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2024-07-17

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共7篇)

1.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篇一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地方,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差异很大。所以,丰富专业知识,改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是当前历史老师的紧迫任务。历史老师不仅要深化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吸收最新的史学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富有时代感、历史感,而且要丰富自身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将历史教学与各学科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恰当、灵活的运用,也是历史老师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前我们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恐怕这桶里只有水就不行了,还得有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要有各种观点的贯通和理解。老师要把它们调剂在一起,最后还得想想怎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吸收这些营养,能够反思更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老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杂学家。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此外,教师还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只要老师会讲历史,学生自然会喜欢。关键是老师要讲出历史情境、讲出历史味道、讲出历史问题。当然要把历史“讲”到让学生喜欢,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易中天、于丹和纪连海?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睿智、幽默,善于设疑,还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而且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比如,毛泽东与28,是公认的历史巧合。把它用到课堂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有关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到起来了。再如“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争论,充满了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也照亮了现代史的进程。于是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个小故事———胡适与黄侃斗法,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学生带到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有效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好奇”是初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老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要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呈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组织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会学习的关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五、注重学法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度地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

2.浅谈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篇二

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很多学生产生误解,他们觉得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必要,考试的时候,打开书看就可以,就是因为这种心态,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心存侥幸,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掌握学习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让老师的课堂提高效率呢?

一、让兴趣和爱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很强,对新生事物总有一种探究的意识。历史学科完全可以利用我们的教学内容,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人物传奇等方面的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让自主学习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资源完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让兴趣和爱好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让课前预习成为习惯,成为课堂上进行交流的保证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材编排,为我们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延伸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单纯依赖课堂是做不到的,只有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和老师展开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学案的使用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学案的设计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检测性的特点,这样才能让预习落到实处,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三、让教材内容的适当增减成为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教材的有效整合是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力求突破难点、掌握难点。这样既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让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四、让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成为相互提高的途径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需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学习。因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的时候,要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有不同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内承担不同的角色,并在相互的交流、沟通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同时组间也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时时给学生以激励,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五、课堂教学检测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显著手段

增添课堂教学检测环节是检测每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检测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试题检测,也可以是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建构。建构知识框架的样式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样式,目的是既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中学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三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改变现有无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故事和素材,从而以兴趣催生动力,以动力推动能力,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历史教师要有大历史的眼光与智慧,以历史的人文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历史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进行本民族情感教育。传统的历史教学,把本国历史的重心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把世界历史的重心放在国际主义方面。在教学结构上,中外历史的比率更多地从具体的中国历史史实出发,附之以必要的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的“主”“从”关系非常明确,尤其是在本国史和外国史内部,多以意识形态的眼光区分出内容的重要程度,而“整体认识”程度不够。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与智慧。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客观上使“共生”“共存”的概念、民主与法治、人权与安全、民族与遗产、环境与能源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和应对的课题。历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心灵产生认识与共鸣,在其人生经历中逐渐内化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学识与思维,以历史的整体性眼光看待事物,培养起学生的人文情怀,笔者觉得这是历史课教学最为有效的地方。因此,历史教师在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责无旁贷。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兴趣内化为动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只有努力做到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爱上历史,渐入学习境界,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精心设计导入情境,催生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万事万物充满着好奇心,有特别强的求知欲望,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素材,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比如,笔者在讲《三国鼎立》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并与同学们一起大声高歌,当同学们还陶醉在歌唱中时,我巧妙地用“一壶浊酒喜相逢,欲知古今多少事,就在本节课笑谈中”导入新课。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时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呢?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学生心弦,驱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对知识很容易接受了。

2. 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使问题环环相扣,增加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学《武士领导的改革》一课时,设计了两则史料:

材料一:政府把全国分成了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于世界”,日本还请来了外国专家和技师。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相差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经千百年之久,总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②材料一、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③认为在改革开放和借鉴外来文明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史料,将明治维新的内容、影响、对外政策和对我们的借鉴巧妙地设计在一起,环环相扣,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激情教育与情感融入,催生学生学习原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4.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篇四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改革是推动教学进步的核心动力,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作为重要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确立这样的综合目标,既是教学改革发展大形势所迫,也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实现这样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深入钻研,大力弘扬务实、创新、实干的精神,努力以教改教研的新成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大突破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奠定扎实基础。

