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2024-12-13

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共9篇)

1.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篇一

排版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催生出了各媒体间的发展与更新。电子媒体传递的多样化,已成为当今最具吸引力的版面构成因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的排版设计已成为世界性的视觉传达的公共语言。这种采用简单明晰的字体、图形和符号,用以打破民族间语言隔阂的设计,加快了信息的传达,以期相互融洽、相互交流、相互推动,共同构筑版面的新格局、新概念。

1.创意为先导

创意在排版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内容与形式紧密相连的表现方式,已成为排版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们敢于打破前人设计传统,不重复以往习惯性的条条和框框,并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新意来,树立大胆想象、勇于开拓的观念,已掀起了一场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全新革命。

2.形式独特性

每种设计潮流的发展和共识,都离不开对新字体风格的无止境的追求。在排版设计中,文字的编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设计者对它偏好与瞩目。这种通过文字与图形化的编排所制造的幽默、风趣、神秘等独特形式,已发展成为当今设计界艺术风格上的流行趋势。这种设计手法,给版面注入了更深的内涵与情趣,已作为生动的设计元素每时每刻都活跃于排版设计中,使版面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从而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3.情趣性的攻势

从当今世界上各大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排版设计在表现形式上,正在朝着艺术性、娱乐性、亲和性的方向发展。对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硬性说教的、重视合理性的版面形式,取而代之深化为一种新文化、新艺术、新感受、新情趣,更加具有魅力。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观赏性与趣味性,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4.电脑新特技

电脑已广泛进入设计领域,成为必要的设计工具,给排版设计带来了实现创意的无限潜能和高效率。数码媒体和多范畴组合的崭新手法,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方法发生变革,而且也直接参与规范我们现实生活的框架,开创出一条新颖的丰富多彩的设计领域。运用电脑表现的影像合成、透叠、方向旋转、图像的滤镜特殊技巧等种种处理方式,形成一个多维空间的版面。这种构成方式,使版面不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构成关系,而是构成了多视点、矛盾性空间层次的立体化,以此来刺激观者,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这也应成为当今排版设计的又一发展趋势.

2.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篇二

1. 国内外设计研究现状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 设计产业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政府, 尤其是英国、日本、美国等, 早在20世纪50、60代带就已经对设计产业的价值及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 对设计产业的发展不遗余力。英国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可以没有政府, 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 英国政府对工业设计产业方面的投资相当大, 还开展了著名的设计顾问自主计划 (FCS) 和扶持设计计划 (SFD) , 显然, 英国政府的这种投资汇报率效果显著, FCS和SFD计划中的产品, 在后来的6年中获利高达5亿英镑。国际经验表明,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 优先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成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国内的工业设计是在20世记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人正好出生于80后, 跟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设计行业从最开始的艰难摸索到如今初步繁荣, 到如今被我国政府列为重大发展战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这表明工业设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已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受西方设计文化的影响, 走在了国内设计发展的前列, 尤其是以广州、深圳、珠三角为中心, 逐步向外辐射, 近几年, 东莞经济飞速发展, 是珠三角地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基地, 其支柱产业IT、玩具、机械设备、家具、纺织服装以及新兴的会展业等都与设计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 为唤起中国工业界对产品设计创新的热情和重视, 促使工业设计发展成为创造国民经济产值的中坚力量, 东莞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工业设计的投资力度, 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 为企业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 所有的这些举措势必将推动东莞地区的设计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2. 河源工业设计现状分析

当今, 我们的生活环境被玲琅满目的产品充斥, 办公用的打印机、扫描仪、生活用的微波炉、打蛋器、榨汁机;娱乐用的玩具、PSP等可以说是工业设计所带来的福音。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善, 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能不说没有工业设计的功劳。根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调查, 在工业设计方面每投入1美元, 销售收入可获得2500美元的回报。日本日立公司的统计数字也表明, 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 工业设计的作用占51%, 而技术改造的作用仅占12%。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以及人来发展的引擎。

河源处于广东省东北部, 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距离广州和有“设计创新之都”之称的深圳2个多小时车程, 交通便利, 堪称深圳的“后花园”。深圳的设计产业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并辐射到河源, 必将带动河源设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河源作为工业设计发展的后起之秀潜力无穷, 必将打动河源整体经济的迅猛增长。所以, 研究河源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河源工业设计发展趋势及特点

结合河源的地理位置以及浓厚独特的客家文化底蕴, 河源未来的工业设计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

1. 外企入驻河源市高新区及工业园, 电子类、玩具类产品发展前景看好。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3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 总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 是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高新区大力发展手机特色产业, 目前已经有西可、可立新、中宝等25家手机及其配件企业落户, 投资总额达3亿美元, 手机年产量达650万台, 以手机为主要依托产品的通讯类产品发展的前景看好。

2. 旅游文化业发展, 带动旅游工艺品设计的发展。

河源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 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 最为著名的是岭南第一大湖-万绿湖就座落在河源, 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上亿元, 旅游资源带动了整个河源市经济的迅猛增长。但是目前旅游工艺品的设计还未形成一定规模, 这个市场亟待开发。

3. 传统客家文化在工业设计上的继承及发展。

第23届世客会将于今年11月底在河源举行, 这次盛会是河源的盛会, 也是全球客家人的盛会。河源将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客家文化研讨会, 来体现客家古邑的人文风情;盛会的举办将充分展现河源客家人的魅力、城市形象魅力和发展环境魅力。借此机会, 河源市要做好整个城市的形象标识设计, 从指示牌的标识设计到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所到之处都体现客家浓郁的文化底蕴。

4. 用户体验设计, 河源设计产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总趋势。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 它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对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河源未来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趋势是以电子类产品为依托, 注重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 注重人机的交互的感受和人自身的心里需求, 这也是未来估计设计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三、价值

河源作为广东省发展最快的地级市之一, 广州、深圳、佛山等发达地区的工业逐渐趋于饱和, 部分产业开始慢慢向河源市转移, 这对河源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河源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 相信在河源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对河源未来美好的憧憬一定会变成现实。

四、研究基础

1. 相关设计人才

2009年起,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已经开始招生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是为河源输送更多的设计人才, 为河源设计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同时, 深圳、广州等地的知名设计人士的设计理念也将潜移默化的对本地的设计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健:未来中国工业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 2008 (06)

[2]杨文成陶会东宋文波:浅谈工业设计未来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研究, 2008 (11)

[3]王翔子:对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新思考.设计与人文

[4]章慧邢亚龙:徜徉在艺术与技术边缘的学科.设计美学

[5]谢光辉:广州工业设计发展策略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 2006

3.书籍设计发展趋势探究 篇三

关键词:书籍设计;发展趋势;整体观念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的推动之下,书籍的制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其表现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良好的书籍设计不仅仅激发起了读者的阅读热情,而且提升了读者的品位。下面本文将对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1 书籍设计的含义

