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

2024-08-03

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精选7篇)

1.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 篇一

1绿叶的梦

【内容简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重点记叙了与小伙伴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到大自然里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设计理念】

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读,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粱、瓢、搜”等生字,会写“汇、岗、戒”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各种树叶的标本。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请看这两幅画面,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童年的乐趣。

2.师述:是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对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楚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4.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汇”字:“汇”字的最后一个笔画“竖折”不能写成“竖、横”两画。

三、表情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看谁读得好。(学生练习,教师适时指导。)

3.播放配乐,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看图讲述。)

4.同学们,通过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搜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树叶串成项链„„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让学生反复读,个别读,齐读,感受采集绿叶的快乐。)

6.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作者在秋天的收获更大,课文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很贴切。如:“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

7.同学们,请把眼睛闭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

(配上音乐,老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绿叶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文章最后一句“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正因如此,“我”对绿叶是那样的着迷。)

三、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指导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拓展内容,讲述自我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2.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课文里有许多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叶的知识?写一写吧。

2.读下边的句子,收集一些叶子的图片或标本,把它们画下来,看谁画得多。

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芦叶船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回忆了童年与伙伴们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和长江里的事,记叙了芦叶船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表达了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蜘、蛛、桅”等生字,会写“横、竖、蜘”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有的还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试着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老师引导: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课后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一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让学生在读中,在交流中,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他们当年的乐趣。作者童年的生活乐趣,还在于这小小的芦叶船装载着他们儿时的丰富想象,开向长江,开向大海,开向未来。)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预设:

生A:我感到他们能用普普通通的芦苇叶做成大篷船、小舢板,还可以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种多样,手艺高超。

生B: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在这简单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想象中自得其乐。

生C:作者在如此简单的生活中,只是用普通的芦叶做小船玩儿,却感受到如此丰富的童年生活乐趣。但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儿童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乐趣,这不能不让我羡慕、向往。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能把课文连起来用情、用心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课后练习3)。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见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同步读本》)。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课下自己也试着折一只小船放到河里,看看会产生什么想法?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吧。一只贝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海里的贝被潮水送到岸边后,其中有一只普通的贝,因为一粒沙子钻进壳内,它的壳失去了光泽,破烂了,里面却形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

【设计理念】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咸、涨、虹”等生字,会写“咸、拢、虹”等字。正确体会课文中“围拢、长虹、漂亮、图案、荣耀、稀罕”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一只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与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从“有一次„„还留着这些色彩和线条”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丰富的想象,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事实是否如此,但这些光洁的贝壳上留着的色彩和线条,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颗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后“学习链接”介绍了有关珍珠形成的小知识。)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因为它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贝壳,却为人们奉献出一颗宝贵的珍珠。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师:漂亮的贝壳令人喜爱,但用血和肉磨制成珍珠的贝更令人可敬,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A.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

B.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第一句话重点描写的是美丽的贝壳,主要是强调贝壳,所以“贝壳”二字比“孩子”二字读音要重些:“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第二句朗读时,要把惊喜、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吗?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2.老师总结归纳: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说。)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四课《快乐的暑假》。

(1)自读诗歌,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2)结合课后思考题,自学诗歌。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你的童年里有什么让你得到启示的事情吗?想一想,写一写。快乐的暑假

【内容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学生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暑假,在丰富的暑假生活中,享受大自然的阳光,感受童年的快乐。

【设计理念】

以感情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憧、憬、泼”等生字。

2.感悟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郊外采花”“海滩戏水”等画面。

2.导入(指着画面):同学们,你们向往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吗?请跟老师一齐走进《快乐的暑假》。(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感受快乐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画出生字,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义。)

2.小组合作,分节试读,交流体会。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听课文朗读音带,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采取个人读、小组里读、全班指名朗读等形式。)

边读边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小组交流:你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你希望怎样度过自己的寒暑假?

