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2024-10-08

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11篇)

1.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篇一

三年级简笔画课程简介

喜爱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他们有一支笔、一张纸,他们就会用生就好动的小手,以独特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世界。

“儿童简笔画”是孩子喜爱的绘画形式。日常用品、服饰、建筑、交通工具、景物、花树瓜果、飞禽、走兽、鱼虫以及各类人物等形象都是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在造型上简单概括,在形式上生动活泼,画法上更是易仿易学。为了适应孩子的学习特点,书中按着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静到动的顺序教孩子学画简笔画,待孩子们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比例、特征、动态、神态)后,便可以独立地自由创作了。

三年级简笔画课程纲要

基本信息:

课程的名称:

儿童简笔画课程 开发教师:

林冬梅

授课对象:

三年级(4)班中进行。课时安排:

周期为一学期,每周一课时。课程目标: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2、本校本课程的设置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在小组活动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延伸课堂、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开发智能。

3、以儿童简笔画入手,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造型、欣赏、创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教会学生简单进行色彩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课程活动安排: 第一讲:果蔬类

1.我们每天都在吃什么呢?学生纷纷说出各种蔬果的名字,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呢?

2.出示几幅果蔬类范画,让学生欣赏分析。

3.小组讨论自己对果蔬类的了解以及画法,并说说还有更好的表现方法吗?

4.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几个典型的果蔬种类,让学生观察,并谈自己的感受。

5.怎样才能表现的更动呢?学生说老师补充。6.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7.展评:

(1)师生互评:

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

第二讲:花木类

1.引导学生说出平时最常见的花木都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花木?师生共同总结。

2.出示几幅花木类范画和图片,让学生欣赏分析。小组讨论自己对花木类的了解,并汇报介绍。

3.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几个典型的花木种类,让学生观察,并谈自己的感受,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

4.总结如何用概括的线条来表现。学生说老师补充。5.今天你想表现什么样的花木呢?学生之间互相介绍。6.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7.展评:

(1)师生互评: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

第三讲:景物类

1.引导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以及最吸引你的地方。

2.出示几幅景物类范画,让学生欣赏分析。小组讨论自己各种景物的了解,并汇报介绍。

3.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几个典型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并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自己喜欢的景物的特点。

4.总结如何用概括的线条来表现。学生说老师补充。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6.展评:

(1)师生互评:

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

第四讲:我们身边的树

一、导入

你认识哪些树?可以介绍一下吗? 你知道树木和我们人类生活有什么联系吗? 板书:我们身边的树

二、新授

你知道树都有什么生长特点吗? 树的各部分都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要树立环保意识?

解决问题:树大体可分为几大部分?

在表现不同的树种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 同一种树,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其姿态会怎样?

三、欣赏范画。

画面在构图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构图大方,表现出树的特点。展评 师生互评。

四、小结:可以办一个以“我身边的树”的小展览。

第五讲:禽鸟类

1.出示几幅禽鸟类范画以及图片,让学生欣赏分析。分别说说它们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你还知道哪些? 2.小组讨论自己各种禽鸟的了解,并汇报介绍。

3.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几个典型的禽鸟,让学生观察,总结鸟类特点。并谈自己的感受,并能够讲一个关于鸟的故事。

4.今天你想画什么鸟呢?让它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学生说老师补充。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6.展评:

(1)师生互评:

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临摹、创作。

第六讲:动物类

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描述一下它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2.出示几幅动物类范画荷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分析。小组讨论自己各种动物的了解,并汇报介绍。

3.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几个典型的动物,让学生观察,并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自己想如何表现,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4.总结如何用概括的线条来表现。学生说老师补充。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6.展评:

(1)师生互评:

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临摹、创作

第七讲:人物类

1.分析人物的身体结构:头部、身体、四肢。

2.出示几幅人物范画,让学生欣赏分析人物各部分的比例。小组讨论并汇报介绍。

3.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几个典型的人物,让学生观察,并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自己在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4.总结如何用概括的线条来表现。学生说老师补充。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6.展评:

(1)师生互评:

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临摹、创作。

第八讲:综合类

1.出示几幅范画,让学生欣赏分析里面都有什么。2.小组讨论自己对范画的感受,并汇报介绍。

3.教师出示几个典型的活动场景、物象,让学生观察拼图,并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说自己的意图。

4.今天你想表现什么呢在你的图画纸上?学生说老师加以指导。5.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可以临摹老师的范画,也可以自己创作。6.展评:

(1)师生互评:

把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问:你喜欢那个作品? 它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2)老师总结临摹、创作。

第九讲:绘画中的节日 1.导入

你都知道哪些节日? 板书:绘画中的节日 2.新授

(1)你能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节日吗?你是怎么过的?(2)那么如何来表现我们的节日呢?(3)欣赏《枣园来了秧歌队》 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节日和什么内容? 谁是画上的主要人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事? 哪里的农民头上爱扎白毛巾?(4)今天你想表现什么节日呢?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表现出节日的喜庆气氛,构图大方,内容丰富。4.展评

(1)师生互评。

(2)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讲:美丽的夜晚 1.导入

欣赏夜景图片,谈感受。板书:美丽的夜晚 2.新授

(1)出示图片,分析。

从图片中你认为哪些是亮的颜色?哪些属于暗的颜色?

(2)亮色和暗色是绝对的吗?请你用手中的色卡进行对比,说出你的理由。(3)欣赏范画。表现夜色都用了哪些颜色? 你对表现夜色有什么困难?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要求: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夜色图。4.展评

(1)师生互评(2)小结

2.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篇二

随着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提出, 一个新的词语被广泛应用, 这就是“教材化构建”。为什么要提倡教材化构建?如何展开教材化构建?它和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就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内容”和“教材”的联系与区别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日本展开过一次关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相互关系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教材构建论”及“体育内容教材化”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更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在我国,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和日本一样, 也随之提出了“教材构建”和“体育内容教材化”。可以看出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过程中, 中日两国关心的是同一个问题, 提出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 有关“内容”和“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我国却没有较为深入的讨论。

在我国, 1992年以后的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教学内容的分类”;1988年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提的是“体育教材的分类”。虽然提法不同, 但是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总认为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内容分类”等于“教材分类”;“内容”等于“教材”。但是, 日本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进行的那次讨论, 首先就是从讨论“内容”和“教材”两者间的区别着手的。

战后的日本教育界力图界定“教材”的真正意义, 其中藤冈信胜对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首先指出, 日常用语中的“教材”, 其根本的缺点就是没有反映教育行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 的目的和意识。把“教材”看作是一种死的物品, 如一本教学大纲, 一本教科书, 一张演示图。

城户幡太郎继藤冈之后, 对教材概念做了进一步探索。他指出,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的, 在学习中被选择的必要的教学内容。”进入20世纪70年代, 对于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 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在日本, 作为体育的一切物质和文化财富, 均有可能成为课程内容;作为体育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 规定的学习范围, 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它也可以称为课程内容, 但它已经是经过选择后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此时也可以把它称为教材体系。但是作为一所学校, 在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体系选择内容之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 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只能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中选择一部分内容付之于教学实践, 并把它们作为真正教给学生的内容。因此, 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体系中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来看,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和“教材”是同一概念, 就没有理由提出教学内容的教材化。正因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才能赋予教学内容教材化具体的、鲜明的、具有操作性的意义。那么, 什么是教学内容的教材化呢?这是指: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 个性化, 并开发成为真正教给学生的那一部分内容的过程。

二、“教材化”在体育学科中的特殊意义

“教材化”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最终成为真正教给学生的那一部分内容。由此可见, 教材仅是教学内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它不等于内容, 也可认为它不同于原先的内容。但是, 部分内容仍然是内容, 教材是根据内容选编而获得的, 并且是以内容为依据选编而获得的, 因此课程内容和教材联系非常密切。

