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精选12篇)
1.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一
对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
胡 仕 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教学手段的代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情景教学”。而且信息容量大,密度高,渠道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普通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以至于能否用多媒体上课成了评价一个教师的重要依据。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有人戏说,日本鬼子战斗力强依靠的是轻重机枪、迫击炮,现在的语文教学出彩依靠的是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声音、文字,可谓“鼠标点点点 画面飞飞飞”。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却还要打上问号。多媒体教学难道真的就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吗?其实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极易走两个极端。多媒体教学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渠道多及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的优点,大多数教师对这两个优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在利用多媒体这两个优点的时候极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密度高,渠道多的特点增加教学内容,将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当做课堂知识的压缩机和加速器,形成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么一些老师不明白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吸引”,只求新奇,使得多媒体的运用喧宾夺主,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设臵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用过的图片、音乐、视频资料、动作效果来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资料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 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上课时走马观花、湖光掠影,却几无收获,造成教学效果低下。
二、容易造成师生“感情冷漠”,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使得多媒体将教师牢牢的困于三尺讲台之内,生生地割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三、过多的挤占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的精力投入不足,并使的教师的基本功退化。本人在教学中也经常制作一些课件,深深的体会到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制作出较好的课件花费的时间往往还比不使用课件备课要多的多。这就使得教师投入到其他环节的时间和精力大打折扣。同时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上课使教师板书书写、语言组织能力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基本功的退化,完全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四、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避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表现的却是落后的教学思想。我们只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摆正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位臵,不一窝蜂地赶潮流,语文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二
一、课堂流行的时髦话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自主学习语文,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教师上的每一堂课, 或每教一篇文章都千篇一律, 冒昧地赶时髦。这样一来, 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 背后就存在一些令人疑惑思考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 让学生朗读课文时, 教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场面极为热闹。难道就只有大声朗读这种喜欢的方式吗?这是因为让学生高声朗读课堂上人声鼎沸, 教师甚觉学习气氛好。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仅仅采用这种方式, 其他的阅读方式不就被扼杀了吗?《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生即使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 也不要总强调“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学生阅读方式的训练。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默读和浏览等多种方式来进行阅读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你学懂了什么?”
一节课进入教学总结时, 教师往往说“你学懂了什么?”顿时,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课堂上十分热烈感人。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全盘肯定, 或蜻蜓点水式评价, 不深究, 听之任之。仔细品评, 我们就发现,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却没有针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这样提问就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 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仅仅是隔靴搔痒, 装点了教师“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而已。
3.“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
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这仅仅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表面现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能实用么?语文教材中内容有别, 结构多异, 不同的课文就有不同的特点。一概地以“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 这样的教学组织语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最佳目的, 甚至还会影响课文的整体性、联系性, 给自己驾驭教材带来负面影响, 也给学生自主学习造成误区。因此, 像这样赶时髦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4.“你真棒!”
