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2024-11-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精选8篇)

1.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一

阅读和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接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相伴而行,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科技发明,或是人文教化,都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在小学的所有教学中,语文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应用祖国的的文字,使小学生既有初步听、读、说、写的能力。可见在培养语文能力应在听、说、读、写四方面下功夫,尤其是读写两方面很是重要。下面就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来浅谈小学语文的教学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设计,从每个维度来看无不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个小学阶段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科普性的等等,学生读好这些文章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语感。就如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我国古代所有文化人的成功,能写出不朽诗篇和著作,与他们朗诵经典有很大的关系。朗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语感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即是提高学生的的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因此学好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籍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识字,认读篇章以外,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写作除了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外,也可是你以后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他们除了会完整的记述一般的事物之外,还得会应用一些较为精辟的语言,生动形象和句子,像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各种修辞手法都会自如的应用。这就是说不管是对字的认识,还是对语言的应用,以及对各种事物的表达,都能从写作的水平上得到很好的展现出来。因此,在我看来,培养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仅是他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更是他人生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也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语文课的内容耐人寻味,给孩子以启迪,能拨动孩子情感的琴弦,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孩子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孩子们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体验进入生活,使学生品味人生,感悟人生。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和写作,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孩子是国家之栋梁,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教育小学生如何学好语文,怎样更好的读好书,是我们作为一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好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中国有句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想获得知识,读书是最好的捷径。读书是一个吸收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过程,然后这还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基本的应用祖国文字的能力。阅读是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能正确应用祖国文字的前提。

读书能让人感到生活充实,读书能给人灵魂的震撼和心灵的慰籍。小学语文教学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孩子们才能有能力迎接未来诸多的挑战,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2.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二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培养民族自豪感

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的课程, 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 都可以在语文的课程中找到它的足迹。同时语文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礼仪道德以及哲学的问题息息相关。对于小学生而言,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一生的影响都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好好进行语文的教学, 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使得学生在这样的阶段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能够在以后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发展。“才如江海文始壮,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 文化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 语文的知识像是一片汪洋, 学习语文就像在知识的海洋徜徉, 可以领略“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霸气, 可以体会“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的无奈, 还可以感受“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小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 可以很好地领略其中的含义, 通过长期积累的过程, 能够积累下这些知识, 逐渐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种种外来文化的冲击, 学生学习语文的课程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同时, 传统文化的单纯性也越来越低,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语文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语文, 不单单是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 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学习, 其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的中国文化, 这种文化是我们祖国得以在几千年中取得灿烂辉煌成就的根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亘古不变, 学习、了解、传承中华文化是极其必要的, 所以小学生应该重视语文的学习, 通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的自豪感, 这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二、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质比较强的课程, 所以在实际的学习中, 语文的学习并不单单是在语文的课堂上, 其实也是渗透在各种各样的科目中的, 简单地说, 就是语文的学习可以很好地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与语言息息相关的课程,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相关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的能力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很多的学生语文科目成绩好, 别的成绩也是比较出众的,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这点, 除去语文之外的政治、历史、地理等等课程的学习都是在语文基础之上的, 学好语文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提升其他课程的学习。语文更像是一种必备的工具, 在实际的生活中, 掌握好这个工具才能更好地提升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当中, 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自身技能,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都需要这样的技能。举例子来说, 如果有企业招聘, 首先看的就是个人简历, 一个连简历都制作不好, 个人说明都写的乱七八糟, 没头没尾的人, 和一个简历制作得简而精, 从头到尾条理清晰, 语句简单突出重点的人, 哪一个会被应聘, 估计我们应该一目了然。良好的写作水平和文笔, 是一个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写作基础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很难的。良好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掌握的, 这需要有良好的语文基础, 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阶段,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条件和设施, 都能够使小学生接触到很多的课外读物, 比如文学名著, 所以, 学生肯定会在接触这些的过程中有所触动, 会自觉地积累和运用在阅读中所学习到的好词和名句。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耳濡目染地接受和积累大量的素材, 这样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 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掌握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出更大的提升和发挥空间, 提供写作灵感、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阅读

