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读后感

2024-10-31

中国特色读后感(9篇)

1.中国特色读后感 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

在听过江老师所主讲的《中特》两堂讲座后,使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本存之于脑海之中零零散散的应试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行状况有了第一次的结合。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民生问题,其实背后都有着特定的体制根源。老师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重讲解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和民主社会主义(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此,本文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第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和二战后、苏联解体时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等时期。每个时期的出现和消亡都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首先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太阳城》和《基督城》也是同时期的作品。然而这三部作品都是通过描绘一个不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生活城邦,由于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基本矛盾所以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其次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随着空想社会主义的逐渐没落,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通过积极地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斯密、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理论家的思想,并在吸收他们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采取了谨慎严肃的态度。他们一贯反对“教条式地预测未来”,反复强调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然后是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最先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而列宁则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上实现。通过从1921年到1946年的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后,迅速的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成功的度过了一次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第一次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而后的斯大林却由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缺乏科学的认识,推行纯之又纯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最后便是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民族矛盾等各种问题逐渐积累最后爆发,俗称“东欧剧变”。苏联由于推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当时的国家平均生产力水平不协调。经济体制逐渐僵化,最终解体。随后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其中也犯过“极左”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活动。幸之,后来又逐渐改正过来。

总的来说,差别、贫富和社会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结果,因而总体说来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又包含着退步,出现了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这是人类告别野蛮时代进入文明门槛社会存在河发展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着眼点是前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过分强调后者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流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基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世界社会主义活动低谷时期,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改革道路。党的十三大,鉴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确定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定位。随后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始允许一些市场经济介入进来,形成了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格局。在生产力逐渐发展起来之后,我国开始了加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开始走向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由于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所以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中还可以看到许多行政过度干预经济、官僚等级制度的影子,这些封建弊端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在探寻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必须加以重视,逐渐解决。

第二方面便是民主社会主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曾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极富影响力的民主社会主义组织。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各国的综合国力发生剧烈改变,民主社会主义势力逐渐没落。因而在现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由民主党派执政的国家少之又少。从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中不乏找到与共产主义纲领的相同之处,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改良方式。在一些小国家或许可以结合本国国情获得很好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完全照搬其方式是极为不妥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的不错的有北欧一些小国家和以色列。其中以色列建立的基布兹,更是号称现代的 “乌托邦”。

基布兹在希伯莱文中是聚居、群体之意,现在是以色列独具一格的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为基础, 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社会自治组织的代名词。其中的成员主要是犹太人,这是这个组织能够得到成功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犹太人的波折起伏的历史经历成就了犹太人追求平等的思想。在这一群体中,他们主张自己劳动, 自力更生的精神。反对雇主,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政治上、经济上以及两性关系上人人平等;加之犹太人出色的经济头脑使基布兹这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小范围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实行完全公有制生产。

以色列的“基布兹”组织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高效率方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许多借鉴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然而其实行的生产所有制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辽阔社会情况复杂的大国,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且已有前车之鉴。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关系大多数人民的福祉,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的任何政策不能脱离这个国情。如果在中国搞那种模式,势必大大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会坐失发展良机,扰乱发展战略,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导致政治的动荡和国家的瓦解。即使我们提出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扩大民主在社会体制中点影响。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其实现途径是共同富裕。

