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餐饮文化礼仪(10篇)
1.客家餐饮文化礼仪 篇一
各国特色
法国: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废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雅典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烩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着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益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少目的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英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俄罗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响较大,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菜式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顾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国: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着称。德国人用餐时也非常注重用餐礼仪。
用餐前的准备
预约
?正式西餐厅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说清人数和时间,以及对座位的偏好。
?如果是生日或特别的日子,可以事先告知目的和预算。
?在预定的时间到达,是基本的礼貌,如果临时取消一定要提前通知并致歉。
着装
不同场合对着装的要求也不一样:
?如果是正式的场合(宴会),男士最好穿无尾礼服,女士则要穿正式的长裙。
?如果只是平日去高级西餐厅,穿半正式的礼服也是可以的。比如男士穿西服套装,打领带,女士穿得体的连衣裙或套装。
2.餐饮服务礼仪文化 篇二
三语:尊敬语,问候语,称呼语
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脚勤
五声:迎客声,称呼声,致谢声,道歉声,送客声
四.服务态度的训练
什么是服务姿态:指服务在服务接待工作中身体活动的姿势,再从事坐立工作时:1.见到客人或领导要起身招呼。2.与客人谈话要垂手恭立或背双手,距离适当,不要靠它物,尽量不加手势。3.要进退有序,事毕要先后退一步在转身离开,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不要扭头就走。:
对服务员的姿态要求:自然,优雅大方。
餐厅常用的礼貌用语流程
1.第一时间见到客人:先生(小姐,女士)中午好,欢迎光临。
2.服务员:先生请坐,这边请
3.看到客人提重物时应主动上前,xx我来帮您好吗?
4.请用香巾
5.斟茶:(向客人询问)请喝茶
6.开胃小菜(请各位品尝)
7.xx不好意思打扰一下
8.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9.点菜:请问现在可以为您……
10.好的请稍等
11.介绍语(各位领导xxx好,我叫xx很荣幸……祝各位用餐愉快)
12.介绍酒水(我们的……)
13.打扰一下(拿酒给客人确认)
14.请示用语(上果汁时)
15.先生,你们的客人到齐了,请问可以上菜了吗?
16.上第一道菜时报菜名,如客人未用引导趁热吃
17.先生着道菜可以为您换一下小盘吗?可以为您分一下吗?
18.先生请问需要几碗饭
19.先生可以为您上点心了吗?
20.这些菜盘可以为您收了吗?可以给您上果盘了吗?
21.这是酒楼赠送的水果拼盘,请各位品尝
22.先生,谢谢这的帐单xx元
23.先生,这是找您的零钱和发票请收好
24.各位请带好您们的随身物品
25.谢谢您的建议,希望您下次来的时候我会做的更好
26.先生,这是您的钱包吗?不可气这是我们该做的
3.客家礼仪、习俗之二 篇三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客家礼仪,习俗
(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4.餐饮礼仪: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篇四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人生一世,必须交际;社会进步,要求交际;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所谓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别性。随着国际交融的普势化,礼仪日益显现其普认性特质。这也是人类文明时代性特征。
而在诸多的礼仪规范中,餐饮礼仪又以它的不可回避性,日益凸现出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重要性。中西方餐饮礼仪由于它的文化、地域、宗教、习俗等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异。
5.餐饮礼仪 篇五
中餐
中餐,是中式餐饮的简称。它所指的是一切具有中国特色的、依照传统方法制作的、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之中所享用的餐食和饮品,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具有中国传统风味和特色的饭菜。
一、用餐的方式
(一)根据用餐的规模划分:宴会、家宴、便宴
(二)根据餐具的使用划分:
1.分餐式:既讲究了用餐卫生,避免了用餐时的交叉感染,又体现了用餐公平,体谅了害羞者、动作迟缓者。适合各种宴会,尤其是正式宴会。
2.公筷式:既体现了中餐传统用餐方式的和睦、热烈的气氛,又兼顾了现代人注意个人卫生的要求。它比较适合家宴。
3.自助式:节省费用、礼仪讲究不多,宾主两相方便、用餐者在用餐时可完全悉听尊便。适合在举办大型活动招待数众来宾时采用。
4.混餐式:容易体现出家庭般的和睦、团结的气氛。不适合招待外宾。
二、时空的选择
(一)时间的选择:民俗惯例、主随客便、适当控制
(二)空间的选择:环境优雅、卫生良好、设施完备、交通方便
三、菜单的安排
(一)点菜的礼规:量入为出、相互体谅、上菜次序(冷盘、热炒、主菜、点心和汤、水果拼盘)
(二)菜单的准备 1.宜选的菜肴
(1)具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2)具有本地特色菜肴(3)本餐馆的看家菜