所谓的书籍设计并不仅仅指的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设计。当提到书籍设计时往往包含的是封面装帧、排版设计以及编辑创意设计三个方面。书籍设计强调的观念是整体性观念,也就是说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应当在信息编辑思路之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等等图书中包含的内容进行有条理的视觉再现。这个整体设计的理念不仅仅会影响到出版商、经销商、图书编辑,还会影响到每一个读者。所以一定可以推动书籍设计逐渐走向完善,提高出版社的水平,另外还会使社会对书籍的审美发生较大的转变。

2 当前书籍设计特点

现在我国书籍设计已经超越了对于书籍封面的设计以及在内部文章部分进行简单的装饰。伴随着读者对书籍要求的提高,主要是对于书籍功能和美感的要求上,书籍设计也渐渐向着美观、大方、典雅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整个书籍设计界更加关注书籍的整体性和创意性,下面将对当前书籍设计的特点进行介绍。

2.1 关注整体审美感受

在进行书籍设计时,设计者在满足书籍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对美感更加重视,包括利用不同的材质来展现美;挖掘出文本内在的传统元素,再与国外的元素相融合,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都是书籍设计整体性的表现。在具体设计时,设计者考虑得更加全面,包括版式的规格、印刷品质以及文字编排的样式、插图等。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设计者又对局部的设计进行思考,使之可以适合整体的格调,从而使整体与局部之间相和谐,展现出书籍的和谐之美。

2.2 强调创意与水准

無论是什么物品,哪怕是书籍也不例外,富有创意的书籍相较于传统古板的书籍而言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在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书籍设计者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制作出了“电子书”、“立体书”、“概念书”等。这些与纸质书不同之处就是信息的载体不同。现在电子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较之纸质书籍,电子书籍价格更加低廉,并且阅读极其方便,人们可以在手机、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上轻松阅读。这种创新令人耳目一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传统书籍注入了新的活力。

3 书籍设计发展趋势

3.1 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影响书籍设计风格

书籍设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较大,随着我国进入多媒体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是在纸上进行传播,互联网成为传播信息以及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许多年轻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在国外的许多博物馆,展品前都放了电子触摸屏,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展品的细节。所以书籍设计者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但是还应当注意到在电子读物这一方面依然需要改进,如技术是否成熟、阅读是否流畅等。由于文化信息传播的介质开始变得丰富多样,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设计风格会将原本的书卷气减弱,而商业气息会变得更加浓郁,更加简洁实用。书籍设计也会变得与之前大不相同,转而变为一种三维乃至多维的艺术作品。

3.2 印刷工艺和造纸技术影响书籍设计风格

现在的印刷工艺已经逐步发展成熟,金银版、压印、模印、香味印刷等等,使得书籍更具有个性化,通过采用合适的印刷技术使之更加符合书籍的内涵,给读者以美的体验。另外就是纸张,纸张是文章内容的载体,而纸张本身就具备不同的纹理,给人的体验就不会相同。有些商家为了牟取最大的利益,往往采用低劣的纸张作为载体,一方面,这是对书籍本身内容的不尊重,另外,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定会下降,反而会影响到销售的质量。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用的纸张越高档就越会吸引读者,毕竟纸张成本提高,图书的价格也会跟着提高。

3.3 国际文化交流影响书籍设计风格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中国文化开始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这就使我国的书籍行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更加的规范化、国际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书籍设计者在对书籍进行设计时就会有层出不穷的创意想法,更加的多元化,形成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4 书籍封面、字体设计的构思

4.1 封面的构思设计

封面设计是一本书的整体设计的灵魂。一本书的封面,等同于一个无声的推销员。好的封面设计更能吸引读者,封面设计的优缺点,对图书的社会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善于想象。想象是观念的基础,想象意识的形态为中心,能产生清晰的形象,所谓的灵感,是知识的积累和想象的结晶,书籍设计的源泉。

(2)合理舍弃。设计想法的过程往往是“容易堆砌,放弃难”的想法,往往认为有很多优点,这个时候要果断舍弃一些不好的设计理念,达到书籍设计的最终效果。

(3)象征手法的运用。书籍封面设计中使用象征手法是最有效的艺术表达手法,抽象意境可以使书籍的封面设计更加具有神秘色彩,可以唤起读者的购买欲望。

4.2 封面的文字设计

(1)书法体。书法笔画具有变化莫测的形式,有较强的艺术性与古典美,并从名人的作品中,具有名人效应,广受欢迎。

(2)美术体。艺术主体可以分为规则和不规则的艺术。作为艺术的主体,前者是艺术的主体,且易于阅读,便于设计。不规则的艺术主体在这方面是不同的,它强调自由变形,无论从工艺的角度或形状的字体是追求不规则的各种变化,个性,设计空间,充分的适应性,充满装饰功能。与艺术本体的规则和规则相比,它具有个性和适应性,在这类不规则美术字体下出版了很多书籍和期刊,值得在书籍设计上使用借鉴。

5 小结

我国的书籍设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成果,但是不可以停滞不前,目前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书籍设计之路依旧很漫长,所以,设计师、编辑、作者、读者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努力探索、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国书籍设计的新手法,提高我国书籍设计水平,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 于媛媛.关于我国书籍形态设计与创新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 张军.我国书籍设计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2010.

4.浅析涂料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四

赵晨 学号:1201220301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涂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涂料的消费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

一。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发展绿色涂料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涂料现状趋势

随着涂料产品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涂料工业已成为化学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工业生产部门。我国目前涂料产量约为200万吨以上,其中工业涂料占60%,近年来需求量以3.4%的平均速度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进行了“绿色革命”,促使涂料工业的发展向“绿色”涂料方向大步迈进。以工业涂料为例,在北美,1992年常规溶剂型涂料占49%,到2002年降为26%;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由1992年的51%增加至2002年的74%。在欧洲,常规溶剂型涂料由1992年的49%将降到2002年27%;而水性涂料、高固体涂料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将由1992年的51%增加至2002年的73%。今后10年,水性涂料将是成熟的技术,而60%以下固体含量的溶剂型涂料则处于衰退中。

目前,涂料研究的方向一是涂料应用的自动化,所提供的产品施工简便和安全,特别是产品涂装的自动化;二是向环保型涂料方向发展;三是增加新的组成成分,使涂料在涂后发生新的化学变化而构成涂膜,以及将由一次施工只能得到薄涂层转变为得到厚涂层,涂膜层数也将由繁琐的的多道配套简化为简单施工,涂膜的干燥过程也将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而大大缩短。

