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2024-10-09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共9篇)

1.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篇一

现代学术研究主要包括(AC)。(多选)P1 A.科学技术研究 B.道德伦理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法律法规研究

许多类型的数据收集,在进行之前都需要获得授权许可,有代表性的需要得到许可的数据收集,包括使用(ABCD)。(多选)p183 A.人和动物作为研究被试 B.危险的材料与生物制剂

C.某些图书馆、数据库以及档案馆里的信息 D.已发表的图片以及其他已发表的信息

评价专家应该坚持(ABC)。(多选)

A.职业操守 B.严守秘密

C.不透露影响评价公正和学界团结的信息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一个合乎科学规范的人类受试必须遵循以下实验规则(ABCD)。(多选)

A.实验需有对照组 B.要使用安慰剂对照 C.需使用双盲法进行实验

D.对照组的划分要采取“随机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倡导的基本伦理原则包括(CD)。(多选)p104 A.尊重原则 B.无害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增进公共福利优先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的善心无害原则包括(BC)。(多选)

A.伤害

B.不伤害

C.增加好处

D.增加害处

在项目申请时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ABCD)。(多选)

A.虚报自己或其他课题承担者的出生日期 B.虚构项目参加者

C.未经他人允许在申请书中冒替签名

D.伪造奖励证书或者其他证明或说明材料

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的定义是(ABC)。(多选)

A.伪造 B.篡改 C.剽窃

D.无意的观点差异

下列属于科学精神主要内涵的是(ABCD)。(多选)A.理性精神 B.分析精神 C.开放精神 D.民主精神

美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有(ABC)。(多选)p235 A.《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

B.《非类人灵长类动物的人道主义护理、治疗和运输标准》 C.《动物福利法》

D.《实验动物安乐死法则》

我国《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2006)中规定(BD)。(多选)P238 A.动物可以不麻醉来杀死

B.处死现场不要有其他动物在场 C.延长动物承受痛苦的时间

D.实验结束后单独饲养,直至自然死亡

“合理使用”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有(ABCD)。(多选)P249 A.使用的作品已经发表

B.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个人学习

C.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D.不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

科研诚信的基本内涵有(ABCD)。(多选)

A.科研工作选题立项、执行以及报告方面的学术诚实

B.研究项目申请及研究成果报告中对自己贡献表述的准确性

C.同行评议的公正性

D.学术交流中的同行相尊和资源共享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ABCD)。(多选)

A.指导院属机构和院部机关科研道德工作

B.制定并修订科学不端行为处理规定

C.受理投诉

D.以上都正确

在国际期刊的同行评议中,编辑阅读评审意见后,会在以下决定中做出选择(ABC)。(多选)

A.接受

B.拒稿

C.返回作者修改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下列属于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所涉及的基本伦理理论的有(ABCD)。(多选)

A.效益论 B.义务论 C.社会契约论 D.自然权利论

研究申请中的基本学术规范要求,申请者应该确保确保申请资料的真实性,需要做到(ABD)。

A.全面地了解所要申请课题的相关政策 B.不应超负荷申请 C.相似内容多项申请 D.独立自行填写申请书 全文抄袭包括(ABCD)。(多选)

A.全文照搬 B.删简 C.替换 D.增加

数据的保存与共享的基本规范包括(ABCD)。(多选)

A.保存所有实验或调查数据纪录

B.备份数据

C.了解规定

D.遵守各学科领域关于科学数据保存期限的规定

引用的规范中,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ABCD)。(多选)

A.观点 B.结论 C.数据 D.公式

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中,单向匿名式评价,有利于专家(ABC)。(多选)

A.独立思考 B.独立判断

C.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D.以上都不对

工程师负责任的不服从组织的行为主要分为(ABC)。(多选)p123 A.对立的不服从行为

B.不参与的不服从行为

C.抗议的不服从行为

D.有偏见的不服从行为

研究选题的基本规范中,研究方案的设计阶段,需要注意以下行为规范(ABC)。(多选)

A.对活体实验中的试验对象给予充分保护和尊重

B.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C.设计可行的研究步骤

D.选择好的研究条件

工程师的责任提示,工程实践中大量存在着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原因有(ABD)。(多选)p123

A.私利

B.自欺

C.自信

D.无知

科研伦理决策过程的步骤包括(AB)。(多选)P217 A.界定科研伦理问题的表现

B.提炼论点

C.独立提炼观点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ABC)。(多选)

A.客观 B.公正

C.准确

D.以上都不对

胡克为科学建制所设立的目标含义有(AC)。(多选)P53 A.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B.科学应是万能的

C.科学应为生产实践服务 D.科学应为精神服务

下列属于文化类伪科学的是(AB)。(多选)P94 A.尼斯湖怪的离奇解释

B.雪人的离奇解释

C.古代宇航员

D.不明飞行物

下列属于病态科学案例的有(ABC)。(多选)

A.天文学中对火星运河的观测

B.N射线

C.“冷核聚变”

D.相对论

具体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有(ABCD)。(多选)A.为应对社会问题提供分析框架 B.引导社会建立新的价值规范 C.促进社会内部的沟通与理解 D.把握社会整体发展现状与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批评规范中的学术批评原则是指(ABCD)。(多选)A.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B.激浊扬清,推介精品 C.鼓励争鸣,促进繁荣 D.以上说法都正确

黑格尔所谓的法哲学就是探讨法的理念的发展过程,他将这个过程概括为(BCD)。(多选)P13 A.具体法 B.抽象法 C.道德 D.伦理

以下关于科学精神气质的无偏见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BD)。(多选)P62 A.坚持无偏见是由困难的

B.不当得利和欺骗与无偏见精神格格不入 C.允许偏见适当存在

D.科学活动必须破除偏见、实事求是

专著应含(ABCD)。(多选)A.作者名 B.书名 C.出版地 D.出版者 我国科研论文发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在(AB)(多选)p227 A.没有保护受试者隐私

B.涉及人的科学研究不规范

C.不公开机密信息

D.不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在对研究参与者进行研究时,应力争做到:参与者能依其(ABC)提供信息。(多选)A.教育程度 B.识字程度 C.文化背景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与利益评估包括(ABCD)。(多选)P144 A.伤害 B.隐私 C.保密

D.研究方法的设计

胡克为科学建制所设立的目标含义有(AC)。(多选)53

A.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B.科学应是万能的

C.科学应为生产实践服务 D.科学应为精神服务

高新科技的伦理影响有(ABCD)。(多选)133

A.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影响

B.对权利和利益的影响

C.对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影响

D.对人类尊严与基本权利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尊重个人包含的道德信条有(AB)。(多选)141

A.个人享有自治权

B.保护丧失自治力的人

C.自救原则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引用外文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需按顺序标明(BC)。(多选)

A.译著书名

B.出版地点

C.页码

D.以上都不对

为了贯彻研究伦理的要求,英国的FRE要进行的审核包括(ABCD)。(多选)p156 A.研究必须经过设计、审核

B.研究参与者/受试者的数据必须加以保密

C.研究参与者/受试者的尊严、自主性必须得到保护与尊重

D.任何情况下必须避免对研究参与者/受试者可能造成的伤害 科学精神的本质中分析还原思想的成功范例,是发现了(ABCD)。(多选)p69 A.分子 B.原子 C.原子核 D.夸克

下列属于文化类伪科学的是(AB)。(多选)p94 A.尼斯湖怪的离奇解释 B.雪人的离奇解释 C.古代宇航员 D.不明飞行物

“合理使用”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有(ABCD)。(多选)p249 A.使用的作品已经发表

B.使用的目的仅限于个人学习

C.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D.不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

科技工作者的基本学术规范包括(ABCD)。(多选)P25 A.遵纪守法,弘扬科学精神 B.严谨治学,反对浮躁作风 C.公开、公正,开展公平竞争 D.相互尊重,发扬学术民主

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包括(ABC)。(多选)P244 A.口头演讲 B.课堂教学实录 C.采访记录 D.街头传说

胡克为科学建制所设立的目标含义有(AC)。(多选)53 A.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B.科学应是万能的C.科学应为生产实践服务

D.科学应为精神服务

高新科技的伦理影响有(ABCD)。(多选)133 A.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影响

B.对权利和利益的影响

C.对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影响

D.对人类尊严与基本权利的影响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有(ABC)。(多选)319 A.调查方式

B.调查机构

C.调查程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科研不端行为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处理提到:从事项目研究的人员要(ABCD)。(多选)318 A.科学设计

B.精心实施

C.合理使用研究经费

D.保证项目的研究质量

科研利益冲突的种种表现包括(ABCD)。(多选)

