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2024-11-06

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精选8篇)

1.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一

2001--2012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xx市提出到2012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xx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在迈向新世纪之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xx工业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十五”时期及未来10年北京工业的发展规划,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xx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九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时期,xx工业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全面进行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

1.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2.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朝着符合xx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

“九五”是xx工业发展与调整并重的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都市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底,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已达117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的18%。仅食品工业的增加值就达到54.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而且对工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4.工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九五”期间本市加快了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快了工业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加大了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工作力度。

以1995年《xx市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办法》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全市工业企业搬迁工作进入了搬迁与企业的资产重组相岷稀⒂肫笠档牟方峁沟髡嘟岷稀⒂肴械墓ひ挡季值髡嘟岷衔卣鞯男陆锥巍?000年又公布了《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以及《北京市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方案》。五年间共办理转让项目59项,转让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协议转让总金额95.6亿元。工业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为工业利用级差地租,盘活资产存量起了重要作用,还对治理城市污染和有效利用能源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贸易、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及中心城区的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工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产值310.1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的13.6%,比199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

北京工业中不仅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在众多的小型企业中,普通小型加工企业仍占主要地位,缺乏“小而强、小而活”的高技术型企业,使得北京的小型企业缺乏活力,困扰着北京工业的发展。“小而弱”的结构若不改变将使北京工业很难承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

2.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行业所占比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北京工业中能源及水资源消耗大户,三行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有19%的比重。1999年全市工业用新水补给量7.58亿立方米中,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比重占37%,三行业合计能源消费量1691亿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的71.9%。另外,北京工业中还有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产品,如小水泥、小石灰窑、小冶炼、小电镀、小农药及小化肥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工业空间布局仍然与首都的城市功能不相适应

4.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历史负担过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导致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二、“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一)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北京工业面临改善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商品短缺状况的基本结束及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的变化,地区间工业发展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各地区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将使北京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将使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市工业面临的竞争局面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北京工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大公司、大企业竞争。北京工业中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在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由于首都城市功能的限制,北京工业只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种国际竞争激烈产业直接碰撞的状况,是“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3.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工业发展的挑战

首都经济要求北京必须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工业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目前工业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热力等行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中占地多、耗水多、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大的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这一事实与首都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二)工业发展的机遇

1.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为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市场和发展机遇

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明显呈低层次状态。一方面许多质量低、与市场需求不符的产品滞销积压,另一方面,部分高技术产品市场畅销,需求加大,特别是一些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仍有较大需求空间。这种状况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开发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9年6月国务院转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后,市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将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壮大将对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3.加入wto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北京工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也为北京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壁垒,有利于扩大企业出口;进口关税降低,有利于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和设备更新;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法律的透明和国民待遇的实现,为外商来京投资打开了广阔的通道。

三、“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要继续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国家重点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构新的产业群体,实现工业同现代化的首都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型工业更发达的发展局面;企业改革基本到位,企业结构合理,形成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一大批有特点和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业布局调整力度,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通?quot;十五“和未来十年的发展和调整,全面提高北京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2.具体发展目标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通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20%的增长速度,2005年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都市型工业的增长速度预计为15%,2005年增加值将达到26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除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工业外的其他产业的增加值520元左右,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

(3)产业布局调整目标:”十五“末期基本建成国家级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及十个市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生产部分基本实施搬迁改造,到2005年腾出约6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使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的占地面积从目前的8.74%降低到7%,保留的7%用地中主要发展企业研发和销售业务,以及部分都市型工业。

通过”十五“和到2012年的调整,初步形成层次清晰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

规划市区:重点发展工业营销、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部分都市型工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窗口基地;

市级及区县工业园区:建设成北京现代化工业的主要基地。

(三)发展战略

1.实施结构调整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抓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良好契机调整工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培育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北京工业中新的支柱。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实施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振兴现代制造业。

”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点是建设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工程。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继续创造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并重的转变,形成以技术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提高工业总体竞争能力。

”十五“时期,工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是实施五项工程:实施”带动“工程,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双百“技术改造工程,加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实施”嫁接“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快速通道,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实施”引进“工程,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剑皇凳?quot;换代”工程,大力推进工业技术更新,淘汰落后生产力、工艺及技术。

3.实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将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三次会议的部署,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一是使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工业等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二是使国有经济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三是改善工业投资环境,通过投资引导和环境保障等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4.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工业布局

围绕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优先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市级工业园区,加快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工作的步伐。同时,对全市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在控制总量前提下,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使工业在首都这个特定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5.实施“抓大扶小”战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继续落实好“抓大”战略,培育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政府在一些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重点扶植大型企业集团,树立北京的品牌形象,使大企业在全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平等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扶植“小而强、小而活”的新机制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现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时期基本完成集体企业、国有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结合首都资源特点重点扶植和发展5类中小型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以软件开发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服务型中小企业;以生产环保产品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吸收就业、为满足现代城市功能服务的都市工业型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的乡镇中小企业。

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重点

(一)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重点发展领域

“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首都科研实力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产业为重点领域,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体水平、科研开发水平、产品技术水平、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渗透,电子信息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quot;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建设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和北方微电子基地为突破口,形成以软件产业和系统集成业为先导、以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业为支撑、以微电子产业和视听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视听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硬件和系统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器件、数字彩电及发射设备和节目制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设备、光通信传输设备等。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北京工业中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以建设”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为突破口,重点培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壮大。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将达150亿元左右。

重点发展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生物芯片、中药新品种、新型制剂、天然药物提取、细胞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农作物、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胚胎工程等。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光机电一体化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基础性产业。北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体现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24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光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普及型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液压和气动技术产品、机器人、激光加工设备、先进印刷机械、光学仪器、分散控制系统及智能化仪表、新一代医用治疗诊断仪器、电力电子器件、数码照相机等。

新材料产业:

北京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适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展的产品。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75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高纯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和应用技术、金属特种加工技术、特种硅酸盐技术、工程塑料技术、复合技术、纳米技术。

重点发展领域:

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非线性晶体、金刚石材料和工具、新型工程塑料、高纯试剂、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线材、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北京具有人才、设备制造、工程运营管理的优势,极具发展环保产业的潜力。”十五“期间,北京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将处于产业化起步期。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为5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节能技术和工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清洁燃料车及相关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工艺及成套设备、水煤浆制备及燃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处理成套工艺设备、太阳能利用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

