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张爱玲的散文《爱》

2024-08-16

我读张爱玲的散文《爱》(精选11篇)

1.我读张爱玲的散文《爱》 篇一

二年级爱作文:张爱玲散文选读后感

怀旧,是为了寻找新的感觉。

不经意间掉进了30年代的灯红酒绿。由爱玲引领着融入妩媚的、灯红酒绿的上海之中。她是个时髦的女士,如果她还健在,谁也难有她的时尚与敏锐。她的文章细腻而理性,却也成得了美文。随手买一本旧版的《HOW》吧。

张爱玲在《谈音乐》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

“气味也是这样。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要头晕,我却要特意坐在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满房都是那清刚明亮的气息。我母亲从来不要我帮忙,因为我故意把手脚放慢了,尽着汽油大量蒸发。”

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正如她的嗅觉一般,敏感而与众不同。她的浪漫与纤细,使得她的文字似乎是从笔杆子里自然而然飞泻出来一般。品味清末民初的韵味,让我爱上了那时的生活。

“牛奶烧糊了,火柴烧黑了,那焦香我都觉着饿。油漆的气味因为簇新,所以积极兴奋的,仿佛在新房子里过年,清洁干净、兴旺。香港打仗的`时候我们吃的菜都是用椰子油烧的,有一种强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惯要呕,后来发现肥皂也有一种寒香。”

就这样,自己学着那些读书礼记中的“这句话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之类,想象着周围洁净的空气中有牛奶、油漆、肥皂味,为的不仅验证文中的结论,更体验一种认识生活的新途径。

一遍一遍去读,看她在寓所里微闭着双眼,贪婪享受生活的各种气息。而自己却正庆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文字,鼓励我去嗅一嗅生活。

可笑那么多作家睁着比试眼力,爱玲却悠然地坐在一旁,浪漫地一闭眼——一片新天地。如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花凋》章,还有《海上花落》中深深宅院的故事,以嗅觉捕捉灵感,浪漫而伤感,犀利而深刻。

生活,在源自生活的一大堆素材前,你是远观?还是近赏?要把一种千人万人争用的方法演绎得巧妙不易,但若另辟蹊径,只稍具匠心,于人于己都是赏心悦目。

被访的席慕容说:“有位女作家写到:在你的影子上撒一点盐,腌起来,等老了,下酒。写得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最初的惊叹就是促成记忆的催化剂,跟小巫见大巫没什么两样。

正值读书时期,我想也创造点“我怎么没想到呢”,为的是有一天别人对你报以如此的感叹。

2.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 篇二

1张爱玲的散文研究状况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她的小说《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令众多读者深深着迷。同时,作为一名出色的散文家,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等,同样颇具魅力,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近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甚多,本文研究的是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系统地分析她的女性观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其女性观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散文中的女性观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在散文创作中渗入了自己独特而又敏感的性别体验。这位天资聪颖、性格孤傲的才女,以其独特的精神体验创立了一个属于女性文学的空间。

2.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张爱玲对她散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主要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既为她们苦难的命运而生出深深的怜惜之情,又为她们的不觉悟、不抗争而慨叹、痛苦。在《更衣记》里,张爱玲写中国旧式女性:“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太触目的女人会遭到社会集体的反对,不论男女都在指指点点;胳膊被男子拉了一把便要砍掉,这样的行为被视为美德,张爱玲用冷漠的笔调揭示了这种“美德”的荒唐,在这样的“美德”下女性所遭受的不仅是肉体的摧残,更是心灵的折磨。对于女性自身的弱点,张爱玲有很深刻的体察与感悟,她用一种近乎可以说是残忍的笔调来挖掘女性身上潜藏的劣根性。

2.2依附与反抗并存

张爱玲说:“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权利,既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苏青张爱玲对谈录》)女人即使自己能养活自己,但仍然身体尾随于男人,心灵依附于男人。所以,女性不自觉对男性的依附和潜意识层面深藏的奴性是张爱玲女性观的重要的一面。但是她并不甘心于这样的依附,对于女性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定位在附属位置,她倍感痛心,深以为憾。张爱玲寄希望于女性自身的改造与解放,女性要反抗,就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而这不仅仅需要社会的解放与经济上的独立,更需要女性心灵的独立。

2.3追求男女平等

在张爱玲的生命中,母亲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的母亲容貌出众,喜欢打扮。爱美的天性使张爱玲十分羡慕她的母亲。简直等不及自己长大,她向母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童言无忌》)可见张爱玲从小就发现了女性风韵秀雅的特性,她认为女性可以如此的美好。张爱玲在《私语》中说:“领我弟弟的女佣换做‘张干’,裹着小脚,伶俐要强,处处占先。领我的‘何干’,因为带的是个女孩子,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她。我不能忍耐她的重男轻女的论调,常常和她争起来。”可见张爱玲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从这时候就萌发了。

