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2025-02-06

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10篇)

1.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一

1 引言

随着项目、项目管理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推进,项目理念开始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1]“对很多企业而言,将战略与项目关联起来是一种革命性的想法,还是个全新的概念”,而有些企业已经

[2]开始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借助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应对企业运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竞争挑战。“按项目

进行管理" (Management by Projects)、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项目群管理、多

[3]项目管理(Managing Multiple Projects -MMP)等实践与探索不断深化。项目与企业战略之间的渗透与交融

日趋显见。

项目旨在完成一次性的独特成果,战略关注常规运营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项目挑战具有全新性特点,与企业战略面对的全新环境挑战和创新任务高度契合。这便构成了项目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得以渗透和流行的根源。将企业战略目标以项目组合、项目群、大项目等形式加以表现,对具有整体战略意义的大项目进行分解,形成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群, 于是企业战略管理便转化成了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群的管理。侍文庚、王希泉等人认为,项目群管理模式下,战略是企业评价、选择和管理项目的基础,是企业资源分配的基

[4]础,能否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项目群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借鉴项目相关的理念及管理实践,将项

目理念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运营日趋项目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下面,结合项目管理特点分析,探讨项目相关理念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借鉴与启示,旨在提供项目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路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项目管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动态适应性;其二为条件约束性;第三是系统开放性。上述三个特点,对项目管理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分述如下:

2 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

项目面对的是全新的情境挑战,需要与客户一起,在不断变动的外部环境下,界定并修正项目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满足客户潜在需求,是项目追求的最终效果。在动态多变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对自身的需求会因自身理解和外部情势变化而变化,项目赖以进行的客观条件,亦会因时间推进而不断变化。这种情形下,动态性、变化性便成为项目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亦成为项目的一个根本特点表现。为适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这一动态变化的内在要求,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特点的项目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成为项目管理人员组织的基本形式。项目呈现的这一动态适应性,与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具有一致性表现。战略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环境下,通过资源的投入和实力的发挥,将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步变为确定性。借鉴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特点,借助项目管理日趋成熟的团队组织模式,有助于企业构建更具机动性、灵活性的战略组织结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由项目自身特点决定,通过项目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借助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努力得以实现。借鉴项目管理的这一特点及应对举措,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一是需要强化对变化的主动适应意识,及早识别,精准界定,动态适应,以更好地识别、界定、捕捉外部机会,不断修正、完善企业战略目标,形成动态变化、主动适应的战略管理观;二是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的界定和完善,构建符合战略目标内在要求的组织结构。

钱德勒认为,战略与结构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的。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便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

项目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借鉴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组织结构层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团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项目型团队在行动协调、创新方面可以取得相对出色的绩效表现。企业战略管理一方面需要协调组织各层面、各利益诉求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突破第一文库网既有经营模式,实现创新发展。显然,项目组织的构建,可以为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企业战略管理,其核心和关键在人。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人为本,构建灵活性、机动性、开放性、互补性的人才团队,可以实现更灵活、更机动战略组织结构的构建,彰显企业在人才获取、创新、行动协调等方面的优势。

在项目管理中,基于项目全新任务挑战与环境动态变化构建的项目组织,注重的是成员间知识、能力、经验和背景的互补性,着力激发的是项目组织在项目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和行动力。组织扁平化趋势影响下,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授权与团队协作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依据战略目标要求,充分挖掘、激发并培育组织成员的潜力,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围绕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化分解目标展开努力,充分激发成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便成为项目管理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路径选择。具体地说,在组织结构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围绕战略目标的规划,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人才,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举措,实现组织成员的有效协作,进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借助学习型组织单元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实践的推进,实现项目化战略目标下组织成员的高效协作与创意激发。

3 项目管理的条件约束性

项目管理通常会受到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四个要素的约束,项目管理的条件约束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项目管理,实质就是在外部条件的约束下,不断权衡与取舍,进而达到相对理想的项目目标的。显然,相对满意原则是项目管理遵循的基本理念。项目管理需要依据约束要素的实际状况,不断评估、权衡项目目标,进而做出动态调整和变化。这使得项目管理呈现“戴着镣铐跳舞”般的痛苦和无奈。同样,企业战略管理亦面临资源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亦需要在各类目标和步骤选择上不断做出权衡和取舍。

项目型组织、项目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同样面临资源有限性的限制和约束。组织内各个项目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的项目选择程序与项目组合优选评价模型,在项目启动之前以及在将企业资源应用于该项目之前,通过项目组合的优选评价,以确定项目以及项目战略组合的

[5]有效性和可行性。”显然,此种观点是基于项目组合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假设得出的。将项目组合(Project

Portfolio)、项目群、大项目等理念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改变项目之间资源竞争的传统理念,以“相生”而非“相克”的理念为行动指南,在企业战略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寻求各项目之间的相生共赢、协同促进的关系,有助于以全新的视角,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统率进行项目的整合与取舍,以实现更有效、更协调的企业战略引导下的多项目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指向的`一致性,以集中企业优势资源,聚焦一个长远战略目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进而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突破。项目组合理念下,可以将具有相生作用的大

[6]项目与其他项目进行战略组合,进而实施更有效、更互益的管理。不同项目,在不同时间节点有不同的资

源条件需求,亦会在企业运行的不同时间,贡献不同的项目成果,实现项目的预期收益。由此,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阶段性推进,寻求项目资源、进度之间的契合性,以先前项目成果的实现为后续项目的推进提供相应资源条件支持,将各个项目可能出现的资源、时间、人力、目标等层面的竞争与冲突,向相互支持、相互协同、彼此裨益的方向转化,有助于实现项目间的正向的、相生的协同作用,避免负面的、相克的竞争性局面出现。

4 项目管理的系统开放性

哲学是所有知识、技能和观念的综合,与学习和实践的领域相关??是学习和实践领域的“思考方式”。

[7][8]项目管理亦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项目管理从哲学角度看,表现为一个与外部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

项目需求因客户认识及外部情势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动中,这使得项目管理受客户需求、外部资源条件的影响而变化。迎合外部需求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应对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约束性,表现为一定压力下的被动适应。无论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应对,都表明了项目管理处于一个大的外部系统中,具有开放性特点。企业战略管理统领下的各类项目,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以大项目、项目群或项目组合形式的大系统。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形成各个项目错落有序、彼

[9]此协调、相互匹配的“项目流”,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形成分阶段推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步骤,

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项目化运作。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企业通常会寻求多种业务和产品的恰当组合,以业务战略(SBU)组合的方式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会。这种情形下,可以将企业选择并予以推进的业务战略作为项目组合中的一个项目看待。可见,项目流的理念,对企业业务组合战略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企业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之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组织、调配资源,抓住稍纵即逝的外部机会,寻求并创造胶着竞争状态下可以率先突破的条件,是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断筛选企业投资的领域与方向,在众多项目匹配中,本着相生共赢的原则,从不同路径切入未来的战略机会,多方尝试,分头出击,形成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下多种业务经营战略单元的有机组合,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筛选并实现未来业务机会的概率。上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便意识到借

[10]助项目管理理念筛选投资项目的价值所在。公司在战略管理中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力图通过多项

目管理模式,进入项目流状态,以实现企业持久、稳定的发展。我国上世纪末期广为人知的“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的提出,亦揭示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对项目流的关注和重视。将承担不同战略目标任务的项目有效整合,确保企业拥有一个系统的、开放的项目体系。确保项目体系中每个项目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项目生命期,亦具有相互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以更为有效地推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阶段性落实和兑现。这样一来,企业战略管理即可通过项目流这一形式,得以有效分解和阶段性实现。企业战略管理亦可得以阶段性落实和实现。

5 结语

项目理念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条件约束性和系统开放性特点,必然会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以愈来愈深刻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显现。借鉴项目管理的三个特点,思考项目化趋势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对之道,有助于促进项目与战略间的渗透与融合,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借鉴并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模式、经验、技术和工具,实现企业更灵活、更机动、更具系统性和开放性的机会捕捉和应用。

2.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二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不但适应于生物的发展, 同时也适应于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任何企业都存在争取更高生态位的强烈欲望, 都希望成为行业的老大, 甚至独占市场。企业在争生态位的竞争中, 往往是通过在市场中淘汰竞争对手来实现的。然而, 想淘汰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并不是容易的。

二十世纪以来,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与接收到的来自外界的信息是日新月异的。而且, 更多的呈现出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特点。而这种“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地要求企业战略管理者对于“战略”是在于选择和取舍。即在不同环境下条件下, 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也就是说, 企业以对环境为基础, 选择做正确的事情, 而不仅满足于把事情做正确。

很简单, 从一个小买卖生意谈起。例如, 一个馅饼生产者的决策问题———我们称这个生产者为馅饼王———他必须为今天的一炉馅饼在高价和低价之间作出一个选择。在作出选择的过程中, 馅饼王必须考虑其他馅饼以及馅饼的替代品可能是什么价格。馅饼王可以根据对这个产业的一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来对这些价格作出预测, 选择。可见, 当一个企业战略选择的正确, 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相反, 若不正确, 也可能带来不可收拾的残局。因此, 企业战略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理论综述

“战略”一词来自希腊语Strategos, 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而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 最初痴线在巴纳德的名著《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战略”一词在经济学中也可译为“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 力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 为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策划。

动态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 产业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 法律环境, 社会环境等环境的一致性, 随时间的变化在形式, 内涵, 状态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其中各种环境是出于变化的, 不稳定的一种复杂多变的状态。其主要特征是变化。而在这种动态环境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现代普遍的观点认为,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确定其使命, 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 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 将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以及在实施过程当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那么战略选择, 就是在不同环境下, 对已有的备用战略择优的过程, 同时也意味着战略的变化。战略变化要使企业用于达到其基本目标的最基本资源分配同环境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 战略内容要变化。也就是其经营范围、资源分配、竞争优势的变化;其次, 是企业内部环境要变化。

三、分析问题

拥有67万名员工, 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各个地方, 国内高达3亿消费者, 年收入金额高达2000亿元。2004年的中国电信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通讯业的巨人。可当时, 这个巨人正面临传统业务下滑, 想增长, 却无能为力, 面对成本重负的窘境, 步步惊心。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巨人面对如此的境地呢?固定网络异质分流加剧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 其他运营商继续采取进攻策略 (如降低关税, 抓住高价值的客户) 。此外, 网络电话的兴起不断吞噬传统语言业务收入, 对中国电信长远持续地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同时, 中国电信一方面要固守已有的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手, 在经营发展上处于两难境地。

