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

2025-01-05

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精选11篇)

1.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 篇一

关于和县打造泵阀产业集群的调查和思考

黄汪平陆兴培操松林张继伟

摘要:本文详实地分析了和县打造泵阀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目前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措施,对我省市县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概述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以泵阀产品为代表的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炭、环保、造船、食品医药、市政民用和农田水利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泵阀行业已形成集教学、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等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设计开发及制造体系。

和县位于八百里皖江下游,紧邻南京、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在国家实施中部战略崛起的关键时期,和县欣逢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良好战略机遇。经过多年努力,和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五大工业板块:县经济开发区、马鞍山长江大桥桥西开发区、沈巷工业园、乌江工业园、安徽精细化工基地(简称“两区两园一基地”),以及机械制造、建材、化工、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以及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推进、优化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了“5521”工业发展计划,即:抓五大工业板块、五大产业、20家 1

骨干企业、力争3~5年内,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实现由农业主导县向工业主导县的转变。

作为工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的经风沐雨,和县泵阀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泵阀企业已完成改制,一批新型泵阀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现已拥有三联泵业、三环泵业、埃斯克制泵、嘉成泵业、AVK阀门、江宏阀业、斯瑞尔阀门等多家企业,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大唐制泵、奥凯泵业等企业,2007年泵阀产值超过4亿元,约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和县发展泵阀产业面临的挑战

1、国内泵阀行业竞争加剧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我国泵阀行业存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缺乏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行业整体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产业集中度不够,中小企业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外资企业在华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未来几年我国泵阀行业市场将出现群雄争霸的局面,泵阀行业在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2、和县泵阀产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尚未显现

和县泵阀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集群效应不够明显,抗风险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企业总体规模小、销售面不广、产品结构单

一、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方面。

3、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投入有限

和县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存在“一低两不高”现象:经济总量偏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由于地方经济基础不强,导致泵阀产业科研投入不足,工艺装备较落后,产品的测试能力不匹配。

4、发展较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和县泵阀产业起步虽早,但受体制影响,发展缓慢。近几年企业完成改制后,良好的发展势头初现端倪。而作为装备制造业基础的泵阀产业近期内不可能大规模从长三角地区往中部转移,处于内陆的县域地区在该领域的招商引资难度短期内仍将非常之大。因此,现阶段和县泵阀产业的发展应立足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在吸引外资上做足文章。

三、和县发展泵阀产业的优势

1、泵阀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泵阀产业属于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通用机械协会初步统计,国内规模以上的泵企业约1000家,2007年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38.9%,预计2010年泵行业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30亿元。全国阀门企业总数已发展到4000多家,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阀门制造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阀门厂家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现有产值超亿元的阀门企业近100家,超过5000万的企业有200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5.3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3.41%。泵阀行业经济运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大有可为。

2、泵阀产业投资少,门槛低,适合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相对于石油化工、电子、钢铁行业而言,泵阀企业在高技术上的门槛较低,投资少,见效快,通常2000~3000万投资即可兴办一家上规模的生产企业。泵阀种类繁多,市场广阔,技术来源广泛,如有一两个基本对路的拳头产品,企业足可生存并获得发展,特别适合民营企业和个人创业以及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国内钢铁材料供应一直十分稳定,不存在原材料短缺的隐患。同时泵阀制造强调产业协作与配套,适合集群发展,集群度越高,生产成本越低,产品质量有保证,市场影响越大。

3、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机械制造业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依据中国通用机械“十一五”发展规划,我国正在实施“突出重点、发展大企业以及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形成多种经济体制的并行”发展战略。我省为振兴“十一五”机械工业也提出了“自主创新、壮大特色、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的发展方针,坚持“自主创新、扶优扶强、全面创业、发展产业集群、东向发展、国际化以及人才兴业”等发展战略,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800亿元,平均年增长28%。作为沿江工业带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巢湖市明确提出发展含山、和县铸造与泵阀产业集群,形成“产值40亿元的铸件、泵阀生产能力”。

和县县委、县政府更是重视泵阀产业集群的发展,2008年专门成立了“和县泵阀产业集群建设领导组”,将泵阀为主体的机电制造业纳入“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力争“十一五”末行业产值达到25亿元。

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全力推进为和县泵阀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4、多元化模式的现有泵阀产业基础优势

和县泵阀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技术、生产、销售都有一定基础,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较好的市场空间。渣浆泵、双吸泵、多级泵等主导产品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这些产品也是我国泵行业的主流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阀门产品绝大部分外销,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销售渠道完备,泵生产企业在全国设有几十个办事处,在钢铁、煤矿、冶金等领域有较好的销售基础。

5、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与环境优势

和县是安徽东大门,紧邻南京、芜湖、马鞍山三大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和县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县65万人口,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每年来自本地区的院校毕业生3000多人,县内还有5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培训技术工人2500多人。

和县自古就崇尚文化,民风淳朴、以和为贵,是2007年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全国文化、教育、科技、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矿石、白云石等十几种,其中已探明煤储量 400 多万吨,白云石 3 亿多吨,铁矿石1.6亿吨,且开采条件较好,属品位较高适宜冶炼的富矿,保证了泵阀产业需要的原料毛坯尤其是铸铁的供应。

四、结束语

为了打造和县泵阀产业基地,和县政府多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推进工作。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县泵阀产业发展,和县政府已编制了泵阀产业发展规划,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际国内泵阀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和县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和县泵阀产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产业配套,培育特色,必将实现和县泵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泵阀产业集群。

黄汪平,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流体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流体机械产品研发与行业管理工作,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陆兴培,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安徽科技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委、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组成员,多年从事科研管理和规划制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 篇二

1 现状与特点

1.1 现状

泰和县位于赣中南吉泰盆地腹部, 井冈山脚下, 全县国土面积2 680.69 km2, 辖22个乡镇、2个垦殖场, 总人口54.0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3.65万人。县内大广高速、泉南高速、105、319国道纵横交汇, 京九铁路穿境而过, 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 气候温暖, 阳光充足, 饲草资源丰富, 是全国首批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泰和县从1976年起就开始引进外来良种公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 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是全省开展牛改工作较早的县, 也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牛改工作长期坚持从未间断的县。1996年被列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和全省肉牛产业化重点县, 2007年又继续被列为全省“三大产业”推进计划的12个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 2008年列为全县四大“富民产业”。据统计, 2013年前三季度全县肉牛饲养量达30.88万头, 出栏肉牛11.6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8.05%和25.4%。

1.2 特点

泰和县肉牛生产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饲草资源和扎实的工作基础,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2.1 政策扶持成效明显。

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泰和县肉牛产业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出台了一系列建设肉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优惠政策, 在用地、资金、税收、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二是资金扶持。县财政每年安排肉牛产业化资金100万元, 专门用于扶持冷配点和示范村建设、杂交母牛保护、专业合作社、人工种草、规模养殖场以及创品牌产品等方面的奖补, 养牛业逐步实现由散养传统粗放型向集约育肥商品型转变, 肉牛养殖基本实现了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圈养方向转变。

1.2.2 牛改冷配量大面广。

自1976年开展牛改工作以来, 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县19个乡镇63个冷配点的肉牛改良技术服务网络, 建立了一支专职牛改技术队伍, 专职牛改输精员达70多人。为切实加快牛改步伐, 一方面强化牛改输精员管理, 实行年度考核, 通过竞争上岗, 择优劣汰, 提高牛改输精员业务技术水平, 确保母牛受胎率达85%以上;另一方面, 在牛改重点乡镇设立流动冷配点, 公布牛改输精员联系电话, 极大地方便了农户牵牛配种, 扩大了牛改冷配面, 提高了牛改冷配量。多年来, 全县每年冷配母牛达5万多头, 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牛改工作先进县、肉牛生产先进县和牛业生产先进县。

1.2.3 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按照“突出引进、注重示范、加快推广、积极创新”的思路, 大力推广畜禽良种、配方饲料、青贮氨化、人工授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畜牧实用技术, 草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1.2.4 品种结构逐步优化。

多年来, 该县不断加大牛改工作力度, 通过引进德系西门塔尔冻精改良, 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同时, 动员和鼓励农户卖公牛留母牛, 特别是保护好杂交母牛, 扩大良种母牛群。全县三元杂交肉牛繁育比例达到50%以上, 四元杂交肉牛繁育比例达20%以上, 优质肉牛的培育, 进一步提升了养牛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杂交母牛保护工作难度大

近年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 农民养牛为耕田的意识逐渐降低, 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 导致许多农户将杂交母牛宰杀或卖掉, 母牛保护难度加大, 犊牛供应严重不足, 犊牛繁殖已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肉牛生产标准化水平低

现有的肉牛养殖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生产标准化水平低、粪污排放随意性大、疫病防控意识不强、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因此, 其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影响了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3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技术培训、科技推广、饲料种植和畜产品监测等配套技术服务同样需要政府资金投入, 而目前政府对产业扶持的资金投入数额有限, 产业发展壮大亟需大量资金。

2.4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泰和县肉牛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少, 目前仅有和泰实业一家, 只有屠宰生产线, 缺少研发生产加工附加值高的适销对路产品, 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品牌企业和产品, 难以形成对产业发展有效带动的作用。在本地市场, 以手工屠宰销售鲜牛肉为主, 区外市场以销售活牛为主, 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 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抑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3 发展肉牛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突出区域比较优势,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 加快肉牛改良步伐, 做大母牛群基地, 改良母牛品质, 提高肉牛个体生产水平;另一方面, 必须坚持以清洁生产为重点,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小区, 着力整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排放, 做到粪污处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最终实现无害化, 同时建立和完善肉牛专业市场, 培植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订单生产, 积极开拓外销市场, 搞活市场流通, 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提升肉牛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肉牛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着眼于全县养牛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肉牛产业过程中, 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

