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诗句

2024-07-24

乡愁的诗句(精选17篇)

1.乡愁的诗句 篇一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9、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10、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5、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1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zl/转载请保留

1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8、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9、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2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2、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乡愁的诗句 篇二

该剧依托于原诗作, 以主人公“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为架构, 以诗人与母亲、腊妹近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 借助原诗作中的四个意象, 运用诗化的音乐、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舞蹈、诗化的画面, 用诗剧的形式与结构, 交织回响, 谱写了一出既是诗人的又是众多华夏儿女的乡愁情思。全剧共分为四幕:第一幕“小时候”, 幼年求学, 母子分离, 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幕“长大后”, 长大成人, 告别新娘, 借舟车以系情感;第三幕“后来啊”, 母子永别, 天人各一, 借坟前以诉衷肠;第四幕“而现在”, 人为樊篱, 乡愁无以复加, 借海峡以寄情怀。四幕剧以时间为序, 每一幕选取一个生活时期的典型, 运用意象化的舞蹈, 与诗歌、音乐舞美等元素巧妙融合,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渲染感情, 一唱三叹, 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之情熔于一炉, 将个人之思上升为广大的家国之思, 把乡愁由地域上的阻隔升华到文化的情感层面, 有意地淡化情节, 强调心理描写, 以诗化的形象外化, 给观众更为直观、立体的的感受。

首先, 诗朗诵与舞蹈结合, 推动情感的抒发。全剧以诗《乡愁》巧妙的贯穿起情感主线, 采用“冰糖葫芦”式的形式串联全剧, 以点带面, 以小见大。剧中不论是主人公“诗人”还是母亲与腊妹的形象, 都不同程度上予以了象征意义, 她们更像是一组群像的代表, 同时具有实指和虚指的作用, 诗人、母亲、腊妹既是指本身自己, 又是众多华夏儿女的一员, 带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特别是“诗人”的形象, 他游走在全剧之中, 出戏入戏, 或是旁观者, 或是亲历者, 或叙述或抒情, 推动剧情发展, 又加强情感的渲染。如在第三幕“后来啊”中, 当母亲因为思念儿子, 含恨离去的时候, 母亲的独白“孩子, 我走了, 还是穿着那一身旧衣, 迈着平静的步履, 去一个梦中避雨, 孩子呀, 我那颗没有死的心又怦怦在跳, 我听见你的声音啦……”而此时诗人画外音响起“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将母亲的牵挂与爱, 儿子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惆怅、悔恨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禁令人动容, 催人泪下;又如儿童嬉戏, 战火钟声, 逃难分离;新婚之夜, 情意缠绵, 再次分别等, 通过诗与舞蹈的交织回响, 反复刻划、歌咏离愁别绪, 浓浓思念, 在演出中起到了很好的共鸣效果。

其次, 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 有机地与舞蹈相统一, 加强情感的渲染。因为题材的地域性关系, 曲作者充分考虑到闽南当地及台湾特有的音乐艺术元素, 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剧中去, 与诗、舞交织回响, 浑然一体。如第一幕中, 为了表现母亲对还在摇篮中的孩子的无限母爱, 导演的处理方法是, 舞台静场, 一束追光下, 母亲对着孩子清唱闽南摇篮曲《婴婴睏》, 而后, 一群舞者以怀抱婴儿的意象群舞, 加强母爱情深的气氛渲染;又如第二幕的表现新婚夫妇, 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面南歌曲《月亮月光光》, 第三幕上班族形象的《丢丢铜》等, 将这些特有的闽南歌曲元素与世界著名名曲《思乡曲》及李叔同创作填词的《送别》、刘雪庵《长城谣》和家喻户晓的歌曲《故乡的云》结合运用, 恰到好处, 令人顿生亲切之感。正如曲作者所言“我们全面兼顾了音乐与诗歌的交响, 音乐与舞蹈的交响, 音乐与舞美灯光的交响。在这部作品里, 音乐所完成的, 不仅仅是对舞台气氛的烘托, 更是推动剧情发展和展开,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动力源泉, 她的本身, 就将会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音乐在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 闽南文化元素与舞蹈相结合, 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文化总是附丽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之上, 就像乡愁始终不会因为地缘无所寄托, 而是无形的文化之思。“离乡不离腔”, 已经深深印在游子的心中, 听到那一声熟悉的乡音, 总是令人倍感欣慰、亲切。“诗人”的乡愁, 是少年玩乐, 不知归路, 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想念, 也是生养之地的中华文化血脉之情。剧作者巧妙地将“诗人”特有的文化情感元素, 以舞蹈的意象再现, 与音乐结合, 穿插剧中, 行云流水, 强化感情抒发。如南音、白鹤拳、漆篮等意象的运用, 与诗、舞蹈交织回响, 反复渲染, 组合, 营造强烈的情感氛围, 加强主题情感造势, 升华全剧主题。

综观全剧, 不仅在形式上追求诗意美, 而且在舞美设计上也极力追求一种简约浪漫的风格, 舞台以一块形似海峡的蓝色天幕为布景, 根据剧情的需要, 可分可合, 为演员留出很大的表演空间, 也给人予整体的美感享受。

3.打开盖子的乡愁 篇三

于是我就有了那次夜间坐汽车的机会。那晚夜色迷蒙,汽车在国道上行驶,窗外的霓虹灯在我眼前划出一条色带,分辨不出那灯构成的是字母还是汉字,我感觉自己仿佛行驶在中国的路上。

我在错觉里,乡愁仿佛被揭开了盖子,一点一点地弥漫开来。那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之所以把它定义为乡愁,是因为在身体和心灵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我找不到那种亲人都近在咫尺的踏实感。

那的确是乡愁,头脑渐渐从错觉里清醒,我隐隐觉得这乡愁曾在我的脑子里挂过号,我曾经很多次地捕捉到过它。

记得从前在国内的时候,也时常在夜间到达某个城市。当汽车穿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就会莫名地感觉到这种乡愁,在夏天的时候,它很淡,在冬夜里,它很浓(因为每年只是在春节才能回一次家,所以夏天是这些轮回的中点,因为淡忘而麻木,而冬天是轮回的终点的临近,因为向往而浓烈)。