4.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紧张、严肃”的教室、学校,“沉重”的书包的意思。

5.把这首诗美美地朗诵给大家听。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课文最后一节写道:“喜欢蹦蹦跳跳,喜欢唱唱笑笑,对着天上飞过的白鸽,齐声呼叫。”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个小朋友,对着天上飞过的白鸽,你会喊些什么?你会表达怎样的心愿?把你想喊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百花园 一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五个栏目,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话会道、笔下生辉”。这些练习既能巩固本单元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说、读、做、写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出示多音字。)汉字真有趣!我们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有些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相同。)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学习自主填写。答案力求丰富多样。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语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作用即可,不要讲授有关修辞知识。)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积少成多——背诵古诗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一比谁读得最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受伤的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想对用弹子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钓鱼、找朋友等游戏。)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本单元中,《绿叶的梦》的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最令自己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先分成小组,把自己最感兴趣,最难忘的事讲给同组同学听,要重点讲述“有趣”“难忘”之处在哪里,让听的人与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听者要认真,听完后作出评价,看谁讲得最好。)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中的“故事大王”。现在,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最佳小作家”。希望大家努力!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本题“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在写作中别忘了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古诗三首 望洞庭

【内容简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 磨m$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菊 花

【内容简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诗人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设计理念】

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理解、体会等阅读程序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喜爱菊花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菊花图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元稹的资料。

3.出示菊花的图片。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好“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是什么意思?“似”是什么意思?“更”是什么意思?)

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

②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画下来。

枫桥夜泊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一些描写关于水的古诗,写在下面: 观潮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培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3.认识“盐、据、昂”等生字;会写“盐、据、卧”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学习过李白笔下的《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是多么壮观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观潮》(板书课题),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塘江大潮,再次感受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好吗?齐读课题。

2.“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观”字,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查字典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一)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教师检查:投影显示,指名认读。

3.重点指导“卧、沸、盐、震”等较难写的字的书写。

(二)交流资料,看录像。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你查到了什么资料?

2.查到的资料可真多!现在让我们看看录像,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看后,谈谈你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呢?请自由读课文。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四、学习“潮来前”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潮来前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汇报。

3.指名读有关句子。

4.潮来前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静,潮来时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中描写潮来前情景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说说潮来前江面的情况。

二、领略“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一)同学们,通过看录像,我们感受到潮水的壮观,课文是怎样用文字描述的?请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大家听。

(二)全班交流,品读理解。

1.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

2.谈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采用各种办法(模仿、表演、简笔画、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指导朗读。

5.再读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潮过后”部分

1.惊心动魄的潮水过去了,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最后一段,画出有关词语。

2.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同亲临其境。

五、课后练习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选择“词语花篮”中的词语练习造句。

3.背诵描写潮来时情景的内容。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你观察到的一种自然景象,如:大雨、大雾、大雪„„

7火烧云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难点】

1.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2.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三、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四季童话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把四季人物化,形象地描绘了四季中的各具特色的景物,生动描写出四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四季童话》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文章使用优美的词句、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特点。本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景物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理解文中的词句,品读出四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澡、烤、烘”等生字。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质题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设:这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童话?)请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

2.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儿?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3.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每个季节的特点的?(喜欢相同季节的学生,可坐在一起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本课的写作技巧。

四、全班交流,升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汇报你喜欢哪个季节,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季节特点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好了。)

2.在汇报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教师要引导喜欢相同季节的学生汇报完毕后,再汇报其他季节。)

3.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每个季节的特点。

4.积累背诵。

师: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们。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形近、字近义词。2.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2.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 篇二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过去式单元的复习课, 由于本单元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学过,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导入复习、练熟词句、交际运用、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过去式的句型,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1) 词汇:能较好的掌握本单元过去式的动词词组:took the pictures, climbed mountains...

(2) 句型: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What did you do?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并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能力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过去所做的事情, 并借此增进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

3.本课时为单元复习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词卡、幻灯片演示。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StepⅠ:导入复习

1.Let’s chant. (五年级下册P2)

T:I often do housework on the weekend.And I usually take pictures too.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Can you ask him/her?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通过chant, 引出一般现在时态句子并对话练习)

2.T:Look at the phrases.Can you read them? (练习一般时态词组take the picture...)