“你真棒!”这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课堂学习正确的行为进行赏识性的表扬语。如果教师在课上多次地运用而不作具体的评析, 久而久之只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明辨是非时, 教师所言的“你们都有一定的道理。”“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话语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自己的观点对不对, 这样不分是非, 不置可否的赏识, 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造成误导。“你真棒”也许是鼓励培养孩子建立学习自信的一种方式, 但是, 我们不能滥用, 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不宜多采用这种表扬方式。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 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 在汇报 (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老师, 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 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 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 一会儿说甜, 一会儿说苦, 东一榔头西一棒, 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 教师就跟到哪儿, 教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 对学生不引导, 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 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 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中,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确实担当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的方式。然而, 我们发现一是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 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 毫无探究欲望, 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了, 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 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二是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氛围, 合作学习成了形式主义, 成为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 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 要求学习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 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 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这三次合作学习, 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 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 毫无意义。
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 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成为教师教学的“作秀”而已。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 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 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新型玻璃》这课时, 设计了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的表格式填空,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讨、填表, 然后向大家汇报。经检查, 每个学生都能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 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 学生则根本没有过问, 更谈不上对课文的细细研读、体味。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往往就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将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
另一种现象是有的教师只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唱歌跳舞、绘画, 学生的活动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唯独读书不多, 这样就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活动课教学。
3.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三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
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即时反思、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几个层面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即时反思
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活动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或活动中的成效等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紧跟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者可详尽地回想活动的场景等细节,对活动本身做出分析和评判。
二、延迟反思
有的时候,教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是马上对课堂的事件做出系统思考,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育事实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反思因其反思时间的滞后,可以成为延迟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越少,在一二年级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到了六年级就几个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我在课堂上常常无奈的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效果也不好。围绕这一问题,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提问中,忽视了学生所应有的犯错误的权利和评判的权利。于是,我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利用小组的合作交流、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当无人敢举手回答时,我会用眼睛来搜索,察言观色瞅准机会,看谁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来的学生时,我就向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励他站起来回答。对回答问题对的,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给与鼓励和掌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慢慢的学生都踊跃的举手发言,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能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实现知识和态度相统一,过程和方法相统一等问题。
1.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作到扬长避短。
2.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四、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与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中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当我提出:在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愣神了,不知所措的样子。发现后就让学生测量书中圆的半径和直径,再小组内交流,发现什么关系,这时课堂气氛一下高涨了起来,同学们积极地动手操作、交流,很快得出了结论。
五、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那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作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有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1.及时牢记——写得失
