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7篇)
1.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一
解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人们通过不断地摄取食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合理的膳食营养是决定人们的智力和身体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为了给居民提供最根本的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达到保持健康目的,受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于2008年1月15日由卫生部发布。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实践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称“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在膳食宝塔的使用说明中增加了食物同类互换的品种以及各类食物量化的图片,以便为居民合理调配膳食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g~225g(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糖的量还不多,对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饮酒的问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已有说明。
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目前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条目并参照膳食宝塔的内容来安排日常饮食和身体活动是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
2.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二
???????适当增加海产品的摄入
【提要】
妇女围孕期和孕早期碘缺乏均可增加新生儿将来发生克汀病的危险性。由于孕前和孕早期对碘的需要相对较多,除摄入碘盐外,还建议至少每周摄入一次富含碘的海产食品,如海带、紫菜、鱼、虾、贝类等。
【说明】
围孕期缺碘可导致后代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甲状腺利用碘和酪氨酸合成甲状腺激素,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碘缺乏引起甲状腺素合成减少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因此影响母体和胎儿的新陈代谢,尤其是蛋白质合成。有研究显示,当围孕期和孕期碘摄入量低于25ug/d 时,新生儿可出现以智力低下、聋哑、性发育滞后、运动技能障碍、语言能力下降以及其他生长发育障碍为特征的克汀病等。为预防碘缺乏引起的出生缺陷,《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围孕期碘摄入量为 l50ug/d,孕早期为 200ug/d。
怎样预防碘缺乏
我国面临缺碘危险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偏僻农村、山区及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其中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是缺碘的高危人群。碘的主要来源是海产食品,如海带、紫菜、鱼、虾、贝类等。如干海带含碘量高达240mg/kg。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食盐强化碘及其推广,对防治我国地方性碘缺乏病,减少克汀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预防育龄妇女缺碘,除食用加碘食盐外,最好每周进食1次~2 次海产食品。
?四、戒烟、禁酒
【提要】
夫妻一方或双方经常吸烟或饮酒,不仅影响精子或卵子的发育,造成精子或卵子的畸形,而且影响受精卵在子宫的顺利着床和胚胎发育,导致流产。酒精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造成胎儿宫内发育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智力低下等。因此,夫妻双方在计划怀孕前的3个月~6个月都应停止吸烟、饮酒;计划怀孕的妇女要远离吸烟的环境,减少被动吸烟的伤害。
【说明】
1.为什么孕前3个月~6个月需要戒烟
如果怀孕前夫妻双方或一方经常吸烟,烟草中的有害成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生殖系统,会直接或间接地发生毒性作用。丈夫吸烟,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严重地影响精子的活力,致畸形精子增多。研究表明,男性每天吸烟30支以上者,畸形精子的比例超过 20%,且吸烟时间愈长,畸形精子愈多。停止吸烟半年后,精子方可恢复正常。每日吸烟10支以上者,其子女先天性畸形率增加2.1%。所以准备怀孕的夫妻双方,在计划怀孕前的3个月甚至6个月应戒烟。此外,计划怀孕的妇女要远离吸烟的环境,减少被动吸烟的伤害。
2.为什么孕前3个月~6个月需要禁酒
酒精可导致内分泌紊乱,夫妻双方或一方经常饮酒、酗酒,将影响精子或卵子的发育,造成精子或卵子的畸形,受孕时形成异常受精卵,影响受精卵的顺利着床和胚胎发育,甚至导致流产。如男性长期或大量饮酒,可造成肌体慢性或急性酒精中毒,使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畸形精子、死精子的比例升高,从而影响受孕和胚胎发育。受酒精损害的生殖细胞所形成的胎儿往往发育不正常,如肢体短小、体重轻、面貌丑、发育差、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因此,准备怀孕的夫妻双方,在计划怀孕前的3个月甚至6个月应开始禁酒。
