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管理会计现状(12篇)
1.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篇一
浅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迅猛发展,信贷规模加速膨胀,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贷款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贷后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大软肋。如何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商业银行
贷后管理工作的现状
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商业银行信用到该信贷业务完全终止前,信贷人员对可能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信贷管理过程,包括贷后检查、风险监管与预警、贷款本息收回、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贷款管理、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内容,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分析起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贷后管理认识不足。贷款发放后,一是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风险时,只能被动接受;二是信贷人员多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如此种种“重放轻管”的观念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
(二)贷后检查履职不足。一是贷后检查易流于形式。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工作起来比较琐碎,这就需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用在这一项工作上,使贷后管理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易停留在表面。二是对贷款客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缺乏必要手段。三是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目前,基层信贷人员过于注重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
(三)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从大环境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从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管理层面来看,对客户的风险揭示、处置不到位。
(四)贷后管理能力不足。信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普遍存在着客户经理数量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
加强贷后管理的对策。
在可控范围内对造成贷后管理薄弱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全方位构筑贷后管理体系,是强化贷后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崭新的贷后管理理念。贷后管理是银行全程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是价值实现的关键阶段,因此必须克服“重贷轻收,重贷轻管”的思想倾向,将贷后管理做到实处,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加大贷款质量考核指标的比重,对形成不良的要从严问责,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发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信贷管理队伍是保持商业银行业务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培训学习力度,不断更新知识。只有高素质的信贷人员,才能培育出高效益的客户。此外,信贷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三)强化贷后监管,构建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时间及频率要求,对检查质量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二是要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四)加快立法,构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进行贷后管理的有力保障,目前必须加快立法,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为金融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篇二
1 我国水库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设施方面的问题
挡水坝。一般的挡水坝的标准很低, 是采用均质的粘土, 而一些小型的水库通常没有进行设计, 所以工程设施的建筑物一般达不到标准, 而且有一部分的分挡水坝的坝基清理工作不好, 没有建设反滤层, 所以渗漏很大。而且在和山坡的交界地没有设立排水沟, 坝体被山坡的积水冲刷。而上游也没有建立护坡, 所以被风浪冲刷。
溢洪道。一般的泄洪道是在原山坡开设的, 通常都是开敞式的, 长时间的使用以后, 那些没有安装墙盗和底板的泄洪道都受到破坏, 但是那些安装的也会有一定损坏。当溢洪道的宽度达不到标准时, 遇到很大的暴雨时就会使水位接近坝顶。
放水涵管。一般都采用的是方形的砌体, 经过使用几十年以后, 很多都出现了漏水现象, 而且这些泄露的水会冲刷周围的坝体, 使得坝体造成空洞, 就会出现塌方。
渠道。一般的渠道都不会进行防渗处理工作, 所以会有很多渗漏, 而且农田的灌溉一般都是漫灌或者是串灌, 所以用水很慢。这样就会造成边坡的塌陷, 使得渠道被堵塞, 它的功能会被破坏。
进库道路。长时间的使用导致原有的一些道路不能通车, 有的即使能够通车但是一旦下雨天, 路面就会出现那泥泞, 也不能继续。一旦发生事故, 就很难进行抢救。后果是很严重的。
1.2 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山塘水库一般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 那是并没有把水当做是一种商品, 所以水的使用是免费的。而对水库的管理费用通常都是政府来负担。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的部门也有很大的变化, 用水对象由原来的农村集体单位变成了个体农户, 水库运行管理维护费用要靠收水费来维持。要向习惯于无偿供水的农户收取水费和派工维护工程变得非常困难, 加之水库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个别水库无人管护, 一些水库设施遭受人为破坏严重, 难以发挥水库工程应有的工程效益。
2 对水库的管理措施
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 要主动争取各级有关部门支持, 多方筹集资金, 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同时, 要促使全社会关注水利工作, 加快自身管理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改革, 发展多种经济, 增强经济实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逐步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措施
对病险水库的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对坝高不够, 坝顶宽偏小的小型水库, 要根据水库工程级别, 重新进行水文计算, 复核设计洪水, 确定坝顶高程和坝顶宽。对于坝坡要按规范规定和坝坡稳定计算, 确定坝的坡度及护坡结构。对土坝要进行坝体抗滑稳定分析复核, 注意检查不均匀沉陷和裂缝出现。对于坝基渗漏大、坝体填土质量差的水库, 要进行坝基防渗灌浆和坝体固结灌浆处理。
确保溢洪道泄洪。溢洪道欠宽的, 要按校核洪水的最大泄洪流量, 确定溢洪道宽度和最大过水深度, 以此来确定溢洪道宽度。溢洪道未衬砌的, 要进行衬砌, 保证溢洪道安全泄洪, 以保大坝的安全。
改造放水涵 (管) 洞。放水斜涵 (闸) 管和平涵管漏水的, 根据各水库工程的特点, 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案, 进行防漏防渗加固, 漏水严重的应进行封墙后另外开凿放水隧洞。
渠道防渗。为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缩短放水时间及节约水量来确保灌区用水。必须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 其经费可以通过政府、水管单位投资和灌区受益农户投工投劳来筹集。
完善水库对外的道路。水库对外交通道路和通讯设备, 是抢险工作的根本保证。它能使抢险物资和人员迅速送达水库, 避免出现重大的灾害事故。水管单位要会同交通部门把水库与公路干线连接的道路, 列入当地的交通公路网进行修通。
2.2 非工程的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依法治水的能力。各级政府和水管单位, 要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力度, 宣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 水也是商品, 要有价使用, 要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保护水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按用水量对用水户征收相应的水费, 共同管好水, 用好水。
落实责任, 加强巡查。小型以上水库由水行政主管单位管理, 防汛责任人由所属乡 (镇) 的乡 (镇) 长和各水库电站的负责人共同承担。小型水库和山塘由所在行政村管理, 防汛责任人由所在行政村的村主任承担。全县山塘水库全部落实水库巡查员, 1万立米以上的水库县水利局给予水库巡查员年补助资金600元。
实行一水多用。根据山塘水库的条件和特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产业, 水库不能单一依赖农业灌溉用水收费来维持, 要利用自身的优势, 一般有条件的可建设乡 (镇) 供水项目, 解决乡 (镇) 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也可利用水库或渠道的水头落差进行引水发电, 建设相应规模的小水电站, 与当地电网并网供电。
发展多种经营。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山塘水库, 要发展种植经济果树、速生丰产树林、经济竹林等。同时, 利用水库进行养鱼、养鸭、养鹅, 水库区周边可养鸡、养猪。以种植业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反过来养殖业又促进种植业的发展。至于发展经济所需资金, 可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和个人集资等多方面筹集。通过发展经济, 增强水管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水管人员的待遇, 稳定水管人员的队伍, 做好水库工程管理工作。
结语
山塘水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历史遗留的、有工程设施方面的、有工程管理的、有交通的, 这些问题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外, 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才能使水利工程造福于社会, 造福于人民。加强山塘水库的监管力度, 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实施山塘水库维修改建, 提高饮用水源质量, 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 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山塘水库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山区, 有很多小型或者微型的山塘水库, 他们广泛的分布在各地, 但是这些水库一般的修建时间都很久远了, 它为各地农业灌溉工作提供很多帮助, 但是由于这些水库就见时间过长, 管理不当, 而且很久都没有合理的修理, 所以, 它的功能已经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我国水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篇三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管理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为了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实行教育改革,因此,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量也明显得到了提高,这就给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预算管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在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资金使用的基础。其预算管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提高对高校经费预算管理的认识,是提高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但是,现如今各大高校管理者甚至上级领导都存在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建设上,忽略了资金预算。有的高校虽然制订了财务预算计划,但是制定的内容不全面,编制不准确,执行过程也没有按照规范严格执行,还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制订预算管理计划。这就导致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下降,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严重,造成财务目标与财务预算的脱节。