(1)写得失课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变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结局如何,得失成败,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弯路。
(2)记载成功之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3)牢记失败之处。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2.及时反馈——写师生
(1)写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诸如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某些数学思想渗透与应用的巧妙之举;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如导入新知的妙语、课堂氛围的改观、学生思维的激活、因材施教的准确等等,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一闪即逝,教师必须利用反思去捕捉,否则就会遗憾不已,而这些东西及时俯拾而起,就是熠熠生辉的“金子”。这种种实践日积月累,所蓄渐丰,既利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写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3.把握遗憾——写建议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根据自己的教育体会和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写出进一步教学的建议。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4.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四
近年来中国的语文教学正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今年,虽然我省依旧沿用的是全国卷,但是全国已有11个省市进行了新课改后的高考。像辽宁、天津、福建、浙江、上海等等。改革的春风已经扑面而来,而高考作为教学工作的风向标,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密切注意高考的细微变化,见微知著,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处于转型期最痛苦的一届考生就是这一届,因为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
一、回顾今年高考作文的几大特点: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过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握现在。
(一)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9年20套 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今年只有天津卷是以‚我说90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他的19套题,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各占了半壁江山。与往年呈现不同特点的是半命题作文又重新登上了高考舞台,如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和湖北卷:‚站在____门口 ‛。同时这些命题作文前面往往有材料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北京卷、山东卷、江苏卷等。而对于文体的限制也较少,除湖南卷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外其他的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能让学生放的更开。给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开放式‛命题为考生提供多种路径
北京高考作文题是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多年参与高考语文阅卷的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杨建宇说,这样的题目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联想到一首在青少年中广为传唱的励志歌曲《隐形的翅膀》。在写作中,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生可以把‚翅膀‛进行‚软处理‛,用议论文的方式写人生的信念、理念、追求。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生可以用记叙文的方式对翅膀进行‚硬处理‛,可以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帮助。再如山东省的作文《见证》加强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吻合。今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可以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98年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金融风暴;免去了千百年来的农业税;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等等。这些事件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边远山村都会知道,对大家是公平的,更不要说历史人物和事件了。如果从一个方面写,也可以这样命题:非典见证-----众志成城;如果从非典、地震、98洪水等几个方面写,可这样命题:非典、地震、洪水见证-----多难兴邦。
(三)‚生活化‛命题让考生更加关注现实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不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这些作文的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路,学生不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必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如江西卷关于‚兽首拍卖‛的作文命题,兽首拍卖不是孤立的事件,学生既可以从兽首拍卖回顾国家的耻辱历史,也可以从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表达看法,如‚好样的蔡铭超‛、‚蔡铭超何罪之有‛、‚蔡铭超(不)诚信吗‛。还有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辽宁卷的‚明星代言‛。都要求学生开阔眼界,去关心社会,去关注我们的国家,去做一个有感情有社会责任的人。真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四)‚多元化‛命题体现新课改方向
今年浙江的高考题目是根据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歌词写读后感,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有考生认为这种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歌曲命题的作文过于老旧,难以写出什么东西。其实这个题目并不老旧,也不难,仅看歌名就很形象,根滋养抚育绿叶,绿叶才得以枝繁叶茂,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是相互的。很多考生都能提炼出‚感恩‛的观点,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等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个人与祖国、与亲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感激、感恩等很多话题。还是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总之,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 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二、应对策略
高考作文命题,总是‚变中求稳,稳中求变‛。‚变‛是很正常的,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朝着更合理、更适合考生水平的方向发展变化。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对于社会热点焦点的涉及呈上升趋势。从07年的‚丛飞资助贫困生‛到08年的‚地震‛再到09年的‚兽首拍卖‛‚明星代言‛等。这些题目都是热门话题,在赢得了一片赞扬之声后,也有人提出了不少批评。尤其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对于那些理科生或者说是偏远地区的一些学生,他们不经常上网看新闻,那今年这两道‚兽首拍卖‛‚明星代言‛ 对他们来数就太难了。所以针对这些现象2010年直接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题不会大量出现。当然这并不是说备考时不要关注社会热点,恰恰相反备考是必须关注社会热点。虽然高考命题直接关注社会热点的不会太多,但间接反映社会热点的应该不少。
2、倡导人文关怀。这也是近年来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主题上将更关注‚立人‛。命题将在‚人与人(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现在或未来)‛等关系中选择。‚爱心、坚强、情趣、励志、追求、感恩、坚韧、求善、嫉恶、诚信‛等人文性主题仍会在今后的高考中出现。它们不仅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涉及‚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古语云: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如其人。在当代,人们呼唤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已渐成风起云涌之势。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和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等等。因此在备考中人文关怀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项。