3.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产业推进力度

一要成立组织机构。县、乡两级要成立“肉牛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一系列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将肉牛生产列入新农村建设和乡镇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 真正把肉牛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县富民工程来抓。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国家、省、市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 建议启动肉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 县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肉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新增牛改冷配点和器械设备购置;县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要向种草养牛倾斜, 特别是对人工种草和杂交母牛保护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3.2 坚持合理布局, 创新发展方式

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来审视肉牛产业的发展, 建设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必须按照畜禽清洁生产要求, 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人畜分离。要转变发展方式, 积极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 引导养殖户向可养区和优势区集中, 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切实提升肉牛产业发展水平。

3.3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肉牛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要注重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的引进、组装配套和综合输入, 推动产业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 根据养殖户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攻关, 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和栏舍设施设备的优化配置建设等生产技术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力度, 加大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 通过畜牧兽医部门科技入户推广应用, 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

3.4 强化繁育体系建设, 加大肉牛改良力度

一要扩大基础母牛群。母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肉牛繁育体系建设的关键, 建议出台能繁母牛补贴政策, 积极开展能繁母牛保险工作, 努力探索并制定出一套适应能繁母牛的保险制度和保费补贴办法, 建立保护母牛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保护杂交母牛。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扶持资金, 强化肉牛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增加牛改冷配点, 狠抓劣种公牛淘汰工作, 切实选留和保护杂交母牛, 积极开展三元杂交和四元杂交, 推进良种繁育工作进一步开展, 逐步实现全县母牛全改良。

3.5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 提高肉牛饲养水平

发展肉牛产业, 饲料须先行。要广辟饲料来源, 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一方面, 要切实抓好草山草坡的改良和综合开发利用, 引导养牛专业户承包荒山、荒坡, 建立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另一方面, 要因地制宜, “引草入田”, 重点抓好利用荒田和秋冬闲田种草工作, 大力发展草粮轮作, 推广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生产模式, 加快饲草饲料资源的利用步伐, 大力推广青贮甘蔗梢、稻草等农作物氨化养牛。同时, 要加强质量监管, 确保饲料安全, 提高肉牛养殖综合水平。

3.6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 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

3.关于花卉产业的调查报告 篇三

【摘要】我国的花卉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在逐步地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1984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有1.4万hm2,1997年增为8.6万hm2,2000年达到14.8万hm2;花卉产值由1984年的6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96亿元,我国的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据农业部发布的我国花卉产业统计报表,1998年出口额为3500万美元,1999年为2865.9万美元,2000年为2800万美元,2001年为8003.38万美元。花卉出口产品结构为:鲜切花以菊花、月季、百合、花烛等为主,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仅云南省2001年出口额达1540万美元,2002年前10个月就超过2000万美元;切叶主要有杨桐、棂木、富贵竹,出口日本、美国等地;观赏苗木出口以红枫、鸡爪槭、竹类、白玉兰等为主。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鲜切花和切叶出口额占花卉总出口额的13%,观赏苗木占10%,盆栽植物占70%。总体来说,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2001年全国花卉进口额约30亿元。

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二、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序低

2001年国内花卉消费量较上年增长21.2%。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较世界花卉消费量平均水平高10%。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2000年为14.8万hm2,有花卉生产企业21975个,但大中型企业仅占11.2%。我国花卉产业每公顷平均产值仅是荷兰的1.7%,以色列的5.9%,哥伦比亚的7.7%。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卉及园林机械和园艺工具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金额逐年上升,在1999年北京地区进口花卉有1000万美元,2001年北京进口盆花达400万盆,近

2000万美元。2001年国内进口花肥、花药、园艺工具及园林机械的金额近1000万美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进口种子达5000万人民币。特别是入世后,关税下调,进口花卉的优质优价,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将给民族花卉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2.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

花卉产业上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全国共有2万多个花卉企业,42万户花农,从业人员146万人,但从业人员中只有4.6万名技术员,占从业人员的3%,平均每户有从业人员3~4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较难,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世贸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花卉贸易出口额超过74亿美元。产品结构为:鲜切花占60%,小盆花占30%,观叶植物占10%,其中鲜切花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鲜切花生产占产业的60%以上。近10年来,国内鲜切花和盆花生产虽然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00年花卉产业种植比例资料表明:草坪、种子、种球、观赏苗木生产占花卉总生产面积的56%,切花切叶仅占7%,盆栽植物占13%;绿化苗木、草皮、观叶植物占国内花卉产值的80%以上。国内花卉生产面积是世界总生产面积的1/3,而切花生产总量仅为国际市场的3%。这与当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形成很大反差,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劳力资源优势,还需要大力发展切花和盆花产业。

3.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花卉生产和需求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花卉消费常处于“南花北调”状态。目前,花卉流通体系尚不健全,花卉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为: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花卉产销结合,花卉流通量较小,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加之缺乏先进的花卉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及花卉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评估难,优质优价难实现,影响花卉的国内外贸易。现在全国有近800个花卉批发市场,南方建成有2个花卉拍卖中心,最大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预计每天可成交300万-400万枝鲜切花,可解决南花的国内流通问题,但要与国际花卉贸易接轨,扩大我国花卉的出口,还要不断地完善流通体系。

4.缺乏生产标准化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内花卉生产标准化的有关法规,国内花卉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技术,如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鲜、贮运及包装等技术落后,加之对国际花卉贸已要求的技术信息缺乏了解,造成我国花卉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如美国规定进口的盆景生产只准用泥炭、火山岩等介质,使我国用天然泥土栽培的盆景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花卉生产标准化成为入世后我国花卉国际贸易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从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花卉生产具有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由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具有植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劳力资源三大优势,气候类型丰富,可生产的花卉种类多样;花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稀的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有着发展特色花卉的种质基础,具有巨大的花卉开发利用潜力;我国劳力充足而廉价,土地价格较低,有发展成品花卉的优越条件。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正确定位花

卉产业发展的方向,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花卉市场信息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流通体系,培育规范化的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良性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解决供需矛盾,抓住发展契机,扩大花卉出口创汇,就一定能促使民族花卉产业走向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说,当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劳动力资源、气候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花卉企业进行投资,带动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2)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将重心转移到鲜切花和盆花发展上来,突出特色产品,创立品牌。在大力扶持鲜切花产业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

(3)对季节性生产出口的花卉,应加强花卉产业的信息管理,科学地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生产,了解国外贸易的技术要求和惯例,把握时机,扩大产品的出口创汇,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4)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花卉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如荷兰的专业农业合作社管理制度、日本的农协组织管理体制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效益,花卉产销分工协作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推行的公司+企业+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5)加强对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花卉新品种,走花卉产品特色化的道路。

(6)健全花卉产品的流通体系,扩大花卉的市场流通量,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于2001年4月实施的《主要花卉产品等级》条例,加强对花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花卉市场的公平竞争、优质优价。

(7)建立花卉信息网络,对花卉生产进行指导,规范市场体制,正确引导消费,充分了解国内外花卉产业信息动态,把握市场机会。

(8)加强对花卉品牌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市场竞争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9)制定国内花卉生产统一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过程,结合国际贸易的产品质量要求,对花卉生产方式、采后处理技术、包装标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与国际贸易接轨。

07园林(2)班

4.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发展 篇四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111070139李斌

摘要: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在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情谊交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前景

花卉不仅是构成现代环境不可缺少的特殊媒介物,而且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品位和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花卉业既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新的兴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下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1.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1.1概述:

云南自九十年代初进行商品花卉开发至今,花卉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1999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935亩,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37个大中城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鲜切花市场,并开始规模化进入东南亚、东亚市场,已形成以温带鲜切花生产为龙头,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地扩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云南鲜切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自控温室大棚;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和一些自发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昆明尚义街鲜花批发市场、宜良端午节花市等。全省共有花卉生产企业283家,其中鲜切花生产企业79家,约10000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

1.2 优势:

1.1.1 种质资源优势

云南北高南低的地势,错综复杂的地形,印度洋西南季风、南太平洋东南季风及青藏高原气团的交替影响,形成了包含从热带到极地各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1 7000种高等植物,野生观赏植物有2500多种,八大名花享有盛名,还有众多的国兰野生种,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子基因库,这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优势。

1.1.2 气候资源优势

云南省地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具有可周年生产花卉的优势,同时在品种结构和上市时间方面调剂的余地很大。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大的灾害性极端气候,特别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更是四季如春,十分有利于鲜切花周年种植和均衡生产,是我国少有的鲜切花生产的最适宜区,世界上主要的鲜花类在这里都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1.1.3 人力资源优势

花卉是鲜活产品,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云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2002年全省乡村劳动力1990.44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75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37.68%。

劳动力充足,加上地方特色花卉产区种植花卉史历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花技艺和经验,因此在花卉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保证了花卉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花卉产业,这也为云南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条件。加之云南省土地、人工资源廉价而丰富,构成了云南省发展花卉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

