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2024-11-23

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10篇)

1.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表内除法

(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算式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式计算。

()×()=()()÷()=()()÷()=()

(二)填一填。

()×4=24

()×7=35

9×()=36 64÷()=8

()÷ 5=30

()×()=81

(三)揭示课题。前面大家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接着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一)自主探究,建构方法。1.看图填一填。

()×()=()()÷()=()()÷()=()

2.汇报交流。(1)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想法一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想法二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2)两道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

提问:27个彩球,每行摆9个。可以摆几行?27个彩球,摆了3行,每行摆几个?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说说用哪句口诀。(三九二十七)3.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4.感悟算理。

让学生小结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

(二)尝试应用,内化方法。1.算一算。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2.说一说。指名回答上面一题答案及所用的口诀。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一)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引导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商也相应发生变化。2.将教材“做一做”第3题改编成找朋友游戏。将算式制成卡片,商相等的为朋友。

(二)拓展延伸

()÷()=9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2)36元能买几个皮球?(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3.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7~27页。

二、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例

1、例

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2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第3课时《平均分》练习课

教学内容:“平均分”综合练习课。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9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小题。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木块,先想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均分的哪一种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汇报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最后填空。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5)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8小题。

上面一共有()张风筝画片。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个。

(1)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让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有6组风筝画片,每组有4张。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一共有()张风筝画片?”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把 24张风筝画片每6张分成一份,做成一个风筝,问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风筝?

(2)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评价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9小题。

把18个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动手分一分,最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各种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通过今天对平均分的进一步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判断是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还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0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8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第4~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6个笼屉一共放多少个包子?

*一共包了24个包子,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需要多少个笼屉? *一共包了24个包子,需要6个笼屉,每个笼屉放多少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19页做一做1、2。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4、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9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7--12。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4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0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课本P24-25页,练习五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补充拓展性练习。(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26、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4.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教材62、63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正确理解有余数的除法。2.能正确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3.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余数,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4.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的试商经验。【重点难点】

1.学习有余数的竖式书写格式。2.探索有余数除法试商方法。

【复习导入】 口算。5×4= 9×9= 32÷8= 64÷8= 3×8= 7×6= 56÷7= 9÷3= 【新课讲授】

1.出示问题:13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怎样? 2.摆一摆。

13÷4=3(组)……1(根)3.用竖式计算。

13表示有13根小棒; 4表示每4根一组; 3表示可以分3组; 12表示分掉的12根; 1表示剩下的1根。

横式读作:13除以4商3余1。

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板书:16÷4=4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用竖式解决问题,下面大家讨论下如何列竖式?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

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汇报。例:16÷4=4 先写“”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6根小棒,也就是被除数写在“”里面,再把每组4根,也就是除数写在“”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商:16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儿?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4,4写在16上面,与被除数16的个位对齐。

二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是分走的小棒个数,4×4=16,把16写在被除数16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减:每组分4根,分4组正好分完16根,从总数16里减去分走的16,16-16=0,正好分完,画上横线,对齐个位写0。

看竖式,说一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试商。

(1)课件出示: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2)小组讨论:55÷8商几余几?怎样想?(3)全班交流。

用竖式计算:55÷8=6(个)……7(个)

应该商几?怎么想?(8和几相乘不等于55,8×()最接近55,8×7=56,56比55大,商7显然是大了,改商6。)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3)教师评讲。

2.完成教材第63页下面“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3)教师评讲。答案:: 1.(1)3 2 11÷3=3(组)……2(根)(2)4 0 12÷3=4(组)……0(根)

2.(1)26÷4=6……2 59÷7=8……3

【课堂小结】

(2)39÷7=5(根)……4(米)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按以下四步进行:

一商: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

三减:要分的总数(也就是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和列除法的竖式还有试商。【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3)

1.在列竖式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漏写符号,有的同学把商的位置写错了。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醒学生注意外,还要督促他们学会检查。

5.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小的船》。

2.朗诵有关月亮的儿歌,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唱有关月亮的歌曲。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演唱《小小的船》。

2.对音的高低及组成的旋律有感受和体验。教学过程

(一)学唱《小小的船》 1.导入新课

老师将录制好的《小小的船》的录音放给同学们听一遍,请同学举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只小小的船是什么? ② 船应该在什么地方行驶?