(二)预算管理规章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家关于高校预算管理制度规范的法律文件只有《高等院校财务制度》,还没有完善出台相应的经济法规,虽然部分省市自行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但是其科学性不够,也无法应用于全国范围。另外,各大高校自行制定出的规章体系也缺乏合理性,有的财务管理部门甚至对这些制度视而不见,预算管理只是在搞表面工程,无法发挥实际功效。
(三)预算管理缺乏执行力度
根据国家财政部门对预算管理的规定,各高校要严格统一执行,不得违反法律规章。但是,由于目前高校自主力的不断扩大,致使国家预算法规成为了摆设,经费超支现象日益增加,预算法律空有其表,资金随意更改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在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控制力度不严格,编制不精细,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
(四)高校预算管理者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高等院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教学机构,涉及的部门和人员多,经费收支量大,内部结构繁杂,与其他机构相比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更大,对其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因此,经费预算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是财务资金能否实现合理运用的关键,是高校所有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高校领导一定要加强重视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预算意识,加强管理观念
要保证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合理性,就一定要从根源上提高校领导和全体员工的预算意识。首先,高校领导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只有他们切实关注预算管理,才能保证工作的规范顺利实施,才能实现上行下效。如果校长等领导者都漠视预算管理,那么势必会造成财政人员的不作为,工作无计划。其次,高校的财务人员要定期提供预算的执行分析情况,不仅要向高一级领导提供,还要对外公示,让全校人员进行监督,让校领导对资金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强化全体人员的认识。最后,高校要对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家明确这项工作不仅是财务人员的事,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也息息相关,保证实现全员参与,使预算管理上下一盘棋,进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健全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高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是如此,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规范,就无法保证其顺利实施。因此,各大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资金浪费的现象,降低潜在经费危机,要提高财务的整体管理水平,具体办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高校预算管理的制度编制要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在体系中还要明确规定资金的筹集办法,使用细则,年度计划等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项工作的准确落实。第二,高校的预算编制要及时准确,自下而上逐级进行编制,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弄虚作假。第三,高校的预算管理编制体系要科学合理,要经过具体的调查研究,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能随意而为。有些高校的预算编制不合理,不科学,不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还会阻碍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高校预算管理的内容尽量做到精细化。高校是一个涉及人员众多,资金流动频繁的教育机构,这就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工作不细化,就很难明确每笔款项的使用情况,容易造成资金混乱。
(三)重视培养高素质预算管理人员
现如今,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主要依靠的都是人才,一支高素质的预算管理人才队伍是各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任务量大,资金收支频繁,涉及到的人员众多,因此,培养和建立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前提。对此,各大院校可以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组织预算管理讲座,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实施员工激励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清.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5):79-48
[2]徐兴权.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3):285、73
[3]冯彦妍.高校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
4.考试关系之医患法律关系现状浅论 篇四
1 医患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医患法律关系是指被民法及医事法律所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地说,是指医疗方受患方的委托或其他原因,在对患方实施诊断、治疗等医疗行为的过程中,受现行相关法律所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是医患双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与民事法律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医患法律关系根据《民法》有关规定可分为三类:(1)医患合同关系。医方向社会不特定的主体———患方发生出愿意接受患者就诊的邀约,邀请患方申请挂号,在医院受理挂号之际,医患合同即告成立。绝大部分医患法律关系均属于医患合同关系。(2)医患无因管理关系。是指医方在未与患方设立合同,没有约定或法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患方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受到损害,自愿为患方提供医疗服务行为而建立的关系。(3)医患事实合同关系。患方未办理挂号,但医疗方已开始实施医疗行为,即医疗方事实已履行合同内容,视为合同成立,此谓医患事实合同关系,如医疗方对通过绿色通道送入的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行为。
2 医患法律关系的现状特点
2.1 医患法律关系的现状 与传统医患法律关系相比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法律关系发生如下变化。
2.1.1 医患双方的目标发生差异 计划经济时代医患双方的目的和目标具有追求单一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医疗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医患双方的目标发生了差异。
2.1.2 医患法律关系的属性发生改变 传统医患法律关系主要受医事法律所调整,属行政法范围,医疗方处于主动地位,而根据目前的司法解释和实践,医患法律关系主要受民法所调整,医患双方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合同(契约)关系。
5.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篇五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我国银行业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个人金融服务的重要一极——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方兴未共,并已步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怎样,碰到怎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促进发展,笔者仅就上述方面在此浅析,以抛砖引玉。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与定义
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从字面上理解为“私人办的银行”,它不是指银行组织的私有产权属性;也似乎是指向私人或个人提供的银行服务,但其实不然,私人银行是源于对银行业务市场的细分,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高净值”客户提供的私密性极强的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投融资服务。它兴起于西方国家,现已发展成为西方银行业面向社会富裕人士的重要战略服务产品。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与区域趋势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6世纪,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被驱逐出境,为欧洲其它国家的皇室高官们提供了私密性、卓越性突出的金融服务,在瑞士逐渐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银行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进,私人银行现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最为高端的理财服务,是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裕阶层服务的,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提供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已成为驱动银行国际化、占领全球银行业制高点的动力,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成为面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的高层次金融服务。瑞士是世界私人银行服务最发达的国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提供者是瑞士银行,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高盛、汇丰等著名金融机构提供。
纵观西方同业,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面向高净值客户,一般需要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金融资产。
2、服务产品。提供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产品服务,甚至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其它形式。
3、服务价值高。据国外统计数据反映,私人银行业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程度的10倍左右,且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4、服务方式。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私人银行专业人员必需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关系维护能力,往往具备工商管理、CPA、律师等专业资格,在资产管理、证券、税务甚至慈善事业等多方面具有从业经历和丰富经验。
