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2024-10-24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15篇)

1.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一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策略改革探索

[摘 要]国际商务函电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产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国际商务函电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制订学习计划;有机结合重复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教学法;建立完整交易情景,重视体现理论结合实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布置项目学习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策略;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17-0018-02

[作者简介]胡海瑛(1968―),女,浙江舟山人,本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当前,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开设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尤其是高职院校,该课程更是其涉外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但是,当前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策略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没能制定好学生学习计划;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与实训的有机结合;在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布置项目学习任务时有失科学性等。高职院校急需找寻有效的改革途径解决这些问题,以切实提高国际商务函电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制订学习计划

贸易的工具之一就是语言的形式,如果工具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工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损害公司利益。[1]当下,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尝试着改革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内容,但只重视线性研究理论知识,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模块,依旧没能跟实际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基于此,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师应持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自身的实践经历为积聚科学整合、重组国际商务函电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讲解还盘的内容时,教师可在杂志、报纸、网络等资源上找寻实际案例,促使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函电内容的一些常用表达方式,包括陈述不接受的理由、重新提出发盘等。这样一来,教师运用企业真实发生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能加强学生对国际商务函电课程专业性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机结合重复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教学法

国际商务函电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其专业术语,因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节有侧重点、有意识地重复,以带动学生有意识地重复专业术语,以增强学生记忆。如启头句:We enclose…(我方附上……),当学生在理解该专业术语时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多次重复,一边学一边记,然后教师每一节课之前都向学生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复学习和记忆,就能在做练习或讲解该案例的过程中遇到该专业术语时重复提问,让学生能长久记忆专业术语,收获长期记忆效果。当然,对于国际商务函电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还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外贸实证中的买方、卖方、承运人、保险人、承兑行等各种不同的角色,并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商务信息,先让学生进行角色对话,然后再写作商业信函,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贸人员奠定坚实基础。重复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可在同一课堂上结合使用,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重复记忆,也可通过重复记忆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很有帮助。[2]

三、建立完整交易情景,重视体现理论结合实训

良好的实训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欲望的源泉,教师可在教学中结合真实的案例,把完整的交易情景搬到课堂,为学生呈现工作化的函电交流情景。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工作化情景合理安排课时,采用一对一理论结合实训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结合商务谈判实验室、国际贸易操作模拟实训室等完成教学。如针对跟公司有过初步接洽但并没有下单的客户,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到商务谈判实验室模拟谈判,充分应用已经学习过的外贸英语知识,磋商交易条件,提高学生的外贸函电口语能力。其次,可在国际贸易操作模拟实验室里开展教学:要求学生两两组合,在国际贸易的操作软件上注册各自代表公司的相关信息,并标明公司的经营范围、概况等,标明产品名称、种类,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进出口商,跟贸易伙伴交易,完成从建立业务关系到索赔、理赔等的实训环节,教师仔细评阅学生在工作化实训过程中的来往信函,并给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引导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工学结合,教师将口头表述跟写作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交易情景中体验工作化教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在与客户沟通环节应当拥有的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布置项目学习任务

在网络时代,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通过科学设置项目任务,促使学生自己搜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项目学习任务。[3]如在讲解运输环节的知识时,除了学习常规的运输术语、句型等,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学习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部分租船订舱、报关商检、放单等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福步外贸论坛、外贸精英网等部分知名的外贸网站地址,让学生先到论坛“潜水”,熟悉相关的外贸运输知识,然后依据自身的“潜水”学习心得制作PPT,在课堂中跟其他学生分享,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当然,教师一开始应设置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浏览论坛信息。如教师可运用进口商的身份发一封电子邮件给学生,提一些运输途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复邮件,促使学生的浏览过程具备针对性。教师也可利用网络交易平台,促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函电中的外贸开发信的内容之后,能选择自己了解的资源,也可充分利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资源,尝试自己在网上开发客户,收到客户回复的邮件就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

参考文献:

[1] 杨小宁.支架式教学法在商务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3):62-63.[2] 孙宝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2(9):29-30.[3] 刘卓瑛,李云鹤.高职外贸函电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3(5):37-39.

2.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二

一、转变教育思想,整合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而非学术型具有高等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好医学的其它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确定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实现“两个转变”。树立“两种思想”,即必须转变学科系统性的教育观念,树立知识综合性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传统的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注重化学学科的系统性.注重对化学知识的传授。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职业教育的特点(实用性、技能性等)决定其教育的内容要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其内容是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定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发和编写出反映现代科技成就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化学教材。

(一)理论内容的改革,精选教材是关键

现行高职基础化学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其内容的选择既要包含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考虑学生的基础,应简化结构理论和删去深奥的化学反应机理,增加食品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等,同时也要考虑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生理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理论性强的内容尽量化繁为简,降低难度。在教学中对一些跟医学联系不大的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学时数,笔者采取的方法是:1、少讲;2、不讲;3、引导学生自学。

(二)实验改革,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学实验改革,不能就实验谈实验,而应当将其置于整个化学甚至理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加以思考。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更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与认知规律,应打破旧的实验教学体系附属于理论课所形成的细而全的小系统,按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合实验教学。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1、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使实验课学时数占理论学时数的1/2。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做实验。3、把一些旧且重复的实验进行整合,如:删去食盐的提纯、把醛和葡萄糖的银镜反应融入同一个实验。4、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如:把验证葡萄糖、苯酚、卤素等物质的性质实验改为用实验的方法来鉴别物质的存在。

二、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递,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是主体。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精讲,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为化学教学服务

五年制高职生数理化基础差,空间思维能力欠缺,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五年制高职生一般化学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差、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等问题,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既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又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需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这部分内容,如果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只会造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一知半解,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采用直观教学法展示模型、观看幻灯片、教学影片等,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的印象是极深刻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盐类水解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通过设疑: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则显中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并辅以自学、练习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提高教师的医学知识修养

高等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传统的医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将化学教学贯穿于医学教学体系中去,影响了他们讲授基础化学时联系医学的深度和广度,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而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有着学习医学知识的便利条件,所以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师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

(一)提高科研水平,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深入的医学化学研究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体现化学与医学紧密联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容。

3.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优化实验内容

传统的化学实验内容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多数实验只重视学生的认知性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留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较小,故将部分使用内容进行改进。如有机化学实验删除了一些有毒物质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与生活比较贴近的应用性实验;如阿司匹林的制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

