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12篇)
1.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一
小学数学培养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在同组指导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要求,务实开展。
自我申报“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立项后,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改革教育同时,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非常明确: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长方体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捷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四、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要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寓兴趣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广泛地开展了集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2、寓能力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其对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七、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
1、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改变,因而只重视教法,不讲学法,更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在繁重地教学任务压力下,没有用心认真考虑课题研究这项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更新不好,懒于思考,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2.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
在基础的教育课程中, 都在注重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下面, 我们就来具体谈谈。
一、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学科, 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会使得教学有双倍的效果。自主探究学习更不例外,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上面来。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来创设新奇、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学习心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教学环境, 创造自主探究环境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 而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 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 才能消除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恐惧感, 在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下轻松地学习, 从而为自主学习营造一个必要的探究空间。 (1) 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合作的环境,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环境; (2) 学会倾听、理解和欣赏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自身的角色, 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价值观等方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就能更好地挖掘自身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三、设计一定的练习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环境中, 教师要积极地设计出一定量的练习, 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练习题既有一定的弹性, 又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 教师给的练习题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把练习题与课堂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自主探究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营造教学环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篇三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作为一门逻辑学科,要充分地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进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题目形式多变等特点。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完成学校里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普遍采用了“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力图通过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灌输,促进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严重地制约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后续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充分地注意到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让学生将数学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数学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
1.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师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对数学的热爱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平等和善的对待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针对数学学科知识背诵量大,思维分析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将让学生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感悟数学知识背后的蕴意,促进数学教学效率提升,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
2.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动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为根本目标,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数学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交流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例如,在进行“周长”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学生对圆形的长度的好奇心,并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诸如“自行车的车圈的长度如何计算”,充分地发散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然后,教师在进行“周长”的相关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知识蕴含的基本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在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信息,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决心。
3.灵活多变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途径创新
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学生进行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完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形成自身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大量的数学习题模拟演练,就难免会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为了避免麻烦难免会形成一些数学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扩散,并形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将学生的数学思维禁锢在一个小的框架里。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去打破这个框架,发散思维,消除思维定式,找出数学问题背后隐藏着的自然规律,灵活运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数学基础知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来说,就可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小学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数学思维模式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在数学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基本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进行积极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决心和意志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深刻的把握教学规律,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进而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4.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本地学生的实际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增强一个和谐愉快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力求创造一个积极有效的英语学习课堂,而且《英语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此出发,课题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钻研。
二.研究过程
1.注重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思想
2.首先,本学期我加强了自身理论学习,更新了教学观念。其次,以课题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
3.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4.课堂教学注重以英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表扬手段,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三.实验的成果
1、英语教学基本能做到以爱的教育为主体、美的教育为根本、师生平等,互信、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2、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渴望运用英语与老师和家长交流。有些不爱学英语的学生都开始乐于接受英语,会积极的参与课堂。
四。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不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羞于表达,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2.学法指导有待加强。英语是一门全新和陌生的课程,更应加强对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他们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懵懂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五
【摘要】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功能,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如何恰到好处地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一个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探索出如下教学摸式:①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②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③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④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关建词】自主、探究、摸式、特征、操作
