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共16篇)
1.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一
语文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行动研究方案
西郊小学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
问题发现:
在经历了一年级孩子的那种积极地抢答式的课堂氛围之后,在现在的四年级课堂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一种语言上的压抑,一种情感上的压抑,一种思维上的压抑。
在课上,学生不提问,几乎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但是老师一提问,举手回答的同学又是寥寥无几。当你检查那不举手的同学时,他却毫无怯意地说:“老师,我没想好呢?”
教材虽然比以前加深了理解的难度,但这几经修改的教材应该更贴近现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关于课文内容,大多孩子理解不了,是不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孩子们总对老师说“对不起”呢?我认为是孩子在课堂上学习地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思维没有被激发。
问题调查:
周会课上,就几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1.课上老师大多提问是不是太难,你都不会回答呢?
A 会。(30人)
B 不会。(3人)
C 没有把握。(15人)
2.为什么不举手回答呢? A 举手也不一定叫我。(15人)
B 万一错了太丢人了。(12人)
C 语文上的问题,就算会,也没把握。(8人)D 心里明白,不知道怎么说。(13人)问题分析:
通过对学生调查情况的分析,认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备课,备课文内容,这很容易完成,但在备课中的很重要的一条——备学生,被忽视了。备学生,要考虑大多数孩子的理解程度,课文理解的梯度,应该让最少九成的孩子有信心。在以往的课堂上,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会”,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情绪,使得好学生没竞争,中等生不敢试,差点的孩子更是事不关己了。
2.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语文课堂大多是个有问有答,最多再加个小组讨论(还怕是无效安排)。孩子毕竟是孩子,学会没学会对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课文理解课上,孩子觉得无聊,老师无奈。
3.激励评价方式溃乏。数学课上,就一句“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就能让孩子们十分积极地进入到课堂活动中。而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有一套适合语文教学的激励与评价方式。总一句“答得真好”“你真聪明”又能哄几个孩子呢?
4.孩子们长大了,自尊心比原来增强了,更加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课上,只要是较灵活的问题,都怕自己说得不好,影响到自己在同学,教师心里的印象。为了不说错他们宁可选择沉默。
措施初探:
1.必须马上改进的就是备课。备课时,要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选好切入点,抓住要点,以学生实际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让多数孩子都有信心举手发言。
2.改进课堂组织方式,加强激励、评价措施。根据不同课文内容,灵活组织课堂,利用多种评价方法激励每一个孩子投入到思维训练中。我校的班级内小组评价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也促使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3.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的机会,或复述,或一话题自由表达,以增强孩子在课堂上发言的自信。较为复杂的问题,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先给自己说一说,自由练习一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微笑是一种胸怀,是一种艺术。一个微笑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会帮我们赢得学生的心,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
5.教师要有等待意识。等待是我们作为教师必备的品德。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我们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孩子都不可能同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等待,等待那些还没有完全领会的孩子。经过这样的等待,大多数的孩子想好了,知道怎么说了,也就有了自信。久而久之,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到底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
2.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二
一、抓住特点, 培养兴趣
兴趣, 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首先要把兴趣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寻宝, 而且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它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推动着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
例如, 学生在语文写作训练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凡是那些对写作有兴趣, 有积极性的学生, 他们就会主动的勤读多写, 其写作水平相应地提高得就快。反之, 有些学生讨厌写作文, 甚至害怕写作文。那么培养兴趣应从何处入手呢?这就需要捕捉学生的特点, 并利用其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身心正在茁壮成长, 活泼可爱、好问、好强,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实践证明, 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克服困难越多, 兴趣越高, 同时通过质疑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焦虑感, 心理学家认为, 中学生只有处在中等焦虑的状态才能有效地产生学习需要, 如果我们一走进教室总是说:“我们今天学习……”势必会造成一种沉闷的、压抑的气氛, 学生也会因枯燥乏味而厌学。然而用恰当的诗词句子等知识, 则可创造学生似曾相识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 可以先设疑:同学们, 我们学习过哪些关于《春》的诗句呢?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许多:“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月春风似剪刀”等, 这些诗句只是选取了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来写春, 而春天是阳光明媚、春风拂柳、鲜花盛开的美丽季节。朱自清先生写得《春》这篇散文, 描绘了水、花、草、树、鸟、蜂、蝶、风、雨、人等, 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描绘的呢?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 平时你们注意观察到了吗?这样导入新课, 不仅抓住时机, 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 而且学生集体回答所产生的强大声浪, 使每个学生受到感染, 而且把以前学过的写春的诗句和将要学习的散文比较, 达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认为应该多讲一些文学作品, 随时随地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做:
1. 善教善言, 精心育人
语言是一门艺术, 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握好的, 语言是师生交往、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工具, 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师的思想、情趣、信念、知识等都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传递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率。”因此, 为人师表, 必须在课堂语言上狠下工夫,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自我, 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跨世纪的神圣使命。无论是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教育活动中, 都要注意语言启发性, 力求正确达意, 简洁流畅, 坚定灵活及科学规范, 既富于思想性又形象化, 切忌语言粗俗及口头禅。
2. 内容丰富, 生动新颖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日益发展, 他们已不满足教材中有限的知识, 常常带着好奇心, 想进一步了解不熟知的一些现象。这种好奇心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 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 如补充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材料, 精心设疑等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满足学生求新心理,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 选择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 要求知识有适宜的难度, 学生学习起来能够形成一定困难, 但同时又具有吸引性、激励性, 使学生在解难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和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达到“乐中学”和“学中乐”, 学习的成功率就会越高。因此, 我们应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 对教学进度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优等生学有余力, 后进生也能拾级而上, 全员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受到挫折时, 要优化接触方式, 及时帮助他们由“失败者”的心态转化为“我要成功”, 从而获得勇气和力量。
3. 教学并重, 当堂达标
