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良好性格

2024-09-12

塑造良好性格(精选13篇)

1.塑造良好性格 篇一

孩子的良好性格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为什么人们在谈论孩子的个性时经常喜欢着眼于性格特征?因为最能体现一个孩子个性的莫过于性格了。所谓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那么,怎样通过家庭生活来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呢?

第一,正人先正己:孩子的性格常常是父母性格的写照。老舍分析自己的性格的时候就说“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第二,讲究教育方式和态度:父母应该常备理智这个家教的“节制器”,因为孩子的有些性格就是父母家教方式和态度的副产品。

第三,把握好教育内容: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的性格,这就需要把握好性格培养的内容,性格不同于气质。性格有社会评价意义,也就是说性格有好坏之分,它标志一个人的为人方向。比如善良、勤奋是好的性格特征;虚伪、懒惰就是不良的性格特征。

第四,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具有活泼、开朗、热情、乐观等良好性格的孩子,都生活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中,他们的父母家人之间关系正常良好。第五,注意家庭地位、条件的影响:

第六,注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

第七,增进父子接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家里和父亲接触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其体力、智力就越发达,个性品质就越健全。第八,要考虑到孩子的自身特点:

孩子年龄越小,其性格特点越多地受到先天数值及生理发展的影响。因此,无论孩子的性格发展如何,主要看家庭生活给他奠定了何种基础。

2.塑造良好性格 篇二

一、注重语言在话剧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同时, 语言不单单是语言, 它还具有感染力、艺术性和创造性,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可能是出于真心, 也可能是出于假意。人们平时因为性格、 性别、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和文化差异, 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作为一名话剧演员, 站在舞台上是要塑造故事中的人物, 所以要根据所饰演的人物性格、类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将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给观众。这些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 或者同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有时由不同的演员来饰演, 怎样区别, 这就决定了话剧演员对语言的处理、创造和运用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曹操”, 鲍国安老师所饰演的“曹操”, 遵循和追求的是史实资料上所记载的曹操原型, 以《三国演义》的原著和历史文献资料描绘的曹操为基准, 将语言处理的比较低沉、沧桑, 鲍国安老师运用自己先天上嗓音浑厚的特点, 抓住人物心理, 将“曹操”多疑老练沉稳的性格通过语言淋漓尽致的刻画;而陈建斌饰演的“曹操”更具有他自身二度创作的独创性, 在保证历史人物不走样的前提下, 把人物台词处理的生活化、生动化, 注重把握语言的节奏, 语音的阴阳顿挫, 将“曹操”睿智、幽默、生活化的一面展示给观众, 使得又一个不同的“曹操”深入人心。同一个历史人物由两个不同的演员来饰演, 但同样成功, 演员根据对人物不同的理解和创作, 对语言不同的处理方法, 达到了令观众认可的效果。

二、注重形体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话剧舞台表演现在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语言对于话剧演员塑造角色时固然重要, 但单纯的语言表达已不能满足话剧舞台表演的要求。戏剧表演过程中, 演员声音的运用, 肢体语言的动作, 以及歌唱的功力, 甚至舞蹈上的表现, 都可能与剧中塑造的角色密切相关。声音和形体是话剧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而要具备全面的综合要求对于演员来说难度就很高了, 这就需要演员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来达到目的和要求。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不单单是对戏曲和舞蹈演员来讲的, 对话剧演员也一样受用。

演员在体现角色时, 不仅要从情绪情感上体现人物性格, 还要从外部来体现角色。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 “外部体现之所以重要, 就因为它是传达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形体与语言是话剧演员塑造舞台角色时从外部来体现人物各方面特点的两大支柱。话剧演员在表现舞台角色时, 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生活只能通过形体与语言才能够展示出来。在演员运用形体和语言去体现所塑造的角色时, 都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角色的人物形象总体方面的形象塑造问题;二是所塑造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揭示问题。 从形体方面来讲, 每一个人物都会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形体方面的特征, 它区别于其他人。 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年龄、经历等的不同, 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特征。 而这种性格特征, 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人物的体态、手势、 步态、习惯动作, 以及动作的频率和节奏等方方面面。例如: 一个渔民, 因为他总是在大海上捕鱼, 那么他站立时两只脚往往分得比常人宽些, 这是由于他老在大风大浪中行船的习惯;一个当兵的人, 由于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走路时身体总是比较直挺, 走路的速度也比常人快些;再如一个芭蕾舞演员, 他走路时常常会有一点外八字, 这是由于他长年练习舞蹈的结果;而一个长年送煤运煤的工人, 他洗脸时总是非常会认真地清洗鼻翼部分, 这是由于他在工作时, 鼻翼里总是会留下许多煤粉。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 其实世界上也不存在形体特征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人物、体现角色时, 要注意所饰演角色的身份性格, 自然创造出具有角色性格特点的人物形体特征和动作。

三、注重与观众交流互动时把握节奏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舞台演员, 不仅要能从语言和形体动作上恰到好处的处理刻画人物, 还要特别注意一点, 那就是要与观众很好的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单单是语言上的, 演员站在舞台上表演, 台下会有许多观众, 许多双眼睛注视着你, 他们不仅希望通过你的动作语言了解人物, 还希望通过你与他们的情感动作交流更深一步的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这时你必须要明白观众想看到的是什么, 想听到的又是什么, 你要了解观众的内心需求, 做好舞台上的主宰者, 牵引观众的感情和情绪随着你的表演而走。尤其是话剧演员, 交流更加重要, 你要知道哪段台词, 哪个肢体动作, 哪个表情语气能在观众中产生很好地反映及效果, 这些都是要从同观众间的交流产生的。但在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 不够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所以要把握节奏, 要游刃有余的创造和发挥, 使自己与观众的交流恰到好处, 既能体现人物特点又能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舞台上的人物本不存在, 但在话剧表演中通过演员的塑造及表现却可以让观众觉得这个人物好似生活在身边, 某个方面的性格如同生活中遇到的某个人, 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 也更容易接受人物。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就需要我们的话剧演员从上述的三方面中去把握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 做一名无愧于话剧演员这个称呼的话剧人活跃在舞台上。

摘要:话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舞台人物性格把握、形象塑造是话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重点谈谈话剧表演人物的塑造。

3.怎样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篇三

关键词:儿童;性格;环境;相关;父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58-01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其人际关系的的协调性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也会遭到更多的精神刺激,容易形成心理矛盾冲突和紧张状态,诱发身心疾病。可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对培养下一代来说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一个人的性格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人的性格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会使他形成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特征。换言之,性格形成固然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也可以运用社会生活、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个人心理作用的影响来培养。正是因为人的性格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应该注意从小培养,使孩子具良好的性格。