一、研究目标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知识面狭窄,缺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缺乏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与空间。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对照“新课标”的要求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表现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外部调控轻内部转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二、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过程单一。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情感、意志、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他们在认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
21世纪教育的主题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转变,学校教育的目标由知识领域拓展到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上,将个性的健全与儿童的未来联系起来,这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就需要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而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我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课题为学习的载体,以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为学习内容,期间需要教师做相应的课题指导。
二、具体操作摸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质疑、猜想、探究、推理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质疑解难的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萨奇曼(Suchman)发展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们感到疑难时自然会去探究;(2)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思维策略并学会分析这些策略;(3)新的策略可以教给学生;(4)合作探究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模式利用学生先天的探索精神,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模式中,根据学生的活动可将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1、激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通过以情激学、设难激学、创疑激学、信心激学(即让师生角色对换,让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信)、魅力激学(教师究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
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再如,“分数的基本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激发学生探性质”数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情景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们吃。(投影或实物出示)猴王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在教师讲到这之后,做出很苦恼的样子,猴王很为难,它既想满足后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这时候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充当猴王来解决这个大难题。随之,教师布置操作任务,用桌上的圆片进行“分饼练习”。学生在想学探究秘密的氛围中,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导思——明确目标、提出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求知的愿望,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质疑、猜想,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待学生的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猜想,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先用绳子绕圆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行吗?” “把圆直接放在尺子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围成这个圆,如果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
3、验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①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②合作探究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③网络探究
早在1995年,美国有一位教授就提出了网络探究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然后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合作谈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拓展——学以致用、引导创新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题的训练也是教学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练习。“给你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那个图形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他们的周长一定是相等的,而面积呢,就有三种说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则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还有的说是圆,学生意见不一。到底谁的对、谁的错,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四人一组,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一个计算圆的面积,一个人当评委,然后一起来比较,让事实说话。
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是最大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学到这里,我又问学生,通过这道应用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在交流、评比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但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学生反过来问:“如果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周长谁最大呢?”有的说:“如果把这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沿着一个墙壁围一个鸡栅栏,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呢?这个时候,谁的面积最大?”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又开始争论起来了。教师就建议他们下了课可以算一下,谁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话。
三、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四、操作注意事项
1、体现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获取和应用,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欢乐与成功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和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
2、提倡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感悟有不同着眼点、着重点,每个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路是非常可喜的,教师一定要珍视、要尊重并大加鼓舞。
3、展现交流的真实。学生的课堂交流是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因此在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标新立异,“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的认识理解无论正确与否,只要真实地展示学情,就会促进其发展。
4、重视与人合作。数学学习的很多地方需要合作,如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学具的操作、实验的完成,探讨规律和设计方案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时,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将来走向充满竞争和合作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5、鼓励学法个性化。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数学、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的时空安排,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 左秀兰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
丁证霖编译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课堂教学策略》
王维城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注:指导老师:刘云章
南京大学教授
赵东金
南京晓庄学院讲师
6.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六
镶白旗小学
焦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标及实践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实践意义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属于教育行动研究,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研究方法将采用调查研究(问卷)、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根据实际,教材内容中选择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间的相互活动,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具体主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条件“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接受能力强。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发言,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并及时给予肯定。真正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使他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结合问题情境更容易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老师生日要到了,要请大家一起分吃蛋糕。咱班朱伟同学吃了1/8,而石琳琳同学吃了蛋糕的 2/16,咱们同学们说说看,他俩谁吃的多啊!”在老师创设的贴近身边的真实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三)、提供给学生“激励”评价,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数学评价是对学生通过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价,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决策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了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和疑难的机会,他们思维活跃,又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性,因此,老师要适时地评价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计算表面积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分割方法,只要是思路符合,教师都给予积极地肯定。教师“蹲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接纳学生各种不同意见。特别要让学生意识到“回答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犯错的勇气也没有”。这种激励性语言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的信心和勇气。
(四)、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 2
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动手操作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自制长方体,展开后观察研究其表面积与体积的异同。