水性涂料的发展

随着各国对挥发性有机物及有毒物质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以及树脂、配方的优化和适用助剂的开发,预计水性涂料在金属防锈涂料、装饰涂料、建筑涂料等方面应用替代溶剂型涂料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乳胶涂料在水性涂料中占绝对优势,如美国的乳胶涂料占建筑涂料的90%。乳胶涂料的研究成果约占全部涂料研究成果的20%,研究较多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成膜机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改善涂膜的性能;施工应用的研究,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生产出金属防锈底、面漆,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热塑性乳胶基料常用丙烯酸聚合物、丙烯酸共聚物或聚氨酯分散体,通过大分子量的颗粒聚结而固化成膜。乳胶颗粒的聚结性关系到乳胶成膜的性能。近几年来,着重于强附着性基料和快干基料的研制,以及混合乳胶的开发。一般水性乳胶聚合物对疏水性底材,附着性差,为提高乳胶附着力,必须注意乳胶聚合物和配方的设计,使其尽量与底材的表面接近,并精心选择合适的聚结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以适应底材。新开发的聚合物乳胶容易聚结,聚结剂用量少也能很好的成膜,现已在家具、机器等塑料制品上广泛应用。

新研制的乳胶混合物弥补了水稀释醇酸刚性热塑性乳胶各自的不足,通过配方设计,已解决了混溶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水性聚氨酯涂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水性涂料,除具有一般聚氨酯涂料的高强度、耐磨等优异性能外,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中毒和着火的危险性小。由于水性聚氨酯树脂分子内存在氨酯键,所以水性聚氨酯涂料的柔韧性、机械强度、耐磨性、耐化学药品及耐久性等都十分优异,欧、美、日均视其为高性能现代涂料品种而大力研发。

粉末涂料发展迅速

在涂料工业中,粉末涂料属于发展最快的一类。

由于世界上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环保法规对污染控制日益严格,要求开发无公害、省资源的涂料品种。因此,无溶剂、具有保护和装饰综合性能的粉末涂料,便因其具有独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获得飞速发展。

粉末涂料的主要品种有环氧树脂、聚酯、丙烯酸和聚氨酯粉末涂料。近年来,聚氨酯粉末以其优异的性能令人注目。

高固体份涂料发展动向

在环境保护措施日益强化的情况下,高固体份涂料有了迅速发展。其中以氨基、丙烯酸和氨基丙烯酸涂料的应用较为普遍。近年来,美国Mobay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汽车流水线用面漆。这种固体份高、单组份聚氨酯改性聚合物体系,可用于刚性和柔性底材上,并且有优异的耐酸性、硬度以及颜料的捏合性。

光固化涂料的进展

光固化涂料也是一种不用溶剂,节省能源的涂料,主要用于木器家具等。在欧洲和发达国家的木器家具用漆的品种中,光固化型市场潜力大,很受大企业青睐。主要是木器家具流水作业的需要,美国现约有700多条大型光固化涂装线,德国、日本等大约有40%的高级家具采用光固化涂料。

几种特殊涂料的应用

1.防污涂料

近年来,荷兰Sigma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型不含锡防污涂料。它的自抛光性与现有含锡防污涂料相同。最近,日本的关西涂料公司新开发的一种对水中生物无毒性的不含有机锡和氧化亚铜的名为CaptainCrystal的船用防污涂料。作为改善地球环境的这种涂料,能有效防止生物附着在船底上,持续时间可达5年。

2.防腐涂料

国外十分重视长效防腐涂料的发展,主要品种有无机富锌漆、环氧沥青、乙烯基树脂、厚浆型氯化橡胶、无溶剂环氧聚酰胺和无溶剂环氧砂浆涂料等。用20%~30%的片状玻璃粉填入双酚A型环氧树脂、间苯二甲酸不饱和聚酯、环氧丙烯酸树脂等基料中组成的长效防腐涂料,用于海洋设施的涂装,其防腐寿命超过10年。

3.阴极电泳涂料

这类涂料在国外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开发了厚膜型阴极电泳涂料、低温固化型和彩色阴极电泳涂料。厚膜阴极电泳涂料是美国PPG公司研制成功电泳涂料,一次成膜比较厚,外观平整,各项性能均优良;低温固化型阴离子电泳涂料是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神东涂料公司和日本油脂公司共同开发的新品种。该涂料的标准固化条件为:130/20分钟或160/5分钟;彩色阴极电泳涂料是日本关西涂料公司开发的,以环氧树脂为基础,采用特殊异氰酸酯交联,并配以第三成份丙烯酸树脂,可在电泳中均一沉积形成复合层涂膜。这种技术可使环氧树脂系阴极电泳涂料彩色化,也提高了涂层的耐候性。边棱防锈型阴极电泳涂料,要求减少涂膜溶融时的流动性,提高涂膜的边棱覆盖率,以改善阴极电泳涂料边棱的防腐蚀性。我国应重点开发膜厚30~40微米,耐盐雾1000小时的厚膜型阴极电泳漆和耐盐雾720小时以上的普通型阴极电泳漆。

其他有关方面的发展态势

为了适应涂料产品性能提高和品种增加的需要,要不断提高所需颜料的性能,更广泛地利用有机颜料,如偶氮系、酞菁系和具有优良耐晒、耐溶剂性能的蒽醌系颜料。

在涂料中扩大使用辅助材料对涂料的发展也越来越显重要。如紫外线吸收剂应用于涂料中,能提高耐光性;抗氧化剂能提高耐老化性;随着水性涂料的发展,湿润剂的品种将不断扩大;在利用紫外线干燥的涂料中,需要利用光固化剂。这些辅助材料在今后将被更广泛地利用。

计算机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可使涂料配方改进、大工业生产、生产设施的设计最佳化,且能迅速解决涂料的研究、生产、应用和销售等方面所出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随着涂料需求量和产品品种的增加,涂料生产工艺也需不断改进。改进的总趋势是进一步简化工艺过程,提高生产率。实现连续化、自动化。今后射流技术、可控硅技术、纳米技术等将在涂料工业中广泛应用,从而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洪啸吟.涂料的发展方向.2010

【2】 涂料民族品牌应对“十二五”契机助推中国变涂料强国.中国涂料资讯,2010

【3】 中国化工网.2010.2.14

【4】 刘群.民族品牌涂料为亚运盛妆添彩.中国化工报,2010.11.15

5.钢铁工业烟气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篇五

钢铁工业烟气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钢铁工业生产伴随有大量的烟气产生,影响大气环境,因此治理好钢铁工业的烟气,对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对国内钢铁工业烟气产生的`特点及治理技术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并结合钢铁工业的生产工艺调整与技术进步,以及国外先进的治理技术,评价了钢铁工业烟气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作 者:杨景玲    Yang Jingling  作者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环保院,北京,100088 期 刊:环境工程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z1) 分类号:X7 关键词:钢铁工业    烟气治理    治理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6.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篇六