3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3.1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

封建没落的贵族之家,父亲旧派绅士的气派与恶习,母亲新派女性的独立自由,最终使这个家庭走向分裂,父爱与母爱缺失的经历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生病时父亲不管,肉体与心灵遭受着虐待。完全没有温情的家庭再加上张爱玲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得她对于各种问题能够冷静思考。

张爱玲人生际遇中的人和事对她女性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首先,是她的父亲。张爱玲的父亲是满清遗少,抽大烟,打吗啡针,娶小老婆。他对张爱玲的才华很是得意,却并不关心女儿,还痛打她,把她关到小房子里声称要关到死。张爱玲最终逃出来了,但她却离不开父亲,还得靠父亲养活,尽管对父亲恨到骨子里。这种与家庭的复杂关系是她形成依附与反抗并存的女性观的重要原因。其次,张爱玲的母亲是一名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个人与自由的新女性。从小到大,张爱玲所体验到的母爱稀薄而甚微。虽然如此,母亲对于张爱玲一生文学气质的培养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成年后她的爱情与婚姻也是不幸多于幸福。她有过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都是以不幸而告终。从小在家庭中的遭遇以及两次坎坷的婚姻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甚至是奴性。

3.2时代与受教育背景

在人类发展史上,自母系社会解体以后,妇女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她们成为男子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役使的对象。“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新文化带来了新思想,提倡妇女解放,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反抗一切的不平等。然而“五四”以后的数十年中,女性解放运动并没有明显进步,到了张爱玲所生活的40年代,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沦陷区的女性,她们往往深受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被束缚在旧式传统家庭的锁链中,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张爱玲清晰地看到,她们的生活是痛苦的,她们唯一的目的是嫁人,依附于男子,受了屈辱,但却不反抗,她们是可怜可叹的,但却又自轻自贱,让人痛惜不已。所以张爱玲的女性观形成了,她所描述的都是女性的真实写照,她的女性观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周惠珍. 在神性与奴性的解构中重建女性的光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28-31.

[2]胡永喜. 张爱玲散文的女性视野[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5,(1):24-26.

[3]张爱玲. 流言[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3.我读懂了父母的爱作文 篇三

数学试卷下来了,望着那几个大大的红叉与耀眼的圈圈,心里凉了一大截,我无可奈何地整理书包,心里十分难过,但欲哭无泪,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等待发落。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父亲满脸笑容迎面走来,“成绩出来了吧?应该不会很差,拿来看看吧。”爸爸迫不及待地轻声问道。我无精打采地说:“嗯,是出来了。要看吗?我拿给你吧。”说完,我便伸手进书包把那试卷拿了出来,爸爸一看,慈祥的脸孔立即“晴转多云”了。严厉地说:“怎么回事?78分?怎么会这样?”这下我清楚地知道,爸爸已经是非常不满意了,甚至是很生气。我真的是让爸爸失望,我的神经在打架,我的肌肉在挣扎,终于按奈不了,捂住耳朵冲进了房间,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妹妹递来了一张小纸条,我的注意力全都倾注在那一张小字条上:“对不起,昨天气重了,你出来一下”这威武庄严的字,毫无疑问,是爸爸的。我马上套上衣服,走出房间。爸爸正在客厅中一边抽着烟,一边在我的试卷上圈圈画画。我忐忑不安地走过去,只见爸爸把头一转,说:“过来吧,坐下。”我坐在爸爸的身旁,亲切地说:“好女儿,失败乃成功之母”……接着,爸爸耐心地为我分析错因,为我加油打气,跟我说说笑笑……最后,他还说“昨天,对不起啦!乖女,让失败过去,迎接新的胜利吧!加油!”。那一刻,我读懂了父爱!

4.我读懂了妈妈的爱小学作文 篇四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我们小时候就在唱。我的妈妈也很爱我,可是她很“懒”。

小时候,上幼儿园时,妈妈就坚持让我自己背书包。当我看着其他的小朋友不用背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有说有笑,而我,只能自己背着书包走在后面,我的心里就不太好受。虽然那时的书包没有现在的书包大,也没有现在的书包重,可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可是个大负担。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大孩子都不用自己背书包,我这么小就得自己背?这不公平!”可妈妈却说:“妈妈不能让一个这么健康的宝宝慢慢地变成残疾人,你需要一点一点积蓄你成长的力量。而且最棒的孩子都是自己背书包的,妈妈知道你是最棒的宝贝!”虽然我当时没说什么,可我心里想:“你不就是懒嘛。还要找借口!真是的!”

