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空白诗歌(10篇)
1.意义空白诗歌 篇一
空白诗歌欣赏
天,阴的.时候
看不见日头
团团灰云
连成一片黯然
阻挡了搜寻
间隔了思绪
终是凌乱的片段
/
期盼着风来
扫尽幕布似的笼盖
恢复阳光明媚
蓝天如水
我知道
也就是一种念想
独自徘徊
/
零星的雨滴
不是滂沱
也不是没有
潮湿了后背的衣服
温暖退位
抱紧双臂于胸前
真实的存在
无所谓
空间是否冷暖
/
绿树静默
天地也不单一
距离
只在天边
只在视野的极限
完整的封闭
困我于灰绿之间
渺小如这雨滴
可有可无
/
这何尝不是一种空白
没有心的滋味
天还是天
地还是地
云还是云
树还是树
/
2.意义空白诗歌 篇二
一.尹丽川诗歌概说
尹丽川, 1973年生于重庆,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后留学法国并于1998年毕业, 次年回北京并于12月开始创作。2001年5月出版诗集《再舒服一些》, 其诗凭着用大胆的语言书写女性的身体与经验、前途与命运, 引起广泛关注。
《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 写于2000年1月31日, 收集在《再舒服一些》。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 觉得这是一首性爱诗歌, 诗中“上一点”、“下一点”“慢一点”、“快一点”分明就是男女做爱的场景再现, 即使诗人一再申明“这不是做爱”。记得张爱玲曾说, “人在恋爱的时候, 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 也更放恣”[1]是的, 人在爱情 (具体说是性) 面前, 剥去一切遮蔽物, 赤裸地面对自己的肉体时, 就会呈现出带有原始野蛮力的生命本真状态。90年代以来, 人们在各种现实利益的诱惑下, 变得虚伪、狡诈, 人际关系也随之冷漠, 诗人敏锐地抓住这一现状, 企图通过扒光肉体来还原最真实的生命状态。
以女性身体书写为主的《深圳:街景》, 一开始就写到“公司在大马路上, 张得很开/老板笑得像翠喜/的孙子。没有人在/大白天心惊肉跳/女孩们的月经/总是迟迟不来/避孕药吃多了/乳房象冬瓜垂到地上/屁股却飞到高空/翘的高度决定了前程”。寥寥几句道出了女性所受的摧残。“月经迟迟不来”的原因是“避孕药吃多了”。为什么吃很多避孕药?那些大发横财的“老板”, 他们仗着钱权玩弄女性、包养二奶, 有多少富翁就有数倍的二奶、数倍的血泪。诗人对其进行了强烈控诉, 同时对女性要以翘屁股的高度来决定自己前程的悲剧命运予以深切同情。深圳, 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异化了人性, 这里有多少繁华就有多少肮脏, 有多少文明就有多少罪恶……
《深圳:吃了一顿饭》, 诗人开篇就一针见血地写到“这座城市是假的”, 为什么?人性的虚伪。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刹那间就可成为“好朋友”, 毫不知由地一起吃饭, 还假装约好下次吃饭......诗人抓住这样一个似乎极其无聊的城市生活片段, 并以粗略的笔触随意地进行揭示, 却透露出纯朴人性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城镇的消失而消逝的信息。
《正名》中, 屁股与长发的对比, 屁股“很淫荡”“是商品”, 而长发“很浪漫”“是爱情”, 道出了女人不想被当做商品的呼声, 揭示了人们道德的堕落。
在《巴黎:捐衣物给非洲灾民》一诗中, 更是将人性的假善良虚高尚刻画得淋漓尽致。“欢天喜地”、“多了话题”就将人们往日的冷漠寡言与现在的热情健谈形成鲜明对比, 并指出人们愿意捐出旧衣物的原因:扔了可惜、卖不出钱。言下之意:要是这些旧衣物能换成钱, 那人们是绝对不会捐出来去换“道德”, 金钱与道德对比, 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诗人无情地揭开了“义”、“词”、“高尚”等高尚的面纱, 赤裸裸地把人们的虚伪展现在世人面前。
由此可知, 尹丽川不是单纯地关注肉体, 写肉身是为了更好地剥去现代人身上所有的遮蔽物, 扒开虚伪的外表, 还原真实的人。
二.诗歌背后的内涵
自尹丽川《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轰动诗坛后,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指责与批评。一些人甚至把这种“下半身”诗歌直接等同于肉体展览, 更有人极端地把这一诗歌归于颓废堕落。我觉得, 这是有失偏颇的,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后再作评议。
第一, 还原真实的人。尹丽川很好地实践了“下半身”“贴肉状态”书写的理论主张, 但她并不纯粹地展览肉体, 而是通过追求肉体的在场感还原真实的人。《爱情故事》中, 诗人乐此不疲地说“多了个东西”, 但“它不是我的”, 我“偷走它的体积却留不住它的重量”, 诗人并不是在描写性爱, 而是竭力找出现代人身上多出的那个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也许正是这个“多出的东西”带走了人的纯真质朴。所以, 诗人觉得肉体上空出了“一块荒”。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 身体的“空”正好显露了精神的“虚”。
