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而出的习惯语(精选15篇)
1.脱口而出的习惯语 篇一
1.习惯这始,哪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2.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奥斯特洛夫斯基
3.习惯创造的奇迹多么惊人呀!习惯的养成又是多少快和多么容易呀——无论地那些无关重要的习惯和那些使我们起根本变化的习惯,都是一样。——马克·吐温《三万元的遗产》
4. 必须戒绝醇酒和女人。快乐是如此短促,如此模糊,而悔恨是如此巨大。——托尔斯泰
5.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罗
6.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普德曼
7.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
8.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
9. 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奥维德
10.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11. 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王尔德
12.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13.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苏格拉底
14. 人喜爱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爱尔兰成的啊。——忒壬斯
15.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
2.脱口而出的习惯语 篇二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 同时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而发展变化。语言的产生是不同地域的人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自然产生和演化的结果, 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习语,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表达, 是任何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固定表达方式, 因此更能反映不同地域两种语言的文化异同[1~2]。
翻译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另一个是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3]。简单地说, 翻译即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所以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4]。
两种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英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造成了两种语言的差异, 同时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不同风俗习惯也强烈地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在交际过程中,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两种人能否沟通, 不仅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理解, 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的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历史与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差异的讨论, 以研究其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从翻译的准确性和内涵对所处文化进行分析, 探讨民族历史和文化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了不同历史与文化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以期通过此研究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基于历史的英汉习语对比
翻译既能体现译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性定位的过程, 也能再现原文在新文化中得到认可的过程。只有在新的语境中有意识地为译本确定一个适当的历史性地位, 才有可能使译本带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读者相似的阅读和审美效果。
1. 历史语境。
翻译时“如果不和文本作者的历史性联系起来, 文本就难以理解和解释;如果不和解释者本人的历史性联系起来, 文本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5]。在翻译方面, 仅懂得单词、句子原意是不够的。只有对语义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重视, 才能真正达到音、形、意三方面的翻译境界。而翻译时一旦忽略了语义的历史事实因素, 翻译出来的东西会使人不知所云, 至少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错觉[6]。如日本人在南京建立的一座旅店, 英文叫Grand Hotel。如果译为“大旅馆”, 也不算错, 但没有与其历史相联系, 没有任何感觉, 南京地处江南, 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而现今译为“古南都”, 则结合了音、形、意三方面, 是最佳的选择。
2. 历史制度。
因为历史的原因, 官僚主义在汉语里变成了贬义词。但很多译者看到“bureaucracy”想当然翻译为“官僚主义”。其实, “bureaucracy”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这个词主要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从而实施任人唯贤的治国之道。西方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才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 开始任人唯贤的人事制度。所以在西方这个词属于中性词, 没有任何贬义。
3. 历史事件。
词义的历史变化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尤其是一些经历了特定历史事件后产生的新义的词, 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反复推敲上下文, 把握其中具体语境的含义。例如:You are not Robinson Crusoe, you are not alone, so don’t be so damned selfish. (又不是流落孤岛, 与世隔绝的鲁滨逊, 不要事事只为自己打算。) 这里的鲁滨逊成了流落孤岛, 与世隔绝的代表, 译文顺其所指, 通过补充说明, 译出原文的风格。
另外, 从基于历史事件的英汉成语中也可以发现, 二者是有区别的。如汉语成语:“焚书坑儒”, “围魏救赵”, “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 “名落孙山”, “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过五关斩六将”等。英语成语:mask one’s batteries“掩盖敌意”, stick to one’s gun“坚持立场”,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cook one’s goose“自毁前程”等。在诸如上述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只有在了解了词语的来龙去脉和本土文化, 才能更加准确地将其翻译, 否则, 即使翻译成其他语言, 也会使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成语多为四字结构, 偶有三字或多字组成, 且动宾式或连谓式较多, 大多用对偶形式, 而英语中的短语都用动宾结构, 并且这些来自于历史事实的短语都与人称有关, 也就是说英语中或者说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的功绩奉献, 所以在动词和宾语之间都有表人的one’s。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翻译汉语词汇时尽量运用人称指代, 而英语翻译成汉语则更多用主动动词。
4. 历史典故。
基于历史典故的英汉谚语也是不相同的。如汉语词汇:“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三顾茅庐”、“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等。英语词语: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 其斗必烈”,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有了好的开头, 才有好的结果”等。因此就谚语来看, 两种语言截然不同, 汉语采用四字结构的对偶形式或押韵形式, 字数很多或单独成句的情况较为少见, 而汉语典故绝大多数为名词性词组, 因而常在句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英语典故除上述汉语典故的句法功能外, 常可单独成句, 往往都是独立完整的句子。
二、源于风俗习惯的英汉对比
1. 生存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 因此, 成语或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 如:“斩草除根”、“顺藤摸瓜”、“骨瘦如柴”、“草木皆兵”。再者, 比喻花钱浪费, 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国是一个岛国, 英国人喜欢航海, 英语中出现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still waterrun deep“静水流深”、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我们把“be left high and dry”翻译成“陷入困境”, 把“all at sea”翻译成为“不知所措”等等。
中国农谚大多用四字成语, 对仗工整, 而英语中航海成语大多采用介词短语, 词义也较浅显。因此, 对于此类词语的翻译, 译者应该充分了解习语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地的自然、生活环境, 以求翻译更加准确。
2.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是东西方国家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7]。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大多数情况下, 在汉语习语中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年来,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常被作为宠物养起来, 但其贬义形象却一直留存在汉文化中。而西方人把狗当做心爱的东西, 对狗有着哀怜的情感。因为, 狗既被他们视为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 同时也作狩猎之用, 所以,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没有贬义。如luckydog“幸运儿”、topdog“最重要的人物”, 而且常用狗来比喻人的行为。如The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
另外在中国, 亲属称谓词, 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姨夫;姑父;大伯;舅舅”、“姨姨;姑姑”等十分具体且繁杂, 这些都是因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宗法制度和观念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而这一套称谓, 真正与英语对应的只有六个, 即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 其余的则都不对应, 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
因此, 对于此类词语的翻译, 译者应该充分认识风俗习惯在习语翻译中所处的地位, 否则, 经翻译后, 词意可能会大相径庭,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 宗教信仰。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 英汉语言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也较大。中国是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留传深远, 人们相信有“佛主”保佑的一生。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鬼使神差”、“大慈大悲”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有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阎王”, 有“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西方国家均不存在。西方人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与此相关的习语也相继出现, 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咒语。
结语
一种语言的形象语言, 往往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部分, 而最常见的形象语言就是成语, 谚语, 俗语或习语。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像英语和汉语这样源远流长, 表现力丰富的语言往往是利用形象来取得生动的效果。但英汉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 英汉语言的表现形式、词化程度及语义蕴涵度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在翻译中, 准确地翻译概念有时比翻译句子更难。所以,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研究时, 要追求“音、形、意”三方面的“信、达、雅”, 必须深入了解词义的历史背景和风俗特点, 只有充分研究两种语言的风俗文化和历史因素以及词语的特定环境, 才能使译语忠于原义, 被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伟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4, (1) :104-105.
[2]龙江华.文化比较及习语翻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4) :69-72.
[3]邹白茹.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79-80.
[4]高玉兰.历史语境与翻译选词[J].山东外语教学, 1999, (3) :52-55.
[5]张今.文学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王来喜, 曹立群.简论历史和文化因素在翻译英汉概念时的重要性[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3, (1) :60-64.
