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精选8篇)
1.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篇一
统筹城乡发展处理三农问题论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具体就是“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属“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近年来,尖扎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纬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尖扎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青海省各县农区第9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5:1,明显高于青海省的平均差距水平,如何扭转城乡收入扩大趋势,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和结构,就需要我们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格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本文结合尖扎实际,提出如何用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供商榷。
1、尖扎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完善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县城驻地马克唐镇距省会西宁126公里。尖扎县县辖三镇六乡,79个行政村,总人口5.04万人,境内最高海拔4640米,最低海拔1960米,相对高差2600米。气候垂直地带型分布十分明显,形成了黄河谷地、浅山、脑山不同地貌及气候类型。20,尖扎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3147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352元。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水电开发为龙头,铝业、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以坎布拉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潜力大,县内基本形成以省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通讯事业和青海省内先进地区同步发展,开通了国内国际直拔电话,光纤传输、移动通讯基本覆盖全县。县内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齐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
1.1城镇化优势。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拉结加尖扎县县长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尖扎县现有马克唐、坎布拉、康杨三个建制镇,直岗拉卡电站、康杨电站建成后将形成一定规模的小集镇,全县5万余人口中3.3万人分布在这一地区。近年来,尖扎县确立了沿黄“三点一线”小城镇发展战略,先后完成马克唐镇人民街、黄河路、申宝路等主要街道路面改造工程和县城道路与给排水、文化广场、体育场等工程以及一批干部职工集资住宅工程,特别是投资万元打造的商业街,共开发商住楼28栋,成功转移农牧户近200户。坎布拉镇完成道路与排水工程,康杨镇实施商街改造,全县城镇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扩展了小城镇发展空间,增强了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为县域经济统筹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县通讯方便快捷,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
1.2水电资源优势。黄河横贯三镇一乡形成的李家峡电站、直岗拉卡电站和康杨电站为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高耗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据测算分析,已建成发电的李家峡电站、富源电站、昊天电站和正在建的康杨电站、直岗拉卡电站、泽唐电站、三道班电站建成发电后,年均可发电185亿千瓦/时。以黄南铝业做为参照,在七座电站年均总发电64.5亿千瓦/时的条件下,可以为26个年生产能力13000吨(黄南铝业生产能加、年均耗电2.4亿千瓦/时(黄南铝业年耗电数)、年利润317万元(黄南铝业预计年利润)的工业企业提供所需能源,电力资源富甲全州乃至全省,这为加快电解铝产业的整合和扩张,通过提高引资发展铝型材等后续产业,延长铝业加工链条,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1.3区位优势。通过几年的建设,尖扎县境内乡村公路畅通并已基本形成网络,随着平阿高速公路和阿同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尖扎将跻身于环西宁百公里经济循环圈,这为发挥尖扎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互补合作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之以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沿黄水面旅游资源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的日渐升温所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使其较快接受外界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惯性冲击,从而促进该地区调整优化产亚结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优势产业,最终拉动城乡经济发展。
1.4农业优势。沿黄地区背靠广大农牧区,面向西宁、海东等大中型市场,加之气候温暖,水土条件优越,具有优良的农牧业发展条件,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等农作物资源在省内具有一定优势,牛羊育肥发展迅速,是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
1.5劳动力优势。全县有农业总人口41680人,其中劳力20890人,占全县总劳力的50%。境内大中型水电站工程建设和坎布拉旅游资源开发,有效加快了尖扎与外界的交流,古老的农耕文化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影响,给当地群众植入了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加之近年来“阳光工程”等劳务培训力度加大,使这一地区人口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能比较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相对熟练的劳动力资源。
1.6政策优势。尖扎县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每年国家都有大量的项目资金支持,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和资金机遇。
2、制约尖扎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因素
尖扎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乡差别明显,“三农”问题突出,除历史和体制因素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2.1所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尖扎县境内高山沟壑密布,黄土地形支离破碎,海拔高差达2840米,以干旱、冰雹为主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同时由于山高路陡,浅脑山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样的自然环境致使尖扎79个行政村中有58个贫困村,5万人中2/3为贫困人口。恶劣的自然条件对解决尖扎县“三农”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带来了很多困难。
2.2山区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劳动技能低。尖扎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浅脑山和牧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3以上,这些偏远山区由于地理、文化、语言等因素影响,社会发育程度低,绝大部分农牧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差,加之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惯性影响,造成群众对外界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先进文化,包括农牧业实用技术难以接受,给跨地区输出劳务和调整农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三农”问题增加了难度。
2.3自我造血能力先天不足。尖扎县目前工业发展滞后,工业产品主要以水电、电解铝和建筑建材产品为主,工业短腿,乡镇企业数量少、层次低,几乎没有反哺农业的能力。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产业间关联度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差,仅靠本县经济的发展很难实现充分就业。
2.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制约,浅脑山和牧区地处边远,山大沟深、人口稀疏,要彻底改变这些地区的农牧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部分资金只能依靠国家投资,单靠本县力量无法实现。
3、用统筹城乡发展思路解决尖扎“三农”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城乡二元差别明显。农村经济和社会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农牧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远远低于城市。客观上拉大了工农差别,这是导致“三农”问题的关键原因。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和侧重点。
3.1统筹农业与工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工业要逐步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尖扎县工业主要为水电等资源开发型产业。水电作为当地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地方税收分成比例很少,在收益分配中要积极争取向地方倾斜,并投入到农业,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要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获取成本电价,并以适当方式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二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要引导和鼓励土地、民间资金等转变成土地资本、民间资本,有偿转让土地、草场、果园承包经营权,努力向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转变,改变传统、单一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在康杨、马克唐镇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现有的农产品集散地逐步改造提升,使其发展成为农副产品的加工区,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运用城镇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