2.中国特色读后感 篇二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 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但他们并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提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并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坚持了这一“生产力标准”原则,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 邓小平发现虽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改善劳动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答案就是只有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方式使之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所以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要解放生产力, 而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去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影响劳动者积极性的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他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不适应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产生各种疑问的严峻局面, 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之路, 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中国在三十年内取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上升, 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等, 都证明了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所有制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 他们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 并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要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就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是越“公”越“纯”越好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定的经济制度, 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构成的。所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但是,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首先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 是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制度, 而我国非但没有经历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甚至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 生产力十分落后、积贫积弱,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多, 底子薄。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一公二纯”的完全的公有制, 在建国初期, 我们曾经试图实行完全的公有制, 但事实证明, 要想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快地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只有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每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与生产制度相适应的特定的分配制度。而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 首先,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消除了个人凭借生产资料获取收入乃至剥削他人的分配关系, 决定了每个社会成员不能再像私有制社会那样, 凭借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参与分配。他们能向社会提供的只是自己的劳动, 只能凭劳动获取收入。其次, 由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 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着智力和体力, 先天与后天的差别, 而且劳动还仅仅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就要求实现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再次,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它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原始氏族社会, 不能再实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不得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阶段。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 并指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阐发。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主要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决定了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分配制度中还规定,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

四、通过一部分人的先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 “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以说, 全体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根本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旗帜、灯塔,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同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可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 更不是说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马上达到共同富裕。再加上中国地广人多, 生产力发展落后, 所以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让那些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丰富或者说有条件致富的地方和个人, 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实现共同富裕, 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 必须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关系, 把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起来。

五、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它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与社会主义是相对立的, 并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平行的市场来对待。

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苏联的经济体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不可否认,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能够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集中起来, 对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 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我们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的完成, 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凸现, 并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这就使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以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最终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大胆设想, 突破理论的束缚, 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最终认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实现效率和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上, 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 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邓小平时代相比, 现在的国际和国内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却益发鲜红, 2010年世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摘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参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有关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难以千字一一论述, 因此, 本文仅就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特色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深度分析》, 人民出版社。

3.中国特色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刘建武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等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史经验、苏联模式衰败和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演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走自己的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弄清本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说过:“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形势的相对和平,给每个国家和民族集中精力进行建设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发展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寻求发展,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看法,后来人们把他们的观点简要地概括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和无商品、货币和无市场。“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以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勇气,提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能够结合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有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就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无法预料的,只有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力争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的和平。这是邓小平总结经验,给我们指出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中国特殊的两制关系,不仅仅指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更多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对待和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出了新的道路,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三、收获和启发

过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一条适合中国独有国情而与众不同,有着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又“特”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只是从教科书上的知识有模糊的了解。通过对《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一书的阅读,重新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深入了解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这一理论。未来是无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通讯作者:

4.中国特色读后感 篇四

一九八二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评价。

会议在九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中国目前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一味照搬书本,盲目模仿国外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对中国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人民是一种残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让中国发展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迈出了一个新的脚步,这对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这九个方面点出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表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明确了中国目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终止了文化大革命这类影响中国发展脚步的事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

放型经济。从今天看来,对外开放的国策对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综上所述,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之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展为五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体制:这一新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一新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宣传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实践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首先要尊重实践,尊重现实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正因为我们党勇于解放思想,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的理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大幕才得以拉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才得以开启。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实践烙印。

毛泽东同志说过,“草鞋没样,边打边象”。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讲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有原则、有方向、有定力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胸怀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奔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正路。

理论特色:从实践中得来又指导实践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中是要出道理的。走中国道路,当然要有中国道理。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世界人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我们所走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理论意蕴、理论逻辑、理论追求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就能更好地把全国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也能更好地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从马克思主义本本里抄来的,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与战略应对中形成、丰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涉及的新思想、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越发充分、思想逻辑愈益清晰,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更加理直气壮。

理论从实践中得来,又指导实践走深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总依据;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更加坚强有力;等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步深化和突破,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突破。

民族特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形态,具有普遍性。同时,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由于人口、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追求等,民族特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必然要有民族的表达方式。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成为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重要理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发展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话语体系。

面向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历史上如此,今天、未来依然如此。

时代特色:在解决新问题中与时俱进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形态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直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与时俱进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重要关切、主要任务和工作着力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步伐,是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9.5%的增速,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9%左右的增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成为时代最强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顺应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的时代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思想宣传范文】二