私人银行近年来在亚洲快速发展,据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亚洲大约有2/3的资产并非通过私人银行管理,因此,亚洲私人银行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花旗集团预计,未来5年内,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私人银行业务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该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规模分散的局面,瑞银管理的亚洲私人资产总计500亿美元,但即便像瑞银这样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足9%。瑞信2010年末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达35%。过去10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毫无疑问,亚洲区域和中国本地必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新兴主市场。
三、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现状
2005年,瑞士友邦银行将私人银行引入我国,其后花旗、德意志、渣打、汇丰等也推出了各自的私人银行业务。国内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于2007年在上海第一个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3月获得国内首张由中国银监会颁发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牌照,其它银行也纷纷先后开办了该业务。目前,从客户数和资产管理来看,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可作为中资行私人银行的第一梯队。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属于第二梯队的。其它银行也跃跃欲试,部分券商也成立了专门的财富管理部门,向“准私人银行”靠拢,第三方机构也是摩拳擦掌,私人银行领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分析国内银行加速创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
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近两年政策调控信贷偏景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促进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
三是布局战略业务的增长点。2010年建行和福布斯中文榜联合推出的《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中提到,中国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总额将比同期增长4.1万亿,增幅22%,高净值人士将达到38.3万,意味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拥有极大的机会。目前,招行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已经超过1万户,户均资产达到2100万元,连续三年保持了35%的增长。
四、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不甚明晰
时至今日,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差距依然不小。首先,从法律地位上来讲,涉及私人银行准入门槛、经营模式、投资范围、行业标准等多方面。
目前仅有工行和农行拥有银监会颁发的私人银行牌照,但其他机构也同样进行着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活动。拿牌当然可以做,不拿牌也可以做,没有成熟的模式,私人银行都还需要探索一段时间,其在法律地位上的尴尬还有待时日。
经营模式和投资产品等方面有待突破,2009年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权;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除上述不明确的规定以外,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业务指导办法,也没有明确标准的准入门槛,至于投资范围等更未明晰,操作上、发展上都存在监管法律法规的缺位,容易导致业务发展的不规范。
(二)管理体制的不协调
私人银行业务在管理机构、考核机制、利益分配等多方面仍然不能较好地理顺。面临营销平台共享,分配利益,成本核算,激励约束机制等建立,调动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性的大挑战。
一是如有些成本如传统转账、结算和网点服务,很难精确地核算到私人银行的成本中去。二是管理机构设置上,国有大行一般是将私人银行设置为零售业务部下的二级部门,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倾向于依靠原有的资源,而招商银行虽然设立了单独的私人银行业务部,但总经理也是由零售业务总经理兼任。
三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只是门槛比一般个人理财更高一点.对于主流的“欧洲咨询模式”,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私人银行与零售部门对高端客户的争夺,难免造成内部“打架”。
(三)业务人才较为缺乏
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同于一般理财,私人银行实现的是从“开药铺”到“开医院”的转变,有无好的“医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比国外经验来看,一般必须具备AFP、CFP、CFA、EFP资格之一,同时拥有律师、会计师等多方面的能力。
引进人才的途径有二种:一是内部培养;二是外部引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之初,从内部选择、培养人才是第一选择。然而,由于在服务范围、专业能力上差异较大,从现有人员中培养也并非易事。而引进则受员工职业规划、薪酬竞争能力制约,国内银行又不占优势。只要私人银行业务跑马圈地的速度还在加快,对人才的饥渴现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或许私人银行人才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2008年,花旗、汇丰、东亚、渣打等外资行相继在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最初的私人银行市场,几乎被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德银、荷兰银行、花旗等世界顶尖级的大行所垄断。一场金融海啸,压得上述银行喘不过气来,也使得客户选择私人银行投资QDII等产品损失惨重,高净值客户也趋于谨慎。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提供理财业务之外,仅作为代销的一种渠道,更多是与PE、私募、信托等合作,真正有能力开发、创新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少之又少。
五、措施和建议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是蕴含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在内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西方私人银行业务成熟的管理模式、吸取其成功的运作经验,并依靠对本土市场的资源、关系优势,我国私人银行将逐渐走向成熟。要加快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力度,以利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私人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首先,产品范围扩大的需要。我国目前仍是金融分业经营,但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在某些发展比较好的地域允许进行试点和突破,有益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不然仍将受制于投资产品、范围。其次,私人银行规范运作的需要。私人银行面向高端人群,提高高附加值服务,对于人员、管理、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专业打造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一方面,大胆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精心挑选具备必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良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并通过“传、帮、带”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和开发,加快私人银行产品经理队伍、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
(三)丰富私人银行产品,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由此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在充分认识到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将其与普通银行客户差别开来。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打造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全新经营理念,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品牌。
(四)持续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应当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内银行是一项较新的业务,必须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对于三大风险的管理要以戒备为主,立足于完善且严格履行的定性管理基础。国内银行应当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
控环境以此管理操作风险,制定一套辨认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把持部门负责监测全部流程的履行。对于流程之中的每一个程序及风险易发点,都要制定专门的操作准则加以预防。一个规范的操作风险监控框架可以同时戒备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产生。
6.浅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六
云南行政学院
研究生学科论文
科目浅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与对策 班级
2016级校内行管班
姓名
杨海词
学号
162038
浅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目前,地方政府存在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的状况。要通过加强科学决策,落实责任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来提升。
关键词:地方政府 执行力 现状与对策
一、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现状
地方政府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战略方向和“战术行为”实施到位的基石,也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行使公权力的根本。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缺乏执行力,一则无法落实到位,二则不能让公众受益,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更是无从谈起。政府执行力适当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目前有些地方政府执行力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各级地方党政负责人每次大会讲话都得鼓舞斗志。但很多报告与讲话通过层层过滤传达,最终很难在基层产生预期效果。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总打自己的小算盘,“利己则执行,不利己则推诿”。在履职时也是“前有政策,后有谋略”。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的利益偏好,千方百计追求新政绩,一味地玩新概念。有些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很快被社会效仿,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腐败奇招,比如,2013年新华网报道的“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子宴请官员”等新闻,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是违反“八项规定”的“创造”。