孕早期妇女膳食指南
孕早期胎儿生长发育速度相对缓慢,但是怀孕早期妊娠反应使其消化功能发生改变,多数妇女怀孕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因此,怀孕早期的膳食应富营养、少油腻、易消化及适口。妊娠的头4周是胎儿神经管分化形成的重要时期,重视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也极为重要。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十条基础上,孕早期妇女膳食指南还应补充以下五条内容。
一、膳食清淡、适口
【提要】
清淡、适口的膳食能增进食欲,易于消化,并有利于降低怀孕早期的妊娠反应,使孕妇尽可能多地摄取食物,满足其对营养的需要。清淡、适口的食物包括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大豆制品、鱼、禽、蛋以及各种谷类制品,可根据孕妇当时的喜好适宜地进行安排。
【说明】
1.怀孕早期为什么会出现妊娠反应
妊娠早期受孕酮分泌增加,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张力减弱、蠕动减慢,胃排空及食物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孕妇易出现饱胀感以及便秘;孕期消化液和消化酶(如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易出现消化不良;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可逆流入食道下部,引起烧心或反胃。以上种种消化道功能的改变,可导致孕妇出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早孕反应(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至孕 l2周后,妊娠反应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妊娠反应的原因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妊娠引起的内分泌变化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2.严重妊娠反应可影响胎儿发育
孕早期胚胎发育相对缓慢,但胚层分化以及器官形成易受营养素缺乏的影响,早孕反应导致的摄食量减少可能引起叶酸、锌、碘等微量营养素缺乏,进而增加胎儿畸形发生的风险。早孕反应导致的摄食量减少还可能引起 B 族维生素缺乏,进而加重妊娠反应;呕吐严重者还可引起体内水及电解质丢失和紊乱;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易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出现酮症酸中毒,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少食多餐
【提要】
怀孕早期反应较重的孕妇, 不必像常人那样强调饮食的规律性,更不可强制进食,进食的餐次、数量、种类及时间应根据孕妇的食欲和反应的轻重及时进行调整,采取少食多餐的办法,保证进食量。为降低妊娠反应,可口服少量B族维生素,以缓解症状。随着孕吐的减轻,应逐步过渡到平衡膳食。
【说明】
如何预防或减轻妊娠反应
针对妊娠反应,膳食应以清淡为宜,选择易消化、能增进食欲的食物。孕早期妇女应少食多餐,尤其是呕吐严重的孕妇,进食可不受时间限制,坚持在呕吐之间进食。为增加进食量,保证能量的摄入,应尽量适应妊娠反应引起的饮食习惯的短期改变,照顾孕妇个人的嗜好,不要片面追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待妊娠反应停止后,逐渐纠正。对于一般的妊娠反应,可在保健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的 B 族维生素,以减轻妊娠反应的症状。怀孕早期妇女应注意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为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进食面包干、馒头、饼干、鸡蛋等。
3.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三
备教案
第三节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活动开始:
看谁学得牢固。下面我们开始知识抢答: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哪些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谁能举几例维生素缺乏症?无机盐缺乏症?
什么样的膳食结构才是合理的呢?如何使自己的膳食合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哪些建议?(集体朗读)
介绍《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补充习题第23页),分哪五层?(底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
建议开展角色扮演,让五个同学扮演各层的营养物质,说一说自己的成分和每天摄取的量。
平衡膳食宝塔每人每天各层食物量是多少?
青少年在膳食营养上有哪些特点?人的一日三餐的能量分配是如何的?
你会如何安排你的一日三餐?
活动:各自设计一份“一日食谱”,分享交流,注意要写出食物的质量。
请三个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一日食谱”;然后,学生自愿或者是老师点名请学生,上黑板评判和点评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老师适当引导。
食品安全
如何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上有哪些规定?
小调查:“食品安全”
讨论:要保证食品安全,我们还需关注哪些方面?