孩子在婴儿时期性格就开始萌芽,从幼儿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这时,儿童大脑的兴奋性增强,睡眠时间相应减少,主要表現为幼儿能细致地分析和综合外界事物,更好地调节和抑制自己的行为。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知道上课遵守纪律,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要做好孩子,受表扬是一种荣誉等等。这说明幼儿已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二、纠正不良性格,重在幼年黄金时期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改变了从前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状况,建立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其接触与联系也日益广泛和增多,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在这个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成为自觉行动。但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袒护或过份严格管教,导致他们对幼儿园生活环境不融洽,常为学习跟不上而沉默、苦闷,甚至上课发呆。有些孩子由于不适应幼儿园的陌生环境。产生焦虑和恐惧,因而不愿去幼儿园。这种现象叫做“学校恐惧症”,是儿童神经官能症之一。对这些孩子,应了解产生恐怖的原因。设法消除各种不良因素,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活动,逐渐使他们之间关系融洽起来。

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就要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等,不要事事依靠别人代做,父母如果迁就、溺爱或不信他们的能力,甚至过份照顾,就会损害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同时还应要求孩子按时起床和完成作业,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从儿童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脑功能和发展要靠外界的适当刺激,因而对孩子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势必造成孩子的依赖性。这样儿童遇到困难就退缩。长大成人后稍有挫折,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三、儿童性格缺陷,源于父母教育问题

有些父母经常打骂孩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还有些父母离异,狠心抛下自己的骨肉,使孩子从小受到心灵的创伤。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个性和行为的改变,使有的孩子变得懦弱、胆小,而有的则变得固执、蛮横。

作为家长,还要注意帮助孩子积极地适应社会环境,在改造不良环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难,家长就出来帮助。甚至越俎代庖,这样就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要注意客观地分析孩子的性格,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良性格。如急躁粗野、优柔寡断、胆小脆弱、孤僻离群等,并教育孩子自觉地克服、战胜它。

4.怎样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篇四

在如今的生活中,拥有良好的性格可以让我们养成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于性格的培养,往往从小就开始做起,性格可以决定人一生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人的现状,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能够充分发挥优点,在生活中能有立足之地。那么怎样塑造孩子的好性格呢?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让孩子大胆地说话。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迫孩子说话。

5.家长会发言稿:塑造孩子性格 篇五

晚上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交流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感谢老师的信任,把这样一个美好的机会给我这么愚钝的家长。

在座的家长都是教育的行家高手。在各位面前实属班门弄斧,不周之处还望大家指正。下面是我个人的粗浅做法,也是我与孩子的点滴故事。

一、塑造孩子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性格可以让孩子亲情松松的应对未来的一切,也可让我们的孩子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幼儿时期,我喜欢给孩子讲故事,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很好的引导着孩子,潜移默化中孩子明辨了一些是非,知道了乐观阳光;现在我喜欢和孩子闲话家常,朴实的交流每每激起孩子的爱心、孝心,她知道了珍惜,学会了感恩

“玉不琢,不成器。”只要我们做家长的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责任心,每一个孩子必将长成参天大树。

二、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现在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习惯乃是主动自觉的第一时间完成家庭作业。这个习惯是孩子在学校养成的,我得感谢她的老师,我只是每天检查作业,签字。

另外一个重要的习惯在我看来是阅读习惯。我们家孩子刚识字,哪怕只是极少的汉字时,就已经开始自觉读书。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说“字都不认识,看得懂”等等之类的话。要知道正是这样没有信心的话语才叫我们的孩子远离读书。激发阅读兴趣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我家孩子开始接触小说,当看见是一大本头,也害怕的不行。什么时候才看得完,这时她想放弃。我为她推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短篇的“斑羚飞渡”等。读过之后,她甚是感慨:动物世界的舍弃,相知相爱,顽强······深深地打动着她那颗纯洁火热的心。而后一口气读完沈石溪的中长篇小说。后来我还到图书馆借了曹文轩的一系列小说,她看的也是如痴如醉。现在长篇的对她来说“那都不是事”。所以家长要会引导,会推荐。

其次要拓宽阅读的范围。经典固然重要。其他如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科普书籍我们的孩子也要读。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只要是健康的书,只要孩子愿意,家长都要支持,另外一点也很重要,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书中内容,以及读书感受。每次孩子读到喜欢的地方总会跑到我身边深情地朗诵,我总是欣喜的听着,每当她评价书中人物时,我除了赞赏偶尔也会说说我的意见。我也会先与孩子前读一本书,尔后兴高采烈地讲,孩子羡慕,嫉妒,恨,随之读得废寝忘食。我还会后于孩子读书,细细地读,美美地咂摸。孩子目睹我的欣赏,总会情不自禁地跑到我身边,贴着我重新咀嚼文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们做家长的坚持,我们的孩子必能养成读书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少一些责骂,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前几日,餐桌上,吃得正酣,谈得热烈。她说,“一仆二主” 就是我们三口之家。我欣然接受,更惊诧于她的想象力,于是美言几句。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作法,旨在与各位交流、探讨、分享。若有不妥,还望批评指正,同时你们有什么好的做法,也请不吝赐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

6.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品质 篇六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是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1,快乐活泼,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2,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3,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4,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孩子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5,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7.新媒介背景下的媒体性格塑造 篇七

一全心关注新闻, 时刻跟踪民生——“云时代”传统媒体性格的重塑

《美联社报道手册》的扉页印着默罕默德·甘地的一句话, “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 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将是美联社记者。”这句骄傲的话说了还不到50年, 2012年2月12日, 美国歌手惠特尼·休斯顿逝世的消息首先在Twitter上被公布, 早于美联社45分钟, 而当其他主流媒体开始批量介入时, 报道的则是受众数小时前就已经知道的消息。

在其他诸如经济社会、公共卫生甚至是政治事件中, 甘地对美联社的称颂似乎还余音未了, 新技术推动的媒介形态就风生水起,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优先发布权就遭受严重的冲击, 形形色色的信息特别是突发事件的传播舆论中心开始倾向于碎片化和草根化。此时, 学界引入了“云传播”的概念。

“云时代”是“云计算时代”的简称, 作为平台的“云”替我们做了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和提取信息的工作, 只需一个可以是任何设备的终端, 就可以把发布和阅读投射在任意一朵“云”上, 比如论坛、博客、微博、贴吧, 不必担心资料丢失, 也不必担心渠道不畅。“云”存储的信息随时更新, 来自官方、媒体和普通用户的及时发布保障了“云”的长生不老。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云时代”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最初披露者, 相对于媒体的消息核实责任, 个人发布者往往比媒体显得更快, 无数个个体发布的零碎的信息也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血肉丰满的事实。

那么在“云传播时代”, 传统媒体需要做哪些改变?尤其当突发新闻由网友率先发布, 媒体的核心优势何在?