在欧洲混了这些年,新瓶子里装的还是旧酒,盖子打开,还是从前熟悉的那股带着涩的酒香。乡愁未必真的是愁,因为一开始忙碌,它就会走开。

乡愁是因客而生的。在欧洲辗转了这些年,换了许多城市,送走许多人也被许多人送走过。留学生宿舍里的那些白皮肤的、黄皮肤的和黑皮肤的同学,大家都是客。交情不见得有多深,但彼此一别过,基本上就是永远不得相见了。每当经过那些离开的同学住过的房间时,总会有些惆怅,还会下意识地猜想,如果他不走的话,现在应该是什么样子。

乡愁并不总是那么小资情调,很多时候,乡愁也很俗气。比如在到处都是欧洲中世纪风格建筑的街上行走,没有人潮人海的喧闹;看到餐馆,没有食欲,因为门口没有国内那些小餐馆的油烟味;看到漂亮美眉,也不会有搭话的冲动,因为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在悠闲和寂静里,乡愁冲破了盖子。

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衣服、装饰品,你不敢买,不是怕花钱,是怕给下一次迁移带来负担。你很想装饰一下住的地方,但它却不属于你。无恒产者无恒心,因为是客,所以你没有拥有恒心的权利。

历史手里的存货不多,它总是把今天在这个地方演的节目明天还拿到另一个地方上演。所以倒回去两百年,欧洲人骑着马、坐着船满世界乱跑的时候,我们都还蹲在家门口晒太阳。而到了今天他们无比富的时候,挑着行李到处乱跑的,换成了我们。

乡愁其实也是一种成本,一种比我们算计的虚无缥缈的机会成本更直接、更昂贵的成本。出国留学的时候,我们算计着出国的费用,以及如果不出国可能赚到的钱,去衡量回国后拿到多少报酬才算是盈亏平衡。但有谁去计算,每天的乡愁折磨,可以折算出多少人民币。

4.乡愁的诗句 篇四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5、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6、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9、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0、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11、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1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3、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4、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15、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6、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17、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8、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1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20、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21、天涯倚楼新恨,杨柳几丝碧。

2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3、每逢佳节,思乡心切。每遇节日,难忘故土。

24、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25、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2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7、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2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30、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5.描写乡愁的诗句 篇五

2、后来我失去了那个世界和那些族人只剩下一点儿乡愁和一点儿旧时光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鱼和洋流,酒和酒杯,我和我的拉萨——大冰《乖,摸摸头》

3、天知道我绕了多远的路,又回到了故乡。

4、月也掩面泣,独酌竟思乡。经年人憔悴,大风歌者谁?

5、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6、温一壶乡愁,将往事喝个够。鱼也悠悠,虾也悠悠,湖底伴沙游,留一荷,蜻蜓立上头。断肠人忆断肠人,一个愁字怎么够

7、那年去非洲旅行他爸爸被狮子吃掉他妈妈被鳄鱼吃掉他弟弟被黑豹吃掉他妹妹被蟒蛇吃掉现在每逢想家他就去参观动物园——假牙《乡愁》

6.乡愁的诗句的意思 篇六

渡湘江【1】

唐代: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注释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沈园二首【2】

宋代: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⑴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⑵斜阳:偏西的太阳。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⑶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⑷“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⑸不吹绵:柳絮不飞。

⑹行:即将。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⑺吊:凭吊。泫(xuàn)然:流泪貌。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3】

唐代: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译文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注释

⑴临洮:即洮州,唐时与吐蕃接界,在今甘肃临潭西。一说指临洮军,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⑵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连年:接连多年。一作“年年”。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⑷曾(zēng):竟,竟然。一作“长”。

⑸应:一作“来”。

⑹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⑺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⑻“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羽林行【4】

唐代:王建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译文

长安的恶少的坏得出了名的。他们敢于在酒楼下抢劫商人的财物后,马上又跑到酒楼上去狂欢醉饮。天亮他们下班后从皇宫里一出来,就分头藏入五陵一带的松柏中。终于有一天这伙人落网了,按法律规定他们多次杀人本该,但皇帝却下赦书释放他们,还道他们有收城之功。当他们被赦的消息在长安城中得到证实,他们便立刻在乡吏簿籍中重新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这些人被释放出来后,依旧当他们的羽林郎,他们站在宫殿前逍遥自在地弯弓搭箭射杀飞鸟。

注释

⑴羽林行:一名“羽林郎”,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⑵恶少:品行很坏,行凶作恶的少年。出名字:著名。

⑶下直:直即值,意同今日的下班。明光宫:汉宫殿名,这里指唐皇宫。

⑷合死:该死。

7.塘河古镇寻找久违的乡愁 篇七

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造城运动之后, 回到家乡塘河古镇, 把那份久违的乡愁揽入怀中。

历史名镇

塘河古镇位于重庆江津市西南渝川结合地带, 东北与白沙镇毗邻, 紧靠成渝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 西南与四川合江接壤。规划中的渝滇大通道穿境而过, 距江津65公里、重庆112 公里。作为渝、川、黔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 塘河一带很早就形成了舟马不绝、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 沉淀着古镇深厚而灿烂的文明历史。这座古朴苍劲的小集镇, 以其光辉灿烂的古建筑文化, 朴实无华的民俗民风, 风光如画的优雅环境, 成为第三批被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近4 万平方米, 主要分布为塘河古街、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三大部分。古镇街道依山而建, 从河畔码头起, 呈阶梯状蜿蜒上扬。约长600 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 由三道寨门把持着。拾级而上的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古建遗风

在古镇重重叠叠的房宇间, 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 让人称奇叫绝。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 至今还保持着原貌。正殿和戏楼均为飞檐画壁, 戏楼台额上犹存的松、竹、梅和篆楷文字更显当年卓越风姿。

王爷庙街对面的龙门号是古时塘河撑船人休闲聚会之地, 马头山墙、卷棚斗拱、撑弓雀替、结构之精巧、工艺之精湛, 足见作为船帮会馆的龙门号当时胜极之至。

在塘河古镇制高点处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庙宇, 它就是建于清光绪13 年的清源宫, 可惜至今只保留了宫墙旧迹。

沿街而筑的朱家洋楼更是别具一格, 它将中西方建筑技艺巧妙融合为一体, 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进这重重叠叠的中式建筑中, 在这边远的山区能见证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结晶, 怎不叫人称奇叫绝。