四岁,六岁,八岁,十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从一个幼儿园的小宝宝变成了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我越来越理解妈妈的话了。当我看到好多同学背着书包那不堪重负的表情时;当我看到游玩时同样背着背包我却比他们走的快时;当我自己拉着行李,在众人的赞叹声中和妈妈一起上下火车时……原来妈妈真的是在为我的成长着想。我明白了,是妈妈的“懒惰”让我积蓄了自己的力量。

5.我读懂了爱小学作文900字 篇五

有一位得知自己即将不就于人世的人说:“我想活在爱里,活的比爱还久。”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与我同年,刚过完14岁的生日。她是一个开放的女生,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男孩子,或阳光帅气或自命不凡……当然,也有成绩差的不堪入目的!然而能入她“法眼”的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穷追不舍,玩起了早恋。就拿她现在的男友来说,比她大两岁,据说帅气迷人、笑容灿烂,今年刚参加完中考,分数自然一落千张,但两人毫不在乎,谈情说爱。她告诉我,爱就是这么不顾一切。后来我才得知,她的父母差点因此而离婚。唉,这是爱吗?

最近,我开始观察爸爸妈妈,他们在23岁结婚,如今永远一儿一女,挺幸福的,称得上“爱”吧。这么多年来,我看到过爸爸妈妈吵架、冷战……但他们相互信任彼此,没有谎言,他们之间有一说一,没有欺骗的必要。并且他们是平等的,没有传统观念上的.“男管大事,女管小事”,有事情总是一起商量。面对挫折时,妈妈也会抱怨,爸爸马上就会来安慰她,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引领我们一家破浪前行。哦,这才是爱!

原来,真正的爱,并非是不顾一切、不留后路的,反而他是理智的,会为了对方考虑;真正的爱,也不是使人堕落、深陷其中的,而是催人奋进,愿意为其改变自己的。

我很想问那位昔日同窗好友,你们之间的爱能真的维持一生一世吗?我想答案是不能,因为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反之如果我问爸妈,你们之间的爱能保证此生不变吗?我想必然是能的,他们彼此从21岁就开始闯荡,直到现在,他们都38岁,他们见过大风大浪,遇到过千辛万苦,跟经历了这么多年,时间给他们的考验,那么日后,相信他们跟能手牵手地到老。男孩和女孩,当雨水淋着时光,你们还在一起吗?

这么多年人们一直活在“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观念里,偶然听见一位情感专家说道:“爱一个人其实是需要理由的,你被这个理由所吸引”,细细想来这是对的,别不管不顾就去说“爱”!在我们这个不知所措的年纪里,心中会有懵懵懂懂的想法,谁不是呢,可咱们要仔细想想这是不是爱,并且要学会把他或她藏在心底里。小学班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真的有缘的话,上天会让你们走在一起的。”我认为很有哲理,有缘千里来相会,何必急在这一时呢。

依然记得那个小学班主任在毕业时特别对我们说的话:“今年我刚刚结婚,我和我老公是大学同学,四年来讲过的话不超过10句,我座位在中间,他在最后排。大学毕业我们更是不在一个城市,但后来,我们被上天安排在一起了。”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才刚刚26岁,我们是她教的第一届学生。

6.我读张爱玲的散文《爱》 篇六

风徐徐,镶着金边的叶儿飞舞起来,风儿带着叶子散落满地,我坐在小石旁,手拂去一丝微光,我只想祈祷岁月走得慢一点,留下岁月与父母畅谈人生,品尝爱的味道。

爱,让我们在一起。因为有了爸爸对妈妈的那一份执着,才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有了妈妈的那一份伟大,才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在父母的眼里,我是他们的唯一。爱是我们生活的诠释。生活呐,我感谢你。

爱,让我的路满野芬芳。生活中的我,少不了迷茫与彷徨,那一次次的失败,让我的精神变得麻木,潦倒,本以为生活早已抛弃了我,却在那时浮现出两个人的身影,爸爸没有说话,只是做下拍了一下肩膀,脸仰向天空,说着我的肩膀不够宽大,但能容下你的脆弱,让你变得坚强的话语。我依靠着爸爸的肩膀,双眼泛着幸福的泪花。妈妈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孩子,不怕,你的路,我们一起走。”爱,随风荡起,泛着幸福的浪花。生活呐,我感谢你。

