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白沙中学初中地理课改工作总结
针对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学案导学”模式和“三五X”教学策略,我校地理组全体成员结合《优质课堂——初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兰山区教研室初中学段教学常规实施要则》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现摘列如下:
一、深刻体会课改理念,切实做好教研工作。1.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力度。
根据教学计划,每周都按照“三步一导”的模式进行集体备课,安排一位教师课前说课,同组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讨论,发挥集体的优势,帮助新教师把握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环节等等。还要统一进度,统一重点,统一练习题,统一单元测试。
2.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看图、读图、填图和用图的基本训练,用图像将地理知识系统地串联,由难变易,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地理学科枯燥无味、望而生畏的感觉,增加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帮助学生记忆。
3.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我们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
地理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了解我们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另外,我们还着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4.相互听评课。
在课堂展示月活动中,一人上课,同组老师必须听课,而且对每个老师的每节课进行及时的评价,大家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挥出了骨干教师的作用,以及集体的智慧和优势。
5.写教学反思。
我们很重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为了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我们重视教师的教后札记的撰写,我们把它看作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规定每个教师每节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不足,不断积累和提高。
二、立足于“三五X”教学策略,不断寻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成功创新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标对我们一再强调的要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出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来讲,课堂活动中的黑板、讲台、教具、时间等都尽可能地
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取得生生间和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例如:
1.导入的多样化。
可包括课前谜语竞猜、复习提问、歌曲导入、诗歌导入等。如在讲授《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爱我中华》,学生立即被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的多样化。
教材分析(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材料,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答);游戏问答(以游戏形式将课文内容加以理解、巩固);还有地理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中干湿地区的划分,可采取角色扮演法(学生分别扮演来自新疆、甘肃、山西、浙江的人,说出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学生乐于参与;引导学生收听、收看气象节目,及时向师生发布天气信息和天气趋势预报,给大家提供便利服务。
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思维,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课堂小结的多样化。过去只侧重于对知识的总结,现在的课堂总结除要对知识进行简单系统的总结外,更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总结,总结反思相结合,拓展升华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永无止境。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了如何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去表达,多角度掌握地理学习的方式。例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中“南北气温差异”的学习,不再是教师让学生简单地记忆气温的变化趋势,而是通过设计旅游路线等课堂活动,达到了既熟悉掌握了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这样,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地理课堂,更显得生机勃勃。
三、深入领会和贯彻新课改精神,评价方式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课改后对学生的评价观和评价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一方面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健全发展。改过去“只评分数、只看考试成绩”的评价机制为“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1、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样。
由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变为教师、同学等的评价,实行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2、评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由过去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变为考试评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参与各种活动的态度与表现、口头表述等的综
合评价。
3、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平时小测验的成绩、平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等,每次好的表现都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方式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泼和谐,师生双边互动更充分,课堂教学效益更高,学生更喜欢课改后的课堂,老师们更热情地投入课改,促进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学案导学”模式和“三五X”教学策略,体现了科学的、有效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提取和精炼,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开拓教学新路的引路人。积极学习、勤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新理念、探索新路,是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新课改点亮了我们前进的明灯,愿所有的地理教师都能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在前进的道路上步步成功!
