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

2024-07-27

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精选15篇)

1.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一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一走进来,就闻到一股浓浓的芳香,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青草和大树,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天空的白云和地上的青草衬托出故乡的美,时不时还能听见小鸟开的”演唱会”,让人瞬间感觉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们就回到了熟悉的家中,我家门前是一片地,上面满是“绿色食品“,还有几株玫瑰花,每到一定季节,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仿佛在向人们问好。在我们家门前有一个高大的“守卫”,那就是——一颗无比美丽的桂花树,它就像一个守卫一样保护者我们的家。

我家后院是一片大大的竹林,那高高的竹子和一片片嫩绿的叶子组成了这片竹的海洋。一走进这片“海洋”,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虽然在这片“海洋”中看不见太阳,感受不到阳光,但在这绿荫之间游走也别有一番风味儿。

在我的故乡除了迷人的景色,还有可爱而又活泼的动物们。

飞翔的小鸟,水中游走的鱼儿以及任劳任怨的黄牛……都让人难以忘怀,一靠近动物们,动物们就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来应和你的呼唤,仿佛在向人们友善地打招呼。

每当我被压力束缚时,我总会回到故乡来散散心,看着醉人的景色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动物总让我将城市的喧嚣抛之脑后,让我流连忘返。

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我的故乡依旧是我的故乡,它无时无刻都有着无比醉人的景色。

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动物,嫩绿的青草以及澄清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美的象征,也是我的故乡美的象征。

我爱我的故乡,一个美丽的故乡,一个醉人的故乡,一个生机勃勃的故乡。无论我的故乡以后变得怎么样,它依旧是我的故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动物,嫩绿的青草以及那澄清的泉水。

故乡,我爱你,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

2.庐山会议二题 篇二

【毛泽东三上庐山】

建国后,毛泽东曾三上庐山,主持中央会议。

第一次,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和8月2日至16日,先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接着开八届八中全会,讨论“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问题。

第二次,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执行调整经济八字方针。

第三次,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开九届二中全会,讨论修改宪法、国民经济计划、加强战备等问题。

第一次会,打倒了彭德怀和他的“军事俱乐部”;第三次会,打倒了陈伯达,兼带重重敲打了林彪夫妇及其同伙。这两次会最有名,尤以第一次会可以独擅“庐山会议”之名,第三次会还只能放在“林彪事件”中述说(见1981年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7节、21节;《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章、38章)。但毛泽东说过“三次庐山会议”的话(《我的一点意见》),因此人们习惯统称为“庐山会议”。

但是,夹在上述一、三两次会议中间的第二次庐山会议,同样是由毛泽东主持召开,却处于一个神秘的地位,没有公开报道,也没有发布公告,似有似无,似密非密,几乎不为人知。即使进入改革开放的30年间,关于一、三两次庐山会议的报道或研究,基本已无禁区;但对于这个第二次会议,其出席人员名单,在一些党史著作中仍闪烁其词,特别是会议主持人毛泽东的名字更是讳莫如深,不见一提。例如——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在提“工业七十条”和“高教六十条”时,都只说一句“经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通过”,无出席人员名单,更无毛泽东名字。(见该书第387页)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3章为《〈工业七十条〉的诞生》,提到“8月23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开幕”,鄧小平在大会讲话,但仍无出席名单,更避开毛泽东名字,也不提刘少奇、周恩来,似是故意回避。(见该书第959页)

《刘少奇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与《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都只在相关年月日下记载刘、周各自的上山与会,不提毛泽东是否出席。(见《刘少奇年谱》第538页,《周恩来年谱》第429页)

最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传1949—1976》(第1577页),引用《我的一点意见》全文时,在“仅举三次庐山会议为例”后,因为其中谈到第二次庐山会议,而把整段文字用删节号作了代替。可见至少到此书出版为止,毛泽东曾主持召开这次会议的历史,尚在史家回避之列。

其实这段文字,早在1990年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叶永烈的《陈伯达其人》一书中,引用《我的一点意见》全文时,无意中已全段发表过了。现特引录如下:

仅举三次庐山会议为例。第一次他跑到彭德怀那里去了。第二次,讨论工业七十条,据他自己说,上山几天就下山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原因下山,下山之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叶永烈在《出没风波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书中说,《陈伯达其人》曾经北京有关部门审阅,同意出版。据叶永烈说,胡绳和金冲及都看过这本书。胡绳以为书中所写的陈伯达,就是他所认识的陈伯达;金冲及说“这本书写得扎实,透露了大量档案中所没有的信息”。但这些还不足以完全解开第二次庐山会议未得全部公开的谜团。

最近在一家官方网站青岛新闻网上,看到一篇题为《1961年庐山会议为何不公开报道》的新闻评论,无作者署名,发表时间是2005年11月9日,却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中共中央曾于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工业、粮食和教育等重大问题。可是,这样重要的会议,很长时间却没有公开发布信息。这是什么原因呢?

1961年8月下旬,当时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因路途遥远,没有按期赴会报到。会议秘书处挂长途电话催他尽快赶来开会,这一电话内容被泄密。就在会议举行翌日,台湾当局广播电台播送了中共在庐山召开高级军事首脑会议,商议解放台湾的消息。当时蒋介石得知这一情报,坐立不安,派了几批特务赴大陆刺探虚实,其实,会议没有半点涉及解放台湾的内容。由此,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把会议泄密的坏事变成好事,将计就计,即对会议绝对保密,不作任何新闻披露。深谙孙子兵法的毛泽东,当时采用的大概是“虚张声势”一计吧。

既然这条信息已在官方网上传播,也就表示已不在保密范围之内,虽然尚有待正式文件佐证,但已可公开备此一说了。

按前文所述,从毛泽东身边不告而别的行为,陈伯达是有“前科”的。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陈伯达随毛泽东访问苏联。有一天,毛泽东要起草文件,却找不到陈伯达了。据《陈伯达其人》记载:

“陈伯达哪里去了?”毛泽东问机要秘书叶子龙。

“他搬走了!”叶子龙答道。

“他搬到哪里去了?”毛泽东又问。

“搬到大使馆去了。”叶子龙答。

“他为什么搬走?他到大使馆去干什么?他是我的秘书,他的工作在这边呀!他搬走,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声?”毛泽东显得非常不高兴。他要叶子龙通知大使馆,陈伯达必须立即搬回来!

陈伯达只得灰溜溜地搬回来。陈伯达向毛泽东解释说:他的儿子陈晓达在苏联学习,十六岁了,多年不见,想在大使馆跟儿子一起住几天……

“你为什么不得到我的同意就搬走?你的工作岗位究竟在哪里?”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陈伯达。

望着毛泽东愠怒的脸,陈伯达知道事态已相当严重,赶紧向毛泽东赔不是,作了检讨。

毛泽东在陈伯达作了检查后,仍把他留在身边工作。不过,这件事在毛泽东心中,从此留下不愉快的阴影。

这段描写十分生动,有纪实文学笔调,但可相信不是虚构。师哲是毛泽东访苏的翻译,他的口述回忆录《我的一生》中有专节详细记载陈伯达随同访苏活动,却没有不告而搬一事,只提到“毛泽东确实说过陈伯达‘老鼠搬家’,但我不清楚指的什么”,想即指此事,但他不得其详。叶永烈这里所写,应是得之于当时在场的毛的机要秘书叶子龙的口述回忆,并向陈伯达本人求证。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毛泽东虽然对陈伯达有所不满,还是要用其所长,留在身边。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陈伯达忘乎所以,旧病复发,又一次不告而行;但毛仍容忍在心,继续留用,甚至1966年还大用特用,委以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进入中央常委,排名第四位。直到1970年的第三次庐山会议上,“把他拿下来”(毛泽东语,见《吴法宪回忆录》,北星出版社2006年版),坠为阶下囚。这让人怀疑,是不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从陈伯达与毛的关系和陈的起落,可看到毛泽东的用人之道或驭人之道。所以,《我的一点意见》这篇文章关于第二次庐山会议陈伯达逃会获谴的一段文字,应该得到重视,说明陈伯达以及同他一样的人,平日一举一动,都在毛的洞察之中。陈伯达的悲剧在于,即使晚年服刑放归幽居的日子里,他还不知错在哪里,他对儿子陈晓农说:“我想不通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我?我又没有得罪他。在他那里工作,我还是很小心的。在庐山说他是天才,那也是说好话嘛,紧说好话也不行?”毛泽东曾告诫江青:“人贵有自知之明。”(《毛泽东传1949—1976》)陈伯达缺少的正是这点“自知之明”。