(二)执行意识淡薄,执行能力有限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工作态度不端正,官僚主义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浮躁,逃避困难和责任,布置多落实少,一些任务久拖不决,只会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或者进行一般好找的简单方法。更有甚者采取简简单粗暴的方法抓落实。有些地方领导不注意学习,政治素质低,不能理解1 上级的意图和政策精神,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导致政策贯彻起来“走样”、“变形”。有些地方领导知识水平有限,对中烟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或作僵化和教条式理解,思维滞后,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的尺度总是把握不准,使是行李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比如,中英提出吸引外资,有些地方政府曲解此政策,以为吸引外资就是大办开发区,因而大量侵占农田。这种大搞开发区建设的做法,结果是外商没引进来,土地却被大量闲置。
(三)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不畅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政策目标及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沟通与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假货泛滥,就是由于工商、公安、质监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互通情报,没有建立高效执行信息反馈机制,没有采取统一协调行动所致。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涉及环保、财政、税务、城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条块分割、缺乏衔接的情况也常常出现。
(四)本位主义严重影响政策执行
有些地方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国家出台的呃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活用足,特别是那些易于出政绩、获取上级好感和肯定的政策,执行得及时充分,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理不睬。明明政策对头就是顶着不办或者变通执行,中央三令五申教育不能乱收费,下面就是变着法子收。国家严格控制滥征农田搞开发,他们就变征地为租地,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形同虚设,破坏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地方政府执行力面临着市场法则、利益博弈的严峻考验,利益驱动往往消解了地方政府执行力,而尚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低效软弱的执行机制,则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
二、当地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执行力实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代表当地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建立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个共同追求,而政府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政府的执行力来体现,需要良好的执行力作保障。无论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还是政府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实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则将一事无成。执行力强的政府起运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要达到这一目标,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科学决策并将决策纳入法治轨道
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还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而领导的决策素质对科学决策起关键作用。如果地方政府领导如果地方政府领导按照信息准全原 则、可行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科学地确定目标,拟定可行性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选,这样其所定政策就比较科学,容易实施。对领导决策要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决策者责任制,明确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乱作为现象发生。
(二)建立权责清晰的高效政府
合理界定地方备级政府职能的边界,变无限的全能政府为有限的有效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对市场可以有效运作的事务,政府不包揽;企业能够自主经营的事务,政府不指手;社会可以办理的事务,政府不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行为规范、廉洁高效、执行有力的社会管理王体。正如北京市那样,将65个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向市民公示,明自己的取权范围和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市民可以上网查间。这样能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适明,市民通过这份“权力清单”可以了解到行政机关期些能做、即些不能做,更好地对行政不作办、行政乱作为进行监督。
(三)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
实行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各层级、职级所承担的责任,制定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的执行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责,给权给利都比较容易,但责任追究比较难,如何发现责任,确定责任,追究责任是问责制成败与否的关键。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行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因此“行政首长问责制”必须实行细则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在严厉约束各级行政首长的同时,能藉此激活各级政府施政的积极性。要建立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和公告公共政策的执行标准、执行程序、执行时效,定期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行指标测定和民意测评,以群众认同度、群众配合程度、人民满意程度为其衡量标准,并设立行之有效的责任投诉机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执行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说到底取决于公务员的执行力,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辞退制度,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公务员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执行之路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前进,其结果才不会背离党的宗旨。公务员单有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
优良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明确上级政府的意图,体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公务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把握政府政策的“尺度”,使政府好的决策、好的发展战略、终极标3 准不降低,基本宗旨不走样。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执行政府政策的“速度”,政府的决策与计划在执行中是要讲时效的,抓住了时效性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比如外商来投资,符合政策也符合要求,到政府办手续几天内能办的不给办,一拖就是几个月半年,最后,人家等不及跑了,机遇就会丧失。公务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把握执行政策的“力度”,政府的战略与策略,制度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到位、是否打折扣、是否虎头蛇尾、是否停留在口头上,这都关系政府决策执行能否到位,政府的计划和意图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公务员的高度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法制法规,又要靠教育、引得、灌输形成。要开展服务意识教育、使命感教育,灌输“便民为民”的思想。公务员还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公务员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负其使命。
(五)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以身作则风气
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三个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但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热束于上报纸、上电视出风头。他们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切买行动”。为此领导要有“公仆”思想,正确地运用行政权力,更好
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领导百先要去除本位主义,要顾全大局,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保证权力干净运行。作为领导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必须做好,要求公务员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且不留余地,只有记样,才能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作为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加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真正吃透法律政策的精神,要经常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原汁原味地在所管辖的地区贯彻落实。同时要关心下属,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帮助下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去做好本职工作。
(六)建立电子化办公系统,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政府执行力的电子化保证系统,电子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议召开远程化、公文传输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面口业务网络化,用电子政务使政府服务由传统柜台式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加强信息反馈,信是反满要经常化、制度化,要确保信息,沟通的广度、深度和真实度,建立并完善多居次、多功能、内外沟面、上下结合的信息控制网给,据加政策执行印适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不对执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对称状态,公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政府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七)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立法健全,执法严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影响社会成员对政府的理解和配合,进而影响政府本身的执行力。法制不健全会增加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难度,使政府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都处在艰难的平衡与折衷之中,从而直接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发挥。目前我国执行效益低下,2002年我国的税收收入1.5万亿元,税务人员100万,成本占收入的8%,美国的税收高于我国,税务人员只有10万人。成本仅占收入的2%。执行主体的会议费、接待费、小车费、电话费居高不下。因此,必须建立严格制度加以控制,社绝浪费现象,切实降低执行成本。