第二, 商业的高速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的“进步”与道德精神的“堕落”。90年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 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这块经济特区所经历的进步与堕落全都尽收诗人眼底, 于是, 她写下了《深圳:街景》、《深圳:送别小保姆》、《深圳:吃了一顿饭》。《深圳:街景》中, 诗人直接把矛头指向导致女孩们“避孕药吃多了”的罪魁祸首----公司老板。在这块物质高速发达的土地上, 很多人一夜暴富, 然后包二奶、玩小姐, 以摧残女性为乐, 无数女人的青春就葬送在这块商业高度发达的沃土上。《深圳:吃了一顿饭》, 作者犀利地指出“这座城市是假的”, 诗中的“红色跑车”、“海鲜”等丰裕的物质与人们虚假的“朋友”关系的呈现, 无情地揭露出在这块物质充裕的土地上滋生并精心培养出的人性的虚伪的讽刺现实。《深圳:送别小保姆》讲述了“我”和嫂嫂送别小保姆, 开篇写到最初小保姆给“我”盛饭, “我”会说谢谢, 这是礼貌也是尊重, 而后来情况变了, “我不说谢谢了, 她还在给我盛饭”, “我”是觉得理所应当?还是觉得不屑于向小保姆道谢?亦或是连这虚假的面子工作都不愿意做?小保姆的再也不回与嫂嫂的“我喜欢深圳”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 有众多“繁华招牌”、有“美容院”等供人享乐的现代化物质设施, 但却没有温暖、没有人性、更没有下层人民 (打工者) 的立身之所。
第三, 现代社会中某些人的不确定性和自我寻找。商品化经济席卷中国, 物质的日益充裕并没有带来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一些人始终处于一种寻找之中, 他们既做不了“上层”, 又不愿意当“底层”, 始终坚守在“中间”位置上苦苦挣扎而又不甘心;他们既想恪守自己的文化身份、社会职责, 又企图以独立的姿态抨击黑暗、冲破樊篱。因此, 诗中不断出现“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深一点”、“浅一点”等一系列探寻话语, 但最终仍然找不着准确位置。所以诗人喊出:“再温柔一点, 再泼辣一点, 再知识分子一点, 再民间一点”, 或许这样就能自我定位。这首诗, 看似是男女做爱过程中始终无法达到想象中的快感的细节描写, 但它却映射了现代人不断寻找、又不断自我否定, 却始终无法找到自己准确位置的悲剧现实。
第四, 女性意识的觉醒, 对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反抗。传统认为, 男性是社会中坚力量, 而女性总是依附着男性, 不能独立。90年代末从陈染、林白等一批“个人写作”开始至新世纪的“身体写作”, 女性在寻找自我、反叛男性的道路上越走远远。她们把目光投向身体, 借着女性的身体魅力和吸引力, 赤裸裸地展示女性身体, 凸显出女性与男性的与众不同之处。她们对肉体、性等的细腻感触和体验, 是男性永远都无法感受的, 这就使得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中展露头角。
此外, 尹丽川的这种创作风格也正好迎合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兴趣爱好。90年代以来, 大众文学日益打败传统文学, 占据绝对优势, 尤其是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之类直接描写肉体的作品。可以说, 越赤裸越重口味越受欢迎。也许尹丽川正是瞄准了这一趋势, 然后大胆高呼着“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闯进诗坛。
三.结语
在我看来, “下半身”是在经历了“17年”和“文革”文学中人的失落后希望彻底找回人 (身体和精神) 这一本体追求的实践。肉身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形式, 因此对肉身的关注, 不正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关注吗?所以, “下半身”诗歌是在人长期丢失后的自我呼唤, 自我回归。从这个角度看, “下半身”诗歌的存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下半身”并不意味着庸俗, 尹丽川诗歌也不该总是得到指责批评, 作为一个读者, 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发现诗歌蕴含的深层现实意义和独特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3.谈谈教学中诗歌空白结构的鉴赏 篇三
1.创设情境,激发探寻空白结构的兴趣