评价教学的成败, 不只是看教师讲得如何好,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得好。因此, 我们要借鉴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在课上做到“目中有人”。多渠道进行教学信息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程度及时把握、及时帮助, 让每个学生学会, 让大多数学生学好。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 加强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做作业的方法、复习的方法, 使知识点成为智力增长点, 要做到当堂达标, 就要求我们备课要精心设计, 这既培养了学生能力, 又减轻了课外负担, 尤其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4. 联系实际, 精心设问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正确论述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设问,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 引导学生具体掌握知识技能;其次, 设置题目时, 要注意一道题目把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 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全面知识, 又考查了综合分析能力。此外, 还应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常犯错误的题目, 强化薄弱环节。另外, 在提问时要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要充分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说出不同的见解, 开动脑筋, 积极发言, 充分发挥他们的水平, 使整个课堂气氛紧张、愉快、生动、活泼, 经常这样做, 可长久地保持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5. 张弛相间, 合理安排
教育心理家告诉我们,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其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是随时间而呈曲线度变化的, 这种兴奋不是长时间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而是随刺激物的不断变化而转移的, 如果在这种优势兴奋中心学习, 学生才不会感到疲倦和厌烦, 相反会激发愉悦的情绪, 产生一种学习的向往。因此, 应紧扣学生思维的兴奋中心, 优化课堂结构, 精心设计教学节奏, 有张有弛, 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3.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三
关键词:文献资料;结合现实;自主学习;巧妙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5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或是不愿意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往往将这些归咎于学生懒惰,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没有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长此以往,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学生在大量知识面前的状态是麻木的,真正能获得的也很少。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将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结合
语文是一门覆盖广、内容丰富的学科,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大多时候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或蕴涵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和这些文学知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对我们教学很有帮助。
举个例子,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时,可以带学生了解《孟子》一书,让学生知道《孟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同属儒家经典。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学习《出师表》一文中,可以结合三国时期的背景向学生介绍本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文章并非空洞而生,而是源于真实的背景,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也会主动接受,减少排斥心理。
初中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众多优秀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教师要善于以课本为窗户,结合窗外广袤的文化天地,让学生能够通过打开这扇窗而发现更多优秀的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结合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它的最终目的也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语文的立足点,只有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学生才会发现所学的知识一旦回归生活,便能顿时迸发出巨大的魅力,激发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化或是功利化:不要把思维和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不要把重点和关注集中在考试上。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途径。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不应只停留在对小资产阶级的批判上,而应该跳出特定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小人物命运的悲惨、无奈和尴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审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考。
当今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运用,学生也在接触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他们需要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理智地判断和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拥有独立的思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让学生在写作时拥有足够的素材和判断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结合,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如果学生需要教师时时帮助指导,那样他们很难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获得的知识也不会有深刻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而探索不是盲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思维,这就是所谓的“渔”。
自主学习需要方法指导,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该让学生知道不可以上来就盲目阅读翻译,而应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要在通读文章中抓住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通过解释在意思上理解整篇文章;最后就是结合背景和文章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在这一系列步骤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自主学习文言文,同样的道理,把握了其他的学习方法, 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学习其他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整体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四、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知识一旦被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继续深入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把所学到知识束之高阁,那样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最后也会收益不大,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知识的运用多种多样,具有实用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可以在遇到相关文章的时候运用相关知识通读大意,有时候在生活中理解一些字词,避免尴尬。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运用语文中学到的成语典故,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同时也发现所学语文知识的巧妙,方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探索。积累下来的诗词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鉴赏对联等,在鉴赏中更灵活地运用相关对仗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4.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四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对于21世纪的生力军——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好这门基础学科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愉快的体验积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只有采取积极的手段,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着摸索、探讨,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把兴趣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篇巧设情景,能够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首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把同学们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同学们体会通过哪些事物知道春天的来临,从而引出大自然也是有语言的,然后再出示几幅关于其它季节的图片,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确实是有语言的,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块儿跟着竺可桢先生科学地认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一节课的开头就把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中,让同学们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情境时,可用音乐、图片、设置问题等多种形式,但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紧扣课文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千万不要滥用,只是流于形式,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成了看热闹,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多样,氛围有趣