政府执行力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优势,开拓合作领域,完善监督机制,构筑互补互动发展新格局,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钮菊生论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同题与对策[J].学习论坛,2012(3)[2]高放伟,论改善民生与政府执行力的提升[U].学木论坛。2012(4)[3]陈朝宗,关干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思考[J].东南学术,2065(6)[4]汤金洲社会转型期政府执行力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11(7)
7.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篇七
关键词:空白证单,电子化,现状,发展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化在各个社会领域内地不断推广, 使检验检疫局的各项工作也逐步融入了电子化潮流。目前, 产地证签证业务系统已升级为二期, 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空白证单管理曾缺失的系列功能, 改变了单一的纸质台帐管理现状, 也扩展证单管理的作用, 既细化了流程, 亦达到了证单出、入有痕的效果。
二、空白证单电子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国外海关对伪造原产地证书的情况曾遭遇大量的退证查询。据不完全统计, 某检验检疫局在2002年普惠制产地证退证查询总份数为527份, 伪造证书的份数为0份;到了2003年, 退证查询总份数为990份, 伪造证书的数量上升到418份, 约占全年退证总数的42%。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国政府签证机构的信誉, 从2006年4月1日起,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加大对原产地证书的签证管理工作力度, 对空白一般原产地证书建立登记、保管和领用制度, 但对空白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及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却没有相应的要求。实际上, 普惠制原产地证书及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具有比一般原产地证书更高的经济价值, 进口商凭证书可获得关税减免的优惠, 能给出口商和进口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这一意义上讲, 它们相当于有价证券。
在如今全球经济低迷的时期, 很多企业为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 都以申请产地证来减免关税, 也有情况是进口商以要求出口商提供原产地证书为由才能接受货物, 但有时由于产品不符合原产地签证规则而无法申请到证书。在这种迫切而盲目的情况下, 企业有可能做出伪造原产地证书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旦被退证查询证实, 将会影响企业和国家签证机构在国外的声誉, 在经济上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检验检疫局产地证签证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以“抓源头、严管理、重导向、强手段”为理念, 以产地证签证业务电子平台为载体, 切实做好空白证单管理工作。
三、当前空白证单电子化管理的现状
当升级为二期系统后, 产地证证单管理流程完善了局端出库、企业端领用、核销、作废、统计等功能, 能够将空白证单的每一操作流程都永久地刻录在案。这种证单管理电子化服务的变革, 在很多方面透射出其明显的优越性, 但也需要经历漫长的实践、摸索、分析, 进而逐步完善。
1. 操作流程繁琐, 系统开发尚待完善。
虽然系统完善了空白证书的流程可追溯性功能, 但对于操作核销和作废的工作相对比较繁琐, 如局端要通过企业递交的产地证使用核销记录进行核销和证书作废, 都要按照相应的流水号逐项输入系统, 流程繁琐、时间冗长。
2. 制度严谨性不够, 企业缺乏责任意识。
以往证书只有购买记录, 没有核销记录。而目前本辖区对于购买、核销的操作规范是:当企业购买空白证书时, 必须同时递交使用完毕的核销记录表和作废的原产地证书, 但很多情况是企业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主要原因是企业更换申领员过于频繁, 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而一些被称为“老油条”企业却总以种种理由搪塞, 以拖延核销记录。作为窗口肩负着服务与把关的职能, 在企业不够重视和配合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硬性规定使其规范化, 最终会阻碍了证单电子化管理发展的前进步伐。
3. 沟通平台狭窄, 信息流通不畅快。
目前, 我们利用科学化的电子手段, 包括微博、QQ平台可将局端的最新信息发布给签证企业, 使其及时了解到更多的资讯, 能及时解答相关的疑问, 能及时而完整地将相关资料和通知共享给企业。但是在本辖区的签证企业中尚存在着一批接受信息相对闭塞的特殊群体, 他们是缺乏公开网络的、没有传真的系列困难, 这势必无法将信息覆盖到全部企业, 严重阻碍了检企沟通。
四、针对空白证单电子化管理优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 发挥借鉴思维, 不断完善电子系统功能。
虽然电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白证书在局端操作流程的便捷性, 但对于核销与作废操作相对繁琐情况, 依我之见, 可借鉴通关单打印模式, 能自动跳出空白证单购买信息并以输入流水号模块完成, 能确保每份证书的合理、正确的使用。
2. 规范管理制度, 逐步提升企业责任意识。
推陈出新, 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服务举措, 才能更好地应用和发展。企业方面的诸多原因是人员迭换频繁和信息断裂, 那么签证人员就应详细地告知企业办理人员如何去做好登记和核销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以提升他们肩负的责任感。另外配以相应的措施, 如申领员扣分、企业诚信度降低、加强签证调查力度等, 直至该项工作深入人心, 引起重视。
3. 拓宽沟通渠道, 打通企业信息任脉。
熟悉系统和业务, 做好企业沟通是各项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 电子化信息平台包括企业QQ群、E-MAIL、微博、传真和电子屏幕, 这些都是在条件的允许下才能进行。而对于不具备以上条件的, 或许可以尝试搜集企业申领员的手机号, 发挥局端短信群发功能。特别是新系统的升级, 最好应以行政指导、培训会、交流会等形式, 让企业能及时掌握相关的操作和规定。
五、结语
总之, 产地证空白证单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是规范产地证正确使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在不断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 不断提升签证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创新能力。唯有精湛的业务技术, 才能在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驾驭的游刃有余, 以通过借鉴模式、不断优化系统、做到广泛宣传和应用, 朝着便捷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8.浅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八
一、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多数教师还依赖“左抄教参,右抄教案”,教学方式仍是“听、写、读、背、考”老一套,与课程改革要求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相径庭,谈不上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二是青年教师留不住,存在“骨干名师都市飞”的现象。因为农村小学多数偏远落后,很难吸引师范毕业的年轻教师,只要有机会,他们会千方百计调到乡镇,乡镇的教师也会想法调到县城。三是课程难以开足开全,往往一个教师要承担一个班所有的课程。音乐、美术、体育、劳动、自然科学等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此外,近几年小学还开设了英语课,但毕业于师范院校英语系的老师极少。
二、学校合并后带来的新问题
一是孩子上学路途较远,渴望就近入学。为了避免孩子上学奔波,不少家长只好找一些车辆接送孩子,限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些车辆大都是无证的小面包车,甚至是机动三轮车,司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安全隐患多。对低龄寄宿学生来说,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必然引发心理焦虑。在一些农村小学门口,每周一都会出现孩子与父母分手时哭声一片的场面。二是教师工作繁重,身心压力大。目前中心小学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许多学校的教师们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学生生活。他们普遍反映,学生低龄寄宿,洗衣、吃饭,夜间解手、晨起洗漱都要教师操心,从早到晚身心无法放松。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是多数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对有过错的孩子,往往奉行“棍棒教育”, 很少从精神上关心孩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二是认可“读书无用论”,对孩子的学习听之任之。三是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些孩子缺乏应有的父爱和母爱,心灵更容易受到创伤,易形成孤独、自卑的性格。一到寒暑假,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或者成群结队流连于网吧、游戏厅,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孩子本人的成长,这都是不利的。
四、对策与建议
政府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同时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一些基础教育设施薄弱的学校,要实行政策倾斜,使得教育投入能最大限度发挥效能。
制定向农村教师倾斜的优惠政策,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对农村教师补助还需要得到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央财政的投入保障。
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方式要多样化、科学化。比如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农村与城市学校“结对子”,实行名师专家定期下乡传经验、带徒弟等。
多角度核定教师编制。现行的教师的编制制度仅仅考虑了师生比,要真正从农村教育实际需求出发,考虑课程开设门类与教职工比,班级数、周课时和教职工比。寄宿制学校可以参照幼儿园的保育员政策,设置生活教师岗位。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有的设备,对农民开展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家长素质。如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室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完善留守儿童工作体系。要逐级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针对每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村委会可以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我国是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村人口的大国,农村教育应该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点,这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关键。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来给农村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农村小学教育才能健康发展,迎来真正的春天。