通过全球电信业的考虑, 对企业内部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以准确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 中国电信新一届领导班子大胆决定突破原有的传统业务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业转型, 主动挑起服务型信息社会的大梁。

战略转型带来了中国电信各级员工带来了工作的挑战性与积极性, 更加激发了员工的斗志, “号码百事通”, “商务领航”等创新业务, 与日俱增地锋芒毕露, 拔地而起。

总之, 在当时中国电信作为传统的经营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那种形势下, 没有别的选择, 提出实现战略转型, 是与时俱进的唯一方式, 同样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亦是中国电信走出困境, 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成功地达到战略转型, 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 只能是切实推进突破战略, 才能从根本上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四、解决问题

要达成战略转型目标, 就必须在企业能否持续发展, 能否营造出竞争对手没有的优势等方面实现突破。首先, 是商业模式的突破。彼得·德鲁克是一位著名的管理大师, 他曾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这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更多的“不确定性”萦绕在各个企业的周围, 那么, 企业就必须转变观念, 建立具有竞争优势, 独特的商业模式。

在顾客需求多样化的时代, 经营者应在时间的市场细分与客户的互动。市场细分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 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产品多样化的时代, 客户不一定知道经营者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和其他渠道, 与客户共同研究的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其次, 是企业文化上的突破。如今, 企业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 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 中国电信要完成战略转型, 就必须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

在此期间, 建设中国电信的企业文化, 要实行“围绕中心, 积极建设, 逐步深入, 注重实效”的建设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良的环境培育人, 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所有的企业都是独特的, 每个功能是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坚持用统一的企业使命, 战略目标, 核心观念与行为的统一集团全体员工的思想准则, 在坚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统领集团各级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下, 在个性差异中实现集团企业文化的整体统一。

最后, 是战略经营上的突破。该战略是“做正确的事”。当前, 中国电信在这一方面需要下大功夫。那么要提高战略经营能力, 要时时掌握复杂的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提高企业掌握多变的市场信息的能力;要以理论为导向, 充分利用战略创新方法。运用战略创新的方法, 通过内部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把握, 中国电信战略管理应强调适应性为主线, 以提高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份额, 实施战略进攻战略;拓展市场业务领域;建立发展效率的概念, 形成经济增长,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加强与其他运营商的竞争和合作,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

五、案例分析

以上述中国电信为例, 运用SWOT分析法, 研究和分析中国电信能够在业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优劣势, 机会和威胁。

1. 中国电信的优势 (Strengths) 和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1) 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优势。1.79亿的固定电话用户, 1500多万的数据通信用户, 为中国电信业务的发展, 收益的增加, 奠基了良好的根蒂。

(2) 中国电信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电信已达到了覆盖全国的程度。中国电信的网络优势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3) 中国电信在发展过程中, 还不断培养出了一批对市场比较了解、对通信设备较为熟知的电信管理人才和操纵机械高超技术的专业人才。

(4) 中国电信日趋完善的服务质量。尽管中国电信拥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我们还是应当辨正地对待这些优势。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发展中存在优势, 必然存在劣势, 两者是相对的, 即在一定的环境下, 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当前, 中国电信的劣势重要地体现在以如下的几方面:

①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只注重在战术和战略上, 忽视长远战略, 在日常事务中, 不能统筹大局;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处理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发生意外时, 实施战略的人才。

②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面对如此快速发展的中国, 固守以往常态的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时代在进步, 经济在发展, 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改革与创新, 逐步成为企业立足于现有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要元素。

③中国电信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

④还有, 当时实施的拆分行动。拆分使得中国电信由一个整体降级到每个部分的不完整性的电信企业。这使得中国电信没有全国网络, 没法展开全国统一性的业务。

2. 中国电信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更是在加入WTO之后, 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通讯发展提供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中国电信作为中国通信市场上的一巨人, 也为去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主要表现为:

(1)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中国电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电信业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电信业将进入依照法律进行管理的阶段, 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3) 中国政府作为一只无形的手, 正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的实施, 为中国电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4) 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电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这也加快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可以加快中国电信向国外公司学习经营管理体系, 积极地推进思维、技术、体制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 改进经营策略, 增强核心竞争力。

正所谓机会与威胁同在。事物是具有双面性的, 有好的一面, 就会有与之对立的另一面。若某一事件给中国电信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那么与之对应的就会产生一定的威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

②中国电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在企业中人才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人才潜能是如何发挥的, 是中国电信必须正视和严肃对待的一个问题。

③非对称管制对中国电信的影响。中国电信在当时的市场上, 由于管制的不平等制约了中国电信的发展, 中国电信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 如果不尽快进行改革, 中国电信必是死路一条。

六、结论

由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 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式, 不是一个选择, 而是太多的选择。对于现在的各个企业来说, 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就是创造未来。企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 选择一个恰当的战略来经营企业。就像传奇人物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形象的诠释了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大象不一定就能够踩死蚂蚁, 只要你躲得好, 并且有良好的策略, 同样能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闫涛.基于SWOT及AHP的企业战略优选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4月:1-68.

[2]刘新艳, 何宏金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战略选择[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年4月:64-67.

[3]尹凤哲.弹性战略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3 (32) :14-15.

[4]王子军, 刘志永.论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J].科技资讯2011 (05) :172.

3.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三

【中文摘要】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然而近几年金融风暴的来袭使中国的钢铁行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是国际市场的低迷导致中国钢铁产品销路变差,一是国内钢铁企业呈现出竞相购买进口铁矿石短视竞争现象。短视竞争的结果是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增加了而且还受制于国际市场,而中国钢铁行业本身所进行的不过是高投入(高价从国际市场购进铁矿石)、低技术的简单重复生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亟需革新观念,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决策,把主要物力和财力放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本文沿着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其生产柔性这条核心干线,采用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钢铁行业在需求不确定下的战略技术选择问题深入分析、逐层展开,除了绪论及结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战略技术选择的模型。首先从企业战略技术选择中需要考虑的诸多问题入手,分别讨论企业进行技术战略和产量战略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模型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最优响应函数,分析各影响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2)分析了中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具体特征。首先介绍中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些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然后从这些宏观数据和趋势分析中总结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后文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分析参数的确定提供支持。(3)采用博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

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竞争问题。主要应用中国钢铁企业的历年数据,以前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按照模型分析过程研究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选择战略和产量选择战略与模型解的偏差,通过这种偏差寻找企业战略技术选择存在的问题。(4)提出了在需求不确定的环境下,钢铁企业应对竞争和技术选择的对策。本文回答了面对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成本、生产成本和竞争企业数量等因素对企业最优战略技术选择的做出是如何影响的等问题,为钢铁企业选择柔性生产技术来应对需求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性的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英文摘要】Stee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However, the financial crisis struck Chinese steel industry,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the atrophy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lead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hinese steel product market and that the myopic competition for the imported iron ore stocking.The result of the myopic competition in Chinese steel industry not only increases the cost of production but also be subjec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Whil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carry out the high-input(purchasing the high-price iron or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and the simple repetition of production in low skill.In this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needed innovative ideas, focus the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on 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and increasing the technology content of the product.In this paper, we concentrate the decreasing of cost and increasing the flexibility of steel-making in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nd adopt the Game theory analysis for deciding the choice of strategic options under uncertain demand.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in the following:(1)Firstly, Strategy choice model is developed.This part first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production strategy taking different re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Then we propose model assumption in line with reality, establish mathematical model,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all the factors, and propos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f application analysis.(2)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y technology choice of steel businesses in China are analyzed.In this par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impacts between these the trends are introduced.Then problems faced with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re generalized from these macro statistics to ensure the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of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below.(3)Competition game analysis of strategy technology choice is proposed.In this part, the deviations

between model solu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choice and production choice are analyzed based on previous data of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nd theoretical model in chapter 3.Then problems existing in strategy technology choice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deviations.(4)Counter measures to deal with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for th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re proposed.Numbers of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election.In this pape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method are combined for answering how the technology costs, production costs,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 and the other factors that are faced by steel industry under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 effecting the choice of optimal strategy, and the solutions are benefit for the selection of flexi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which are adopted to respond to demand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关键词】战略技术选择 博弈 竞争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英文关键词】Strategic technology choice game playing competition 【目录】需求不确定下企业竞争的战略技术选择

摘要

5-6ABSTRACT6-7第1章 绪论11-171.1 研究背景11-12的1213-1514-1516-17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1.2.1 研究目1.2.2 研究意义12-131.3.1 研究内容13-141.4 本文结构框架15-16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2 研究方法1.5 主要创新点

2.1 研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17-2

32.1.1 柔性技术研究综述究文献综述17-2117-182.1.2 生产技术选择战略研究综述18-20

2.2 博弈论相关理论

2.2.2 博弈的分类

2.1.3 中国钢铁行业研究现状20-2121-2321-222.2.1 基本概念212.2.3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22-23

23-30

3.1 企业战略技第3章 战略技术选择的博弈模型解析术选择中的问题23-242324-2

53.1.1 技术选择战略中的问题

23-2425-29

3.2 前提假设3.3.1 产量选3.1.2 产量选择战略中的问题3.3 模型建立、求解和分析择模型和分析25-2626-2727-29

3.3.2 生产技术选择模型和分析3.3.3 生产技术选择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关系3.4 本章小结29-30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特征30-4530-3430-31

4.1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选择分析4.1.1 中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4.1.2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改造情况31-32

4.1.3 中国钢铁产业企业数量32-344.2 中国钢铁产业产量选择分

析34-384.2.1 中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成本34-364.2.2 中国钢铁产业产量规模36-38析38-42

4.3 中国钢铁产业需求特征分

4.3.2 4.3.1 建筑业对钢材的需求特征38-39汽车工业对钢材的需求特征39-40需求特征4040-41

4.3.3 油气运输对钢材的4.3.4 铁路建设对钢材的需求特征

4.4 中国4.3.5 钢铁产业需求特征分析41-42钢铁产业战略技术选择的参数确定42-4444-4545-58

4.5 本章小结第5章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竞争博弈分析5.1 竞争博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45-46