“教材化”在日本有过广泛的讨论, 但在其他学科领域讨论较少, 而在体育学科中讨论得较为频繁。关于教材化的理论, 日本体育教育专家竹田清彦的专著《体育学科教学的探讨》一书中作了详细介绍。为什么“教材化”的理论会在体育学科领域受到特别的关注呢?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实践类课程被划分在技艺类课程之中, 它和其他自然类学科、人文类学科与工具类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其他三类学科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 那么技艺类学科则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它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求同思维, 不论你采用了多少种假设, 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一个。不仅如此, 逻辑思维的结果使知识形成了直线的前后连贯性, 以及知识间的互相不可替代性。例如, 任何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学生必须学完加减法后才能学习乘除法;二元一次方程必然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才能学习;更明显的特点是我们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替代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科, 它在思维方式上是以求同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材构建方面也就出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 求同思维导致学生学习的共同性的知识体系较为清晰, 内容广泛。

第二, 逻辑性强的知识形成了由易到难的不可超越的教材递增体系。

第三, 逻辑性强的知识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之间不能替代的关系。

但是, 体育实践类学科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 因此求异思维就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没有理由说, 唯有打篮球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踢足球、跑步同样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 不同的学校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运动项目, 这正是体育运动向多样性发展的良好趋势。此外, 体育教材虽有难易之分, 但不少教材的学习先后顺序却可以灵活改变。没有理由说, 必须要先学篮球, 之后才能学习足球;在篮球教学中, 也没有理由说, 必须要先学传球, 之后才能学习运球和投篮。更重要的是, 技艺类课程以求异思维为主要特征, 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体系。而这些内容体系中, 凡能成为对学生主体发展有益的体系, 均可以选为体育的教材。各种项目的教材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也就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是技艺类学科, 它在思维方式上是以求异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材构建方面也就出现了如下特征:

第一,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以及作为共同发展的体能和技能要求可以一致, 但具体学习的运动项目, 各校和各个学生之间可以有差别。不仅如此, 这种差别的扩大正是技艺类课程进一步多样化的基础。

第二, 体育教材的易难先后顺序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顺序没有其他文化课严格。体育教材的先后顺序主要依据不在于教材本身, 而在于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发展特征上。从这一意义来看, 不同学制阶段采用不同的教材体系, 是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的主要构建依据。

第三, 构成教材体系的各种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即, 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关系。除了初中阶段要完成各主要运动系列的普识性学习, 对每一大类均要选学一至二项技术以外, 其他学制阶段的教材选择余地均很大。

上述三个特点是体育作为技艺类学科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 也成为体育实践类学科开展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重要依据。它当然也是体育课程内容校本开发的重要依据。

三、教材化构建的法规依据

教材化构建是体育课程三级管理的产物, 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校本开发的必要程序。这种开发的实践使国家课程标准适合地区和学校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最终成为教师得心应手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国家、地方、学校, 都各自发挥了其对课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作用。

教材化构建的过程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中出现四种规范, 即:指令性规范、指导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无条款自主核定, 它们均对教材化的构建起到了限定作用。可见, 无论是课程内容资源的校本开发也好, 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构建也好, 它们均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法定约束力的允许范围, 而决不是无根据的自由开发。

在此, 还应当指出的是, 除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各学制阶段的教科书, 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也同样具有行政法规的部分效力, 也是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依据。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这是课程内容教材化构建的主要依据。除此以外, 还包括以下内容:

(一) 确定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关于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在学制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和初中阶段, 课程标准没有提出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但在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 均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到了高中阶段, 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我国各种版本的体育教科书中,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出现独立的运动项目, 而是分为基本体操、游戏、舞蹈与韵律活动三大类。教科书中虽然对各类运动都举了很多案例, 实际上具体教材的确定均可以在上述三大类中自主选择。小学中、高年级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逐步出现了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 但主要的呈现方式是组合技能和游戏, 教师的选择的空间很大。

我国初中阶段的体育教科书中, 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多种教学内容分类体系,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中, 把初中实践类教学内容分为七类, 即大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与舞蹈、游泳、小球。课程标准则指出:“在7-9年级, 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 在每一类运动项目中选择若干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这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对各大类教学内容均要学习的普识性要求, 但对每一大类内的学习内容是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主选择的。

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分类体系, 在11个学分的模块教学中, 有2个学分的模块教学属于必修必学的模块, 即健康教育和田径类。其余9个学分的模块教学属于必修选学的模块。必修选学的模块可以从包括球类系列、体操类系列、田径类系列、水上或冰雪类系列、民族民间体育系列、新兴运动系列, 6个系列中选择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 也可自由选择不同的项目, 但总计不宜超过5项, 以加强运动的体验与理解, 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部分省市已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 例如江苏省颁布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 其中规定, 作为学校, 可把本校的传统或特色项目、培养锻炼习惯的普及性项目、部分基础体能发展类项目作为“核定必选”的模块。占用课时数不超过2个模块。

上述规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 为各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改造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械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程内容要注意时代性,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运动项目, 同时还应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此外, 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开发中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资源, 除提出大力开发武术项目外, 还提倡广泛的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

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对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改造, 已涉及所有系列, 为教师进行校本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 确定教学内容组合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教学单元的构成、教学分组的形式、学生选项学习的要求有密切关系。

关于教学单元的构成, 课程标准指出:“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 主要是打好体能的基础, 可采用复合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可以采用2项或2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单一教材单元进行教学”。

关于教学分组的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1-6年级可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7-9年级, 特别是高中, 可按年级男、女生分班上课。学习某些内容 (如健美操等) , 也可考虑采取男、女生合班上课的形式, 以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 活跃课堂气氛”;到了高中阶段, 可按年级分专项进行教学。高中选项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种选择, 即“打破班级界限, 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

四、环环相扣的三级管理体制

这里首先要做一个假设, 就是如果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高度统一的制度化的文件, 不仅三级课程管理是一句空话, 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构建也就不存在实施的可能。虽然在这样的文件中, 也会出现一些灵活性的条款, 但是规定灵活性的范围太过狭窄, 教材化构建的空间较小, 学校的主体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但是, 我们决不能认为规定灵活性的范围越宽泛就越好。事实上, 灵活性的范围是约束力所赋予的, 灵活性主要是来自于约束力中的授权条款。如, 本文所列举的种种课程内容实施教材化构建的条款, 均是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得到规定的。因此, 作为以三级课程管理为特征的课程管理, 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下实施的。

以三级课程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教材化构建, 实际上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持续的教材化构建过程。作为国家教育部, 在制订、颁布课程标准, 审定教科书的过程中, 已经调动了全国专家的力量, 对作为体育内容素材的广泛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进行了第一次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提出了适应于某一学制阶段的一个可供进一步选择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也是一次教材化构建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第一次教材化构建。

作为一所典型的学校, 它是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 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 对课程标准或教科书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 再一次地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使之成为本校的学习内容系列, 并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这一过程, 既是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材化构建的重要步骤, 更是体育课程内容校本开发的重要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二次教材化构建。

作为一名具体的教师, 它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提出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依据, 再一次进行选择、改造、组合, 使其典型化、个性化, 并进一步将选定的内容制订成为可供实施的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三次教材化构建。

完成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还不能算是教材化构建的终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把方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因此, 如何把教材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这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阵地。这一过程也是教材化构建的关键所在。

三次教材化构建的过程中, 突出了学校在制订课程方案中的主体作用, 这是本轮课改的精神所在。但是, 国家宏观调控和学校主体构建这一对关系是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来调控的, 既然灵活性是约束力允许的范围, 那么约束力大必然导致灵活性小;反之灵活性大, 必然导致约束力小, 两者关系如何调控, 应当根据客观实际发展的趋势做出适当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日) 竹田清彦.体育学科体育学的研究[M].东京:大修馆书店, 1997, 5.