3.2统筹城镇与农村发展,积极转移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是吸纳农村人口、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加快城镇化来扩大城镇群体消费农产品的规模,吸纳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20,尖扎县建成的商业街,共开发商业街面2万平米,共转移农村人口602人。这些进入城镇的农牧民原户籍所在地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经营权不变,成为山上有产出,城里有收入的“两栖”居民,解除了农牧民进城创业的后顾之忧,不失为一种城乡经济双向互动发展,增加群众非农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后以沿黄三镇一乡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并围绕直岗拉卡、康杨电站建设,发展服务于重点工程的小型集镇。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使一部分农民从一产中转移出来,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从运作房地产入手,积极推动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土地等资产运营,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尽快发展。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尽快形成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因地制宜,以市场和实现就业为导向,加大“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有目的的做好农牧民培训工作,想方设法向县境外输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让更多的农牧民走出县门、务工经商,创办实体,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3.3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统筹问题思考:请众家探讨农牧业深层问题洲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协会”的作用,引导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引导群众在果产品加工、牛羊育肥、饲料加工上档次、上规模,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水、电、路、讯、教育、卫生等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密切的基础设施方面。今后,在项目争取、扶贫资金的发放上,重点要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广播电视文化等公共事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把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投入从主要由农民负担转变为由公共财政承担,逐步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大体均等的国民公共产品服务。
3.5从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是尖扎县一项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随着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旅游公路的建成和公园内景点设施的完善,加之公伯峡、李家峡、康杨电站、直岗拉卡电站库区四面的形成贯通,打造环西宁百公里旅游线路,培育高原水城、丹霞地貌、民俗风情“区域”性旅游品牌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加快县内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康杨清真大寺、古雷寺、智合寺、昂拉千户宅院、德欠寺等人文景观的开发,挖掘整理旅游景点的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品位,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创办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渡假村”、“民俗村”,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户发展农家旅游服务项目,引导农牧民开发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旅游产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2.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篇二
西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最早发源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 如傅立叶的“法郎吉”与“和谐社会”、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等都体现了对城乡统筹的思考。早期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者也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纳入到了城市规划活动中, 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奠基者霍华德曾提出了“田园城市”思想;赖特主张城乡发展应采取整体的、有机的、协调的发展模式, 因而提出了“区域统一体” (Regional Entities) 和“广亩城”思想[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之作, 他不但提出了“二元经济”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奠定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的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 后又形成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由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需要形成了以城市社会为基础的社会转化, 农村地区的资源、资金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工业部门。20世纪70年代后的利普顿认为, 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实质就在于城市人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利, 通过“城市偏向”政策使社会的资源不合理地流入自己利益所在地区, 而资源的这种流向很不利于乡村的发展, 其结果不仅使穷人更穷, 而且还引起农村地区内部的不平等[2]。20世纪80年代后, 各种理论流派也纷纷涌出, 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出现了根本性的分化。例如, 施特尔和泰勒提出的“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的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城市规模得到空前扩张, 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被逐步吞噬直至消失, 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更加紧密, 而且对于城乡发展之间差异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3]进入21世纪, 新的发展理论与过去城乡分割的发展理论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关注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新的理论更注重城乡之间的联系, 而非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事关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国内众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有着十分丰富的观点。有些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胡进祥 (2004) 认为:城乡统筹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及城乡统筹的主体———政府;城乡统筹的客体———城乡关系;城乡统筹的理念———机会平等。马显军 (2008) 认为:城乡统筹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实际, 针对我国城乡关系的新特征、新实际和新矛盾有的放矢, 找准有利环境, 破除制约因素, 从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转变入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陈锡文 (2003) 认为: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来的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指财政方面, 而是指整个国家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如何做到统筹安排。可以说, 城乡统筹具有丰富的内涵, 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焦伟侠、陈俚君 (2004) 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实质有三层意思:一是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 实行城乡统一筹划, 对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重新设计, 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重点,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二是改变“城乡分治”以及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观念, 通过体制改变和政策调整, 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 消除城乡分割, 使城乡之间人口、产品、资金、技术、信息有效流动;三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高级化问题。[4]
2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巩固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 而且也经历了由生成到逐渐固化的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此外, 行政控制手段及社会等级关系也都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提供了基础。我国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的逐渐扩大,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城乡差距, 政治上、文化心理上、生活方式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城乡差距极为明显, 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快速积累工业资本实行了优先发展民族工业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加速实现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各种资源的过度转移, 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被用于支持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可以说, 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障碍, 这毋庸置疑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广大农村的发展, 在当今我国在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 实则也极大地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平, 从长远来讲, 不利于社会稳定团结。因而, 必须采取措施变革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体制, 改善农村居民的各项不平等国民待遇, 目前, 我国从总体上来说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因而, 现阶段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城乡二元的发展战略, 从根本上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久发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 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现阶段, 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是指各级政府要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 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视野对这一问题提出战略性理念。