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现象(精选5篇)
1.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现象 篇一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反方: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较长时间(本调查中指低于一个月)内规律进行支教活动,此类支教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和支教动机进行分析。
1,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非专业,上课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都有投身支教事业的意向,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支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究竟要付出多少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传统死板,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自己知识都掌握的不够就去教书育人,多少有些牵强。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们成了试验品,由此看来空有一腔热血和一颗真心远远不够。
2,大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和周围环境中,交流共同成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语言不通等不同原因,大学生支教往往会出现即使在乡村学校教书,也没法跟学生有深入交流,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由有新鲜感到厌倦,态度上的难以转变使一些大学生把支教当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无法消除隔阂全力融入,甚至自身有潜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
3,跟风现象严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动机模糊。一些大学校园里组织的支教活动往往是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生因为新鲜感就从众加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支教的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对纪律的不了解,也给团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二、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1,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2,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支教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① 支教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体现在: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支教社团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在支教中,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负责人缺乏及时调整支教活动的措施。
② 短期支教时间短与轮换制的问题。体现在: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毫无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
③ 支教教学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学中忽略细节。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
④ 志愿者的支教认知问题。体现在:缺少对支教的全面认识,盲目乐观或担忧。缺乏与当地老师的联系沟通,对当地教育情况不了解。缺乏一定的领导能力,容易被突发事件影响整体的教学计划。极少部分的志愿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小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如学分、旅游、简历)不纯,缺乏社会责任感,将支教形式主义化、功利主义化。志愿者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⑤ 受援学校的问题。体现在:学校不重视、不配合,有戒心。不想让志愿者占用课堂时间。受援学校学生瞎起哄,一味的追求娱乐新奇而忘记了支教的意义。
⑥ 支教经费问题。体现在:志愿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影响支教热情。
海市蜃楼与循序渐进;‘
2.浅评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功过 篇二
近期各个媒体上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各方面“副作用”的声讨可谓是风生水起,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究竟为何大学生支教从倍受追捧到了现在这样受到质疑,被指对所支教的学校和学生产生了副作用,甚至被指责为简直就像在乡村旅行,没能带来任何益处。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以此来形容大学生支教再合适不过。条件艰苦师资贫乏的中小学校比比皆是,有志愿者心理和从事意向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为何如此难搭配,效果也如此不尽人意?
一、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和支教动机进行分析。
1,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非专业,上课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都有投身支教事业的意向,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支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究竟要付出多少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传统死板,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自己知识都掌握的不够就去教书育人,多少有些牵强。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们成了试验品,由此看来控油一腔热血和一颗真心远远不够。
2,大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和周围环境中,交流共同成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语言不通等不同原因,大学生支教往往会出现即使在乡村学校教书,也没法跟学生有深入交流,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由有新鲜感到厌倦,态度上的难以转变使一些大学生把支教当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无法消除隔阂全力融入,甚至自身有潜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
3,跟风现象严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动机模糊。一些大学校园里组织的支教活动往往是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生因为新鲜感就从众加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支教的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对纪律的不了解,也给团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二、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1,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2,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3.四辩发言稿提倡大学生短期支教 篇三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首先,我想打个比方,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为人体,而缺乏的教育比作某个器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就是疾病。那么,短期支教就好比一种用来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接受这个事实。但比起放弃治疗,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提倡这种方法。先不说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这个事实,就短期支教这个方法而言,它是可以改进的,好比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的其他伤害是可以降到最低的,而改进的成功案例已经存在了,我们看到了希望,知道这个方法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短期支教所面临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只差实施了。就像疫苗已经研制出来了,只要经过生产推广就能治好疾病了。难道就因为知道这个生产推广是一项大工程,就要放弃生产疫苗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坐以待毙吗?或者寻找其他更为复杂的方法?我认为对方辩手申述的观点毫无说服力。
【这一段视情况而定】况且,我们国家发展急需教育的普及,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事情,这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讨论问题应该抓主要矛盾,而对方辩手却紧抓着支教动机问题不放。事实上,孩子们更关注的是有没有人来给他们提供帮助,况且无论帮助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我们都不能否认他们的确对当代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更不要说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对双方都是有一定益处的,双赢的局面,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喜闻乐见的吗?
4.短期支教的网络资料 篇四
暑期社会实践,有不少同学去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支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传递知识的热情、关心落后地区学生的爱心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心,但是,有没有想过:支教,意义有多大?