一、课堂教学成效牵动历史教学全局,缺乏有效性的保证,就无法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大跨越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是教研教改供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促进教学工作强劲发展的重要引擎,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高标定位认识这一项工作,进一步增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投入到教学研究活动之中。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在现行历史教学体系中,课堂始终的进行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任何教学模式的改革都要凸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功能,只有牢牢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够保证教学研究方向不偏。其次,必须在教学设计上着眼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整合。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学有效性问题,并在教学设计上落到实处。教学设计活动中要注重整合教学要素,充分兼顾到各个方面,有情感的因素、手段的因素、互动的因素、检测的要素等等。另外,必须在工作安排上将推进教研教改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也不是一阵风而已,要在思想上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实干指数”、“辛苦指数”换来教学成效提升的“成功指数”、“效益指数”。

二、坚持高标定位,致力深研细琢,全流程发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提升

衡量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高低,不仅要看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性,也要看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不仅要看有没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还要看运用的时机、内容是否恰当;不仅要看教师的讲解效果,还要看学生的投入程度与掌握状况。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坚持高标定位,对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坐实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与组织工作,打造构思新颖、形式灵活、效果扎实的历史教学课堂。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应当紧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更加创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诸多优秀的历史教学实录显示,只有将教学方法的优化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才能够体现对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搜集各种教学刊物中的成功经验,向其他历史教师虚心求教,以及利用各种学习的机会进行提高。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总结和运用了“时间穿线记忆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角色互换复习法”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更加丰富。初中历史教学中蕴含的信息量较为丰富,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更为生动的教学信息,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也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扎实基础。笔者立足于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力求让学生能够学得有兴趣、理解得更扎实。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直观形象的画面可以让历史学习更为形象,理解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三是在教学氛围营造上要更加浓情。历史教学需要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知古论今、展望未来,受到主旋律的思想教育,让青春期的初中生思想更为纯洁,理想更为远大。在《难忘九一八》教学中,结合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让青少年一代勿忘国耻,增强为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

三、潜心研究教学对象,把握历史教学特点,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提供强劲支撑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唯有潜心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兼顾教学对象特点,把握学科教学要点,才能够破解制约教学的瓶颈因素,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先,要将博取众长作为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支撑。教师要养成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教学资料、上网浏览信息等方式,汲取外地学校在历史教学方面的良好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尝试,将他山之石为己所用,从而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其次,要将及时研判和调整作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抓手。教师要在课堂上开展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方面的效率效果,将检测获得的信息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参考依据,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与方法,保持教学的最优化。另外,还要将师生互动作为推动教学深入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的作用,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开动思维,同时也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从思想理念以及设计与组织环节入手,综合推动教学深入开展。

5.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篇五

【关键词】历史 复习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44-02

又到一年期末时,老师们都在积极准备复习课,有的老师采取默写或者喊学生到办公室背书重抓基础知识的方式,有的老师准备了习题重抓解题能力,有的直接给学困生“开小灶”重抓均分,但结果往往是老师很忙学生无动于衷甚至厌烦。笔者觉得历史复习课,仅仅老师“动”是不够的,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才更有效率。以下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单元复习教学为例,谈谈提升历史复习课堂有效性的做法。

一、构建体系,整体感知

尽管复习课按不同的教学时期、教学阶段而有不同的复习形式,但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它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或曾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复习课与上新课有着根本的区别。复习课应遵循循环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认知规律,复习课中旧知识的再现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清理、提纯、巩固、提高,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重新领悟所学的知识。按照以往的做法,老师会把知识体系做好,课堂上让学生看一下或者老师按照知识体系提问,学生回答,借机检查学生的背书情况,但这两种方式只能调动历史学优生的积极性,对普通学生来说,知识体系在脑中只是过了一遍,没有什么知识网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体系整理中来,笔者规定每个学生课前把单元知识体系整理出来,贴在书上,形式不限,只要能概括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即可,绝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要求独立整理出来,少数学生在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的帮助下也能整理出来。学生整理出来的东西比笔者想象的好,形式也更丰富多彩,有的是把知识点逐条列出来,分类解释,比较细致;有的是用大括号的形式宏观把握,整体性更强;有的是用方框的形式概括知识点,可看性更强。即使有的少一点或多一点或顺序出错,笔者认为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做知识体系比老师做好了让他看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出问题,相互讨论