A.经济利益冲突

B.职责冲突

C.个人关系的冲突

D.学识的冲突

科学的基本形象中提到,科学思想源于(ABCD)。(多选)

A.社会

B.宗教

C.哲学

D.政治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继承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发扬热爱祖国等精神,以下不属于上述精神的有()。p305 人体医学实验的国际伦理指南有(ABC)。(多选)p210 A.《纽伦堡法典》

B.《赫尔辛基宣言》

C.《贝尔蒙报告》

D.纽约协定

胡克为科学建制所设立的目标含义有(AC)。(多选)p53 A.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B.科学应是万能的

C.科学应为生产实践服务

D.科学应为精神服务

为了避免利益冲突的干扰,工程师应该(ABC)。(多选)p124 A.公开所有可能影响其专业判断和服务质量的已知与潜在的利益冲突

B.恰当地取得报酬,不向承包方索要财物

C.为政府服务时,避免与行政权利的不当纠葛

D.以上都不对

下列属于未知领域类伪科学的是(ABC)。(多选)p94 A.特异功能研究 B.超心理学研究 C.超自然力量研究 D.灵学

英国的“研究伦理架构”特别提出了被列为高于最小风险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包括(ABCD)。(多选)p159 A.儿童 B.青少年 C.学习障碍

D.智能损伤群体

研究选题的基本规范中,选题的内涵不只包括一个简单的范围和一般性的问题,还应包括(AB)。(多选)p169 A.立意 B.主题 C.学术价值 D.应用性

我国科研论文发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在(AB)。(多选)

A.没有保护受试者隐私

B.涉及人的科学研究不规范

C.不公开机密信息

D.不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

人体医学实验的国际伦理指南有(ABC)。(多选)

A.《纽伦堡法典》

B.《赫尔辛基宣言》

C.《贝尔蒙报告》

D.纽约协定

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要求,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应当避免(ABCD)。A.避免学术因素干扰

B.避免行政干预

C.避免与评价对象利害关系

D.以上都对

(多选)

2.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篇二

1 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2000年12月通过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 (OSP) 发布了科研不端行为联邦政策, 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准备、实施、整理以及发表等科研环节中出现的造假 (fabrication) 、窜改 (falsification) 以及剽窃 (plagiarism) 行为[1]。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 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①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②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中国科协已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 》, 专门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了具体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表现是: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作虚假的陈述, 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 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中科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六条认定标准包括: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 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 违反职业道德, 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研不端行为, 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同时明确界定, 在研究工作中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 如对评价方法或结果的解释与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误等, 不能认定为科研不端行为[2]。

2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

与社会生活中道德环境恶化现象同样, 国内的科研活动中, 科研不端行为虽说不上泛滥, 但也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这些行为不外乎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2.1 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科学家缺乏学术道德, 不重视学术规范。科学工作者的人品、高尚的科学道德是科学家之魂。科学道德对于科学工作者自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律作用不可替代。一些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科学知识地运用却忽视了自身科学道德和素质地培养。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为了得到成果便不择手段, 明知是不正确或违法的做法, 但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 往往置科学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 缺乏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缺乏诚实、公正的科学道德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科学道德和科研精神的无知, 是科研不端行为泛滥的内在原因。

科学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 为在科学职业化地位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 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每一位研究人员除了运用正确的方法外, 还要能够苦学深钻, 持之以恒。在现代, 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 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 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 谋求独创性的成果, 争取社会承认, 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有了被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 就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 因此就出现了科研创新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急功近利对我国科研创新的危害十分严重, 常常导致违反科研设计实验的程序和要求;导致不尊重客观事实, 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导致研究者在研究创新中对同行封锁信息, 不愿合作;甚至导致学术腐败、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 使研究动机扭曲, 科学精神丧失[3,4]。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岗位升迁、工资待遇等, 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 淡忘了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 只热衷于追逐名利, 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功夫, 而是擅于捏造事实、编造数据、骗取科研经费。

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一些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在工作中违背职业道德, 或是视而不见, 不制止、不纠正, 或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对某些科研人员予以“特别”关照或报复, 故意制造了一起起不公正事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处分了一些在项目申报中的科研不端行为, 部分是在申请中伪造人员信息。作为高校科研处或高校院系科研秘书是非常清楚本校有关人员情况的, 完全能够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为了能充实项目组的研究实力, 增大项目中标的可能性,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听之任之的“不作为”。一部分高校为了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 而许多项目暂时又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特别是距离相关要求差距不是太远的时候, 科技管理部门便协助项目申请者隐藏或伪造一些信息, 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作为”态度[5]。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在无形中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2.2 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

科学作假行为不只是学术现象, 也是社会现象。一系列具体而实惠的科研奖励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 心在学术之外;学术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不端行为的处罚制度不完备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敢于并且能够成功地铤而走险。

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体制原因。在现行的科学体制中, 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 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上世纪80年代末, 以量化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评体系从管理部门借鉴到了高校科研改革中来。由于这一方法改变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无秩序状态, 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实事求是地说, 此项改革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发展到今天量化指标考核体系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现行的学术科研量化考核制度的核心是, 根据发表论文的数量确认学术研究成果的大小, 根据学术论文所发表报刊的行政级别来判定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 而且学术评估和科研考核的周期很短[6]。在这种轻质重量的量化评价机制下, 数量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现实目标, 由此造成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数量而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剽窃, 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信誉。

奖励应是对科研工作者首创性工作的强化激励, 是实现科学价值目标的手段。奖励重要的是精神性荣誉, 而我国的奖励制度却侧重于功利性的物质奖励, 且奖励与报酬挂钩, 报酬产生派生效应, 与个人的晋升、福利、分房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奖励就失去了其以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理, 进行科研创新的作用, 而蜕变成为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这种目的和手段的本末倒置, 就有可能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失灵使防范科研不端行为失去了外在的屏障, 这是科研不端行为普遍发生的体制原因[7]。

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的透明度和力度不够, 是造成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 对很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缺乏公开透明性, 譬如对汉芯事件的处理不了了之, 说明对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不够公开透明, 尽管对陈进个人有了处分, 但是对他能申请到巨额资助的幕后原因, 以及责任负责人并未进行相应的处理[8]。尽管某些人的科研不端行为经过了媒体曝光, 但是处罚却没有达到同其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相当的程度。如1997年12月25日,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青岛某大学教授侵犯著作权案做出终审判决, 要求侵权者向被剽窃者赔礼道歉。但是在结案一年时间里, 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依然稳坐破格教授的交椅, 并仍然保留“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头衔。这种处罚结果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不会减少科研不端行为, 相反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造成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出现、屡禁不止。

“官本位”的不良思想侵蚀了神圣的学术殿堂, 污染了学术环境。在一些高校与科研院所, 无论是校级课题, 还是部级、国家级课题的申请、审批、考核等诸多环节都难以摆脱“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结果是领导者科研课题多、科研成果多、奖励奖金多, “官大学问大”成为这种现象的经典解读。所以, 不论学识高低, 只要弄上一官半职, 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 轻而易举地搞到项目和经费, 晋升高级职称, 继而很快就成为“学术名流”。而且, 官做得越大, 越容易获得高层次的项目和奖励, 越有人为之捧场。这种“官本位”思想对科学研究的侵蚀, 污染了学术环境, 亵渎了学术形象, 败坏了学术风气, 成为某些当权者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 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出版与编辑环节存在的漏洞及某些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为科研不端行为摇旗呐喊, 助长了学术造假之风。我国期刊、论著的出版与编辑环节缺乏制度管理。不少学报和期刊每年都编印增刊或专辑, 花上几百元至上千元版面费, 任何低劣论文都可以发表。交上个上万元, 就可以出版一本专著, 而论文审查人和责任编辑一般都不承担因发表的论文系抄袭剽窃之作而事后追究的责任, 使得论文审查者和责任编辑的责任心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对某些不负责任或失实报道的行为缺乏法律监督与约束机制, 在出错甚至违法而不受惩罚的背景下, 有的新闻媒介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时效, 对一些虚假的科研成果甚至是伪科学及一些靠弄虚作假出名的“学者”进行报道和吹嘘, 其中不乏有偿新闻。这些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不端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促进作用, 助长了科研造假之风。

3 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制度和做法,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 重视科学道德的自觉培养

科研不端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 很难通过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因此, 我们需要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 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 更应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 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 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主体地位, 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魔笛声中翩翩起舞。加强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应当加强正面教育, 强调在学术研究中加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强调在学术活动中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同时, 针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和人员, 要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