构建新的实验内容体系,如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分别开设了基础、应用和提高层次的实验内容。基础实验,如电子天平的称量练习、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容量操作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实验,如混合碱的含量分析、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枸橼酸钠的含量测定、水的硬度测定、食醋总酸量的测定等,通过应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实验主要是设计类实验,如福尔马林中甲醛含量的测定,通过此类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上课时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将实验内容全部写在黑板上,学生照方抓药,机械完成实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不注重问题的提出,不注重结果的分析。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的基本操作始终有学生不能规范操作,实验报告也是照搬课本。

随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不断应用,高职化学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为了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形象的认识和感知,教师可以将一些实验内容提前拍摄成视频或图片展示给学生;还有一些不方便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可以制作成动画提供给学生学习。部分使用教师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示范所用的规范操作,有时讲解时间太长,学生焦躁不安,导致实验课流于形式。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媒体将视频上传,在课堂上进一步进行强调,在学生练习时,将操作视频重复播放,便于学生及时查看,纠正自己的错误或不规范操作,对于部分不能在课堂上完全消化的学生,还可供课后进一步查看学习。

让学生参与批改实验报告,平行班级互相批改,在批改之前教师讲清批改的要点和相应的标准,教师对学生批改后的实验报告进行复查。在批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会重复出现,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后在自己写实验报告时会特别注意。分析化学中的有效数字一直是学生实验报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批改时学生要审核报告中每个有效数字的记录及结果的计算,经历这些过程后,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较好,在后面的报告中出错少。另外,部分学生实验报告书写非常认真,条理清晰,过程完整,结果准确,对于批改的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方式过多地注重结果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同时增加过程评价的比例,由原来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各占50%,更改为过程评价占60%,结果评价占40%。

实验预习是高质量完成实验的前提,教师应在课前分发学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规范化预习,并督促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思考题;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同时解答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参与部分体现在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操作过程主要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程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数据记录部分能够体现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记录的及时性等。报告总结多设置开放性题目,区别于传统的实验报告,充分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台面整理也是实验考核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验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結果评价部分主要由期末考核成绩形成,期末考试分别选取一个基础性实验和一个设计性实验,验证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改变了以往应付、机械操作的实验态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个一定的提高,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4.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四

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强调了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人类重视的信息、材料、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都离不开化学。作为当代化学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外,还必须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熟练应用现代测试仪器与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独立的课程,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学科所需要的基本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在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物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如何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新世纪高素质、刨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基本上反映不出学科的发展现状;验证性实验多,研究性实验少,综合性实验更少,甚至没有;各分支学科实验各自为政,导致实验内容简单、重复;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缺少统一科学的协调管理和评估;实验课堂上只重视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和基本操作细节等。由于实验课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下降,重视程度降低,主动性差,进入实验室就是照方抓药,应付实验。有的学生甚至连照方抓药都不愿去做,干脆抄抄实验报告完事。这些现象势必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量相关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差、综合应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差,特别表现在研究生复试时因实验能力差而不被录取的每年都有。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l世纪,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于2002年底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课题申报了学校教改项目,已取得立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单纯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为:由实验理论课(包括实验基础理论与技术和新技术新方法两部分、基础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三部分组成。

一、二部分安排在三年级,第三部分尝试了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考研结束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的积极性最高,效果最好,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验课的训练,从选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仪器安装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做毕业论文也大有益处。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符合2l世纪发展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教改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验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前了解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及技术,也是为了弥补学生因仪器设备原理不懂所造成的知识面窄的问题。因此实验理论课的内容一方面是常用实验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另一方面是化学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原理介绍。基础实验课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1999最新公布的“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我们仪器设备的现状进行安排,内容力求新颖,不重复,并且有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意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要多采用先进的微机系统,增加计算机模拟实验,使实验基础课的内容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兰州大学等校协商,合作修订现有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使新的实验教材符合21世纪教育教学的要求。综合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验锻炼,在内容方面,结合院里仪器设备的现状以及一些教师的科研课题,专门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多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应用,如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测定等。这部分内容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编排,通过综合实验课,真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和先进的实验技术,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理论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实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的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弥补仪器不足的问题。在基础实验教学中,由原来教师准备好实验,学生单纯的做实验,改为让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仪器的配套选择、安装词试、药品的领取、溶液的配制以及实验室的整理等方面,尽可能全方位的参与,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机会。在综合实验课阶段,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教师仅为学生做好后勤工作,起主导作用。4 实验设备的改革

首先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在学校教学体制和设备建设总体规划下,结合我们的实际需要,购买部分新仪器,同时还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对实验技术进行改进,还创造条件自制小型简便适用的仪器。比如建立无汞实验室;自制恒温样品管使动力学实验全部达到恒温要求;将微机接等现代技术用于“溶解热测定”等实验中,使学生接受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的训练。5 实验教学管理的改革

管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管理改为由计算机管理,不但使管理能力增强,而且实现管理自动化。管理内容包括对人、物以及信息的管理,即对学生的实验安排和实验成绩,对仪器和药品,对整个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结果、试题库等信息实施全面管理。

5.探索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五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领导21世纪推行的一项新式大国崛起计划,依托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发展符合中亚五国经济区的新型贸易模式,通过高铁线路将亚洲与欧洲各国链接在一起,寻找符合各国经济现状的合作方式。而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经之路和核心区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新疆本地区基础建设、企业发展、接壤国的合作、教育医疗的提升等方面,都带来了历史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新疆工业欠发展地区,化学及化工行业水平较东部地区发展缓慢,这和当地的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化学及化工行业水平,有利于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发展。在化学专业中,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就是无机化学,也是大一新生进人高校首先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后续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而化学课程不仅仅是在教室学习理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一新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无机化学实验从一开始就作为独立于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根据作者讲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经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无机化学课程本身及西部人才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绿色化学以及科学理念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西部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地理原因,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现有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学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缺乏对实验问题的思考能力。

2、缺乏绿色化学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意识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没有好的生存环境就不会用好的发展,所以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微型实验意识和环保意识。

3、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合作和团队意识,无机化学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4、实验考核模式单一,现有的评价模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体现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注重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我院将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作为无机化学实验教材,根据我院培养人才的要求[131,选择了其中部分实验作为教学内容。良好的实验内容是教学实施的基础,因此根据培养学生的.要求,不断对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合并、更新、拓展和丰富。根据课程安排,在一个实验完成以后,要对下一个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任课老师要在下课前做以下工作:(1)对下一次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2)根据下节实验内容,提出三到五个相关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并做成书面答案。根据教师的要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预习实验的习惯,增强实验兴趣,理解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加深绿色化学意识

