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方法述评(共11篇)
1.案例研究方法述评 篇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因此,对其进行一次述评,对深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意识接受隐性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只是在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或者是期刊论文中出现,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现。就期刊论文来说,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始于1997年。通过CIKN论文检索,可以看到从1997年-2011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57篇,其中综述1篇,述评1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4篇;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主题的论文仅有11篇,其中没综述和述评。总的来说,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不多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查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其中虽然从未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的字样,但从其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想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实施,还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正符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例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再一次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说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加说明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内容综述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学者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1]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的手段和方式。[2]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它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3]王瑞荪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4]向敏青也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显性教育法相对而言的实施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非正规”的形式(“非正规”的形式是相对显性教育法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而言,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是充分利用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来进行教育),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5]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涵义的表述虽然不竟相同,但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学术界是从与显性教育方法相反的一面对其进行定义的。认为隐性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一种不为教育者所明显感知的,却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
郑永廷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6]白显良等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品性在于其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生活性、开放性。[7]张丽萍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8]段鹏飞在《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等特点。[9]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渗透性、互动性、暗示性等特点。[10]
综上所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三点,即潜隐性、渗透性、无意识性。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功能,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罗洪铁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11]徐安鑫、何义圣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中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拓展合力共育功能、强化自我教育功能、促进全面发展功能、实现显性配合功能。[12]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认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就其学科的社会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同化认知、建构心理、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四个方面。[13]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方法
张耀灿、郑永廷等在2006年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谈到“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并简单介绍了三种隐性教育方法,即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14]刘新庚在2008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从信息方法、决策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评估方法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在特殊方法一章专门提到隐性教育法。[15]李桃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实践内省法、心理咨询法、评价激励法、“三位一体”综合法、网络建设法、环境优化法、渗透教育法(又称:专业课程渗透法)、情感教育法、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公正团体法等。[16]此外,涉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张志刚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彭海堂编著,长江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新探》等。
(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有的学者指出提出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将其与显性教育方法相结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作用,并以社团为中心,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阵地的隐性教育功能。[17]也有的学者指出指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加大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立足于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积极扩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划拨专项资金等。[18]尹镇河在《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
较研究》中提出了实现途径的多样化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非专业性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通过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建设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通过完善校园制度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五,通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教师关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19]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途径时,都比较注意对隐性资源的充分运用,例如,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等。
三、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思考
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现状及内容综述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现就如何扩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领域及其评价体系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提高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讲座等显性教育完成的,从而忽视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他们尽管在一些校园活动开办的目的时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等,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回归到活动本身的机械层面,没有考虑如何适时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其次,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职业意识与专业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求做了不求做好,应付了事,对隐性教育更是缺少研究和在具体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只是教条的问答,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在不同的方面还存在不同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不负责任的现象时常发生,表现在他们与学生交流时极不严肃的言行上:有的老师大讲西方思想,有的老师高谈金钱,有的老师总是抱怨社会„„更有甚者学术腐败、生活作风不正派等,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最后,受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如何提高思想认识,没有意识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
用,而仅仅把它当成课外活动。比如,在参加唱红歌的过程中,学生考虑的是怎么去获奖,而没有意识到通过唱革命歌曲激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没有感情地去参加这种活动。
(二)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方法,扩宽研究领域
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说心理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心理认同、接受和使之内化的过程,由此就决定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借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此外,还有教育学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等,运用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从更具综合性的视野来审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有助于我们将该研究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或更宽的领域。