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古人做学问,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要强调“管用”,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就得走出书斋、走进实践,为人民立德立言。《论语》有载,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与状态,用通俗的语言指导他们如何尽孝、如何为政、如何行仁。他还将“六艺”传播到民间,是将学问带出“象牙塔”的典范。这对于今天如何做学问仍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术研究陷入自我循环,一些所谓的“学术成果”,材料似曾相识,观点人云亦云,一看便知属于闭门造车;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坐冷板凳,不潜心做真学问,而是热衷于做学术“明星”、网络“红人”。凡此种种,都不是研究的大道、学术的正途,都不可能做出真学问。

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

学问一词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贵在“知”,即思想的创新;更贵在“行”,即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北宋学者范仲淹不仅潜心学问,而且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这种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学者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帮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成为村民们眼中的“科技财神”。

在新时代,做学问的实质在于从学术的角度总结、提炼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实践经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思想宣传范文】三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时代新人培养问题,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关于培养时代新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时代新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问题,始终把培养人作为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根据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完善、丰富人才内涵要求和培养途径措施。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又红又专”,到改革开放初期倡导的“四有”公民,再到今天着眼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需要的“时代新人”,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人才培养理念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实践的连续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密相联,“时代新人”的提出,立足于当代,着眼于未来,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时代新人要有“时代”意识。时代新人是既为新时代所塑造又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这样一代新人,必须有时代特征、时代素养,必须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同时要有自觉意识和足够能力,去适应新时代、建设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说到底,时代新人要有时代意识、时代视野、时代胸怀,要有合于时代需要的规划、追求,能够作出促进时代发展的努力与实绩;既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同行,更要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去创造新的时代。

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理想。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的精神之“钙”,小则关乎个人事业的成败,大则关乎整个国家民族事业的兴衰。时代新人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不懈追求;要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夯实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根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成长的指路明灯,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复杂,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才能始终高举旗帜,意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时代新人要有高尚品德。高尚品德是时代新人的立身之本。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欲治国先立德,唯有如此,才能德位相配。时代新人要坚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良好风气,培育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实践;要尊贤育德,砥砺品行,涵养正气,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自觉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当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正能量、凝聚起磅礴力量。

时代新人要有学习能力。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时代新人要抓住求知的关键期,广求“真经”、博学“真知”、深悟“真理”,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求“真经”,就要扎扎实实学好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精神动力之源;学“真知”,就要下大气力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围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就好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十八般武艺”,又博又专、愈博愈专;悟“真理”,就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学会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增强识大局、明是非、知进退的能力。

时代新人要有过硬本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批批“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新时代的青年不能满足于做一般意义上“现实的个人”,必须做真正“有本领”的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能登高望远,把现实与理想有机结合好。时代新人必须务实下力,扎实苦干,不断提升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本领,成为有“几把刷子”的“行家里手”。要不畏难事,坚持“从做中学”,把“苦”当成一种机遇,把“难”当成一种修炼;要不嫌小事,把小事当作大事干,多积尺寸之功,聚沙成塔,打牢做大事的基石;要不惧新事,敢应新挑战,敢解新问题,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破解难题的本领。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成长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范。

时代新人要有担当精神。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是检验时代新人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标尺。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正处在重要阶段,要实现梦想,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时代新人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以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驰而不息的奋斗力量、坚定执着的担当意识,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跑好改革开放接力棒。面对挑战,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面对危机,要挺身而出,攻坚克难;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

二、高校必须为培养时代新人努力奋斗

培养时代新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青年一代自觉奋发,教育战线责无旁贷,高等学校义不容辞。作为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高等学校必须自觉担当,勇于作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回答好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历史规律,正确认识前进中的挑战和困难,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

要在完善人才培养体制上下功夫。高等学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形成更为全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突出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发挥好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引导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感悟真理,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改进教师考核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履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要在推进教育改革上下功夫。高等学校要大力改革本科生培养机制,把本科教学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去深化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在因材施教、配备高水平师资、提升国际视野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坚持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实施分类培养模式。要依托国际合作,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研究。要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思想宣传范文】四