1.1.4 区位优势

云南沟通着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三大市场(中国、东南亚、南亚),具有悠久的口岸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陆、水、空全方位开放的口岸网络,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省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前沿,区位优势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云南的区位优势,给“云花”的出口提供了多条通道,也带动了我国乃至东南亚、南亚地区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

1.1.5 产业优势

从1994年以来,云南省鲜切花产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的水平,“云南鲜花”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云花在国际花卉产业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在国际花卉产业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像丽都、海宇园艺、杨月季等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花卉企业。

根据云南的地理和区位特点,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生产区,以西双版纳为主的滇西南热带花卉生产区,以迪庆、丽江为主的滇西北高山花卉、球根类花卉生产区。目前,鲜切花重点布局在昆明市的呈贡县、官渡区、嵩明县、安宁市,玉溪市的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曲靖市、楚雄州和红河州靠近昆明、交通便利、生产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盆花以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为重点;球根类花卉以丽江和迪庆为重点;花卉制种以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为主。品种布局上,形成了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切花、观叶植物及寒带球根育种几大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格局,区域和产品布局日趋合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种植、营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云南花卉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配套产业齐全的产业体系,为花卉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6 产业优势

云南与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三国接壤或临近,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地理条件。40余条国内外航线的开通,为花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云南省的花卉出口量逐年增加,鲜切花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在蝴蝶兰批量进入北美市场的基础上,出口北美的花卉品种、数量都有较大突破。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市场在已有突破的情况下,正努力扩大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

1.3 劣势

1.3.1 品种单

一、落后,科技含量低

世界花卉消费市场目前的总体趋势是消费正由传统花卉日渐转向新优花卉。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较晚,育种能力不强,导致新优品种严重匮乏。我国花卉出口的类别主要有鲜切花、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干花以及蝴蝶兰、康乃馨半成品和原产于我国的花卉种子,大都属于低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种老化,无法占领国外高端产品市场。虽然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利润率却很低。以出口日本为例,我国康乃馨的出口量占日本康乃馨市场的第二位,但价格却一直徘徊在哥伦比亚产品的1/3价位,主要原因就是品种落后。

云南花卉资源十分丰富,而花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大规模商品化种植的花卉品种几乎全部靠进口。加入WTO后,外商处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国际市场的控制,不愿把优质品种输入到专利品种很难得到保护的云南以确保其技术优势,这是制约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长远看,要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不可能再靠引进花卉品种来维持我省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1.3.2 产业化水平低

从产业化程度上看,中国花卉企业呈现“多、散、小、差”,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多,规模小,花农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差。

我省花卉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产品无商标,品牌几乎没有。缺乏宏观指导,从众心理比较普遍,生产靠摸索,管理靠感觉,赚钱靠运气。社会化服务水平差,组织化程度低。花农从生产资料的采购到产品销售都靠自己来完成,使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益低,交易创新就更困难了。

1.3.3 花卉保鲜技术落后

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可以做到边采收边消毒,然后将采收的鲜花运到采后中心处理,“保鲜”时间长。而我省由于无法做到田间边采收边消毒,大多只作初级采用处理,未形成标准化、现代化、全程化、产业化采后处理运作模式,大大降低了我省鲜切花的保鲜度、瓶插时间、正品率及鲜花品质,也影响了出口花卉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打造国际花卉市场接轨的云南出口花卉采后处理与流通体系也势在必行。

1.3.4 物流系统落后

机场不能为花卉物流的运作提供一个顺畅的平台:① 机场不能提供冷藏环境,并且因为等待装机等时间的存在,花卉往往只能暴露在露天,从而对花卉的品质造成了极大操作使得一批花卉需要三次开箱及再包装,对花卉的品质影响严重。而且各环节不能连续在白天操作,致使鲜切花必须在断根的情况下渡过两夜,徒然增加了重新插水、重新包装的环节的损害。②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使得花卉损毁严重。③花卉与其它一些鲜活易腐物品放置。

冷链运作极不完善。在花卉的运输过程中,目前的大多数物流企业还不能提供冷链物流来满足花卉物流的需要,从而使得花卉在运输过程中往往是在常温的情况下进行的。

缺乏统一协调,各流程空间位置分散。对于出口花卉,由于办理交易、熏蒸、检验检疫、报关的各部门分散于昆明市区及县区的各个地点,在空间位置上过于分散,以及各部门办事效率存在差异,使得很多时间耽误在路上,如果堵车甚至遭遇误机,造成巨大损失。并且办理程序只能在白天上班时间进行,办事位置的分散造成了大量过夜时间的耽搁。

花卉物流系统缺乏整体性的流程优化。对于云南目前的花卉物流系统来说,花卉的运输流程都是从生产地到斗南花卉集散中心,交易之后再运往机场,而出口花卉还要通过检验 检疫和海关部门。总体上来说,中间的环节较多,时间也较长,致使花卉物流运作的流程较繁琐。也正是因为整体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环节的非连续性。

2.云南花卉产业的前景

2.1 细分花卉产品,扩大产业链

现代花卉业早已突破了传统种植业范畴,辐射到农药、肥料、基质、设施、设备等相关工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多行业,已由小农生产方式发展为环节相互联接、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价值链体系,因此,应培育花卉消费市场,引导消费,创新消费,帮助和鼓励企业细分市场,延伸市场,运用产业链成果,提供多级产品。根据目前花卉产品结构和消费形式,我们可以把花卉产品细分为几大类:观赏花卉、园艺花卉、餐饮花卉、装饰花卉、礼品花卉、药用花卉、保健花卉等等。在这些大类下,还可进一步细分。

2.2 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利用滇中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比较集中,技术力量雄厚,信息网络发达的有利条件,根据花卉产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重点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市场营销人才,特别是国际市场专业营销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应用技术推广人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争取通过5~8年的时间,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

云南花卉人才资料信息档案库,收录国内外、省内外有关花卉人才资料,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聘请国内外、省内外有经验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组成具有把握国际、国内花卉发展潮流的花卉产业专家顾问组,定期对花卉产业提供咨询建议。比如我省引进的花卉育种高端人才包满珠博士就“云南主要切花资源收集及品种培育”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有助于提升我省花卉领域的研发能力,所以须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

2.3 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力度

积极参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一些花卉出口国家集中市场的交易,借助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的实施,推动云花产品向周边国家出口。根据地缘市场的优势,重点从东南亚国家和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市场入手,巩固和加强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渗透,不断通过这些市场的功能和影响力,扩大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同时,注意组建针对国际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法律诉讼,注重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维护云南花卉企业的合法权利。

2.4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切实用好用活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和花卉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扩大优质鲜切花规模、地方特色花卉发展和解决制约产业加快发展的优良品种研发、物流条件改善、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并要根据今后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花卉产业发展的投入。各州(市)、县(市、区)要根据花卉产业发展的重点,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花卉产业发展。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银政、银企有效合作,把扶持花卉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之一,创新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加速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地方融资环境,为花卉产业的发展创造便利、稳定和多渠道的融资条件。

2.5 加强区域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

在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统一协调下,建立州、市级花卉产业联合会,通过联合会对花卉生产、经营和流通服务进行指导管理,弱化行政干预,加强服务,结合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引导花农走联合协作的道路,形成一批代表花农利益的专业协作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为花农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使花农从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专业化的花卉生产当中。

2.6 建立和完善花卉外运绿色通道

5.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项目书 篇五

一、项目建设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1、项目名称和主管单位

项目名称: **县天蓝地绿苗木花卉合作社

项目地址: 千岭中心村田铺、北咀、何屋、高屋、汪屋组

经营范围:苗木花卉种植、销售

项目负责人:石玉华

项目单位:千岭村委员会

项目主管单位:**县农业委

2、概况:

千岭村位于**县东南部,坐落于千岭乡中部,北于千岭乡**街相邻,南接九庙村,东面紧依木梓村,西面是平岗村;省道宿复公路横穿其村,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594公顷,926户,3448个人口。主要以原始粮食、棉花为主产业,2012年农人均纯收入3600元。2013年,千岭村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中心村涉及田铺、北咀、何屋、高屋、汪屋等五个自然组,共191户(含新建85户),854人。

3、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绿化美化及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苗木花卉。特别是我省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强势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创建 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园区、森林通道、森林街道、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营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十创活动而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大量绿化苗木。这些都将对我县的苗木花卉产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是:规模小、分散。我村将依托**清豪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无销售后顾之忧,具有项目投资必要性和可行性。

苗木花卉合作社:主要引导周边农户以土地流转形式入社,种植名贵苗木花卉,结合市场调研、政策扶持、市场销量需求量大,有很好的的发展前景。

二、市场初步预测

千岭村是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县25个中心村之一,落实五大工程建设的产业发展,开展兴业富民,不断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切实贯彻落实美好乡村建设的后续长期维护机制,示范带动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目前,市场上名贵品种不全,需求量大,行情逐渐看好。

1、消费量越来越大。

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3、市场价格稳步有升,发展空间较大。

4、苗木种植效益稳定,数量的增加与社会需要增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之成为广大农民投资小、无风险、见效快、效益稳且变废为宝的种植项目。这一巨大商机,有望做大做强。

5、不断丰富群众休闲活动,观光园可以随时提供周边群众和爱好花卉的人士观光。

3、项目实施初步方案

1、建设内容

建设工程:田铺、北咀、何屋、汪屋、高屋共流转土地160亩。建立观光园、产业园

2、建设进度

本项目建设进度快,首先上报材料,申请批准立项,自2月开始种苗木。

4、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概算

租地费用:旱地90亩,每亩、每年400元,三年一付需资金10.8万元。水田70亩,每亩、每年500元,三年一付需资金10.5万元,合计21.3万元;