(4)主人的拿手菜 2.忌选的菜肴:宗教禁忌、地方禁忌、职业禁忌、个人禁忌
四、席位的排列
在中餐礼仪中,席位的排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故此受到宾主双方的同等重视。
(一)宴请时的席位排列 1.桌次的排列
(1)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 两桌横排:以右为尊,面门定位 两桌竖排:以远为上,以近为下
(2)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
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三条规则之外,要应兼顾其他各卓距离主桌、即第一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这项规则亦称“主桌定位”。
2.位次的排列
(1)主人大都应当面对正面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2)举行多桌宴请时,各卓之上均应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亦称各桌主人。其位置一般应与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3)各桌之上位次的尊卑,应根据其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4)各桌之上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其右为尊,其左为卑。
(二)便餐时的席位排列 1.右高左低
当两人一同并排就坐时,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2.居中为尊
三人一同就坐用餐时,居于中央者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坐之人。
3.面门为上
倘若用餐时,有人面对正门而坐,有人背对正门而坐,依照礼仪惯例,则应以面对正门者为上座,以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4.观景为佳
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在其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欣赏。此时,应以观赏角度最佳之处为上座。
5.临墙为好
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为了防止过往侍者和食客的打扰,通常以靠墙之位为上座,以靠过道之位为下座。
五、餐具的使用 与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是其餐具有所不同,而且各种餐具在其用途上还有许多讲究和门道。中餐餐具,即享用中餐时所使用的工具。
(一)主餐具 1.筷
筷,又叫筷子。它是用中餐时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餐具。筷子的主要功能,是用餐时以之夹取食物或菜肴。
使用筷子,首先要方法正确。一般以右手执筷,以其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前部,共同捏住筷子的上部约三分之一处。通常。筷子必须成双使用,而不可只用单根。
具体使用筷子取菜、用餐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不“品尝”筷子;不“跨放”筷子;不“插放”筷子;不“舞动”筷子;不“滥用”筷子。
2.匙
匙,又叫勺子。在用中餐时,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尤其是流质的羹、汤。有时以筷子取食时,亦可以勺子加以辅助。
使用勺子,有四点具体的注意事项:
(1)暂时不用勺子时,应将其置于自己的食碟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之中“中立”。
(2)用勺子取用食物后,应立即食用,不要把它再次倒回原处。(3)若取用的食物过烫,不可用勺子将其折来折去,也不要用嘴对它吹来吹去。(4)食用勺子里盛放的食物时,尽量不要把勺子塞入口中,或反复允吸它。
3.碗
碗,在中餐里主要是盛放主食,羹汤之用的。在正式场合合用餐时,用碗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下列五点:
(1)不要端起碗来进食,尤其是不要双手端起碗来进食。(2)食用碗内盛放的食物时,应以筷、匙加以辅助,切勿直接下手取用,或不用任何餐具加以吸食。
(3)碗内若有食物剩余时,不可将其直接倒入口中,也不能用舌头伸进去乱添。
(4)暂且不用的碗内不宜乱扔东西。(5)不能把碗倒扣过来放在餐桌之上。4.盘
盘,又叫盘子。稍小一些的盘子,则被称做碟子。盘子在中餐中主要用以盛放食物,其使用方面的讲究与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应保持原位,不被搬动,而且不易多个摞放在一起。
一种用途较为特殊盘子称为食碟,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有的菜肴的。使用食碟时,需要主要的问题有三:
(1)不要一次取放的菜肴过多,那样做起来既繁乱不堪,又有欲壑难填之嫌。
(2)不要将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彼此“相克”、相互“串味”。既不还看,又不好吃。
(3)不宜入口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将其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必要时再由侍者取走、换新。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废物”与菜肴交错,搞得杯盘狼藉。
(二)辅餐具
中餐中的辅餐具,在此指的是进餐时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餐具。1.水杯
中餐中使用的水杯,主要供盛放清水、汽水、果汁、等软饮料时使用。
2.湿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个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绝不可以擦脸、擦嘴、擦汗。擦手之后,应将其放回原处,由侍者取回。
3.水盂
有时,品尝中餐者需要手持食物进食。此刻,往往会在餐桌上摆上一个水盂,也就是盛放清水用的水盆。它里面的水并不能喝,而只能用来洗手。
4.牙签