爱与不爱。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是否多了几分轻狂,傲慢?我就这样,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还是过分的谦让。让我变得高傲,无视一切起来。生活中的我,开始对父母变得冷漠。生活是恶魔中的天使吗?种种的磨难促使我成长,同时让我变得冷漠。但幸运的是,我绕了几圈,最终回到原点。暮然回首才发现,父母是太阳,而我就是月亮,不是永不相见,而是一种依靠,太阳与月亮虽时光交错,但没有你们,我便失去了光芒,不复存在。生活中,我们虽然遇到种种的选择题,但与父母的爱与不爱,我将不假思索的选择爱。爱,像一杯烈酒,辛辣而又醇香。生活呐,我感谢你。

云,风飘起,我心昂扬,天空与净水的颜色浑然一体,那曾几度的迷茫早已烟消云散,我坐在小石旁,发丝随风飘起,脸仰向天空,手握住一把尘土,回望过去,原来生活是我的另外一位母亲,教我,让我领悟尘世间那个所谓的爱。

7.我读《金刚经》散文 篇七

《金刚经》是围绕佛与长老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展开的。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三藐三菩提,便是无上正等正觉;发三藐三菩提心便是发大宏愿,立誓灭度所有一切众生,携众生之手,共乘般若船,同登菩提岸。此便是佛教的心量广大之处,容一切难容之物;忍一切难忍之事;此便是佛教的慈悲伟大之处,慈一切众生之善,悲一切众生之苦。然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时,慈悲布施利益一切众生之时,应如何克服声色犬马的利诱,情想意欲的牵绊,名利所得的功望呢?于是佛便教导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应如何安住,如何降服其心。穿梭于佛与须菩提的问答之间,我看到佛教为我们打开了的一个别样的静寂而圆照,廓然而灵动,明觉而有情,自由而无碍的世界。

合上《金刚经》,微闭双眼,让飞腾的思绪无边地驰荡,眼前,心里,所有的一切竟俱融佛意;溪声,鸟鸣,花语,一切人间情话亦皆成佛语。道可道非常道,虽如此,我仍提起笔来,让那飘荡的魂灵化成蛟龙跃入那奔腾的光海,去探几颗奇异的骊珠;化成飞鹰腾进那缭绕的香云,去掬几捧不可思议的流彩!

缘起这是我探得的第一颗奇异的骊珠,寻得的第一丝不可思议的流彩。我肃重虔敬地把那精灵捧在手心,含入口中,种进心田。说它是精灵,只因上穷碧落下黄泉,百里雨千里风,古时月今日花,无不因它而生,无不因没了它而灭。它带着生命的活力和灵气,有了它便具了形体,便充了魂灵,便活了,动了,所有的韵致便在霎那间明了无碍了;没了它,生命的精筋被抽了,骨架被拆了,活血流光了,于是便成了光焰后余下的灰烬,成了为缤纷后委地的黄土!“日谢树无影,灯来室方明”,万物就是这般没有自性,不可自生,更无法长生,须是因他而起,依缘而立,缘起物生,缘断物灭。

缘起缘灭,灭了复起,无少许间断,世界如此这般似水流动,没个停息,没个安住,于是便有“万事随转烛”的感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此幻音梦影,却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心灰意冷地以哀悲莅之。须是在幻海中镇定精神,迷水里挺立风骨,由此才是人间大丈夫,真豪杰。须是不为物喜,不为物悲,不随境转,不随事迁,不被物转,反能转物,由此便从这缘起的变幻流动中觅得安谧的静居。心要转物,须是“缘来即施,缘散即寂”,如风打竹面,似雁过长空,物来即应,物去不留。有此灵动明觉、净朗廓达之心,“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便如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般,只是平日里寻常之道理罢了。

无相万事万物说到底只是个缘起,只是个无住,如此的世界便如虚空,虚空中又何需妄加分别,穷分能所,千般辛苦,万般经营,只招得个神疲精倦,心劳形毁呢?虚空须是无碍,无碍方得洒脱,方能无所羁缚,如白云优游自在飞,万里碧空天一样。人要于扰扰尘风中得此逍遥无碍,究竟解脱,须先明了“无相”之真谛妙理。《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无相,无我身之荣辱成败,哀悲安愉之相;无我与他人差别之相;无佛与众生殊异之相;无生无死,无复计个荣华颓殇之相;无法相,法相虽是般若船,乘之可登菩提岸,然既已到岸,船筏何用?法说到底只是个方便,说到底,只讲着个寥廓虚空,只念着个荡然静寂;“八十种随形之妙好,灿若芬花。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如此庄严之相,亦只是佛为劝导众生而应化生成的,亦只是个权宜,亦无非是个方便。佛在在处处皆是,何止三十二相?一切之相,皆是佛相。一切之形,皆是佛形。然佛说到底亦是虚空里物事,缘来缘去,了无痕迹,又有何相可言,何形可见?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只是这个理!真个如海中盐味,色里胶青!所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由此,在这个净裸裸、赤洒洒的世界里,有何相可见?可相可寻?何相可说?就是涅般境界,亦只是面对着这个无形无影、空阔寂寥的世界,而从生命最底深处迸射而出的一道通透透、澈明明的光,由此而成就的一个安谧清凉的世界!

