在が、な、ら的发音上来自母语的影响, 也就出现了l、n、r等发音趋同问题, “河南是荷兰, 湖南是湖蓝”。个别同学甚至到课程结束都没有纠正发音。第二, 母语文化的负面迁移也直接影响大家对二外日语习得的效果。像介绍日本茶文化的“寂” (さび、sabi) , 就会引发大家的哄笑。不过, 这种现象随着外语习得的深入会逐渐减弱, 并且该现象在日语高年级同学中就再也看不到其影响的痕迹了, 但是在二外日语习得的初级阶段, 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第三, 中文汉字与日语当用汉字的区别。尽管都是汉字, 但是日本的当用汉字与中文汉字却有些似是而非的细节区别。学习者在单词记忆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太注意这些微小区别的情况。
2.3.2 英语迁移。
正如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很自然地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一样, 在第二外语日语习得的初级阶段, 来自英语迁移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最常见的就是日语中外来语的发音及“和制英语”问题。李红艳指出, 在英语专业二外日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元音发音部位不同、重音和语调上的迁移问题[6]。不过在我校, 二外日语习得者受到英语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由于日语发音中没有诸如英语中的r、v、th等发音, right、victor、the等单词会被读成ライト、ビクター、ザー。第二, 日语单词的结尾都是元音, 不存在辅音结尾的现象, 例如单词good被读成グッド、let被读成レット。第三, 由于日本存在着英美语言原本不存在的词汇, 而是日本人想当然地创造的一些新词, 这些词汇被称为“和制英语”。比如コンビニー (超市) 、パソコン (个人电脑) 、デパート (百货店) 等就是这样的现象。每当读到这些单词的时候, 学习者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原来英语的发音, 觉得日本人很笨, 甚至有的同学说日本人“脑残”之类的话。每逢这样的时候, 笔者都会介绍诸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英语发音其实跟日本人的发音差不多, 这样才能让大家暂时告别来自英语迁移的负面影响。不过碰到新的情况出现时, 这种负面影响又会重新出现。这个现象贯穿了我校学习者的二外日语习得整个过程。在二外法语习得过程中, 英语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中都有迁移的影响[7]。但是在日语习得中只是在发音和词汇中有迁移现象。来自英语迁移的负面影响在第二外语习得到中级程度时会消失。不过在初级阶段, 几乎每届同学都在这样的负面迁移中度过他们的二外日语习得必修课程。
2.4 模拟环境障碍。
语言环境对外语的学习至关重要, 它虽然是外语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 但它是外语学习、构成外语完整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直接影响到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一个自然而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我校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缺少这样的日语天然学习环境, 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课堂上, 学生们缺少一个与所学目的语相对应的语言环境, 仍然是以汉语环境为主。
3. 瞻念
上述一系列的学习障碍容易造成学生对日语学习过程敷衍了事, 学习成果不尽人意的现象, 也阻碍了我校二外日语教学的发展。笔者认为, 今后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提升我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质量。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在上文中, 我们已经提及到学生们学习二外日语有着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学习态度。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们知晓学习二外尤其是日语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对日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教师还应该注意到, 第二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于能否成功习得至关重要[8]。动机和态度这两种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师, 遇到学习动机不强或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减缓学生对目的语的偏见和抵制, 逐步培养其学习日语的热情。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们讲把日语和英语进行适当的对比, 让学生看到日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3.2 避免负迁移, 促进正迁移。
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二外过程中的迷惑与错误。学生要正确掌握二外日语的学习, 就要不断地克服母语和英语的负迁移干扰,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二外日语学习方法, 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借鉴语言迁移研究成果, 改进二外日语教学。通过对语言迁移在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的影响研究, 我们不但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给予指导帮助, 更能有助于提高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教学相长, 促进我校二外日语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 每个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文化背景, 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 运用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哲学方法, 促进学生在日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避免负迁移。其次,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克服困难, 促进主动迁移的产生。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学习充满动力的源泉。日语与汉语有着众多的相同之处, 相对而言是一门比较好学的语言, 所以教师更应抓住这一点, 鼓励他们主动归纳总结日语与汉语的异同, 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3.3 营造浓郁的日语学习环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教师则需带领学生更多地去亲身体验接触这种文化, 则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语言的兴趣与求知欲。在日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放松的机会, 为他们准备一些活动或者课程, 如关于日本的料理、动漫、茶道、相扑、艺妓、高科技、建筑、日剧及日本明星等既代表典型的日本文化而且学生们也感兴趣的内容, 创造出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文化氛围, 这种恰当的环境使得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角色, 使他们对日语的文化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像在课堂上播放日本当天的新闻片段也是很好的让学习者理解日本的重要路途[9]。
一门语言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固定的模式,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注意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更新。但是, 最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母语及英语的负迁移以及模拟环境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才会发现问题, 找到提高我校二外日语习得方面的方法和路途。
注释
1[1]2000.北京:大学日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1.
