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4-06-24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篇)

1.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一

2019年是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关键之年,我区将继续以实施生态驱动加快提升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xx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纲领,通过生态文明创建载体的引领,不断完善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到2019年底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主要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其中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优良率力争达到86%,pm2.5浓度稳定达到32微克/立方米以下;

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80%,清水浦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努力打造xx生态文明建设标杆样板。

一、优化生态布局,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空间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统筹生态管控与城市建设发展,探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加强生态敏感区管控,构筑有效的生态安全格局。

2、推动实施空间规划编制。对接全市总规和战略规划,完善新一轮城乡开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旧村改,加快蛟川北区和湾塘、岚山村庄搬迁。践行生态理念,在甬江北岸规划研究、石化区总体规划修编、打造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过程中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编制后海塘区域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围合带建设,规划腾空区域。编制都市农业产业规划,出台农业品牌化支持政策。

3、强化区域功能布局调整。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庄市工业a区等区块开发建设和功能转换。实施后海塘北侧景观改造,推进宏远路东侧、古海塘北侧的招宝山生态湿地(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物流功能区建设,完成城市物流孵化区二期和宝湾物流前期项目。加快xx发电厂、金甬腈纶厂的搬迁进程,转变甬江沿岸区域功能。

二、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

1、推动产业平台集聚发展。分类实施工业园区整合和“退二进三”“退二优二”更新,加快三星工业区、庙戴工业区等区块提升改造,推进中南高科xx智造谷产业园、高端新材料产业园等小微园区建设,引导小微企业入园集约绿色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改造旧厂区并向总部经济、都市工业、楼宇智造转型。规划腾空土地临港新产业发展布局,形成新产业定位、开发模式。

2、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低效土地和低效企业整治,强化亩均论英雄,建立准入门槛。推进节能减排,开展万吨以上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行动。实施节能改造,开展工业企业屋顶光伏等节能降耗项目。推进久丰热电联产升级改造项目。推进园区功能优化调整,完成金属园区整治提升,关停全部金属拆解企业。继续腾空煤场土地,加强煤场长效管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源并提供发展空间。规范提升现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机械化运作水平,促进企业由生产拆解型向贸易型转化。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进一步摸清生态“家底”。

3、巩固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田园日常动态保洁,实现农业废弃包装回收全覆盖,确保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作物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融合力度。完成全区农药、化肥使用量的调查摸底,完成化肥减量20吨,农药减量5.2吨,统防统治面积2.5万亩,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落实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个,达到年配送沼液2万吨规模。严格落实禁限养制度,关闭禁养区内养殖户。

三、强化综合整治,构筑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1、深化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在全面完成“八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实施工业园区外690家企业的雨污分流改造。继续推进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xx排水分公司、华清环保的扩建和提标改造项目,启动污水处理厂类四类排放改造和中水回用改造。开展金属表面处理等五大行业整治。加强雨水系统管理,严格控制受污染的雨水直排环境。完成姚江调补水任务,满足生态补水需求。进一步推进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推动河道生态修复、河道护水护渔管理机制、沿街“十小”行业隔油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农村纳厂生活污水管网的运维管理4条机制。保障九龙湖镇横溪、秦山自然村饮用水安全,推进横溪、秦山自然村大网供水工程。开展石化区尾水深海排放管项目。

2、推动大气环境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提升,制定《机械轴承行业vocs整治方案》,分批开展整治,确保vocs得到有效减排。持续落实煤尘、扬尘抑尘措施,强化督查通报。开展工地扬尘整治,落实建筑工地(拆迁场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继续推进“道路清爽行动”,建成区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90%。加大对重型柴油车辆整治力度,继续开展重型柴油车辆尾气执法检查。加强对涉及臭气异味信访举报投诉的工业、市政和农业等臭气异味源排查,推进解决臭气异味扰民问题。

3、推进土壤环境修复治理。2019年底前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率达到96%,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在各镇(街道)试点小产废单位危废第三方统一收集管理,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问题。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详查并建立信息共享,加强风险管控。确定农田面源污染解决思路或方案。开展吕岙山塘、金甬腈纶地块土壤修复。系统解决钛白粉红石膏的堆放处置问题。实施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修订危废规范化管理考核规定。启动九龙湖镇余汶线西段废弃矿地的综合整治,全面实施5个重点矿地治理。

四、坚持生态引领,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生活1、构建绿色公共交通网络。着力打通交通“动脉”,做好属地范围内轨道2号线二期、3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及西延征拆等政策处理保障工作。优化公交线路,着力解决石化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出行难题。全力做好交通治堵、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创建、四好农村公路创建、路(段)长制等专项行动。对xx大道、九龙大道、炼澥线、镇骆路、汶骆路沿线公交候车亭进行智能化改造,让绿色出行更加贴民意,暖民心。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改造,对xx新城3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公共绿地、道路、河网水系、防洪排涝设施,以及住宅小区、学校等进行适当改造,提高区域内渗、蓄、净能力。构建城市绿地,建设完成西大河运动公园一期项目(永平路南侧地块)和绿核滨湖公园。开展宁波植物园引种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推进蛟川生态园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临俞路钢结构厂拆迁,在该位置新建约2000m2室内体育场,完成铁路沿线约4万m3渣土整治。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化粪池防渗漏改造污水入网收集。

3、加强人居生活环境提升。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度和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选取城市主干道两侧企事业单位中基础条件较好,具备提升改造空间的单位,实施大院绿色空间向社会开放。对海天、镇骆、雄镇、清风和绕城5条“四横一纵”的生态防护林带进行提升改造。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合格村建设,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各镇、街道各培育1条以上区级及以上美丽河湖。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智能回收箱和集装箱式回收等14个点位,促进我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作,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宜居环境。

五、发挥示范作用,弘扬繁荣先进的生态文化1、继续推进基层绿色创建。继续开展省、市级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完成1家花级酒店创建任务。推进“美丽庭院”示范户、村创建。同时做好创建指导,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组织管理到位、生态底蕴浓厚、亮点特色明显的单位打造成生态绿色创建的典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2、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借助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成效及亮点,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xx电台、xx电视台定期播放“五水共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等相关公益宣传片和标语;

今日xx设“五水共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专栏;

新媒体平台同步报道新闻网、报纸中“五水共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相关信息。

3、强化生态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创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履行环境公众监督责任。持续加大社会关切度高的重点领域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拓宽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利用好公众开放日,通过举办有奖生态环境知识竞赛和生态环境主题短视频征集评比等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让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水平,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生态知晓度和满意度。