3.T:You know, I 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Look!Last weekend, I tookthe picture.Is it beautiful? (拿出卡片, 领读take the pictures, took the pictures) Can you spell take?And took? (板书take, took) I often clean the windows.Last weekend, Icleaned the windows. (引导学生把所列词组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般现在时态句型的对话练习导入到过去时态知识的复习。教师运用句型I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和Last weekend, I took the picture.的鲜明对比再次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了过去时态的意义, 通俗易懂, 为后进生的知识掌握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做了有效的铺垫。

StepⅡ:练熟词句

1.T:Next, Let’s play a game.I say the verbs.You say the past tense. (通过教师说动词, 学生说动词过去式来巩固单词的过去式。)

2.T:Take out your paper.Finish the Exercises 1.Let’s check. (落实书面练习)

3.T:Let’s chant. (六年级下册P41.) Can you read them? (引出本课重点句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did you go?) “

4.T:Please read and write them twice!Who’d like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a

(借学生活动板书重点句) 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good.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书面练习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重点词句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为下一阶段的交际运用作好了充分准备。

StepⅢ交际运用

1.T:Look!I took another picture on my holiday.Would you like to ask me some questions? (展示教师出去游玩的照片, 引导学生用Where?What?How?提问。)

2.T:Did you have a holiday?Please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运用重点句, 做对话练习)

3.T:Just now, We reviewed and practice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Next, let’s do the 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

设计意图

教师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练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思考的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StepⅣ巩固提高

1.Exercises 2:Listen to the tape, write“T”or“F”。

(听录音, 判断正误) Check!

2.Exercises 3: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answers.

(阅读对话, 选择正确答案) Check!

3. (板书简笔画) Look at the pictures.It’s you.Can you talk about your holiday.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yourholiday on the paper. (看图说话, 并书面表达。) Check!

4.How many stars did you get? (课堂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对学生进行了听音判断和阅读选择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听音判断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看图进行书面表达, 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Ⅵ家庭作业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of unit 4.

2.Please write a letter about your last holiday to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把课堂语言能力的提高延伸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板书设计Revision Unit 4 My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go?

教学反思

3.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 篇三

单元知识点拨

问候语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这三个句子是已相识的人们在早上、下午或晚上首次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多用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但要注意“Good night.”,为晚间道别语,意思为“晚安”,不要误以为是“晚上好”。

Hi/Hello

两者通常用于熟人、朋友、年青人之间的问候,意思为“你好”。 Hi 也可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意思为“喂”。 hi 是由 hello 一词简化来的,和 hello 相比,hi更为简练上口,易记易写,语气更为随和,因此,它更为人们,特别是英、美国家的年轻人所采用,主要用于非正式场合。有一点要注意: Hello 或 Hi 一般不用于向师长、上级、年长者以及有体面的人打招呼,以免显得对长辈不够尊重,向上述人打招呼常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How are you?

“How are you?”是熟人、朋友见面时说的客套话,意为“你好吗?”。朋友见面说这句话,目的在于问候,而并非真地要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一般情况下,用“Fine, thank you.”回答即可。例如:

—How are you, Cindy?(你好吗, 辛蒂?)

—I’m fine. Thank you.(好,谢谢你。)

知识拓展

人们初次相识时,也可用“How do you do?”来问候,这个句式的末尾标点为问号,但表示的意思为“你好”,答语同样用“How do you do?”。

课文疑难解析

1. ① —Good morning, Helen!

—Good morning, Dale!

② —Good afternoon, Eric!

—Good afternoon, Frank!

③ —Good evening, Bob!

—Good evening, Alice! (P3)

一般来说,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分别是指天亮到中午12点或中午12点至日落、日落到就寝之间的时间。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分别是人们在早上、下午、晚上见面时的打招呼用语,回答也分别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

2. —I’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I’m OK. (P4)

OK 可以用于多種场合,这里我们学的“OK”用作“How are you?”的答语,表示“身体好”,相当于: Fine, I’m OK./I’m fine.