2[2]周军, 隋吉原.作为高校第二外语的日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84-87.
3[3]王婉莹.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 (3) :38-42.
4[4]王晓燕.第二外语习得和文化适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120-121.
5[5]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 1999 (1) :6-12.
6[6]李红艳.二外日语语音习得的迁移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1) :107-108.
7[7]陈永红, 梁玉龙.英语在二外法语学习中的迁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6) :216-217.
8[8]郑继娥.情感因素对汉语学习的影响[C].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1) :151-155.
12.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十二
专业课一:文学评论写作
鲁迅的小说《弟兄》,写一篇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以下是正文。
专业课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 名词解释:丁西林、金锁记、三崛起、先锋小说
二 简答题
1简述前期新月派。
2什么是“零余者”?十七年文学时期有几次文学批判运动?什么是“学者散文”?
1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十三
设计艺术学基础
王宏建:《艺术概论》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
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设计艺术史论方向
芦影:《平面设计艺术》
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
广告设计
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
综合考试【艺术学】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3、姚杰《艺术综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4.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十四
中国梦, 承载着“国家统一, 主权完整, 民族复兴”这一宏大愿景, 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 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 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 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 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 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媒体需要充分利用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相结合、核心利益与社会共识相结合, 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愿两岸媒体能够为文化互通搭建桥梁, 为精神交融提供纽带, 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1987年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元年。透过新闻传播, 38年的隔绝被打破。之后, 两岸新闻交流和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推动了两岸共识, 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所不足的是, 两岸媒体都甚少关注和报道彼此百姓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 而这些对增进理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交流通道不再被阻隔的时候, 媒体仍然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海峡两岸媒体都需要更具体、更微观、更经验性地去接触、去观察、去反映彼此, 而不只是表面化、睥晲式、娱乐性的旁观或批判。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院长、教授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 从早期的双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到后来借助于纸质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至于当下借助于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传播。传播发展经历了一对一的双向传播到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进而回归到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这种螺旋式的传播规律其实都是在借助媒介还原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正是传播的本质。而平等的沟通、交流信息, 弥合信息传递的误差, 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能够形成共识, 求同存异, 这些何尝不是海峡两岸传播的本质?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
媒介交流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靓丽风景, 这就是海峡两岸传播的魅力。从最早的大陆制造到如今的海峡两岸共同制造, 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的文化血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媒介的本质就是沟通和交流, 这一点在海峡两岸的媒介交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岸交流, 媒介在先, 这对于海峡两岸的老百姓来说, 不失为一种幸事。媒介促进开放, 开放促进交流。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我通过多次与台湾学者和学生的交流, 发现虽然海峡两岸存在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 但是两岸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都存在着传播的真空绝缘。文化传播并不是海峡传播的惟一内容, 也不应该是消除两岸理解误区的惟一手段。既然我们抱有着求同存异的主旨, 就不应该在一些敏感领域三缄其口, 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敞开心扉, 认知是理解的前提, 理解是认同的前提, 创造一个平和而开放的舆论平台将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理解与共鸣。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语境中,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勇于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 是我们必须要扭转的传播思路和方向。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台湾与大陆之间新闻传播界, 亟需寻找一种弱阵营、去政治、泛民间、新媒体化的学术与实践沟通模式, 探寻多层面的传媒实务与传播研究的可能;其一, 两岸传媒产业如何保持活跃、健康、可持续、具有创新精神的互动模式, 破除台湾娱乐大陆市场的思维窠臼是为根本;其次, 推动两岸媒介消费者行为及主体的比较研究, 为更具目的性和创造性地原创作品服务是为策略;其三, 如何拓展深层的传统媒介转型与新媒体化之后自身营销、生产及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对策互补则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之一;相比大陆而言, 台湾的纸媒遭遇市场的围攻、广电媒介面临数字媒介的倾轧时间更早, 景况更为紧急;但就产业转型、市场开拓方面远不如大陆具有活力和试验性, 如何建设双赢互补的传播模式则需要双方传媒人及学者的共同经营和努力。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讲师
15.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 篇十五
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题 每题10分 共50分)一城一报
一城一报”是指一个城市为数众多的日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最后只有一份日报顽强地生存下来,最终处于垄断地位。“一城一报”现象在美国尤其,据悉美国98%的城市只有一家报纸。美国的“一城一报”是报业经过多年自由竞争的结果。