3、重视理性思辨。‚理性‛就是看问题全面、辨证、不走极端,理性强调个人的行为要受到理智的制约,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考试大纲》中‚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就是强调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察。重视思维训练,考察理性思维,培养科学的认识观,是高考作文题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浙江卷要求考生必须弄明白绿叶和根的辨证关系。或者像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江苏卷的‚品味时尚‛,都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辨证的正确的看待这些现实问题。
4、命题形式上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仍然会占较大的比重。但也应注意到这两年高考作文在面目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命题形式的融合与创新上。如传统的命题作文,多是给一个题目,而今天的命题作文,则可以先引入一段材料,或注释性的语言,然后点名标题,有的还是半命题作文。这些不但在命题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理念上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中卫中学冯舒琴
5.对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的论文 篇五
现在全国各地学校探究新课改,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信快乐,健康成长。现在的课堂由“传统的知识课堂”应该转变到“充满激情的开放合作的智慧生成的课堂”。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在张凡校长带领下的“1+1高效课堂”的改革和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适应了当今教改的潮流,体现了教学的本质与规律。
一、高效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教师关注的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出
课堂应该是高效愉悦的课堂。我们学校张凡校长说过,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快乐学习成为可能。生动,学生才觉得有意思,活泼才有趣不枯燥,学生才愿意学,想学,想上课。教师想办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巩固兴趣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在镇江外国语学校一节英语课上,教师紧紧围绕主题“holidayplan”,教师步步情景引导,巧妙设计问题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逐项完成任务,最后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课堂生动活泼,有序,轻松民主愉悦。
二、高效课堂还必须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是不是认为一节课讲的内容多,完成的任务多,老师快速的讲,学生快速的作答,任务快速完成,加之多媒体的应用,课堂容量庞大,就达到了高效了?恐怕不完全是。有的“高效”课堂掩盖着值得思考的问题。少数反应快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特别活跃,信心百倍,答案信手拈来,回答问题次数多,教师也随着这些学生而加快课堂的节奏。
如此高效、如此活跃的课堂下却掩盖着一部分中等生和被忽略的后进生的需求得不到实现的现象,他们是否多需要时间去思考,是否需要教师的眼神去关注?在有的设计环节上,教师是否能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有的问题设计上,教师能不能不要因为“快速处理”,教师自己就潜意识地把答案说出来了?能不能不要因为“快速处理”,教师自己就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做?答案显而易见。
我认为思考过程的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思考的结果。爱因斯坦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就是培养一种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必须体现在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包揽一切。学生能做的事,放手给学生做,学生难以做到的任务,激励学生去思索,去问,去寻找,过程很重要,即使结果是错的。“迷则凡,悟则圣”,让学生学会“低头思考,抬头做人”。
三、合作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与方法
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是在劳动与行动中形成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活动,而合作学习小组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学习形式与方法。在合作小组中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进行磨合,学习会写作,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与差距。利用小组合作,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有时比教师苦口婆心讲解还要有效。通过“兵教兵”,“结对子”的方式,弱势学生会更加愿意学习,因为交流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同学,从老师“要求我学习”的角色变成了和同学一起学习的角色,多了信赖亲密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合作学习小组构建模式在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配以科学合理的小组评价机制,经过三年的构建培育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与规定。实践证明,我校的新型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与方法。
★ 浅谈高效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 高效课堂 教学论文
★ 教学感言:我对音乐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 高效课堂小论文语文
★ 高效课堂的高中语文论文
★ 高效课堂应用及构建论文
★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6.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六
中学安全教育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近年来学校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教育的滞后和缺失。其原因是当今人们过于看重学生的成才而非健康成长,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安全意识薄弱,等等。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中学安全教育体系,系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构建学校安全文化,开展教师安全教育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还不够,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接连不断地发生交通、治安、火灾、溺水、中毒、触电、踩踏等重大案件,谁来守护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命?谁又守护得了呢?就拿交通事故来说,从各学校的地理位臵来看,多数学校设在公路边上,学生上学、放学都要穿越公路,学生的交通安全往往成为学校的突出问题。可从学校的教育内容看,学校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交通安全,教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也没有进行具体传授,造成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不全面、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再加上有的机动车驾驶员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取得驾照,技术不佳,有时又不遵守交通法规,车辆机件性能可能不好或者甚至是报废车等等,这些致使很多学生丧失了性命。其他的,如踩踏、火灾、溺水、中毒、触电等类型的大部分重大安全事故也由于安全教育不够、学生安全意识不强
使得后果更严重。要排除安全隐患,必须进行全民的安全教育,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而要肩负这一使命,非学校安全教育不可。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领导重在抓智能教育,或多或少忽视了安全教育:学校内部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过是形式而已,没有真正落实。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呢?
