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2024-10-11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11篇)

1.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篇一

2017高考冲刺--古诗词鉴赏分题材突破训练(建议用时:45分钟)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08】 登望楚山最高顶[注]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注】 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游越回故乡襄阳后作。

(1)诗歌的七至十句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这四句诗简要分析。

(2)诗歌最后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①想象。

七、八两句,写诗人登上望楚山,极目远望遥远的天际;

九、十两句,写诗人想象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没在花丛中。以此表现望楚山的高大。②夸张的手法。把云梦泽写成巴掌般大小。③反衬(对比)的手法。用云梦泽的小反衬望楚山的高大。

(2)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溪图。诗人骑着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藤萝映照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 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2)请简要分析诗歌颈联的深刻含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答案】 颈联写了吃饱偷懒的蝉和衰老枯干的柳,实际上是诗人自比;诗人以蝉自托,表现了诗人不敢再随便说话了,害怕触怒当权者;以柳自比,暗指诗人此时已经年迈体衰。颈联表达了诗人无限悲愁的情感。

二、边塞军旅诗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塞上赠王太尉① 宇 昭

嫖姚②立大勋,万里绝妖氛。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作客边塞时,为王太尉出师攻辽大捷所写。②嫖姚:嫖姚校尉,指西汉大败匈奴的霍去病。

(1)“雕闲战后云”中有一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2)诗歌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闲”字用得好。前文描写了激战的场景,但现在是宁静的气氛,战马散放在敌军缴械投降的地方,雕悠闲地盘旋在战后的云海中,表现出激战后战场的静谧。

(2)首联,写了王太尉立下战功,灭了敌人的威风,表达了诗人对王太尉的敬佩之情;尾联,写了自己因为不是战士,所以不习惯边塞,懒得听笳的声音。首尾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王太尉戍守边关的艰辛和取得胜利的可贵。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 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1)本诗后面两联,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入手。通过分析,诗歌后两联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来看,使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表现了欢聚佳节的愉快之情。通过“征雁”“塞云”等景物描写,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幸”“荷”直接表达诗人心情,抒发了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和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

【答案】 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了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颔联写了封将军给人以“霜威”和“杀气”的感觉,体现了他的威严峻厉;颈联写他与将士们宴饮歌舞的情景,体现了他能苦中作乐的洒脱;尾联“边头幸无事”体现了他能征善战、威名远播,“醉舞荷吾君”通过士兵对他的爱戴侧面表现了他的魅力。范词中的将军通宵不眠,发为之白,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无从谈起,空有思乡之情。【答案】 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纵情醉舞、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三、怀古咏史诗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09】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其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其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1)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隋宫,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很多年历史了,其衰败可想而知。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枝残柳在风中摇曳。“数”与“残”,都渲染了隋宫的衰败,是诗人愁情的触发点。答题时要将“数”与“残”置入句子描写的景象与画面中,分析其表现的情思和隐含的情感。

【答案】 ①“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②“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2)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异曲同工”即有异有同。在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上,两首诗歌都以写景为主,都是借景抒情,但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区别,一首诗中景象凋零,一首诗中景象葱茏,而对历史沧桑的哀叹却又是一致的。

【答案】 ①第一首诗中诗人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而第二首诗中,诗人极写宫树的葱郁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反衬隋宫的破败荒芜,以乐景写哀情。②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颓,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都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兴衰之叹。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① 周 密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厓阴苔老,一片清愁。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②,共赋消忧。【注】 ①本词是词人在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后流亡时所作。②老监:指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

(1)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

【答案】(1)上片通过描写昏黄的云彩、鉴湖的寒沙、浓密的烟草、古老的苍松、厚厚的青苔等,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词人亡国后的抑郁沉重、孤独寂寞、抚今追昔的感慨之情。