作为21世纪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更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尤其是作为一名西部高校化学专业的大学生,中国西部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快速崛起,一定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做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疆乃至西部的发展特色道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工作的贡献,所以要从大一学生开始,在无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加深绿色化学理念。要做到:

(1)增加微型实验仪器,减少药品使用,注意药品回收及循环利用;

(2)尽量降低药品浓度,提高实验效果,通过辅助仪器便于学生观察现象;

(3)无机化学实验整体改革,注意实验间的联系,循环利用药品及溶剂;

(4)注意溶剂可以用蒸馏方法回收,在不同实验中反复使用;

(5)新疆是缺水地区,化学学生要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实验中增强团队意识及科研思想引导

无机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科学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更需要个体间的协作,尤其是解决一个集中的科学问题,更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大学第一门实验课程,在分组期间要有意识的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人不同的工作岗位,如公务员、企业、化工厂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选择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首门实验课程,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完善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五、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空间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教材上已经详细罗列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自由空间受到限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对现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更能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利用所学知识查文献、书本及资料,设计一个完整实验方案,为以后进人科研岗位提供可能。除了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也要保障基础实验的比例,按照我院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经验来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5:3:2,为最佳比例。

六、改革实验成绩考核

无机化学实验相比理论无机化学课程受重视程度低,这也是在各大高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所以相较于理论课程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我院经验,将无机化学实验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上课考勤、实验预习、具体操作、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内容组成,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设计性实验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二十,根据学生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等给学生以合适的分数。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根据实验安排可以将笔试放在中期考核,期末仅仅进行实验操作考试。最后的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含有中期考核成绩)=3:3:4。该比例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总结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对西部尤其新疆地区的经济、教育、旅游、文化等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疆的地方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该机遇,为新疆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符合地区发展的化学专业创新性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作为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实验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创新意识、科研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尊奇,刘洋

6.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六

摘要:介绍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方面,阐述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于食品加工、检测技术的基础课程,对于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食品加工、食品检测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系列基础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掌握食品生化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系统地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相关仪器的操作技能;将生物化学和食品科学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1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在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掌握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术。通过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新型仪器的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修正实验方案的能力,应用知识点并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素质高低的评判标准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否增强,这就是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2合理设置实验项目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涉及内容广泛,但由于课时有限,笔者只选择有代表性、实用性较强的验证性实验,如多糖提取及应用、蛋白质的纯化、酶的性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焦糖化及美拉德反应的应用等项目。经过阶段性的实验教学,为进一步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笔者重新整合了实验内容,提高了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设了“微生物酶的分离纯化及检测技术”和“天然活性物质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综合性实验;结合蛋白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置了“酶对蛋白质水解作用”研究性开放实验。综合性实验涵盖了柱层析技术、凝胶电泳技术、液相色谱检测技术、蛋白质检测、酶活力检测、糖含量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以及各种相关实验数据的处理运算训练。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渐进深化,使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更加充实和具有实用性。

3理论知识与学科应用研究课题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学科应用研究课题的融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涵盖了两方面的意义:(1)以理论指导实践,设计实验项目,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通过实践验证知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1]。学生围绕实验内容,带着问题从课本、参考文献以及网络中了解学科领域及相关行业科技发展信息,提高学生科学设计与评价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求知欲增强和自学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科研经验及实验技能的关键点,形成师生互动的场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如“天然活性物质黄酮的提取”“果胶的提取及凝胶特性”“果蔬加工酶促褐变的抑制”“酶对蛋白质水解作用”“油脂的乳化”等就是结合科研课题构建的实验内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其过程贯穿着样品提取、纯化、定量分析及应用研究等环节,系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4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4.1多媒体教学

制作和引进了多媒体演示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用图像和动画生动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该课程含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课程知识不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给实验教学带来不便[2]。因此,笔者制作了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多媒体视频课件,内容包括关键基础理论提要,实验仪器设备操作演示,实验数据处理、图谱分析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单元操作的实验过程,了解不同型号、类型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其锻炼动手能力,达到形象、生动展示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

4.2加强师生互动

实验前要求学生围绕实验项目,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内容,做好预习,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或演示实验的一些关键操作,指出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实验过程以学生动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以组为单位完成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履行各自职责,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实验结束时,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解答,针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在实验课上进行总结、启发和点评。

4.3成立开放实验室

成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在开放实验室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可以是自己设计的实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准备及实施,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问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能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5结语

新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革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力培养涉及多方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目标,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实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3]。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发挥其作用,教师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总结各阶段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并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华,宁正祥,袁尔东,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39(32):20266-20267.

[2]刘志贞,赵建滨,张悦红.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9(2):176-178.

7.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七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学校, 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分析化学的设置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于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分析化学以其宽泛的实用性也几乎渗透到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中,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医药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工具性课程[5]。但是当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有待创新。

1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总结出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置陈旧,不甚合理,教学方法老化等两大方面。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型分析人才的培养,要实现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对当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分析与了解。

1.1教学内容设置不甚合理

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工作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首先, 从分析化学自身的教学内容来看。分析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基于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相关课程内容,因此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本身即存在一些重复。如无机化学与溶液平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化学课程内容都存在重复,其中尤以滴定分析法为主。详细了解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四大滴定法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并且分别在每一部分详细研究了滴定反应平衡理论,这也是无机化学中的溶液平衡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之一。而就四大滴定法本身而言,每个部分的理论基础、操作原理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分别讲解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重复率,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较为不利的。

其次,有些高职院校应对上述问题的方法略显草率,课程设计者考虑到分析化学中滴定分析法所占据的篇幅过多,且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而盲目选择减少甚至直接取消分析化学中定性分析的相关课程内容,也造成学生日后的化学分析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了诸多障碍。定性分析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离子性质,也是应用技能型分析人才所必须熟练掌握的化学基础实验研究方法。受限于师资力量及仪器设备的限制,当前某些高职院校对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多为教学内容重心的调整,而对分析化学的仪器分析部分依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课时设置不足、实验仪器老旧、无机分析内容过多等问题,这也极大得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另外,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相关生活常识及环境知识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但是当前高职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环境渗透内容极少,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6]。当前整个社会对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职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来说,也显得尤为必要。从整个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学化学课程早已开始化学教学内容的环境内容渗透,许多生活常识与环境内容出现在某些理论知识的延伸教育阶段,对于教学效果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编排而言,应用性极强的分析化学课程内容仍然多为理论知识与程式化或者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传授,环境渗透的教学内容改革工作尚未展开,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1.2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教学内容设置不甚合理,也包括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模式陈旧,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巩固基础知识、掌握理论方法方面作用明显,但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却极为有限,分析化学的实用性得不到体现。另外,此类课堂教学方法多以大班教授为主,老师往往只能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教学模式程式化,不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综合而言,高职院校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某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性地增加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时间,但是理论教学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的问题除了体现在实践教学较少、教学模式单一之外,也表现在教学管理方法落后,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的结合方面不甚紧密,使得本来就较为缺乏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2加快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已是迫在眉睫。要加快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