把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进行统一筹划, 综合考虑, 合理布局, 分步实施, 彻底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状况。可以说, 统筹城乡发展, 不仅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政策变革, 而且也是国家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根本宗旨和主要目标是使城乡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 破除城乡社会发展失衡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的各种不平等国民待遇,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局面。统筹城乡发展, 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需经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用较长的时间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上来实现, 从缩小导致城乡差异的根本制度性差别到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待遇差别。消除城乡居民的各方面待遇不平等仅仅是城乡统筹的初步工作, 尽可能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和根本, 各级政府只有通过城乡布局统筹规划、各项相关政策变革、国民收入分配调整等有效手段, 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均衡而又持续的发展格局, 变革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3 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 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战略。我国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各类城市各自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 在政策制定上, 应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发展,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以某一固定方式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而是要通过适宜的城乡统筹战略, 切实地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出路, 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更多办法, 进而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让广大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农民也有同等的机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其次, 也要注重通过制度创新来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框架, 例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另外, 还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无论进城与否均应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可由于我国当前的体制等诸多原因, 进城务工人员实际上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他们的各项事关自身利益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 深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配套制度改革也迫在眉睫, 加快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放宽城镇准入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一方面加快推进了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使得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有序,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真正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劳动就业权利, 从而有利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
最后, 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应该大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 (1) 注重社会组织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多种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的出现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 转变观念。 (2) 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我国各级政府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还存在着过度干预的现象, 并且依法行政尚待完善, 在应担负的社会管理职能和财政预算监督方面有待提高。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各级政府依法做自己该做的事, 有效率的完成自己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就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不但要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 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结合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要求, 强化政府在城乡统筹规划管理上的职能。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为快速发展民族工业所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城乡居民在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状况。长期的城乡发展失衡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为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郭勇.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化:文献与述评[J].经济问题, 2005 (7) :48-51.
[2]Tveitdal, Svein.“Urban-Rural Interrelationship: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4, 19 (2) :145-167.
[3]柳思维, 晏国祥, 唐红涛.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11) :111-112.
3.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篇三
一、北京新城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一)新城建设对周边镇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新城作为远郊区县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城城区拓展直接带动边缘农村的城市化。北京市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或者县城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的,原有城市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新城功能定位的实现,因此11个新城的规划建设均涉及建成区的向外拓展。这样,原有城市周边的部分镇村就纳入了新城的规划范围,实现农村城市化。
二是新城开发与产业发展吸纳了周边地区富余劳动力。新城的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增就业岗位的快速增长,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周边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提高了周边地区农民的收入。
三是新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惠及周边地区。北京新城是周边地区的经济与服务中心,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标准远远高于原有的县城标准,随着各项设施的逐步建成和完善,高品质、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必将惠及新城周边地区的居民。
(二)新城统筹城乡发展不足之处
一是新城规划缺乏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北京市已由“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在远郊区县,新城规划、镇域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编制任务全部完成,规划在地域上已经达到了“全覆盖”。但这仅是形式上的“城乡规划”,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规划管理体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北京新城规划尚未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仍主要谋划城市规划边界内的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重视不够。新城地区不同规划自成体系、缺乏统筹衔接。镇域规划和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农村特点和满足农民的需要。
二是新城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拉动不大,产业联系薄弱。新城与周边地区的产业缺乏统筹谋划,导致城乡产业发展自成体系,相互脱节。新城与周边镇村的各级产业园区由各自的辖区政府分头管理,在招商引资以及产业配套协作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彼此没有联系,处于孤立发展状态。
三是新城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症结在于城乡生产要素二元分割,农村生产要素维持低水平传统生产方式。新城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必然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有序流动,将市场机制引入城乡要素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