(三)健全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的评价体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样直观,对于如何去评价一场活动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和暗示性特点,这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无法清楚的把握自己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接受了教育者指定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施教过程完成后,一般不会即时地明确地表现出来,对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影响有可能在其它的德行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也有可能一直察觉不到。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起到观念性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将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以外显的形式向受教育者明确的表达出来,因此,教育者完全不清楚受教育者是否按照他本来设计好的教育目标进行,受教育者在同一活动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认知上的偏颇,教育计划实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决定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独予以效益评估较难实施。需要引起以后学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6]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79.[2] 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63.[3][11]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3.[7]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独特品性[J].中青年学者论坛, 2007,(9):11-13.[8][18] 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67.[9] 段鹏飞.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6.[10][13] [16] 李桃.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6).[12]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 87-88.[1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15]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3.[17] 刘鹏飞.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4.[19] 尹镇河.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6).
2.案例研究方法述评 篇二
早在2002年,威廉姆斯和切斯特曼在其著作《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就针对翻译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然而,由于我国对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的忽视,使得我国长久以来几乎没有一本针对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探讨的书籍。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其翻译研究的学习。因此,为解决这一局面,以穆雷为首的将近8位国内的专家学者,于2010年出版了《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旨在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 为其真正踏入翻译研究这一广阔的大门铺垫道路,以促进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长足发展。
因此,为更彻底系统地读懂本书,以促使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局限性三方面出发,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二、内容与结构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总共由14章构成。分别为“方法论概述”、“形式逻辑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定性定量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的规定性和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语料库与TAPs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证实与伪证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翻译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研究”、“课题与研究设计”、“文献情报与文献综述”、“问题与假设”和“研究计划、论文及答辩”。
对于这14章,学者曹佩升(2013)认为: 全书还可再划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十章为第二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为第三部分。本文也将依照此划分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整体性地介绍了人文社会学科中的研究方法论及其方法体系,以及明确指出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以及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十章, 具体详细地介绍了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其中,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形式逻辑、推理、论证与翻译研究的重要关系。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第四章主要陈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在翻译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即描述性研究和规定性研究。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方法、自然性研究方法以及实验研究方法。 第七章主要介绍了语料库与TAPs这两个概念,并详细地描述了二者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第八章主要陈述了何为证实?何为证伪?并且详细地介绍了二者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第九章主要介绍了何为共时研究?何为历时研究。并且探讨了二者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的应用情况。第十章主要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及其二者在翻译研究中的统一情况。《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的第三部分,即第十一章至十四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开展研究目的,如何进行研究选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收集文献资料、 如何书写文献综述、如何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如何进行论文答辩等问题。其中,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如何选题,选题的原则和来源以及如何构建研究设计的整体框架。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何为文献情报?何为文献综述?以及介绍了如何进行文献情报的具体搜索、整理以及分析,并且也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地书写。第十三章主要介绍了如何提出研究问题以及如何提出假设。第十四章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研究论文地具体撰写,以及如何进行论文答辩。
三、本书特点
学者曹佩升(2013)认为《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操性强;
(2)注重基本概念和方法;
(3)注重实训,便于自学。
另外两位学者袁煜和李平(2014)则为《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的特点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高瞻远瞩,填补国内外翻译研究方法论教学空白;
(2)独具一格,分专题探讨翻译研究方法论;
(3)案例详实,研究方法分析精到。
四、局限性
尽管《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有以上众多的特点与长处,但仍然有学者认为本书有其局限性。学者曹佩升(2013) 就此认为:
(1)本书没有建构系统的反应研究方法体系,对翻译研究方法的分类层次不够清晰;
(2)本书对信息科技在翻译研究中的功能介绍笔墨较少;
(3)本书介绍的实证研究方法仍大部分停留在最初级的TAPs上,对更新式的实证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如眼动跟踪法等未给予介绍。
五、结语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共由14个章节构成,主要介绍了翻译研究中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尽管本书有其局限性,但整体而言本书内容详略得当、内容充实且使用强,弥补了我国对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的探讨的空缺,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翻译研究构建了良好的蓝图,促进了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是一本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翻译研究学习的一本不可多得教科书籍。
摘要:穆雷主编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2010年出版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本书共分为十四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研究中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为入门研究者构建了关于如何进行翻译研究的蓝图,使其对翻译研究中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性地了解。因此,为更彻底系统地读懂本书,以促使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局限性三方面出发,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3.应急管理方法研究述评 篇三
摘要: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法的研究是应急管理研究的基础。文章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时间维度的应急管理过程为基础,系统阐述了运筹学、博弈论、复杂系统理论和模拟仿真等方法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应急管理;研究方法;系统论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政府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可以归纳为突发公共时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研究、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灾害的机理机制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检测预警研究、应急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模拟仿真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后评估与重建研究等。可见,针对应急管理的研究覆盖了组织、政策、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工具以及集成应急平台等多方面。本文仅从基础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对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阐述。
一、应急管理研究内容与原则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可以将应急管理划分为预警、反应和善后阶段。应急管理的事前阶段主要侧重研究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管理原则是实施有效规避,强化预案管理和完善情景预演机制:应急反应阶段是快速评估、选择应对方案,及时启动预案。应急介入、控制事态,同时科学调度,实时决策,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对该阶段的要求是需求响应的及时性,以及响应的效率问题。善后阶段主要是建立和恢复正常秩序的过程。应急管理的整个事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离散事件系统,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