栽种苗木:香樟、红叶石楠、桂花等品种资金测算55万元

土地整理、道路、灌溉设施、电、管理用房、栽种人工、维护管理等费用31.6万元

2、资金措施

根据测算,本项目共需资金107.9万元,申请上级扶持资金解决20万元,美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和群众土地入社形式等解决剩余不足资金。

5、财务评价

1、成本估算

项目建设后,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辐射帮带作用。所在之处,可以以他们为龙头,逐渐能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为种植产业化的发展打下基础。

2、财务评价

6.对泰和县发展养蜂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1 基本情况

1.1 资源优势

泰和县地处赣中南吉泰盆地腹部,井冈山脚下,全县土地面积2 660.15 km2,辖22个乡镇、2个垦殖场,总人口55.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33万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对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十分有利。全县森林覆盖率60%以上,其中碧溪、桥头、禾市、上模、沙村、水槎、上圯、老营盘、中龙、小龙等山区乡镇的各种用材林、经济林和观赏林自然生长密度大,绿色植被覆盖率高,是全县林业和油茶的主产乡镇;冬油菜和各种果树花木几乎遍布全县,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蜜源丰富,花蜜含糖量高,而且远离闹市区,没有污染,气候温和,风调雨顺,非常适宜蜜蜂养殖。

1.2 目前养殖现状

2012年全县养蜂数量6 000多箱,年产蜂蜜超过200t,其中养蜂主要分布在万合、老营盘、中龙、水槎、上圯、螺溪等乡镇。据养蜂户介绍,泰和县目前养殖的蜜蜂品种主要是中蜂和意蜂,规模较小、地点相对固定的养蜂户主要以中蜂饲养为主,季节性移居养殖的养蜂户主要以意蜂饲养为主。因2012年气候十分异常,许多蜜源植物的盛花期恰逢冰霜雪冻、气候寒冷,或者倾盆大雨,错过了花期,给蜜蜂采食蜜源造成巨大困难,人工补助饲养费用高,养蜂成本高,养殖效益一度下滑。正常年情下,一箱蜜蜂购买费约500元左右,休闲期饲养及采蜜期补助饲养用白糖和蜂蜜等费用年约300元,人工及运费等其他费用约250元,整个采蜜期大约7个月,正常年份可采蜂蜜达30 kg以上,按正常年份原蜜销售价35元/kg计算,一箱蜜蜂整个采蜜期销售收入可达1 050元,由于蜜蜂自身可以无限期繁殖,如购置费用不计入年成本的话,保守估算,一箱蜜蜂一个采蜜期可获利500元,如果按100箱饲养规模计算,则一年的养蜂收入可达5万元,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2 当前养蜂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饲养技术缺乏

大部分养蜂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能力较差,生产水平不高,有文化、懂新技术的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养蜂队伍后备人才十分匮乏。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缺乏有效药物,蜂螨病等病虫害得不到有效根治。采蜜期饲养管理不到位,饲养模式陈旧,缺乏技术,采蜜效率低。

2.2 管理水平低

由于蜂农以散养为主,新技术传播推广比较缓慢,蜜蜂养殖管理仍然是传统的有机作业方式,对蜂产品的获取仍使用传统的采集手段,各个环节缺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水平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举家迁移的季节性养蜂户缺少必要的、科学的交通运输工具,蜂箱搬迁存在一定难度。

2.3 蜂产品价格得不到提升

泰和县缺少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没有得到延伸,阻碍了养蜂业的发展,大多数养蜂户将原蜜和蜂王浆就地零星销售,降低了养蜂效益。同时,国家对蜂产品的生产和购买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对蜂产品购买与销售缺乏有效的检验手段,不能按质论价,影响蜂农养蜂积极性。

2.4 产业化程度低

养蜂户大多数是以传统饲养为主的当地农民,规模小,饲养分散,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效益不明显。由于受传统饲养模式的影响,不了解蜜蜂授粉能提高作物产量,缺乏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念,一方面,当地农户禁止季节性移居养殖的养蜂户在其作物地周围放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大量依赖农药、化肥和生长素,除草剂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致使授粉蜂群死亡,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同时,工业用地和城市扩张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蜜源植物慢慢萎缩,成为制约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影响了养蜂业的规模发展。

3 发展养蜂业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保健意识也在不断转变,日常消费所追求的是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养蜂业的宣传,提高全民思想意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调动养蜂积极性。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普及蜂产品知识,积极宣传蜂产品的保健作用,尤其要大力宣传蜜蜂授粉能使农作物增产、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使蜜蜂授粉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社会所认同,营造发展养蜂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3.2 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业产品

养蜂业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不占耕地、不用粮食、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的传统产业,在解决农村就业、减轻土地压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蜂业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要高度重视,把养蜂业当作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建养蜂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更多的养蜂户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从蜂产品源头抓起,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纯天然、无公害的蜂产品品牌,申请无公害产品认证。一方面要抢占市场制高点,实行品牌战略,及时注册品牌,取得品牌商标及相应的品牌标识,制定品牌的具体标准,切实保护和规范运用自己的商标,提高品牌市场知名度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养蜂户品牌标准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引导养蜂户科学养殖、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品牌标准。同时,县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定期对上市蜂产品的浓度、杂质、蔗糖含量、重金属污染、抗生素含量等综合指标进行抽样检查,合格率不达标者立即下架封存,并追究有关生产厂家的责任;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蜂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和严厉打击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制假售假行为,避免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乱真现象发生,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来维护品牌效益。

3.3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模养殖

7.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 篇七

---2011年农村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安宁街道党工委安宁街道办事处

安宁街道办事处位于南宁市西北部,交通便利,多路公交车接通到本办各村中,全办农业生产收入主要靠种植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生产。特别是花卉苗木生产是近几年来生产结构调整后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点,其中,种植草皮已经成路西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收入来源。2010年全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560亩,产值2816万元。其中草皮种植1560亩,产值1482万元,收入1068万元。2010年路西村草皮的农户达385户,种植面积1450亩,收入993万元。户均收入达2.65万元,仅草皮收入一项实现全村人均收入1850元(全村人均纯收入4632元)。现在路西村已成为南宁市名副其实的“草皮村”。

一、政府推动发展,突出特色搞调整

安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发展草皮种植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帮助路西村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由以前的全面发展调整为以花卉苗木为重点产业的新思路,把发展草皮生产变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党工委书记亲自到路西村挂点,办事处主任亲自组织相关技术、销售人员到村

1中指导生产落实产后销售。年初把发展的目标层层分解到包村干部和村队干,把路西村规划为草皮生产示范基地来重点发展。办事处还组织路西村花木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到外地先进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并为社员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使草皮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值不断提高。

二、加强技术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增产增收

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发展草皮生产初期,由于是新生事物,许多农民不了解草皮的生产特性,不懂栽培管理技术,城区政府和办事处聘请广西农科院等有关专家,及时给农民进行培训。到田间,到地头面对面、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了解草皮生产的全程技术,一户带几户,组织户学户、户帮户的技术学习,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15场次,参加培训的农户达1650人次,每种植户都参加3次以上的技术培训。在草皮生产的管理期间,办事处农业服务站常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发现技术上的问题指导农户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引进马尼拉等草皮新品种,扩大销售范围。在整地除杂草,防治病虫害等生产技术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使亩产量由2008年的1800平方米提高到现在3600平方米。亩收入由2008年3860元到现在的6850元,使草皮生产得到持续良性发展。

三、扩大宣传,齐心合力促销售

(一)、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几年来,城区政府、办事处在多种场合大力宣传路西村草皮生产,组织外地老板多次到路西村实地考察草皮生产现场,从不同角度对路西村的草皮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路西村草皮的知名度,使以前草皮易生产难销售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善,销售价格逐年提高。

(二)、利用办事处、村委信息服务网以及报刊等多种方式在发布草皮供求信息吸引外地客商到路西村进行产品收购,扩大流通渠道。由于草皮收购直接到田头,价格公道,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通过宣传,路西村草皮目前已分别销往南宁、广州、北海、桂林等地,路西村草皮现在已是供不应求。

安宁办的草皮(花卉苗木)生产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和先进县区、镇办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路西村花木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指导,使路西草皮在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销售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办花卉苗木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8.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八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 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前段时间,筠连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筠连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区域优化布局尚未形成。我县农业主要体现为畜牧业、粮食产业为主的二元结构,而多年培育的粮、烟、茶、林、蚕桑、蔬菜等产业优势尚不明显。二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力不强。三是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四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人才状况亟需改变。五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六是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民增收存在不确定因素。

为了探索加快筠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初浅的意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业发展认识。县委、县政府在筠连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11115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各镇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各项措施,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实施“两大工程”,优化农业结构区域布局。一要突出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突出烤烟、特色茶业、黄牛产业,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筠连农业的支柱产业。二要突出 1

专业村的发展,形成区域布局,进而形成产业带。三要产业之间相互协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为出发点,种植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四要通过村企互动,以发展企业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五要在规划实施上,有权威性和连续性,规划一经确定,在推进过程中要持之以恒。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电水路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要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加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集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发挥园区作用。三要切实解决发展软环境问题。四要加强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对接、与广大农户的联结机制。