③ 为什么说月亮像船在太空中遨游?

2.老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并请一位同学有表情有节奏地将歌词朗读一遍,而后全体同学将歌词朗读。

3.教师教唱《小小的船》,注意提示: ① 歌曲的速度、强弱、力度。② 歌曲的意境。

③ 在歌唱中身体可以随音乐律动。4.请一位同学或两位同学主动站在台前为大家演唱。教师应给以表场和鼓励,以激励更多学生能有主动表现音乐的意识。

5.集体齐唱一遍歌曲,老师提出下一课背唱的要求。

(二)讲有关月亮的故事,朗诵描写月亮的歌谣,唱有关月亮的歌曲。1.教师提问:谁能讲一个有关月亮的故事?朗诵描写月亮的歌谣和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2.可分小组进行表演、比赛,看哪一组讲、唱、诵的同学多,给予奖励,以鼓励发扬集体协作精神。

3.教师小结,并对大胆上场表演的同学当众表扬,以表示对其有主动性和自信心的赞扬。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熟练地演唱《小小的船》。2.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3.学生能否初步掌握3/4拍的强弱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欣赏曲目《小白船》和歌曲《月儿弯弯》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对音乐这种表现祖国统一的方式产生了共鸣。可以说,在学习中,学生得到了快乐,也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月儿弯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小小的船》。2.欣赏《月亮月光光》。3.唱唱做做。教学目标

1.能背唱《小小的船》。

2.能有想像地去欣赏《月亮月光光》。3.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唱《小小的船》 1.看歌谱齐唱歌曲。

2.邀请一位主动、大方的同学,将歌曲背唱一遍。3.集体随老师的琴声背唱歌曲。

(二)听赏《月亮月光光》 1.导入新课:

① 教师展示歌曲内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图片。② 完整地听一遍童声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 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安静地听,一边想像从歌曲中听到的景像。2.教师将歌词的大意讲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闽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间盖房子。亲像水花园──好像美丽的花园。

3.老师在放第二遍音乐之前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① 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应在什么位置? ② 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4.听完第二遍音乐,学生可以上讲台将老师的图片作一摆放,以符合歌词描绘的情景,或将基本的摆放方位解说给同学们听。

5.请同学回答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是优美还是欢快?

(三)唱唱做做

1.教师向同学们解说这一活动的基本做法及要求,并将写有 d r m f s唱名的小红灯笼挂在钉有小图钉的小黑板上。

2.老师指着小红灯笼上的“d r m f s”教唱,注意熟记各个唱名及其音高。3.当同学们都熟记并知道怎样唱唱名以后,教师将红灯笼按一定的音高和走向排列成组,请同学用手势表现出来,并有节奏、有音高地唱一唱。就请大家集体或者个别用手势表示,并有节奏有音高地唱:“mi mi mi mi mi ”、“mi mi mi mi mi ”。

4.请一位同学上台在小黑板上把写有唱名的灯笼排列出多组旋律线,如:sol mi mi mi do,mi do do do mi等,其余同学在下面有节奏地、有音高地唱出来,并辅以手势。

5.老师按书上所列四种组合,分别用钢琴弹奏出来,同学们尽快用手势作出反映。

6.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练习,我们了解了唱名,并知道按一定的音高可排列出优美的旋律线。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熟悉、准确地唱唱名。2.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参加音乐活动。3.学生能否背唱《小小的船》。

教学反思:本堂课围绕新课程标准,充分注意二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设计了形象生动的图形谱,使孩子们对曲谱以及歌词的掌握更加容易,但是图形谱和歌唱教学结合的还是不够紧密,利用他们的好奇我在拓展部分设计了“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视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了解了国家大事,依据他们灵巧的身体和好动的天性,我设计了让他们自己创编动作的环节,使得他们不仅提高了表演能力,还加深了对歌词的记忆,总体的流程比较顺畅,但是总觉得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这是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月儿弯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我和星星打电话》 教学目标

1了解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

2.学会演唱《我和星星打电话》,并主动参与齐唱式领唱。3.了解关于宇宙飞船地相关文化。重点.难点

1.学会用优美地声音自然地演唱。

2.能够理解领.齐唱这种演唱形式。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a.放《萤火虫》音乐进教室 b.师生问好

二、复习、导入

.1、复习《小小的船》有感情地,按照三拍子的强弱来演唱。(声音要求自然优美)。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唱的这首《小小的船》是表现什么的?