单元考点回顾

1. A: Good afternoon, John.

B:_______, Li Wei. [补全对话](2004年陕西)

2. —It’s nearly twelve o’clock. It’s time for you to go to bed, Jane.

—OK._______, Mum.

A. Good nightB. Goodbye

C. Good eveningD. See you(2004年甘肃)

3. —How do you do?

—.

A. I’m fine, thank you.B. How do you do?

C. How are you?D. I’m OK.(2003年哈尔滨市)

Key: 1. Good afternoon2. A3. B

Unit 2What’s this in English?

单元知识点拨

What is this in English?

“What is this in English?”用来询问如何用英语表示某物,意思为“这用英语如何表达?”,这句话也可用“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表述。例如:

—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这用英语如何表达?)

—It’s a map.(是一幅地图。)

课文疑难解析

1.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n orange. (P7)

问句中的 in 与语言类名词搭配,意思为“用(…… 语言)”,表示方式。例如:

I can tell the story in English.(我能用英语讲这个故事。)

a, an 都用来表示“一(个;件……)”,是英语中的不定冠词。 an用在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之前;a用在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之前。有关这一语法知识点,同学们将会在日后详细学习。

2.

是一个常见的交通指示标志,图中的P是“Parking”的缩写,意为“停车(区)”。

是一个常见禁令标志,图标所示内涵为“No Parking!”, 意为“禁止停车”;NBA是“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缩写,意为“美国篮球协会”; kg 是 kilogram 的缩写,意思为“千克”或“公斤”, g 是gram的缩写,意为“克”。

3. —Spell it, please.

—R-U-L-E-R. (P10)

spell 意为“拼写”,拼写单词时要按单词中字母的先后顺序逐一拼写。

单元考点回顾

1. —What is this _______English?

—It’s called keyboard.

A. byB. inC. onD. with(2004年宁夏)

2. —What color is_______ orange?

—It’s_______ orange.

A. an, anB. an, the

C. an, ×D. ×, an(2005年甘肃天水、陇南)

3. When you see the sign , you can’t_______ your car here.

A. parkB. drive

C. cleanD. repair(2005年北京崇文区)

4. What is the reading shown on the picture?

A. 5g.

B. 500g.

C. 150g.

D. 0.5g(2004年襄樊市)

Key: 1. B2. C3. A4. D

Unit 3What color is it?

单元知识点拨

What color is it?

“What color is it?”用来询问某物的颜色, 回答要用“It’s + 表颜色的词”。例如:

—What color is this key?(这把钥匙是什么颜色?)

—It’s yellow.(是黄色的。)

英语字母

(1) 英语字母的分类

从读音上看,英语26个字母可分为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

① Aa, Ee, Ii, Oo, Uu 五个字母为元音字母;

② Ba, Cc, Dd, Ff, Gg, Hh, Jj, Kk, Ll, Mm, Nn, Pp, Qq, Rr, Ss, Tt, Vv, Ww, Xx, Zz 为辅音字母;

③ Yy 有时用作元音字母,有时用作辅音字母。

为了方便识记,26个英语字母按其发音还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Aa, Hh, Jj, Kk 四个字母都含有[ei]音;

② Bb, Cc, Dd, Ee, Gg, Pp, Tt, Vv 八个字母都含有[i:]音;

③ Ef, Ll, Mm, Nn, Ss, Xx, Zz七个字母含有[e]音;

④ Ii, Yy 两个字母都含有[ai]音;

⑤ Uu, Qq, Ww 三个字母都含有[ju:]音;

⑥ Oo, Rr 两个字母无法归类, 它们的读音分别是[?藜u:]和[?藁:]。

(2) 英语字母的写法

1. 从书写上看,26个英语字母分印刷体和书写体两种, 每个字母又分大、小写两种形式。所有字母的大写都占四线三格中的上两格。26个字母的小写分以下五种情况:

(1) 书写b, d, h, k, l 五個“有头”的字母是占上两格;

(2) 书写g, q, y, p 四个“有脚”的字母是占下两格;

(3) 书写a, c, e, m, n, o, r, s, u, v, w, x, z十三个“无头无脚”的字母是占中间格;

(4) i, t两个字母占中格加上半格;

(5) j占中、下两格加上半格;f占三格。

2. 所有的字母都要按照正确的笔划书写,所有字母的大、小要匀称,间隔要均匀、适当,所有的字母书写时都略向右斜,斜度要一致。

3. 单词之间必须有适当的距离,一般空一个小写字母a的距离即可。一个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

课文疑难解析

1. —What color is it?