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初探 篇三

一、课程研制的“4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和设计课程目标。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门什么样的课程,以及学生为什么必须要经历这门课程的学习,即形成课程理解;其次将国家规定的“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具体化。学校明确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如分年级、分专题地研制学校层面的课程目标),把“普遍取向”的课程目标变成“行为取向”、“表现取向”和“生成取向”的课程目标;三是明确学生所要获得的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及其达成的程度。

第二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离不开内容,课程开发的核心工作是课程内容的研发。如何研发课程内容?一要对活动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静态的内容选择和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设计要坚持“四个结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要与德育活动相结合,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二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将学生纳入内容的选择、确定和组织之中,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延伸、补充、替换、修正等加工工作。

第三步: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学习方式的开发。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活动方式的程序、方法规范和过程价值的落实上,要保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

第四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持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由学生来完成,即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素材。另一方面要由学校和指导教师来完成,对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来说,指导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方法引导、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发经典的主题活动课例,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课程开发的“4个系列”

系列一:“学科拓展”系列。根据校本课程开发“迁移性原则”,为了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科课程整体发展,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我们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在课程内容上首先确定了学科拓展单元。如:语文学科开发《小学生“三化”作文》、数学科开发《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英语科开发《快乐阅读》、体育学科开发《花样跳绳》、美术学科开发《剪贴画》,思品社会学科开发《中华传统节日》等学科拓展单元。这样的拓展能够对本学科的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提升效果。

系列二:“实践活动”系列。我们学校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单元”,主要以“红领巾小社团”为载体,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绿韵环保社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出了系列性“环保节能主题”;“七色光童谣社”选择小学生养成教育为社团实践活动主题,通过创编、诵、演、唱、画、说童谣等形式,不仅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形式丰富,活动效果也十分显著。这两个社团分别先后获得07、08年度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荣誉称号。其他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也都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开发和实施的。“实践活动单元”的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获得的实践机会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认可。

系列三:“兴趣特长”系列。校本课程中的“特长培养单元”与课外兴趣小组两者之间是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校本课程是对课外兴趣小组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外兴趣小组是根据学校需要,安排在课程之外,缺少严密开发与实施程序的活动;而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课时比例和规范要求,强调在对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制订纲要、组织实施、进行评价等。如我们学校作为广州市“中国象棋”传统项目学校,多年来一直把“中国象棋”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和市棋协共同开发编写了《中国象棋》系列校本教材,每周安排固定课时,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纲要,由专业教师上课,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通过组织比赛和展示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像这样的教学形式就不再是兴趣小组活动而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类似的特长培养课程还有艺术科的《竖笛教程》、《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100天》、《童瞳影画学园》;体育科的《健身毽球与竞技毽球》;语文科的《语言艺术演练指南》;科学科的《科技发明启蒙》等各种旨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

系列四:“专题教育”系列。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由学校德育处牵头开发。如,为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创建节约型校园,德育处联合总务处开发了“环境教育专题”;为了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处在构建“一本四生德育模式”中开发了“关注生态”、“关心生存”、“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四个系列的专题教育单元;为了建设书香校园,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导处开发了“经典诵读专题”;此外,学校还分别开发了“家庭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题”、“科技创新专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生理卫生健康教育专题”等等。这些教育专题,学校一律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流程来进行论证选择,然后统筹实施。

三、课程评价的“3个层面”

学生层面: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所以,学生评价,既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最有权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我们一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工作。另外学校也将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评价考核的范围,为此,学校制定了《富都小学校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表》,通过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学业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教师层面: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所以,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学校根据制定的《富都小学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化”评价表》对教师进行评价,此表主要评价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课程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评价,则是通过写“教育理念漫思”和“教育叙事”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校本课程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层面:学校层面的评价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在学校评价中既有对开发团队工作绩效的评价,也有对学校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整体评价。“团队”主要是指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团队层面的评价是就某一个校本课程专题的综合性评价。团队评价主要依据学校制定的《富都小学校本课程“单元”评价表》,由学校科研室主持考评。而学校层面的整体评价则根据学校制定的《富都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考评与激励方案》进行。此“方案”以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内容的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在考评的基础上进行奖励。概括地讲,评价策略是坚持“三化”:(1)多元化,即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的多元化;(2)多样化,即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3)综合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诸方面的综合因素,一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整体评估。

4.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篇四

1、认识我们身边的水

2、水的重要性

二、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1、保护臭氧层,人人有责

2、臭氧层空洞

3、保护臭氧层,从小事做起

三、关爱动植物

1、爱护人类的朋友----鸟

2、植物是天然的“空调器”

四、预防污染,从身边做起

1、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2、电器污染及其防范

3、城市热岛效应

认识我们身边的水

皑的白雪、晶莹的清泉,浩瀚的海洋,漂浮的彩云。是因为你的存在,你无私奉献,哺育地球万物、世界因你才精彩。你就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不开的水。

常言道:鱼儿离不开水。实际上,人更离不水,地球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水。人如果不喝水,一个星期就会死亡。动物没有水喝,不能生存,植物没有水,就会枯死。

地球的表面有70%以上被水覆盖着,称得上是个“水球”。可是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水荒。这是因为,地球上的水97.5%是咸水,难以被人类饮用,只有0.26%的水是可供人饮用的淡水。其余的淡水则冰冻于南极和北极,或深藏于地下。)

水的组成是氢和氧。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物质。我们平时所指的水是指液体的流动的水,它是无色透明的,没有任何气味,能够溶解某些物质,如盐、糖等。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物体的原生物质中,水的含量占60—90%,在成人的身体中水的含量占65%。水除态外,还有气态。在一个大下,水的沸点到沸点水就变冰点是0℃,在了有液体状体和固体状气压的情况是100℃,达成蒸气。水的0℃以下水就结冰,成为固体。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1克/毫升)。水在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层。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 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

用手抓一把植物,你会感到湿漉漉的,凉丝丝的,这是水的缘故。植物含有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80%,蔬菜含水

90%-95%,水98%以上。水分;水使植物姿的形态;水制造有机物;物保持稳定的生植物竟含水替植物输送养枝叶保持婀娜多参加光合作用,水的蒸发,使植温度不致被太阳灼伤。植物不仅满身是水,作物一生都在消耗水。1公斤玉米,是用368公斤水浇灌出来的;同样的,小麦是513公斤水,棉花是648公斤水,水稻竟高达1000公斤水。一籽下地,万粒归仓,农业的大丰收,水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哩!

水,参加了工矿企业生产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在制造、加工、冷却、净化、空调、洗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工业的血液。例如,在钢铁厂,靠水降温保证生产;钢锭轧制成钢材,要用水冷却;高炉转炉 的部分烟尘要靠水来收集;锅炉里更是离不了水,制造1吨钢,大约需用25吨水。水在造纸厂是纸浆原料的疏解剂、解释剂、洗涤运输介质和药物的溶剂,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火力发电厂冷却用水量十分巨大,同时,也消耗部分水。食品厂的和面、蒸馏、煮沸、腌制、发酵都离不了水,酱油、醋、汽水、啤酒等,干脆就是水的化身。

人类很早就发现水具有浮力,于是船应运而生,从羊皮充气的筏子,用手划桨的独木舟,借风使舵的漂亮的多桅帆千人的豪华能为动力的水把陆地无开来,船却密地联系起

船,到载客邮轮,以核航空母舰。情地分隔把世界紧来。我国明代郑和率领巨大船队7次远航,最远曾到达非洲索马里一带。水路运输比公路和铁路运输便宜,运输量大,平稳,还是不会被炸断的运输线。何况有地方根本修不了路只能靠水运。所以,在运输业中,水运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水运的发展,繁荣了经济,还 使上海、天津、香港、纽约、鹿特丹等港口成了世界级的大城市。

历来的风景名胜之地,多半是以水为主角进行安排的。你看,钱塘江大潮、珠穆朗玛雪峰、庐山的迷雾、黄山的云海、哈尔滨的冰灯,都是水的换景变形。用地质的眼光来看,拔地而起的桂林山峰,鬼斧神工的云南石林,黄土高坡的千沟万壑,雨花石的玲珑剔透,处处都有水的杰出表现。威尼斯、苏州、济南、岳阳也因水闻名,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北京昆明湖、武汉三镇、上海黄浦江、广州珠江,是水促成了环境美。太湖美,美就美在水。如今,水库、渠道成了人们重要的休憩场所;人造喷泉、报时的水钟,成了最吸引人的景点;游泳、跳水、冲浪、划船是人们最乐意的水上活动。

水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水资源情况: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资源仅占4.6%。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三分之二城市供水不足,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常年处于供水不足状态。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农业、工业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问题。

了解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的水资源已经缺得不能再缺了,可是令人痛心的是,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居然到了惊人的地步。农业用水浪费、工业用水浪费、生活用水浪费。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事实上,水资源日益紧缺,而我市的城市供水工作更是在严重缺水的边缘艰难度日,自来水来之不易。如果自来水龙头不拧紧,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滴,10天就会漏掉1000千克水,这些水可供炼钢40千克,发电厂100度,生产化肥500千克。(节约用水,就是创造财富)

一滴水看似平常,但可以积少成多,当浪费的人多了,浪费的时间长了,地球上就会有许多水资源被浪费掉。思考:

1、水的用途很多,浪费水的现象也很多,可是水资源很有限,你有什么想法?同桌说一说

2、假想:如果一滴水都没有,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 做一做:节水从我做起

小组讨论: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节约水呢?