2媒介融合3软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4增量改革
5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英文名为Field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答题(2题 每题25分 共50分)什么是“媒介事件”?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2试析“恶搞”
三。论述题(50分)
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媒体?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个负责的媒体。负责任的媒体一定没有市场,不负责任的媒体就有市场。那么不负责任的媒体就一定有市场,负责任的媒体就一定没有市场吗?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传媒经济实务
一 名词解释(5题每道题10分 共50分)创意产业范围经济微内容拐点说(确定)长尾理论
二简答题(2题 每题25分 共50分)试用施拉姆的“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分析传媒产业竞争中的应用简述Web2.0对传播学的意义
三 论述(50分)
16.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传媒职业经理市场
在我国, 不少从事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人员是有行政级别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 传媒是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现在虽然已承认媒介具有产业功能, 但是观念尚未改变, 仍然按照行政干部的级别要求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者。因此, 上级主管部门也就有权随意更换任何级别的媒介经营与管理者, 并且在观念上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事业和传媒产业, 必须建立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对于仍然是事业性的传媒组织, 仍按照事业性机构的办法实施对人事的管理;对于已经产业化的媒介实体, 要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 经营与管理者不仅具有媒介产业的知识和经营与管理技能, 而且其职权和任职资格完全由董事会决定。
现在, 虽然在传媒组织内部还没有大规模地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 但这是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比如《华商报》以及其他一些新的都市报, 已经开始实行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不过, 这种传媒经理人制度还未规范化, 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媒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究竟什么样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优秀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归根到底是人格魅力、商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结合体。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乐观、成熟、正直是一个合格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根本特征。另外, 传媒职业经理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商业道德。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遵循商业道德, 以诚信为原则, 强化传媒的形象和声誉;确保安全性和效率, 获取合理利润;不做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等。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预见和策划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能够准确洞察市场、捕捉和策划商业机遇, 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沟通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与政府、与媒体、与同事、与社区、与股东、与客户、与用户, 甚至是与对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出色的决策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纷繁复杂的问题, 需要运用出色的决策能力, 作出正确的决策, 领导传媒走向成功。
战略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战略规划能力要通过长期的传媒管理经验积累, 而组织实施能力实际上取决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意志力和沟通能力。
营造和谐气氛, 创造蓬勃向上、组织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三个方面有突出表现:首先是团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是团队发展目标深入人心并成为团队每个成员的共同追求;再次是团队中每个人追求的差异性与团队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熟知体制环境和新闻传播业务。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熟悉行业政策, 内容供应和经营管理方面绝不能“踩红线”。
经营理财和资本运作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高效地组织、运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 了解财务管理和风险投资, 善于盘活资金、资产进行资本运营。
制度管理和执行能力。传媒职业经理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执行传媒发展战略, 提升竞争优势。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基本功
传媒职业经理人既需要媒介经理学知识, 也需要业务知识, 这包括传播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新闻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经济学知识、金融学知识、公关学知识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指出, 不管是事业性传媒实体, 还是产业性传媒实体, 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功:
传媒产品定位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明确定位传媒产品消费者, 制定传媒产品生产和营销的策略。
传媒产业盈利的基本功。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 传媒产业运营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价值的增值。
开放传媒市场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能够对服务市场进行科学细分, 认识开放传媒市场的条件, 研究传媒产品的经营技巧。
服务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为受众服务的理念, 健全服务受众的制度, 培育传媒人与受众沟通的能力, 养成了解受众的工作习惯, 重视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
开发传媒资源的基本功。传媒职业经理人应该了解传媒资源的范围, 加深对已开发传媒资源的认知度和利用度, 积极寻找未开发的传媒资源, 分析当前对可开发资源应采取的对策。
版权保护的基本功。对于传媒产业而言, 谁拥有了更多的版权, 谁就能登上市场的制高点, 开拓新财源。知识产权同时身兼战略性资产与竞争性武器双重角色, 这便使传媒产业处在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位置。如果说以前传媒职业经理人是害怕竞争对手的生产量或市场占有率比自己更具优势, 而如今他们则担忧对手捷足先登申请版权登记。
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构建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成熟应当在适应体制和适应实践的平衡中, 通过自身努力和外在推动进行。从当前国内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的现状来看, 如何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传媒经营管理实践性很强, 良好的竞争机制、适宜的管理政策和人事制度都很必要。解决传媒职业经理人匮乏的矛盾, 必须健全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让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高校传媒EMBA学历教育模式