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而非苦恼的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仿照电视上的娱乐节目的形式像《开心辞典》、《智力大考验》等栏目,再结合语文课本的内容,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常用的形式有:
(1)猜谜编谜。对较难的字词和问题,老师可能让它们以谜语的形式出现。如在教“春”字时,老师可以让孩子猜一猜:“日出三人去看花。”是一个什么字。在记忆生字时,可以让
学生来编谜语。如“二人从,三从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
(2)古诗词背诵。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学习巩固古诗词。如分组抢答、背诵竞赛、默写竞赛等。
(3)自读赛答。带着问题自读自学,然后比赛谁答得多,答得好。这种方法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4)分组打擂台。把学生分成几大组,由老师结合语文课本内容出一些题型,像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各组展开竞赛,实行加分制,对获胜组进行鼓励祝贺,并发一些小奖品。由于各种题都与语文有关,所以这种形式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兴趣小组,培养特长
在班里设立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兴趣小组,促使学生特长的发展。如我在班里设立了朗诵小组、作文小组、阅读交流小组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他们的特长得到了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中,前几名都是我班的学生,这就是很好的见证。
5.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五
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而它的源泉在于能为学生揭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学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并使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加以运用,从中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譬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时,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分层次、概括层意等,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后,复述见到的情境。学生对录像片中的优美图景、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充满了新奇感,观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录像。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发言中的不足和错误,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于是在此基础上,引出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之后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情趣和美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又让学生看录像,并要求学生给录像片配上生动具体的解说词,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学
生交流后,再播放录像中的解说词,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剖析与原解说词有许多语句是相同的。同学们从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进行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学习兴趣也深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我们的生活带进去,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接受问题的新鲜感和亲切感转化为兴奋和新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思维,调动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可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浅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能理解;许多感染力极强的情感就是不能接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做识记、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而没有借助于人的积极情感,把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张感等积极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定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一定会变得更加“聪明”。譬如:一位老师在教授《菜园小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大生产运动”的录像片断和播放作者吴伯箫反映同一时期的姊妹篇《记一辆纺车》一文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由于这一教学设计新奇而富有挑战性,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再善思而更加乐思。学生在情感支配下,形成了思维的良性循环。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调动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时应适度,在过度的情感刺激下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
三、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会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带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强化,不断升华。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枣核》一文时,将“清静、悲凉”的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又成功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一情感,并补充交代了有关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火花。又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可用“凄楚、感伤”的情感;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可用“悲愤、激越”的情感等。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6.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六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发展.可见阅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讲授方法,因势利导,渗透对生活的思考,引发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 者:赵朝贵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朝阳乡初级中学,四川,大竹,6351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7.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篇七
中学语文教学要探索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学方法,而不考虑任何学习方法指导,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学习情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一、抓好朗读
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进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整体风格。在朗读时,教师应富有情感,语调抑扬顿挫,肢体动作形象生动,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欢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潜移默化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教师范读、学生听录音跟读、学生个别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齐读等。
二、教学语言应具感情色彩
语文教学要以授课的语言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富有激情。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学生都应用普通话上课,这便于双方的感情交流,便于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渲染作用。其次,教师的语言要词汇丰富,内容充实。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力求用优美的、新颖的词汇。在讲课时,教师不应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要旁征博引,讲一些新鲜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多种语言的综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一成不变的语言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辅以适当的动作,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除了口头语言外,身体语言(动作)、唱歌、录音磁带、电视、电影等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些话剧、小说等可由学生以各种形式自己表演,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师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热爱情感