2.1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要加快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加快教学内容改革。应在详细了解分析化学与其它课程科目重复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社会对分析化学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针对分析化学教学内容重复率较高的问题,教师应适当删减教学内容,在保留重点内容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内容,使得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分析化学中关于定性分析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尝试性地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分析相关内容,从而缩短学生的学习和以后工作之间的距离。另外,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实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教师应引入医药、化工、材料、环境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交叉补充,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更多延伸性的实践应用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化学教师应不断加快实验内容改革,引入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环境问题的相关实验内容,在定量分析教学中可引入水质分析与评价的内容,测定食品中醛、酯、酮的含量; 通过络合滴定法来测定水的硬度等离子;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来进行饮用水、 地下水、地上水、工业废水以及城市污水等水质的污染监控分析,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手段, 包括教师的教授法及学生的学习法两大方面,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 一是教师教授法的创新,具体的教学中应引入启发性教学,教师不能单纯的通过灌输知识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应该采用启发法、探讨法来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如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组织实验技能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标; 另外,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成熟的今天,教师更应该积极推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表现形式来提高理论知识的直观感,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基础知识及书本内容教授欠缺、容易遗漏重点内容等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的比重。二是学生学习法的创新,教师在学习法的创新中主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可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科学、 高效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而在实验技能的提高中注意自身实践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验室也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技能型化学分析人才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应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以社会对分析化学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培养目标,加快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以科学的教学指导方针为导向推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实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分析化学应在充分了解分析化学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合理安排理论课及实验课比重,教学活动应由教师教授为重心逐渐向学生学习为重心转变。另外,在考试考核模式的创新中,应逐步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及考试方法,实现教考分离,在此基础上设置课堂基础知识及延伸技能考试两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期末考核中,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课堂小组讨论成绩及实验课实验情况都纳入综合评定体系,真正实现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及各种非专业能力的综合应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而分析化学又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及社会实用性的分析专业课程。当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中还存在教学内容设置不甚合理、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等问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加快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真正为社会提供新型的实用技能型的分析化学人才。

摘要:阐述了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概况,分析了当前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认为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改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项东升.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16):175-176.

[2]张进,赵小青,王超英,等.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与实践[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47-49.

[3]徐铮,周雪.“分析化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92-93.

[4]张敬华,张宏.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0):170-171.

[5]陈玉梅.浅谈高职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5):48-49.

8.高职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八

关键词:高职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90-02

所谓高职化学意指高等职业院校中化工、食品加工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依据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有关要求,规定学生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等,同时为其后续的相应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培养与锻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

由于常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师在教学当中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教学的恶性循环,使得教学效果日益下降。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后续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顺利开展,其弊端积聚了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化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状况

1.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侧重于讲解基础知识及理论、基本技能,注重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原理,此外,教材中介绍了科学的最新发展状况。高职院校的教材几乎都是高职高专规划类教材,其根本目标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以便于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教师在寒暑假期中要深入研究这些教材,理清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并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教师在熟悉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开展讲授时,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及其针对性。

2.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教育的招生也出现了较大的难题。因为高职院校宽松的招生条件会引入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基础知识薄弱或是厌学的学生占有不少比例,更加大了教学难度。因此,化学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根据问题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

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需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并唤起厌学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借助一些化学实验、实践操作来引起学生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同时,课下时教师要勤于和厌学或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开导,加强关注度,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每次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以新型知识引发学生兴趣,更要以已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脑中形成系统性的化学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要努力创建多种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可以主动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展开论述,从而表达出与其自身水平相适宜的知识。

2.重视实验课。化学教师要将实验课独立开设,摆脱过去作为理论课附属物的情况,同时要改变实验课的性质,即从验证性的教学模式向设计性与研究性的综合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在实验中,需要淘汰与现代化学研究或是生产实践脱离的章节,补充更多与当代科学发展有关的内容,或是一些由科研成果转化过来的简单实验,提升实验内容及其方法的先进性与设计性,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综合性实验课中学习成长。

三、改革考核方法,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对于教师与学生具有强力的导向作用,倘若单纯采用笔试进行教学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对于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只有实行多元化的全面客观评价,将实验课脱离于理论课分开考核,化学教学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1.考核理论教学需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即平时占20%,主要以课堂提问或活动的参与状况、课程论文与课余作业为主;期中考试实行开卷制,占比30%,主要是检测学生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助于化学教师今后有针对性地讲授知识;期末考试占比50%,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此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复习,实现有效吸收。上述分配的考核比例,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压力均匀化,改变了期末考试压力过大的问题。

2.考核实验教学可以把重心置于平时学习之中,侧重于考核技能。平时考核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即包括实验的预习、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技能、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等,平时成绩占比50%,期末考试占比50%,这50%中包含20%的理论考核、20%的技能考核、10%的综合实验考核。理论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状况,技能考核实行随机抽题进行现场即时操作,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综合实验考核可以检测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事先发布题目,让学生借鉴有关资料进行设计实验。教师审查批准后展开实践操作考核,最后提交此次实验的论文或报告。上述考核手段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总之,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不仅要保持自己的教学积极性,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下去,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方法下开展学习。切勿以讲述人的角色开展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曾经长期面对讲述人,才形成了厌学或是基础能力不足的状况,必须杜绝这一现象,遵循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相信高职化学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谭锡军.对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2005,(18).

[2]钟国清.高职高专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及教材的现状与建设[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9).

[3]曾仁权.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

[4]汤晓君.化工类高职基础化学课教学的改革[J].高职理科学刊,2005,(4).