北京新城发展中尚未尝试突破城乡要素壁垒、构建城乡要素一体化平台。新城地区户籍壁垒仍然严格,人口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进入新城工作的本地或外地农村人口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诸多层面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二元分割,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未市场化。农业生产用地流转缓慢,经营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北京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仍未完全摆脱小、散、低的状况。农民仍然延续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技术进行耕作,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这种分散经营体制,影响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及优化配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新城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仍然延续城乡二元模式。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规划区域为供给边界,而没有向周边镇村进行延伸,有悖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以亦庄新城为例,基础设施方面,新城未规划建设与周边镇村的连接道路,导致与其空间相接的长子营镇和青云店镇与新城间交通联络不畅,距离较远的镇村进入新城更加困难;镇村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道路工程建设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对接不顺畅,影响了道路系统的完整性和使用效率;供排水设施由乡镇自建,容量较小,难以保障水质;供变电设施未向周边配置,不能满足镇工业区用电需求;天然气与供热管道尚没有延伸到镇区;城乡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进程尚未起步。
二、北京新城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城乡一体化规划统揽发展全局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转变以增长为导向、以城市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传统发展模式,明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城功能定位,指引统筹城乡规划。
坚持“顶层设计”的视野,提升规划地位、拓展规划领域、深化规划管理。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基础,实际上是通过提升自身的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和规律性,为各阶段、各部门搭建一个整合、前瞻的工作平台,引导和管理城乡形态与空间发展格局,发挥引领作用。
统筹协调新城地区城乡全域规划,探索多规协调,推进横向衔接,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可实施性。在明确发展思路上,政府要从规划的高度对新城及其所涉及和影响的周边相关镇、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谋划,既要考虑新城发展需求,也要考虑被占地和受影响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城市各领域、各部门、各层次的专项发展规划均会产生相应的空间诉求,这就需要规划、国土、发改等部门进行综合谋划、统一落地,通过统筹配置空间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各类用地出现功能冲突,增强各层级用地指标之间的衔接。做到总揽全局、联合编制、统筹布局、多规协调,统筹全域规划编制。
nlc202309010543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
首先,构建农村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框架,包括强制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考核机制。农村公共服务可划分为基础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七大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制度变革或建设标准目录。
其次,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大幅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投入比重,废除经济落后、财力较弱地区的公共服务项目配套资金制度,全额投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给予区县政府更大的资金支配权力,打破部门分散投资、分头管理的壁垒,整合集中财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通过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体系,使新城周边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降低城乡隐形收入差距,逐步消除尖锐的城乡对立与矛盾。
(三)构建城乡一体的市场机制
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体制,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在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市场上有序流动和重组。
首先,突破城乡劳动力及人口流动限制,构建城乡人口完全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使劳动力从低效农业向高效非农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效率,同时对劳动力提供多渠道教育与培训智力资本投资,以及住房、医疗、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和社会设施建设等健康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其次,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还权赋能,建立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以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依据,促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通过土地异地置换,使农村、农民在城市化过程土地增值中受益。不同区位的农村和农民可以无差异地(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和搬迁意愿不同可能导致结果差异)、公平地参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交易,并赢得农村地区最为稀缺的资金,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
最后,构建促进城乡资本流转的体制机制。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包括公共资本下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均等化公共服务,改善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尤其要促进私人资本下乡,发展现代农业及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包括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城市资本下乡是引导农村原有小资本有效规模经营的主要方法。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在城市管理中落实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核心。推动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必须将城乡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置于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做到整个城市的管理信息共创共享。
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应该至少包括:人口(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及日常城市运行信息平台。
推进城市常态化运行的精细化管理内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各类公共服务由从无到有走向从有到优;加强职业培训,特别是对外地人的职业培训,将培训与落户挂钩;探索产城一体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管理模式,完善产城互动的机制与做法。
(五)深化新城流动人口制度改革
中国长期割裂的城乡管理体制导致双重城乡二元结构并存,一是空间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是两栖人口导致的城市内部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在探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时,大部分是以行政辖区为界的,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本地农村发展问题,但对于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流动人口问题,还缺乏一整套系统的体制机制。
北京新城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空间,有良好的条件在流动人口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并且应当把这项工作与当前重点强调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为博大的胸襟承担起中国城市化空间载体的责任。从顶层制度设计着手,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常住人口规划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和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速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建设,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点和突破口。
(六)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城乡一体的制度体系包括人口流动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及公共服务制度等。
改革农民落户新城的政策,加快农村人口向新城的集聚。远郊区县户籍农民在新城和小城镇落户的基本条件是购买商品住房,这一条件限制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建议出台新的户籍政策,对于在新城有相对稳定工作和居所(包括租赁房屋),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如5年)的本地户籍农民,可以根据其意愿转为新城城镇户口居民,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待遇。
通过土地确权颁证、鼓励流转等制度改革,让农民的土地真正发挥出资本的作用,为在农村引入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推进规模经营提供条件,为农民多元增收创造可能;通过逐步推动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特别是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收益向农民倾斜,可使农民“带资进城”,加快城镇化建设。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投入问题,也是制度问题,应建立规划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以公共服务供给为中心的官员政绩评价机制。
最后,随着城乡各项制度的一体化,城乡户籍制度完全一体化水到渠成。农民可以进城,同样城里愿意迁到农村的个人和企业可以“带资带技术下乡”,在农村生活、工作、投资。
综上,在城乡一体化制度基础的支撑下,城乡要素实现合理有序双向流动,城乡深度统一的市场逐步形成,一个范围上覆盖城乡、运行中规范有序、政府职能合理定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于形成。
参考文献:
[1]叶裕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3(1):1-9.
[2]叶裕民,焦永利,朱远.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研究——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8-127.
[3]白雪,杜宾宾.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增长:内涵、识别及限制[J].经济体制改革,2012(4):38-42.
[4]车生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13-16.
[5]陈光庭.城乡一体化与乡村城市化双轨制探讨.规划师,2002(5):14-17.
[6]冯晓英.北京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增):1-13.