小结: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但用途多、资源少、浪费多,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要 珍惜、节约每一滴水,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课外拓展:回家说给父母听: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及用哪些方法节水。节水小方法:

节约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起研究出一些生活节水小方法:

一、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二、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三、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四、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五、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

六、冲厕所:如果您使用节水型设备,每次可节水4一5kg;

七、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

八、家庭洗涤手巾、小对象、瓜果等少量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

九、洗地板:用拖把擦洗,可比用水龙头冲洗每次每户可节水200kg以上;

十、水龙头使用时间长有漏水现象,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的橡胶盖剪一个与原来一样的垫圈放进去,可以保证滴水不漏;

十一、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每次冲洗可节省水近3kg;按家庭每天使用四次算,一年可节药水4380kg。

十二、洗菜: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一餐饭可节省50kg;

十三、淋浴:如果您关掉龙头擦香皂,洗一次澡可节水60kg;

十四、手洗衣服:如果用洗衣盆洗、清衣服则每次洗、清衣比开着水龙头节省水200kg;

十五、用洗衣机洗衣服:建议您满桶再洗,若分开两次洗,则多耗水120kg;

保护臭氧层,人人有责

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这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人类真正认识臭氧还是在150多年以前,由德国化学家先贝因(Schn)博士首电解及火生的臭味,闪电后产同,先贝因此将其命名为OZONE(臭氧)。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公里至50公里的大气中,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与氧分子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

anbei次提出在水花放电中产同在自然界生的气味相博士认为其气味类似于希腊文的OZEIN(意为“难闻”),由在这么广大的区域内到底有多少臭氧呢?估计小于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在一起,仅有三公分薄的一层。那么,地球表面是否有臭氧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太阳的紫外线大概有近1%部分可达地面。尤其是在大气污染较轻的森林、山间、海岸周围的紫外线较多,存在比较丰富的臭氧。此外,雷电作用也产生臭氧,分布于地球的表面。正因为如此,雷雨过后,人们感到空气的清爽,人们也愿意到郊外的森林、山间、海岸去吮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让身心来一次爽爽快快的“洗浴”,这就是臭氧的功效,所以有人说,臭氧是一种干净清爽的气体。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的 伤害要比中得多。所以臭氧护伞保护地球生存繁衍。其臭氧吸收太阳

线对生物细胞波紫外线轻微层犹如一件保上的生物得以二为加热作用,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 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离开太阳光就没有生命。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能够长为200~315紫外线对人体当它穿过平流

紫外线又分为波紫外线,长杀菌。但是波纳米的中短波和生物有害。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然而,近1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臭氧层空洞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此后,该臭氧在不断扩大。

200南极臭氧空9月第二个2700万而2007

8年形成的洞的面积到星期就已达平方公里,年的臭氧空空洞的面积洞面积只有2500万平方公里。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到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科学家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否会打破这个记录。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 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目前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 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入60年以使用,主要用冷剂、发泡

后,尤其是进后,开始大量作气溶胶、制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保护臭氧层从小事做起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离开太阳光就没有生命。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 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

然而,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还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农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面对臭氧层被破坏的严峻形势,在联合国环境署的组织协调下,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国际合作保护则;1987《关于消耗臭

约》,确定了臭氧层的原年又制定了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确定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各签约国分阶段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发达国家要在1996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而其他所有国家都要在2010年1月1日前停止生产和使用CFCs制冷剂,现有设备和新设备都要改用无CFC制冷剂。我国政府也于1989年和1991年分别签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成为缔约国。到目前为止,签署《维也纳公约》的国家共有176个;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共有175个。保护臭氧层,是迄今人类最为成功的全球性合作。

爱护臭氧层,要求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去少用或者不用对臭氧层有损害的氟氯碳、哈龙、氯氟烃、甲基溴等物质,因为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产品会导致对臭氧层的消耗。爱护臭氧层,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使用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物品,如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大量存在于沙发、一次性发泡餐盒的泡沫,以及灭火剂、气雾剂等。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臭氧层。

爱护鸟类 人人有责

每当春风吹绿了柳梢,你到大自然里去吧,看那蓝天白云,听那流水淙淙,再加上鸟儿悦耳的歌唱,美妙动听的交响曲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它会令你心旷神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历来是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

鸟类自古就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为了关爱生 灵,保护鸟类,让鸟儿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我省早已把每年的东风拂面,柳梢吐绿,鸟儿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记得曾经有一首歌中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亲爱的小伙伴们,当你走出家门,抬头仰望天空,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你有没有觉得它们很可爱?当你漫步街头,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声,你有没有觉得很悦耳?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那优美的姿态,婉转的歌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古往今来,人们把许多鸟类看作是吉祥,长寿,幸福,美好的象征,用诗,用画,用歌声予以尽情赞美,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里,都留下了鸟儿的踪迹。同时,鸟类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全世界共有鸟类9200多种,在我们伟大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就生活着1186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类数的 14。4%,是拥有鸟类最多的国家,并且还有许多稀有珍贵的品种。比如:朱鹮,丹顶鹤,天鹅等等。大多数鸟类都以危害农作物的尾虫为食料。如啄木鸟被誉为“林中医生”,一对可以吃掉几十亩树林的害虫。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内可捕捉1000多只田鼠,一天最多能捕捉二、三十只。

有些鸟类是绿化环境的播种能手。它们把无法消化的坚硬的种子随粪排出后,种子遇到适宜条件便可发芽、生根、成长。我国南方山地、旧院墙和古建筑物顶上所生长的榕树,就是鸟雀的功绩。

爱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与象征。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鸟类资源;严格制止随意猎捕伤害鸟类的行为;对于我国面临灭绝的珍惜鸟类,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延续它们的生命。同学们,还在犹豫什么,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各种爱鸟护鸟的活动,养成爱鸟护鸟的美德,真正成为保护鸟类和招引鸟类的主力军,让我们共创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吧!

植物是个天然的“空调器”

在烈日当空的时刻,走在林荫下,会产生一种走出滚滚热流的感觉。这就是植物“空调器”的作用。

树木能调节气温,是因为它的茂密树冠,有吸收和反射太阳光线的作用。当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 空,有35%被树冠吸收。同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每公顷生长旺盛的林木,每年要向空气中蒸腾8000顿水,蒸腾这些水分要消耗热量40亿千卡,这就必然降低了树林内和上空的温度,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所以,在林木繁茂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空气格外凉爽、湿润、清新。盛夏季节有人在约 500米的高空范围内测定过,发现在林地上空与无林上空相比,气温要低8---10℃,城市露天之下气温高达35℃的时候,林荫下的气温只有20℃。在冬季里有林区比无林区的温度高2---4℃。这种树林里冬暖夏现凉现象,正是林木调节气温的结果。

草坪也具有防署降温的作用。在阳光下,光秃秃的地表温度为40℃,草坪地面只有30℃。据上海园林部门的实地测定,水泥地的温度为56℃,一般泥地为50℃,树荫下地面的温度为37℃,树荫下草坪的地温只有36℃。由此可见,树荫加草坪的降温效果最佳。由于草坪上

空与建筑物上空的气温有差异,从而造成空气加速对流,也会使周围的气候得到改善。据测,为人们防署降温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条件。

在无雨的干旱季节里,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能够从地下吸收水分,通过叶子蒸腾出去,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解当地的气侯,使林区的雨雾增多。据测定,在干噪的季节里,每平方米的树叶,每天能向天空放散出大约6千克左右的水份。据载,每亩林木在3个月的夏季里,可以蒸发160---200顿水,1年可蒸发300---500顿水。在夏季,森林里的空气湿度比城市高38%。在冬季,绿地的风速较小,土壤和树木蒸发的水份不易扩散,绿地内的相对湿度要高于非绿化地区10---20%,降水量也有所增加。树冠还能截留一部份降雨,这些水又随蒸发回到空气中,为再次降雨创造了条件,造成自然界中水 份的小循环,起到涵养水份,调解气候的作用。植物的叶子吸附住有害物质,对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处理。例如,现在就有研究证明:植物可以有效分解甲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以后,植物的根部把有害物质加以吸收,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就会把有害物质加以储存处理。这样,有害物质物质。植物对理率仅仅是微1%,可以看毒能力是相对较低的。

思考: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呢?