[5]朱理鸿.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9.高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论文 篇九

[摘要]为了适应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途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基础。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

一、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标准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纵横向比较的基本依据。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体系应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建立健全:(1)建立国标,按照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制定实施高职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建立行标,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3)建立校标,每所高职院校根据国标、行标和学校实际,制定实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职专业新目录和设置新规定的颁布实施,是高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大契机。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需求,更加注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强、而在特,做到人有我强、人有我特。

三、加强高职专业内涵建设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改到深处是教育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专业。高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的“高校教学工程”中,专门部署1500个专业点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四卓越”计划,即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搭建相应平台,大胆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强化实践教学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实践育人的极端重要性。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加强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基本条件建设,多让学生去动手、去练习、去锻炼、去参与。应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全面覆盖,力争让每一名高校生都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六、加强高校自我评估

评估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应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教学质量实行常态化监控。应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广泛接受学生、家长、社会、政府以及专业机构的监督和点评。

七、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应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平台,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之,高职院校的质量提升,从根本上说是主要社会功能的质量提升,关键是学校各项中心工作水平的提升,前提是校内管理、服务及各项基础性保障条件的质量提升,以上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培养学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0.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篇十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训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培养一批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笔者从“课赛融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具体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赛融合;改革;问题与措施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都是从事酒店相关工作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其技能包括了解相关酒店管理体系、基本掌握酒店服务功能以及可以就职于酒店前台餐饮等岗位,与此同时,其要求工作人员的可提升空间大,创新能力储备充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毕业生在个人素养超人的同时职业技能也要异于常人。当下,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就是对在校生进行技能竞赛,因此,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竞赛的形式来促进学习,这会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显著的教学成果打下基础。

一、技能竞赛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1.技能竞赛同平时的课程不相容。首先是在时间上不相容。在技能竞赛方面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而平时的课程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二者不相容。其次是在授课内容上不相容。教育教学中要求的课程内容同技能竞赛中的部分内容不尽相同,这就无法真正落实二者相联系的目标方案,换而言之,无法把技能竞赛中所学到的运用到平时的训练中,失去其教学的根本目的。

2.激励体系不够完善。从事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老师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肩负着选拔人才、训练学员、准备比赛等冗杂的任务,这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汗水。但是相关老师在校还兼具其他的工作,例如科研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完善的激励体系就会使老师失去教学积极性,从而阻碍竞赛成绩。

3.教师职业技能偏低。指导职业技能大赛的老师通常来说必须是双师型的:一方面,拥有雄厚的基本技能知识,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过硬,同时工作经验丰富。然而,职业学院当下却普遍存在教师职业技能偏低的状况。同时,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却又兼具着学校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的.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工作经验方面明显不足,但学校又有严厉的考绩制度,这就会压抑年轻老师的热情,从而畏手畏脚,不利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进行。

4.学生关注度不高。学生对于技能竞赛的关注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准备一场竞赛的过程是辛苦、漫长的,而学生娇生惯养,无法承受这一过程,中途退出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学生无法明确技能竞赛的意义,从而无法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二、促进“课赛融合”改革的方法

1.细化“课赛融合”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就在于课程的设计。细化“课赛融合”课程设计,在具体分类的基础上逐一分析优化,从而创设完善的课程设计。以大赛技能为核心,综合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以及实际课程的操作来具体运行。

2.“课赛融合”的授课模式。把课程标准同职业标准相链接,把授课内容同竞赛内容相照应。高职课程标准已然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参照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中心内容是专业技能训练课,同时,这也将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比方说,在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一酒店管理专业课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按照竞赛内容编排课程,做到“学做一体”。在讲课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共享平台,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到技能竞赛培训中去,从而达到“课赛融合”的改革效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赛点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逐步推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美的解决赛点问题。

3.进行多种多样的课程竞赛,创设技能竞赛分组模式。综合教师进行授课的过程来看,可以在整体授课时进行多种多样的课程竞赛。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的竞赛必须是与课程有关的,同时具有普及性,以便能让所有同学都机会均等的参加技能训练。教学中可以利用餐巾纸、托盘等工具进行竞赛,从而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提高其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多种多样的课程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也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竞赛环境,促进其在竞争中不断进步,各项能力也有显著提高。创设技能竞赛分组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水平相结合,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竞赛内容研究,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省市赛优秀的选手资源打下基础。

4.设置新的考核标准。首先,课程考试同技能竞赛相联系。日常成绩测验的知识点应与竞赛知识点贴合。学生可以通过在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校申请相应的平时成绩,用学分奖励的方法对其进行激励。其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考核上,比方说实施项目考核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阶段性、有序组织性的考核标准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与创新水平。

作者:李颖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春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赛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旅游纵览(下半月),(01).

11.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有机化学 课程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53-01

《有机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一系列主干课。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基本都是国外引进,而当今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要求服从岗位需求来设计教学。为了能让学生将来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双语教学的引入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该文着重探讨本院实施双语教学以来的教学效果和反思,以利于双语教学更好地开展,让我们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1 調查

近年来有机化合物的开发进展迅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着产品库,每种新发现的化合物基本都采用英文名称命名,而我国处于制药产业链的低端,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新的化合物没有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所以很多企业为了保证有机化合物名称的准确性,多采用英文名称和CAS No.,产品的品名也基本都采用英文标识,这就要求药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对其工作对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名称要有一定的英文辨识能力。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行业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双语教学引入《有机化学》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药物开发的先进成果基本都来自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现有的开发技术和工艺与之差距很大,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深入时需要多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只有英文或德文版本,开展双语教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尽早学会阅读英文文献[2],吸收先进经验。

2 现状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对本科层次低一些,主要偏重于传授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我院2012级药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高职学生中推行双语教学离预期的教学目的尚有很大差距。

2.1 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入学时层次偏低,英语基础较差[3],之前接受的都是中文教学,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口语习惯上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双语教学。比如在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这一章节,部分引入英文介绍,学生一开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持续时间不长,尤其是要求对有机化学专有名词进行记忆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很困难,完全记不住,同时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2.2 教材

从选用的教材方面看,无法满足双语教学需要。我院采用的是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教材,整本教材中几乎没有出现有机化学专有名词,实验内容当中也没有基本的英文介绍,双语教学内容和教材无法匹配,使得学生仍然习惯于用中文的方式学习和记忆,无法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2.3 教师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看,部分高职院校化学学科教师目前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笔者曾经在企业从事过有机中间体的开发,主要对象都是国外的研发机构和企业,阅读文献时仅采用英文文献,应用专业英语的时候较多,且公共英语基础尚可,因此在探索双语教学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据其他授课教师表示,自身的英语水平仅能满足考试需要,口语不能过关,若要应用于教学,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也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条件。

3 结语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首先,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教师是组织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能与之对应的师资队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对教师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其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国内使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基本上源自国外,但内容陈旧、呆板,知识体系有待更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应选择或组织精炼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有机化学》课程理论性强,但枯燥乏味,英文原版教材能从实践入手,通过建立有机分子模型来解释理论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能提高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最后,注重学生的专业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药学专业学制短,课时有限,通常没有专门开设此类课程,可以考虑从公共外语课时中划出一半时间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为巩固教学效果,在作业和考试题中,可采用英文命题的方式(在本科院校已实现),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其他课程中提高英文词汇使用频率,强化学生的记忆,循序渐进,使得学生能逐步适应双语教学。

香港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化学课程目前已能实现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内地院校无法比拟的,笔者致力于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推广,期待借以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将双语教学付诸实际,形成长效机制仍是各院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小春,徐清,高文霞.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

[2]杨静,孙德梅,武雪芬.药学院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思索与初步实践[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4):66-67.