教师首先应流露出自己对语文教学中文章的热爱之情,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每一篇新课文,教师都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讲解,始终以饱满快乐的情绪进行教学。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会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冷若冰霜,都会导致学生郁闷恐慌、思维迟钝,降低教学效益。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是将自己对教材和生活的情感体验外化给学生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的形式,一是口语———教学语言。用语调、节奏的变化,用生动、形象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表达,讲述文章的内涵和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和体验。二是板书和表情。板书要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色彩,简捷明了、逻辑严密、重点突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思维活动,增强记忆,提高智能。表情包括教师的服饰、脸色、手势等。
四、教学要有系统性
在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语文的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繁多,教师要使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要指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把分散的知识集中了,学生掌握起来会事半功倍。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语文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另外,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过程中,既要重视宏观上的学习原则、学习心理、发展智力等内容的系统性,又要重视微观上的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和复习等内容的系统性。实践证明,系统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其效果优于零散的局部的指导。要把学习方法指导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全面统筹,系统实施,充分发挥学习方法指导系统的整体效应。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从而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除此而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消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使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老师如果尊重学生,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会尊重,发自内心地喜爱,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对老师所教的科目发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并把这种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才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的情感品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语文能力都可以逐步提高。
六、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灵感和天才是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能获取成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愚公移山》就体现了这一点。教这类课文,教师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自己讨论,或者写读后感。“差生”往往缺乏意志、毅力,缺乏敢于拼搏、夺取成功的自信心,教师如能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机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差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找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改变不自信的状态。若对其给予鼓励,并将这种动力转化在学习上,就会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八
【关键词】调动 初中学生 学习 积极性
由于一些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缺乏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生物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多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
当学生对生物学习缺乏积极性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认真聆听学生发于的表情,对学生发言需要鼓励时竖起的大拇指,激励性的语言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1.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主动性。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积极探索新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使用妙趣横生的、能够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语言导入新课,便于学生能够积极进入课堂学习。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发掘能够让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只有当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点有效融合的时候,学生才能拥有学习生物的最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巧妙设问,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以及新知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的主动,牢固掌握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
2.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直观性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形象可见。生物直观教具包括挂图、录音、实物模型、标本等,这些直观教具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物物种的真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资源借助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影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抽象的事物可感可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促进了学生抽象能力提高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新课改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我认为,在教学中只要做到重视生物、培养兴趣、探究学习、重视实验、用好多媒体,才能将新课改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素养的目的。
3.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研究生物的只要方法是科学实验。生物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组织好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体会的生物的奥妙。教师要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试验中亲与探究。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伊始,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积极把思维投入到实验中来。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恰当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小结时,教师要进行课后总结提高,促使学生进一步开动脑筋,帮助记忆理解。
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只要我们以生活为依托,增加学习生物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抓住时代的脉搏,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让他们充分的好奇,那么被动学习就变成了主动学习了。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
生物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生物课学习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到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影响到学生是否具有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世纪问题的能力。而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生物学习,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入手,让学生意识到初中时代的生物课的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要抓住恰当时机,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只有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对生物学习的需要的时候,就产生了足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也就上去了,也会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学习生物的效果才会好。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以生为本,才能引导学生把生物课堂变成“生命课堂”。学生只有运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并走进生活,才能让生物课堂充满科学、人文的气氛。学生在学习在体验这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就乐学、爱学生物,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就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
【参考文献】
[1]李莉.多方法让生物课生动有趣[n].广元日报,
9.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九