3.脱口而出的对对子 篇三
脱口而出 轻装上阵
其他成语对对子
裙带关系 戎马生涯 扬长而去 袍笏登场 锦囊妙计 金字招牌 鬼蜮伎俩 笔墨官司
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虚度年华 扭转乾坤 如释重负 甘拜下风 自相矛盾 互通有无
倚老卖老 大错特错 严阵以待 择善而从 缓兵之计 舐犊之情 不义之财 不祥之兆
袍泽之谊 肺腑之言 诛心之论 欺人之谈 丧家之犬 一丘之貉 难言之隐 不经之谈
多才多艺 无声无息 虚张声势 巧立名目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唱独角戏 钻牛角尖
脱口而出的解析
[成语解释]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近义] 信口开河 心直口快
[反义] 守口如瓶 一言不发
[用法] 可以形容说话不加思索随意说出。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信口开河”都含有“随便说出”的意思。但“信口开河”指随便乱说;而~指不加思索地说出。“信口开河”有时可指谈话内容繁杂;没有边际;~不能用此义。
脱口而出的造句
1、不管做什么都好,就是不要立即回复,因为你可能脱口而出情绪性的谩骂,这无疑是在添油加醋。
2、即使你所说的话的恶心程度还比不上一个老鼠成灾的办公室,美国人也会脱口而出这个句子。
3、“谢天谢地,”你几乎脱口而出,“他不是在生我的气。”
4、有一天,琳达脱口而出:“泰比,怎么样?”
5、有个女孩控制不了好奇心,大家都想问的问题被她一下子脱口而出:“男人的脑袋为什么贵那么多?”
6、在你将要挖苦之前把话说出来。在到达个人愤怒爆发点之前训练运用主张力能帮助你的挖苦话脱口而出。
7、一天早晨,就在他几乎就要脱口而出说自己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老专家终于走过来示意他松手。
8、最后,我的名字脱口而出。
9、“你是在暗示我精神错乱吗?”病人愤慨地脱口而出。
10、不要担心如果自己忘记了单词或看不懂外文或是不能脱口而出该怎么办,这没关系,你正在学习和进步之中。
11、我认为这句话虽然是无意识脱口而出的,但却是一句真理。
12、一个激动人心的答案就要脱口而出,但他还是让妻子继续。
13、“阿瑟,他简直就是一个共产党嘛。”一个人脱口而出。
14、每一个生灵在危险的刹那都会脱口而出的这种强烈的本能是何而生的呢?
15、没有什么是可耻的观点,所有的事都应被允许,随意就能脱口而出?
16、他脱口而出:“听着,州丈,明年您将竞选总统,如果您否决这项法案的话,我们将在德克萨斯州让您的总统选举一败涂地。”
17、我抬起头,看进他深邃的金色双眸里,立刻被迷住了。然后,像往常一样,实话脱口而出。
18、谩骂之词,很容易在不是时候的时候脱口而出,或者在你有机会考虑其影响之前,轻易地给出不老练、没趣味的评论。
19、这个精力充沛魅力无限的家伙同时也是一个很会鼓动人心的激励大师,甚至在他的平常对话中,经典的语句也常常脱口而出。
20、当然,如果你试着决定是否让他或者她上网,你的孩子可能已经脱口而出:“我准备好了,我可以掌控的。”
★ 脱口而出完美英语
★ 疯狂英语脱口而出1
★ 习惯 作文
★ 习惯不自由
★ 习惯名人名言
★ 什么是习惯
★ 习惯广播稿
★ 习惯经典美文
★ 习惯生活
4.脱口而出成语 篇四
【简拼】:tkec
【解释】:不经考虑,随口说出。形容说话不慎重。也形容才思敏捷,可以对答如流。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八回:“虽然不至于通部滚瓜烂熟,大约一部之中,至少亦有一半看熟在肚里,不然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呢?”
【示例】: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 清·吴趼人《瞎编奇闻》第一回
【近义词】:信口开河、心直口快
【反义词】: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加思索地说
【英文】:slip of the lip
【日文】:思(お)わ口(くち)から出(で)る,考(かんが)えにのを言(い)う
5.脱口而出的习惯语 篇五
导语: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有时,我们倾吐爱意,却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式。以下22句话,很多妈妈常常脱口而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结合相关知识,雅虎小编就这一问题给大家推荐了几篇精彩文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更多帮助,不妨看看吧!
目录:
1、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
2、维持孩子的自律感
3、维护孩子的幸福感
4、给孩子爱而不是物质的依赖
5、激发宝宝对长辈的亲情
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
假如有天宝宝问你:“妈妈,为什么树叶都掉下来了呀?”
你不一定要回答:“这是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应激性、能生长、繁殖、由新陈代谢的特征决定的„„”
你可以回答:“因为树木在春天会萌发新的树叶芽,大树叶长大了就离开树妈妈„„”也可以回答:“你看树叶像不像北风和冬天的名片呀,树叶落下了,冬天就快要到来了哦„„”甚至可以回答:“妈妈也好想知道为什么呀,咱们一起去查一查书好不好?”但是千万不要回答:“别管了,那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做好你的作业就行了!”还有这样的回答也很蹩脚:“我不知道!”
“我很忙,有空再说。”
“你这孩子太麻烦了!真不让人省心!”
假如你的回答是“不知道!”孩子觉得这是个有力的回答,明白这样回答就不会再被追究下去了,当她被问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也会不加考虑地回答“不知道”!
小结
妈妈必须鼓励孩子探索的心理,面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一定要专业科学,但可以如诗如画,最好是用一种让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来答。
维持孩子的自律感
不要说:“哎呀你把这个掰坏了,爸爸妈妈要赔钱的!你没有钱赔,就要把你关起来!”不能做的事情,是因为它不对。小心不把玩具和器具弄坏,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具、不造成浪费,而不是因为害怕有人看见要赔偿。
也许可以这样说:“看,宝宝知道这个不是玩具,从这个方向去掰它很容易断,如果弄断了,不仅难看,而且很容易把宝宝的手弄伤。”
“别采花,否则会把警察给招来的!”这么说等于告诉他,警察不在公园的时候,就可以摘花。或者可以这样说:“你看,如果把花摘了,它就不好看,不完整了,宝宝懂得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完整的,什么是完美的,对吗?咱们留着不摘,好不好?”
不要说:“听话!别把柜子弄乱,你怎么就不听话呢?不听我话我不理你了!弄得乱七八糟,你爸爸回来修理你!”
也许可以给孩子一个自己的柜子,放自己的玩具,告诉孩子玩过后要整理好,别人的柜子未经允许不能动。也不要说:“要是让人看见/ 抓住了,多丢人哪!”
不该做的事情不是因为“怕丢人”而是因为事情本身不正确。
小结
用“人治”的手段去惩罚,会让孩子从小到大都认为,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留给成年人去做好了。
道德感的本质根源在于儿童天生的秩序感,但如果成年人把儿童对标准的认知变成跟随成年人的期待,孩子的个人意志得不到尊重,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别人(爸爸、老师、班长、领导、警察等)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建立起来的,纪律就变成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不是发自内心领会和顺从的规则。
维护孩子的幸福感
不要说:“我要丢掉你了,让狼来把你叼走!”
“你再不老实,护士就来给你打针了。”
“你再哭,保安叔叔就来抓你了。”
“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不要说:“ 你爸爸不要我们了。”“如果爸爸和妈妈离婚,你跟谁?”