六、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严格完善的生态制度1、健全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各指标牵头单位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完成相应考核指标台账资料制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重点指标目录的牵头单位需制定相应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生态文明建示范区创建任务,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各项考核指标达标。各指标依据镇(街道)、管委会所处主体功能区定位的不同,设立科学的、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具体内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2、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压实镇街道的属地环境管理责任,夯实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倒逼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联动环境执法,深化行刑司法衔接,加强生态环境、公安、城管、农业等职能部门的联动,强化乡镇、街道、管委会的协作,强化联动执法、联合办案,合力打击、震慑环境违法行为。保持环境快速应急响应,坚持“5+2”、“白+黑”无缝执法模式,强化节假日和夜间等特殊时段执法检查和信访调处工作力度,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完善区域环境质量体系建设,建立环境监测通报制度。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力度,防范环境污染。

3、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积极推进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统一登记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登记数据库。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建立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清单、空间范围和职责边界,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控责任。完成《xx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实施镇、街道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制度。

2.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二

1 市场潜力及前景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不仅满足于完善的建筑和豪华的家具, 而且需要心灵与精神上的宁谧和谐, 希望把花卉引入室内, 让自然美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享受到田园自然风光的情趣。绿化工作越来越被重视, 绿化从“增色、增花”入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人对花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加之, 西安房地产开发规模与日俱增, 小区配套景观绿化也作为房屋营销的一大卖点, 各地产开发商在打造景观的同时, 也要在景观上出“彩”, 地产景观绿化对花卉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随着西安浐灞生态区知名度的提升, 各大会议及重大节日庆典等活动的举办, 装饰性用花对花卉的需求量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由于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 西安市全年草花的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6亿盆, 远远超过往年0.8亿~1.0亿盆的水平。据测算, 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创建的深入进行, 西安市草花使用量将在每年1亿盆左右的水平上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因此在西安浐灞建设生态示范区就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

2 功能分区及平面布置

2.1 布置原则

(1)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合理利用土地。

(2) 便于生产作业, 平面布置集中紧凑。

(3) 辅助生产设施的布设与外部基础设施合理衔接。

(4) 各类设施的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2 功能分区

根据“西安浐灞雁鸣湖花卉繁育基地”性质和任务、设计指导思想及国内外花卉繁育发展趋势, 将花卉繁育基地划分为草花培育区、高档花卉培育区和宿根花卉区。高档花卉培育区面积4104.7 m2, 占总面积的15.8%;草花培育区面积18800 m2, 占总面积的72.5%;宿根花卉区面积3028.3 m2, 占总面积的11.7%。

高档花卉培育区主要进行花卉培育、小苗培育, 科学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

草花培育区生产草花, 包括草花荫棚分区、育种分区、日光温室分区。以繁育三色堇、矮牵牛、秋海棠为主, 也繁育孔雀草、一串红、鸡冠花、羽状甘蓝、非洲凤仙等一年生草本花卉。

宿根花卉区以生产牡丹、芍药为主, 也进行萱草、玉簪等宿根花卉繁育。

2.3 总平面布置

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 规划拟建项目区总面积25933 m2, 包括高档花卉培育区、草花培育区和宿根花卉区等3个分区 (见表1) 。

3 生产工艺及技术方案

3.1 技术路线

建设花卉繁育基地, 培育优良高档鲜花和草本花卉;建立温室培育区, 引进、快速培育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新品种;进行研究试验, 提高良种与高档花卉的品质。通过花卉繁育基地, 建立和完善良种标准化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 为推广优良种苗服务。

3.2 生产流程

按建设花卉繁育基地设计规划, 拟采用的主要方案为如图1所示温室花卉生产、盆花生产等工艺路线。

3.3 生产工艺技术说明

花卉繁育基地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多项国内外高新技术, 具体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工厂化无土穴盘式育苗新技术、遮阳网覆盖温室新技术、滴灌微灌和大面积移动喷灌新技术、平衡施肥新技术和露天立体模式化种植新技术等。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利用植物的叶、茎、根、茎尖、细胞、原生质体等组织在人工状态下发生脱分化, 形成叶、茎、根以及完整的植物, 达到对优良植物品种快速复制的目的。同时也是植物脱毒、转基因、植物育种等农业高科技技术的重要基础。

(2) 工厂化无土穴盘式育苗新技术

利用草炭、蛭石、珍珠岩等作培养基进行育苗, 提高育苗效率, 缩短育苗周期, 满足温室和大田生产要求。

(3) 遮阳网覆盖新技术

在温室上覆盖不同规格的遮阳网, 控制阳光的通量, 保证不耐高温植物在自然高温期正常生长, 产量可提高30%, 效率显著。

(4) 防虫网覆盖新技术

在温室上采用防虫网覆盖, 可以避免外界害虫对花卉的危害, 达到省药增产的目的, 可使产品增加34%~40%, 并能减少或杜绝有害农药的残余量, 大大提高产品品质。

(5) 温室栽培新技术

利用温室条件, 种植名贵品种, 可使产品提前反季上市, 补充淡季市场需要, 提高种植效益。

(6) 滴灌、微灌和大面积喷灌技术

在温室生产中采用滴灌、微灌技术可以使温室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达到最佳水平, 同时达到最好的节水效果。按作物的特点进行滴灌和喷灌, 做到水肥适中, 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露天种植采用大面积喷灌技术, 做到适时浇水, 确保旱涝保收。

(7) 平衡施肥新技术

平衡施肥新技术包括温室内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二氧化碳发生器, 在温室产生二氧化碳, 解决了温室内由于密封产生的二氧化碳缺少的问题;测土施肥技术利用土壤化验数据进行水肥配制并用管道同水一起灌溉, 使有限的肥料达到最高的利用效果, 做到科学施肥, 为作物高产创造必要条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但使用于温室而且适用露天模式化栽培。平衡施肥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一起使温室、露天模式化栽培达到最佳效益, 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8) 露天立体模式化种植新技术

露天立体模式化种植新技术主要指各类作物实现立体化套种、间种, 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肥、气、温, 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 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

3.4 花卉种类选择

(1) 蝴蝶兰盆花

属热带气生兰, 花形似蝴蝶, 因而得名。其花形态美丽, 色彩丰富, 花期长, 在热带兰中有“兰花皇后”之美称, 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洋兰之一。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 植株极少发育侧芽, 且种子极难萌发, 对其进行常规性的繁殖增殖速度很慢, 因此, 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其进行快速繁殖, 以达到工厂化育苗的目的。