2.重点实施的十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五“时期和到2012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吸引全社会资源投入的方式,重点推进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将北京建成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确保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主要由中关村国家级软件园及中国科学院软件园、清华大学软件园、北大方正软件园、北大青鸟软件园、中软软件园、上地软件园、北工大亦庄软件园等组成,”十五“期间要继续完善软件园区的法律法规环境和配套市政设施,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基地尽快形成规模,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广泛开拓和占据国际软件市场。

(2)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由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研制生产中心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组成?quot;十五”时期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产线;依托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通过10年的发展,建立起国内研发设计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微电子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3)电子及通讯产业基地。依托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国际著名大企业在北京的合资企业,支持企业在酒仙桥电子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建设北京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地域集群优势,保持北京在全国的持续领先地位。

(4)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基地。以中关村为中心,有重点地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选择高性能计算机和笔记型计算机产品设计与生产、网络系统集成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等核心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将北京建成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北京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5)纳米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支撑,以西三旗等为重点区域,建设纳米科技园,培育和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重点完成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金刚石、碳纳米材料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工程,建立北京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带动北京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和革命。

(6)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资源和科技优势,改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环境,重点发展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数码照相机等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北京地区建成国家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7)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建设以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京西生物医药科技园为支撑的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条件,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实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盐酸那曲酮、医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产业化工程,将北京建设成国家级产业基地。

(8)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北京高校和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抓住机遇,在北京率先建立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为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创造条件。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将燃料电池发展成一种产业化的新型清洁能源,并向其它领域推广发展。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开展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

(9)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基地。积极配合国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工程推进计划,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优势,发展北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北京的产业优啤v氐惴⒄菇谀恐谱鳌⑿藕欧⑸洹⒔邮丈璞傅牟祷垢咔逦仁值缡酉低彻こ滩芳肮刹酚薪峡斓姆⒄埂?br>

(10)液晶显示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北京东方电子集团、长城集团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建设北京液晶显示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内领先实现产业优势,率先占领国内市场。

(二)重点改造优势传统产业

1.重点升级改造领域

机械、汽车、冶金、石化、建材是工业中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这些行业进行重点改造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机械行业:要充分利用实施全市工业布局调整的契机,把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坚决外迁或淘汰,抓紧进行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在现有行业结构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品轻型化、生产工艺先进化、技术装备精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生产过程无污染化的方向调整。重点发展印刷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三大主机行业。

汽车行业:通过资产重组,对全市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以体制整合为发展基础,抓住机遇,积极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培育新的主导车型,形成面向新世纪的新增长点。加大加快对换代越野车等新型汽车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同时开发多功能新型燃料环保汽车。到2005年,汽车工业要摆脱困境,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冶金行业:继续按照降低总量、改善品种、增加效益、降低能耗水耗、减少污染的原则进行调整。搬迁部分污染严重的生产工序,“十五”时期将钢的生产规模逐步调减到600万吨以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钢材精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石化行业:加强燕山石化与北化集团之间的资产重组及整合,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开展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和节能降耗工作。要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以乙烯产品为龙头,大幅提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乙烯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等产品,限期淘汰落后的产品及工艺。

建材行业: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产业政策,重点完成建材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发展高标号水泥、高档装饰装修材料及新型建材为方向,提高新型建材产品在行业中的比例,完成从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的优化升级。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发展高新技术建筑材料。重点改造区县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淘汰小水泥、黏土砖瓦、木材初级加工等传统建材生产工艺及产品,继续做好现有水泥、玻璃、木材加工、陶瓷等行业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

2.重点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1)首钢优化改造工程。配合首都环境治理工程,压缩钢铁生产能力,实施区域联合。两年内压缩2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有序迁出钢铁生产中的烧结、炼焦等前工序生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清洁化生产和钢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发展微电子、机器人等非钢高技术产业。力争用十年时间完成重组改造和产业重心转移。

(2)燕化百万吨级乙烯扩建改造工程。“十五”时期通过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使燕化集团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对下游产品进一步调整改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到“十五”末,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3)新型越野、环保汽车开发改造工程。以全面推进北京第二代轻型越野车(多用途车)为契机,通过优质资产重组和以产品为纽带的协作配套,实现北京汽车工业的整合,在国内保持北京越野车的生产优势。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加大适合中国市场的新型越野车的投入,加强开发和售后服务,迅速将产品投向市场。到“十五”末期达到年产3万辆-+新型越野车产量,逐步替代目前的2020系列越野车。同时积极开发环保型汽车。

(4)机床数控化改造工程。以机床数控化为目标,结合土地资源置换、优良资产重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数控化技术和产品。力争把北京建成机制灵活、规模适度的高科技型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汇集地,使北京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研发和销售基地。

(5)节能环保型家电改造工程。以现有家电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节能、环保为目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家电产品,开发数字型网络型家电,实现环保型冰箱压缩机全国产销量第一,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和家用小电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quot;十五“时期,冰箱压缩机企业完成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改造,实现340万台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节能低噪音型空调器产量达到60万台、节水低噪声洗衣机达到60万台、环保型冰箱20万台。

(6)包装印刷装备升级改造工程。”十五“时期,以北人集团公司为主体,实施数字化印刷机械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开发数字印刷机、一体化热转移印刷机等换代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在全国保持北京的产业优势。

(7)建筑材料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市建材集团为核心,立足中高档建材市场,向建材功能化和环保型、节能型发展。重点改造提高中密度纤维板系列产品、高标号水泥及制成品、中高档涂料系列产品、轻钢符合板结构住宅、中高档塑钢门窗和五金件,发展拳头产品和规模经济。加速西三旗、土桥、窦店建材基地的建设,加快建材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在产品工艺升级改造的同时,完成布局调整。

(8)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环保工程的设计和集成能力,带动制造业的成长,加速北京高科技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北京建设成全国环保监测和治理设备制造基地?quot;十五”时期围绕发展成套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煤烟气脱硫设备、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成套处理设备、环境检测仪器等类产品,实施北京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培育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集团。

(9)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依托现有化工产业基础和资源,利用企业搬迁契机,坚持有进有退原则,通过改组、改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北京市化工行业从基本原料型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精细化工型的转变,从规划市区向郊区、开发区的转变。重点发展高纯试剂、光刻胶、感光材料、彩色荧光粉、黏合剂、催化剂和新型助剂等类产品。“十五”时期是重点调整期间,基本完成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