【两次会议一个版本】

1959年的庐山会议和1970年的庐山会议,两次会议相距11年之久,却惊人地相似,几乎像是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的。走的程序,用的手法,讲的词汇,达到的目的,无不似曾相识,稍有异同,但大同而小异。巧合多了,就不像巧合了。

马克思有一段常被引用的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对于第二次出现的事变和人物,马克思又称之为“再版”和“同样的漫画”。证之以两次相似的庐山会议,不妨称后一次是前一次的“再版”,实际是一个版本。

现就两次会议,作一简单比照,以年份代表会议顺序。

一、相似的开场气氛

1959年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849页)载:“周总理也曾谈到过大家初上庐山的心情:‘那时候,是本着一年的党的总路线的执行情况,跃进了一年,大家都很忙,找到庐山来把经验总结总结。主席说了,也带点休息的意思。这一年的大跃进成绩伟大,有些问题,逐步解决,已经解决了不少,剩下的还在解决中,在认识上前途是光明的。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意思上山的。’”

《毛泽东传1949—1976》(第966~967页)载:“连日来,会议的气氛是比较轻松的,被称作‘神仙会’。(七月)五日是星期天,休会一天,天气晴朗,是上庐山以来天气最好的一天,与会者纷纷出游。”

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载:“为什么叫做神仙会?庐山天下名山,富历史古迹,多神仙故事,权且都来当当‘神仙’吧。”“主席约谈了一次,小舟、周惠同在(开同乡会也),心情甚舒畅,相机进言,颇为融洽”。

1970年会。《毛泽东传1949—1976》(第1570~1571页)载:“到庐山的头几天,毛泽东心情很轻松,一直在自己的住地看书、休息。”“吴德回忆说:‘初到庐山,气氛并不紧张,我没有料到会有一场巨大的风波。’”

《吴法宪回忆录》(第789~790页)载:“叶群对我们说:‘这次来庐山开的是神仙会,没有什么事情。你们都忙了大半年,就在这里避避暑,放松一下。”

徐景贤的《十年一梦》(第200页)载:“周恩来告诉来访者,这次全会的议程很简单。主要是讨论通过宪法修改草案,还要讨论一下國民经济计划等。会期不长,有三五天就可以了。”

二、相似的中途变局

1959年会。《毛泽东传1949—1976》(第983页、第988~989页)载:“七月二十三日上午,毛泽东召集大会并讲话。”“毛泽东这篇出人意料的讲话,引起很大震动。黄克诚后来回忆说:‘主席的讲话对我们是当头一棒,大家都十分震惊。……我对主席的讲话,思想不通,心情沉重;彭德怀负担更重,我们两人都吃不下晚饭;虽然住在同一栋房子里,但却避免交谈。我不明白主席为什么忽然来一个大转弯,把纠‘左’的会议,变成了反‘右’;反复思索,不得其解。’”

《彭德怀自述》(第276页)载:“七月二十三日上午,主席在大会上讲话,从高度原则上批判了那封信,说它是一个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并且指出我犯了军阀主义、大国主义和几次路线上的错误。听了主席的讲话,当时很难用言语形容出我沉重的心情。回到住所以后,反复思索主席的讲话,再衡量自己主观愿望与动机,怎么也是想不通。当时抵触情绪很大。”