2.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二
筅河南黄淮学院付昆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简称新课改) 。新课改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1]。新课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为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新课改的需要,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也要做出新的调整与改革。探索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 更有利于推进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 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进程
新课改的目标主要体现在: (1)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习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1. 教学理念全新化
从“课程理念”来看, 为适应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模式”等五个新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从“以传授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2. 课程目标人本化
从“课程目标”上看, 新课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 倡导全人教育, 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改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3. 课程内容实用化
从“课程内容”来看, 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首先注重了围绕现代地理科学观念的素材加以选择, 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乡土地理知识的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树立学生热爱本土、热爱家乡的乡土观念。
4. 评价体系科学化
从“课程评价”来看, 新课改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 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技能的形成;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模式”是高中新课标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
三、基于新课改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建议
1. 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 在评价上更加注意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的考察, 高考命题不仅表现为初、高中地理、中、外地理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 还表现为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4]。这就要求中学地理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更适合于将来的中学地理教学。但是过去中学地理教育, 一直是重知识教育、轻应用教育;重单一学科知识的教育, 轻综合学科知识的练习。因此, 在以后的地理教育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 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2. 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新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要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的新型公民。为顺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学地理考试评价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知识的考查, 关注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应用。因此, 中学地理的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求异的能力。
3. 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或扩散思维, 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方式。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开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要激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猜想”;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求异;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训练思维的积极性等, 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
4.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正确处理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识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开发智慧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懂得理论是如何获得的, 要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 创造“新的”知识, 要给学生善于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 搞小发明、小制作的过程中, 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
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 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 使小组中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倾听别人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这样不但达到了使学生乐学、活用的目标,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6. 加强乡土地理、IT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
乡土地理就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乡土地理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 是学生最熟悉、最接近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随着IT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知识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地理信息技术知识作为中学生必备的知识素质之一而加以重视。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把计算机技术与地理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要达到熟练掌握运用IT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思考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变革传统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一、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步。课前,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认真分析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把握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时,还要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讲课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引导分析时,问题设计要呈现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成功喜悦。
如在学习“全球气温特点”时,设计如下问题:①夏天游泳时水里和陆地上哪里较冷,冬天呢,(生活体验)为什么?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全球气温有何特点?(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答,从而使学生经过体验、分析、总结过程,获得新知。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零散的地理知识归结到一张张地图中,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能够将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信心十足。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读图训练大体可分三步进行:一是挂图或板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在黑板上画略图,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三是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图、填图,进行相互比较。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它能够把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地理事物,生动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到画面上。比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辽阔大草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盛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江南水乡等经多媒体显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获取了地理知识。