3.2 建立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 形成科学、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 加强与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中国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方法, 过于量化和僵化[9]。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建立一套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 以法治、法律的力度从根本上遏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 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项目、课题经费分配的行政化, 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形式化。所以, 除了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之外, 还要建立相关配套的透明、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 制定严格、严肃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检查的条例规定。以期严格、公平、公正地进行学术资源分配, 从而杜绝学者、教师为了争取立项, 分得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而不惜违规甚至违法做出不端的科研行为。此外, 还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 加强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 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力度, 倡导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 甚至个人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和批评, 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实行真正的自治与法治、大学微观管理与社会宏观监督相结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于日前表示, 科技部计划为学术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以遏制日益猖獗的学术不端行为。此举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荡涤学术氛围、提高学者的学术道德、加强学者自律有重要意义[10]。

3.3 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做好学术期刊的“守门人”

根治科研不端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作为学术期刊“守门人”的广大编辑最终决定着读者能够看到哪些内容。因此, 他们的责任重大, 更应该对各种科研不端行为提高警惕, 不给学术不端者以可乘之机, 守住学术领域的一方净土。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增强编辑职业道德意识。确实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制, 杜绝关系稿、人情稿, 树立诚信意识。对管理部门来说, 要加强管理, 严格控制刊物扩版。此外, 还应控制审批增刊数, 加强编辑的道德建设[11]。有些杂志学报的编辑不讲职业道德把办增刊当作创收的手段, 只要交钱什么文章都敢发, 甚至于出版盗版学报, 从而导致学术质量下滑, 平庸乃至劣质文章遍地。作为编辑不能为讲人情而不讲原则, 应本着对读者、对刊物负责的态度, 树立诚信意识, 不发注水文章, 切实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4 结语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 而且严重破坏了以求真务实为基本精神的学术研究规则, 损害了知识分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11], 污染了学术环境, 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研创新, 而且危及下一代科研人员的诚信观念, 进而对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 它破坏了学术诚信, 当其不端结果成为医疗指导原则时甚至会直接危害公众的健康和安全[12]。对于这些不端行为和作风, 我们既不能因为存在外在的社会因素而宽容那些道德失范的个人, 也不能只追究道德失范者的个人责任而看不到这些失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对待科研道德失范问题, 既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也要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约束机制, 为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当然, 由于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到科研主体、主管部门、政策、机制等许多相关因素, 要遏制学术界的造假风气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建立净化的学术环境任重道远。

布劳德和韦德认为, 像经济活动中起作用的是“无形之手”一样, 科学中起作用的机制是“无形之靴”。它将踢掉科学中所有不正确的、无用的或多余的数据和从事科学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偏见、人情等, 最后使科学获得客观的本质。这只无形之靴就是时间。然而, 等待只不过是被动和消极的行为, 在科学日益被社会关注和牵连的今天, 积极的和主动的社会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在尊重科学共同体的内部控制的同时, 采取必要的外在社会控制, 将有助于减少科研越轨行为, 使科学能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近几年来, 随着学术规范化的进展及打击造假风声的高涨, 结合国家相继出台的系列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法》等, 必将形成一个相对洁净的学术空间, 愿我们每一位医学科学工作者为了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12]。

参考文献

[1]Culliton B J.Scientist confrontmisconduct[J].Science, 1988, 241:1748-1749.

[2]中科院公布科研不端行为六条标准[J].铸造技术, 2007, 28 (7) :884.

[3]胡良平.“学术造假”给科学界敲响了警钟[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8) :507-509.

[4]曲梅.从学术造假看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现象[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7) :81.

[5]彭云, 沙莎.高校学术道德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 2007, 20 (5) :270-272.

[6]周春燕.高校学术腐败的制度防范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3 (3) :128-131.

[7]王雅芬.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防范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19 (4) :133-137.

[8]杨金志, 王蔚, 刘丹.透明处理科研不端行为[J].瞭望新闻周刊, 2007, 16:14-15.

[9]唐振平, 徐刚, 雷炳炎.学术腐败探源及其防治[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57-59.

[10]何晓聪.高校学术不端成因及其治理研究[J].高教论坛, 2007 (1) :137-139.

[11]王会, 田士威.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7 (7) :46-47.

3.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篇三

【关键词】教师;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

一、目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1)学术抄袭。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如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燕副教授论文涉嫌多处抄袭,部分内容甚至原文照搬,只字不改。(2)粗制滥造。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新教材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抄袭旧教材的,有些教材虽然有了一层“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的包装,但实质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我们医学老前辈一年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著。现在,一些青年学者,几年就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好上百篇。一本杂志上一期发表四五篇文章。(3)滥署名。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4)学术商品化。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为了获得奖金而制造论文论著。(5)学术利益化。学术评奖和立项(争取研究课题立项)中的腐败也为广为存在。尤其是评奖。(6)东抄西凑。有的作者整篇文章的写作是东抄西凑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对待科学研究极端不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造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学术环境比较浮躁,治学精神褪化被名利所诱,目前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在教师评价比中占比重大,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还与维系着学校的排名、声誉和前途命运有关。有的教师写论文完全是为评职晋级,迫求的不是论文有什么价值,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等现象。说明目前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一些人在名利诱惑面前心态失衡,一些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教师治学精神褪化。(2)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不能慎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教师在学术上采用投机取巧不道德手段获得了好处,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激发相当一部分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健康欲望,导致效仿。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有些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道德品质,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存在腐败问题,导致有些教师在追求利益时,丧失了自己的良心道德,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3)评价体系误导,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

三、解决不端学术问题,提高教师学术道德品质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学校学术制度改革高校现行学术管理体

制,制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改变重“量”轻“质”问题,消除官本位思想对高校的影响,改变人情干涉凌架于学术自身的评价之上的现象,确立高校学术的崇高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分配制度向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倾斜。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让一线工作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去进行教研和科研,随着科研环境的改善,一定会大大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力。(2)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要切实有效地对我们高职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术修养,要教育教师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教师应为人师表,洁身自律,重塑学术研究理念,回归科学研究本身。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进行经常性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3)改革职称评聘、学术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评议制定,如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4)加强学术打假和监督应成立专门学术打假机构负责专门制定、宣传、执行有关学术规范,监督检查各种学术腐败防治情况,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学校一定能建设出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参 考 文 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11~132

4.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篇四

第一章 1.3

1、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确定性验证、概念同一性、实验的可重复性、可量化研究、注重直接性。

2、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研究法、灵感思维法、假说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类比研究法。

3、自然科学研究步骤:选题-观察实验客观事实-思维加工提出假说-实践检验监理理论-理论体系-选题社会科学研究特点:限制性实验、概念多样性、因果假设论、定性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解释研究法。

思辨研究方法的具体类型:史论文案法,引介评论法,理论思辨法,学科借鉴法 实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和自然观察法

解释研究方法:推理预测法,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常用)选题针对性强;样本选取适当

社会科学研究步骤:

学术研究的流程:

选题;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思路;实施研究方案;获取研究成果,以适当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自然科学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可重复原则是科学事实成立的重要判断依据,是科学确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调查研究的步骤:确立调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判断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社会调查研究的四阶段:调查前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应用阶段 调查研究的主要任务: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探讨,筛选并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任务,经过文献查询和初步探索,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通过讨论确定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澄清研究的基本概念,提出研究设想,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明确调查内容和范围,比较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确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方法还有方式,将调查内容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确定分析单位和调查指标,制定抽样调查的方案,明确调查地区、单位和对象,选择抽样方法,制定调查研究方案,编写调查大纲,绘制调查表格,培训调查人员。

调查实施阶段是整个调查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基本保证

1.4 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者的作品。

著作权的权利: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证作品完整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侵犯著作权罪、假冒专利罪、泄露国家秘密罪 行为规范三层次:道德,规范和法律

1.5 研究生学术活动特点:第一,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学习性” 第二,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目的的“双重性” 第三,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成果的“一般性”

研究生学术活动表现形式:独立自由研究式,参与式和学位论文研究(最主要,做独特的方式)

常见学术活动开展形式: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

第二章

2.1学术研究前期工作规范

兴趣是选题最好的老师,掌握积累培养兴趣的途径。

了解自身研究能力和方向,学生必须具备观察判断能力、思维创新能力。选题的研究对象务必要“小”、选题的研究时间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等。听取导师的选题意见,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跟导师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选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客观的问题,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和可行性,注意选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注意选题的可行性,规划选题的深度和广度

在兴趣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三种:1,随手记录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2,通过网络关注专业领域还未解决的难题;3,阅读大量专业相关的文献,了解学术动态,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

