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

2024-10-15

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精选14篇)

1.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 篇一

精描细节,用心为文

作文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细节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2、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抒发内心情感。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解读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实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细节描写作用

1、谈话:拿起语文试卷,哎,作文又是40分,为什么每次写记叙文我挖空心思打造的新颖立意,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都无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呢?现在拿起你的作文本,找一找,你的作文里有多少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不是真实细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要求

完整、生动、情真、深刻

3、目前我们存在的作文问题:

是构思不够紧密; 是语句赤裸而不加任何修饰; 是情节展不开,只是一两句话一笔带过而已。

4、我们需要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一定要有出色的细节描写,从而让文章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更具感染力。

二、感受细节的精彩

1、示例: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修改后

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 明确:细节描写能让文章内容更为之充实。

2、名人谈细节

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中考作文阅卷组长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点。

三、学习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1、细节描写 : 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 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

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包括:

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

2、明确细节描写作用

a细节描写,传神的刻画出人物形象,给人以逼真形象之感。b细节描写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可以成功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血肉丰满,进而让人感受栩栩如生。d细节描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运用细节描写,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感动阅卷老师,容易得到高分。细节描写的类型 a动作细节描写 原稿:《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

修改稿:《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点拨:如果细节是一个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运用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传达人物精神风貌。b 外貌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c 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原稿: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修改稿: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d环境细节描写

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 4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a、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

b、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筛选。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表达文章中心最有帮助的材料进行细节描写。

四、细节描写方法探究

1、选用典型细节,真实细致描绘。

原文:爸爸平生无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星期天,节假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高地神聊,然后喝酒,每喝必醉,常常闹出笑话,甚至误事。

升格展示

爸爸平生无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星期天,节假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海阔天高地神聊,然后喝酒,每喝必醉。一个星期天朋友相聚,先打麻将后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那天晚上他坐班,上自习的铃声响起,他匆匆真奔课室,抓起黑板擦往讲台上猛拍,嘴里嚷道:“白皮!”闹得学生们好几个星期见他就叫他“白皮”。

2、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如果细节是一个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运用最为精炼传神的句子最为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

原文: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升格展示:…….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3、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在细节描写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刻画出细节的神韵。

原文:我战战兢兢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他夸奖我:“说得非常好!”并且向我递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这眼神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升格展示

……”说的非常好!”老师向我递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泉水,清澈清凉滋润我干涸的心,更像黑夜里拉开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这个眼神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关爱勇敢和自信,嗅着这样的味道,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4、扩展句子补充细节 她骂他混蛋。

展开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

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

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五、课堂练习

下面的片段缺乏细节描写,因此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感,请你根据修改提示,对他进行修改。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随即,那声音慢慢地靠近了,到了门口,突然停下。过了一会儿,门,悄然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自此自终,家里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任何较大的声音。我拉过被子蒙住头,泪水一行行地滑落,湿了被子。

六、课外作文训练

以《拥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

1、叙述完整,有细节描写;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600字以上。

2.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 篇二

一、激发想象, 引领学生发现细处之“美”

细节常常是一篇文章最出彩的部分, 精妙的细节描写融汇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 是文章“美”的集大成。但学生常常感受不到这些“细节之美”, 因为感受不到, 自然也写不出来。因此, 教师要教学生细节写作, 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发现细节之美, 通过有效的引导, 激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感悟、体会到细处之美, 进而自己主动去创造细节美。

笔者以苏教版的《济南的冬天》作为范文, 引导学生发现细处之美,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在这一篇文章里, 老舍对下雪的那一段细节描写十分生动, 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该段文章, 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查找语句的工作可难不倒这些孩子, 很快便有好几个同学将句子找齐了。句子找齐后就要分析句子的内容了, 笔者与学生一起, 通过拆分句子, 整理出这些细节描写的主要成分:“矮松顶着白花像看护妇、白和暗黄的草地像带水纹的花衣……”分析完内容后, 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在学生思考后, 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精美图片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思考对于细节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 又通过眼睛直观地看到细节描写所展现的美景, 对于细节描写之美立刻有了非常强烈的体验。

教学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笔者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一次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细节被自己忽略了, 并发挥想象, 将这些细节在脑子中进行描述。大多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 一下子涌出许多写作灵感。这时笔者再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细节描写的手法, 总结出细节描写可通过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化叙述。学生的写作灵感有了技法的依托, 最后笔者再布置一篇作文进行强化训练, 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观察, 启发学生挖掘细处之“真”

精彩的细节都具有这样的属性———真。一个“真”的细节, 可以让细处之美所传达的情感更有感染力, 使文章情节更紧密、更有逻辑性。反之, 失真的细节不仅不美, 人物的形象、文章的连续性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因此, 在引导学生发现细处之美, 激发起学生细节写作的热情之后, 我们需要将学生带进生活。教导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在琐碎中发现不凡, 在细微中见证绮丽, 挖掘细处之“真”。

要挖掘细处之真, 就要教会学生“看”, 这里的“看”既指用眼睛去看, 也指用心去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分为课上和课下两部分, 笔者具体是这么做的。

笔者在游戏“大家来找茬”中获得灵感, 将这个游戏搬到课堂上, 美其名曰“细节找茬”。笔者将两张“找茬”图片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并告诉我。学生都很好玩, 找茬游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学生都愿意积极地去观察, 多找出细微之处的不同, 并在课堂上回答。刚开始学生的回答都比较简单, 比如袖口不一样, 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上台指出“这里和那里不一样。”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作用了, 笔者先是肯定了该位同学找得很精准, 然后引导学生说:“同学们, 我们能不能尝试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二者的不同呢?”说完后笔者给学生做示范:“比如说左边图片的袖口有一排小巧的碎花剪裁, 衬在白底的雪纺袖上, 显得十分别致;而右边的图片显然不喜欢太过繁琐的工艺, 简单的袖口不加修饰, 干净的表面似乎多一丝外物便难以承受。”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 发现找茬游戏在找出不同之处时会有成就感, 能将不同之处精彩地描述出来更有成就感, 都愿意去找、去描述, 细节之真便在这样的游戏中被挖掘和训练了。

