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7-08

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7篇)

1.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

2005年1月26日在无锡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毛小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同比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同口径增长4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4.1亿元,增长24.7%;城镇登记失业率3.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

2004年,市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

(一)积极落实宏观调控,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投资导向,高新产业投入成为工业投入主体,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投资增多。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180公顷。布局调整稳步推进,产业集聚步伐加快,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基地逐步成形。重点开放园区以不到全市5%的面积,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园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十倍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57.6∶40.2。工业快速发展,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升至30.3%;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3家,超两百亿企业1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服务业取得新突破,对一般预算收入贡献度近四成。国际招商城、保利广场、华东商贸城等规模化商业设施相继投用。旅游业发展迅猛,蠡湖公园、黄山湖公园、宜园等建成开放,海澜工业园、太湖花卉园等成为首批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接待国内游园人数2680.2万人次、海外旅游者近5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9.7亿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10.1万平方米。金融信贷结构优化,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10.5亿元和188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39亿元和347.3亿元。现代都市农业特色初显,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水果等重点项目推进迅速,江阴、宜兴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实施,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8.5%。



(二)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有效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构筑大开放格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新批超亿美元项目20个,海力士集成电路项目成为迄今全省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扩大与港澳经贸合作,建立长三角首家CEPA服务中心。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

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企改革三年任务基本完成,市属企业改制转制累计完成536家,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9.6万人;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制累计完成295家,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6万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市共有130个村改革到位,其中北塘区、南长区所辖村全部完成。市政府机构改革稳妥实施,组建了市级国有资产、安全生产等专业管理部门。市属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超额完成企业上市目标。新增天奇物流、霞客环保、华润上华等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证券融资额15.3亿元,累计上市公司数和证券融资额继续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

(三)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积极推进市域共同发展

城镇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整合城乡空间资源,编制完成市域城镇布局规划和洛社、安镇—羊尖、江阴城西等组团规划,产业布局、轨道交通线网及梅梁湖景区、惠山森林公园、惠山古镇等专项规划基本完成,形成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蠡湖大桥、解放环路、澄江东路、陶都路等相继竣工,建成城市道路103公里、道路面积301万平方米。宁杭及沿江高速无锡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新增81公里,通车里程达22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环太湖公路、锡东大道全线贯通,沪宁高速及312国道改造、芜申运河航道整治等顺利推进。口岸功能进一步拓展,无锡机场开通民用航线7条。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纵深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大力整治城乡河道,河湖水质得到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96%以上。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在锡召开,我市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实现环境价值与经济优势互为依托、互相转化的发展路子得到肯定和推广。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和优于二级的天数为288天。前洲镇、官林镇成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镇。绿色无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绿化造林完成7067公顷,新增城市绿地948公顷,矿山裂面复绿12万平方米。城市综合管理得到加强。完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试点工作,加大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力度,大力实施文明交通工程,城管创优考核继续位居全省前茅。



(四)着力强化制度保障,稳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改进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业税改革措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增长16.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增长14.2%;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210.8亿元,人均超过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100多元。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扩大乡镇企业及各类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2.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2.1万人。稳步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保农民参保率95.7%。认真落实征地补偿,在省内率先建立与城镇保障逐步接轨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经济适用房、征地拆迁安置房分别建成42万平方米和361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532户;农村改水改厕投入6.1亿元,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6.4万,自来水价格实现同城同价;农村公路建设完成849公里;市区新辟公交线路8条,新增环保空调车200台。提高城乡低保和慈善医疗救助标准,发放低保金7400多万元、各项慈善救助金640多万元。积极实施百村奔小康工程,全力帮扶103个经济薄弱村。加强基层建设和社区工作。新一届社区居委会顺利换届,第七届村委会选举基本完成。改革城郊管理体制,适度调整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进一步明确街道、社居委职能,社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



(五)大力弘扬城市精神,扎实提升现代城市素质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出新步伐。确定“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表述用语,大力倡导城市新风和市民道德实践,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任务有效落实,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战略实现新突破。第二届太湖博览会成果丰硕,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无锡社会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一,入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最佳商业城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江阴蝉联第一,宜兴升至第七。科教事业再上新台阶。预计研发费用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专利申请量3279件,10个项目列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功举办2004年中国工业设计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残疾儿童实施免费入学,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市民待遇;新增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江大新校区北片区、无锡国际学校等投入使用。文体卫生取得新进展。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修复开放东林书院、要塞司令部旧址,建立惠山泥人专项保护资金。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合唱节、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创作完成《红河谷》等重点剧目,“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150多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竣工投运。市第九届运动会及乒乓球、羽毛球全国锦标赛等赛事圆满成功。无锡籍教练员、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及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0.9‰。人事、人武、人防、双拥、统计、外事、侨务、对台、接待、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史志、档案、广电、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

(六)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全力践行执政为民宗旨

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着眼于落实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积极运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主动应对电煤油运及土地、资金等要素紧张状况,科学制订方案,积极有效调度,全力确保生产生活运行正常秩序。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推进财税制度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保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城市发展投融资体制,规范管理政府性投资,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有序组织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探索工业用地挂牌出让。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价格调控体系,有效遏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制定政府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行政许可事项,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扎实办理人民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及建议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作用,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促进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建设廉洁高效公务员队伍。发展电子政务,强化政务服务,全面实行政务、村务和厂(事)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围绕创建平安无锡,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做好依法信访和市长公开电话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和事故查处力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各位代表,2004年无锡科学发展的每一个新进步,都是全体无锡市民务实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这里,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积极奉献的无锡市民,向忠实履行职责的各界人士,向中央及省在锡部门,向驻锡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全市公安干警,向在锡的外来建设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去年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我市《“两个率先”行动纲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依然艰巨、工作依然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不很协调,市民享受到的经济建设成果还不够充分,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部分环境指标不容乐观,环境容量压力依然很大;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仍很艰巨,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还处于成长阶段,产业集约化水平还不高、爆发力还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明显,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此外,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部分公务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工作效率还不够高,等等。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增强责任观念,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紧紧抓住并切实利用好战略机遇期,不断提高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2.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二

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上,代沟是很常见的讨论话题。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是非曲直”一直是纷争不断、难以定论[1]。2011 年出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明确提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2]本项研究通过考察亲子双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试图挖掘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实现亲子和谐的路径与对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问卷设计

