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

2025-01-29

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12篇)

1.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 篇一

规范化翻译对翻译人员的要求

译文的规范化,首先是要求译文准确、达意,固只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才能实现规范化的翻译。这些基本功包括能正确理解原文、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运用其基本用语、能对不同类型的译文运用正确的文体、能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特有风格等。笔者曾在多次校审过一些翻译水平较高、但对工程方面不十分了解的翻译人员翻译的工程标书文件。尽管他们在其他一些译作中表现出很好的语言功底,但这些标书文件的译文离要求都相差较远,不但有对术语不够了解而造成的用词不当和理解及表达错误,而且在文体上也不再像是工程招投标文件,不经过大的改动就无法使用。这个情况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些翻译人员对所译的文件所涉及的内容是生疏的;第二,也许更关键,是这些翻译人员没有任务特点意识,接到任务时,意识它的特殊性,以及自己是否真的具备相关的知识来做好它,认为只要如同对待一般的文章一样,用自己认为正确的词组组成译文就行了,这两点需要翻译管理人员充分注意。

翻译人员的任务特点意识,是指翻译人员对不同的任务,能意识到具体任务的特殊要求、自己承担该任务的综合能力、需要做哪些具体准备和查阅什么参考资料、与以往所做的的项目的关系、与共同翻译的人员须进行哪些沟通等。一名好的翻译,应善于提出有关问题,特别是要求进行协调的问题和要求团队共同努力和与用户沟通解决的问题。他应从用户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译文是否可以实际使用。翻译人员绝不能自以为是,认为只要按自己的想法译成了目的语言,就可以交件了,而全然不顾用语是否统一规范、文体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和用户能否接受。

翻译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这包括了解相关的知识、积累各专业领域的词汇、收集阅读相关的译文。还要针对具体任务学习相关材料,善于借鉴已有的翻译材料。翻译人员要认识到,从事应用型翻译,只能在特定的文体、用语、格式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能想怎么译就怎么译。

翻译人员还应该有一定的排版能力和操作基本办公软件的能力,同时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使译稿不仅内容正确达意,而且外观规范得体,便于后面的编排工作,甚至能直接交用户所用。对于图表、数字、公式等结构复杂的译稿,翻译人员应本着使自己和编排人员都尽可能简化工作的原则加以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翻译人员主观上也想把版面排的好些,但方法不对,结果自己费了不少事,后面的编排人员还要花至少同样的精力将错的排法改过来,才能进行排版。这方面,就要求在过程管理中制定规范了。

2.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 篇二

公示语是给公众在公共场合看的文字语言, 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 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 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 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 等等。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 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1]本课题组经过调研南昌市现有部分公示语, 发现很多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存在如下问题:拼写混乱、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语意模糊、文化误解等。结合相关翻译理论, 提出对策, 以期提高南昌市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一、街道及公共场所公示语中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

1.洋菜单成“国际笑话”。

留学生Randolph来南昌找同学玩, 二人相约到抚河北路的一家饭店吃饭。不懂中文的Randolph接过服务员提供的外文菜单问小冯“dumpling stuffed with the ovary and digestiveglands of a crab”怎么翻译? 小冯听后“一头雾水”, 看过菜单后才发现这道叫“蟹黄汤包”的主食竟被饭店翻译成了“蟹卵巢和消化腺馅包”。为避免再次尴尬, 小冯只好自己点菜,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 菜单上的“童子鸡”被牵强附会地翻译成了“没有性生活的鸡”, 而“三杯鸡”也被错误地翻译成了“用三只杯子做成的鸡”。小冯告诉记者, 外文菜单原本是为了方便消费者, 倘若翻译得不规范, 不但会吓跑消费者, 闹出“国际笑话”, 影响城市的形象。

2.路名翻译错误百出。

在只有数百米长的叠山路上, 蓝色指示牌上关于象山北路的英文翻译, 课题组看到了三种不同的版本, 有全英文的“XIANGSHAN NORTH RD”, 也有英汉混杂的“XIANGSHANBEI RD”, 还有全拼音的“XIANGSHAN BEI LU”。贤士一路和贤士二路的英文标志竟然是拼音和阿拉伯数字混杂的“XIANSHI 1 LU”和“XIANSHI 2 LU”。

3.公示语翻译不规范。

课题组在市区内的公园内也发现诸多公示语翻译得不规范, 比如草坪上写着“依依芳草, 敬请爱怜”的木牌, 其下面的英文是“Show Mercy to the Slender Grass”, 翻译成中文就成了“对脆弱的草地发发慈悲”, 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另外, 课题组在位于八一大道上的某高档宾馆里发现, 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的英文标牌被写成了“Deformed Man”, 翻译过来成了“畸形人士专用”, 会让非常注重人权尊严的外国人感觉有歧视之嫌。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特点

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 实现原作意图, 因而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 抓住原作意图, 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贺学耘, 2006) 。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冯国华和吴群定义忠实为“对应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 而不是原文语言表达形态” (冯国华, 2001) , 这是这一理论的延伸。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 而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 后者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 清晰直接, 规范自然, 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公示语翻译应该重视效果, 以“忠实”为基础, 将读者放在第一位, 只有这样, 才能改善公示语翻译的现状, 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倪传斌和刘治曾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 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五原则 (倪传斌 , 1998) 。倪晶认为公示语翻译要具备简洁明了、语气得当、翻译规范和适度幽默的特点 (倪晶, 2005) 。的确, 对外宣传英译汉有别于文学翻译, 它是一种大众读物, 读者对象多为国外普通游客, 其意图就是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 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倘若翻译时一味按照汉语习惯, 对号入座, 译文势必与英语表达习惯格格不入, 行文话语堆砌, 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 以上列举的译例便是活生生的证明。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对策

(一) 熟悉公示语的语言。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 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 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 这就要求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 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时, 语汇要简洁, 措辞要精确, 要能用寥寥数词, 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 或图标与文字结合表示, 让读者一目了然, 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 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二) 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 借用已有成果。

戴宗显认为“对待交通等国内外可以一致的标识, 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找一些专家到国外把他们的表达用语拿过来使用” (戴宗显, 2005) 。实际上, 除了一些很中国化的公示语外, 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不可望文生义, 要尽可能多查资料或请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

(三) 除了对语 言 和 形 式 的 要求 外 , 在 翻译 公 示 语时 必须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都充分体现在公示语中, 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蕴涵的文化信息, 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 就不可能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根据上述公示语的翻译现状和结合汉英翻译习惯, 本课程组提供给在南昌公共场所发现的错误翻译的对应翻译如下:

蟹黄汤包:Crab Roe Soup Package;

童子鸡:Spring Chicken;

三杯鸡:Three-Cup Chicken;

象山北路:Xiangshan North Road;

贤士一路:Xianshi Road One;

贤士二路:Xianshi Road Two;

依依芳草, 敬请爱怜:Keep off the Grass;

残疾人专用:Disabled Only.