当然, 要挖掘细处之真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课堂的教学是对学生能力和意识的训练, 学生课下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积累才是挖掘细节之真的核心。因此, 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份作业, 在这一周内找一样身边的东西, 对它进行描述, 发现不懂得或者无法精确表述的内容, 可以通过咨询相关人士、上网查阅等方式来解决。课下训练的有序开展可以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知识库, 让学生在细节描写时更精确、更传神、更真实。

三、重塑典范, 引导学生勾勒细处之“奇”

学生发现了细节之美, 挖掘出细节之真, 可以写出许多细节, 但这仍无法保证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细节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与作品契合, 只有突出主人公个性、凸显情境特性、彰显文章主题的细节, 才是真正于文章有用的细节。我们把这样的细节称之为典型性细节, 要做好作文细节描写的教学, 便要重塑典范, 引导学生将细节描写勾勒成文章的“奇笔”。

要引导学生在细节描写中写好典型性细节, 就要首先让学生理解, 什么样的细节是典型性细节。笔者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作为范文进行分析。

孔乙己形象的塑造不可谓不深刻, 笔者选取文章的一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就这段话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细节是什么?”

有同学回答“是长衫”, 有同学回答“是站着喝酒”, 有同学回答“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笔者揭开答案:“最重要的细节应该是长衫。”紧接着笔者向学生分析:“像站着喝酒、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等都是用来修饰补充长衫这一细节的。”

学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笔者接着发问:“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长衫是最重要的细节吗?长衫蕴含了怎样的内涵?”

学生思考后告诉笔者:“因为长衫是读书人穿的, 其他站着喝酒的人都穿短褂。”“穿长衫的人都是很干净的, 只有孔乙己是破破烂烂的。”“作者这样写, 孔乙己既清高又迂腐的形象能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笔者对几个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 然后总结:“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典型性细节, 这样的细节能深化文章主题, 延伸人物形象, 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有所考虑。”

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典型性细节, 并知道这样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作者又是如何强化这些细节的。学生通过引导, 写作方向更加明确, 写作要点也更准确,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也能更深入、更到位。

细节描写是文章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节写作时,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 而应引导学生去了解、理解细节写作, 把握细节写作的要素, 唯有这样, 学生才能切实把细节描写用得恰到好处。

摘要:细节描写是作文写作中的重要元素, 但学生常常无法把握细节描写的精髓, 写不好细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通过激发想象, 发现细节之美;观察生活, 挖掘细节之真;重塑典范, 勾勒细节之奇等方式, 由表及里, 论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学会细节描写。

关键词:初中语文,细节描写,观察生活,塑造典型

参考文献

[1]齐庆友.作文之道, 细节取胜——谈记叙类作文中的细节描写[J].读与写杂志, 2011 (1) .

[2]李宗学.细节描写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J].教研天地, 2006 (02) .

[3]朱亚军.作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J].文教资料, 2005 (30) .

[4]万金田.提高细节写作水平的三个途径[J].教学平台, 2003 (6) .

3.谈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三

细节虽然“细小”,但在文学作品中不可少。因为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而形象总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胜过大段笼统的叙述。细节描写是突出形象的重要手段。

好的细节描写,具有两大方面的特征。

一、真实性

所谓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马正惠得名画家厉归其《斗水牛图》真迹,“甚爱之”,但遭到一个庄客的“窍哂”。马问何故哂笑,庄客说:“某(我)非知画者,但实真牛,其斗也,尾夹于髀(股骨)间,虽壮夫膂力,不可以开。”斗牛时牛尾竖起,不是现实生活中“会有”的事实。所以这个“失真”的细节不能令人信服。绘画是这样,文学作品也是这样。许多优秀的作家都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如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写闰土从“我”家里拣择东西,除桌椅外,还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这一细节,真实而准确地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农民不满现实又寻求不到正确的反抗道路的精神状态。

二、典型性

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因此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儒林外史》第六回中,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芯,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他的妻子赵氏挑掉一根,他才一命呜呼。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严监生性格的基本特征——吝啬。这样的细节描写,言简意深,对表达主题和塑造形象能起到特有的艺术作用。

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精心提炼,重复描写不是细节描写,机械地摹仿或抄袭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如用拉住手不放来表现对他人的热诚和关心、用闷抽烟或凝神面壁来表现一个人的一筹莫展、用挥拳击桌和甩烟头表示一个指挥家的果断和决心……这些本来也是较好的细节描写,但老是这样的写法,就不可能不使人感到平淡或矫揉造作。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成功的细节描写,其真实性让人在百读不厌中品味其伟大的人格力量。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为了表现竺可桢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生,在他从事的科研工作的几个片断中,为了表现竺可桢持之以恒进行科研,写了他的一支温度表和这支温度表把外衣左边小口袋的盖布磨坏的细节;为了表现竺可桢注重实践,深入调查的工作作风,描写了他70多岁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到野外去工作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描写,让人信服地感觉到竺可桢同志确实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名家名篇,其作品的细节描写颇有独到之处,尤其典型性的人物刻画,让人如见其画,过目不忘。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国的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好摆空架子。在外出散步时:“挺直了脊梁,伸直了腿子,郑重地仿佛一桩极端重要的事件正依赖着他们”以及因“仔细拭干净一方襟大礼服”而散发出阵阵汽油味的情景,形象地勾勒出了他们既穷酸又爱体面的性格。在船上,菲利普由于被两位太太吃牡蛎的“高贵吃法”所打动,也要去模仿一下那种“文雅”的吃法,立即携带女儿、女婿前往,本想以此显显派头,不料弄巧成拙,把牡蛎的汁水全倒在礼服上,还招来了一顿呵斥,出了洋相,丢尽了丑等等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突出。