本调查使用的 《初中生亲子代沟现状调查问卷》属于自编问卷,问卷的制定、修改及发放主要有以下几步:第一步,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家长和学生的访谈情况,用符合初中生的言语自行编制问卷。第二步,进行试测和分析。最终确定35 个题目。本问卷分为父母卷和子女卷,问卷由学生及对应的父亲或母亲来填写,两份问卷在内容和结构上趋于一致,只是在提问立场上有所区别。比如,问子代“父母对你的教育培养方式是怎样的”,问亲代则是“你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式是怎样的”。本研究随机选取无锡市两所寄宿制学校的220 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40 份(子女卷与父母卷各220 份),经回收得到问卷430 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16 份,有效率为94.5%。问卷将维度分为价值理念、学业教育、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家庭教育几个方面,据此分析寄宿制初中生亲子代沟的现状。

2.访谈设计

本项研究还选取了4 位任课老师(其中2 人为年级主任)、10 位学生和8 位家长进行访谈,并做了访谈笔录。据此掌握寄宿制初中生的价值理念、人际交往等基本情况,借此对编制的问卷和研究提供支持。

三、研究结果

1.亲子代沟的概况:存在的普遍性

通过表1 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与父母存在代沟,在被调查的208 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在价值理念、学业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仅有6.2%的学生觉得与父母之间有较小差异和没有差异,不好说的占7.2%,也就是说有92.8%的调查对象对该问题表达了明确的观点。这说明代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亲子代沟更是作为一种教育现象随着新时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凸显和个性发展而变得日益严重,充斥整个初中教育阶段。

2.价值理念

在所有题目中与价值理念维度相关的有8 道题,在这8 道题中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有显著差异的有4 个,分别为选择工作时的第一考虑、读书的目的、选择朋友的标准以及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在调查读书目的时,有40.9%的子女群体选择对社会和祖国有更大的贡献,而父母群体则高达71.6%;在子女群体中选择“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则占据了最大的比例(50.5%),父母群体选择这一选项的有24%;选择“现在还没到工作的年龄”的子女与父母群体分别占8.7%和4.3%。

表2 表示:子女群体更多地倾向“工作要有很高的收入”,其次才会考虑大多父母群体选择的“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听从国家的召唤”。仅有19.7%的父母选择“要保证有很高的收入,使家人过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答案很明显地显示出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思想差异。这些也正如访谈老师说的一样,市场经济让功利主义教育盛行,进而造成学生对唯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推崇。

当被问到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作用时,43.8%的子女和52.4%的父母一致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很重要;51.4%的子女和45.2%的父母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起一些规范作用。但是也有4.8%的子女和2.4%的父母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可有可无甚至是有消极作用。这说明:大多数父母和子女都认可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这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现在社会上也充斥着某些不良的风气,再加上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同在的事实,使得某些初中生甚至是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有可无。

3.学业教育

学业教育维度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花在子女学习上的时间、知识观和考试观等,问卷中子女与父母的答案趋于一致,这说明两者对学业教育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个维度上亲子双方没有代际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77.4%的子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是民主平等的,但是仍然有15.4%的子女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专制的。还有23.6%的子女觉得在学校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初中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考,因为中考的考试分数决定了去好高中的几率,那么上好大学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大很多。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因此就有了“知识改变命运、对自己学习不满”等说辞。但事实上,家长和老师都一致认为大多数学生是被迫学习,接受访谈的家长当中仅有3 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比较民主。

4.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维度主要包括与父母的交往、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三个层面。在与父母的交往层面,以“在家庭中你最喜欢与谁交流?为例,调查结果如表3 所示。

探讨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意愿可以从中得出与某一方的融洽度。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子女群体认为,在家里不管是和爸爸交流还是跟妈妈交流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父母群体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子女更喜欢跟妈妈交流。这种主观意识的判断容易让亲子双方出现代沟。作为父母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子女的所作所为是基于某种目的或者想法而从未问过子女的内心想法,这样就造成子女想的与父母想的不一样,因此,逐渐形成代差乃至代沟甚至冲突。

人际交往维度中最有代表性的题项就是早恋问题,这俨然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洪水猛兽”。除此之外,当问到与父母沟通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不到一半的子女回答是宽松的,而剩下的则选择紧张、无奈。而被问到为什么会这样时,学生们的回答更是惊人的一致:父母与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好可能交流得多点,成绩一下降父母的脸色立即晴转阴了,还谈什么谈?从学生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题较多的是与学习有关的,而这往往也是子女不喜欢被提及的。双方的关注点不同、想谈论的话题不同导致沟通的心情“不美丽”。子女与父母关于学习方面的交流都会有紧张或无奈的心情,那关于青春期心理又怎么会跟父母说呢?而父母对早恋的紧张与防御态度更是让异性同学之间成为互诉心事的好朋友进而在暧昧中发展成早恋。

5.生活方式

在生活的目的这一问题上,72.6%的子女和43.3%的父母选择了“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20.2%的子女和49.5%的父母是选择“为了回报父母/ 让孩子更好地生活”。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女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发展,而父母则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作为初中生茁壮成长的大后方,父母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拥有的一切给予子女,一心付出,不求索取;而子女却往往对父母的索取多于回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因而常常忽视对父母的理解和回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慢慢改变。

从表5 可以看出,闲暇时间的子女们,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与朋友、同伴玩耍,仅有1.4%的子女会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当然这与初中生学习任务的繁重有关,闲暇时间需要放松。但是父母的选项也让笔者陷入沉思:43.3%和49.5%的父母选择与朋友聚会及操持家务,也有5.3%的父母闲暇时间玩电脑游戏。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在空闲时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子女与父母出现隔阂。作为子女喜欢玩耍是天性,但是,家长却也常常喜欢与朋友聚会,甚至玩电脑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子女带来较坏的示范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亲代示范作用不良,这些与亲子之间的代沟是否有关,各位家长理应进行反思。

从表6 很容易看出亲代与子代的代际差异:子女更加喜欢综艺娱乐和卡通动漫节目,而父母则倾向新闻财经和电视剧,当然综艺娱乐也有不少父母喜欢看。亲子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同也导致双方无法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就比如子女谈论动漫当中的一个人物,想跟爸爸分享这个动漫故事,而爸爸对该动漫节目一无所知,亲子双方交流不畅,就会产生亲子代沟。

从表7 可以看出,子女与父母对于穿衣打扮有着不同的追求:子女中追求时尚者所占的百分比最多,达47.6%;而53.4%的父母选择衣着朴素自然。对于青少年来说,衣着和外表是他们对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穿着或跟随当前流行的品牌比如阿迪达斯、耐克等,青少年们传达了自己希望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研究认为,衣着是青少年表达自己独立对依赖、遵从对个性等冲突的手段。与父母敌对或叛逆的青少年选择父母不喜欢的衣服和发型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父母反应越大,他们越坚持不懈。但他们选择自己风格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让他人认为自己很酷或依赖他人、与他人相仿。这种衣着与发型的独树一帜实际上是青少年在向父母表明自己的立场,希望父母能给于自主的空间,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成人世界道德与价值观的反叛[3]。