为激发学生探寻诗歌空白的兴趣,我们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创设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营造激发学生想象的审美场,使他们乐于读诗、品诗,快于探寻与发现,在不自觉、不期然的状态中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的心灵,获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那么,怎样创设这种情境呢?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诗歌的教学情境。
⑴设计精美的导语,引发兴趣。刘祥老师在执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是这样导入的:“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感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遥远的未来。”
⑵配置适宜的音乐,引燃情感。
诗最先就是用于歌唱的,诗和音乐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教学时教师配上与诗歌旋律、意境相谐的音乐,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用音乐导入新课,能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
⑶运用启发性评语,激活思维。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它是构建课堂审美场的气脉所在。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评价语, 可以积极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品读体验,寻找空白结构栖居的门径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
品读诗眼,捕捉空白。清代刘熙载的《艺概》认为:“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由此可知,诗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二是诗中被后人传颂的名句。诗眼往往是诗人精心炼字炼句之处,也是诗歌空白聚集丰厚的地方。
3.引导质疑,进入空白结构创构的奥府
读书贵在质疑,品读充满了空白结构的诗歌更应如此。空白是美的逃逸,语言空白正如所谓的“冰山原则”,在其表层上呈现出来的只是词语意象或富有表现性的事物,而其深层却悄然隐藏着丰富的意义。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质疑:
⑴抓诗题质疑。比如李白《花间独酌(四首)》,我们可以抓住题中的“独酌”,设计一组问题:①从全诗看,诗人是“独酌”吗?说说你的理由。②诗人为什么要 “独酌”?③诗人是怎样写 “独酌”的?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学生从诗歌的内容、主旨到写作技巧有了一个深刻的体悟。
⑵抓关键字质疑。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讲道“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仗自叹息”一句时,有学生问到诗人在这里“叹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⑶抓意象质疑。
⑷抓前人评语质疑。诗歌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读者接受史。经典诗歌,前人多有评述,这既展示了他们的高屋建瓴、慧眼独具的生命体验,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的襟怀及诗境特有的美感。
4.联类比较,拓展空白结构的意味世界
“观千剑而后识器,闻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俗话又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见多识广,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别中探寻,在探寻中拓展诗歌的空白世界。
诗歌的空白结构,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⑴比意象。如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意象,人们在她身上寄托了极为丰富的感情。
⑵比意境。读高适《塞上听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如能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益《夜上西城》“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不仅能使学生想象起月光皎洁,笛声悠悠,梅花飘落,香飘关山的情景,而且对诗歌意蕴的把握也会更进一层的。