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3月8日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答问涉及中国外交经验、大国关系、地区安全、“一带一路”等诸多问题,既总结了中国外交70年的宝贵经验,也阐明了当前中国外交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大国关系和周边安全。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外交可谓任重道远,但也大有可为。正如王毅在记者会上所表示的:“20xx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新中国外交理论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中国外交70年历程,正如王毅所说:“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首先归功于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外交最根本的政治保障。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形成中国外交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具体而言,可以从独立自主、天下为公、公平正义、互利共赢、服务发展、外交为民六个方面来观察70年来的中国外交,这六个方面既源自中国外交实践的不断锤炼,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还离不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密切互动。

其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维护自身独立自主,高举反帝反霸旗帜。中国也支持其他国家维护独立自主,主张各国互不干涉内政。其二,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天下为公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政治观。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胸怀和追求。其三,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也成为中国外交砥砺前行的动力。当前,国际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公平正义还有待中国和其他国家一同努力提高。其四,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国际社会的利益多元在所难免,国家之间的合作遵循什么样的准则至关重要。不同于弱肉强食的权力政治,中国强调互利共赢,不断增进中外合作,推动世界实现包容发展、共同发展。其五,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和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基础和关键,统筹国际国内,助力发展大局,是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外交的主攻方向。其六,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随着中国公民海外行动的不断增加,领事保护等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落实外交为民,中国外交需要在具体指导原则、机制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有所作为,不断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光添彩。

大国关系:促进总体稳定 坦然面对竞争

大国关系是决定国际事务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国关系的总体稳定是中国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本要求。

中俄互为重要邻国,两国政治上彼此信任,经济上互利合作,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务实合作,巩固中俄关系基础。中美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前行。40年来,中美关系风雨兼程,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两国要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当今中美战略竞争虽有所加剧,但两国要继续寻求对话和谈判解决的思路,避免滑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中欧关系当前总体向好,双方之间共识远远多于分歧。特别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欧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有着一致立场和共同诉求。如何减少中欧关系的一些干扰和影响,需要双方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总之,大国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常态,我们对此要坦然面对。关键在于要维持大国关系的战略稳定,妥善管控彼此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分化,不断增加彼此的合作点,及时缓解彼此的摩擦点,始终坚持以发展、大局、长远的眼光来运筹大国关系。

周边地区:统筹促进安全与发展

中国是亚洲大国,对周边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朝核问题、印巴冲突还是阿富汗问题,中国都在其中发挥着劝和促谈的积极作用。

对于朝核问题,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同时也提醒有关各方,朝核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应有理性预期。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始终坚持无核化目标,坚持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对于印巴冲突,中方一直积极劝和促谈,呼吁各方冷静克制,防止事态升级,为缓解紧张局势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印巴同为中国邻居,中国历来坚持睦邻友好外交,不仅希望自身与邻国关系融洽,也希望邻国之间友好共处。中国希望阿富汗各方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抓住国内政治和解的重大机遇,以对话解决纷争,化干戈为玉帛,携手推开通向和平的大门。中国将在尊重阿富汗人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继续为推动阿富汗的和解与重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历史问题与现实争端相互纠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为了改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近年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周边安全与周边经济的统筹发展,还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推动亚太地区安全新架构。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周边安全,更加重视与周边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五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有的剽窃他人成果。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其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名气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大学问家之“大”,既在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

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明德,体现为勤业精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

6.中国特色的标语 篇六

山东某农村计划生育口号:“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旁边还有一条:“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山东菏泽的计划生育:“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安徽某县:“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江苏农村多处可见:“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湖南某县的生育计划标语:“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四川某山村:“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广西前往德天瀑布的路上有条更狠:“一胎环,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 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最绝的是东三省版本:“农村想不穷,少生孩子养狗熊。”

在河南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足见那里的计生工作之艰难。

某地估计计划生育阻力较大,有关部门便刷了条标语:“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湖北阳新地区的计划生育标语也很形象很彪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安徽某地:“坚决打击流产女婴!”好一条中国特色的标语

.在河南永城看到一标语:“不怕死的就到十八里乡来作案!”够直白!