任何细节描写都要符合生活的真实,服从于表现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因此,必须善于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具有思想深度和紧扣作品整体需要的细节。在这一方面,《梁生宝买稻种》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全文没有一处写他怎样买稻种,而是着重写他在去买稻种的途中,夜宿县车站的事,紧紧扣住吃、宿二字,细细加以描写。这种细节描写的感染力是其它写法无法取代的。

一篇好的文章、一段成功的细节描写,都不是孤立或空洞的。作者往往会把感人的细节在记叙中作具体细致的描写。如《同志的信任》中鲁迅先生打开纸包看信的细节写得形神兼备,显示了鲁迅先生对同志的嘱托一丝不苟、对革命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特别是其中“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的心头,他目不转睛地看完这封信,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一句,具体形象地把鲁迅先生看信后义愤填膺的神态描绘出来。

4.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 篇四

让人物“活”起来

——细节描写之刻画人物形象技巧指导课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罗新中学陈晓茹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作文中写人单调、没有个性、不够生动这一常见问题,借助八年级上册小说单元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及《范进中举》胡屠夫前后对比,带领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上的重要作用,由浅入深以学生最为熟悉的修辞手法这一技巧,慢慢引入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力求“学以致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日常良好的观察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及在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学习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赏析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通过“以导引学、以练促学”的课堂模式学习掌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留心生活中细节之美,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掌握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媒体:演示文稿、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寻人启事,趣引细节描写

游戏:找一找,他是谁?

他在大街上走着。

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能够轻易地找出这个人,得益于什么?(明确细节描写)同样是写人,为什么有的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有的妙笔生花、尽得风流?激趣导入巧妙运用细节描写可以将人物写活!

二、明确定义,感知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在作文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三、明晰技巧,掌握细节描写

(一)、妙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

1、师生共同体会:巧妙地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开了个彩帛铺„„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三个比喻,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了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所感染。

B、她笑了:“她笑了, 像一朵带露的玫瑰, 像钻出云雾的月牙。”VS“她笑了,那打皱了的脸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学生训练、教师点评:

运用修辞手法,写老师的一个眼神,字数30字以上。提示:赞许、讽刺、冰冷、无奈、呆滞、惶恐、惊讶、征求、乞求、渴望、焦虑、难过、鼓舞、失望、绝望、希冀„„

师借助投影仪展示生作品,给予点评后,PPT展示范文:

A、老师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B、“说得非常好!” 老师向我递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泉水,清澈、清凉,滋润我干涸的心;更像黑夜里拉开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我是一个胆小少语的孩子,这个眼神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关爱、勇敢和自信,嗅着这样的味道,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二)、准确用词,串联动态细节

1、师生共同体会: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A、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B、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动具体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延长为“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强烈讽刺了封建知识分子热衷功名的狼狈相,通过范进的丑态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2、学生仔细观察PPT展示的四张图片,讨论图中人物吃相(人物分别为淑女、工人、小孩)。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细节描写的含义和两个技巧——妙用修辞、精用动词,细节描写是我们作文中的“亮点”,有了它,我们的作文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用细节之神去鲜活文章之体,在生活学习中捕捉细节,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五、布置作业:任选技巧二里一张吃相图片,选用“吃、咬、啃、嚼、吞、咽、喝、塞、吸、舔、抿、抓、品”等词语,描写其吃饭的过程,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作业展示,回顾细节描写:

学生展示作业,师进行点评,并出示运用前一课时两个技巧的两篇优秀范文: 她轻轻端起碗,拿起了筷子,小指还微微上翘着,小心翼翼的从盘子里挑出几片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细细的咀嚼起来。吃完饭后,她慢慢将筷子放在碗上,拿起手绢擦了擦嘴,向众人微微一笑,才离开饭桌。

他急吼吼地端起了碗,一把拿起筷子,从盘子里夹了一大团菜,和着饭一起送进了嘴里,咀嚼了几下,又喝了一大口汤,喝汤时发出了吱吱的声响。吃完饭后筷子随意的撇在桌上,面对着一桌人,扬长而去。

师重申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时的重要作用。

二、明晰技巧,掌握细节描写:

(一)、运用修辞,特写传神细节

(二)、准确用词,串联动态细节

(三)、认真观察,修饰魅力细节

1、师生共同体会:修饰语对形容人、事、物的色彩、神态、声音、气味等最能增强语言魅力。

我忐忑不安地接过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试卷,一个刺眼痛心的90分!(我只觉得脑中轰隆隆的,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回座位的。)VS我激动地用双手接过那份再熟悉不过的试卷,一个令人雀跃的90分!(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跨越了及格线,我仿佛看到美好的明天在向我招手。)

学生进行比较,共同体会修饰语对增强语言魅力的重要作用。

2、学生训练、教师点评:

运用不同的词语来修饰句子,表现出老师的不同情绪或性格。

情景:“考试成绩差”,老师拿着考卷,走进教室说:“这次考试结果不理想。”提示:

1、生气、发火;

2、耐心、安慰;

3、哀伤、沮丧;4幽默、戏谑„„

三、总结回顾,重温细节描写

今天,我们主要从片段作文的角度学习了细节描写的含义、作用、要求和方法,但再精彩的片段也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细节是服务于表达中心的,因此我们在进行