距古镇街区2 公里的石龙门庄园建造于清乾隆初年, 占地2公顷, 建筑面积13200 平方米, 建有房屋520 多间, 因其规模之宏大, 气宇之非凡而被江津市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庄园设计精巧, 匠心独运, 气势恢宏。穿堂叠殿, 九道中门九道关, 形成阴森恐怖“龙门阵”;两厢十八天井珠联璧合为“八阵图”, 蔚为壮观。进入庄园, 穿房越院, 重重叠叠, 犹如进入“八卦迷宫”分不清东西南北。

廷重祠又名孙家祠堂, 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 占地0.3 公顷, 建筑面积2000 多平方米, 是目前江津乃至重庆都相当少见的保存完好的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

此外, 散落在塘河古镇四周的千担岩汉墓群、红岩硐寨群、天台寺白云寺和滚子坪山寨, 也都留存着许多自西汉以来的历史遗迹, 是研究巴蜀历史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料。

乡风民俗

千百年来, 古镇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民俗民风。每逢佳节赶庙会、唱大戏、祭神灵, 热热闹闹。蓑衣斗笠店、街边刺绣房, 受编竹席屋、火红的铁匠铺, 守旧的茶房酒馆, 比比皆是。川剧座唱、石刻技艺、结婚坐花轿、塘河放竹排, 渔舟荡悠悠, 好一派悠闲的生活画卷。

走进塘河, 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融入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致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感招中。古镇境内雄伟壮观的滚子坪, 茂密的森林, 险绝的崖洞, 沿河青青的翠竹, 原始古老的桫椤群落, 与丰富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为古镇平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使之成为国家正抓紧开发建设的渝川黔金三角旅游线上一颗不可多得的明珠。

8.吃不尽的乡愁 篇八

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中餐馆不仅是吃饭的地方,也是他们聚会、社交的场所和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更是每一代海外华人移民在多元文化背景以及与当地主流社会的磨合过程中,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文化认同。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海外华人依然在从事餐饮及相关行业,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这个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餐馆的兴衰,折射着海外华人族群的生存状态。

日渐兴隆

上世纪70年代,新西兰的中餐馆基本上都是“酱油米饭”,品种比较单一。这当然和那时中国人的腰包有关系,和华人少也有关系,光顾的人不多,老外也不习惯中餐的口味,所以“酱油米饭”成了漂泊在这里的华人餐桌上的主食,就不足为奇了。

曾经是驻新西兰的中国大使陈文照回忆,1976年他第一次到访新西兰时,在首都惠灵顿住了3个星期。当时,惠灵顿的中餐馆非常少,他和同事们只好天天吃西餐。有一天,他们在市中心的古巴街上突然发现一个中国酒家,内心顿感狂喜。但当他们走进中餐馆后却大失所望:这里的菜中不中、洋不洋。比如鸡蛋炒饭,他们本以为会是想想都要流口水的鸡蛋加葱花的扬州炒饭,没想到炒出来的米饭里加了其他原料,半生不熟的,非常硬,还放了酱油。老板娘是广东人,看他们是家乡来的,特意又给他们做了地道的中国菜。陈文照问老板娘:“为什么平时不做地道的中餐?比如熘肝尖、炒腰花之类。”老板娘回答说:“这里华人很少,要是餐馆只面向华人,生意就非常难做,为了将就新西兰人的口味,只有‘不中不洋’这惟一的选择。”老板娘当时曾向陈文照透露,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办一家像样的中餐馆。

20多年以后,和中国大陆一样,餐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文照回忆说,1998年他再赴新西兰的时候,新西兰各大城市的中餐馆都很多。比如奥克兰,已不是几家中餐馆了,几十家也不止,其中有一家广东餐馆,门面很大,能摆四五十桌。

“这些变化主要有4点:一是中餐馆比原来多了,二是中餐馆的档次提高了,三是中餐馆的饭菜地道了,四是新西兰人也来光顾了。而且,新西兰人都不吃那种‘酱油炒饭’,就爱吃地道的淮扬菜里的扬州炒饭!”陈文照说到此时,眼里冒着光,倍感欣慰。

陈文照说,炒腰花当年在新西兰是没人吃的,现在则在新西兰很负盛名。有一天早晨,陈文照去惠灵顿附近的一个农贸集市。那个集市早上五六点就开张。当他走到卖猪肉的一个摊位时,看见告示上用英文写着:猪下水已售完。这让陈文照心中一热。“我感受很深,因为我以前去的时候,卖肉的人都把猪下水剔出去,认为是脏东西不能吃,而现在却变得供不应求。这说明中餐在新西兰的影响很大。”

中餐新方向

当中餐馆在新西兰遍地开花、数量剧增的同时,其弊端也在不断暴露出来,例如餐厅规模普遍过小、档次不高,菜式口味过于“本土化”,管理水平较低,彼此间靠压价恶性竞争等等,这让大多数中餐馆在遭遇公关危机或是来自本地人的竞争时,很难继续顺利发展。

最近几年,新西兰媒体对中餐馆的卫生、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致使许多新西兰人,尤其是老年人,对中餐顾虑重重。部分中餐管理者随后发起成立了“新亚餐饮同业联合会”,推出“亚洲餐饮品质标志”。此举虽然得到新西兰主流媒体的肯定,但努力了一年多,入会者却不过100多家,远不能达到“挽救中餐形象”的目的。

对此,旅新华人李彪表示,由于一些中餐馆一直以来的恶性竞争,致使成本不断被降低,很多餐馆老板并不是不知道当地政府对食品的要求,而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去实行,“归根结底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的工作”。

另外,来自本地人的竞争,也是华人餐厅从业者正在面对的挑战。李彪一度将自己的中式快餐拓展到8个连锁店,但后来随着当地物价的上涨和新西兰商人加入竞争,目前大部分已经关门。现在的新西兰,上规模的高档中餐厅基本都是新西兰人开的。同样,在其他国家,虽然中餐很受欢迎,但高档餐厅的老板也均为当地人。在美国,发展最快的中式快餐是PFChang,该企业在几年内就发展到上千家连锁店并成功上市——他们的老板同样是美国人。

于是有人说:“外国人开中餐,无论是实力还是经营都比中国人具有优势。”