便会变为营养有害物质的处生物处理率的出,植物的解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食品市场的巨人们生活水平近几年我国食得了空前的发

题。正是由于大潜力,随着的不断提高,品加工业获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

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界定是:食品是安全的,食品是营养的,健康的。食品安不应含有可能体健康的有毒、素,从而导致消性、慢性或感染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食品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

食品是能促进全是指食品中损害或威胁人有害物质或因费者发生急性疾病,或产 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二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1986年,在英国最先发现疯牛病(BSE).由于感染的牛及肉骨粉被出口,导致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疯牛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

1999年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某些养鸡场的饲料中动物脂肪受高浓度二恶英污染,有1000万只被认为是受污染的肉鸡和蛋鸡而被屠宰销毁。造成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

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如瘦肉精、毒奶粉、苏旦红、福寿螺等食品污染事件,使许多人感觉到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多,大家在吃东西时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

食品安全的中心问题是污染问题。食品污染的概念是什么呢?食品污染是指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 入食品的现象,它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感官性状的变化,改变或降低食品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并对人体产生危害。

一般来说,家庭防范食品污染可采取如下措施:

(1)要购买没有污染和杂质、没有变色及变味且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不买已知被污染的食物。

(2)生鱼生肉应在低温下保存,买回后若超过两小时才烹调,也宜先放入冰箱,不要图省事。

(3)要买消毒牛奶,不食用未经加工的牛奶。

(4)易腐败的食品要随买随加工,加工过的食品最好马上吃掉。食物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

(5)做饭前要把手洗干净,中间转而做另一种食品时最好也要洗手。

(6)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要先切熟食,后切生品,或切生熟食品的菜刀、菜板分开。

(7)尽量用封闭的容器装食物。

(8)当准备食用已存放一段时间的食物时,要将食物再次加热到100℃以上。

(9)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10)及时将厨房里的垃圾清除、扔掉。

让我们一起关注食品安全,共建全民健康,为了我们吃的食品更加安全,为了我们全民的共同健康一起努力吧!

思考:看看学校周边的小摊点,上面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玩具,零食,再看看那一角钱一根的辣条,上面放满了味精,辣椒,这么低廉的价格,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这样的摊点上能买东西吗?

电器的污染及其防范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而手机带来的相关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手机的辐射到底对人体有多大危害,如何把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成了手机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当人们使用手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通时,辐射最大,辐射不利影响。

因此,人们在接电话时最好先把手机拿到离身体较远的距离接通,然后再放到耳边通话。此外,尽量不要用手机聊天,睡觉时也注意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莫把手机挂胸前许多女孩子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

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线电波或多或少地波就是手机辐射。一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机挂在胸前。

对家中具体的电器设备防护分为:

一、微波炉

警惕指数:★★★★★

微波炉利用微波这一特征,达到加品的目的。研究表产生的强电磁波能会诱发疾病。

应对方法:

1、微波炉在开启后最好离开一米左右.2、经常用微波炉烹煮食品可以穿着屏蔽围裙、屏蔽大褂。

3、微波炉在使用6到7年后最好淘汰更新。

二、电脑

警惕指数:★★★ 应对方法:

1、如果不得不长时脑,应注意及时洗

具有热效应热、煮熟食食明,微波炉所严重超标可

间使用电脸。

2、使用电脑应保持端正的姿势,人与电脑屏幕的距离最好保持在70CM以上。

3、电脑后部及两侧的电磁辐射强度不亚于屏幕的强度,要最好保持在120CM以上。

4、液晶显示器对人体伤害较小。

三、电视机

警惕指数:★ 应对方法:

1、电视机不宜与其他得过于集中,使自己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2、电视机与人的距离至少应在2米以外,不应离屏幕太近。

3、电视机与其他电器最好不要摆放在卧室。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电器呢?

电器摆设暴露在超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很小,而城区区,就象突出由于这种岛屿市区域,所以为城市热岛。使城市年平均

郊区气温变化则是一个高温海面的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就被形象地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比郊区高出1℃,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岛形成的原因

随着城市建设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热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热岛效应”呢?

一、从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方面: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 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区的绿化,通风系统,鲜空气引进善小气候。

4.应把

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5.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1、认读字词,理解词义。

2、感知课文内容,感悟炮手的奉献精神。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一百多年前,在地球的另一边,德国人野心勃勃,想要吞并法国,于是向法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那年冬天,德国军队已经打到了法国首都巴黎的郊外,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保卫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反抗侵略者,法国军队奋勇战斗。其中,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炮手》。

2、板书课题,齐读,注意“炮”字的写法,它是由“火”和“包”组成的;看到“炮”字,我似乎就看到了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场景;写完“手”,指名读课题,“炮手”就是专门负责开炮的士兵,像这样带“手”字的称呼,你还知道哪些?(歌手、选手、舵手、枪手、射手、高手、能手……)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词,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各轮读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正音。

3、自己再读课文,争取读得准确、流利,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

(时间) (谁) (为了什么) (做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1、这篇课文描写了很多次将军和炮手的对话,我想请一位同学读将军的话,一位同学读炮手的话,其余同学读叙述语。

2、再读一遍,男同学读将军的话,女同学读炮手的话,老师读叙述语。

3、我把他们的对话写了出来,请同桌各扮演一个角色读一读。

4、刚才扮演将军的仍旧读将军的话,“炮手”就读炮手的话。

5、哪两位同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四、细读理解,品读感悟

1、“喂,炮手!”将军是怎样说的这句话?生说师点击出提示语,像这样提示语在说的话后面的还有几处,有(学生说,老师点击出来)。

2、课文里的对话形式还很丰富,有提示语在后的,也有提示语在前的(点击),也有提示语在中间的(点击),还有没有提示语的。齐读句子。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也可以知道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你们以后也要学会运用提示语哦!

3、现在就请你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炮手神态的语句。

4、指名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如:“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实物投影仪上演示,问:孩子们,听到将军的话,炮手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在猜测,他在担心哪!所以他脸色苍白(板书:苍白)。谁能用朗读表达出炮手的担心、紧张?(练读-个别读-齐读)

5、接着,教师引读 “你看到那座桥了吗?”

“看得很清楚,将军。”

“看到左边的农舍了吗?就在丛林后面,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

士兵的脸色煞白:“我看到了,将军。”(勾画出句子)这时,炮手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把他心里想的话说出来。(引读体会炮手的心情)炮手多么害怕、多么紧张,所以他的脸色煞白(板书:煞白)。谁再来读读这部分?

6、“这是德军的一个驻地,伙计,给它一炮!”听到将军的命令,如果你是炮手,你会怎么想?这怎么可能?那是我的家,为什么叫我炸掉它?我不能炸!(你很不舍)到底炸还是不炸?(矛盾重重、进退两难)不能炸,那可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啊!不行,现在那里住的是德军!德国人已经占领了我的家园,还要侵占我们的首都、侵占我的祖国!哦,天啊!怎么办?怎么办?他十分矛盾,难以抉择,所以脸色更加惨白(板书在:惨白)了。从“苍白 煞白 惨白”,炮手的内心经受了越来越痛苦的煎熬。“这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个别读-齐读)

你发觉这段话中前后矛盾的地方了吗?(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说明天气很冷,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很矛盾。)是啊,这样的描写叫“对比”,这一处对比描写看似不合理却又非常真实,什么原因?(因为炮手的心里实在是矛盾之极,他越来越紧张害怕,他额上滚下的是矛盾、害怕、紧张的冷汗!)

7、但是,炮手最终作出了一个正确而伟大的选择: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结果怎么样?将军怎么说的?

“干得好,伙计!这座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了!”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是啊,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德军的那个驻地被毁灭了,巴黎的威胁解除了,将军对炮手的精湛技术非常满意,怎能不连声喝彩?谁再来为炮手喝彩?(个别读-齐读)

8、可是,他吃了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这是为什么?