牙签,主要用来剔牙之用。用中餐时,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牙不行时,应以餐巾或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切勿大张“血盆大口”。
六、用餐的表现
(一)餐前表现:指的是准备用餐、等候用餐时的所作所为,包括:适度修饰、准点到场、各就各位、积极交际、倾听致辞
(二)餐时表现:不违食俗、不坏吃相、不去布菜、不挑不拣、不争不抢、不玩餐具、不要吸烟、不清嗓子、不做修饰、不乱走动
西餐
西餐、是对西式饭菜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统称。客观地讲,所谓西餐,其实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因为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西方各国的饭菜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难以一概而论。但在中国人眼里,除了与中餐在口味上存在差别以外,西餐还是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的。其一,它们源自西方国家。其二,它们必须以刀、叉取食。久而久之,凡符合以上两个特点者,在中共皆可以西餐相称。
目前,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西餐已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并受到一些人的欢迎。无论自己究竟爱不爱吃西餐,现在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可能和它“狭路相逢”。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学习、掌握一些西餐基本常识。
一、西餐的菜序
西餐的菜序,是指西餐用餐的先后顺序问题。了解西餐的菜序,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方面,在用餐时,可以量力而行,根据个人食量吃好、吃饱。另一方面,在自己点菜时,能够加以比照,进行经济而适当的组合、搭配。
(一)正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尤其是正式场合所用的正餐,其菜序既复杂多样又讲究甚多。一顿完整的正餐,一般要吃上一两个小时。1.开胃菜。所谓开胃菜,即用来打开胃口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开胃菜是由蔬菜、水果、海鲜、肉食所组成的拼盘,多以各种调味汁凉拌而成,其色彩悦目,口味宜人。
2.面包。在西餐正餐里所吃的面包,一般都是切片面包,或是需要当时从整个的大面包上切片而食。
3.汤。西餐中的汤,大都口感芬芳浓郁,具有很好的开胃作用。常见的汤类有白汤、红汤、清汤等等。
4.主菜。西餐里的主菜有冷有热,但以热菜为主。在比较正规的正餐上,通常上一个冷菜、两个热菜,两个热菜之中,还应一个是鱼菜,一个是肉菜。有时,还会上一个海味菜。
5.点心。吃过主菜后,一般要上一些诸如蛋糕、饼干、土司、馅饼、三明治之类的小点心,供没有吃饱的人借以填饱肚子。
6.甜品。最常见的甜品有布丁、冰激凌,等等。
7.果品。常见的干果有核桃、榛子、腰果、杏仁、开心果,等等。草莓、菠萝、苹果、香蕉、橙子、葡萄等等,则是最常见于西餐之鲜果。
8.热饮。在用餐结束之前,应为用餐者提供热饮,以此作为“压轴戏”。最正规的热饮是红茶或什么都不添加的黑咖啡。西餐的热饮可以在餐桌上,也可以换个地方,如到客厅或休息厅里喝。
(二)便餐菜序
一顿西餐便餐的标准菜序通常由五道菜肴构成:开胃菜、汤、主菜、甜品、咖啡。
二、西餐的座次
(一)座次排列的规矩
排列西餐的位次,一般是依照如下规矩:女士优先、恭敬主宾、.以右为尊、距离定位(距主位近的位子高于距主位远的位子)、面门为上、交叉排列(男女应当交叉排列,生人与熟人也应当交叉排列)。
(二)座次排列的详情 1.长桌
(1)男女主人在长桌中央对面而坐。餐桌两端可以坐人,也可以不坐人。
(2)男女主人分别就坐于餐桌两端。2.圆桌
在西餐里,使用圆桌的具体情况并不多见。具体排列方法,基本上是各种排列方法的综合运用。
3.方桌
以方桌排列位次时,就坐于餐桌四面的人数应该相等。男、女主人应与男、女主宾对面而坐,所有人均与自己的额恋人或配偶坐成斜对角。
三、西餐的餐具
不同国家、地区的菜肴,在用餐时所借用的餐具往往大不相同。有的餐式要用筷子、有的餐式要用刀叉,有的餐式则需要直接用手来取食。
使用刀叉进餐是西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一)刀叉
刀叉,是对餐刀、餐叉两种餐具的统称。二者既可以配合使用,又可以单独使用。在多数情况下,二者是配合使用的。
1.刀叉的区别
(1)吃黄油用的刀叉,它的正确位置是横放在用餐者的左手的正前方。
(2)吃鱼所用的刀叉和吃肉所用的刀叉,记住应当依次分别从两边分别由外侧向内侧使用。
(3)吃甜品所用的刀叉,一般被横放在用餐者前面餐盘的正前方。
2.刀叉的使用
(1)在切割食物时,不可以弄出声响。
(2)进行切割时,要切记双手下沉,而切勿左右开弓。(3)被切好的食物,应刚好适合,一下子入口。(4)将餐刀临时放下时,不可刀口外向。
(5)掉落在地上的刀叉切勿再用,等侍者在换一副。3.刀叉的暗示(1)暂停用餐
将刀叉刀右,叉左,刀口向内,叉齿向下,呈汉字的“八”字形摆在餐盘之上。
(2)用餐完毕
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的并排纵放,或者刀上叉下地并排横放在餐盘里。
(三)餐匙 餐匙的用法:
1.餐匙除了饮汤、吃甜品以外,绝不可以直接舀取任何主食、菜肴。
2.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切不可放回原处,也不可将其插入菜肴、主食,或是令其“直立”于甜品、汤盘或红茶杯之中。
3.使用餐匙时,要尽量保持其干净整洁。
4.用餐匙取食时,动作应干净、利索,切勿在甜品、汤或红茶中搅来搅去。
5.用餐匙取食时,一定不要过量。6.不能直接用茶匙去舀取红茶饮用。
(三)餐巾 1.餐巾的铺放
不论是大是小,还是哪一种形状,餐巾都应被平铺于自己并拢的大腿上。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外用餐时,一定不要把餐巾掖于领口、围在脖子上、塞进衣襟内,或是担心其掉落而将其系在裤腰上。
2.餐巾的用途
(1)用来服装保洁。
(2)用来揩拭口部。(3)用来掩口遮羞。
(4)用来进行暗示。
第一:暗示用餐开始。第二:暗示用餐结束。第三:暗示暂时离开。
四、西餐的品尝
(一)开胃菜 1.色拉
吃色拉时,通常只宜使餐叉,这是因为色拉在上桌前,均已被切割完毕,故不应再煞有介事地去“大动干戈”,持刀 切。
2.海鲜