当然, 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问题, 还包括人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 其实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功不仅是外语水平, 还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 翻译公示语时, 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第一位, 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 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译文。

结语

公示语的翻译是一项庞大而琐碎的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要彻底解决非易事, 需要译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课题组的调查只是冰山一角。翻译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一方面, 要求从事外宣工作的人们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文化素质, 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同时, 在翻译过程中要仔细推敲每一个词, 慎重对待每一句话, 不能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另一方面, 不同文化中很多东西都是约定俗成的, 这是不容忽视的翻译原则。这就更要求翻译工作者平时多注意积累, 有机会出国时, 不妨将所见、所听都记录下来, 有需要时拿来就可以了, 做个“有心人”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相信通过所有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们的共同努力, 从每一个词开始清除城市的“语言垃圾”, 就可以营造清洁舒适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629396.htm

[2]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5 (6) .

[3]冯国华, 吴群定.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 2001 (6) .

[4]倪传斌, 刘治.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力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 1998 (2) .

[5]倪晶.浅论标示语的翻译[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6]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 .

[7]万正方等.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4 (2) .

[8]王银泉, 陈新仁.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 2004 (2) .

[9]Newmark, Peter.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1981.

3.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 篇三

【关键词】翻译 伦理 科技 规范

过去阶段,由于科技类文献用到的专业术语和新概念术语特别之多,导致翻译人员往往不能准确翻译出原文术语所表达的概念,或是读者很难理解译文表达的含义。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系统的科技翻译规范已成必然趋势。本文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对科技翻译规范进行了相应看法,并提出了几点自我看法,以便他人参考。

一、翻译伦理概述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作用于翻译行业,就指的是翻译职责道德规范。它用于约束翻译工作者的行为,使翻译工作是基于客观及公正的基础之上。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后的文章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文含义,不允许出现文意上的偏差,即使是稍微夸大原文句意,那也属于违背翻译伦理的行为。2.翻译工作属于服务行为,所以翻译伦理中也包括服务伦理理念。3.翻译工作是基于语言及文化不相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它的伦理也包含语言文化的交流。4.职业道德伦理,该伦理是基于翻译职业的道德,如没经过客户同意不允许把原文或翻译文给其他人借阅。总之,翻译伦理是翻译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科技翻译标准

虽然现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标准,但基于翻译职业伦理视角来观察科技翻译,并结合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实践活动,可以把科技翻译标准总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要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原文表达的含义,在语句逻辑上也要和原文一致,尤其是科技概念上,不能和原文存在偏差。2.简单明了,在不影响翻译文意思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代入过多的修饰词,尤其是原文没有提到的修饰词。3.翻译文要符合一定规范。如不同国家的科技术语也有很多不相同之处,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如果按照的是国家标准,应该注明。

三、翻译职业伦理视角下科技翻译规范性研究

1.遵循单义性原则。单义性原则指的是在科技翻译过程中,对应某一概念的只能用一种术语来表达,并且一个术语也只能是单单表达一种概念。科技翻译遵循这种原则可有效避免对原文概念错误表达或模糊表达。一方面,在翻译含义量比较多的词汇时,必须要结合翻译文的专业领域。如carrier一词,就有几种译名,如搬运工、递送员。但出现在不同专业或不同词汇中,表达的含义完全不同。医学方面,这一词汇就表达带菌体的意思。再如bearing一词,普通生活中指的是方位的意思,而作用于机械专业中,就表达轴承。所以,翻译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译文专业。另一方面,在同种专业的译文中,某一词汇翻译来的译名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horn,在同一专业中,即可以表达喇叭,又可以表达号角。但词汇译名的统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科技翻译中,想要观察单义性原则还需要所有科技翻译人员的共同努力。

总之,科技翻译遵循单义性原则,需要使译文属于概念和原文属于概念表示同一种含义,及在概念上的对等。翻译人员必须客观的对原文专业概念有着清楚地认知,了解概念所表达的含义。在翻译完成之后,还要把翻译术语和原文术语进行对比,再确认不存在偏差之后,才算完成该术语的翻译。

2.遵循简洁性原则。遵循简洁性原则是科技翻译的规范之一。一方面,翻译用词不宜太过复杂,复杂的语言形式会加大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本身科技文献的目的是传输科技知识,而并非是要求读者去欣赏该文献,所以,在准确无误的表达文献概念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从而避免读者曲解文章含义或阅读困难。另一方面,在把科技文献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根据我国汉语用词习惯以及构词方式,把原文中很长的科技术语给转化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简单汉式术语,从而方便读者阅读。

3.遵循规范性原则。科技翻译还需要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国际、国家的翻译规范,不能凭借翻译人员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翻译。如在出现科技新概念术语时,并且这个外文术语表达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固定的词组表达,就需要翻译人员参考本国的汉语构词规范以及国际上统一遵循的命名规范来进行构词。这种翻译成果就不会影响对原文概念的传达,并符合我国汉语的用词习惯。如在翻译Greenhouse effect一词时,有些翻译人员则会翻译成温室影响,而符合我国汉语结构和用词习惯的规范翻译应该是温室效应。再如 parttime researcher,如果不按照汉语习惯和构词特点,就会翻译成部分时间研究员,而正确翻译应该为兼职研究员。

四、总结

想要改善过去阶段中科技翻译不准确、不清晰等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全面的科技翻译规范。科技翻译和其他类型的翻译大致相同,所以翻译伦理也适用于科技翻译中。基于翻译伦理视角,科技翻译应该遵循单义性、简洁性、规范性这三个原则。只有遵循这几点原则,才能使翻译人员准确无误的把原文所表达的含义、概念翻译出来,并使读者轻松的读懂文章内容。

参考文献:

[1]涂兵兰.翻译伦理:翻译研究新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158-161.

4.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 篇四

大学英语翻译课翻译标准讲授的方法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这一点目前已基本达成了共识.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界纷纷制定行业翻译标准以提高翻译质量,为此在大学阶段就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译标准理论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论述了翻译标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翻译课上具体翻译标准的讲授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标准意识以便在翻译实践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翻译水平,为未来翻译事业培养人才.

作 者:熊立久 韩云 XIONG Li-jiu HAN Yun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8(2)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标准 翻译实践

5.翻译服务收费标准 篇五

一、笔译 人民币元/千字中文(加急加收 30% — 70%,专业加收 50%)语种 中译外 外译中 外译外英语 170 140 面议

日语 170 140

韩语190 160

德语 220 180

俄语 220 180

法语 220 180

意大利语 280 250

西班牙语 280 250

葡萄牙语290 260

阿拉伯语 350 320

越南语 430 400

荷兰语 510 460

波兰语 380-480 360-40

塞尔维亚语 370-470 420-530

泰国语 260-380 280-520

老挝语 320-420 370-480

印度语 320-420 370-480

希腊语 370-470 420-530

哈萨克语 280-380 300-410

瑞典语 300-400 340-450

丹麦语 320-420 370-470

印度尼西亚语 330-450 350-460

蒙古语 300-400 350-4601、字数计算:以中文版稿件在Windows word文档显示的字符数(不计空格)为基准。也即包含了标点符号,因其为理解语义的必需。

2、图表计算:图表按每个A4页面,按页酌情计收排版费用。

3、外文互译:按照中文换算,即每个拉丁单词乘以二等于相应的中文字数。

4、日翻译量:正常翻译量3000-5000字/日/人,超过正常翻译量按专业难易受20%加急费.