古语有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诵读的益处,谈的就是诵读的魅力。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反复诵读能使人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诵读同样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议建议”中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1.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小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地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灵活性、逻辑性地发展,促进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形象思维较强,在有声有色地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 进行朗读指导尽管“教无定法”,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并且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3)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必须要求做到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級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含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速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的目的。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但经过实践,本人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1)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2)借助图像看图朗读。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一年级课文《金色的秋天》,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3)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地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朗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A].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

4.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四

新一轮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校本教材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教学要求。”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有不注重语文知识延伸和拓展的教学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压抑和被动的现状,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一般,学了新课程观,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实践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更应注意文道结合,穿插做人的道理;更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甚至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和渗透,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巩固好所讲授的课文内容,最终取得“事倍功半”的奇效,下面就据我从教多年研究教学的实际经验,针对此方面阐述几点粗浅的认识,以达与各教学同仁共探究之目的。

一、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悉教材

熟悉教材不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标准,更是做好知识拓展的重要前提,熟悉好教材既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又能做到知识拓展的准确性和专一性,例如在教学小学九义教材语文<<动物过冬>>一课时,我们首先要知道本篇课文的主线: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童话,主要讲的是动物怎样过冬的故事,课文是以小蚂蚁找朋友为主线,再分别渗透了燕子、杜鹃、黄鹂以及青蛙的过冬方式,课文条理性较强,容易把住教学主线,其次我们才来确定出拓展的重点是动物过冬的相关知识,从而最终设计好拓展的具体目标。

二、做到师生双边都准备拓展材料

课文知识的拓展应以搜集充分的相关翔实资料为基础,离开广泛的正确的第一手资料,拓展的“质”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拓展效果,拓展前教师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中的资料为自己“充电”,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脑上互联网,访问相关网站和网页搜集对此次拓展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例如上述的《动物过冬》一课,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常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拓展资料,毕竟有关动物的网站和网页,或者相关的书籍文献都很多,也容易找到,这为我们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蝙蝠冬天纷纷到树洞里用爪子钩住物体倒挂着过冬;平时一贯凶猛、残忍的蛇类则躲进山中废弃的洞穴,几百条甚至几千条挤在一起缠绕着过冬,特别是爱尔兰的冰蛇就更有趣了,它们在冬眠时僵硬得像木棒一样,当地的爱尔兰老人风趣地拿它们来当手杖用,有的甚至用它来做高雅的门帘,到春天冰化雪融后这些蛇会自己悄悄离去;其他典型的还有如睡鼠、黑熊、紫貂......。并且教师准备的材料应该是这次拓展活动中最多、最典型且最具有趣味性的,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时自己的主导作用也扮演的更成功,学生在交流时尽量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材料,师生认真倾听,最后才集体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充分得以体现,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好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充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重要特质。

三、拓展采用的可行性方式

拓展的方式很多,可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灵活设计,我认为拓展可以在教学时,边教学边进行,还可以在课文结束时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把拓展放在课文结束时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把课文知识进行了延伸又能琯结全文,起到巩固作用,目前新版教材都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专门设计有知识拓展的相关题型,如:小练笔、宽带网、资料袋、综合性学习等等,为课文拓展这一环节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可较好的迎合新课标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还可以采取“知识小讲座”等形式进行开展,或者以实践性为目的进行“实地小考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在感受中真正体会到文中内容的真实再现,这样既能调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又能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拓展结果的评价方法

对于学生的拓展及结果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给于公平、公正、和理的评价。只要是学生自己认真搜集来的真实资料,我们都应该给于最公正的评价,在拓展的整个过程学生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材料,而且还要把搜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达到语文资源互相共享,所以我们的评价不但要客观、公正、公平,还要带有激励性,以学生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的最终结果,激励他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处处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

总之,实施新课程观、新教学理念、新评价体系的今天,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模式更新,时代瞬息万变,决定了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必然冲击,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反思,教学既是一个充满知识的“万花筒”。又是一门开放的艺术,作为我们一个施教者,既要做好教学主导作用这一特殊角色,又要努力做到知识的正确引导和多渠道拓展,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坚实步伐。

[参考文献/书籍]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五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横江民生小学