2004年1月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新闻综合频率以“中国之声”的形象全新登场, 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资讯主线, 早中晚三大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支撑, 30档背景式新闻专题与之呼应, 形成立体推进的动态新闻模式, 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广播变革的新潮。但到2008年, 新闻的传送渐渐陷入了海量信息的淹没之中, 有些内容零碎、庞杂, “云传播时代”对传统媒体转型的要求开始显现。为此, 当年中国之声开始第一轮改革, “新闻立台”、“快字当头”使中国之声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报道中独树一职, 领先业界, 助力中国广播重回影响力时代,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伴随几代人成长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直播登场, 引领所有版块和栏目处于临战和直播状态, 追求“报道和事件同步, 解读、评论与报道同步”, 此轮改革带动了国内几乎所有主流媒体进入改版的潮流。2008年中国之声解决了报道的速度问题, 2011年10月8日, 中国之声改版再度启程。优化调整后的新版节目, 将以立体快进、责任至上的全新形象, 与全国听众见面。

2011年, 中国之声开始实现了报道的有序和分层。通过加强各新闻工种的密切配合, 实现能协同的快;通过加强各新闻元素的搭配呼应, 实现有层次的快;通过加强各节目定位的相互补充, 实现有差异的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继续担当国家电台首席频率的角色, 树立起“以责任, 赢信任。中国之声, 责任之上”的社会形象:以专一做新闻、专业做新闻为己任;以促政通谋人和, 搭建党和政府同人民大众桥梁为己任;以追寻真相, 推动国家、社会、公民进步为己任;以追求真理, 构建主流价值观为己任;以服务大众, 坚持人性、人本、人文为己任;以声音记录中国, 建设国家级声音档案为己任。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第一新闻广播, 助力推升中央媒体及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公信力。全新改版后的节目将把中国之声“立体快进”的传播理念和“责任至上”的社会形象, 贯穿落实到策划、选题、采访、制作、编排、包装等一系列生产环节。此轮改革对传统广播有颠覆性的突破, 引领了新一轮全国传媒的新闻变革。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从2004年至今的转变可以看出, 在新媒体环境中, 传统媒体性格的重塑必须以变求生、以动取胜。必须在信息传播中表现出鲜明的态度和个性特征, 力求在公众中树立起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独特形象。当人们沉浸在无数来源多样的信息之中的时候, 突发事件的传播舆论中心开始呈现个体化的传播趋势, 而随着新闻来源草根化、信息流动全球化、传播媒介融合化, 在发布者话语权力的分化中, “核实”、“筛选”、“求证”和“跟进解读”将是未来媒体处理新闻时的核心概念, “全心关注新闻, 时刻跟踪民生”尤其需要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二回归价值, 担当责任——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型和坚守

当前,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媒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上的多样与多变, 传统媒体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竞争局面和严峻的挑战, 既有新兴媒体来势汹汹的冲击, 又有体制改革带来的诸多不适应。如何在挑战中不断创新, 既需要我们坚持积淀已久的新闻价值和传统, 也需要我们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来探索发展共赢之路,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增强传统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新媒介的不断创新, 技术的发展使媒体性格的塑造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媒体竞争的加剧也推动媒体性格塑造进程的加快, 在媒介大发展、大繁荣中, 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在新媒介背景之下更是如此。新媒介正在攻城拔寨, 与传统媒介形成鼎立之势;传统媒介也不甘示弱, 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 纷纷对新媒介投注极大的热情。据初步统计, 目前新媒介可以划分为网络新媒介、手机新媒介、新型电视媒介以及其他新媒介四大类40多个子类。新媒介的受众数量也日益庞大。仅以互联网为例, 截至今年6月, 中国网民突破5.38亿, 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9.9%。人群已经分类, 受众已经分层, 市场已经细分, 缺少鲜明性格特征的媒体必然会使受众无所适从, 从而失去竞争力。这就要求媒体在样态呈现、品牌识别、传播理念、价值观点等方面强化对媒体性格的打造。

近年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媒体融合的路上一直不断探索、开拓创新。2008年, 我们与当时的全国130多家电台合作成立了“全国广播联盟”, 建立了发稿平台、QQ群、微博群等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上海世博会报道、建党90周年系列报道, 以及每年的两会报道中合力作战、共享资源。我们和新浪、腾讯、搜狐等国内几家最大的门户网站展开新媒体业务上的合作, 建立了网络同步直播的微电台, 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均成为各门户网站微博中听众最多的广播频率。2012年, 我们和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全国16家优秀的报业传媒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成为报纸和广播两大媒介在“媒体大合作大融合”中迈出的令人振奋的一步。在新兴媒体领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央广购物、央广手机电视台等也在蓬勃生长。

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 媒体的性格特征决定着受众的选择, 决定着媒体对受众的多样化满足程度, 更决定了媒体是否有其独家表现和独特魅力, 是否能够站得稳、立得住、传得开、打得赢, 最终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命运。

如果说媒介的性格受制于其形态的客观存在, 那么媒体性格则更具有可塑性。我认为, 媒体性格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一是意志与责任。这可以说是一个媒体对其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根本认知, 左右着新闻事件发生时它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二是特质与观点。这是媒体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受众则主要根据自身的偏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进行选择。比如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报道中, 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奥运龙传奇》全天滚动关注比赛过程和结果, 版块节目则表现中国健儿的奥运精神和拼搏精神, 探营节目则主要关注伦敦的历史文化以及衣食住行。这些都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特色与世界观。需要指出的是, 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可能会有不同, 对待同一新闻事件的观点可能会有侧重, 但客观、全面、公正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否则, 失去了公信力, 一切都无从谈起。三是理念与策略。广播的特点是传播快、覆盖广、接受便捷, 但是全媒体时代, 网络更快、更广, 手机、iPad等接收终端的出现也并不比广播更复杂, 那么广播的优势在哪里, 无疑只有“声音”的传递是其他任何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广播要想在众多传媒竞争中生存和取胜, 必须坚持挖掘声音的优势, 通过声音及时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树立中央电台的品牌价值和国家媒体的公信力, 用声音传递信息、用声音表达情感、用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必须始终坚守的理念和策略。四是传播途径与方式。这是媒体在运转时所表现的一般形式, 它受媒体所处媒介形态的制约。对于受众来说, 传播途径是一种最直观的身份识别, 受众会根据需要和不同媒介的特点做出天然的选择。比如, 对于车载人群来说, 广播比报刊就更具有优势, 而晚饭后一家人围坐之时, 电视一般会成为首选。但传播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传播途径, 影响受众在同一媒介的不同媒体中进行选择, 有时甚至还可以实现跨媒介的影响。

总的来说, 意志与责任、特质与观点、理念与策略、传播途径与方式是构成媒体性格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统一于媒体性格的内涵之中。

