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2024-08-14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共13篇)(共13篇)

1.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一

关注新课程 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教师应注重探究性实验,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反思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功能,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

那么如何在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来化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谈以下几点:

一.认识实验教学的误区,更新实验教学的理念

1.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这是一所普通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现象,实验室里仪器已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老师正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偶尔学生动了一下仪器,也被老师呵止,快到半课时老师才让学生动一下,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感觉很不过瘾,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有趣。

这种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2.定位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

新课程新理念,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如果化学实验中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忽视实验中的探究功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3.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

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这有赖于老师观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教师应提供学生实验的舞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诚如教

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4、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注重探究性实验,实施实验教学的改革

怎样实施探究性实验,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时的性质是相似还是截然不同?二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谁更稳定?同学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碳元素和氧元素;截然不同,依据是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多少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组实验,请同学们动手试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上述问题一的答案自然清楚。再将一氧化碳点燃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是二氧化碳,故得出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更稳定的结论。再如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3、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即有意地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进而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继知识和获得的能力,那可以肯定今后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将理解深刻了。

4.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简捷性。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演示实验[8-31],在实际操作中,向无水CuSO4中加水时,水量往往不好控制,易形成溶液:即使加少量的水,也会集中于某一处,局部形成溶液,难以达到实验目的。现改为,取一支干燥的y形试管,在一侧装入少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另一侧装入少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然后将试管口用塞子塞紧,试管用夹子夹住。给装蓝色晶体的一侧加热(底部略向下倾斜),则试管内的兰蓝色逐渐变成白色,另一侧的白色逐渐变成蓝色。待冷却后对调,现象亦然。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现象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书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初中化学教课书》人教版.2006年4月.第二版

3、《化学新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4、荆秀玲《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科能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

2.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二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 造成环境污染不仅有工业“三废”, 还有某些化学实验, 所以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快, 应把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此实验存在的问题是药品用量过大, 点燃耗氧量多且时间长, 做完实验后还可能有剩余硫粉, 产生过多的SO2易污染环境, 若想反复实验又需要消耗更多的药品制取氧气, 造成药品浪费。我在做此实验时, 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下, 趁热立即蘸取少量硫粉, 点燃后伸入集气瓶内。改进后的实验现象很明显、药品用量少、污染小、耗氧少, 一瓶氧气可重复做2~3次, 教师可以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硫璜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便于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实验绿色化的角度改进实验, 不仅减少污染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从安全性角度谈实验的改进

实践化学实验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中学生, 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课本中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爆炸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恐慌或仪器被炸破的危险, 若把“氢气流吹肥皂泡”合并做, 即当氢气发生装置中一有气泡, 接着不断吹不断地点燃。刚开始几个肥皂泡点燃时有尖锐爆鸣声, 因为刚开始逸出的气体混有空气, 也就是氢气和空气混合爆炸。把这两个实验改进后既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又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将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加深印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趣味性角度谈实验的改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更好地启发指导学生探索规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通过改进把实验变得更有趣, 一定会收到更好效果。例如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改成魔术———“清水变牛奶”, 利用人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 吹进澄清石灰水,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魔术师”, 往“清水”里吹几口“仙气”, 使“清水变牛奶”,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四、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本上有很多实验, 细细分析, 有不少实验在装置和操作等方面, 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 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 潜心挖掘教材, 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

⒈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由于农村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 对仪器的认识使用方法相当陌生, 对药品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认识更是渺茫。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本着从节约、安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方法, 用小石块、石沙练习固体颗粒、粉末的取用。用蒸馏水练习滴管、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方法后才让学生实际取用药品。这

样解决了农村初级中学实验仪器、药品严重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

⒉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

在这一实验中, 人教版教材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 另一只盛有酚酞试液的小烧杯在大烧杯外对比。实际问题: (1) 在实验中, 由于学生多, 仪器不足, 让每组学生都完成该实验比较困难。 (2) 由于氨水用量多, 挥发出剌激性气味很大, 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

对此, 我认真分析, 结合教学经验, 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 方法是: (1) 取一条长约10cm、宽1cm的滤纸条, 在滤纸条上每隔1cm处滴一滴无色酚酞试液, 滴好后把滤纸条放进试管里。 (2) 在空塑料面板内盛装浓氨水, 将装有滤纸的试管竖直向下, 管口与孔口相靠, 几秒钟后即可观察到滤纸条上依次出现红色斑点。