(2) 红掌盆花

红掌又名花烛、安祖花, 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切花和盆栽花卉之一。其盆花的生长适宜日温25~28℃、夜温19~21℃, 适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 适宜光照强度17000~25000 lx。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生长缓慢、停止生长, 甚至死亡。

(3) 凤梨盆花

是凤梨科多年生单子叶常绿植物, 品种繁多, 株型独特, 叶形优美, 花形花色丰富漂亮, 是一种既可观花又可观叶的盆栽花卉,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深受人们喜爱。

(4) 三色堇

是堇菜科、堇菜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为春季优良的花坛材料, 开花早, 花期长, 花色丰富多彩, 花形奇特, 品种繁多, 是近些年来城市绿化中非常受欢迎的草花。经过育种工作者的努力, 选育出了许多耐寒及耐高温的品种, 目前已广泛栽培, 大大丰富了秋冬季花坛的色彩。

(5) 矮牵牛

多年生草本, 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15~80 cm, 也有丛生和匍匐类型;叶椭圆形或卵圆形;播种后当年可开花, 花期长达数月, 花冠喇叭状;花形有单瓣、重瓣、瓣缘皱褶或呈不规则锯齿等;花色有红、白、粉、紫等, 是现在主要的草花品种之一。

4 设施设备

为了提高基地种苗生产、科学研究能力, 需配置各类设施设备。苗木繁育生产区主要设备选型按照前瞻性、实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 详见表2。

5 效益预测分析

5.1 社会效益

西安浐灞雁鸣湖生态示范园充分利用西安适宜的气候和浐灞地理优势, 不仅能给西安浐灞乃至西安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也可以为西安市民和来浐灞的游客带来舒适的生活、工作、住宿环境, 而且也会给西安浐灞带来相当显著的社会效益。

(1) 提升西安市花卉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 生产出高科技、高质量的花木,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花卉欣赏的需求。

(2) 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带动当地人民致富。

(3) 深化农业机构调整, 促进农民发展特色经济, 有力地带动地方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和深度发展。

5.2 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 一方面, 在当地形成花卉生产的规模经济, 种植过程统一布置、统一管理、维护,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减少了无机化肥、有害农药的使用, 这对保护农业生态、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项目区内的绿化与植被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减少污染, 吸收和降低噪音, 丰富了周边城市居民业余生活, 对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6 小结

3.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思考 篇三

万源是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绿色宝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限制开发区,有基础、有条件把良好的生态作为万源最大的后发优势、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名片。因此,万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定生态优先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路径,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全力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特色产业体系、城乡建设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强劲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构建自然生态体系

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环境立市”战略,全力构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自然生态体系。一是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强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加强低产林改造,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同时,强化河道保护,提升河道生态环境。严格耕地保护,推进土地综合整理,节约集约用地。二是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遗产项目、八台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生态项目建设。积极创建蜂桶山、野人坪、老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黑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严格环境准入、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切实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控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强化饮用水源保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有所不为原则,凡是影响生态的项目一律不上,凡是破坏环境的行为一律禁止,努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一是全力打造旅游度假基地。围绕建设“中国西部生态休闲养生基地、中国中央山地度假公园”的目标,加快推进八台山——龙潭河国家级地质公园、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烟霞山、黑宝山旅游开发,深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和田园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观光、乡村体验旅游,优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奋力打造川东门户“巴山之心、万水之源、养生之地”旅游品牌。二是全力打造天然富硒食品基地,全力实现养殖业发展年出栏千万只黑鸡、百万头生猪、十万头(箱)牛羊(蜂),种植业发展茶叶、马铃薯经果林、道地中药材等富硒食品基地100万亩。三是全力打造商贸物流基地,全力抓好秦巴商贸物流园和万源富硒博览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大商贸、大物流、大基地”的格局。同时,全力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川东北天然气、石膏矿等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全力打造建筑材料基地和综合能源基地。

提升基础承载能力 构建城乡建设体系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基础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围绕建设连接川陕渝区域交通枢纽的目标,全力支持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建设,大力推进万源火车站扩能改建、达陕高速城区连接线、县道升级省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全域联网路、通村路建设,努力打造畅通便捷的交通环境。二是加快建设组团城市体系。围绕建设中国西部现代山水森林城市的形象定位,按照“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三是加快建设美丽新村。按照市场发动、群众决定、能人组织、政府监管、巩固完善、全面提升的思路,坚持生产需求与生活需求相结合、产业建设与基础建设相结合、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相结合、完善功能与注重美观相结合,统筹推进场镇新区和旅游新村建设,引导农民向城市、场镇和新村聚居点集中,努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四是规范城乡建设管理。健全城乡综合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建设执法监察,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管理责任,严厉打击非法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着力构建规范、长期、稳定的制度环境,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硬约束”。一是编制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总体规划,明确乡镇功能分区,划定生态红线,将全市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城市建设、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等系统工程统筹协调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建立重大决策“生态环保部门”全程参与机制和生态决策常态化机制,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持续性和长效性。三是建立生态考核制度。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全面纳入各乡镇和市级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并加大权重。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四是建立环境监督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完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健全最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依靠强有力的法制调节和规范社会行为。

坚持成果共建共享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4.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四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生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区作为**工业重镇**市的主城区所在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一直领跑各县(市、区)。2014年,全区工业化率达到50.19%,城镇化率达到54.5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6和13.17个百分点。在加快发展的征途中,我们既经历了高速增长黄金期的辉煌,也深切感受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态压力。2009年,××区被列为**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的38个县(市、区)之一。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绿色崛起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区对接<**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正式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经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年大发展,××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得到明显加快,生态环境容量得到明显提升。连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江西省首届园林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耕地保护先进县(区)、2012年中国六大绿色城市之

一、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国首批8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

一、全国首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市、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一系列生态名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的基本方针,实现了城市规划与生态理念的有机结合,生态创建与多城同创的和谐统一。××区十分重视多规合一、多城同创,把制定完善生态区规划与制定完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对接落实《**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把创建生态××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多城同创有机衔接起来,科学编制了《××区生态区建设规划》这一生态创建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生态区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确定了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相应的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保障措施,并十分注重一规与多规、一创与多创的有机统一,使整个创建工作做到相互策应、相互促进、主题突出、纲举目张,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规划基础。

5.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五

示范区工作方案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xx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探索xx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致力“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建设幸福xx,结合xx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要求紧紧轻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我省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区位重要,经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已经全列入了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xx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生态县”、“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我县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最好的财富。全面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有利于提升我县在全省、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形成发展新优势;有利于提升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有利于巩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屏障,打造昌抚一体化后花园;有利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体制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xx未来。为此,我县务必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打赢绿色崛起的决胜仗,为全市、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二、示范定位