细节描写时,应有全文观。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洁白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如果说细节是一个人的精神,那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人的体魄。让我们用细节之花去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去激荡文章之海,用细节之神,去鲜活文章之体。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终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人和事,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衷心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能捕捉细节、运用细节,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五

语文公开课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语文公开课教案

6.语文公开课评议 篇六

寿县安丰高中吴庆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三年级《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在教学设计上紧扣新课程标准,是新课改的尝试者、实践者。教学设计耳目一新,教学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教学中明显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提升等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讨论引领及小结上,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在能力提高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课堂训练和讨论设问的深度等方面可以提升层次,以更突显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二中杨尚金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首先,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会变”?“变的影响”,层层设问,步步探究,既紧扣了本课主题又抓住了学生的心。

其次,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直观、生动的展现了“变”的史实;在授课方法上紧扣新课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第三,整节课的层次感是较分明的,在从表象到本质的推进上下了功夫。在观察中师生共同总结出“变”的特征和总趋势,以及影响“变”的种种因素,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课的结尾抛出的延伸,稍显唐突,如能从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明交流方面入手,会使整节课更自然,更扣主题,提升课程内涵。

县级专家点评:

(1)结合导学案,抓住课文中的例子,放手学生讲解分析,学生在体会课文的观点的基础上,能够举出恰当的实例,深入浅出。

(2)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问难,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点拨到位,补充得当,并适时进行拓展延伸,引用课外实例佐证文章观点。(3)孟老师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巧妙解决困惑,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内容充实。

寿县二中王立新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能紧扣教学目标,容量适中,重难点清晰,教法充分展现怀古诗的特点,能让学生感知作者在王昭君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的深沉蕴藉的情感。

2、能适度拓展,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教态亲切而自然,无矫饰,是一堂本色课。

3、课件内容丰富美观,视觉效果较好,应用流畅无滞涩。

县级专家点评:

《归园田居》看起来简单,实则“淡极始知花更艳”。仇老师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解读,如“守拙”“尘杂”“虚室”“自然”等,让人从简单中感受到了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计彰显文化气质。陶诗是古典诗歌中的奇葩,淡到极致,也美到极致。仇老师的设计,语言诗兴优美,典雅生香。用苏东坡对陶渊明的敬仰导入,用王维的诗境衬托,以美学的视角观照,以绘画的精神注入,一篇教学设计即一篇充满诗意哲思的美文。

课件制作精美。画面草屋疏林、小桥流水、淡烟远山,有田园韵味,古韵悠远,诗意盎然,与陶诗意境浑然天成。

寿县一中吴瑜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进酒》(李白),诵读贯穿了教学的始终,“三分诗,七分读”。教学过程中,吴老师从诗歌朗读的缓急、轻重、停顿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并通过反复的诵读与多重对话逐渐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李白真实的内心世界。整个教学过程以读悟情、以情促读、拓展美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诗歌欣赏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我们看到了一节原汁原味的诗歌欣赏课。

级专家点评:

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而不繁,活而不乱。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2、教学目标明确,把梁任公的形象作为中心,课文中对梁任公的不同方面的描写作为重点,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3、教学方式生动风趣,不拘一格。善于从细节中发现、挖掘。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参和各种教辅资料,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探究。尤其是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一句话,通过各种不同语气的复述,生动、形象地分析出梁任公的形象特征——谦虚而自信。县级专家点评:

教学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环节清楚流畅,紧扣课时目标,教学方法多样而有效,师生交流流畅,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充分,课件选择恰当、前后照应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寿县寿春中学毛新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在山的那一边》:

1、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设计环环相扣,精心安排了读、识、品、写四个板块,突出诗歌的诵读,有师读,有生读,有自由朗读,有分角色朗读,容易带动初中低年级学生。

2、师生互动,探究合作,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山”“海”的内涵,体会它们的象征意义,进而把握诗歌主旨。

3、教态大方自然,有亲和力,容易和学生交流沟通。课件运用较为娴熟,整堂课一气呵成。

县级专家点评:

1、朗读指导比较成功。对于《乡愁》这样富于情感的诗歌,任芳老师在诵读指导上花了不少功夫,而且在介绍诗人生平的时候,有意识地强调了余光中离开大陆时的“21岁”与重回大陆时的“64岁”这两个数字,立刻就把学生带入到“乡愁”这一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去,以情动人,引起共鸣。

2、板书简明而清晰。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并没有一味依赖幻灯,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板书设计相当清晰,抓住了诗歌中的核心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简单而有效地揭示出诗歌情感的寄托。

3、教学切入点很好。任芳老师没有单纯从艺术写作的角度来上课,而是选择情感为突破口,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环境气氛的营造,强调以情动人,并且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既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去从诗人的角度思考诗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散步》是体现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陈耀老师在教学中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陈老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本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的目的,陈老师用生活片段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亲情”的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沟通语文学习同个性成长的内在联系。

级专家点评:

江老师教法新颖、扎实有效,学生真正获得了写作此文的方法,打造了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有很强的示范性。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而微、可操作性强,教学重难点处理得当。教师展示校园图片,由于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使学生始终都处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本节课指导学生借鉴范文、感悟写法,这种指导方法很值得学习和推广。本节课没有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没有为了上好课的种种表演,有的只是思维的律、学习的快乐,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县级专家点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够紧扣教学目标。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思路;接着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因此,学生的课堂思考和收获自然生成。

3、课件选择运用恰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整堂课老师态度和蔼、亲切,语言感染力较强,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教师运用课件熟练自如。教学环节紧密衔接,过渡流畅自然。