三新媒体背景下媒体性格塑造的路径和方法

当一个媒体选择了一种性格并尽力将这种性格做足、做强、做精的时候, 它就可以成为受众认可的一张名片。在此, 我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改革发展的实践为例, 以媒体性格构成的四个要素为切入点, 对媒体性格塑造的路径与方法做简要阐述, 供大家参考。一是明确自身定位, 全力铸造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电台, 必然要树立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志与责任。2007年以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为战略思路开启了全新改革。从2008年开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旗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进行了多轮大刀阔斧的改革, 到去年中国之声完成“再起航”为止, 历经四次改革。改革尊重新闻规律, 发挥广播优势, 强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强调“责任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 得到了行业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之声目前已在全国半数以上城市稳居收听率前五位。如果说, 新闻改革打造了央广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那么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特大地震以及不久前的北京特大暴雨中发挥的广播应急作用则更加凸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责任与担当。二是突出广播特色, 着力打造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的主流声音。作为国家主流媒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秉承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基础上, 始终坚持新闻立台, 始终立足广播特色, 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为突出广播的快捷和贴近性, 在节目设置和播报方式上重点跟踪此时此刻;为打造中国第一新闻广播, 保证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聘请了各界主流专家、学者作为特约评论员, 对各类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权威的解读, 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同时传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态度和观点;为增强国家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及时报道突发事件, 及时引导社会热点, 不断加强舆论监督;为满足不同受众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自2002年就致力于频率专业化的探索。目前旗下拥有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对台港澳广播、对民族地区广播以及目前服务于北京地区的广播频率等15套广播节目, 其中包括刚刚开播的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即将开播的还有一套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国乡村之声。三是坚持与时俱进, 秉承“打造中国一流媒体”的发展理念, 积极拓展内外资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至今已有72年历史, “打造中国一流媒体”一直是其秉承的理念。基于此,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07年正式提出“发展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两手抓, 传统媒体的升级改造与新媒体并行推进, 走多媒体融合集成之路, 实现广播的‘可听、可视、可读’, 把中央台建设成一流的现代国家传媒机构”的战略转型目标。发展需要空间, 转型需要条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取了积极拓展内外资源的策略。对内, 加快开发广播可经营性资源, 组建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目前旗下拥有3家分公司, 14家全资、控股子公司, 3家参股公司, 已成为中国广播产业开发的重要标志。对外, 加强交流合作, 牵头成立中国广播联盟, 目前已拥有成员台180多家。此外, 还牵头组建了多个跨地区、跨领域、跨媒介的协作组织。通过广泛的交流合作, 整合多方资源, 促进信息传播和事业发展的效果最大化。四是主动顺应潮流, 不断优化传播途径与方式。新媒介的出现为传统媒介带来了很多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新兴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 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规律, 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理念, 它与深刻变革的现实社会相互激荡, 与复杂活跃的社会情绪相互作用, 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现实生态。面对挑战和机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动推进媒介融合, 2009年开始实施“台网一体”战略, 大力发展新媒体。目前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音频网站“中国广播网”以及“你好台湾网”、“中国民族广播网”和网络电台“银河台”。开办了4套数字广播节目、2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央广购物》和《央广健康》、1套互联网电视节目、1套手机电视频道《央广视讯》及3套手机广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致力于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重视台内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 加快构建采、编、播、存、用一体化的数字技术新体系, 构建面向多个播出平台、多种用户终端的综合制播系统, 努力提升广播的播出质量和水平。

经过几年的努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公信力、传播力与影响力都已得到大幅提升, 形成了有特色、有个性的鲜明的媒体性格, 得到了广大受众和业界内外的认可, 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2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显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位居第216位, 纯广播媒体品牌第一位。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认为新媒介背景下媒体性格塑造的一般规律应该基于以下内容:一是强化新闻传播。新闻是媒体的风骨和脊梁, 是媒体性格最核心的体现, 只有做好新闻, 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才能立得住。二是突出媒体态度。这是媒体性格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态度, 有观点, 有思想, 是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根本。当然, 不同媒体、新旧媒介之间的特点不同, 表达态度和观点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三是注重新技术应用。技术是媒介发展的重要推手。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媒介形态的变化层出不穷。媒体本身不能闭门造车, 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胸怀海纳百川, 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在发展中求新求变求特色, 在多元传播、多样传播的媒介融合中塑造性格。四是充分聚合资源。媒体要不断挖掘和整合内外部资源, 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发展空间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聚合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聚合效应将为媒体性格塑造提供更丰富甚至是无法想象的空间。概括地说, 媒体性格塑造的关键还是要将媒体自身的优势与个性做足、做强、做精, 努力做有思想、有观点、有品格、有个性、有担当的媒体。鲜明的媒体性格犹如京剧中的脸谱, 生旦净末丑各有不同, 只要一登台, 唱腔和扮相就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章法, 观众就能轻易识别, 从而形成不同的选择与期待。

媒体性格的塑造, 尤其是新媒介背景下媒体性格的塑造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今天我的发言仅仅是对这一问题的简单思考, 目的是抛砖引玉, 希望学界和业界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欢迎各位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这是一个技术推动媒介变革的时代, 这是一个媒体同行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时代, 这是各类媒体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共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我们将搭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新闻理想。随着各媒体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 合作范围的不断拓宽, 合作内涵的不断提升,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一个强大的跨媒体合作的典范将会写入中国新闻事业史, 成为跨媒介融合的传奇佳话。让我们共同期待媒体融合与发展的美好明天!

8.环境塑造贫困学生多种性格 篇八

关键词:环境 贫困学生 性格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本文探讨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对经济贫困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而广义的社会环境又包括很多方面如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寝室环境、班级环境、校园整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不同的环境对贫困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是造成贫困学生性格突出的主要原因。

1 家庭环境因素

本人在高职院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已经有四年多时间,带领的学生一千多人,涉及13个班级,8个专业,2个系部。丰富的工作经验让我发现,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呈现出三种状态分布:一种是表现优异的学生,占班级的10%左右,这类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活动的表现上都是突出的;一种是“不显山露水”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大多数,表现出来的往往是随波逐流的意识,在班级中是活动的主流却并不是主角;第三种学生是“漠不关心”型的学生,约占班级10%,他们对所有事都是淡漠的,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凡脱俗之态。这三类学生群体中,辅导员接触最多的便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这些性格凸显出来的学生群体80%往往来自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可想而知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格中的情绪中的稳定性和攻击性,情感趋同性跟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很多有着自闭倾向的孩子,性格缺陷都来自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学校很难在人格这一环弥补孩子的性格缺陷,孩子性格的可塑性时期一旦过去,就要花费大力气改造了。贫困的学生在家庭的氛围里感受最多的就是金钱的匮乏带来的种种困境,贫困的学生在物资上是享受不了高消费水平的,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显得有点“怪异”——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跟室友一起去用餐,强烈的自卑加上强烈的自尊使贫困的学生宁愿孤独的行动,成为“独孤大侠”。

我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曾对贫困学生家长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回访,在回访的过程中发现,家长们对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不是十分的关心,跟孩子的联系也十分的少,甚至有些家长换号码也不及时告知孩子,贫困学生主动跟家长联系的也较少。

有这样一个例子:2011年我带过一个学生,他平时生活相当节俭,每天只是吃馒头和咸菜,同宿舍的同学跟我反映,他很少跟家人联系,来校两年室友只听到一次他和家人(姑父)打电话,我找他聊天他也不愿和我交流。为了了解他的家里贫困的原因,我打了无数次的电话却仍未能和他的家人联系上。后来终于联系上,他的爸爸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的孩子就那样!