随着那声炮响,他的家变成了一阵浓烟,他亲爱的家没了!他那温暖的港湾就这样消失了,那可是他生活过的家呀!而今天,他却亲手炸毁了房子,炸毁了他家仅有的一点财产。有谁知道他的心在滴血呀?所以,他流下了两行热泪。这里又是一处对比描写,你能读出这种强烈的对比吗?(练读-个别读-齐读)

9、当将军不解地问他:“你怎么啦,炮手?”他这样说道:“请您原谅,将军。”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读到这里,你想对炮手说点什么?

10、让我们把对炮手的崇敬之情化作声情并茂的朗读,再次齐读全文。

1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

五、拓展练习

1、这位普普通通的法国炮手,为了国家,把自己的家也亲自炸毁了,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用一个好词来赞美他,可是,我感动得一时想不出来,谁能帮帮我?出示: 的炮手

2、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炮手和其他乐于奉献的士兵,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后,炮手又回到了故乡,将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下来。

6.三年级下测校本教案 篇六

1、谎话连篇的惩罚

一、教学内容:课本P36-3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谎话连篇的惩罚》教育学生要诚实,如果养成撒谎的习惯,后果不可预计。

2、通过讨论撒谎的各种原因,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并总结怎样克服撒谎。

3、通过学习名言警句,让学生理解“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含义。

4、通过成语积累理解“校人烹鱼”的含义,教育学生要诚实。

三、教学过程:

1、讲故事《谎话连篇的惩罚》。(1)老师讲故事。(2)学生分角色朗读。(3)讨论:故事中的囚犯因撒谎受到了什么惩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4)说一说:生活中撒谎的原因。教育学生要诚实,养成撒谎的习惯后果不可预计。

2、名言警句。(1)师范读名言警句。(2)解释名言警句的含义。

3、成语积累。

(1)讲成语《校人烹鱼》的故事。

(2)理解成语“校人烹鱼”的深层含义。

2、爱捉弄人的放羊娃

一、教学内容:课本P39-4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爱捉弄人的放羊娃》教育学生要诚实,如果失信于他人,最后没有人会相信你。

2、通过讨论:怎样帮助捉弄人的同学让他做个诚实的孩子,让学生改掉撒谎捉弄人的恶习。

3、通过学习名言警句使学生知道人要和谐以及成功的条件。

4、通过“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理解成语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故事:《爱捉弄人的放羊娃》。(1)让学生讲故事。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才能改掉捉弄人、撒谎的习惯。

2、名言警句。

(1)教师范读名言警句。(2)解释名言警句含义。(3)学生诵读名言警句。

3、成语积累。

(1)解释“指鹿为马”含义。(2)讲“指鹿为马”故事。

3、说谎的代价

一、教学内容:课本P42-4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说谎的代价》教育学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说谎,最后都将失去大家的信任,做错事要勇于承认,才是聪明的做法。

2、通过学习名言警句教育学生要积累信用。

3、通过成语“卸磨杀驴”故事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不要过河拆桥。

三、教学过程:

1、故事《说谎的代价》。(1)老师说故事。

(2)讨论:事实项链不是他拿的,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是他拿的?最后他自己也被迫去承认?

(3)讨论:怎样改变大家对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

2、名言警句。

(1)全班齐读名言警句。(2)解释名言警句。

3、成语积累。

(1)师讲“卸磨杀驴”成语故事。

(2)对“卸磨杀驴”中的两个主人进行评价。(3)成语“卸磨杀驴”的比喻义。

4、皇帝的新装

一、教学内容:课本P45-4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皇帝的新装》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率真的人。

2、通过名言警句教育学生要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3、通过“朝令夕改”成语教育学生慎重做一个决定。

三、教学过程:

1、故事:《皇帝的新装》。(1)学生讲故事。

(2)说一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讨论:如果你遇到故事中的情景会勇敢说出事实吗?

2、名言警句。(1)学生齐读。

(2)解释名言警句。

(3)教育学生说真话、做真人。

3、成语积累。

(1)解释成语“朝令夕改”的含义。(2)讲成语“朝令夕改”的故事。

(3)教育学生:慎重做决定,不要时常更改。

5、滥竽充数

一、教学内容:课本P48-50。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滥竽充数》理解成语含义,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真本领,经受生活的考验。

2、通过解释名言警句含义教育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知识,不要弄虚作假。

3、通过故事理解成语“唇亡齿寒”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故事《滥竽充数》。

(1)请个别学生讲《滥竽充数》的故事。(2)学生讨论: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师总结:要想成功就要勤奋学习,练真本领才能经受生活的考验。

2、名言警句。

(1)学生齐读名言警句。

(2)教师解释名言警句的含义。

3、成语积累。(1)师讲“唇亡齿寒”的故事。

(2)让学生说说“唇亡齿寒”的含义。

单元活动:我的留言板

一、教学内容:课本P5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制作留言板,让学生学会说真话。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平时我们要学会说真话,我们可以试着用留言板来与同学沟通。

2、师介绍留言板的做法。

3、学生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留言板。

4、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成功的渡船

1、虾借眼睛

一、教学内容:课本P54-56。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虾借眼睛》让学生明白不要做亏心事,良心会一辈子不安。

2、联系生活,使学生知道如果遇到别人借东西不还该怎么办。

3、通过学习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

4、通过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故事《虾借眼睛》

(1)师讲《虾借眼睛》故事。

(2)评论:故事中的虾是个怎样的人物?

(3)讨论:生活中遇到别人借东西不还,怎么办?

2、名言警句。

(1)全班齐读P56名言警句。(2)解释名言警句含义。(3)教师总结。

3、成语积累。

(1)师讲“鸟尽弓藏”的成语故事。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尽弓藏”的意思。

2、黑猩猩与海豚

一、教学内容:课本P57-59。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黑猩猩与海豚》教育学生不要花言巧语、阿谀奉迎。

2、通过名言警句学会做人的道理以及守信用。

3、通过成语积累知道成语“食言而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故事《黑猩猩与海豚》。

(1)师讲《黑猩猩与海豚》故事。

(2)讨论:海豚为什么开始会救黑猩猩,当黑猩猩向他套近乎时,海豚又放弃了救黑猩猩的想法?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名言警句。

(1)学生齐读名言警句。

(2)让学生说说两句名言警句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成语积累。

(1)师讲“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2)让学生说说“食言而肥”的含义。

3、爱吹牛的小新

一、教学内容:课本P60-6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爱吹牛的小新》教育学生要诚信,使学生知道怎样改掉爱吹牛的毛病。

2、通过名言警句教育学生要守信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通过成语“抱柱之信”的故事使学生知道“抱柱之信”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故事《爱吹牛的小新》。(1)教师讲故事。

(2)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3)讨论:怎样改掉爱吹牛的毛病。

2、名言警句。

(1)学生齐读名言警句。

(2)让学生说说这两句名言警句的含义。

3、成语积累。

(1)讲“抱柱之信”的成语故事。(2)让学生说说“抱柱之信”的含义。

4、渔夫与魔鬼

一、教学内容:课本P63-65。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渔夫与魔鬼》教育学生遇到危险要用智慧取胜、学会感恩。

2、通过名言警句教育学生对待事情取决于态度。

3、通过“信口雌黄” 成语典故让学生明白含义,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乱说话。

三、教学过程:

1、故事《渔夫与魔鬼》。

(1)让学生讲《渔夫与魔鬼》的故事。

(2)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如果以怨报德会自取灭亡。(3)讨论:当我们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办。

2、名言警句。

(1)让学生朗读。

(2)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

3、成语积累。

(1)师讲“信口雌黄”的成语典故。(2)让生说说比喻义。单元活动:不轻易的承诺

一、教学内容:课本P66。

二、教学目标:

1、活动《不轻易的承诺》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要说到做到,没把握做到不轻易许诺。

2、使学生知道该怎样拒绝。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别人让我们帮忙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该怎样拒绝他人?

2、学生讨论。

3、师提问:如果没有把握做到,要不要许下承诺?