县级专家点评:

1、课件制作认真细致,选用的图片直观形象,美丽的画面内容与课文中相应的描写语句互相映衬,又与现在的沙漠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展开话题,并且在教学上没有扣住课本不放,而是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责任感。结尾时有关环境保护的小倡议也比较贴合实际。

3、语言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明确,神态大方,比较注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7.语文公开课的几点担忧 篇七

一、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 割断学生探究的流程

精心备课无可厚非, 但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 而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程教学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 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 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充分地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从预案出发, 又不死守预案, 依据预案, 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 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案, 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 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种新的生长点就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现实予以充分的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我们在听课学习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上所述, 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 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 或随意敷衍一番, 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人是随意否定, 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 不能有任何逾越, 唯恐打破预设的教学流程, 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 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 仅从全篇文章的角度来布置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其实这种做法, 一方面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都已明白清楚, 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探究层次不深, 视野角度不广, 这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又起了极大的阻碍。

二、过于逞才使学, 以炫技为能事, 压缩学生探究的空间

有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 将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 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但教师从头到尾自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 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 但学生听得是朦朦胧胧, 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提问也就自然显得力不从心。学生所应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没有被充分地予以呈现和探究, 给他们理解诗文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 采取适当的方法, 进行语言表述?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 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当然不会理想。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上, 体现在对课堂民主氛围的营建上。

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究过程, 这是一种动态生动过程, 应该是“读书琅琅、议论纷纷、创新不断”的这种局面。学生才是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体, 而教者仅是引导者, 教者应该扮演是“授之以渔”的角色, 应该让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用慧眼去洞察一切, 聪颖的头脑思考一切。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要比我们一味的说教更值得重视。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一方面能够自我激活语文学习的潜能, 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过于追求程式化, 以模仿取代创新

语文教学时“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文本拓展”三段模式。僵化的范式如同几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 所谓“请君入瓮”是也。许多教师在看到名家名师做课之后, 便极力仿效, 偏离了自己的初始起点, 偏离了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偏离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一味模仿, 缺少个性风格, 甚至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程式化的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程式化必然导致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的无活力化,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的教学, 很多丧失针对性, 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一个地区出了一个全国出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看这个地区教师做课与教学设计, 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雷同程度着实令人惊讶之余不能不深感悲哀。有些人称之为教学流派, 笔者不敢苟同。教师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创造性与艺术性不见踪影。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可能对教师很受用, 给评课者的观感很不错, 但这种程式化的东西是和我们的学生吗?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吗?缺乏创新性的教师又怎么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呢?这是我们应该值得思索的问题。

四、过于追求热闹, 以群体行为淹没个性思考

课堂也应该有静寂的时刻, 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不管又无必要, 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为了课堂有所谓“行云流水”的感觉, 设计的问题是非常低能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 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 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 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 于是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 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 最后是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共识性的知识是有的, 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是非常珍贵的。

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 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历程中培养学生。要设法变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能生成目的, 目的能推动行动, 行动能优化心态。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支点去启动课堂教学。一味作秀, 刻意过度, 则并非课堂教学的真实诉求, 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不可避免, 如果移植到常态教学更是贻害无穷。消除公开课教学中的变异现象, 才能还原课堂教学绿色的、充满生命智慧的、健康的初始生态, 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

总之,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秉承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发展认知规律, 鼓励他们从教材文本中大胆的思考探究, 探寻出更适合他们学习发展的语文知识。

摘要:从语文公开课教学中的几种变异现象分析入手, 认为语文教学应从教材文本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 围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而不断地创新互动。语文公开课所出现的“过而无度”则令人担忧, 这种形象导致费时费力, 更是误人子弟。语文公开课应该还语文教学的真实面貌, 品味欣赏人物, 散发多彩的人文性。

8.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具备一定的细节描写能力是写作教学训练中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逐渐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写作技能。细节的描写不仅需要对于很多事物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中心的把握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更好的观察体验的习惯,也要让学生找到一些好的描写细节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细节有更好的把握,并且全面提升大家的写作能力。

一、深化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细致观察是把握细节的前提,这也是让学生能够对于细节有良好表现的基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让学生对于很多细节具备良好的捕捉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准确抓住事物的重点与核心,并且能够在文章中将这些内容清晰具体的得以表达。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展开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观察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并且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能够很好的得到落实的基础,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技能的一个前提。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细节内容有更好的表现。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好的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细节捕捉能力。比如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的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个过程展开仔细观察。通常他们先助跑,再起跳,腾空,越竿,落下等几个动做。然后要求同学一一描述。并且强调要根据中心的需要,从头,颈,腰,四肢,眼,嘴各部分中选取代表性的动作进行观察,然后进行描写。经过努力观察后一个学生如是写道:运动员在沙坑前做着准备活动,弯弯腰,踢踢腿,做两个开蹲,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下一位”,裁判叫道。那位运动员走到起跑线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形成“弓”字步,双手托地。眼睛睁得大大的,像一只猎豺找到了猎物,准备进攻。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细节捕捉的范例,学生不仅对于很多细节处有良好的把握,在描述这些内容时语言也十分生动形象,将当时比赛的场景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很好的达到了训练目标,经过这样的有效积累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细节描写时注意把握中心