4.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四
粗粮或全谷物类食物餐后血糖变化小于精制的米面,血糖指数较低,可延缓糖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糖耐量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许多国家糖尿病协会、营养师协会都推荐糖尿病患者采用高纤维低血糖指数的粗粮搭配控制血糖和体重。
(4)防治心血管疾病
粗粮中含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汁的排泄,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同时富含植物化学物如木酚素、芦丁、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2.老年人一天要吃多少粗粮
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糖脂代谢异常,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适当多吃粗粮有利于健康。研究表明,每天食用85克或以上的全谷类食物可帮助控制体重,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建议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吃到100克(2两)粗粮或全谷类食物。
3.怎样使老年人的食物松软而易于消化
在适合老年人咀嚼功能前提下,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形。要注意烹调方法,以蒸、煮、炖、炒为主,避免油腻、腌制、煎、炸、烤的食物。
宜选用的食物:柔软的米面及其制品,如面包、馒头、麦片、花卷、稠粥、面条、馄饨;细软的蔬菜、水果、豆制品、鸡蛋、牛奶等;适量的鱼虾、瘦肉、禽类。
二、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质量
【提要】
合理安排老年人的饮食,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进食心态和愉快的摄食过程。家庭和社会应从各方面保证老年人的饮食质量、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使其得到丰富的食物,保证其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摄入充足,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说明】
1.与家人一起进餐,其乐融融
老年人的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状态十分重要,和家人一起进餐往往比单独进餐具有更多优点。有调查表明,老年人与家人、同伴一起进餐比单独进餐吃得好,不仅增加对事物的享受和乐趣,还会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老年人和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互相交流感情,了解彼此在生活、身体、工作方面的状况,使老年人享受家庭乐趣,消除孤独,有助于预防老年人心理性疾病的发生。
2.老年人营养需要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功能减退,出现不同程度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降低以及其他健康问题。由于活动量相应减少,消化功能衰退,导致老年人食欲减退,能量摄入降低,必需营养素摄入也相应减少,更使老年人健康和营养状况恶化。
为适应老年人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蛋白质利用率低的情况,应选用优质蛋白质。老年人胆汁酸减少,酶活性降低,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故摄入的脂肪能量比应以20%为宜,并以植物油为主,老年人糖耐量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且血糖调节作用减少,易发生高血糖,故不宜多用蔗糖。
老年人随年龄增加,骨矿物质不断丢失,骨密度逐渐下降,女性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骨质丢失更为严重;另一方面老年人钙吸收能力下降,如果膳食钙的摄入不足,就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故应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维生素不足与老年多发病有关。维生素A可减少老人皮肤干燥和上皮角化;β-胡萝卜素能清除过氧化物,有预防肺癌、增强免疫的功能,能延迟白内障的发生;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物,消除脂褐质,降低血胆固醇浓度;老年人亦常见B族维生素的不足,特别应注意补充叶酸;维生素C对老人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老年人应经常食用富含各类维生素的食物。
三、重视预防营养不良和贫血
【提要】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包括器官功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和体成分改变等,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别的慢性疾病。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经济情况的改变,老年人摄取的食物量可能会减少而导致营养不良。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活动减少,并因牙齿、口腔问题和情绪不佳,可能会致老年人食欲减退,能量摄入降低,必需营养素摄入减少,而造成营养不良。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低体重(BMI<18.5kg/m2)的发生率为17.6%,是45岁~59岁的2倍;贫血患病率为25.6%,也远高于中年人群。因此老年人要重视预防营养不良与贫血。
【说明】
1.体重不足对老年人健康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老年人营养不良最明显表现为体重不足。体重不足是长期膳食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结果,同时也可能伴有其他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体重不足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