在喜欢的流行歌曲方面,两代人的看法更是截然不同:子女代喜欢的歌曲大多是新近流行的曲目、外文歌曲等,而父母代则更喜欢七八十年代的曲风曲调。这些都与两代人的出生跟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

四、总体分析与建议

1.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不难看出亲子代沟在寄宿制初中生中具有普遍性。其中,调查表明部分初中生的读书观、工作观、交友观与父母辈有一定差异,需要父母、教师加以引导。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与父母辈差异很大,典型的两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在学业教育方面,几乎所有的初中生与父母的意见都趋于一致。在人际交往维度上,早恋问题是家长最难以接受的。

2.建议

针对上述寄宿制初中生的亲子代沟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亲子和谐,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亲子代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亲子之间缺乏沟通、沟通不畅所产生的,因此实现亲子和谐的关键在于家庭。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教育,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比走读学生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作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成长发展。代沟是两代人之间的沟。沟是填不平的,但是可以跨,可以跳,也可以搭桥。但是无论是跳还是搭桥都应共同遵循尊重与理解、倾听与支持、分享与欣赏、接纳与体谅的原则。其次,改变沟通的方式。中国的父母大多是专制型父母,“我说什么你必须照着做。叫你干嘛你就干嘛,都是为你好。”这样的交流让“成人感”意识强烈的初中生很难进行下去。父母应该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子女,真诚地与子女谈论家事,比如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让子女参与进来,从而让子女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有位置的。这样可以增加子女与家庭成员交流的积极性。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另外,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作为子女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改善亲子关系上有独到的优势,比如学校开设相关的亲子课程、举行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进来,以此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

摘要:在青少年教育上,亲子之间的“是非曲直”问题愈演愈烈。为调查寄宿制学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状况,本调查从四个维度对无锡市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寄宿制学校的初中生亲子代沟普遍存在,尤其凸显在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维度上。针对问卷反映的问题,论文提出从家庭教育入手、改变沟通方式以及学校开展相关的亲子课程、亲子活动等很常见的讨论话题建议。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亲子代沟

参考文献

[1]沈贵鹏.代沟:一个敏感的教育话题[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7-8).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http://jys.xze.cn/Item/1728.aspx

3.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三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科工作质量,确保母婴安全,根据江苏省《2006-2010妇女发展纲要》及2010年锡山区妇幼卫生工作要求,现将2010年产科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0年度全区分娩总数为7184人,较2009年度增加了151人,其中本地户口分娩总数为2889人,较去年同期上升111人,流动人口分娩数4295人,较去年增加了40人。10年度全区出生缺陷率下降0.08%;围产儿死亡率下降0.04%;低体重出生儿下降0.04%;过期产上升0.24%;无孕产妇死亡。早产发生率较去年下降0.42%,产后出血率0.65%,与09年持平;新生儿窒息率下降了0.82%;剖宫产率较去年下降了0.31%。此外,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上升0.44%。具体情况见表一、表二。

二、讨论

1、领导重视,大力支持。我区主管部门的领导,从卫生局局长,妇保所所长到主管科长,十分重视妇幼保健网络的建设,对妇幼保健工作特别是产科质量的提高给予高度重视。多年来,从区卫生局到妇保所都将提高产科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工作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区特点的孕产妇系统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促进了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产科质量。首先,我区通过加强产前检查,及早发现高危因素并进行重点监护,降低高危妊娠发生率。从表一和表二中我们不难看出,出生缺陷率、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低出生体重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断加强对技术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保障产科质量的关健。2010年继续对全区产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产科技术及异常产程的处理等,同时,不断完善高危孕产妇管理常规,孕产妇系统管理常规等。并且通过《锡山区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处置预案》的执行以及《危重孕产妇抢救》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剖宫产率较去年略有下降。今年全区剖宫产率为41.54%,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1%,控制剖宫产率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原因有:产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主动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孕妇及其家属过分相信剖宫产的安全性,对剖宫产的并发症知之甚少。阴道助产技术和分娩镇痛技术相对落后,医务人员对阴道助产及镇痛分娩处理经验不足,此外,医患关系紧张,产科工作者面临各种压力,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试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估计过重,往往在试产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宽剖宫产指征。所以,降低剖宫产率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医患双方非医学指征而致的剖宫产,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宣传教育,产前咨询,孕妇学校等方式,让孕产妇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严格剖宫产指征,提高阴道助产技术水平,加强围生期保健和孕产期系统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呼吁全社会都要理解和支持围产医学工作者。总之,降低剖宫产率不仅需要围产医学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支持和理解。

4.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凝心聚力

奋力争先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无锡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毛 小平(2011年9月21日)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体会.........................................................................1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4

(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5(二)建立区域创新体系...................................................................................6(三)拓展城乡发展体系...................................................................................7(四)培育市场经济体系...................................................................................9(五)完善民生保障体系.................................................................................10(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11(七)打造文化振兴体系.................................................................................12(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13

三、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最佳实践区...................................................................14(一)着力提升能力素质,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15(二)着力夯实执政基础,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16(三)着力保持政治本色,在反腐倡廉和作风效能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16(四)着力凝聚政治合力,在党内民主和政治制度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17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体会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个率先”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应对发展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93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1580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12亿元,是2005年的 2.8倍,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5.7%和42.8%,比2005年提高12.3和5.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能力、光伏太阳能制造技术和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无锡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1%,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61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63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2.3倍;服务外包主要指标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名列前三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高效农业比重分别提升到76.5%和53.9%。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城乡一体、生态立市,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坚持城乡统一规划,重塑城市空间格局,连续实施“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基本成型,农村“三集中”成效显著,城市化率达到71%。市区工业“退城进园”全面完成,江南大学、职教园、人民医院、市民中心、博物院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功能布局更趋合理。环太湖、苏锡、锡张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建成城市快速内环,五年新增城市道路1008公里,城乡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京杭运河“四改三”工程竣工,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通车,地铁一、二号线开工建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开通6条境外航线、20条境内航线,无锡(江阴)港跨入“百万标箱”、“亿吨大港”行列,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建成运东大包围城市防洪工程,城市防洪能力大幅增强。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9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五年分别削减32.9%和32%。市区形成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格局,原水预处理和制水深度处理全面完工,安全优质供水保障能力实现跃升。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改造,污水主管网、排水达标区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逐年改善,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林木覆盖率从2005年的20.3%提高到2010年的24.7%,建成国家森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跻身国际花园城市。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2元,分别是2005年的1.73倍和1.75倍。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五大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市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低保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城乡并轨。市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超过1000万平方米,“公交优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思想理论武装、历史文化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无锡、宜兴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名桥街区、惠山老街、长泾镇、荡口镇、礼舍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城市。人口服务管理、全民健身事业以及档案、史志、红十字、慈善等事关民生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加强法治、扩大民主,社会和谐实现大进步。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上的重要作用,人大代表工作和常委会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市(县)区两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6500余项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一平台三机制”社区扁平化管理新模式,99.8%的社区建成社区事务工作站,95%的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和村委会依法自治率均达到99%以上,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普及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法治无锡”、“平安无锡”建设,“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安定。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建工作实现大提升。围绕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选人用人方式逐步推开。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各级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更加自觉,攀高比强、创新实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筑无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发展成就,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的结果,也是与历届市委的工作基础和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无锡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武警驻锡部队和在锡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发展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条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无锡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年来,我们致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创业,创新驱动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无锡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形成优势、实现率先。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五年来,我们全面实 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致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实践证明,城乡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只有坚持走中心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城市能级和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更大突破。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为本。五年来,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致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使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了造福人民的过程。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基。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五年来,我们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致力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城乡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正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加速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才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永续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率先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创造无锡发展新的辉煌。