五是加强培育和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围绕“两大工程”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好两大工程规划实施区域内农民群众的科技应用培训工作,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农村乡土人才;要以市场为纽带,引导农民关注市场信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心理承受能力,破除“等、靠、要”等思想。

9.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 篇九

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 园区分为六大功能区:博览园区、娱乐休闲区、婚庆度假区、花卉苗木物流区、科研区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及一个辐射带动区, 总占地面积为28156亩, 是海南省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园区。园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海南省花卉苗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海南打造特色切花切叶基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园区带动了海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周边花卉苗木生产提供了生产示范作用,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 对发展科研、科普、示范、乡村旅游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花卉苗木也作为一个生态性、朝阳性、黄金性的产业而崛起, 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关注。花卉苗木业作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10大行业之一, 已经成为我国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2007年初,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农村建设作出进一步部署, 当年的中央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花卉产业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2009年,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 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启动“绿化宝岛”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海口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2015年海口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保持一流生态, 建设“四宜”城市。2011年, 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政策, 提出将全省划分为北部、南部、中部、西部4个花卉产业区。提出了“十二五”期末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全省花卉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 实现花卉产业年总产值50亿元。2012年六月《海口市绿化宝岛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经十五届市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提出到2015年, 规划实施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河流水库绿化、海防林建设、林业开发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湿地保护工程、盆景花卉与种苗工程等“八项绿化工程”, 构建“绿环围绕、绿色穿插、绿点均布”的绿化格局。

1 必要性分析

海南省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热带花卉作物, 尤其是在冬季, 温暖的气候, 适中的雨量, 特别适合反季节花卉生长, 是个天然的我呢是大棚。海南省花卉产业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 199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底, 海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9.1万亩, 年销售额约为8亿元, 尤其是海南鲜切叶生产站到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一直以来, 海口坚持大力扶持花卉龙头企业的发展。2012年, 海口建设了海南国家兰花产业园和海南国际热带花卉产业园, 将分别打造海南的兰花航母、热带花卉博览园和大型花卉生产基地。

1.1“绿化宝岛”工程建设的需要

“绿化宝岛”行动是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必要成分。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是认真观测、落实海南省委、省政府“绿化宝岛”工程建设部署的重大举措, 是扎实推进“绿化宝岛”工程建设的重要步骤, 是海口市“绿化宝岛”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对海南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建设的锦上添花。

1.2 健全与完善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市场的需要

今年来, 海南的花卉苗木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受环境、资金投入和农村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花卉苗木产业的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如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 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欠缺等。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参考和借鉴了广东顺德陈村和云南昆明斗南的成功模式及市场经验, 打造健全与完善的热带花卉交易平台, 既弥补了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却反专业交易市场和产业链不完善的缺陷, 又规范了海南花卉市场, 推进了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健康发展, 还带动了海南物资产销、包装加工、物流、绿叶等行业的发展。

1.3 产业兴镇、带动农民致富的需要

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位于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红旗镇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城镇, 经济基础薄弱, 人民收入主要靠简单的商品交易和农业, 大多数村落属于生态村, 居住环境比较好, 部分农户种植有少量的花卉, 但尚未形成规模。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项目建设带动了当地农户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 对小型花卉苗木基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了省内优秀的花卉企业入驻, 创造了海南花卉交易市场的龙头;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的交易, 改善当地交通环境, 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振兴海口市红旗镇经济, 保障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群众致富的途径做出了巨大贡献。

1.4 充分发挥海口资源优势, 促进花卉苗木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项目建设以花卉苗木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为前提, 以优质花卉苗木引种驯化、高效栽培等多种生产技术为手段, 以促进花卉苗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根本出发点, 从多方面、多层次提高了海口市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了花卉苗木产业的附加值, 提高了海口市花卉苗木产业的科技含量, 增加了农民收入。

1.5 打造海口国际热带花都的需要

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项目位于海口市红旗镇, 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该区域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自然环境生态优越, 热量丰富, 光站充足, 水资源来源便捷, 职务资源丰富, 非常有利于各类热带花卉的生产。

项目以法律政策为依据, 以市场为导向,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 依托“斗南花卉”的品牌优势, 利用海南的地理气候优势, 在海口市红旗镇建设高标准的及热带花卉苗木研究、标准化示范种植、交易市场、物流、花卉苗木主题生态休闲旅游、国际交流 (海外华文基地) 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热带花卉苗木高新技术产业园, 延伸了花卉苗木产业链, 促进了海口花卉苗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海口打造国际热带花都, 实现花卉苗木与旅游的完美结合做出了贡献, 使海口成为了海南花卉旅游目的地和海口美丽后花园, 成为了海南都市现代化农业最佳示范区。

1.6 促进海口旅游城市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海口市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但景区的美化、城市绿化还有所欠缺。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建立了大型花卉苗木产业园, 培育了大量花卉苗木, 美化、绿化了景点, 提升了城市品位, 改善了海口市生态环境, 促进了海口旅游城市的建设。

构建一个绿色、富裕、文明的国际旅游岛, 城乡一体化是必由之路。海南属于欠发达地区, 其绿色崛起, 绝不是产业空心化、泡沫化。“绿色崛起”主要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以经济崛起为核心, 以文化建设为支撑, 以社会建设为基础, 以政治建设为保障, 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推动海口市红旗镇在青山绿水中形成异军突起和跨越式发展并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优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发展集约、集群、园区化、高科技的新型工业, 做精做优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项目完全符合“绿色崛起”的要求, 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兴镇, 推动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

1.7 响应“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的需要

“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举措, 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项目间接积极响应“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的具体行动。项目区虽不在“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项目”范围之内, 但与其相毗邻, 因此, 该项目对增加海口市的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带动“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SWOT分析

2.1 有利条件 (S)

2.1.1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项目区地处低纬, 书热带季风性气候, 年平均日照2225h, 年平均气温23.8℃, 年平均降水量1691mm, , 冬季气候温凉, 无严寒, 夏少酷暑, 冬春季节有阵冷, 春暖回升快, 终年无霜雪, 降水量适中, 具备了发展热带、亚热带花卉苗木的良好条件, 适宜反季节花卉生长。项目区土地肥沃, 地势平坦, 非常适宜热带花卉作物的种植。

2.1.2 丰富的花卉苗木种质资源

海南是个“天然大温室”, 中部又是山区, 有相当丰富的花卉苗木品种资源。在海口地区发现能作观赏植物开发的花卉苗木种质有859种, 其中, 海南特有种47种, 均高于华南很多地区。经过调研, 海口市主要花卉品种有切花切叶类植物:红掌、石斛兰、蝴蝶兰、舞女兰、黄金鸟、小鸟蕉、大红鸟、闭鞘姜、红花姜、鹤望兰、姜荷花、瓷玫瑰、散尾葵、龟背竹、春羽、巴西铁、苏铁、彩色朱蕉、鱼尾葵、富贵竹、洒金榕、天门冬等, 产品处供应国内市场外, 远销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及较高的生产产值, 多年来一直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中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蔓绿绒类、龙血树类、棕榈类、鹅掌柴类、天南星科类、竹芋类、美人蕉科、旅人蕉科、木棉科、大戟科、凤梨科和洋兰科等, 这些植物品种在海口地区种植成活率高、生长快、观赏性强、价格和市场前景好。

2.1.3 政府支持

政府对发展花卉苗木的高度重视为花卉苗木产业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 海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政策, 包括创办出专业特色产业花卉苗木示范基地, 形成优势明显的主导产品和比较健全的生产、科研、贮运、销售、信息相结合的发展体系;实施花卉苗木科研项目, 开展热带花卉苗木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等课题研究;对海南花卉苗木种质清查和收集、保存, 建立海南花卉苗木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实现资源的数据共享;针对海南重点发展的集中热带花卉苗木 (如热带兰、红掌、鹤蕉、观赏凤梨、切叶植物、绿化苗木类等) , 从收集、保存的资源中, 筛选出适宜海南地区规模化生产的、受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 直接进行推广应用。

2007年通过的《海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和《海口市花卉产业发展规划》有助于优化花卉苗木区域产业布局, 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 保障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1.4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区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中部的红旗镇, 距离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约二十公里, 在海榆东线34km处, 在海榆东线和横向区级道路的交界处, 紧邻花卉世界组团, 区委优势非常明显。

2.1.5 公司实力雄厚

海南荣丰花卉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好产业综合开发的大型企业, 由荣丰 (集团) 控股有限公司注资成立。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于2010年进军花卉产业, 控股了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昆明斗南花卉”集团, 成为该集团最大股东。公司借助“斗南花卉”和“陈村花卉”成功的销售模式、成熟的物流模式与及时的市场信息反馈模式, 打造集花卉苗木生产示范、物流贸易、休闲旅游、园艺博览、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热带花卉苗木高新技术产业园。

2.2 劣势方面 (W)

2.2.1 土地征用困难

目前项目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土地的征用, 尚有一部分农民不理解本项目所蕴藏的巨大利益, 在项目区内存在着过多的基本农田, 分布不均匀, 给项目的区划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2.2 缺乏行业管理与扶持

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尚未形成清晰的产业政策, 对花卉苗木产业的宏观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花卉苗木生长长期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 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调控, 缺乏必要的导向性投资, 发展盲目性较大, 市场无序竞争问题突出。

2.2.3 花卉苗木生产技术水品低

花卉苗木生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匮乏, 科研投资少, 科技进步迟缓, 花卉苗木产业技术力量不足, 新品种开发滞后, 导致产品质量低、品种少、成本高、色泽差。