(10)电厂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通过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燃料、加强清洁燃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北京第三热电厂、高井电厂、石景山电厂、珠窝电厂进行改造,实施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实现清洁发电的目标。

(三)扶植发展都市型工业

“十五”时期,北京将积极扶植环保型、低能耗、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放开搞活、工商一体、优质名牌、技术创新、依托大公司等发展战略,以北京现有名牌和一批老字号为重点,以大公司、大企业为依托,走技术创新之路。同时支持多元化投资,鼓励都市型工业同现代化商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使都市型工业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城市运营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工业:要立足服务首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研制创新产品、引进国外产品,开发新原料,拓宽新门类。根据未来食品工业产品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快餐食品和适应不同人群消费的老年食品、婴儿食品、特需食品;要重视发展品牌效应,加强北京特色食品、传统家庭食品和中式快餐的工业化生产改造,要挖掘北京的饮食文化内涵,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食品扩大影响、推陈出新。

服装服饰业:积极发挥北京市场的带动作用,建立北京地域品牌效应。依托一批已形成规模的名牌,强化设计和开发功能,紧跟国际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北京服装服饰业的档次和生产水平。

包装及印刷业:进一步加强全行业的统一规划,要发挥出首都的科技和市场优势,发展设计、印刷、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包装、印刷企业。在保持传统的书刊印刷优势同时,大力发展高档次商业印刷业务,提高北京的包装水平。

家具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培育优质名牌产品,提升家具制造业的设计水平,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使家具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向品牌化、现代化、服务化发展。

工艺美术及旅游用品制造业:结合北京的旅游资源和特点,利用现代制造技术作为支撑,在北京培育具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聚集群,重点发展高精尖艺术珍品、精品、实用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面向国际、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新局面。

五、“十五”时期促进北京工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保持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为工业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渠道融资、多主体投资的融资体系,加快首都经济的发展;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推进消费信贷,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

2.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类有形商品市场,以满足全市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建设各类要素市场,着重发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努力为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除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在价格、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雇用职工等方面的歧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走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经济犯罪;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治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法规、规章中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各项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从企业分离,建立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制。

(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培育面向市场的企业主体

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政府通过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引导企业发展,利用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工业进行调控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创造公平环境、规范市场行为、落实各项政策方面。

1.理顺现有国有工业系统管理体系。切实取消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认真落实现有工业国有资产授权公司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简化政府管理程序,减少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

2.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走向市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整顿,发挥其为市场经济活动服务的作用,使其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纽带和桥梁。

3.围绕企业制度创新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对现有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完善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系统。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逐步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拔企业经营者;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三是强化约束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

(三)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利用有限的政府资金,从投资者的角度减轻国有企业的部分负担,使其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投资多元化改造。政府资金将更多的投向社会保障和工业发展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为国有企业减负提供服务。

1.置换国有企业中的部分土地和设备资源,拿出一定比例置换出的资金用于减轻债务负担,将减负后的企业进行多元投资改造并推向市场。

2.合理运用有限的结构调整财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一些高新技术、有市场前景或新兴产业的开发项目,嫁接到改制过程中的企业中去。

3.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各类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组成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增资配股和发行社会公众股。组织具备偿债能力、经营效益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盘活优质资产,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在企业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技术入股、管理入股、技术合作、产学研联合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1.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支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2.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逐步试行认股权、技术入股权及其他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鼓励以保证研发、设计和制造等环节的相互适应。

3.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加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力度。通过建立中介、投资、担保机构,分散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4.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开发,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抓住机遇,创造氛围,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1.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金融支撑体系。培育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积极探讨设立开放式的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逐步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通过建立或联接创业板市场,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股权交易、柜台交易、企业拍卖、企业兼并、企业清算、产业资本置换等方式,建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和退出渠道。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聚高素质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吸引本市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科技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人才流动实现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试行奖励期权、优先权优惠认股等制度,全面落实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政策;吸引留学人员携带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他们在办理企业登记、人员进出境等方面提供便利,继续建设和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

3.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技术、管理等人力要素参与分配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期权制度。

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融资条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平等参与政府计划项目的竞标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

4.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及时制定和施行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及行业规范。加快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咨询评估、技术经纪等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导它们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服务。

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及科教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扩大现有技术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与范围,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公平竞争的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中介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六)创造良好条件,扶植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1.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工作;加大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力度,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尽快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和保障。第三,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对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发挥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

3.对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在分析各区、县现有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都市型工业行业和产品的选择应有所侧重,使各区、县的都市工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重点产品。

(七)加大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为企业搬迁创造良好条件

1.积极协调筹措搬迁企业启动资金。探索金融机构等利用土地或其它资产做抵押或质押,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搬迁启动资金。

2.进一步落实工业企业搬迁的各项政策。继续执行《北京市推进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99)京经规划字第200号],推动污染扰民企业搬迁。

3.规范政策行为,支持工业小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搬迁企业入区条件,促进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1.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及时调整并完善本市现有外商投资政策法规体系,为外商投资创造稳定、规范、公开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将利用外资的重点引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要以引进关键性技术、产品和装备为前提,优先选择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国际大公司同北京优质国有资产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增值率。

2.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扶持重点行业和出口大户、扩大三资企业出口的同时,积极促进民间出口,积极争取民营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机电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出口;在继续开发香港、日本、美国和欧共体四大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

2.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二

发放制手工艺, 即商人向手艺人订货, 供给原材料, 手艺人自己家里进行生产, 完成后商人按预定的价格收买产品。发放制手艺人在生产方式上酷似独立生产的手艺人, 他们有自己的作坊, 但在原料、工具供应和产品销路上都受包买商的控制。发放制手工艺与农业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是一种“二元”经济。“这种生产体系也称‘分散的工场手工艺’。与传统的家庭手工艺相比, 发放制是以生产工序的不断分离为特征, 以生产地和销售地的扩大、每一工序的付费为表象。” (1)

发放制手工艺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手工艺。虽然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生产, 但已经不属于传统家庭手工艺的范畴, “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是手工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2) 这种手工艺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性质明显, 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包买商已经不是普通的商人, 变成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的投资者、组织者与经营者。” (3) 他们获取的利润不仅包括商业利润, 还包括工业利润和借贷利润。

第二, 分散的工场手工艺实行“计件付酬制”。这种付酬制使手艺人日以继夜的生产, 劳动时间得以延长, 这样包买商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三, 当分散的工场手工艺逐渐演变成由包买商向家庭手艺人提供原料、工具设备时, “家庭手艺人同集中型手工工场的雇工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所不同的只是工作地点不同而已。” (4) 手艺人变成了替包买商干活、领取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