紧紧围绕xx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发展全县域生态旅游、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净xx”,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欠发达山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为中部欠发达山区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重点建设四个示范区。

——武夷山生物多样性及森林流域环境保护示范区 一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河流水库管理与保护。二是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三是加强自然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继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污水配套管网工程,促进污水再生水利用。四是积极推广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适用技术,农村清洁工程全面铺开。五是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完善防灾减灾系统,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一是全力打造全县域生态旅游景区。打造“全县域生态旅游”是推进xx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xx要进一步巩固和凸显生态和文化特色,围绕产业融合、景区建设、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品牌、旅游富民“六个第一”目标,力争xx旅游综合实力位列位居全国全省前茅。二是全力打造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区。有机农业是xx的传统优势产业,是xx农村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xx要坚定不移地以发展有机农业为方向,全力打响xx白茶、有机果蔬、有机大米等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幸福家园示范区 以“纯净xx”建设为引领,在新的起点上高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完善住房、交通、教育、卫生、通信、商贸等基础设施,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推进依法治县,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全县秩序井然,风清气正。

——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制度、乡镇林场县直部门生态考评制度、生态环境执法权集中执法制度、生态保护“山河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筹措及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县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三、建设目标

有步骤、分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六年大发展。

一年开好局:到2015年年底,《工作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到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建立健全,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专项整治全面启动,全县域上下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与合力。

三年见成效:到2017年各项目标顺利实现,部分领域和区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全面实施,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六年大发展:到2020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若干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建设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按照“农村园林化、园区城市化、城区景观化、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对全县各功能区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积极探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探索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科学划定并落实用地、产业、生态等管控边界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分功能区建立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生态功能价值,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构建以园区、城区、景区、园区“三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园区承载低碳工业,发展食品加工、木竹精深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高科技、低能耗、零污染项目,对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把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工业集约高效发展。城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景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库区、山区、城镇、乡村。景区植被必须严格保护,水体维护清纯自然,农业注重绿色生态,使全县城乡处处有景,全境建成一个4A大景区。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建设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区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深入挖掘xx苏区文化、百越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高品位规划建设十大重点景区和100个精品景点,大觉山、九龙湖、法水温泉、方家山、清凉山、马头山、新月畲族民俗村、华南虎野化放归基地、石峡竹海漂流、高阜古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扎实推进,xx生态旅游声名鹊起,成为“xx风景独好”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全县可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以上。

二是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测定,我县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3万个/立方厘米、最高达36万个,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为适应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的市场需求,我们充分发挥空气纯净、水质纯净等优势,着力规划打造国家级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国内理念最先进、环境最优美、设施最完善、服务最人性的生态养老示范区。目前已规划生态养老项目5个(法水温泉、御龙湾、九龙湖、方家山、马头山),规划总投资70亿元,预计到2018年,全县拥有生态养老床位总数可达1万张。

2、发展现代有机观光农业

一是发展有机农业:注重高层次设计,编制完成全县域有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依托纯净的空气、水质和土壤,因地制宜发展有机休闲农业。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将超过90%以上,xx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真正实现有机农业的全县域和农副产品纯绿色。

二是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林下资源优势和高品位有机农业资源优势,按照“一核四区九庄园”,[“一核”即以嵩市镇和马头山镇的抚州(xx)有机农业科技园为核心;“四区”即有机高效种植区、有机特色养殖区、有机休闲农业区、有机林下经济区;“九园”即御龙花园(马头山镇)、七彩竹楼(高阜镇)、白鹭岛(高田乡)、石峡竹海(石峡乡)、一亩茶园(嵩市镇)、畲族民俗园(乌石镇)、台湾风情园(鹤城镇)、清音农业度假山庄(高阜林场)、法水贡鱼休闲山庄(嵩市镇)]的总体布局,积极拓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到2020年,全县 “农家乐”超过200家,上规模的农业观光园超过30家,创建xx省4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

3、推动大众绿色创业

一是大力发展面包产业:通过全力打造xx面包产业园,并依托这一具备国际水平的发展平台,加快推动xx面包的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预计至2020年,xx面包在全国的品牌连锁经营店将超过2000家,每年为国内外培训面点烘焙技师20000人以上,xx真正成为全国烘焙产业的聚集地。

二是发展绿色服务业:围绕xx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有机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扶持旅游配套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全民创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4、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建设文明城市:按照“旅游城市、文明市民”的要求,持续开展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和“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注重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争做“美德少年、文明小使者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促进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全方位。二是建设平安xx:2009年以来,xx县连续二届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全国平安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关切民声、改善民困、化解民忧,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三是建设生态城镇: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功能定位,依托山水城镇、秀美村庄的生态特色,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推进生态城镇建设。xx县城区先后被评为“xx省园林城市”和“xx省森林城市”,全县7个乡镇全部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5个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四是建设秀美乡村: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持续深入开展城乡垃圾清理、拆除乱搭乱建、清理乱埋乱葬、规范广告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和水库水质专项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广大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逐步提升,多次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和“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先进县”。五是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努力在全县形成爱护自然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绿色低碳光荣的社会氛围。

5、打造智慧xx 强化信息支撑,以城市综合管理、旅游综合管理、政务平台建设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加快推进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建设管理、旅游综合管理和电子政务网上审批从粗放型向智慧精细化转变,打造全国县级智慧城市建设样板。

(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推进节能降耗

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严格节能标准和节能监管。工业领域,重点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建筑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绿色建筑材料。交通运输领域,大力倡导和推行公共交通出行,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公共机构领域,制定城市综合体、公共机构办公场所等能源使用定额标准和效能标准,推行街道和楼宇能源智能管理系统。

2、加强水资源节约

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城乡供水管网改造和水资源管理监测系统建设,确保水资源有效利用。节约用水是减少废水排放的最直接途径,要从严控制废水排放,推行阶梯水价制度。推进一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项目,节约工业加工用水。实施农业用水优化措施,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推进宾馆、餐饮、洗车等服务业落实节水措施,推广节水技术、产品,严格计划用水管理。

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林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继续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等工作。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和投资强度要求,推进项目入园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深入开展建设用地专项清理,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林地和湿地保有量任务。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有计划、分片区启动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珍贵阔叶林培育工程,调整和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依法依规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秩序稳定。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争取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建立健全天然林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稳定和增加地方财政对造林项目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培育。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生态自然修复等措施,最大限度将宜林荒地荒山、陡坡耕地、疏林地、非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变为有林地。推进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调查、监测、预警和评价体系建设。全力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县,打造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样本,保护和建设好泰伯森林公园和九龙湖湿地公园,建设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和研究基地。