2.2.4 流通体系不健全

花卉苗木产业未形成生产基地、加工、储存运输、批发市场、超市、鲜花速递、零售花店互联的完善流通网络。产品快速流通, 优质, 优价, 难以实现, 影响了花卉的岛外贸易。

2.3 面临的机遇 (O)

2.3.1 宏观政策支持

2010年1月以来,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际旅游岛”、“绿化宝岛”、“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一系列重大政策为该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3.2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花卉产业涉及旅游、环保、商业、运输等众多生产领域, 产业发展前景巨大。花卉产品成为贸易的大宗商品以来, 大受消费者青睐, 销售量以年均15个百分点的比率递增。从调研的数据来看, 当前世界花卉的贸易额逐步增加, 预测到2015年全球对花卉贸易额将突破一万亿美元, 市场潜力巨大。

2.3.3 海南现有花卉企业自身发展不足

海南现有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大多“散、小、差”, 未形成规模经营, 生产资金缺乏, 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简陋, 技术装备落后, 集约化程度不高, 产品缺乏竞争力。缺乏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 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缺乏完善的市场网络, 市场开拓能力较差。花卉苗木行业缺少专业化的花卉苗木销售龙头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 既满足不了国际市场对鲜花、苗木批量和品质的要求, 花卉苗木企业的国内市场又比较分散, 对外形不成同意的品牌, 这既给本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机会, 也为海南荣丰花卉有限公司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公司实力发展成为海南省花卉苗木行业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可能。

2.3.4 网络营销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电子商务的兴起,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它将大大缩短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求连的距离,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网络营销的优点:全天候24小时的经营时间、无店铺和低库存的经营方式、精简化的营销环节、广阔的经营空间。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电子交易平台, 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 促进海南花卉的流通, 壮大市场。

2.4 挑战 (T)

2.4.1 竞争对手强大

海南花卉苗木产业起步晚, 发展速度慢, 就国内市场看, 花卉苗木年销售额巨大, 二广东顺德花卉和云南昆明斗南花卉发展比较成熟, 已经形成两个致命品牌, 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海南花卉苗木市场份额则比较低。

市场的放开和自由贸易虽然会促进海南花卉苗木的交易, 但是, 由于海南的花卉苗木与国际高质量产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是花卉苗木质量低、品种少、色泽差, 无疑在一段时间内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将面临强势力量的冲击。此外, 海南花卉苗木生产分散, 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结构过剩严重, 科研投入不足, 花卉苗木科技含量低, 产品难以形成竞争力。

2.4.2 自然灾害的防范

海南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台风、暴雨强度大, 常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减少损失, 防范自然灾害是一大挑战。

2.4.3 物流运输成花卉外销的瓶颈

当前, 海南花卉外运途径主要是空运, 不仅增加了花卉苗木物流运输的成本, 而且随着海南花卉苗木市场空间的扩大, 外销花卉苗木的物流运输问题已经成为海南花卉苗木外下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在节假日花卉消费高峰期, 因不能及时外运保鲜要求高的花卉, 导致花卉两三天后腐烂的现象经常发生。

3 结论

海南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花卉苗木市场的前景, 做好产业市场定位, 规划好营销策略, 尤其是要开展绿色营销, 有效制定绿色营销方案:梳理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络、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市场网络, 合理分析市场风险因素, 提出合理有效的防范于降低风险的对策: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发展步伐;立足资源优势, 培养龙头产品;做好产业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花肥、花药及基质的供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等, 最终实现海南花卉苗木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摘要:海南省的花卉苗木产业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发展机会。海南的气候条件、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政府的政策规定为海南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提供了绝佳条件。在海南荣丰花卉苗木产业园调研的基础上, 对海南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并利用经济学SWOT分析, 为海南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提供了政策和经济依据。

10.关于陇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些思考 篇十

徽县江洛镇 任 伟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整体提高,旅游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旅游业的兴起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对旅游的需求越高,可以断言,旅游业将会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兴旺发达,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陇南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富市强市的目标,必须加快旅游开发,进一步促进旅游发展,实现旅游开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陇南发展旅游条件得天独厚。论生态旅游,在陇南各区县的大山深处拥有独具特色的林海雪原和多条大小河流,其中以徽县的三滩景区和宕昌县的官鹅沟为典型代表;论文化旅游,陇南也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成县的西狭颂摩崖石刻,两当的张果老登真洞、礼县的先秦西垂陵园,诸葛亮六出岐山遗址等;论自然景观游,陇南有以武都万象洞、徽县嘉陵江漂流、文县天池和康县阳坝为代表的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论民族风情游,陇南有宕昌羌臧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可供发掘;论乡村旅游,陇南民风淳朴,乡情浓郁,近几年“农家乐”遍地开发,发展乡村游条件得天独厚;论红色旅游,陇南也有哈达铺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因此可以说,陇南的旅游资源不仅多,而且全,几乎涵盖了时下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如果能够加以发掘利用,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疲软,国家大力投资旅游开发以及陇南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陇南作为川、陕、甘重点旅游线路的桥头堡,在兰渝铁路、天平铁路陇南延伸段、武成高速、陇南支线机场等一大批重要交通线路建成后,陇南旅游资源优势必将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发展的意识,举全市之力,精心培育和打造旅游业使之成为陇南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然而,要想真正把旅游业做成陇南的支柱产业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动员陇南各方面的力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超常规措施,打破区域界限,整合旅游资源,促进跨越发展。

个人认为,加快培育和打造陇南旅游产业,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确立正确的旅游科学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旅游发展方向。山川美景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鬼斧神工、天然神造之中的人文因素,以切合人们的想象、心愿、意境和企盼。以武都万象洞为例,万象洞内的钟乳石造型如果缺少了恰如其分的景点命名和导游的悉心讲解,单凭游客自己去捕捉欣赏的话,那洞内的神奇也会大打折扣。礼县的先秦西垂陵园如果缺少了先秦文化引导,也不过只是一抔黄土而已。因此,确立正确的旅游科学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旅游发展方向就成为加快陇南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关键之举。

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化取向。即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坚持把市场作为配置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力量,遵循价值规律、引入竞争力量、注重利益调配,以市场机制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唯有如此,才能摆脱很多地方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或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台子也搭了、大戏也唱了、唱完了也就什么都完结了的怪圈。陇南四季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富,但目前尚未得到全面发,单个旅游项目的推出和单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不足以撑起陇南旅游的大局,也不足以全面打开陇南旅游市场。所以陇南发展旅游必须尽快走出单纯依赖性的旅游思维,努力把丰富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民族优势等转化为旅游优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陇南资源,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良好局面。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引导,规范管理,使陇南游实现季节上的层出不穷,景区景点间的持续不断,特色旅游产品

上的色彩纷呈,使陇南旅游真正自成体系,从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三、必须打破行业界限,跳出旅游抓旅游。旅游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到千家万户。所以,必须努力破除就旅游抓旅游的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政府、企业和旅游部门抓旅游的局面,树立全民旅游意识,大打全民旅游战争。全市各部门、各单位甚至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是旅游工作的主体,都是旅游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都有责任在发展区域旅游产业上献计出力,发挥作用。凡是有利于旅游事业大发展、快发展的举措,市里都应该鼓励、都应该支持,凡是与发展旅游背道而弛甚至有所阻碍的,都要坚决反对、坚决制止。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事业发展,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旅游载体,使旅游产业在铁力遍地开花。日前笔者在广西桂林旅游时对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在当地不管你碰到的是谁,出租车司机、饭店服务员、旅游行业从业者或是一个普通市民,只要你说明你是游客,他们都会非常热情地向你详细推介当地的旅游资源,介绍旅游线路。在当地,全民搞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也正因如此,广西旅游才多年稳坐国内旅游市场头把交椅。这一点,很值得陇南学习和借鉴。

四、必须全市整体规划、整合各县资源、统一连锁经营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效益。目前陇南旅游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少、小、散、乱”。经营旅游的旅行社太少、太小、太散,全市缺少专业旅行社,缺少本土旅游社,缺少相对合理的旅游线路;乱是指政府的旅游局、计划局、经贸局、工商局、文化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等多头管理,还有企业管理乱,市场竞争乱、经营秩序乱。因此,必须统一规划、整合资源,致力打造并且形成陇南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旅游市场,从而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目前,陇南各县区都在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但都各自为政,缺少统一规划和引导,呈一盘散沙的状态,十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长期以来,经常从兰州有游客组团到嘉陵江漂流,漂流结束后组团返回,旅游目的单一,附近各县区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推介现象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为了将游客尽可能的引导至本县或本景区,各县之间或各景区之间相互打压、相互攻击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陇南旅游全局发展。正是由于陇南各县旅游发展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相互制约,使得本市旅游发展速度明显缓慢,新开发项目困难重重。因此,在以后的旅游开发中,市上相关部门应着力促进陇南旅游产业的大融合、大联手、大团结,实现旅游资源上的合理开发、优势共享,景区景点的合理布局、互联互通,领导力量上的合理分配,强强联手,使陇南旅游真正脱离权属、辖区的限制和约束,实现科学、合理、快速、健康的发展。