⑶比写法。比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撞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与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生命的意义诗歌 篇四
它承载着希望,穿越无尽的黑暗
它唱响生命的凯歌,从岁月里辗转而来
那铿锵的足音,踏破命运的硝烟
我听见心在欢呼,那是灵魂的呐喊
年轻的心开始远航,生命列车开始启程
不再犹豫和徬徨,梦想己经开始萌芽
希望就在远方,让梦想插上翅膀吧
光明冲破了黑暗,我们正在拥抱黎明
让命运的微笑绽放,将光明洒遍世界吧
或许你我不曾相识,可灵魂己深情相拥
在岁月的慈悲里,我们早己同悲同喜
理想的火种,是我和你亲手采摘而来的`
期待烈火引燃黑暗,我们从未放弃前行
梦想就在前方,而我们正在星夜兼程
生命的列车开始启程,奔赴梦想的远方
遥远的世界充满光明,我们一直在憧憬
心灵在祈祷,我和你己经度过风霜雨雪
虽然路途遥远,可我们将一直努力前行
不曾后悔不曾动摇,因为梦想不曾泯灭
生命是一场艰苦的旅行,我们一直执着
我们有共同的心愿,而且结下深厚情谊
所有的风雨雷电,让我们的心更加坚定
终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在远方举杯痛饮
5.谈诗歌的意义 篇五
老是有人问我,什么是诗。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跟人为什么要吃饭睡觉一样毫无意义。倒不是因为无法回答,而是这个问题问得过于笼统,问得不专业。如果非得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岂不是首先要阐释一下什么是现代诗,什么是古代诗。接着阐释什么是现代诗中的现实主义派、超现实主义派、唯美主义派、未来主义派、新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古代诗中的汉赋、唐诗、歌行、乐府……。这是一个无比宽泛又具有学术能力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引经据典皓首穷经搏闻强识学贯中西的过程。所以,请恕小生无能为力。
但是,有一点是明白无疑的:凡诗,无所谓中西,无所谓古今,无所谓体裁样式的迥异,都表达了一种最基本的东西—情感。诗,是一种最基本的文学样式。而文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揭示和唤醒潜伏或者沉睡在人们内心的情感。故而,诗在执行文学任务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诗是抒情的文学载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抒情是诗歌的主要任务。早在战国时屈原的《离骚?九章?惜诵》中就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的诗句,继而汉代刘歆的《七略》中又有“诗以言情”的精妙论述。到了近代,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与感情》中则说得更为直白“作为诗,感情要求必须集中,更强烈”。从上述各位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诗,离开了抒情,都是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所有抒情诗的核心内容毫无例外地是诗人主观地书写自己的.感情”,我们怎么能忘了顾随的忠告呢?
让我们看看中国有名现代诗人老刀在他的诗观里边是怎么说的“诗是以感情的基础,以境界为生命线的。没有真情实感,肯定不能为诗,没有深刻的体验,或者说独到的领悟,写出来的诗肯定不是好诗。诗总是以优美纯粹的感情不断刷新人类的眼睛。”如此说来我们还在这里讨论诗是一个什么样的载体已经显得毫无意义。他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区分诗的优劣的标准,而这个区分诗的优劣的分水岭就在于看一首诗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抛弃了一切形式的东西回归到生命的本体《纯粹的情感》,是否有诗人自己独到新奇的领悟《不断刷新人类的眼睛》。
小提琴演奏为什么能让众多听众如痴如醉,出了优美的音色外,还要绝对归功于其特有的白转千回的抒情品质。我想,每位优秀的诗人都不会拒绝坐下来听一曲小提琴独奏。
6.生命的意义诗歌欣赏 篇六
1、生命的意义
在一个一睁眼就增加百万债务的富翁自杀之后
在一个位居高官的纪委书记跳楼之后
在一个刚敲过公司上市锣声的真正富翁自杀之后
我却想起了我勤勉的父亲,想起了村边那棵枯黄的老树
我却如生长在枯树边,那株与他的根相连的子树
父亲是卑微的,父亲是平凡的你的卑微与平凡都传承与我的生命之中
父亲的勤奋的,父亲是坚强的你的勤奋与坚强同样赋予到我的血液之中
卑微的生命就这样自然地成长于这片土地
然而,我还是要感谢
感谢你给了我珍贵的生命
感谢你的平凡与渺小
感谢你让我在风雨之中
明白了生命中之于追求的真正含义与价值