9.浅论管理会计现状 篇九
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主要是指对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等进行设计。对建筑工程而言, 给排水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的供排水、水处理情况, 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与此同时,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 也是我国各个高校建筑给排水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设计理念则是建筑给排水课程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 只有合理的设计理念, 才能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进而促进我国高校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的完善, 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以及现状, 并且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期进一步优化并完善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专业教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 课程设计理念; 关键要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工程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运输,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现如今, 建筑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 我国各个高校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专业的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 必须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理念进行研究, 明确高校给排水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鉴于此, 对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理念进行探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
为了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将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1]。现阶段, 尽管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设计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受到种种客观因素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其实际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 目前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图形绘制软件的实际应用较差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 使我国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这种时代背景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技术的实际发展需求, 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要求,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计算机软件系统在绘制图形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借助计算机不仅能够增强图形绘制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图形绘制的准确性。但是, 这种绘制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即计算机复制与拷贝的容易性, 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绘制抄袭等问题。
(二) 学生自身思想认知的欠缺[3]
一般情况下, 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是在学生的基础课程完成之后, 再开始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 且该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三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就业、考研或者出国, 大多数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均持敷衍的态度, 没有在思想层面上给予该课程足够的重视, 导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上课态度散漫、敷衍了事。
(三) 课程教学缺乏创新
在这个知识即竞争力的时代, 社会上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也要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在设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 采取有效措施发散学生思维, 扩展其知识面, 进而增强其创新能力[4]。但是,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 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使得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
(一) 学科交叉理念
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采用学科交叉理念,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为满足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 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加强与其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现同类学科之间的知识互补。利用学科交叉理念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需要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合: (1) 可以与土木工程学科相结合。建筑给排水工程, 主要是对建筑内部的水系统进行设计, 对其传输、净化、处理环节进行设计, 而此过程需要土木工程学科知识进行支持。在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时, 需要将土木工程的知识融入其中, 结合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去优化课程内容。 (2) 可以与水利工程专业相融合。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与水利工程在学科研究上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二者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 都是以水为研究主体[6]。 (3) 能够与环境工程学科相融合。建筑给排水工程研究的主体对象是水循环系统, 而水循环系统对城市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因此, 再进行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时, 需要考虑环境工程, 从而去设计环保的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学科, 水环境是其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对于水处理与污染治理, 都是水环境研究的重点。而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要对污水进行收集与处理, 需要环境工程学科的知识进行支持。
(二) 环保节能理念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需要与节能环保理念相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再加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 目前环保节能这一理念已经深入我国的`各行各业,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也不例外。采用环保节能的理念进行给排水课程设计, 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充分使用节水设备。对于给排水工程的水循环系统, 水龙头需要选择节能环保型, 水压在0.1MPA范围内, 水流量每秒在0.154L之内。水龙头的水嘴密封性要达到标准, 从而有效的控制出水量。 (2) 节能设计。热水的供应, 是给排水系统中设计的关键环节。其需要充分的利用热能, 需要考虑热能的供应方式。对于建筑实施热水的供应, 温度在60度左右最为适合。主要是由于热水能够杀死水管内的细菌, 还能够避免热能的损失, 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再进行回水系统设计时, 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 计算ER值, 从而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 管材的选择。对于管材的选择, 推荐使用优质塑料的管材, 其能够避免生锈, 防止腐蚀现象的发生, 适合长期使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 不断的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识。只有提高了认识与重视的程度, 才能将环保节能这一理念贯彻应用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过程中, 进而更好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三) 设计者责任心认知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 最重要的应该便是设计人员的责任心。责任心不仅是每一名参与设计的人员个人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 同时也是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每一项建筑、工程的完成, 最不可或缺的便是每一个设计师对该专业设计的责任心。高校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也要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作为教学重点。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选择几个生活中由于责任心缺失, 而导致建筑给排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进而对威胁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例进行讲解, 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设计人员责任心的重要性, 督促其自身不断增强职业道德, 进而为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提供安全方面的保障。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 同时对现阶段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现存的主要问题:图形绘制软件的实际应用较差以及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研究了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学科交叉理念、环保节能理念以及设计者责任心认知。总而言之,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并且根据社会与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白梦竹.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及节能理念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 (28) .