通过滤条上颜色的依次变化, 学生感性认识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并减少氨水挥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教学效果很明显。省了药品, 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剌激性气味, 也解决了大班额学生多的问题, 达到了人人都能参与实验的目的。

⒊用氨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回收二氧化锰实验

用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后混合物中都含有二氧化锰物质, 如直接将它作为化学废渣处理, 造成药品浪费, 与农村中学药品严重不足相矛盾, 为此, 本人对此实验进行了调整:将反应制取氧气和反应后混合物分离 (过滤) 充分整合, 从而回收二氧化锰。具体如下: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 一部分学生制取氧气, 另一部分学生把制取氧气反应后剩余物进行溶解、过滤、烘干等操作,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学校实验仪器不足, 学生无法做这两个实验的难题, 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药品, 符合农村中学药品紧缺的实际。

3.如何改进初中化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教学,实现化学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

一、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下,提高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在第一堂课上采用“玻璃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等化学小魔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采用实验辅助教学,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设置思考障碍,引导自主质疑

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学习障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认知体验,产生疑惑以及联想等思维状态,把潜在的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在自主分析和思考中校正自己的失误之处,培养他们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思考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无法烧坏的手帕”这个魔术来讲解燃烧的条件,并提问学生: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呢?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创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反映在课堂活动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化学教师要在上好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营造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化学游戏、趣味实验等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还能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因此,学校要全面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并参与各种实验操作,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小实验,或改进课本中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与理念,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徐芸芸,徐新,李争鸣.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第二中学)

4.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四

摘要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灵活运用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等。关键词 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化学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它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的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这些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落实和实施,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具有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认知功能,培养学习化学的强烈的兴趣的动机功能,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功能,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人文教育功能。

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实验室里仪器由教师准备妥当,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册》,安静的坐在实验桌旁,老师正热情奔放地讲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偶尔学生动了一下仪器,也被老师呵止,快到半课时老师才让学生动一下,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感觉很不过瘾,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与有趣。

这种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实验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在实验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简单地说,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化无形为有形,使学生不仅能获取多方面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㈠、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趣味性实验,如“美丽的喷泉”、“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等,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在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才能更好地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引起注意,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㈡、利用多媒体,模拟或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演示实验的现象是不易观察,教师可借助模拟或投影演示实验,放大实验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实验。

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l)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2)重点观察

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

(3)对比观察 为了说明某些物质的不同性质,化学教学中常用实验对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思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得出概念性的结论,这使学生既增强了观察能力,又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实践证明,借助模拟或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㈢、运用边教边学的形式,精心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实验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学生实验,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实验,对每一课题实验要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反应太快、实验现象瞬变且实验操作安全易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另一方面根据本实验较为安全易做,为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更有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以上的实验的改进,实验的现象明显,使学生掌握了实验要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㈣、结合实际,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现行化学教材和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通过选做实验,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这些化学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学完《化学肥料》这一课题知识后,可选做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钾、尿素等四种化学肥料的鉴别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方案。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㈤、布置化学实验习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习题既是化学教学上的一种特殊习题又是要求较高的特殊形成的学生实验,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除了课本中的实验习题可供选择使用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安排适当的实验习题。学生通过借助实验研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将进一步掌握理解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㈥、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开放实验室,培养创造能力

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开辟化学园地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小实验、小制作;组织学生参观和访问、观看有关电教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放实验室。如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实验时,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这些小小的制作、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研究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启发思维,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㈠、指导学生研究概括性实验,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用来揭示物质的性质、化学原理、基本理论等一系列实验,就是概括性实验。在进行这类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实验所显示的共同点,从不同的表象中找出相同的本质,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有明显作用。

㈡、指导学生研究推理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推理性实验要求学生运用过去学过的化学知识,根据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性的论述。在这类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用传统的“灌注”式解释了事,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推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多方位的思维活动,要从反应条件、反应物量的关系等诸方面对实验进行研究。这样既加深了物质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㈢、指导学生对实验误差的研究,培养学生思维严谨习惯

在学生做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的较大误差。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及时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使学生在寻找产生误差原因的过程中增强对实验操作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经过实验过程的逐个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真正原因。这样能逐渐养成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㈣、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设计制订出解答问题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这类实验,能力要求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态度和方法起着其他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后,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实验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复习有关知识。教师在审阅设计方案时,应纠正其中错误,指出缺点,并选出几种简易、效果好又安全的实验方案进行典型介绍。在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时,教师也应认真指导。