明白了现实与虚幻 真实与存在竞只在我的思想之间
死是真实的,真实到生命的生死只在一瞬之间
死是残酷的,残酷到生命的存在时
竟然难以明白幸福与尊严该如何书写
死是悲哀的,悲哀到你是否还能分清
存在时自己是活成了兽,还是活成了人
真实的平凡之中,我活着
活着的时刻,我思索着
思索着自己如何才能写成那个简单的“人”
而不将你传承的平凡和苦难
做为我生命中的抱怨和哀伤
2、生命的意义
---献给时代流亡的人们
朴贤
活着的勋章
梦在梦里
生命虚拟在一张网页上
月亮趴在水汪上
这样凝炼的忽悠了千年
你的炫烁舞台 掀成我的记忆
却欢呼着飘落下我的苍白
一张空白的叠风纸叶上
季节的风儿 追问着季节
我们在一个欲望的初衷
站成梦的影子
把一股渲染的冲动 撂在潭面宁静的渲染
太阳可以光合作用的 让你的灵魂活着
让你的革囊四处走走
时代陌生的门
你可以无人的蹚蹚
在那个异性的夜晚
把自己卖掉
在祖先的树头下
夜幕躁喧的空洞
星子寂寥的 默默承受祖先的精华
以致黎明一只萃鸟儿 憋足地鸣叫
世界嗜好的奖给一名抑郁者 一枚
明丽快活的奖章
又以抿息的节奏 让你把她遗忘
像一枚挑筋的红叶儿
任你捎荡...成群的鸟儿 掠过成排的杨排
留一只晚归的蚂蚁
慰藉宿命之神睑下 一寸
窘红的颊
这个世界像只蹦跳的兔子 芳华未尽
我在树桩下眺望着天狗食月
潭面汐红的血 是我的血
学着别人的样子活了一回
把欲望别在裤腰上
总乞奢着你回眸的盘缠
婉默的撂在 人间道路上
二两欲望 二两人性
兜着我品昧的革囊
老天不再点头 你正过活儿的性感的活着...3、透过一支狗尾巴花儿看世界
又逮到那世界一支狗尾巴花儿
不因为我给它取了个名儿 它而兴奋
也不会因为如此而把它 栽在了
田埂和熟悉的田野上
就像在这个季节
不因为你的倾视与触摸 它绽烁了
你把它插在头上
或挽在手上
对它而言只是生命觉醒中的一次体验
无论是你手芯的温度
还是土地的热情
以致于那与生俱来的种子
开始组合为土地的尘屑
你的脚步外是美丽的风景
但风景它不会自我欣赏
就像那只蝴蝶儿是你的美丽
那片云儿掀裙
是你眼睫的期待
我在这儿邂逅是 你的邂逅
一样
就像你的记忆
穿透你的记忆
一滴水花儿在跳起时 从不依恋
它母亲裙纱的水纹
---这个世界由内向外敞开时
给了你双诱惑的眸
如今我插在你的头上
为了让一些事物
在你的心中 不再过早的腐朽
我们喜欢把一些事物和自己不断的分离开
就像我们头脑的艺术
从你的思想中 编织出一条路
我不想说那是一条梦的路
就像这个田野的现时意念
在纷飞的事物的表面
我们的由衷 来自我们可以全身的主体
来自我们可以由来的概念的精神
就像儿时一个无须 言喻的喜悦
透过一朵狗尾巴花儿上一朵黎芒
我们整体的穿越了岁月
捋着个体梦的 种种来路
殉花的季风撒手
年少的梦儿自知
当血红之阳 被水面瓢走
被一颗启明星独自坠下时
伊人 愣愣的还钉在悠悠岁月 那个桥桩...4、殉凌花絮 芳古人颉
---亦谈生命的意义
生命并不只是一场游戏
而使我们认知了 承载的主体
我们不能摆脱存在意象的困扰
也不能掌握我们属于 另个国度的要领
一粒微尘中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儿里是那个天堂
我知道 如是无穷无尽的往来间
不过于霎那时光
在那场游戏 之初的主载
使梦淋沥尽至...当一只猴子得到了
那只神吐过口水的手帕
需要另一只猴子拿着它
跳上另一块石头 逃离现场
虚拟新的梦想以 憧憬新的路线
...我不相信我们的游戏是
黑瞎子掰棒子
在跳向另一块石块时
我便使 我的国度更加精确
我他娘的早就不玩 土坷儿滚球了
我别在枝梢儿 化蛹为蝶
因为它在蹬陆带得很少
而在着陆时 却因为通行证的现实
而改变了身份
第三块基石
是我们的家乡
你认为我们的祖先
是这么呼吁着
我从来没收敛...在第八块基石
谁又蜕茧化蝶
阳光烂漫
记忆 是遗忘以前的符号
这个公式 是神或佛曰的传说
造就人以后
把心灵由内向外敞开
创造这个 幻化离奇的世界
我畜牲一样
我的背 是借给神灵的画板
因为有擦洗功能
我又神灵一样 腼腆得擦净
你湿足的水
流亡的岁月
血红的潭面...穹幔遣一只无言 高扬的鸟儿
收起一绢手帕的炫彩
两粒星子 传说的闪耀
我祖先一样
高昂的 殉风 化蛹为蝶儿
...让岁月不再记忆我就婉默的让汐红的颊 低下帘眸
在这个春天
把这枚花蕊
糜烂的萼
丢向水面...标志性的祭典 人颉
烂漫的灵魂
闪电一样
昙烁芳华的 来过...我看着我的下一代
...寻着第四块基石
初衷的浪漫...在悠悠岁月 的栈桥
第四颗桩上
我送你去摘取
彼岸一支狗尾巴花儿
斜向黄昏
隅滢熟透的漓芒...伴着你的童颜嬉戏
我年轻的老了......这主体 只有继承才有
西趣 嫣然的空灵与超越...让汐红的颊 抬起帘眸
7.意义空白诗歌 篇七
虽然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秉赋,但它更依赖于后天的造就。作为一个诗歌鉴赏者,需要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强化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在诗歌鉴赏中取得更大的自由,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首先,鉴赏想象力的形成,必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生活经验不仅仅是对文艺创作者显得重要,对于鉴赏者来说也尤为关键。