《金刚经》云:“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名如来。”此是至理,是大慧,是最无上智。虽说春去春还来,花落花又开,然痴心人仍叹今日月无旧时明,今朝酒无去时味。事如春水了无痕,万象变化无影迹,其实我们从未真正地站在哪一个点上。世界如虚空,虚空哪复有南北西东,四维上下?人生如水中捉月,镜里寻花,梦像幻影中何计昔往今来?逐影寻迹只是愚痴人干的糊涂事,如把火烧天,徒自疲劳罢了。既无定影确迹,何有定向可来可去,哪有定法可觅可寻?

既是无相,何须执着,只寻得个无念处,方是真正安心处。拔起智慧剑,斩断欲念根,大舍方能大得。一念不生,即是清净的佛世界;一念方起,便成混浊的众生世界。心若无念,便自作佛。难怪,“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仍可成佛。只须寻得个无念处,便是自性洞明时。由此众生与佛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生死无异相。何来众生?何来佛?本是无为法,只因人有迷悟,悟有浅深,遂有众生与佛之远殊,遂有烦恼与菩提之迥别。所以,观无相之理,绝分别,断妄念吧,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由此才能抛开愚迷土,掘出真如宝藏,豁明金刚眼,燃亮般若灯,跳出生死海,寻得个究究竟竟,彻彻底底的大解脱。

真空妙有《金刚经》云:“不住于法而行布布施。如人有目,日光观照。见种种色。”是的,无立足境方为干净,但这干净不是断灭,不是一味地否定,不是全然的空寂。了悟了无相之理,不是了灭所有的一切相,而是将此种种明灭之相,虚实之理都含入自己的心中,宛如明镜当台,万象自来居;明达了非法非非法后,还须从此等大非大寂中通透出去,去观照那隐含于凡尘俗世之中的一个明澈灵动的世界。于此世界中你心体盈然,洞明所有;你是个自自由由,顶天立地的人。

空中必含有,有中须蕴空,此是真空,此是真有。真空生妙有,正是在冥冥不可捉摸的“空”中,数不尽的“有”的形态在慢慢地生成,千万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渐渐地滋长、增强,并最终生成某种如弦在箭的势头,如破竹,如迅电,如震雷般地,在霎那间梦幻般地成就了“有”。在“空”中有太多太多的神奇,太多太多的美妙,只是我们凭着肉眼无法感觉到罢了,须是用心去感悟,去体会。如果把这真空当成一无所有的恶趣空,而感受不到其中数不尽的生命的契机,体会不到其中源源不绝的生命的活力,岂不是自倚于瘦崖枯岩,守着一团黑暗的空寂,孤苦终老于斯?岂不是自投于发腐的死湖,白白误了卿卿性命?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有,或是绝对的空,也从来没有所谓的中道可走,空有是成对出现的,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谁也无法将其分割开来,谁也无法去测算究竟“空”是主宰,还是“有”在把舵。这便是所谓的“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吧。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正是有了这种虚怀一切的胸襟,才能使人从执着的恶网中逃脱,潇洒自如地面对兴衰成败,生死别离;正是有了这种不轻易停留的精神,才从生命的深处迸发出不熄的火焰,引导着生命体向走向更为广阔的境界;正是有了这种立于所有又超乎所有的睿智,“火中生莲花”、“北斗南面看”……一切不可思议的神奇才能切情切理地萌发和展放。空与有相须,是与非难辩,生与死难断,菩提与烦恼并陈,佛与众生相举……,由是心如定水,须更有鸢飞鱼跃之气象;由是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由是脱俗超凡时,须是青天霁日喜得,震风怒雨更容得……

8.有关张爱玲的短篇散文 篇八

有关张爱玲的短篇散文一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两个才十岁光景,袒着胸,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两个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们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们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们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

“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

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提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们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

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们的影子。

五年之后,雍的爱友的父亲死了,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她们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侉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晕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