以上所述,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角度来阐述了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做好指导,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形成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2004 张行涛 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 1996、1997 刘知新主编 《化学实验论》 《化学教学论》 2000、3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陕西 向兴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990

5.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五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农村中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客观条件制约,致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二是因教师、学生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使物理实验不能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实验习题化,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四是教师预先选择好实验仪器,设计好实验步骤,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模式进行实验。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农村中学物理实验仪器、实验设施极度缺乏,虽然部分学校经“普九”对物理仪器进行了配备,但部分易损易耗仪器得不到及时修理或补充,致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或很少开展。

2、教师方面的原因

有些教师对实验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愿意开展实验教学。这主要表现为:(1)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2)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又不考学生实验操作,即使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查也不影响笔试成绩;(3)认为物理现象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实验的必要;(4)有些实验以前做过,但效果不好,不愿意设计新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学;

(5)有些实验准备费时,不愿意多用时间去准备;(6)有些教师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损坏仪器。

再次,有些教师因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从而不愿意钻研实验教学方法,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方面的原因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缺乏主观能动性;个别学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

采取的几点改进措施:

1、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实验

学校应更新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给予保证。教师要树立以

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真改进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

2、加强学生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作为补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置做实验的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实验探究的阵地。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做一些实验探究,课本上的小实验和课后的做一做,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机会。多媒体技术可以对物理实验室内所无法完成的实验进行逼真地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会使学生理解透彻。因此,要使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手段。

3、改进实验教学,突出趣昧性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要注意技能规范与思维创新的融合,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组织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实验教学,每学期定时举办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

4、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合乎事物发展的新规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

6.初中化学部分实验的改进 篇六

初中化学部分实验的改进

苑文娥

(河北省廊坊市第五中学)

摘 要: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将以往的量筒换成试管进行实验,既简单又便捷。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及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性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实验现象与理论相违背。将教材中的装置进行改进后,在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就会准确地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实验成功率达100%。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方法,形成实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日常教学中除进行学生实验外,教师的演示实验及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视率及成功率,现将“分子之间存在间隔”“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及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的实验

传统实验:我们以往的实验是用量筒分别量取100 mL的水和100 mL的酒精,然后将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倒在200 mL的量筒中,引导学生去观察混合

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学生通过量筒中的液面读出数据,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200 mL,从而得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这一结论。

存在的缺陷:(1)量取时间长。用量筒量取酒精和水时,要分别进行量取,且在量取的过程中要用到胶头滴管,为了量取准确一滴一滴地滴加,速度慢浪费时间。(2)现象的可视距离有限。由于量筒的刻度很细,且要读取数据,教室中坐在后面的学生根本观察不到,只有靠近讲台的学生才能读到准确的数据;如果教师在教室中展示,浪费时间且量筒拿在手中读数不准确。

改进后的实验:选用一个20×200 mm的试管,用一个单孔塞塞紧,在胶塞的孔中放一个大约2 cm长的一个短玻璃管,在试管中倒入大约试管容积一半的水,然后向试管中缓慢地倒入滴有红墨水的酒精至试管满,塞上胶塞,这时候学生会看到红色的酒精在水上面。然后用胶头滴管向短玻璃管中滴加酒精,至短玻璃管中也满了,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水和酒精均匀混合,这时候学生会看到短玻璃管中的液面明显下降,从而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由于酒精中滴有红墨水,可视距离远,即使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也能很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同时操作简单快捷。

二、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及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

传统实验:实验时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倾倒入烧杯中,应该观察到烧杯中位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下面的蜡烛没熄灭,上面的蜡烛就先熄灭了,使实验现象与理论相违背,从而实验失败。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蜡烛燃烧产生热量,在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气体受热容易向上扩散,结果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导致实验失败。同时向下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如果倾倒方法不当气体直

接倾倒在上面的蜡烛上,也会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1)取两个500 mL的矿泉水瓶,将上部剪去下部留出大概8 cm的高度,其中一个矿泉水瓶的底部也要剪去,将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用胶水粘上一个平的硬纸壳,也可以粘上一个平的塑料片。(2)取两个自行车车胎的气门,然后按照气门的大小将两个矿泉水瓶分别各打一个孔(可以用烧热的玻璃棒一捅即可),将气门穿入打好的孔中并将两个胶皮垫套在气门上(胶皮垫分别位于矿泉水瓶的内外两侧),然后在气门的两侧分别用螺丝拧紧。(3)用一根乳胶管套在两个气门上,将两个矿泉水瓶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将阶梯状的蜡烛放入底部是平底的矿泉水瓶中,同时将另一个矿泉水瓶放在木块上,使其与放蜡烛的矿泉水瓶保持一定的高度差。(4)选用的蜡烛也很关键。蜡烛不能太高(最好高度对准气门的出气孔)且实验时要