以往的复习课老师都会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详细讲解,有时还会配一两个针对性题目练练手,这样做让老师觉得很放心:重难点讲了,讲得很细致,又有试题强化训练了,学生应该没问题了!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老师讲过三五遍的知识点甚至是原题,学生照样错,还是不懂为什么是这样的。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听课疲劳,知识点没经过他们自己的大脑思考,被动接受。这次笔者什么都不讲,就问学生“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一开始想不出问题,慢慢地在几个活跃学生的带领下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功能上有什么区别?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如何判断,两者有什么关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什么当今世界还有人反对全球化?书中介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的困扰是弱势产业受到冲击,那还有其他问题吗?学生一边提问题笔者一边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写完了笔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其他学生来解答。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争着抢着来当“小老师”。即使有的学生回答不正确,他们也为自己能站起来为同学讲解而高兴,其他同学更高兴,因为他们有机会补充答案,整节课其乐融融,课堂气氛很活跃。这种参与式的课堂体验,让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

三、比较对照,辨析异同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复习课时,老师直接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用幻灯片打出来,问学生“你们知道它们的区别吗?”这种形式下学生是一种被动学习,他们也不会深入思考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相同点。这次复习课中,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比较,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些知识点容易搞混?你们觉得哪些知识点需要放在一起比一比?这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急急忙忙翻开书来寻找有哪些可以比较的知识点。他们找了一些正是笔者需要学生掌握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职能比较;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世界贸易组织相较于关贸总协定有什么改进的地方。他们还找了一些书上没讲的隐形知识,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之前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太复杂,可能课堂上难以回答,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就表明了学生正在深入思考。

四、自己做题,自己讲解

“复习”课需要练习,会做题、能做题是学生的基本考试技能,学生在课后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但是对课堂上的问题表现得不是那么积极,总想着反正有人会回答,我就看看就行了。这次上课前笔者准备了10个选择题和10个判断题,在做习题时,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幻灯片放一题学生看一会,再找个学生报答案,这样做会让不少偷懒的学生浑水摸鱼,不积极思考。这次笔者让每个学生先在纸上把20道题目的答案全写出来,然后问他们哪道题不会或不确定,当学生提出问题后,笔者把题号写在黑板上,也不急着给学生解答,而是又问其他学生:谁会帮他解决?学生解答过程中,如果答案精彩,就让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如果是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帮忙解答了,笔者更是大力表扬他的学习能力;如果是解答有异议,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在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客观评价”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全班学生思想高度集中,都在思考和聆听、改正。最后笔者将答案公布,再问学生:还有哪题有疑问?然后再请学生来解答。

五、学生编题,互评质疑

课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标要求自编一套习题,并给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为了给自己找内容,从而能考倒对手,学生有的去请教别人,有的去查资料,有的去检查以前的练习,每个人都热情高涨。这次作业,全班学生都用心地完成了,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练习也都有模有样。把这些题目收上来以后,再互换分发给其他同学,指导他们予以评议,看其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知识是否全面,题型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答案是否准确。学生一直都是接受别人的考验,突然让他们来出练习考别人,这真是喜从天降,非大显身手不可。于是,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兴趣,才会去动脑,才有耐心去做,这样努力的劳动成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从中也就找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把这种喜悦化成学习的动力,体现出了“我要学”的新课标理念。这其实就是在温故知新,同时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比硬性要求复习,统一复习的效果要好得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复习中,教师只是导演,唱主角的是学生。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让每个人都成为复习课的主人,就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坚所造成的消极听讲,被动接受的现象。但采用此方法,教师既要合理安排课时,做好课堂秩序的调控,“动”而不乱,更要课前精心备课,注意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做好应变准备。