1970年会。《毛泽东传1949—1976》(第1577~1579页)载:“八月三十日,他(指毛泽东——作者按)在陈伯达整理的那份论述‘天才’的语录上,写下一大段批示……在这个批语的抄清件上,他又加上一个标题:《我的一点意见》……在这篇仅有七百字的短文中,毛泽东尖锐地揭露了陈伯达等在庐山会议上的所作所为……他把批评集中地指向陈伯达一人,而对林彪仍不去触动,而采取保护的态度。”

《吴法宪回忆录》(第801~802页)载:“叶群对我说,林彪同志到毛主席那里开会去了……时间不长,林彪回来了。他一坐下就对我说:‘毛主席的态度变了,不高兴了’……”

《十年一梦》(第222页)载:“毛泽东的《我的一点意见》一下达,全会的风向立即转变,前几天还是陈伯达一伙大叫‘揪人’,不几天马上又变成了众人狠批陈伯达。林彪给吴法宪下达指示说:‘错误要往陈伯达身上推,强调上当受骗!’叶群则给吴法宪打电话予以安抚。”

三、相似的没完没了的“检讨”

1959年会。《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865页)载:“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同志,在毛主席的崇高威望和尖锐批评面前,在小组会和大会的严厉批判、斗争面前,再加上一些战友好心规劝彭德怀同志‘抛开信的本身,从全局利益作检讨’,于是他们便采取‘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一次又一次地检讨。”

《黄克诚自述》(第259~260页)载:“身处此境,真是百口莫辩,跳进黄河洗不清,心里那种痛苦,实在没法形容。可是还得开会,还得检讨,一次又一次,总是被认为不老实。”“主席这时已确认我们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反党活动。常委也同意这个判断。于是在作决议前,主要任务就是要我们认罪”。

《庐山会议实录》(第334页)载:“这个连续开了40多天的庐山会议,已经到了‘大获全胜’可以闭幕的时刻了,尽管还认为彭德怀并没有彻底低头认罪,也不必再在庐山逼他‘更深刻的检讨’了。反正庐山会议之后,紧接着还要开军委扩大会议,总的来说,彭、黄、张、周都已经认了错,服了输,八届八中全会可以圆满闭幕了。”

1970年会。《毛泽东传1949—1976》(第1579~1580页)载:“九月一日,毛泽东在由各组召集人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凡是在这次庐山会议上发言犯了错误的人,可以作自我批评、检查。会上,他点了陈伯达的名,要他作检查,还要林彪召集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开会,听取他们的检查。”

《吴法宪回忆录》(第809~810页)载:“我的检查写好以后,由周恩来送到康生那里以后,康生借机报复,批了一大通……这样我只好写第二次检讨……结果这个检讨又一次被康生批回来。我又写了第三次检讨,康生还说不行,周恩来说:‘人家已经三次了。’康生只好说:‘那好,就算了吧。’”

以上比照1959年和1970年前后两次庐山会议的相似之处,仅举三例,已可见其大概。若各以四字点评,可分别为:诱敌深入,突然袭击,穷寇必追。其他还有相似的批判斗争方式、相似的新账老账一起算、相似的定性判词(“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有目的”)、相似的组织处理,以及相似的大会总结与通过的决议、公告等等,可比照与可写之处还有很多。就这两次会议的各自影响来说,似乎各不相同,但若就其影响的大而广而言,也有相似的地方。1959年这次会,直接导致了继续“大跃进”后的大匮乏、大饥荒,不得不在3年后的1962年,再开一次“白天出气,晚上看戏”的“七千人大会”来挽救生产和经济的颓势。而1970年的会,则引发了毛泽东1971年8月的南巡,边调查,边“吹风”,8月30日在由长沙去南昌前夕,找刘兴元、丁盛、韦国清、华国锋、卜占亚及汪东兴谈话,说“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预示尚有下文。果然不及半月,发生“九一三”事件,掀起了新一轮的接班人之争。