开胃菜里的海鲜,主要有鲜虾、牡蛎、蜗牛。(二)面包 1.鲜面包
正确的吃法是,用左手拿大小适当、刚巧可以一次入口的一小块,涂上黄油、果酱或蜂蜜后,在送入口中。
2.烤面包
吃再次烤过的面包,是不能撕食的,否则将使面包屑乱飞。在吃的时候可以慢慢咬着吃。吃的时候,可以配黄油、鱼子酱。挤些柠檬,味道会更好。
(三)汤
1.正确之法:喝汤时,讲究以右手持握汤匙,由近而远,向外侧将汤舀起,然后就嘴而饮之。
2.错误之法
(1)不端起来直接喝
(2)不趴到汤盆、汤盘上去吸食。
(3)不用嘴吹汤,或是用盘、盘或汤匙去反复折汤降温。
(四)主菜
1.冻子:冻子,即用煮熟的食物和汤汁冷却凝结而成的一种菜肴。最常见的有肉冻、鱼冻和果冻等。吃冻子时,必须以刀切割,以叉取食。
2.泥子:泥子,通常指的是以虾、蟹或动物的肝、脑为主料,配以鸡蛋、芹菜,加上作料,搅拌而成的一种菜肴。
3.鱼:可用餐刀将鱼切开,轻轻将骨、刺剔除后,再把它切成小块,以餐叉入口。
4.鸡:吃鸡的时候,切勿直接用手取食。应首先设法去骨后,再以刀叉切割成小块会食用。
5.红肉:吃肉菜时,一般从左往右,以大小一次入口适度为宜,将其以刀叉切割后进食。
(五)点心
在西餐里,经常吃的点心有饼干、馅饼、三明治、通心粉、土豆片、烤土豆,等等。
(六)甜品
西餐里最常见的、最受欢迎的甜品有布丁、冰淇淋等。
(七)果品
吃西餐时,所提供的水果有干果、鲜果之分,不过鲜果是 最常见的,主要有草莓、菠萝、苹果、香蕉、橙子、葡萄等。
五、西餐的要求
(一)举止高雅 1.进食噤声
2.禁止异响
3.慎用餐具
4.正襟危坐 5.吃相干净
(二)衣着考究 1.礼服
西式的礼服,男装应以黑色燕尾服,扎黑色领结;女装应以拖地低胸长裙,并配长筒薄纱手套。
2.正装
在一般情况下,正装指的是深色,特别是黑色或者是藏蓝色的套装或套裙。
3.便装
一般性的聚餐可以穿便装。
(三)尊重妇女
1.礼待女主人
2.照顾女宾客
3.禁用女侍者
(四)积极交际 1.宾主交际
应邀赴宴时,不要忘了抽空向主人致意,并且最好找一个时间与主人叙一叙旧、联络联络感情。
2.来宾交际
6.餐饮礼仪基本常识 篇六
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礼仪,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不但令人耻笑,而且会使公司形象大打折扣。著名学者铁歌川先生曾经举过两个例子。
其一是在某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位使节按照在国内进餐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主人一见,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外国使节窘迫难堪。
其二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端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
这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不懂礼仪的危害。
餐桌上的礼仪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丝不苟,既显大方知礼,又不显庸俗。
在餐桌上应保持良好的坐姿。你坐在餐桌上的时候,身体保持挺直,两脚齐放在地板上,仪态看起来很不错。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必须像军校的学生一般,坐得像枪杆一样笔直,不过也不可能像布娃娃一样,弯腰驼背地瘫在座位上。
暂停用餐时,双手如何摆放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能喜欢把双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边缘;或者你可能喜欢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不管怎样,可能比用手去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要好得多了。
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上。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正在热烈与人交谈的人自然而然会摆出来的姿势。不过,吃东西时,手肘最好还是要离开桌面。
最得体的入坐方式是从左侧入坐。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时,就可以坐下来了。
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喝汤应以45角度送入口,喝汤也不能吸着喝。要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身体的上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装在有握环的碗里,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在餐厅,通常是在点完菜后才将餐巾打开。在决定餐点之前,只点了开胃酒,由于没有必要担心会淌到衣服上,所以一开始就将餐巾打开是违反餐桌礼仪的。
将餐巾打开后对折,并将开口朝处置于膝上。对折的目的在于防止错拉到餐巾,而开口朝外则是方便拿起来擦拭嘴巴。
但是对于经常会将胸前衣服弄脏的人,也可以将一整条餐巾张开夹在衣服上。主要以不弄脏衣服为第一考虑因素。
餐巾除了用来擦拭嘴巴、手、手指以外,也可以在吐出骨头或水果核时,利用餐巾擦拭嘴唇,所以说餐巾的使用范围可说是相当广泛。
擦拭嘴巴时,拿起餐巾的末端顺着嘴唇轻轻压一下,弄脏的部分为了不让人看见,可往内侧卷起。将鱼骨头或水果核吐出时,可利用餐巾遮住嘴后,用手指拿出来或吐在叉子上后再放在餐盘上。也可以直接吐在餐巾内,再将餐巾向内侧折起。服务生会注意到并换上一条新的餐巾。
餐巾是可以弄脏的,如不想将餐巾弄脏而取出自己的手帕或面纸使用,是违反用餐礼仪的。用餐时切记餐巾是可以弄脏的。
不过,用来擦汗或是擦鼻涕,或是将口红整个印在餐巾上,都是不对的。涂了口红的人应在用餐前以面纸轻压,而不是将口红印在餐巾上。
7.埃及餐饮的礼仪 篇七
埃及富贵家庭流行法国烹饪和意大利烹饪,贫困家庭则以阿拉伯烹饪为主。
请客吃饭时必备的食品(库纳法)
做法:
白面加水调成糊状,大盘子或平底锅上放好奶油,放在火上
再把调好的面糊放在漏勺里,均匀摇晃,震动勺把使面糊从勺孔中下落成细丝,落在加热的平底锅上,煎至微脆。
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有约会是失礼的。
他们习惯用自制的甜点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是谢绝一点也不吃,会让主人失望也失敬于人。