6.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篇六

一、合理运用史料提高教学成效

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合理的史料, 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在备课上, 一定要多在运用精确无误的历史史料上下工夫, 绝对不因自己的记性或常识判断失误而“误人子弟”。同时, 还需要对史料适当运用, 不照抄照搬, 在保证史料原貌的同时加入主流的意见, 增强趣味性。避免一堂课下来只空讲史料, 讲的过多就不叫历史课了, 课程性质变色了, 也就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史料运用也不是简简单单地罗列历史事件, 而是从里面挖掘出内涵和历史道理, 可以对应教材中讲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用史料来论证每一条意义。这样不仅“把书读活”, 还能增强学生善用证据证明结论的习惯。记忆、复习功课时少走弯路, 规避因无法或不当理解而带来的记不住的问题发生。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会空前高涨。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 灵活加以整合, 培养学生跨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比如讲到二万五千里长征, 可以先穿插一个文字史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分句描述, 还可以出示长征70周年的纪念邮票。让学生从最熟悉的诗句中减少对历史的神秘感, 拉近与历史对话的距离。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光、色、声音、图像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通过生动画面的展示, 言简意赅的解说, 符合意境的音效, 使初中历史的课程内容变得图文并茂, 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约了课堂中的教学时间。在讲到一些科技成就时, 教师可以在电脑上下载图片, 把一张张资料照片展示给大家, 比如纸张的发明、改进的进程、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历程等, 以实际的照片、图像来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 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带给人类的贡献, 减少了理解课文的难度。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

正确的、成功的历史教学绝不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 背诵历史知识点为目标, 而是有的放矢地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善于思索、敢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一头脑的养成主要离不开史料的适量运用。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要争取用一种幽默、风趣和调侃的方式诱导学生, 敢于对历史知识提出怀疑, 善于理清历史脉络。比如教师讲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要分析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背景, 通过课本以外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脱离教材的约束, 通过课外史料潜移默化地助推作用, 引领学生关注问题, 发现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或者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学生接着就会自己联想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英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启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老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是使人创造奇迹的导火线和催化剂。老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成效。初中学生心理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教师进行认可和鼓励, 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 使历史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对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 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逐步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避免呆板教条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教育。当众夸奖表扬可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 批评说教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 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初中历史课程, 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一些学生可能感到有些历史课程内容枯燥和乏味, 缺少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 导致了历史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 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增加其自信心, 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 在目前的情况下, 初中历史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求老师根据国家教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 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更多的去思考、探索历史知识, 使历史课堂满足学生最大限度的个体差异, 卓有成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摘要: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学成效较低下。初中历史老师要加大教学研究力度, 以效率换成绩,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历史教师有效的教学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体现。历史老师要摒弃传统的低效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理念, 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历史教学成效。

关键词:教学理念创新,初中历史,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周道贵.带着镣铐跳舞——从我市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中学历史教学, 2008 (8) .

[2]宋书林.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兼谈《近代文化》 (一) 的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7) .

7.浅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郑旺红) 篇七

一、讲故事,了解学科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对听故事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大量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注意故事的深刻性,所讲故事外不可以只有趣味性,而没有更深的思想道德含义。除了教师单方面讲解,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列举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二、列举优秀人物,发挥榜样作用

我国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列举优秀人物的故事进行教学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优秀人物进行教学,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感、可信,让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关心你,爱护他”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列举了雷锋、焦裕禄等先进榜样人物,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学生懂得了如何帮助他人。使用这样的方法教学,一定要注意人物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要注意人物选择的典型性。要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习优秀人物的思想,规范自身道德行为。

三、角色表演,学会换位思考

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常常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小学三年级思品课“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表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情,初步学会换位思考。

四、巧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深浅的把握,注意问题难度的循序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内在水平。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这一问题提出后,我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组四个人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提高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平和能力。

五、创设情境,潜移默化,指导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六、要和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思想品德选择的课程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些机会,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述教材之外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例如在进行农村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去农村感受农村生活的环境,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原来那样艰苦,他们在享受着宽松的生活环境,新鲜的空气,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只有这样接地气的教学活动才会让学生更加喜欢思想品德教学。

上一篇:辅导员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函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