教学是一门 “活”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人们之所以能够去不断寻求新的知识,正是因为有兴趣内在推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对知识的获取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样,学生就可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会主动去要求学习,把学习不再看成是一种苦差事,就会乐于学习。
一、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兴趣可以驱使我们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愉快地学习。中学语文综合性较强,有较广的知识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在语文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可以使学习更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语文知识,进而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懂得做人的道理,学到其他学科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将来升入高中、大学乃至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在工作中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作为语文教师,只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爱好者,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学好语文。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语文能力,因材施教,抓准机会激发和启示,为学生会思考和语言表达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进行《口技》这课教学时,我把课堂变成了戏台,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文中的口技进行表演,全班学生扮演台下的观众,并且根据文中表演动作和神态,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朗诵。经过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使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对古文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全文背会了。
2、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比较抽象,不能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课文的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慢慢进入课堂,演示文稿和视频教学已经进入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茶馆》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茶馆》这部电影,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可以通过画面和对话,对课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者,我们学习《空城计》时,也可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这段电影,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深体会那种紧张的气氛,再结合课本,对空城计乃至三国演义有更深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不仅如此,我们教师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去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3、注重授课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其标志在于他的授课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比较高的授课水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所以部分学生不是很喜欢学习语文,对其产生了厌学心理,主要原因是来源于教师,其授课语言枯燥无味,方法千篇一律,只是自己一味的讲解,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长此以往,学习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成了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课时,由于仅仅是阅读课文,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很抽象,所以作为教师得注重授课艺术,才能使学生对背影有更深的理解。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录用范读,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们一起朗诵一遍,加深理解,然后提问学生:文章几次写到背影,几次写到流泪,带着学生层层深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仅仅这些还不够,让他们讲述一个父亲让自己感到的事,可以是一次送别,也可以是一次谈话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如山。通过这样的授课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讲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转换角色,站在作者的角度来体会作者父亲这份情,进而来体会到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三、结语
10.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十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要给予帮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及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文浅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探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设计,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拓展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教学目标;新课程
一、引言
语文不仅是课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母语。所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口语运用,也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对世界进行充分探究与认知,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语文书面表达。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的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二、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只是重视语文知识讲解,却并未看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也使得学生提不起语文学习兴趣。即使部分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要求改革进行创新型教学,但是却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或者是培养方式有误,使学生难以掌握语文学习技能。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盲目的`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没有延伸课堂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阻碍。
三、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学生的兴趣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以及章节内容,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朗读语文文章,并感受优美词句的意境,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表达意识,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并体味其中的大意,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揣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表达意思,并将该则论语的重要思想应用到学习中去。
(二)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背诵式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强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新时期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等设备开展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视频进行教材分析,进而丰富语文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增加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必须详细地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划分出本节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到《泰山日出》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互联网播放视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泰山日出的雄伟壮阔,并增强对该文章所描述景致的体验。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意图,以及思想表达感情,能够真切地融入文中所描写的景致中。教师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利用小礼品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激发表达兴趣,通过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三)扩展教学课堂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转换为无限的课外自主学习。学校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应当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开展走出校园的户外教学,结合自然进行语文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进行户外踏青,学生通过自身对自然的亲近与感悟,深入了解该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并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来描述出自己对大自然的见解之处。通过学生亲近自然,身临其境,能够结合自己的欣赏体验来进行创作表达能够体现新时期下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不应当过于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态度,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评价尺度的单一以及思想的落后,将会严重制约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虚心请教,进而养成学习自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真真切切。教师应当拓展教学课堂,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感知自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语言表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加深语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钟际宜.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肖震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15-216.