多媒体地理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地理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效果不好。如果利用多媒体就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掌握。既可增加内容的生动感,又能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成因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辟第二课堂,深化地理知识的应用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随着地理活动的一次次展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积极开辟地理第二课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让学生接触、观察地理环境,深入研究乡土地理,这是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的方法。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二)编辑地理小报。编辑地理小报,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发挥创造性,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特长,还可及时向全校(或全班)同学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例如去年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雪灾,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学生们以此为背景完成了一期手抄报,既让周围的同学了解了今年雪灾的成因及危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召开地理讲座。地理讲座是文艺形式的地理学科活动,也是一种学生神往的地理课外活动。它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既巩固地理知识,又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4.高一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关注已久的新课改终于临近了,经过暑假的远程培训及校本培训,对新课改由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现在把这次课改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新”
新课程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根据培训学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教材内容,而设计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的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特别强调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们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三个模块组成,是将过去高
一、高
二、高三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进行有机的联系与融合,使学生们都能了解最基本、最重要的现代地理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克服了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内容过窄的弊端。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新课程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相信,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会更感兴趣,更能体现自我价值,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增长能力,同时学会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意义,它可以充分展示地理丰富的各种信息,形象地将难以理解的地球运动、大气变化等重难点内容化解,以利于学生们理解。在教学中难点,重点,应注意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难点重点更容易理解。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课程重视反映学生们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即不仅只是期中或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学习参与。同时要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使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二、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改革另一个大的变化在于各学科全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有的《教学大纲》。《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一)、关于内容选择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选择瞄准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瞄准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瞄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关于活动建议
在“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活动建议”是教师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属于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从“活动建议”中得到启发,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创造性劳动,组织更多有效的课内外地理活动。
(三)、关于目标表述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结果性目标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表述时使用行为动词来测量评价。“阐述”、“分析”提出了在知识技能上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主要呈现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通过“理解”、“领悟”、“认识”等行为动词提出体验性学习目标,其表述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三、关于新课改形势下对高一地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
4、了解最新“热点”,激发探究热情。
5、注重学科特色,培养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5.四川省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 篇五
作为一名刚走向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能够参加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是幸运的,也是必须的。刚结束的高一课改培训,我收获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总结如下:
培训第一天,高俊昌老师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标准》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的介绍,让我对课改后的课程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是教材地位的变化:改变基础教育过分依赖于一本教材和课堂的状况,要弱化教材的地位。规定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唯一依据;从立项、编写、审查、使用等各个环节促使教材的多样化。其次是教材功能的变化:教材不再是教学必须依据的“圣经”,只是教学所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传统教材的含义也变了,所有可供教学所用的都可能是教材,传统的教材只是现在认为的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再次是教材结构的变化:课程标准本身没有规定教材内容结构(只是列出教学要达到的一些基本标准),教材编写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的原则设计教材的结构。人教版设计教材结构时综合考虑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概念等。这些都让我明白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按课标要求教学和应考将正常教学和高考复习分开,教学内容不必做加法,按课标内容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结构,对高考不必过多顾虑,轻松应对,重点应明确“教什么”,至于“怎样教”,主要看效果和效率。
而韦志榕老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的介绍,对我正确把握课程的基
本理念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了我们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
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模块的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张白峡老师对《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
读,非常精辟。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
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除了课堂学习
以外,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
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
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合理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罗怀良老师对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的介绍,也使我在大学对《自
然地理学》的学习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的自然地理学的成就。我们国家50年代提出自然
地理学新方向,确立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自上而下,自下而
上,与世界的综合集成不谋而合。从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从宏观格
局到微观过程与机理研究,综合思想和方法都具有中国特色。
任旭东老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思考及课例分析,见解独到,譬如: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知识内容;在探索中形
成科学态度;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
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联系中构建思维线索;在交流中展示个性才能
等等,很多观点,都能引起共鸣。
最后一堂课,周晓老师的所讲的《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运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也学到了很多平时不曾留意的多媒体操作技术。例如word绘图、PowerPoint与地理教学运用:
a.绘制坐标图
c.绘制简易统计图---曲线和折线的使用
d.简易经纬网---弧形线条的使用
e.绘制简易区域轮廓图---自由曲线使用
f.绘制河流、铁路与界线
g.绘制分布示意图---层次叠放填充
h.随图缩放的文字---选择性粘贴的妙用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因