(1)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内代谢改变,蛋白质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抗体合成减少、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等症状,以致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急性和慢性病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增多。
(2)骨折率上升
在一定范围内体重与骨密度呈正比,故轻体重者易骨折;而且瘦弱者摔倒时缺少脂肪保护,亦易致骨折。
(3)损伤及外科伤口愈合缓慢
当机体进行大面积伤口愈合时,需要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饮食中往往不能提供其全部营养需要,因此,缺乏组织储备的瘦弱者,愈合过程很慢。
(4)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体重不足的人可能会出现冷淡、易激怒、倦怠、精神抑郁、神经质、不安或失眠的趋势。
(5)某些应激状态者的耐受力低下
应激状态如延续的体力活动、受损伤、环境刺激、饥饿、外科手术等,正常者可增加激素分泌,调动体内代谢以对付应激状态,而消瘦者不能应付应激状态。
(6)对寒冷抵抗力下降
瘦弱者缺少正常量的体内脂肪来防止身体的过量散热,因而易出现畏寒症状。
(7)经不起疾病消耗
发烧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易变得更瘦,因其缺乏脂肪贮存而只能使组织蛋白质燃烧以提供能量。
5.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五
1.婴儿的辅助食品形式有哪几种
辅助食品是指在转乳期内所给婴儿吃的食品,过去常称为断奶食品。断奶是指婴儿由单纯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完全给予母乳以外的食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乳及乳类食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是不能断掉的。因此,为了避免误解,现在多称为辅助食品。提供婴儿营养的辅助食品形式有三种:液体食物、泥糊状食物、固体食物。
2.为什么要添加辅助食品
(1)补充母乳中营养素的不足
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仅靠母乳或牛乳不能供给所需要的营养素;母乳的分泌量减少;婴儿出生4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往往被消耗殆尽,加上母乳含铁量较低,婴儿必须从辅食中获得足够的铁以满足生长的需要。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乳制品以外辅助食品的添加就显得非常重要。
(2)增强消化机能
添加辅助食品可增加婴儿唾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量,增强消化酶的活性,促进其牙齿的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增强,训练婴儿的咀嚼吞咽能力。
(3)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将有助于婴儿精神发育,刺激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
(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转乳期是婴儿对食物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时期,在添加辅助食品的选择以及制作方法方面,要注意营养丰富、易消化和卫生。如方法得当,是将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基础。
通过添加辅助食品,使婴儿学会用匙、杯、碗等食具,最后停止母乳和奶瓶吸吮的摄食方式,逐渐适应普通的混合食物,最终达到断奶的目的。
3.如何添加辅助食品
因婴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对食物的适应性和爱好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辅食添加的时间、数量以及快慢等都要根据婴儿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1)从一种到多种:开始添加的食物应遵循从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要一种一种地逐一添加,当婴儿适应一种食物后再开始添加另一种新食物。
(2)由少量到多量:添加辅食的量要根据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道的成熟程度来准备,开始添加的食品可先每天1次,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量,并逐步减去母乳喂哺1次~3次,从而逐渐达到停止母乳喂养的目的。
(3)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给予的食物应逐渐从稀到稠,从流质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再到软固体食物,最后是固体食物,例如从米汤、烂粥、稀粥,最后到软饭。给予食物的性状应从细到粗,例如从先喂菜汤开始、逐渐试喂细菜泥、粗菜泥、碎菜和煮烂的蔬菜。
(4)注意观察婴幼儿的消化能力: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有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反应时,可暂缓添加,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小量开始添加,但是不能认为是孩子不适应此种食物而不再添加辅食。如婴儿患病时,可根据当时情况暂停添加新的辅食。
(5)不要强迫进食:当婴儿不愿意吃某种新食品时,切勿强迫,可改变给予食物的方式,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可在婴儿口渴时给予新的饮料,在婴儿饥饿时给予新的食物等。
(6)单独制作:婴儿的辅食要单独制作,应少用盐或不用盐。添加的食物应新鲜,制作过程要卫生,防止婴儿食入不干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喂给婴儿的食物最好现做,不要喂剩存的食物。