46-49

5.2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选择的博弈模型构建确定46-47品确定47-48

5.2.1 竞争企业

5.2.3 竞争产

5.3 中5.3.1

5.2.2 竞争市场结构假设475.2.4 竞争博弈模型构建48-49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博弈模型求解与分析竞争博弈模型求解50-53

49-50

49-56

5.3.2 技术选择战略的分析

53-56

5.4 竞争模5.3.3 产量选择战略的分析型求解与理论模型求解的偏差分析5656-5858-63

5.5 本章小结第6章 钢铁企业应对竞争和技术选择的对策6.1 加强政府的角色和作用58-59

6.2 努力提高竞争力应对外来风险59-6161-63结论63-6465-69致谢

6.3 提高技术水平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

参考文献第7章 结论与展望63-65

4.中小企业的战略分析与选择 篇四

1 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基础上,对企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的途径所做的全局性策划。在进行企业战略决策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战略分析,也就是对影响战略制定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选择一个正确的战略方案打下基础。

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可采取SWOT矩阵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来为企业制定和选择战略。

①优势(Strength)

a.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效率高。中小企业往往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这样在进行决策时就避免了信息在层层传递中耽误时间甚至出现失真,从而减少了因缺乏时效性而导致决策滞后,甚至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b.管理和运营成本较低。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一般来说相对统一,这就减少了代理费用和决策成本,而组织结构简单化也减少了管理成本。

c. 技术创新时效性较高。中小企业在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研究人员和生产销售人员联系紧密,因此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的时效性较高。

d.产品转换快速灵活。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

②劣势(Weakness)

a.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中小企业产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相对困难。这些条件的限制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不足,难以将创新的积极性变为创新的实际成果。

b.竞争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造成单位生产成本和研发费用较高,使得其竞争力较弱。另外,由于很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③机会(Opporiunity)和威胁(Threat) 中小企业面对的机会和威胁要视其所在的行业具体分析。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获得,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瓶颈。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更给生产批量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小企业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的强力竞争,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竣的挑战。

2 战略选择

在战略分析之后,中小企业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下面为中小企业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战略模式以供中小企业参考:

①集中化战略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比较弱。这种固有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中小企业不适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全力专注于一点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因此,实施集中化战略有利于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进而逐步发展。

集中化战略的实质在于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系列上,集中精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精品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选择这种集中化战略,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专注于某一特定产品来提高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并扩大生产产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获取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集中化战略为中小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大大节省了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由于集中化战略强调专注于某特定产品,一旦市场或者技术发生变化,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极大的生存威胁。

②差异化战略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其组织结构灵活因而比较容易接近顾客,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差异化战略通过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或其它方面的独特性,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来吸引目标客户,建立客户忠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的优势在于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从而在不用必须追求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利润。欲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中小企业应该注意这种差异必须是独特的,是创新的,而不是模仿别人的,否则难以成功。同时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即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住自己的经营特色,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独特性不被其他企业所成功模仿。

③市场空隙战略 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的“圆圈理论”认为,在无数的大圆圈(指大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与小圆圈(即小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空隙,即仍有一部分尚未被占领的市场,即利基市场。这种“空隙”市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其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涉足该领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顾客的需求在不断更新,当一种新的需求出现时,新的空隙市场也跟着产生了。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寻找并迅速挤占 “空隙”市场,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采取市场空隙战略的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因为这种战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实力之后,实施市场空隙战略的中小企业就应该考虑战略转移,以便能够保持长远的经营优势,以摆脱总是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④纵向协作战略 纵向协作战略是指中小企业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或者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取得大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品牌在特定范围内的经营权,形成一种紧密的纵向协作关系。

5.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论文 篇五

第一,第四方物流具有复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提供国际货运承揽、进出口报关、国内外运输、仓储、存货管理控制以及合并、分配等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广;

第二,第四方物流具有信息技术功能,提供供应链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以及货物追踪等功能;

第三,第四方物流是集咨询、规划、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为一身,具备物流规划和管理能力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主体;

第四,第四方物流能够整合各类物流企业的资源,随时调整供应链策略,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大大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即具有整合供应链的能力;第五,第四方物流更适合国际性物流企业的定位,只有提供国际货运及货物追踪等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跨国服务的需求。因此,X物流公司的战略规划是顺应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功能和需求,在国内外物流服务市场上立足,进而成长为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物流集团。

X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可根据上述战略目标进行详细、准确规划。战略定位是指一家企业在客户群体中最具特点的记忆点,因此,按照X物流公司的业务特征,它应成为一家能够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第四方物流供应商。

如果说产品和服务是硬性的,那么解决方案就是软性的,一家能够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就是既能为消费者提供硬性服务,更能为其提供软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专业化物流服务则要求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向着第四方物流更加广阔的未来发展。

★ 泉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 城市化论文

★ 我国内河航运企业物流发展战略探讨

★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 对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思考

★ 创业投资发展战略论述论文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考

★ 浅谈我国旅游价格管理的思考

★ 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6.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六

作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最早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合理解释的现象,这也促使他们尝试从人的内心活动的角度来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缺陷。

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都是以经济人作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自利且理性的,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都是经过充分理智的算计而决定的。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前提显然是不适用的。原因有三:其一,人的思维并非像计算机一样完全由数据和代码来支配,我们在追求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干扰;其二,即使在完全已知的环境里,对当前形势最有利的决定可能需要决策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专业积累,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其三,当今社会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渴望获取的,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不可知性总是会让管理者陷入未知的决策环境。如此看来,之前根据传统完全理性假设推导出的理论在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身上未必能够得出一样的结论。现实情况提醒着我们,非理性行为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研究经济理论的时候不应该再将人的内在因素排除在外。

心理学研究证实过度自信心理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纵观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可能更甚。我国传统文化赋予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依靠着改革开放的势头发展起来的大批企业的元老如今大都身居高位,他们曾经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辉煌的历史极易使人居功自傲;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成熟的,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极易自我膨胀,肆意妄为。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出发,回顾和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便使其他学者对这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管理层过度自信定义及度量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率比事实上的程度更高的一种思维倾向。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社会上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几乎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之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的决策者以及他们所指导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国外的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得较早,整体上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Merrow(1981)和Statman(1985)先后分别对美国不同行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但二人最后的调查结果却一致显示:管理者们总是对预期的收益进行积极的估计,而实际结果却大打折扣。在之前这些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狂妄自大假说”(The Hubris Hypothesis),认为狂妄自大的管理者会使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之后不久,Cooper(1988)也对美国近3 000位创业企业家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自己企业成功的概率比别的企业要大,但之后的追踪调查却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同最初的两位学者一样,Cooper用具体数据证实了相似的结论;Mahajon (1992)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对一些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过高的估计之后,一旦这些事件确实或者只是巧合发生,人们就会因为自己估计正确而加大自信程度;10年之后,又出现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学者Heaton(2002),他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乐观”(Optimism),并通过建模的方法将乐观的管理者与企业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并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企业的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收益,同时也会低估公司的价值;Hackbarth(2004)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低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并会使企业偏离其最佳的资本结构;Malmendier和Tate(2005)则用实证研究验证了Heaton (2002) 的结论,并提出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这一概念,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高估自身的能力,使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且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Ben-David, Graham, Harvey(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首席财务经理倾向于使企业有更高的负债比率,同时也与Hack-barth(2004)的结论相呼应。

3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用于军事领域,意指作战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企业战略这个经济名词,指对企业的谋略,用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增强竞争优势。Chandle(1962)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要研究企业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开创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历程。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过度自信与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从并购战略的角度来看,Roll(1986)认为,狂妄自大是大部分企业被并购的原因,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了大部分并购活动,使没有必要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Malmendier和Tate(2005)关于500强公司CEO的个人投资组合和公司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更强的投资冲动,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且他们组织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Glaser、Scehers和Weber(2007)发现德国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且企业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同时也使得企业并购活动频繁发生。

从投资战略的角度来看,Kahneman, Slovic & Tversky (1982)认为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所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Heaton(2002)通过建模推演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过度。郝颖,刘星等(2005)通过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外因和表现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对其与企业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实证检验,得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使企业投资增长率显著提高,且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BenDavid,Graham和Harvey (2007) 通过盈利预测偏差来衡量企业CFO的自信程度,发现CFO过度自信会使企业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都较大。黄莲琴,杨露露(2011)引入了情绪感染理论和迎合理论,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者的情绪这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为导致经济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会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来使企业的投资水平得到提升。马润平,李悦等(2012)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考虑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前已述及,我国经济市场的法律体制还很不完善,不论是外部监督制度还是内部约束体制都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缺乏合理管制的情况下,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其最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公司的治理机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过度自信还是会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增大。叶玲,王亚星(2013)认为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使企业投资水平有所提高。

从扩张战略的角度来看,姜付秀,张敏等(2009)以并购金额等变量替代外部扩张,以内部投资额替代内部扩张,以总投资额替代企业总扩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的结果显示,拥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激进的扩张战略,企业投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

4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过度自信理论,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心理学带入经济领域,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对传统理论在解释非理性现象时的不足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行为金融学的一项研究课题,而是通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传统理论,对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补充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就目前的研究格局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不论是从系统的逻辑性还是完善性来看都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选择激进的投资战略会对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2很多行为金融文献集中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影响,那么当面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来源于心理学的过度自信通常被定义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实际行为产生偏差,由此衍生出的过度自信理论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而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又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回顾了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按照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为国内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启示。

7.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七

美国货运铁路公司按年营业额分为3类,年营业额大于2.5亿美元的为I级铁路,年营业额在0.2亿~2.49亿美元为II级铁路(地区铁路),年营业额小平0.2亿美元的为III级铁路(地方铁路)。

美国货运铁路均为私营铁路,不享受政府的财政支持,经营活动由行业协会协调。目前,美国I级铁路的行业代表为北美铁道协会(AAR),II级铁路和III级铁路的行业代表为美国短线与地区铁路协会(ASLRRA)。

1996年,美国I级货运铁路线路里程为17.02万km,占美国铁路线路总里程的77%,其职工约18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91%,货运收入占货运总收入的93%。I级铁路拥有机车19296台,拥有货车约57万辆。