第四, 包买商还以预付货款或贷款的形式向家庭手艺人提供资金, 这时手艺人“不再有自主性, 不再有独立地位, 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资本附属物。” (5)

二、包买商控制下的发放制手工艺生产

(一) 包买商控制出现的原因

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手工艺市场的扩大, 产生了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的人力、资金和市场信息短缺。在这种情况下, 包买商便应运而生。包买商了解原料的供应情况, 同时也熟悉市场的销售情况, 因此, 他们一出现就受到农村手艺人的欢迎。

包买商之所以看中发放制手工艺, 显然是因为经营成本要远远低于雇工集中生产。使用农村劳动力花费的成本比较低, 分散生产不仅可以省去建厂房或租厂房的麻烦, 如果手艺人自备生产工具的话, 还可以省下购买工具设备的资金。另外, 还可以少雇佣管理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销售波动时, 包买商只需要停发订货单和中止收购”, (6) 就能在市场价格下跌时减少损失。

(二) 包买商在发放制手工艺中的作用

商人有一定的资本组织生产, 既熟悉生产者又熟悉产品市场, 因此他们在生产组织中扮演双重身份是一种必然现象。

首先, 商人是生产的组织者, 直接或通过中间人间接控制着生产过程。开始, 他们只介入生产过程的两端, 发放原料并购买产品, 与手艺人之间只是一般的产品买卖关系。随着资本的积累, 他们逐渐控制了整个手工艺生产过程, 转变为商人资本家, 与手艺人之间形成了固定的雇佣关系。

包买商控制家庭手工艺生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 商人只向家庭手艺人提供原料, 家庭手艺人还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但是当包买商向他们提供工具设备并预付货款时, 他们就不得不接受供给工具的包买商的分派的任务。贷款把手艺人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这时的家庭手艺人彻底丧失了独立地位, 变成了计件取酬的雇工。

其次, 商人还是产品的主要销售者。通过外放制, 城市商人把农村手工艺生产和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例如, 呢绒商虽然发放原料或租赁织机给农村纺织艺人, 但“他的重要职责在于把纺织品运输到伦敦市场, 并在那儿寻找买主” (7) “在开拓市场和承销产品的活动中, 商人显然是主角, 是生产持续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8)

三、发放制手工艺的缺陷和向集中生产过渡

发放制手工艺在保持低成本和弹性生产方面具有优势, 但市场需求的扩大要求扩大生产规模, 这时就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 无法保证产量。发放制手工艺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规模小, 这就使得生产速度极为缓慢。

第二, 无法保证质量。由于生产过程不受包买商的监督, 产品难以完全达到要求的标准。另外, 手艺人经常偷工减料、侵吞原料, 这样就降低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第三, 无法保证交货时间。发放制是农业与手工艺生产共存的“二元经济”。在农业活动繁忙的季节, 作为副业的手工艺生产自然会减少, 生产进度无法控制。“于是商人资本家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生产方式的愿望开始变得强烈起来。” (9)

第四, 内部运行费用增加。随着生产规模和产销网络的扩大, 包买商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代理费用等运行费用大大增加, 产销网络的扩大也延长了资本周转循环的周期。

工业化的进程使手工艺生产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分散的工场手工艺阶段。正如布罗代尔所说, 由众多家庭手艺人所组成的分散的工场手工艺的最终环节是集中的工场手工艺。很多手工艺生的最终工序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完成, 如在纺织业, 纺纱在农村家庭中进行, 而织布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完成。发放制手工艺构成了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和工厂过渡的一个阶梯。

因此, 集中的手工艺生产组织形式开始流行。尽管发放制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18-19世纪的许多纺织地区继续盛行, 但集中的手工工场和工厂超越发放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①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03.

②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1500-1750[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37.

③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82.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德]豪斯赫尔.近代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163.

⑦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1500-1750[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42.

⑧同上.

3.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三

关键词:12世纪;英国;手工业行会;职能

一、英国手工业行会的发展过程

行会是中世纪欧洲大多数城市中出现的工商业组织,在很长时间内控制了城市的经济活动。实际上行会是一个享有封建特权的封闭性组织,它不仅拥有该行业的就业垄断权,而且在行业内部实行超经济的管理与监督。它对该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不允许该行业以外的人随意干涉或参与本行业的生产,也不得进入本行业的生产经营领域。

从发展过程来说,英国的行会从商人吉尔特发展为手工业行会、商人行会,最后形成公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行会最早于12世纪出现在某些城市的纺织业中。现存最早的王室金库账簿(1130—1131)记录了伦敦、温彻斯特、林肯、牛津、诺丁汉、亨廷顿的纺匠行会和温彻斯特的漂洗匠行会上缴款的数目。几年以后,约克的织匠行会也向王世金库上缴10英镑。①这些手工业行会较早问世的原因可能是它们的产品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无论城市市民还是近郊农民,无论其贫富都是潜在的买主,生产规模较大,因此在同一城市、同一部门的就业人数就相对较多,首先具备了独立组织行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他行业的手工业行会也偶尔见于记载,英国的科尔多瓦皮革匠行会就曾得到亨利一世的认可。②各地还有一批并未得到国王授权而自行建立的行会组织,这些组织中有一部分属于手工业行会。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手工业行会数量较少影响也比较有限,远不能与几乎同时期出现的商人行会分庭抗礼。一直到13世纪下半叶,手工业行会才才大量出现,其地位也不断提高,逐渐开始影响城市的经济局面。③

作为行会史发展的中间阶段,手工业行会在商人吉尔特和公会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生产者兼商人组成的行会构成了手工业行会的主体,在数量上远远超出纯粹由商人组成的行会,他们虽然不会放弃对商品市场的管理,但更多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转移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去,控制城市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和管理市场一样,成为维持城市经济秩序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英国手工业行会的主要职能