生:天空。师:对,这首歌是一个小朋友想象自己飞到月亮上,你们想不想到太空中去看一看呢?

生:想。

师:你们知道怎样才能到太空去吗?

生:讨论回答。

师:对,我们可以坐飞机,火箭去,只要你们好好学习,锻炼身体,你们也可以到太空中去。前几天我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刚成功地发射并安全着路。(出示课件)

生:讨论。

师:有一个小朋友呀,也和你们一样想知道太空的奥秘,于是他就顺着音乐的阶梯爬到了天空中,我们也和她一起去好吗?

生:好。

师:弹上行音阶,学生轻声演唱。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天空,我们的身边就是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诶?你们听这是谁在打电话呢?

三、学唱歌曲: A.听范唱

教师放《我和星星打电话》录音。

问:

1、你听到了谁在打电话?他们在说什么? 生:听到小朋友和小星星打电话。

B、再听。学生跟着音乐的情绪表现或小声哼唱。问:听一听这首歌和以前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生:有领唱和齐唱两种方式。C.介绍领唱.齐唱这种演唱形式。D.教唱 a.读词。

1、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2、分领唱、齐唱的形式读。

b.听唱法教唱《我和星星打电话》。

1、教师分句教唱。

2、教师弹伴奏领学生唱。

3、放伴奏请学生跟唱,要求声音自然,优美。

c、听唱曲谱。

1、歌曲学会后,把歌曲中有难度的乐句的曲谱用听唱法教唱。

2、听琴自己唱出曲谱。

四、表现歌曲

A、按照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演唱。

1、教师领唱学生齐唱)

2、请唱的好的同学领唱,其他学生齐唱。.3、找出几个学生领唱其余齐唱。B、边表演动作边演唱。

1、师:出示头饰,道具。(星星,电话)

2、生:分组表演。

C、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师:出示打击乐器,并讲解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和节奏谱。

2、生: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D、分组用各种形式表现《我和星星打电话》。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和星星打电话》这首歌,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关于天空的歌曲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两颗小星星》、《闪亮闪亮的小星星》、《摘星星》。

师:弹伴奏领同学们复习歌曲。

师: 我们在天空中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现在让我们乘着音乐的阶梯回到地球吧。弹下行音阶学生跟唱。

师:《快乐星球》你们看过吗?

生:看过。

六、下课

师:放《快乐星球》主题歌。生:跟着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我和星星打电话》这首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教唱这首歌曲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复习了歌曲《小小的船》,接着我便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如何能和星星说说话,孩子们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坐火箭,还有的说给星星发个E-mail,等等,最后我们选择了打电话,于是我引导着孩子们说出了歌曲的歌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唱与齐唱这种演唱形式,我和学生分别交换角色领读歌词、齐读歌词),在老师深情并貌的演唱后,孩子们很快的就能跟着唱了,我又纠正了一下个别地方的音准(过渡到领唱、齐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很自然地掌握了这种演唱形式)。通过歌词中的相互对话,分角色表演,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使学生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可见,让孩子主动的去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不管学生的感受、体验,只顾教歌。

月儿弯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萤火虫》 教学目的:

1、学会《萤火虫》的歌词和歌谱。

2、能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舞伴奏;能积极参与集体歌舞表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并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并能自信的表演。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打击乐器、课件、节奏卡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阶段目标:通过表演《小小的船》和演唱《我和星星打电话》激发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生:随乐曲走进教室,律动。复习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进教室时表演的歌曲名字是什么?《小小的船》在这首歌曲中把弯弯的月儿比喻成小小的船,充满了诗情画意,每当使幕降临之时伴随在月亮周围的还有那满天璀璨的繁星,它们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对我们说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和星星通个电话,相互问候一声,好吗? 生:好。师:钢琴伴奏。生:边表演边演唱歌曲。