五、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品牌,形成品牌。品牌,就是特色,就是质量,就是信誉,就是影响力、号召力、竞争力。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都是形成了品牌并且充分运用了品牌效应的。陇南发展旅游前景十分广阔,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造成了三明独特的旅游文化。我们陇南拥有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等。具有许多著名旅游胜景——万象洞地质公园有“亚洲第一洞的美誉”;西狭颂摩崖石刻汉隶独尊;中国现存最早的杜甫草堂——成县杜公祠;先秦文化的发源地——礼县先秦陵园等;陇南还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中的加油站”;陇南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超过42%,局部县区还远远高于这一平均水平,具有诸多天然“氧吧”,是自然之旅、绿色之旅的好去处;还有两当县的张果老洞、文县的白马藏族村寨、成县的鸡峰山、宕昌的羌臧民居等等独特景观。然而,这些不论是名胜之旅、绿色之旅、红色之旅还是历史之旅、休闲之旅、文化之旅,规模和影响都不大,品牌都不响、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强,因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佳,亟待进一步整合发展,增加影响力、竞争力。

六、必须千方百计做大产业环节、拉长产业链条。旅游产业,包括行、吃、喝、玩、乐、购等等各个方面,涉及交通的航空、铁路、陆路、水路及市内出租车,住宿的酒店、饭店、旅馆、旅社,保健的洗浴、桑拿、推拿、按摩,娱乐的歌厅、舞厅、酒吧、购物的超市、百货、商场、货栈、步行街;文化产业,也包括影视、书法、绘画、摄影、图书、音像,包括

看、听、歌、舞等多种形式。必须将涉及旅游、文化的政府所有相关部门、单位和经营的企业、协会都尽量纳入产业发展、统一管理、市场经营中,尽力提供更加全面、更为周到、更加细致、更为优质的服务,并在其中获得自身发展壮大,在旅游产业上做足文章。目前陇南旅游发展缺少必须的旅游附带产品即旅游纪念品。游客到陇南旅游走后能带走的只有一沓照片,缺少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可以选购,白白抛弃了旅游产业蛋糕中最值得发掘的一块。开发陇南的旅游纪念品上成县暂时走在全市前列,目前已经开发出“西狭颂”系列旅游纪念品,但这只是单一企业的商业行为,尚不能形成气候。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目前陇南有根雕、山核桃工艺品、橄榄油系列、栗亭砚、泥塑、草编工艺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但目前这些产品的开发还都相对滞后,缺少定点旅游纪念品销售场所,有关部门应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充分发掘民间艺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七、必须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是产品升级。对漂流、登山、远足、观景、寻根、文化等项目为主的旅游产品,要不断丰富提高其档次和水平。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布局,力争在每个项目上都培养和树立—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和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如可利用陇南丰富的山川资源开展攀岩、蹦极、营地等次生旅游项目;二是服务升级。积极引导各旅游服务部门适应市场规律、规范经营行为、开拓发展空间、全力做大做强,鼓励私人投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旅游。同时在基础设施条件,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全面升级,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环境升级。要努力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使之成为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有利条件和强大动力。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旅游发展需要,不断在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和升级。要做好扶持和服务工作,制定完善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坚决执行落实到位。四是管理升级。要坚持促进发展与加强管理的有机结合,使陇南旅游始终在安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加快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同建设、公安、工商、林业等部门,不断加大对旅游市场和旅游经营企业及旅行社的管理力度,严厉查处旅游市场上的欺诈行为、损害游客利益行为以及破坏资源、扰乱市场,恶性竞争等不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现象和行为,打击违法、维护合法、整顿市场、净化环境,使旅游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五是规划升级。要在使旅游局的统一领导下,统一对陇南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在对市内旅游资源充分调查论证及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邀请国内知名的大专院校专家、名师对陇南旅游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完善总体旅游规划,以及各景区、景点的具体规划(这一点有成县将鸡峰山打造成“秦皇登临第一山”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这只是局部规划,应实现全市统一规划,确定几条黄金旅游线路,改变全市旅游各县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规划指导发展,发展完善规划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规划一经出台和确定,就要不折不扣地坚持执行,用以宏观上指导陇南旅游的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陇南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推动区域旅游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切实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一业兴起,百业兴旺,围绕旅游,做足文章。要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突出陇南地方特色,努力使游客行得方便,游得有趣、住得舒适、吃的可口、购得实惠、玩得开心。要推陈出新,使旅游产业向精品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引导旅游业提档升级。要集中优势力量大打陇南品牌,使陇南旅游走出陇南、走出甘肃甚至走出全国,吸引更多游客到陇南旅游。

联系电话:***

11.关于泰和县发展花卉产业的思考 篇十一

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

20世纪世纪 90年代以来 ,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 , 商务成本的提高 , 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 导 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作 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 , 可 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 如产品构思 , 设计 , 造型 , 款式 , 装满 , 包装 , 商标 , 广告等 , 无一不凝结着一 定的文化素养 , 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 可以推动产品热销 , 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 , 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 而创意产业 可以看作是上海 , 特别是中心城区最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从国际经验来看 , 人均 GD P 突破 5000美元后 , 现代化进程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 经济发展主要依 靠自主创新 , 提高产业附加值.上海政府提出未来几年 “ 要建立支柱产业 , 新型产业和都市产业构成 的新型产业体系 ”, 创意产业不仅是新型产业 , 更是都市产业 , 它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 海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 明智地选择追求激发文化竞争力的产业和行业 , 才可能在未来发展 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 , 选择若干地块 ,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及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 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特征 , 产业的集群化 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便指出 :产业集群已超越低成本优势 , 成为吸 引国际资本的主导力量.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 ,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 , 在地 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

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 日益激烈的新趋势 , 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 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 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近几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 , 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 , 有政府 规划扶持的各种产业园区 , 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其集群 化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 , 我国北京 , 上海 , 广州等大城市都已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 上海已有 18个创意产业基地 ,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效应.这些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 , 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 多样化的经营业态等特色 而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三、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特征

1、依托大学 , 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基础设施 , 其中高品质的大学 , 研

发机构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 依托大学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 上海已有的创意产业基地中 , 杨浦区赤峰路的城市规划 , 建筑装潢设计一条街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 建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而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 , 长宁区天山路以时尚艺术 , 服装设计 , 品牌发布 为主要特色的时尚产业园是依托附近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 , 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 院而成立的 , 分别位于天山路和乐山路的天山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也是借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技 术和人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其中 , 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是上海形成最早 , 规模最大 , 发展最好的 创意产业基地.在从同济大学校园中穿过的赤峰路上 , 目前聚集了 5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产业 , 年产值超过 十亿元 , 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近万人.赤峰路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 与同济大学密切相关.首先 ,赤峰路现代设计街是从校园经济演变而来 , 其入驻的企业中有 80%是由同济大学的师生创办的 , 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同济大学的金字招牌迅速打开了市场.其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产业 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在赤峰路上 , 不仅很多企业的创办者是同济人 , 而且高级技术人才 , 打 工者 , 甚至律师 , 监理 , 中介人 , 软件设计者都是同济人.再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市 场.同济大学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 他们担任着建筑 , 规划这个领域的政府官员 , 或建筑设计企业的 CEO 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市场和市场中介.因此 , 赤峰路上的设计企业所接受的设计任 务 , 有 80%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 分布之广 , 覆盖面之大 , 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改造旧厂房及仓库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业界 , 创业者大多年纪较轻 , 他们往往把城市中的逐渐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作为创业的基地 , 将其改造成充满性格的创意基 地 , 为城市的老厂房 , 老仓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昌平路 990号和 1000号原是上海窗钩厂和上海航空设备厂 , 现在是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 片产业基地;建国中路八号桥原是上海制动器厂厂房 , 现为时尚创作中心;东大名艺术中心原为上 海储运公司 , 最初是德令洋行仓库 , 建于 1925年 , 如今艺术中心内圆柱顶端的编号还清晰可辨仓库 的痕迹.这些由旧厂房和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创意基地 , 有些经由商业公司的包装 , 如建国中路八号 桥 , 被财大气粗的设计公司租用 , 略显奢华;有些则纯粹是追求一种 LO FT生活方式① , 如东大名艺 术中心 , 虽张力十足 , 但有些青涩.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上看 , 这些创意基地所依靠的是单独的厂房和仓库 , 在地理空间上延伸扩大 的余地有限 , 因此很难形成更大的规模.它们零星散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 各具特色 , 通过历史与未 来 , 传统与现代 , 东方与西洋 , 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会 , 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 景观.3、利用旧厂区 , 培育创意产业园区.与上述零星的厂房和仓库不同 , 由于原来工业生产的集约性和

系统性 , 上海市内也有衰落或废弃的连片的厂房和集中的库房 , 它们形成了城市的旧区 , 为创

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国际上很多重要的创意产业区都和旧区重建有关 , 如英 国泰晤士河南岸 , 柏林的哈克欣区 , 温哥华哥兰桂岛 , 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 , 纽约的苏荷等.在上海 , 泰康路 210弄这片老厂房建筑原是轻工业食品机械厂 , 春明都市园区原是一家建于 1932年的老纺 织厂 , 而杨树浦滨江七幢产业园原来更是集中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 , 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 , 第一家城市自来水厂及煤气厂等等.由于这些旧厂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 因此产业集聚的效应也比较显著.泰康路艺术街如今就云 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集聚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入驻 了 60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 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现代艺术创作中心 , 也培育出了上海 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交易市场.杨树浦滨江创意产业园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 但若要将 沿江十几公里的老工业带发展成文化创意及休闲园区 , 还需要长期细致的规划.虽然目前此类园区 的发展水平不一 , 但是它们却是今后打造上海 SO HU②的基础.旧式建筑 , 保留着城市人文遗存.把城市旧区改造成充满活力和个性的文化创意园区 , 唤醒了