5、付款方式:按预算总价的20%收取定金,按译后准确字数计总价并交稿付款。

6、注意事项:出差在原价格上增加20%,客户负责翻译的交通、食宿和安全费用。

二、口译价格:

(1)交传报价(元/人/天,加小时按100-150元/小时加收费用)类型 英语 德、日、法、俄、韩 小语种

一般活动 700 800 1500

商务活动 500-1200 500-1500 800-3000

中小型会议 1200-3000 1500-3000 2500-3000

大型会议 1200-4000 2500-6000 4000-9000

(2)同传报价(元/人/天)

类别 中-英互译 日、韩、德、俄、法、韩-中互译 小语种-中互译

商务会议 5000-8000 6000-10000 8000-10000

中小型会议 5500-8000 7000-12000 8000-12000

6.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研究 篇六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外国电影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谈论某个电影的好坏时,首当其冲的则是电影名称,一个好的电影名称要能够简单明了的概括出电影的主要内容,对电影的主题进行直接的揭示,对观众产生很强的新引力。

关键词 :外国电影名称;翻译;标准

鉴于电影名称的重要性,对翻译电影名称的标准进行了研究,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在分析外国电影名称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外国电影翻译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及电影名称翻译标准做如下分析。

一、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方法

(一)音译

英文电影中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地名或人名作为影片的名称。对于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地点或人物,我们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办法,在有效传达影片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保留期历史文化内涵。例如“Roek”译为“洛奇”;“roy”译为“特洛伊”;“King Hong”译为“金刚”等。但在进行音译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这类影片都适用于音译。例如“Erin Brockovieh”如果进行音译,则十分绕口,阻碍了影片的传承。我们根据影片的具体内容,将其翻译为“永不妥协”这样更符合影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影片中人物精神的一种赞扬。

(二)直译和意译

直译要求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原名的句子结构、用词等,最大限度的把持原状,在此基础上要做到通俗易懂。当原名翻译过来后的表面意思与影片所涉及的深层含义相差不多时,我们应当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也是此种情况下的最佳翻译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Top Gun”直译为“最好的枪”;“Dead Poets Societ”直译为“死亡诗社”;“Legends of the Fall”直译为“秋日传奇”。进行意译时主要考虑的是片名的意义,翻译后的名称能够大概的表达影片意思即可,也不像直译一样注重原名的语言形式,在翻译时比较随意,但是我们不能对其应有内容进行删除,也不可以随意添加新的内容。意译适用于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相差较大的情况,此外,当直译过来的影片名称对于本地观众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时,也要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大胆翻译。

(三)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这种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的电影名称。这种情况下按可在进行适当音译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观众的实际情况进行意译,这样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达到要求。

二、翻译时应遵循的原则

掌握了以上几种翻译方法,在翻译中我们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娱乐原则

电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一个好的片名能为电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翻译影片名称时要依照娱乐性原则,在突出电影主要内容的情况下,使名称诙谐幽默,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信息原则

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新的影片名要最大限度的将原片名的全部信息都表现出来,保留原片名的形式及其深层次的含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在实际中,常常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状况,这还需要我们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美学原则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任何艺术类型都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因此,在翻译电影名称时要尽量使其具有美学效果。例如对美国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我们将其翻译为“飞越疯人院”,这原本是一部十分严肃而且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经过这样的一种翻译,为影片添加了幽默诙谐的成分,更加的生动,且在吸引人们观看完电影后,还能引起人们对“疯人院”这个名词的深思。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要从整体出发,按照三种原则来进行,找到其最好的结合方式,发挥片名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三、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

(一)对影片内容要有真实的反映 一部电影的名称,首先要做到的是对电影内容进行准确的提炼和总结,这也是电影名称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电影名称是电影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是观众在接触某一个影片时最先接触到电影信息,人们在谈论某部影片时最先提到的总是影片的名字,影片名称要对影片整体内容有着精炼的概括。很多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在进行日常的翻译工作时有许多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翻译人员要全面透彻的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文字,可见翻译工作必须要真实的反映原文内容。一个成功的电影名称翻译,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对电影的主要内容有真实全面的反映,忠实于原内容,必须具有其承载和概括电影或相关内容的功能。对于那些使用关键事物的名字、事件发生的地名、事件的主人公名字来充当电影片名的影片来说,达到这个标准是十分的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影片的内容。此外,当电影片名为描述某个事件的短语时,也能够十分轻松的达到这个标准。

例如:我们将“Back to the Future”译为“回到未来”、“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Gandhi”译为“甘地”,通过这样的翻译,能够通过影片的名称更直接的把电影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传递给观众,充分激发观众的兴趣,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下,观众通过多种方式观看电影。还有一部分影片在进行名称的翻译时,为了能够真实具体的反映影片内容,需要翻译者对影片十分的了解,准确的抓住影片的中心思想,此时,可以对电影的原名进行改动,在改动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完全的替换,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影片名称,发挥其基本功能。

例如:“Ghost”一般译为“猛兽”、“鬼”,但是为了准确的概括影片的内容,我们把它翻译为“人鬼情未了”,对于“NottingHill”的 翻译,我们没有直译为“诺丁山”,彻底的抛弃了其原有的名字,根据影片内容将其翻译为“摘星情缘”,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为了真实的概括影片的内容,我们放弃了对影片名字的直译,取得了更好地效果。真实反映影片内容,是在翻译国外电影名称时要首先考虑的一个标准。

(二)对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

电影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电影的票房,好的电影名是一部成功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电影名称的好坏关键还是要看它对观众有没有吸引力。因此,除了以上的两个标准之外,再翻译电影名称时另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能够吸引观众。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的追求创新,增添美感或者悬念,同时还要有强烈的感官冲击。我们可以采取减词、增词、模仿、遣词造句以及自由跟风等方式进行翻译。比如,我们将影片“Speed”译为“生死时速”,把原本一个单词的片名,翻译成让人听到后就会联想到激烈搏杀场面的名字,我们还把“Piano”翻译成“钢琴别恋”,也是把一个单词扩展为一个短语,短语中又影射着一段吸引人的故事,这些翻译方式,能够使翻译后的影片名称更加吸引观众,更能满足观众的心里需求,勾起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要很好地展现原片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就不存在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被某个民族所掌握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对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在进行电影名称的翻译工作时,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更好地展现这种文化内涵。让翻译过来的影片名称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美学价值。当一部电影的名称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内涵在翻译后能够被其他民族认可,那么我们在这种电影名称的翻译中通常采用直译,例如我们将“Star war”翻译成“星球大战”,把“sound of Music”翻译成“音乐之声”等,这些影片名称在进行翻译后,仍能很好地展现原片名的文化内涵。但是有的影评名称就不能进行直译,例如我们不把“Seven”译为“七”而是“七宗罪”;不把“IronMan”翻译成“钢铁人”而是“钢铁侠”;不把“Cleopatra”翻译成“克里奥佩拉”而是“埃及艳后”等,这些都与影片国家的历史文化有关,在美国文化里,奉行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把“人”译为“侠”;人们一般对埃及没有什么了解,不明白“克里奥佩拉”是什么,所以根据埃及的一些特点,结合影片内容将其译为“埃及艳后”,如果对这些片名进行直译,那么影片名称中所含的当地历史文化得不到很好地展现,我们要找到合适的词语进行替换,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影片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充分的展现和继承原片名和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在进行影片名称翻译时要遵循的一个标准。