[3]曹忠友.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9):224.
11.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篇十一
一、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数年,但滔滔不绝的说教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仍屡见不鲜,这种说教留给学生的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语言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让学生开口说话,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我讲课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每堂课设置5分钟口语练习或讲故事、说成段文字、古今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学习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使学生充分展示口才。在作文课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在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后再着手写作。各种语言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入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烈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公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课程,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可有的学生还是入不了门,读不懂题。要使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
五、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提供足以激起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改变了语文教育单纯依靠教师教学的状况。课堂应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场所,我们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
12.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篇十二
教学活动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较为枯燥的,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学, 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说理性的课程。初中生活泼好动, 受年龄影响, 他们很难在四十五分钟里都将精神集中在学习上。一般情况下, 在课堂开始的十几分钟里, 学生是很有活力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课堂的进行, 他们往往就会感觉疲惫, 思维跟不上教师的速度了。特别是政治课, 因为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较少, 很难使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学生的活力会慢慢地随着时间消逝, 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甚至昏昏欲睡。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了, 这说明学生已经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了, 我们的课堂效果很不好, 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 再继续讲下去只能是做无用功。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反倒会使师生之间相互指责。表面上, 教师将知识传递给了学生, 而实际上, 学生没有学到那些最为实在的内容, 他们对知识不求甚解, 也没有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必要的,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需。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望各位同仁进行批评指正。
一、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备课, 但是, 除了备课之外, 教师还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 那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 因为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 他们的性格各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一定的理解, 这样才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 让自己所备的课能够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面向全体, 兼顾个别, 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面向全体, 那么教师所备的课堂就是失败的, 无效的。
和小学生相比, 中学生的精力更加旺盛, 个性也更强。他们都希望能够将知识学好, 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受教师影响的方面比较多, 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和蔼, 教学模式新颖, 课堂气氛愉快而热烈, 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迅速调动起来, 接受知识也更轻松。反之, 如果教师面色阴沉, 言辞之间多有批评之语, 教学方法陈旧,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他们对知识也是消极接受, 效果自然不佳。
因此, 在进行教学准备时, 教师备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结合学生的特点, 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让学生摆脱教材的羁绊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教材, 教材是我们进行课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具, 但是, 我们不能受到教材的羁绊, 因为教材本身是死的, 而人是活的, 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死的知识讲活, 让学生摆脱教材的固定模式, 能够活学活用, 灵活地掌握知识。
和其他科目的教材不同, 政治课的教材可以不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编排, 也可以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大纲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 中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违背教材的、形式新鲜的编排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被激发起来, 在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编排教材顺序时, 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 切不可为了改编而改编, 只是单纯地打乱顺序, 那样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时候, 为了教学的需要, 我们可以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连着上。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成长根据地中第二课《家庭剧场》与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中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就可以联系在一起, 因为这两课的内容都是与秘密和隐私有关的, 将他们连在一起,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样, 教材也就用得更加灵活了。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 因此, 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利用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并茂的优点来讲解政治知识, 让我们的政治有理可循, 有例可证, 帮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 接受知识。
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政治课的理论性决定了它较强的说教性, 而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强烈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促使他们对说教性的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能推陈出新, 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 学生势必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如果想让学生接受政治课, 教师就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或者是适当地妥协, 跟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他们的求知心理。因此, 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教师要在课前做一个详细的了解,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例, 渗透政治知识。