将蜡烛的烛芯剪短,保证既能观察到火焰且火焰还不能太大,这样实验时效果才最好。同时蜡烛的位置也很重要,要将下面的蜡烛放在出气孔边上,这样才能在实验时节约二氧化碳气体的用量。

改进实验后的优点:(1)将装置改造成这样后,再也不会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的现象了,实验成功率达100%。(2)在实验过程中,不必再顾及倾倒的方法了,只要将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向矿泉水瓶中倾倒就可以了。(3)这套装置的用品完全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废弃物,学生可以自己在家中制作一个这样的装置,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废物利用的节约意识。

7.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七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依然过于传统落后,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诚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主动接受的知识,才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是以自己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如化学元素、化学公式等。本来化学学科里的元素、理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就比较抽象,教师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当前,化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名化学教师要担任很多班级的化学课,工作量大,尤其是备课、批改作业等都让很多化学教师感到力不从心。长期处于高压下工作,使得很多教师在体力和精力上明显感觉不足,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都是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也是影响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原因。

三是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本里的很多知识和理论都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初中化学中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但是,在很多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本没有重视实验教学。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只需给学生讲解现成的化学知识即可;2.很多学校并没有相应的实验器材。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有些学校即使有化学实验室,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没有相关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可见,化学设施的不足是导致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未能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改进

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初中化学教学应当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化学教学的不断改革,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改进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如设置情境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是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针对当前初中化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充实师资队伍,是解决教师数量缺乏、教师工作压力大等问题的主要手段。其次,针对当前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的方式,给予教师再学习的机会。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习到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并在培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以上两种策略的使用,定会让当前初中化学师资队伍焕然一新,同时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不断加强化学设施的配备。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基础,也是保障。实验是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高的一个有力手段。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当前我国初级中学实验设施不全的现状,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实验设施配置的方式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实验场地的设施、实验器材的配备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考虑并合理配置。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设施的配置,进而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薇.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0(25):19.

[2]吴军.浅议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J].考试周刊,2010(24):182-183.

8.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29-01

可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收获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但是从目前的化学区域教学来看,不少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能力、实验器材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加之教材中部分实验的高难度和复杂性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正常进行。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展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改进实验仪器,提高操作便利性

改进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演示出课本中的实验,同时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促使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改进化学实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化学实验首先可以从实验仪器的改进和使用入手,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校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器材有所缺失,只能使用简单的实验装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

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有一个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其中一个步骤需要将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点燃。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参考步骤为用火柴点白烟,以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这一实验步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白烟容易被吹散而不易被点燃,教材中提示的实验器材仅为火柴,然而若火柴离蜡烛太远则蜡烛不易重新点燃,若火柴离蜡烛太近又可能直接点燃蜡烛,这样反而看不到真正的实验结果。且重复时间一长,点燃白烟的最好时机可能就会错失。对此,教师可以使用一根长度约为8厘米的尖嘴玻璃管,将其插入蜡烛内焰处,当蜡烛熄灭的瞬间,白烟就会被玻璃管引导出来,就可在玻璃管另一端点燃白烟并观察蜡烛是否重新点燃。改进后的实验增加了玻璃管这一简单仪器,不仅使得实验操作更加便利,且实验过程更为清楚、客观,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改进实验步骤,促使实验便捷合理

教材上提供的实验步骤无疑是科学的,但是在一些化学实验中,有的步骤比较繁琐,有的步骤又存在危险性,操作起来问题较多,学生在操作时易被错觉误导或是因操作控制不当而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某些实验步骤进行改造,使实验操作更简捷、合理。对于改造实验的步骤的材料,教师可从生活中寻找替代品。

如教材中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发生的热量变化这一实验,其中有要求学生用手触摸以感受热量的变化这一步骤。但是若按此操作,当氢氧化钠用量太少会使得实验现象不明显,且由于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如此操作也有一定的风险。教师就可以做出如此改进:在小试管中导入少量热水,冷却一段时间后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若看到试管中的水沸腾了,便可得知水受热,从而得出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的结论。改进后的实验更加直观,也更为简捷,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且这些器材在任何条件下都可获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学校的负担。