不过,并非所有新西兰中餐馆的情况都是如此,其佼佼者正在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烹饪联合会秘书长杨柳认为,这些年的发展使得中餐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90年代我到新西兰去,新西兰有一个数字,就是将近30%人吃法餐,40%人吃本地餐,还有15%~20%的人吃中餐。去年我到新西兰去,也许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新西兰整个的餐饮业都不景气,但是,中餐的数字是上升的。”更令杨柳惊喜的是,去年在新西兰,她居然吃到了正宗的东北菜,“餐馆是一个沈阳人开的,做的小鸡炖蘑菇,包的饺子,特别地道,我们进了那个店之后,就像到家了一样,国内很多店都未必有他们做得好。”在杨柳看来,这样的餐馆代表着中餐发展的一个方向,“既有中国美食,又有文化底蕴,已经是一个交际的场所。”

而在经历快餐连锁店的失意之后,李彪目前在新西兰经营的是一家叫“素园”的素菜馆,材料是新西兰当地的有机蔬菜,做法则中西结合,菜虽然卖得比一般的中餐厅要贵不少,却吸引了大量的当地顾客。也正因为提倡健康素菜的概念,素园并没有受到食品风波的影响,其主要客源已从传统中餐厅的以华人顾客为主,变成了以新西兰人为主。

文化推销

目前,国内的火锅连锁品牌小肥羊已经在一些国家打响了品牌,而金百万、黄记煌等知名连锁品牌也在积极筹措向海外发展。李彪透露说,这次自己回国的一件大事就是考察这些品牌是否适合“走出去”。“我认为在海外的中餐馆应该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产业链。全聚德已经上市了,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餐饮企业上市。上市让这些企业增强了凝聚力,也让它们有了走向世界的意识。”

在李彪看来,这些企业“走出去”对海外中餐馆在全世界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们资金雄厚,拥有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打入当地的主流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让外国人吃到真正的中国美食。

说到在国际上为推广自己的餐饮文化“做工作”,法国政府一直是最积极的。特别是1961年法国农业部发起成立的半官方组织法国食品协会,40多年来在推销法国美食方面成果显著。该协会资金雄厚,年预算在10年前就达到了1亿多美元,政府出资占17%左右,其中光用于在国际上建设推销品牌的费用就超过1000万美元。法国食品协会还在许多城市建立了派出机构,专门用于收集分析食品业情报和举办公关促销活动。

这一切让杨柳、李彪等中餐业内人士羡慕不已,在他们看来,中餐要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更大发展,政府需要更多的投入。“国家应该像支持文化走出去一样,把支持海外餐饮当大事来做。”杨柳说。

一方面,这是因为海外中餐馆多半都是小本经营,各餐馆团结度也不高,当面临来自公共媒体的压力时,仅凭从业者个人是很难应对的,需要政府出面组织一些活动,向媒体展示自己的美食文化和健康饮食理念,恢复公众的信心。海外中餐馆通常口味并不地道,政府如果出面组织一些美食推广活动,能让当地人吃到真正的中国美食,从而提高中餐的声誉,例如近年在法国举办的多个中国美食节,效果就非常好。

另一方面,中餐业对海外华人来说非常重要,从事中餐及相关行业的人在华人中依然占据着极大的比例,推广中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改善华人的公共形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餐饮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餐饮非常独特,我们应该利用它来感染别人,来推广我们的文化。

创新与特色

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在新西兰,蒸蒸日上的日餐馆,对中餐馆就是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除外部有竞争对手外,中餐馆本身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菜式老化”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多族裔背景移民的增多,混合风味餐流行起来。这类餐馆的名称都有一个连字元:中国-墨西哥式、中国-西印度式、中国-委内瑞拉式、中国-牙买加式等。这些餐馆的菜式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中餐与其他国家菜式的融合。

此外,还有的新西兰人抱怨中餐不够地道。例如水煮鱼不是泡在油里而是过油之后堆在蔬菜上,北京烤鸭不是烤而是炸出来的等等。华人或是新西兰当地人吃中餐就是要享受那种纯正的家乡味道,对他们来说,中餐馆是亲友相聚、一解乡愁或是亲身体验异国美食的好地方。因此,中餐不但要追求创新和融合,也要坚持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华人从业选择越来越多元的今天,中餐的“龙头”地位依然难以动摇。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不管“西化”的程度有多深,其腹中都揣有一个“中国胃”。

中餐业对海外华人来说非常重要,从事中餐及相关行业的人在华人中依然占据着极大的比例,推广中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改善华人的公共形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9.表达乡情乡愁的诗句 篇九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0.乡愁的四重意象 篇十

这四个意象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它描绘了: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成年后,告别妻子,离乡背井,用船票来结相思;中年时,生离死别,母子天人永隔,在坟前抛洒热泪;而现在,国家不能统一,同胞难以相聚,隔海峡遥寄愁情的场景。这些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幻化成一部传统的连续剧,主角就是平凡的你我他。是的,谁没有经历过初次离别后思念母亲的无助与彷徨?谁没有经历过爱侣无法常伴的惆怅与痛楚?谁没有经历过亲人辞世后痛彻心扉的追悔与怀想?何况还有那不可触碰更无法割舍的中华情结。

这四个意象更是四幅现代而又古典的人生图景。它是现代社会伸手可及垂首可感的生活细节,却又有着古典诗词丰富含蓄、幽远深邃的意境。这邮票中我们看到了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担忧,看到了学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这船票中我们看到了妻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幽怨,看到了丈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神伤;这坟墓中我们看到了老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期盼,看到了游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无助;而这海峡中我们看到了离人“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怅惘,看到了同胞“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的哀伤。

这四个意象正如诗人所说的,“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它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给那些整日在相思、离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这四个意象和“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这”“那”这些口语化的词融合在一起,又创造出宋词小令的简约精纯。它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得《乡愁》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充溢着中国古典诗歌缠绵浓郁的意境,充溢着中国民歌的质朴、清新的气息。但诗人又娴熟于西方文化,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这使他的作品又具有西方诗歌富于理趣的隽雅之美。措辞通俗如口语,但严谨精练,绝无一字多余,值得反复咏叹,可算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所有这些造就了这首有情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色泽,淡淡的图景;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味,这《乡愁》真是又甜又苦,似醉还醒。

然而诗人真的能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淡定和从容吗?抑或他真的一贯轻吟浅唱?其实自六十年代起余光中便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为人们争相传诵的是: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余光中自己还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由是看来,狂呼固然情辞慷慨,使人热血沸腾,低呓却更低回哀婉,令人黯然神伤。他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当代人的民族情思。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景象迁移、情绪突变,使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生变奏,于是这《乡愁》就具有了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11.解读教科书中的乡愁 篇十一