五年不断探索,也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发展中的差距和竞争中的挑战: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各板块功能集聚、错位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社会管理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机关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仍需加强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积极应对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无锡迈向“第二个率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新的矛盾凸显期。总体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江苏省委要求苏南地区当好先行军,争取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勇担历史责任,坚定争先信心,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无锡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巩固无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地位。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城、旅游服务城、高科技城、宜居城建设目标,坚持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全面组织实施《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振兴、生态文明五个《行动计划》,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六个注重”的最新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实施“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在以下八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市基本现代化各项建设。

(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布局合理性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

实现服务业超越发展。依托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将培育壮大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提高服务业增速,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物流会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与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加快将无锡打造成为旅游休闲之都、商务会展之都、工业设计之都、文化影视之都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长三角金融业集聚区,到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5%。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研发、销售、采购、物流、商务等领域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发展传统服 务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城市综合体,加快传统服务业业态提升与创新,深入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业集聚区的专业化、特色化水平。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将先进制造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先进制造业投入,加速制造业技术升级与装备更新,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应用,做大做强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扎实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建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从整体上推动我市制造产业提档升级。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引导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力支持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实现做大做强,到2015年培育形成1家千亿元企业、30家百亿元企业和100家行业龙头企业。更大力度推动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五年新增上市公司65家。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致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到2015年全市农业园区化面积达到30%以上,全面提升农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生物农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60%,以生物农业为代表的新兴农业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高标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严格执行《无锡市蔬菜基地条例》,加快实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力度,到2015年“三品”面积达到90%以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持之以恒抓科技第一驱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打造“东方硅谷”,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突出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确立“技术为本”的发展观,推动企业普遍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到2015年,全市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90%以上。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院和科学家工作室,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三站两中心”研发机构,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主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突出企业引才用才主体地位,鼓励各类企业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加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内涵及功能建设,完善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与科技创业支持,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性。大力倡导“产、学、研、资”合作,鼓励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成果转化,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资”合作新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整合优化区域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税收、信贷、用地、公共采购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参与创新、支持创业、崇尚创造的浓厚氛围。

汇聚国际国内人才。围绕建设“东方硅谷”目标,加快实施中央“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国家和省重大人才项目,深化完善“530”计划,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顶尖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介服务领军人才、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广泛汇聚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快建设“人才特区”,到2015年,全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突破5万人,其中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破5000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0万人。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建立以重点人才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围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快宜居宜业城市环境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举办高等院校,加快引进科研机构,着力改善科研条件,培育城市文化学术氛围,争取国际国内顶尖科学家团队落户无锡,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

(三)拓展城乡发展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城市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大幅提升城乡集约开发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彰显城市山水特色与 7 人文风貌,打造生产发达、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到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超过75%。

优化市域发展格局。突出市域资源整合,构筑无锡主中心、江阴和宜兴副中心“一体两翼”空间结构。江阴市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进锡澄一体化发展,加快锡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接,打造纵深辐射、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实现“优化提升”。宜兴市要依托交通区位与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对接无锡及周边城市,打造宁杭城市带上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实现“做大做强”。市区重点实施“一区五城六市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城市中心区改造升级,加快太湖新城、科技新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锡西新城建设,加快东港-锡北、羊尖、鹅湖、玉祁-前洲、洛社、阳山新市镇建设,实现“功能崛起”。“繁荣老城”,全面提升崇安、南长、北塘三个老城区的商贸休闲与综合服务功能,彰显文化深厚、品质精致的城市中心区形象;“做强锡惠”,推动锡山、惠山两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美化滨湖”,使滨湖区成为无锡生态经济发展典范;“提升新区”,把新区打造成为代表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水平的“东方硅谷”,推动各区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板块,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实施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无锡(江阴)港建设,完善京沪高速铁路安镇枢纽建设,完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无锡站改扩建和宁杭城际铁路无锡段建设任务,加快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锡太高速公路、宜马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力争启动建设铁路Z3线。着力优化城乡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地铁一、二号线,开工建设地铁三、四号线,基本建成“三纵、六横、二联”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形成“高速外环+快速内环+放射连接”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加强支路网、慢行系统和停车场建设,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30%。着力增强城市防灾功能,加快运西地区大包围以及锡东新城等重点区域防洪除涝体系建设,全面完成锡澄运河“五改三”工程,争创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加大市政公用、城市安全、人民防空等功能性设施的建管力度,大力推进“感知无锡”为重点的城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综合能力。

打造滨水花园城市。突出滨湖、滨江、滨氿地理优势,彰显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特色,加快无锡以及江阴、宜兴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建设,确立无锡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独具一格的城市形态风貌。立足滨水城市生态敏感性特质,大力实施流域水环境整治,加强生态功能区、城市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城乡生态恢复重建,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美化,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7100公顷,90%以上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立足展现 江南水乡田园风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连片整治为抓手,推行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打造优美乡村。立足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成建成区危旧房和低洼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重点难点和显见性问题,建设全覆盖、网格式、精细化和市民自觉参与的城市管理体系。立足“滨水花园城市”形象定位,强化面向海内外的城市品牌宣传推广,通过打造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赛、音乐艺术节、书画艺术展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节庆展会,提升无锡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培育市场经济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城乡一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实施“事转企”改革,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原则,全面整合市属旅游、园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经营性资源,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出文化旅游新品,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产业。发扬无锡工商实业家艰苦创业传统,激励新时期无锡企业家“四千四万”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兴办实业,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推动重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腾飞发展,到201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50亿元民营企业达到40家以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科技产业和地方金融领域集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提升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资源环境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科技人才体制、文化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引进跨国企业综合型总部以及研发、投资、物流、营销和金融等职能型总部,大力引进对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配套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推进龙头型、基地型服务外包项目落 户,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招商,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40%。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超过50%,服务外包接包合同执行额达到90亿美元。加快西港经济特区等境外经贸合作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并购、开辟国际市场,打造有影响力的无锡本土跨国公司。以江阴高新区、锡山开发区升级为契机,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快各类开发区产业升级和集约高效发展,力争到2015年,省级以上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达到80%,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超过75%。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深化友城合作,扩大与国际先进城市的交流,努力在引进国际科技合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产业等重大项目和国际化专业人才上取得突破。