[2]封声凤, 罗金连.浅谈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理念[J].经营管理者, (5) .
[3]李丹.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 2016 (12) .
[4]杨冬.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 2016 (23) .
[5]钟达理, 吴黎.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 2015 (3) .
10.浅论会计风险与会计信息失真 篇十
请欣赏:《浅论会计风险与会计信息失真》
许新霞、潘峰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论证了一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尚未能从总体上遏制虚假信息的蔓延。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会计风险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现代社会的权责结构决定了会计风险的存在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其所著《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不仅仅是记帐工具,而是社会经营责任系统中的一项客观活动。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责任网络上,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责任。
然而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驱使其向会计人员施压;或因会计人员自身原因,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给社会带来损失。这种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会计风险。损失是信息使用者使用错误信息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影响会计风险的要素分析
首先,企业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时有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微观效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风险的产生,二者的偏差越大,会计风险也就越大。
其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处地位及会计法规对会计人员缺乏保护加大了会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负责人操纵着会计人员的劳动雇用大权,这使得会计人员难以自觉控制风险。再加上会计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人员控制风险行为的保护,会计人员常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修订后的《会计法》中,更多谈的是对违法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的处罚,至于对会计人员的保护,虽然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但笔者认为,在《会计法》已明确对授意、指使、强令做假帐的责任人员处罚的同时,可以采用其他法规的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保护。用积极的保护措施辅以严厉的惩罚,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尚难承受其相应职务的抗风险的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的薄弱增加了企业的会计风险。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老化,其专业技能大大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也使会计人员无意中加大了会计风险。
三、防范会计风险,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带来效益
会计人员身处企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方针政策、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比外部审计人员了解得更为深入,会计人员对会计风险的自觉抵御必然能大大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可提高外部审计人员察觉风险的水平,减少相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节省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节约必然引起审计费用的下降,为企业带来效益。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会计风险,对目前质量不高、审计业务操作不规范、事务所承受风险能力较低的我国民间审计事业,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外在表现,我们有必要转换视角,以会计风险为立足点,解决我国的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现象。鉴于会计风险有不同的类别,采取的防范措施应有差异。为追逐企业个体利益,减少国家在企业中的利益而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在我国最为普遍。其解决途径在于在会计法规中强调并加大管理当局(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对假帐授权行为的严厉制裁(这一点在修订后的《会计法》中已于详细规定),和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权力给予积极的保护(对此尚需利用补充法规进一步订定)。对于那种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薄弱和会计知识技能不足造成的会计风险,应在切实加强大专院校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
11.浅论中职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教育;现状;对策
既然国家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把学生分流,即普高和中职,让所有学生尽其所能去谋求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本事。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上普高,那么上不去怎么办?直接就业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先有了一技之长,才会顺利找到工作,找到自己的出路,同时也弥补了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缺口。
一、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滑坡,就业率较低
近十年来,在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标准的误导下,高校持续扩招,加之中国家长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少之又少,最终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自觉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在理论课学习时,缺课现象十分严重,即使来听课,注意力也不集中,害怕做课题,对考试无动于衷。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部分用人单位也不从工作实际出发,盲目地录用高学历人才,拒绝接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致使初中毕业生不愿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从而明显地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这也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最棘手、最尖锐的问题。
2.师资质量略差,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且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不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适应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其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不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只会纸上谈兵,不能使理论和实践不能紧密结合起来,总体来说,形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学局面,很难做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不能满足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要求。
3.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特色发挥不够
部分中等职业院校不顾自身实际的办学条件,一味追求规模效应,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新生录取审批也只看名册,不问学校办学的硬软件。学校评选先进或晋升等级均以招生数量为首要条件。此外,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只是盲目扩大规模,忽视了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忽视了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发挥,其培养方式无就业优势,这都是影响招生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标准一再降低,生源质量过差,反馈到教学上,出现“学生厌学、教师无心”的现象,致使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二、改变中职教育现状的几点策略
1.增加中职教育的投入,促进中职教育的统筹管理
当前的中职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其科学发展,温家宝总理提到:“要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改变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要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政府在经费的投入不应忽视职业教育,对中职教育应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在保证正常人员经费的同时,逐步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使国家的财政扶持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稳定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规范、教育目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学生思维上都与中职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中职学校必须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适量招生,抓好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就业市场,必须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好学生就业,“要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以教师为本,建设师德为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职业教育要想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用人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圆满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其他行政部门,应该让专业内行人事进行管理,必须要明白在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中,必须以教师为本,加强师资培养.重点放在技能教学上。“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老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师德建设是师资建设的基础,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涵,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不得歧视学生,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基础,提升中职院校的发展力。
4.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12.浅论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篇十二
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土地资源, 可利用土地面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减少。在城市,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 特别是从住房改革以后, 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 商品房开发进入了一个快速膨胀的时期, 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土地被占用, 土地越来越少, 因此土地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自然商品房价格也就居高不下, 很多普通市民买不起房, 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 土地利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相对于土地的工业化、城市化膨胀发展, 农村的耕地面积自然会急剧的减少, 目前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入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关。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对山坡的刨垦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毁坏、造成水土流失。从多年的资料看,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 建国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 目前己增加到183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侵蚀掉的土坡总量达50亿吨, 大约占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长江年输沙量20亿吨以上, 列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盲目的围湖造田, 使湖区滞洪能力下降, 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因而水旱灾害频繁。盲目开发草原, 使草场沙化。由于多年的滥垦过牧, 我国近l/4的草场退化, 每年沙化面积达133万公顷;甚至南方也出现了“红色沙漠”“白沙岗”“光石山”。