(2)这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极力铺陈祖国山河的美好,山像美女的云鬟,水像梳妆的明镜,如此美丽的景色,词人因为什么事情到现在才游览呢?江山易主,故园不在。这几句集中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痛苦。

四、托物言志诗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牡丹怎样的特点?诗人使用虚词“同、俱、何须、并、偏”对牡丹的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牡丹的特点可从“隐约”“不语情”“轻盈”“新妆面”等词中总结。虚词对牡丹描写的作用要结合虚词后面的词语一起理解,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去考虑其作用,可突出牡丹的美,暗含诗人的喜悦之情,照应题目等。

【答案】 朦胧含蓄、柔美清新。突出牡丹竞相展示自己的美,照应标题“戏题”,暗示诗人的喜悦之情。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和尾联,无一语明写牡丹,却表现出牡丹的美。颈联中燕于花中拂掠,蜂于花中经营;尾联中诗人为赏牡丹抛尽世事,观花而眼明。这些均从侧面写出了牡丹的美。

【答案】 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词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10】 梅 花 左 纬

几度寻春信,空归及暮鸦。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望月穿深坞,迎风在浅沙。若同桃李发,谁肯到山家?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的“几度”和“空归”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诗人探梅的?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几度”表现诗人的希望和热情,“空归”体现了诗人的失望之情;“几度”“空归”结合,体现了诗人反复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诗人的爱梅之情和对美好春天的渴望与追求。

(2)以动作描写的手法展现诗人探梅。颔联,写诗人白天探梅的活动:诗人每次探梅都会摇落梅树上的雪花,害怕夜里它们就要开花。颈联写诗人月下探梅: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穿过深坞,迎风站在岸边观察含苞待放的梅蕊。

五、送别怀人诗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① 赵 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 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1)词人在上阕中是怎样描写“雁”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上阕中描写“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中“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属于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示了一只内心悲苦的孤雁形象。间接描写主要是用写景加以烘托,如“霜露日凄凉”“惊风”“日暮天长”等,营造一种凄凉的秋天的氛围,烘托出雁的孤寂、凄凉、冷落。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上阕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何限恨”,赋予“雁”以人的情感,直接表达“雁”的无限感伤的形象。

【答案】 ①直接描写动作和神态,写了大雁的“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的动作、形态,形象而有韵味;②烘托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烘托大雁的孤寂、凄凉、零落;③拟人修辞,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惜流光”表面是替“雁”感到惋惜,实则是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还是重阳”的意思是“又到重阳”,其中包含着时光的流逝,也包含着自己南渡又是一年,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同时,重阳在古代是“佳节”,是亲人们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想到的是故人,想到他们此时不知漂泊在何处,就借“雁”带去自己的相思之情。下阕把“雁”作为信使,让它带去自己的相思。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漂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无尽的思念。10.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 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如何相背远①,江汉与城。

【注】 ①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② :城曲,指诗人回去的地方。(1)诗歌的三至六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①视听结合。诗歌的第三句写听不到行船时的鼓声,是听觉;第四句写看到船帆与云彩相接,是视觉。②对比衬托。

五、六两句,用余鸟飞翔衬托船已远行,用人已散反衬诗人来迟。

(2)诗歌的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①因朋友远离的悲凉之情。诗人送朋友不及,看到秋风中的落叶、垂钓者回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悲凉之情。②对诗人和朋友你去我返的相背命运的无奈和对朋友的关心、留恋之情。朋友孤身一人远行,诗人一人孤单回城,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朋友的留恋、关心之情。

六、羁旅思乡诗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导学号:54012111】 桂林道中作 李商隐①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诗人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②嘒嘒:蝉鸣声。(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像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于物(移情)。【答案】 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诗人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诗人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和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颔联中的“客”点明诗人寄居他乡,颈联中“独归”体现客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欲成西北望”直接表明思乡之情。