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吵架了,让孩子看见你们和好,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别担心,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对方的,”让他有足够安全感。
如果父母决定离婚,别让孩子选择父母,或是利用孩子作为夫妻对峙的工具,这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父亲能替孩子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爱并且忠诚于他们的母亲。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别让孩子见识大人间的争吵,平静平和地和他们述说事实:“爸爸妈妈由于一些原因不能住一起了,但是我们都永远爱你,一直爱你。”
小结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primary 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认,坚信有人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建立了首要幸福感,孩子就不需要随时在父母身边才能感觉到爱,开始走向独立。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快乐:游戏、学习、新获得一项技能、得到新玩具、得到一件新衣服等。
吓唬孩子,导致他害怕,影响独立性的形成——只是为了他更“乖”、更“听话”,更易于受你控制,于他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给孩子爱,而不是物质的依赖
不要说:“如果你吃完这口饭,就给你买冰激凌。”
“如果你帮奶奶拖地,就给你五块钱!”
“若你考试得了100 分,我就奖励你100 块!”
“爸爸给你买了新的画画板,你看他多爱你!”
次序颠倒啦!爱不是以物质来衡量的啊,“啊?你不给我买?那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不要说:“你知道为了给你学琴妈妈花了多少钱吗?还不好好练!”“全身上下名牌,你还不知足!”金钱和知识,仅仅是消耗品,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我们喜欢名牌,因为名牌质量较好,令人穿着舒适,而不是用来穿上以后得意的——为了穿假名牌洋洋得意就更不对了呀。
犹如我们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充实阅历和头脑,开拓视野,是为了提高品位和修养,多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事物,多品尝各地的美味佳肴,让自己的胃口和大脑都变得灵活机动,并不是为了向人炫耀。
假如宝宝回来说:“今天学校的嘉琳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个新的电动玩具!我也想要!” 如果要拒绝宝宝,也要让宝宝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妈妈因为什么什么原因,现在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
激发宝宝对长辈的亲情
“来,给奶奶问声好。你怎么跑了!你怎么那么没有孝心呀!”现代的爸爸妈妈宝宝们,一部分和爷爷奶奶是分开住的,不像以前大家大户,一家9口。所以就出现有的宝宝和长辈的隔膜感,父母着急呀,宝宝怎么就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亲呢?说教式大道理没用,需要一些技巧,激发宝宝对长辈的亲情与责任感。
比如:“宝宝是妈妈生出来的,你知道的对吧?妈妈很厉害对不对?”“妈妈/ 爸爸可是姥姥/ 奶奶生出来的哦!你觉得他们也特别厉害对吧?”让宝宝对爷爷奶奶心生崇拜之心。
或者:“爷爷奶奶年纪越大就会越来越弱,咱们得负责保护他们!”或者可以说:“待会儿到奶奶家,请你做一下小侦探,侦查一下上周爷爷咳嗽好了没,要是没有按时吃药,咱们得批评他!”
“怎么侦探呢?观察柜子和水杯,对不对?看看药有没有吃完了,有没有觉得药苦就不吃了,观察回来向我报告!„„”他会觉得和你拥有了小秘密,很热心地去关注。
比方说:“我们要当好小警察,管着爷爷奶奶,不能吃太多肉/ 不能吃太多的糖„„”可以授权“我宣布,以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归我们家宝宝管!”“爷爷奶奶的饮食要少盐少糖少油,宝宝负责调查监督”„„老人当然会很乐意受管,宝宝也会很愿意去管的。
小结
6.口香糖:咀嚼而出的肮脏世界 篇六
就这样, 亚当斯父子开始试制口香糖。没想到, 新产品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于是他们干脆不做橡胶生意, 专门研制口香糖。没过多久, 他们就开始尝试在树胶中添加各种香料, 向市场推出不同香型的口香糖。由于亚当斯父子经营有方, 口香糖很快风靡全世界。
喜爱口香糖的人们给吃口香糖总结了以下好处:防止蛀牙;清洁口腔;缓解压力;改善记忆力;满足咀嚼的乐趣;赶走困意;预防口腔溃疡;有助于美容。
但令它的发明者亚当斯想不到的是, 当口香糖因它的种种好处广受欢迎之后, 那些被咀嚼过后随地乱吐的口香糖胶成了污染环境的一大害, 人们享受之余又开始为清除这些残渣大费脑筋了。
一块口香糖的批发价约0.2元, 但清洗成本却高达1.1元
几年前, 某清洗公司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进行了清理, 他们出动人工近千人次, 消耗铁刷4000余把、铁铲2000余把, 购买专用清洗剂3吨, 价值14万余元, 清理广场面积达42万平方米。据他们推算, 清除一块口香糖的费用是一元钱。因地面凹凸不平, 很难达到彻底清除, 另一个公司也承担了此次“攻坚”清除任务。他们使用由意大利、德国、日本进口设备组装的小广告冲刷专用车, 4天内出动32车次、人工96人。另外, 他们还使用一辆水车、70吨水、一个移动厕所, 共清除10万多平方米的污染面积。这个公司清除一块口香糖需耗费成本0.1元左右。这样合起来计算, 处理一块口香糖的总成本约为1.1元。
谁该为清理埋单?
清除口香糖的成本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经济学家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只能主要靠强制性的措施来解决口香糖的污染, 分担清除口香糖的货币成本。但从长期来看, 必须营造一个“乱吐口香糖可耻”的道德氛围, 让不遵守公德的人处处受鄙视, 加大他们犯错的心理成本。“一个非常干净的城市比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更了不起。因为后者只靠货币的驱动作用, 而前者必须仰仗全体市民的道德水平。”
办法
———违章者应付高额罚款
从理论上讲, 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抓住所有乱吐的人, 让他们完全承担清除口香糖残胶的成本。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可行的做法是按概率给予重罚。如果每100个吐口香糖的人中能抓到一个, 这个人就应该承担100倍的罚款。按照1.1元的核算成本算, 罚款额应该在110元左右, 现在20—50元的罚款标准还不够高。另外, 还可以让其亲身参加清除口香糖的工作。
———企业有两种选择
生产口香糖的厂家可以说是间接导致了“口香糖污染”。而且, 他们从口香糖的消费中确实获得了利润。因此, 这些企业应该承担一定比例的清除成本。
企业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出资, 如缴纳一定的税费或给社会捐款, 用于专业部门清除回收口香糖残胶、组织公益宣传等活动;另一种是直接参与口香糖残胶的清除工作。
———社会组织营造道德氛围
应该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在解决口香糖污染中的作用。国外的民间社团协会都在城市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用义务劳动、免费宣传、大型公益活动等方式感染教育那些乱吐口香糖的人, 让这些人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这些团体的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我们怎么做———让口香糖优雅地死去
7.破茧而出的蝴蝶作文 篇七
--题记
村子边上的那口井,在烈日灼热的目光下依然是死静死静的`,就像此时的燕子正受着母亲火辣的监视。燕子低着头咬着笔杆,眼里的那点精光,通过枯燥的书面反射,投在了窗外的杨柳上,更准确的说是那个小小的茧上。燕子皱了皱眉,也顾不上背后的母亲,燕子猛的将身子移到窗柩边,张开双臂笑着大喊:“蝴蝶快飞啊!”溪流似听到了那真切的呼唤,唱得更欢了,却苦了那燕子,燕子一脸痞笑:“妈,原谅这回拉。”燕子的母亲虽是下岗工人却也读过几天书,由于生计加上离婚这才搬到了乡下。初到乡下,燕子本还一直埋怨,哪知见了那木呐却凶狠的大水牛,摸了那水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嗅了这晨雾笼罩中小草翻土的清香,尝了这红红火火的红烧肉,燕子就爬上了家门口的老槐树,一点女孩子的劲都没了!