(摄影:龚林杰)
(责任编辑:赵静)
4.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四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成为淳安未来的战略取向。在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量力而为,逐步推进。城乡差别曾经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三大差别之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没有缩小这一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政府对资源的再分配成为最主要的手段。作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其财力是十分有限的,情况较好的淳安也才刚刚解决吃饭财政的问题,所余财力用来加快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尚不足够,再支持农村,确实力有不逮。城乡差距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矛盾,数十年的欠帐不可能在一夜间补起来,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在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中,不可盲目乐观,求胜心切,要找准切入点,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在宣传上,要有分寸,要冷静,避免夸大其词,造成目标与实际的巨大落差而损害政府形象。
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是加快城市化,减少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是个扩张与缩减并存的规划,即城镇的大扩张与农村的持续缩减。农村人口是按逐步下降来规划,这点特别需要注意。在人口减少的同时,人口结构也会有较大变化,以大通为例,年青人进城的比例高,农村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留在农村。这些就要求我们在规划新农村中,新的中心村功能要突出农村养老功能,通过建立较为方便的医疗卫生和养老助老体系,让农村老人在子女进城后,有一个不离开农村却又有较好条件的生活环境。新农村规划中要切忌贪大求全,把新农村建成空心村、无人村,浪费宝贵的资源。三是坚持自愿原则,重在调整布局。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中,特别提出了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新农村建设虽然有政府投入,但大部分还是要与农民自己的财力相结合的,因此政府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不能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搞实质上的强迫命令和政绩工程。对现有的农村卫生、教育、文化资源重在布局调整、完善提高,把建设项目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有设施人员的作用。四是把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问题,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做到这点首先工业自己要强,城市自己要壮。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不能削弱,而是要把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工业化、城市化不仅要解决城市的就业,还要为农村提供就业岗位,为人口转化提供机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城市中有许多城市人不愿做的岗位,要向农民让出来;农村产业化资本缺乏,要引导城里人下乡投资。形成资本下乡,劳务进城的新局面。
五是政策要坚持不懈。政策要产生效果往往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们在决策前要认真研究、冷静思考、权衡利弊,一但作出决策就要令行禁止、坚持不懈。淳安今天的许多成就,特别是结构调整就是几十年坚持不懈的结果。其实政府的决策常常是正确的,也许一时没有看出效果,但坚持下去就会有质的变化。如果一时不见效果就发生动摇,无疑会延误工作,造成损失。就如病人诊脉,病因已清,一剂未服完就另换一种药,结果只能是耽误治疗。
5.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篇五
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2009年“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
暨2010年工作思路
2009年我局按照新都区委“关于印发《成都市新都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新都委办发〔2009〕4号)和杨羽在全区城镇结构调整打造统筹城乡综合典型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区统筹办领导下,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步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确保城乡民众食品安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工作,真正减少农民负担,为促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局“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挥职能优势,做好重点企业帮扶工作
2009年,我局加强了与医药企业的联系沟通,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
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不断优化和带动了全区医药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医药产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主动与区工商、商务局等单位进行沟通联系,商讨推动品牌战略和成都西部医药贸易中心建设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于我区医药产业发展。2009年,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驰名品牌荣誉称号。
二、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推进“两网”建设工作
实施农村药品集中统一配送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得实惠。通过落实统筹城乡目标,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农村基层监督队伍得到加强,药品监管工作延伸到农村最基层,使我区“两网”工作沿着规范化方向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完成药品配送总额2359.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78%,其中成都造药品配送达621.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79%,占配送总额26.36%,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
(一)配送覆盖面继续保持“双百”。21家卫生院(包括改制卫生院、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证了配送面和配送品种的“双百”目标要求,药品、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均完全由配送中心配送。中药饮片完全从配送企业或合法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购进,确保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杜绝了从非法企业购进的现象。
(二)监督网络进一步健全。为进一步完善药品三级监督网络,确保药品监督不留死角,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协管员和义务协管员工作职责,完善了农村药品监管三级网络。坚持落实协管员、信息员的聘用、培训、考核、奖惩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起社会监督、行政监管,各方联动、反应快捷的信息应急网络和运行机制。强化药品监督协管员培训和目标考核。每年组织协管员培训一次,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努力提高药品监督协管员队伍素质。做到监管无盲区,监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确保
了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三、落实惠民工作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加大民生工程力度,强化对城镇惠民药店的监管。保证了城市低保对象通过社区惠民药店每人每月可购买200元的零利润药品,减轻了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用药负担。1-11月接待城镇低收入群众购药1896人次,购药总额27150.14元,让利12236.4元,对低保对象的覆盖率达100%。并完成了新增设1家社区惠民药店的工作目标。
四、积极开拓创新,保障城乡民众的饮食安全
2009年,我局围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职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一年的创新实践,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制售假冒伪劣及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杜绝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信息报告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应急管理,2009年5月,我局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在各大型食品单位确定食品安全应急信息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信息报告机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
二是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依法开展了元旦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学校周边饮食环境专项整治;学校、医院、建筑工地食堂、旅游点餐饮和小餐馆专项整治;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6类食品准入工作的专项治理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行动。2009年4月22日,我区代表四川省接受了卫生部对“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检查,专家组对我区专项整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建立食品安全奖励机制。2009年7月,我局制定了《成都市新