家庭经济的压力给了家长太多的压力,他们忙于生计不断四处奔波,疏忽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良的家庭氛围造就了贫困学生的性格缺陷。那么,在班级表现相当突出的学生是否说明他们的性格就是没有缺陷呢?曾经带过一个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他在班级和系部都表现的相当优秀,但大学三年里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原因是他六十多岁的妈妈为了给他攒学费,只身一人远到上海当保姆,从不舍得请一天假回家看孩子。这样的“留守青年”在班级里表现的是相当优秀,因为他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但内心里他们确是十分脆弱的,他们往往不能接受失败,一旦失败了,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歇斯底里甚至癫狂的状态,仅因为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未评上,该学生就固执的认为同学们对其有意见,自己的人际关系相当差,到我办公室里整整哭诉了一上午,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贫困学生外在坚强实则内心脆弱。

2 学校环境因素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带来的阴影至今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很多专家、学者、心理学家都奔赴马加爵所读学校以及老家调查了解杀人案背后的真实原因,贫困应该是首推的主要原因。马加爵是个典型的个案但反映的却是贫困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生活窘境。不良的学校环境氛围、教育氛围的影响,及相关教育本身的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功利化的教育造就了功利化的人,很多孩子从学校开始,就长了一双歧视的眼睛,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贫困的学生。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在学校也越来越彰显出来,我专门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学生的月生活费最低的有200元,最高的甚至达3000元,这一高一低的生活水平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校园生活方式,家境较好的学生手提着苹果电脑,口袋里揣着iphone4,穿的是名牌,吃的是品牌,相比之下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要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就足够了,这种对比下,两种生活形式是根本无法融入到一起的。在班级表现优异的贫困学生可以通过骄人的成绩来弥补经济匮乏带来的强烈的自卑感,但有这样一部分成绩并不突出,表现并不理想的贫困学生其主流意识里就与班级同学形成分流、自卑导致自闭,变得冷淡、多疑、偏执与脆弱,这种局面显性的课程教育是无法扭转的。2008年我班的两个女学生上课期间突然昏倒在地,全身僵硬,嘴角歪斜,后送到医院检查发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学上称为“癔症”。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尤其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这两个案例的学生都属于困难学生,平时跟同学的交流较少,这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恰恰是内心的孤独与强烈自尊的外在表现,他们渴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受到老师的关注,又害怕受到集体的关注,所以癔症的发生场所一般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学校在为贫困学生群体学校在提供一系列的资助和优惠政策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学校隐性的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塑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态度、健康心态和坚强意志等。

3 社会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地呈现出来并且逐渐渗透到学校中来。学生的行为举止在不自觉地效仿社会上不健康的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

著名的爱力克森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良好的特征及相对不良特征:良好特征为勤奋,不良特征为自卑。生周期理论中阐释了20-50岁的成年人的状态,认为“成年期处于人生周期理论的第六个时期,良好的特征是亲密,不良的特征是孤独。这个阶段的成人必须学会与异性建立一种亲密的感情,也就是互爱的关系;也必须和其它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同事、上司;良好的条件是:社会化发展良好、心理没有困扰。若不能将整个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相调和,则会产生孤独的不良特征,也就是不能和配偶等周遭的人发展出良好的关系”(摘自《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成年期是从二十岁以上到四、五十岁,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其中以二十岁到三十岁的第一个阶段变化最大。

大学生的年龄均在19-24岁之间,刚好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极易受到社会影响的时期,贫困学生的心思极为敏感,他们需要得到广大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是绝对的平等,他们对自己的角色期盼较之与普通学生更加炽烈。大学生成长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唯利是图、过河拆桥、麻木不仁、功利主义的盛行,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及其恶劣的影响,高校贫困生中感恩缺失的正是人格发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现。

4 结束语

对高校贫困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上的表现的理解要置于他们所生活的背景之下才能理解该表现的意义,这需要从事学生相关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要学会收集、归纳、分析、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够更好地解读行为背后隐藏的不健全的人格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经济、教育、社会资源各个方面的不公平带来观念的扭曲,投射在了当代孩子们的身上。国家和高校需建立与资助体系其相配套的人文、情感关怀、心理等方面的情感救助,这才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侯斌刚,李彩云.构建多层次协同配合的贫困生感恩教育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5).

[2]袁玉清.浅析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及帮扶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4).

9.塑造良好性格 篇九

对于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来讲,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儿时至今,有太多的经典动画形象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多啦A梦、小熊维尼、黑猫警长等。因此,角色的构建在动画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角色形象定义

“动画形象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深奥的问题是本文要讨论的首要问题。从表象上看,动画形象不过是艺术家画出来的或者三维程序编写出来的抑或用其他真实材料制作出来的一个造型。然而这个造型只是动画角色形象的一部分,动画片真正吸引人的是不同个性的动画角色带领我们完成各种各样冒险的过程。我们真正喜欢的也是角色表象下的那颗充满生命力的内心。当我们被角色所感染时,其实是触摸到了角色的内心,同角色的心理产生了共鸣。此时,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的虚拟形象,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像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朋友一样。因此作者角色形象的定义是“角色形象是通过角色的本身固有的性格,用不同方法、材质表现其形象的艺术造型”。

在文化背景上中日韩三国的动画关系密切,甚至还有中日韩三国的合拍动画。三个国家的动画中往往会涉及同类的元素,从《天书奇谭》《千与千寻》《五岁庵》三部动画片中可见一斑。从剧作方面来看,虽然三部影片略有相同之处,但在角色性格的塑造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三部动画片中主要角色的性格塑造分析

(一)《天书奇谭》的主角——蛋生

蛋生没有父母,是从一个蛋里面蹦出来的。因为是主角,蛋生自然是代表了正义的一面,所以他具有一般动画片里主角的一切特征——礼貌、正义、勇敢、坚强。因为是儿童,蛋生也拥有儿童的一系列特征——活泼、好奇、爱哭。这应该可以看做是所有正义的儿童角色的共性。

蛋生的正义是整部影片的终极使命。因为蛋生,那些穷苦的百姓才能得救,那些坏人才能得到惩罚。所以影片把蛋生塑造成一个拯救者,除了蛋生、袁公以及老百姓外,其他所有人都是反面角色。作为本片中最大的正义力量,蛋生是勇敢而无畏的。蛋生第一次走过那个悬崖山上的藤蔓时,眉都不皱一下,没有丝毫犹豫地就走了上去。对于反面角色他也从未有过丝毫的畏惧和害怕。无数的电影和动画片都证明,作为拯救者,光凭勇敢和一股蛮力是不行的。正义的角色更需要智慧的内心。所以蛋生自然也是聪明的,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应对。在袁公刻意隐瞒的情况下,他却很快识破了袁公的身份。在与反方斗法的过程中,蛋生的聪明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蛋生是一个典型的正面儿童角色。剧作中对蛋生的描写都是基于此点出发。蛋生几乎没有什么缺点,除了有点儿爱哭之外,他的表现更像一个神仙而不像凡人。作为动画角色,蛋生显得不那么让人亲近。即使在故事中蛋生对袁公、老大娘等角色彬彬有礼,给人的感觉却也只是客气,而并非亲切。

蛋生缺少同龄儿童该有的那些幼稚和缺点,从而造成蛋生这一个角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这种遥远并不是影片的神话色彩决定的,恰恰是因为蛋生的概念化的正义性造成的。从始至终,蛋生的性格几乎没有更多的变化,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千与千寻》的主角——获野千寻