—It’s black and white.(P13)

询问某一物体的颜色要用“What color is...?”句式,询问某些物体的颜色要用“What color are...?”。例如:

—What color are the desks?(这些桌子是什么颜色的?)

—They are yellow.(它们是黄色的。)

2. 请注意下列各组大写字母的意义。

S/M/L_______ UFOCCTV_______ UN

表示衣服尺码时,“S(small)”表示小号,“M(medium)”表示中号、“L(large)”表示大号;UFO是“unknown flying object”的缩写,意为“不明飞行物”;CCTV是“China Central TV Station”的缩写,意为“中国中央电视台”;UN是“United Nations”的缩写,意为“联合国”。

单元考点回顾

1. —?

—Orange, I think.

A. What is it

B. How is the food

C. What color do you think it is

D. Is there any fruit around here(2003年武汉市)

2. We watch evening news on Channel 1 of_______ at 7:00 in the evening.

A. MTVB. CAAC

C. CCTVD. WTO(2004年广西南宁课改区)

4.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

个生字,会写“杂、稀”等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感受乡村宁静安逸生活的美好。

4.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重点)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重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杂(zá)

篱(lí)

(2)

会写生字。

4.理解词语。

四时:四季。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籽实磨成粉供食用。蛱蝶:蝴蝶的一种。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诗,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朗读,浅显易懂的诗句可以读得轻

快,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诗句可以读得舒缓。

2.读通顺诗句,理解诗意。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

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

飞去。

3.第一、二句诗,诗人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

预设: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物。

4.“无人过”妙在哪里?

预设:“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提示:“日长”指白天变长。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再结合课文插图,可以想象理解“无人过”正是从侧面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提示:说时,可以按照诗人信步田间的观察顺序,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生活中的地点,如

“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等。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工整: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黄、白、肥、稀”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翻飞的动态画面来衬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静态之美,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是一首田园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板书

梅子(金黄)

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

篱落(无人过)

夏季江南

田园美景

蜻蜓蛱蝶(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窗、徐、疏”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主要作品

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徐(xú)

疏(shū)

(2)

会写生字。

宿

4.理解字词。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延伸得很远。阴:树荫。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要读得轻快,“疏疏”

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不茂密,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菜

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季。“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明这是春季。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笆、小径、树头新绿。稀疏、深远、未成阴。

5.“急”“追”两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好。“急”“追”这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仿佛看见几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这首诗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8.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边的树木还未形成浓密的绿

荫,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几个孩子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却飞入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走出客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架。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笔调清新明快,先勾勒远景,“一径深”的“深”字写出了小路往远处延

伸,拉长了视线;后写近景,稀疏的新绿在枝头,一远一近,给人以悠远宁静之感。后两句笔

锋一转,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看似平淡的“无处

寻”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菜花正在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

课文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

篱落

一径

树头

静态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

黄蝶

动态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词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锄(chú)

剥(bō)

(2)

会写生字。

4.理解词语。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亡”,词中读wú。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他们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写老翁和老

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5.词的下阕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

幅乡村图增添了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横卧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

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6.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老翁和

老妇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大儿子非常勤劳,在溪东头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

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提示:让学生以“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系在一

起,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课文主旨

《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这首词,掌握了字音,学习了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词意,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书

环境

清平乐·村居

人物

茅檐

溪上翁媪

低小

青青草

和谐农家、情趣盎然

大儿、中儿、小儿

怡然自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画面。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学习。词和诗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等方面是相通的,学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学