一般来说,手工业行会成立以后,事实上成为了该城市工商业者的代表,凡是需要与市政府打交道的情况,均由手工业行会作为代表出面。同样,若非必要,各级封建政府一般都会避免和当地的工商业者发生正面接触,具体事务都通过手工业行会操作和进行。所以,手工业行会承包了其成员的大部分税收。12世纪时,伦敦、林肯、牛津、约克、温彻斯特、亨廷顿、诺丁汉等城市的织匠行会以及温彻斯特的漂洗匠行会都获得了承包自身成员税收的特权,在亨利二世时期,作为享受各种特权的代价,伦敦织匠行会被要求每年必须向国王缴纳2马克黄金(12镑)。④由于税收总额是双方事先商定的一个固定量,所以在税收总额不变的一定时期内,行会成员的数量与每个成员的负担量成反比。所以初创时期的手工业行会并不总是排斥新来者的,那些近似苛刻的限制性条款大多形成于手工业行会后期。某些时候官方也会采取一些带有某种强制色彩的手段来迫使那些未入会的工商业者加盟,以此来扩大手工业行会的规模,并借此提高税收数量。

对城市的工商业活动进行管理是手工业行会另一个重要的经济职能。其特点是在交换生产领域对手工业行会的成员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其主要的目的是排斥竞争。⑤就业垄断权早期都是由王室特许状授予的,往往在同一特许状内还明确规定了授予这项垄断权的代价。亨利一世时期,伦敦等城市的织匠和漂洗匠就已经以每年上缴一定的钱款为条件,从国王那里获得了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垄断权的手工业行会的权力,牛津织匠行会在半径为5英格(1英格约等于3英里或者4.8公里)的范围内拥有就业垄断权,林肯织匠行会的垄断半径为12英里。为这一特权支付的款额通常为1马克黄金(6镑),但在大部分年代,伦敦织匠行会的缴款总额总是两倍于此數,而亨廷顿织匠行会仅支付两镑。⑥这一时期就业垄断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排斥后来者,而是强迫该行业所有的成员都服从行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分担税收负担。由于这一时期的城市市场大多处于相对稳定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有限度地吸收一些新成员,会壮大手工业行会的力量。所以,后来者只要遵守规章制度,手工业行会一般都对其持欢迎态度。

在行会内部,手工业行会对商品价格,加工费和报酬实行严格的监督。伦敦桶匠协会早在1298年就制定过统一的收费标准。1452年,伦敦剪绒匠行会在章程里规定,加工猩红色和其他各种木纹色的呢绒,每码收费2便士;按威尼斯式折叠的长度为12斯特莱特(中世纪长度单位)的呢绒,每码收费8便士。⑦由此可见,在许多地方,手工业行会决定着该行业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的收入。诺里奇手工业行会的执事们曾发誓,一定要控告那些要价过高的手工业行会成员,以保持一个“公平的价格”标准。⑧这表明了在手工业行会内部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价格标准,行会执事们掌握着不符合该价格标准的控告权,迫使成员们按照行会标准定价。资料显示,手工业行会也会定期检查监督度量衡器的准确性,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不诚信的商贩进行严厉的惩罚。除了经济职能以外,手工业行会还负有一定的宗教和社会救济职能。

综上所述,手工业行会自12世纪问世以来,不断发展,成为英国城市不可或缺的商品经济组织,在经济、宗教以及社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雇佣的劳动力出现,资本不断集中,手工业行会进一步演变成为公会,适应并保护了早期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参考文献:

[1]M. M. Postan ,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 Ⅱ,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2.

nlc202309031528

[2]Kramer Stella, The English Craft Gilds Studies in Their Progress and Decline, New York: Humphrey Milford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7.

[3]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4]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5]George Unwin, The Gilds and Companies of London,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 Limited,1963,.

[6]E. Lips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 V.Ⅰ,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1949.

[7]皮朗:《中世紀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注解

①M. M. Postan ,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 Ⅱ,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2,p.370.

②Kramer Stella, The English Craft Gilds Studies in Their Progress and Decline, New York: Humphrey Milford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7, p, 102.

③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④George Unwin, The Gilds and Companies of London,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 Limited, 1963, pp.42-45.

⑤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9页。

⑥普尔:《从<末日审判书>到<大宪章>》,第85页,转引自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⑦E. Lips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 .VⅠ,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1949,pp. 337-338.

⑧E. Lips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 .VⅠ,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49,p.337.

作者简介:关莘林(1992-),女,山西运城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世界史地区国别史。

4.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四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村,向城市迁移,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保证了工场的正常运作和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圈地运动的土地兼并为资本主义型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农业生产因为土地面积的指数增加和农村劳动力的剥离而采用节省劳动力的耕作技术和早期的农业机械, 加上较好的组织和合理的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农业耕种形式的变革。农业革命除了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外,还提供了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在农业革命前土地生产的主要是原始农业的产物,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块根作物和牧草的种植逐渐推广, 诺福克轮作制代替了传统的耕作制度, 人工肥料和化肥的施用, 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等等,这一切不单单使得可直接可食用的作物的增产,还无形中保证了畜牧业的饲料供应和家畜的质量。有数据表明:每英亩小麦产量圈地前为2.15夸特, 圈地后为3.25夸特;大麦从4.5 夸特上升到5夸特;燕麦从4 夸特上升到5.5夸特;豆类从35夸特上升到4夸特。(夸特:英国重量单位,1夸特相当于12.7千克)在畜牧业上,牛饲养量增加到354 头,羊饲养量增加到407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大发展为工业人口不断增加提供了保障。农业革命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羊毛、淀粉、脂肪等等工业所需要的原料, 而且为工业提供了日益增加的粮食和畜产品。农业革命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失去土地。这就有点像中国清朝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农民不能再依靠“男耕女织”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他们转而成为日用品的消费者,这在无形中进一步的扩大资本主义市场,扩大生产。或许,工业革命不仅是资本家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的需求。马克思说:“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 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特质要素的那些事件, 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以前, 农民家庭生产并加工绝大部分供自己以后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原料。现在这些原料和生活资料变成了商品;大租地农场主出售它们,手工工场则成了他们的市场。纱、麻布、粗毛织品现在变成了工场手工业的产品, 农业地区正是这些东西的销售市场。以前由于大量小生产者独自经营而造成分散各地的许多买主, 现在集中为一个由工业资本供应的巨大市场。” 另外英国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人口的飞速增长反作用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人口增长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需求使得资本市场扩大。为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工场主们不断改善工业技术,用更好生产方式和工具代替旧的。而在农业中,农业技术变革, 铁制农具和农业机械的推广,推动了农用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正是根据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出收割机、割草机、播种机、松土机和切草机等。工厂生产的标准的农具,使农具的修理和更新变得简便易行。铁制品工业开始慢慢向农业渗透, 工业产品在农业市场上的比例越来越重。

农业革命还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农场主们将通过买卖农产品所获得的资金投资到工业中去。同时日用品等工业产业也在不断和农民的交换中获得利润,又再一次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就这样在无形中形成一条资金链,工业领域的生产资金不断积累和利用,推动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进程。

最后,工业革命离不开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随后人们又陆续发明了多种纺织生产工具,生产水平也逐步提高。

1769年,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开展起来。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5.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篇五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England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在农村,人们从早到晚都得干活,劳动者并不是沐浴在阳光下,而是生活在贫困和黑暗之中。

The country was a place where men worked from dawn to dark, and the labourer lived not in the sun, but in poverty and darkness .