千寻是个小女孩,且是个情感丰富略显成熟的小孩子。千寻的第一次出场是坐在颠簸的山路中行走的汽车后座上,忧郁的她手里捧着一束鲜花。父母都在前排,一下子把千寻孤立了出来。看到鲜花的凋零,千寻表现得极度紧张。但千寻并不是一个娇小姐型的女孩儿,这一点从千寻的坐姿上就可以看出来。众多的细节和动作让千寻这个角色瞬间活了起来。千寻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谨慎,对未知的世界,她也感到害怕和恐慌。看到石祠

时,她好奇地问父母这是什么。但父母要走入隧道时,千寻却畏惧不前,一个劲儿地劝父母不要去。看到挽留不住,急得直跳脚,迫不得已跟上父母时,又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臂,还不时地回头去看。当千寻找不到自己的父母时,当看到自己变得透明时,当忽然邂逅帮助自己的白龙时,当第一次来到汤婆婆的办公室时,千寻表现出了一个小孩儿,尤其是一个小女孩儿所应有的害怕。

千寻本来是个平凡的小女孩儿,她也是纯洁和善良的。只是因为被父母带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她才慢慢显得与众不同。千寻的纯洁在整个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不愿意占有哪怕一点点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到父母吃陌生人的东西,她极力地想要阻止。当神秘世界里的怪物们在拼命争抢无面人撒下的黄金时,千寻的心里却只有白龙。她一次次地拒绝无面人所给予的报答,又一次次地帮助这个迷失了自我的无面人。当千寻用钱婆婆送给她的头绳儿换下自己的头绳儿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千寻原来的头绳儿居然是断开后又打个结接在一起的。这是多么细微的细节,这是多么深入的描写。这也是千寻平凡而又不凡的表现,她并不追求那些衣着打扮,不追求物质的满足,因为她拥有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

千寻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仿佛就是观众邻家的小女孩儿一样让人觉得那么亲近。在银幕前的观众,跟着千寻一起历险,一起遭遇挫折,一起经受磨难并最终一起开心长大。这正是影片的最动人之处,相信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也是影片的最为成功之处。

(三)《五岁庵》的主角——吉顺

吉顺的角色形象显然更贴近现实一些,与《千与千寻》有些类似的是,吉顺也是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本片无处不在渲染着吉顺对妈妈的思念。从影片的一开始,吉顺就羡慕地看着飞远的海鸥,认为它们能够飞着去找妈妈。胖夫人慈祥的表情,让吉顺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当姐姐说胖夫人有些胖时,吉顺便同姐姐生气了。姐弟两个被坏小孩儿欺负,小孩儿的妈妈来护着自己的孩子,吉顺又一次由小孩儿母亲的鞋子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在山顶的寺庙里看到观音时,吉顺把观音当做了自己的妈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吉顺对妈妈深切的想念。

姐姐是吉顺惟一可以依靠的人,吉顺也对姐姐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吃东西时,他知道让着姐姐,有坏小孩儿欺负姐姐时,他能够冲上去保护姐姐,虽然他做了一定的思想斗争。还有那只小狗,那是吉顺从山猫嘴里救下来的。这是吉顺善良和勇敢的体现。

像千寻一样,吉顺在不断地成长,在帮助姐姐中变得坚强,在独立过夜中变得勇敢。慢慢地,吉顺由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儿长成一个坚强的大人了。

三、三部动画片中角色性格塑造的异同之处

从上面三部影片中主要角色的性格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画片中儿童角色的塑造方法,更可以看到中日韩三国对于儿童角色性格塑造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一)相似点

1.对儿童共性特点的把握

三部影片中都在把握儿童典型的共性特点上下足了功夫,如儿童的好奇、害怕、活泼好动。三部影片都是在一开场便把角色的儿童本性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出来,蛋生的爱哭、千寻的害怕、吉顺的活泼都是儿童本性的最好表现。

2.角色的正义性塑造

作为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他们都是充满了正义性的。即使有一点点的调皮,也不能掩盖影片对于三个主角的正义性描写。这样的正义性是随着角色一起出生并伴随角色始终的,他们都充满了纯洁、善良的内心,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受到了什么样的诱惑,他们那颗正义的心也不会蒙受哪怕一丁点的尘埃。

(二)相异点

1.角色性格的多样性塑造

无论是现实中的人物还是动画片中的角色,总不会是单一的性格。如果某个角色只具备一种性格,会使角色太过于脱离现实,脱离观众。

通过对比蛋生和千寻就可以发现,蛋生的性格是比较单一的正义性,而千寻的性格则因为复杂多样而更加真实。千寻性格中包含了怯懦与坚强两个方面。在面对不同角色所作出的不同表现中,我们看到了千寻性格的相对复杂性,这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将千寻当成了现实中的某个女孩儿,使得观众更愿意去接近她,关注她的命运。

2.文化差异性在角色性格中的体现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更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下去。动画片中的角色同样生活在某个环境里面。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文环境。一般说来,对角色性格影响最大的是人文环境。但是人文环境又离不开自然环境。因为角色生长地域的不同,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也不一样。虽然中日韩三国同处亚洲,但其文化背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动画片的背景设计即自然环境方面。在对角色性格的影响上,文化差异性表现得没有那么直观,但这样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角色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其性格的支配,而对性格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文环境。

对比三部动画片,在情节设置方面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千寻的性格塑造。千寻所遭遇到的事件是其自身性格升华的基础,只有这些经历才能使千寻长大。

四、结 语

中国动画的角色设计无论是角色性格设计还是角色的外形设计都有待提高。中国动画剧作的创作中,作者对于角色性格的把握并不十分到位,常常忽略掉动画角色的生长环境和角色的年龄特征,导致角色假、大、空,更有甚者,靠自己的想象凭空捏造角色性格,动画片的整个过程中,角色的性格一成不变,缺乏吸引力。

日本动画在此点上显然要成熟很多,像《千与千寻》一样,更多的日本动画强调表现人物,故事在人物的性格基础上展开,所以日本动画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经典的动画形象。

韩国动画作为后起之秀,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细节的刻画上,尤其是人物性格的细节塑造上,韩国的多数动画已经开始空前地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0.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性及策略 篇十

良好的性格在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过程中,就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泥土。如果没有钢筋铁骨的支撑,再多的混泥土也建不起高楼大厦。因而,完全可以说,成就一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的良好性格。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成功的人始终用最积极的方式思考、用最乐观的精神面对,用最辉煌的经验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因为性格是你真正的主人!如今的孩子,要面对更多更难的挑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情绪控制和处理能力也很差,易泄气、易消沉;有的孩子社交技能更差,易孤僻、易冲动。鉴于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最佳的时期是幼儿期。据专家介绍: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情商教育的敏感时期。根据幼儿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将人格和情感的培养贯穿在蒙氏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之中,使幼儿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幼儿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信。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使其得到更好的改进和提高,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及活动情境,提高幼儿自我调节的能力。