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过多讲解,让学

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农村

5.四年级英语1单元教案 篇五

第1课时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学情调查”内容。

1.各组组长检查本组学案完成情况。2.收集本组自学中存在的疑惑。1.填一填

3个1和4个0.1合起来的数是()。2个0.01和5个0.01合起来的数是()。4.75的4在()位上,7在()位上。

小数点的左面是()部分,右边第一位是()位,右边第二位是()位。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6= 5.17= 20= 100=

3.化简下面小数。

0.50= 109.020= 0.080= 1.670= 23.00=

4.竖式计算,说一说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6+578= 1069+680= 475+34=

二、探究:

1.小组内交流学案中思考题。

(由组长组织好本组的组员合作讨论。)2.重点讨论解决:

(1)整数加减法与的小数加减法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2)计算时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

三、训练:

1.小组代表大屏幕前展示自己的学案填写内容。2.其他小组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或质疑。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你觉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能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你会列出竖式计算吗?你认为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1.独立解答巩固案中的练习题。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解题结果或思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3.4-2.65你会算吗?请同学们尝试做一做。教学后记:

6.七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Section A(教材P19-21)

Section A主要通过谈论话题“Things around the house”学习询问“物品的位置”,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Where’re ~~~? It’s/ They’re on/in/under~~~~.”和 “Yes/No”疑问句,进一步体会和学会运用“Where…? Yes/No”疑问句的用法;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来表达物品的位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推测词意的学习策略,识别不同物品的位置。本单元与第五单元衔接紧密:由本单元“Is/Are …?”的学习过渡到第五单元“Do …?”一般疑问句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Section A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接触的物品为内容,通过用图片、听对话等不同方式来描述物品位置、找寻物品等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做中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准确、熟练运用本单元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1、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有关询问物品位置的句型:

Where’s my backpack? It’s on/in/under/behind/next to 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 Yes,it is.No,it isn’t.

(2)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table, bed, dresser, bookcase ,sofa ,chair ,drawer , plant , bag

(3)学会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on ,in , under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参预课堂活动和相关的课外活动,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4、德育目标:促使学生了解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社会交际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通过使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及学习“Where……”和“Yes/No”疑问句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区别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五、学情分析:

本课的对象是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有部分学生小学并没有学过英语,他们对英语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因素,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积极采用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六、学法指导:

鉴于所学单词及句型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听、看、读、猜、想、说的方法来学习本课。通过听、看,达到有所思,有所得,帮助不同阶层的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采用多表扬、勤鼓励的评价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七、教法设计:

1、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交际法

4、小组竞赛法

5、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八、教学手段:

主要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九、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up

1.将已学过的物品名称列成一张单词表,老师指单词,学生念单词。

2.利用这张单词表做一个名为“bingo game”的游戏。

游戏规则:全班分为A、B两组,每组每次各派一位组员读单词,哪个组的组员能最快地使自己组读出的四个单词横、竖或斜成一条直线的话,他们就可以喊“bingo”,这个组就赢了。

目的: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重新温习原来所学过的物品名称,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Step2.New words

1.老师提出一个问题:What furniture can you see in a house?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然后

各小组派代表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后得出的结果,哪个小组说得最多最准确的为胜者。

2.在屏幕上投影出各种家具的图片,通过“What’s this?”来介绍本课的新单词。

3.老师随意地指那些图片,学生说出相对应的单词。

4.老师随意地指那些图片,学生一个接一个轮流说出相对应的单词。

5.老师在屏幕上用闪现的方式展示图片,学生边看图片边说单词。

6.做1A的练习。

目的:通过由学生先自己进行讨论和归纳,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老师再教这些单词,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词中掌握新单词。

Step3.Grammar

1.老师通过小盒子和小球的位置变化提问“Where’s the ball?”和“Where’re the balls?”,形象直观地引出三个介词:on、in、under。

2.任务一:猜猜看

(一)1)老师提问:This is my old house.Can you guess where the furniture is?