(五)、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经常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课题研究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科研班级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全年段处于领先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我们对所实验班级的学生做了调查,实验班级的学生中95%喜欢学习数学,对解决数学问题充满信心。学生反映数学不再是难学的学科,数学已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基次,科研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现在明显高于以前,分数的两极极差小于,学生成绩较为均衡,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大有提高。
五、认识与反思
(一)、学生受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
在研究中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受参与对象受知识水平、性格特点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热衷于自主探究学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明显的发展。学习中上等、思维较为活跃、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参与最积极,效果最好。如何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以后研究。
(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深入生活实践
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且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三)、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成果
当然再完美的模仿毕竟还是是模仿。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往往并不十分完美。我们不能因此看轻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时,更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鼓励个性化理解,从而激发教师的想象力,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
(四)、有时候老师把握不准“度”,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解决,必须由老师进行协助和讲解,否则这样难以达到课题实施的理想效果。
六、小结
7.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 老师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课本知识, 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在想法和感受, 久而久之,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绪, 更不用说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加上数学知识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学生落下了某一部分的知识, 那么对于后面的数学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日积月累, 学生不懂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 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就越低, 以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下面笔者从自身教学的实践出发, 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巧用提问, 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老师采取的提问方式比较单一, 经常是“同学们知道如何解答吗”“大家懂了吗”, 这种毫无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产生了“抗体”, 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采取了沉默的方式, 使得老师在整个课堂上经常处于“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 老师务必要巧妙地使用提问方式, 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从而在无形中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举个例子, 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知识时, 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 大家观察一下梯形和我们前面学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这时, 学生的思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掌握梯形, 而不是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内容割裂开来, 这就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探究知识, 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要确保提问的“精”, 而不只是多, 单纯地追求多提问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所以提问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的, 老师务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二、创设情景,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在教育领域广泛地运用, 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是因为老师将这种情景创设形式化、流程化, 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思考某个问题, 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情景中, 更不用说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了。因此, 老师务必要根据教学实际, 借助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摆脱对数学老师的依赖, 实现自主、独立地学习。举个例子, 老师在教“图形与变换”这部分知识时, 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各种图形的变换, 比如矩形转变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转变成梯形等等, 学生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变换中更加直观地观察图形之间的变换, 同时老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些图形的变换主要体现在哪里, 与之前的图形有什么关联等等, 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都陷入了深思, 有的学生翻阅课本在寻找答案, 而有的学生则直接在图纸上画出刚刚电子白板上展示的图形变换等, 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老师切不可将电子白板仅仅当作课件播放的工具, 这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 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开展合作, 实现自主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育领域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完成合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举个例子, 老师在教“统计”这部分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 小组内部分工协作, 然后对本校老师的职位进行统计调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会先自主学习教材中与统计相关的知识, 看看统计图的具体使用等等, 并且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分析, 共同解决问题。最后小组需要将调查结果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获得了极大提升, 懂得如何自主地探究和学习, 并且寻找相应的帮助, 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另外, 老师在进行分组时,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基础状况和态度兴趣等进行分组,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小组中, 实现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在分层次时, 也要顾及处于低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 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分组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进步, 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借助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 他们面对有趣的事物时, 其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 老师务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 在教学中结合一些有趣的小游戏, 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举个例子, 在教“加法与减法”这部分知识时, 老师可以限定在1~100之内, 第一位学生先说一个个位数, 那么接下来的学生则不能说有这个尾数的数字或者其倍数, 而且数字要增加。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学生便会思考“4和14是相差10, 如果尾数相同, 那么这些数之间都是增加或者减少10的倍数”等等, 学生在紧张的小游戏中, 思维被极大地发散, 他们思考各种有趣的问题, 从而就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不过老师在开展小游戏时, 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 是不能将一个游戏“玩到底”。有的老师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同一个游戏, 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疲倦感, 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老师要对游戏进行变换和改编, 使得游戏更加贴近数学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有的老师滥用游戏, 整堂课都是在做游戏, 虽然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数学教学进程, 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非常不利的, 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五、合理评价, 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这不意味着老师就要对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控制, 学生在这种评价模式下, 很难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 老师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反思的机会。具体来说, 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数学习题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 对于自己完成的题目进行评分, 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发现自己错在哪, 哪些地方需要纠正等等, 这种直接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懂得自我审视, 自我判断, 从而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老师也可以每周开一次交谈班会, 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学生在接受他人的评价后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 也能与自己的表现和行为进行对比, 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得这么好, 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等等, 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 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也得到增强。
总的来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老师从自身教学的实际出发,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提问技巧,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要适当组织一些合作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增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金香.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张正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蒋艳.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4]赵蒙成, 朱苏.小学低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提高策略:基于淮安市某小学的案例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04) :71-75.
[5]支启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 2013 (17) :64.