儿童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培养幼儿成才的关键。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塑造而成的。“以自我为中心”既是现在独生子女的特点,同时也是弱点。孩子幼儿期时的活动几乎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于是老师肩负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适当采用一些蒙氏活动来进行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走线——让孩子们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平静自己的心情,放下烦躁和紧张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倾听——让幼儿倾听高雅而又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聆听老师对音乐轻如细雨的解说,这也是幼儿在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学习和提升;情绪的放松——让幼儿随着柔美而宁静的音乐做肢体上的舞动,时而小鸟飞、时而柳树摇,让幼儿去体验艺术教育的美;“听听猜猜的游戏”——有时猜各种声音、有时看老师的口型猜小朋友的名字、还有时听轻轻地声音指五官,既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又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集中精神的意志;通过这些活动的长期训练之后,不但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连幼儿的行为举止也将逐步得到规范。

有些老师会认为:“采用蒙氏教育的孩子太过于自由散漫,一点礼貌都没有。”殊不知:“纪律来自于自由,自由靠纪律保证”。蒙台梭利博士认为“纪律并不等于安静和不乱动”。所以在蒙氏活动室里,老师要充分认识日常生活练习的重要性,并开动脑筋增加各种各样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练习活动,同时让家长也参与其中,启迪和发展

幼儿与家长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共同趣味性地制作操作材料。这样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有兴趣、有目的的自愿活动,每个人都忙于做自己的“工作”,随意安静地走动,有秩序地取放物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工作时间,自主选择,自由探索,自我订正。秩序感从中滋生,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及独立性。这种自由的心理、爱的氛围、丰富的教具和大的活动空间都是幼儿正常发展的充分条件。

在蒙氏教学法的帮助与实践下,教师与幼儿间进行有规则的约束,不仅规范着幼儿表面可见的行为,也深化着教师的言行举止。轻声提醒、示范暗示、一个眼神或无言的方式促使幼儿产生纪律约束互动,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

二、换位思考,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历来的教育都注重对儿童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与发展道路上,人格和情感的作用比智力更为重要,而人格和情感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小开始和更多的后天努力。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所以在幼儿情感的自我认知、情感的自我调控成为家长们比较热谈的话题。我的课堂教学理念是给予幼儿平等和快乐的空间。不但要教会幼儿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实践并且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心里的发展的特征,做孩子情感的支持者。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让幼儿学习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合作,怎样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幼儿学习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经常地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情。我经常问孩子们的一句话就是:“你

今天快乐吗?”经常教给孩子们的一句话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孩子的行动去感染他人和带动他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幼儿期在情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同情心和人际能力方面是白纸,写什么是什么。不难想象幼儿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要看他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在我们班中只要幼儿出现乐于助人的行为,我总是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是一个最小最普通的事例也不例外。孩子们的友爱行为得到及时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然后利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教育,能将抽象的道德意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幼儿易于接受,所以我们首先从自身入手,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幼儿,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进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

例如:有幼儿因为不舒服导致呕吐,其他幼儿则会捂住鼻子,直呼难闻等语言;有幼儿做错事情受老师批评时,其他幼儿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等行为;也许这些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但对孩子的人格上无论对哪一方的孩子都会有或好或坏的影响,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我的反应则是:回头对着其他的孩子轻声地说:“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送上自己真诚的关心与问候。以后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来帮助你,这都是相互的。”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要相信,态度和行动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着他们。

三、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新纲要》曾多次提到:“要让幼儿自己考虑,自己进行,自己选择,从面向21世纪这一大视野出发,要培养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短短几句话,就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也与之有相交见解——中国的幼儿教育正进行开放性的探索。所谓的开放教育,即为一种态度,一种自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样本。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时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于终生难忘。而幼儿园教师是在孩子成长的第二个时期(幼儿园教育)影响着他们,并且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接受许多不同教师的影响。但家庭则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年轻家长已发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无从下手。因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包办的太多,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不足,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要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

我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的疑问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家长们融入到自己孩子的生活和课堂中,共同观察和研究孩子的发展趋势,使家长由起初生疏漠视的家庭教育模式转变到主动投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来。因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家园一致,才能使幼儿已形成的品质、行为得到巩固,未形成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得(Reade)曾经说过:“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收获良好的命运。”在此揭示了一个人的行为、性格、等将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是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拥有一个爱的环境,拥有一个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的良好性格,则会让幼儿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11.做学生心灵和性格的塑造者 篇十一

一、小学生思想教育要坚持“爱”字当前

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学生的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便会对老师产生依恋感、信任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有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说: “这孩子就听老师的。”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叛乱,产生孤独感、自卑感, 更不会相信老师。所以很多学生言行不一,校内、校外判若两人,把老师的话当做耳边风, 甚至个别学生敢于唱“对台戏”。因此,我们要对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予和蔼的微笑或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拔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弦。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 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用平等的交流来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交流是人类群体活动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真诚的传递。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一直被许多老师所遵从。不少老师总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居高临下,导致学生与之格格不入。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弯下腰或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平等、民主,有亲切感,从而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里感受。用商量的 口吻交流,学生会觉得老师信任他;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会觉得老师尊他。学生只有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体验在许多地方,如师生见面时,通常是学生先向老师问好,老师要么点点头,要么“嗯”一声,这对学生来说很不平等。若老师先向学生问好,学生会从心底里敬佩老师,从而放下戒心,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坦露真言,这种平等的流,可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让老师更易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创建感恩平台,引导学生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在当今的小学生群体中,缺少的正是这种“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常常听到、看到学生之间因为某种小事而发生矛盾。那些小事不过是在走廊上被人撞了;在教室里被人把学习用品弄 到了地上;有人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因为长相等原因被人起了绰号;有人弄脏了自己的 书桌……这些实属鸡毛蒜皮的小事, 却被部分学生看成了天大的事情, 非要讨个对错或惩罚 一下对方不可。于是轻则口出脏话,重则施以拳脚。究其原因,根子在于现今大部分学生都 是在百依百顺中成长,他们关注自己多,关注别人少,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习惯,容 不得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的指划。他们觉得若不那样“表示”一下,自己便是儒夫,别人会更加 “欺侮”自己。

我们可以原谅他们的年幼无知,但不能任其发展,必须给他们以正面的教育。 为此,可通过开展“夸夸我身边的人”、“我要感谢……”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向学生传递学会 感恩与宽容的思想;也可在班中设立乐于助人、待人有礼、关心集体等表扬栏,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把表现出色的同学名字写在上面,渐渐地,他们学会了发现别人身上的美,也就不会对别人有过多的责难。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 中遵循基本的相处之道: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别人,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并且及时地送上最诚挚的祝贺;二决不能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目中无人。三要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过失。