自2002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国内32所重点大学开展EMBA教育以来, EMBA以其在学费、学员条件和培养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而颇受关注。西方国家有不少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例如华盛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传媒管理” (Media Management) 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通常使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在课程的要求上, 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或者课堂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思想, 学习过程中要求必须从在位的传媒经理人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开展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 提交专业的“项目报告”和研究结论陈述。 (1)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定制培养模式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高校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 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 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使学校能够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才。
人才定制培养的模式就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这个概念起源于商品交易中的交换环节, 卖方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减少流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节, 而与买方进行的一个“期货”的交易。借用新的营销理论来说, 它是人才市场上的“定制营销”。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异质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 高校与传媒合作的人才定制模式已经开始实施。
建立传媒产业内部导师制度模式
百事可乐的安利可在任总裁的前18个月内一直着手培养新一代领导人, 为百事可乐的未来做预备工作。安利可每次招9个公司主管前来, 安排每期5天的密集课程, 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开始, 安利可讲故事给他们听, 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事业历程和成功经验, 并仔细聆听他们对自己企业的建立、成长和转变的看法和意见。他辅导每位主管树立起个人的企业经营风格与观念, 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人。 (2)
这些被安利可培养好的企业领导人, 之后也将学会如何培养新梯队的领导人。很多企业都把培养人才的重任交给聘请的外部学者和顾问, 而忽略了企业每一阶层的领导人都是生产人才的发动机。一个有成就的领导人教导和培养职业经理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成功的领导人都直接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如GE公司总裁威尔奇每两个星期就会抽出一天的时间, 前往GE的领导发展学院, 与新员工、中层主管和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 通常以半天的时间传授领导方法, 15年来风雨无阻。
2.成功的领导人身体力行, 让企业价值观贯穿在企业的目标和行为中。此外, 成功的领导人对于市场竞争、组织发展都有一套清晰的想法和理念, 但领导人的想法一定要随时代的转变而更新换代。
3.领导人将自己的故事融入“传授心得”。如将做人的方法、价值观、决断魄力等融入其中, 传授给职业经理人。
当然,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需要较长的周期。面对不同背景、经历的职业经理人, 传媒必须制定长期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 做好人才储备。
开放传媒培训市场职业教育模式
据有关调查分析, 在所有投资回报率中, 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 一般可以达到l∶20。 (3) 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观认为在培训上每投入1亿美元, 就有30亿美元的回报。IBM的核心理念认为:19世纪靠资本, 20世纪靠技术, 21世纪靠培训, 培训杰出尽职的人才组成团队是成功之本。据统计, 美国经济增长部分有30%是由于教育培训投资而获得的。
开放传媒培训市场, 首先是引入市场认可机制。传媒职业经理人源于市场经济发展, 并不存在全球统一标准, 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考证书”来认证, 而须通过市场的流动体现自身的价值。其次是在市场认可下的行业协会认可。在2002年12月3日, 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的国内首次关于“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安排”的研讨会上,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魏杰等都强调了组建行业协会在职业经理人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纯市场行为的行业协会在培训传媒职业经理人上的作用, 这些作用受市场认可, 官方不插手认证。
1.开放培训市场, 为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体系提供参考。目前来看, 各类新兴的传媒教育公司, 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传统咨询机构, 如央视调查咨询中心、AC尼尔森、新生代等, 以及一些资深传媒人成立的独立顾问公司都可以投身传媒咨询培训服务。
2.加强扶持传媒行业协会建设。在宏观管理机制认可的基础下, 我国传媒职业经理人机制建设可考虑以行业为条块, 参考经过市场过滤后具有影响力的认证培训机构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规则, 形成传媒业经理人规范, 并建设传媒职业经理人才库。为此, 有必要增加投入, 重视传媒行业协会建设, 把传媒行业协会建设成为行家集中、标准统一、经理人库、市场认可的“市场权威机构”, 而不是作为临时退休人员的集中地。
3.逐步将带有官方色彩的“传媒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证书向“传媒职业经理人课程”培训证书转移。前者只能在传媒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渡期间暂时引导, 并非完全的市场认可。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4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媒职业经理人培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60400138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周鸿铎:《媒介经营与管理总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年3月第l版。
[2].周鸿铎:《传媒经济导论》,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3].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8月第l版。
[4].曾文经:《传媒的魔力——领袖人物利用传媒力量纪实》, 时事出版社, 2001年5月第1版。
[5].罗伯特·G·皮卡德[美]:《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6].张志安、唐大勇:《聚焦传媒职业经理人》, 《传媒观察》, 2003年第3期。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研真题】推荐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815真题10-03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07-06
中国传媒大学2014研究生入学须知12-20
中国传媒大学好吗07-11
中国传媒大学军训事件10-24
传媒艺术研究11-08
传媒大学新闻09-24
传媒大学学生求职信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