学生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2.2 查新

项目申请书:标题、摘要、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特色与创新点、年度计划和预期成果、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课题组成员、经费预算等几个部分组成。开题报告:选题,文献调研(硕士至少25篇,博士至少50篇),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科技查新——查新报告——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

科技查新工作的核心:考查提出查新申请的项目与现有成果相比是否具有技术进步与创新,最后出具一份科技查新报告。

需要查新的科技工作: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验收,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申报奖励

科技查新的流程一般需要6-8个工作日

科研人员应该熟悉项目的:来源、类别、申报起止时间、申报书格式、上交份数、所需准备的资料、申报注意事项等,了解重点

2.3文献调研

兼顾多种资料类型:期刊、书籍、专利、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 选取合适的文献资料数据库:以学科专业、文献类型等为依据  确定检索关键词、组织检索式

 采用多种检索途径:图书馆一站式检索,专门数据库检索,学术搜索引擎检索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消化的方法:

1.阅读综述性文章;

2.阅读学术影响力高的论文;

3.通过粗读、精读相结合掌握知识脉络; 4.带着问题去阅读。

资料整理一般包括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两个基本方法。

形式整理基本上不涉及资料的具体内容,而是凭外在依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是—种粗线条的方式。内容整理主要指对研究资料的分类、数据的汇总、观点的归纳和总结 文献调研是指为进行某项科学研究而开展的全面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活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科学研究中,花费在文献调研的时间占整个科研活动的51%。文献调研不仅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过程,他也是形成科学研究思路的过程,不仅能够了解他人研究的进展,避免撞车,同时也是获得研究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2.6学术研究前期工作中的学术不端

(一)超量下载行为: 1.使用软件工具下载 2.整卷批量下载

3.短时间内连续系统的大量下载数字库资源 4.通过代理服务器下载等等 第三章 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 1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

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具体性,经验性和精确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规范:

a必须正确地列出要通过实验解答的各项问题,即明确实验的目的 b 必须在兼顾所要求的精度和可能碰到的实验难点的条件下正确地选用实验方法

c 必须正确选定实验的一般数学模型,即历次观测的数目、周期和相互关系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原则:误差分析、数据整理原则、数据管理规范。数据的真实性,严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实验数据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报道的,图表有很多种格式,在数据报道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使用方便的格式或者采用学术期刊指定的格式。

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根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以“事实”为科学的认识对象,通过科学实践去“求是”,并把实践作为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创新精神(来自于科学活动本质层面的精神)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的学术不端: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破坏研究工作;积极参与他人的科研不端行为;对他人伪造数据的行为知情不报;对监督职责的严重疏忽

中国科学院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

1实验主体的变更,即项目执行人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委托项目组之外的人员代为实施项目的行为

2伪造实验样本及相关实验活动

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数据的记录及其处理,分析讨论 道德原则主要包括: 自愿原则,强调知情同意的绝对必然性

2有益性原则,所有研究都必须评估利害比例的合理性,风险务必降至最低,且利益必须大于风险

3.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

一、实证主义研究

二、人文主义的诠释研究方法

三、批判性研究

四、现代系统科学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对话性特点。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我们要遵守什么呢? 第一、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第二、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中的人际合作。第三、规范处理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共享。

书评式批评、切磋争鸣式批评、打假式批评。人文精神体现在四个方面:

1.2.3.4.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友好,保护等 人对自身的态度:自尊,自爱,自强等

人与人外在物质利益的关系:自有,淡泊,超脱,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物所役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友善,和谐,热爱等

四个方面的共同判断标准是:真善美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

1.2.3.4.5.6.7.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反对闭门造车,生搬硬套 提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反对沽名钓誉,追逐功利 提倡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反对粗疏浮躁,弄虚作假 提倡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权益,反对抄袭剽窃,不实挂名 提倡朴实凝练的文风,反对故弄玄虚,言之无物

提倡积极健康的学术评论,反对阿谀吹捧,恶语相向 8.提倡团结协作,反对门户之见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学术失范行为:

1.2.3.4.5.6.7.8.9.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

引用他人成果,数据,思想等,没有详细列出有关文献出处 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学术观点,学术思想 捏造事实

为得出某种主观期望的结论,投机取巧,断章取义,片面给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研究结论

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 请人代写文章或代他人写文章 在项目中期检查中做虚假的陈述

在学术研究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私利

如何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

1.要以学术的眼光对待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排除所有的非学术性 2.坚持平等性,批评方与被批评方都拥有商榷,讨论,质疑的权利

3.坚持客观性,既不能进行人身攻击或互相揭短,也不能搞文字游戏,虚张声势。

3.3科研项目执行与管理规范内容

1.科研项目实施日常管理规范 2.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规范

学术批评是指遵循一定学术规范,以学术问题为对象,不同观点间的讨论、商榷、评析、赞同、反对、批评与反批评

学术批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书评式批评:书评式常见的一种学术批评形式,许多专业期刊都设有书评专栏,评论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对所评论的图书的内容有透彻的了解,而且对所评图书的优缺点都要加以说明,同时要回避人情书评,广告书评情况的发生

2.切磋争鸣式批评:通过对学术流派,作品和观点的批评,争论,商榷,回应,争鸣从而推动学术发展

3.打假式批评:通过揭露典型的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假冒伪劣之作,警示学术腐败的危害性,呼吁学人守住底线,阻止道德的进一步滑坡。其主要内容是在揭露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欺骗伪造学术造假事实的基础上,揭示学术研究中的故意越轨行为,从而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发展 四学术成果呈现和写作规范

4.1 成果呈现形式

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是指将学术研究的成果或结论用一定的方式描述,方便知识的传承,学习和分享的学术行为。

呈现方式:

1.文献类:论文,著作 2.实物类:设计的产品

3.电子资源,多媒体,软件等

文献类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 1. 学术论文 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特点:学术论文一般篇幅不长,内容专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从撰写到发表之间的”时差”小。是科研人员阐明新观点、宣布新发现的主要文献形式,直接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平。

2.学位论文

定义: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三种。科学技术报告,简称科技报告,是进行科研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描述其从事的研究、设计、工程、试验或鉴定等活动的进展或结果,或是描述一个科学或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献 专著,专著即专题论著。从广义来说,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5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还有:学术会议PPT演示稿、专利文书等等。

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专著统称为学术论著,有时候也将前三者统称为科技论文或者直接称为学术论文。

研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学术论著各种载体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其特点,内容,形式和撰写的具体要求

4.2各类型论文写作规范

学术论文的常用格式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结尾部分

学位论文正文一般按章来进行阐述,章节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

章节编号分为基本类型学那个和扩充类型。章,节,3级节,四级节。章节划分一般不超过四级。当科技论文过于复杂,超过四级节描述内容的,则采用扩充类型的章节编号,增加带符号的阿拉伯数字方式表示。全篇符号应该统一

学术论文的篇章节都应有标题,标题文字要精练,一般不超过15字,题末不能用任何标点

内容列项的方法:

学术论文的内容需要列项说明时,可在各项前加编号或符号,也可以加汉字“第一”、“第二”等序次语,后面只能用逗号,不用顿号。

插图分类:线条图和照片图。插图上的图注说明文字应力求简洁准确,所用名词术语一定要与正文中所用的一致。

描绘的底图应该比允许的版面大一点,植字字号应该与缩尺比例相匹配,一般应使制版缩小后文字和符号的大小接近6号字。一般插图在所在文字段后面,不应该先见插图再见相关文字段。或把插图远移到后续的文章段落中去也是不合适的,也不宜将全文所有插图集中起来在文末一起给出 对于科技书刊推荐使用三线表,是一般卡线表经简化和改造而成的

表序按照表格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表1 对学位论文而言,表序可按章节甚至节连续编号,如表2-1或表2.1 表题是指表格的名称,表必须有表序和表题,表序与表题之间留一个汉字的空格,其间不用任何汉字符号

图表的说明文字遵循表头图尾的原则

学位论文中对于数字是否使用汉字的规定: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词、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路易十六,十二指肠等

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要求使用汉字,如腊月三十日

3.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要求使用汉字,但是否加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如“一·二八”事变、五四运动等

学位论文中对于数字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的规定:

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和计数按单位前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

2.公历纪年、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军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87年不能写成87年;应避免文中出现今年、后年等字样。

3.日期,时刻均采用全数字式写法,如1998-04-15,15:09:38,142500可以写成14.25万,但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