(四)影片名称要简单易懂

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要保证译名简单、易懂。没有谁喜欢既长又难懂的片名,如果片名过长,人们难以记住,导致影片的普及工作出现障碍。所以人们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一般翻译为四个字,这样比较简洁,词语的结构一把为主谓、偏正、动宾和并列,例如“小鬼当家”、“永无止境”、“怒火攻心”、“的士速递”等,这种片名既简单又易懂,同时还有很强的节奏感。

以上就是对国外电影名称翻译标准的研究与介绍,希望有关人员在翻译国外电影的名称时,充分参照以上标准,做好影片的传播工作。总 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影名称的特点,然后对在进行外国电影名称翻译时的具体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结合这些特点、方法和原则对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进行了研究,研究中结合具体的例子对每种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都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帮助翻译人员做好影片名称的翻译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去观看影片。参考文献:

7.英汉翻译教学中翻译规范问题研究 篇七

翻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一, 长期以来都受到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重视。翻译课教学中, 教师往往通过介绍常用的翻译方法, 分析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对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分析, 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 掌握词语、长句及各种语篇的翻译技巧和能力。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 尤其是英汉翻译教学中, 我们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英汉翻译的实践中, 经常会出现汉语译文表达不规范的现象。而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外语学习者, 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汉翻译中所出现的译文表达不规范的现象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为我们注意到这些学生在平时的汉语使用中, 从未或很少出现过违背汉语语言规范、表达不通顺的情况, 而一旦到了翻译活动中, 这样的现象便比比皆是。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往往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语言水平不高而“套用源语结构”造成的, 但是从对学生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学生的调查来看, 实际的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学生的语言水平不高一个造成的。

二、汉语译文的不规范

1 . 汉语词语的不规范使用。按照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与通顺”的要求, 译文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 合乎规范”, 而此处的“规范”在英汉翻译中应指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 而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规范的汉语使用不够重视, 译文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尤其是在词汇层面学生对于什么是规范汉字, 什么是不规范汉字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译文中使用的词语往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使用的并不规范。如在翻译教学中, 笔者曾经让学生已过这样一段话, “Foods related to lowering the risk of cancerof the larynx and esophagus all have high amounts of carotene, aform of Vitamin A which is ...”在一个班30多名学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将“vitamin A”译成“维他命A”。尤其是在译文讨论中, 尽管老师指出该词的翻译不准确, 但这些学生大多坚持自己没有问题。殊不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早已将“维他命”标注为“维生素的旧称”,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早已不再使用这个词汇, 取而代之的是“维生素”一词的广泛使用。与之相类似的, 在翻译中遇到“laser”一词时, 也有很多学生将其译为“镭射”, 然而同样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 该词应为“激光”。显然, 这种译文的不规范现象我们很难将其与译者语言水平不高的原因联系在一起,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呢?根据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之所以这样译是因为觉得像“维他命”这样的表达在一些公共媒体上经常可以见到, 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例如, 2010年可口可乐公司便将在大陆地区推出的一款饮料“Vitaminwater”被译为“维他命水”, 并随着其大量的媒体广告迅速被广大中国消费者所熟悉。

除此之外, 学生在英译汉译文中词语使用的不规范还表现在对相应汉语词语的语义把握不准以及缺乏相关常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如学生曾经译过这样一句话“The last timemy mother babysat for me, I got home to find the house darkexcept for two small lights.”对于其中的“the last time”很多学生将其译为“最后一次”, 其实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在汉语中当我们说到“我妈最后一次帮我看孩子”的时候, 其往往有着“我妈现在可能已经不在了”或“我妈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帮我看孩子”这样的意思。相类似的在翻译“...sonswill come home to find Mom snoozing contentedly beneath herpaperback.”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将“paperback”译为“平装本书”。然而, 当汉语中说到“平装本书”时, 我们往往是在强调书的装帧, 与“精装本”相对应。此外相关常识的缺失和缺乏必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翻译中的不规范现象。例如, 在翻译上面那句话“The last time mymother babysat for me, I got home to find the house dark exceptfor two small lights.”时很多学生将“two small lights”译成了“两盏小灯”, 岂知就在这句话的下面, 原文就提到了, 其中的一处光正是来自她儿子的房间, 而她儿子是躲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筒在看书的, 这样的话, 文中的“我”怎么可能看到“两盏灯”呢?另有一句翻译中的不规范问题亦是如此, “I affectionately place the book on the bed beside me.”好多学生将“the bed beside me”译为“我旁边的床上”, 而上文刚刚提到, 文中的“我”在床上读书已经看到了睡意正浓之时, 马上就要睡着了怎么可能再起身去把书放到旁边的床上, 另外, “旁边的床上”让人感觉房中应该有两张床存在, 而普通家庭, 一个人的房间怎会摆放两张床?

最后, 有些词语的翻译不规范还体现了学生相关知识的匮乏, 以及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不足。从事翻译需要“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而许多学生由于专业和自身条件的局限, 往往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够并且自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又偏弱, 因而造成了一些翻译的不规范现象的产生。如在“There is always a steep learning curve when it comesto responding to calamities of this kind”一句中的learning curve这个概念, 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英汉词典查到它的意思为“学习曲线”, 但是对于“学习曲线”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学生并不了解, 因此当遇到“steep learning curve”这个搭配的时候,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将它译成“陡峭的学习曲线”, 自己稀里糊涂, 读者也不知所云。实际上只要学生稍微勤劳一些, 去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便能找出“学习曲线”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 它表示在生产过程当中, 随着产量的逐渐增加产品的单位工时会逐步下降, 但当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单位工时将趋于稳定, 而在图形上就表现为函数图像的陡峭与平缓, 陡峭意味着产量累积愈多, 工时会不断下降, 进而使得工作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应用到该文中, 则可引申为“学习效率高”进而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确定为“人们可以迅速的学会”。

2.汉语句子结构的不规范使用。英汉翻译中汉语句子结构的不规范使用, 在初学翻译的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由于译者语言水平不高, 其对原文无法正确理解, 从而只能生搬硬套, 照着原文的句子结构硬译造成的。而这种语言水平的低下除了对于一些英语句子结构的不熟悉之外, 还表现在对于常见的英语篇章结构不熟悉以及对于文中具体句子的功能不清楚。众所周知, 常见的英语文章类型有描写文,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等, 不同的文章类型往往对应不同的功能, 如说明文常用来介绍某个事物, 其目的是把介绍对象的性质, 特征交代清楚, 通常涉及新事物的定义等。而对于相关文章的翻译, 学生由于不清楚相关类型文章的特点造成了汉译句子的表达不规范。如在翻译Feature (特写) 这篇文章时, 很多学生看过文章之后并不清楚, 该文是对“特写”这类文章进行介绍说明的, 相当于是在对“特写”下定义, 因此, 很多学生在翻译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The term feature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a long list ofmaterials...”时, 都会将其译为“特写这个术语通常被应用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上”。然而, 如果仔细分析该篇文章的内容便可以很容易的发现, 文章的第一句话实际是在对“特写”这个不太常见的概念进行定义, 进而, 如果能够了解到在汉语中人们常用“xxx是xxx”或“xxx是指xxx”这样的结构来进行下定义的话, 便可将这句话自然的译成“特写通常是指……”这样的结构。在另外一篇名为“Empty-shellmarriage”的文章中, 其中有一段第一句话是“Three typesof empty-shell marriages have been identified.”紧接着就分别谈到“In a devitalized relationship”“In a conflict-habituatedrelationship”“And in a passive-congenial relationship”。学生在译这一段时, 第一句话往往可以处理的比较好, 针对源语的被动结构, 汉语译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多都将其译为“空壳婚姻有三种类型, ”或“人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空壳婚姻”, 而在处理后面的内容时, 则大多分别将其译为“在一种……的关系中”“在一种…….的关系中”“和在一种……的关系中”。文章虽然译成了汉语但是却让读者感到一头雾水, 前面刚说了“有三种”, 到了后文怎么就不提了。其实, 只要对英语文章结构熟悉的学生, 稍加分析便会知道, 第一节话相当于该段话的主题句,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该句话展开的。因此, 翻译过程中只需要通过适当的添加一些内容, 将该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明示出来, 译文的读者便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这段话的内容了。既然说了“三种类型的空壳婚姻”下面自然要说到“第一种是…….的空壳婚姻”“第二种是…….的空壳婚姻”“第三种是……的空壳婚姻”才符合汉语对于分类结构表达的要求, 这样处理, 句子表达自然就通顺易懂了。