四、掌握批评的尺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知美丑、辨善恶,明是非,其中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明确批评的目的,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面对学生长出的“斜枝,”恨不得一下子“剪掉”这种情况 下所进行的批评,则极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其实使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老师 批评他是为了让他改下错误,使他进步,而不是“落井下石”。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只要他改 正了,同学们仍然欢迎他,老师也仍旧喜欢他,另外,对于一些看似不大的“小事”认为可提 事不提,于是漫不经心地进行批评,这样的批评缺乏力度,学生不会装进心里,自然也不会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怎么会改正呢?所以批评重在掌握尺度,不同的時间、不同的人物与 地点、不同的事件,批评的的力度也就不一样。要想得到学生的敬重,我们心中得有一把心 子,在衡量学生时做到“荣辱皆忘”。只有掌握好了尺度,才能使批评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 犯错误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和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

五、换个角度,在 “杂草丛生”的心灵里播种希望

教学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学生真不少,他们自卑、失落,他们懵懂无知,他们随心所欲。如果我们一味地教训、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且有时取到反作用。不如换个角度,改变一下 思维定势在他们的“杂草丛生”的心灵里播种希望的种子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很一般的学生,在老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舞 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老师要用爱心为孩子播种希望。教育是一门艺术,所 以光有爱心还不行,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一双善于发现孩子长处的“火眼金睛”。我们相信,老师要做播种希望的人,多给孩子 表扬、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六、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引导共同进步

12.试论演员角色的性格化塑造 篇十二

一、内在性格化

演员塑造角色时,要去分析角色的内在性格,而不是将自己的性格强加给角色。例如,《雷雨》中的老爷周朴园为什么一直保持着鲁侍萍当年在周家公馆的陈设而不变?他是想念她,心里有愧于她,还是其他的什么呢?我们可以说,他很虚伪,他想念鲁侍萍是做给别人看的。但是他是做给谁看呢?繁漪反感一成不变的陈设, 周家的下人们也不知道当年发生的事情,这样做给他们看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可以说,他是真的遗憾和怀念。但是,当鲁侍萍再一次出现时,他又不愿意让她的出现打破他平静的生活。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与复杂,他充满着矛盾,这是他独特性格的表现。

二、外在性格化

外在性格化是指形象的外部性格化。

外部的性格化是内部性格化的结果,所以,从角色的内部性格线索去寻找外部性格特征,根据外部性格特征找到合适的外部形象装扮,形象的外部性格化是第一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每一个演员都应该收集足以丰富他的想象的材料,以利于创造所扮演的人物的外部形象。可以试图去画出你所要寻找的那个脸孔、身材的图样,也就是面部、嘴巴、皱纹、身体的线条、外衣的式样等待。当你戴着各种头套,贴上各种大胡子、不同颜色和式样的粘附物,寻找面部的色调、皱纹、阴影、光斑的线条时,你也许会碰到你所寻找的东西,有时还是自己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所有这些尝试都会偶然地或者有意识地给角色的未来的外部形象提供暗示”1。

笔者曾经扮演过四幕话剧《日出》中的顾八奶奶这一角色。剧本里对她的描写是:“顾八奶奶——一个俗不可耐的肥胖女人。穿一件花旗袍镶着灿烂的金边、颜色鲜艳夺目,紧紧地箍在她的身上。她的眉毛是一条线, 说起话来总是指手画脚,摇头摆尾,于是小棒锤似的指头上的宝石以及耳环,光彩四射,惹得人心发慌。”于是,我找来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和镶嵌有宝石之类的旧式首饰对我的外形进行贴近人物的修饰。然后我查阅了旧式上海富太太流行的发式,参考图片将直发弄卷, 并分为两束从两边夹起来。最后我找来一件缎面的、颜色俗气且没有气质和品位的衣服。当我穿上这一身衣服、佩戴好首饰之后,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个角色我有了较为具体和清晰的人物定位,而大家也觉得这样的顾八奶奶的外部形象非常符合角色性格。

形象的外部性格化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我开始深入研究剧本,从心理上靠近她,了解她的想法,理解她的行为方式。这个人物特别爱热闹,但是无知且矫揉造作, 以为这样惺惺作态大家都欢迎她、喜欢她。这无疑是可笑的,然而这就是这个喜剧人物的悲剧性。确定好这一点, 在整体上的塑造人物的大方向也就确定了。

再细读剧本,研究顾八奶奶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在举止上,我也尽量靠近剧本中的描写,扭捏作态。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感觉自己越来越贴近角色,而角色的性格也融入了我的性格之中,也就是基本把握住了角色。

三、结语

内在性格化与外在性格化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才能使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体现角色的性格化特征。

摘要:本文从性格化入手,通过内在性格化和外在性格化分析,探讨演员如何完成角色的性格化塑造。

13.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 篇十三

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县优化办:

为了加强各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我县党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主题实践活动,根据县委党组要求,我局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自查活动。通过第一、二阶段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的开展,做为一个主要领导我带头认真学习,深刻反思,对照学习内容深入剖析自己在思想、学风、工作、领导和生活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取得了阶段性性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不够主动。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没有自觉主动的挤时间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注重与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跟业务无关的涉猎较少,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掌握得还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

2、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强,思想作风抓得还不够紧,深入基层指导帮助企业,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做得还不够。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能 1

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精神还不够,而强调客观困难居多。

3、工作作风不够踏实。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总希望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4、民主作风有待加强。工作中听取他人意见还不够,有时以自己的意见为上,没有集思广益,对职工的批评和建议有时没有做到虚心接受。

5、工作纪律有待加强。执行制度有时不够严格,由于碍于情面乐于做和事佬,有时对本部门同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大胆地进行批评,对各种违规行为处罚不力,防微杜渐意识不够强,自我要求不高,对一些小问题上有所放松。

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生在思想上,从更深层次上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思想上对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停于形式,时间观念不强,没有把点点滴滴的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对理论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或是为了进行某一方面理论研究的需要,或是为了应付工作上的需要,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深入了解,对经济知识缺乏系统学习,流于一知半解,影响了理论水平的提高。

2、为企业服务观念弱。认为自己工作时间比较长,有时产生松口气的念头,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成了思想上忽视群众、忽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忽视企业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上淡漠群众。

3、工作方法简单。有时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4、民主意识淡薄。总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接触到的事情比较多,对一些意见和建议没有认真听取。平时总因工作忙,没有挤出时间来下基层,对企业的情况没有深入实地去体验和考察。

5、纪律认识不够高。对有关纪律的制度、规定要求得不够,对纪律、制度的拟定比较多,但对认真执行检查得较少,对个别同志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没有给予及时批评,有时自我要求也不够高。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最终造成在一些工作上的被动,增加了个别工作的难度,导致在工作中有时不能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随着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的不断深入,通过自查,使我更

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增强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学以致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三个落实,即学习时间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效果落实,反对图形式,走过场。把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深学透,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探索工作新思想和新方法,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塑形象。

2、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宗旨观念。理想信念是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立党为公,甘于奉献,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树立踏实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敢于管理,大胆管理,坚持原则,不做“老好人”。发扬开拓创新、敢于负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多和同事交朋友,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4、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亲民、爱民之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与基层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让

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5、事事以身作则,加强工作纪律。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模范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引导大家自我改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工作作风。使自身的综合素质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需要。总之,面对新的要求、新的任务,自己要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力争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

上一篇:2011九年级班务总结下一篇:图书馆活动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