8.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调查研究
引言: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说学生们在老师的科学化带领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与开拓创新精神,经过学生们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组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和技能,独自取得学识与发明的要领,使学生获得自主性的成长,不断优化自身的素质教养。自主研究学习就体现了教师们“教我学”为学生“我会学”为核心的宗旨,大家在小学数学教育里,要使劲抓着课堂教学这个主要地盘来进行更新课堂教学目的、构建、情势,让学生走向独立研究学习道路,能够使得学生轻松的通过自主研究学习获得新式的知识。现在就根据小学数学教学里怎样才能使得自主研究学习顺利进行,展开下面简明的一些经验。
一、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方式现阶段的情形
自主合作研究方式已经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学里盛行多年,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实行还处在起步阶段。受到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不是还符合他们的心智水平以及能力,就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运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尝试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知晓样本学校实行自主、合作、研究式学习的基本状况,通过课堂研究的形式知道样本学校中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底存在了怎样的变化,问题。从而提出优化的建议,促进这种学习方式的实行。
二、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方式通常采用的学习模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这类方式,比如本文在学生问卷中设计了4道有关教师教育方式的内容,一般有操作工具、课前导入、课中小结、讨论总结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二年级学生课堂操作工具的频率高,通常要求达到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一左右,而五年级操作工具的概率就相对很低,仅仅是不到百分之三十。由此可以得出,年级越高,课堂操作的机会就越来越少。通过访谈了解,这都与学生们的年龄,认知能力,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增高,就越容易直接从抽象的学识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所以,教师就直接不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然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在正式上课之前,问题中就发现低年级容易回答“经常会”高年级大多数会回答“偶尔会”由此类问题看出,教师们都有进行课前导入的行为,但导入内容是不是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跟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关。其他两种问题也同前两个一样,总结得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法,这些都会推动新型的学习模式的实行。
促进这种学习方式的实行。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经常会存在的一些困难
首先是课堂教育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然后是教学方式形式化情势越来越大众化;教学过程里不注重学生自我反思的培养、训练;再而就是仍然重视考试评价的功能;最后就是现实课程中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优势;课堂安排与教学实验的限制,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而现实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容易用这种学习方式去进行解决。现实课堂里的问题时常都是很复杂的比较灵活,很难用一些理论去解释和把握。这就要求老师们拥有较高的素质。
四、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方式的作用
1.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研究,让学生拥有“我想研究”的心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的表明了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教育,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拥有的知识学问为基础,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形。在数学课堂教学阶段里,数学教学活动产生与维持的根本依附就是营造生动有趣的一种氛围;学生们自主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始初动力也是打造这种情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也是如此。
玩是孩子的先天性特征。小学生大多都喜欢做游戏,创建一个既与学生知识背景紧紧相连,又是能让学生有兴致的游戏氛围,唤醒学生本身的主体意志,让学生独自发挥已学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教训、策略方法去体会了解这类学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他们自己独立学习研究,使得学习活动生动形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能等待知识的传输,自主的建造意识,成为学习真真正正的主人公;对于老师来讲,没能够去主动解决问题,只是想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让学生拥有一个比较人性化的课堂情形,老师们就是学生学习玩乐的组织者、引导者、参加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乐不是为了学生放心玩乐,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让学生在玩乐中找出问题,在提出疑问,然后解决问题,最后从中获取新知识。
2.强化研究训练,使学生拥有“我爱研究”的感觉
加强亲身动手训练是自主研究学习过程中常常要运用的主要方式,训练操作的时候,要提供有必要的一些探索、估计与发现的载体给学生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寻求与采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后到达学会知识、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地。因此,教师们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尽最大可能要求学生动手剪一剪、量一量、放一放等等,使出各种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加入过程中,让他们从其中找到学习规律和经验总结,提升自我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把握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一定程度开放研究过程,让学生拥有“我要探究”的意识
要有相对的空间才能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顺利进行,全面开放的课程就是可以实行研究学习的可靠保障。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要学会放开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动手去玩、去看、去吃,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习、参与活动的能力。了解把握分类的方法,获得学习好数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成为数学学习过程里的探索、发现和创造者。这样一来,学生就要从老师那里拿走研究的整个过程,使得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种欲望同样对老师和学生有一定作用:
(1)新型学习方式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护学生们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技术科研能力和素养修养。
五、结束语:
本文是讲述了在自主研究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进行自主研究学习教学目标要有老师,学生的积极配合,要放宽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们发挥好自主研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具备的优势。现实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运用 自主学习研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解决。经过研究,自主研究学习确实是一种值得大家深入探究与传扬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学生们学习中的疑惑大多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很好的处理。但是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道路还很遥远,途中我们都要尽力去寻找。
参考文献:
[1]张正玉.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胡春艳. 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王丽华.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孙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2:73-74.