学校安全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安全预防深度,倡导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做到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达到排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中学安全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原则。中学安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安全,所以开展安全教育,要把中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要把中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目标。
2.科学性原则。开展中学生安全教育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指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改进和完善安全知识与技能,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学安全、知安全、能安全。
3.实用性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既要深刻理解安全知识,更要指导中学生正确掌握安全技能。
4.全面性原则。中学安全教育应把人身、财产、交通、食品、卫生、消防、毒品、溺水、电击、雷击、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各种危害包括进去,要尽可能全面。
下面主要就学校怎样加强学校安全的教育管理提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一、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负总责,分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二、要把学生安全放到学校价值观中,真正从根本上给予重视。具体来说可以借用内部关系经营的方式,在与教职工交流的过程中多强调教师学生的安全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等方式让老师真正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内的出版物宣传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另外,从学生角度也可以通过建设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学生咨询委员会等加强对学生在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在与家长交流这一层面则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安全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三、班主任要把安全教育摆在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位臵。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完成的,责任重大。班主任不但要了解有关的安全常识,而且要强化学生的安全
意识,要天天讲安全,时时提醒、监督、检查。每一次大型活动前都要讲安全,活动结束后还要总结。大部分的学生自律性较差,班主任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如:学生之间闹矛盾要及时解决,避免发生刑事案件。对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要反复进行教育,用具体的实例感化他们,必要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班会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感恩教育与危机防范教育。要针对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放录像、安全健康知识讲座和竞赛、师生自编自演小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班主任站在安全教育的第一线,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进行安全教育是必要的。比如:体育课的安全隐患较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再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教师要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交待清楚,确保学生实验过程的安全。其它学科渗透安全教育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教书育人的重要位臵。
五、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共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是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有了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安全事故才能降到最低。不少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请有关专家到校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如: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消防知识讲座及技能培训、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及培训小交警;防疫部门定期到学校宣传和检查疫病防治。除此以外,交通大队还主动为学校增设了绿色通道,治安大队对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这些做法,不但使学生增长了有关安全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安全教育社会化,更进一步看出社会对学生安全的关注。
7.对职校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七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我认为,备课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个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
1. 备教材。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弄清楚重难点、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那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没有了方向,最后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整合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弄清主次。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
2. 备学生。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起点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备学生和备教材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因此,备课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全貌,做到因材施教。
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制订好相应的对策。这样上课时,遇到特殊情况才能游刃有余。
在直线运动部分,讲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学生就有些概念上的模糊:到底什么是加速度?它属不属于速度的一种?和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举例子:光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速度达到3×108m/s, 但是它的加速度却是零。这样的备课准备会显得更加饱满,上课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二、形象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1.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展示的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演示、模型、实验、录像、投影、计算机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逼真,使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形象的物理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物理知识,要通过动态画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图景化。如利用计算机演示平抛运动、布朗运动、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轨迹等,将在教学中不便展示的现象和规律具体化。
2. 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家生动感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品质。
如介绍牛顿从发现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不畏权威,用实验推翻了统治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欧姆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历经十年努力,终于使得“磁生电”变为现实,教育学生养成执着顽强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精神,等等。
3. 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幽默。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绘声绘色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和敬佩,从而使学生“爱屋及乌”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中专一年级物理开始学的是力学,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的同时,它又是受力物体。教师举例,两个学生站在冰面上用力推对方,他们俩都会向后退,这就是因为他们在给对方推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对方的推力,他们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如此生动的例子会使学生轻松理解力的概念。再如讲重力方向时,总有部分学生因物体运动状态、位置不同而造成错误的判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经典的脑筋急转弯:“如果草地上的一匹马头部向西,马尾巴应该朝哪?”学生肯定回答:“向下。”教师再问:“马厩里的马呢?它的尾巴朝哪?”学生回答:“依然向下。”这时候教师总结:“不管马头向哪,马在哪里站着,马尾巴始终是向下的。重力亦是如此,不管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也不管它朝哪个方向运动,它所受重力的方向始终是不变的,总是竖直向下。”形象的例子会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原来不喜欢物理的学生也会逐渐对物理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分层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在同一教材,同一个授课计划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分层的特点,对于思维能力强、个性品质好的部分学生,教师可偏重于逻辑推理,起点高些,节奏也可快些。提问时,教师对思维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可多采用口头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多一些探究性的题目。对思维敏捷但不踏实的学生,教师可多让他们上台板演,以逐渐让他们养成踏实的习惯。剩余的学生,也就是后进生,尽管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可能差些,但他们总是有各自的闪光点,各自的特长,是特别需要教师关注的群体。对这些学生,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更多的是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的言行来塑造他们的品格,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布置作业和作业的检查的时候,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作业、课外辅导也应有所区分。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他们布置的作业难度要大一些,题目类型灵活、探究性更强一些;对于中等生,课堂作业应以课本的基本题为主,以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批改作业时,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精力,尽量改得细致些,还可适当写些勉励的话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漫漫长路,教师应用不断的教学反思来上下求索,并且及时加以改进、完善,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讲, 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物理阶段学习就比较困难, 甚至有的学生对物理还有恐惧心理。但是在职教中的物理教学又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文化课之一, 为多门专业课打基础, 降低专业课教学的台阶。如何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职校物理,教学反思,备学生,形象教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中国物理学会.