师:在刚才的通话中,你们向星星寻问了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 师:星星回答你们了吗? 生:回答了。师:它们是怎样说的? 师:哦,让你们学好本领长大后乘上火箭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二、新授歌曲《萤火虫》

阶段目标:完整的演唱歌曲,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

1、介绍萤火虫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能和星星相互交谈吗? 生:不能。

师:对,其实星星是离我们地球很远很远的—些星体,它们有的本身会发光,有的则需要借助太阳的光芒发光,这些光芒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地球,每当夏夜来临,我们仰望星空感叹宇宙神秘的同时,会发现在我们身边的草丛中、溪水旁也有一些像星星一样发光的小昆虫,他们绿色荧光的时隐时现,时亮时灭,忽上忽下,忽快忽慢,一会向东一会向西,为寂寞的大地增添了光彩。这一景观的制造者就是—— 生:萤火虫。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小昆虫们。师:通过刚才的观看,我们发现萤火虫的尾部发出了一闪一闪绿色的荧光,那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它代表了什么意思?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回去搜集了资料,下面就请几位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师:听了这两位同学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对萤火虫有了一点了解了?萤火虫的灯语到底还有哪些意思,里面究竟藏着什么奥秘,这就要请你们这些在坐的未来的科学家们早日学好本领长大后继续去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现萤火虫的歌曲,名字就叫《萤火虫》。生:齐读课题。

2、学习歌曲(1)听范唱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考虑这样两个问题;这首歌曲是4/2拍的还是4/3拍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4/3拍的,情绪优美、抒情、宁静、安详。师: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后,教师写到黑板相应的位置。(2)读歌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请同学们把你的右手拿出来,边画4/3拍的图示边读歌词。教师指黑板按照强弱规律打三拍子节奏加深对3/4拍的感受。

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3)听唱 师:多美的歌词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寂静的夜晚,天上星星一闪一闪,地上还有一群会飞的星星。下面老师再放一遍歌曲,同学们一边想象着这景象一边随着歌曲小声的唱一唱。生:听音乐唱歌曲。(4)随琴唱 a、随琴唱; b、挖掘歌词;

师:歌曲把萤火虫比喻成了什么? 生:小灯笼和满天的繁星。

师:歌曲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所以同学们在演唱时要充满联想,仿佛你就看到了夏天晚上萤火虫轻盈翩飞的情景,我们再来演唱一遍这首歌。c、再次演唱。(5)节奏

a、请学生到黑板画节奏。

师:这首歌曲是4/3拍的,同学们己经能把歌词唱的这么好了,老师想节奏也一定不会难倒大家,下面就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把它的节奏画出来。生:画节奏。b、完整打节奏。(6)模唱曲谱

a、在教师的带领下模唱曲谱。

师:大家能不能按照这个节奏把这首歌曲的旋律唱一唱,看有没有困难? 生:随着老师慢唱曲谱。自己唱曲谱,教师伴奏。

三、四、打击乐器

伴奏《小红帽》、《萤火虫》。

阶段目标:根据节奏特点和歌曲情绪为歌曲选择合适的乐器伴奏。打击乐器合奏《小红帽》。

师:刚才同学们唱了挺长时间的歌曲,嗓子一定有点疲劳了,下面时间我们活动活动手好不好? 生:好。

师:就请你们用打击乐器为老师弹奏的歌曲《小红帽》伴奏。生:拿出打击乐器。师:弹钢琴。生:打击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伴奏《萤火虫》。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萤火虫》这首歌,这首歌这么好听,我们也用打击乐器为这首歌伴奏好吗? 生:好。

师:老师已经为这首歌设计好了两种节奏型,你们从咱们学过的打击乐器中挑选两种既符合节奏特点又符合歌曲特点的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出示节奏卡片)生:学生选择。(碰钟、串铃)师:放歌曲。

生:用碰钟、串铃为歌曲伴奏。

五、故事《囊萤夜读》

阶段目标:通过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故事,思想教育。

师:在古代还有一个与萤火虫有关的故事呢,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请某某同学为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囊荧夜读》。