2.那些帮助减轻劳动的机械都不知从哪个时代就有了,比如磨坊,在乔叟的时代就已经是古老的了.

What aids there were to lighten labour were immemorial , like the mill, which was already ancient in Chaucer’s time .

3.而工业革命就是从这些机械开始的,修造磨坊的匠人就是开创新时代的工程师。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gan with such machines ; the millwrights were the engineers of the coming age .

4.斯坦福郡的詹姆斯・布林德雷,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一七三三年,他十七岁,就招收改良磨坊的车轮,从而开始

了他那自我奋斗的生涯。

James Brindley of Staffordshire started his self-made career in 1733 by working at mill wheels , at the age of

seventeen ,having been born poor in a village .

5.布林德雷所做的改良是很实际的:改良并加强水车的.实际功能。这是为新工业提供的第一部多功能机器。

Brindley’s improvements were practical : to sharpen and step up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ater wheel as a machine . It was

the first multi-purpose machine for the new industries . Brindley worked ,

6.例如,布林德雷努力的改良燧石的碾磨过程,燧石是新兴的陶瓷工业有用的材料。

For example , to improve the grinding of flints , which were used in the rising pottery industry .

7.然而,到了一七五0年,一场更大的运动已经在酝酿之中。

Yet there was a bigger movement in the air by 1750 .

8.水成了工程师们大显身手的对象,想布林德雷这样的人对它都着了迷。

Water had become the engineers’ element , and men like Brindley were possessed by it .

9.水在农村到处涌流漫溢。

Water was gushing and fanning out all over the countryside .

10.它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带来了一场新的运动。

It was not simply a source of power , it was a new wave of movement .

11.布林德雷是第一文库网运河的先驱者,当时人们把开凿运河叫做navigation.

James Brindley was a pioneer in the art of building canals or ,as it was then called , ‘navigation’.

12.布林德雷在为他的磨坊和矿井建筑工程到处奔走的时候,出于自愿和兴趣,对沿途经过的河道进行了勘察。

Brindley had begun on his own account ,out of interest , to survey the waterways that he travelled as he went about his

engineering projects for mills and mines .

13.于是布里奇瓦特公爵就让他开一条运河,以便把煤从公爵在乌斯利拥有的矿井运往新兴城市曼彻斯特……

The Duke of Bridgewater then got him to build a canal to carry coal from the Duke’ pits at Worsley to the rising town of

Manchester……

14.布林德雷还更加大胆第用运河把曼彻斯特同利物浦联结起来,修凿了总长度为四百英里的遍布全英国的运河网。 Brindley went on to connect Manchester with Liverpool in an even bolder manner ,and in all laid out almost four hundred

miles of canals in a network all over England .

15.在修建英国运河网的过程中,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而这两点也正是整个工业革命的特点。

Two things are outstanding in the creation of the English system of canals , and they characterise al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16.首先法中这场革命的都是些实干家。同布林德雷一样,他们都一般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One is that the men who made the revolution were practical men . Like Brindley , they often had little education .

17.事实上,当时那种学校教育也只能窒息人的创造性。

and in fact school education as it then was could only dull an inventive mind

18.按规定文法学校只能讲授古典学科,这些学校的办学宗旨本开就是如此。

The grammar schools legally could only teach the classical subjects for which they had been founded .

19.大学(当时只有两所,一所牛津,一所剑桥)对现代的或科学的学科也不怎么感兴趣;这两所学校还把

不信奉英国国教的人关在门外。

The universities also (there were only two , at Oxford and Cambridge ) took little interest in modern or scientific

studies ;and they were closed to those who did not conform to the Church of England .

20.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新发明都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运河是交通的动脉,开运河不是为了走游艇,而是为了通

行驳船。

The other outstanding feature is that the new inventions were for everyday use .The canals were arteries of

communication : They were not made to carry pleasure boats ,but barges .

21.而驳船也不是为了运送奢侈品,而是为了运送瓦罐铁锅、成包的棉布、成箱的缎带,以及那些只花了个把便士便

能买到的各式日用品。

And the barges were not made to carry luxuries ,but pots and pans and bales of cloth ,boxes of ribbon , and all the

common things that people buy by the pennyworth .

22.这些物品都是在远离伦敦渐渐发展成为城镇的农村制造的。这是一场全国范围的贸易。

These things had been manufactured in villages which were growing into towns now , away from London ;it was a

6.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六

发端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带来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转型与巨变: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生活结构、人口分布状况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等等。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对与之相关的休闲生活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本文拟就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研究。

18世纪中叶在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带来了转型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对英国工业革命以及与英国工业革命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已然成为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环境学甚至生物学等学科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成为学者们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休闲生活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国外的研究看,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西方学者对休闲生活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包括休闲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转型性变化十分明显。与此同时,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新史学,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成长壮大并与传统史学抗衡,最终赢得了主流史学的统治地位,开始进入到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其间,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便成为对休闲生活的关注与研究应运而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对英国休闲生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较早对英国休闲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当为B.S.朗特利和G.R.拉夫尔合着的《英国人的生活与休闲・社会研究》一书。同时,皮特・昆莱尔主编的《英国生活》丛书、E.P.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3]和布赖耶・哈里森等学者的相关着述等。大致看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既有侧重于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娱乐、消遣和游戏等休闲生活的简单描述;也有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引进其他学科研究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初步探索。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同期西方新史学关注处于社会底层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倾向基本一致,西方学者对休闲生活的研究明显呈现出侧重于经济一社会史和民众休闲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有探讨19世纪30-80年代清教主义对休闲生活影响的皮特・伯利‘引;有对休闲生活商业化进行研究的J.H.普拉姆勃;有对运动休闲研究的H.A.哈里森;有对民众休闲生活问题的研究;还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关于工业化进程对休闲生活影响的分析,如阿萨・勃里格斯、R.W.马尔克姆森等人的表述。