9.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九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有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只一而无二,“一”指的是学生,而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一是课堂上教师都是“一言堂”,牵着学生走,削夺了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的权力,让他们机械地获取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的思想;二是教和学的方法由教师设定。教学是“满堂灌”或“问答式”,课堂中只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多数学生是“视而不见”等。而主体性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自行获取知识,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实验又近一年,回顾进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探索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能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例如:教学“9加几”的实际问题时,先通过合作动手摆小花,第一行摆了蓝花9朵,第二行摆的黄花是5朵,再组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黄花里有几个?红花有几个?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几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中得出计算方法。
2、重视学生个性
在主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例如:教学“5、4、3、2加几”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红花5朵,蓝花4朵,黄花3朵,白花2朵。让学生说出它们个是几朵?再分别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培养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操作。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操作实践。在教学中用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学生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4、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在主体性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多问个为什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能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学乘法的有关应用题时,有道题是这样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长是400米,在这让学生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问题。
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激励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适当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寻求方法。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以合作研讨的形式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起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现出主体地位。
实验只进行了二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不足,相信在今后的不断努力和学习中会克服。
“提出问题、合作探索、相互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课题研究已两年有余,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我们都还很肤浅,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请学生直接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现在我想可以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陆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时间把握不够好。严格地说,后面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虽然不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但起码后面的那个环节没有出现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遗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它是我国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效率比较高。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当今比较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或遇到的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没有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时空;“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是建立单一的数学模型,没有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模拟练习,运用问题”,没有考虑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强调的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认识。
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活水,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给学生“探索”和“交流”提供了可能。探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内心都有揭开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数学精神追求。“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索”给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理想”提供了时空。
交流是人的心理渴望。自主解决了数学问题的学生,必然想把自己的办法展示给别人,这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能力被别人欣赏,才华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总有一种展示个人价值心理需要。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经过冥思苦想,渴望知道别人是解决的。“交流”给学生搭建了经验分享的平台。
“问题——探索——交流”概念界定:
“问题”一是指教师创设数学情境,呈现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二是指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或遇到的新问题。
“探索”指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交流”指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之后,数学问题结果的交流,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数学思维过程的交流。
需要指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探索的结果;探索过程中又会发现或产生新的问题,并伴随有交流活动;交流活动中伴随有探索活动,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严格地说,“问题—探索—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模式,因此,课题名称表述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更为确切。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又称“问题解决法”,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2.生成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认为,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的意义;当人对学习的事物产生某种意义时,总是与他先前的经验相结合。
3.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研究假设。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显著提高。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逐步形成“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课堂操作实践经验。1.提出数学问题。
课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创设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问题情境,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呈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有规律的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课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遇到新问题或生成新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筛选、取舍,引导学生研究解决。课末,教师根据教学活动提出新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思考。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施的主要策略。
(1)提出的数学问题,尽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时遇到新的问题,有时联想的其它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树立“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观念。
(3)把“还有别的想法吗?”作为课堂教学的常用语,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激励学生不断地思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2.探索数学问题。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课内、课间、课外学生都可以和老师探讨,和同学合作研究。也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与家长共同研究。实施的主要策略。
(1)给予学生探索方法的指导。提出数学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习惯听老师或学生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自己去探索解决。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探索方法和探索途径等方面的必要指导,或者给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帮助学生探索成功。
(2)给足探索的时间。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有时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讨论,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
(3)树立探索的风气。对课内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评价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课外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大表扬和鼓励的力度,以利于学生形成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风气,养成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3.交流数学问题。
课堂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在全班交流。要逐步强化并实现补充式发言和总结式发言,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比较和筛选,优化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形成数学问题结论。
实施的主要策略。
交流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是评论者,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思考分析,学会有效讨论,学会恰当评价,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尤其要学会借鉴别人的学习经验。通过教师的点评,使个体经验为群体所分享,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追问或引导学生追问,不仅让学生讲清“是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精练、清晰表达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五、研究的初步效果。