2)老师投影出一所空房子的图片以及各种家具的图片。并提问:Where is/are-----?引导学生回答:It’s------./They’re-------.目的: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介词的用法,并掌握重点句型Where is/are-----?以及相应的回答方式It’s------./They’re-------.3.任务二:猜猜看

(二)1)老师提问:This is my new house.Can you guess where the furniture is now?

2)老师又投影出一所空房子的图片以及各种家具的图片。并提问:Where is/are-----?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来猜:Is it /Are they-----?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目的: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学生能进一步巩固介词的用法,并掌握另一重点句型 Is it /Are they-----? 以及相应的回答方式Yes, it is./ No, it isn’t.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4.教学生说唱一首chant来归纳介词on、in、under的用法。

歌词如下:Where is the ball?It’s on the floor.Where is the clock?It’s on the wall.Where are the pens?They’re under the desk.Where are the rulers?They’re in the drawer.Step4.Listening

老师向学生讲有关Jimmy的两个情景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找出答案

情景

一、Jimmy 是个粗心大意的男孩,他总是把东西乱放。请你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找出来。做1B的练习。

情景

二、Sally帮忙收拾了房子,结果Jimmy又找不到他的东西了。请你再帮他把东西找出来。做2A和2B的练习。

目的:通过创设情景来听对话,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和推测词意的能力。

Step5.Task

任务一:寻宝大行动

活动过程:学生课前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收藏起来。以小组为单位,询问其他组员把宝物放在什么地方。规定时间内找到宝物最多者获胜。

语言知识:Where is/are-----?Is it /Are they on/in/under-----?

Yes, it is./ No, it isn’t.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活动目的: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由选择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二:找差别

活动过程:学生看两幅相似的图片,图片中有一些相同的物品,但所放的地点却不一样。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询问有关物品所在的位置。学生记录下两幅图片中物品位置的不同,活习惯,保持房间干净整洁。进制

Step7.Homework

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把它画出来,并在旁边加注英文说明。

板书设计:

Unit 4Where is my backpack?

Where is-----?Where are-----?方位介词

It’s on/in/under-----.They’re on/in/under-----.on

Is it on/in/under-----?Are they on/in/under-----?in

Yes, it is.under

7.必修1 第四单元梳理与拓展 篇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凝(nínɡ)重 弄堂(lònɡ) 瞩(zù)目 婆娑(suō)

B. 噩(è)梦 步履(lǚ) 雏(chú)菊 蠕(rú)动

C. 褴褛(lánlǚ) 游说(shuō) 怜悯(mǐn) 惺忪(xīnɡsōnɡ)

D. 蹒跚(pánshān) 偌(nuò)大 垒(lěi)墙 酝酿(yùnliànɡ)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概率 陶冶 冠名权 众志成城

B. 渲泄 开销 暴发力 杯水车薪

C. 余暇 神彩 发祥地 掉以轻心

D. 倾泻 凑合 摄像机 相儒以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数学研究领域做出成绩是这位数学家终生的抱负。为此,他刻苦钻研,______________不渝。

(2)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4)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终身 消失 竟然 注视

B.终生 消逝 竟然 凝视

C.终生 消失 居然 注视

D.终身 消逝 居然 凝视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 。

(2)外头工人在 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4)航天服气密检查不细,航天服就会失去 。

A. 权利 抱怨 营利 功效

B. 权利 埋怨 营利 功能

C. 权力 埋怨 赢利 功效

D. 权力 抱怨 赢利 功能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本报派往美国采访该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通讯稿。

B. 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 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 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引起的。

6.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下面文字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人有了物质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 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阅读理解(共21分,共4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唯灵魂不可征服

徐剑梅

纳尔逊·曼德拉,是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但半年来已多次传出其病危的消息,人们为他祈祷,同时内心在逐渐接受他终将离去的事实。

对曼德拉的赞颂汗牛充栋。对他自己,唯已故香港歌手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最具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歌声响起,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般心潮澎湃,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听罢潸然泪下。