我相信,大家都是怀着传递知识、鼓励落后地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去的。但是,有没有想过:他们到底愿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支教,到底希不希望我们所传递的知识?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一段时间在人人网上的一篇关于一个山区小朋友写的不希望大哥哥大姐姐去他们那里支教的文章。文章可能是假的,但是有一个事实是真的,落后地区的大部分学生是不渴求知识,他们不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给大家讲一个我知道的、就是我身边的一个初中生,这个初中生的家里在地震后重修房子,他说修大点,我以后取媳妇好用,我吃惊地问他:你现在就想着取媳妇了?初中还没毕业呢!他说:唉!书有什么读的?我初中混毕业就出去打工。还有,我老家的英语教学比较落后,尤其是口语,我有时听到一些初中生读的那个英语实在没法听,就想去教一下他们,但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学。大家应该还记得在杂志上登的放羊娃的故事,现在报纸上时常也在登一些留守儿童不热爱学习的现象。
想想,我们去了落后地区,支教一个星期,能交给他们多少知识,能否改变当地的教育状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去,能否起到震聋发聩的效果,能否改变他们思想上的迟钝!将渴求知识,追求真理根植于思想中,是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大环境的影响的,并不是简单的支教能够办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的支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正如前面所说,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去支教是必要的,支教正是促进觉醒的第一步。这之后呢?落后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到底要如何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我觉得,就是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降低农村孩子进入城市读书的门槛,消除对农村孩子的歧视,鼓励全社会人热爱知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先缩小城乡孩子的教育差距。有些时候真的想不明白,政府工作人员肯定比我这个小杂毛聪明,但是他们怎么就总是把国家的钱大把大把的花在没有计划的城市建设上,而舍不得拿一点钱用到教育上?
你会说:你说的这些谁不懂,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我们又能怎样?我恳请各位不要这么想,因为,我们是中国的新生力量,未来就在我们的肩上,曾经存在的一些社会潜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只有打破以前的腐朽,才有可能开创新的未来。
5.短期支教,不妨再单纯一点 篇五
大学生的公益行为,最广为人知、参与人数最多的莫过于下乡支教。但受身份条件所限,学生志愿者们的支教往往只能在寒暑假进行。热情虽高,效果却未必如愿。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短期支教的“副作用”:一封据说出自“被支教”学生手笔的《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讲述了受教学生们在支教者离去后要面对的种种后遗症,曾在网上流传引发广泛讨论和反思;许多调研团队也发表了长期跟踪受教学校支教效果的调查报告,深入探究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作好一名小小的支教志愿者,除了保持美好的意愿和持续的热情以外,我们也许还需要多一些的理性和单纯。
来去匆匆,就做个纯粹的体验者吧
去年夏季在西藏林芝县逗留的四天,是18岁的陈博韬在步入美国高校生涯前的首次援藏支教经历。他毫不讳言,这次的短期支教,搭的是怡安公司援藏慈善捐赠活动的“顺风车”,不为多崇高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自己获得了锻炼与成长体验。比起很多怀着“奉献”优越感的支教新人而言,他的坦率和纯粹反而显得相当难得。
他所去的林芝县中学,有接待公益捐赠和支教活动的经验,所以无论是校方的安排还是学生的反应,都显得比较自然从容。也正是因为在出发前就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陈博韬没有在这次的行程当中试图做出什么奉献,而是顺其自然充当了一回纯粹的旁观者、体验者,反倒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赢未来 这次你所见到的学生,跟你出发前的了解与想象有什么不同?
陈博韬 坦白说,以前我对西藏的了解基本等于零,去之前自己还是有挺多顾虑的。我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难免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有一些成见,觉得那边的人长相看起来都挺“凶恶”,见过的世面也应该很有限,很怀疑背景相差如此之大,我们有没有交流的话题。但让我意外的是,那边的学生远比我想象中乐观和友好,对他人的热情甚至比大城市的很多学生都高。初到林芝那晚我在校园里独自熟悉环境,路上偶遇的几名女生非常真诚大方地邀请我去教室和宿舍参观,详细地跟我介绍他们的生活。还有学生跟我说,自己要成为第一个在NBA打球的藏族人,这让我意识到他们绝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资讯匮乏和落后。
赢未来 那你之前准备好的讲课内容能用上吗?得重新准备吧?
陈博韬 是的。我本来打算跟他们介绍一下近几年对西藏产生影响的高科技,就是那些老掉大牙的东西――青藏铁路、太阳能什么的,当然这都出于我之前对他们知识水平和理解力不负责任的猜测。但他们提前很坦诚地告诉我这些他们都知道,让我说点“新鲜”的。所以我后来对整节课堂内容进行了调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跟他们分享了一下自己所感受的美国中学教育。学生们都像朋友一样很活跃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对于首次站到讲台的我来说确实是个蛮大的鼓舞。
赢未来 整个行程,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博韬 他们简单、知足,感恩生活,那种幸福感让我很有感触。第一次在他们的饭堂吃饭,伙食的质量比我想象中还要差些:萝卜猪皮煮成的辣汤,一碗白饭上加少许椰菜。我问他们“觉得菜好吃吗?”他们说:“只要吃饱就好了。”那种满足的神情很真诚;还有我们之后去景区旅游时遇到的一个90后的藏族女导游,早年丧母的她读书成绩很优异,却因为家庭困难考上了大学也没法就读,要早早工作照顾父亲,我们听说她的经历都挺唏嘘的,但她却感恩于一边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分担家里的负担,一边还能抽空自学,很坦然和乐观。
赢未来 你对这次短期支教的收获和效果满意吗?