如果再往深处思考一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8节指出,“文革”前10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第21节又指出,“文革”的发生,“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对毛泽东同志的个人崇拜被鼓吹到狂热的程度”。这两次庐山会议,正好一前一后,以相似的方式,为这座“一言堂”的建立,起了相似的进一步加强加固的关键作用。这确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2009年8月18日,上海

3.小学二年级作文:我爱家乡 篇三

深秋季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奶奶的乡下老家去寻乐。一下车,我就看见一望无际的稻田。秋风轻轻地吹过,稻田像金色的波浪。二爹爹门前的豆荚已经饱满了,犹如一个个胖娃娃。火红的辣椒、绿色的丝瓜、紫色的茄子,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到了梅老爹家门口,看到了一条条贪吃的蚕。走到奶奶家门口,抬头一看,成群的麻雀正站在电线杆上欢呼雀跃。而喜鹊正独自站在松树顶“喳喳”地叫,好像正在向我说:“欢迎你回家,欢迎你回家。”

这时,奶奶问我要不要跟她去摘米豆。想起刚才那一个个“胖娃娃”,我笑着答道:“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提议。”奶奶说:“摘米豆也有学问呢,不能什么米豆都摘,你要看到那些变黄了的米豆才可以摘。”

我笑着说:“没问题,就看我的啦。”

说完,我就拎起一只油纸袋跟着奶奶出发了。到了目的地,我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米豆挂在木架子上。我拨开米豆叶子,在里面找到米豆,然后按照奶奶的吩咐,再看它黄不黄,若是黄的就把它放进袋子里。不一会儿,我就摘了满满一袋子。抬头看看天空,已经是晚霞满天飞了。这时,爸爸妈妈也过来了,看见我们摘了那么多,都夸我聪明。就这样,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泰州。

4.我爱跳舞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四

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练习“上墙”我怎么也翻不上,老师让我先休息一会儿再试,我点头答应了。可没休息到一分钟,我又请求老师再让我试一次,但是,不争气的我又一次次的失败了,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舞蹈兴趣班似乎变成了我的专场。下课了,我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唉!又没学会。”

回到家后,我便又开始练习起来,“嘣咚、嘣咚、嘣咚.....”就这样,摔了又练,练了又摔,我总算在摔跌中上了墙。

一星期后的兴趣班又开课了,上课开始了,我兴致勃勃,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老师要检查我们练习得怎么样了,我第一个举手,老师问:“要帮忙吗?”我摇摇头,“啪嗒”两只脚拍打在墙上,轻盈地上了墙,一整个动作做得轻松而漂亮,我下来的时候,同学们投来了称赞的目光,老师也愣住了,空气在教室里凝固了好几秒钟:“沈熠,真不错,你在家一定在练习吧?同学们,你们要像沈熠同学学习。”接着响起了一阵掌声。我不好意思得笑了.....

舞蹈教会了很多东西,也让我从中得益了很多,我爱舞蹈。

5.我爱我的老师 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五

绥芬河市北寒学校二年级

周晶文 我们班的林老师今年20多岁,别看她年龄轻,对我们同学却很细心。

有一次我班同学王铭上课时吐了,林老师走下讲台默默的给王铭擦,还亲切的问他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林老师的做法让我们很感动。

还记得那天,林老师捂着肚子给我们讲课,看到林老师带病给我们讲课,我们还在下面搞小动作,我感到真对不起老师。看着老师每天给我们讲课,我想对老师说:“您辛苦了!”

6.“三星”在庐山市援建希望小学 篇六

“学校有230多个留守儿童,为了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三星还捐建了三星希望厨房,让孩子们能在中午吃上热饭,不会饿着肚子或者吃一些带过来的冷饭。”该校校长汪森滚介绍。

專注事业,热心公益。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三星集团启动“梦想课堂”项目,带领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城市及城市学校,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接触科技、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动物园等场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到2015年,这种活动还延伸到了韩国。

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在学校建设中,三星集团充分发挥了核心优势和资源,全面开展了“智能教室”等项目建设。“智能教室”中配备了三星最新的电脑一体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设置了有线和无线网络,并应用了多种IT技术,尽力以“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孩子们非常喜欢到智能教室上课,这里能接触到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世界。