(五)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社会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制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55万元和2.8万元。

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一线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力争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五年翻番。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大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积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大力发展物业、资金、劳务等各类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提高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增长机制,努力缩小城乡保障差距,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力争基础养老金水平五年翻番。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比例,适时取消最高限额。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力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五年翻番。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实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做好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推进红十字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完善社会事业发展布局,有效增加财政和社会资本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建成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5年,每千人病床数达到4.2张,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以内,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区健身服务体系,争创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深入推进法治无锡建设,全面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打造法治型公共服务政府。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法规,支持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凝聚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途径,落实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义务,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镇(街道)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全面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提升镇(街道)和村级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深化以“一平台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形成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社居委、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户籍管理向登记管理转变,促进流动人口常态管理、平等服务和社会融入。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把社区打造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创新维稳安全机制。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渠道,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接访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大调解体系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交通安全、危险物品、职业健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安全事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特殊人群动态管理,完善虚拟社会管控机制,强化网络公共安全危机应对,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无锡建设。

(七)打造文化振兴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无锡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建设思想文化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以“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为核心的尚德文化工程和以“四尊四创”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凝聚思想文化共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青少年德育养成,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人口加速流动的新形势,加强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思想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 社会价值取向,培育现代公民法治意识与科学精神,倡导和谐人际关系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坚持正面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净化文化环境,培育淳朴民风。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成无锡大剧院、中国泥人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基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00平方米以上。全面落实文化名城建设长效机制,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加大两大遗址公园、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名人故居、纪念馆保护修复和建设,推动惠山老街、宜兴紫砂、无锡古运河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泥人、紫砂、二胡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更大力度支持锡剧振兴,完善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各类民间资金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参与振兴文化事业,进一步做好社科研究、史志征集、档案开发、文物保护等工作。

壮大现代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数字网络、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使之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力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层次,加快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无锡园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努力将无锡打造成为文化影视之都。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相融合,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特色鲜明、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

(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全面实施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望虞河西岸、直湖港、太湖西岸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饮 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区域应急水源工程。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0%以上。深入实施控源截污,有效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切实控制并减少污染物入水总量。加强对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减量化再利用,力争到2015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以上。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认真清理闲置土地,严格控制增量用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深入推进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琉璃瓦和热电等行业的整合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幅度压降燃煤总量。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加快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大力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实施积极的人口调控政策,以优化人口年龄和素质结构为重点,大力引进受教育程度高的优秀年轻人才,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行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无条件落户、市民化待遇,进一步放宽投资落户、携科技成果落户和特殊专才落户政策,加快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数达到3000人。认真研究老龄化社会新形势,采取切实措施将人口老龄化控制在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力争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低于17.7%,为无锡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口基础。

三、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最佳实践区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刻认识“四个危险”,勇于面对“四个考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最佳实践区,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一)着力提升能力素质,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党执政兴国的历史责任和面临的形势考验,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考学评学述学等制度,继续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广泛开展理论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真正把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要求上来,把全市干部队伍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上来。

加强领导能力建设。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着眼于领导推动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引导各级干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积累经验,有效克服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切实提高科学发展、岗位履职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紧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眼于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难题,引导各级干部研究世界先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创新实践,努力探寻具有无锡特色、符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路。紧贴社会发展现实,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引导各级干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与群众工作方式,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忠实践行党的执政为民宗旨。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权,统筹运用好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自荐等办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构建充满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建立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全面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准确评价干部业绩,引导干部把精力放在推动发展、实干为民上。重视青年干部、基层干部、党外干部和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5(二)着力夯实执政基础,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选学习标杆、找工作差距、定发展目标、争一流业绩,形成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良好工作局面。针对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团结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党建强社、合作富民”活动,加快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组建党组织步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社区党组织“三强一化”工作要求,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领导推动社区各类组织有序运行,夯实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继续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素质好、能力强、威信高的优秀分子吸纳进党组织,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全面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帮助解决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实际问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逐步提高社区党务干部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工资待遇和保障制度。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着力保持政治本色,在反腐倡廉和作风效能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局之中,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推动我市反腐倡廉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坚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和监督,强化执行力监督检查,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反腐倡廉建设,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各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对任何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都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加大教育拒腐、制度防腐、源头治腐、惩治反腐的力度,从源头上防 治腐败发生,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工作在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使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防止脱离群众倾向,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调查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帮助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多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严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经费支出,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大兴勤政为民之风,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政风行风评议等工作,推进党政机关绩效管理,认真解决党风政风方面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四)着力凝聚政治合力,在党内民主和政治制度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

创新党委工作制度。按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科学确定党委班子成员职责权利和任务要求,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党委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事先充分征求党员、群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明确全委会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健全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建立党代表提案工作制度,保证党代表有效行使各项权利。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内意见表达渠道,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与参与程度。改革基层选举制度,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试点,普遍推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时公推直选。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记名制、17 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内生活制度,促进基层领导班子定期开展思想交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切实增进团结合作。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项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充分发挥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的职能作用。继续加强党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开创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使之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加强党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凝聚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5.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五

发布者:[刘伟 ] 来源:[农博网] 浏览:[1067] 评论:[0] 字体:[大、小] 双击鼠标滚屏

根据江苏省无锡市农工办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对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走访了6个涉农市(县)区的6个镇(街道),听取了这些市(县)区农工办(农林局、地经局)、镇(街道)、12个行政村的领导和部分农业企业主的情况介绍。还通过报表对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总的印象是,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面积很大,对全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还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需要解决。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从调查中获得的情况看,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自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就发生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反映了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为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至1998年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在这个阶段中,随着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和宏观经济市场化的迅速推进,我市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业不再是农民主要的就业所在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加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发生了复杂变化。“吃粮离不开它,致富不指望它,丢开舍不得它”,就代表了农民对土地的普遍心理。农村出现了“只种口粮田、不种责任田”,“老的要种田、小的不要田”,“价高抢田种、价贱抛田多”等现象。为了解决弃耕抛荒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完成定购粮上交任务,从80年代后期起,我市农村开始探索“两田制”,按照口粮田由农户分户经营,责任田由村统一经营的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形成了以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集体农场等为主要形态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时期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基层组织组织的,也有许多是群众抛荒形成的,基本上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在二轮土地承包的确权发证中,许多地方根据市里的要求,对已发生的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有的农户明确了放弃土地承包权,有的农户补办了土地流转合同。也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没有按照要求补办相关手续,许多土地的流转依然不规范。