师:多么刻苦的好孩子呀,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用像车胤小朋友那样囊萤夜读了。但如果有他那样刻苦勤奋的精神,我想同学们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集体舞《萤火虫》

阶段目标:学会集体舞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及合作精神。

师:在银色的月光下,萤火虫总是成群的飞来飞去。好像一个个轻盈的舞蹈家,下面我们也像萤火虫一样跳一段集体舞好吗? 动作一:双手掐腰,第一个三拍:第一拍上左脚脚跟立起的脚掌点地,第二拍右脚跟上,第三拍左脚原地点地;第二个三拍:第一拍退右脚脚跟立起前脚掌点地,第二拍左脚跟上,第三拍右脚原地点地。动作二:与动作一相反,先退右脚,再上左脚。

动作三:和旁边的同学拉好手,第一个三拍:第一拍向左迈左脚脚跟立起前脚掌点地,第二拍右脚跟上,第三拍左脚原地点地;第二个三拍;第一拍向右边右脚脚跟立起前脚掌点地,第二拍左脚跟上,第三拍右脚原地点地。

动作四:第一个三拍女生蹲下双手在身体斜下方45º,男生站立双手斜上方45º,第二个三拍交换。

动作五:原地脚跟立起,双臀直上举,手五指张开轻轻晃动。师:请一位在下面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到前面和老师配合,先喊拍子连贯的做一遍,再配合音乐给学生范跳一遍。

第一小节:女生动作一,男生动作二。第二小节:女生动作二男生动作一。第三、四小节:同一二小节。第五、六、七、八小节:动作二。第九、十小节:动作四。第十一、十二小节:动作五。

按照集体舞的编排,配乐表演。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唱歌,一部分跳舞,一部分打击乐器伴奏。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七、小结下课

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总能为美丽的夏夜增添无数的诗情画意。小小的萤火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用自己微弱的光亮照亮夜空,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惊喜,科学家们受到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还发明了特别省电的荧光灯呢。看,只要我们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就会探寻到更多的奥秘。最后让我们像萤火虫一样飞向美丽的大自然。

6.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例3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重点难点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复习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 他每天跑0.8千米。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鹏爷爷的慢跑情况,(出示例3)

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 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1)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2)当学生计算余6,商1不到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再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总结出: 6除以12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4)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教学时分为两部分进行: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自己动笔试算。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

三、方法应用

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求出了王鹏爷爷的慢跑情况。下面我们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把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每人做两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两种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略)。课堂检测B(略)。

7.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例

1、例2,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9根同样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有几道乘法算式,谁能读一读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2×3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3×4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4×5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你们已经知道这些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能不能算出得数。现在我们来比赛,看谁算得快。(由于学生用加法计算,教师用乘法口诀计算,教师必然比学生算得快。)

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算那么快吗?因为我是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摆2根小棒,说明是1个2;再摆2根小棒。

提问:(1)每组有几根小棒,有几组?

(2)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2=4,2×2=4)

(3)谁能说一说2×2=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2个2是4)

教师叙述:我们编成口诀是二二得四,教师板书。表示2个2得4。

乘法口诀中的第一个二表示乘数的2,第二个二表示被乘数的2。

口诀的后半部分是积。

(4)我们知道2个2得4,请观察小棒图说一说1个2得几,乘法算式怎样列?

怎样编成乘法口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一板书)

板书:2

2×1=一二得二 2+2=4

2×2=4

二二得四

2、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操作

我们学过三角形,谁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

请同学们用一根小棒表示三角形的一条边,摆出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

(2)引导学生编乘法口诀

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2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谁能按例1的顺序根据图意写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6,3×2=6)

3×2表示什么意思,试一试编一句乘法口诀。(相邻两个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二三得六)

请同学摆出3个三角形。

在小组内试着说一说: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3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再编出口诀。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3+3=9

3×3=9

三三得九

3、整理找规律。

提问:(1)

2、3的乘法口诀学完了,同学们看一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的乘法口诀呢?