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时,忌讳交谈,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行为。
埃及伊斯兰教徒有个绝不可少的习惯:一天之内祈祷数次。
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忌讳喝酒,喜欢喝红茶。
8.德国的餐饮礼仪 篇八
德国的餐饮礼仪
德国人是十分讲究饮食的,在肉类方面,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所以德国的胖人极多。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欣赏的是啤酒。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
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风。其五,忌吃核桃。
9.第七章 餐饮礼仪 篇九
现在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宴请是最常见的交际活动,在整个社交礼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常见的宴请形式
(一)、宴会
宴会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宴会为正餐,坐下进食,由服务人员按顺序上菜。宴会种类复杂,名目繁多。
按规格划分: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家宴;
按餐型划分:有中餐宴会、西餐宴会、中西合餐宴会;
按用途划分:有欢迎宴会、答谢宴会、节庆宴会、告别宴会、招待宴会;
按时间划分:分早宴、午宴和晚宴,以晚宴档次最高。其他如鸡尾酒会、冷餐会、茶会都可列为宴会。
(二)、招待会
招待会不备正餐,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宴请方式。通常备有食品、酒水、饮料,由客人自取,或坐或站,或与他人一起,或独自一人用餐。一般不排座次,可以自由活动。常见的招待会主要有冷餐会、酒会。
(三)茶会
是一种简便的接待形式,通常安排在下午4点或上午10点左右。一般在客厅举行,内设茶几、座椅,备有茶、点心或地方风味小吃,请客人一边品尝,一边交谈。茶会对茶叶的品种、沏茶的用水和水温以及茶具都颇有讲究。茶叶的选择要照顾到客人的嗜好和习惯,茶具要选用陶瓷器皿,不要用玻璃杯,也不要用热水瓶代替茶壶。欧洲人一般喜欢饮红茶,日本人喜欢乌龙茶,美国人用袋茶。另外,有外国人参加的茶会还可以准备咖啡和冷饮。
(四)工作餐
是现代生活中一种经常采用的非正式宴请形式,是利用进餐的时间和形式,边吃边谈工作。在国外,工作进餐通常实行“AA制”,由参加者各自付费。
当然,要使宴请活动井然有序,妥贴圆满,事先的充分准备和过程中的有效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宴请的组织礼仪 宴会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明确宴请对象、目的、范围、形式
1.对象。首先要明确宴请的对象。主宾的身份、国籍、习俗、爱好等,以便确定宴会的规格、主陪人、餐式等。
2.目的。宴请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为表示欢迎、欢送、答谢,也可以是为表示庆贺、纪念、节庆聚会、工作交流、会议闭幕,还可以是为某一事件、某一个人等等。明确了目的,也就便于安排宴会的范围和形式。
3.范围。宴请哪些人参加,请多少人参加都应当事先明确。主客双方的身份要对等,主宾如携夫人,主人一般也应以夫妇名义邀请。哪些人作陪也应认真考虑。4.形式。
宴会形式要根据规格、对象、目的确定,可确定为正式宴会、冷餐会、酒会、茶会等形式。不同的宴请形式有各自不同的做法。在实际活动中具体选择哪一种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二)选择时间、地点
时间:不选重大节日、假日或禁忌的时间;先和主宾协商,再发邀请。
地点:环境幽雅,交通方便。
(三)、精心制作请柬,认真发送确认
凡是正式宴请,都应该发送请柬或请贴,这既是礼节,也是对被邀请者起提醒与备忘的作用。请柬应注明邀请人姓名、被邀请人姓名、尊贵的称呼、宴请的方式及时间地点、着装要求或提示等。请柬应提前一至二周发出,以便被邀请人及早安排时间。需要安排座次的宴请必须在请柬上注明要求被邀请人答复能否出席,正式宴会在请柬上注明席次号。
为了表达主人的真诚,也为了减少活动的失误,在宴请的前夕,还应打电话给被邀请者,进行确认;询问一下请柬是否受到,对方能否出席等等。如果对方能出席,应向对方表示感谢;即使对方不能前来,也应表示理解。
非正式的宴请通常只需口头打个招呼,在得到对方明确首肯后进行。
(四)拟订菜单和用酒
宴请菜肴的确定也要周密考虑宾客的爱好与禁忌。菜单: 精致可口、赏心悦目、特色突出。尊重客人饮食习惯、禁忌。注意冷热、甜咸、色香味搭配。
(五)安排好席位
凡正式的宴会,都应事先为每个赴宴者安排好桌次和位次,并且事先通知到每个人,以便心中有数。有的宴会只安排部分主要宾客的席位,其他人只排桌次或自由就座。
(六)宴会中主人的礼仪(宴请的程序及服务)
非正式宴请当然无需讲究什么程序,只要双方能彼此呼应就行。正式宴请分为迎宾、就座、致词、敬酒、用餐、送别。
1、迎宾。
宴会开始前,主人应站在大厅门口迎接客人。对规格高的贵宾,还应组织相关负责人到门口列队欢迎,通称迎宾线。客人来到后,主人应主动上前握手问好。
2、引导入席。
主人陪主宾进入宴会厅主桌,接待人员引导其他客人入席后,宴会即可开始。
3、致词、祝酒。宴会正式开始
正式宴会一般都有致词和祝酒。但时间不尽相同。我国习惯是在开宴之前讲话、祝酒、客人致答词。在致词时,全场人员要停止一切活动,聆听讲话,并响应致词人的祝酒,在同桌中间互相碰杯。这时宴会正式开始。
西方国家致词、祝酒习惯安排在热菜之后,甜食之前,至于冷餐会和酒会的致词则更灵活些。
4、服务。从主宾开始,顺时针方向进行
服务人员侍应,要从主宾开始,有女主宾的,从女主宾开始,没有女主宾的,从男主宾开始,接着是女主人或男主人,由此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规格高的,由两名服务员侍应,一个按顺序进行,另一个从第二主人右侧的第二主宾至男主宾前一位止。斟酒。斟酒在客人右侧,上菜在客人左侧。斟酒只需至酒杯三分之二即可。
5、用餐。融洽气氛,掌握进餐速度。
主人应努力使宴会进行得气氛融洽,活泼有趣。要不时地找话题进行交谈。还要注意主宾用餐时的喜好,掌握用餐的速度。
6、送别。热情相送,感谢光临。
三、中餐宴会规格
(一)、中餐宴会的席位排列
1、中餐宴会的桌次排列
决定餐桌高低次序的原则是:主桌排定之后,其余桌次的高低以离主桌的远近而定,近者为高,远者为低;平行者以右桌为高,左桌为低。