在创作上,不管是言情、叙事还是摹景,都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概括和表现,都是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的一种折射。而读者鉴赏诗歌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逆过程”,即通过诗歌的语言符号入手,玩味其意象,一直“逆”到作者所置身的生活情景中,从而把握作者的创作形象、创点燃了一支明灯,一支照彻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扉的明灯。陶渊明找到了他要走的路,找到了自己心灵上的栖息地,从此可以“愿无违”了,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际,悠悠然地咏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千古名言。
但是,毕竟桃花源是梦境,是虚无飘渺的,现实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点都浪漫不起来。为了躬耕这一选择,陶渊明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最高的代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十分勤劳与辛苦,可是实际生活状况如何呢?“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可以说陶渊作心境与创作原动力。至于能否“逆”得进去,能“逆”得多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具备某方面的生活经验作为鉴赏这首诗的参照系。如果读者具备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就容易与作者建立起心理同构,也就会产生艺术共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在怎样的生活基础上创作出诗歌来,读者也就应该在相似的生活基础上才能鉴赏诗歌。下面我们围绕一个诗歌鉴赏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如唐代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于此诗,各评论家众说纷纭。如沈德潜认为“势险节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着眼于该诗明生活在最底层,几乎是挣扎在死亡线上。“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读到这些诗句,千年以降的我们都会感到心酸。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竟然已经因为贫困几乎走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了。陶渊明是在如此艰难的人生境遇下写出让后人无比景仰的诗篇的。在陶渊明身上,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穷且不坠青云之志”和“诗穷而后工”这两句话的含义了。
梁启超先生在其《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写道:“他实在穷得可怜,所以也曾转念头想做官混饭吃,但这种勾当,和他那‘不屑不洁’的脾气,到底不能相容。他精神上很经过一番交战,结果觉得做官混饭吃的苦痛,比的句法变化和用韵特点。而方东树《昭昧詹言》评为“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是激赏其才气的卓越超群。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说:“大如斗者,尚谓之碎石,是极写风势,此见用字之诀。”他是从炼字角度说明岑诗善于夸张形容。然洪亮吉在亲历实境后对岑诗的欣赏就别有一番风味。他在《北江诗话》卷五中说:
又尝以已未冬抄,谪戍出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夜行戈壁中,沙石吓人,没及髁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之奇而实确也。
正是因为洪氏有过置身于戈壁大漠之中的亲身经历,所以其他评论家的鉴赏只能是一种“案头的鉴赏”,与洪氏的鉴赏相比,不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之感了。因此,一个缺乏生活,头脑中挨饿的苦痛还要厉害,他才决然弃彼取此。”梁启超先生一语中的。陶渊明生活虽有苦痛,但精神上是快乐的,这种乐是苦中之乐,是含泪的微笑。能从贫穷、困苦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诗意,这是陶渊明的过人之处,也是他的迷人之处,是千百年以来陶渊明为后人无限崇敬的根本原因。