二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坚持依靠县域工业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县域工业的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工业化是实现全面小康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县城工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带动和发展一、三产业。应当以发展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增强竞争能力的思路,采取非均衡性的竞争策略,抓住重点,构建优势,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县域工业整体运行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着力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差别化竞争战略是县域工业应对全球化趋势的一项重要战略。要重点解决工业结构“低、小、散”等问题,以行业和相关产业的集聚性、设施及服务的共享性、要素配置的高效性、竞争与合作的互动性,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

二是扶优扶强、做大规模工业。增强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关键是要做大做强规模企业。规模企业不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且往往具备技术和人才优势,是带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体制和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区域经济的骨干和支撑。

三是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快企业体制创新。要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注册资本扩大化、企业制度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推进县域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规范化改造,全面推进县属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县域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自主开发引进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突出载体建设、机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创新基金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个体及私营为主体,加快推进民营化的进程

对县域工业而言,私营个体经济将成为发展的主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私营个体经济是县域工业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是提升县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四个不论”:不论哪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充分挖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人才资源,注意引导、保持并不断激发私营个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总量、做强实力、提升产业上求突破。

二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发展县城工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完成县域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提升县域工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园兴县”的发展战略,确立“抓县域税源,就是要抓县域工业;抓县域工业,就是要抓园区发展”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抓紧抓好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内外资并举、内外销并重、大中小齐上”的基本思路,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域内民资启动,一手抓域外招商引资。鼓励、引导个体企业和域外资本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利用外资、启动民资、重组存资等渠道,加快各类民营企业在园区落户,迅速壮大园区投资规模;通过挂靠联合、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加快推进园区横向联合,迅速壮大园区产业规模;通过增资扩股、开发新晶、挤占市场等措施,加快提升园区企业素质,迅速壮大园区竞争力。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着力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引进企业资本和外来资本,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推进“订单农业”、“晶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晶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组建农业信息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坚持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积极做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回归到政府本身所应担负的优化经济环境的职能。政府一定要做好环境的优化工作,只有有了好的环境,才能使县域工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在新世纪县域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立好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县域工业的发展方面,首先必须要确保战略规划的合理性、连续性,这也是县域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战略规划规定着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不少县却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清晰、主导产业不突出、战略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或区位优势全面考察、认真比较,导致战略不准确、主导产业不突出;二是主要领导人未能深谋远虑,较少从战略高度考虑全县的发展;三是干部频繁调动及战略制定和实施缺乏制度保证,导致县域工业发展战略规划频繁变动。

县域工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层次性。首先,全国要有一个系统规划,并依此制定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各县域工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在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全面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出经济增长极,确定主导产业,带动县域工业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优势产业跨区域发展意识,一个工业系统不一定要定位于一个县域之内,应当形成以区域为核心的区域性工业经济。

战略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科学性,既要充分考虑现实,又要做到高瞻远瞩,将县域工业的发展放到国内国际大市场中考虑,树立全方位考虑的理念。因此,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多学科的专家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论证,切不可非理智决策;战略一旦制定,就要保持其连续性,不能以主要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为保证主要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县域工业的大事上,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中,不要轻易搞“一把手工程”或“一把手责任制”;在干部任免调配中,要注意保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在绩效考核中,应减弱短期指标考核力度,加大战略规划及考核实施力度。

二内外部改革配套协调,对县乡政府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县乡两级政府是关系到县域工业发展的基层政府组织,县乡两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及功能弱化,会妨碍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的任期较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决策从长远角度考虑少、科学成分不足、非理性成分多。二是一些干部考核制度导致干部较多对上负责而较少对下负责,这虽然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利于这些干部利益最大化,却不利于县域工业的发展,有些干部甚至为出“政绩”而不择手段。三是许多部门的直线管理,导致县乡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垄断使协调难度加大、办事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关系失衡使县乡政府应有的功能支离破碎。

县乡政府在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努力扮演好为县域工业发展服务的角色,作好县域工业发展的规划,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县域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进行市场监督和调节。完整实现上述政府职能,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一是基层干部应当进一步年轻化,适当延长任期,使其有激情、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县域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精简县乡两级庞大机构,压缩财政开支,将省下来的钱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将优秀人才用到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线。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使干部变对上负责为对上对下负责,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并且应当做到这一点。四是适当下放权力,做到权责对称。要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旧体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随块转的新管理体制。

三加快县域工业企业改制改组,活跃民间经营主体

在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县域工业总体攒坡的伺时,民营工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有很多地方的民营工业经济的产值巳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晰以上。因此,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工业经济以民营工业为主体的原则,重点发展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县域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但多数的县域民营工业起步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全面发展的基础,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一是要放宽准入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非公有制工业要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范围国家规定的除外,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尤其应在贷款、立项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待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民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和整体规模。二是要调整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三是要建立民营工业园区,按市场化模式组织园区运作,实施封闭式管理,开通绿色通道,大力扶持人驻企业的发展。四是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控般、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国企民营化,以增强县域工业的活力。五是要调整县域工业的经济结构,制止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的现象。政府要进行区域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县域企业群应根据其特点形成以龙头为核心的一体化分工协作体系。

四深化改革,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县域工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的方式。企业经营机制优化与否,决定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益状况。县域工业有机制灵活的一面,但是不少企业也有机制退化的一面。要增强县域工业与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动力,必须继续深化县域工业企业微观制度的改革。

目前,县域工业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实际矛盾和问题,用传统的经验往往解决不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围绕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点抓好“四个一批”: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嫁接改造一批老企业和困难企业;通过参股、并购、托管、联营等方式,内外联合盘活一批中小企业;利用区位优势盘活一批陷入困难的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部门按照新体制和机制,创办领办一批困难的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不断优化县域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独立发展的市场主体。应当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积极探索县域工业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企业资产界定、人员安排、工资待遇、经营者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土地使用等各项具体问题予以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从县域工业企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国有民营、拍卖、兼并、破产等多种产权改革形式,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二是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政策措施上要有大的`突破,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民营工业引向县域工业的各个领域,引导民营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方向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使民营工业真正能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三是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五找准切人点,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在发展县域工业的过程中,要力避各地区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的现象。传统的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受传统的产业及区域发展理论影响,往往从资源现状出发,确立支柱产业为主导产业来拉动本县经济。这样确立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往往形成“小而全”的局面,造成全国性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最后受害的还是县域工业。来自民间的经营主体活跃起来以后,这些农户中的能人及在市场拼搏中冲杀出来的企业家从自我获利的角度,会在与市场的对接中找到真正的比较优势所在,形成特色。这些星星之火汇聚在一起,形成县域工业的特色。而这成千上万的、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的增长点的大交融,就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燎原

在我国加入后,县城工业要想长足发展,也必须走特色化道路。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使县域工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县域工业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工业,讲求区域分与协作,在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变铺天盖地为顶天立地,变满天繁星为一轮明月,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小而全为小而精。