4.百分数范围的写法,如5%-25%不能写成5-25%

学术署名:作者在完成学术成果即作品后,在作品上签写作者的姓名。在给作品署名时,作者要正确使用著,编著,编等著作方式

著作方式,也称责任方式,是指作者生产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著(撰),编著(写),编撰,节译改编,主编,缩写,口述,整理

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有直接责任的个人和团体,包括著者,编者,译者,合著者,编著者,译著者,通讯作者,执笔者,团体作者等 按责任大小可分为第一责任者和第二责任者

著述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有所创新的个人和团体,编者是指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注释、编排的个人和团体;译者是指将一种语言文字逐字逐页地转换成另一种文字的个人和团体

作者署名的意义:

1.权利:作者对作品著作权的声明 2.义务:是作者文责自负的承诺 3.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

文献责任者应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

署名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借用名家之名或“搭车”之名; 署名这应只限于那些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的

合著者应该按贡献大小排名,且事先必须征得所有合著者的同意 团体作者应该署团体名,且应该署出执笔者姓名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所区别,需要做特殊标注,一般应该署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署名时不得假冒名人之名

在导师知道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生论文,只署研究生名。

论文写作程序:选题-文献调研-设计提纲-写作-修改 学位论文形成的框架:

1.2.3.4.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实践证明其优势和可行性 结论及展望

学术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

1.概念要准确,术语要科学,文字要简练,逻辑要严密,论断要客观

2.必须遵循一定的写作格式要求,引用他人数据-、材料和观点时要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要规范

3.十分依赖形象化元素。公式、照片、表格、图形、绘画、图表等形象化元素都是有效展现大量信息的有力工具,但必须要用文字加以解释

修改:

1.全文修改,看看主题确实是自己文章的核心么?它是否已正确的主题句表现出来

2.反复读论文,看主题是否很好的表现出来了,文章所表达思想和论文各个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是否鲜明 3.主题与材料是否统一

4.部分检查:论点和文章论据的主要部分是否有机的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论文中强调部分是否妥当,侧重点是否以适当的篇幅加以安排了;论文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一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过渡发展是否明确的指出来了

5.句子的检查:每个句子是否正确的表达了内容,主关系是否恰当,强调的是否正确 6.用词的检查:

7.朗读:有无生硬之处,有无容易读错或容易误解之处。

8.检查错误:文字书写,行款格式有无错误,标点使用有无容易被误解之处 9.最后的检查

4.3 引文、注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著录引文的意义:

1)体现科学的继承性,尊重知识产权; 2)精练文字, 缩短篇幅;

3)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著水平; 4)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5)利于通过引文分析对期刊水平做出客观评价; 6)促进科学情报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引文在正文中的格式要求:

1)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3)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

示例:张三[1]指出„„李四[2-3]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7,9,11-13]

4)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号,引文页码放在”[ ]”外, 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示例:张××[4]15-17 引文也叫参考文献,通常附在图书,论文或每章、节之后,有时也以注释或者是附注,脚注形式出现在正文中

常用参考文献格式:

1.专著。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2.期刊。

3.会议论文。

4.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

6.标准。

7.报纸。

8.电子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序: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

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关系:注释也叫注解或注文。可以把引文看做注释中的文献注的一种。参考文献数字要用方括号表示,注释要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学位论文的注释一般是纯数字

4.3 学术成果呈现阶段的学术不端

这一阶段学术不端主要表现在不当署名、抄袭、剽窃等方面

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1.侵犯作者权益,擅自利用他人作品(剽窃)。2.盗用他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思想剽窃)。

3.在别人论文中强求署名或合作署名,或接受别人的馈赠署名。4.在含有伪造数据的论文上署名。5.篡改内容。

6.未经授权将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假说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公开或让第三者知晓其内容。7.未经作者同意盗用其名义。

引文不当的表现:

1)只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引成果,但在正文中没有指明;(漏引)2)将他人文句进行改写,又得出与他人一样的结论;

3)在自己多部著作中大量引用自己已发表的作品(包括译文);

4)改换题名,内容不改或基本不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部新作品,且不作任何说明; 5)在文中注释中引用别人的论著,不注明出处、页码; 6)引用过多,占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 7)作品的核心部分、结论为引用他人成果。

引用不当与剽窃具有较大区别。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将无标、无注、无引(引导语、冒号、引号。)、无用(深化使用。)的抄录行为定义为剽窃。将有引、有用,但是无标、无注,或标注不全、不准,或者抄录不准确等抄录行为定义为不规范引用。引用不当实质上还是引用的问题,只是引用不和规范,标出的地方存在一些问题,而非为标出。该博士论文有120处未标出,完全未标出符合了未标、无引的剽窃定义标准,因而该学术不端类型属于剽窃而非引用不当

第五章学术成果发表与后续工作

5.1 学术论文发表与保护 该阶段学术不端表现类型: 1.代写。

2.一稿两投或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的同一篇论文,在同一时间端分别投向几家期刊,继而在两种或者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相同或相近的论文,国际上也称该现象是重复发表,多余发表

重复发表是指作者向不同出版物投稿时,其文稿的内容,比如假设、方法、样本、数据、图表,论点和结论等部分有相当重复,而且文稿之间缺乏充分的交叉引用或标引的现象 将作者的作品或成果修改或不修改后再次发表的行为作者应该如何避免一稿多投? 1.在受到某一期刊的用稿通知时,应如实、及时告知另投的其他期刊编辑;

2.在同时受到多个期刊的用稿通知时,要选择一个期刊并及时向其他期刊明确的声明谢绝刊登

3泄密

学术论文发表流程:学术期刊的选择-投稿-评审 权威期刊的界定:

1刊载论文数量多,2读者利用次数高,3网络用户点击多,4二次文献转载篇数多,5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多

5.2 学位论文答辩与管理

1、学位论文评审(论文评阅人一般为2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

2、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以及论文评阅送审(时间为每年3月—5月初、9月---11月初)

3、答辩人报告和答辩委员提问与回答(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教授、副教授等5人组成)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只是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行政部门对学位论文的归属情况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于学术论文的归属权上产生了不同的态度。首先,根据《著作权法》,学位论文属于作者独立完成的作品。学位论文的创作是学生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完成论文内容而形成的,属于个人作品。之所以认为学位论文不属于合作作品是基于导师的帮助是辅助性的这一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亦规定: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能视为创作。因此即使导师付出了大量的帮助,也只能是辅助性的工作,不能视为创作,因而不能认为是合作物品。那么学位论文作者与学校的关系如何呢?学生向学校提供论文是一种公开学位论文的表现,是属于行使发表权的体现,在此时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则应适用《著作权法》权利限制的相关规定。同时基于毕业或者其他的要求,一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均与所在学校签订了“学位授权使用书”,学校应在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合理地使用该论文。学校与学位论文之间实质属于一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学校可以通过与学生签订授权协议,来对论文进行使用,而学校对于学位论文并不享有其他的权利,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民事合同关系。而学校可以凭借其管理的优势以及对科学知识传播的优势获得该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因此我认为学位论文应归属作者个人所有,学校在于作者签署协议书的情况下行使一定的使用权 [1]秦霞.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及利用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2]吴蜀红.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的失当与规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4:45-49.[3]杨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发利用中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01:48-50.第六章学术不端与侵权行为 6.1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学术界中的不道德行为: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学术失范

Ffp行为:伪造,篡改,抄袭

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1、抄袭与剽窃

2、伪造和篡改

3、一稿多投和重复投稿

4、参考文献使用和著录

5、论文中标注的“基金项目”和论文内容无关

伪造和篡改的形式;1.伪造实验数据 2.捏造论文材料和方法

3.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伪造虚假的观察结果,故意取舍数据和篡改原始数据 4.虚构发表作品,专利和成果等 5.伪造履历,论文等

伪造和篡改属于学术造假,其特点是研究成果中提供的材料,方法,数据,推理等方面不符合实际参考文献著录存在的问题: 1.引而不注 2.注而不引 3.过度他引 4.不当自引 5.模糊注引

避免侵权做到合理使用需满足的条件 1.引用目的是非营利性的。

2.引用的量要适当。一般认为引用一人作品不得超过总量的1/10 3.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4.所引用的他人作品。必须是已发表的作品。

5.引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出处,以免误导读者将他人作品视为己出

近年来,高校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各高校已陆续应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来加强对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检测。对于应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各高校都制定了一套相应的检测要求和处理办法,表1中列出了10所高校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使用管理方法。