细读陶渊明,我们能感受到一颗伟大而崇高的灵魂。他从生活的种种黑暗、痛苦、矛盾、悲愤中挣扎、解脱出来,并提炼出其中的诗意,给后世留下难以磨灭和超越的动人诗篇,并给后世失意的文人树立了一座通往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我超越道路的路标。这就是陶渊明,痛并快乐着的陶渊明。
(作者单位:扬州市汤汪中学)生活想象十分贫乏的读者,即使他具有兰心慧质、天性聪颖,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难以进入艺术想象的天地。有些读者轻视生活经验的作用,把想象看成随心所欲、全凭才气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其次,想象力的形成和发挥,必须建立审美的文化心理结构。
因为一个读者对待诗,如果不是抱着艺术欣赏的态度即审美的态度,而是以科学的、实用的眼光来衡量,那么,他在诗中看到的就仅仅是物理事实,而不是随着情感的支配、想象的扩展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如对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不能用现实的尺度来衡量“三千丈”,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夸张之辞,并且在脑海中还应该想象出李太白愁情似海、白发顿生的情境。可见,要使想象的翅膀高高翱翔,就必须建立审美的心理机制。
中国是一个悠久文明的古国,在古典诗歌的文字符号和意象上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美国人看待字面的意义一般比较单纯,“一只鹰就是一只鹰”;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除了表层意义外,还往往具有深层或多层的含义。所以,阅读古典诗歌,应该对其意象的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要有所了解。只有对之有很熟稔的掌握,阅读时才能产生几乎是出于本能的、不假思索的联想。如看到“柳”的意象,就会联想到依依惜别的镜头,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又如看到“杜鹃”的字眼就会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再如“明月、白云”。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就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诸如此类意象数不胜数:“松柏”象征坚贞,“梅竹”象征高洁,“幽兰”象征隐逸,“夕阳”象征晚年,“鱼雁”象征音讯往来……这种借物而达以情感的比附,开始也只是一些偶然的譬喻,后来用的多了,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定势,诗人们创作时是如此,读者在鉴赏时也如此。作为读者,就应该加深对古代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发展自己的联想能力,在古典诗歌中获得更多的意蕴和美感。但我们在鉴赏中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弊端:由于某些意象的象征内涵已经相对的固定化,所以也可能在鉴赏时导致索解过深,妄生美刺;其次,象征内涵的固定化,也会使想象之翼难以多方位地飞翔,有碍于鉴赏想象的灵活性和多元化。
再次,培养鉴赏想象力,必须培养特殊的感觉能力。
这首先表现为多种感觉的共存。在想象的境界中,有声、有色、有味,这就需要听觉、视觉、嗅觉的“全面开花”。如《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等等,几乎要读者调动全部感官的功能才能在想象中真切地把握这些形象。其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存在一些多种感官交通,即所谓“通感”现象。如李贺《天上谣》中的“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以流水比喻流云,因为流云的形状本来就与流水相似。但作者又作进一步想象,将流水的声音挪移到流云之上,使人们感到,天上的白云不仅像溪水一样在流动,而且还发出潺潺之声。这些是视觉和听觉相互沟通的例子。再次,读诗时不能头脑过于实际,而应具有“别材别趣”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中有些形象虽然不合情理,如唐代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句,如果质疑是否有“千里”,那么审美鉴赏的情趣和兴趣就被破坏了,就难以获得美的享受。因此,那些不能容忍虚构、想象、夸张、比兴等艺术手法所导致的与现实生活间的距离,把诗的意象直接与生活实际进行比照,就很难获得诗的审美特质。
8.诗歌:我的悲悯毫无意义 篇八
你说,拿刀来
我要剔骨疗寒
我说,三国演变得都面目全非了
那些钓鱼的饵料,就当是历史落下的炮灰
【2】
那些茂盛的烽火,挑衅着
这个有着华丽背景的舞台
衍生时尚的女子,此刻谈爱情
显得多么的出类拔萃
写诗的书生,他是怎么保持那张冷熠表情的`?