12.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十二

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是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然而, 医用化学内容繁杂且陈旧、反应机理难懂、新知识猛增、学时压缩, 教师讲课时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泥潭”, 也就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2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一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 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 都存在自身的特点: (1) 存在自卑心理:当前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的程度以及将来的就业定位都较低。另外, 不理想的升学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 (2) 适应能力差, 学习能力不足。中学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到了高职院校这个新环境后, 一时感到很茫然, 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不能适应高职学校的生活。

2.2 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不匹配

医用化学的教学时数已由过去的72学时变成现在的44学时, 而教学内容没有减少,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教师只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法, 教学效果不理想。

2.3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层次落差大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类型复杂, 文化水平层次落差大。有部分生源是学文科的学生, 他们在高中学习时, 化学课程设置为综合考试内容, 一些学生没有重视化学的学习;另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高、技校 (对口生) , 其化学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2.4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合理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胜任医疗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教学方法应重应用、重能力、重习惯的培养。但目前教师理论教学刻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很差。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安排什么学生就做什么, 教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 就像照着菜谱做菜, 部分学生只知道照着实验指导书一个又一个步骤地往下做[1]。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不能进行科学的思维, 没有了发现新现象、新方法的快乐, 感受不到化学的魅力。

3 对改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探讨

3.1 教师要加强学习, 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除了要具备“传道”的道德素质和“解惑”的专业知识外, 更应具备“授业”所需的高超专业技能。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 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3.2 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1 利用化学知识在临床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化学知识在临床及生活中使用的实例, 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如在讲授溶液的渗透压和渗透浓度时, 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饭菜太咸, 饭后人会感觉口渴;为什么病人在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时, 可以向病人输入2.78 mol/L的葡萄糖高渗溶液而不用其他液体替代[2]。将医用化学和医学、生活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2.2 利用医学突发事件, 从反面事例激发学习兴趣[3]近年来, 中毒事件、医疗事故不时发生, 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将这些事件, 特别是身边发生的事件渗透到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如学习蛋白质时, 介绍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内容;学习生物碱时, 介绍毒品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明确很多毒品也是药品, 从深层次理解“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的含义;课堂上强调学习态度时介绍“商洛一妇幼保健院因医生、护士的失职而造成母子双亡事件”以及“高压氧舱爆炸燃烧致病人死亡的事件”,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3 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医用化学课程新体系

一方面, 在目标制订上要实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并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体现理论知识“够用”, 又要将课程内容和岗位要求结合起来, 使今日的学生能获得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素质[4]。另一方面, 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 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陈常兴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化学》, 教材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大部分, 依据上述原则及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将教材进行严格分析, 突出与医学的联系。例如对于缓冲溶液, 可重点讲授缓冲溶液的组成、类型、作用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而根据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式进行的有关缓冲溶液配制、计算的内容可删除, 对配位化合物中的螯合物及螯合滴定内容可删除, 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电子效应等内容也可删除。有选择地对与医学相关的一些化合物或代表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针对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坚持精讲、少讲、讲练结合的方法。如讲到醇类化合物时, 由于它是烃衍生物的第一部分内容, 其命名就要详细讲, 醛、酮、羧酸等的命名就可以略讲。教学内容中和临床衔接紧密的化合物, 如胆固醇、反式脂肪酸、乙酰胆碱等经典化合物也应详讲, 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与临床应用直接相关[5], 从而使学习变得容易而有趣。

3.4 与时俱进,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地强调医用化学的系统性, 课堂上照本宣科, 课后学生死记硬背,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充分依据高职的特点组织教学, 采用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教学法的使用也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内容、教师自己的实际, 创造性地选择教法, 决不能生搬硬套。如在讲旋光异构时, 很多教师按课本顺序, 先介绍偏振光, 再介绍旋光仪, 最后介绍旋光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这样教学生容易疲劳, 课堂上缺少生气。而笔者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 先讲解它们的名称, 再提出为什么右旋体 (俗称冰毒) 能使神经兴奋, 而左旋体则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右旋维生素C的药效比左旋维生素C的药效要高很多;左旋麻黄素的升压作用是右旋麻黄素的4倍等问题, 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解物质旋光性与其生理活性之间关系的需要。有了心理需要,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物质是左旋和还是右旋呢?然后再介绍旋光仪的原理, 顺便让学生实际操作, 强调这就是用实验的手段判断物质的旋光性。最后再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分子结构来判断物质的旋光性呢?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很自然, 层次也很清晰, 学生很容易理解。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 任何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结合实际, 效果的好与坏首先决定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其次决定于自身对教学方法、教材的理解和学情[7]。

3.5 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医学化学教学具有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合理”二字, 一是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教学中, 通过枯燥的语言讲述和板书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完成,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可先将性质演示实验录制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如在讲醛、酮的性质时, 笔者先播放了事先录制的碘仿反应:先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醛、乙醛和丙酮, 然后加入I2-KI和Na OH溶液, 两者生成了碘仿黄色沉淀, 而甲醛不反应。根据这段录像得出结论:甲基醛、甲基酮能够发生碘仿反应。这样使学生既有了感性认识, 又有了理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二是不容易做或者课堂实施效果差的实验宜用现代教育技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调查表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节课理论说教的效果远不及一个5分钟的实验展示。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尤其是许多装置复杂、不易实施的实验;涉及毒性物质较多、毒性较大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反应过程过慢的实验都可以采用现实教育技术教学。我们既可以用动画模拟实验现象, 也可以用相应的软件在课件中插播实验录像, 再现实验过程。三是需要演示的错误实验操作及其后果的内容易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对于有机化学实验来说, 由于有机物多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的特点, 在操作中的失误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事故。以往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并进行一些演示, 但仍有一些学生因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而在操作时犯错误。如能用视频展示正确操作的全部过程和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真实、直观, 学生如身临其境, 必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减少学生操作时的失误[8]。

3.6 重视实验教学,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医用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仅从理论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实验中学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技术也必须进行相应更新和补充, 尽可能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选择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在掌握规范操作的同时, 也能掌握现代化仪器的使用和对整个实验操作流程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溶液配制就直接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用95%的酒精配置临床上消毒用的酒精;醛、酮实验可改为用实验手段判断一位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要求学生制订实验方案;醇、酚实验就做交警检查酒驾原理的实验等。对于现有实验设备难以完成的实验, 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基本操作有一个初步认识, 这样就可在较少的时间内教授较多的实验内容[9]。

综上所述, 高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 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教法, 学习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 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驾驭课堂, 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法,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肯定。

摘要: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目前存在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差,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 提出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授课模式、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积极探索评价方式等途径来提高高职院校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医用化学,高职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冶伟, 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2) :133-135.