在正式的宴会厅内安排桌次时,主要有以下几条规矩: 以右为上:即各桌横向并列时,以面对宴会厅正门时为准,右侧的餐桌高于左桌的餐桌。
以远为上:即各桌纵向排列时,以距离宴会厅正门的远近为准,距其愈远,餐桌的桌次越高。
居中为上:即各桌围绕在一起时,居于正中内的那张餐桌应为主桌。
临台为上:即宴会厅内若有专用的讲台时,应当背靠讲台的餐桌为主桌。若宴会厅内没有专用讲台,有时也可以背临主要画幅的那张餐桌为主台。
常见的排列方法参见图:图中圆圈里的序号就是桌次的高低序号。
2、中餐宴会的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方法一,主人在主桌面对正门之位就坐。
所谓“面门为主”:是指在每一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正中那个座位为主位,通常应请主人在此就座。若宴会厅无正门,则一般以面对主屏风的正中的那个座位为主位。
方法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所谓“各桌同向”:指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其他各桌的主陪之位,均应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方法三,各桌位次的尊卑,以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所谓“右高左低”:是指在每张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应以面对宴会厅正门时为准,右侧的位次高于左侧的位次。如果就某一侧的座位而言,距离主位越近,位次越高。一般情况之下,可将主宾排在主人右手,而将主宾夫人排在其左手。主人的夫人则往往被安排在主宾的右侧就座。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手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二)、上菜顺序与就餐方式
1、中餐的上才顺序
标准的中餐,不论是何种风味,上菜的顺序大体相同。通常是先上冷菜——热菜——主菜——点心和汤——最后是果盘。当冷盘已经吃了2/3时,开始上第一道热菜,一般每桌要安排10个热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
2、就餐方式
可分为:分餐式、布菜式、公筷式、混餐式。
(三)、餐具的使用
1、餐具的摆放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等。在正式宴会上,水杯应放在餐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放在专用的座上。
2、餐具的使用(1)筷子:
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用筷子形成了基本的规矩和礼仪: 直筷——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横筷——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能跟着这么做。
如: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桌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忌掷筷。在进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餐位前,相距较远时,可请人递交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子上,更不能掷在桌下。每次夹的菜不宜太多;夹菜途中不能滴水不停;不能指点他人。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的宾客也来夹菜时,要注意避让,避免“筷子打架”。忌舞筷。用餐过程中进行交谈,不能把筷子当成道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用餐完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为别人挟菜时,要使用公筷;喝羹汤时,要用公勺舀到自己的小碗内。使用完公筷、公勺,要放回原来位置。(2)、汤匙
用筷子取菜时,可用它加以辅助。注意:用它饮汤时,不要全部放入口中;不要放在桌上或汤碗里;(3)、碗
不要端起碗进食;碗里食物不可往嘴里倒;暂不用的碗不可放杂物。
(4)、盘、碟
在餐桌上,一般应保持原位不动,不宜将多个叠放在一起。(5)、水杯
主要用于盛白水、饮料、果汁。不要用来盛酒;不要倒扣水杯;(6)、湿毛巾 餐前,用于擦手,不要用来擦脸、嘴、汗。餐后,用于擦嘴,不要擦脸、汗。
(7)、餐巾 应铺放在并拢的大腿上,不能围在脖子上,或衣领里、腰带上。可用于擦嘴和手,但不能擦餐具或汗。(8)、水盂 里面的水不能喝,只能用来洗手。
(9)、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如需要,应用一只手掩住嘴。不要长时间用嘴叼着牙签。
3、用餐要求 尤其注意几点:
(1)、上菜后,不要先拿筷,应等主人邀请,主宾动筷时再拿筷。取菜时要相互礼让;取菜适量,不要把适合自己口味的菜一人“包干”。
(2)、为表示友好、热情,彼此之间可以让菜,让对方品尝,但不要擅自做主为他人布菜;不论对方是否喜欢,主动为其夹菜、添饭,会让人为难。
(3)、不要挑菜,不要在共用的菜盘里挑菜、翻来覆去、挑肥拣瘦。取菜时,要看准后夹住立即取走。不能夹起来又放下。
四、西餐宴会规范
(一)、西餐宴会的席位排列
1、排列的规则
女士优先 距离定位 以右为尊
面门为上 交叉排列
2、席位的排列(见图)(1)、长桌的排列(2)、圆桌的排列(3)、方桌的排列
(二)、西餐上菜顺序
正餐顺序:开胃菜——面包——汤——主菜——点心——甜品——水果——热饮
(三)、西餐餐具的使用
1、餐具的摆放
2、餐具的使用(1)、刀叉(2)、餐匙(3)、餐巾
(四)、西餐用餐方法
五、赴宴的礼仪
(一)应邀。尽早答复。
接到邀请后,不论能否赴约,都应尽早作出答复。不能应邀的,要婉言谢绝。接受邀请的,不要随意变动,按时出席。确有意外,不能前去的,要提前解释,并深致歉意。作为主宾不能如约的,更应郑重其事,甚至登门解释、致歉。
(二)、修饰仪容、仪表
适当地打扮自己,表示对主人以及参加宴会者的尊重。
(三)掌握到达时间。不早不晚
赴宴不得迟到。迟到是非常失礼的,但也不可去得过早。去早了主人未准备好,难免尴尬,也不得体。提前一二分中、正点,或迟一二分钟到达是最适宜的。过早或过晚都是失礼的。主人迎来握手,应及时向前响应,并问好,致意。按当地习惯,可送鲜花或花篮。
(三)入席。不要坐错了位置
在服务人员的引导下按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不能乱坐座位。入座时,要和其他客人礼让,并从椅子左边入座。坐姿自然端正。