黄家驹1990年3月创作《光辉岁月》,当时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从1962年8月再度被捕到1990年2月重获自由,从44岁到71岁,他服刑27年,被单独关在荒凉海岛监狱的一间狭小牢房里,屡遭看守虐待。因长时间在烈日下的采石场做苦工,他的眼睛从此受不了强光刺激。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欷歔/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为了理想和信仰,激昂慷慨,坚贞不屈,这样的仁人志士古今中外不算罕见。难得的是曼德拉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他在法庭上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神情镇定——“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1990年2月,他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态度甚至更加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以善良和宽恕,作为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残留的躯壳亦能继续迎接光辉岁月。黄家驹的歌词仿佛神奇的预言。多数人一生的华彩乐章早早、草草终止于青壮年时代,但曼德拉不然,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72岁之前的年轮,不过是他的前半生。

后半生里,曼德拉赢得1994年大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尽管被批评任内虽重视人民却忽视政策,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确无一双魔术之手,不能帮助国家和同胞立竿见影地摆脱贫困、犯罪和种种社会问题,但他对待权力的姿态和对制度的建设,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非洲大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选举大规模转轨的时代,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中涌现的非洲领导人,鲜有主动挂冠求去者;而在多党制选举中上台的首批新生代领导人中,处心积虑再三谋求连任者比比皆是。曼德拉却是少数。1999年首个总统任期届满时,他若想连任易如反掌,但他果断宣布退休。这个愿意为信仰把牢底坐穿的人,不愿意为权力而多恋战一天。他用前半生证明了自己威武不能屈,又用后半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世人趋之若鹜的权力名利,于他竟然如浮云。

独对铁窗的漫漫岁月里,曼德拉时常念诵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在病榻上创作的诗篇《不可征服》,末段俨如誓言:“命运之门何其狭窄,不要紧/刑罚折磨何其严酷,没关系/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谁的一生不曾经过彷徨的挣扎?而风雨中始终抱紧自由,囹圄中坚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人性的光谱里,曼德拉一生所添颜色,何等绚烂,耀人眼目。

(选自《国际先驱导报》2013年6月28日)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叙述了曼德拉同种族歧视制度斗争并获得胜利的一生,引用黄家驹的歌词,丰富了曼德拉的形象。

B.曼德拉不用暴力斗争而实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为世界人民所敬仰。

C.文章围绕曼德拉的非凡人生经历展开,突出了其人格魅力和精神作用,叙议结合,主题突出,首尾呼应。

D.文章运用了引用、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曼德拉的丰功伟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E.曼德拉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从事南非的建设事业,光照千秋,形象十分鲜明。

8.文章叙述了曼德拉几个阶段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归纳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要分析曼德拉的形象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唯灵魂不可征服”的含意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共3题)

1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体现任一闪光点(如语言风格、文章主题等),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拟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新闻标题,是指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准确鲜明,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请你从下面两个新闻标题任选一个作简要点评。(不超过50字)(4分)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湖北:中气十足楚天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古朴的小雁塔,记者围着塔身走了一圈,发现小雁塔的墙面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有人写下自己某年某月到此一游,有人写着自己爱某某以表露自己的心迹,而有的人则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这些人想和小雁塔一样流芳百世。下面是一位刻字的游客和一位西安人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①符合情境;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分)

西安人:请问,你把名字刻在塔上,是怎么想的?

游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人:在美的景观上面留名,那还有什么美?

游客:这不是看大家都留名了吗!

西安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嗯,是记不住,

西安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是的,这样不好,我以后不会乱刻乱画了。

四、写作(共40分,共1题)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十七八岁的你,在家长、老师眼中,或许是个成绩好、人缘好的乖孩子;或许叛逆乖张,让人头疼——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心中,一定有一团火。这团火把你和别人区分开来,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你。或许在别人看来,你的坚持有时候就是固执,你的执着有时就是倔强,你的张扬有时就是嚣张……可正是有了这么一团火,你才觉得你是你自己!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这团火也许会照出你的形象,也许会彰显你的价值,也许会成就你的魅力。

上一篇:中铁建设安全管理标准下一篇:美容院4周年店庆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