.安徽亳州向南的公路上一条标语:“私设路障违法,拦路抢劫判刑”

贵州铜仁,在去梵净山的路上一个屠宰场的标语:“以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某养殖场:“敬爱的各界群众,请携带你们的发情母牛前来配种。”

.十年前过湖南衡阳,车窗外闪过如下标语:“坚决打击挑脚筋!”看得人浑身发毛,不寒而栗。

安徽徽州汪口(号称千年古镇)的一面墙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几个张牙舞爪的大字:“谁烧山,谁坐牢!”

这是在贵州的施秉看到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也是经典呀。

湖南“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在铁路上看到的:“横卧铁轨,不死也要负上法律责任。”真是经典。

河南的国道上的“抢劫警车是违法的”、“不得袭击警车”

山东日照市大标语:“热烈欢迎全国某某系统领导来日!”

贫困县的基层班干部标语:“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管好两个口,填上面的口,堵下面的口”南宁一草坪立有一牌子:第一行写:“开展创造”第二行写:“性的活动”

一拐角处用白粉刷的标语:“投案自首是犯罪”,大吃一惊,拐弯过去接着写道:“份子的唯一出路”

·另个经典的是上面写:“群众有困”下面是:“难找警察”,我想意思大概是:群众有困的时候,很难找到警察!

十五大后提出若干口号,据说某地将标语挂在公路上之后有如此效果„„“高举邓小平理论 伟大旗帜!”,旁边路牌:“限高5.6米”;

“紧密地团结在以JZM同志为he心的党中央的周围!”,旁边路牌:“请保持距离”;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旁边路牌:“限速80公里/小时”;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旁边路牌:“此处可调头”。

“严禁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

“人民罪犯人民爱,人民罪犯爱人民。”山东聊城监狱的标语。

“今天,你税了吗?”山西税务干部的标语。

“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不死法办。” 某变压器上的标语。上海浦东大道两侧的旗帜:“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动物园标语:“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用三个代表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郑州一屠宰场

”发展内衣制造业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以生产内衣闻名的广东盐步镇的标语:女司机+磨合+头一次=女魔头。

刹车油门分不清都好使。

别吻我,我怕羞(修)

新车上路,内有杀手。

冤有头 债有主 前面右拐是政府

7.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 篇七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扬子江药业的管理制度, 就是一种彻底的营销制度。用三句话可以简单概括:第一, 这是一种绝对垂直式的管理制度, 第二是人员的绝对同乡化;第三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亲情式、关系式方法。

从这个图中我们能看到: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 徐镜人是完全直接操控营销体系的, 任何一个一线的营销人员的声音都可以通过公司的营销管理通道快速传递给总裁, 同时, 扬子江药业的高层设置更是与众不同, 3个副总都与企业的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重要因素无关, 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营销管理, 而且他们被安排到全国的各个区域, 很少在总部办公。

关于营销人员的绝对同乡化, 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基本理由, 就是同乡化方便管理, 因为扬子江药业的市场遍及全国的每个县市医院, 甚至是乡镇医院, 如果大量的外地人参与营销, 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尤其是总部对他们的有效管理似乎要大打折扣。此种现象, 可能与这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滞后有关。