二、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应急管理中有关资源布局和调配、人员疏散技术与模型等问题主要采用了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Altay和Green(2006)系统回顾了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在灾害运作管理中的相关研究。通过关键概念的定义清楚界定了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的过程。对已有的109篇文献按文献作者的国籍、发表时间、所应用的方法、研究内容所属的运作阶段、灾害的种类和研究的贡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并用图表详细介绍了不同运作阶段和灾种的论文研究情况,同时依据Denizel的分类标准也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研究现状,最后从Multi-agent研究、方法论、技术、运作的阶段和基础设施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Green和Kolesar(2004)对30多年来在《Management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应急管理领域运筹学模型和应用进行了回顾,阐述了这些原始模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应急反应的决策,讨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出现而引发的应急管理新情景下运筹学建模和应用的潜在方向。这两篇文章对运筹学,管理科学角度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提炼。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运筹学领域有关应急管理的研究最为充分翔实,但对多主体、多层次应急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协调等问题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三、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严格来讲,博弈论是运筹学中的一部分。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博弈论已经发展出自身的方法和体系。同时,随着博弈论研究的深入,其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地位也已突显。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博弈研究主要是应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应急管理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其中局中人是“危机管理者”和“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策略空间就是其状态空间。“危机管理者”的策略空间则是其方案空间;支付函数是成本最小化下的最优方案。整个博弈过程便是如何调用方案空间中的方案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发展的状态。计雷等(2006)描述了动态博弈网络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并描述了应急管理动态博弈问题的三个主要特征,即突发事件是动态演变的:关于事件发展的信息是从模糊到清晰,从不完全到完全:在不完全信息下所制定的方案要能够便于在信息完全时刻下的及时调整。将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所有突发事件状态和方案都是可以穷尽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突发事件的所有状态空间。因此对应的方案集合也是无法穷尽的。同时。对应方案的收益函数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的研究将会是该领域的热点。同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采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应急组织体系构建中的博弈也是主要研究方向。
四、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复杂系统研究是当前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方法。复杂适应系统是一类代表性的复杂系统,基本思想是:系统的复杂性起源于个体的适应性,系统中的个体在与环境和其他个体的交流中不断进行着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在整体上突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李振龙,2003)。Jsnssen(1998)用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工具来模拟微观层面的行为,并得出了基于宏观模型的确定性参数值,将其应用于对控制疟疾行为效率的评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情形的模型构建。复杂系统的信息不同于一般传统决策分析中的信息。例如,复杂系统通常会呈现对特定假设的极度敏感,通常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决策的利益相关者没有有关系统的模型和系统的输入参数,或者对模型和参数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这种强不确定性情况下,传统决策分析工具无法应用或者无法表达决策制订者的目标。而基于情景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未来并不是过去的归纳总结,并且可以帮助人们达成一致意见。但情景方法无法提供量化的决策分析,并对给出的政策选择做出排序(Lempert,2002)。计算机支持推理结合了数量分析和情境分析,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给出可能模型集合,从而更好的模拟未来的状况。使用者可以在这些模型中通过计算机可视化和搜寻进行选区。基于Agent的模型是将社会看成多个自主互动代理人演化系统的计算研究,是从复杂适应性系统角度对社会体系问题进行研究的工具(Janssen,2005),也是目前应急管理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法。
五、基于模拟仿真的研究方法
对突发事件起因的研究涉及对意外情况的建模和仿真。“意外建模”被《技术评论》杂志视为2008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Anonvraous,2008)。微软研究中心适应性系统和互动组的主管Horvi~认为使用“意外建模”技术,融合大量数据,人类心理学和机器学习可以帮助人类管理意外事件。目前有关意外建模的研究方法多数出现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研究方面。
案例库的建立是应急管理中经验研究的重要部分。由于单纯的案例库并不能完全应对现代复杂突发事件,因此基于模拟仿真技术的研究方法在应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急管理中有关人员疏散技术与模型主要采用了基于仿真的研究方法。此类研究包括安全通道的设计、群体规划与管理以及紧急疏散仿真等方面,通过计算机群体仿真技术实现虚拟现实仿真。同时,针对复杂适应系统开发了一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多主体软件工具集,即通用软件平台Swarm。余雷和薛惠锋(2008)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Swarm工具从进化博弈的角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进行了仿真。
目前,针对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模拟仿真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美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地震模拟试验和计算技术,日本的三向地震模拟震动台等。但对其他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的仿真研究则较为缺乏,这也是目前较为迫切需要得到突破的方面。
六、总结
4.若斯潘方法述评 篇四
若斯潘方法述评
社会党人若斯潘就任法国总理后,针对国内的`经济、社会问题,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之为“诺斯潘方法”的改革措施.通过对 “若斯潘方法”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执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试图对“若斯潘方法”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作 者:黎金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分类号:F095.65关键词:“若斯潘方法” 政府 经济 政策 实践
5.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述评 篇五
朱梅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教育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窟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提出“有准备的环境”、“不教的教育”、“完全人格培养”、“混龄教学”等理论并付诸实践。她为幼儿工作而设计的一整套蒙氏教具更是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蒙氏教育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1](P243),对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蒙氏教育法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流行,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倡导“自然、和谐、人文”的中国,以其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蒙氏教育法存在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主张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它也不是完美的,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它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一)关于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
蒙台梭利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的心理是一个能动的整体,能够积极地从环境中吸取各种印象,获得经验,得到发展,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她又认为儿童的各种潜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否定生物因素和人的主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从实质上看,她仍是一个本能论者,即遗传决定论者[2](P149)。在环境的含意上,她一方面解释为是和动植物所需要的环境完全相同的自然环境,而不是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解释是简单的物质环境。我们知道,决定人心理发展的环境主要的是社会环境,而蒙台梭利主张不教的教育,把教师的帮助看作是侵犯儿童的自由,这就否定了教师在儿童个性形成中应起的重要作用。(二)关于感觉和动作的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感觉和动作的练习。“心理的活动必须与身体的动作相联系,并依赖于它。”[3](P141)她精心设计了相应的教具,但感觉训练是孤立的,只注重儿童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忽视对整体的认识,而且训练方法是机械的,呆板的,枯燥的。(三)关于教育科学实验
蒙台梭利试图利用教育实验,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儿童发展,但在她的实验说明中常常是以个别儿童的表现或偶然遇到的情况作为根据的。至于对儿童言语的产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出现及社会品质的形成等,她没有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统统解释为“突然的爆发”,这就把儿童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中的“突变”相提并论了。(四)关于“游戏”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喜欢从事真实的“工作”,游戏只会造成儿童思想混乱,认为儿童假想的游戏是“想入非非”,这就完全否定了它的教育意义。事实上,游戏并不脱离实际,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实际,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手段。
总之,由于宗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对自然科学的信仰在蒙台梭利身上同时并存,因而在她的教育体系中便出现不少矛盾,使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能自圆其说。她既相信科学的教育学要尊重事实,又从宗教的神秘主义出发解释儿童的特点;既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又反对成人对儿童的干涉;既主张自由教育,又对儿童加以严格限制,用机械刻板的方法进行操作练习;既强调儿童生活的真实性,又设计了整套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具。例如,蒙氏教育法虽然强调个性特点,强调每个儿童可以自己选择教具,材料,自己独立操作,却不能提供儿童社会技能练习的机会,这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五大领域(即日常生活练习,感觉练习,数学练习,语言练习,文化练习)可以看出。幼儿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就会影响其情感的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这一切都和蒙台梭利本人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分不开。我国蒙氏教育不良现状分析