【答案】 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和思念故乡的情感。“无秋色”“有暮晖”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空余”“独归”等表现了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尾联“西北望”“鹧鸪飞”则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注]。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 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全诗写诗人羁旅在外,思乡的愁苦。从诗题“清江道中”,诗句“客里”“半载飞蓬”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漂泊之苦,是对“春愁(春天的愁苦)”的最好解释。从诗句“几钩新月误相望”“入异乡”可以看出诗人思乡的浓重之愁。诗歌首句“客里春愁万斛量”将“愁”赋予体积,化抽象为具体,凸显诗人的愁苦,极似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类试题注意从诗句手法及其效果作答。

【答案】 “春愁”指漂泊之愁、思乡之愁。写“愁”有体积,可以用斛计量,这样写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意象的能力。“杜宇”即子规,此鸟又叫布谷,春末夏初,农民播种时出现,叫声凄苦,好似人言“不如归去”,所以诗歌中多用来渲染凄苦氛围,表达孤寂思乡之情。

【答案】 杜宇即子规,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用子规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七、爱情闺怨诗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1)词的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上阕的内容。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清晨来临,但室内的短烛还在燃烧,暗示蜡烛燃烧了一夜。后两句写春天来临,冬天的冰已经融化,暗示等待又是一年。从空间上看,前两句先写室外,再写室内。后两句先写眼前,再写远处,眼前为实,远处为虚。

【答案】 ①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②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内的残烛,后两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内外、上下、远近,布置巧妙。

(2)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女为悦己者容”,但眼前“悦己者”并不在身边,闺中女子独守空房,孤单愁苦的心情折磨着她,“思君令人老”,女子“怯”是不敢看到镜中因相思而憔悴的面容,终于鼓起勇气正视自己,进行妆扮,却又觉得愁苦不堪而停止了。【答案】 ①表现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1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寿阳曲 夜忆(其二)卢 挚

灯将残,人睡也,空留得半窗明月。孤眠心硬熬浑似铁,这凄凉怎捱今夜。【双调】寿阳曲 夜忆(其三)卢 挚

灯将灭,人睡些,照离愁半窗残月。多情直恁的心似铁,辜负了好天良夜。(1)结合作品分析两首曲子中的“灯”“人”“月”等描写的内容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两首曲子中的“似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用“灯”的“残”“灭”和“月”的“明”“残”点明时间已经是深夜,用“人睡也”表现抒情主人公苦思不得其解后的无奈之举,用“人睡些”表现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而勉强入睡的孤寂、哀怨之情等。(2)①第一首曲子,“浑似铁”写抒情主人公孤枕难眠,难以忍耐,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硬撑硬熬,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处境的凄凉。②第二首曲子,“心似铁”是抒情主人公对远去的情人的责怪,责怪他心硬似铁,迟迟不归,以致这美好的时光被白白弃掷。

2.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篇二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人类语言的结晶, 它语言凝炼, 意蕴深远, 语言结构独特, 考生阅读的难度大, 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 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 明确诗歌的类型, 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 其表现方法就不同, 表现方法不同, 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 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 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 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 咏物诗托物言志, 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 (2004年福建卷) , 《登金陵凤凰台》 (2008年江苏卷) , 《水芙蓉》《窗前木芙蓉》 (2008年广东卷) , 《题李世南画扇》 (2008年宁夏卷) , 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 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 (题画诗多为写景诗) 诗。

2.读作者, 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 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 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 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 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 感情奔放, 思维活跃, 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 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 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 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 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 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 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 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 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 读诗时, 读诗境, 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 把握基本内容, 感悟思想情感, 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 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 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 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 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 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 “绿”性一变, 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 万草始生, 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 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 四十三年, 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 (漫天) 黄沙 (中) (我) (身经) 百战 (磨) 穿 (了) 金 (铠) 甲, (如果) 不破楼兰 (我) 终不还 (乡) ”, 语句连贯完整后, 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 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 就能吃透诗意, 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 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 对比赏析;一项一问, 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意图, 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007年江苏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句进行赏析。两个问题, 前一个问思想感情, 后一个问表现手法, “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 这首元散曲 (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 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 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 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 题目千差万异, 要求各有侧重, 审不清, 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 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目, 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 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 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 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 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 一时放春入。