在上述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休闲理念变化的研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加,自我释放的休闲理念应运而生。于是人们在注重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也把休闲视为释放压力、交往、沟通乃至创造财富的一种方式而予以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英国休闲生活的研究出现了深入与角度多样的趋势。有影响的着作包括蒂姆・哈利斯主编的《英格兰的民众文化,1500-1850》、阿里森・西蒙的着作《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的`娱乐与休闲》和德国学者里夏德・范迪尔门所着的《欧洲近代生活》(三卷本)等等。研究涉及:近代以来休闲时间、休闲方式和休闲观念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重大事件对休闲生活的影响;近代以来休闲的商业化程度、原因、影响和趋势;工业革命、技术进步对休闲的影响;近代以来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休闲生活;不同休闲形式的发展与变迁;各种休闲生活的职业化;政府在休闲生活转变中的地位和角色;非法休闲娱乐等等。上个世纪90年代末,西方学者对休闲史的研究还呈现出了西方新史学或后现代史学的一些特征。如,主张放弃对历史变化做“概括性的叙述”“把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普通读者可接受的形式相结合”等。

可见,西方学者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英国休闲生活的研究,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不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而且其地位也逐渐为学术界主流所认可,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从国内的研究看,笔者以为休闲生活真正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是在20世纪90年代[12]。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日常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休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高涨的休闲消费需求刺激下,我国的新型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于是,关于休闲理论、休闲史和休闲指导等相关研究逐渐引起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逐渐面世。如,在社会科学领域“闲暇社会学”开始兴起,主要着述有楼嘉军的《休闲新论》、陈琰的《闲暇是金――休闲美学谈》和马惠娣的《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等。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看,改革开放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还较少有关于休闲生活研究的论文发表,然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来看,90年代的十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休闲生活研究的论文,与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相比,增长了13.34%(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情况一览表》)。不过在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论文中,多为对我国当时休闲生活状况以及发生变化或发展趋势的探讨。仅有孙永亮的“论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休闲生活的变化16];另外,田赞明的“休闲论”就应关注我国休闲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7]。但却少有涉及国外其他国家休闲生活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

7.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米子川教授, 统计学博士,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质量协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参与山西省首届政府质量奖评审, 山西省名牌产品评审, 山西省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审等工作。2003年荣膺第六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

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山西,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全面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面对工业化跃升期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成长期, 全面推行国际标准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手段, 深入革新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力推国际标准化经营, 不仅可以保证工业发展的质量, 而且可以铺平未来山西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工业发展的规律, 把标准化的贯彻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 近代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矿藏资源, 开始了工业化之旅。从近代晋商的“保晋公司”到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 无不作为山西省迈向工业化的积极践行者。但是, 发源于农耕文化的山西工业, 天生就带有小农经济的强烈束缚。1905年开通正太铁路作为山西第一条窄轨铁路并非山西人的创举, 而是法国投资商的非标准化决策。但是, 1927年阎锡山主持修筑的同蒲铁路则又一次选择了封闭和保守的窄轨铁路, 把国际标准和往来贸易拒之于外。

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 提升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功不可没。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文件可以看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在质量标准化的制定和贯彻上, 依然不遗余力, 涉及到更多的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集群, 包括转基因产品、软件、生物芯片、新兴贸易等领域, 都已经开始酝酿和制定新的国际标准。

经验表明, 标准化是工业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增长的法宝,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标准化的护航成功走向工业化后期。

从1979年开始, 山西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 在工业生产领域大量导入国际标准, 积极参与贯标活动, 面向市场化迈出了积极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如火如荼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也很早地接受了标准化的理念。但是,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的风云变幻, 一些企业认为国际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无形中提升了产品制造成本和管理难度, 也无法从国际贸易和商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保障, 因此导入和贯彻标准的脚步放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 ISO组织大力推行的9000标准引起企业兴趣, 获得了积极有序的推广和贯彻。

但是,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 在我们热切贯标的同时, 忽视了一个更重要问题, 不注重参与标准的研发和制定, 不注重参与标准层面上的国际竞争, 不注重参与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的挖掘和推广。长期以来, 能源重化工领域、农副产品、传统商业贸易等领域一直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山西企业参与国际化标准竞争的力度却与之不相称。为加快重点领域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全面提升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质量, 2009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重点领域标准化项目建设支持与管理办法》, 对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奖励支持等给予了明确, 并落实到位, 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太原国家高新区还设立了企业标准奖, 鼓励企业加强以产品为核心, 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具有知识产权和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并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0万元。

二、校正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提升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历史上看, 山西并不是一个工业化区域, 而是典型的农耕经济主体基础上的农商并举的省份, 连绵五百年的晋商就是一个明证。传统晋商的经营领域主要分布在商业贸易、物流、金融和服务业等, 即使是传统的工业生产也很少占据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长期的农商经济发展, 带来了社会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无疑也削弱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山西传统的农工商以及贸易行业, 虽然有行会等组织的协调和管理, 但几乎从不涉及生产标准、贸易标准和产品标准, 行会和大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交易的公平和公正, 保证交易流程的公开化和基本交易规则的遵循, 很少涉及到标准。根据关于晋商研究的成果, 山西商人注重手艺和规矩的纵向传播, 但忌讳向外部扩散和传播, 更不愿意和同行交流, 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秘方”、“成规”、“定制”等。这些条款如果能在发展一步, 就接近现在的标准了, 但遗憾的是, 晋商的老前辈在这里停下了向合纵连横的现代化社会生产跨越的脚步。

目前, 山西成为能源重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省委和袁纯清同志的讲话精神, 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为基础, 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型服务业大省, 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为此, 我们认为, 必须在新型工业化省份的建设中, 强化标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认识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信息工业和制造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 发挥标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作用, 为全面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做好保障。

一是强化和提升我省质监和标准部门的行政干预效率和执法保障, 疏通标准研发和创新发展的主体路径。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层面, 即行政干预强制性标准的推广和高新科技标准的研发和制定。目前, 我国的国家级工业标准主要来源于ISO、IEC等国际组织, 微软、克莱斯勒、英特尔等强势跨国集团以及贝尔等科技型企业组织, 参照采用和等同采用均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转型发展中主动积极地为企业做好标准化服务, 提供最新的国家和国际标准, 从被动的贯标认证服务向主动的标准化生产迈进, 带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标准。