4、学生交流。

5、教师总结:不能做到的事情要学会委婉的拒绝,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轻易承诺。

7.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篇七

(一)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解读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校本课程。在世界范围内还掀起了一场校本课程运动。“校本”这一词, 是英语中“school-based”所翻译得来, 校本课程的英文名为“school-basedcurriculum”, 即由学校全体、部分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并评价的课程, 包括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校际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还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由菲吕马克、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1973首次提出。

菲吕马克 (1973年)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 即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 包括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学生等, 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而计划、主导的各类学校活动。

麦克米伦 (1973年) 认为:校本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工作。其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于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陆续有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众说纷纭, 经过汇总, 可以得出其实质是重视学校的实际特点, 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学校课程开发活动。

(二)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在外国, 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悠久,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1.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政府的推动下并伴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 澳大利亚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在1973年到1975年, 其联邦政府成立了学校委员会, 后来成立国家课程发展中心, 为之提供财力支持, 并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指导。在1978年, 各个地方政府都把课程自主权交给了学校。

在20世纪80年代, 受教育质量下降及政府财政危机的影响, 其校本课程开发出现了衰退迹象。在1989年, 《全国学校教育目标》颁布, 明确界定三级教育机构的权力和责任:联邦政府负责全国教育目标的制定, 并为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培训提供经费;各州政府对学校教育经费负责;学校根据全国教育目标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同时要注意反映地方发展的需要, 体现特色。

经过不断的发展, 在已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这一观念的前提下, 要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还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 树立整体观念, 调动所有课程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共同促进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

2.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20世纪60年代, 英国在全国推行了一次失败的课程改革, 英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承认其课程开发中心应该在学校。

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复兴于70年代中期, 其高潮出现在80年代初, 到80年代后期, 由于颁发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 其课程开发传统发生变化。政府逐渐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控制, 形成了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完全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两种方式。

3.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

19世纪初期, 美国地方学区就重视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 “新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 人们开始认识到国家课程的开发模式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美国教育的现状。从此, 美国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

在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教育权利进一步下移, 学校掌握了更多课程的决策权。美国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加成熟。

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的校本课程发展势头有所回落。1989年的《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1993年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 都强调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课程。但是, 政府仍然重视地方、教师和社区人士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开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从世界范围看, 20世纪60年代末期, 美、英等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国家课程开发策略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弊端, 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的兴起。此后, 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兴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校本课程开发, 英、澳、美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二是回落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 , 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 进入回落时期。三是转型时期 (1990年以来) , 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 学校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 要求学校及时做出反应, 校本课程开发再次兴盛, 并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其方法以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为主, 理论上的分析建构很少;在观点或者结论方面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居多, 在时间方面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90年代,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减少。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

(一)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不同的概念界定。

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并在校内实施以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廖哲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

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 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虽然概念的界定不同, 但反映的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侧面。

(二)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和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 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 提出并实施了许多课程开发方案。

在80年代中后期, 台湾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关注, 在1999年, 试办新课程, 并颁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 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实行“一纲一本”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于80年代后期,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方案开始出现。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2001年, 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阶段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限于教学意义上的课程活动, 如小发明、小创作等第二课堂形式, 提高了课外活动的地位。第二阶段是少数学校进行了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还处于探索阶段。个别学校开展了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 形成了特色的校本课程发展计划。第三阶段是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 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有了国家政策层面的规定, 中国校本课程开发到来了新时代, 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四) 校本课程大赛的开展

2012年, 由钟启泉、崔允漷和吴刚平等课程改革专家发起了全国校本课程大赛, 促进了课程改革深化发展, 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专业示范和引导。其中有关弘扬中医文化的作品如《“药王镇”的财富》《校园百草经》《家乡的中草药》等获奖,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可见, 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和现状

(一)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

国医, 即中国传统医学,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启蒙, 即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基地, 由学校成员独立开发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满足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二)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中医历史悠久, 是我国的国粹,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针灸的申遗成功, 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热爱和弘扬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7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议将中医药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 2008年, 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切实巩固和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基础。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200年, 北京市在《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中, 指出“中医药知识要在中小学进教材、进课堂, 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

(三) 《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我国已经有多个省市陆续开展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上海还有甘肃省。

北京市在2009年先从东城区小学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2012年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全市正式启用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小学版) 进入北京市各小学。

2010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小学实践基地, 使中医药知识走进中小学校园。师生共同编写的8本中医药中小学校本课程读本, 已被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多个区县教育局列为中小学校本系列课程教材。其中, 《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还成为首批“浦东新区学校特色课程”。

2011年, 甘肃省在小学实施了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 如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 开设中医文化启蒙教育课并编印了《中医药知识启蒙教育读本》, 掀起了以中医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精粹和国学经典学习热潮。2013年, 甘肃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在小学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承祖国医学, 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

把中医文化知识引入小学, 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本人在线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数据总库”, 20年以来 (即1994年~2014年) 的期刊、报纸、硕博论文和会议论文, 以“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及相似词汇“中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等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 得到相关有效论文0篇。可以说对于国医启蒙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这一领域值得去探索,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4.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47-4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203-204.

[4]赵朝群.美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1:216-218.

[6]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6

[7]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07:6.

[8]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7.

[9]安桂清.研究型课程微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3) :9-12.

8.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八

一、结合实际,努力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广阔的空间。我们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礼仪、安全及热爱家乡方面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

二、搭建校本教研平台,研究开发学法课程。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以学法研究为突破口来扎实落实新课程精神。我们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基本形式,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引领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现专业成长。

1、校长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在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校长给老师们做理论上的辅导和实践中的指导。校长深入到教研组内和老师一同进行备课研究;到课堂上做现场指导;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确定编写思路,拿出具体的课时内容,指导教师怎样定准学法,怎样将学法指导的过程阐述清楚。校长定期召开课程编写组会议,听取老师的汇报,教给老师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们解除疑虑和困惑,鼓励老师们大胆开展工作。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发挥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作用。给老师们拓宽了发展的空间,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全体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自觉地成为研究的主体。

2、管理者是学习的排头兵。

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率先学习研究。从校本课程理论到实践操作等都進行深入学习,每个人都担当起培训主讲人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法的研究与指导。

3、群体效应。

在试验的起始阶段,我们通过多次培训讲座,教师们明确了这项实验研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同时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法的学习、研讨、实践、编写。十多名教师全员参加,每位领导、教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研究中,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领导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向心力。

4、专业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是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我们发挥校内外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骨干教师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在会上交流学法指导心得。给老师们创造出去学习的机会,每学年,都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鼓励老师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咨询。通过不同方式的引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带动了教师群体的成长。

5、同伴互助

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我们充分利用同伴互助这一有效方式,把常规教研活动和主题性研究相结合,推动组内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发挥学年组和教研组的作用,同伴互助。因为同年组教学内容相同,学法的指导实践中便于互相交流情况。我们要求组内每周至少两次集体备课,每周每人最少听一节课。二是发挥学校整体指导研究交流作用。领导听课或研究中发现问题,随时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三是每学期召开学法指导研讨会,展示学法研究的成果。

6、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

班主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立足于平时的备课、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这个年级的教师勤于学习、乐于钻研、肯于奉献,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进取意识。这个组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他们的成长故事,听取他们的经验介绍。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全体教师,各组以课程开发组为榜样,讲学习、讲研究、比能力。课下、餐桌旁、办公室教师们的话题都是关于学法研究和教学,大家相互沟通,人人进入到研究的角色之中,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7、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们对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地关心、爱护、指导。拓宽他们发展的空间。在学习培训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跟踪指导;在公开课上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学校还开展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活动,随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8、个人反思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引导教师形成反思的意识,注重反思习惯,掌握反思方法。备课时问自己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中问自己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及时提醒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人的问题”。课后问自己: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这种反思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组内老师在上课后及时交流,共同反思,让反思促进每个人的进步。同时,每个人有反思集,每学期至少写精典反思十几次。

9、以制度为保障。

我们完善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先后完善了各种常规教学制度。以制度作保障,许多教学研究活动已成为自觉行为。学期末每位教师的资料都要记入档案,并打分量化评比。

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收获。

通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学法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动手操作及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些课程的学习,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从一年级开始,各学科都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方法,课堂上听、说、想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及课后复习做综合实践活动等许多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就有思路,有操作的依据,并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例: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汇报时,有的小组用了分角色读一读的方法来感悟;有的小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人物的品质;有的小组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答案,有的小组还会找出文中精彩段落背下来,课后仿写,再比如:每次布置课后阅读,学生都知道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自己会提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方式来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还写出读书心得。