都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举报方法、举报范围和举报措施进行了明确,同时区政府划拨经费1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为公众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四是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今年,我局将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作为巩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的一项主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按照市食安办的要求,在实施6类食品市场准入后,将准入种类增加到 27类。目前我区食品单位建立了食品原辅料采购验收、登记制度,做到进货有登记、出货有记录,食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五是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针对我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多、小、散的特点,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我局加快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2009年,在原16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A级单位的基础上,规范14家企业成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A级单位,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
六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巡查制,全面推行《镇级食品安全监管告知书》和《食品安全协管员监管手册》,强化协管员监管力度,消除了基层监管盲点。
四、2010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在统筹城乡综合打造上下大功夫。一是加快医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探索建立医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力推动品牌战略,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服务于我区医药产业发展。
(二)认真贯彻执行《成都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工作,监督和指导辖区内零售药店配置和销售基本药物。二是进一步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加强对药
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格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配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行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探索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诚信制度。三是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严格落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加强药品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督促指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三)巩固、深化和提升我区农村药品“两网”工作,丰富“两网”内涵,拓展“两网”外延。一是认真贯彻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小维在成都市农村药品“两网”第一次联席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协助区政府建立我区“两网”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二是“两网”建设继续围绕保障农村药品供应、减少农民群众就医用药支出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巩固现有工作成果,防止工作滑坡。三是完善机制,严格执行责任制制度和责任制追究制度,不断提高“两网”运行质量。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监督责任协管员和义务协管员的工作培训和检查考核,确保对镇村医疗机构的监督覆盖面达100%,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四)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继续巩固和深化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为突破口,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突出食品安全防控重点,全面提升我区食品安全水平。
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一是强化各级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意识。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职能部门之间协作。三是继续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督促食品企业切实加强自律。
2、逐步实现产品及产品质量责任的可追溯。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完善产品的进货、出厂登记和索证、索票等制度,严防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食品进入市场。
3、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信用标准、信
息收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披露等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回访等监管制度,逐步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和监管档案,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4、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防范能力;及时报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所作的工作,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带动我区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协调开展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偷工减料、掺杂例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使用非食品用原料和发霉变质原料,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的活动。对无证生产、制假售假的食品企业,列入“黑名单”予以曝光,打造并维护好我区食品安全的良好形象。
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统筹城乡2009年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思路主送:区统筹办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12月14日印
6.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篇六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现在的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
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2.4 总结形势: 50年内,中国可持续性增长产业有:文化制造业,医疗卫生产业(人口老龄化),金融业(信用卡发放等),教育产业(不一定学历是重要的),房地产,信息产业等
由此可见,世人瞩目的统筹城乡这一宏伟工程,需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人,在规划.目标.战略步骤等方面因地制宜,用强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实施.3.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结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强力推进改革。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金额22.9亿元。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重庆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成都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这些做法无论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还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为开拓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给予了借鉴意义。4.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十八大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对于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路,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总的来说,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4.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4.1.1加
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区公路网络化程度。加快市区城乡大通道建设。4.1.2加快供水、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农村区域供水,配套完善供水管网和供水设施。4.1.3加快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农村燃气发展规划,统筹城乡燃气供应和管理。加大城区老旧燃气管网的改造力度,确保安全供气。加快推进农村燃气供应系统建设,扩展燃气管网,实施天然气加气站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4.1.4统筹城乡邮、电、互联网设施建设。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导入“新农村集中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供配电网络的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4.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市区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4.2.1建立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创业体系。以“同人、同城、同制度”为目标,制订市区统筹城乡就业规划,实现市区城乡劳动力统一就业和失业登记,并在政策上将就业援助范围扩大到市区所有就业困难群体和困难家庭。4.2.2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安置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成本,做到即征即保。