(2)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3)2的乘法口诀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多几?3的乘法口诀呢?找到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9页上“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1、2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中的练习。

第1题,要求学生背出2、3的乘法口诀。

第2题,把口诀中的积擦掉,打乱顺序,任意指一句,由学生说出完整口诀。

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四、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编出了2、3的乘法口诀,希望大家熟记它。

第六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例3,完成第1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第4~6题。教学目的: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4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16根同样长的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2、3的乘法口诀。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3。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按一摆、二列、三编的顺序,口头编出4的乘法口诀。

一摆: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二列: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三编: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4

4×1=4

一四得四 4+4=8

4×2=8

二四得八 4+4+4=12

4×3=12

三四十二 4+4+4+4=16

4×4=16

四四十六

教师在“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两句口诀编写时,为了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凡是积为两位数时,不要写“得”,直接写出积就可以了。2、4的乘法口诀编完了,谁能告诉大家,1乘以1得几呢?怎样编出口诀呢?

教师板书:1×1=1

一一得一

3、整理找规律。

提问:(1)4的乘法口诀学完了,同学们看一下,4的乘法口诀呢? 1的乘法口诀呢?

(2)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3)4的乘法口诀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多几?找到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10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通过对口令游戏题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2、做练习三中的练习。

第4题,背出1、2、3、4的乘法口诀。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口算并说出口诀。3×2=()口诀:_______ 4×2=()口诀:_______ 4×4=()口诀:_______ 4×3=()口诀:_______

四、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编出了1、4的乘法口诀,希望大家熟记它。

第7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7~10题。

教学目的:

1、每个学生要熟练地背出2、3、4的乘法口诀,迅速准确地口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同时要使学生加深对口诀的意义、相邻两句口诀之间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具有运用乘法口诀较迅速、准确地进行乘法式题口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准确计算、工整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做练习三的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评讲。

第7题,把乘法口诀填写完整。

第8题,计算3、4的乘法算式。

第9题,计算1~4的乘法算式。

第10题,把2个3相加写出乘法算式(3)×(2)=(6);

把3个4相加写出乘法算式(4)×(3)=(12)。

二、小结

第8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练习三的第11~15题。教学目的:

1、每个学生要熟练地背出2、3、4的乘法口诀,迅速准确地口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同时要使学生加深对口诀的意义、相邻两句口诀之间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具有运用乘法口诀较迅速、准确地进行乘法式题口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准确计算、工整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数学课学习的是什么知识?2、3、4的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我们是怎样编出来的?

举例(口诀)说出它的意义,举例(口诀)说明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可以这样举例:二三得六,表示2个3得6;4×2=8,表示2个4得8,编出口诀:二四得八,它与三四十二相差1个4。

教师还可结合学生掌握口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结合学生背口诀、运用口诀时的错例讲评。

二、练习做练习三的练习。第11题,把口诀填完整。

二三()

一四()

二四()三四()

三三()

一二()第12题,写出乘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4乘以2 ____ ___

被乘数是2,乘数是3,_

___ 第13题,让学生在圆圈里填出正确的运算符号,这有助于区别加、减法和乘法。

第14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3×2=5()

3-1=3()3+2=6()

4×2=6()3-2=1()

4+2=8()

是加、减、乘法对比练习题,乘法容易跟加、减法混淆,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第15题,是图文结合的简单乘法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也为学习后面乘法应用题打下一些基础。只要求学生口答,不要求写算式。

三、小结

第9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交换被乘数与乘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

4、例5,完成第13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2、使学生懂得能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例4。

(1)先让学生观察手表共有多少块,再想一想要算一共有多少块,有几种算法。

启发学生横着看,每一横行是4块,3个横行就是3个4,写成4×3=12。竖着看,每一竖行有3块,4竖行就是4个3,写出3×4=12。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

教师向学生说明: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2)在教学例4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因为4×3和3×4积是相同的,所以计算时可以用同一句口诀“三四十二”,以后遇到了3和4相乘,不管哪个数在前,都可以用口诀“三四十二”算出得数。

2、教学例5。

摆一摆:● ● ● ● ● ● ● ● 4×()=8 2×()=8

口诀:()()得八

让学生独立完成。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每一句口诀都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第13页上“做一做”的练习。

第1题,看图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带领学生看图,每一横行有几个排球?有几横行?每一竖行有几个排球?有几竖行?