关键词:乡愁,距离,载体,书写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小说卷中, 鲁迅曾经描述过“乡土文学”的概貌, 并且囊括了一大批有名的乡土作家, 如许钦文、沈从文、萧红等。在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往后的二三十年, 乡愁的书写蔚为大观, 如梁实秋于北平、琦君于浙江永嘉。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手中薄薄的语文教科书 (人教版7~9学段) , 在教科书所选录的文学作品中, 乡愁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内容, 为了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 我们将讨论的范围圈定在现代文学作品上。著名的以乡愁为主题的篇目有余光中的《乡愁》、琦君的《春酒》、汪曾祺的《端午的鸡蛋》, 而以乡愁为母题的篇目则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

一、乡愁:一种回忆美学

罗兰·罗伯森认为怀乡模式包括四个要素:历史的衰落感、整体的破碎感、丧失的表现感以及失去个人自主性的感觉。[1]王一川在这个基础上, 强调足以引发怀旧情绪的对比性特征, 重新提出怀乡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现实的缺失感、个人自主性的不足、想象中过去的充实感, 以及对过去的回忆。[2]黄万华从海外华人文学的视角切入, 认为乡愁是个体心灵的回忆美学, “它以个人化的记忆展开生命感觉, 在‘遥远’的多种指向中产生审美的心境距离, 呈现‘甜蜜折磨’的审美形态, 将‘可望而不可欲’的历史记忆转化为不受时间侵蚀的艺术情怀, 并最终指向了精神原乡”。[3]卢建红则认为“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 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因此, 他立足于现代性的危机视野, 将“故乡书写”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4]

另外, 还有很多作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写作经验, 阐释他们心目中的乡愁。旅美散文家王鼎钧大概是提出“乡愁是美学”的第一人。台湾作家简政珍则在《放逐诗学》中提到, “乡愁是记忆的主要模式”。长期旅美的台湾作家李黎也曾经引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段美文来说明, “思乡”是那“当人亡物丧, 昔日的一切荡然无存的时候”, 它还能“长久存在”的东西, 像“气味、滋味”那样的“无形的一点一滴”都能负载起“回忆大厦”。[5]

二、教科书中的乡愁

(一) 乡愁从距离中来

距离催生了乡愁, 这个距离既有空间的距离、时间的距离, 也有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而距离也使得乡愁越发浓烈、美妙起来。

目前被收录到教科书的作家大部分生活在20世纪的下半个世纪, 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 社会空间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乡村到城市, 尽管城市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永远居住地, 但是关于故乡的记忆总会伴随乡村的背景出现。而与一般的城市作家相比, 台湾作家的离开带有更多的被迫性。当年200多万大陆军民背井离乡, 流落孤岛, 原本就没有长期定居的精神准备的他们, 梦寐以求重回故土, 而当“光复大陆”的神话破灭后, 赴台者普遍患上了“怀乡病”。至于旅居海外的怀乡者, 则在中西文化的强烈碰撞中感受着一种如影随形的文化乡愁, 王鼎钧的“乡愁美学”就是孕成于他“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人生经历。

如此, 农村与城市、大陆与台湾、国内与海外, 不同的空间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距离, 语文教师心中关于距离的意识可以有效地避免课文中乡愁的概念化, 使学生回到真实的写作背景, 切实了解作家的写作动力。琦君远离故土, 来到台湾, 后来又客居美国, 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她对传统产生了强烈的认同, 并且用自己的写作走着回归之路。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 1950年来到台湾, 他写作《乡愁》的时候是40多岁, 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 两岸的往来很少, 他说自己只是“花了20分钟”记录“心里酝酿了20年的情绪”, 当时“心中充满了少年、青年时代的回忆”, 写的是“中年的情绪”。

从时空的二维轴看, 故乡不仅在空间上远离了我们, 而且在时间上也远远的向后跑去, 所以那份记忆才会弥足珍贵。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更带给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 一种“失而不可得”的失落感。所以, 林海音在《童年·冬阳·骆驼队》的结尾写道:“可是,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所以, 鲁迅在《社戏》的结尾写道:“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以“这东西 (童年画的绣像) 早已没有了吧”结尾, 几相比较之中, 不难发现故乡与童年本就是同根生的孪生兄弟, 只是因为作者的选择而在不同的文本中各有侧重而已。

再往深一点讲, 有些作者的故乡还存在于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中, 他们在书写乡愁的过程中寻求现代性中自我的建构与归宿, 把故乡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生存方式, 寄寓着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思考和批判, 较明显的如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边城》。教师在教授这类文章时, 常常会犯怵:我需不需要讲这么深?确实, 思念故乡、怀念童年之类, 学生还可以理解, 但是当其升华为个人的生存哲学时, 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即使老师跟他们讲了, 他们也不过似懂非懂。所以说教学目标不是由语文课程标准决定的, 也不是由所学内容本身决定的, 而是由课程标准、所学知识和学生已有水平三者相互作用后共同决定的。教师不仅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 而且还需要讲究教学策略。比如在教授《社戏》时, 还原全文, 让学生了解“我”长大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在教授《边城》 (节选) 时, 对比阅读沈从文的《八骏图》中讽刺口吻较强的片段;如此通过补充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作者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会比干巴巴的解释好。

(二) 乡愁的载体

直白地抒发感情虽然可以很强烈, 但是容易趋于肤浅, 因此更多的作家在抒发乡愁的时候, 常常将乡愁寄托在故乡特定的人和物上,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故乡真实的生活体验。

人教版七年级 (下) “民间艺术”单元、八年级 (下) “民间文化”单元中收录的文章较为集中地描写了寄托乡愁的载体, 如鲁迅描写了在弥漫的水气中看社戏的民俗, 汪曾祺描写了苏北高邮的“咸鸭蛋民俗”, 琦君描写了故乡元宵节后家家邀饮春酒的风俗, 这一切都蕴含着醇厚的人情味;而余光中的小诗《乡愁》更是以意象取胜, 从船票, 到邮票、到坟墓、到海峡, 层层递进, 是对故乡的物与人的进一步的抽象。

在教学这一类文章时, 有些内容看似普通而琐碎, 但是文字的背后却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对淳朴人性的讴歌, 教学应从文章本身出发, 以语言为立足点。另外有些内容学生会感到陌生, 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 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 但是忌喧宾夺主。同时, 鉴于风俗本来就来自于现实世界, 教师在“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理念的指导下, 可以适当地利用当地的民俗民风, 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 从课内走向课外。