几度通信后,雍姊明嘹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竟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有关张爱玲的短篇散文二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

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9.浅析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 篇九

宕昌县两河口九年制学校 王 斌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以其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参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

独语式

孤独感

苍凉美

世 俗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①。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 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收录了1843年8月到1944年12月间所写的24篇散文,这些散文代表了张爱玲在散文方面的突出成就,鲜明地体现出了散文所拥有的文体特色。

一、独语式的个体语境

张爱玲的散文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别具一格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出版于1944年的散文集《流言》,所呈示的便是一个沦陷区的孤独女性‘嘁嘁切切絮絮叨叨’的‘私语’”②。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在主流话语之外,津津乐道的谈音乐、谈绘画、谈戏剧、谈舞蹈、谈创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形成了当时文坛上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1-

开拓了文学领域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生动、活跃、跳溅着浓郁世俗关怀火花的感性世界,它大量记录了客观世界在作者个人生动感觉中的瞬间感受和印象,显示出了作者在捕捉感官印象时的精细和敏捷。这种语境虽然不是张爱玲的独创,追根溯源,在中国新文坛上可以上溯到30年代以何其芳的《画梦录》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品。但是由于到了张爱玲登上文坛的40年代,“这种以孤独者的内心独白为主要宣叙方式的个性‘独语’文体,渐渐地被一种群体性的话语方式取代了。告别了画梦期的何其芳表示‘从此我要叽叽喳喳发议论’,李广田也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他的散文在《画廊集》之后‘渐渐地由主观抒写变向客观的描写一方面’。(《银狐集》题记)”③所以,张爱玲散文的这种非主流的独语体话语方式,既可看作是对传统的一种承袭,也可视为是她个人的一种独特。

张爱玲是始终自居于时代之外的边缘位置,就象她自己所说的:“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这种人生态度就为她跃出中心叙述语境,从主流化集体化表达边缘化个人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张爱玲处于40年代上海时空环境的特殊性,也使这种语境能够成为现实,沦陷中的上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外界有着相对的阻隔,就像是变成了一座孤岛,“一块‘无政府’、‘无中心’的悬空地带”。这一特定的背景既“助长了非主流文学的发展”④,也提供了适合于张爱玲心态的社会氛围和远离现实政治进行创作的条件。可以说,她的这种独语式的个体语境,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土壤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张爱玲散文的这种自我对世俗人生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悟的个体语境,对推动40年代中国散文语境的多元化,拓展散文的表现空间,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也因此就在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张爱玲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把作者“特异的女性的感性心理以及敏锐得近乎神经质的艺术家的禀赋和气质”,吸引了读者的视线,使张爱玲的散文得以超越时空,给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快感。同时为后人走进张爱玲的心理世界,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和其人其事,有着十分宝贵的作用。

二、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

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渗透,是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二个特色。她的几篇谈音乐、谈绘画的散文,就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倾向。比如“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我房间里倒没有息灯,一长排窗户,拉上了暗蓝

-2-的旧丝绒帘子,像文艺滥调里的‘沉沉夜幕’。丝绒败了色的边缘被灯光喷上了灰扑扑的淡金色。帘子在大风里蓬飘,街上急急驶过一辆奇异的车,不知是不是捉强盗,‘哗!哗!哗!’像轮船的汽笛,凄长地,‘哗!哗!„„哗!哗!’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哗!哗!’渐渐远了。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谈音乐》”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在谈音乐,而是借音乐的缘由真切再现一个孤独女性在空旷的大上海的夜晚,一时间的情绪流程。它是孤独处境中的作者幻觉的下意识流动,是作者对一己孤独感的着意表现。在这里荒凉的外部世界是人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重底色,而人的孤独和凄凉又尽显外部世界的荒凉。二者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的。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是对自己人生世界的反映。不幸的童年使她过早的失落于家庭,父母离异让她在小小的年纪便失却了母爱;父亲的再婚,又是她痛失家庭的温暖。落后于时代的没落的家族使她深受厚重的家族文化氛围的裹挟,使得年轻的张爱玲无法融入新的时代而一起沉落,染上了浓重的末世情调。动荡的现实生存环境下,使她经受了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种种失落——先是失去了去英国学习的机会,香港的战火又烧掉了她引以为傲的学业成绩,不得不中途辍学。在浓重的战争阴影笼罩下,一种个体生存的危机感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使她深感个体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危机。表现在张爱玲本人表白过的:“时代使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威胁。”⑤以上这些经历使早就敏感、早熟的张爱玲,不仅过早地积累了对现实人生中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无法把自己有机的融入到群体中,有意识的封闭自我,同时代隔绝,同希望和光明隔绝,这就导致了她灵魂深处强烈的孤独感,而且用这种“失落者”的心态冷眼旁观周围的世界。正是有着这样的历程,使得张爱玲有着“失落者”的心态,带着悲观气质去感受生活,再写作过程中就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投影,创作过程中所剖析的现实也就不全是客观的经验世界,而是“内心的世界”⑥。与反应客观世界比,张爱玲更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都是作者主观情绪在文本中的外化,也就使她的散文创作纵使在写实中,也常常饱含着浓厚的“主观性”特征,散文创作明显的侧重于反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浓郁的孤独感和人生的苍凉感流贯于张爱玲的散文中。除此以外,孤独感和苍凉感在张爱玲散文文本中的强力渗透,是作用独特的审美追求。