同时, 我们还必须积极参与到重点生产和研究领域的标准化制定中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近年来, 我省连续批准发布了《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锅炉用洁净型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车用压缩煤层气》、《节能架空炕施工工艺规程》、《LED系列节能灯》等多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 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省质监局的推动下, 2009年, 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山西成立;2010年, 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山西成立。这是我省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可喜成果, 意味着山西企业今后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制定标准, 确保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提升各级领导层对工业标准的认识高度, 把标准化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之一。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产业素质, 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 并使供给结构能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政策措施的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内容, 与产业标准化现状和标准化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目前, 正值“十一五”规划期末, 各地正在积极制定“十二五”规划, 如何把工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提升到产业规划的层面上, 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挖潜和创新工作。树立一批标准化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为典型, 不论是太钢、太重这样的国企, 还是罗克佳华这样的合资高科技企业, 或者双合成、六味斋这样的老字号食品行业, 只要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 就应该可以享受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产业规划的肯定。

三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工业转型期的企业行为和标准运行。从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 很多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愿采用的, 不具有强制性。即使是对于安全、卫生、环境方面的具有强制性的标准, 也应该通过国家法律赋予其强力。事实上, 我国的《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等法律已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为了“技术准则”和“管理准则”。

8.英国工业时期科技发展 篇八

稀土被人们誉为现代及未来工业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一组还未完全被人们认识的金属元素,稀土元素是世界上公认的战略元素和高技术元素。稀土不但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六大新科技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稀土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储量大、品种多,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名第一,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稀土产品在全球稀土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内蒙古稀土产业基本情况

(一)内蒙古稀土资源情况

内蒙古稀土资源总量居世界之首。累计查明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达亿吨,工业储量为4300万吨,占全国80%以上、占世界50%左右。目前内蒙古稀土年均选矿量(折REO)约为4.5万吨,占世界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国的70%以上。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的突出优势

1、较低的成本优势。我国稀土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市,不仅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开发条件得天独厚。白云鄂博矿是我国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与铁、铌共生,白云鄂博矿稀土矿物是包钢开采铁矿的副产品,因此开采成本较低。另外自治区稀土矿区较为集中,也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统筹规划。

2、政策和环境优势。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区内注册的各类企业95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7家,稀土企业46家。

3、强有力的融资优势。1997年9月,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稀土上市公司,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资产已达12个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稀土企业,具有很强的融资和带动能力。

4、科研开发优势。包钢稀土研究院是目前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专门从事稀土研究的专业机构,先后承担过千余项课题,取得重大成果500余项,有近百项科研成果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稀土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年处理稀土精矿能力已达14万吨,是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2倍。包头稀土精矿处理能力已达11万吨,因此稀土上游产品供大于求。

(二)产品趋同、集中度低

我区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料生产基地,产品大多数为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原料型初级产品。目前全区稀土工业产品结构中,上游产品50%,中游产品占38%,下游产品仅占12%左右,产品结构明显不合理。

(三)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企业产品直接出口量占产量的40%,大多为原料型产品,由于市场主要在国外,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也大。

(四)科技投入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进入九十年代,我区稀土产业发展不仅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而且投入分散。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稀土应用研究人才短缺,使稀土应用产品开发缓慢,这将大大制约我区稀土产业未来的发展。

(五)企业改革滞后、行业自律机制难以形成

目前,由于利益驱动个别地区和单位不顾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要求,对稀土分离以前的项目还有盲目扩大规模并重新布点的现象;传统观念仍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中小稀土企业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间难以形成横向联合。

三、内蒙古稀土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区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依托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技术,走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路子,提高稀土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内蒙古稀土工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内蒙古稀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稀土中、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企业联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内蒙古稀土产业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稀土制造业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05年,自治区稀土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稀土下游产品的比重达到自治区稀土产业的50%,集中精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稀土原材料(中游产品应占绝对优势)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到2010年,稀土产业发展基本形成四大稀土产业链,稀土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下游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70%,把我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开发、生产基地,打造世界稀土制造中心。

到2020年,充分发挥四大稀土产业链优势,使我区稀土及相关产业形成四个百亿元工程,使我区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促成相关产业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稀土将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成为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发展重点

根据市场需求,适度集中优化和稳定发展上游产品,加强、巩固、提高稀土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稀土中、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努力开拓市场,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要以包头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加快内蒙古稀土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产业优势,延伸稀土产业链,一是以稀土镧和钕为主要原料,由储氢合金材料到镍氢电池、电动车的产业链;二是以稀土钕、镝和铽为主要原料,由稀土永磁材料到永磁电机、电动车和IT业等的产业链;三是稀土铈为主要原料,由碳酸铈化合物到稀土硝酸铈氨液晶显示器专用腐蚀剂和抛光粉等高端稀土铈类化合物等的产业链;四是由氯化稀土、稀土稳定剂、稀土改性MC尼龙、工程塑料等产业链;依托内蒙古稀土集团,以稀土高科为龙头;发挥集团作用,加快多种经济形式的企业资产重组,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高技术中、小稀土企业,坚持以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四、稀土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稀土行业项目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稀土产品结构调整目标。控制稀土精矿生产总量,停止稀土矿山项目的审批,严格稀土冶炼项目审批。

(二)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加强稀土行业企业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内蒙古稀土工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根本性转变。整顿现有稀土企业,对在限期内仍不能达标的企业要分阶段限期关停并转。

(三)以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契机,为稀土科技人才发挥一技之长创造条件,并通过新的体制来培养和吸引人才。

(四)充分发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稀土工业园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技术来开发建设稀土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快内蒙古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五)完善自治区稀土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和银行资金向稀土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生产投资,逐步建立退出机制,使基金滚动发展,专项用于成长性好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和应用项目建设。

(六)加快稀土信息化建设,依托全国稀土信息网、钢铁网等现有基础,建立起自治区稀土工业统计及数据库联机网络,拓宽信息渠道,适时发布稀土产业发展信息和市场信息,既为稀土企业发展服务又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带动稀土产业加速向新型工业化发展。

(七)应建立稀土战略资源保护政策,设立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组建的稀土资源储备基金。主要用于在稀土价格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购买稀土资源,从而稳定稀土价格,实现稀土资源总量控制。稀土储备基金实施保护性购买的稀土产品主要是稀土精矿、碳酸稀土和氯化稀土。

上一篇:电动汽车专业发展下一篇:一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