当然, 提及故乡的人, 有个身影将永远萦绕心头, 她就是母亲。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 说最怀念的莫过于自己的两个母亲———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 怀着这样浓得化不开的思念, 他度过了自己艰难而清贫的求学岁月 (《怀念母亲》,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他, 其对母亲的怀念同样令人动容, 他在《我的母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这样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琦君, 她的《桂花雨》《春酒》都被收录至人教版教材, 乍看, 似乎就是描写故乡的风俗, 但是如此美好的风俗又怎能没了母亲?乡土总是和人物紧密联系的, 而母亲是琦君笔下永不褪色的风景, 甚至有人认为, “在琦君的散文中, 母亲形象显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亲, 而是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生命形态被崇拜着”。[6]

(三) 乡愁书写的秘密

书写乡愁的秘密主要存在于叙述者所站立的位置, 以及叙述者对客观记实与主观想象之间张力的权衡。

作者或站在此岸看彼岸, 或站在彼岸看此岸, 站立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风景就不同, 读者感受到的情感也相应不同。很多抒发乡愁的作者, 在回忆故乡的时候, 都愿意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置于彼岸当时当地的环境中, 这种“设身处地”的叙述, 或许是一种沉湎, 或许是在为自己建造梦境。比如, 沈从文用自己的文笔构建着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 所以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一尘不染, 如同世外桃源。同样, 琦君也在用自己的回忆修筑一方“理想国”, 在那里, 童真、母爱、淳朴的风俗都和谐地融为一体。而鲁迅, 作为一个“孤独的前行者”, 一个“清醒者”, 当下的现实容不得他在回忆之乡中耽搁太久, 所以他在《故乡》中展示了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 所以再美好的《社戏》也不会与当下的看戏经历脱节, 哪怕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也“同时呈现了三个角色:长妈妈 (讲故事者) 、童年鲁迅 (听故事者) 和成年鲁迅 (叙述者) 。既进入历史现场, 又走出历史现场”。[7]这一切都说明着叙述人对于回忆的审美作用和自我安慰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另外, 作者回忆故乡时, 虽然那一切都曾切切实实地存在过, 但并不等于文本只是对客观的简单记述, 在这里, 距离玩了一个小魔术。一方面, 作者只是择取了他想写的写下来, 这就是主体的预期效果, 没有预期, 往往视而不见。另一方面, 正是那份距离使得叙述成为了一种追怀, 美好的、不美好的曾经都已经被滤去了真实, 如普希金所言:“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在回忆的光照下, 讽刺也带上了温婉的味道, 变成了揶揄和反讽, 而远离故土的回忆者的寂寞和孤独也因之被冲淡和纾解。”

三、结语

何谓“故乡”?最熟悉的地方, 最遥远的距离, 只有在离开之后才能称之为“故乡”, 也只有在离开之后才能懂得那份“乡愁”, 而现代人的乡愁比“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更增添了几许无奈和复杂。“乡愁”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母题, 而教科书中的抒发乡愁的文章, 由于承载了更多的教育使命, 更应值得引起教师的关注, 而把此类文章划为一个整体, 利用特殊与普遍相辅相成的关系, 或许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一川.物质充盈年代的乡愁[J].当代电影, 2000 (4) :18-21.

[3]黄万华.乡愁是一种美学[J].广东社会科学, 2007 (4) :146-152.

[4]卢建红.“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81-89.

[5]李黎.翡冷翠的情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6]徐光萍.台湾当代女性散文的宗教文化意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 :96-99.

12.关于乡愁的诗句精选70句 篇十二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1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1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19、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2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2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2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3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34、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3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37、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38、壮年听雨客舟中。蒋捷《虞美人听雨》

39、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0、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4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4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43、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4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5、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46、无情对面是山河。辛弃疾《定**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47、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卢纶《长安春望》

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0、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5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54、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55、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56、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5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5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9、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60、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62、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3、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64、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6、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67、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68、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69、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3.关于乡愁的随笔写作:乡愁 篇十三

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永恒情结,它包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深沉的爱,是一种多年隐形的情感积淀。

乡愁就是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泥墙青瓦古村老房,是村口的老树,是人来人往儿时跌倒无数的石头路,是砍柴归来累了吸袋烟稍微休息的路边茅亭,是村里干旱季节被淘干的老井,是站在家门口远远看到的古庙老树飞鸟,是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嬉戏的小溪,是山谷里抓蛐蛐的那几亩薄田,是夏季夜晚打着手电抓一袋子未脱壳的知了的村树林子,是春节里耍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的热闹场面,是清明节、年三十到村边地头叩拜祖宗老坟烧纸钱的缕缕青烟。

乡愁·是千百年来祖辈遗传在我们大脑里的乡风、乡俗、乡情、乡音、乡味、乡恋、乡思、乡念,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14.乡愁的诗句 篇十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特色

一、城镇化进程中“去乡村化”的现状及影响。

(一) 乡村的内涵及意义

乡村的概念, 从功能属性上可定义为农村, 即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场所就是农村聚落;从生态学的概念可定义为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开敞的乡村、小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较低等特征, 隐含着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域及其范围内的活动;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看, 乡村的主要特征有: (1) 社会接触直接面对面, 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 (2) 社会行为标准比较单一, 风俗、道德的习惯势力较大。 (3) 以家庭为中心, 家庭观念、血缘观念要比城市较重, 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 经济活动简单。 (4) 地域辽阔, 人口数量少、密度低、变动慢, 人们具有保守心理。 (5) 物质文化设施较城市差, 乡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般较城市低。综上, 乡村是我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更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璀璨成果, 它们传承着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需要得到保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传统乡村特征逐渐在转化, 表现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 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 (农民———非农民或新式农民) , 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 乡村文化的转型等。这些要素的变动带动了地域的转型, 出现了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城乡地区, 这种经济、社会、文化、地域的演变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二) 城镇化=去乡村化造成的危害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成长期,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 乡村承载的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不少城市不约而同地把“城镇化”当成了城市建设, 耗费巨额资金大拆大建, 缺乏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意识, 造成了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 照搬照抄建立的高楼大厦成了虚有其表却脱离实际的“国际大都市”, 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 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 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 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除了大兴土木, 乡村的人文内涵也日益缺失。“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过渡, 把基层社会从“熟人社会”拉入到“陌生人社会”。由于过去的帮工活动已被雇工生产取代, 经济关系的淡化正使过去熟络的邻里关系不断失去曾经的生机与活力,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传统的家庭功能弱化, 渐渐失去维系和整合的能力, 家庭成员之间也不断疏远。另一方面, 受城市文化冲击, 传统农村文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撞击, 普通话冲击着当地方言, 传统的娱乐方式如听大戏、看露天电影等, 已被现代化娱乐方式替代, 电视、手机甚至电脑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 农村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仪式已被不断简化, 发掘与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主体不再是当地的村民而是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的城市精英, 实谓讽刺。现代文明的人文关怀也很难落实到基层乡村,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加之点多面广、人口分散, 文化活动缺乏创新, 公共服务简单呆板, 不能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 使原本稀缺的文化资源更加稀缺。由于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质量低下, 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 乡村学校“空壳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直接原因就是“农民进了城, 乡村娃娃也进了城”。