最让人诟病的应该是第三点:中国式的亲情式、关系式营销方法。说得更直接一点, 就是以回扣为主

要手段的医药代表制度。

关于回扣, 这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即使是以专业化营销为主要形态的外资制药企业, 他们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回报给客户, 比如通过组织客户到国外考察, 等等。这显然是一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妥协。不仅医药企业如此, 就连以信息自由流动为主要盈利空间的微软、GOOGLE、雅虎、思科, 也必须设计出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模式。大量的外资公司也许在这方面做得隐晦一些, 而中国的本土企业, 采取的是一种直接的、用人民币来结算的回扣制度。

事实上, 扬子江药业连续几年都是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的规模冠军和利润冠军, 正是这种营销组织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思考的重心应该就在这里。我们不能把一个社会的问题、制度性的问题, 甚至是历史文化生态的问题, 全部压到某一家企业身上。企业的宗旨只是盈利, 其他的社会责任、使命、回报, 等等, 都只能建立在丰厚的盈利基础之上。而多年的历史积累很容易让我们的思维超出边际, 越过企业管理的底线, 去为企业设定许多非营利标准, 尤其是道德标准和文化标准。

在某种意义上, 这样的现象成为当下中国企业另一个醒目的陷阱, 企业因此陷入发展和规范的悖论:企业发展了, 有人说它不规范;企业规范了, 有人说它没效益。当企业不能快速发展, 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 人们会指责企业缺乏市场眼光, 缺乏成就企业的条件;当企业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条件下形成了比较醒目的发展, 人们会怀疑这家企业正是制造不规范的元素;当市场甚至社会陷入某种危机, 人们很容易把全部责任推向这些正在探索的企业。

今天的本土医药企业, 刚好就处在这样的悖论中。一个具体的推论便是, 如果国务院不对近20多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加以否定, 人们的道德审判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聚焦在本土医药企业身上。不幸的是, 我们本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审视我们的制度, 不料却轻易地将部分矛头对准了这个行业中的企业。

宗庆后的激情管理模式

宗庆后的管理关键词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中国市场环境、民族产业、天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概念。正是基于这些范畴, 他在组织架构上一直不设置副总经理, 自己一管到底, 一直管到每个经销商的柜台。

由此, 强势、激情成为宗庆后的主要方法。

我曾在几年前与宗庆后有过一次对话, 抄录在此:

记者:1996年, 《北京青年报》头版位置刊出关于“娃哈哈果奶中毒事件”的报道, 对娃哈哈影响大吗?

宗庆后:他当时想敲诈我们。这件事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很多报纸都转载了。老百姓不一定相信, 但还是觉得为保险起见暂时不买为好。所以当时对我们的市场冲击很大。后来在中央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 这件事情平息下去了, 对乱报道的报社也进行了处理。

记者:这件事情以后, 社会上有一种传言:宗老板和中央领导私交甚好。对这样的传言你怎么看?

宗庆后:中央领导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娃哈哈是一个名牌企业, 创这个牌子不容易。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最终还要靠民族工业。领导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并不是因为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人。

记者:娃哈哈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宗庆后:现在还是高度集中。我们要吸取一些企业的教训——做大以后企业失去控制。现在全国24个省都有我们的工厂, 每个省、县都有我们的销售部门。但是所有的财务进出、人事任免、供应销售、质量管理, 都集中在杭州, 这样减少了很多漏洞。

记者:怎么看劳资双方的关系?

宗庆后:我认为在工作上大家是平等的, 但是定下的任务必须执行好。对的, 你坚持, 不对的, 就要改。另外, 企业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决策机构, 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记者:对错由谁来评判?老板吗?