I级铁路经营成绩持续好转。1996年,I级铁路货运量约18.3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约为2.2*104个亿t·km,比1980年增长48%,约占全国货物周转量的38%。货物平均运距达到1355km,比1980年增加了37%。

在运量和周转量增长的同时,运价持续下降。1980年以来,铁路运价下降了26%,按不变价格计算则降低了56%,节省了货主数十亿美元的运费,并有助于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吨公里收入从1980年的1.78美分,下降到1996年的1.46美分,比同期工业生产指数低40%多,已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有大幅提高。生产率按每美元运营支出产生的营业吨公里计算,1996年比1980年提高了171%。劳动生产率按每工时完成的营业吨公里计算,1996年为4771t·km,1995年为4418t·km,而1980年只有1389t·km,1996年比1980年提高了243%。

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I级铁路对货运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逐步增加,1996年达到61亿美元,而1981年只有27亿美元。设备运用水平逐年提高,1996年,机车年平均行程达12.2万km,比1980年增加了40%;货车年平均行程为4.1万km,比1980年增加了49%。能源效率也有所提高,1996年与1980年相比,机车能源效率和货车能源效率分别提高了16.7%和18%。美国铁路路网发展战略

美国铁路在被管制期间,干线被分割到上百家公司,市场过度分散,各公司竞争非常激烈,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吸引大的运量;同时,绝大多数货物需要跨网运输,服务质量差,用于运输协调的管理成本也很高。

解除管制以后,I级铁路逐步地实施合并。1980年,美国铁路仍有38家1级铁路公司。1990年,I级铁路减少到14家,1996年减少到10家。到1999年6月,美国I级铁路仅剩7家。

通过合并,美国I级铁路既实现了强强联合,也形成了强强竞争的局面。I级铁路的市场覆盖范围扩大,经济力量增强,有足够的实力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维护,并利用运价杠杆吸引更大的运量。同时,各大公司在主要产品和方向上仍存在平行竞争,保障了中小铁路和货主的利益。

I级铁路在合并的同时,抛售了大量运量较少的支线,形成了许多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目前,美国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共540家左右,有333家是1981年以后成立的。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规模虽小,但经营灵活,通过其个性化的营销,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地区铁路和地方铁路是对1级铁路的重要补充,巩固了偏远地区的铁路市场。美国铁路路网发展趋势

目前,美国I级铁路名义上还有7家,但真正具有支配能力的只有4家,即中西部的UP和BNSF,东部的CSX和NS,分别在中西部和东部形成平行竞争的态势,力量比较均衡。而美国政府不会鼓励垄断经营。因此,4家大公司继续合并的空间不大。

近年来,美国工业越来越依赖铁路在国际贸易中完成货物运输。铁路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至关重要,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北美铁路的跨国合并是趋势之一。另一方面,面对繁荣的外贸运输,铁路投资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一方面,针对亚太和欧洲的外贸运输,改造、扩建连接港口的线路,尤其是西海岸的港口,提高运能。美国铁路货运产品发展战略

4.1 主要运输产品

美国铁路的运输产品以大宗货物重载运输和集装箱联合运输为主,在运输组织上均开行重载列车,如大宗货物重载单元列车和双层集装箱列车。这种选择虽然与美国幅员辽阔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铁路的固定成本过高(占总成本的40%-50%),使铁路必须通过提高单位生产率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可以说,开行重载列车是美国铁路受铁路成本结构影响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4.1.1 大宗货物重载运输

美国铁路在大宗货物长途重载运输方面一直占有巨大优势。美国铁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重载运输,主要是在货运专线上开行重载单元列车,尤其是煤炭运输,半数以上是由重载单元列车运输的。

重载列车编组通常在100辆以上,列车重量可达万吨左右。重载列车扩大了列车编组,提高了列车重量,可以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伯林顿北方铁路公司(BN)于1987年进行的经济分析表明,编组120辆、单车载重112.5t的重载列车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5.2%。

美国铁路的大宗货物重载运输以煤炭为主,约占运量的40.0%,化学品、农产品、非金属矿石、速冻食品等分列第2-5位,分别占运量的8.3%、8.2%、7.6%、5.1%。从运输收入看,重载运输在美国铁路运输收入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煤炭运输收入约占铁路运输总收入的22%。

1996年,美国铁路运送的货物价值仅占货物总价值的4%,货运量仅占货物总重量的13%,但货物周转量占总周转量的38%左右,远远超过其他运输方式,反映了铁路在低价值大宗货物运输市场的地位。

4.1.2 集装箱联合运输

联合运输包括两类运输方式:TOFC(平车装载公路拖车)是在85英尺或更长的平车上装载2辆或3辆公路拖车;COFC(平车装载集装箱)是用平车装载20英尺或40英尺集装箱。这两种运输方式都是通过铁路完成城间运输,而“八到门”运输基本上由汽车完成。

1983年,美国铁路开始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与单尾集装箱列车相比,双层集装箱列车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只集装箱可节约200美元的运输成本,相当于单层集装箱列车运输成本的30%。由于双层集装箱列车大大提高了运量,降低了成本,不到10年时间就在全路主要线路开行了双层集装箱列车,联合运输的重点逐步转移。

1996年,美国铁路完成联合运输运量870万箱(辆),比1980年增长了180%。1999年,联合运输运量进一步提高到904万箱(辆),是1980年运量的3倍。目前,联合运输已成为美国铁路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联合运输收入已占铁路运输总收入的17%。

4.2 产品营销

铁路营销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在保证稳定老用户的基础上,使新用户由其他运输方式转向铁路,并提高铁路设备的应用水平。

美国铁路定位于服务性行业,向用户提供运输产品。“产品一服务”组合是普遍适用的营销术语,铁路对线路、时间、车次、运价等进行不同的组合,为不同地区的市场、沿不同的路线、以不同的发车密度提供服务,通过合理的机车车辆运用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服务。

铁路制定的“产品一服务”组合其实可以对应干不同类型的7类用户:竞争型用户,其市场竞争激烈,要求铁路提供满足其市场战略的运输服务;价格型用户,以运价决定其运输选择;服务型用户,以服务质量决定其运输选择;大运量型用户;货损型用户,如运输高价值货物的用户;外因型用户,其运输选择由他人决定的用户;库存型用户,依据库存决定运量的用户。

美国I级铁路的营销工作一直奉行80/20原则,即80%的业务来自20%的用户,重视大用户,忽视小客户。但是,从营销的角度看,短线铁路更容易满足用户需求。短线铁路管理层次少,可以即时改变调度方案;而I级铁路对非图定列车的调度,由于涉及很多管理问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确定调度方案。

4.3 运输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铁路与货主之间的重要纽带,常被称作“第三方”,一般不拥有铁路运输工具,起到传递信息或者集散货物的作用。中介机构依赖铁路灵活的运价政策获取利润。

(1)运输经纪人。提供运输路线、运价及其他信息,可以为贯主安排运输,但不承担运输责任。在运输公司销售力量不足的地区,运输经纪人显得特别重要,而且比较节省成本。

(2)货运代理商。网络化经营,负责集结始发地的小客户的货物,转送给铁路完成城间运输,并负责在目的地交付给收货人,实际上负责“门到门”的运输任务。与运输经纪人不同,代理商必须承担运输责任或者保证运输的可靠性。

(3)以货主同盟。是由运输模式(货物、方向、时间等)类似的公司组成的同盟,与代理商类似,但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通过集结大量货物降低单位运价,从而节省各公司的运费。

(4)货主代理。以驮背运输为主,他们以批发车皮的形式从铁路购买驮背运输的运力,然后出售给各个货主,也负责集散客户的拖车。

(5)物流服务商。为货主提供物流管理服务。美国铁路货运经营管理战略

5.1 运价政策

美国铁路运价比较灵活,在按照货物类别、距离、重量等确定的基本运价的基础上,铁路可以与货主协商签定运输合同。美国铁路一些运价政策充分体现了多运低价的特点。

(1)激励运价。单车按载重分段计价,低吨位高价位,高吨位低价位,旨在鼓励多装多运。规定了最小装载重量。

(2)整车运价。低于非整车运输运价,但规定了整车运输的最小装载重量。

(3)多车运价。多车运价适用于5车以上、25车以下的运量,多车运价的依据是多车运输的改编成本低。这种运价同样规定了每辆车的最小装载重量。

(4)混装运价。不同类别的货物混装比单独装载某类货物的运价低,是专门为了与卡车竞争而制定的运价。这种运价只按重量计费,而不考虑货物类别,特别适用于零售连锁业、货运代理商、货主同盟以及小包裹或邮件服务商。

(5)整列运价。铁路为货主提供优惠运价,但货主必须保证一定的运量,并且,一旦开出,即按整列计算,而不考虑编组情况。

此外,在合同运价中,如果货主同意减免铁路的运输责任,如降低对货损的赔偿要求,则可以得到更多的运价优惠。

5.2 融资渠道

美国铁路得不到政府的直接投资,因而,除了利用运营收入来支撑其支出外,还必须寻找其他融资途径用于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等。

美国I级铁路均为上市公司,可以发行和出售股票来获取资金支持。各公司每年还可以发售债券来募集资金,长期债券的期限可达30年。

美国政府虽然不对铁路投资,但每年都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担保。铁路也可以以运输设备作抵押,向银行借贷高达80%的设备购置款。相对而言,银行倾向于为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提供贷款,因为一旦铁路无力偿还贷款,移动设备更容易通过拍卖、转税等方式收回资金,而固定设施则难以处理。

此外,铁路更倾向于租赁设备来维持运营,以节约开支。因为即使拥有较充裕的资金,也不愿意花费巨额的长期投资来购置一些装备,尤其是业务还不稳定的线路或者运输品种。近年来,铁路运用的货车总数有所增加,大多数货车为企业或租赁公司所有。I级铁路拥有的货车数量逐年减少,不到货车总数的一半。如果需要,铁路可以租赁货车,由此可以节约大量的设备购置资金以及设备维护成本。