为新课改的“新”,就全盘否定传统地理教学,传统地理教学精华部
分还要继续学习并应用。把新课程教学中先进的理念方法和传统教学
中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高一地理教学,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而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素质,达到双
丰收。以上就是我这四天以来参加高一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不足之
6.中学音乐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六
曹务初中 樊佳佳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人为本的教育,课改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知道,初中是好奇探究的时期,它充满了朝气、活力,告别了天真稚嫩的孩童时代,从对一切简单好奇转向了对现实的探索和判断,他们渴望成熟,渴望主动体验,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表达、交流、宣泄。事实证明,然而在各种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最能让大多数学生接受并喜欢的艺术,则是各种音乐艺术表达。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爱好和特长需求,使之在音乐课中学习更多知识,得到更多适合自己需要的音乐实践,普通初中音乐教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变革,根据新的课改要求,本次课改把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分解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曲表演等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师把学生臵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一轮的课程的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保证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改革教什么、学什么。在课改的实践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7.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式学习,主动,合作,享受
1.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设疑置问、自学探究、质疑合作、享受快乐”等实践环节,老师预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课前初步了解和探究课堂应掌握的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质疑、总结、提升等学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学探究的过程中锤炼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品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悟“合作就是力量”的道理,让学生在愉悦快乐中收获自信、共享人生。这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合作、享受的学习模式。
2.“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环节
(1)设疑置问。老师为学生预设问题,其本质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任务和途径,也为学生探究、质疑、合作搭建舞台。设疑置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未知的欲望,也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合作、学习的快乐做好铺垫。
(2)自学探究。首先是自读课本,课本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自读课本,学生可初步了解本课的内容概况和知识结构;其次是收集相关的课外资料,提炼有用信息,力争更好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在师生碰撞质疑、合作讨论后还要阅读和反思课本,因为只有在质疑、拓展、反思后再探究课本,才能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更懂得为什么,并能实践怎么办。
(3)质疑合作。学生自学探究是为课堂上的质疑合作做物质和精神准备,课堂上质疑合作也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开始并延伸的,具体的载体是老师精心编制的学案。采用讨论、解答或辩论等形式的课堂质疑,既是学生向未知领域的进发过程,更是学生向习惯思维、传统思维定势的挑战历程,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锤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环节。现代的学习就是合作的过程,合作是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合作是学生学会尊重、学会配合、学会互助的重要环节。“质疑合作”强调的是将质疑合作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从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明确目标、自学探究,到教师学生课堂研讨质疑、辩论碰撞,到学生之间课后争鸣反思、领悟提升,到师生共享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
(4)享受快乐。给予学生积极和鼓励性的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积极和鼓励性的评价,让孩子体验愉悦、享受快乐。“享受快乐”强调享受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必要情感体验,更强调享受是学生持续学习生活的加油站。
3.“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体会
(1)“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逐步使学生对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具有自觉认识和思考,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创新性思维、创造动机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和质疑;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2)“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态度与合作精神。“探究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需求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
“探究式学习”既有学生独立主动的学习过程,又有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践证明,“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是教师引导,教师引导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效果,例如设计的学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何调动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8.谈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篇八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封闭为特征,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保证,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得不到承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无从提高。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失去了教育的真谛。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地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课改 地理教学 观念 情境 开放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摧残了学生的个性,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這种现象的产生,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探究中学地理教学,我在教学中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了一点儿成效,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精炼质疑,激发探究热情
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只有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关爱、宽容每一个学生;把民主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探索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合作带进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合作创新;把成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谁想说?”、“谁愿意说?”、“谁还想说?”“谁还有其他的想法?”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用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助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三、开放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将合作、探究真正结合起来
1、开放思维,提高学生假设、猜想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更多的学习方式。教师鼓励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充分的自由讨论,独立思考问题,动手实践操作等,创设开放的课堂实践和空间,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前和课后。
2、加强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放手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合作的时间、探究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比如在学习“人口与人种”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横向、纵向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群组交流,逐步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小组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一个环节既是小组件再一次质疑、释疑的过程,更是各小组吸取经验,提高升华的过程。