三、改进实验物质,节约能源巩固成果

教材中有一些实验的现象并不太明显或者由于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缘故,而使得学生对化学实验结果产生错误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物质进行合理替换。同时考虑到农村条件下不少化学物质的缺乏,教师更应该寻找可以替代专业化学物质的生活物品,从而既弥补硬件条件限制的不足,又节约资源,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将生活与化学结合起来。

如教材中“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实验里,课本上所提示使用的是用粉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并观察现象。这一实验的不足是实际操作中很难观察到本应出现的溶液变成黄色的实验现象,并且由于实验中粉末使用较多,反应后仍有剩余,导致溶液依旧呈现红色,就会让学生得到错误的结论,以为溶液也是红色的。要改进这一实验,可以将粉末替换成普通的生锈铁钉。具体步骤如下:在试管中放入一颗生锈铁钉,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当稀盐酸遇上生锈铁钉就会产生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铁锈消失,铁钉变得光滑,同时溶液由原来的无色变成黄色,若放置一段时间还可看到铁钉表面的气泡。改进后的实验,其实只是改进了实验使用的化学物质,将专业物质替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同等性质的物质,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活泼金属以及酸的认识,又可以学习化学除锈的方法,也是对生活的实践。

虽然农村受种种条件限制,化学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障碍,但是教师如果具备创新精神,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就一定能带领学生在简单的条件下走进化学的魅力世界中。

9.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人曾说过“没有实验的一堂物理课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其心理认知水平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通过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刺激学生的感观使思维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达到“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大能力要求。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2、教材改革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旧教材比较,在实验教学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的实验更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的内容。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渗透,注重科学的理念;三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究中,要注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克服以往实验教学中看实验多,做实验少的问题;注重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已有条件,因地制宜地作好各种实验。

3、解决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的需要。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难实验,困扰着教师其原因可能一是实验本身的难度较高;二是实验器材不足,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不够;三是环境气候的影响以及及操作者的实验技能等因素所致,使实验效果不佳或实验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来解决这一难题。

4、开展自制初中物理教具满足教材实验的需要。

原来的实验教学设备装备有一部分能适应现行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一部分经过改进后才能继续使用。所以,我们只有解决教具制作问题,发动教师和学生,人人做教具,个个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

为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较强的观察、思维、分析、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整合知识内容及应用,为此,我们拟定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实验教学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些器材学生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总之,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是学习、研究事物内在联系,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整合现有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可以利用的物理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本学科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操作、教具制作、实验创新等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较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对实验的改进,自制教具,以达到动脑动手之目的。

2.通过实验研究整合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全校选2个班分别进行实验教学方法研究,其中,初二年级选1个班作实验班,选1个班作对比班;对实验对象进行有规则的测试,并作好记载。

2、研究方法

以实验对比法为主,实验法和实验总结为辅。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改进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是解决新课程实验设备不足的权宜之计,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验到科学的真实性,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

教材已列出大量演示实验,但仍有的章、节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

2、改进演示实验的效果

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实验效果要么不明显、可见度不够,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例如:从实验形式上可以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随堂小实验或学生课后小实验等;从实验设计上可以本着实验操作简单化、实验材料生活化、实验制作低成本化等原则来改进。

3、撰写实验教学的典型案例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收集自己或他人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改进和提高实验教学的设计,同时完成改进实验材料的汇编,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和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4、查阅相关的资料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物理实验改进的最新信息,并及时通过仿制或改制的手段充实学校实验室中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

八、研究过程(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12~2014.3)

主要是论证实验的可行性。确定实验班级。

2、实施阶段(2014.3~2014.11)

根据实验目标,每学期定计划。年末小结,按实验进度对实验的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检测,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

3、总结阶段(2014.11~2014.12)

主要是测试实验效果,数据分析统计,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课题结题。

九、成果表现形式

1、收集选题资料,开展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2、(1)查阅实验教学的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资料的摘抄、汇总、分析;

(2)进行教具、学具的自制和改制;