(一)“问题、探索、交流”数学教学活动方式,已经被课题组教师认可为数学教学思想,其大原则,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具体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并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联想到的问题,要把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通过交流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
具体地说,“问题、探索、交流”数学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目标不是单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是把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去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从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出探索的数学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面对具体问题,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相互启发,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优化的思想;在哪种方法更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反思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
(二)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明显提高。
1.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比较深入,不再停留表面的浅层次上。例如,探索“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以往的学生只满足于“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结论,而现在的学生却要问“为什么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并能进行分析,做出解释;学习“比较下面两个分数和 的大小”时,学生提出了“与”谁大谁小的问题,并进行了推理和验证;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提出了“四边形、五边形、n 边形”内角和问题,并探索出了n 边形内角和公式。
第二,学生能够提出今后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例如,分析“相遇问题”的“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时,学生提出了“甲乙二人不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二人相背而行”、“甲乙二人同向而行”的等问题;研究“小数除以整数”时,学生提出了“小数除以小数”怎么办的问题;教学“=-”时,学生提出了“如果不是而是,„„”怎样计算的问题。
第三,学生能够大胆猜想,自然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无需老师再问“还有别的想法吗?”例如,学习“加减法的关系”时,学生自然提出了“乘除法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由“4÷7=”,自然想到并提出了“4÷7÷9能否分数表示”?;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发现了“被除数除以除数,商可能小于被除数”的问题。
2.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表现为:
第一,学生能够自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有的学生从鸡、兔的角度或鸡兔两个角度去探索,有的学生从鸡或兔“脚”的只数去研究;教学“36+29”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7种计算方法;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探索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不相同的数,结果比原分数大或小”的情况,从反面验证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学生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大胆猜想,仔细验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探索“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了“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进行了验证;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学生产生了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欲望,进行了大胆猜想,并初步进行了验证;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猜想到了分数和除法可能有类似的性质,并在课外验证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表现为:
第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把联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伴交流。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乐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介绍给同学,能够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表达清楚。
第三,大部分学生再交流数学问题时,能够自然地表达清楚“知其然和知所以其然”。
第四,多数学生能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并能够得体地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质疑和补充。
总之,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由原来只关注老师出的这道题会不会做,而很少想其它,转变为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联想到其它问题怎么解决。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学1知1会1,而是学1想知2想知3„„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主动探索数学问题、主动交流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六、思考与讨论。1.教学活动方式要“兼容”。
课堂教学是师生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没有统一的教学活动方式,更没有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根据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的价值取向。课堂采用教学活动方式,要三思而行,必须以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为根基,不能想当然!教学活动方式毕竟是一种“形式”,最终要为“内容”服务。
“问题——探索”教学活动方式的实质是让学生独立自主获取数学知识,“讲授——模仿”教学活动方式的实质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理解和掌握纯数学知识而言,后者教学效率更高。“学生自主获取”和“教师灌输教会”同样重要,我们反对用“问题——探索”教学活动方式代替“讲授——模仿”教学活动方式,因为我们没有衡量两种教学活动方式优劣的标准,也没有办法证明孰优孰劣,况且评价学生的数学水平是以理解和掌握纯数学知识为主。
证明教学活动方式先进与否,首先需要制定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判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谁都能制定。
2.课题研究要实事求是。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不断地进行反思,才可能形成独到的教育认识和独特的教育经验。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堂实践,对多种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经验。不能以几十节或上百节成功的课例就主观地下结论。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课题研究已两年有余,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我们都还很肤浅,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3.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
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以课题为载体,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建立一个学术团体,集中众人的智慧,以课题思想为指导,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学术团体成员共享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同时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辐射给周围的教师。课题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课题研究是为教师自己而研究,而不是为别人而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是研究报告,而是教师教育教学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质量”。
4.教学方案更多的是“心案”。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教师备课主要思考怎么呈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思考学生如何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思考学生如何表达交流数学问题。课堂状态是一种动态生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在老师预料之中,有的在老师预料之外。因为学生不是按照老师预先设计好方法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去学习,所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确定的。备课只能是教学构想,构想“问题”、“探索”、“交流”的种种可能性,更多的是“心案”。这“心案”是无法用传统“教案”表现出来的。教师备课思考的“多”,写出来的“少”。教师的“心案”比较复杂,不易文字表述,也没有必要文字表述——写成“教案”。
5.“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受教学评价的制约。
10.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开展,进一步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充当知识的传授角色,习惯于把知识结论直接的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总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面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已经不会自己学习,当他们需要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愿去思考。
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自我成为主体的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控制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依赖性学习相对立。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积极探索的自觉性、自强不息的独立性、多元思维的灵活性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性。
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能充分利用学习工具,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是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11.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 自主探究学习法;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课程改革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灌输式、讲解型”教学逐步向积极有效的自主式、引导式、开放式教学转型,自主探究学习法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强化对知识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倘若我们能够合理有效地把它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鉴于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立足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实际,积极引进自主探究学习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现状令人堪忧,以提高学科成绩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数学教育的原生性,数学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越做越复杂。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构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客体性上,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在逐步被销蚀,“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论调的学生群体中此起彼伏。一直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沿袭“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在这种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由外在牵制力所带动的他控行为、被动行为,学生常常在“无我”状态下学习,极少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这种剥削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被动型学习活动,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相背离。因而,如何积极引进“自主探究学习法”,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诱发动机”——生探究之根