[注]芜, 丛生的草。

(1)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 前一个是两个叠词, 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 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 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 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 (赏析点) , 要解答这个题目, 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 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 “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 “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 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 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 答规范, 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 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 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握规律, 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 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 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 根据题目的指向, 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 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 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 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 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 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 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 (情节内容) , 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 (2) 张罗地, 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 作者是南宋的官吏, 因主战, 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 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 归鸟声声, 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 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 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 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3.古诗词鉴赏训练四则 篇三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两首同题诗,读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晚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

杜甫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两首《月夜》诗,借月夜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技巧上有没有相同之处?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词的上片,以比喻写月的圆缺,找出相应的词语。词的下片写月中嫦娥,与上片有什么联系?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南歇子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此词用“写意”笔法,着力地描绘了什么?烘托了怎样的境界?试分析全词的艺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初生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刘方平的《月夜》诗,借月夜写春意,静谧的月夜中写出了生命的萌动与欢乐。杜诗的《月夜》诗,借月夜表达离难的哀愁,寄托希望四海升平的理想。写作技巧上有相同之处,体现在虚实结合上,如刘诗“新透绿窗纱”是虚,“虫声”是实,杜诗“月”是实,其他句子是设想,设想妻子儿女的苦难。

3.“鉴”(镜)喻月圆,“钩”喻月缺。下片写嫦娥,暗合上片圆缺。全词借月抒怀,表人事的聚散不定、人间的悲欢离合。

4.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篇四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答题技巧

学习目标:学会准确分析作者赋予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思想感情题的应考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当然,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或其他的方法委婉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就来带着大家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争取能读懂作者的心。

1、看作者,做到知人论世。

(出示课件)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风格和内容不同,感情也是迥异的。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例:阅读杜甫的《江汉》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表达了他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2、审题目

(出示课件)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交代: 诗的内容 如《石头城》《山园小梅》

诗的题材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词,常常表达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等不同的主题)

有的直接交代情感《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例:阅读下面的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答: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3、审意象、明意境

(出示课件)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它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有些意象的含义是固定的,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积累下来,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情感有很大帮助。如,杨柳,象征着离愁别恨,长亭是送别地点的代称,梧桐往往寄托着作者寂寞惆怅,凄苦悲伤的心境,鸿雁常含思乡念亲之情。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意象和意境往往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游子思乡之情

4、关注诗眼(出示课件)

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诗词中的这些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很明显的诗骨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而身先亡的惋惜,也传达了自己饱经战乱,屡次失意的伤感。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问作者独坐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悲哀孤独的心境。

5、读注释,明背景(出示课件)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近试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答:体现了作者应试前的不安和期待,并渴望被认可。实战演习:说说下列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答:本文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写抒写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答: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让我读懂你的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思想感情类”试题答题技巧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二

郑俊霞

5.江苏高考语文诗词鉴赏 篇五

韦应物 李商隐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 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6.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篇六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2)

第二课时 二、修辞手法: 我国古典诗歌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诗歌语言的素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标准语法规律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 例:         青玉案 贺铸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又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万兜鍪”是借代孙权带领了强大的军队。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少许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提示事物的本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同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也称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而对偶的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或相补相衬。“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又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怨恨与家人离别,听到悦耳的鸟鸣,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花溅泪”“鸟惊心”这两句还有一种解释:花儿带着朝露,鸟儿任意飞鸣,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也像是有情的。花儿,为了伤时而洒下眼泪;鸟儿,为了恨别而惊心飞鸣。诗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景物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练习:分析下面一首采用哪种的修辞手法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答:此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草树”本属无情物,竟能“知”能“解”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设想之奇诗中罕见。诗人借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紧密关联、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是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强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使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又如:张养洗《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元人散曲中叹世警世,常用这种列举史事车轮大战的方式,论据凿凿,以古证今,语若贯珠,一泻直下。所列人物,遭遇均可悲可叹,大都仕途险恶,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又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10、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类似的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等。 11、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