另外,发挥比较优势,应根据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各个区域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各地区、各县,甚至各乡镇,都要找准位置,扬长避短,走各自有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东部地区利用县域工业起步早,基础较好,人才较多,地理位置优越的条件,继续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加快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的步伐。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水电资源、市场资源等,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并将其逐步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要从资源条件出发,积极发展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各种农林牧副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采矿业、能源工业、建材业、手工业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域工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要发挥劳动密集和传统工艺的优势,努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凡能成为优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要争取走出国门,挤入国际市场。

六县域工业的良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环境

目前,县域工业的竞争也进入到一个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心的新的竞争阶段。县域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好坏,能直接影响县域工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各个县域地方,区位是无法选择的,但环境却是可以创造的。良好的环境能弥补区位的劣势,而优越的区位优势却无法弥补环境劣势。因而,谁能营造县域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很好地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一是要优化思想环境。如有的地方提出以“整治环境求生存、优化环境求发展”就体现出了这么一种做法。二是要优化政策环境。主要是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如一些地方制定了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免费试点制度和安静生产日制度及双向查处制度等,对不合理收费予以取消;有的开展各种专项督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有的对县域工业发展有贡献的人员,放宽落户条件,简化办事手续,使企业及其员工在政策上有优惠感,生活上有舒适感,政治上有荣誉感,投资上有盈利感,财产上有安全感,形成政府为县域工业发展开路,主管部门为县城工业发展放行,其他各部门为县域工业发展献计的好局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如有的地方推出“软硬环境一起抓”,在抓好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县域城镇整体形象,将县域城镇作为一个晶牌来经营,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

七坚持科教兴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人才是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县域工业企业成功的根本。各县域工业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县域工业的实业家队伍;必须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改革人事选拔和聘用机制,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员工、尊重人才的氛围和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总的来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要鼓励大学生、硕士、博士以及科研人员加盟县域工业的发展,县域工业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吸纳一批政府机关分流人员中的优秀人才和掌握着先进科技知识的学成回国的留学业人员,同时各县域工业要加强人才开发和职业培训,促进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对接,为县域工业发展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二是要完善县域工业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可给予高层次人才一部分企业剩余索取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要努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保障制度,从经济上切实提高人才福利待遇,解决人才在养老、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留住一批一流人才和关键人才。三是积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加透明度,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激发员工开发新产品,提出好的创意;树立全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全新的创新理念,树立服务社会、诚实守信、质量第一的企业精神,注重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敬业爱岗,创造高效率的绩效

八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工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县域工业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解决县域工业技术支持不足、人才匮乏的问题,不断提升县域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使其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技术,以保持在市场上的创新优势和主动地位。县域工业企业自身应以“科技”为落脚点,高度重视技术开发,始终以技术研发为本,要在正确处理好自有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后发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式,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技术开发,又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开发优势来培育、巩固和扩展市场,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县域工业企业应积极与大企业保持技术协作,借助于大型企业的技术力量、重要技术创新成果、相互分工协作等,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县域工业企业必须重视持续创新,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有选择地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技术领域进行再创新,合理定位、扬长避短、获取优势、寻求发展,使县域工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县域工业还应该在发展中进一步将创新活动由技术战略扩展到管理战略、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在管理上重质量、重效益;在营销上注重市场需求、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在发展战略上能够居安思危,不断寻找潜在市场需求,真正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疏通融资渠道,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系统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目前普遍制约县域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必须拓宽其筹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以各地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各地政府财政资金为支撑,建立贷款担保机构,设立专门的县域工业企业担保基金和风险发展基金,为县域工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县域工业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在县域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还可以设立县域工业企业互助基金,调剂解决县域工业企业之间的资金急需。二是对具有较大规模、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晶牌、对提高县域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县域工业企业,具备必要条件的,应鼓励其融资。三是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各县域工业应有效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在完善风险投资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对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风险基金,促进县域工业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十选择非均衡战略,大力推行县域工业西进

在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绝不能搞均衡发展战略,而应选择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并应当积极推行县域工业西进。

一是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中西部县域工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差一些,县域工业起步也晚一些,现有的水平也差一些,发展的难度也大一些。因此,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要在人才、资金、税收、技术等各方面予以照顾,为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对国家和本地区制定的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的优惠政策经常监督检查,保证政策切实到位。

二是加强横向联系,实行东西经济联动。东部和中西部的县域工业之间,存在一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内存关系。搞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横向联合,’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的规模和档次水平。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前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相继开放的有利时机,打开地区大门,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投资,实行多种形式的东中西联合,包括东中西地区干部交流。通过产业转移、加工配套、技术转让、共同投资等形式,推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技术联合,引进各种生产要素,使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借船出海,借鸡生蛋。

三是加大外延投入力度,积蓄发展后劲。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同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起步迟,基数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建议中西部地区要把加大县域工业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做好县域工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筹措、投放、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持久的战略任务,一抓到底,切实抓出效果。要加快改革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投资体制,实行县域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广泛地大量吸收农民资金、社会闲散资金、国外资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广辟融资渠道,加快资本集聚,为快速发展中西部县域工业服务。要认真做好县域工业技改项目和上新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尽量少付“学费”,杜绝无效投入。

四是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要争取高起点发展,走后来居上之路。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起步迟,水平低,如果按部就班,走常规发展之路,可能一直会被东部地区甩在后面,甚至继续扩大差距。为此,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要走超常规发展之路。要抓住城市大工业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在全国城乡生产力布局这盘棋上,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要起步时就注重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尽快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使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在提高水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县域工业之间的差距。

推动力量。

.县域工业化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世界历史发展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农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底子又薄,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因此,我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可能走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大城市的道路,而只能走农村就地转移,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县域工业一般集中在农村小集镇,它的崛起,推动了以县域工业为主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我国目前有大量农村建制镇,基本上都是依托县域工业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中不少已初具现代化城市的雏形。这些新型的农村城市和城镇,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为繁荣经济、稳定社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并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转化模式和城市化发展道路。

.县域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主要途径。我国长期实行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基本上堵死了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途径。建国多年后,我国的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扩大。县城工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由穷变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县域工业发展的发展趋势

一外向化趋势

市场的作用与经济的联系是没有国界限制的客观存在。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加快县域工业市场国际化进程,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道路。放眼世界,县域工业正面临全球中小企业跨国合作的历史机遇,发达国家正在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它为县域工业与世界中小企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来年,各地区县域工业企业抓住机遇,双向开拓:一方面“请进来”,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走出去”,积极组建“海外兵团”,大胆探索跨国经营,走国际市场的新路子,建立和拓展县域工业产品转换升级的渠道。由于外贸体制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面增大,外商向县域工业投资的热情日益高涨,与外商合资合作企业迅猛增加。东部沿海各省市都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实现县域工业飞跃的突破口来抓。中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很快。同时,经过批准,县域工业企业在国外办厂的也越来越多。这为县域工业积极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增加出口创汇开辟了又一条新渠道。