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至2004年。在这一时期中,全国的农业开始了市场化、外向化的进程,各地的农业开展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地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更加迅速,农业发展进入了都市型的新阶段,由政府倡导的大面积绿化和工商企业大规模投资农业,不仅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推进了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进程与规模。这一时期的土地流转有多种形式。一种是镇、村出面组织的大规模流转,用地范围广、涉及农户多。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政府的建设项目,如农业园区建设、市政道路绿化、生态林建设等用地;二是工商企业的用地项目,如各种农业产业园,蔬菜种植基地,花卉苗木果品基地,各种养殖基地等。三是镇村用地项目,一些地方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方便办理农转非手续,由镇村组织出面,从农户手里大规模流出土地,作为农转非的预留地。这一些由镇、村出面组织的大规模流转,大多签订了比较规范的土地流转协议书。另一种是农户间小规模的自发流转,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地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是适应农户生产生活互补需要而在邻里之间发生的,这种流转通常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流转协议。二是流转给外来劳力的,一般都没有经过村里的鉴证,有的也有书面协议,但欠规范。这一阶段中全市农用土地的流转呈现加快趋势。仅宜兴一市,到2001年底的土地流转面积就达3.83万亩,涉及农户2.32万户,与1999年底相比,2年中流转土地的面积和涉及的农户分别增加了1.8倍和1.2倍。

第三阶段是从2004年到现在。在这一时期内,中央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在全市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中,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大幅度提高,都市农业显示了良好效益,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快上涨,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流转价格上涨的期望值。对土地价值看法发生的新改变,使农民要田惜地的心理日趋强化,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速度明显放慢,目前农村新发生的土地流转,主要由镇村组织出面,从农户手里大规模流出土地,作为农业园区建设和农转非的预留地。随着土地价值的日益显现,以前土地流转中不规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例如随意中止流转合同,损害土地经营者利益;因弃田抛荒引发的土地二轮承包权纠纷;征地补偿分配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时大量转为种植经济作物的流转土地到期后,土地流转合同的续订面临着一系列矛盾等等,全市农用土地流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整体看,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演变,是与我国农用土地的基本制度和宏观“三农”政策的演变相适应的,反映出市场规律与农民的维权意识,正在农用土地的流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

二、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

由于历史的沉积和不断的演变,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现状十分复杂。据本次调查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农用土地流转面积59.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63%,转出土地农户32.8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3.01%。其中,江阴市土地流转面积19.8万亩,流转比例为47.9%;宜兴市土地流转面积20.14万亩,流转比例为24.45%;锡山区土地流转面积7.33万亩,流转比例为41.69%;惠山区土地流转面积3.95万亩,流转比例为36.33%;滨湖区土地流转面积3.02万亩,流转比例为51.97%;新区土地流转面积4.84万亩,流转比例为61.26%。从总体情况看,全市农用土地的流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流转行为看,推动力量以镇村为主。在全市农用土地的流转中,镇村组织的流转达到了36.9万亩,占农用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2.5%,涉及农户21.6万户,占转出土地农户总数的65.67%。在调查中到过的6个镇中,由镇村组织的流转比例要比统计比例高得多。这些流转主要是过去搞的“两田制”,还有是近期为市政道路绿化、农业园区开发、农转非预留田等搞的流转,其中为道路绿化就流转土地5.05万亩。农户自发流转面积22.18万亩,占农用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7.5%,涉及农户11.29万户,占转出土地农户总数的34.32%。其中有一部分土地是出租给外来农户,从事特色种养殖的。镇村凭借组织优势,协调农用土地流转双方的关系,在农用土地的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从流转对象看,流入主体呈多元趋势。农村的土地流转,过去主要是在农户与镇村以及农户之间进行的,现在已转变为多方参与,流入主体日趋多元化,主要有一般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和镇村集体,其中种养大户为最多,镇村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在全市流转的土地中,流给种养大户的有21.32万亩,占36.1%,比例最高;其次是流转给镇村的,有20.87万亩,占35.3%,位居第二;农户之间流转的有10.39万亩,占17.6%,位居第三;流转给企业租赁的有6.50万亩,占11%。

三是从流转价格看,亩均得益呈提升态势。流转土地的价格,因所在区、转对象、流转用途的不同而差异明显。低的每亩只有100元,高的已达1500元以上。据统计,全市农用土地流转价格平均每亩在600元以上。其中500元以下的面积有28.7万亩,占48.6%,宜兴市就有18.1万亩,占全市的63%。500--1000元的面积有24.48万亩,占41.4%;1000元以上的面积有5.9万亩,占10%,其中江阴市2.76万亩,占全市的46.8%。土地流转的价格随土地价值的体现而波动明显。上个世纪为解决抛荒而进行的土地流转,基本是无偿流转,有些镇村还是贴钱流转。90年代后期,土地价值逐渐显现,土地开始有价流转,每亩在100--200元,以后的价格逐步攀升。目前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参照价格是市政道路绿化租地的价格,还有是参照工业租地价格,如惠山区玉祁镇等地,亩均流转价格达到1000元;新区梅村等地对流转农户按照失地农民标准进行补贴,享受失地农民待遇。基层反映,一些农户间自行协商流转的价格还相对较低,一般在500-800元左右。现在政府介入土地流转,价格明显见涨,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四是从流转规模看,流入批量向大型发展。在全市流转的土地中,流入土地规模在50亩以下的流入主体有1.48万个,占流入主体的74.44%;流入土地24.46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41.4%。流入土地规模在50亩以上的流入主体有4417个,占流入主体的25.56%,流入土地34.62万亩,涉及农户17.98万户,分别占流转土地面积和流转土地农户总数的58.6%和54.67%。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在300~500亩的流入主体有183个,流入土地4.42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12.8%;流转土地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流入主体有796个,流入土地有9.89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28.6%。从发展趋势看,流入土地批量大型化趋向十分明显。全市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流转土地中,去年以来新发生的面积就达4.91万亩,占到50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的49.64%。

五是从流转周期看,流转期限由长变为短。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流转中,流转的期限一般都很长。镇村组织的土地流转,如农业园区开发和市政绿化工程等,由村代表流转农户与政府或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一般流转周期较长。还有一些转让的土地,没有流转期限。在第三阶段的流转中,流转期限一般比原来的要短。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以季节性短期出租为主,流转给外来人员种植蔬菜瓜果,搞养殖业等;因为农产品涨价、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征土政策的实施,农民一般不愿意签订较长的流转合同。近年来,在惠山、滨湖、新区等城市化推进快、土地征用频繁的地区,农户更愿意将承包地返包或让渡给集体。这些地区流转的土地由集体与农户签订代耕协议,并统一经营管理。在全市现有流转的土地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下有7.54万亩,占12.76%;3--5年的14.68万亩,占24.85%;5--10年的11.48万亩,占19.44%;10年以上的25.38万亩,占42.95%。虽然仍以10年以上的长期为主,但土地短期流转的数量在增多。