再让学生再列式计算。提问:用那句口诀计算?

第2题,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写出用哪句口诀。

2、做练习四的练习。

第1题,读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学生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后,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两个乘法算式用的口诀相同,但意义不同。

第2题,用线把得数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第3题,让学生计算2、3、4的乘法算式。第4题,一双袜子有2只,3双袜子一共有()只。

表示每双有2只袜,问3双有几只。

三、小结

8.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内容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听、说、认读单词: spiderman, kangaroo, superman, supermonkey,superfireman等单词;

2、听、说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I want to be ...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正确理解故事内容。

2、能在教师指导下复述并表演故事。

3、能表演本单元的歌曲和小诗。

4、能用连贯的句子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I want to be ...讨论自己的理想;

(三)学习策略目标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作出合理的评价,并能从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及时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情感态度目标

1、有兴趣在游戏和活动中开展评价,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作出客观的评价。

2、通过评价让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玩,在玩中做评价,乐于开展评价活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好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五、教学媒体

教学软件、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认读单词,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全班认读,然后让部分学生把单词卡贴在相应的图下面。

(二)呈现

1 、学习单词spiderman,kangaroo,superman,supermonkey,superfireman

2、拿着卡片问学生Whatdoyou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然后引出I want to be ...

3、听光碟,第一遍只听,第二遍开始学习,并向学生解释相关语言点。

4、让学生跟着读。

(三)操练

1、跟着光碟读一遍;

2、边读边做上相关动作

3、分组练习,每组的角色不同。

(四)巩固与发展

将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和句子抽空,放到旁边,学生读故事,

将单词、词组成句子填回故事中。

七、布置作业

9.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目标达成:

1、通过自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学能力。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感受母爱,体会母爱的博大。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课文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

2、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创境激趣】(内容略)【自学导航】

阅读“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要好好儿活”,回答问题。

1、选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2、将选文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文中为什么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语段阅读:母亲手上的年味

回答:

1.作者截取了哪几个片断来写母亲手上的年味?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母亲的手一入水马上就变红了。经过长时间的濯洗,母亲的手指又红又肿。”

3.你如何理解母亲的那双“因过年而变得丑陋的手”?

【归纳总结 】

1、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2、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后说出: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希望,一定不让母亲失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10.二年级第2单元《表内除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一、课前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不足。

教材中要求“学习两位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对学生旧知识掌握程度的状态了解非常重要。而我在课前熟悉学生时,只是简单的测试了学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及算理的回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叙述新知识的算理时造成障碍。假如再次上这节课的话,课前我还要补充一些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笔算加法的复习,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中一位学生出现的两次相乘的积从高位加起的现象而节省时间,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中对教学的环节处理不细。

1.课堂预设没有踩准学生的思维线。

在教学中,围绕买书的情景设计了三个数学问题,前两个数学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旧知识,第三个数学问题是新知识的呈现,学生能够顺利列式:24×12,我的.此处预设是想让学生先口算,再估算,最后探索笔算,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索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埋下伏笔。但是课堂实际脱离了我的预设,没有一位学生口算出结果。当时我脑海一片慌乱,一时不知如何引导,就舍弃此处马上进入了估算和笔算环节。与教材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导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想来,是我脱离了问题情境拉高了学生的思维线,如果当时能像于科长指点的那样,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口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估算环节的设计目的性不强。

“一堂好课精彩在课的设计,一堂高效的课重在学生从中收获了多少。”此时我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对比三节课,同样都有让学生估算的环节,但是每个人设计的意图不同,学生的收获也就不同。刘秀艳老师的设计意图重在让学生关注估算的应用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受需要估多还是估少。吴名老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估算锁定准确值的范围。而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百花齐放”的估算了一把,没能给学生带来“估算”之外的收获。从中我也深受启发:在以后的备课中,每个环节设计前都要思考:到底能让学生收获什么。

3.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巧妙。

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刘秀艳老师用画箭头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乘的顺序,感觉更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吴名老师采取了在竖式中找口算算式的方法,巧妙的引领学生加深了笔算的计算过程,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上一篇:学生成绩分析解决方案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