7.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篇七

审视古诗词的考查与教学, 我们深感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高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应试教育受到批判、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形势下, 诗词鉴赏教学处于深浅无度、难以驾驭的尴尬境地。坚持正确方向, 改进诗词教学, 在高考与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 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高考的需要。

高考与教学本是同根同源, 互相联系的。曾经流行的“考什么, 教什么;怎么考, 怎么教;考多难, 教多难”, 虽有偏颇之处, 却也道出二者之间无法割裂的依附关系。高考与教学是相同目标下的两种行为。高考是教学质量的检测和人才选拔的行为, 教学是服务这一目的行为;高考对教学提出质量要求, 教学必然成为实现这要求的过程。《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考查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两相对照, 其核心要求是一致的。遵循《课程标准》, 尊重诗词鉴赏规律, 把考纲要求纳入诗词教学的整体设计之中, 正是高考与教学的平衡点、交汇处。

长期以来, 教学中存在既违背诗词学习规律又背离高考要求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讲授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它脱离了高考的能力培养方向。教师总认为学生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度, 不如自己传授来得容易, 于是从背景到意义, 从意象到意境, 条分缕析地诠释。课堂没有学生参与, 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被教师的灌输取代, 无法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 只落得不求甚解的背诵。另一种是急功近利的习题化教学方式, 它背弃了诗词熏陶感染的根本属性。高考是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古诗词的, 教师就在教学中也出两道问答题, 学生连诗的内容都不甚了解, 就去答题, 以致鉴赏能力蜕变为答题能力。殊不知, 这种答题能力与高考要求的能力相去甚远, 最终学生在高考中面对试题时只能是套话连篇, 不着边际。

处理好诗词鉴赏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需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行改革。诗词教学既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要关注《考试说明》的导向。上面提到的两种施教方式正是排斥了教纲和考纲, 使教学失去方向。那么, 古诗词教学又该选取何种恰当的方式, 既创造高效课堂, 又做到与高考的有效衔接呢?我曾连续教过几届高三后, 重回高一, 认真总结高三教学的经验教训, 对诗歌鉴赏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索。下面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文的教学, 谈些认识。

一、吟诵涵咏, 品味意境———这是诗词鉴赏性阅读的基础, 高考答题的前提。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要津。古人一向倡导吟诵涵咏, 就是要多读, 读熟, 读出意味, 读出境界。舍此无法开展主旨把握、情感体验、艺术赏析等一系列活动, 同样也无法准确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试题。我在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不带任何问题去熟读。梁实秋曾经说过:“诗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通过读, 学生才能品味诗词的意韵, 进入诗词的意境。当然, 根据古诗词自身的特点, 对于怎样读, 教师应该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我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是这样指导的:1.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可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 边读边标注, 先求读正确, 这是读诗最基本的要求。2.读懂内容, 整体把握。边读边想, 逐句理解, 概括大意。反复诵读几遍后, 学生很快就能划分出本诗的两个层次, 上阕由赤壁古迹写到赤壁之景, 下阕由写周瑜的风发英姿转而抒情。这是对诗词表层意义的理解, 借此也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3.品味意境, 读出感情。意境是体会出来的, 意境中蕴含着诗人的感情, 感情要靠诵读得以体验。品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

在教学上阕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赤壁的雄伟壮阔, 我作了步步深入式的引导。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由对整体的朦胧感受深入到诗的内部, 通过单个词语的咀嚼, 最后以声音的形式把内心的感受外化。学生在铿锵有力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了壮美的意境, 而且领略了诗人的豪放之情, 从而完成了由意义到意境再到情感的迈进。高考虽不直接考查读的能力, 但许多有关内容和情感的试题都是建立在品读的基础上的。