2、强化流域管理与保护

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建立严格的流域管理与保护制度,加快推进抚河、信江源头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的堤防建设和生态整治,切实维护流域健康。建立健全河湖采砂管理约束机制,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规范河湖开发利用行为,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小流域治理重点工程,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3、加强自然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继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污水配套管网工程,促进污水再生水利用。积极推广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适用技术,农村清洁工程全面铺开,按照“户分类、村收集,县、乡(镇)处理”的模式,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力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抓紧制定监督管理细则,建立以限制入河排污总量为控制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实施危旧矿山及闭坑矿山治理和恢复工程,支持有条件的矿区申报矿山公园。

4、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重点工程,加强温室气体排放制度建设,开展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完善防灾减灾系统,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

5、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以“净化、绿化、美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和扩大城市绿地、水域、湿地空间,着力推动城镇湿地公园和绿化工程建设。统筹城乡环保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运体系向城乡结合部延伸。防治噪音污染,设置城市禁鸣街道,重点区域、重要时段禁止噪音干扰居民工作和生活。推进秀美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实施高速、国道、省道等干道沿线乡村“六化”综合整治和乡村改造提升工程,努力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镇。

6、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和生态扶贫

对居住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回水区和生态敏感区居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向工业园区、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7、集中开展八项治理

成立八个专项整治工作组,由分管县领导当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重点抓好以下专项治理工作:①开展砂石采运销专项治理。河湖采砂严格按规划、定区域、限规模进行,实行定点、定量采沙,严禁无证开采,严格控制运输超载和砂石外运。②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专项治理。坚决打击破坏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禁任何形式的采割松脂,庐山西海沿岸、高速公路、省道可视范围内,禁止毁林开发。逐年减少森林采伐指标,达到少砍树或不砍树。同时,鼓励靠山吃山的林区林农整体搬迁出来。③开展城市污水管网专项治理。用两年时间完成城区截污管网的建设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建成较为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网体系,确保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④开展河湖流域水资源专项治理。禁止工业、农业、服务业生产污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和湖区;严禁损毁河湖堤岸,河流属地政府应加强对堤岸的巡视和维护,在河床及堤岸两侧安全范围内的施工开发要履行严格的报批手续。⑤开展农业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实施养殖业专项整治,对属于禁养区的一律搬迁或关停,限养区内的责令做好污水达标排放;禁止新、扩、改建规模养殖场,限养区和可养区内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一律关停。⑥开展矿山污染专项治理。对全县矿山开采和加工进行全面清理和监管,对不能达标排放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实行关停。大力整治船滩大理石粗放开采和加工,强制实行达标排放政策,逐步淘汰花岗石开采行业。加快取缔以粘土为原料的砖瓦窑,造成水土流失、环保不达标的一律关停。⑦开展黄标车淘汰、车辆停放专项治理。按有关规定淘汰不能达标排放的机动车,严管城区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试行停车收费制度,确保城区道路通畅、井然有序。⑧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城区毁绿种菜、燃放烟花爆竹、餐饮业排烟、建筑工地扬尘、装运余土泼洒等问题,全面提升宜居指数。

(五)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1、倡导生态文明行为

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的凝聚力。积极开展“绿色回收”活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行绿色出行计划,推动家庭垃圾分类处理计划,引导绿色消费,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推行无纸化和绿色节能办公。组织好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2、传承发展生态文化

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xx生态、苏区、百越等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活动中心、规划馆、博物馆以及其它文化科技场馆传播生态文化。引导实施一批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生态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

3、开展各类生态创建行动

实施生态家园创建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生态创建在全县乡镇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秀美示范乡村。大力开展绿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形成一批以绿色示范单位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1、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和全县目标管理考核生态评价方案,逐步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罚的重要依据之一。实施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相挂钩的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2、建立生态保护山河长制度

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探索建立了四级“山河长”负责制,构建“县委书记担任全县总山河总长,乡镇场书记任区域山河区长,村委会书记担任片区山河片长,村小组长担任山河组长”的山林、河流保护管理责任体系。

3、全力推行生态环保综合执法

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制度,探索实行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着力将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有关行政执法权统一到环保部门进行综合执法,努力做到生态环保执法反应迅速、受理及时、执法规范、处置有力,着力解决多年来环保领域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不力、执法无力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环保刚性、效能和执法威严。

4、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出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探索产业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承担相应的生态补偿责任。

5、严格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源头控制制度,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环保准入机制。制定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标准,落实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加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能力建设,推动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环境举报投诉受理处置机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创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法律援助机制,推进环保法庭建设,鼓励公众参与环境违法监督。

五、保障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弘扬实干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配合,抓好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xx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2、加强统筹协调 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县发改委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要迅速启动我县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和项目包装工作,使更多的项目进笼子,努力争取更多的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县直各有关部门是方案实施的行业责任主体,要密切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强对乡镇本行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协调推进重大政策落实、重大资金争取和重大项目建设。

3、加强宣传动员

集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举措,营造全社会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搭建宣传平台,主办或承办一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联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武宁生态建设的影响力。

4、加强资金整合

在加强政府投资的同时,积极整合上级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有效破解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5、加强督促落实

6.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六

山东省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12月14日,省政府在东营市召开全省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作会,旨在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说:“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园区,对于促进海洋强省、渔业强省和美丽山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10月山东省推出《山东省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按照这一规划,到2015年,将建成300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其中:30个综合园区,50个海洋牧场园区,75个标准鱼塘养殖园区,25个浅海设施养殖园区,60个工厂化养殖园区,35个渔港经济园区,55个休闲渔业园区。加快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示范区,打造沿黄河生态渔业产业带和沿海岸带半岛高效渔业产业带,创建海洋牧场、标准鱼塘、浅海设施、工厂化、渔港经济和休闲渔业六大现代渔业重点产业园区,形成“一区两带六园”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总体格局。在水域滩涂开发潜力最大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规划建设200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

山东结合各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创响品牌,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和有效集聚。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餐饮、娱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促进渔业服务业发展。

现代渔业园区将加快先进渔业科技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经验、发展新设施,不断提高渔业科技支撑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渔业,努力把渔业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循环渔业示范区。