[2]李建荣.浅谈职业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困惑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04-105.

[3]李艾华.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6 (4) :49-50.

[4]李瑛.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1-12.

[5]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6) :128-129.

[6]张娅, 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 2007 (7) :43-45.

[7]刘红梅.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 2006, 24 (4) :72-73.

[8]高吉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5) :552-554.

13.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十三

1.1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主要构成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课程主要由基础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基础类课程包括造型、色彩基础、透视学基础、手绘方案表现、设计史论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美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将此类课程作为职业技能基础课,放置在一年级开设;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包括家具与陈设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等,主要让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室内设计风格流派,掌握空间划分和界面设计方法,室内声光色的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应岗位要求;综合实训类课程由居室空间设计实训、公共空间设计实训、室内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室内设计综合运用能力,为步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1.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目的性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一直以“目的性”教学为主,将学生将设计方案做得满足课程作业要求作为教学目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遵循固定的程序来进行,看似教师和学生都在认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实往往忽略了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部分学生虽然能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出色的设计方案作业,但是到了实际工作时却无从下手,与平时课程教学过于强调目的性有较大的关系。

1.2.2课程教学缺乏联系与整合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复;由于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任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够好,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往往忽视了课程前导与后续的关系。

1.2.3考核方式实用性不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为课程综合作品考核,通过设定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权重,综合确定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体现了学生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过程性考核,但任课教师主观性太强,评分标准得不到保证,课程成绩往往不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仅仅体现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该课程的依据,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习僵化,使学生学习成为应试学习。多年来,许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找工作四处碰壁,和高职院校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2.1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室内设计是一项紧跟时代潮流,凸现艺术美学和技术工艺,强调实践应用,兼容多项边缘学科,以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实用主义设计门类,有其特有的学科特性。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上述弊端,教学效果不理想。近些年来,笔者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与毕业生座谈等方式,进行市场需求调研,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实践和研究,进过专业教研室组织多次论证,明确了“培养室内设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真实项目,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主动探索和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信息获取、技能掌握、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通过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与企业评分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工作态度、项目进度、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判,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室内设计专业由最初的两门课程实施项目化课改到面向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全面展开,促进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增设实践性教学、参观实习等方面的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装饰设计公司、考察规划博物馆、观摩设计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使学生获得许多学校课堂学不到的实践知识,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当前现代化的人居环境设计给室内设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也促使设计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培养行业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场所,室内设计专业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研究,逐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4.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十四

1.论述畜牧兽医专业性质与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传统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学科体系教育己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培养高级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产量保持着平均递增近10%的发展速度,蛋、奶产量也保持着12%的发展速度,我国肉、蛋总产量己连续数年名列世界首位,饲料已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产值己超过30%。畜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畜牧业以成为农业和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零星散养、分散经营,转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畜禽饲养数量增加,养殖密度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动物疫病频发,疫病的发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流行趋势,趋向复杂化,尤其是群发性疾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保障畜牧业的顺利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畜牧兽医人才,尤其是需要“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l],即在动物的育种、营养、饲料工艺、防疫、检疫、兽医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等科学的一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畜牧业发展水平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大量的高新技术走进生产领域,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它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致使相关的高新技术和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直接使用技术娴熟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首选,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顶班上岗,这就要求岗位所需技能必须在学校内完成。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属“精英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虽注重实践教学,但其理论知识达不到岗位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2.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教学内容包括家禽饲养管理 3.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分析(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_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系列、实习系列、科研系列、劳动课系列和社会实践系列。不同的学校从学科、教育层次、实践环节构成等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也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练习到综合实习的原则,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少学校对于高职专业的教学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许多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职教育的目标、特征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结构上没有制定能反映高职特点的系统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多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没有足够认真地去考虑高职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区别与特殊性,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专业技术欠缺,不能从容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走向社会后,高层次的专业发明搞不了,普通的操作技术又不熟练或者不想做,形成了高职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农业高职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无可遵循的规律和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还很深,知识传授纵多横少,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性综合实验少;而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也不广泛和深入,明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3)教学资源局限,仪器设备存旧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设备老化、实验仪器落后,实验动物、试剂不足,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因实验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少学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实验课时才开放,其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由于投入不足,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单位,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校外实践基地多为和企业联合,投入更少,而企业为其经济利益考虑,也不愿大批量接受学生实习,这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1)挖掘教育潜力,开发教学资源(2)更新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共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吸纳学生代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健全教学督导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完善企业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推进 “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建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校企共管、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序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环节多、形式多样,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各院校要求不一,标准各异,这样势必形成各校实践教学成效的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考核力度,随意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畜禽遗传育种、饲料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信息化等方面,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都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内涵和空间;畜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而畜禽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病的层出不穷等,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针对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畜牧业发展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4)优化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订单培养,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 “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 学校与企业结合; 顶岗劳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实际生产与理论学习结合。通过 3 年的努力,为畜牧兽医相关企业培养饲养员、兽医、营销员、化验员等高技能人才,使之具备技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合作是高职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本专业将进一步完善 “大北农”、“正大班” 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在进行充分专业调研(行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岗位,参照畜牧兽医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构建课程体系。2006 年以来,学院在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验,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 “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 “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教改理念; “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厂房”,“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干中学,学中干” 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日见清晰,并用于指导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3.2 改革教学内容

15.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改革的探索 篇十五

一、社会对药学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强调“基础理论”, 二是强调“实践应用”, 三是强调“技能操作”, 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岗位需求。因此,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育要重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教学中要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和应用能力。而实践教学恰是培养和造就实践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措施。根据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 这是进行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特别是企业更注重技能性操作, 企业要求毕业生有基本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学习能力, 要求他们能够快速掌握企业各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其次企业要求毕业生有创新能力, 企业往往更青睐那些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和建议的高职毕业生;最后企业还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能够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勤奋诚信。可见, 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应当具备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能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我们培养学生就必须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采取更加完善的教育模式, 否则将会面临就业难的不利局面,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指导化学实验的改革。