母亲无奈的摇了摇头“燕子,不是所有的蝴蝶都能破茧,你还不懂!你现在是妈唯一的精神支柱了,你都十六岁了,该收收性子好好学习了!”燕子撇了撇嘴摩挲了下衣角,道了声“哦。”母亲见燕子也无心听教,惟有长叹一声,摸了摸燕子的头说“看这天热的估计晚上又得下暴雨了,我去把饭做了,你快点写作业!”母亲说完便下了楼,去了灶房。燕子呢就歪着头靠在椅子上自言自语,手里还蹂躏着作业本,忽而又像发现了什么似的拍着手“咯咯”的笑了,燕子恐怕又在想那蝴蝶如何化茧成蝶,想着那小小的茧里是白雾团团还是黑不隆咚的,想着蝴蝶怎样忍受单调的颜色和被束缚的疼痛,想着那蝴蝶破茧后的笑颜!
日晷上的针影舒展了下腰,羞红的太阳就躲到了山头的后面。山雀子躁醒的江南有一抹雨烟,这夕阳晚照下的乡村也似乎有一抹雨烟,哦!不是!那是热风在林子里乱窜,偶尔逃匿出来的就携着白云跑到了地平线。(天似乎就要变了)老天爷黑着脸,吓坏了本还在池塘嬉戏的鸭子,鸭子们扑腾着翅膀“嘎嘎”的小跑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正晾晒着的衣服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不祥的预兆,使劲的挣扎;家门口的老槐树拼命的把树枝摇得“沙沙”响,像一马奔腾在黄沙古道上,向着如血的夕阳长嘶!
书页像赛跑似的翻卷着,那呐喊加油可惊醒了不小心酣睡的燕子,燕子擦了擦嘴角的口水,将额前被汗水沾湿的头发拨到鬓角,起身向窗外探去。燕子弄了弄眼睛,待看清楚后,她竟拍手叫好,丝毫没有感觉这有多么的不祥,燕子双手交叉两脚依旧成八字行,眼珠在眼眶里滴溜溜的转,没一会儿,燕子就背起手,摇头晃脑的吟着那豪放的古诗,忽然一个暴栗落下,只听到母亲埋怨的声音:“都快下雨了还在这吟诗,妈可没那么多的力气,快去把天井里的衣服收起来。”燕子吐了吐舌头“哦!”一溜烟就没影了,只听到下楼时鞋和木板的碰撞声。
燕子在天井一边收着衣服一边哼着小调,兴致来了就自创一两句诗。燕子刚把衣服收完,就听天边有数千个战鼓齐响,一道亮剑横空出世,燕子到没什么感觉就是想:“会不会今天悟空又犯天条,被拉到南天门去斩首了!”“燕子,收好衣服没有,吃饭了!”母亲在里屋忙手忙脚的叫着。“哦,来了!”燕子抱紧衣服就撒开腿脚往里屋跑。“燕子,吃完了饭,就上床睡觉,今天晚上又要下暴雨了,睡觉的时候把窗子关好,别关门,待会我要来的!”“哦,妈!”
燕子躺在床上,看着那闪电有一下没一下的闪着,她到没有想到什么暗夜里的幽魂,嘴里是咒骂着这鬼天气,她又不能去抓萤火虫了。就在燕子以为这场雨很平常的时候,村长敲着锣大喊:“决堤了,涨潮了,大家快逃命啊!”燕子听到一个机灵翻身起床,慌忙的把衣服穿好了,头也没来得及梳就跑下楼,在半道上就碰上了正上楼的母亲,母亲看了燕子一眼,一把手坚定的抓着燕子的手腕,拉着就往外跑。燕子忽然想起了什么“妈,我们的钱还没拿呢?”“你在这等我”母亲又跑回家中,燕子在原地来回跺着脚,看着乡亲们争先恐后的奔走,燕子后悔叫母亲回去拿钱了,可不回去拿母亲又要起早摸黑的做事。燕子于是又把眼神茫然的定在了那风雨中的小房子,忽然燕子想到了那只小小的茧,于是燕子大声的喊着“蝴蝶快飞呀。”看那人都快跑光了,燕子再一次焦急的流下了泪“妈你快来啊!”这一次母亲来了,拉起燕子母亲什么也没说,就跟着乡亲们的路线奔跑着!
8.蝴蝶破茧而出的作文 篇八
蝴蝶很美丽,可是它也有痛苦的时候。
有一天,一个人看见了一只茧上裂了一个小口,他一直观察着这个口,发现了一只蝴蝶艰难的从那一个小口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接下来,蝴蝶似乎没什么进展。看样子,它已经竭尽全力了,不能在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实在性=心疼这只蝴蝶,便想:这只蝴蝶一定很可爱,可是这么爬一定很疼吧!我要帮助它!
他便自作聪明的拿来了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可在它剪下去的那一刹那,注定着这只蝴蝶不能飞……之后,蝴蝶很容易的挣脱了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他接着看,心里有了一丝兴奋和得意,期待着某一时刻,这只蝴蝶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撑起它小小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而又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时刻却久久没有出现……
那个人万万没有想到,是他的那一剪,让这只蝴蝶飞不了了,因为蝴蝶要通过茧上的小口挣扎出来的这一个过程,将液体从身体挤压到翅膀,才可以在脱茧后展翅飞翔。那个人为了不让蝴蝶痛苦,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他那一剪,让蝴蝶轻轻松松地爬了出来,让蝴蝶避开了这个痛苦…已经打乱了生态的规律,犯下了大错。所以,动物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人类不能从中帮忙!
9.脱口而出的习惯语 篇九
一、主持人特色
娱乐脱口秀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对于这类节目来说,主持人可谓节目的灵魂与核心,其优秀表现往往会提高节目的吸引力以及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因而主持人的水平是节目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由于这类节目的主要魅力来自“现场的、即兴的、广泛参与的、不可预测的谈话”,(1)所以要求主持人既能依“既定方针”控制场面,又能视现场情况随机应变,熟练掌握语言交流指向的变化与和谐,(2)即人们常说的“三力”:对节目的理解力、对谈话的把握能力、对现场的调度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娱乐目的、复杂的环节构成以及内容的展示上即兴的或既定的舞台表演。如此复杂的要求对于这种大型娱乐脱口秀来说,若将多种重担压在一人身上,难免有些强人所难,在略显单薄的同时娱乐效果也会打折扣。而《天天向上》多位主持人的联合则克服了这种困难。
《天天向上》主持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主持人的强大阵容及独特构成上。《天天向上》由八位男主持人构成,分别是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台湾歌手和综艺节目主持人欧弟、河北电视台主持人田源、上戏毕业有表演经验的钱枫、歌手演员出身的来自广州的俞灏明、来自日本的演员矢野浩二,此外还有董贝克和陈英俊。在场面控制、现场调度以及对谈话方向的把握方面,有“湖南卫视当家男主持”之称的汪涵,幽默智慧,对各种事态能做出快速反应,表现得尤为出色。同时其他主持人都有一定的主持和表演经验,并且充满活力、反应敏捷,与汪涵互相配合,各显所长、优势互补,从而使节目顺畅进行。
对于观众来说,打开电视是为了减压与放松,需要的不是说教,也不是节目中主持人、嘉宾抛洒的眼泪,而是娱乐、笑声和一种简单快感。娱乐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将笑声送给观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主持人生动的语言。脱口而出的妙语的数量和质量是节目生存最重要的条件,娱乐类型的“脱口秀”更像是一段急中生智的相声。(3)秉着娱乐的目的,《天天向上》充满活力的几位主持人在谈话中妙语连珠,“说”中还会随时加入肢体动作,用富于喜剧色彩的表演极力渲染热闹和搞笑的谈话气氛,他们夸张、搞笑、随性,不时自我调侃也调侃别人,挖掘出节目中各种搞笑元素,常常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比如大家调侃钱枫“大头、大头下雨不愁”;有一期各位主持人请自己的朋友来做节目,轮到汪涵时,欧弟问:“大哥你平常是有朋友的吗?”汪涵:“当然。”欧弟:“我以为你很孤僻,像猫头鹰一样飞回巢就不出门了。”留有短胡须的汪涵立刻作猫头鹰状,旁边导演还给出了一张猫头鹰的图片作对比。
多位主持人可以避免冷场和单调,如果嘉宾教一种知识或方法主持人会依次以他们独特的搞笑方式表演或学习,使现场主持不单调而且笑料百出。同时主持人之间的默契、熟悉程度以及恰当配合,也可以为娱乐加分。其中有一期让中戏的学生在电视机模型面前随机即兴主持各种节目类型,轮到主持人的时候,汪涵站在屏幕后面一听到放的是《动物世界》的音乐,大喊一声“钱枫跑过去”,随即模仿赵忠祥的声音:“亲爱的观众朋友,现在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在撒哈拉沙漠当中非常可爱的一种动物,它的名字叫做鸵鸟。”这时钱枫用他特有的扮演鸵鸟的方式从屏幕前跑了过去。之后汪涵就开始一本正经的介绍这种动物,钱枫只好不停地跑,最后累得气喘吁吁很无奈的问道“大哥我还要跑吗?”