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常用学术不端检测工具

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无标、无注,或标注不全、不准,或者抄录不准确等抄录行为定义为不规范引用。引用不当实质上还是引用的问题,只是引用不和规范,标出的地方存在一些问题,而非为标出。

a、只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引成果,但在正文中没有指明(漏引)b、将他人文句进行改写,又得出与他人一样的结论。

c、在自己多部著作中大量引用自己已经发表的作品(包括译文)

d、改换题名,内容不改或基本不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部新作品,且不做任何说明。e、在文中注释中引用别人的论著,不注明出处和页码。f、引用过多,占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g、作品的核心部分,结论为引用他人成果。

抄袭是直接的、公开的照搬照抄,而剽窃却是隐蔽式的改头换面。它们均是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实质内容窃为己有发表的一种侵权行为。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抄袭的标准:

1.被抄袭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 2.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过了适当引用的范围 3.引用是否标明出处

引用的界限:作品对被引作品进行了新的扩展,原作品的思想观点不占新作品的主要部分。可以自由利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数据,客观事实,研究背景灯,但应注意标明出处,不能大段照搬他人表述 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课题A以中文发表在国内某期刊,再翻译为英文发表于国外某期刊; 重复发表:投稿人将体系B分割成系列文章发表,但实际上系列文章研究的内容,讨论的问题相近甚至相同,读者通过阅读该系列期刊中的一篇就能明白体系B。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的同一篇论文,在同一时间端分别投向几家期刊,继而在两种或者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相同或相近的论文,国际上也称该现象是重复发表,多余发表。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篇五

第一条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为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我校教职员工的学术诚信意识,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五条应当遵守下述学术诚信要求:

(一)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尊重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学术成果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发表。

(四)在进行学术评价时,遵循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

第六条在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二)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及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未参加研究,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五)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六)其它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七条学术诚信的管理

(一)校学术委员会是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评估学校学术诚信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

(二)必要时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成立独立的临时工作小组,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向校学术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

(三)各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为学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四)学术诚信管理工作方针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工作原则是: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对学术不端行为,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劝阻、制止。

(六)在人事录用、职称职务晋升、项目申报、成果发布和考核评估之前,应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认真核查候选人遵守学术诚信的情况。

第八条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认定

(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应为实名举报,举报人向校学术委员会举报,校学术委员会有责任为举报人保密。

(二)校学术委员会在接到举报后立即根据举报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查询、讨论,必要时可听取被举报人的申辩、解释。

(三)对于启动正式调查的可能涉及学术不端的行为,校学术委员会可以委托被举报人所在学院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调查,也可以组成临时工作小组进行调查。

(四)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应与被举报人或举报人存在亲属等密切关系。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权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五)正式调查应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实认定,形成书面调查报告,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如有特殊情况,可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

(六)校学术委员会将书面调查报告送达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在书面调查报告被送达后15个工作日内,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可以书面形式提出对报告的不同意见。

(七)校学术委员会在以上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审议,做出事实认定与处理建议,结果须以无记名方式经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通过。

(八)参与调查的所有人员在受理举报和调查过程中,不得泄露调查和处理情况并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和证人。

(九)若认定结果与举报人列举的事实不符,校学术委员会需要对举报人是否构成诬告做出认定。因诬告搅乱学院正常学术秩序,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校学术委员会也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提出处理建议。

第九条处理和申诉

(一)校学术委员会对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可视其行为和情节,做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1、处理方式包括:责令向有关个人或部门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损失,暂停或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暂缓学术晋升,撤销获得的有关奖励或其他资格,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请科研项目和科技奖励。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解聘、开除等行政处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做出,也可以并用。

2、行政处分决定须由校长办公会通过,开除处分须经学校党委会批准。

3、处分决定书应送达当事人。

(二)当事人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可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内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条附则

(一)本办法由学校科技处负责解释。

6.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心得 篇六

学 院:机电学院 班 级:研1001班 姓 名: 马 涛 学 号:201001071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心得

2012年1月3号下午,由学院组织、马伟书记主讲的一堂关于科学建设与学术道德的教育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例证。从中了解到今年来,在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操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课后思考,发人深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一个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称其为学术的常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

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剩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早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的自主性 ,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学术创新。这样研究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多 ,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和多样 ,包括查阅文献资料 ,了解专业动态 ,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还包括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试验等。为此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保证和精力投入 ,更需要研究生有着高度自觉的精神、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从研究来看 ,很多同学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动机很少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 ,更很少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而只是把报考研究生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桥梁和手段。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尽早成才 , 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事业上的成功 ,已婚研究生当然也希望将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一起带到新单位所在的地区。在此思想的支配下 ,部分研究生学业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 ,而是急等着毕业 ,可以早日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市场经济给当代研究生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 ,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 ,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较多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或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出现强烈的功利倾向。往往会偏向于热门的专业领域和话题 ,研究经费的多少和社会实用程度成为选择的标准 ,忽视了深层的理论研究与积累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平台的搭建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思维训练 ,急于求成。有些研究生对导师在课堂讲授中所提出的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 ,稍加整理 ,在未征得导师许可的情况下 ,就作为个人的作品交付报刊发表。还有一些研究生看到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术语、动向 ,没有潜心论证研究 ,急于引用和借题发挥。基本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平台没有做好 ,就急于课题的涉及 ,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对导师或同学、学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 ,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 ,挂名逐利、借名得利。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学术人格和尊严。

有的研究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成果 ,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 ,并不是沉下心来 ,专心去做学问 ,而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一些不正之道上。他们违背基本学术道德 ,钻政策的空子 ,打擦边球 ,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 “分量”,采用种种手段 ,包括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贴金;拉拢关系求得文章的发表;联系论文中介非法操作;同学论文之间互相署名;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 ,一稿多投;更为甚者在不征得有名望学者教授同意的情况下 ,盗用他们的名字发表文章等等。此外 ,在申报科研成果时 ,利用文字上的技巧 ,掩饰内幕交易 , 粉饰自己的研究成果。游离于规范和制度约束之外 ,却摆脱不了道德的制裁。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倡导和崇尚诚实劳动,鼓励创新。基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严重学术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除了认识到有研究生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外,还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刻的反思,积极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

从客观上看 ,研究生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他们年龄分布层次不一 ,个人经历不一 ,生源来源多样 ,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化。加之专业的细分 ,造就集中统一管理困难。就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有研究生部(处)、学位委员会、导师、研究生辅导员。而科研院所则主要依托于导师的代管和约束。从表象上看 ,多方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 ,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操作上看 ,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宏观管理和专门的业务管理 ,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的特殊性 ,根本无法深入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即便通过制定一些规范的条文来约束 ,还需要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自律意识才能发挥作用 ,而对于校级层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却难以维系。高校学位委员会是一个联合的非常设学术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为一些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 ,他们分散于学校各个部门和下属学院 ,且各委员都有自己的繁忙事务 ,对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方向性的指导和规划 ,但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至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往往与学生的交流限于专业领域和范围。一些让学生 “难过的学术道德要求”话语很少成为交流的内容。至于研究生辅导员侧重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管理 ,对专业极其细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认定和管理也存在一定困难 ,处于只能 “讲”,难于 “管”。这样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管理形式多样 ,但很少能深入、具体 ,因而也就难收实效。

对于研究生发生的学术道德上的越轨行为 ,若不能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理 ,等于纵容学术道德越轨行为的泛滥 ,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治理研究生中已经发生的学术越轨行为和事实 ,不是无法可依 ,关键在于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各个高校也几乎都有自己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性规定 ,但是制度规定或停留在墙上、文本里 ,或被藏匿在办公室的抽屉里。规范条文贯彻不到位 ,形同虚设 ,雷声大 ,雨点小。涉及具体学生处理时 ,往往瞻前顾后 ,害怕影响学生的就业 ,缺乏惩处的决心和力度。其实质好似保护和教育少部分人 ,但是危害的是大多数人利益 ,没有倡导培养遵循学术道德的习惯和氛围。保护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成为学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研究生为本 ,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研究生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 ,加强和改善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基于研究生专业细化和人员分散的特点 ,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应注重研究生的入学教育 ,一开学就着手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 ,防患于未然 ,终身免疫。把学术道德的入门教育作为研究生入学教育必备内容相当重要 ,只有当学术道德内化为研究生内心的自我约束机制时 ,对防止学术道德越轨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学术道德的入门教育和培训 ,可采用多种形式:专门的培训课程;专家报告会;典型案例的讨论;研究生心得感受认识的讨论与交流;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校学术道德建设文件的学习等。入门培训应注重强调效果 ,切忌流于形式 ,对培训内容可以采用考核或考试的形式 ,注重规范的内律转化。可以说 ,入门几天的培训可能带来的是终身的学术道德免疫。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 ,应创造有效的形式去落实规范 ,包括引导研究生学习规范、掌握规范 ,在学术活动中遵循规范。落实和监督规范的重点是:(1)规范的宣传 ,营造全校性的尊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氛围 ,形成优良的学术道德传统。(2)学习规范的检查 ,包括规范学习会议记录上报、研讨总结报告收集、研讨会征文或论文的整理等活动的监督检查。(3)学术道德状况的调研和应用规范情况检查 ,包括研究生导师的走访调研;研究生论文规范执行情况检查、学术活动规范情况的检查等。