六是从流转用途看,主要发展都市型农业。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第一阶段流转的土地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然用于粮食种植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发展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与观赏农业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农业,成了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主要用途。在全市现有流转的土地中,用于种粮的13.51万亩,占22.86%。用于精品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等高效农业的面积达25.32万亩,占42.9%,发展了一批如江苏红豆杉生态园科技园、江阴阳光农业生态园、绿羊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高效规模农业。用于道路市政绿化工程的5.05万亩,占8.54%。还有一些流转土地有其他用途,其中有一部分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预留地。

农用土地的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加上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起步早,行政推动的因素,几经土地价值的变迁,历史上就沉积了一些矛盾,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目前农用土地的流转,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价格偏低,价格确定机制没有建立。农用土地流转价格,从理论说应该是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主要由亩均产出效益和土地供求关系来决定。但由于我市农用土地的流转相当部分是行政推动的,还没有形成能反映市场规律的流转机制,政府确定的土地流转价格也就成了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基本价格。在第二阶段的流转中,太湖大道东段租地绿化的价格,就成了全市城乡农用地流转的基准价。锡澄高速、锡宜高速、沿江高速等的绿化租地价格,因级差地租的原因,就低于太湖大道的价格。在此以后各地的土地流转,凡行政推动的,大多参照了当地绿化租地的价格。这个价格虽然比种粮的亩均效益高,但从总体上讲还是比较低的。因为它不是全市农业综合的亩均效益,也没有计算农田基础设施破坏恢复的成本,地力破坏恢复的成本和农民在失地后创业的机会成本。即便参照这个价格,全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流转大大低于这个价格。尤其是在实行“两田制”的过程中,责任田的流转价格明显偏低,还有不少是无偿的。例如宜兴芳桥镇反映,那里大部分流转土地的价格每亩在100--300元之间。锡山区羊尖镇反映,全镇在产业结构调整初期流转的土地每亩的价格也只有200--400元。这些流转的土地,大多在明后两年到期,部分转出土地的农户要求涨价,而许多流入土地的苗木专业户还没有什么产出,苗木的市场销售前景也不理想。该镇的部分村干部担心,下一步流转的合同难以续订。从总体上说,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价格确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流转行政成本较高,村级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地方的镇村基层组织直接组织土地流转,使得土地流转的行政成本较高。在第一阶段的流转中,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种粮的,为此许多村都贴了钱。在第二轮土地流转中,许多村为了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出现了贴钱流转的现象,亩均流转土地补贴100--200元。在近两年发生的为工业化、城市化预留土地的土地流转中,村镇集体支付的流转价格,亩均要在1000元以上。有些村对全村土地实行村统一流转,由集体参照当地工业用地标准,向流出农户统一发放粮油补贴,流转出的土地再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反包给农户种植,为此村里每年要支付的补贴就高 达40--60万元。有一个镇对三个村的农用土地全部实行流转,由镇农业部门统一开发种植,全部农户享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为此镇里每年要支付的补贴要300多万元。这种由村镇出钱流转农用土地作为“农转非”预留地的做法,既不符合党的农村土地政策,还使村镇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社会负担。如果这些预留地长久办不到合法的农转非手续,必将影响这些地方社会的稳定。

三是流转手续规范不够,引发纠纷矛盾日趋增多。在全市现有的土地流转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手续不够规范。有的没有,有的合同不规范,有的合同无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近几年来农户间私下流转的土地,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流转土地,大多没有合同,只是流转双方的口头约定,流转期限短、手续不规范、流转关系不稳定,土地经营者在土地上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有些种植项目一旦被征用,政府支出成本将非常昂贵。有些种植项目一旦效益不好,租金无法兑现,容易造成纠纷。还有一种是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中遗留下来的规模经营单位(小农场),土地权属特别是土地收益权属不清晰,大多没有办理流转手续,也是引起土地流转纠纷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土地流转,流转周期超过国家规定的二轮承包年限,流转合同基本属于无效。

四是流转工作组织缺位,工作推进难度日益增加。在上一次机构改革中,主管农村土地流转的农经部门职能弱化,权重下降,农经队伍线断人散。管理主体上下不对接,省在农林厅,市(县)区大部分在农办,有的在农林部门,给日常管理带来不便。在镇里,大部分已没有了专职部门,土地流转的管理职能,有的分散在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由党政办兼管,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尤其在一些涉农街道,既没有专职部门,也没有兼职部门,还没有分管领导,处于真空状态。有些镇在撤并中,土地承包管理基础台帐丢失,基层对土地承包情况不明。有一些分管农经工作的领导干部,因流动过快,有的情况不明,政策不熟,有的精力分散,关注不多,使土地流转工作处于失管状态。

四、我市农用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搞好农用土地的流转,推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调查中各地的反映,现对完善与推进我市农用土地流转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服务。农用土地的流转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此,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理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引导。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市(县)区和镇两级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的管理机构和职能,理顺上下关系,健全管理队伍,认真负起农用土地流转的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责任。防止农村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处理。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确立土地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形式,明确操作程序,规范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等,促进土地流转。三是明确土地流转政策。出台鼓励开展土地流转、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等政策意见,每年从土地出让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基地的建设和对土地流转的奖励,多管齐下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向生态农业和高效农

第二、尊重农民意愿,转变工作作风。土地承包经营权既是国家赋予农民的物质利益,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的政治权利。农用土地的流转,一定要从农民的意愿出发,不能剥夺和损害农民的权益。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刮风、不下指标、不强制推行,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业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二是坚持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土地承包者拥有土地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在农用土地流转中,不能改变农民的主体地位,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从中截留、扣缴。三是转变工作方法。改变习惯的行政推动的做法,在尊重农民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调节,搞好协调服务等,为土地流转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农户在规范的流转中获得公平、合理的收益。

第三、坚持规范操作,依法行政管理。土地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健全制度按规范程序进行。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土地流转必须由村民委员会鉴证,镇农经部门备案,时间较长、面积大的要经市(县)、区公证处进行公证。全村性的土地流转,要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从实际出发,搞好流转合同的指导、鉴证、仲裁服务。土地流转关系确定后,应当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各级农经部门应对现有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从实际出发,按照规范的要求,补办有关手续。三是大力推进农用土地流转微机化管理。全面建立农用土地流转信息库,做好登记、审批、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信息发布工作。