脱口秀强调即兴,要求现场有碰撞的味道,即使是事先的策划也强调现场表达,要给现场的观众营造偶发即兴的气氛。(4)《天天向上》获得如潮好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主持人的出色发挥而营造出来的即兴气氛。他们的搞笑风格、即兴语言和表演让观众大为赞赏。比如在“医学院学生”那期,欧弟、钱枫、俞灏明分别扮演病人家属的即兴表演显示出主持人的表演功底和现场的碰撞气氛。其中俞灏明与李嘉诚医学院的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对话如下:病人(俞灏明):“医生。”医生(港大学生):“什么原因你来看医生?”病人:“我怀疑我得了绝症。”医生:“你得了什么绝症?”此时汪涵迷惑并认真地插入一句,问“医生”:“他知道他还来看什么医生?”之后大家明白过来全场爆笑,汪涵即兴一身饰两角把这段对话继续演绎成为:病人:“我不是很清楚。”医生:“那你上网查一下。”这种碰撞中产生的爆笑火花尤其能吸引观众锁定栏目。中戏毕业生做嘉宾时,让欧弟、钱枫表演《情深深、雨蒙蒙》的片段,俩人猜拳定谁表演男主角和女主角,结果欧弟赢了,一脸成功的自豪,没想到汪涵突然说一句“谁赢谁演女主角”。
二、内容安排和独具特色的嘉宾
在内容安排上,《天天向上》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是综艺与秀场——主持人与嘉宾边聊边表演、娱乐观众。这环节请来的嘉宾多为娱乐圈中平时不为大家所关注但同时又很重要的人士并且人数众多,比如拉丁舞新秀、广告演员、经典影视剧及动画的配音演员、YOYO球大师、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及模特等等。主持人边采访边发挥其搞笑功底,通过各种表演、客串来娱乐观众。同时通过对嘉宾的访问、聊天让观众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看到他们荧屏背后的生活与真实面貌,以及平时难得一见的精彩表演。例如在邀请经典影视剧及动画的配音演员做嘉宾那期中,观众惊喜地看到隐藏在自己喜欢的角色背后的声音原来出自他们之口。同时还了解到配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一部动画片中只有几个人来完成所有的配音”“原来一休的配音是一位成年人”……。当然其中不乏搞笑成分,比如让几位配音演员角色互换,《无间道》中“刘德华”和“梁朝伟”在阳台上的对话换成“刘德华”和“一休”、“小夫”和“梁朝伟”对话。用“包租婆”和“性感辣妹”的声音来演绎《聪明的一休》的开场。这种客串平时是难得一见的。
中间环节是古装戏表演及百晓生与阿毛的礼仪教学班。古装戏表演多会邀请不同影视剧中的演员或《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来表演另类的清宫戏。最与众不同的是礼仪教学班。《天天向上》在策划时的节目定位为以礼仪功德为主题,同时承担起发扬中华美德的社会责任。这个教学班正是通过娱乐通俗、深入浅出的手法将严肃的主题表现出来。阿毛的可爱、百晓生一本正经与面对阿毛顽皮时的无奈、在百晓生解说礼仪时演员生动的肢体表演等等,都让观众在了解礼仪的同时不乏欢声笑语。
最后是谈话——主持人采访嘉宾、与嘉宾座谈。这一环节的嘉宾不同于第一环节,这里的嘉宾阵容更加强大,人数更多且不只关注明星,主要着眼点在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比如南航的空姐、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学生们、Z18次列车超豪华火车的乘务员们、绍龙道观住持李一道长及其弟子们、中国第一保镖李旭和他的九命保护组、国家击剑队等等行业人士。让人不得不赞叹《天天向上》的创意,因为它在嘉宾身份的独特和阵容强大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座谈”的方式也很独特,嘉宾人数众多因而分为两组分别坐在舞台两边的椅子上,几位主持人用高凳坐在中间,像开会亦或更像是上课学习,因为当导播把镜头拉远时观众还会看到《天天向上》前传中用的课桌和黑板以及教室里的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座谈中,嘉宾随时会被拉上来表演节目或与主持人、观众互动。整个“谈”的过程是非常灵活的。
三、娱乐的新变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我们的电视使我们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交流,但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一直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笑脸。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能否认《天天向上》作为娱乐节目,主要目的在于娱乐。但是与追求纯娱乐的脱口秀节目不同,《天天向上》中还有一种寓教于乐的元素。没有目的性很强的教与学,但观众在无意识中了解各种行业的人士和他们的生活,自然增长了知识。李一道长现场传授美颜、健身、减肥秘诀;李阳独特的教子方式;对击剑队访谈时了解到的一些简单的击剑知识;从医学院学生那里得到一些医学知识及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还有上文提到礼仪教学班以娱乐方式传授的中华传统礼仪。曾有学者说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最明显,电视在这方面可以比任何其他媒介都做得好。这种说法虽没有得到确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它的合理之处。
《天天向上》在娱乐中的另一个新颖之处在于将人们原本认为很正式、严肃的职业拿来娱乐,把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拉到舞台上与主持人、观众互动。比如医学院的学生、未来的医生可以模仿刘、刘德华、张学友唱歌;击剑队员与主持人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比击剑;空姐也可以站在舞台上诉说她们的生活、表演才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
总之,《天天向上》让我们看到娱乐脱口秀节目可以有的新格局和特质,独特的创意和主持人的出色表现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同时也给人一种反思,随着电视娱乐化的不断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娱乐节目的创意和制作以及主持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各媒体从业者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节目质量。各节目不断的优化与创新对整个媒介大环境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要:自脱口秀节目从外国引进那天起,国内的谈话节目就开始盛行。从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到《艺术人生》,兴起一系列的较正式的脱口秀节目。之后,一些电视台又推出“娱乐脱口秀节目”。从《东方夜谭》到《越策越开心》,都受到观众好评。2008年新出现的《天天向上》在继承中也有创新,本文从创新处着手对此栏目进行分析。
关键词:娱乐脱口秀,《天天向上》
注释
11、戴文红刘宇庆《〈今晚〉与您脱口秀》,《视听界》2006年第3期,第72页。
22、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主编《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22页。
33、王悦《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方向》,《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81页。
10.蝴蝶破茧而出的作文 篇十
蝴蝶的过去可谓是悲惨至极。当他们的母亲将仍然是卵形态的它们生产到一片叶子上后便不辞而别,然后一切都靠它们自身的努力了,但它们为了生存会加倍努力的。它们啃食着树叶,开始慢慢的成长。如果它们遭遇不幸,它们便会死去,像这类情况就有很多:它们所居住的树死去了,它们没有了食物来源,便会死去;当树叶被雨点打的发颤时,它们这时掉下了树,掉到了地上,因为地上可没有什么它们能吃的,它们就会死去;当它们遭遇天敌时,它们又会有极大的可能被吃掉······
所以说,能够进化到茧阶段的毛毛虫们,都是极其幸运的“幸运儿”,当它们化茧的时候,才有可能享受片刻的安宁。当这个阶段快结束时,茧上会被顶出一个小洞,将来的蝴蝶就从里面“爬”出来,此时的蝴蝶看起来体积虽不大,但从那个洞里“爬”出来实属不易,看得出来他正在拼尽全力将自己挤出来,此刻的蝴蝶浑身都湿漉漉的,覆盖了一层不知是什么的液体,应该起到保护和润滑的作用吧。
11.从尘中挣扎而出的杂文随笔 篇十一
复杂的关系,放荡了身心,一言不发,牵系着多人的心思,七嘴八舌的言语,全是长者的寄语,教会我如何生活下去。
青春已逝,还安定地写着梦幻的情语,你不再年轻,快去寻找你的伴侣,过了今日,就再没年轻的资本。
花季的女孩啊,早已投入爱人的怀抱,世间还有多少?过早地投入琐事的生活,恐争再无爱人。
放弃吧,恋人的关系,放弃吧,执着的梦境,暴雨的尘埃,怎能飘向落英的世界?