4.3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保证村民生活市民化。4.3.1统筹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4.3.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备、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4.3.3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4.4统筹城乡制度改革,推进市区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4.4.1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修编工作。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按照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城市、集镇及产业布局等各项用地,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空间。4.4.2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通过确权和土地登记,明确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界限,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及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主体,特别是要搞好集体经营性用地的认定和确权发证。4.4.3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和村庄重建。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全面规划、由点到面地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园房的综合整治,有计划地推进农地整治和村庄重建,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引导农民按照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
4.5统筹城乡金融改革,推进市区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4.5.1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恢复已经撤销的农业银行乡镇营业网点,农业银行机构网点覆盖市区所有乡镇。突出农发行对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中的主导作用。4.5.2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开发适合“三农”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农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业保险险种,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完善和推广小额信用贷款,4.5.3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凡不违反
法律规定、财产权益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
7.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篇七
理顺城乡治理关系,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必要的制度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迫切需要改变目前城乡合治和整体设市的体制模式为城乡分治和划块设市体制模式,以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必要的制度基础。
整体设市模式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设计的区域性行政管理模式,如韩国等一些国家也采取这样的模式。但是,在我国多年的实践中,这种设市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与其初衷相差甚远。首先,是城区的盲目扩张,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如大城市摊大饼式地空间扩张,中小城市的盲目扩容,以及小城镇的遍地开花等,使得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直接威胁到了粮食安全。事实上,城镇化一方面必然要占用一定的耕地,而且有时还是质量比较好的耕地(因为适宜做耕地的地块也一定比较适宜人类居住),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城镇化导致人口聚集也会有利于耕地的增加。但由于这一进一退在速度上不一致,在质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短期内还是会影响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当然,这里有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是城镇化重要些,还是粮食安全重要些,在两者都重要的基础上,就需要把握一个度了。其次,是城乡关系紧张,与城乡一体化目标相背。在城乡建设关系的处理中,由于整体设市,乡村建设受到明显的影响,城乡建设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城镇外延扩张中经常发生的征地拆迁纠纷更是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第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改进,建设质量难以提高。城镇发展绝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和空间的扩张,更重要的城镇质量的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美国纽约市100多年来,面积始终是那么大的面积(约8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也始终是那5个行政区划,城市建设不走外延扩张的模式,而是走内涵质量提高之路,最终成为人口不是世界最多,但质量却是最优的世界大都市。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城区面积大小并不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为避免以上问题,建议变整体设市模式为划块设市模式,这里的基本思路是继续放权,增加市场主体数量,进一步搞活地方经济和城乡建设。划块设市模式有利于城镇集约发展和耕地的保护,形成必要的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的博弈平台;有利于城乡各自独立平等地位的确定,促进城乡一体化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有利于城市在更大的范围扩大其辐射能力(解决县域合作太密切的问题);有利于城镇现代化建设;还有利于新城镇利用非耕地,如坡地等。相应地,对城镇的管理可采取中央、省级和县级三级直辖模式,将目前的郊区划归周边县乡(所谓县级市)管理。
建立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途径和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必要的动力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之一是建立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机制。这就需要在工业扩散过程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本现象、一些文献又称之为产业转移),建立一种确保城市工业以规范的产业园区形式向周边乡镇地区合理扩散机制。为此,特建议规范产业园区设置行为,改设综合开发区设置模式为专业或专门的产业(或工业)园区设置模式,以便简化产业园区设置程序,并鼓励城市工业在“退二进三”过程中有序地向周边乡镇扩散和转移(同时也要让产业园区起到聚集乡镇企业的作用)。
目前,我国现有的各类开发区,事实上是新城区扩张的一个重要形式,虽然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功能太多,既是工业区,又是商贸区、物流区、金融区,还有休闲娱乐区等,定位不清,与原有城市功能联系弱,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各类开发区独立的运行模式,造成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往往造成城市原有功能衰退,原有产业消亡。其次,开发区数量多,范围过大,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合理布局。各类开发区往往成为“区中区”,干扰了城市整体布局,造成区划上的混乱。如果开发区规模足够设置一个新城区,则应该走正常的设置程序。第三,开发区是城区盲目扩张的直接承担者,是城市建设诸多问题的焦点地区。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思路是回归到经典区域经济中关于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和工业带,也就是所谓工业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和实践上来(事实上就是相当于目前比较热门的作为产业集群的理论,在英国则是所谓只能在某些区域里发展工业的区域许可证制度)。具体建议就是,改设综合性的开发区模式为功能单一的产业(或工业)园区模式。产业(或工业)园区是功能十分明确的城市分工区域,具有功能明确、面积有限,节约土地,不干扰现有城镇系统,便于管理,是工业空间扩张的正确形态。产业(或工业)园区的设立还有利于对我国同样比较混乱的工业化进程给予必要的合理化调整和控制,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整合以前工业不合理布局的目的。一般而言,产业园区可分为综合性产业园区和专业性产业园区两种,它们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功能单一,不会与居民区、商贸区和文化娱乐区混在一起。
就发达国家避免工业化遍地开花的一般经验而言,大城市可设一个综合产业(或工业)园区,3~4个专业性产业园区,中小城市可设2~3个专业性产业园区,小城镇可设1~2个专业性产业园区,乡及乡以下则禁止设立产业园区。任何产业园区的面积都应该控制在1~2平方公里之内。这个方案加上综合经济区的划分可以替代主体功能区的作用。
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产业开发区、新城区和新城市应当严格加以区别,这些类型区的发展都有自身不同的规律,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当然,也不是说这些类型区就不能综合考虑,共同规划和建设,而是要遵循各自发展的要求,搞好合理的必要的区域分工,以实现区域合理的组合,避免不必要的混乱现象的出现。
重新启动正常的设市进程,完善城镇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群,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必要的空间框架
目前,我国城镇体系的空间框架基本拉开,初步形成了“663+20000(城市与建制镇)”的布局框架,大体上是符合“大分散、小集中”的城镇布局原则。但完善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也就是说,城镇以及整体城镇的集合还没有完全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数量太少,城市人口比重还比较低,农业的比重还不低,城市功能尚没有覆盖全国国土)。影响我国城镇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五”以来在实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情况下,我国正常的设市程序却中断了长达10多年之久(只允许设置建制镇,即发展小城镇),直到现在仍然处于冻结状态(中间市只允许松动改县级市为区)。因此,尽快重新开启和加速建制镇向城市转变步伐,就成为推动城镇体系和越来越热的城市群建设的关键管理政策和措施。