10.化学改进教学措施教学总结 篇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实验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并最终成为一名有科学素养的人。那么实验的改进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有些实验的进行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有的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对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污染性角度谈实验的改进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不仅有工业“三废”,还有某些化学实验。据20xx年12月18日《厦门日报》《学校化学实验室也是污染源》一文指出,全国数以万计的高校、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每天都排放着成分复杂的污染物,所以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快,把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例如,初三化学中有关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把白磷露置在空气中进行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将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若把实验改成在三支带胶塞的试管里进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对比明显,又可防止白烟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还有众所周知的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是空气中三大污染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之一,若使用不当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把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改进在一个较大的集气瓶中收集一瓶一氧化碳气体,如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一下,没有现象。用玻璃片盖住,取一带铜片的胶塞先把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变黑色——氧化铜后趁热塞住集气瓶,一会儿看到黑色氧化铜又变成红色铜,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接着取下胶塞,点燃上层的剩余气体一氧化碳,可看到蓝色火焰,至火焰熄灭,至火焰熄灭,体现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这样在同一个集气瓶内即可完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实验,简单方便又可防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使得化学实验更加绿色化。从实验绿色化的角度改进实验,不仅减少污染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从安全性角度谈实验的改进

安全问题是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实践化学实验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课本中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爆炸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恐慌或仪器被炸破的危险,若把“氢气流吹肥皂泡”合并做,即当氢气发生装置中一有气泡,接着不断吹不断地点燃。刚开始几个肥皂泡点燃时有尖锐爆鸣声,因为刚开始逸出的气体混有空气,也就是氢气和空气混合爆炸。把这两个实验改进后既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又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将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趣味性角度谈实验的改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更好地启发指导学生探索总结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通过改进把实验变得更有趣,一定会收到更好效果。例如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改成魔术——“清水变牛奶”,利用人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吹进澄清石灰水并且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魔术师”,往“清水”里吹几口“仙气”,使“清水变牛奶”,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外像无色酚酞遇酸碱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改进为:先用毛笔蘸无色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花,晾干,将滤纸挂上墙后,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型喷雾器向纸上喷洒,即有红花显现,再用另一装有稀盐酸的喷雾器向纸上的红花显现,再用另一装有稀盐酸的喷雾器向纸上的红花喷洒,红花随妈消失,通过这种“花现花隐”的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掌握知识,知道碱遇酚酞试液显红色,酸碱发生中和反应使“红花”消失。因此有些化学实验通过改进后增加其趣味性,既保证知识的传授,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施了实验教学。

四、从显现性角度谈实验的改进

俗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实验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所以实验的显现性是一个化学实验成功的标志。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操作繁琐,氢气还原氧化铜粉末现象不明显,且很容易被重新氧化。可这样改进:把红色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制成黑色氧化铜,立即探入已收集好氢气的烧杯(烧杯口须向下)中,一会儿发现黑色铜丝又恢复原来的学亮红色,且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氢气还原了氧化铜,这个实验经改进后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操作非常简单,前后现象对比明显,更适合于做随堂实验。类似的实验改进还有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不能很好地领会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使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不能很好地领会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所以学生容易形成这样的结论: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化。这个结论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为此,我们可以这样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分别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紫色仍为紫色,说明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这一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以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研究性课题的开设,要求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实验的开地里自由翱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1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十一

一、发掘、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以满足教学需要

某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课本上如果缺少这样的实验或者效果不好的,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以填补空白。对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发掘一些新的演示实验来满足教学需要。

例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静摩擦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可取两个毛刷,将其中一个固定在台面上,另一个叠放在它的上面,并水平推动该毛刷,可清楚地看到上下物体间毛刷形变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想出上下毛刷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这一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易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二、对已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此时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从而使得实验更易操作,现象更明显、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课本中演示点火爆炸(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实验用的塑料盒子容积小,酒精气化产生的气体也少,而且要求盒子密封性好,故实验成功率不高。我们对该实验改进后,从饮料瓶瓶盖上挖个小孔(孔大小和电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配套),然后向瓶内滴入酒精或煤油,用手将瓶子晃动,让酒精充分汽化。把电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管插入瓶盖上的小孔中,然后掀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实验效果很明显,能将瓶子射出很远。

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时,通常向空中喷水雾,但水雾在空中持续时间短,可视时间不长。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可密闭的透明容器先在底部点一盘蚊香,等容器中充满烟雾后用激光灯照射,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烟雾中有一条红色的光线。