紧皱的额头,抚平了一次又一次,温润的手,触碰在自己的唇上,干涸的嘴唇,没了知觉。
狂妄的人,底下了头颅,祈求着垂怜,无情的身影彻底击垮了身心,奔跑,向上奔跑。
年少的灵魂,倔强地与锈铅为伍,高楼上的影子,在寒风中颤抖,拥向大地吧,我不,绝望地踏着狰狞的脚步。
背后的拥抱,传来缓慢的心跳声,太迟,太迟,他已经疯狂地认定,幸运不会降临。
走吧,已厌倦了轻浮的美丽,走吧,已认定了孤独的小路,青黄的泥土,黏在了脚下,不走了。
12.脱口而出的习惯语 篇十二
一、商业脱口秀节目起源于强烈的受众需求
看过《谁来一起午餐》的人也许不难发现, 这个节目其实源自对美国热播真人秀节目《学徒》的改进———节目每期邀请一位行业领袖级的嘉宾, 通过考察两名参与选手各个环节的竞争, 选择出一位与自己共进一次类似段永平和巴菲特式的午餐。午餐后, 嘉宾将决定是否收其为徒, 成为这名选手的职场导师。同时, 每期节目的企业家都有分别代表“理智”与“情感”的左右脑顾问团形成“脑库”, 分别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对选手进行发问, 考察选手的职业素养。
该栏目的创办人、唯众传媒总裁杨晖曾说:“这样的创业节目在中国荧屏上的数量, 相比那些要创业的人来说, 实在是太少了。”这才会造成节目首播后即取得频道收视率第一的奇迹。即便被人质疑是模仿, 也不可怕, 因为创新就是七巧板, 旧的东西加旧的东西, 出来的可能就是新的样式。前提是, 能给观众提供既好看又有用的节目。
在这之前, 杨晖团队已经创办了《波士堂》和《上班这点事》的脱口秀节目, 都取得了上佳的收视率和知名度。这三个节目的创办, 都是源自人们对内心世界解读的需求。《波士堂》的创办, 是因为人们想知道高高在上的成功人士内心的声音;《上班这点事》, 是为了给每天努力工作的“80后”员工一个解闷、发牢骚的平台;而《谁来一起午餐》是想为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期的创业者们提供答疑解惑的窗口。由此不难看出, 此类节目的创办来自于强烈的受众需求。
二、商业脱口秀对受众的帮助体现在“内外兼治”与重在治“内”
《谁来一起午餐》一共分为三个环节:X档案、商务通行证、心智密码。“X档案”主要介绍本期人物和相关背景。而“内外兼治”体现在“商务通行证”环节对“外”——智商的发现和“心智密码”环节对“内”——情商的拷问。两个环节互为映衬, 能吸引受众的地方很多。我国的年轻人在步入社会以后, 要自己找出项目里的问题, 找出问题的答案很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让学生磨练得太少、实践得太少。因此, 在“商务通行证”环节, 通过选手间的PK以及嘉宾、脑库等的刨根问底, 的确能够给予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借鉴办法, 相较于另一档脱口秀《财富人生》中的很多经验, 这个是属于“衣来伸手”就行的, 那个是要自己“选材制衣”的;这个是务实细节的呈现, 那个是务虚梗概的描述, 因而就更受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欢迎。
如果“商务通行证”是“治外”, 那么“心智密码”单元就是“治内”———在故事与实战模拟中洞察人的心灵世界。这个环节, 所有人都会很在意, 而不仅仅是年轻受众和想创业的受众。当一切的“外”最终都归结于人性的“内”的时候, 这样的划归便是人们期盼得知的人生之道———既是为商之道, 更是为人之道。受众在观看选手心理测试的同时, 其实也在给自己的心理做测试。受众也会在脑库的“刁难”、嘉宾的提问中问自己:“如果是我, 我该怎么办?”“嘉宾会怎样评价和解决呢?”马斯洛曾经说过,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相比, 他们更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更了解自己的需要, 更清楚自己的优势”。而商业脱口秀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你的同时成就你;点亮你的同时温暖我”。
三、节目中的特色元素——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
如何吸引受众?《谁来一起午餐》较为突出的手段有以下两个。
1. 心跳测试仪的使用。
与之前很多创业类节目不同, 从更科学客观的角度评判选手和抓住收视群体的角度出发, 《谁来一起午餐》首度使用心跳测试仪, 成为细节中的亮点。节目中, 选手均被要求带上心跳测试仪, 通过展示心跳速率来反映选手当时的紧张程度。这种方法能够体现选手的心理素质, 更能够增加场上的紧张气氛。要做一位驰骋商场的风云人物, 必须具备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心跳测试仪不仅能为嘉宾的评判提供科学依据, 也更能抓住观众。这种戏剧化元素的加入, 使节目更加生动、鲜活、扣人心弦, 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
2. 现场形式亦庄亦谐。
节目的形式既不是那么正式, 又不是那么不正式, 在理性指导与感性情感、威严与幽默、名角与草根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把握。选手、嘉宾、脑库、主持人智慧火花不断碰撞, 语言诙谐, 思想深刻, 配以时而轻松、时而紧张的背景音乐, 休闲的元素融入并不休闲的话题, 让受众在轻松的心境下云游端庄的领域。在这种有度的张弛中, 节目满足了受众的口味, 让受众在收视过程中获得极大的享受、很大的收获。
四、多种传播方式——满足不同时空受众的需求
在三网融合即将全面到来的时代, 成功不仅属于电视屏幕上的表现, 更属于台下、幕后多种传播方式为补充的“组合拳”。
栏目通过官方微博或者博客把每期节目的嘉宾背景、经典语录、本期选手及创业内容均提前告知受众。既起到节目预告的作用, 又“抛砖引玉”, 引发受众收看的欲望和兴趣。同时通过网友的微博、博客留言, 接受节目反馈信息。而对于网友留言的及时回复, 体现了栏目组对于受众的贴近, 更体现了这是一档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受众需求的节目。
要提到的一个细节是, 栏目公布的报名电话是一个手机号码。这给人的感觉是, 你可以随时联系到“我”———联系到的是一个热乎乎的人, 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节目。这就给了受众极大的尊重感。
另外, 网络的传播令其和电视传播相互牵引, 相得益彰。2010年7月11日栏目微博上有这么一则广告:
午餐肉 (《谁来一起午餐》粉丝统称, 笔者著) 们有福利啦:今晚所有收看观众的朋友, 还将获得一号店两周年特别之礼, 编辑短信到今晚屏幕上的号码, 意外之喜等着你~!!