(一)偏重教育的形式忽略了对教育精髓的把握。在目前的幼教实践中,蒙氏教育成了一种时尚,一块显示幼儿园档次的招牌。比如,蒙台梭利教具是其教育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成份,一些幼儿园误认为只要肯花钱买一套上万元的蒙氏教具摆放在教室,只要按照“儿童之家”的图片资料布置环境,甚至只要混龄编班就是实施蒙氏教育,没有领会感觉和动作训练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没有理解“教我让我自已做”及“有准备的环境”的真含义[4](P4),没有掌握混龄班教学的具体方法。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简单操作。(二)蒙氏教育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更成为商家赚钱的工具。蒙氏教育诞生于罗马贫民窟的“儿童之家”,如今却演变为面向社会高收入家庭的高收费教育。这应该是蒙台梭利没有预料到的。据笔者了解,某市最早实施蒙氏教育法的是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2003年),生均每月收费800元,而当时其它幼儿园的最高收费标准不超过240元,昂贵的玩具,上万元的教具,教师人均几千元的培训费,再加上每个班增加1名~2名保教人员的开支使绝大多数幼儿家长望而却步。误认为没有经济实力就无法搞蒙氏教育,这样就异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将平民教育变成了贵族教育,使幼儿教育走进了误区。(三)缺乏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教师。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以成人为本的教学观点,认为老师只是扮演“启导员”的角色,给孩子提供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她说:“你在儿童之家观察孩子们的同时,也是在工作和努力学习一些新东西,这些东西我给不了你,其他任何人都给不了你。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让你洞察孩子们不动声色地显示出来的那些关于什么是重要事情,什么是特别值得关注的灵敏性,那么你必须努力让自己去具备这种能力。”[4]这是蒙台梭利对老师的教导,也是对“不教”的教育思想的诠释。如果按照这些准则来评价我们现在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蒙氏教育的教师,很少是合格的。因此,正规的,低收费的教师培训是当务之急。
蒙氏教育法的本土化、园本化思考“本土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可以译为“本国化”、“本地化”和“民族化”;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蒙氏教育法的本土化属于跨文化的教育本土化,园本化应该属于跨地域教育本土化的一部分,多元教育理论的背后是多元的文化底蕴,必须考虑异域文化的差异和影响这种差异的政治、经济等非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推崇谦虚、内敛、含蓄、求同、谨言慎行, `不形于言,不动于色。这种文化中熏陶出来的儿童恭顺、听话、谦虚,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大多数幼儿园还停留在“排排坐、吃果果”,“小手背背好,两眼向前看”,律动的动作必须整齐划一的“木头人”状态。而西方文化崇尚思想自由,行动自由,个性张扬,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推出蒙氏教育,使儿童在不失个性的同时具备做人的规范,显然蒙氏教育更适合于西方儿童的特点,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完全照搬不利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要进行有机的改造。(一)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的本色。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初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的,与追求入园率,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联系。幼儿园不能把它作为招牌,作为形式,做给家长和领导看。没有蒙氏教具,没有所谓标准的“儿童之家”设施同样可以进行蒙氏教育。(二)学习蒙氏教育法的实质而非形式。
学习蒙氏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在移植蒙氏教育法之前,首先要正确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解其教育精髓而非形式。比如本文提及的“有准备的环境”,要求我们探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作用,是否适用于各年龄段儿童,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使幼儿积极合作,如何评估,等等。况且,蒙氏教育法只能作为幼儿园综合课程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用它取代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三)合理改造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现代幼儿教育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同时,十分强调幼儿社会适应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幼儿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应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建立友谊与解决冲突的能力,蒙氏教育法孤立的感官训练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进行合理的改造。在班级编制方面,幼儿园可以采用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形式,这种形式对促进幼儿发展可起到互补作用。
在教育内容方面,本着让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得到能力,使能力转化为智慧的教育理念,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加以扩展,除了数学、语言、科学、美术、音乐、体能等科目外,增加文化教育,社会教育,角色扮演等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加新颖。
6.案例研究方法述评 篇六
1.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教学工作往往会使一些教师认为教学中都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情,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会对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懈怠思想。长此以往,教师就只会机械地重复日常的教学工作,而不会留心观察教学中所发生的事件,更谈不上通过叙事研究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改进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不利的。2.以故事为主线,以讲述为主导。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应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客观和真实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学事件。教师要从众多教学事件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以使故事的主题能够体现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理念。在叙事研究中,教师主要以讲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或他人的)教学事件,在展示真实自我的过程中,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3.不以思辨和论证为叙述的重点,而应注意对事件细节的描述。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对教学行为细节的关注和描述不仅能使听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还能使其对故事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叙述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阐释,也不必有过多的旁征博引,只要求研究者对事件进行反思,从所叙述的事件中发掘出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因素,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教学中值得发扬光大或引以为鉴的素材,也可以供他人运用或借鉴。
4.叙述与分析兼顾。教育叙事是以叙事为主,但是如果没有对“事”的分析和解释,那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叙事的目的是为了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反思主要是指分析和解释事件中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教师会有这样教的行为,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学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结果。但是,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对现象和行为的分析和解释重在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重在对现象、行为或教学结果作大量的理论阐释。
5.教育叙事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叙事研究的结论很可能受叙事者个人观点或喜好的影响;对教学现象或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难免有偏差;研究结果的效度不高等。但尽管如此,教育叙事研究仍然不仅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案例一:课的叙述与反思
我记得那节课是一节对话复习课。为了把复习课上得有新意、有生机,同时能够更好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巩固语言知识,在情境中得以应用。我精心地备课,并且制作了PowerPoint课件。我搜寻到了孩子们喜欢的人物:罗纳尔多,姚明,王军霞的图片,制作了相关的动画场景,来复习谈论人物的句型和对话。我选择了深受孩子们宠爱的快餐食品,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鲜美的水果、蔬菜,创设了购物和谈论饮食喜好的对话场景和段落。孩子们确实非常喜欢这种鲜活的复习方式。每一张图片打出来,都会赢得一阵赞赏的欢呼。自然地,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课堂情景吸引了。
在这节课中,有一个男生显得很特别:图片打出来时,他很兴奋,也看见他在不停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在别的孩子进入英语情境,进行对话表演的时候,他就会显得非常的沉默!反差太明显了!还有一点:在他意识到我关注的眼神时,他就不动声色地掩饰!他口中念念有词,仿佛也参与在课堂活动之中。这样的状况发生了数次,我多少有点儿不耐烦了。我感觉这样下去,这位同学就不能够在这节课上有所收获。我想提醒他注意,使他可以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恰好在对话中出现了一个词,nice。句子是这样说的:What about some strawberries? They are red and nice.(来点儿草莓怎么样?他们色泽鲜红,而且味道棒极了。)在这里nice 是可口,鲜美,很棒的意思。是个褒义词。我不想打断教学思路,也不想有很剧烈的举措,于是我说: I find Mr.Y is a nice boy.He’ll be a good actor.(我发现Y先生是一个很棒的/漂亮的男孩,将来会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然后我说:成名了记得给我们签名。学生们都会意地笑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状态。有点儿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很快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课堂得以自然流畅地进行下去。我很高兴:算是很自然地帮助这位同学把涣散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我认为事情就此过去了。暗自出了一口长气。下课铃声响过。我在收拾教具。教室里的状况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群学生,至少七、八个人,拿着各色的笔记本,快乐地欢呼着:“签名,签名”„..奔那位“漂亮男生”而去!而且那位“漂亮男生”被包围在一群人当中,表情有点儿腼腆,不过还没忘记了照顾我:赵老师,我先给你签!那样憨憨的样子,惹得我不由地笑了。
两天后,还有学生在我面前说起:老师,Mr.Y帅什么啊!原来事情还没有结束啊!
事后我有如下思考。
思考一:我使用的言语是否真的恰当?如果换作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许会认为老师对于他有讽刺挖苦之嫌疑吧?好在我的语言动作中的善意和融洽的课堂氛围遏制了语言因素中的不良信息挥发和显现。
思考二:或许我的处理方式,本身又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注意指向?让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对那位“漂亮男生”分外注意?