非农业用地迅速扩大。我国耕地1957~1985年净减3.3万公顷, 1985年净减100万公顷。按此速度发展下去, 我国的全部耕地将在200年之内全部被占完, 因此有学者写了一篇题为《二百年后不耕不种的中华大地》。解放后30多年城市扩张占用地面积为城市原来面积的4~6倍。从1978~1998年我国的城市由原来不足200个增加到600多个, 净增475个。上海自1951年以来, 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0.67万公顷, 30多年达20多万公顷。
土地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 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人为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 使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 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已经遭受污染耕地面积的准确数字, 但是有人估计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数量每年在大约100亿千克。这一数字约占我国粮食产量的3%, 相当于我国今年来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
二、保护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1.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 而且人口在不断增长, 耕地资源稀缺而且还在减少, 耕地质量不高, 要想在有限的耕地上, 养活世界22%的人口, 唯一出路在于保护耕地, 只有保护耕地, 保护好土地资源, 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
2. 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才能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近年来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 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是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的现象大量存在。由于大量圈占土地、开发区, 房地产建设迅猛发展, 城市化进程速度过快,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影响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平稳运行。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只有管好用好土地, 才能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3. 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耕地则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大量征占耕地, 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而且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 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 生活水平下降。因此, 保护耕地, 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 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4.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而乱占、滥用耕地, 没有考虑环境成本, 没有考虑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一方面, 使耕地资源总量减少, 另一方面, 耕地质量下降,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业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建议
1. 遵守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
首先要认真落实法律规定,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宪法》第十条中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耕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全面规划, 严格管理, 保护、开发土地资源, 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其次要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区域性, 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尊重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 利用区位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 扬长避短, 做到"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渔则渔"。
2. 严格耕地占用审批制度。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 历来被广大农民群众视为“命根子”。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农村二、三产业尚不发达, 耕种收益仍然是很多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只有切实保护耕地, 实现总量的动态平衡,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满足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需求。目前的当务之急, 是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 把"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职责。要保护耕地, 首要的是必须坚决制止乱占耕地的行为。制止乱占耕地的基本手段就是建立严格的耕地占用审批制度。
3. 坚决制止“以租代征”占用农地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 我国新增建设用地95%以上属于农村集体农用地。而在新增建设用地中, 违法占用农村集体农用地的总数以及耕地面积, 几乎都在50%以上, 而"以租代征"是主要的违法形式之一。“以租代征”行为, 不仅违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逃避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逃避了依法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逃避了依法进行征地补偿和安置, 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而且非法出让、转让、出租农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等行为, 是严重违反我国《土地法》的有关规定的, 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4. 大力实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
首先要促进农村土地整理的土地置换政策。即在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内选址建农民住宅、乡镇企业和农村公共设施等, 确需占用耕地的, 经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和批准, 可以与腾出来的旧址经整理后恢复的耕地进行置换。
其次是促进土地复恳的土地置换政策。即在征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 并经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国有工矿企业可以将企业的国有放弃的复垦成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与因生产被破坏的农村集体耕地进行置换, 原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应转移。即置换后, 国有放弃地复垦后的耕地属农村集体所有, 交农民耕种;被破坏的集体耕地属国家所有, 使用权归企业, 不再征用, 也不占当年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但需纳入土地复恳计划。
再次是鼓励投资者整理的“新增耕地60%折抵”政策。即通过农用地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 其后60%可以作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也可以有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履行占补平衡义务的用地单位, 但必须在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下进行。另外, 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在上级分配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内, 预留少量的指标, 统一掌握, 按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60%奖励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多、又需要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地区。
5.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谓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需要, 又满足后代对其需要的可持续能力, 其关键在于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因此我们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开垦利用未开发的土地, 复垦已经利用过的工矿废弃地。对于农村闲散地和中低产地进行开发, 对于城市郊区以及旧城区土地进行改造。也就是说要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树立土地生态忧患意识, 充分认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 并且提高意识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对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和浪费,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科学管理土地。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努力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利用目前先进的技术, 如卫星遥感技术等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 利用普查、抽样调查等有效的手段, 收集关于土地的详细数据资料, 科学分析, 为有关部门和领导及时做出相应决策提供依据。实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土地供应总量、速度、结构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运用价格机制加强土地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定期形势分析制度, 如建设用地供应和地价变化态势季报, 通过分析预测, 制定土地投放量等调控措施, 加强资源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 不断提高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摘要:土地是农业的生产资料, 当今全国土地资源不断遭受破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 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把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重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汤小俊.土地执法瞄准"以租代征"[J].农村工作通讯.2007 (12) .
[2]张文方, 卞新民.农业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郑晓俐.中国土地产权在土地保护中的作用与失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 (7) .
[4]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 1998, (4) .
【浅论管理会计现状】推荐阅读:
会计行业心得:会计求职之怪现状07-07
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07-29
浅论旅行社门市销售管理07-05
浅论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08-01
浅论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06-26
浅论如何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06-29
浅论优化建筑企业施工的现场管理论文11-05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完善07-27
浅论建筑装修工程中的施工项目管理08-30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成因与对策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