这样的网络广告好像一根无形的红线, 把观众和电视连在了一起。网络广告与电视传播相互配合, 显然比单纯的电视广告的效果要鲜活得多、巧妙得多、贴近受众得多。
栏目博客中还有各个企业家博客的链接, 受众可以方便地链到各个企业家的博客, 根据自己的兴趣获得各自的收获, 通过对企业家的“追星”实现对栏目的“追星”。从这个意义上讲, 栏目追求的不仅仅是播出一档电视节目和收视率, 而是与受众一同探寻一种商业理想。在这一点上, 栏目与受众紧紧地“绑”在一起了。
五、媒介传播理论说明, 传播的本质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
对于商业脱口秀来说, 这种需求是一种成就自我的需要。在传播学受众行为理论的研究中,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完善的“使用与满足”模式说明了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恰是为了一种满足。图示如下:
从该图我们不难看出: (1)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一是需要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二是需要媒介印象, 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 (3) 无论满足与否, 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媒介的接触行为,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启示我们, 要不断提升栏目、频道品牌, 必须考虑几个要点:1.节目的内容、主题必须与受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息息相关, 例如创业题材、就业题材、婚姻题材、教育题材等。不论节目舞美多么华丽, 灯光多么多彩, 主持人多么大牌, VCR多么活泼跳跃, 都不能对观众的吸引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这个节目能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2.节目好不好看, 也不在于其是不是“大型”, 而在于“经营”。“经营”的关键就在于以“顾客”——受众的需求为中心, 在于成就顾客;3.节目内容的表达要符合, 或者更确切地说, 要反映人性。勿假、勿演,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有魅力;4.要采用一切传播方式贴近受众, 满足受众不同时空的需求。
60分钟、900平方米的演播室、360℃的舞台——有限的时空, 创造出的价值却是无限的。这种价值来源于对受众需求关注, 来源于以受众为核心, 来源于栏目与受众对于受众理想的共同追求。任何商业脱口秀节目, 只有真正从受众角度出发——“我的成功是因为我让你成功了”——才能赢得受众, 增加竞争力;所有的栏目, 只有运用各种方法以受众为核心, 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84
[2]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13.面试,我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篇十三
那么我就简要说说我是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吧。
1、扎实的基础。
如果有了扎实的基础的话,那就能取得一个很不错的分数了。想要有扎实的基础是比较简单的,这一点说的也比较多了。大家可上各个考试论坛,比如等,看看大家写的面试的经验教训。里面写的那些都是比较基础的,比如熟悉熟悉各个答题套路,多背背多练练多多开口讲等等。如果这些都掌握了,那一个不错的分数是不难的。但是要脱颖而出遥遥领先还是比较难的。
这一点大家说的比较多了,我不再罗嗦。所以以下讲的是我的个人小诀窍。
2、巧模拟
面试中实战模拟太重要了。很多考生会通过种种关系找一些往年的考官来做教练。这当然很好,但是未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关系门路,且费钱费精力且麻烦。我家没有这样的关系和门路,我的实战练习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借鉴一下:
(一)、找两个志同道合的考友,当然不能是同考一个岗位的咯呵呵。在身边找两个一起参加面试的人肯定比找两个考官方便许多。三个人可以抽两个半天坐一起,两个人做考官,题目给另一个人答,然后再指出对方的优缺点。这种模拟练习很有好处,一、听别人指出你的缺点,可以明白自己的不足,下次就可以改进。二、看别人回答的时候,发现他的问题所在。其实别人犯的.错误往往也是你最容易犯的。这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点,避免别人的缺点。、这样的练习,花两个半天或者三个半天就可以了,不必太多。太多了反而浪费时间。
(二)、自己训练自己。我这个人比较变态的,在家人面前是讲不出话,所以不可能让家里人给我当考官。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考自己给自己面试了。这怎么做到呢?很简单。大家都有电脑,去下载一个录音软件吧。比如cool edit pro2.0 。这样每看到一道题目,就对着话筒回答,然后听听自己录下来的东西。这个方法很好哦,可以很明显就听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按我前面的这两个方法去做的话,那“开口”对你来说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正式考试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害怕紧张。
3、最重要的经验
下面这点是最重要的,大家一定要认真看哦。
面试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套路来回答问题。按照套路回答那基本上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了。但是要取得很高的分数还是不够的,以为考官面试几十个人下来,这些套路的回答听得腻都腻*了。这就要求,你的回答不但是按照套路来,还有自己的内容,要有出彩的地方。
14.脱颖而出的意思 篇十四
附录成语(脱颖而出)的相关知识:
脱颖而出的出处:宋·苏轼《与参寥》:“吴子野至;出颖沙弥行草书;潇然有尘外意;决知不日脱颖而出;不可复没矣。”
脱颖而出的读音:而;不能读作“ěr”。
脱颖而出的书写:颖;不能写作“影”。
脱颖而出的近义词: 崭露头角
脱颖而出的反义词: 深藏若虚
脱颖而出的用法:用作褒义。可形容人或事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 试用期脱颖而出三部曲
★ 曲意逢迎成语意思
★ 下逐客令成语意思
★ 无何有之乡成语意思
★ 成语人不自安是什么意思
★ 身轻言微成语意思
★ 成语意思大全200个
★ 逐鹿中原成语意思
★ 先断后闻成语意思
15.脱口而出的习惯语 篇十五
关键词:自媒体,专业化,技术革新,《罗辑思维》
2003年7月,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 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使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双重身份的受众可以主动提出信息并及时与他人共享, 其在打破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传播资源、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 过于草根化的自媒体由于传播者水平良莠不齐、传播信息鱼龙混杂、传播过程把关人缺失等原因, 节目小、散、滥的状况较为明显, 即影响力小、形态散、质量滥, 不过, 《晓说》、《罗辑思维》、《老友记》等网络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的推出, 为久陷草根化的自媒体提供了专业化的出口。
一、从内容、制作、定位、推广看节目的专业化
(一) 内容主旨明确
《罗辑思维》“有种、有料、有趣”, 当家人罗振宇希望节目能成为受众的“疯狂书僮”, 通过为受众讲述知识、故事, 让参与者一起发现这个世界的新思维。《罗辑思维》网络视频节目,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方面, 节目内容定位明确、节目风格固定, 即通过某一话题展开对这个社会的思考, 侧重带有主持人观点倾向的漫谈, 与受众分享知识, 轻松而又不失严肃性。微信音频则每天向听众广播一段60秒左右的话, 以软知识为主, 内容较多为主持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段小故事、一个小道理, 发人深省、引人回味。
(二) 节目制作精良
罗振宇曾是著名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机智、幽默的他凭借“一颗肥沃的大脑”, 使节目风趣、活泼而又引人深思。主持人的知名度使节目内容更具可信性, 也吸引了一定的粉丝, 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草根化无序发展, 即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视频或传播内容, 但却导致信息重复、杂乱, 权威性、影响力不足。此外, 节目的录制、播出、包装也反映了制作的精良化和专业化, 《罗辑思维》播出日期固定、播出平台优化, 相比于海量粗制滥造的自媒体节目, 从内容到技术的专业化运营, 对整合节目资源、增强传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三) 受众定位明确