4、练习巩固,拓展思维。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学习完新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帮助其“创造”,努力使学生把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颇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
四、汇报评价,集体智慧结晶
汇报评价、集体归纳,每节课可以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结。反思与小结从2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巩固;另一方面对学法进行发丝与小结,让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或者画学习地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并作出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汇报式的小结,一方面为较多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所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最后抽象概括、揭示出本质。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提升,创新学习方法,在获得成功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也获得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自信基础。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利于在教学中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塑造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积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同时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康的情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栗永东、栗绍军,浅谈“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
9.中学地理教师读书心得 篇九
一、“念书”是成长阶梯 记得在我刚进学时的房间里,摆放着祖传的两只不稳的书柜,据说是爷爷特给我提供的条件,那里面全都是书。从连环画到康熙字典,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有多少次抱书入眠,也曾有多少次单人关在家里,静静地沉浸于书的海洋,在那里遨游、徜徉。
小人书读到高兴处,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神情,绽开舒心的笑容;进入初中稍长大后读到情节悲伤处,便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泪;到了高中时读到幽默风趣处,常常禁不住开怀大笑,觉得妙不可言,读到深奥之处,总要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读到优美的.词句,会动笔摘录,细细品味。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也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面对面的交谈,又像年轮一样一页一页地推着我渐渐地成长。特殊的条件,特别的环境促使我爱读书,因为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情感和力量。有时和秦始皇争辩,痛斥他“焚书坑儒”的残暴;与汉武帝抬杠,历数他几十年战争的荒唐;吹着胡茄,和蔡文姬一起歌唱;弹着琵琶,与白居易同游浔阳;与莎士比亚握手,同泰戈尔攀谈,看司汤达跳舞,学海明威沉思……有时又陪着阿Q癫痫疯狂,跟着苔丝去爱去恨,随着“鹦鹉螺”号去游历海地两万里,顺着余秋雨去找寻夏日的黄昏……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验算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
我不知道我的性格是否受书籍思想的影响,但我从嘉庆皇帝30年的“味余书室”的浸染而在以后掌政中的所追求,所遵循,所实现的,使我清楚的看到我们的为人、处事、性格、爱好……一切都无形中深深的烙上了书籍中宣扬的印痕。也有时又像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 当打开书时,似乎临近了崇高的境界:《雷锋日记》让我懂得人活着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钉;《大地的儿子》让我知道了读书为了什么;《铁人——王进喜》我明白了人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第二次握手》爱国高于爱情;《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为捍卫祖国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当打开书的时,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有智者娓娓的谈心,有勇士激昂的呐喊;有恬美如秋月的小夜曲,有壮烈如大潮的交响乐;有春花凋零的叹息,有小鸟归巢的啾啾……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结合体。”以前我还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渐渐明白了,读书使人成长,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二、“读书”是人生积累 回望巍巍中华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对书籍情有独钟,对于读书,他们又有多么热烈的情怀。“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前全无一点尘”的诗境告诉我们,书是人性的净化器,给人心灵荡涤,使人大彻大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一声呼喊留给后代几多震撼,几多警觉!开始的读书,全凭自己的性情。《汪国真诗选》的优美文字让我感受生活之美、青春之美;《自然与人》,使我知道了自然界中不少的奥秘;《中华读书报》,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外,惊叹这世界之大;《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的经验文章,试着用别人成功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用好奇、热情和青春的质朴开始着我教书育人的路,读书给了宽阔的教育视野。《工作像蚂蚁,生活象蝴蝶》读后,便没缘由地喜欢上了这句话:象蚂蚁一样工作,象蝴蝶那样生活。
工作是生活的手段,其中有烦恼,有压力,也有快乐。但我们要把工作中的无奈化界,变成乐趣,在乐趣中完成工作,在工作中慢慢成长进步。正象蚂蚁那样,勤奋、执着,从一点一滴开始,由聚沙成塔。你也许会说,蚂蚁算什么,微小而脆弱,密密麻麻中不能彰显个性,可这就是生活,平凡人的生活。蝴蝶是从毛毛虫税变成的,这个过程是一种升华,从一种低的状态到高的境界的质变。这个过程中,有等待、探索、追求、期翼、盼望、喜悦,尽管等待的过程漫长,也有风雨,但绝不会因此而惋丧。因为梦想总是美好的,且就在不远的地方,生活正源于此。想必蝶的美丽也一定包含着毛毛虫的青涩和蛹的丑陋吧,所以如果最终可以拥有蝴蝶般美丽的生活,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快快舞动你翩翩的肢翅吧,让你的快乐和美丽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终将成为他们的快乐。
三、“教书”是气质升华 随着躁动青春的逐渐远去,我的读书也多了一份沉寂和思考,这段时间我最爱看哲学、杂文和生物学教育理论书籍。读《方法》,给了我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教学中方法论的指导;读《书屋》,让我感受着生活的哲理;读《杂文报》我学会了用思辩和批判的眼光对待一切,包括我教书育人的事业。读书,有时已经分不清是工作还是休息,但这个阶段的读书更多的是一种执着,读《中小学教材教学》,便有缘了解除所任教学科以外的学科教学;读《生物教与学》,让我能从课程的角度认识学科教学,近距离审视自己的教育;读《教育研究》让我能逐渐站在大教育观的背景下看待教育。
艰难并愉悦地读着这些书,逐渐萌发并促使我作一些研究生物学科学素质培养的策略,并用执着撑起生物教学的一片原野,读书坚定了我教育研究的勇气。这期间,读《中学生物教学》已不再满足阅读经验文章,期刊中的理论文章是我的最爱,每读到一篇有见地的理论文章,对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有所印证和启迪时,总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激动,庆幸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时光和心情。我用思考的明灯照亮我教书育人前行的路,读书给了我教学实践的自信。读原著读大师,是我读书的新目标,我希望从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们不朽的文字中,倾听他们的对话,感受圣贤的思想,这已经让我有了教书育人的虔诚。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她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折射,也是我们职业决定我们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内蓄外扬的形象需求。不论你是否承认,我们在外人的眼中是一种饱经诗书代表,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秀才”。所以社会的大环境无形给我们找了一个得读书的理由。其实我们10多年的求学生涯,读过的书真是太多太多了 ,不说汗牛充栋,也得车筐累累。
10.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
教授们依据地理科学的性质和任务,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高度,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角度分析并制定了初高中地理课标,课标中阐述了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涵义,以及地理课程在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独特作用和育人价值;了解地理课如何体现课标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的指导作用。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阐述地理课程理念和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内容,进而制定各单元的学习达成标准。课标各部分内容的编写都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主旨——在教学过程密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澳地理课标阐述了如下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阐明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地理要发展学生对关键的地理概念、结构模型以及对于物质之转化、问题分析的宏微考虑;要领会地理变化,学生们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宏微联系。
2、在地理中涉及到使用宏观、微观和纳米级不同尺度的思维。
3、地理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套有价值的技能,进一步广泛地理解研究路径。