三、尝试多种多样的食物,膳食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提要】
婴儿6月龄时,每餐的安排可逐渐开始尝试搭配谷类、蔬菜、动物性食物,每天应安排有水果。应让婴儿逐渐开始尝试和熟悉多种多样的食物,特别是蔬菜类,可逐渐过渡到除奶类外由其他食物组成的单独餐。随着月龄的增加,也应根据婴儿需要,增加食物品种和数量,调整进餐次数,可逐渐增加到每天三餐(不包括乳类进餐次数)。限制果汁的摄入量或避免提供低营养价值的饮料,以免影响进食量。制作辅食时应尽可能少糖、不放盐、不加调味品,但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说明】
为什么给婴儿的食品中要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我国成人高血压的高发与食盐的高摄入量有关,要控制和降低成人的盐摄入量,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而且控制越早收到的效果会越好。给婴儿的食品中少放糖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龋齿。婴儿的味觉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对外来调味品的刺激比较敏感,加调味品容易造成婴儿挑食或厌食。
四、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
【提要】
建议用小勺给婴儿喂食物,对于7月龄~8月龄的婴儿,应允许其自己用手握或抓食物吃,到10月龄~12月龄时鼓励婴儿自己用勺进食,这样可以锻炼婴儿手眼协调功能,促进其精细动作的发育。
【说明】
要为婴儿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避免婴儿分心,多与婴儿进行眼神、语言交流,帮其养成专心进食的好习惯。当婴儿出现拒食时,应耐心地鼓励婴儿进食,不要强迫,尝试调整食物种类、搭配、性状、花色、口味,以提高婴儿的进食兴趣。
五、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状况
【提要】
身长和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反映了婴儿的营养状况,对6月龄~12月龄婴儿仍应每个月进行定期的测量。
六、注意饮食卫生
【提要】
膳食制作和进餐环境要卫生,餐具要彻底清洗消毒,食物应合理储存以防腐败变质,严把“病从口入”关,预防食物中毒。给婴儿的辅食应根据需要现制现食,剩下的食物不宜存放,要弃掉。
【说明】
合理营养的实现,应以卫生安全为基础。6月龄~12月龄的婴儿其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较敏感和缺乏抵抗力。给婴儿选择食物时,要重点关注食物是否新鲜、优质、无污染,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婴幼儿食品卫生管理的相关规定。注意食品包装上的说明,尤其是生产日期、保质期、储藏条件和营养成分含量等信息,尽量选择信誉好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
责任编辑/刘颖
6.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篇六
【说明】
提示:推荐坐着喂奶。两侧乳房轮流喂,吸尽一侧再吸另一侧。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应将另一侧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喂好奶后,不要马上把婴儿平放,应将婴儿竖直抱起,头靠在妈妈肩上,轻拍背部,排出吞入胃里的空气,以防止溢奶。
1.0月~6月龄婴儿的生长特点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一般为3.0kg(2.5kg~4.0kg)。出生后头几天因尚未适应宫外环境,通过喂养进入体内的水分不足以补偿丢失的水分,因而引起体重生理性下降。体重下降值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并于生后7天~10天恢复到出生时体重。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保持高速增长。前6个月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6kg,在头4月龄~6月龄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2倍。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cm,在1岁时增长约50%,达75cm。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头围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cm。
2.0月~6月龄婴儿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发育
新生儿消化器官发育未成熟,功能尚未健全。唾液腺发育欠成熟,唾液分泌较少,口腔内黏膜干燥易受损。同时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不利于消化淀粉。4月龄后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善,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中的淀粉酶也逐渐增加,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增强。从6个月龄起,婴儿逐渐可以吃些软质的食物。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状。胃贲门的括约肌弱,而幽门部肌肉较紧张,因此在吸饱奶后受振动易溢奶。婴儿的胃容量较小,正常足月儿胃容量约为25ml~50ml,到出生后第10天时可增加到约100ml,6个月约为200ml。胃液和胃酸的分泌量也较少,胃蛋白酶的活力弱,凝乳酶和脂肪酸含量少,因此消化能力低,胃排空延迟。消化酶的活力相对较差,胰淀粉酶在4月龄后才达一定的水平。胰腺脂肪酶的活力亦较低,肝脏分泌的胆盐较少,因此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较差,但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较好。
新生儿期的肾脏结构不成熟。肾小球的滤过率仅为成人的l/4~1/2,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及酸碱调节功能也较弱。尿的浓缩能力、尿素及钠的排除能力有限。因此,人工喂养时如果蛋白质和矿物质(尤其是钠)摄入过多,易发生水肿及血中尿素升高。
3.0月~6月龄婴儿的脑和智力发育