二特色化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之间以及三个地区的不同地域之间,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人口情况、经济基础、各种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区在发展县域工业的战略和战术上都不能一个模式,搞一力切,那样,只会造成县域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化,增加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工业持续发展尤为不利。其于上述认识,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在确立自己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时,坚持从不同地域、地区的不同资源、人员、位置、基础、功能等实际出发,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分区定位,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了一条各有特色的县域工业良性发展的路子。

东部地区如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将全市各区县布局分成四个层次:市中心个区和其余个区组成上海的第一环和第二环,近郊区和远郊区构成上海特大城市的第三环和第四环。市领导根据上海郊区第三环和第四环的不同区位特点,明确了各自不同特色的县域工业的发展目标。要求作为市中心与郊县连接点的近郊区,积极发挥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重点发展县域高科技工业,逐步向一流水平的上海工业卫星城和中心城的延伸方向发展。远郊的县是上海中心城市向外延伸拓展的扇形黄金辐射带,要依托沿海杭州湾、沿江黄浦江、沿边江苏、浙江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

中部地区如江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对省情和县域工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江西县域工业发展的“山海战略”。即对全省县域工业发展实行“两手抓”,一手抓“山”,一手抓“海”。“山”就是抓重点县、乡、村和骨干企业、“三资”企业,上科技、上规模、上水平,造成县域工业群山林立之势;“海”就是放手发展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提倡变厅堂为作坊,形成县域工业发展的汪洋大海。“山海战略”为整个江西县域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部地区如甘肃省,省委省政府为了有效实现全省工作重心向县域工业的转移,立足省情,提出了发展县域工业的“双带整推战略”,即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整体推动县域工业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对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聚集化趋势

县域工业的发展相对集中,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节约耕地,降低工业成本,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是县域工业布局的聚集化。基于这种认识,全国各地近年来力图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功能互补、配套发展原则,以县域工业布局聚集化为主导,逐步改变县域工业布局散而乱的不经济状况,切实抓好县域工业小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连片大规模发展县域工业,不断提高县域工业的聚集效益和全社会的宏观效益。如江苏省的苏州市从实际出发,相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县域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使县域乡镇工业布局聚集化优势日趋明显。全市个乡镇都已认真规划自己的工业小区,有个乡镇工业小区实施了开发,有近个乡镇工业小区初具规模。这些乡镇工业小区与个国家级开发区、县市开发区互为补充,形成了滚动开发的新格局,对改善苏州全市的工业布局结构,提高组织程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的一部分县域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带动交通、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配套开发,使整个小区已经成为一座全新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的农村小城市。

(四)规模化趋势

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一定的边际成本范围内,规模同效益成正比。经过县域工业近年的发展和反复比较,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有识之士认识到,县域工业比较普遍存在的“天女散花”、“村村冒烟’’的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问题,占地多、浪费大、建厂成本高,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治三废污染,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县域工业要实施规模化战略,已成为一种共识。近几年,全国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十分注意县域工业的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注重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扩大生产批量,降低平均费用,实现规模效益。企业集团,代表着现阶段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因而,各地都注意因势利导,在县域工业企业外部通过组织企业集团等企业联合体,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组建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的县域工业“航空母舰”和跨国公司。积极发展“三高二上”即技术起点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企业群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

★ 微电子控制机电设备在工业的作用

★ 县域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对策

★ 在全市工业经济推进会上的讲话

★ 在全市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 手势在演讲中有什么作用

★ 任务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浅析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 备课在高效课堂教学的作用

7.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篇七

1 解析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它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身, 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 又包括美学知识, 以及人机工程学、经济学等[1]。在我国, 工业设计曾经被称为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这一新型学科的发展, 因此, 对于工业设计的投资比较大。在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支持下,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及提升。

2 机械设计中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

2.1 实现产品的多功能化

传统的生产环境下, 由于只用到机械设计这一个方面的工艺, 因此只能保证产品自身的机械功能, 且因为我国的机械技术发展比较成熟, 市场的竞争比较强, 这种单一的只具有机械功能的产品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实现产品功能的提升以及产品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 很多企业开始在产生的生产过程中引用工业设计, 这样一来, 就很好的满足了商品自身的多功能性, 进而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产品的销售量的提升[2]。

2.2 实现产品的更加美观化

传统的机械设计生产环境下, 虽然实现了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 但是针对于产品的外观的设计却不尽人意, 这样一来, 就导致很多产品的设计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更无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进而导致商品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如今, 在工业设计的融合下, 针对于产品的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 不仅注重产品的功能以及质量, 更保证了产品的美观性, 从而实现商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结合将如何发展

3.1 提升大家对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结合的意识

若想实现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结合,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大家对于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结合的意识, 所谓的提升大家对于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结合的意识, 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的开展以及可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实现对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融合的宣传, 借助于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让大家了解到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融合的意义, 进而提升大家的融合意识, 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3]。

3.2 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若想实现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的融合发展, 除了要实现对于二者的宣传以外,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提升, 针对于企业已有的机械人才或者是工业人才, 企业可以直接展开培训, 进而实现机械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针对于学校的与此专业相关的人才, 学校也应该实现课程的重新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重新设置, 进而保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提升, 为我国机械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的协调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在机械设计中结合工业设计不仅可以实现产品功能的多样性, 还可以美化产品的外观,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希望在本文相关建议的帮助下, 可以实现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的融合与发展, 进而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作出一点的贡献。

摘要:机械设计属于单一传统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单一学科的技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应该进行调整与融合, 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现机械设计和工业设计融合发展, 进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本文将结合工业设计的概念以及机械设计中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探讨实现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结合应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帅德瑞.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结合应用的发展趋势[J].硅谷, 2012, 5 (18) :153+142.

[2]王宏, 何望.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结合应用的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 2012 (23) :123.

8.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应用发展;

0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新阶段,许多新方法,新思想,新技术不断的涌现。现阶段,科技的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学科和专业不断的相互融合,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目前也是许多研究领域的热点。这一新发展要求我们不但要在传统的专业学科领域深入研究,还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满足市场对工业产品的新要求。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会给传统的机械产品赋予更加优秀的外观设计与更加精良的加工水平的要求。这一新要求不但要求相关制造企业拥有扎实的机械加工水平与极高的制造工艺水平。根据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国际知名品牌的建设上、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上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方面,工业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从IPHONE的设计与苹果的成功上面就可以管窥工业设计的巨大的作用。从以上所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工业设计能够提供富有创造力的手段,从而有力的解决机械产品中的人与产品的距离问题,使产品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体现在使企业生产出内在功能与外观造型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从而使企业受到市场的追捧上。