叫人欣慰的是:课堂的教学实效很好,多数学生在对话表演中表现出色。而且课堂参与率也很高。学生们的整体认知水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很平和地接纳了我的处理方式。
要求、步骤,知道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从而减少注意力涣散的出现。特别要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较好地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清醒的自我调控习惯。精简地讲解,明白地进行充分的练习。减少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拖沓状况的发生。也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思考三:该同学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一个人数广泛的学生群体的问题。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往往这些学生课堂表现不稳定,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从而很容易造成学无所获。不善于学习和复习。做事拖沓。不能很好地感受自己的周围状况,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2.语言发展迟缓,表达能力欠缺。成天喋喋不休,但内容重复,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回答问题时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提问,表述自己的观点。3.不懂游戏规则。调皮捣蛋,作弄别人,常有纪律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醒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
1.课堂教学要求明确,简洁,具体。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之前可以完全明白活动的内容
2.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设情景方面:提供鲜明的场景和语言素材。表演、阅读和书写表达方面:培养表达条理,提供语言感受机会。增加阅读量,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有清醒的调控意识。冷静地对待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状况。尊重学生,理智施教。当然,最好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和家长一起来进行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和帮助学生取得学业进步。
再见到那位“漂亮男生”的时候,我会特别记起那些和他状况相似的学生们。我会记得:作为教师,只要我用心,我就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艰苦的成长中战胜不期而至的种种困难。我就少了一份嫌弃他们“不开窍”的浮躁,多了一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不可回避的责任。我会感谢他们:在他们人生的旅程中,对我的教诲的接纳和信任。感谢他们:和我一起:创造课堂,感受彼此的成长。案例二:小汽车被摔坏了
“啪”,小汽车被我用力摔在地上,碎了。许昊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脸涨得通红,好像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一句话也不敢说。
这是发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件事。当时,我正在对全体同学强调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在认真地听。只有许昊,这个精力旺盛的男孩子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在玩他的塑料小汽车。
我说:“大家要认真听,不要分散精力。”然后用眼睛的余光瞟了许昊一眼,分明在暗示他别再玩了。可是他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我一眼,又去玩他的小汽车。我感到一股怒气上升,“好你个许昊,竟然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我快步走上前去,抓起他的小汽车,举在空中。理智告诉我不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发火,但一股怒气冲上我的头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犹豫了一下,“啪”,小汽车还是被摔在了地上。
全班学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坏了。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发这么大的火。顿时教室里非常的安静。许昊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不敢说,其他几个在做小动作的同学也都规规矩矩地坐好了。
我是这一学期刚接过四年级这个班。在接这个班之前就听许多教师说这个班学生都很活跃。上过几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这帮孩子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思想上没有什么拘束,敢于回答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这使我感到高兴。但有时在开班会的时候,我在上边讲,学生在下边做什么的都有,手总是不闲着。其实他们也在听也在记,但就是不“老实”。使我常常有一种不受尊敬的感觉。“师道尊严”在他们的心里好像没有这个概念。刚开始,我还能控制住自己。但时间一长,我就有些恼怒了。所以,终于发生了上边的一幕。
小汽车被摔之后,许昊在课上再也没有玩过玩具,而同学们也都比以前“老实”了许多,但我却发现,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压抑。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前,常常在课堂上有几位同学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得意洋洋地发表自己独特的“高见”,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
可是现在没有了。每个人回答问题时都很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答错了。“纪律”好多了,但孩子们的活泼的天性却被压制了许多。
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感到一种过错。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心二用”也是人的一种正常行为。我们成人在开会时不也常做些其他的事情吗,更何况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呢。摔坏了小汽车,确实使课堂纪律好转了许多,但却让孩子们的天性受到束缚。我爱这些孩子们,我喜欢他们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样子,我不想与他们形成隔阖,但我的做法却拉开了我和他们的距离。我决心,用实际行动去弥补这个过错。
7.案例研究方法述评 篇七
由于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二是分析评价主导产业的方法。前者主要是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选择基准的研究,辨析主导产业概念内涵,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和基准。后者根据基本准则和相关数据的可获得的难易程度选定相关的测算指标,经过测算最终遴选出主导产业。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指标体系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主要沿袭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筱原三代平准则的相关内容。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学者给出的主导产业选择的各种基准及关键的指标体系(表1)。其中代表性的有周振华提出的“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关爱萍的六基准:持续发展基准、市场基准或需求基准、效率基准、技术进步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和竞争优势基准。此外,有的学者还提出边际储蓄率基准、高附加值基准、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等。
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分类比较分析
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多指标、多决策的问题,国内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常用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指标体系的选择,一个是权重的赋予。其中王宏伟(1994)建立了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模糊优选模型;蔡艺(2001)选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张根明,刘韬(2004)采用了非参数的DEA方法确定主导产业;王旭(2008)基于钻石理论,结合DEA模型和AHP方法构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赵永刚,王燕燕(2008)将模糊系数与AHP相结合;王艳秋,朱兆阁(2009)采用了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王敏晰,李新(2010)基于粗糙集方法对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模型进行了分析。
综合来看,众多学者的选择方法可以分为两种:1、以区位商、产业贡献率、集中指数、关联指数等单个指标进行计量。2、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定权聚类评估、数据包络、成本-利益分析、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法等复合指标进行研究。在实际应用时,一般参照区域经济环境特征及数据精确程度进行选择:当数据欠缺或数据质量不高时,一般用区位熵、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钻石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库完备,数据质量高时,常用投入产出法、S S M、DEA、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加权求总法;对区域各产业做深入研究时,用比较客观、精确的分析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DEA、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大体了解区域产业概况时,则用简单易行的区位熵法、SSM、加权求总法。
本文在对上述各类方法进行深入对比后发现:钻石理论则适用于产业原始数据较少、部门不全的劣势区域的主导部门选择;DEA模型能较客观精确地分析区域主导产业,但对数据要求比较高;灰色聚类分析可以较好概括出区域的差异性特征;AHP在数据缺乏情况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主成分分析法一般不能进行指标层次处理,比较适合单层指标体系的分析;投入产出表法、SWOT分析方法在层次性和权数处理上都存在不足,比较适合作为主观评价的决策方法。
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区域主导产业选取方法、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但选择基准多元化、混乱化,以及选择方法自身的缺陷,使同一地区用不同的方法会选取出不同的主导产业,降低了主导产业选择的科学规范性,主导产业选择的科学合理性越来越受到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各指标的内在联系不足,存在较大差异。
上述选择方法都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产业部门的静态特征,侧重于考虑被选择产业的眼前经济效益,其计算方法过于复杂,选择指标随意性大、独立性较强,不能系统地反映产业部门的动态变化特征,不能动态识别区域主导产业,对产业的发展潜力认识不够。
2、区域主导产业绝不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区域化。
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两个层次上的概念,不仅存在“量”上的区别,也存在“质”上的区别,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不能把国家层次上关于主导部门选择的一般基准,直接应用于国家内部的区域层次。对区域主导产业必须首先从区域的角度,即区域专门化生产的角度》来认识,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各地主导产业趋同的悖论。
3、没有充分认识到区域的资源优势与要素禀赋结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重叠的时期,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有完整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而在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大多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资源禀赋”和优势资源,那么在这些区域的主导产业又该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是上述理论不能解决的。
4、研究需要有大量的产业发展数据为支撑,应用上存在局限。
由于我国统计年鉴编写的详略程度不一,部分数据难以获得,缺乏实际操作性。例如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省级为主,市、县地区编制投入产出表较少,这样对某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测算带来了问题。另外,部门比较优势、技术进步率、溢出效应等指标不容易准确测度。同时,感应度系数通过Leontief模型还是Ghosh模型进行计算争论不一,虚拟消去法、图论、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等等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研究中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含义、原则与基准[J].理论探索,2004(2)
[3]、王宏伟,朱德威.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模糊优选模型方法[J].经济地理, 1994(3):15-19
[4]、蔡艺.主成分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2005, (2): 24-26.