5.3 机构及人员

解除管制前,由政府制定运价、确定营业线路,铁路所能做的只是与运营相关的事务,而不太重视营销工作,认为营销并不能带来运量的增长。运营部门当时是美国铁路最庞大的、也是最有权力的部门。从解除管制后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铁路越来越重视营销工作。1977年,运营部门是各铁路公司中最大部门,其比例为46.2%,而营销/销售部门是各公司中最大部门的比例为42.3%;到1984年,运营部门是各公司最大部门的比例已下降到了23.1%,而占53.8%的营销/销售部门已成为铁路公司最重要的部门。

与管制前相比,解除管制后铁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下降,平均受教育时间延长,开始聘用年轻职员。同时,调整人员结构,补充其他行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没有铁路背景的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大大下降。

美国铁路在路网合并、弃用抛售线路的同时,连年裁员,但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一直比较高,近年来更是逐步增加,超过了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连年裁员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持人员的高素质则成为提高生产率的保证。美国铁路货运发展战略对我国铁路的启示

(1)为铁路的发展构筑外部环境。美国政府在运输政策上的支持,为美国铁路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70年代末,政府首先解除了对铁路的管制,直到1994年才解除了对卡车的州际运输管制,保护了铁路的长途运输市场而且,至今仍没有解除对重型卡车的载重管制,客观上扶持了铁路联合运输。

(2)推进市场一体化。美国铁路在发展之初就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划区域经营,市场过度分散,同业竞争激烈,不利于发挥铁路的规模优势;从近年来的趋势看,美国乃至北美铁路逐步合并,运输市场向一体化发展,成本结构趋向合理,更有利于发挥铁路的规模优势。

(3)市场定位确定运输产品。重载运输和联合运输是美国铁路的主要产品,一方面,在公路短途运输、航空高价值货物运输的挤压下,铁路货运必然定位于大宗货物重载运输;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向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为联合运输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铁路联合运输呈持续上升之势。

(4)重视市场营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铁路逐步由面向运输生产转为面向市场,将自己定位于服务性行业,非常重视营销工作。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营销部门的地位;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通过营销开辟和巩固运输市场。

8.企业品牌战略选择模型研究 篇八

内容摘要:现代企业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以品牌来建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树立企业形象,是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因此如何选择企业的品牌战略是许多企业非常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在选择品牌战略时应当考虑的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并建立了企业品牌战略的选择模型,有助于企业顺利确定品牌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等。关键词:品牌 品牌战略 企业 战略选择

品牌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心理的﹑生理的﹑综合性的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人和风景,艺术家,企业,产品,商标等等,都可以发展成为品牌对应物。我们在市场营销中说的品牌,则指的是狭义的商业性品牌,即是公众对于某一特定商业人物,包括产品﹑商标﹑企业家﹑企业四大类型商业人物的综合感受和评价结晶物。(——摘自 兰晓华著《品牌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年来,一些意识超前的企业纷纷运用品牌战略的利器,取得了竞争优势并逐渐发展壮大。从而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产品、技术及管理诀窍等容易被对手模仿,难以成为核心专长,而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因为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是一种心理感觉,这种认知和感觉不能被轻易模仿。

品牌战略的关键点是管理好消费者的大脑,在深入研究消费者内心世界、购买此类产品时的主要驱动力、行业特征、竞争品牌的品牌联想的基础上,定位好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来源(翁向东《本土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品牌战略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对其中四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综合各自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实施战略。

(一)品牌外部环境分析

行业成熟度:成熟度高的行业,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技术更新的可能性较低,服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买方市场形成,细分市场成熟,消费者消费具有倾向性;行业比较集中等。成熟度低行业的特点则相反。

企业所处的行业的位置:领导者,在资金、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占有优势;有领导潮流的能力;抗风险性能力高等。非领导者,在产品、技术等某个方面有一定专长;组织有相当的灵活性;具有良好的开发细分市场的能力等。

(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资源状况:包括人、财、物等硬资源和组织结构、信息传递、企业文化等软资源。资源状况良好的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比较倾向于品牌价值的增长,资源状况不好的企业倾向于保守、稳定地制定自己的品牌战略。

当前竞争战略的类型。偏进攻:战略态势积极,合理利用当前资源获取竞争优势,可能打破现有的竞争平衡,甚至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偏防守:战略态势消极,可确保当前的地位,减小对手进攻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拖垮对手企业。

企业品牌战略及其选择

企业在规划品牌战略时不仅要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品牌战略,还要考虑品牌战略的层次、原有特点等因素。品牌战略可供选择的模式多种多样,现将可供选择的品牌战略及其使用条件简单介绍如下 :

创造同级新品牌:当企业试图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市场或产品类别,母品牌不能对新产业、市场或产品类别提供品质承诺或规模、实力等象征。因而有必要创造同级新品牌以全新的公司形象来开拓新的市场,进入新的产业。

创造次级品牌:母品牌形象和资产足够强大,但仍需要为母品牌增加形象、个性、市场细分。

更换当前品牌:原有品牌已经不具有竞争力,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仍然旺盛;企业拥有建设新品牌、树立新形象的资源。

剥离子品牌:子品牌的市场承认度不足,威胁到社会对其母品牌的评价;子品牌成为母品牌的累赘,市场前景暗淡。

品牌联想:当前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有必要加大宣传投资,竖立品牌的核心价值、独特的情感。

放弃品牌:当前品牌几乎无可继续利用的价值,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正持续走低;行业退出壁垒较低,企业的战略目标已经转向新市场。

品牌重新定位:因竞争者的出现导致企业市场占有率降低,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品牌联合战略:企业品牌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当有行业竞争者对企业发动进攻时,联盟对象拥有企业急需的核心能力。

扩大规模:企业拥有继续扩大市场规模的生产和营销能力;目标市场尚有未开发的部分,值得企业去拓展。

增加新内容:当前品牌仍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品牌的市场认同度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正在发生变化;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或服务创新。

本文利用四分格法建立选择模型,如图

1、图2所示。图2中的序号与图1中品牌战略相对应。品牌价值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为了确定品牌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本文中给出的品牌价值指标及计算方法如表1。

对表1中各个指标进行调研、计算、统计后,通过与当前行业内其它品牌的相关指标的横向比较和与自身品牌历史相关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后可以了解到企业自身品牌在哪些地方具有优势,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后采取适当的品牌战略弥补不足,扩大优势。

企业选择品牌战略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考虑企业面临的各种多变的外部环境,更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拥有的资源。行业成熟度、企业所处的行业的位置、企业资源状况、当前竞争战略的类型是企业在选择战略时应当考虑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以此为基准建立模型,即确定核心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列举可选择的品牌战略—利用四分格法选定战略—制定评价指标、建立控制体系。企业可参照相关的模型,通过调研、计算、统计后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然后根据品牌战略的相关内容进行品牌战略的推广实施。参考文献:

1.曹洪军.中外品牌战略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评论,2003-08

2.小阿瑟·托马森.战略管理学—概念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9.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九

1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由于国际之间的经济竞争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因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纷纷由“多元化”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市场、核心顾客和核心产品放到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突出主业经营和“归核经营”,削弱或放弃边缘业务。

例如,始建于1865年的诺基亚公司,第一个产品是木浆,1966年诺基亚公司和芬兰橡胶公司、芬兰电缆公司合并为诺基亚集团,从事化学、电器、电缆、机械、制鞋、橡胶、电子等多种行业,其中通信业务的份额在公司的份额中不足20%。1990年初,在公司几乎所有产品都盈利的情况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审时度势,提出公司业务向移动通信战略转移的决策,公司果断地卖掉当时仍然赢利的其它业务,全力专注移动通信这一核心业务领域。经过10多年的努力,该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和领先的移动设备供应商。目前,该公司在9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在11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行销130多个国家。2003年该公司全球销售收入达300亿欧元,利润45亿欧元,移动电话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8%,连续6年保持全球第一位。[1]

又如,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原来的业务繁多但缺少核心技术,1995年,公司对所属的1200多家分公司进行资源重组和业务调整,把原来繁多的业务调整成以数字交换机、光缆、移动电话等7个产品为中心的核心业务。目前,该公司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网络领域、宽带接入领域的市场份额均具全球第一。[1]

此外,像雀巢公司坚持从事饮食品行业,拓宽和发展饮食品的制造技术和业务;宝马、奔驰等公司,严守汽车制造业,并以其高强的发动机制造技术为基础,拓宽相关机动交通工具产业;欧米加公司突出钟表的核心业务,推进钟表业务向纵深发展。

据美国《财富》杂志的最新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40家企业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比重95%以上,占500强的28%;有194家企业,主导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70%~95%,占500强的38.8%。这表明,重视核心业务、追求主业、突出专业化经营已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 [1]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之所以要如此转变,固然有诸多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便跨国公司迅速提高和巩固竞争力。不错,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使跨国公司增大经营的回旋余地,有可能增加拓展市场的机率,有可能通过多元业务的组合互补,降低经营的风险。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信息流动如此灵通、各国市场空前开放、竞争如此剧烈的今天,跨国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必将遇到一系列的难题,其一,增大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极易出现顾此失彼,影响跨国公司的整体实力。因为跨国公司的特点决定其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仅要经营多个领域的业务,而且每个领域的业务都要达到相当的规模,由此必然带来经营要素配置、价值链安排和营销等一系列流程的复杂性和分散性,需要协调的关系多种多样、错综复杂,这无疑增大了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极易出现顾此失彼、甚至混乱无序的现象,影响跨国公司的整体实力;其二,极易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加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当不同的跨国公司因多元化经营而涉足同一领域时,其产品和服务必将同质化,不利公司形成产品与服务的特色,不利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增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对抗度,容易出现“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的局面;其三,不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经营资源也是稀缺的,也面临如何以有限的经营资源获取尽可能好的效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核心竞争力,把有限的经营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对核心业务精耕细做,把核心业务做精做优做透。然而,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却使有限的经营资源分散到多个领域的业务,这种“四面出击”的做法,虽然把业务做多了,但却难以做精做优,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不仅难以“多而强”,反而容易“散而弱”,削弱竞争力,增大经营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的难题,跨国公司必须实行经营战略的转变,即由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战略,由外延扩张型的经营转向内涵集约型的经营,注重优化公司的内在素质,形成独特的经营优势,以便在惨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2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转变对泉州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泉州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对泉州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泉州民营企业要在汹涌的竞争浪涛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应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中感悟启示,开拓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存与发展的本领。