1. 关于工业设计的解析

工业设计在我国曾被赋予了多个名称,包括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等。事实上,早在一九八零年举办的共计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的第十一次年会上,这一会议组织就制定了工业设计的定义:对于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使用技术知识、设计经验等手段赋予产品的材料、构型、形态、色彩、表明加工等属性全新的品质与感官感受,即称为工业设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作,这一工作针对的是工厂中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以及产品所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建立一种独特的品质。从这些概念中,看以看出工业设计实际上是一项专门的服务性工作,它可以为工业产品提供外形、功能以及具体的使用价值的优选与设计。事实上,工业设计自身就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综合的新兴学科。工业设计集机械工业技术、美学知识、人机工程学以及经济学多门学科于一体。随着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上应用的发展,世界上一流公司成功地运用工业设计,设计出了一些深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所以工业设计在近些年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专业。

根据定义,看以看出工业设计师参与到了工业产品的很多制造方面与能多工艺流程之中。甚至在产品的包装、宣传以及市场方法的时候,工业设计师也参与其中,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成功经验、以及产品的视觉评价对相关的问题给予成功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很多机械制造工厂有关工业设计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展开,这些企业的机械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而将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

工业设计中的准则与方法主要涉及造型美学与商品美学的原则、造型中的色彩使用的问题、造型中产品表面肌理的设计问题等等。

2. 关于机械设计的内涵与发展现状研究

机械的定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除了通常意义下的机械设备以外,还包括各式各样的仪器、仪表、器具、交通车辆、航空器等大大小小的不同设备与装置。机械是人类得以成功、高效地改造自然的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而机械设计则既是一门科,也是一门艺术。通过机械师的巧妙构思的富含创造力的工作,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与环境学等学科的知识,获得可以满足使用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机械设计产品。一般意义上,机械设计包括了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产品结构的设计、工艺流程设计以及机械产品的材料选用。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机械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要求机械设计的时候考虑越来越多的方面。不同的机械产品根据其工作的目的,其工作的环境与使用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而对于机械产品本身而言,其功能与要求也各不相同。通常在设计机械产品时,要求机械产品满足运动要求、动力要求、体积以及重量要求、操作性要求、可靠性与寿命要求、安全性要求、经济型要求、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其他种种要求。

3 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与机械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着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机械设计中主要是讲设计产品作为最为重要的目的。也就是说,传统的机械设计主要实现的机械产品自身的功能,以及如何使使用着更好的适用于机械产品。这样设计的机械产品通常不能保证机械产品的操作者的工作效率处于最佳的状态下,也不能从人的角度对机械产品客观的给出评价。但是将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相结合之后,强调人和机器的统一。也就是说,将操作者与机械产品进行统一的总体设计,操作者不用一味地去适应机械,而操作着与机械产品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的工作。在这种新型的设计理念下设计的机械产品,可以获得系统的最好的工作效率。

在新的设计思路的要求下,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在反映当代审美观、产品特点的内容以及本民族的特征,突出产品的外形与结构特征,从而更好更快的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一设计的新要求下,应该讲造型设计的美学的原则融入在机械产品的设计中,其中包括机械产品的正确的比例的选择,视觉上的均衡与稳定等等。

总结:

目前市场要求机械产品不光是具有其本来的功能,还要求机械产品外观的美观以及设计的人性化。而工业设计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存在的。只有将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不但拥有优秀的功能,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的需求并符合时代特征的机械产品。

参考文献:

[1] [美]莱曼·温纳,魏立原,黄向阳译.产品管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篇九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就产生了对教学进行设计的需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些术语的定义一直缺乏惟一性,这三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互换使用。通常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进行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说法,而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则各不相同。可以说,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学习过程。

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说从1950年代起步,在196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主要的进展是对教学系统各成分及其系统特性的明确认识。最早对系统进行探讨的人中就有格拉泽(Robert Glaser)和加涅(Robert Gagne)。1962年,格拉泽使用了教学系统一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当时,他很清楚地描述了对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的裂痕。1965年,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l该书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设计了为符合教学设计而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教学设计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当时其主要的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后者为编制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但历史地看,前者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

在1970年代,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教学设计是分阶段的,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在随后的20年中,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得到了检验和优化。这个时期,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主题的描述。是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Reigeluth)的精制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Se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此间发生在教学设计领域里的诸多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隐喻的萌生——“计算机即人脑”,该隐喻同以加涅教学设计理论模型为代表的“人脑即计算机”的教学设计隐喻恰好相反。在1980年代接近尾声的时候,该隐喻开始凸显,教学设计进入转型期。例如,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大约5年的时间里,在北美及欧洲诞生了大量的按照人脑思维加工模式设计的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系统,大大提升了复杂技能的培训效能。如肖特(Franz Schott)的“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模型(PLANA—Planning l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subject matter analysis)”、坦尼森的“教学系统开发的系统动力法(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以及麦里恩博尔(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设计模型(Four—Component lnstructional Design)”等等,都是这一转型期设计范式的代表。

1990年代,国际教学设计领域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一是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其二是由于所有类型信息的数字化,凭借互联网的远程指导以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存储容量的增加使得技术有可能以新的方法应用于教育。

根据上面的回顾,我们知道教学设计的正式提出是在美国,与教育技术学密切相关,当时人们把工业制造和系统工程学引入了教育。教学设计几十年来在许多其他国家也被认识到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而且其知识体的总量仍在不断增长。人类长期以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努力正在整合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教学设计领域的兴起,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冲动和力求维护复杂世界的外在效力的努力之间出现了争论。例如,在1990年代的前半期,许多专业会议包括建构主义思想的提倡者与被称为教学设计者的科学家之间进行辩论的研讨会,他们的分歧明显在于后者使用结构化教学方法,而前者则探讨如何通过非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学习。教学设计领域的另一个持续的争论是,有人提倡媒体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而有人则质疑媒体对学习的效果和影响。1990年代以来,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范畴的分科探究。这些范畴是(a)哲学,关于某一现象的逻辑信仰系统和一般性陈述;(b)理论,对某一理论中定义的自变量预期结果的严格陈述;(c)研究,用于通过假设检验来证明理论的实验过程;(d)模型,对藉由研究发现而精制化的某一理论的表征;(e)应用,在真实世界的共同体中,传播、散布和运用研究成果的过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

教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出现跨学科的趋势,教学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知识共同体中进行。这个共同体中至少包括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一级学科,还时常会接触到语言学、人类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真实等)、脑神经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在具体研究中,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认识论研究、本体论研究等都是很有可能涉及的领域。正是这些领域新研究、新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教学设计的思想有了验证和实现的可能,并出现了一些公认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目前的关注点可能在于,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梅里尔等人的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在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探究式的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还有认知学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基于目标的情境、抛锚教学等等。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试图给教育技术增加一些人性的和美学的成分,这种设想在后工业的信息时代终于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强调自我定向的和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文化多元主义和科层制的减少(扁平管理)。