指出一些学生将利用地理这门课程作为继续深造的基础,所有的学生将在地理学习中认识到如何客观的去认识世界,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看待一件事情时,要学会透过现象去分析把握事情的本质。地理课标说明了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地理课程的意义,强调了地理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的基本观念、能力和价值观上的作用和育人价值。现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于学习任务与达成效果的考虑,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运用,题目的解决。这样就没有时间在概念、理论的形成以及引申、拓展,方法的引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了解认识概念及物质转化的本质。
依据上述的一些现实状况,我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
1、适当缩减教学任务,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欣赏地理在解释、解决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所发生问题的价值。理解地理原理。
11.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目前,河北省正经历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新课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教改方案,这次课改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知识为中心,却忽略了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我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针对高中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学习欲望较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导学、设问、讨论、总结”的八字教学模式。
一、导学是基础
导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编制学习方案。就学生而言,尽管有教材在手,但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什么,只是像记笔记的机器一样不停地记,课堂上没有将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听课效果很不好。而导学法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导学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学导学案,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导学案的制定尤为重要。
每周的教研活动小组会,我们地理组教师都要通过研读考纲、研究教材,分析相关高考题来研究导学案的制定,研究讨论后,将每一节的导学案的制定分配到每个教师,然后通过网络资源,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来制定导学案。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责任与合作意识,加强分工与协作,发扬团队精神,保证学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
二、设问是手段
任课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和学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将导学案中的重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不应只注重结论,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在学生已经学习导学案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1.设问要掌握好思考时间。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斷重复他的问题,或者提出另外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设问要把握好难易程度。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过浅则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
三、讨论是关键
讨论是“导学、设问、讨论、总结”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关键。讨论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讨论注意合理分组。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由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因此合理分组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前提。我们学校基本是按照座位划分,六到八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在安排座位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程度(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和不同性格的学生的搭配,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
2.教师在讨论中注意要有适当引导。前面我们所说的设问就是为讨论做铺垫,尽管如此,在讨论中教师仍然需要适时引导,使讨论发挥最大成效。例如,在讲解经纬网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首先告诉学生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一度的实际距离是111Km。在讲解经线时再将此知识点引用,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经线分割会出现什么结论?为防止学生将知识进行简单迁移,我引导学生注意经线分割与纬线分割的不同之处。这样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就会得出结果:同一经线上相差一度实际距离相差111Km,而同一纬线上的分割只有在赤道上才满足相差一度的实际距离是111Km。
四、总结是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开头,巧妙设计、精心安排,而对总结却是走个形式,很多教师也只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单地重复一次。那么,怎么做好总结呢?
我认为课堂结论可以采取以下类型。①归纳概括型。②拓展延伸型。③思索悬念型。④学生小结型。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学生小结别有意义,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方兴正艾,地理课堂改革呼之欲出。对于教学模式,各个地方和学校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创新,我依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上述“导学、设问、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并逐步付诸实施,目前效果显著。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人的理论水平有限,此模式可能还存在某些问题。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我一定会抓住机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张利平,《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09年第10期
【责编 张景贤】
12.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二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章丘到济南,想去趵突泉公园游玩,根据济南市交通旅游图,该如何选择公交线路呢?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
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地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
价方式等。
13.地理教学课改体验 篇十三
——地理教学课改体验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新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要求我们教育者应改变陈旧观念,本文通过地理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进而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参与意识 参与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的教育新理念。因此,我们教学的重点,因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我们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的综合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的系统,其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参与、去探索。因此,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促使学生去自主参与
神秘的大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好奇心是促使学生去自主参与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是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的起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成为爱因斯坦一生去发现、去探索的良好品质。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而地理 课堂又为好奇心插上了翅膀。宇宙中星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外星人?地球上四季是怎样形成的?风、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等等。我们应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2.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问题,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例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这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去研究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在启发、质疑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3.隐而不发,在解疑中让学生去参与
美国科学家布朗尼科夫说过:“把判断挂起来,要抑制判断的本能,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这就要求教师不急于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在下结论前先作多方面的思考,自己去探究。因此,教师要“隐而不发”注重启发渗导。如让学生综合评价长江三峡、上海金山卫石油化工基地等大型工程建设受哪些地理条件的制约,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建成后是“利”多还是“弊”多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提出合理的独到见解。使学生在自己的解疑中获得知识,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参与