三、启示与对策

在长期的英汉翻译教学中, 笔者发现汉语译文表达不规范的情况对于初次接触翻译的学生来说并非个例, 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但咎其原因往往又很难用一两个共同的理由将其解释清楚。因此这便要求我们从事英汉翻译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生译文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如针对汉语译文中用词不规范的情况, 一方面, 我们要求学生, 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要了解掌握规范的汉字使用, 翻译课上除了要求学生准备翻译必须的英汉词典之外, 还要准备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翻译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有问题的表达要认真查阅相关词典, 找出最规范的词语表达,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求学生借助一些大型语料库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等来检索汉语中相关词语的准确表达极其适用语境, 以确保译文的合乎规范, 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各种不规范的汉语表达时, 要仔细求证其规范性的表述, 养成正确的汉语表达习惯。另一方面, 我们也会在学生遇到其他学科不懂的知识内容的时候, 帮助他们如何利用手头资源, 查找相关知识积极解决问题。而针对学生往往是由于对常见的英语篇章结构不熟悉以及对文中的具体句子的功能不清楚而出现的句子表达不规范问题, 我们建议翻译教学应该与英语专业的其他教学相结合, 如翻译教学应该和英语翻译及写作教学相结合, 加强学生对于英语文章文体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也能有更深入清楚的掌握, 在进行英汉翻译之前可以先从篇章结构特点相应句子在文章中的功能作用入手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对于所翻译的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从而保证学生在后面的翻译过程中少犯错, 不犯错。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汉翻译教学中学生汉语译文常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的讨论, 指出这些不规范的现象往往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对规范汉语的使用不了解, 对相关词语的语义把握不准, 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常识的缺乏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章结构的不熟悉等。因此本文针对产生这些译文不规范问题的原因, 建议广大翻译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及相应的网络资源并结合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杜绝这种翻译的不规范现象。

关键词:英汉翻译,不规范译文,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汉译语言变异探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7) .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75.

[3]陈亚平.不规范译文与结构启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13 (6) .

8.翻译标准和翻译规范 篇八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为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图里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翻译规范理论,主张将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译入语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以此来探讨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选择和决策的规范。《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背景为1920年的纽约市及长岛。本文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以此来探讨翻译规范论对译本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影响。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与操作规范。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Toury,1980:53)。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影响文本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Toury,1980:54)。

图里还提出首要规范这一重要概念,即译者或需基于原文,遵循原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或需遵循译语文学多元系统的语言和文学规范。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而保留比较多的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于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Toury,1980:55)。

二、翻译规范论下的巫宁坤译本分析

(一)初步规范

初步规范影响译者对于译文的整体把握与选择。翻译政策是文本选择的一个分类,它是指译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选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文化繁荣,我国的外文学编译事业蓬勃发展,而巫宁坤正是这批文学事业编译的领头羊。他选择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翻译对象第一是因为他对菲茨杰拉德写作风格的欣赏以及他的作品背景的透彻了解;第二是巫宁坤想借首次翻译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来将美国现代文学引入中国,以此来填充中国翻译的空窗期。

(二)首要规范

首要规范制约翻译的整体取向,需要译者在源语语言文化的规范和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之间做出选择,即倾向于源语文本的充分性翻译还是译语文化的可接受性翻译所做的选择。从巫的生活背景分析,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趋向于充分性翻译。一方面,巫在美国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生活方式与思维都比较倾向于西方;另一方面,巫返回中国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打压,在改革开放初期才将《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完成。

例1:“if I forget that, as my father snobbishly suggested, and I snobbishly repeat, a sense of the fundamental decencies is parcelled out equally at birth.”(Fitzgerald, 2005: 3)

译本:如果我忘记(如同我父亲带着优越感所暗示的,我现在又带着优越感重复的)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在人出世的时候就分配不均的。(巫宁坤,1983:9)

此句句式较为复杂,‘如同我父亲带着优越感所暗示的,我现在又带着优越感重复的’这个句子不仅没有轻易改变原著的结构而且起到了解释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持对原著的味道,一方面是使当时的读者更能理解原著所表达的意思,特别是对原句中两个snobbishly在句子中并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满足了当时语言风格,充分考虑了当时读者的理解能力。

(三)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决定,影响着文本的组成,具体分成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从母体规范来看,巫对《了不起盖茨比》的翻译在布局上与原著布局基本相同。从文本语言规范,巫译本也尽量在保留原文的叙述特点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文笔来展现了原著的魅力。

三、结语

本文试图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分别从初步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方面探讨翻译规范对巫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响。巫的译本基本保留了原作的原汁原味,也就是具有图里所说的‘充分性翻译’,其译文在充分的考虑到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读者的生活背景下,大量保留原文结构的前提并适当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人创造艺术,为中国读者扩大视野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itzgerald,Francis Scott. The Great Gatsb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Toury. Gideon.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Jerusalem: Israel Academic Press,1980.

[3]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巫寧坤等.菲茨杰拉德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9.新标准大学英语3翻译9 篇九