如讲到隐私权时, 不要只是简单地把相关法律知识念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有没有隐私, 有没有秘密, 这些秘密和隐私大约是哪些方面的, 为什么不想让教师与家长知道, 而有这些秘密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与理解, 不用教师再多说什么, 学生自然对所要讲授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还有很深的记忆。
13.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十三
1、学生认为作文是天赋异禀的人才能写,却没有意识到作文其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因此遇到作文就怕。
2、我们的学生了解积累的素材太少,往往写作文时就无从下笔
3、由于长期受藏语语序的影响,写出的文章往往文意不通,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4、所举事例往往不是最典型的,这样就不能突出中心。
5、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停留在平铺直叙上,所写文章枯燥无味,感情干瘪,毫无悬念。
6、在写作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7、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这观察生活,分析事物,提炼观点,搜集和运用材料? 8.作文的”假?大?空“?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9.好跑题,把握不住中心?这种情况一般多会出现在话题作文中?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对词语或话题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其次是常由话题一步步蔓延开去,先是由话题写起,越写离主题越远;再有就是只从材料引申出观点来,却不顾话题本身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在材料作文中只抓住了枝叶,丢了主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要学会立意取材,搞清楚材料的取舍与表现中心思想的关系?
10、在写作后阶段,经常不修改,或不认真修改
14.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十四
一、语文教学是生活世界的回归
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来源,因此应该把语文的教学与生活的实践体会结合在一起,课本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源头,而是用课本当做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使学生们能够在课本中感悟到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字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灌输与接收知识的场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沟通与学习的传播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课堂活跃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这才是教学根本的目标与宗旨。但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却是远离了实际需求的,往往脱离了生活,是语文教学变成课本内容的文本形式的存在,完全不把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存在,失去了那种在实践中可以体会到的快乐与活跃,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只是单纯的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资源,那就是守着一棵大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了,说到底,能不能从书本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关键的还是老师,让学生们透过语文教学看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和内容,看到感性的生活中更为生动,更加具体,更鲜活的“语文”,使课堂中的“语文”与生活中的“语文”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把生活当成学习。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如果有了这样的状态,学生才能在完成学校课堂中的既定知识外还能在生活在有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让学生去体味通过自我创作的快乐。这里所指的语文般的生活绝非那些琐碎的鸡毛蒜皮的生活,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探索与体味的内心生活,因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感触生命灵魂的生活才能算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这需要老师真切去体会学生内心生活世界,语文教学绝不是一种急功近利与浮躁浮夸的教育,越是本质的东西才能越接近语文的本质,那就是从生活中感悟语言,在学习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对生活的理解有一种更为深切的思考,让语文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回归生活最本真的一面,让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体验积极地调动起来,语文才能为学生的生活增色添彩,能够让教学与生活进行最深切的对话,语文的画笔才能为学生的生活描绘最动人最美丽的画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的“语文化”。
二、语文教学是创作世界的动力
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出最为个性的自我,因为文字是富有生命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与活力的象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自我创作的能力,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有活力,充满灵性,富于创造的个体,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总是会潜移默化的去束缚孩子的对于生命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我们不应该把学校变成一座工厂,每天按部就班的生产出同一批型号,打上同一个标签的产品,而是用语文教学去让学生们感悟生命,打开他们的眼界,比如在古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去肆意的随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心中的.场景,让他们将自己心中所描绘的景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用笔和纸画出来,也许学生们的语言与绘画水平是有限的,但是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古诗的文字性陈述绝不是唯一的宗旨,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去解读这首古诗带给他们每一个人的感受,所收获的不同的意义,而老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每一个学生都尤其最为独特最富有创作性的一面,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丰富而多彩,是多么有活力的存在,并且这样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们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这么简单,在轻松自由充满想象力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仅收获了知识,同时还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学会了倾听与理解,学会了质疑与肯定,这样充分发挥他们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勇于展现自我,敢于超越自我,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使学生从更层次去感受来自语言的魅力,来自文字的想象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应把按照成人所设定的条框与预期去教训学生,应该做的是从学生们自身的独特性去发展与促进他们。
三、语文教学是灵感世界的火花
15.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 篇十五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正确的人生观则需要在学习、实践、生活过程中, 逐渐培养。语文课对于培养这种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在我们现今的语文教材中, 就有很多文章蕴藏着或体现着种种高尚的精神, 深邃的哲理, 通过对这些文章中的周恩来、邓稼先、朱自清、毛泽东等人物透射出来的感召力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比如学习《项链》这篇课文, 通过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一挂项链备尝人生百味:为没有项链为愁, 为借到项链而喜、为丢失项链而惧, 为赔偿项链而苦, 并为此付出了整整十年的青春中, 引申出对幸福观的认识。我让学生们自由发言、互相讨论, 引导他们该如何来争取幸福, 让他们认识到向往幸福, 乃人之常情。但只有立足现实, 努力奋斗, 才能真正走上幸福之路。当然, 语文课不能讲成政治课。语文课有政治不可比拟的长处。它常常以栩栩如生的人物, 生动感人的事迹、含蓄深刻的语言, 陶冶人们情操, 感染人们心灵, 激发人们奋进的力量。
二、对学生进行学习语文必要性的教育
一些学生把学技术和学语文对立起来,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才对学习语文缺乏动力。要改变这种认识, 光靠讲道理是不够的, 还要让学生从实际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把他们带到生活中去, 特别是工厂车间里去, 与技术工人接触, 请他们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同学们又从车间的壁报园地、报表挂图、规章制度、总结报告以及各类机器保养、维修、使用说明的实际应用中, 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认他们认识到学好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只有学好语文, 才能更好地学习技术。二是揭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非学不可。有的学生不但觉得学了无用, 还满足于现有的一点水平。针对这种情况, 我把每次作文中出现的错字病句摘录下来, 让学生自己修改, 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把问题揭示出来, 学生自己也感到可笑。如“考试”的考多写一挑, “伟大”的伟多加一点, “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写成“雷锋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样的水平怎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呢?同学们感到必须努力学习。学生只有思想认识端正了, 才会产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 才会激起一种内在的动力, 坚定信心, 愿意学习语文。