三、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全面认识物理规律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同时,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教材中提供的往往是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例如,在进行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时,教师简单的把厚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再倒过来,实验做完即了事,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大气压托住的,而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问题。教师在塑料杯底部钻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先将孔堵住,然后问学生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原因。当学生回答硬纸片不掉下来是被水“粘”住了,你再将孔松开,让空气进去,这时水和硬纸片“哗”的一下全掉下来。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就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的探索性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随堂的探索性实验,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因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蒸发”一节的教学,为了弄清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可设计三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并得出有关结论。问题1.取相同两滴酒精分别滴在课桌和手背上,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用塑料尺只将其中一滴酒精展开,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取相同两滴酒精滴在课桌上,只对其中一滴酒精用纸筒吹气,观察谁先变干。这说明了什么?如此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们便立即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很快自己找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同时,也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五、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辅助手段,可显示传统演示教具中无法涉及的地方。例如,某些物理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而无法演示;实验时动作太快无法看清实验过程,只能看到最后结果,而结果很难反映原理,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很难表现“动”和“变”的结果,此时可用计算机来模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过程进行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让学生观察物理实验全过程。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演示实验的工具,既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也可弥补学生直观感觉的不足,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电容器充电放电过程、两球先压缩后恢复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变化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情景创设、实验过程的模拟、物理进程速度调节、微小过程放大、实验现象的动态分析。对于有些演示实验,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其最后结果,而其形成结果的原理却很难反映,而用计算机可以显示实验的中间过程。例如,在讲解显微镜原理时,用计算机显示光线一步步折射的过程和最后结果,清晰明了。

另外,用计算机还可很方便地扩大演示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展现一些演示实验的原理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涉猎一些物理学的前沿问题,这对于开阔学生视角,活化他们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要想获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多样性的实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拥有创新教育的理念,认真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分析、处理、开发,尽可能确定每一个实验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然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就一定能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12.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十二

1.将物体放入烧杯,水从杯内流出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水沿溢水口底部流到桶外。

2.由于液面的波动,溢出水的体积大于物体的体积。

以上缺陷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通过比较物块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实验的失败集中在烧杯上,用烧杯代替溢水杯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笔者利用劳技课,发动学生制作溢水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准备:

每个学生自带的饮料瓶1只(容积450ml左右)、饮料吸管、剪刀、酒精灯、火材、AB胶、小锥、湿毛巾、三合板一小块。

制作过程:

下面是部分上课实录:

学生是实验主体,也是实验资源。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器材的缺乏、不配套,在现在以至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存在,如何化解?学生实验(装置)学生制,制好实验(装置)为学生。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装置,使学生获得了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安排适当的小制作,是苏科物理教材的一大特色。按要求制作的小实验,要材料易得、制作容易、效果明显。成功的制作,能使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激发出求知欲和创造热情。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有两个自制小实验效果不够明显,笔者通过改进、元件参数的确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制交流发电机模型

用漆包线绕成一个宽约1.5cm、长约2cm、匝数约10匝的矩形线圈,将线圈的两头拉直,留出约1cm长,用刀片将漆皮刮掉,作为转动轴。将线圈放在支架上,在它下面放一块小磁体。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发电机就做成了(如图2)。用纸做一个小风轮固定在转动轴上,把小发电机与小量程电流表相接,吹动小风轮使轮子转动,观察小量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理论分析:

设矩形线圈的长为a,宽为b,线圈的匝数为n,磁体磁极的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绕OO′转轴转动的周期为T。假设将此矩形线圈放磁体的磁极附近,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此时,通过线圈的磁通Ф=BS。实际上,当线圈处在如图3的位置时,通过线圈的磁通Ф′1/8BS。线圈转动时产生的平均电动势ε1=

此处,a=2cm, b=1.5cm, n=10匝,T取0.5s, B取0.2T,将它代入 (1) 式得ε1≈3×10-4V。小量程的电流表选量程为300μA,它的内阻r=500Ω,I≈ε1/r=3×10-4V/500Ω=0.6μA。

这时显然电流表指针摆动不明显。

现将线圈改成图4的放置法,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此时,通过线圈的磁通Ф=BS。线圈转动时产生的平均电动势为

将前面的数据代入得ε1≈2.4×10-3V。小量程的电流表中的电流I≈ε1/r=2.4×10-3V/500Ω=4.8μA。电流表指针摆动较明显。

以上分析虽然有点粗糙,但实验情况与此吻合。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教师可对该实验作如下的改进。