[2]物理教师.苏州大学.
8.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八
每次课都做同样的操,或单纯做几节专项准备活动,不能很好地完成准备部分的任务,同时使学生讨厌做准备活动。力求准备活动多种多样、新颖,可以穿插一些竞赛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练习。一般性的准备活动通常包括走、跑、跳、徒手体操等强度练习。我们可采用同样强度的游戏,例如:先从慢走——快走——慢跑代替单一的走或跑练习,利用简单优美的少儿健美操代替呆板、枯燥的徒手操练习等。例如,一年级学生中,我曾采用简单的“下蹲、起立”培养学生的反应力,在口令上运用快、慢结合,“1-2-1-1-2”等变化,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因为专门性准备活动是针对专项活动的特点,所以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准备活动的强度及时间应取决于正式练习的内容、强度和时间。如学习前滚翻时,针对各个重要部位编徒手操,用头部写字代替枯燥、单调的头部运动,利用不倒翁的原理演示学生的前后滚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滚动水平。学习球类运动时,可以采用游戏等进行准备活动,适当安排游戏,这样可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练习者兴趣,让学生在欢笑娱乐中使身体各部分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以适应上课需要,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结合上肢练习采用“记先法”进行各种递球比赛,结合下肢的“跳绳”游戏等。
2.运用互助互动,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2.1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安全地活动的整体思路。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既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的部位和易伤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如进行前滚翻教学时,提醒学生充分活动自己的颈部、腰部,进行颈部绕环,同时强调互帮互助双人多人配合完成。不仅自己做好,还帮助大家做好,如低头——弯腰——再弯腰——两手撑地——再低头。诸如此类的重复动作既有利于活动开身体的各个部位,又有利于前滚翻技术教学,对避免伤害有重要作用。
2.2教学时在保护方面下工夫。
教学中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必须熟练掌握,并按要求去做。熟练动作之后的分组要根据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合理分组,并指定体育骨干担任各小组的保护任务,责任到人。开始练习时进行培训、讲解保护手法中。另外,要讲解学生做动作出现失误时应如何自我保护。教师进行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完成动作技术的各个细节,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细,让学生在各个技术环节都有适当的预防方法。
3.根据教学环境创设情境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体育教学主要在室外场地进行,场地器材是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场地,把场地设计得美观大方、主线清晰,器材力争新颖,尽量使旧器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沙坑平整、垫子洁净、标志物醒目等都能给学生增添美感,激起好奇心和提高学习热情。如进行耐力跑教学时,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参与这项运动。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如利用自然地形跑。我在网上曾看到一位教师在自然地形跑教学中将“参观世博”这一亮点引入课堂,这节课应该是在世博会期间教授的。教师通过“敲章”、“集章”等活动将枯燥的耐力跑练习融入其中,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练环境中全身心投入,主动参与,既体现个性化的学练过程,又进一步调动学练积极性;既发展持久奔跑能力,了解相关世博知识,又享受活动的愉悦,互动评价无形地贯穿始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团队精神
比如:在快速通过障碍练习中,学生由小组长带领分头练习,学生会意识到个人得失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得失是紧密相关的,学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技术动作,并协助同伴练习,互教互学,互助友爱,相互合作,共同提高。教师掌握好学生的活动情况,利用练习间歇,请完成技术动作较突出的学生进行示范,集中学生进行观摩,然后各组学生分头练习,每一位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为提高动作技术而努力,看到其他组成员的练习,督促自己的同伴,从而增进组内成员相互协调的凝聚力,无形中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5.抓好宣传教育
学生之间的心灵更容易沟通、交流、理解。教育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把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与锻炼中的乐趣讲述给其他学生听,分享运动的快乐,引导感染其他学生,并带动其他学生积极锻炼、坚持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体育锻炼的好处与魅力,从而在主观上树立锻炼身体的意识。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地“玩”,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6.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9.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九
大多数教师不太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能读下去的层面,朗读不仅是通畅流利地读课文,还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妙趣,求得一种愉悦的享受。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书声琅琅,然而今天的语文教学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难有机会听到朗读的声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半死不活的、毫无生气的、低沉的声音。在那冷冰冰、硬梆梆的声音里,找不到一丝半点的感情因素,课文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去,学生也走不进课文里边去,即学生朗读课文只是表面应付,走走过场。从教学的实际意义来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就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得失。
一、朗读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在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并未明确朗读的目的,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2.朗读方式不够多样化。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常采用齐读的方式,齐读时若哪个学生读得和大家不合拍,教师会对其进行批评,这压制了学生的朗读个性。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但学生读后不做指导或仅做简单笼统地指导。有的教师指名读,但总是指定几位读得好的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5分钟,要么根本不朗读,要么朗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朗读的时间大多被讲析、问答占用。笔者听课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一遍课文,3分钟后,不管学生是否已读完,就武断地喊停,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后笔者问他为何不让学生读完,他回答:“怕朗读占用的时间长了,课讲不完。”
4.朗读评价被淡化。朗读的音声性使它无法成为语文试卷上的考查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朗读评价。学生读完,老师简单概括的语言,如“好,读得不错!”“声音有点小!”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5.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指导,却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把握好文章基调等方面的指导。课堂上有时间就简单指导,无时间就不指导,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学生收获不大。有的教师听学生朗读,虽然也模糊感到某些不足之处,却说不真切,更说不清原委,这就是缺乏朗读理论知识的结果。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1.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全讯网 http://