细节描写不仅要对于很多细微的部分有良好的捕捉,学生在表述这些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对于中心的良好把握,这样才能够让细节描写为文章的主旨服务,才是一篇好的习作。不少学生在作文时都缺乏这种意识,描写的细节部分和文章中心并无关联。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使细节表现的再出色,对于整篇文章也起不到加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细节描写时一定要凸显文章的主旨,要让细节部分很好的为文章中心的体现服务。这样才是一篇好的习作,这也是细节描写时很有必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一个学生写《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这篇作文时,写了下面一段话:“炎热的中午,王凯一进教室就走到座位旁,用废纸轻擦去桌上的灰尘,又把凳子朝后挪了挪,然后拿出课本、纸、笔开始做作业”。上面这段描写是人物的动作细节,语句通顺。可是与表达“勤奋学习”这一中心关系不大,这样的描写不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使人感到杂乱,不能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习作中这些典型性问题,并且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样描写的不妥之处。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重对于文章中心的把握,这才是一篇好的习作。

三、加强细节描写的有效训练

细节描写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会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想要加强对于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可以展开有针对性的习练。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写作主题,让学生结合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细节描写。无论是对于语言的描述还是对于人物动作的表述,这些都是很好的训练形式。多展开这种专题性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也会让学生对于细节有更加敏锐的捕捉,进而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

9.语文公开课评语集锦 篇九

学生对各文体的相关术语认知不明确、混乱而导致无从答题或误答,这可能是由教师在授课活动中介绍不规范或者是学生没有确实理解、掌握造成的;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旧知识开启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能力不足比较突出,多由师生缺乏新观念,缺少训练导致;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问题严重,师生未落到实处是根源;学生对知识点考查的应对能力薄弱;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赏析能力,联想、链接、想象、创造能力等均存在不足,缺乏明确的系统化题型及解题思路、方法的训练指导是关键症结。审题不到位,不会运用题干信息解读文章,解决问题;答题缺乏技巧、规范化和完整性,说明指导、训练不到位。深鉴于此,我们必须切实搞好试卷讲析,要有针对性,要突破重、难点; 师生做好竞赛总结反思,解决思想问题,正确认识现状,明确优势、找出不足;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制定计划、方案,落实达标;规范术语,注重基础的落实与强化;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运用,尤其是解题思路、方法的传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等主要信息整合答案的技巧方法,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赏析、联想、链接、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作业设置中培养、训练;优化备课组功能,高质量才能出好效益;有计划的设置专题讲座、训练,一一突破,确保过关;建立学生个例档案,切实搞好扶弱培优工程;时时总结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教师饱满的激情是最好的催化剂,对己对学生都如此,语文教师说普通话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修炼是让课堂充满高涨激情的有效方法,也是榜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忽视,这是出效果的一大法宝;

备课前与同伴的合作很重要,应主动参与;课前、课中的反思是智慧的体现,课后的反思是修正的前奏,这也是解决突发性情况的最好预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步骤缺乏研究会让课堂失色;课堂中教师的线索作用很重要,这是保证学生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高屋建瓴到生活的探讨,是教师向学生递交接力棒的精彩环节,不应把学生、教师活动分割开来;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点评应并驾齐驱,如此主体与主导地位才会突显;教师的充分准备与具体指导永远都是学生的引路航灯;对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参与的监控是课改面临的新问题。

走出了第一步,就是一次成功;再走一步,就是自我创新。探索出了可操作的模式,就要在此基础上钻研,在每个环节让下功夫形成符合班情、体现个性的课导思路、设计。强化集体备课,挖掘优势,形成合力,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环境、新局面。引导学生走入对事物的深度的认识是对教师教学准备各环节的检测与应变能力的考验。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教师准备、指点的优劣。学生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等),包括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必须时时从实抓起。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改障碍。总之,教育教学非易事,非下苦功不可。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实践修正,走进学生,走进生活,不断创新方可望不误人子弟,无愧于心。

文章主题的把握有法可依: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品析有规可循:把握特点,理解含义,分析作用,扣住主题进行;课堂构建,资源利用开掘应遵循的原则:先备学生再备教材;用学生开采文本,再用

文本丰实学生思维构建;创新要做,基础不丢,才能“活”而“实”。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10.一年级语文公开课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读“道、送”等13个生字,学写“太、阳”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教学重点

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儿歌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看到小朋友们坐的这么端正,老师相送大家一首儿歌,想不想听啊?(生:想),听儿歌时要注意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什么?播放《种太阳》,生答师总结:歌曲中小男孩要种太阳送给南极、北冰洋、冬天和晚上,希望把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男孩,他是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板书“

4、四个太阳”

二、质疑课题

过渡: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再读。如果单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没有?生答师总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从哪里来的?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打开书24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吗?生字词都画出来了吗?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好了吗?师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出了生字词。小朋友看,这是本课中所有的生字,会认吗?小组先读读,一会儿开火车认读。

三、朗读感悟

1、生字大家认识了,下面我们用心倾听范读课文,小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请小朋友看图,你们猜这是什么季节?(板书)你怎么知道的?你喜欢它吗?为什么?你想画下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板书)

出示课件,此时的夏天你喜欢吗?有了绿绿的太阳,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读课文吧,老师看看谁的表情最美?听听谁的声音最动听?刚才老师看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表情,听到了动听的声音,我想这些小朋友一定非常喜欢此时的夏天,我们请他们起来读读好吗?

2、请小朋友认真地看屏幕,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猜这是什么季节?(板书)你想对秋天说点什么?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呢?为什么?(板书)

秋天多好啊,老师也喜欢上它了。小朋友我来读读这一段行吗?注意老师的表情,看我是不是真的喜欢秋天。你觉得老师读的好吗?那一句不错,你能读一下吗?哪一句不太好,你能读的比老师还好吗?我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赛过老师,自由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觉?什么季节来了?(板书)怎么办呢?为什么画红太阳?(贴画、板书)出示课件,有了温暖的太阳,小朋友想干什么?