近十多年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兴起。以建构主义为设计理念的教学设计模式大都十分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比较成功的案例主要有香克(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Goal—based Scenarios)、布兰斯福德(John Bransford)的抛锚教学设计(Anchored lnstructional Design)和麦里恩伯尔(Jeroen J.G. van Merri 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戴克斯特拉(Sanne Dijkstra)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等。尽管,建构主义并没有颠覆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客观影响,但是它对一代教学设计者的影响确实是值得瞩目的,而且,它和其他有关学习的创新思想一起还必然对该领域在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利,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设计和制造学习环境的方法。为了加强学习环境的形成,教学设计应该运用当代学习、测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来改进学习状况。教学设计从1960年代早期就开始作为一种科学的应用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政府部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商业课件开发。这种持续发展是教学设计领域内外一系列推动和发展的结果。

趋势之二,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大量应用首先出现在军事领域中。从1980年代开始,在教学设计中使用计算机成为许多研究的重要内容。人们对这项重要技术对教学开发的意义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样的高科技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辅助手段,是一个研究人类学习的理想工具。而其他人则试图把整个教学开发领域彻底转向创建计算机化的教学。但不管怎样,计算机所带来的全新的可能性很显然促使着教学开发领域进一步应用认知心理学和知识工程学策略,拓展了理论和分析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变化来自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但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一些最有魅力的技术应用拓展了可以呈现的问题的本质和可以被评估的知识和认知进程。通过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和对刺激呈现(stimulusdisplay)的控制而丰富任务环境,对认知能力进行大范围研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切实可行。技术提供的新能力包括了直接跟踪和支撑问题解决技能、把学习者解决难题的行动过程可视化、建模和模拟复杂推理任务等。技术也使得对概念组织(conceptorganization)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其他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以及他们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的表征成为可能。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的学习观点与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以及力图通过技术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创造适合于知识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的努力。1990年代,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实作绩效的实际需求还共同促进了对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以及快速原型教学开发技术(rapid prototyping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的兴趣。关注人的绩效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教学设计人员的角色,并由此铺设了通往教学领导者立场的道路。教学领导者出场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达到组织进步为宗旨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出现以及相应的高级职位如首席学习官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的应运而生。

技术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设计能够解释复杂的基于课堂的形成性评价的系统。基于技术的系统被设计出来,通过记录学习者响应的关键特征、分析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迅速的信息反馈等办法,来支持个别化教学。

趋势之三,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

人类通过个人、公共群体和组织(如家庭、学校、企业和国家),向下一代传递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开发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制造出的产品。这些事情部分地是通过“老手”和“新手”之间的交流来实现的,交流内容中包括了组织和群体所包含的文化。新手不得不掌握(通常也希望掌握)知识、技能,和那些被认为与理解有关的态度以及组织内的功能。而学习是这种获得过程(acquisition process)的标志。知识和技能通常是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境脉(context)”中获得的,这是一个与环境有关的问题。环境的发展与个体作为组织中的成员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在特定群体中所能支配的知识和技能的总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通常不可能在使用专业技术的特殊环境中进行个体到个体的传授。而且可以使用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可能很复杂、很遥远或是很危险,以至于必须创设一个为学习而设的特殊环境来代替“真实”的情况。今天的学习和教学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不仅是术语“学习环境(1earninl~environment)”经常代替“教学手段”,而且自主学习和“学习如何学习”作为教育和训练的中心目标而产生。学习如何学习包括了态度、理解和技能的持续发展,使人发展成为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有效的、灵活的和自我管理的学习者。在它的最高境界,包括了元认知,即关于学习时自身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感知和行动的知识。这意味着假设学生和受训者知道自主处理对强化任务执行的潜在作用。

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技术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在增加知识的获取渠道和促进学习的手段方面大有前途。技术在创建有效学习环境方面有五种迎接挑战的途径:

1.通过使用录像、演示、模拟和与具体的数据、实践科学家进行因特网连接,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人课堂。

2.提供“脚手架”支持,以扩大学生者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的路径。支架允许学习者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例如科学直观性学习和基于模型的学习。如果没有技术支持,这是很难或者是不可能做到的。

3.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来自软件导师、教师和同伴的反馈;反思他们自己学习过程;接受循序渐进式的指导,提高其学习和推理水平。

4.创建本地的和全球的包括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兴趣的学习者在内的共同体。

5.扩大教师学习的机会。

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代教学设计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1990年代认识论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创新性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例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新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无数灵活的、强有力的选择方法。这样的环境,或默会地或明确地表明了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主张。它们被设计出来,支持个人在真实活动中进行意义协商。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加深理解。趋势之四,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

教学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将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估进行总体规划的趋势。”,需求分析、信息和方法的结构分析、个体差异的分析、社会文化差异的分析成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成为评估的主要工具。认知(cognition)、观察(observ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这三个元素必须清晰地联系在一起并被设计成一个相关的整体。否则,评估的效果就会降低。

当前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在智力中表征、组织和处理的方法。学习的社会维度也得到了强调,其中包括了支持意会和理解的社会的和参与的实践。因此,评估需要超越对局部技能和离散知识点的关注,而要把推动学生进步的更复杂的方面包含进来,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元认知的评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并通过同样的途径提升能力。认知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对人自己的思维的反思和导向过程。元认知对有效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十分重要,是特殊知识与技能领域中专家的特点之一。专家利用元认知策略监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理解并执行自我更正。这样,评估应该力求判明个体是否具有好的元认知技能。

(2)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估实践和反馈是技能和专家级知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评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及时和信息量丰富的反馈,这样,他们对一项技能的练习和随后的掌握将有效和高效。

(3)对境脉与迁移的评估知识及其意义有着赖以生存的境脉,正是由于境脉的存在,使得知识的生产、应用和发展有着相对刚性的方式,也使得知识的迁移并不总是有效。迁移依靠的是发展出对何时运用所学知识的清晰的理解。学术成就的评估需要认真思考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理解和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疑难是必需的;要思考知识和技能所呈现的境脉,一项评估任务或评估情形是否起到了测试近迁移、远迁移或零迁移的作用。

(4)对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评估社会是最大的境脉。人类所学习到的东西,其大部分都是借助同语言和其他人的互动得来的。因而,知识经常置根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境脉中,其中也有课堂境脉,它包含着对某种特定练习意义的理解,如提问和回答。评估需要检验学生交往(交流)练习中的参与方式是否适合于相应的知识技能领域,他们从练习中理解到了什么,他们如何使用适合于该领域的工具。

我们知道,从教学设计在美国的正式提出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设计的发展也体现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广大研究者有可能浸润在一个超越时空的、内容丰富并不断更新、充实的信息世界中。正如高文教授所言,在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时,专业路线如果过于狭窄会导致思想的僵化,同样,过于宽泛的路线则会由于精力的分散而丧失关注的中心。我们希望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能够在根植于核心思想和寻求保持一种共同身份的同时,将自身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促进人的学习、发掘人的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的、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的、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

任友群

上一篇:看老师好观后感下一篇:开展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