2.1 更新经营观念

经营观念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树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经营观念,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泉州民营企业的经营观念主要是“爱拼敢拼”、“做大做多”,在此经营观念的指导下,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泉州民营企业克服了资源先天不足、企业家素质起点低和办企经验缺乏等诸多的困难,勇拼敢闯,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企业的规模由小变大,企业的数量由少变多,知名度由低变高,市场空间由窄变宽,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泉州模式”,这反证了“爱拼敢拼”、“做大做多”的经营观念是积极的。然而,随着市场变化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对外开放深广度的提高,仅有这样的经营观念是不够的,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爱拼敢拼”,强调勇而忽略了谋,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二是“做大做多”,强调企业的经营规模化和多样化,而忽略了经营优质化和核心化,极易导致企业粗放经营和分散经营,出现“大而散,大而弱”的现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将“爱拼敢拼”、“做大做多”的经营观念转为“敢拼善拼,做优做精,做实做强”的经营观念,既敢于冒险开拓,又讲科学智慧,注重战略管理,走集约化的经营之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由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

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在经营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及重要启示。突出主业经营、“归核经营”是大多数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做法。

目前,泉州不少民营企业大多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例如有的企业集团,除了经营男装(主要是夹克休闲装)外,还经营皮鞋、啤酒等多项业务。但实际效益并不理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削弱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泉州的民营企业尚不具备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

1)缺乏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力。

经验表明,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必须以雄厚的实力为后盾,有雄厚的实力才有可能使各方业务达到相应的经营规模,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2] 然而泉州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实力都不雄厚,能够名列全省前茅的企业寥若晨星,尤其是人才和资金还处于相对的弱势,在这种情形下,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把并不充裕的经营要素耗散在多项业务上,必然出现“多而小”、“散而弱”的经营局面,不仅无法形成整体的经营优势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反而稀释和弱化竞争力,极易被竞争对手各个击破,以败告终。

2)缺乏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管理素质。

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还必须以优异的管理素质为条件。泉州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是由农民或城镇居民创办的,或者是家庭式的企业,或者是带有浓厚家族色彩的企业,其企业家尽管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或敢做敢为的农民或城镇居民,但毕竟在管理素质上先天不足,无论是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上,还是在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经验上,均难以适应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难免出现“多而乱”、“杂而粗”和应接不暇、相互抵消等现象,难以取得预期的效益。[3]

3)缺乏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战略目标体系。

实行多元化战略,必须以明确的战略目标为先导。多元化战略目标一般可分为加速企业成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等类型。从泉州民营企业的现状看,应选择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然而,大多数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民营企业却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尤其是缺乏清晰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缺乏各元业务目标之间的配套,没有形成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这势必导致各元业务“各自为政”、“各行其道”、“各施其策”,甚至相互削弱,从而,增大了企业整体的管理难度,影响企业经营整体的推进,降低了企业整体效益,削弱了整体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各元业务缺乏相关性。

从泉州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和经营要素条件看,若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比较妥当的是选择相关性强的多元化经营,以提高经营要素的利用率,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降低多元化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但泉州大多数民营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中,恰好忽视这一点,所经营的各元业务跨度大、相关性低,不是以核心业务为基础或为中心适当辐射扩张,无法形成网状经营结构,既不利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也不利企业资源的利用,还增大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影响经营效益。

5)缺乏防范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机制。

泉州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原因之一,是更多地看到多元化经营的利,特别是机会,而忽略了多元化经营的弊,尤其是风险。因而缺乏建立防范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机制,既没有充分地评估多元化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没有制定多元化经营防范预案,因而一旦遇到经营风险常常难以有效抵御,节节败退,造成损失。

泉州大多数民营企业既然尚不充分具备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条件,且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效果并不理想,那就应该审时度势,明智抉择,由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特别是转向核心业务的经营,以利形成经营特色,巩固经营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2.3 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创新

企业拥有各层次、各门类的人才,并不断优化人才的素质,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经验之一就是实施国际化的人才战略。泉州民营企业的最大弱势就是缺少人才,不仅缺少各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而且缺乏大量的基层操作性的技术人才,甚至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由此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4,5] 显然,泉州民营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广纳人才,用好人才,优化人才。一是要积极地培养家族人才,广泛吸纳社会人才,以缓解人才不足之困;二是要从机制上确保对人才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使人才能够施展才华,发挥才智,并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稳住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三是要改变“掠夺式”的人才使用观,在用好人才的同时,培养和优化人才,加大投入,建立优化人才的激励机制,使人才具有自我优化内在动力和外在的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避免素质的退化或弱化。

同时,企业要注意管理创新,以此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问题,为其他的管理创新提供体制保障。一方面,要寻找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制度的结合点,创造一种既能发挥家族企业制度的优势,又能克服其弱点,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兼容性与弹性大、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强的具有泉州民营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构建学习型的企业。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增加积累性知识,并由此转化为高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6,7] 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其前提之一就是增加积累性知识,为此,企业必须将自己建成学习型的企业。泉州民营企业的创建起点较低,企业家的素质起点不高,缺乏学习机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由此,构建学习型企业,对泉州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泉州民营企业家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当作终身的内在需求;应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确保学习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应加大学习的投入,妥善处理工学矛盾,从时间、费用等方面为企业成员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激发企业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素质的状况,灵活地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应注重将企业成员所积累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如应变的能力、快速掌握技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 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扩展品牌效应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秘诀之一。近几年来,美、日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科技投入一般超过本国科技投入的60%以上。世界上的重大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 80%左右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被跨国公司所垄断。[8] 由此,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竞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泉州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是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注重技术的模仿和消化,轻视技术的创新,虽然模仿技术越来越精,消化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但由于技术创新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要素的潜力未能充分利用,因而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竞争力不够强,在竞争中只能依靠规模取胜而难以通过创新领先。要改变这种状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此,泉州民营企业必须转变技术观念,即由注重技术的模仿与消化转为注重技术的创新,为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必须建立技术的研发机构,配备结构合理的技术研发人才,为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必须增加技术的研发经费,加强与科研、高校及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开展技术研发,形成并完善核心技术,培育或强化企业的技术优势[9];必须健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和保护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尽快地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独特的技术竞争优势。

在强化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企业要努力扩展品牌效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营经验表明,品牌与核心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品牌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创建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品牌的创建、品牌效应的发挥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弱,产品价位不高,其原因之一是缺乏自主品牌,以至产品处于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虽然拥有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盈利回报,盈利能力较弱,因此,我国的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战略。 [10,11,12] 泉州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创立了许多品牌,如“七匹狼”、“九牧王”、“安踏”、“恒安”、“柒牌”、“虎都”等,形成了富有泉州特色的品牌优势,使其产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尽管如此,泉州民营企业的品牌创建与品牌效应的发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品牌的文化含量与技术含量比较低,品牌的影响力不够强,在2005-2006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里,泉州民营企业的品牌寥寥无几[13,14],品牌形象不甚理想,品牌的战略策划水平较低,品牌的管理能力较弱等。为此,泉州民营企业应强化品牌意识,重视和加强品牌的经营与管理,扩展品牌的效应。当前,要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保护品牌。要珍惜品牌,克服“一劳永逸”的想法,时时刻刻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维护品牌的信誉,保持品牌的既有含量,要运用法律等手段,防范他人侵犯品牌;要慎用品牌,不要轻率地让渡品牌的使用权,也不要泛用品牌(如将一个特定产品的品牌用于没有相关性的产品等),以维护品牌的独特优势,避免品牌贬值;二是提高品牌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有益经验,通过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消费者需求研究及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研究,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使品牌达到文化含量、技术含量、产品质量、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的和谐统一,提高品牌的档次,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品牌的附加值;三是扩展品牌的效应。要继续扩大品牌的宣传,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要积极参与品牌的权威认证,力争使品牌进入商务部或国家权威机构的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名单,以强化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要以名牌的创建和优化,带动企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转变对泉州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最根本的启示是泉州民营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纷纷转变经营战略,即将“多元化”战略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战略,注重优化公司的内在素质,突出主业经营和“归核经营”,形成并强化独特的经营优势,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转变经营战略之举对泉州民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重要的启示,即泉州民营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开拓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必须更新经营观念;由多元化经营转向专业化经营;以人为本,注重管理创新;强化技术创新,扩展品牌效应。

10.战略选择对数码印刷企业的启示 篇十

摘要电子商务(EC)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而现代物流企业的兴起也仅有三十几年的时间,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在当今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年代,如何应付电子商务的挑战,从而利用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战略选择,使物流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更快更稳地发展。

本文在阐述了有关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从国外电子商务下先进物流模式的介绍入手,分析了中国发展现代物流的障碍,最后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电子商务下进行战略的创新与发展。分别介绍了即时物流战略,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互联网物流战略和绿色物流战略。

针对本人在青田邮政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实证分析里,文章还对中国邮政如何切入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邮政物流配送业务,并使之成为中国邮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网络化战略

一、前言

电子商务的话题,似乎向来都是IT行业的专利。而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存在这种“技术为先”的误导,大家都把电子商务当作主体在推广,没有从工具角度看待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仅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待传统企业,而没有从传统企业的角度看待电子商务。实际上电子商务只不过仅仅是使交易双方利用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完成传统的以纸为媒介或面对面的一种交易手段。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以下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1]。而翻开近几年来有关电子商务的论著,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十分强调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而忽略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事实果真如此吗?