二、传统高职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为将来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垫定良好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 如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 都是药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长期以来,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沿用了较为传统的模式, 高校教学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教学为其附属物。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验教学理念滞后, 重理论、轻实验

实践教学已经不能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 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现行教材与教学实际脱节, 验证性的实验偏多,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 没有融入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现实教育中存在主观上重视, 实际上却对实验环节有削弱的现象, 甚至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等。学生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错误地认为理论知识比实践知识更重要, 做实验敷衍了事, 走过场, 为完成实验而做实验。造成学生不能主动学习, 对知识不会灵活应用, 往往临床应用实例摆在学生面前, 学生反而无从入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不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实验综合技能面窄, 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二) 实验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性

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当前, 实验内容还明显缺乏科学性, 具体体现在:一是化学课程内容缺乏统一的编排标准, 导致编排不合理, 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雷同或重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实验重复, 化学酸碱滴定练习与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这两个实验项目, 同样都是练习学生酸碱滴定的操作;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和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 同样都是应用配位滴定法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二是实验课程仍以经典性或验证性实验为主, 这种实验形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只是简单地验证沉淀滴定法。三是实验内容缺乏层次性, 显得较为单一, 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四是实验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实验项目内容与医药企业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且缺乏在技能方面循续渐进地、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 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方法创新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 就目前而言, 我国在此方面还显得较为欠缺。“照方抓药”、“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 可想而知, 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指导下, 化学实验教学将毫无实效性可言。在素质教育环境下, 学生应当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具体实验。总之, 要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各项实验内容,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 实验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当前, 化学实验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期末实验课考试, 二是日常的实验报告。各个高职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 来具体确定两者的比例, 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然而, 对比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的化学实验考核显得较为片面, 考核的结果缺乏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真实性, 影响了最终的考核效果。

三、高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 提升高职实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的灵魂, 以前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发展, 无法适应经济化社会的需要。原先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墨守成规地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 教师“包”得太多的现象普遍存在, 实验前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处理均深刻、细致地给学生讲述, 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只能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根本无法保证。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学校若不能紧密地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 就无法灵活地运用实验资源。教师一味只为完成教学任务, 致使实验教学根本无法突出针对性、职业性、发展性的特点, 导致学生缺少思维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 高职实验教学理念的要求是: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技能, 同时又获得继续学习的基础, 应排除只教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职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和综合素质。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 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技能。教学计划的安排应基于保证学生能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要加强素质教育, 并且课程要超越职业具体领域, 应包括“敬业、合作、企业文化”等职业所需素质的所有方面。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 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 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实验知识、方法、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因此, 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实验指导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专业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顶岗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改革教材, 推行“项目实践教学法”优化实践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没有一本好的教材就无法使学生学到好的知识。不改革教材也就无法对药学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也谈不上教育理念的提升。只有对于陈旧的、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验证性实验的大量删减, 不断增加新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知识,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拥有适应这个信息时代的能力。

在此情况下尤其应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介于基础实验与科学研究实验之间, 具有实验技能多、系统性强、训练面广的特点。它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项目, 由学生在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测量原理和方法, 设计药物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测试, 并最终独立地完成综合性实验任务, 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性实验是以“项目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整合单一实验集成生产性实训, 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完全符合我们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优化和整合, 自编了化学实验实训教材, 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顺应医药企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与此同时,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新的层次划分, 并最终将其划分为基本技能、应用性操作、综合技术三个不同的层次。例如, 按照药典的规定, 测定布洛芬胶囊的含量。此项实验既考查学生化学分析中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 又考查了仪器分析中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还涉及到与实际药品检测。学生通过带着实验项目查找相关的文献知识, 获取实验的设计路线及实验手段等,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法,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提高。

增加设计性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课业基础上, 设计性试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不再被枯燥的课本内容所拘束, 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性。最开始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实验进行改良, 以此来锻炼学生, 等学生积累了一定设计实验的能力, 可以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验的时候, 教师给出设计实验的题目, 由学生自己去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配试剂、寻找测试方法来完成我们交给他们的题目, 以此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总之, 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用工程思维的方法来培养学生, 鼓励多样性, 尊重特殊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提高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潜能。

实践证明,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考虑问题时就会细致和全面, 就能将所学的各科知识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 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少的弊端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 以赛促教, 提升实验技能

通过与校企合作办赛事,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实验项目的职业内涵。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了“安捷伦杯”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 比赛分为教师组与学生组。通过技能大赛, 促使青年教师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掀起学技术, 比技能, 促教改的热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沟通水平, 提高了职业素养。比赛方案设计突出“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念, 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体现了药品质量检测的真实场景,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 科学设计实验考核办法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 进一步优化化学实验考核体系。化学实验考核主要有三种依据, 一是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 二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三是学生的平时成绩, 三者的比例分别为20%、40%、40%。其中, 平时成绩又由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预习报告等方面的内容构成。我们改进后的实验成绩评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及有关参考书, 熟悉实验仪器, 了解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工作条件和操作规程等, 预习报告完整, 提出的实验思路可行有见解 (占10%) ;实验操作环节要求学生实验操作正确, 动手能力强, 按时完成实验 (占30%) ;实验记录环节要求记录完整, 观察现象记录详细, 条理清楚, 现象与结论符合 (占10%) ;实验态度环节要求学生能按时参加实验, 积极配合同学和指导教师完成实验 (占5%) ;实验台整洁要求实验后设备仪器保养归位, 卫生打扫干净 (占5%) ;实验报告环节要求报告内容完整, 格式正确、有效, 数字运算准确, 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 数据列表格、实验报告讨论观点正确, 实验结论科学可靠, 作图规范与教材要求相符 (占40%) 。通过系统性的考核, 阶段性地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在后期的实验课加以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这种考核办法虽然教师工作量较大, 但却能达到预期目的。

综上所述, 高职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当今高职教育背景下有着很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优化高职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高职化学实验教育工作者, 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推行工学结合”。应当重视实验考核在实验技能培养中的重要性, 遵循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原则, 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整合,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从而促进高职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3) .

[2]上官盈盈, 崔勤敏, 施菁等.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9) .

[3]符于江, 潘萍.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14) .

[4]尤思路.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7 (1) .

上一篇:我的小弟写人作文下一篇: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