(四)进餐。文明、从容
1、吃相要文雅:
把食物小口小口地送入口中,不要鼓着腮帮子狠吞虎咽。闭着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叭嗒叭嗒”的咀嚼声。
汤、菜太热时,不要用嘴去吹,等稍凉后再吃;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
有鱼骨、鱼刺之类的杂物需要吐出的,也必须用筷子放在嘴唇间将杂物接送到自己的碟盘中,不能直接吐在桌上。
2、举止要得体:
不要两眼盯着菜只顾吃,要照顾到别的客人,谦让一下,与邻座交谈时,切忌一边嚼食物,一边与人含含糊糊地说话。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在餐桌上,手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更不能用餐具指点别人。使用餐具时,动作要轻,不要相互碰撞。
若要咳嗽、打喷嚏,将头转向一边,用手帕捂住口鼻。用牙签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住嘴。就餐时,不得解开纽扣,松开领带。
不要伸做腰、打哈欠,毫无控制地打饱隔。
3、应付餐桌上的意外:
自己的餐具掉在地上,可向服务员再取一副。
不小心把酒溅到别人身上,应表示歉意,并递上手帕或餐巾。失手打翻了酱碟,应向注意到你的人婉言致歉,如:“看我真不小心”,“看我笨手笨脚的”,不要大声嚷嚷,也不要没完没了地自责。
喝了一口滚热的汤,难以下咽,不妨吐出来,然后说
一、两句俏皮话给自己解围,如“这汤太诱人了,我都等不及了”或者“傻瓜才会把这么烫的东西咽下去”。
席间一般关掉手机,或把手机拨到震动档。离席回电时,应向主人或左右的客人致歉,轻轻拉开坐椅离去。
(五)交谈交际。话题轻松、有趣
边吃边谈是宴会的重要形式,应当主动与同桌人交谈,特别注意同主人方面的人交谈,不要总是和自己熟悉的人谈话。话题要轻松、高雅、有趣,不要涉及对方敏感、不快的问题,不要对宴会和饭菜妄加评论。
(六)退席。道谢告辞
10.中国餐饮礼仪习俗 篇十
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
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中国餐桌礼仪用筷禁忌:
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莱上;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菜;七忌掏莱,用筷子在菜中间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这些禁忌大都是与卫生、谦让、礼貌有关。
中国餐桌礼仪个人习惯禁忌:
打嗝:在席间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若仍无效,则最好去洗手间打个够,等废气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喷嚏:若只是暂时性之喷嚏当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是喷嚏不断则最好离席至它处处理,若真的无法处理则不妨先行离席,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补妆:国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项礼仪,补妆应该在洗手间或是人较少之处为之。公开场合补妆就好比是在梳头发,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烟:几乎所有的餐厅均以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烟,瘾君子最好尽力克制烟瘾,如果真的烟瘾太大则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场人士已开始用甜点、咖啡时再离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雾,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妨害别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当恶心,真的要吐也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千万不要口中咬着一根牙签与人交谈,状似流氓无赖状,非常难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着牙签到处走动,那更是离谱的举止了。
刀叉掉落:进餐时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时只需要告之服务人员换一干净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过再继续使用。
中国餐桌礼仪用餐形象禁忌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可以劝别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议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而且还会让对方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近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夹起来又放回去,会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吃到没有。距离自己较远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时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动碗筷。在用餐过程中,要尽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长辈,要尽可能主动给长辈添饭。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要道谢。吃饭要端起碗,应该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
进餐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嘴里不要发出“叭叭”、“呱叽呱叽”的声音,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张开大嘴,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