人的智力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越小,脑的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出生时脑重约370g,出生后到6月龄时脑重增加一倍,达600g~700g,2岁时达900g~1200g,7岁时已接近成年人的脑重。脑神经细胞的主要分化增殖在3岁时已基本完成,即3岁之前是脑细胞数量的增长期,3岁后脑细胞数量一般不再明显增多,主要是脑细胞的重量和体积增大或形态结构的变化。因此,在3岁前的婴幼儿期,脑细胞处于快速分化增殖期,合理的营养供给对脑和日后智力的发育特别重要。
什么叫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指在生后6个月内完全以母乳满足婴儿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需要的喂养方式。在母乳喂养中,可能例外的是使用少量的营养素补充剂,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K。除母乳之外,仅给予水或其他非营养液体(不含能量和营养素)的喂养方式为基本纯母乳喂养。
为什么喂养0月龄~6月龄
婴儿要首选母乳
人类的乳汁含有人类生命发展早期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这是人类生命延续所必需,是其他任何哺乳类动物的乳汁无法比拟的。母乳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l)母乳中的蛋白质最适合婴儿的生长发育。母乳所含蛋白质低于牛奶,约为1.1g/dL,仅为牛奶的1/3,但母乳中蛋白质以易于消化吸收的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与酪蛋白之比为60:40,而牛乳中为18:82。在乳清蛋白中,母乳中以α--乳清蛋白为主,易于消化吸收,且氨基酸组成平衡。母乳中的牛磺酸含量较多,为婴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需。
(2)母乳中的脂肪丰富,且含有丰富的脂肪酶,可帮助消化脂肪,比牛乳脂肪更易于消化与吸收。母乳不仅含有短链、中链及长链脂肪酸,而且还含有脑及视网膜发育所必需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3)母乳中的乳糖含量较牛乳高,不仅提供婴儿能量,而且它在肠道中被乳酸菌利用后产生乳酸,促进肠道内钙的吸收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4)母乳中矿物质含量比牛乳更适合婴儿的需要。由于婴儿肾脏的排泄和浓缩能力较弱,食物中的矿物质过多或过少都不适于婴儿的肾脏及肠道对渗透压的耐受能力,会导致腹泻或增加肾脏的溶质负荷。母乳的渗透压比牛乳低,更符合婴儿的生理需要。
母乳中的钙含量比牛乳低,但钙磷比例适当为2:1,有利于钙的吸收,而牛乳中过高的磷会干扰钙的吸收。母乳中铁的含量与牛乳接近,但母乳中铁的吸收率可高达50%,远高于牛乳。母乳中的锌、铜含量也高于牛乳,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5)母乳中维生素的含量易受乳母营养状况的影响,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的维生素A。母乳的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C一般都高于牛乳,而且维生素E往往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出现。在对牛乳加热过程中,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可遭到破坏,而在人乳中则无此弊病。母乳中的维生素K低于牛乳,故孕期母体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一定意义,例如摄食深绿色的蔬菜。乳母如果日光照射少而食物中维生素D摄入量又不足时,母乳的维生素D不能满足婴儿的生理需要,需额外补充。
(6)母乳含许多免疫活性物质,包括丰富的免疫活性蛋白,如乳铁蛋白、溶菌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以及低聚糖等,母乳中的这些免疫蛋白有抵抗肠道及呼吸道等疾病的作用。这些物质不受胃液及消化过程的破坏,可以直接进入人体。
母乳喂养有益于母婴健康
母乳喂养除满足婴儿营养需要外,还对母亲及婴儿有许多持续的有益健康效应,并且母乳喂养亦有利于增进母子间的感情。研究证实,出生早期的营养影响儿童期神经行为的发育及表现,甚至对成年时期的某些慢性疾病也具有持续影响。
(1)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母乳喂养可减少或消除婴儿摄入或接触污染的食物及容器的机会;母乳含免疫活性物质可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抵抗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给予全母乳喂养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母乳喂养既可以显著降低婴儿腹泻的发病率,也可缩短腹泻的病程。母乳喂养婴儿的坏死性肠炎发病率也显著低于用婴儿配方食品喂养的婴儿。即使是部分母乳喂养,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母乳喂养还有利于抵抗肺炎、中耳炎、菌血症、脑膜炎及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2)母乳喂养也可降低非感染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风险。母乳喂养可降低患溃疡性结肠炎、儿童期肥胖和肿瘤等疾病的危险性。
(3)母乳喂养有利于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因为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质大部分是婴儿的同种蛋白,不会被婴儿的免疫系统当作一种异种蛋白而导致过敏。
(4)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乳腺癌的发病危险。
7.新版膳食指南 健康饮食宝典 篇七
新版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月欣表示,新指南在核心条目内容上做了精简与补充。业内希望通过新版膳食指南的推出,使中国百姓可以逐渐养成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膳食指南修订
自2014年,中国营养学会受国家卫计委委托,开始组织进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修订工作。修订历经两年时间,最终,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于2016年5月13日发布了适用于2岁以上健康人群的2016版膳食指南,为居民日常健康饮食做出了规范性科学指导。