物流作为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竞争迫使中国物流企业向以市场利益为驱导的产业化道路前进。而以信息技术增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革迫在眉睫。可想而知,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年代,传统方式的物流企业又怎能与电子化、网络化的物流企业相抗衡?物流企业该如何在战略上不断求新、求变,追求竞争优势?本文将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挑战以及电子商务下物流企业的战略创新与发展等方面作系统阐述。以期能为“入世”后关心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

1、物流概述

1.1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其中所提出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又有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年提出起,经过70多年的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称作physical distribution的。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 distribution,可见其外延更为广泛。1.2 物流的分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这里只介绍按性质对物流进行分类。按照性质分[2]:

(1)社会物流。常称为大物流,是指流通领域发生的物流。社会物资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1

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的关系

(2)行业物流。常称为中物流,是指行业内发生的物流。同行业中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对手,但在物流领域中常常相互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合理化。

(3)企业物流。常称为小物流,是指企业内发生的物流。企业物流按照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可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废弃物流。图2为企业物流水平结构: 回收、废弃物流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

供应者原材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库存顾客 在制品库存 物料流信息流

图2 企业物流的水平结构

1.3 我国传统物流活动与国外先进物流的差别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

另一条途径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国外的物流业基本上就是我国的储运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

★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中; ★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存储与运输以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物流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在二次大战后才在各国兴起,而在我国,储运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

2、电子商务与物流

2.1 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开展的一种先进的无纸交易方式,是参加交易的买卖双方、银行或金融机构和所有参与者的合作伙伴,通过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因特网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商务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形式,其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而目前解决较好的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关环节,真正的难题是物流配送。如何安全、可靠、及时地把货物从企业送到客户那里,高效低耗的物流配送体系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高效畅通及低成本的物流支撑,电子商务的优势将无从谈起;没有真正能让用户满意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就无法为客户创造应有的价值,电子商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商务“成也物流,败也物流”[3]。图3为电子商务的流程,表明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是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寻找产品/服务信息,发现产品信息 各种信息比较

价格、交货时间等内容的谈判 订购 付款

发货、仓储、运输、加工、配送、收货————物流 消费者服务支持

图3 电子商务的流程

2.2 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据化等。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一过程,或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过程,都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使其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intranet)。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高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需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柔性化的物流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特点。

三、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挑战

1、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与传统方式物流配送的差别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和传统方式的物流配送有很大差别,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电子商务公司与物流企业的接口问题。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需要把配送服务直接整和在电子商务平台里面。整和后,定单完全自动生成:当客户完成网上购物,选择了物流企业的配送服务,客户定单的配送信息就通过物流配送系统自动转到物流企业的业务部门。定单信息的自动传送需要电子商务公司和物流企业内部进行技术连接。业务人员接到定单后就可以为客户服务。在整个过程中,客户不需要再连接到物流企业的网站下定单,电子商务公司也不操作物流平台,由物流企业直接与客户交易。其次,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还涉及到配送服务费用的在线支付问题。传统配送的费用清算是在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进行,和银行没有直接关系。但电子商务配送的费用清算是由银行来划账。具体是,用户在网上订购了商品,在线支付之后,银行对这笔货款进行清算,然后把清算出的配送费用直接转到配送公司的账户上。整个过程中,用户、电子商务公司、物流企业都不管现金的直接接收。以上才真正实现了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过程。

2、电子商务对我国物流企业的挑战

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都形成了那些挑战,提出了那些新的要求呢?一般认为是速度,是个性化客户服务,是降低服务成本,是建立供应链联盟等。但是,对我国绝大多数处于转型中的物流企业来说,现在谈论要应对这些挑战似乎为时过早,那么,电子商务对转型中的物流企业所提出的挑战又是什么呢? 从过程的观点看,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网上交易活动,而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化商务管理过程。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电子化商务管理活动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和分配,即商务活动信息化。所谓商务活动信息化,就是用数字或数字组合来反映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极其变化。当企业的经营状态发生变化或偏离预定轨道的时候,信息系统就会捕捉变化、记录差异、分析结果并发出信号。当然,由于企业的运营状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对企业运营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实时监测和控制的过程。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最根本的挑战来自于它对物流服务过程信息化的要求。物流服务过程的信息化要求企业基础管理的规范化。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能够生存的问题。

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不仅仅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问题,而且是一项企业改造的系统工程。主要的工作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积极培养物流服务的想象力;选择适宜的市场定位;制定适宜的服务战略;选择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对物流服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等等。

四、电子商务下物流企业的战略创新与发展

1、国外电子商务下先进物流模式介绍 1.1 国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解决方案 ◆美国——物流中央化

美国——物流中央化的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统一从整体进行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1)在市场营销方面

物流管理含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2)在流通和服务方面 在物流管理过程含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日本——高效配送中心

(1)物流过程是: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废物的再利用及生产资料的补足和再生产)。(2)物流是非独立领域,由多种因素制约。

(3)物流(少库存多批发)与销售(多库存少批发)相互独立,必须统筹安排来获得整体成本最小的效果。

(4)物流的前提是企业的销售政策、商业管理、交易条件。(5)产品设计阶段决定效率。

(6)销售订货时,交货条件、订货条件、库存量条件对物流的结果影响巨大。流通中的物流问题已转向研究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问题方向。◆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物流代理

物流代理(third party logistics,缩写为TPL)字面含义为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其定义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定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6]。从广义的角度以及物流运行的角度看,它包括一切物流活动,以及发货人和物流代理商之间的正式合同为条件的。这一合同明确规定了服务费用、期限及相关责任等事项。狭义的物流代理专指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但仍承接物流业务,借助外界力量,负责代替发货人完成整个物流过程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

物流代理公司承接了仓储、运输代理后,为减少费用的支出,同时又要使生产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就必须在整体上尽可能的加以统筹规划,使物流合理化。1.2 国外电子商务下先进物流模式案例介绍

美国的物流配送业发展起步早,经验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对我国物流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美国物流配送形式如图4所示。图4 美国物流配送形式示意图 ▲美国配送中心的类型

从20世纪60年代起,商品配送合理化在发达国家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向流通领域要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配送中心运作流程

美国配送中心的库内布局及管理井井有条,使繁忙的业务互不影响,其主要经验是[6]:(1)库内货架间设有27条通道,19个进货口。(2)以托盘为主,4组集装箱为一货架。

(3)商品的堆放分为储存的商品和配送的商品。一般根据商品的生产日期、进货日期和保质期,采取先进库的商品先出库的原则,在存货架的上层是后进的储存商品,在货架下层的储存商品是待出库的配送商品。

(4)品种配货因为是数量多的整箱货,所以用叉车配送;店配货因为是细分货,小到几双一包的袜子,所以利用传送带配货。

(5)轻量、体积大的商品(如卫生纸等),用叉车配货;重量大,体积小的商品用传送带配货。

(6)特殊商品存放区,如少量高价值的药品、滋补品等,为防止丢失,用铁丝网圈起,标明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2、中国发展现代物流的障碍

发展现代物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利用,而国内真正重视和应用信息化的物流企业到底有多少呢?就好比在入世临近时,我们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规则的掌握有多少呢?而不少的外企老总却对中国入世的条文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这当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管理者对责任的理解。

长期计划经济带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已经到了“知错难改”的程度,“入世”后的压力正是对社会惰性开出的一剂良药,入世会导致短期的挑战,却产生长期的机遇。我们常常过于强调流程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处理问题的轻重缓急。什么是流程,实际上就是具体部门之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各负什么责任、做什么事。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企业还没有改革到位,涉及到的利益纠纷没有解决,所谓的“流程”对企业来说等于零。

现在发展电子商务,有必要解决技术、业务、法制建设、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问题。但是所有这些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解决,最难的就是国家或企业根本性的改革问题。我们推行现代物流,涉及到各行各业有很多相重叠的职能和内容需要规范。同样在企业内部要进行供应链管理,也有企业各部门之间分工职责的重新确认,而这些就有赖于企业内部的深化改革,只有这些改革完全推行以后,才谈得上整个生产和管理环节的流程调整。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障碍,主要有三点[7]:

首先,物流及运输还没有开放,是一个管制的行业,这点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因为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其次,现代物流是海、陆、空、信息技术和仓储等方面的复合体,但目前国内的几个部门,在审批过程中比较混乱和烦琐,而为了未来物流的发展,政府可以考虑由一个专门的部门做审批、协调和监管。

第三,国内很多企业对物流有误解,谈到物流就要建仓库,而实际上现代物流的仓库是越小越好,最终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中国的开放毕竟只有二十几年,能不能理解和接受已经存在的障碍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这当中,大家协力将这些障碍挪开,还是拼命要打倒这些障碍,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有着理性的因果分析,在过渡期间会顺畅的解决矛盾,而后者却是感性的行为,最后即便排除了旧障碍也会产生新矛盾,划得来吗?

3、电子商务下物流企业的战略创新与发展

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电子商务下企业成本优势的建立和保持需以可靠和高效的物流运作为保证。现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以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加强“品质经营”,即强调“时效性”,其核心在于服务的及时性、信息的及时性、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这些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物流能力作保证。而近十几年来,不断延续的环境变化和新型营销体制的确立已成为物流企业在战略上不断求新、求变,追求竞争优势的压力和动力。首先是货主物流需求不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这表现为追求在必要的时间配送必要量、必要商品的多频度少量运输或Just—In—Time运输这种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将逐渐普及,并成为物流经营的一种标准。其次,经营环境和新型营销体制对战略的影响除了需求方面的因素外,供给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从事物流经营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该如何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适时、有效地开展物流战略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从总体上看,企业物流的革新与发展都是紧紧围绕产、销、物紧密结合而开展的,其表现出来的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即时物流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向精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其中即时制管理(Just—In—Tim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产品从事必要量的生产和经营”,因而不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浪费和造成成本上升的库存,即所谓的零库存。即时制管理是即时生产、即时物流的整和体,即时化的物流战略又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即时采购。即时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或商品调达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是从平准化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的结果。平准化生产是为了及时对应市场变化而组织的一种以小批量、多品种为生产特点的敏捷作业管理体制。要做到即时采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如何确立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在传统的采购活动中,企业与供应商只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所以供应商的数量也较多。而在即时采购条件下,由于要求供应商的经营行为能充分对应下游企业的平准化生产,做到同步工程,一方面只有建立稳固的长期交易关系,才能保证质量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只有强化、指导供应商作业系统的管理,才能逐步降低采购成本。因此,在即时采购条件下,企业是与少数供应商结成固定关系,甚至是单源供应。

◆即时销售。在构筑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确立即时销售过程中,对于物流企业,物流中心有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即物流系统的设立应充分对应一定圈内店铺运营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商品配送、流通加工的效率,减少销售中的损失,同时也使物流服务的速度迅速提高。当然,还应当看到的是,即时销售体制的建立除了通常所说的物流系统的构建外,信息系统的构筑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很多企业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的销售物流效率;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在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或零售企业之间实现订、发货自动化,真正做到销售的在线化、正确化和即时化。3.2 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