为那样的话,如果这个儿子也有取怪 名的癖好,说不定会给他的女儿取名叫菲菲 ? 特里克西贝尔 ? 桃花 ? 雪上摩托道蒂尔。(注:一位知名的爱尔兰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给 两个女儿分别取名叫菲菲 ? 特里克西贝尔[Fifi Trixibelle] 和桃花 [Peaches],作者这里有点讽刺的意思。)那就太可笑了,所以政府划定了取名的范围,你必须从某些名字 中做选择。如果我们这儿也有类似的制度,那我们就可以保存英国传统姓名 之美了。不再会有老虎 ? 莉莉或者阿纳斯塔西娅之类的怪名。人 们就会告诉贝克汉姆夫妇不要给孩子取那么傻的名字(注:贝克汉姆 的一个孩子叫罗密欧)我的三个孩子或许会叫罗伊、布伦达和艾尼。德。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绰号 许多英国人和美国人好像嫌两个,甚至三个名字不够,他们还都 有绰号。这些绰号大多很有创意,或是很风趣,它们无一例外地想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尽力捕捉这个人的“本质特征”,而这恰恰是真名 所做不到的。最令人难忘的是公众人物的外号,有时这些外号被记 录到历史课本中,成为这些历史人物的一种 “生平简介” 比如像,“忏 悔者爱德华”(英格兰的一位撒克逊君王)“血腥玛丽”、(16 世纪的一位英格兰女王,处死了很多反对者)“铁腕公爵”、(19 世纪的一位 军事统帅)。这些令人难忘的外号和孩子们经常在学校里得到的绰号相差很 远。在学校里给谁取什么样的外号通常取决于当事人的体貌特征,这个外号经常会伤害当事人的感情。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就会发 现,大约一千年前英语中如肖特、布朗、斯特朗这样较为普通的名字 正是从外号演变而来的。还有,那些形容技能和个性的比喻后来也 变成了人名,比如用“基思”(琴键)来称呼钢琴师,用“艾斯”(冰)来称呼一个不轻易流露感情的人。成年人的外号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人。像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 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被叫作“狡猾的迪克”,英国首相玛 格丽特 ? 撒切尔夫人的绰号是 “铁娘子” 这是苏联领导人给她取的。,他们的本意是要对她表示批判,但后来撒切尔夫人却喜欢上了这个外 号。绰号有的时候也很有趣,它们会玩点语音游戏,比如押尾韵 “扭(臀大王猫王”、“布鲁塞尔的硬汉”,)或是押头韵 “快枪手彼得”(、“威 尔士奇才”。)好的绰号会被人一直叫下去,得到这个绰号的人也只能认命—— 即使首先想出这个绰号的人早已被人遗忘。人们并不总是喜欢这些 绰号,这也不足为奇,所以 19 世纪的著名作家威廉 ? 黑兹利特发 出这样的感叹: “外号是魔鬼扔在人身上的最重的一块石头。但实 ” 际上,我们挺喜欢绰号,因为我们也会给自己取绰号。你可以去博 客上看一眼,看看那些博客作者在发帖时候所署的那些名字就知道

了。那些都是自己给自己取的绰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21 世纪人 们奇妙的心理。

Unit

都市神话还是都市传奇? 都市神话还是都市传奇?

Active reading 1

伦敦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地下隧道网络。但是对某些伦敦居 民来说,隧道不仅仅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他们还以此为家。伦敦地下人是生活在街道下面的一族。他们属于人类,却不会说英 语,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

中的个别人偶尔也会到地面上来。他们只有在晚上才会从一条黑魆魆的偏僻街道的下水道里钻出来,到 地面上活动,而且一听到脚步声,他们就会躲到黑暗的小巷子里藏身,直到没有了动静才出来。日出之前,他们又会回到地下。没有几个 伦敦人真正见过他们,但是某人的朋友的朋友曾经见过他们好几次。这是真事吗?很可能不是。这是在很多语言中被称为都市神话 的一个典型例子。都市神话是你通过口口相传听来的故事,讲述的 是一些可能发生过的事情,一个杜撰的,从别处听来的故事,却被当 作真事来讲,听起来像真的似的。不论是真是假,都市神话依赖的 是讲故事的技巧以及来源的可靠性,比如“这件事发生在我弟弟的朋 友的母亲的身上。” 但是,有一些学者认为都市神话并非真正的神话。在他们看来,神话故事对于讲故事和过去听故事的人来说都有某种宗教或精神层 面的意义,而且神话帮助人们表达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不管一个 神话看上去是多么匪夷所思,对于那些从属于这些文化的人来说,它 们永远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我们该不该用“都市神话”这个术语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经 久不衰的都市神话之一: “消失的搭车客” 故事的大概是:一个司。机独自开车行驶在漆黑的乡村公路上,他看到一位年轻女子在路边要 搭车。司机停下来,让她上了车。很快司机就把她送到了目的地,他们相互道别。可直到后来停车时司机才发现,这个年轻女子落了 一件外套在车上,兜里还装着一个钱包,有的故事是兜里装着个旧信 封。于是他按照钱包里或信封上的地址把外套送回去。一位老妇人 开了门,司机向她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原来,这件外套是老妇人女 儿的,而她的女儿已经在几年前的车祸中去世了,车祸的地点正是司 机让她上车的那个地方。那一天也正是车祸的周年纪念日。事实上,和许多别的神话一样,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或 是 21 世纪的汽车和公路出现之前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瑞典和东 非。这个故事还具有传统神话所共有的其他一些特征。正如我们所 看到的,这个故事是讲给那些愿意相信它并持有相同的文化价值观的 人听的。多年以来,这个故事被人们讲了又讲,在不同的地方还被 添加了专属于各地文化的一些元素。最后,这个故事变得好玩、刺 激,引人入胜。另外一个很出名的都市神话是关于佛罗里达小短吻鳄鱼的故事,大人们去佛罗里达度假,回纽约的时候会给孩子们带几条小鳄鱼。后 来短吻鳄越长越大,不像小时候那么可爱了。大人们只好把它们扔进 抽水马桶里冲掉。但是其中一些短吻鳄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一些 成年短吻鳄在纽约曼哈顿街区下面游荡。这也是一个神话,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 醒人们注意某些潜在的危险。在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在意大利大 陆和西西里岛之间狭窄而危险的海峡里航行,前有女海妖斯库拉,后 有海妖卡律布狄斯。短吻鳄的故事也同样是要提醒纽约人,坐地铁 的时候要注意安全。都市神话也可以是道德故事或是“警示”故事。这其中最有名 的是,一个男子坐在旅馆的酒吧间喝酒,有一个人请他喝了一杯。等 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房间的浴缸里,身子被埋在冰块下面。墙上贴了一张纸条告诉他不要乱动,立刻打 911。接线员遇到过很 多这样的情况,让他去摸一下后背下部,动作一定要缓慢。如果脊 部插着一根管子,那就说明他的肾被人摘走了,卖掉供人移植了。这 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有人请你喝酒,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同样,传统神话也告诉人们在各自的社会中应该如何恰当地为人 处事。在神话中,神之所以如此行事,是要为人类树立一个好榜样。神话中人的行为高尚且勇敢。有时候神话中的人类英雄在历史上可 能确有其人,可能正因为他们的高尚行为而变成了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都市神话不是通过口口相传,而是通过电 子邮件的形式广为流传的,这些邮件通常是告诉大家要小心某一种病

毒,它会删除你硬盘里的文件。通常只要看到那种“如果不把这封 信转发给别人,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的警告,而且用了很多大写字 母和惊叹号,你就知道这是一个都市神话。还有很多网络传言,它 们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添油加醋,或者是捕风捉影,在流传过程 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虚假证据,以证明它们的真实性。但这是神话吗?不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话。事实上,有一 个更为准确的词“骗局”,就是一些看上去是真的,而最终发现是假 的,并且是用来故意误导人的东西。真正的神话其动机总是善意的。都市神话具有所有神话所共有的一些特征: 它们通常记录了一些 事件,人们相信它们的真实性,它们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并且被逐 渐夸大,它们通常包含一个道德寓意,或是警示某种特定情形或情况 下可能存在的危险,它们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形式上 看,对于 21 世纪的听众来说,它们和希腊、罗马、凯尔特、维京、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中国的神话一样真实可信。但不同的是,真正的神话里总是有神或者接近神的英雄人物,有 的神话讲述了创造世界和世界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圣山之类 的。与之相反,都市神话更为世俗化。伦敦的地下人和神灵没有半 点关系,那个搭车客和司机也不是什么英雄,纽约的短吻鳄不代表什 么自然现象,那个倒霉的商人的故事虽然是警示性的,但也绝对说不 上是为英雄行为树立了榜样。总之,都市神话根本就不是神话,它是一种传奇,讲述一些新近