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未来我国城镇体系将形成如下总体格局:即城镇化率达70%以上,城镇人口达10.5亿人(按最新的中国人口高峰15亿人计算)。具体的城镇布局和城镇人口分布为,以现有31个省会城市和沿海大型港口城市(也就是统计年鉴中所列的35个城市)为基础,将这些城市都建设成城市人口达50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可容纳1.7亿城市人口;以现有300个地级市和地区行署镇为基础,将这些城市和建制镇都建设成城市人口达100万人左右的城市,可容纳3.0亿城市人口;以现有的2000多个县级市和县城为基础,将这些城市和建制镇都建设成城市人口达20万人左右的城市,可容纳4.0亿城市人口;剩下的建制镇城市人口要达到1万人左右,可以容纳1.8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形成一个“2000+18000(城市与建制镇)”的城镇体系。这样就能基本满足我国高度城镇化、集约城镇化的要求。
在这个完整的城镇体系中,城市群将起到核心作用。事实上,城市群是城镇体系的核心,是城镇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这样一定阶段就是工业化中后阶段,工业化中期讲规模经济,需要大量的空间合作和市场;工业化后期大众生活和工作交往的空间范围扩大且联系频繁)。“十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大中小和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已显示了城市群发展思想的雏形;“十一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提出了,在坚持大中小和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的基础上,将城市群的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分散,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空间格局,缓解大城市病的影响,同时又能够克服中小城市规模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
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城乡一体化关系。城市群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功能的空间覆盖范围,扩大城区与周边腹地的接触面,扩展城市辐射渠道,促进城乡交流和一体化。
城市群有利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化,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区域经济合作首先是区域城市之间的合作。城市群的建设将为区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合作不是区域经济合并。事实上,区域合作太分散了不行,太紧密了也不行,城市群是一个比较好的替代模式。
8.城乡统筹发展策划初探 篇八
关键词:城乡统筹 城乡策划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源、内涵和实质
1、城乡统筹的起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根据二元经济理论,城乡差距在经济发展中应逐步缩小,而在我国,城乡差距却逐步拉大,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民缺乏有效的合作组织。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基本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中国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家整体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一是要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二是要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三是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统筹发展。将终结长期以来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并迎来统筹城乡差距的新局面。
2、城乡统筹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一般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城乡建设策划统筹,统一策划城乡建设布局;城乡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统筹,实行城乡统一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城乡财税统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税赋,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用工制度和统一的劳动保障等;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实行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即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实行城乡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尽可能地消除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資源极其匮乏的局面;城乡管理(体制)统筹,统一的户籍制度。
3、实行统筹发展的实质
在城乡发展方面,要打破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策划建设、产业布局、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改变领导决策的城市偏向。以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目标,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策划,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城乡策划编制的探讨研究
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城乡策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城乡策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编制和实施城乡策划是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城乡策划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形态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要体现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要与相关领域的策划、政策相衔接和协调。编制工作要从注重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转向注重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城镇体系策划,重视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促进城镇群协调发展。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城镇化是城市繁荣带动农村的过程,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市郊区化并存的阶段。城镇化战略的过程有两个基本转折,一是人口、资本、经济密度、二三产业聚集能力中心的形成,在空间上出现不同等级的城市,城乡间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格局。二是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阶段,以降低二元结构系数、推进社会公平等为阶段特点。而中国目前城镇化战略的进程已到达第二个转折期,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城镇化进程的主流。
三、城乡统筹发展策划重点
城乡统筹发展策划应重点对城乡一体布局、形态进行深化、细化、量化,实现对郊区用地的指导和控制,并对各项用地、建设项目进行落位、落实,解决城乡的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1、明确目标与思路
为进行乡镇功能合理分工布局,空间要素重新组合,各乡镇应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结构。同时按此合理布局构建支撑体系,将各乡镇产业落位、落实,构建特色乡镇、村屯、产业基地等。明确郊区发展方向,为解决郊区的“三农”问题提供良好功能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交通网络便捷、产业特色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风貌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郊框架。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明确布局及结构
策划郊区整体空间发展尊重自然河流、水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生态廊道,建设交区村镇体系,完善各功能组团,优化郊区产业结构。
3、明确产业布局
策划应符合工业企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乡镇自身发展情况策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的乡镇工业小区。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在各乡镇的策划工业小区内,完善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乡镇企业的集聚规模效应。乡镇企业加强产业结构重组,大力发展与城市配套的加工生产企业、高科技企业和结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结构层次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产业结构体系。
4、道路交通体系策划
以高质量、高效率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客货运输需求为宗旨。构筑一个现代化发展相应的快速、低耗、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形成快速、便捷的四级道路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公路网布局。结合郊区乡镇发展与城区道路系统建设,形成城区-近郊乡镇-远郊乡镇的放射式主干道路以及各乡镇道路网络状联系的道路格局。
5、生态环境建设策划
立足大生态系统建设,建成区与郊区绿地统盘研究,形成城乡一体化生态绿地系统。哈尔滨市郊区绿地系统策划为“环状一楔形楔入一格网”组合布局模式。形成郊区绿化环拥城区、绿地多方向楔入城区、农田林网环抱城区的形态。
四、结语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推荐阅读: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0-20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07-13
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报告10-07
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11-10
县委书记谈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材料07-28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09-25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情况01-11
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08-22
城乡统筹有限责任公司09-08
2022年城乡统筹工作思路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