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听录音或模仿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
2.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其次是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第三是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第四是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0.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
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六)注重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写作。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并积极地挖掘,它将是一座学生写作的富矿。
11.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 口语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31
语言学习重在张口说,英语学习同样如此。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需要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入,而口语作为英语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更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从学生发展的特点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口语训练,而且此阶段的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也更深入,对语言的敏感性也更强。然而,事实上初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学生不会说、不敢说、没机会说使初中英语口语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况。
一、通过现象探究本质原因
(一)缺乏口语训练环境
通俗地讲,如果你想学好英语,在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会学的更快。因为潜移默化地感染比手把手有目的地要学生去记去背影响更深,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出国留学的原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拥有如此理想的环境,我们当前主要是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练习口语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读,下面的同学跟着老师读,老师留给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也很少,加上同学们平时训练口语的机会不多,自由交流的效率也非常低,最多也就是同桌,前后桌,那么寥寥数语,象征性地交流几句,也没有深入内心的探讨。总之,学生的口语练习时间少,场地受约束,学习效率不高。
(二)教师缺乏口语练习意识
行动都来自于思想,一个人连想法都没,那何谈实施呢?大多数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都过于重视学生英语学习的卷面成绩。当然,关注成绩无可厚非,但是只关注成绩的做法就舍本逐末了。我们在学校学习任何课程重知识的意义都就是用它来服务我们的生活,净化我们的心灵,绝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理论分析。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的实用性越来越强,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绝不是简简单单26个字母的排序。一味追求卷面成绩而不会开口说,那么英语学习也就是去了最基本的意义。所以,如果英语教师都没有进行口语教学的意识的话,那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了。
(三)学生害怕“说”
大多数学生不想说英语的原因是不会说,说的不好,怕说错,怕同学笑话,其实,有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只有不怕犯错,知错能改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加强,内心也越来越害羞越来越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更别说是开口用英语交流了。他们可能更愿意在自己的内心默念,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心里读和用嘴巴说是两回事,有时候,想得是一回事,张口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开口说是极其重要的。
二、口语教学应有声的教学建议
(一)精心创设口语教学情境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力量来改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小环境。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英语口语训练的外在条件就有了保障了。因为对于语言这门特殊的课程来说,日常练习多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能够将课堂上集中学习的知识点用于日常生活,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语,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够使乏味无聊的英语课堂变得实用,有趣。
随着新课程改的推广,情境教学在教学中掀起一股热潮。积极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学生更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因此初中英语也可以适当采用情境教学。初中阶段的情境创设应该注重向生活获取素材,在学生生活经历中发掘可利用的素材进行加工,对于学生的口语训练更加灵活轻松。口语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喜欢说、会说、想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让其能够真正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去的,而并非为了口语课而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会发现原来英语就在其生活中,因此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更强,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有课标意识,结合年级、层级进行口语训练
教师应该要有课标意识,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教材,实现分层教学。口语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需要循序渐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口语训练的兴趣。通过对学生口语训练观察发现,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和适应,往往不敢说由于兴趣兴趣度不高和自信心缺乏。七年级正是开始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口语训练不宜过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其自信心为主。通过背诵、歌唱、情境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其中发现乐趣,慢慢增强说的信心。为避免课堂氛围的紧张,教师要多做有心人,可以利用一些英语小笑话或者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八年级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英语语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口语难度。同时口语训练,应该注重学生交际时语言表达的技巧和逻辑,不能太过琐碎和简单。换句话说,也相当于口头作文,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九年级,口语训练着重学生通过自己的拓展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发展。教师可组织开展专题活动,这时候的口语训练应该与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综合能力。
(三)以身作则,积极鼓励学生“说”