陈博韬 那几天努力让自己过得充实就已经很足够了,我没想着要影响那边的学生们什么,反倒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不打扰他们生活的前提下,真正去走走看看,让自己多了一个看待生活的角度,不是很好吗?
下乡支教,“送书”不如“送猪”
中山大学2010级的徐德辉,支教去的是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这位爱运动爱文艺的90后理科男,短短10天的支教对他而言,收获远不止接接地气、体验一下生活而已。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这场公益实践为让他找到了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思考社会的钥匙。
在城市里,很多人会掰起手指脚趾、拍着胸脯和脑袋思考: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所以“送猪”(物质支持)不如“送书”(送先进文化)。这似乎是一个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路径:思路有了,出路自然也就不愁了。然而徐德辉却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赢未来 对于志愿者而言,支教前最应该做好的心理准备是什么?
徐德辉 把当地的硬件条件想象得越艰苦越好。生活环境对于短期支教者而言忍忍就能过,但教学条件会大大限制你的美好意愿。就拿我所支教的学校及接触的学生为例,与现在的城市学校相比,那里的硬件设施很差: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在城市学校里,投影仪是很普通的教学辅助设施,一两分钟内能呈现的内容,在农村学校,老师则需要在黑板上“唰唰”写十几分钟;现在城里的孩子也许刚会走路不久,就有机会接触电脑了,而在农村学校,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没机会接触。还有实验仪器和材料,城市里的学校经费充足,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真枪实弹地摸索,而在农村学校,老师只能一个人示范,学生围观……这些限制会让你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破灭,成就感很自然大打折扣。
赢未来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向农村的孩子们传播更先进的学习方法、思维观念更重要。
徐德辉 但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啊。你看虽然这些年越来越多人参与支教,但统计数据显示,与1990年之前相比,如今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却是明显下降了。贫困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能让文化扎根的硬件设施。单是硬件的不足就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其平均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农村的孩子不努力,而是城乡差别比以前大得多,在这个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社会,他们从起跑线开始就落下了别人一大截,光靠努力已经难以填补鸿沟了。所以与其想着在这么短时间内去农村支教,送去所谓的先进文化,还不如先实实在在地想办法改善那里的教学硬件。我知道中国现在的确有太多地方需要改善,但有多少“道德卫士”,每天带着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具骂这骂那,其实自己坐在舒适的屋子里,享受着既得利益,从未真正为社会的进步做过任何实事。公益之所以为“公”益,就是在于大家实实在在的共同参与,不止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能够真正地行动起来。
不要试图引导和改变,单纯地分享快乐
林冰涛,三年多来一直坚持通过严谨可靠的NGO做支教志愿者,几次短期支教从策划统筹到操作执行的各个环节,他都参与其中,拥有丰富的第一手实践经验。
“支教时间太短还不如捐点东西。别觉得是去帮人,就当体验生活吧。”说起短期支教,林冰涛第一句就泼了冷水。去过地震后的甘肃文县、青海玉树,在苛刻的环境考验下见过形形色色的志愿者众生相之后,他对短期支教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如果你正满怀热情与冲动打算加入一次假期支教行动,在此之前不妨听听他怎么说。
• 牢记“为人师表”,谨言慎行
“虽说学生都喜欢能跟他们‘打成一片’的哥哥姐姐,但每个支教者却不要低估自己的言行习惯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现在有不少边远地区学校校长,不再愿意接受任何的短期支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怕良莠不齐的支教者们‘把学生带坏了’。我在甘肃支教的时候,就听说同去的另一支教小组发生支教老师又抽烟又喝酒打架的事情,影响非常恶劣。校长告诉我们去年来的支教老师在走的时候把学校提供的饭锅都带走了,这是在帮助别人么?”
• 别把自己意愿强加于人
“无可否认,每个去支教的人都怀着不同的动机,去之前有心理预期是正常的。但光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的做事,有时反倒会给受教对象增添负担。我曾在灾后的玉树遇到过一位支教志愿者,为人特别热心,看到学生们每天吃的是灾后发放的方便面很心痛,让我跟学校的校长和家长说‘这样不行’,要改善下伙食。其实大家都知道光吃方便面不行,但当时的情况十分特殊,当地提供给学生吃的物资有且只有这个,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会给忙着处理其他更紧急事务的校长和家长带来困扰。”
• 教授学识,不如共享快乐
【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现象】推荐阅读:
作为一个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08-21
大学生逃课现象07-16
大学生支教讲话09-04
大学生支教现状12-30
大学生支教实习体会06-27
大学生支教活动日志09-11
大学生支教心得专题10-21
大学生暑假支教总结01-03
大学生下乡支教策划书08-04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分析(选修作业)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