负责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机构和个人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 ,应形成管理和教育的合力。具体而言 ,作为研究生的主管机构——研究生部(处)应做好学术道德建设的宏观管理工作 ,包括学术道德建设的工作计划 ,规范的宣传 ,入门培训 ,走访调研 ,认定处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应加强道德建设状况的巡查与监督 ,提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建议 ,组织多样性的学术活动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研究生辅导员应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平时教育工作 ,及时了解研究生同学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 ,发挥纽带沟通作用 ,做好研究生专管机构和专业导师之间的协调工作 ,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至于研究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应该是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责任人 ,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应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榜样示范作用。研究生导师要以德修身 ,率先垂范 ,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研究生 ,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 ,帮助研究生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2)专业把关作用。专业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规范鉴别是最有权威的 ,对研究生的课程论文、开题报告、研究论文、试验报告和数据、公开投稿和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要严格把关 ,发现问题要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3)教育引导作用。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道德规范不仅需要道德教育 ,更需要技术规范教育和引导 ,要帮助研究生学会遵循学术规范的技术和要求 ,使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得到技术保障。多数研究生缺乏对学术规范的了解 ,缺少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 ,不知道如何标注参考文献 ,因此 ,他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合理引用 ,什么是抄袭剽窃。[6 ]这一任务只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来完成。多头的道德教育管理要实现联动机制 ,发挥合力作用 ,讲究实效。而不能都在管 ,却没有一个管好。

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一个研究生自觉遵循学术道德 ,缺陷的评价机制可以造就一个研究生学术道德上的越轨和失范。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至少体现这样的基本原则:(1)论文质量优先 ,杜绝数量取胜。(2)变刚性规定为柔性激励 ,如开展优秀论文评比、规范课程论文展示、开题论文和研究论文(非保密)公示等活动。(3)减少对挂名作者的学术认定 ,尽管学术合作和团队精神是必要的 ,但是对第二、三作者的事实奖励和一概而论式的学术认定 ,易造成论文挂名的泛滥。(4)学术交流、学术沙龙、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演讲、参加学术课题研究也可以认定为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指标 ,让这些操作性的学术活动成为学术平庸者自觉的门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而“立德”更是排在首位。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铜为镜,以史为鉴,首先立德,再去立功立言。认真严谨的搞学术,拒绝抄袭剽窃,制造学术泡沫,利用假冒伪劣,剽窃等不道德行为进行利益交易或者教育培训等。严于律己,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的研究生。为追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自己为了社会进步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7.谈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与创新 篇七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创新

1 编辑规范

1.1 编辑规范的内涵

编辑规范由道德规范、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三个方面组成。道德规范是指编辑的职业道德,它对编辑的要求很高。《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了出版物严禁登载的内容和出版者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这些内容都是编辑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的。工作规范是指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要达到的要求,如出版流程、质量控制等。技术规范则是指出版过程中应参照的标准,编辑在整理、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环节进行把握,以提高刊物的质量。

1.2 编辑规范的意义

我们知道,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肩负着文化的传播和期刊质量的把握两个方面的重任。所以,编辑在整理和加工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编辑活动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确保出版刊物的质量。在当今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激烈,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期刊社要调整和改革编辑规范方面不合理的内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模式,尤其要杜绝违背规程、急功近利、刊物编辑质量下降的现象。

2 编辑创新

2.1 编辑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知识、技术和创意,造出新的产品、组织、服务等新事物,并将它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一种过程。对于出版物而言,创新是指既符合出版改革的要求又符合编辑工作规律的行为。一般认为,编辑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价值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部分。

2.2 编辑创新的意义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编辑活动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的革命性变革,这将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更为多元化。面对如此繁多和庞杂的信息,学术期刊编辑就要认真对稿件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整理。因此,编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的思维品质。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高质量思维品质的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刊物的传播价值。所以说,创新是期刊的灵魂,没有创新,期刊就没有生命力,尤其是学术期刊,本来的读者群就不大,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改革创新。

3 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的方法

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编辑规范和创新。因此,进一步增强编辑的规范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使其勇于和善于创新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

3.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出版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活动,承担着教育大众、把握文化方向的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般来讲,编辑的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几方面: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以及甘于奉献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编辑要做到这几点,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遵守社会公德,并严守编辑的职业道德,把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稿件,更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编出高质量的出版物是编辑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这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职业生命的负责。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政治上和学术上把好关,严格执行“三审制”“三校一读制”“差错检查制”“责任编校制”等制度,努力做到层层把关,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及编辑质量。

3.2 善于学习,拥有科学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编辑不仅要是“通才”,更要是某方面的“专家”。也就是说,编辑工作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面对内容高深的稿件,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编出高质量的刊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加快了。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第一,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积极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获得工作上的主动权。第二,要努力开发自己的各种智力,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第三,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适应科技的发展,把自己的信息素质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3.3 勇于创新

第一,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善于对作者的来稿提出质疑。另外,对稿件的语言、文字、结构、逻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要提出质疑。其实,编辑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交流并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也有助于编辑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有否定前人的勇气。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以前的学术成果大多已不适应当今社会,也无法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勇于在学术领域中寻找新视角,发掘新作者,以提高自己期刊的学术水平。

第三,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勇于否定自己,改变固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努力推陈出新。我们知道,编辑的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反省,它能强化编辑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善于反思,并通过自我否定来提高自己对期刊的责任感。

8.学术出版规范与中国学术出版 篇八

2012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和有关部门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要求,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通知高瞻远瞩,切中要害,反映了出版界、学术界的一些基本共识,也体现了出版单位的内在需求。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50余家出版单位发出的《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倡议书》,就是对总署通知的积极回应,也是出版单位落实总署通知精神的切实步骤。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强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是彰显学术研究价值。从本质上说,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物化形式,是学术成果的展示、传播平台。这个形式是否恰当,这个平台是否牢固,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研究的价值。如果学术出版门槛很高,出版规范完善,执行到位,将保证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优先的传播,使学术研究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反之,如果出版门槛太低,势必使平庸之作充斥,严重损害学术尊严,而出版规范混乱,形式粗糙,即便是较好学术成果的价值也将被严重消减。我们可以设想,一本富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著如果没有参考书目和索引,它的学术价值必定要大打折扣,其作为严肃学术作品的身份甚至会受到质疑。

二是倒逼学术水准提升。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是一种互动、能动的关系。学术出版是学术创造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引导着整个学术创造过程。绝大多数学术成果最终是要以出版物形式呈现的,出版环节的遴选尺度、规范要求,对研究、创作环节起着明显的倒逼作用。当前学术研究水准不高,很多研究者态度不端正,除了风气、考评体制等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学术出版的门槛太低,让他们感受不到应有的压力。学术出版规范的完善和加强,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倒逼学术研究者端正自己的研究态度,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准。因为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学术出版环境下,研究者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事实,那些平庸低劣、粗制滥造的所谓学术著作,将再也找不到发表的平台,当然也无法获得他们所期许的不当利益。

三是净化研究和出版风气。我们大家都对目前学术界、出版界的浮躁之气深感忧虑,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国家的学术出版就很难有真正的繁荣,我们国家的学术就很难有真正的发展。加强学术出版的规范,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升学术出版水准,從引文、注释、索引这些细节入手,切实提高学术出版物质量,是净化研究和出版风气的有效路径。当学者们按照出版规范的要求,认真研究问题,致力探索创新,耐心细致地编制索引,认真客观地处理引文、罗列参考书目时,其急功近利之心会得到有效的遏制。这样的研究者多起来,整个学术界的风气就会发生可喜的改观。当出版机构坚持学术原则,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遴选书稿,处理书稿时,其自身应有的清正、高尚文化追求就落在了实处。

四是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目前我国学术出版作品在国际上的引用率和影响力还比较低,其中有语言的障碍问题,但与我国学术出版内容创新性不足、规范性不强有很大关系,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制定严格的学术出版评审制度,制定与国际出版规范兼容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是我国学术作品“走出去”,与国际学术界加深交流,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同的必由之路。