宗庆后:由我来评判, 我来负这个责任。在中国的文化里还是要一个权威的, 世界也是一样。多中心一定会乱。

记者:有人说你是一个神话。很多当年和你一起创业的国有企业、私有企业现在都垮了, 你还是屹立不倒。时间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宗庆后:这么多年, 我没有设立副总, 也没有助理。有一些中层做具体的事情, 比如财务部长管财务, 后勤部长管后勤。不在一个层面上, 他们的逆音会少一些。

当年的一段对话, 如今读来仍然新鲜。多年以来, 宗庆后正是依靠国家利益和民族品牌的巨大道德优势, 采取激情有余的管理模式, 用一种领袖的一呼百应气势, 一路走到了今天。

杨卓舒个体户管理模式

在接触杨卓舒之前, 我一直以为他的卓达集团是一间非常具有现代化意义的管理规范的大公司, 堂堂《福布斯》排名第15位的大富翁, 其公司的治理结构应该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但是事实却让我大跌眼镜:杨卓舒就是一个个体户, 所谓的公司结构完全是专制式的强权管理。

杨卓舒说, “在卓达, 一草一木都姓杨。”

杨卓舒说, “我永远拒绝股份制。”

杨卓舒说, “在卓达, 只要我想上一个项目, 我就能上, 即使全体员工反对, 我也不会改变。至少到目前为止, 我没有因为部下的反对意见, 放弃我认为是好的项目。”

杨卓舒说, “一个人当家做主的好处很多, 免去了太多的环节, 说干就干, 时间短, 见效快。”

杨卓舒还说, “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公司上市, 我不会像很多企业一样, 吃完了银行再吃财政, 吃完了财政又吃股民, 中国的股市有太多问题, 我不参与, 我只靠我自己。”

一个资产积累达数十亿的大公司, 居然一直坚持一个人说了算的个体户模式, 真是让人惊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杨卓舒的个体户模式比家族化管理更加私人化。在杨看来, 即使在家人之间进行股份制改造, 也会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冲击。因此, 在放弃股份制改造的前提下, 他也放弃了公司的家族化管理, 他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进入公司高层管理。

一起看看卓达集团的结构。

与早期的河北卓达房地产集团相比, 现在的卓达集团已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巨型房地产大体系。如此庞大的卓达集团, 杨卓舒当然是董事长。接下来, 杨把自己的集团分成4块:北京卓达集团、河北卓达集团、三亚卓达集团、呼伦贝尔卓达集团。按照通行的公司架构, 杨卓舒应该任命4个人分别担任4个集团的总裁, 这4个人直接由杨卓舒管理。但是杨卓舒不这样做, 他自己亲自担任4个分集团的总裁。

毫无疑问, 这样的管理结构必然导致杨卓舒事必躬亲。记者发现, 杨卓舒非常累, 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得惊人。早上8点多起床, 白天的主要工作是出门巡查、接待、开会, 晚上则集中处理文件、制定计划, 一直到凌晨3点。而且越是到半夜, 杨越兴奋。如此漫长的工作时间, 必须有一批人围绕着他服务。杨卓舒一共有10个保镖, 这10个人既要负责杨的安全, 又要负责杨的生活起居, 他们忙碌的程度一点不比杨卓舒少。

有人曾经跟杨卓舒建议, 适当对卓达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 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没等说完, 杨卓舒就果断否定了这个想法。杨说:“我一向认为, 给员工股份不管用。第一, 给员工的股份参与不参与流通, 是个问题。不流通股份就不增值, 员工会有怨言;如果流通, 很多员工会贪图眼前利益, 拿到钱以后随时离开, 那么, 公司就白给了。第二, 当钱以股份的形式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员工不但没有积极性, 反而产生巨大的惰性, 在中国, 那种有着巨大的责任心、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是少数, 不要脱离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我卓达坚决不搞股份制, 如果非要搞, 徐镜人的营销回扣管理模式也不是现在的办法。”

8.中国特色富豪 篇八

真正有钱的往往不是学历最高的,这是很浓郁的中国特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普遍的教育程度低受制于中国特定时期的国情和经济发展。但事实是,80年代及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奔赴各行各业成为各个岗位的中流砥柱,而一部分有魄力的农民、工人在贫穷的基础上开始创业。改革开放的机遇既重要,个人的才智亦不可忽视。