[5]、张根明,刘韬.基于DEA模型的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19-21.
[6]、王旭,陈嘉佳.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75-80
[7]、赵永刚,王燕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设计[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9):7-10
[8]、王艳秋,朱兆阁。基于灰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大庆主导产业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案例研究方法述评 篇八
摘 要:前瞻记忆是指对未来要执行的行动的记忆,研究的行为实验法主要包括自然法、实验室法和情境模拟法。在1990年Einstein和McDaniel提出双任务实验室实验范式后,一直以实验室研究法为主,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不满于实验室研究的生态效度,无益于预测和改善现实情境中的前瞻记忆,因此开始不断探索、尝试新的能够模拟现实情境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既有良好的生态效度,又有良好的精确性。其中主要有虚拟一周、视频程序、虚拟现实情境等。虚拟现实技术未来可成为主导技术。
关键词:情境模拟法;虚拟一周;视频程序;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2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42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是指:“对未来要执行的行动的记忆,比如记得回家路上买条面包,记得10点给某人打电话。”前瞻记忆失败会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如忘记赴约、开会,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美国平均每年发生30多起这样的事故:父母把幼儿放在车里等,结果遗忘导致死亡。还有1991年空管员忘记时间导致两架飞机相撞的悲剧。前瞻记忆如此重要,但相比其他领域的记忆研究,前瞻记忆研究开始得很晚,在1990年Einstein和McDaniel提出前瞻记忆研究的“双任务”实验范式之后,前瞻记忆才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Graf&Uttl,2001)。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由于实验室研究范式任务结构单一、与现实差距大等问题,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前瞻记忆表现,因此实验室研究的生态效度一直被人所诟病。而以现实生活为实验场地的自然实验法又有精确性差、控制性差的致命缺陷。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情境模拟法。“这种研究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在生态效度和实验过程控制上的两难困境,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法。”
一、情境模拟法的概念
情境模拟法是指在一个模拟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植入前瞻记忆任务,以任务完成度计算成绩的实验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无力完成实验室操作任务的被试,比如儿童和老年人。Kvavilashvili为儿童设计的一个玩偶Morris避开动物(儿童命名图片时遇到动物就拿出)的故事情境模拟实验堪称经典。
情境模拟法不仅兼顾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而且具有极强的灵活性。研究者们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了各种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模拟情境,使其能在生态效度和精确性两端之间平衡取舍,两者兼得。
二、非标准化的模拟情境
非标准化的模拟情境中的实验情境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设计或改进。比如Kvavilashvili的经典实验,主试要求被试做完无关测验后去另一个房间做其他测验,在被试离席时顺便嘱咐被试,让他跟另一个主试说要一份数据,另一个主试听后说先做测验,让被试测验完提醒他数据的事。Carey也模拟了一个类似的心理测验的情境,布置了“测验完成后在指定地方签名”“15分钟后提醒主试测验结束”等自然而然的前瞻记忆任务。
此类研究还有Loft等人进行的一系列“空中交通控制模拟”实验,以及Altgassen等人的模拟完成“德累斯顿早餐任务”研究老年人前瞻记忆。K.认为,如果在情境中植入的前瞻记忆任务感觉是自然而然的,那么这种研究在控制性、避免天花板效应、平衡被试动机、生态效度等方面都要优于其他研究方法。
从单个研究来看,非标准化的模拟情境研究都很有趣,不仅生态效度好,研究因素的控制性也良好。但是综合来看缺点就很明显,各个研究因研究目的不同,研究情境之间差异很大,结果没有可比性,且耗时耗力,可重复性差。因此,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些标准化的前瞻记忆模拟测验。
三、标准化的模拟情境
(一)虚拟一周范式
虚拟一周(Virtual Week)是一个模拟日常生活情境的桌面游戏,类似于飞行棋,是Rendell和Craik年为了研究前瞻记忆的年龄效应而设计的,并在之后进行了电脑编程,使其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和记录。它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情境模拟研究方法。游戏中,抛掷骰子前进,并不断选择前进方式,这是当前任务,前瞻任务是执行游戏开始时布置的任务和游戏进行中遇到的任务。Terret和Rendell等在一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前瞻记忆和未来情境性思维的关系研究中使用电脑操作了此方法。
“虚拟一周范式”经多次实践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不但可以将多达10个前瞻记忆任务非常自然地安置在实验中,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适用于不同年龄层的被试。实验中任务类型相对复杂多样,很好地避免了天花板效应,并且可以在电脑上操作,较好地控制实验环境,是目前为止较为理想的实验范式。
(二)阿尔弗雷德王子前瞻记忆测试(Royal Prince Alfred Prospective Memory Test,RPA-PMT)
RPA-PMT是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的Radford和Miller等在2011年主持编制,由四项行为任务组成,分别是基于时间/事件的长时或短时任务,如“15分钟后提醒我去移车,以免被罚款”。而当前任务由主试灵活决定,可做无关问卷。经检验信效度较高且较敏感。类似的前瞻记忆行为测验有Wilson最早编制的“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askin等编制的“前瞻记忆筛选测验(MIST)”和Wilson等人于2005年编制的“剑桥前瞻记忆测验(CPMT)”等,且都被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这一类经过标准化的前瞻记忆测试有统一的测验环境、指导语、评分标准等,无关因素控制较好,且操作设施要求不高。但也有模拟情境相对简单,前瞻任务和执行环境相对单一等缺点。
(三)前瞻记忆视频程序(Prospective Remembering Video Procedure,PRVP)
T&K认为一个好的临床测验应满足四个条件:可操控任务变量的灵活性、足够的长度、可接受的校标效度、生态效度高,以此为标准制作了PRVP。实验中,被试记住前瞻任务单后观看录好的视频,视频内容可根据研究灵活调整,比如穿过一条商业街,要求被试对视频中的前瞻记忆线索进行反应。经检验发现视频测试成绩和真实场景测试成绩高度相关,且与熟悉度正相关,表明测验一致性效度良好。
Potivin等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的“前瞻记忆生态测验(Ecological Test of Prospective Memory)”,对前瞻任务数量、线索等进一步进行了标准化。但是视频程序的最大不足是取镜、节奏等条件不受被试掌控,这与现实情境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热门的VR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四)虚拟现实情境(Virtual Reality,VR)
VR是指虚拟三维空间,通过与计算机相连的配件刺激视、听、触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如Logie等人2011年制作的“爱丁堡虚拟任务”(the Edinburgh Virtual Errands Task ,EVET)要求被试在一栋虚拟大楼内自由选择路线完成8项前瞻任务。之后,2014年再次改进加入了ongoing task,并研究了显著线索对前瞻记忆的有益效应。
相较于其他的情境模拟实验范式,虚拟现实情境不论是在情境复杂性还是任务类型上都能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情境。但是由于技术局限,VR技术还存在运动体验不真实,价格昂贵,不适合老年人等缺点。
四、未来研究展望
对研究者来说,研究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情境模拟法因其多样性给了研究者更多的选择。研究者应根据实验需要,大胆创新、改进,设计更为理想的情境模拟研究范式。情境模拟法尚有巨大的潜力,尤其在VR技术的应用上,应加强利用VR技术的多通道交互。如未来科技允许,可同步采集VR、眼动、脑电和脑成像等多种信息,直接深入地探讨前瞻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前瞻记忆的理论模型。
前瞻记忆的研究突破离不开研究方法的进步,在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持下,还需要研究者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以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伟. 前瞻记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2] Kvavilashvili L, Messer D J, Ebdon P. Prospective memory in children: the effects of age and task interrupt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3).