二、深入探究, 披文入情———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 也是高考的主体。

“诗言志”, 情感是诗的灵魂, 也是诗词鉴赏的难点。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研讨, 才能深入到诗的“腹部”, “探骊得珠”, 也才能在高考时理清思路, 应答自如。情感要靠对文本语言的探究和挖掘来获取。如本诗的上阕写了赤壁壮景, 下阕塑造了英雄周瑜的形象, 末尾转入抒情:“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在此, 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是难题也是重点。

(此时教师投影作者与周瑜的生平、官职、际遇等方面的对比资料) 学生借此就能比较容易地读出这个“笑”字的深刻内涵:比照周瑜, 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年华老大, 功业少成, 壮志未酬, 命运多舛, 一“笑”实为无奈的自嘲。“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 “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联系文章开头:“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可能在想, 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 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何必过于执著呢?放得下, 才能拿得起;看得开, 才能出得来, 因此, 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也是人生的豁达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生共同讨论, 对这首词获得这样的认识, 应该说是有一定深度的。

三、咬文嚼字, 深化拓展———这是诗词鉴赏的深层次要求, 也是对高考常见题型的历练。

古诗向来讲究炼字,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推敲一字, 不苟一词, 画龙点睛, 动人心魄, 这是写诗的境界, 也是品诗的境界, 更是应对高考的基本功。抓住诗词里的关键字进行鉴赏, 是学习诗词的突破口, 是教学不可疏忽的环节。炼字, 可以在诗眼上出题, 也可以针对不同版本在用字上的差异作比较。本诗教学时, 我是抓住两处不同版本的用字差异来组织炼字训练的。现以一处为例说明。“樯橹灰飞烟灭” (人教版) ———“强虏灰飞烟灭” (苏教版) 。教师:“樯橹”与“强虏”, 你更倾向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一名学生: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 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 而曹军号称80万众, 力量悬殊, 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 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 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 反而从容闲雅得很, 他打扮成儒将, 说说笑笑, 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 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另一名学生: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 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像更一致。教师:非常好。大家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把历史搬了出来。我本人也赞同“樯橹”, 我的理由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 还有一点, 就是文学要讲究艺术, “强虏”太直接了。

炼字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使他们增长了学识, 学会了品赏, 增加了课堂情趣。语言鉴赏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许多时候就直接以炼字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从内容情感的整体把握继而进入局部词语的辨析, 与单纯出一道用词的习题来练习相比较, 哪一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效是显而易见的。

四、教师参与, 促进发展———这是诗词教学向纵深推进的手段, 也是对学生应对高考的助动。

教师一切包办、越俎代庖的做法固然不可取, 但一切不办、悉听尊便的做法更是不对。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尤其是精心设计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其次, 教师要做些必要的辅助性工作, 如背景的介绍。在解决问题时, 需要呈现相关的背景资料, 作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助之用。如在介绍苏轼与周瑜时, 把他们分别从年龄、外貌、生活、际遇、官职几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苏轼写周瑜, 是为了对比, 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以及表达对英雄的仰慕。最后, 参与学生讨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 将问题的讨论导向深入。这些工作, 貌似与高考无关, 实际它在提示、明确着高考的应对策略———回答任何问题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尊重文本, 视事辩证, 言之成理。

8.古诗词鉴赏冲刺训练五 篇八

书 边 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由“青冢”使人联想到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哪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花木兰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1) 词的开头两句从哪些方面写了自己的孤寂?连用五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里哪一句是设问句?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看到异乡风物宛如家乡“忽惆怅”,为什么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 这首词通篇写景,描写了哪些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绿杨堤畔问荷花”使人联想到宋祁《玉楼春》中哪两句名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词上下片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考古诗词语言鉴赏方法 篇九