人们的怀旧情结.这种对人文 , 对历史的召唤 , 有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 , 不仅 利用了现有建筑创造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 , 而且还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工业老厂房 , 老仓 库运用新的模式设计和改造 , 为历史的留存注入了时尚 , 创意的元素 , 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 市景观的新景象 , 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形成 , 是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4、依靠传统布局 , 建立创意产业基地.依靠传统的布局 , 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

创意产业基地 , 也是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途径之—.黄浦区河南南路 33号的上海城市广场 , 最近已 经辟为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首期有 15家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公司进驻.这些 公司大多是业内的知名企业 , 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师.该中心所处的豫园商圈 , 历来 是上海旅游中心和小商品 , 旅游纪念品的展示及交易中心.有了这样的周边环境 , 该创意产业基地

不仅可以提升上海旅游纪念品的层次和质量 , 而且其设计创意可以迅速走向市场 , 同时增强自身的 影响力和辐射力 , 进而形成创意与交易的良性循环.5、开辟新区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旧厂房 , 旧仓库或传统社区为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但却不是必要条件.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便是利用

开发区的优势 , 全新打造的创意园区.该基地以影视制作 , 游戏软件 , 动漫制作等为主要产业导向 , 并建立相关的中介 , 展示及版权交易平台.此外 ,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 ,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分院等文化艺术类院校的进驻 , 也为该创意基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人才.与其他创意产业集聚地相比 , 该基地不仅地域广阔 , 空间延伸的余地很大 , 而且还有大学及科研机 构的支撑 , 因此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四、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集群优势

1、集聚区内产业业态完整 , 竞争力提高.集聚区内一般汇集了众多的相关企业 , 它们形成了完

整的产业业态 , 构成了产业链.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如画 家工作室 , 设计室.画廊 , 摄影室 , 美术馆 , 演出中心 , 陶艺馆 , 古董店 , 时装展示厅等 , 这些企业以创 意设计为核心 , 涉及视觉创意设计的各个领域 :建筑设计 , 服装设计 , 产品设计 , 室内设计 , 广告设 计 , 礼品设计 , 广告摄影 , 陶艺设计 , 环境设计 , 动漫画设计 , 家具设计 , 图案设计等 , 并通过展示来吸 引客户

和公众 , 每天都有各类展览和表演 , 包括各类书画 , 收藏 , 摄影 , 造型展示和时装 , 音乐 , 歌舞 表演等 , 令艺术街显露引领时尚的风范.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已经形成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塔尖 , 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 公司等一批公司为塔身 , 一大群小公司 , 工作室为基座的宝塔形建筑设计产业.这些国营 , 外资 , 中 外合资 , 私营等企业 , 每年都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任务 , 不仅有建筑设计 , 规划设计 , 而且有 建筑装满 , 图文制作和建筑模型制作 , 另外还有咨询服务 , 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等 , 形成了以科技建 筑设计为主体的经济带.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聚集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 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 , 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 , 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 集群内的企业因 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 既有分 工又有协作 , 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 , 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 , 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 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此外 , 产业集群内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 , 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配置 效率 , 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2、促进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及创意商品化.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 , 以创意为核心 , 而

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在集聚区内 , 来自不同国家 , 不同文化 , 不同行业的艺术家互相交 流 , 各个门类的创意设计和信息互相渗透 , 互相提供机会 , 形成了互动共生和竞争.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 而且是开放的 , 流动的 , 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 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 , 而文化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 碰撞中产生的 , 这也为文化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创意产业集聚区

为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 艺术家们可以聚集在一 起 , 相互交流 , 共享信息 , 相互启发.文化产业集聚地大都分布在中心区域 , 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 , 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中心.这 里的工作室功能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 , 既是一个个规模不小的艺术工厂 , 又是各种艺术活动登台亮 相的展览与交易场所.由于靠近市场 , 而且企业间互补性强 , 具有信息密集 , 技术创新 , 基础设施共 享等便利.例如 ,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 泰康路的商业气氛与日俱增 , 文化市场日臻活跃.艺术家从 事艺术创作 , 而艺术展示机构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 , 交流以及交易的平台.各门类的艺术设计和配 套的服务性设施 , 又为来宾和内部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社区

和活跃的文化市场.3.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都位于旧厂区 , 外部环境宽松 , 可塑性强 , 企业运 营成本低 , 产业集聚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同时 , 创意产业基地 也成为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赤峰路经济带的形成 , 越来越多的新办企业看好这一区域 , 而且其他区域的建筑设计企业 还不断向这一地区涌来.虽然在过去的一 , 二年间 , 赤峰路的办公用房增加 2万多平方米 , 但目前办 公用房还是缺口 2~3万平方米.同时 , 建筑设计产业带动了周边的文化娱乐 , 餐饮 , 房地产等产业 的发展 , 目前赤峰路上有超过 10%的企业为服务性产业.同样的效应在泰康路上也可看得到.泰康 路首先吸引了画廊 , 工作室 , 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 , 紧随其后的是商业产业如餐饮 , 服务业及文化娱 乐产业 , 并且推动旅游 , 租赁业 , 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如今 , 泰康路早已不是单单的艺术街 , 它 已经成为闻名上海的具有融合历史与现代 , 中西方多元文化交汇特色的都市时尚和旅游休闲场所 , 街内茶室 , 酒吧 , 咖啡馆 , 服装店比比皆是 , 泰

康路已经成为一个集学习, 创新 , 制作 , 交流 , 展示 , 营 销 , 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上海创意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加大集群规模效应.上海的创意产业群刚刚起步 , 其渗透和辐射力还不是很大.从业者大多 是艺术家 , 文化人 , 设计师 , 工艺师和拥有各种才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具有创作的独立性 , 活动的 自由性 , 工作的灵活性以及领域的广泛性.更由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业务活动一般是独立的个体活 动 , 有时又要前后工艺的配合或群体协作 , 不像一般生产及科学技术工作那样有规律和有秩序 , 带 有随意和松散的特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初创 , 往往又带有探索 , 试验 , 目标不鲜明的情况 , 从业 者多不拥有雄厚的资本.因此 , 需要加强园区建设 , 从而将创意人员吸引到园区中来 , 如促进生活和 工作相结合 , 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 , 创造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 , 不仅有独特的本地特征 , 而且要 有国际化的特点.2.保护开发工业遗产.上海的一些创意产业基地 , 特别是那些以旧厂房和旧仓库为基础的 , 虽 然初具规模 , 但前面并非一片坦途 , 它们或多或少面临着商务性房地产开发的危险.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 , 几乎无一例外地破旧立新 , 不加选择地对目标地块实施商务性 , 市场性整体开发 , 以求经济效益和数字政绩的大幅提升 , 缺乏文化追求.商务性 , 市场性开发容易实 现 , 而人文性 , 传统性遗存却是后天难求的.另外 ,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大型的历史性建筑或是特 色民居才应该去保护 , 而产业建筑等是不值得留存的.因此 , 建立在旧工业基地上的创意园区很有 可能成为旧城改造及商务性开发的牺牲品.北京的 798艺术区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 而广州的小 谷围艺术村已经消失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从目前上海的创意基地来看 , 最有前

景的发展之路应该 是打造创意产业 , 而不是实施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捕捉那些创意产业群落已经生成的区域 , 它的运 作模式已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 , 因此在这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容怀疑的意义.假如 另起炉灶 , 进行商务性房地产开发 , 则很有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产业 , 得不偿失.3、大力培养文化经纪和经营人才 , 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在文化创意园区内 , 文化要形成产业 , 不但需要设计师 , 工艺美术家 , 创意策划人 , 还需要擅长将其 创意作品 “ 产业化 ” 和 “ 市场化 ” 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 , 即所谓的

“ 新媒介人 ” 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 , 传媒中介人 , 制作人 , 书商 , 文化公司经理等 , 他们对艺术熟悉 , 又有很强的商业运作能力 , 不仅能够

直接将艺术品推向市场 , 而且还能够促使创意向传统产业等多方面渗透 , 进而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 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 , 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如美国的米老鼠 , 已向日用品 , 服装 , 玩具 , 文具等行业渗透 , 形成了十多亿美元的产业.同样 , 英国的辣妹 , 日本的凯蒂猫 , 韩国的流氓兔等也 都发展了相当规模的产业.而我国大多数创意成果都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究其原因 :一是未能

集聚创意力量 , 不断地去发展 “ 故事 ”, 积累这特定的 “ 文化资本 ”.二是缺乏运作创意成果的经营人 才和联系文化与产业的文化经纪人.因此 , 加快培养和引进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专门人才 , 尤 其是高级人才 , 是十分必要的.4、倡导主流文化 , 发展亚文化.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 政府部门要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 , 倡导主流文化 , 提倡两个文明.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内的亚文化精神 , 要抱有宽容的态度 , 促进其发展.所谓亚文化 , 是相对于 主流文化而言的 , 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家经常追求先锋前 卫的艺术风格 , 而文化创意园区通常也是城市中

最具备亚文化精神的场所 , 这也与 LO FT生活方 式密切相关.对此 , 要允许其存在 , 引导其发展 , 以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 , 激发创意.5、打造自我品牌 , 注重创意产业发展本土化.分析上海现有创意产业基地的产业业态可以发

上一篇:甲供材料管理办法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六年级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