三、通过不同的教学教法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对于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感兴趣的,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试验, 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择一些重要的, 技校学生非掌握不可的课文, 尽可能生动具体讲清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的实际意义。多给学生褒扬的词语, 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 创造一个自由空间。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刺激学生感官, 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 使学生沉入情感, 进入课文情境。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新闻直播”、“主持人大赛”等节目, 不自觉地把“玩”和学习语文自然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说话、多分析、多讨论, 我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贯彻激励性原则。
3, 针对不同学习的单元, 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口语体单元, 我以学生演练为主, 演练与讨论相结合, 在练习、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其特点。例如在学习口语交际——介绍这一节时, 我跟学生们讲人物介绍首先要抓住人物特征, 其次明确介绍目的, 最后语言要表达得体, 这样才能让人在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时才能重点突出、把握分寸, 让人印象深刻。讲解完以后, 再让同学们都上台进行自我展示, 使同学们对人物介绍的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4、让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加入实践课教学, 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在学习应用文这一单元《条据》这个章节时, 首先跟学生讲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再让学生们分别在黑板上写上请假条、便条、借条、收条、领条等条据, 写完以后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同学们发现自己写的条据五花八门, 有点条据格式出现错误, 有的意思变得完全相反, 例如把借条写成了领条, 收条写成了欠条。由于学生们在互相讨论中先找出了自己觉得不对应该修改的地方, 再在老师的讲解中, 使条据这一章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经过这样的学习, 同学们学到了日常生活中实际应该掌握的知识, 使学生们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化。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学习,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教师, 对语文学习才能产生积极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技校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中国科技信息2008.11刘晓霞
[2]《技校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甘肃教育2007 (1) 晁文红
16.如何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篇十六
最近,笔者看到一篇一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教师的文章,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说自己崇拜他,喜欢听他的课,因此也就喜欢上了语文课,乃至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观其所为,这位老师有以下特点。这位老师血气方刚,锋芒毕露,在学生面前非常自信,切合了青年学生渴望名师的心理;他讲课不拘一格,新鲜有趣,褒贬兼备,符合了学生求知心切、好标新立异的特点;他教书无意于嚼烂课文,留给学生许多余地,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容易产生的厌倦情绪。所有这些,足可以使在教学中昏昏欲睡的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学生对老师崇拜的热情。老师的一言一行极能得到学生的注意和追求,使学生增长对语文的兴趣,从而带来了课外阅读的主动性。而在大量的阅读面前,书中新鲜的知识反过来又刺激了学生,巩固和推动了学生的读书欲。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致从以下3个方面,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注意生发,开拓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比如在上《春》这篇课文时,我对自古以来的咏春诗文从内容方面做了概括介绍。在上《天净沙·秋思》时,又对咏秋诗词做了分类。学生由此兴致勃勃地收集了许多咏春和咏秋的诗文。有的学生还根据诗文内容、情调和风格的不同做了分门别类的归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总是不失时机地挑开论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又做到微露端倪,引而不发,促使学生有益思考并进而查阅课外文章。
如在学习过《桃花心木》一文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该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从这句话中的“普通”与“不平凡”的使用上,向学生提出:一前一后是否矛盾?如何看待“普通”与“ 不平凡”的关系等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深思、阅读、讨论的兴趣。在阅读课上,学生们对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饶有兴趣,我问学生:“文中的马克·吐温这样一个美国政治上的天真汉,是否在美国存在?”要求学生思考,由此提出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概念,简单阐明两者的关系,引起了学生联系实际的深长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从效果的最低限度看,至少是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反过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讲座与讨论结合,尊重学生的见解
从学生的心理状态看,凡能引起分歧意见的作品往往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介绍,通过讨论鼓励个人见解的标新立异,这样又能使学生的钻研积极性空前高涨。至于论题的发现大多取自学生的话题和笔端。如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结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就顺水推舟提出了关于小说和电视剧的结尾优劣的问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读了这部名著,并对其中的诸多问题做了思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出自课本而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论辩性,所以很符合学生的胃口,学习起来就增加了主动性。
对学生而言,一挥而就成功的作品不能说没有,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笔者抓住修改一环,或个人几易其稿,或以语文小组为单位,集体修改,在讨论的基础上评出本组最佳文章,然后组员轮流修改一遍,标上第一执笔,第二执笔……全组满意方能誊清交卷。全班每组上交1篇,全部打印出来发到学生手中,最后课堂评比,评出全班最佳组和最佳文章,一改过去讨厌修改的状况。评比时大家各抒己见,踊跃之状十分可喜,最后使学生在对比、揣摩、体会中领略了文章的做法。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十分注重读写的有机结合,但对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外因,这种外因只有在学生本身具有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大多数学生视训练为负担。其实,作文教学同样有一个“兴趣”的内因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从命题、修改和评分3个方面进行了试验。
首先,学生害怕作文,讨厌写文章的原因与命题有关。命题或囿于传统一套,或用自己的想当然来代替学生的认识实际,既无新鲜性,又少争辩性,就无法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针对命题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注意了命题投学生之所好,选择那些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为文章的材料和题目;其次,题目本身要有思考价值,必须是耐人寻味或富有哲理、寓意的。与此相联系的是题目要容易激起争论和便于各抒己见。为此,笔者往往对学生本身提出的一些问题经过提炼、加工、点拨,整理成若干作文题,供学生选择。如有1个学生在读《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而死,但诸葛亮祭周瑜文中却有“从此以后,更无知音”两处时大惑不解,笔者便引导学生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联系社会上流行的竞争意识发表看法。学生思路顿时开阔,写作情绪陡然高涨。
要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应注意评分。一般情况下,教师批改作文时总是写上一个不痛不痒的分数,幅度往往在60~80分之间,这其实是取消了学生写作热情的。大凡学生总是在得到了鼓励后才确立自信,随后产生兴趣乃至热情。作文评分应打破沉闷的局面,要搞异峰突起,要搞意外发现。布置作文时对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评分时自然不应全面苛求,达到了某一目的,符合了某一要求,就应不惜高分予以鼓励。就全班而言,每次作文都应有几个重点鼓励的对象;就个人而言,应当有大大褒奖其某一次作文的机会。从分数上来看,无论是全班还是个人,都应该有大起大落的表示。这种评分法,有人说它是“分数刺激”的老一套,而笔者认为,这是“搞活”的新招,不可等闲视之。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作文训练,都要十分注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师方面来说,这个方法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杂家,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时时重视知识的更新。只有常常供应给学生各方面的最新知识,教师才
【初中语文学生的积极性】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09-1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09-09
初中语文写作的目标06-19
学好初中语文的方法07-18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07-24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10-05
初中语文的古诗知识点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