贾万志副省长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发挥海洋生态文明示范综合效益。

7.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七

1 东营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建市27年来, 东营市畜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大资金投入, 完成了量的积累, 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全市大农业中率先完成了产业化构筑, 为步入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新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 全市肉蛋奶总量达到58万t, 同比增长10.6%;实现产值60亿元, 同比增长11.1%。在全省实现人均畜产品生产能力和畜牧产值“双第一”。全市建设成标准化养殖场1100处, 畜产品加工企业38家, 饲料企业22家, 兽药企业8家, 经营企业180家, 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16个, 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奶牛、肉鸡、肉鸭、生态肉猪和健康肉牛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 兽药企业GMP认证, 经营企业GSP管理, 加工企业ISO9000、HACCP的导入, 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全面开花, 实现了畜牧生产的全程标准、全程监管、全程记录和全程可追溯。

肯定成绩的同时, 必需承认, 从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到2008年的A型口蹄疫及人感染的禽流感, 充分凸显出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过分追求养殖利润, 忽视动物福利, 特别是传统的粗放和开放的饲养模式下, 有毒有害气体、畜禽粪便及养殖废弃物的无序排放, 造成养殖环境差, 养殖污染严重, 成为当前影响本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畜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约瓶颈。

2 高效生态畜牧业观光示范区规划构想

2.1 区位选择

东营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 交通便利, 土地辽阔, 黄河每年携沙造陆1000hm2, 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也是中国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农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14.1℃, 年均降水量555.9mm, 无霜期长达206天, ≥10℃的积温约4300℃。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拟选址于垦利县东北部, 以黄河农场畜和禽良种场以核心, 辐射周边可规划用地。黄河农场和畜禽良种场土地成方连片, 加上黄河口镇部分土地用作统一规划后, 可规划用地面积约25万亩, 作为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域, 集中开发建设, 可充分突显吸引要素集聚、统一规划的独特优势。

2.2 开发理念

高效生态畜牧业观光示范区要突破思维定式, 强调“生命力、创新力”开发思想, 以“群聚性布局、生态化循环、产业化链接、合作化组织、品牌化经营”为理念, 在总体规划、复合型开发、项目经营、循环发展等方面博采众长,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建立园区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服务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 实现现代畜牧业与生态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2.3 功能定位

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区内土壤类型和居住地分布情况, 规划建设四大功能区:一是生态环保种养区。包括饲草种植区和畜禽养殖区。规划占地面积15万亩, 其中饲草种植区10万亩, 畜禽养殖区5万亩, 两者合理布局, 借助饲草种植区开发, 形成畜禽养殖隔离带, 保障防疫安全。二是安全食品加工物流区。设置于种养区外围, 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区域, 规划面积1万亩。三是能源循环展示区。包括绿色能源区和有机果蔬区。规划面积5万亩, 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和发电, 用于生活燃料和生产用电;生产有机肥用于饲草饲料和果蔬种植,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商务休闲服务区。规划面积3万亩, 建设创业大厦、会议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素质拓展基地等综合服务设施, 建设以户外休闲、旅游度假、现代农牧业为核心的休闲商务中心, 规划建设居民高尚生活社区。

2.4 开发策略

一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尽快制定完善相关规划制度, 完成资源分析、规划布局和市场预测, 增强工作前瞻性和可行性, 通过统一管理, 统筹经营, 实现园区内各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二是更新理念, 引进大企业注资经营, 构建产业集群。根据东营市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及示范区拥有的有利条件, 在主导产业上组织以奶牛、肉禽、肉牛、生猪为重点的设施生产, 重点培育产品深加工、物流集散配送等科技型、龙头型企业, 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做强主导产业。三是利用生物技术, 打造绿色、天然、安全的企业产品。一方面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 运用生态学边缘效应原理, 推行种草养畜配套, 形成种草养畜、畜粪肥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推广应用生物工程新技术, 通过开发代用饲料、发展微生物饲料、培育新的植物性饲料、研究新型饲料等方式, 从源头上治理畜牧业环境污染, 打造环保经济增长新模式。

3 建设高效生态畜牧业观光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3.1 设立专项开发管理机构, 部署高水准有特色的统一规划设计

建设生态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畜牧业、农业、水利、环保、工商、税务、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 必须打破界限, 统筹考虑, 协同推进。针对黄河三角洲特有的湿地环境,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确定最佳发展模式, 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生态畜牧业运营体系和模式。

3.2 设立专项开发基金, 加大招商及政策扶持力度

设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畜牧业开发专项基金, 搭建投融资平台, 放宽畜牧业和示范区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鼓励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促进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同时, 要适时设立创业担保公司, 建立以企业、农民、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帮助解决企业、合作社融资需求, 助推示范区企业快速成长。

3.3 实施生态品牌带动战略, 创建生态畜牧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

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按照有机食品要求, 从源头开始进行标准化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 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注重生态畜产品品牌培育, 树立东营生态畜牧业观光示范区整体形象, 延长产业链, 形成研、产、加、销、住、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同时,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规避园区生产经营的风险和采用高技术的风险, 保持示范区稳步发展。

3.4 建立技术创新和才聚集机制

8.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八

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两翼齐飞”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确立了以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和精密模具及数控机床两大工业主导产业,两大工业产业主要以物理加工为主,對水质、土壤、空气无污染。二是大力培育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一条鱼(生态鱼)、一幅画(油画)、一块石(观赏石)、一杯茶(茶叶)、一列小火车(森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以“两茶一苗”(茶叶、油茶、珍贵苗木)为主导,坚持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基地景区化,推动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

二、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两手皆硬”

一是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造林绿化工程。投入4亿多元造林绿化,完成新造林绿化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4%,荣获全省“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先进县和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县。二是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了宜居城市创建、“告别白色污染、呵护绿色家园”和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等工作,有效遏制了城市“脏、乱、差、堵”等现象。三是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积极践行可持续治山治水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及中央预算内崩岗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三、生态建设与宜居城市“两全其美”

9.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九

2.7青白江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

2.7.1项目名称 青白江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 2.7.2项目申报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申报单位: 青白江区水务局 申报单位负责人: 唐 德 裕 2.7.3项目执行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执行单位: 青白江区水务局 执行单位负责人: 唐 德 裕 2.7.4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

青白江区水务局系法人事业单位。现有养殖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负责全区水产养殖、水资源保护、渔业环境保护、水产饲料管理、水产动物防检疫等工作。2.7.5项目区基本概况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边缘,地处成都城区东北部25公里。东邻金堂县,西界新都区,南连龙泉驿区,北与广汉市接壤。全区国土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总人口3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4.7%。