陈秀颖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课外阅读量越大,吸收、借鉴得多,可以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得到提高。关键词:课外阅读;语言积累;勤于练笔;写作水平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和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对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性教育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对学生进行语文写作是必须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因为语感的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和独立感悟。学生如果有了读书兴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课本必须教好、学好,但不能死守课堂、只读课本。

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是有缺陷的,其源泉应源于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课外知识少,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得多,而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积累,就必须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明确读书的好处(一)阅读对人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厚积而薄发的学科,尤其是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仅凭课堂和课本也是无法达到的,必须要有课外的学习。课外读物有如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牛奶和面包,补充必须的营养,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推崇备至,他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的“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也曾对阅读的价值给予一定的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可见,阅读具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具有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小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以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要的意义。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知识吸收、消化的过程,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合理延伸和补充。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课外阅读量越大,吸收、借鉴得多,可以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得到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课外阅读对写作影响的很好例子。反之,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写文章就词汇贫乏,内容不丰富。《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培养兴趣,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大量地去阅读。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学习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所以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才能读得进,写得出。但学生自由阅读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薄,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随心所欲的选择读物。这样,学生的阅读质量就很难保证,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书籍,藉以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再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教学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二)营造阅读的氛围,有计划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鼓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能燃起学生阅读之火的,首当其冲要数阅读氛围了。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明显。首先,教师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作为语文老师,我带头读书,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去年,我跟全班学生共读了曹文轩的作品《火印》并跟校长合作,在我班上了一节阅读指导课——聊聊《火印》学生的激情出乎我的意料。实践已证明,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

除了以身作则,我还在班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拍摄阅读小视频、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古诗词接龙等。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

(三)教授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氛围营造了,兴趣激发了,也有书读了,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去积累、去运用,可以说阅读的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这也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阅读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我们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浏览法。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可以说书籍浩如烟海,人们不能对所有的文章都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或内容不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可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写法等。

2、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3、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者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6.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六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多年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做配角,不当主角。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得到以下心得。

首先,在备课准备中,要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授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

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到了更高的阶段,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再次,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很难让其接受。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让学生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7.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课该怎么教?这是当前部分小学教师的困惑。其实, 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最具有特征的规律是:得法于课堂, 得益于课外。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扬弃应试教育的影响, 要严格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 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建立一种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功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一、重视课堂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 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 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的思维感情。像进行朗读训练, 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 悲伤处来个悲伤, 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 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这样下来, 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 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身临其境, 达到“会读”的境界。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 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 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 这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让学生“学习理解”透彻了, 怎样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 则表现在课堂上, 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 课堂教育尤为重要。

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 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 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 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 (每篇课文) 是否有透彻的理解, 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 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 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 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 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看。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 打好语文基础, 形成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然而教师的基本功素质也同样重要。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 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 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 能否起启示、点精、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 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恰当的引导自学, 正确的处理突发情况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 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 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给予学生的主体地位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 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 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然而态度很重要,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 (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 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 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 这都无法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 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 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 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 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给学生, 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自学。所谓的机遇, 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 让学生不走过场, 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 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就小学语文讲, 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 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8.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篇八

我认为构建有效师生互动方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1、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们大力提倡课题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组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为师生是否能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师生建立平等关系 师生建立平等关系就是要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要成为可敬的人,而且更应是一个可亲的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自尊、与教师平等的人,然后把他们看做是一个需要教师去关爱和爱护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质,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具体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的:①、平易近人,消除恐惧。②、平等相处,缩短距离。③、相互尊重,成为朋友。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3、创建宽松、民主、和谐 课堂氛围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建适合学生参与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教具、语言的激励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设计教学的核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学生就把交流当成一种习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恩格斯曾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也是这样,他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接受教育也是有选择的,,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对不同的教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反映,或是产生积极的接受态度,或是产生消极的抵制情绪。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还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到师生有效互动活动中来。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也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有时,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会经常与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善于交流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或学困生关注较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师生互动,甚至会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障碍。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真正关注这样的学生,平时多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交流中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有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对口语表达不流畅的学生,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他们说错,并适当降低标准,让他们由易到难,逐渐参与到师生互动合作中来;同时,教师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进而喜欢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上一篇:物理教学经验材料下一篇:小学作文推荐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