三、世俗的现实精神,为女人立言

张爱玲散文文体的第三个特色就是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在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散文集《流言》里都是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采撷琐碎平凡的题材,里面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等。因此世俗的人生实际上已被作者提升到了表现人生本来面目的一条必由之路。表现在散文中,她沉迷于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中,用全部体验去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际遇。无论是饮食男女的衣食住行,还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她都能怀着一种热情的喜好,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可以说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也就是作者对这种俗世生活的了悟和沉浸的结晶,充满了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

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⑦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与前面所述的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使张爱玲的散文交织了复杂而又矛盾的两种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注释:

1、①《卷首玉照及其他》

2、②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3、③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4、④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5、⑤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6、⑥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

7、⑦《童言无忌》

参考文献:

1、《卷首玉照及其他》

2、余凌《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

3、姚玳玫《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

4、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5、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

6、《童言无忌》

后记:

自学考试对于我来说,非常地辛苦,由于专科段是非汉语言专业,自学起来非常地吃力。好在我不断的努力,今年我通过了汉语言本科段所有的科目。参加了论文撰写答辩的报名。在撰写时,我对辛弃疾感觉到既可亲,又可悲,可亲地是辛弃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充满了英雄主义;可悲的是,辛弃疾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民族的悲剧。可以说,辛弃疾的人生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我被他深深地感染了。

10.张爱玲散文 篇十

我将要谈到的两张影片,《桃李争春》与《梅娘曲》,许是过了时了,第三轮的戏院也已放映过,然而内地和本埠的游艺场还是演了又演,即使去看的是我们不甚熟悉的一批观众,他们所欣赏的影片也有讨论的价值。

我这篇文字并不能算影评,因为我看的不是电影里的中国人。

这两张影片同样地涉及妇德的问题。妇德的范围很广。但是普通人说起为妻之道,着眼处往往只在下列的一点: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梅娘曲》里的丈夫寻花问柳,上“台基”去玩弄“人家人”。“台基”的一般的嫖客似乎都爱做某一种噩梦,梦见他们自己的妻子或女儿在那里出现,姗姗地应召而至,和他们迎头撞上了。这石破天惊的会晤当然是充满了戏剧性。我们的小说家抓到了这点戏剧性,因此近三十年的社会小说中常常可以发现这一类的局面,可是在银幕上还是第一次看到。梅娘被引诱到台基上,凑巧遇见了丈夫。他打了她一个嘴巴。她没有开口说一句话的余地,就被“休”掉了。

丈夫在外面有越轨的行动,他的妻是否有权利学他的榜样?摩登女子固然公开反对片面的贞操,即是旧式的中国太太们对于这问题也不是完全陌生。为了点小事吃了醋,她们就恐吓丈夫说要采取这种报复手段。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总是拿它当笑话看待。男子们说笑话的时候也许会承认,太太群的建议中未尝没有一种原始性的公平。很难使中国人板着脸作此项讨论,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没有比奸淫更为滑稽可笑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强迫他们采取较严肃的评判态度的话,他们一定是不赞成的。从纯粹逻辑化的伦理学观点看来,两个黑的并在一起并不是等于一个白的,二恶相加不能成为一善。中国人用不着逻辑的帮助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们觉得这办法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太太若是认真那么做去,她自己太不上算。在理论上或许有这权利,可是有些权利还是备而不用的好。