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略了口语学习,导致学生认识出现偏差。对此,教师应该抱以积极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学。同时,认真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口语训练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使用英语,做好表率,用行动来鼓励学生开口说。积极与学生展开对话,在口语交流和沟通中,逐渐让学生发现和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通过实际使用学生对英语背后的文化才能有较为深刻的领略。由此看来,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并不单是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更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的全面学习。
12.我对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感悟 篇十二
1. 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 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 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 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2. 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 我们自以为讲清楚讲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但反思后发现, 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 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 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3.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学会数学地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 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 不仅要能“做”,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 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去展开.
4. 从学生角度方面的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 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 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 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 学生表面上听懂了, 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得十分精巧, 连板书都设计好了, 表面上看天衣无缝, 其实, 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 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 而把最有意义, 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 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 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 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 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 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 对数学学习的感受, 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 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5. 自我经历方面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 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 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 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 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 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 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 并有意识地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6. 与同事交流方面的教学反思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 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 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 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 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是……, 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 但怕收不回来, 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 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 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 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 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 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7. 参考资料方面的教学反思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 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地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 不再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星, 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 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地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更为重要的是, 阅读教学理论, 可以使我们理智地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 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它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 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肤浅的经验, 如果教师仅仅驻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反思的过程, 对教学经验作批判性的分析, 那么就可能主动地将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反思不仅是一种手段和步骤, 更是一种能力, 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就可能使自己从“新手”成长为“专家”.
参考文献
【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推荐阅读:
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点07-23
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看法10-22
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07-20
谈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07-03
浅谈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看法10-14
谈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06-3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07-2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09-27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间题设置的几点反思08-3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几点思考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