本刊排出学历在大学(大专)以下、财富在2.5亿元以上的50位富豪,而更大多数的创业成功后通过进修取得大学学历的富豪并未算在其中。这50位富人,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高中学历及以下学历各半,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制造等传统行业,将近1/3的人拥有相关上市公司。

这些人无疑是中国传统创业的典型代表。由“计划”转向“市场”的中国,物资极度缺乏,逐步建立中的市场秩序不完善,有才干有胆识的人按规则和不按规则出牌都面临机遇。市场秩序完善后,已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则构筑起另一道屏障。

在资本匮乏的年代,依托集体企业或是乡镇企业是创业的重要途径。徐文荣所带领的乡镇企业最初是以一小丝厂起家,1984年西安交大开发一种新磁性材料产品不知道能否成功,需要100万元的投资,徐文荣就开始冒着风险做磁性材料。徐文荣说他并不懂磁性材料,但是他知道西安交大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他一个农民企业,为磁性材料花了100万元,如果做不成,西安交大难道不会给点别的吗?不需要硬件知识,基于对社会的判断,他成了企业财富神话的缔造者。以徐文荣,还有鲁冠球、何享健、沈爱琴、李桂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富人,他们均是原集体或乡镇企业的发起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企业的今天,集体财富最终向个人财富转化也是顺理成章。在社会转轨时期,“红帽子”企业比比皆是,合理的实现“部分由公转私”这种方式又是富豪的一大中国特色。当然,他们是幸运的,毕竟也有很多历经曲折仍中途夭折的MBO案例。

个人创业与依托集体相比,财富脉络则更为清晰,但创业之苦不言自明。2002年,腾达建设(SH 600512)上市,以叶洋友为首的29名泥瓦匠遂成公众富豪。殊不知,创业之初的叶洋友却因创业而饱受牢狱之灾。上世纪80年代初叶洋友与同村15位农民组成建筑施工队。1984年,建工队实现利税500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建工队每年只需向乡政府交50万元,再交产值的4%,余下的便归承包人支配。叶洋友按合同规定拿出57万元分给了自己的施工队。结果,他们被扣上“贪污”、“私分”集体财产的罪名,叶洋友和一些职工被抓了起来。适逢温州原市委书记袁方烈到省里工作以后亲自审理了这个案件,关押了一年的叶洋友才得以无罪释放。叶洋友说,如果当时不是这个结果,就没有今天这个拥有12亿资产的上市公司。江西果喜集团的张果喜,中国最早創业的企业家,也是国内首位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企业家,最初的财富源于自己的灵感所至。1973年,张果喜受在江西余江当地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响,到上海找生路。他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上海雕刻艺术厂发现,一个雕刻樟木箱竟能索价不菲。张果喜回老家“依葫芦画瓢”生产出雕刻樟木箱,如今,他的木雕产品在日本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9.中国特色读后感 篇九

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实现什么样的民主,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另一种是走全盘西化道路,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照搬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我 国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各种积极因素竞相迸发;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三是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四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得来的,既遵循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满足了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要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实现全社会利益最大化,我国现行民主制度具有比较好的民意回应机制,能够比较好地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人大代表与西方议会的议员不同,他们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国家政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国家政策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并且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坚持这条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政权,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从而根除了引起人们在民主权利方面不平等的阶级根源,把只有少数富人才能真正享受的资产阶级民主,变为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真正享受的社会主义民主。应当承认,在我国,人们的富裕程度和其他许多情况是存在差别的,但这并没有成为人们独立、自由、平等地行使民主权利的障碍,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也

就是说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的。人和物的关系在我们这里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根本不同的。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决不是像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那样以物来支配人,任何人都不允许用金钱来左右政治,干涉别人独立、自由、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人们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可以享受到公民的各种民主权利,广大人民享受的民主权利是真实可靠的,是形式与本质相符的,是真正的人民民主。

上一篇: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问题下一篇:全年约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