虽如此说,这一类的问题是茶余酒后男宾女宾舌战最佳的资料。在《梅娘曲》中,艳窟里的一个“人家人”便侃侃地用晚餐席上演说的作风为她自己辩护着。然而我们的天真的女主角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权利不权利的话。一个坏蛋把她骗到那不名誉的所在去,她以为他要创办一个慈善性质的小学,请她任校长之职,而丈夫紧跟着就上场,发生了那致命的误会。她根本没有机会考虑她是否有犯罪的权利——还没走近问题的深渊就滑倒了,爬不起来。《桃李争春》里的丈夫被灌得酩酊大醉,方才屈服在诱惑之下,似乎情有可原。但是这特殊情形只有观众肚里明白。他太太始终不知道,也不想打听——仿佛一些好奇心也没有。她只要他——落到她份内的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兴趣。若是他不幸死了,她要他留下的一点骨血,即使那孩子是旁的女人为他生的。《桃李争春》是根据美国片《情谎记》改编的,可是它的题材却贴恋着中国人的心。这里的贤妻含辛茹苦照顾丈夫的情人肚里的孩子,经过若干困难,阻止那怀孕的女人打胎。——这样的女人在基本原则上具有东方精神,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以宗祠为重。

在今日的中国,新旧思想交流,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颇占优势,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妇女典型,如果存在的话,很需要一点解释。即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这一类的牺牲一己的行为,里面的错综心理也有可研究之处。《桃李争春》可惜浅薄了些,全然忽略了妻子与情妇的内心过程,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导演李萍倩的作风永远是那么明媚可喜。尤其使男性观众感到满意的是妻子与外妇亲狎地,和平地,互相拥抱着入睡的那一幕。

有这么一个动听的故事,《桃李争春》不难旁敲侧击地分析人生许多重大的问题,可是它把这机会轻轻放过了。《梅娘曲》也是一样,很有向上的希望而浑然不觉,只顾驾轻车,就熟路,驰入我们百看不厌的被遗弃的女人的悲剧。梅娘匆匆忙忙,像名人赴宴一般,各处到了一到——她在大雨中颠踬,隔着玻璃窗吻她的孩子,在茅芦中奄奄一息,终于死在忏悔了的丈夫的怀中,在男人的回忆里唱起了湖上的情歌。合法的传奇剧中一切百试百验的催泪剂全在这里了,只是受了灯光的影响,演出上很受损失。

11.我读烟花散文 篇十一

新年的脚步已然远去,可那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烟花,却在我记忆深处。

儿时,家里穷,买不起烟花。听到的只是声声炸响的爆竹。

家家团圆之际,是爆竹燃尽之时。

现今,过年必有烟花,是为喜庆。可我,一直,是拒绝的。买来,宁愿置于杂物间的墙角,也不愿意燃放。因为我知道,烟花的生命,如爆竹一样,短暂且无奈。我害怕那瞬间闪亮后的黑。

一颗烟花被点燃后,它的生命便已进入了倒计时。可它,依然执着地积聚全身所有的力量,冲出,加速度,达到一定高度,最终,迎来它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刻——绽放!

绽放,烟花的选择,是它对短暂生命的最好诠释;是它对广阔天空的无限向往;是它对世人美丽允诺的兑现。它,做到了,彻彻底底地做到了。它将自己全部奉献,留下瞬间的美丽与灿烂。

确实好美,颜色绚烂,形态多姿。那份高高在上的、孤独的美,让人留恋,让人爱怜。真的好希望它的美从此定格,从此永恒。

可,就在绽放的一刹那,它的生命宣告终结。所有的等待,所有的冲刺,所有力量的聚积,只为那,刹那间的美。

美丽过后,留下静寂的苍穹。只剩那纷纷散落的碎片,向着清冷的`夜空挥手,抱着无尽的黑幕吻别:曾记否,我给你温暖的拥抱,在你怀中无悔地绽放?曾记否,我给你装扮漂亮多彩的梦与衣裳?曾记否,我用瞬间的美丽送自己踏上归途?

短暂的一生,留给世人的,是美丽;留给自己的,是陨灭。

每每,我不忍抬头看那混在眷恋中的忧伤,也不忍忘却那瞬间闪亮的光芒;每每,我静静地站在窗帘背后,注视它美丽的孤独,也思索它选择的坚决。

是啊,与其躲在角落里发霉,不如给夜空装扮梦的衣裳,与其长时间默默无闻于方土斗室,不如潇洒地奉献握别。

读懂烟花的选择,我也不再害怕瞬间闪亮后的黑。美丽,可以无形,可以刻入心底;美丽,可以像底片一样,在记忆中一遍遍地冲洗;美丽,可以像照片一样,在脑海中一次次地翻起。

心中的烟花,将在我的生命中,永远绽放。

烟花,它没有遗憾。

上一篇:签订合同工作总结下一篇:螳螂捕蝉的扩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