发生的事情,故事是依据历史事件和人类英雄,或者仙女、女巫及其 他的虚构人物来编排的。都市神话中的神话这个词我们只能从它的 次要意项去理解:一些并非真实的东西。

Active reading 2

厄科和那喀索斯 厄科是一位美丽的仙女,她喜欢流连于森林和山峦之中,在那儿 尽情地游戏。她最得狄安娜的宠爱,在追猎时一直侍奉其左右。但 是厄科有一个缺点,她喜欢说个不停,不管是闲聊还是争论,她总要 说最后一个字(得由她说了算)才肯罢休。有一天,朱诺正四处寻 找她的丈夫,怕他又在仙女中寻花问柳,她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厄 科上去和朱诺搭话,设法拖住这位女神,让仙女们得以脱身。后来 朱诺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她对厄科施加了惩罚,她说: “你用你的舌 头欺骗了我,以后你再也不能用它说话了,除了一种情况——回答— —这也是你最喜欢的。你可以说出最后一个字,但是你永远没有办 法先开口。” 这位仙子看见了那喀索斯,一位英俊的青年,当时他正在山上打 猎。厄科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一直跟着他。哦,她多么渴望用最温 柔的话语对他倾诉衷肠,让他和自己交谈。但是她没有这个能力。她 急不可耐地等着他先开口,并且想好了该如何回答。有一天,这位 青年和他的伙伴们走散了,他高声呼喊: “是谁在这里?” “这里,” 厄科回答说。那喀索斯环顾四周,没见到半个人影。于是又喊道:

“出来吧。厄科回答: ” “出来吧。看没人出来,那喀索斯又大声 ” 喊: “你为什么躲着我?”厄科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让我们见个面 吧,”青年说。厄科全心全意地用相同的话回答,然后飞速奔向那喀 索斯,准备紧紧地搂住他的脖子。他惊得连忙后退,大叫: “放手!我宁死也不想让你抱我。“抱我,” ”她说,但是没有用。那喀索斯 走了,而厄科羞愧难当,跑进树林深处躲了起来。从那时起,她就 生活在洞穴里和山崖间。因为悲伤她日渐消瘦,到最后所有的血

肉 都萎缩了。她的骨头变成了岩石,整个人只剩下了声音。任何人叫 她,她都回答,而且就和以前一样,只说最后那句话。那喀索斯不是只对厄科一个人无情。他像躲着厄科一样,对所 有的仙女避之不及。有一天,一位少女竭力想吸引他,但没有成功,一气之下,她祈祷说:总有一天那喀索斯会尝到付出了爱却得不到回 应的滋味。复仇女神听到了这个祷告,应允了她的祈求。林中有一口清泉,泉水清亮如银,牧羊人从来不把羊群赶到这里,山羊从不在此驻足,林中的百兽也不在这儿逗留,泉水上没有落叶残 枝,但水边芳草萋萋,还有岩石替它遮蔽烈日。有一天,那喀索斯 打猎之后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于是他来到泉边。正当 他俯身饮泉水时,他看见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却以为那是一个住在水 中的美丽水精灵。

下页 ?? 上页

10/11页 跳

搜索文档

百度首页 > 文库 > 阅读

09-15 21:44

10.选择上海付费翻译公司的三个标准 篇十

选择上海付费翻译之前,了解其质量的鉴别方法是非常必要的,365翻译给大家整理了几点鉴别标准。

一、公司整体情况

正规的公司是选择付费翻译的首要因素,我们可以从翻译公司的历史、所在区域、规模大小、口碑如何等几个方面来了解。

二、翻译质量

影响翻译质量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可靠性、安全性、实效性。

可靠性,笔译或口译是否达到客户的要求和标准、是否实现了两种语言的准确转换、是否为客户创造了价值。劣质的上海翻译公司译稿质量不好,这类公司还不如不用。

安全性,这里指的是翻译服务会给客户造成损失或风险。严重的误译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商业谈判和重要的国际交流,很小的失误都会给日后的合作造成困难,甚至使业务搁浅。

实效性,翻译工作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超过时限交稿,那么这次服务可能对客户来说毫无意义。

三、报价情况

11.论翻译标准“关联性” 篇十一

关键词: 翻译标准 关联性 解释力

一、关于翻译标准的思考

翻译标准一直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中所遵守的准则和要实现的目标,也是检测译作好坏的准绳和依据。纵观翻译历史,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我国第一个将翻译理论行之于文的是东晋的佛教大师道安,他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他既不赞成过于直译,又不赞成过于婉便,因删繁就简会失去原作的敦朴,而过于质朴不加文饰又缺乏文采,即“文质”之争。至清朝末年,严复提出“信达雅”,即忠实原文,古雅流畅,也就是美。一个世纪以来便成了中国翻译界的标准。上世纪五十年代,傅雷提出了“神似说”,他认为:“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也就是注重意义的转换。六十年代,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与傅雷的“神似说”一脉相承,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留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的Schopenhauer提出“转灵”(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依然故我。以上标准都注重意义的表达,但Nida提出的检验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的第三条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对于形式的描述,别林斯基曾作过精辟论述:“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从以上标准看,虽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未能全面涵盖翻译本质,无论哪一种,都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只突出某一面,因而翻译被看做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或交际代码模式:信息的接收者收到信息后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完成这一轮的交际活动任务。根据这一交际模式,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语符系统和认知语境,二者的解码能力是一致的。但是,语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影响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认知能力和解码能力,从而说明交际的代码模式说和基于该代码模式的翻译标准存在缺陷,它否认了动态推理在交际中的作用。同时,它还忽视了翻译涉及各领域,文本包罗万象,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功能,只体现某一面是不行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意思、语境和各种暗含能使受体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他们只用一个单一可行的普通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孟建钢,2000:27)。

二、关联性翻译理论的内涵

关联性翻译理论把翻译看做是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原文作者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译者则根据原文的信息,以及自己储存的百科知识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法,实现最佳关联。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则根据译文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识进行推理,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翻译这一交际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是一种三元关系,而非传统的二元译论。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的成功交际。在此基础上,译者要注意构建关联翻译推理模式,即译者既要准确推理出原文作者话语的关联性得到体现的层次,又要尽量在译文中将这一层次的关联性很好地表现出来,确保译文受体能同样正确地在同一层次推理出译文的含义。也就是说,“译者应尽量保证关联性的体现层次的对应。同时,还应考虑到原文读者推理原文话语意图过程中,付出的推理努力与得到的语境效果所达到的关联度,是否与译文读者推理译文话语意图过程中付出的推理努力与得到的语境效果所达到的关联度相一致”(李寅,罗选民,2004:40-42)。

三、关联性对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翻译理论比传统译论对翻译有更强的解释力:古今中外的传统翻译理论都只注重语义和文本层次的转换,这本身没错,但它在有的情况下无法体现交际者的意图,比如一些特显形式张力的表达方式,像字谜、回文、绕口令、双关等,按传统译论观进行翻译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必须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进行动态处理,以类比的方式再现原文的意义,如:

What flower does everybody have?