二、保持乡村特色的意义。

(一) 乡村特色是新型城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求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保留住特色和根本, 乡村特色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 它的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 这种协调是几千年来证明了的适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正确思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 乡土自然附着浓厚的风土色彩和文化氛围, 是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乡土自然的本身让居民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它是人生情趣和文化感性的一种源泉, 也是一种乡土文化的展现, 生活在其中能使人感受到和谐、亲切和温馨, 有利于体现人性, 增强凝聚力。从某种程度上讲, 乡土特色是乡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也是新型城镇化所秉承的生态宜居、以人为本的最佳注解。对乡土特色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更利于乡村生态的维持和精神文化特色的延续, 保护它就是保持长期以来与自然的协调和共生, 利于当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 保持乡村特色有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用地、农业聚居地沉淀着景观所在地的历史和传统, 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乡土生境。独特的自然风景及乡土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文化构成了乡村景观。我国传统景观特色鲜明, 在我国环境多样的广大乡村, 长期以来形成了丰富的、值得保护的特殊乡村聚落景观。它们在小桥流水般的固化景观中渗透了追求生机、野趣、和谐、格调的中国文化传统内涵。乡村还有一些农村生产生活中特有的东西:饭晌劳作归来, 树荫下端着海碗粗茶淡饭的日常生活, 远近邻居都熟络的乡村邻里人情, 茶余饭后谈天说地的神侃。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遗迹, 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认为农村中的建筑、人文景观、乡土生境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因为若干年后, 或许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些历史积淀物的价值。所以, 减少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尊重当地文化, 对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沉积下来的东西给予保护, 留住乡土特色。乡土特色使乡村称其为乡村, 特色便意味着价值和潜在的优势。追求特色是时代的潮流, 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和乡土特色, 对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 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此外, 乡村还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 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有着重要的价值, 目前不少乡村主打的农家乐、忆苦思甜农庄等生态休闲旅游线路便是乡土特色所赋予和馈赠给乡村的厚礼。

(三) 保持乡村特色是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结合的体现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不仅具有可持续性, 能够促进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还具有智慧性和发展的科学性, 所以生态文明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和追求的最高文明形态类型。乡村特色的原始生态特征较城市明显, 保留乡村特色正是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的“新”体现在: (1) 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 (2) 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是使城乡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安居乐业的城镇化; (3) 运作程序:是将政府的自觉能动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城镇化; (4) 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优化组合、共生共荣的过程。从生态内涵角度, 保留乡村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可实现环境友好、品类多样、循环再生的人与自然环境, 既实现高效利用资源的城镇化, 又达成生态环境的优化、美化、特色化。

三、对乡村特色进行保护的关键和实施

乡土特色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围绕建立宜人景观生态的目标, 维持符合乡村内在特点的空间景观格局和传统文化氛围, 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充分体现乡村的功能特点与特色。

(一) 乡村特色保护的关键

景观创建了文化, 文化也影响了景。观乡土特色的保持不仅要保护具有空间形态的地理存在, 还要保护非空间形态的精神存在, 可理解为对乡土生境的保护和对特色文化氛围的保护, 即从对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方面来保持乡土特色。对乡村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掌握区域景观生态的特征, 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着眼点, 对土地利用格局和文化特征以及系统中各个景观要素的联系进行分析, 得出地理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相互关系规律, 进而对具有空间形态的地理存在进行适当的评估和调整, 通过适宜的空间配置和组合, 同时注重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挥, 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 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某种文化传统不恰当的衰减甚至消失。

(二) 具体实施举措

1. 合理规划村庄自然环境。

乡土特色来源于生态自然景观, 但乡村的自然景观不可一味保留, 这就需要专业理性的规划,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在充分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根据乡村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对乡村的不同景观加以合理布局, 重新挖掘乡土自然的价值, 保护和建立多样性的乡土环境系统, 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乡土物种的使用, 保持当地居民已经形成的人文、社会、自然关系。

2. 乡镇产业有特色、有重点的发展。

乡土特色也并非一味摒弃工业化和现代化, 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乡村具备一定程度的物质基础,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这就要求乡村适当发展规模农业和适度工业, 依靠产业实现本地居民当地就业, 依靠产业力量拉动城镇化的马车头。乡镇的产业发展也可依靠当地现有优势条件, 因势利导, 引入高新技术农业和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 在发展本地乡村经济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

3. 开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

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靠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乡村凭借其自身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居民建筑和代代传承的传统劳作, 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 应在保持乡村独有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的基础上引导需求, 同时要讲求创新, 不能够完全保持乡土特色, 这样只会导致城镇化的停滞不前。由此可见, 发展乡村旅游若不在规模和层次上有所讲究的话, 长时间的兴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只有在充分开发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做到“土洋结合”, 才能吸引更多游客,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乡村旅游才能首先获得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 1998, 53 (4) :367.

[2]高文书.留守和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中国网.

[3]肖笃宁, 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7 (4) :48-51.

[4]张玉钧.重新神视乡土自然的价值[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3-2-10.

[5]周年兴, 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中国园林, 2003:3.