7.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七

在生活上,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每天都给我做丰盛的饭菜,给我穿干净的衣服。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妈妈每天都坚持接送我上下学。记得有一次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正当我着急的时候,只见妈妈急匆匆向我走来,把雨伞给了我。我感到心里暖暖的。

在学习上,我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妈妈的关怀。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喜欢阅读。妈妈就买了许多我喜欢的书,每天给我读,陪我一起读。渐渐我对读书有了兴趣,现在我还成为了我们班名不虚传的“读书大王”呢!妈妈对我的作业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听写写得很乱,还错了很多。妈妈就毫不留情给我撕了,还严厉地批评了我。从那以后,我做作业再也不敢马虎了,学习也进步了。现在我才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呀!

8.我爱家乡风俗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八

在我的家乡有许很多多的传统节日。

初中一年级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新年的氛围是否更浓了呢?随着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爸妈妈一块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由于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被人感觉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新年,你们的家乡是如何过新年的呢?

9.浅谈小学二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九

那么,如何让学生减少错别字呢?我认为可以从汉字本身的规律、特点和学生的识字规律入手。

一、串联积累 掌握规律

汉字的构字和用字是有规律的。合体字都是由基本字和部件构成,基本字大多是汉字的偏旁。学生掌握了基本字和本义的关系后,就可以由一个字引出一串字,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在教学“福”字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学生易把“礻”写成“衤”,便把“福、祝、神、祥、礼、祖、祈、祷”等字写出,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这些由“礻”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与祭祀有关的字都是“礻”。

二、科学解析 提高效率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对于学生常常易写错的字进行解析时,要坚持科学的汉字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可以提高生字的记忆效率,学生一般不会写错别字。

如学习“初”字,学生觉得这个字和衣服没什么关系,所以常把它的偏旁写成“礻”。教师可告诉学生,“初”是会意字,表示“用刀裁剪布料是做衣服的开始”之意,本义是“开始”。“初”的形义关系明显了,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为什么要用“衤”了。

三、刨根问底 追根溯源

有些词学生不了解词语的原意,因而容易把词语中的某个字写错。教师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或出处,学生就不会再出错了。

再接再厉的“厉”,许多学生会误写为“励”。“再接再厉”作为一个成语,是有一定的出处的。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斗鸡游戏广为流行,“再接再厉”出自《斗鸡联句》中孟郊的诗句。接,作“交战”讲:“厉”通“砺”,名词活用,作“磨快”讲。意思是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们常用“再接再厉”来比喻工作或学习要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学生了解了这一成语的出处,明白了它的意思后,就不会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了。

四、调动兴趣 培养能力

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字形,自己比较正确字形与错误字形的差异,动脑思考,发现正确字形的特点,理解记忆,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学习成百上千的汉字,形成并提高识字能力。

有些同学将“暑假”写成“署假”。教师可让学生主动观察字形、动脑思考:“暑假”是夏季的假期,在七八月间,天气炎热,“暑”字上面的“日”指的是太阳。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再写错这个词了。

10.小学二年级我爱阅读作文200字 篇十

以前总是老师、妈妈要求我看一些课外书,我总是皱眉头,那书有啥好看的。有时间看一下电视,玩一下电脑多好!自从老师要我们完成《自主阅读》之后,我硬着头皮看起来。没有想到书里不仅有我喜欢的公主,还有很多我喜欢的动物呢!打这以后我整天要妈妈帮我买一些课外书,还经常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看到同学有好看的书也总要借着看。不知不觉地,我竟然爱上了读书。有时在车上看,吃饭也看,床头也看,还经常上厕所还看呢!

我爱阅读,不仅喜欢里面的人物、动物,还了解到了好多道理。并且还掌握了好多好词、好句。这样对我的平时写作文也有很大的帮助。

11.我爱我家小学生二年级作文 篇十一

在我们六三班这个大家庭中,有二十五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快乐得不亦乐乎!