出示课件,小朋友玩的高兴吗?带着这种心情读读第三自然段吧。指名读,她读得怎样?好在哪儿?你能试试吗?请喜欢冬天景色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冬天过去了,什么季节来临了?(板书)看,春天多漂亮啊,我们赶紧给她画个太阳吧。(贴黑板)瞧,画的多美呀,让我们美美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好吗?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吗?想不想自己也画画太阳?

2、让我们把他献给所有听课的老师好吗?请一人领读前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几句。第四自然段齐读。

小朋友们读的真好,看得出你们的确喜欢太阳。下一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好吗?下课。

五、板书设计

18、四个太阳

夏天

清凉 秋天

丰收

冬天

暖和 春天

11.语文细节描写公开课 篇十一

一、语言上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语言上的细节描写不同于对人物做大段的对话、独白和一般性的语言描写,是指极富有个性特点的片言只语。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充分体现他的性格特征。鲁迅名篇《阿Q正传》塑造的沉于“精神胜利法”的阿Q,在受别人欺侮时总说“老子先前比你阔多了”、“儿子打了老子”等这样的话,反映出他那种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精神世界,使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次出场是在黛玉与贾母等人寒暄之时,王熙凤人未见、语先闻,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一句“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先声夺人的应酬话,以黛玉的心理活动为注解极为巧妙,显示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写活了王熙凤这个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刻画了以“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为口头禅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深刻地刻画出一个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害怕新事物、维护旧制度的卫道士形象。

二、动作上的细节描写,透视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

从细微动作的描写中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是写作常用的手法。动作行为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本质。而细微处的动作描写,尤其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葛朗台》中,葛朗台临死前,不时用手摸一下“放在衣袋里的钥匙”,咽气时,还试图将镀了金的十字架抓在手中。这些极细微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了一个至死都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心理。《药》中,写华老栓去买药,接过华大妈递过来的洋钱,“抖抖地装入衣袋”,又两次在外面“按一按”衣袋,这些细节描写,透视出华大妈及华老栓对钱的珍视、谨慎的心理,反映出他们的贫穷。《荷花淀》写的是一对年轻夫妻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当水生把参军的事告诉正在院中编席的妻子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震动” 这一细节,表现出此时女人因丈夫突然的举动而带来的震惊,“吮”的细节则活脱脱写出了女人的坚强、坚忍。

三、心理上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单靠外部的行动、肖像描写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较为直接、真实的写作手段,而心理上的细节刻画,能够彰显人物鲜明的性格,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项链》一文,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朋友弗莱斯节夫人处借钻石项链时心理变化过程的细节:(1)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2)想开口借而又惟恐对方拒绝的犹豫、不安;(3)得到对方应允时极度的欢欣、兴奋。从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那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四、人物外貌的典型细节,揭示人物特征,丰满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外部特征神形毕肖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对人物外貌上的细节刻画,尤其使人有“如见其人”之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故乡》中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她那瘦弱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阿Q正传》中阿Q头上的“癞疮疤”,可见阿Q的生活状态。《孔乙己》的“早已看不出底色的破长衫”,表现他生活的贫穷,思想的呆板、迂腐。《药》中康大叔“块块饱绽的满脸横肉”,写出他那种粗鲁、蛮横的形象。《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表明她只是一具徒有外壳的躯体,而灵魂极度空虚。等等这些外貌描写,都不是一个外貌的全部,而只是某一细处的特征描写,却深刻地反映出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和精神面貌。

五、环境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及命运

文学作品中,人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场所,烘托了人物的性格,也借此暗示出了人物的命运。鲁迅的《祝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只写其案头上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写壁上的半幅对联和另一半松松的卷著,寥寥几笔,刻画出鲁四老爷的不学无术、腐朽頑固的性格特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作者只用了“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样几句描写,却生动地写出了雪花之大,范围之广,朔风之烈,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预示了林冲的命运。

12.对初中语文公开课的几点认识 篇十二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课堂问题

公开课是日常教学教研的重要组成,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它既为常态教学提供参照,也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更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公开课受到学校和教师的一致重视。

也许是过于求新求全,当前中学语文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总有太多的表演成分,以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求真务实,更谈不上高效教学了。公开课的课堂上,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首先,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度”。多媒体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很好调动起课堂气氛,教师能完整的展现自己的教学内容,也能节省不少课堂时间,同时,通过一些形象化的图片或是影像的呈现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公开课上没有不使用它的。但是,多媒体过多过滥往往会冲淡教学主题,引起审美疲劳,内容和知识点过多,学生也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画面感,如果以多媒体画面代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这是对文字美的伤害,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破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比如《小石潭记》的公开课,有的教师出示的画面非常精美,小石潭犹如一幅油画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不是属于学生的,这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会把这幅画记得很清楚,可却没能把情感放进去。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失去对文字的敏感,语文学习将会变得无趣。现在,很多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语言干巴巴,缺乏表现力,我想,是不是多媒体的过度让学生们的头脑懒起来了?只会看图,只喜欢看图,文字变成第二位的了,语感、体验和领悟都谈不到了。

其次,学生们的讨论交流活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公开课上都有学生们的合作讨论,大多是教师设置好问题,学生们围绕问题去讨论。教师可谓是花了一番心思,学生们也能讨论得沸沸扬扬,可是最终,教师仍是按照原先的设置来摆出标准的答案,硬生生强加和灌输给学生,对学生们的辛苦讨论和交流的成果不与点评,使讨论沦为形式,成了表演。实际上,有时候学生们的表达非常有情感,他们的看法的确与答案不一致,可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与他们交流,没有进行引导,也许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也许是不愿影响教学进程的完整性,也许是不想与教学目标发生冲突,于是,他们只是简单地摇摇头。教师是在教,那就只需要学生们学吗?课程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评委和其他听课者是次要的,教师要能够随机应变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不能一味地按照教学进程走,要懂得随机应变,抓住学生的亮点,让课堂迸发光彩。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会背离问题,一味表现自己的“口才”,教师更应及时应对。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上公开课,初中时期的学生有好奇心,也不乏表现欲,他们希望自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发现,孩子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大多比平时好,有不少学生提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相当默契。我们常常感叹,这如果是平时的教学状态该有多好!也可能,孩子们的这种乐意无形中也使公开课有了表演的成分吧。