在这潜伏苍凉的秋意里,他真的无动于衷?
那些山,可是不止一次地,让他迷路过
【3】
至始至终,我只想做一个旁观者
那个从《诗经》里延续的理想
我一直没找着安置的沃土
我不信,子牙的鱼钩
这千百年下来,还不曾改变最初的模样
我相信,这刻骨的神往
比疆土回归还要令人热血沸腾
【4】
古人的沙场,月亮总是被动着各式的心思
她也想像太阳一样,主动的爱上一场
秋意阑珊,秋声血溅般的惊魂与静默
起伏的远山和古书里的喘息,遥相呼应
到底是谁,正在主宰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到底将是怎样的一个时态?
9.意义空白诗歌 篇九
语言功能与英汉诗歌的意义多层性-英汉古典诗歌语篇的功能语言学个例探讨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作 者:李长忠 LI Chang-zhong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632(6)分类号:H030关键词:英汉诗歌 语篇 意义 语言功能
10.高中优秀现代诗歌:意义 篇十
(一)
从这里源起
豪辽的江水
回荡 又回荡
涤去你苍老的背影
只留下 兰芷的欣芳
在这里续写
破败的草堂
回望 再回望
沉淀了盛唐的叹息
却铸起 悲悯的目光
铁骑蹄下的黄沙
在这里扬起
在这里
在这浸透了血与泪水的土地
许多躯体永远年轻
许多魂魄不会老去
他们说
我们 该醒来了
在这里 巨龙再一次腾飞
他们说
我们到小船上去吧
在今天
小船变成了航母
他们说
世界终归是你们的
在过去 前赴后继 死而后已
而今天 我们 在这里
(二)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
获得生命
也终在这里老去
人从出生开始便向死亡迈步
挑着日月行空万里
担起荣辱奔波竞履
一只萤火虫寻着蜗牛的痕迹
发着光
微弱而茫茫
隐没在这团黑暗里
销声匿迹
一群萤火虫寻着星星的痕迹
发着光
点燃了夜的冷凄
群落群起
各自担当
以无声胜过繁华
一个少年担起的是自己的一身沉浮
一群少年担起的是一国的千秋宏图
我们 少年
为自己而担起责任
担起荣辱奔波竞履
我们 少年
为自己而担起责任
为国家而担起责任
低头且吟
少年担当重
极目远眺
橘子洲头红
(三)
青春
是在心中呐喊
要做点燃火花的人
青春
是一双翅膀
能飞过高山和海洋
青春
是手中紧握的决心勇气梦想
也许会有风沙刺痛双眼
也许会有泥泞绊住双脚
但既然选择了蓝天
就不应害怕
滴血的翅膀
既然选择了大海
就应无惧汹涌的巨浪
太阳虽远
但终有太阳
阴霾氤氲
也必定有光
不要回顾来路
不要停止奔跑
这样
青春的脉搏
永远跳动
年轻的血液
便永远滚烫
辛酸苦楚之后
等待我们的
是鲜花和祝福
永恒不褪色的
是无数个只有
星光陪伴的夜晚
是那个风雨兼程的
最青春的 自己
(四)
我们生在这里
将来,也会葬在这里
我们在这古老的土地上
听着悠久的曲调
唱着远古的歌曲
我们
让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让小我变为大我
使平凡变得不凡
在这
鲜花为热血所灌溉
绽放出无与伦比的花
在这片土地上
热血的燃烧
从来不曾停止
为自己,为他人
为民族,为大义
我们甘愿奉献着
奉献着我们的一切
燃尽最后一滴热血
只为在
无边无尽的黑夜里
如烟花般
发光闪耀
哪怕只有一瞬
那也是我们
甘愿为之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