何老师曾经说过:“二十五位同学,一个也不能少。”是啊,不管他学习成绩怎样,不管他纪律怎样,但他毕竟是我们班的一份子啊!

所以,在我们的集体活动中,总是能看到我们二十五位同学的脸庞。

我还是很清楚,在那次运动会上,我们六年级新生要进行广播操比赛。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因为我还不太会做广播操呢!幸好我们的领操员阳宝和汇智来领操,否则我不会做而排在第一个多丢人啊!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跟着做,生怕自己出错了。终于,在几分钟之后,广播操做完了。我也吓了一身冷汗。过了一会儿,主任们开始报我们六个班的成绩了,报道六三班时,我的心再次跳到了嗓子眼。万一我影响了整个班级怎么办?当主任说我们六三班获得了优胜奖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掉了下来。噢耶!我的心里在欢呼着。因为何老师还特地表扬了我。随后我们各奔东西去参加比赛了。

12.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课外阅读 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但是,外来建设者的子女大多数只接受了一年的学前教育,一年级勉强跟上,学习基础差、习惯差,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知道怎么办,一知半解地读着,很是吃力,兴趣自然不会很高。

根据二年级外来务工子女的阅读情况,以及他们和本地学生之间的差距,我作了如下的措施,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丰富外来务工子女的课外读物。

“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基础薄弱的外来孩子来说,更需要老师的帮助。我向他们推荐了一些适合我们二年级看的课外读物,有《爱丽丝漫游奇境》、《狐狸列娜的故事》、《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小麻烦人儿的麻烦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三字经》、《成语故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365夜故事》等;还有很吸引学生眼球的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大脚丫跳芭蕾》《云朵面包》等。

由于外来孩子经济条件相对来说不好,我十分欢迎他们来班级书库借书。我们现在二年级了,一年的课外阅读下来,本地孩子几乎家里都有了一定的藏书量,我就建议孩子把看过的书拿来,放在班级书柜里,形成资源共享。书柜也被塞得满满的。我还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适合我们二年级学生看的課外书,这样,班级里的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外来孩子也省去买书的费用。

平时,我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少放一次鞭炮,把省下来的前购买课外书,并和班级同学进行共享。慢慢地,我们班级的书柜越来越满了,课外书的书籍又丰富又新鲜,孩子们非常喜欢来借阅。

(二)教授外来孩子课外阅读的方法

有了那么多书,孩子常常看花了眼,东挑挑、西捡捡,要么拿走封面图案最漂亮的书,要么拿走包装精美的书,不知道如何挑选。那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对自己又用的呢?我专门开设了班级阅读课,指导孩子如何看书,也给孩子一个交流的机会。

1.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要求孩子全神贯注地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圈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在读到《鲁滨逊漂流记》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相关故事情节来仔细阅读,并预设议题:

⑴《鲁滨逊漂流记》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生活?他说了些什么令你感触颇深的话?

⑵鲁滨逊初到荒岛中是如何解决他的粮食与水源的问题?

⑶如果你是主角,遇到船难漂流到荒岛,你会如何做?

⑷如果你遇到食人族,你会怎么做?

⑸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鲁滨逊不断去冒险并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

综合思考:鲁滨逊被赋予了种种人类优秀品质。鲁滨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说说理由。

2.略读法,就是通过翻看读物,对故事有个大致的了解。面对那么多的书,如果每本都字斟句酌地读也不太可能。但是,略读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有目的的扫视。翻看书目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者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而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主旨和脉络,明确内容。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3.选读法。学会了略读法,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籍或者故事当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引导孩子读的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结合起来,使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如学了《丑小鸭》之后,我引导孩子们去读《安徒生故事》,学生们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看的起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伙伴交流活动

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共同生活在班集体里,一同学习一同生活,共同的阅读爱好使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他们都有了自己的阅读积累,如何能更好的表现出来,对此,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1.剪贴展览。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而自己又喜欢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专门的本子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让学生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 摘抄展览。教师指导外来务工子女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3.手抄报交流展示。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插图,一学期一次;课题实验研究以来学生共计自办手抄报四期,自发办黑板报三期。每次成果展示,都给学生平添了无穷的兴趣。