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可以想见的原因,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化也是长期的任务,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作为出版单位,要加强学术规范,攀登出版高峰,我认为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目前出版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经营压力很大,容易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有时为了追求出书数量和出书速度,便放松了质量和规范的要求。但事实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也有可靠的保证。真正在学术出版方面做出成就,做出品牌,经济上一定会有可观的回报。国内外许多知名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是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些出版人过于急躁,只想“短平快”,马上见效益,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但学术著作的出版有其固有的规律,常常是急不得的。不论选题的筛选和评判,书稿的编校加工,还是学术编辑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时间。而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有良好口碑的学术出版社,更需要长期的积淀。所以,作为出版人,既要考虑短期目标,更要有长远打算,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培养优秀编辑,参与学术创造,塑造文化品牌。

三是被动服务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现在,学术研究的总体气氛欠佳,学术出版染上了过多的功利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出版社不能被动服务、来者不拒,不能丧失自己的主体性,而要主动参与学术研究进程,把关口前移,及时发现优秀学术人才,及时跟踪一流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占领学术出版的高地。也才能充分发挥出版人、出版机构的独特作用,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兴旺。

四是处理好作者和出版者的关系。好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和出版者共同创造的产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出版学术著作要跟学者衔接,这就要求编辑在学术见解和学术视野上有一定的层次,要了解学术史,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只有这样,编辑才能保证与学者有共同语言,才能顺畅地同专家交流和沟通,真正发现书稿的价值点和创新点。在具体出版过程中,出版者既要尊重作者的原创劳动,又要自觉担当出版人的学术责任,坚持出版规范的要求,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对方。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大家,如果其著作不符合学术出版的规范,也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当然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尽力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对作者提出的具体意见,要认真分析,科学对待。不能简单应付,生硬拒绝。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出版物达到学术规范的要求,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学术产品。

总之,加强学术出版规范,是提升出版物质量、引领社会学术风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术界出版界同仁要从提高民族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术出版规范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总署通知精神,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多出学术精品,争创出版佳绩,为繁荣我国的学术出版事业,促进我国的学术文化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9.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页码 篇九

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学校的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严肃学术风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和以华中科技大学名义从事学术活动的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等人员。

第三条 学校倡导严谨学风和学术诚信,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学术活动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 学校在校学术委员会中设立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遴选若干名委员担任委员会主任与常设委员,必要时可以增加特邀委员。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规定》确定的程序,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经由校学术委员会向校长办公会提交调查结论。

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执行机构,负责受理举报等日常工作。具体挂靠在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条 校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监察处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本《规定》及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处理建议。

校长办公会根据本《规定》、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和校有关部门提交的具体处理建议,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其决定由校长签署发布。

第六条 校各职能部门应迅速、严格地执行校长办公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

学校办公室统一对外发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

第二章 学术行为准则

第七条 在学术成果(包括论文、专利、报奖等)中引用他人的思想、观点、实验数据、资料、结论或其他学术成果的,应当如实注明出处。

成果中的引用部分不得构成引用人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成果中的引用部分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泄露他人技术秘密和其他秘密。

第八条 合作成果的署名人应对合作成果进行审阅并书面声明对成果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结论同意和负责。

合作研究的主持人或成果的第一署名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任何人不得假冒他人对成果及学术承诺署名。

第九条 在参与推荐、评审、论证、鉴定、答辩、评奖等学术活动中,行为人应坚持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

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提交学术成果总结、验收或鉴定报告,不得弄虚作假,夸大事实。

第十条 重大学术成果的发布,应经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一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应受学术道德谴责并受相应处分的行为,包括剽窃、抄袭、私自署名、伪造、泄密、一稿多投等。

第十二条 将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其他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通过不正当手段窃为己有,冒充为自己所创成果的行为,是剽窃行为。

第十三条 在成果中使用他人的学术作品时,不注明出处的,是抄袭行为。

第十四条 未参加实际研究或成果创作而要求或者同意在别人成果中署名,或未经本人同意而私自在成果及学

私自署名人不仅应对私自署名行为负责,而且应对成果本身负责。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属伪造行为:

(一)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背景的报告中,伪造学历、学术成果的;

(二)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背景的报告中,伪造专家鉴定证书、学位证书、获奖证书或其他学术经历与能力证明材料的;

(三)伪造或篡改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

第十六条 违反国家和学校有关保密规定,未经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将应当保密的学术事项公开的,为泄密行为。

第十七条 将同一稿件同时期两次或多次投送不同报刊或出版部门以求发表的,为一稿多投行为。

第十八条 在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就他人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时,故意隐匿有关事实和证据的,属于包庇行为。

第十九条 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包括夸大、炒作个人学术成果价值,谋取不正当利益;虚报或重复申报同级同类奖项;滥用学术信誉,在参与学术评价活动中徇私舞弊;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学术研究活动等行为。

第四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认定

第二十条 对本校及相关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校内外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举报。

举报的形式分书面举报和口头举报。

第二十一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受理举报、记录在案,并及时通报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负责人。

口头举报的,应将记录经举报人核实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确认。

举报人要求保密的,应为其保密。

第二十二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应设专人对案卷材料进行严格保管,任何人不得私自泄露有关案情材料。

第二十三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接到举报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指派两名或以上人员到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核实举报事实,听取相关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及被举报人的申辩,并于14个工作日内在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会议上(不少于半数委员)报告初步调查结果。经出席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的,予以正式立案。

第二十四条 由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正式立案的,应当书面送达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并要求举报人提供事实证据和相关证明。

正式立案后,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应责成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不少于3人)在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就举报的事实作出明确认定或否定的说明。如有特殊情况,可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

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报告应由多数成员通过并注明表决情况和分歧意见。

院系或单位的调查工作接受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指导。

当被调查对象涉及院系负责人或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必要时,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可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专门调查组,独立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中与案件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亲属关系、指导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举报人或被举报人若有充分理由证明上述机构人员中有不宜参加调查或审议的,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要求有关人员回避。第二十六条 在受理举报、获取证据、调查处理过程中,学校及相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举报人、证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接到调查结果的书面报告后,应及时分发给有关委员,并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议,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审议中,应充分听取相关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并分别听取举报人、证人、被举报人的陈述。

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可以列席审议。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由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人数通过有效。

第二十八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通过的调查报告,应在7个工作日内提交给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并由后者在14日内提出具体的处理建议。

第五章 处理和申诉

第二十九条 学术不端行为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由有关司法部门或行政部门处理,违反有关项目管理规定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处理,但均不能免除学校的处分。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条 对于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或专利权的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民法通则》和《专利法》等有关法律中的条款,当事人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于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本规定的教师及相关人员,将依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处理方式包括: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暂缓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硕导、博导岗位;取消今后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硕导、博导岗位的资格;取消已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硕导、博导岗位的聘任资格以及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按低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或学术职位享受其相应的工资、岗位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撤消当事人行政职务;对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撤销其因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而获得的有关学术奖励、学术荣誉及其他资格;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情节严重者,给予当事人解聘处理或行政开除处分。如当事人的行为侵犯其他个人或单位的权益,在给予上述处分的同时,责令其向有关个人或单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并用。

第三十二条 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在校学生,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处理方式包括: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撤销获得的有关奖励或其他资格;取消参加各类奖励评定资格;取消申请获得相关学位的资格。如当事人的行为侵犯其他个人或单位的权益,在给予上述处分的同时,责令其向有关个人或单位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损失。对于在读期间违反本规定的已毕业学生,将依照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追加处分,直至撤销其所获学位,并通报其所在工作单位。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并用。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师生员工的处分期限,一般为2-4年。在处分期限内,无申请及获得相关学位资格,无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资格,无晋升工资资格,无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处分期满,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和有关职能部门审查,确认其在受处分期限内能够认识错误,并有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未发现新的违规行为,即可获得原有各项资格及权限。

第三十四条 校长办公会在接到经由校学术委员会报送的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处理意见后,在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处理决定书面送达被举报人、证人和举报人,10日内如无申诉则由学校公布处理决定。

第三十五条 举报人或被举报人为教职员工,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可在接到处理决定后10日内向校有关职能部门书面申请复议。校长办公会在30日内对案件作出复议或不复议的决定。

被举报人或当事人为学生,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则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 61条、62条、63条履行申诉程序。

第三十六条 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确认举报失实的,学校及相关方面有义务维护被举报人的名誉和其他权益。

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的校内举报人,由校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试行)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服装销售培训总结个人下一篇:工程款付款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