9.感觉研究述评 篇九
感觉研究述评
由于感觉在人类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处于重要的位置,因而感觉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近些年来,学术界根据脑科学、感官生理学、视觉心理学、认知科学等提供的新材料、新成果,着重研究了感觉的本质、感觉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感觉的能动性、感觉能否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感觉的局限性等问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感觉理论的研究.
作 者:陈金清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430077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年,卷(期):“”(12)分类号:B023.2关键词:感觉的本质 感觉的能动性 感觉的局限性
10.农村宗教研究述评 篇十
农村宗教研究述评
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梳理,择要论述了农村宗教活动发生的原因、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农村宗教活动的影响及对策问题,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状况和有关研究动态.
作 者:肖良 XIAO Liang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宿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UZHOU COLLEGE 年,卷(期): 22(5) 分类号:B911 关键词:农村宗教 信仰文化 述评11.案例研究方法述评 篇十一
作者简介:冯冈平(1963),女,汉族,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品牌管理。
摘 要: 企业自主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工商管理课堂教学导入自主创新企业案例研究,是促进创新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文章论述其教育意义,从案例内容、教学对象、教师能力和教学条件等方面提出此教学法的应用条件,通过案例选择等四个方面阐述其教学环节。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本科教学 自主创新 企业案例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3003203
导入自主创新企业案例的教学法,就是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介入自主创新项目开发、自主创新企业管理的案例,教师传授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尝试给企业提出策略建议。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主创新观念、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创新经营的距离,使毕业生将来更快、更有效地融入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营活动中去。
一、 导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的意义
1. 体现大学的办学特色
自主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战略决策,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断推进,与自主创新相关的人才教育也逐渐被重视。以培养适合本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为目的的本科院校,责无旁贷。“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是高校的办学宗旨之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高校重要的办学方针。地方经济建设有赖于大学的人才输送,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我们本科教育的迫切任务。本科教育融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体现了大学教育改革的特色。
2. 强化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过去20年,中国成为世界代工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尤其珠三角地区,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习惯于贴牌生产(OEM)代工生产,但随着贴牌模式优势日渐丧失,区域竞争力也日趋减弱。长期OEM“贴牌生产”,使企业家形成惰性,或者没有自主品牌创建开发的意愿,或者技术开发能力低,管理落后,严重阻碍了产业升级。
在本科教学中导入本土自主创新案例研究,能够在学生踏入社会前,了解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鲜明地确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并从微观上寻找、总结出科学的创新模式和途径,强化自主品牌创建和管理,推动其他自主创新项目开发的进程,真正使教育为企业和区域经济提升竞争力服务。
3. 提升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案例研究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1]案例教学需要建立学习型团队,团队学习要求成员不断进行讨论和对话,以集体智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学习方式,期间学习型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我、创造未来。
团队学习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队员在团队的学习中得到更快速度的成长,团队学习体现团结、互助的学习理念。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人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团队学习可以发挥个体的优势,同时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优势共享的效果;[2]其二,团队学习能完成一些个体无法完成的困难任务。团队学习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别人的启发和灵感,在研讨的过程中把每个个体的智慧汇集起来,引发对问题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推动团队产生出色的成果;其三,团队学习提升队员的沟通能力。在不断的讨论和争议过程中,队员在学习中不断寻找更利于表达观点、更利于别人接受的方式,逐步达到改善自我沟通和与外部沟通的能力。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创新是一条颇为艰难和曲折的道路。在本科教育中融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的教学,能使学生了解未来团队合作的社会工作实际情景,有利于学生更迅速地与社会相适应。
4. 学生从中学习自主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途径和实施方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规模企业与中小企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同产品制造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创新模式各自不同。以新发明将竞争对手抛离;以众多专利的组合确立竞争优势;以一种从未使用过的技术生产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比如从前的BP机,从数字到汉显,再到手机,从手机再到短信,都是在不断利用新的技术;以新方法生产老产品推陈出新;开辟原材料的新来源或产品的新销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或重组产业改变生产模式,实现规模效应都是自主创新的模式。[3]自主创新在建设上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和路径,本科导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通过企业案例的学习,接触企业真实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学生对自主创新开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模拟,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导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的条件
1. 要求拥有合适的自主创新案例
工商管理类课程导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的方法,具有自己独特的适应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备课围绕理论知识点,但案例教学备课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案例准备,而自主创新案例导入需要更精心的准备。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准备自主创新教学案例。一是对已经公开发表的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进行改编,使之与本科案例教学内容、难度相符合;二是教师利用平时积累的自主创新素材,编写案例,内容可以涉及自主创新的创建和维护、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三是组织学生利用专业实践课程编写自主创新案例。
2. 要求对应于合适的教学对象