2005年,全区水产养殖约140公顷,水产养殖产量1365.2吨;水产养殖主要集中在龙王、清泉、福洪、姚渡、祥福、城厢六个乡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殖鱼塘年久失修,池塘垮塌,淤积严重,农户分散养殖,规模小、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2.7.6项目建设意义

按照国家农业部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要求,积极开展以水产健康养殖建设为重点的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是促进青白江区传

统水产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由农村传统农户分散养殖向集约化、现代化养殖转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全区大力倡导、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和技术,促进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有利于加快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转化力度,促进水产养殖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水产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促进水产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水产养殖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2.7.7产品市场分析

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水产品人均消费量约为13公斤,四川省水产品人均消费量约为11公斤,根据《2000~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我国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将达到16公斤。即使按照水产品人均消费11公斤计算,到2010年,成都市水产品需求量将达到13万多吨,青白江区水产品需求量将达到4000多吨,目前的生产水平远不能满足全区消费需求,发展空间很大。2.7.8项目建设地点

青白江区龙王、清泉、福洪、姚渡、祥福、城厢6个乡镇。2.7.9项目建设目标

大力引进名特优水产养殖优良品种,全面提升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全面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和技术,实现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项目建成后,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水产生态养殖方式,形成年产各种水产苗种5000万尾,投放养殖水面200公顷,带动养殖农户300户,水产养殖总产量4000吨的能力。2.7.10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2.7.10.1水产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区建设

(1)在龙王镇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水产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区,占

地面积10公顷,以种苗繁育和科技服务为主要功能,以此全面提高青白江区水产养殖的科技水平。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区分设科技服务区、种苗繁殖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和休闲垂钓区。

(2)科技示范区建设:①新建或改扩建池塘5个,总面积6.7公顷,并对池塘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每个池塘水深2~2.5米,蓄水深度1.5米、并对池塘进行池边、池坡护坡和绿化建设,使之达到I类池塘生产标准。其中种苗繁殖池塘2个,每个池塘面积1公顷;休闲垂钓池塘1个,池塘面积1.33公顷;生态养殖示范池塘2个,每个池塘面积1.67公顷。②建设1000平方米科技综合服务楼、500平方米育苗温室各1座。③科技示范区道路建设,修建外向道路、内部道路。④更新或改造修建围堤、引水河、进排水渠、地上防渗渠及配套涵闸,并在每个池塘配备3KW或以上功率增氧机1台。⑤配套建设电灌站1座及、相应供电设施;⑥建设生态围墙及其它配套设施。

(3)重点引进、培育和推广鲑鳟鱼、鲟鱼、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鱼、异育银鲫、大口鲶等名特优新品种。2.7.10.2水产生态养殖池塘建设

(1)在龙王、清泉、福洪、姚渡、祥福、城厢6个乡镇,建设集休闲、观光、垂钓功能于一体,以生态化、标准化水产养殖为重点的水产生态养殖池塘,养殖总面积200公顷(3000亩)。

(2)全面改造生态养殖池塘,改善修复水产养殖环境,对池塘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①对全区养殖池塘进行全面清淤,使每个池塘水深2~2.5米,蓄水深度1.5米;②对池塘池埂、池边、池坡进行整治、护坡和绿化建设,条件允许的池塘修建硬化道路;③更新或改造修建围堤、引水渠、进排水渠、地上防渗渠及配套涵闸,并在每个池塘上下配套建设进水闸和排水闸;④在每个池塘配备3KW或以上功率增氧机1台,以及配套供电设施。2.7.10.3生态养殖管理与服务

84(1)在水务局水产渔政站的指导下,依托龙王镇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区建立生态养殖管理与技术服务中心,对全区水产生态养殖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指导。

(2)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生态养殖,全面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加强水产病害防治和监控,加强饲料生产与管理,加强养殖水域环境质量监控,全面提升水产生态养殖水平。2.7.11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11.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其中:

(1)引进名特优水产养殖鱼种8种,投资80万元。

(2)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区投资340万元,其中:新建或改扩建池塘10万元,科技综合服务楼建设80万元,工厂化育苗温室及其设备150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100万元。

(3)改造水产养殖池塘200公顷,每公顷改造费用4000元,需投资80万元。

(4)200公顷水产养殖池塘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00万元。(5)按每公顷配置1个增氧设备,每个增氧设备平均12万元,需投资2400万元。2.7.11.2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其中:(1)申请国家财政1000万元;(2)申请银行贷款1200万元;(3)建设单位自筹资金900万元。2.7.12项目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50万元。(1)种苗繁育:5000万尾×0.05元/尾=250万元。(2)水产养殖基地:4000吨×1万元/吨=4000万元。2.7.13项目组织管理

根据项目建设任务构成和项目实施的需要,青白江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区长担任,水务局、农发局、林业局、科技局等有关单位及项目建设所在地的乡镇政府领导为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负责项目的管理、组织和项目的实施。

项目专家组主要由市、区两级的科研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论证工作,以及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根据项目的需要,不断地研制和提供新技术。

10.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篇十

(2012-2020年)摘登

《规划》共十章,从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明确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构建起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展现了贵阳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1、贵阳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3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8亿元,财政总收入40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6:42.4:53.00。

(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8%,建成区绿地率达4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平方米,各类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III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93%,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三)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

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基本建成“三环十六射”城市骨干路网,建成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筑城广场、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孔学堂等重大功能性设施。

(四)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成功举办四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编印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推动生态文明进机关、进课堂、进工厂、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以“三创一办”为载体,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进入中国十大低碳城市行列。

(五)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完善

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与主要政策措施;制定了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责任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区(市、县);在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运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2007年以来,贵阳市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以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国创新城市发展实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家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为战略定位,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贵阳市基本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5%;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节水型社会稳步推进;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市民幸福指数提高到93;生态环境质量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明显提高,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低碳城市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市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5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体系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3、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一)城镇布局

划分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中小城镇三块。

中心城区:疏老城、建新城,以“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已建成的二环路和机场路、甲秀南路、花溪大道、贵黄路(艺校至清镇段),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1 5个功能板块,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空间结构。

城市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建设好贵安新区以及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和北部工业新城,依托贵阳一遵义、贵阳一安顺、贵阳一都匀和凯里、贵阳一毕节等经济带的建设,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中小城镇:对清镇市和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的县城,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和产业适度集聚。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二)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永葆贵阳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高效集约发展区:包括城市建设区和独立的产业集聚区,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主要功能是集聚产业和人口,高效集约开发,承担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功能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引导产业向“十大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建设,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云岩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重点物流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加速推进金融、科技服务、商贸等产业集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区:包括农业作业区和农村居民区。农业作业区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以“五区六带十板块”为重点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居民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生态农村美好家园。