4. 读书心得交流。每读完一本书,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写好读书心得,利用语文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评比,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通过交流心得,阅读欲望与日俱增。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耐性,又可以让他们在操作后倍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当外来务工子女看见自己的劳动果实越来越丰厚后,兴趣会大增,自然会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通过教会学生做剪贴本和摘录本,既鼓励那些好读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兴趣欠浓的学生加油努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在不断“操作”中逐渐养成。

参考文献:

[1]朱娟.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2]陈红燕.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J].学周刊,2011年17期

13.我爱读书话题作文小学生二年级 篇十三

我轻轻的抽出一本儿童读物,捧在手中饶有趣味地读着。忽然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经典名句飘入我的眼睛。咦,这是什么意思啊?难道书上有黄金屋?我翻来覆去的翻动这本书,什么也没有翻到,我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想明白,便去问妈妈,“妈妈,书上哪有什么黄金屋啊,我怎么什么也没有看见?”妈妈笑着说:“傻儿子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多读书,什么都会有的。”我还是不懂,忙问:“什么都会有,在哪儿呢?”妈妈说:“什么都不能不劳而获,我们只有好好的学习,多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听了妈妈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

是啊,我们只有多读书、好好学习,才能像杨利伟叔叔那样登上太空,去别人没有去过的神秘地方,发现更多的奥秘;只有多读书,才能认识更好的的小朋友:《夏洛的网》中为了救朋友牺牲自己的夏洛、《窗边的小豆豆》中坚强乐观的小豆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实现我的梦想——做一名发明家,发明更多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4.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十四

星期六,我们一家三口决定去步步高逛超市。我和爸爸一大早就起床了,在客厅里等妈妈。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了,妈妈怎么还不来呀。我和爸爸忍不住了,就踢开房门,只见满屋的衣服!原来妈妈正在试衣服,妈妈看到我们,很高兴:“你们俩来得正好,快帮我看看,这件衣服好不好看?”

妈妈穿了件黑色的毛领大衣和一双黑色的高统靴。我和爸爸对了个眼神,连忙说:“哎哟哟!太好看了,就像蒋介石的老婆——宋美龄了!”妈妈高兴极了,终于选好了衣服。然后,我们就去了步步高。

刚到步步高,妈妈就风一样的飞奔到二楼的女装部,一件一件地试起来,一试就是几十件,可一件也没买。我走得腿都酸了,问妈妈:“妈妈,你这是什么意思呀?都试了几百件了,怎么一件都不买呀!”

妈妈回答道:“试着过瘾呀!”

15.我爱庐山的小学二年级作文 篇十五

一、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形成这样的应对态度呢?在与同事探讨,与学生聊天,经过深思熟虑后,总结出几点原因。

1.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

2.不会分析问题,也不愿去自讨麻烦

3.用数凑,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

二、应对计划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特拟定如下应对计划: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想学好数学,语文是基础。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向孩子们推荐漫画书,漫画中的字不是很多,又配有插图,孩子们还喜欢看,但要想看明白,就得图文结合,再加上自己的理解。

2.方法指导,从问题入手,再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在学生能读懂题意之后,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做应用题的目的是要找出问题的答案,那看完题后要先明确问题,然后在所给的已知条件中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方法。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情完成的好坏是能力问题,做不做是态度问题

要让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一点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确实有点难,日常生活中所有事情都依赖父母,怎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有必须做的事呢?这很令我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决定恩威并施,能够完成问题的奖励一张卡片,完成好的奖励两张卡片,满二十张可以兑换奖品,不能完成任务的略以小惩,唱首歌,下课站在走廊看纪律,扫分担区,罚卡片一张等等。

按照我所制定的计划实行了一学期,略见成效,确实大部分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不少,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审题能力也有所提高,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的增强,训练方法还要不断改变,让孩子永远有新鲜感,有挑战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完善,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中心小学校)

上一篇:校长先进材料下一篇: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