据优酷指数4月28日数据[2]显示, 《罗辑思维》自2012年12月21日开播以来, 在优酷平台的总播放次数已达11046410, 集均播放为552321次, 节目受众人群以男性为主, 男女比例分别为84.6%、15.4%, 从年龄分布上看, 受众中22-39岁的人群占多数, 职业多为学生和白领, 而且大专及以上学历受众较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节目的受众定位。小众化传播、精准化营销对节目品牌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罗振宇说“《罗辑思维》真正要做的是一场小众的狂欢, 建设一个在求知路上彼此策励的知识社群。”“根据研究, 在社会地位和个人志趣方面相似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高效率的交往过程, 因为他们共享类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知识结构上也大致相称, 容易在认知、态度、行为转变等方面相互影响。”[3]
(四) 推广机制多样
传统意义上的自媒体是一个人、一台DV, 然而自媒体若想真正表现其媒体属性, 必须朝有品牌、有运营、有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自娱。罗振宇表示力争“把知识、价值的承接和转播打造成一个在商业上可持续的产业链”。《罗辑思维》除了主阵地微信公众平台、优酷视频外, 还包括微博、贴吧、线下活动等推广渠道, 不同平台间的用户资源共享、网站链接策略, 不仅有利于提高用户粘性, 也有利于活动策划的展开。
二、由平台、终端看传播模式的变化
“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4], 这源于技术的变革, 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自媒体实现跨平台、跨终端的传播已成为可能。目前, 学界讨论较多的是自媒体的节点传播模式, “每个用户在节点传播网络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都有差异, 根据其在这一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节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核心节点、桥节点、长尾节点。节点间的相互作用, 形成以聚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核心—边缘模式。”[5]本文在节点传播网络的基础上, 着重思考技术革新下专业化自媒体信息传播圈的变化。
(一) 节目视频:多平台同步互动传播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多由网络终端发布, 微信音频则通过移动终端发布, 而微博、贴吧既可通过PC端登陆又可通过移动终端参与互动, 不过视频节目的播出并不仅仅停留在网络上, 而是汇聚不同平台的优势进行整合传播。信息的发布、传播及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都将通过各个平台间的信息传输得以实现, 此时信源和渠道的角色模糊化, 多个信源、多个平台的信息传播圈形成, 而在各个平台内部的信息扩散中, 节点传播仍是主要形式。
跨平台用户存在一种基于虚拟社区的弱关系, 这不仅有利于节目信息的传递, 还推动着节目品牌的建设。“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指出, 一个弱连带多的人, 其社会网的范围会很大, 收集到的信息会很多;同类人因为兴趣、性格相同而物以类聚, 相同群体内的成员会因为内部社会网较密也较易互有连带。”[6]
(二) 节目音频:移动终端革新对话方式
3G技术的推动,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 终端革命影响着当下的媒介格局。“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 新媒介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并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7]微信语音传播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 满足了用户对终端便捷性、信息易得性、内容私密性的需求, 微信直达用户的推送模式, 更像是一对一的对话, 为受众营造了点对点传播的印象, 使用户体验升级。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账号需要用户主动关注并订阅, 还需回复关键词才可接收系统推送的文章, 其订阅模式和回复方式使受众进一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根据消费行为研究结果, “参与导致采用”是人们在购买决策中的一种明显的现象, 这就预示着当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订阅及节目互动时, 将更加依赖节目, 最终成为节目的忠实用户, 而当这些用户将节目分享到朋友圈时, 强关系带来的信任使节目可以在短时间内积攒口碑。
三、自媒体脱口秀节目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思考
自媒体的专业化在克服草根自媒体的低俗化、山寨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专业化趋势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
(一) 传播者是草根还是名人?
专业化趋势暗示了传播者需要一定的影响力, 借助名人效应吸引受众, 这是否与强调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冲突?其实, 传播者并不是节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节目内容独特、运营合理, 节目仍具有发展潜力。专业化趋势是在保留草根化自媒体低门槛优势的基础上, 强调系统化、团队化的节目内容制作, 目前情况来看, 考虑到运营资金、信息资源等因素, 较成功的自媒体传播者往往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 内容为王、技术称霸抑或人格夺冠?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 很多具有技术优势的自媒体并没有成功, 因为他们的内容缺乏连续性, 不少拥有微信公众账号的自媒体迫于人员、资金的压力而放弃后续内容更新, 最终退出公共视野, 可见内容仍然是决定品牌的关键因素。罗振宇提出“魅力人格体”的概念, 他认为个人影响力具有无穷价值, 其有关人格体的概念及其对产业链的作用值得思考。
(三) 台网联动是否为最终归宿?
目前,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打造的《晓说》自媒体脱口秀节目已落户浙江卫视黄金档, 成功实现了网络反哺电视。正是由于节目制作专业化, 自媒体才得以进入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 不过台网联动意味着自媒体在内容选择、语言风格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政策的规制, 这是否会阻碍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实现双赢仍值得探讨。
(四) 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
自媒体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受众的小众化, “由爱好者组成的虚拟社区, 成为新人类的演练场和聚居地, 有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神话、图腾和仪式。”[8]如何满足这些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 是节目品牌推广的关键所在, 也是节目突破海量信息、实现差异化竞争面对的挑战。如何利用注意力经济探索盈利模式, 仍是自媒体实践者需要突破的问题。
(五) 互动如何借助技术特性发力?
“传播要影响人, 涉及如何开发信息传播媒介的技术特性, 以引导受众分享、认同信息, 得到知识, 从而成为社会工具和经济手段。”[9]专业化的自媒体打通了各平台间的信息交流圈, 它们通过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即时性、数字化、跨时空特征, 使传播者和受众间的双向传播变得更加便捷, 不过考虑到传播网络的庞杂, 如何使互动由便捷走向有效仍是专业化自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长期以来, 自媒体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及引导, 庸俗化、低俗化使其越来越偏离最初的意义, 而目前的专业化走向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当人们越来越需要自媒体发挥其媒体属性时, 草根仍可强调平台准入的门槛优势, 而进入平台后如何运营节目、增强传播效果、探索盈利模式, 是专业化自媒体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颠覆传统媒体新闻业态技术革新, 为自媒体提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Chris Willis, Shayne Bowman.We Media[M].美国:The Media Center, 2003年7月
[2]优酷指数:罗辑思维, 2013年4月28日, http://www.youku.com/show_page/id_zc40101545bdc11e2b356.html
[3]金兼斌.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观点[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45
[4]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 (2) :134-138
[5][7]喻国明, 欧亚, 张佰明, 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1-14
[6]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 (第二版)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