要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关键前提在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只有在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积极认识或心理倾向的前提基础上,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学习活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巧妙设计知识引入问题,为学生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真实而复杂的导入情景,诱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催化下,在情景的引导下,专心探究。
(二)“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紧密相连、相互联系,尤其是一些加减法运算、乘法运算、分数,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平时的公式运用,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更别说深入探究知识的形成了。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三)“动手操作”——开探究之花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课程,要想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增强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动手操作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版块“摆一摆,想一想”的内容时,教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小圆片,然而引导学生动手摆小圆片。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2个摆出不同的数,初步感受“位值”;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3个、4个、5个乃至更多的圆片分别能摆出不同的数,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当中的关系与规律,归纳出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位值的过程,享受到了探究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从生活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比学校教科书、课外书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对他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倘若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生活与课堂的融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那么就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经验总结能力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那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些学生会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通过亲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相信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自主探究学习法为数学教学带来的帮助和支持,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身上,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为目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和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柴安红;追寻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吉林教育;2011年25期
[2]洪毅辉;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12.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篇十二
1.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网络环境中, 小学数学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得到了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掌控教学的节奏, 学生会被动地跟随教师学习数学知识。 而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指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分析、猜想等环节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有利的[1]。 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需要重视的科目, 是为之后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的保证, 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环境下, 自主探究性数学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首先,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问题, 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并最终找出解决方法。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其次, 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网络中会有许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知识,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就会主动学习, 在信息收集、分析, 直至最后的验证环节, 会获取巨大的成就感, 从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最后, 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了。 传统的数学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 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网络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生一旦利用了这些资源, 学习空间就更大了。
2.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方法策略
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构建知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做出总结这几个环节来实现的。 以小学数学一年级 (上册) 课本中的《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
2.1创设情境
网络对于学生而言, 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教师可根据这一点, 在课前导入部分应用网络技术,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要通过掌握数学规律解决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因此,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模拟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小学生进行几何图形学习的基础, 学生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基本物体的特征, 并可以自行分辨。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当 (播放视频)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投入学习中。
2.2构建知识
在创设情景完成后,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 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探索学习的基础, 当中会涉及数学的规律和概念等, 是为之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依据。 在构建物体和图形的知识框架时, 为学生提供一些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等物体, 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表象。
2.3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可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 教师提出假设,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验证。 在此期间, 要注意两点:第一, 限定小组讨论的时间。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 教师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就不宜过长, 否则会造成课堂混乱。 第二, 在方案选择时, 教师不能自行选择, 要通过分析汇总, 并与学生进行沟通筛选方案。 为了验证问题, 学生要通过实践验证最初假设的问题, 并且要确保计算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3]。《认识物体和图形 》在此阶段, 要让学生对已有的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等物体进行分类,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评价学生的分类是否合理。
2.4做出总结
总结归纳是最后一个环节, 即对整个课堂学习做个概括, 便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等环节, 得出最终的结论。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完整的思考方案和解决流程。 《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总结环节, 通过游戏的方式, 让学生说出每一种几何物体的特征, 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这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 在网络环境下,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转变, 自主探究的形式让教学效果更突出。 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环节中, 要通过创设情境, 构建知识,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做出总结等一系列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小学数学学习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中, 必须构建新型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 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新的教育体制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已经不适应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学习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探究,小学数学,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4, 17:28-29.
[2]管珏琪, 苏小兵, 郭毅, 祝智庭.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03:103-109.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06-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07-14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Word 文档07-18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01-03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发展思维的研究》阶段小结报告11-02
数学课题总结阶段个人小结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