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包括石漠化地区、土石山区、采掘塌陷治理区,该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防护林建设等措施,有效保护和修复林草植被;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加快矿山地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强环城林带、百花山脉、黔灵山脉、南岳山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绿地资源的修复和保护;有效治理南明河、市西河、贯城河、黔灵湖、观山湖等湿地和河湖水系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内部构筑多条“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绿化景观走廊。

优良生态系统保护区: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百花湖和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和小关湖城市湿地公园,阿哈水库、南明河等河湖水系,黔灵山公园、长坡岭森林公园等城市绿地公园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严格禁止任何破坏性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努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一)生态工业

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信息技术产业

着力谋划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数码视听及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统筹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

(三)生态旅游业 提升“爽爽的贵阳”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民族和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服务集散地和国际旅游城市。要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聚集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保护,科学规划建设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

(四)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家庭等服务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夏季会展名城。

(五)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农林业科技示范和山区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支持生态农林产品创建品牌、争创名优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注册。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满足城市消费需求。

(六)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的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城市矿产、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废气和废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环保检测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催化净化新装备,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染物源头整治,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建健康安全友好的自然生态格局。

(一)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深入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湿地保护、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林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恢复。

(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达标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和污染控制,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噪声等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形成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加强资源、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

(三)资源节约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围绕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贵阳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以产业低碳化、服务业集约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规模化等示范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

(四)节能低碳发展

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严格控制火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能耗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控制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广风光电一体节能照明系统,推进水煤浆锅炉改造工程。组建贵阳能源集团,实施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区(市、县)发展热电联产机组改造。推广农村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建设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后续服务管理。

大力推广新能源燃料应用,加快淘汰超标排放车辆,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广泛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公共建筑物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城市节能信息监测系统。全面树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倡导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最终消费全程低碳,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健全低碳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形成低碳消费模式。

6、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发展规划,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城市管理,建设人与城乡、城乡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爽爽的贵阳”。

(一)规划管理

推行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建筑设计图样。高水平建设山体公园,把湖泊、河流等水体引入城镇。建设绿化精品。严格保护好城镇禁建区和通风廊,控制用地开发强度,保持城镇通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合理安排农田保护、村落分布、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规划环节加强生态设计,在建设环节加强生态审核,在竣工环节加强生态验收,在管理环节加强生态检查。

(二)基础设施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推进贵广铁路、长昆客运专线、成贵铁路建设及渝黔、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同步推进货运枢纽建设,建成贵阳通往全国主要城市七小时干线交通圈。加快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推进机场扩建,构建乌江航运通道。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重点景区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专用公路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进城市公交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实现新、老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通达。完善步行系统、无障碍设施、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促进市域快速公路、农村公路及城镇市政路网的相互衔接,形成主要中心城镇1小时交通圈。

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完善城乡供水系统。积极推进500千伏主网架建设,实现220千伏电网全覆盖;着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供应设施。完善以南明河流域为重点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推进污水再生利用。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点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处置场、收运系统和餐厨废物处理利用工程。推广城乡绿色照明。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在绿地及公共空间方面,实施通道绿化、立体绿化、推进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推进绿道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居住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品位,规划布局一批体育、文化、休闲广场,积极开发地下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智能环保、区域电子商务、“城市一卡通”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贵阳”。

7、建设生态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文化内涵,大力营造生态文明的浓厚文化氛围。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提升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生态文化发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构建市、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完整的生态文化服务体系。

(三)生态文化推广体系

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普及公众生态文明知识;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传统道德教育基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设施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开展多形式生态文化活动。

8、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以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乡村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展各类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一)生态文明城镇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开展社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引导企业使用绿色原料,减少能耗与污染,到2020年,全市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生态文明示范企业标准;深入开展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机关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公信力。

(二)生态文明乡村

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村寨、中心集镇。建设美丽乡村,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房屋立面改造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树立文明村风,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村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农民自治权利。

(三)促进社会和谐

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大专院校全部达到生态文明学校标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扶持小微型企业;扩大三大传统绿色产业的就业规模和层次,挖掘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绿色就业潜力;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以公租房、廉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六)城乡一体化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事关群众生活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公共交通、燃气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施农村“畅通工程”,提升通行能力,2020年前基本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强扶持与引导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在城镇推广应用,实施城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创建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带动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9、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运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一)法制建设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最严格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修订完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清理、修订和废止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生态环保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政府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确保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严格执法

进一步发挥环保法庭和审判庭作用,严格追究生态环境侵权者的法律责任,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统计分析,定期检测、评价和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并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发挥生态文明政策在项目审批、信贷支持、土地利用、财政税收、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导向作用,鼓励资源节约,生态环保。

(三)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代际补偿试点,逐步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流域、湿地、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开展节能交易试点,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开展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为主的排污权交易试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电力价格改革,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超定额价累进加价制度,合理制定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的利益导向机制;积极申报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探索建立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碳减排项目实施。

(四)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绿丝带”支援服务活动品牌,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加大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生态安全工作,提高应对生态环保等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生态环保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防灾减灾及环境安全综合应急体系建设。

(五)城市管理

通过建章立制等措施实现城市管理的无缝隙、无死角和全覆盖,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完善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旅游服务等领域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管理细则,形成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保障体系。完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积极发挥贵阳市12319公共服务指挥中心作用,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加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精细化个案例。建立完善以建筑物和地下管网为重点的数字化城建档案。

10、政策支持

(一)实施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坚持自身努力和国家支持相结合,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财政政策上,对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给予补贴,支持贵阳市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对优势产业企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完善风电、水电产业税收政策,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投资政策上,对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以下资金配套;支持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加大国家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贵阳市开展石漠化治理和巩固及扩大退耕还林成果。

金融政策上,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贵阳市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多元化资金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对金融机构扩大生态产业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合理安排再贷款、再贴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投资相关体制机制,优先规划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在审批核准、资源配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全省率先开展电价改革和企业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切实降低生产用电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中央财政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支持力度;建立绿色工艺基金和绿色创业专项资金,扶持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创业项目;建立生态创业基地和生态科技创业园,鼓励生态环保类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其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二)智力保障

支持贵阳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引智项目等适当向贵阳倾斜,建设贵阳“人才特区”;加快建成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积极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各类专业人才。

(三)组织实施

成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实行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绩效一票否决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和终期考评机制。

(四)开放合作

上一篇:小学教研工作总结开头怎么写下一篇:那个风雨中的身影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