自主创新案例教学的教学对象为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因为高年级学生一般已先修经济学和管理学,曾经历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对课堂以外的企业经营实践有所体验,对现代企业革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法则、品牌建设和维护策略、自主创新途径等案例分析,相关的知识点已初步掌握,具并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班的人数也要合理确定。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本科30到60人的班级是合适的,在100人的大班规模下开展案例教学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3.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导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的教学法对教师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根据相应章节编排不同内容的案例;教师也需要熟悉了解本地区企业创新实践现状,以便准确地进行相关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链接分析;同时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具有投入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和热情;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和驾御能力,能够始终把握住案例讨论的主题,有效地调控讨论的时间和内容,及时给予引导,使课堂一直保持正确的高效率的研究讨论,并能对每个团队的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精辟的评述。
4. 要求具有多媒体的教学条件
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书写、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和呆板,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浓缩和翻页功能,集聚较大的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创新的教学案例不同于其他,其教学更多地涉及商标、标识和图表等内容,无论是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还是教师的案例评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清晰和丰富地表达出来。由于没有空间制约,多媒体还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前后对比和反复研习。
三、 导入自主创新案例研究的教学环节设计
1. 案例的选择
自主创新案例内容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其一,案例必须与相关理论点想对应,可以是一个案例体现一个主要理论点,或一个案例同时涉及多个相关理论点,让学生在研究中有依据;其二,案例必须体现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长度,无论是描述性案例还是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还是探索性案例,需要有数据图表或过程的详细描述,过于短小和内容简单的案例研究难以达到团队学习应当实现的教学目的;其三,案例围绕本地经济发展和本土工商管理问题。广东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自主创新走过一条曲折和艰难的道路,研究本地案例有助于发掘本地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找寻本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2. 构建案例团队
合理组建案例团队是案例研究教学法的第二个步骤。团队组建方式可以由老师随机确定或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学习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随机组合更符合现实状况,一般以奇数成员总数为好,每组大约3-7人更利于展开讨论,每个团队设立一个组长。为了提升团队工作效率,增强案例教学趣味性,团队可以自行设计队名。团队成员需要进行分工合作,阅读相关理论和自主创新案例,查阅案例背景资料。对不同章节的学习,可以不同的团队独立完成一个案例,也可以几个团队同时完成一个复杂案例。
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一个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的阶段。首先成员发言,提出案例研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把自己的分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初步陈述,组长仅需对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适当引导,这是一般案例分析课堂都要安排的教学环节。而围绕自主创新的案例研究,需要结合自主创新的内容进行讨论,从问题的提出到原因剖析、提出解决方案,除了对常规管理上问题进行诊断,更需要针对自主创新展开研究,组长的角色还起到提醒和启发小组讨论紧扣主题的作用。这一阶段是多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顾忌较少,讨论气氛热烈,遇到分歧可进行激烈的争论。
4. 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可视为团队学习中小组讨论后的第二个学习阶段。各个团队在课堂上演示本团队的研究成果,过程包括陈述和答辩,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案例背景描述和研究结论的阐述。
期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其引导体现为案例教学过程中互动程度的有效控制,应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和时间,启发学生大胆提出创新观点,鼓励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但不能随意发表具有倾向性意见,或左右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和内容。
5. 教师案例评述
案例评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积极讨论和踊跃发言的结束时刻,期待着一个对他们的研究结论进行全面、客观、比较性的评价。[4]工商管理案例结论通常是开放式的,难有统一和绝对标准的答案。自主创新案例背景各有不同,在规模企业或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存在差异,一个独立团队完成一个案例时,完成案例研究的资料搜集和问题分析困难程度不同;同时,案例讨论的发言也不是人人机会均等。因此完全精确的评价难以做到,以标准分数衡量更难。要求教师着重考量学生能否指出存在问题的实质、分析思路是否清晰、相关理论的运用是否正确、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等。
成思危认为,案例教学“提供切合实际的管理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结合自主创新的企业案例引入,更能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思想,更容易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相银,胡 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122
[2]杨家珍,王 琪.团队创新-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J].理工高教研究,2006(10):91
[3]毛建军.解析企业自主创新[J].科技促进发展,2006(1):31
[4]秦兴军. 管理案例教学的价值与不足[J].科学大众,2007(4):125
[5]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1(4):193
Teaching Method for Case Stud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rpora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FENG Gangping, LI Suangmei, ZHANG Chengk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P.R.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tal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se stud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rpor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such abilit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thod, and proposes the conditions for applying the method from four aspects like case content, subjects, teachers’ capability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It also expounds the teaching steps in four ways such as case selection.
Key words: special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usiness case; case instruction method
【案例研究方法述评】推荐阅读:
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09-27
财务案例研究案例07-07
护理研究案例09-07
胡适政治思想研究述评06-09
管理学案例研究课程心得09-19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研究10-31
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案例研究06-11
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06-28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07-11
东风雪铁龙案例分析研究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