如果需要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住“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礼仪规则。中国餐桌礼仪点餐禁忌
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
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二桌礼仪
餐桌礼仪大致可分为:邀约与赴宴前的准备、入座与介绍礼仪、订餐与点菜礼仪、席间交谈礼仪、结账与离席礼仪。
一、邀约与赴宴前的准备。
㈠邀约:首先,要做到对请客吃饭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以不让对方感到为难作基准。其次,在邀请时需要特别注重语言的斟酌,要千锤百炼,精于口才,以获赢得主动。此外,要使用得体的语言,提出约请要讲究礼貌礼仪。
如果遇到拒绝的情况,首先,需要我们注意把握好请柬上措词的使用是否得当,以及上面所提到的事件安排是否合适等等一系列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把握好了,才有更大的可能不会让受邀者找到拒绝的机会或理由。
㈡赴宴选择服饰的“TPO”原则:
1.“T(Time)”原则即时间原则,主要是指穿戴服饰时应考虑时代特点、四季更替、早晚差异等。
2.“P(Place)”原则即地点原则,主要是指对赴宴者将要参加的宴会地点的选择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赴宴者对即将到达的场所有一个了解和估计,然后再选择自己应穿的服装和应戴的饰品,尽量做到在种类、质地、款式、花色等方面与所要赴宴的地点相协调。3.“O(Occasion)”原则即场合原则,主要是指服饰打扮应顾及宴会性质、场所的气氛、规格等。
二、入座与介绍礼仪。
㈠入席礼仪:在现代社会宴请中,桌次与座位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恰当的桌次和座位的安排能够显示出赴宴者的地位,表达对赴宴者的尊敬,将会为赴宴者的赴会好宴请增添礼仪之邦的风采,并取得特定的效果。在餐桌礼仪中,如何就坐非常重要,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是主座,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可以暗示出主人对客人的重要程度。
㈡介绍礼仪:介绍时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分地颂扬一个人,要掌握分寸把握适度的原则。1.他人介绍:介绍者为被介绍者介绍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很唐突,让被介绍者感到措手不及。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自己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拒绝,而应欣然应允。实在不愿意时,应说明理由。介绍者和被介绍者都应起立,以示尊重和礼貌;待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致意。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的原则,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姿势。2.自我介绍: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还要注意简洁,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
三、订餐与点菜礼仪。
㈠订餐礼仪:饭店要提前预约,预约时要说清人数、时间、宴会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另外菜式的准备要查明主客所喜欢的口味,再决定准备什么菜肴。如果得知并可深红多有喜欢某种香烟或酒,即应多备此种香烟或酒。
㈡点菜技巧:1.确定请客对象。2.选择宴请酒店。3.把握消费标准。4.注意价格浮动。5.体谅付钱的人。6.菜的搭配要合理。7.点菜时,主人要征求客人的点菜意见。
四、席间交谈礼仪。㈠交谈:
第一,在语言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准确。在与人交谈中千万不要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等等,要说文明语言。要注意“四有”和“四避”。“四有”,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时,“四避”,即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第二,交谈不言深。交谈中选择的主题适合于双方,可以选一些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与人谈话要要自然随意,不要心不在焉,爱理不理的,也不要哗众取宠。如果谈话中出现矛盾或分歧,不必太当真,可以转移话题,闲谈要把握尺寸,适可而止。
第三,交谈时要神态专注,用词要委婉,礼让对方。㈡席间应注意的行为:1.打嗝。2.大喷嚏。3.补妆。4.吸烟。5.剔牙。6.刀叉掉落。
三不可忽视的餐桌礼仪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四其他比较常见的应有礼仪
敬酒:敬酒自然先从最长的长辈敬起,敬酒不能隔着他人,应该离开的席位,到他的席位上和他应该离开的席位,到他的席位上敬酒。人和人之间是不能代酒的。不能喝,嘴唇碰碰酒杯,就说明礼节已经到了。不要同时敬几个人,敬酒的时候杯沿要比别人的低。
【客家餐饮文化礼仪】推荐阅读:
客家婚娶风俗礼仪09-10
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08-29
河源客家文化专题研究11-18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11-17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07-20
西餐餐饮文化礼仪09-13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07-25
客家姑娘诗歌12-17
客家人习俗07-27
河源客家春节习俗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