15.乡愁的牵引 篇十五

贺昆:原先制作版画是采用多版套印的方法,上一个颜色就得换一块版,而当时一块版的价格并不便宜,创作一块版画的成本是很高的,并且用多版的方式进行版画创作很麻烦。郑旭是学版画专业的,他家里条件不是太好,但他又想搞版画创作,所以他就尝试着用一块版来进行版画创作。印一次,刻一遍,有几个颜色刻几遍,刻完之后版没了,就叫绝版。最先以独版的方式进行版画创作出的作品叫作独版多色套印木刻,而后来我在西方讲学,我的朋友帮我翻译过来,说正确的翻译应该叫做绝版木刻,所以绝版木刻就此被正式命名。而绝版木刻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颜色自由、灵动、随意、斑斓,它的创作很尊重艺术家的个性,让艺术家在进行版画创作过程中充满了生命力。而同时绝版木刻在全国的版画创作中慢慢突显出来,获奖率很高,普洱当时就有很多人开始进行绝版木刻创作,甚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思茅现象、思茅画派。这其中的标杆人物就有郑旭、魏启聪和我。

《云南画报》:你觉得绝版木刻诞生在普洱与普洱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有关吗?

贺昆: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绝版木刻得以在普洱诞生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有关,但同时艺术家与这片土地是血与脉的关系。普洱这片土地可能300年或者500年没有一个贺昆,我现在的工作室——古道博刻,是留给普洱,甚至于是留给人类的财产。而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有没有艺术的氛围关键在于这个地方的政府、人民对艺术家的尊重和负责任。

《云南画报》:你有很多机会留在北京、上海,甚至于国外很多大城市,但为什么选择在普洱创建古道博刻工作室?

贺昆:我本身就是普洱人,留在普洱是乡愁的牵引,是一种寻根。此外,普洱年平均气温20℃,气候宜人,周围没有大山大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平和心态,与世无争。同时普洱是一个有灵性的地方,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普洱人对文化,对艺术也是尊重和崇敬的。

《云南画报》:你认为普洱的绝版木刻艺术怎么样才能与市场更好地接轨?

贺昆:创作出的作品不知道怎么走向市场,或者是难以走向市场,是普洱版画创作者,乃至于全国版画创作者的茫然。这与全国的教育导向、社会氛围相关,而西方有一套成熟的艺术与市场想融合的运作模式,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该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系统,把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与市场相融合,成熟的商业模式会逐渐引导版画创作者走出作品难以出售的茫然。

《云南画报》:在你看来绝版木刻在普洱能不能形成一种文化产业?

贺昆:艺术行为不可能成为产业,但是在普洱有可能形成东盟艺术圈。东盟艺术圈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氛围,而艺术氛围的形成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艺术家。同时东盟艺术圈的打造更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把绝版木刻与养老、养生捆绑起来,把普洱做成像戛纳一样的城市名片。

《云南画报》:你现在的版画作品大概处于什么样的价位?

贺昆:我现在的版画一般就印30幅,自己留存2—3幅。版画的价格是与版画的尺寸大小相关的。小的可能就几百块钱,大的几万块钱的也有。我现在的版画售卖分为两个系统:个人系统和社会系统。个人系统就是有喜欢我画的人直接就跟我联系或是直接到我的工作室来看画。而社会系统就是我的画挂在银行,作为一种投资理财产品,这种情况下我的画的价格就处于浮动的状态。

《云南画报》:你从事艺术创作这么多年,艺术带给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贺昆:艺术教会了我生活。

16.乡愁的散文诗歌:一代人的乡愁 篇十六

一个沉甸甸的背包

风雪相伴归途迢迢

乡愁与火车赛跑

外出务工的大部队

踏上了返乡的浪潮

六千万的留守儿童日夜翘首

等待这一刻来得太久

妈妈的怀抱

父亲的肩头

那是孩子在爱里游走

这却成了留守儿童的奢求

2.6亿的大迁徙

不在乎拥挤的车流

无惧路途艰难险阻

归心似箭分秒难留

急匆匆的步伐

踏着团圆的舞步

家就在路的那头

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村口

一年的收获

蕴藏着魂牵梦绕的乡愁

梦里在家温馨的画面

梦醒之后泪水狂流

年迈的老人守着空巢

思念儿女时孤独上眉头

一年地等待

盼望和儿女团圆相守

压力山大的70.80后

为了生活在外漂流

离开年迈的父母

狠心将孩儿把家中留

历经生活的磨难

在工作中竞争奋斗

苦与累都能承受

愧欠的亲情何时能补够

不能常给父母尽孝

缺少了参与孩子成长的离愁

愧对老人和孩子

成为这代人的乡愁

作者:马伟芍 河南洛阳80后, 网名笑看人生,酷爱文学、诗歌 、散文,喜欢写随笔。

作者|笑看人生

17.关于乡愁的文艺诗句 篇十七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____白居易《阴雨》

3.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____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____王籍《入若耶溪》

5.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张籍《秋思》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杜甫《春望》

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1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14.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____张九龄《西江夜行》

1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____马戴《灞上秋居》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1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0.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2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____宋之问《渡汉江》

2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25.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2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0.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1.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____韦庄《菩萨蛮》

32.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____卢纶《长安春望》

3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3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6.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3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9.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0.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41.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____谢枋得《武夷山中》

4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3.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44.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5.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____陆游《秋思》

4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____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48.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____岑参《逢入京使》

4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0.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____张炎《解连环·孤雁》

51.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____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思乡的句子

1、思念家乡的人啊!思乡是一的伤痛。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家乡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我美丽的家乡啊!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时,哪一刻才能回到家乡。然而那群山的树木会依旧在吗?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吗?是的!岁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然而我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改变。

2、我的乡愁啊!漂浮于家乡的山峦,宛若当年的云雾缭绕。我的乡愁啊!弥漫在天空,却煎熬着我的心。我的乡愁啊!是我梦醒后的一声幽怨的的叹息。我的乡愁啊!是白袅袅中略有些淡蓝的炊烟。我的乡愁啊!是我心里的苦涩的味道。我的乡愁啊!是我心里的一个永远的痛。我始终纠结于离开家乡是不是一个注定要犯的错误。

3、家乡的方向,是记忆深处最美的凝望。当自己融入故土,有太多的情感流露,太多的情景再现,太多的感伤弥漫,太多的喜悦徜徉。当自己又不得不起身挥别,在心灵的故土上,卸下了多年的倦意,托上了自己满满的梦想与期望。

4、乡愁总与距离有关,总何去国离乡有关。乡愁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最深最深的痕迹。

5、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

上一篇:破壳的小鸡200字作文下一篇:童话故事:摘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