协同化物流是打破单个企业的绩效界限,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出最适宜的物流运行结构。在如今流通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各经济主体都在构筑自己富有效率的物流体系,因而反应到流通渠道中必然会积极推动有利于自身的物流活动和流通形式,这无疑会产生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除此之外,不同规模的企业也会因为单个企业物流管理的封闭性产生非经济性。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和配送上必须充分对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趋势,这无疑大大推动了多品种、少批量、多频度的配送,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激烈。作为企业物流战略发展的新方向,旨在弥和流通渠道中企业间对立或企业规模与实需对应矛盾的协同化或一体化物流应运而生。

★横向协同物流战略。所谓横向物流协同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机制。前者是产业内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有效地开展物流服务,降低多样化和及时配送产生的高额物流成本,而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通过物流中心的集中处理实现低成本物流的系统。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物流是将不同产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集中起来,通过物流或配送中心达成企业之间物流管理的协调与规模效益性。因为同产业协同物流由于同类型企业的商品活动是集中进行的,因而各企业经营情况以及商品流转的信息等易为竞争者所获得,即所谓的“企业机密的泄露”,从而不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施展。相反,不同产业企业间的协同物流,由于相互之间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存在直接的竞争替代性,因而既能保证物流集中处理的规模经济性,又能有效地维护各企业的利益以及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因为如此,如今国际上不同产业间的协同物流相对发展较快。

★纵向协同物流战略。纵向协同物流战略是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协同作业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物流活动的效率性(即通过集中作业实现物流费用的递减),而且还包括物流活动的效果性(即商品能迅速、有效地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提高商品物流服务水准)。纵向协同物流的形式主要有批发商与生产商之间的物流协作和零售商和批发商之间的物流协作等形式。批发与厂商间的物流协作有两种形式:一是厂商力量较强劲的产业,为了强化批发物流技能或实现批发中心的效率化,厂商自身代行批发功能,或利用自身的信息网络,对批发企业多频度、小单位配送服务给予支援;二是在厂商以中小企业为主、批发商力量较强的产业,由批发商集中处理多个生产商的物流活动。零售与批发的协作则表现为一是大型零售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批发商经销的商品都必须经由该中心,再向零售企业的各店铺进行配送。二是对于大型以外的中型零售企业来讲,他们不是自己建立物流中心,而是由批发商建立某零售商专用型的物流中心,并借此代行零售物流。

★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协同化。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它提供了一种继承物流作业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而且还能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且成本相当或更低廉的物流服务。从第三方物流协作的对象看,它既可以依托下游的零售商业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加工中心,也可以依托上游的生产企业,成为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物流代理。目前第三方物流无论在国际还是在我国国内都有着广阔的市场。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9]。所以在积极发展协同物流时应充分关注第三方物流的作用。3.3 互联网物流战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市场渗透,正在促使企业的商务方式发生改变。由于互联网具有公开标准、使用方便、相当低的成本和标准图形用户界面等特点,使得利用互联网的物流管理具有成本低、实时动态性和顾客推动的特征。互联网物流战略表现在,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这种现代信息工具,进行网上采购和配销,简化了传统物流烦琐的环节和手续,使企业对消费者需要的把握更加准确和全面,从而推动产品生产的计划安排和最终实现基于顾客订货的生产方式(Build—To—Order,简称BTO),以便减少流通渠道各个环节的库存,避免出现产品过时或无效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大幅度降低沟通成本和顾客支持成本,增强进一步开发现有市场的新销售渠道的能力。如今,互联网物流作为物流管理的一种新趋势正在企业实践中广为应用。这里应当提出的是,互联网物流的兴起并不是彻底否定了此前的物流体系和物流网络,相反,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因为虚拟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必然在实践中产生大量的实体商品的配送和处理,而这些管理活动必须以发达的物流网络为基础才能够实现,或者说互联网物流是建立在发达的实体物流网络基础之上的。作为优秀的物流企业,应将这两者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3.4 绿色物流战略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不仅因为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还表现在容易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所以,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对于企业物流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具体来讲,要实现上述目标,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不仅要在系统设计或物流网络的组织上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即实现最低的配送成本)和经营战略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商品消费后的循环物流,这包括及时、便捷地将废弃物从消费地转移到处理中心,以及在产品从供应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减少容易产生垃圾的商品的出现。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如何使企业现有的物流系统减少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拥挤的车辆、污染物排放等)。显然,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企业在物流安排上有一个完善、全面的规划,诸如配送计划、物流标准化、运输方式等,特别是在制定物流管理体系时,企业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其他企业协同起来,从综合管理的角度,集中合理地管理调达、生产和配送活动。

五、实证分析

——电子商务下邮政物流的路怎么走?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物流界,对于拥有百年品牌信誉、三网合一优势的“百年老号”——中国邮政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实力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企业。邮政参与物流竞争在网络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是:中国邮政已形成了一个以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邮路为连线,以邮件处理中心为节点,以遍布城乡的营业、投递局(所)为终端的四通八达的邮政实物专

递网;初步形成以综合计算机网为骨干、183电子商务网站和185客户服务中心以及营业局(所)为主要接入平台的全国邮政信息网络;邮政绿卡网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可靠的资金、安全认证和方便的支付手段。实物传递网、信息网和邮政绿卡网三大网络资源成为邮政进军现代物流领域的宝贵财富。但我们应该承认,邮政的网络体系本不是为了物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说邮政长期从事的传递业务具有一定的物流雏形,但与真正的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服务毕竟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在被公认为“财富”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许多不适应现代物流市场需求的地方。物流作为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面对国际上诸如联邦快递、UPS这些专业的、全球性的物流企业,中国邮政物流的路怎么走?如何去夺取中国速递市场和物流市场的这块“大蛋糕”呢?

邮政只有抓住机遇,以“第三方物流”为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乘势而上,相信是可以在电子商务浪潮中大显身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古老的邮政定能重获生机。

1、“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流模式

从我国物流配送的运作模式来看,有关专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自营物流配送模式,即生产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创建自营配送中心,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二是合作配送模式,即若干相关联或相类似的企业在充分挖掘利用各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基础上,联合创造配送组织的形式;三是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即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和社会化配送中心,为一定市场范围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获取盈利和自我发展的物流配送组织。这里说的第三方物流,即由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提供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可以使物流委托方集中精力用于生产经营,并可减少用人,降低成本。大型企业利用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送,可比自设网络节省20%—30%的成本。最重要的是第三方物流可以打破地地域界限,远距离配送物流,发挥电子商务的高效快捷的优越性。因此,第三方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流配送方式,也是解决电子商务物流瓶颈的最佳选择。

2、物流配送,中国邮政进军电子商务的核心优势 电子商务是融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型经济运作模式。中国邮政同样具有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优势。中国邮政的实物运输网和投递网遍布城市,有236中心局和6.67万处邮政局所,总长307万KM的邮运干线,4.4万余辆汽车,10架飞机,邮船13艘,火车邮厢75辆,包裹分拣机142套[11]。函件和包裹送达世界各地,使得邮政完全有实力解决好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问题。邮政绿卡网已实现31个省1960个县18806个网点的异地存取,ATM机4310台,绿卡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信息网之一。2001年7月1日开通的电子汇兑业务,已覆盖31个省中心城市,电子汇兑联网网点达5000个以上。邮政绿卡网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可靠的资金、安全认证和方便的支付手段。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已覆盖全国31个省和229个中心局,它可以实时提供数据、语言和图像信息的传递,可为电子商务信息传递提供方便、宽阔、平坦的技术平台。可以说,邮政的“三流”和电子商务“三流”的有机结合,可以开拓邮政电子商务美好的未来。邮政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直接的电子商务活动,如在已建立的“183”电子邮政商务网上,进行网上邮政业务交易并可建立网上超市经营各类产品;也可为电子商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提供资金结算和物流配送等。

3、从瓶颈切入,打造邮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品牌

电子商务发展最薄弱的、最关键的环节,正是邮政核心优势所在,也正是邮政进军电子商务的切入点,中国邮政应当从“第三方物流”做起,继而不断完善邮政金融系统和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电子商务。

邮政进军电子商务物流,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不论是人员素质,设备规模和技术含量,还是管理体制,操作规程都还不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已远远超出邮政传统实物传递体系的范畴,对运输、处理、配送、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邮政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设相对独立又能综合利用的邮政物流配送中心、传输体系和投递体系。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实际上是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合称,可以通过对邮区中心局改造后衍生出来。邮区中心局是邮政实物传递网的主体,分布在大中城市和交通线的节点上;邮政的主要生产场地、大型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能力都集中在此,通过对现有中心局的改造,使之成为能承担起物流配送的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不管是新建还是改造,都要按照集装化的要求进行,安装大型分拣、推挂设备,配备足够的仓库和大型车库。当然,为节省投资,仓库可考虑租用。对内部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使之适合大件、重件的处理,以减少内部的搬运装卸环节。现有邮运网四通八达,普通、快速、特快多层次完备,装备精良,只要有针对性进行改造,并整合邮运车辆和直递车辆资源,增配长距离运送的大吨位厢式货车和集装箱运输车,同时实行物流运输相对独立,另辟快件运输网运送报纸、特快邮件。从节省成本计,邮政物流运输要充分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的运输能力和社会上零散的运输能力,成立联合运输股份公司。要整合原有邮政投递网,考虑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多样化、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和邮政原有投递业务的特点(报纸投递频次固定),物流配送投递网应单独组建,实行24小时以及上门投递服务。另外,邮政要利用综合计算机网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既适应内部业务运作,又对客户开放,逐步做到与主要企业、电子商务商、客户的计算机联网,信息共享,特别是对重要物资的配送实时跟踪。邮政要成为社会物流的公共平台,并用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实现初步的效益,邮政物流网的改造必须立即着手,奠定市场先入优势。建设好物流网络,是邮政进军电子商务物流的第一步,接下来将是如何拓展物流市场的问题,市场巨大,但也不是任一项业务一开始就适合邮政做的。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业务多样化成为趋势,邮政应从做BtoC开始,继而发展BtoB,最终形成BtoBtoC的链条形。

上一篇:谈如何做好一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下一篇:三八妇女节矿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