3、教师转变了观念。

9.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为目标,以“弘扬传统文化,热爱家乡;参与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自我锻炼保健,学会生存”为主题,通过引导、感知、实践体验来实施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本着研究校内资源,开发校外资源的工作方针,对本土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使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材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教材,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学习、求知,根据学校特点,四年级以爱家乡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家乡的乐趣。

四、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和爱乡教育,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家乡物产丰富,自然风光好,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树立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五、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构建开放式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车溪风景区、王家坝水库、人民公社旧址馆等基地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相关的教育网络,拓展学习空间。

3、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

多方面的潜能,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予的激励评价形式。

10.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档 篇十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良好的道德修养、道德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面对一年级学生,更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们到底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的生活,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开设了《与文明同行.》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三章;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二、教学目的:

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训练他们善于交往、善于合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1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举行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1.中小学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的开发 篇十一

一、关子校本课程

1关于课程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其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华东师范大学的施良方教授在其撰写的“课程理论”专著中,则将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多种课程定义分为以下六类:(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我们就采纳何克抗教授的定义。

2关于校本课程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李永生博士认为,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其形式和内容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实力及周边文化环境的不同,学校根据本校的条件、优势及自我发展釣空间,来开发适宜自己学校的课程形式及内容。目前,我县多数学校采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校本短课程,二是校本长课程。

二、校本短课程与校本长课程

1校本短课程及其范例

短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即时开发而成,一般开设1-3个课时,并无现成参考教材或范本。短课程的特点,一是开课灵活,利于学生学习;二是时效性强,只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过多纠缠;三是开班人数不限;四是开发方便,易于推广。

永嘉县是一个差异较大的县,不同学校在不同区域。其文化特点、师资条件、学校经费、设备等各不相同。即使相同学校各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品德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短课程在我们县开发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短课程,它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使每一个学校都能大胆地开发与实践,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弥补了专家开发的课程(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具体”的学生太遥远)。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灵活开展学校一级的课程十分必要。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们常见的校本短课程形式有:教材拓展式、中外文化导读式、研究主题式、学生生活式等。内容有:时事政治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职业类等。

(1)教材拓展式

指的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也是一种最快捷的校本短课程的开发行为。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也可以是学科竞赛、培优补差。由教科室指定教师上课,学生自愿参加,各学科备课组负责。

案例1:永嘉实验中学科学组教师,大胆地删除教材申的部分內容,改变原有教材的体列进行重组,增添接近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如《研究人的脚印与身高等关系》,本例来自实验中学科学组,是该组教师把第七册《科学》教材中的“脚印的测量”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而成的校本短课程。结构为①目标设定②内容设定③课时设定④评价。

(2)研究主题式

研究主题式指的是结合研究性主题进行开发。这既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和内容渗透,也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继续解决其他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有效途径。现在开发中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温州市教育局、永嘉县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航模、电脑作品、网页制作、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内容要求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由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由科学组和信息技术组负责实施。

案例2:寻访楠溪江民间文化——永嘉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人心齐,泰山移”就能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民间谚语深受当地学生喜爱。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更深地感受永嘉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永嘉实验中学对永嘉地方谚语展开调查、研究和整理,并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共有a、警戒篇b、哲理篇c、嘲讽篇d、健康篇c、天气篇。目前,这些校本短课程已在我县许多初中作为七年级的辅助阅读材料,收到很好的效果。

(3)中外文化导读式

中外文化导读式指的是结合中外优秀历史文化宝库进行开发。教师指导学生读名著,看中国历史故事,讲古希腊神话,讲当地永嘉历史人文故事,如“红十三军”领导人的故事等。

(4)学生生活式

学生生活式指的是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进行开发。内容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的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学生自愿参加,政教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教师负责实施。

案例3:实验中学开发的校本短课程《健康从心开始》、《学生交往的技巧》、《画出成功的自己》、《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等。

另外,象实验小学、外国语实验小学、城关中学、城西中学、瓯北二中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素养类(计算机应用、科技创新类,人口与环境、新能源、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素养类(法制教育、安全防范知识、科技发展史、文学欣赏、地方文化、常用文写作、演讲与辩论),身心健康类(心理辅导、排球、篮球、乒乓球、民间武术、民间游戏、围棋、象棋),职业技能类(电子琴、摄影、书法、美术、舞蹈)。

当然,学校的教师有何优势,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但是,我们一些学校的校本短课程开发理念出现了转变,表现在:由“教师能开什么课”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课”为出发点。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开始重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具体地表现为由学生的选课率

决定短课程的开发。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要调查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我们目前对学生的需求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识考查两种方式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短课程做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永嘉实验中学就是根据这种方式去做的。

2校本长课程及其范例

长课程是相对于短课程而言的,有预期的目标系统,并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征,有参考教材或范本,这些课程是根据当地社会、学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开发设置的,一般一周开设1-2个课时。

学校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它包括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及学校文化支持。开发校本长课程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开发前学校对有效的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我县农村中小学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师资条件、硬件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这是长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所以大多数学校未能开发校本长课程。长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生的需要。教师、学生、社会代表参加审议,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长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心协力地实现学校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同时,教师意识到开发长课程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校本长课程,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国家长周期课程结构,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建立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我们实验学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开发长课程,已经有一定成效。

(1)利用地域文化开发

根据学校周围或本区域内所蕴藏的古今人文素材、自然文化素材,以及当地工业、农业、商业及社会人才发展状况,可以开发出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课程。

我们永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鼎盛。古有“永嘉学派”,近有“红十三军”,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驰名商标”享誉海内外。长期以来,通过民间百姓,一直熏陶着世代永嘉人,可是,就是缺乏系统的整理,没有较好的规划和策略支持,也就没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化对学生精神情操的文化陶冶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学校,分析研究,提出以永嘉地方文化、自然文化作为全县校本长课程进行开发,让课改实验学校首先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一些实验学校开了这个先河。

案例5:如瓯北二中开发的《文化永嘉》,整理了永嘉古今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文,确定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有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与课时安排。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受到师生的欢迎。

(2)利用自然风光开发

永嘉自古以来,以山清水秀而得名“永嘉”,楠溪江现已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全县中小学周围,村镇悠古,自然风光优美,文化积淀深厚。各校利用当地古文化和山清水秀的条件,组织教师编写《可爱家乡》,现有许多学校正组织教师以徐耘天主编的《东瓯名镇》和胡念望主编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为蓝本,重编校本长课程,可供5-9年级的学生选读。

案例6:碧莲镇中的《小楠溪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他们在分析了周边自然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他们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是他们的优势。在他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他们找到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突破点。他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3)结合学校特色开发

我县在2004年第一轮“一类中学”的评估验收中就明确要求,一类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评估后,发现永嘉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外语特色,瓯北镇中传统文化教育,城西中学的体育教育,都已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要求这些学校在自己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编撰教材,以供学校作为学生选读的校本长课程。

案例7:永嘉实验中学开发的《永嘉名人》、《山水永嘉》,他们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突出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尽可能利用和开发自己学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名人)、环境设施(县图书馆、文化中心、校园网等)、学校资源(优越的师资队伍,各科有自己的名师,并且已经有一位曾经参加温州市地方课程编写),学生特点(素质比较高的学生,特长多)和家庭资源(家长很愿意配合并提供帮助),该校才有效地实施校本长课程。

三、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开发的思考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来说,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题组的鼓励下,许多学校管理者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学校不断地总结经验,开发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与研究。

1校本课程规划不足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尤其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匱乏,师资结构参差不齐,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很大,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全盘照抄”。许多学校开设的活动课本来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不知道怎样系统地去整理和开发。因此,我们可以说,校本课程已经在我们身边,需要各个学校组织人员进行开发与管理。

2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实施的预见性差,很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目前,我们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和条件就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学生适应校本课程”,同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于现在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现在的课程结构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还很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下一个阶段走向是这样一个趋势:学生有什么需求,学校就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

3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崔永沸,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4.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上一篇:顶板和锚杆支护管理办法下一篇:早晨去上学的路上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