1. 改变线圈的放置方法,将图3的放置方法改为图4法。

2. 适当增加线圈的长、宽和匝数。

3. 取用的磁体一般为直流电动机模型上的,由于放置时间较长,磁性减弱,可以用充磁机对其充磁。

二、制作一台最简单的收音机(图5)

1. 将一个二极管和高阻抗耳机并联相接。

2. 将一根4—5m长的导线架在3—4m高的空中,当作接收天线。

3. 将另一根导线连在大铁钉上,插入潮湿的土壤中,作为地线。(住在楼房里的学生也可把导线与自来水管接在一起作为接地线)

4. 戴上耳机,试一试能否收听到当地广播电台的信号。

理论分析:

收音机的音量决定于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的强度、耳机两端的电压、耳机的灵敏度。

天线两端感应的电压与以下因素有关:电台的远近,天线的长度,架设的高度、方向等。理论和实验表明,当天线垂直于电台与所在地的连线时,天线上感应的信号最强。

二极管在此处起检波的作用,不同型号的二极管电压降不同,电压降越小的二极管,在耳机上检波出的电压就越高。

制作指导:

1.在架设天线时,天线尽量垂直于电台与所在地的连线且水平架设。

2.选用电压降小的二极管(如2AP9等)。

3.高阻值的耳机不易获得,可使用压电陶瓷喇叭。

13.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 篇十三

1做好辅助工作

提升化学实验课教学效率,教师应注意做好辅助工作,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流程,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例如在解析“酸碱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化学实验,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从中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告诉学生:酸碱性在化学中用PH表示,同时,PH也是代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符号。物质溶解于水以后便分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不同,其水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也不同。但是,无论哪种溶液,总是含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当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时,溶液呈酸性,PH<7,反之,则呈碱性,PH>7。PH值越大,碱性就越大,反之,PH值越小,酸性越大。在讲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化学变化就是化学反应,这种变化会产生新物质,一般都伴随着发热、发光、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像磁铁生锈、燃烧火焰、食物变质等。物理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水结成冰或者冰融化成水就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净化水的化学实验,给这一杯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告诉学生明矾具有吸附不容性杂质的`功能,然后将水过滤,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与异色异味,接着加入消毒药品,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这时候,浑浊的水已经变成了可以引用的纯净水。最后再告诉学生明矾净化水可以使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该实验属于化学变化。这样可以初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

2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活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教师理应注重突显基于微课平台下的化学教学目标,借助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化学实验,聆听每一句解说词,掌握做实验的流程,总结实验结论。例如在讲解《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观察分离氧化铜的粉末和铜粉的实验,用微课解说词告诉学生:先取出适量的氧化铜和铜粉的混合物置入试管中,接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将其过滤,洗涤滤渣,再进行干燥,就可以分离出铜粉。然后为滤液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将其过滤,洗涤滤渣,再进行灼烧,此时就可以分离出氧化铜。初步讲完实验流程以后,就可以让小组合作完成该项实验。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教师可以用微课件为学生展示分离氧化铜的粉末和铜粉的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CuCl2+2NaOH=Cu(OH)2↓+2NaClCu(OH)2叄叄叀鳎茫酰希H2O。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解析“酸和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并促进微课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欣赏完实验视频之后自行做实验,等学生做完实验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取出少量的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如果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就说明氢氧化钠已经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第二种是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以后得到了无色透明溶液,再滴入适量的酚酞,如果无色透明溶液变成了红色,就说明氢氧化钠还没有变质,也没有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如果溶液不是红色,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3强化学生的概念知识掌握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知识和理论描述较为抽象难懂,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在讲解“溶液”时,教师需要细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和“溶质的浓度”这三个课题,先引导学生认知“溶液的形成”,通过做实验来配置溶液,为学生列举重点化学概念知识,告诉学生:化学中的“溶液”是指两种以上的均匀混合物,相对的量可以连续变化,直至溶解度达到极限(饱和)。化学中的“溶解度”是指物质溶解于溶剂成溶液的程度。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的溶解度可以是完全溶解或者是部分溶解。化学中的“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叫做该溶液的浓度,溶质含量越多,浓度越大,一般用单位溶液所含溶质的重量的百分比表示。最后,教师需要将本单元的实验活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作为任务,让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将实验报告上传到微课件中,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微课内容,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全面改善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与实验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教师应注意做好辅助工作,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概念知识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兰芳,刘淑丽.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3(12)

[2]匡婷.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5(05)

[3]黄兰.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5(05)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生《老人与海》读后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