学生地理学习中,我还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助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一节时,我让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国际社会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世界哪些地区出现了臭氧空洞?酸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酸雨严重地区分布在哪儿?等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由于人少,相对距离近,发言的机会多,小组讨论的气氛平和而热烈。就这样,学生们一起主动地学习,积极地研究,平等互助,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
1.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地理有许多知识是在地图上找出来或填注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 的图表,既能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这样,既照顾了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学生有机会动手训练,又培养了学习好的学生完善本组地图的协作精神。
2.主持“听我说”节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中引进了主持人节目,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每堂地理课让学生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主题自定。由于此活动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学生非常热烈地参加进来。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自主参与能力得到了提高。3.尝试角色扮演,培养参与能力
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独家经营”的教学方法,应在教师的“宏观调控” 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其中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变为领导者,参与宏观管理与决策。如讲“森林资源”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如果你是林业部长,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森林资源,搞好植树造林工作?问题一提出,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当“部长”,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让学生当导游,参与复习与巩固,如在地理总复习阶段,让全班同学当导游。导游路线可沿某条铁路线(如亚欧大陆桥),或经线(如0度经线),或纬线(如北纬 40度线),或航线(如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或自行安排旅游线路。说出沿途经过的大洲、海洋、国家、城市、公矿区、气候带、地形区、河流等。每位“导游”都把自己旅途的景致整理成文,在全班讲述。这样的复习课,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人物角色,也可扮演地理事物角色,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了地理事物,增强了真情实感,锻炼了学生的参与能力。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自然、社会中加强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节时,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城市环境考察。我们骑着自行车进入城市,在城市空间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水体、噪声、垃圾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堵塞;居住条件差等。通过对城市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促使同学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萌发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念。
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群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作好心理准备。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意志性格„„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小平等《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学会学习》《上海教育》1995年第十二期
[2]王仲林 《走进新课程》
作者简介:许萍萍 联系电话:*** 单位: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14.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十四
(一)利用新教材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教材表面看起来条理性、系统性不强,给人一种琐碎的感觉,并且重点似乎也与过去不同了,没有了长篇累牍的叙述性文字,相反出现了大量的活动和看起来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阅读材料”,同时有些很重要的内容在课文中找不到一个字,只是在活动中涉及到了,给学生造成错误印象,认为教材并不重要,其实新教材包括文字式和活动式两种内容,不能孰轻孰重,笔者的做法是:
1.确定科学教学目的,选择适当教学切入点。例如教材P59“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将此内容引入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中去,设计思考题:“为什么北京人到了冬天只吃大白菜?为什么现在北京市场上冬季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气候会影响人类哪些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还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不仅是客观适应,还可以在能力许可的条件下主观地改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例子作为切入点,这样学生会比较热情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
2.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思路,在讲“世界人口增长”时,先让学生做P63活动“100年-30年-15年-12年”,通过计算、分析、讨论,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人口近30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各国人民采取人口政策的结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教材改变“师讲生听”的模式,利用教材和图片进行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对所讨论问题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课上交流。例如“世界三大宗教”无难点,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介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把基督教起源编成快板,给其他同学演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
3.采取合理评价方式。变过去闭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为现在合理地、随时随地课堂上提问、作业、活动不同类型,不拘形式评价学生。例如 “汉堡地铁线路图”,找一个向导说出起点、终点,另一位同学选出最短路线,同组其他同学作裁判,最终每组评选一名最佳向导,然后大组选代表班上竞赛,给予评价,使学生在一种兴趣盎然的心情下接受考核评价。
(二)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新教材成功的关键,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及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这远不能适应新教材,实施新教材,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材改革形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进行教学,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调查学情,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为新教材顺利实施指明了改进方向。为了教学及时了解学生对地理学习意见,迅速调整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采取个别解决方法,普遍问题,与其他教材一起探讨解决。
(三)思考与困惑
随着教改深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教师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教师收放有度。有时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学生抢答问题积极性很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了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笔者真不愿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但课堂必须收放有度,当学生进入误区时,教师应及时调控纠正,严正指出,要求同学们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2.关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灵活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不够用,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的重难点完成不了,于是按自己备课思路讲,对于一些奇思异想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草草打发。
【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学地理教师招聘考试08-21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范文06-24
中学地理教学的艺术风格07-10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08-08
中学地理老师教学工作总结10-30
春季学期中学地理教研工作计划08-23
第七章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09-20
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年度工作总结10-21
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08-17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