Tulips.(Tulips=two lips)

译:人人都有的花是什么花?

A:郁金香。(靳梅林,“郁金香”与“双唇”的英文发音相似)

B:泪花。(马红军)

原语的问答类似我们常见的“脑筋急转弯”(brain-teaser),译起来颇费神。A译中的回答看似保全了语义,实则与问题毫无关系,因为回答中的“郁金香”与人人有之间没有内在关系,译文虽有解释和加注,但原文中的诙谐与幽默已不复存在。B译中的回答虽然和原文中的表面含义不符,但其效果大体一致,也符合问题的内涵:人人都有泪花。再如回文的翻译,回文是一种顺读倒读都一样的修辞手法,讲究的是形式上的绝对对称。如: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译:A:我在看到厄尔巴以前是强有力的。(钱歌川)

B:落败孤岛孤败落。(马红军)(转自赵彦春,2005)

原文是英国人讽刺拿破仑战败后被囚禁在厄尔巴岛上说的话,极具回文特色和美感功能。A译虽然传达了原文的语义,但失去了回文的妙处。B译可说是绝译,通过整合,文字与读音都体现了回文的特点,再现了原文的内涵与艺术魅力。从以上个案可以看出,作者、译者与语言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说明寻找关联性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具有认知特性——辩证的和动态的,“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示意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赵彦春,2005:147)。关联性翻译理论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即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升了译者的地位。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关联性翻译理论的语境范围更大、涵盖的面更广,尤其是认知语境所包括的人的认知能力部分是过去的任何语境理论所不涉及的。关联性为译文的动态处理和翻译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彦春教授所言:“关联理论对翻译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赵彦春,2003:121)我们认为,把“关联性”作为翻译标准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1]孟建钢.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5-27.

[2]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40-42.

[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5:226.

12.图里翻译规范研究概述 篇十二

1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背景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翻译的研究都是以源文本为中心,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就应该 “忠实”原文,或是 “等效” “流畅”等[1],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翻译标准其实是一种规定性的翻译研究。规定性翻译研究一直在翻译界占统治地位,如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在1958 年出版的 《法英比较修辞》中列举的翻译方法以及纽马克在 《翻译教程》中提出的翻译步骤,都是关注的语言规范。[2]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这种局限于文本内的研究视角越来越不能解释一些翻译现象,比如,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作中,因为作者的不同或者翻译年代的不同,翻译方法和译作关注的视角都有很大差别。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描述翻译学应运而生,它认为翻译的研究不应该全是 “规定性” 的,应该也需要 “描述性”,研究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源文本而应该投向源文本以外的因素。[3]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发展,翻译规范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质转变为描述性,研究单位不仅仅局限于句子,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规范上。描写派代表人物佐哈在其代表作 《历史诗学文集里》中提到的多元系统理论[4],把翻译的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图里受到佐哈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多元系统理论,提出来翻译规范理论,成为系统进行翻译规范研究的第一人。[2]

2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2. 1 规范的定义

规范本身是个多义词,从行为主义来看,规范是明辨社会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是一种社会文化习得; 从多元系统角度看,翻译转化可以看成是翻译机制在起作用,译者的选择、个人风格、翻译政策、意识形态等都可能影响规范的形成; 从描述翻译学的角度看,翻译过程的原动力是社会的规范,目的语文学的惯例。[4]而图里对规范的定义是 “既指一种有规律的行为,如反复出现的模式,又指解释这一规律的深层机制”[5]“有规律的行为” 指的是译者对原著的选择、对该原著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行为。而“机制”是指这种个人行为与公共价值观取向之间的斡旋和调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说,翻译的规范引导和推动着翻译决策,因为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就要充分理解规范的作用。因此,图里的规范既涉及译者的决策、翻译方法和策略,又涉及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

2. 2 基于多元系统的规范

图里继承并发展了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它将整个社会都置于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之中,认为社会中的任何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动态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影响,而翻译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说:“翻译是由历史,社会,文化所决定的,简言之,是受规范制约的。”[5]这种基于多元系统的规范理论摆脱了 “文本”的桎梏和对翻译局限的静态研究。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以往传统翻译学理论中不能解释的翻译现象。比如,每个历史时期对翻译作品的选择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 五四运动时期对西方各种思潮的翻译、文革时期对苏联革命文学的翻译; 又比如即使是对于同一部作品,由于年代背景的不同,译者会受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同的翻译作品的产生。老舍的名作 《骆驼祥子》分别于1945 年被美国译者Evan King,1979 年被美国译者Jean M. James和1981 年被中国译者施小青翻译成英文。这些译本之间的差异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特色。[6]

2. 3 规范的分类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成三类,即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5]预备规范指影响文本选择的规范,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翻译政策,指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总的翻译政策,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策及综合个人爱好而对翻译作品做出选择。二是指翻译直接性,指文本的来源是源文本还是转译过来的文本。起始规范是指 “左右译者在目标语系统和源语系统之间作出选择的规范”[5],因为翻译的过程就一个在目标语系统和源语系统为两端的中间地带需找平衡的过程,而来描写和解释这个起始规范的两个重要辅助参数是 “充分性”和 “接受性”,译本的 “可接受性”特征会在译者倾向于源语系统的各种具体规范时表现出来,而 “充分性”特征会在译者倾向于目标语系统的各种具体规范时表现出来。操作规范是指实际翻译过程中作出抉择的规范,一般指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它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前者指对译本的宏观安排,比如省略、添加、移位。后者指微观层面上的句子结构、遣词造句等。这种分类全面地描述了翻译行为的过程,并对翻译行为背后的机制进行了解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三类规范中,其中最具有优先性,是被图里称之为 “超规范”[5]的起始规范,是 “规范的规范”。从时序上来讲它没有预备规范早,但是它体现在翻译的各个层面和阶段,贯穿实际翻译始终,因此操作规范也是受起始规范影响的,可以说操作规范是 “适当翻译” 或“可接受翻译”所代表的模式,或者两种模式的结合。

3 结论

图里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中并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概念,打开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畴,改变了传统的局限于文本的及文本内 “等值”的规定,使对语言的研究不再是静态的,进一步促进了翻译描写的科学化,为后来的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所倡导的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对世界和中国的翻译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也不例外。在这个理论中,图里强调了规范的社会文化特性,这也是图里经常假设的前提,规范研究倾向于将文章的选择、翻译的策略以及翻译的操作统统放到社会文化这个背景下,容易造成翻译研究成为社会文化研究。即使是强调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但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却无暇顾及。一个系统中的规范与更大系统中的规范如何组织协调,也是一个问题。在遵从规范的条件下,译者的心理因素,意向性和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J].中国翻译,2013(3):5-13.

[2]仝亚辉.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发展和特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9(2):61-66.

[3]彭劲松,李海军.描述翻译学:发展轨迹及理论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8).50-53.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30-349.

[5]Gideon 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4-69.

上一篇:村委妇女之家管理制度下一篇:应届生求职指南之应届生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