第四、维护各方权益,搞好统筹兼顾。土地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必须维护各方权益,搞好统筹兼顾。一是合理土地流转价格。既要考虑土地流入方的承受能力,又要兼顾土地流出方的增收要求。各市(县)、区可在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制订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供土地流转时参照。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改变忽视农民利益的倾向,保护各方平等参与市场交易的权利和地位。在农用土地流转中,不能忽视农民这一最大群体的利益,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才能使农村土地流转取得尽可能大的制度绩效。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土地流转要选择有经营实力的主体,防止掠夺性经营以及短期行为,造成土壤恶化和农田基础设施的破坏。

第五、创新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农用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要立足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创新流转参与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法人投资、企业经营、产业化开发”的思路,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使土地更多地流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不断拓展土地流转的渠道。二是完善已有的流转项目。对已流转和准备流转的土地,区分不同情况,建立收益调整、递增机制,保障流转农户长期增收。对流转期限过长、流转价格明显偏低的土地流转,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类型进行调整。三是建立土地流转风险机制。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土地流入方应交纳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或提前支付土地流转金,以防范因经营困难等原因无法履约情况的发生。四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用土地的流转,从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考虑,可以采取折价入股的办法,组建多元投股的土地合作社。这样入股农民就可以按股每年分红,保护和发展了农民的权益,也有助于减轻农业发展的成本,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无锡泰阳木业的考察报告 篇六

桐城市吴汝纶公学初三毕业生 余 江

本人于泰阳木业厂多天观察接触,得出以下系列的总结发现,对于现状的泰阳木业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泰阳木业厂的优势

1、总体运输货物方便

泰阳木业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沪路旁,厂区面临公路,便于原料进入以及销售运输厂内商品,同时促进了商品货物的流通和厂内发展,对泰阳木业厂来说无疑是一大优势。

2、管理人员有一定的销售经验,木业厂总体来说有一定的市场和知名度。

泰阳木业厂由开始办厂到现在已有三至四年,泰阳木业厂也一直由厂长管理经营,因此厂内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销售经验(不过还不够完善仍需大力改善)。泰阳木业厂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厂内人员切不可有自满自负、不思进取的心理,若有一定要加以改正。

3、泰阳木业总体地理优势

泰阳木业所在的无锡市是江苏一个比较大的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对于托盘需求量大,因此有利于泰阳木业的销售,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因此木业厂应该把握好这一优秀的市场争取有更大的发展。工业城市无锡的人力资源也很充足,对于木业厂来说充足的人力资源意味着低廉的劳力价格,人力耗资低就可有更高的利润。

二 泰阳木业的劣势

1、无固定引人醒目的招牌式广告

众所周知厂子里广告的好坏、醒目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厂家的销售量,知名度,市场竞争力以及能使得厂内货物畅销的各方面因素。综上所述可见得广告的重要性,而泰阳木业厂并无招牌式广告,仅有的广告仅仅是一块公路边墙上的塑料布,现在那块布还因风吹雨打撕了一小半。

2、厂内工作环境较差,无法向工人们提供适应的工作温度和环境,影响工人们工作积极性,减少了工作效率。

对于厂子来说,厂子里的工作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厂子内的工作环境时刻影响着工人们的工作心情和工作效率,也就是说厂内的工作环境影响厂子里货物的质量和数量,这两方面影响厂子的收益。

泰阳木业厂中工人的工作环境十分简陋,四面无墙,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铁皮棚子,工作地面是直接的黄土地面,这样的工作环境无法让工人们工作舒适,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我认为厂内目前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厂子无法使工人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大。

3、托盘摆放不够整齐不便于顾客挑选商品。在大部分行业中,商品的摆放整齐与否也是商品是否畅销以及厂家是否获得大量利润的关键。因为商品摆放整齐可以让顾客在挑选商品时心情愉快,而如果商品摆放不整齐,顾客会产生一种烦燥、厌恶的心理,从而导致商品销售量低下。

泰阳木业厂的托盘摆放不够整齐,随意的一个个码在一起,我认为这一点也会影响产品销售。希望厂内人员花些时间好好整理一下托盘和其它产品。

三 泰阳木业目前的购料、销售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总括。

1、购料

泰阳木业最初的购料方式,一般为厂内人员亲自去各个厂家寻访购买低廉的原料。在知道几个固定有料的厂家以后就以打电话的方式给各个厂家问访寻料,当有如意的货料时再用货车拉运。

2、销售

泰阳木业的销售方式一般情况下是由购货人员直接到木业厂来实地看货选择买或不买,以及和销售人员商量货料的价格。其他方式分别为:向老主顾电话询问是否购货,以及通过与其他厂家签订货料合同。

3、发展方向

泰阳木业厂现阶段仍是起步时期,没有固定的地皮,厂房也时刻面临搬迁的危机,厂内工作环境和住宿环境较差。因此泰阳木业厂在未来阶段主要是在无锡买地皮、建厂房,因此泰阳木需要发展的力度还很大,任重而道远。

四 泰阳木业的总体评价

泰阳木业厂虽然有着一定地理优势和

其他优势,但是他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体来说泰阳木业是一个很基础的木业厂,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泰阳木业重在发展,不可在此时就此停止、开始享受,生活应该更加简朴,从而挤出更多的资金去发展、壮大木业厂。

以上是我对泰阳木业厂的全部考察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多指导。

7.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七

医保办根据医院医保管理的实际情况,确定查房计划。对医保费用超支多及管理不到位的病区,有针对性地先进行医保查房,突出重点。每次查房前,医保办先抽取所查病区出院和在院医保患者病历各3至5份,通知医务处、药剂科查看病历,要求其他相关职能科室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查房时,由医务处、药剂科对检查的病例进行点评,指出病历书写、三级查房、医患沟通、药物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医保办、财务科及信息科等通过对所查病区的工作量、医疗收入及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医保费用超支的主要因素及医保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护理部、监察科通过对医保患者在床在位的管理、一日清单发放等情况的检查,以及药品使用的监控,规范病区做好医保政策宣传和患者的解释工作,落实医保管理制度。对于医保管理领导小组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病区科主任、护士长要认真反思,积极配合,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后,由分管院长对查房进行讲评,找出医保管理中个性和共性的问题,推动和促进医院进一步加强医保管理。

查房结束后,由医保办详细记录在查房过程中各职能科室指出及发现的问题。对查实的不合理用药病例,首次告诫,警告后无改进的,2次以上按照“责任到科、处理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原则,与科室和个人的考核挂钩。对重大违规事项,提交院长办公会决定处理意见,直至停止本人处方权。

上一篇:适合学英语的英文歌下一篇:新闻稿【如何培养兴趣爱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