1.要善于“炼字”

古诗词特别注重语言的精练和凝缩,一个字词的意象含义往往十分丰富,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一些关键的字词中分析出隐藏着的丰富含义,这也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提到的“炼字”。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又如对下面这首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分析。

观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到的将军打猎的情景。“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第二句点出主人公和射猎的地点。次联“疾”“轻”用得俱妙。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这“疾”“轻”二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射猎的场面、骑猎的乐趣、将军的英姿,如在眼前。第三联写猎罢还归。“忽过”“还归”,看似寻常,但它们前呼后应,则见返回营地之疾速,给人以瞬息千里之感,更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以写景作结,但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之处的远景“千里暮云平”。这样写,不但首尾呼应,而且形成对照。出猎时风起云涌,回归时风平云定,这与出猎时的紧张、回归时的踌躇满志完全相称。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解题模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要善于“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词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词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下面对一些常见的风格进行解说。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中。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生动的意韵。

(6)豪迈。用语慷慨激昂,充满激情。

就古诗词语言的个人风格来讲,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如何解答品风格型试题?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具体的答题步骤如下: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10.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篇十

【导入】 《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意境:凄清,苍凉

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

【意象】

意:作者的情感;

象:形象,人、物、事 {练习}

1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补充}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课内链接}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离别感伤)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小结:意象=情思×物象 ——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境】

意:作者的情感; 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形象+形象=图景  象+象=境  意象+意象=意境

{练习}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冷落、衰败。

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特定意义的意境。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1《鹧鸪天》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

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殷勤”两句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该心情舒畅愉悦,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 {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1)触景生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Ps.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2)移情入景(有我之境)most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Ps.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感叹忧愤。

(3)物我情融(无我之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Ps.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物我两相融,悠然而自得。

(4)景略情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Ps.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意境特点常用词}(1)写景状物诗:幽冷 清幽 宁静 静谧 闲适 恬静(2)边塞怀古诗:苍凉 雄浑 苍茫 辽阔 高远 壮阔(3)即事感怀诗:萧瑟 凄凉 暗淡 萧条 荒凉 冷寂 {分析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画面;(3)点明意境的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练习}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问:第三联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氛围:清冷、幽静 心情:孤单、寂寞 2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常常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等。

诗中的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练习}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Ps.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

总结:意象=情思×物象 ——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境=意象+意象 ——诗歌的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意境题的解答:从意象入手,剖析作者的情感。

【作业】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1988年全国卷)4溪涨清风 ① 面,月 ② 繁星满天。数只船 ③ 浦口,④ 声笛起山前。① A 吹

B 掠

C 袭

D 拂

答(D)② A 落 B 圆

C 明

D 上

答(A)③ A 傍

B 依

C 横

D 到

答(C)④ A 声

B 有

C 几

D 一

答(D)

《江汉》首联“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

颔联“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

颈联“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苏”,复苏。

尾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夏日六言》这首诗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之作。诗作描绘的是山阴三山夏夜的景色。

“溪涨清风满面”。大雨洗却了夏日的烦躁与郁闷,诗人临溪而立,清风拂面,自然心旷神怡。“月落繁星满天”。立于溪边,静听水声,直到月隐星现,足见诗人之沉迷、爱恋与执着。“数只船横浦口”。繁星之下,蒲口的几艘船只隐隐可见。“横”以动写静,突出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一声笛起山前”。一阵悠远的笛声传来,将诗人的视线牵到了远方黑黝黝的山影。夜已深,月已落,星光之下,山影朦胧。悠远的笛声,激活了诗人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兴味。

11.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三) 篇十一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②。

【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天台山是东南名山,赤城为其山峰名,山石呈赤色;标,山顶。

1. 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一联。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 “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 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 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时写下的。

1. 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意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上一篇:绩效自评表下一篇:2022感动中国颁奖词及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