杨月欣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近30年的历史。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第一版膳食指南,之后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和营养摄入情况,以及营养素需求和营养理论的知识更新,中国营养学会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对膳食指南进行了两次修订。
为保证膳食指南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使指南能真正满足居民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帮助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减少或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义勇告诉《中国名牌》,自2014年起,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修订专家经过两年时间的调研,本着规范、科学、严谨的制定原则,按照证据收集、科学循环、多重论证的工作程序,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最终形成了2016版膳食指南。
“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根据膳食和营养相关人群研究的系统综述和分析结果,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特点,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重点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各类人群的食物推荐量,以此为依据形成理想的膳食模式。”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说。
细化人群营养
2016版膳食指南明确了“膳食指南”的科学定义,即根据营养科学的原则和人体的营养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专门针对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提出的指导意见。程义勇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内容上大致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杨月欣介绍,膳食指南针对一般人群,由2007版膳食指南中的10条核心条目减少为6条核心条目,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新版膳食指南中将6条核心条目内容细化,进行了详细的提要解读、食材推荐以及热点贴士等内容讲解。
值得关注的是,在膳食指南的6条核心条目基础上,针对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素食人群等特定人群,结合其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对其人群日常的膳食选择作出了补充指导内容。
对于2016版膳食指南中特别最新加入的素食人群膳食指南,程义勇解释,素食人群一般很难做到营养膳食的平衡,容易出现蛋白质、维生素、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素食者应当通过增加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获得优质蛋白质,经常吃一些全谷物、坚果和菌菇海藻类的食物,以满足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健康生活是关键
由于中国居民生活条件和膳食模式的变化,营养失衡所带来的慢性疾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早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马冠生表示,提高防治慢性病的发生,需要人们坚持“平衡”和“告诫”的膳食理念,人们应摄取多样的食物,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吸收。“告诫”则是指出人们饮食中如果“食物多盐多油”或“经常喝酒”,则会影响到营养的均衡吸收。
虽然指南内容更为简洁化,但仍需要更多的营养工作者对其进行推广和科普解读,并提出更多符合实情的营养建议。营养学会专家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民饮食不应该盲目体现在“吃得贵”,而应在“吃得健康”上。新版膳食指南的推出是营养科普工作的第一步,居民应该把获得的权威指南知识,转化为日常的生活行为和习惯,真正做到“吃好”。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平衡膳食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膳食模式,受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农业生产、食物流通、食物加工、饮食习惯、消费水平、文化传统、科学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见,促进居民膳食营养均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膳食指南的实践性。
【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阅读: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调查11-20
中国银行新版收入证明06-24
中国梦中我的梦最新版10-15
新版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09-04
如何填写及使用新版《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09-20
最新版加拿大留学申请指南1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2010最新版文库11-11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11-26
中国居民储蓄率图表11-21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