再次,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围绕课本本身,不能过分追求课外延伸。有些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很有现实感,一节课的一半时间都在拓展延伸,文本则被忽视,看起来五光十色,实则浪费时间。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学好了这个例子,才能懂得举一反三,才能去课外延伸。尤其在公开课上,教师必须掌握好课内课外的时间比例,必须认真思考:延伸的角度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与课本的联系在哪里诸多问题,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他们在认知能力和情境判断力上都存在的个体性。总之,教师应该脚踏实地,让课堂回到教学本身上,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重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课堂都必须求真务实,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真实的教,真实的学,不让课堂每一分虚过,不让每一个学生虚坐,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课堂,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我们的课堂不是竞技场,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舞台,锤炼能力的阵地。因此,求真务实才是教师应有的坚持。只要做到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的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我相信就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我们应该把本色课堂和高效教学作为自己的目标,摒弃漫无边际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落实好新课改。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的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必须要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

13.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十三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

1.介绍背景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14.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十四

校教研会上只要一提到上公开课,经常见到的就是老教师和中年老师“谦虚”地退却,年轻人一脸无奈的“笑纳”,而我们那些靠上公开课出头的校长主任们也是功成身退,没有几个还敢抛头露面将恩泽于他们的公开课进行到底,即使对四处游说讲学的教育大家教学名师来说,公开课也并非如老师们感到的那样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因为只要我们细细一究,就会发现这些名师大家所上的公开课总是围绕着那么几堂堪称“经典”的课上,他们心中似乎决然没有随手拿起课本登台亮相直面矛盾的勇气,有的可能就是“高出不胜寒”的软弱。近些年来,随着各路勇士对公开课猛烈的炮轰,老师们,尤其是名师对公开课更是又多生出了几分胆怯,而那些炮轰的勇士也仅仅只是个“炮手”,因为他们如我等一样,面对公开课同样缺少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有的兴许就是下面这些不敢在公开场合言说的心声:

“公开课,真的很痛苦啊!最难受的是备课,想备出点新意来,但又想不出,就象一道关口过不去了。但上好后比什么都轻松,苦尽甘来!”

“上公开课真的挺担心,特别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一个学期上一节,而这一节可以说是决定你的整个学期的教学水平,上得好当然好,但上不好就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压力真得很大,教案既要好,学生也要配合,真是伤透脑筋。”

“我怕麻烦,怕被指责,怕同行说我不行而失去信心,怕有人说:又抓了一个捣霉的……”。

“怕极了!每次站在上面,虽然手脚不抖,心一直在抖!听课的老师们事后说,表演的不错!!!学生们说,都讲了这么多遍了,烦不烦呀?!我就是这样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小丑!”

“我讨厌领导翘着二郎腿对我的课指手画脚的,尤其是他们本身的可上的课就有问题的情况下。一堂课的好坏,最有资格进行评价的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教育家。”

“公开课原本是件好事,可往往被所谓的“老一点的”、“有经验的”、“自认为有一套的”——专家们给僵 化了!愤懑”

“我既怕自己猜不准让我上公开课的原因,也怕别人不理解我上公开课的目的。”

既然公开课自上而下遭多数人“嫌”,让我等老师怕在心头口难开,那就干脆将它扫地出门。如此之举,我相信决赢不来多少同仁的欢呼声。因为尽管公开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常被异化成不少老师心中的“怕”,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它在老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既能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让老师在不断地打磨中提升人格品质。这一点,只要我们回首走过的教学路,实际上真正留存于心值得品味的可能就是所上的公开课,无疑是最好的注解。要改变学校教育中这业以存在的“怪状”,消融掉众多老师心中的“怕”,笔者以为,一方面需要让公开课回归自然走向本土化,拒绝表演和做秀,以及刻意去寻求所谓教学的完美,另一方面则要让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做课的主人,不要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中的名门闺秀,罗列出三从四德,套上一道道紧箍咒,甚至披上过多过重的功利色彩,扼杀老师个性和才智。

总之,公开课仅仅只是一个话题,倘若有其他成分的参与功利色彩的渲染,就会沦落为一个老师所戏言的:公开课是年轻教师的专利,因为那是他们接受别人承认你的的门槛,上好了,迎接你的会是所以的赞誉,上砸了,起码几年内你都抬不起头;是领导的功劳,上好了领导自有他的请功方式,上不好,所有的责任你老师承担;是表演,是场精心准备的节目,上上下下为公开课服务的人可以构成一个加强连;是时间的堆积,是你3天,6天,甚至是15天的结晶;是制作课件教师的噩梦,一直到公开课结束,制作课件的教师起码得重做5遍课件,改10遍课件;是木偶戏,因为公开课是你的所有的主管领导的指挥,今天听他的,明天听她的,最后你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是南辕北辙,平时上课是N极,公开课就是S极;是拍电影,总有地方的好课送到中央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课和拍电影一样,哪里错了,哪里就重新录制,那里有问题就重新指导,然后重新拍,后期制作能把我这个会数字视频编辑技术的教师累吐血……

 

上一篇:狐假虎威读书笔记200字作文下一篇:勇于拼搏800字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