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 篇一
设计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对空塑料袋产生了兴趣,他们一会儿拿着塑料袋东奔西跑,一会儿向袋中吹气,然后抓住袋口,张帆惊奇的发现“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着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塑料袋没有装东西,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们纷纷地参与讨论,于是生成了“空气在那里”的科学活动。
教师抓住偶发事件,尤其要多问少答,对孩子问答不急于给予肯定或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励幼儿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3.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4.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蜡烛、火柴、烧杯。
2.幼儿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塑料袋若干。③幼儿记录单每人一份(见附图),每人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起兴趣
实验:先给幼儿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问:水已经没过了杯子,手帕会不会湿?问: 手帕为什么没有湿?
重复上面实验,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气(有气泡冒出),问:这次手帕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帕湿了。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两次有什么不同?
教师: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第一次没有放出空气。水进不去,手帕没湿;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气,水进去了,手帕就湿了,我们看到的气泡就是空气(丰富词汇:空气)。
二、探索活动――“空气在哪里”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让我们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等。
1.请幼儿凭借已有经验第一次记录操作单。
教师将幼儿的记录汇总在黑板上,鼓励幼儿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儿操作后第二次记录操作单。
让幼儿自由摆弄这些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教师要求幼儿操作一样记录一次。
教师:通过记录单中结果的前后对比,加深了幼儿对空气的印象: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气,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空气。
三、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杯中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请幼儿观察吹气玩具:用手挤压,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松开,又可感觉到有空气吸入。明确:空气是可以到处跑的,这种现象叫空气流动。
教师:原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丰富词汇:气体)。
四、空气能帮我们干什么
教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那么空气能有什么用途呢?
1.请幼儿做憋气实验,问:有什么感觉?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2.实验:将两支蜡烛用火柴点燃,同时盖上一大一小两个烧杯,让幼儿观察蜡烛慢慢熄灭的过程,然后提问:
①蜡烛怎么样了?
②是同时熄灭的吗?
③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熄灭了?为什么盖小杯子的先灭,盖大杯子的后灭呢?
教师:盖上杯子,空气进不去了,蜡烛就灭了。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灭。也就是说: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丰富词汇:燃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气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长大以后还想让空气帮助人们做什么?每人一个塑料袋,请幼儿出去找空气。并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有关空气的各种小实验。
记录单附图:
(画吸管)
(画石头)
(画泥块)
(画塑料玩具)
(画塑料袋)
(画小手)
2.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 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塑料袋、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4、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5、探索:气球里的空气(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活动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反而对下一探究活动不利,所以在第二个实验活动前以“气球”一故事情境引入,正迎合幼儿的特性,也使他们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任务中来。听了故事,教师不急于让幼儿动手,让幼儿的思维进行一次碰撞后再让他们去动手,使幼儿兴趣盎然,有了先前的知识铺垫和多种思维的认识后,探究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这课的难点也就轻易瓦解。在这里可谓是“一浪激起一浪”给幼儿的思维进行了一次冲击。
3.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
2、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气球、塑料袋、纸、烧杯、水槽、水、粉笔头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找人说说刚才的感受。
2、为什么会这样呢?
3、我们呼吸的是什么?你在哪里呼吸过呢?
预设1:我在操场上呼吸过。我现在在教室里呼吸。我在什么地方都呼吸的。我在水里不能呼吸。
4、小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二、自主观察:
1、今天我们就要把空气抓过来研究一下(师伸手抓空气)——能抓住吗?想办法。
实验一:玩空气
1、请小组同学用保鲜袋装一包空气,借助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实验材料玩一玩这包空气,看谁的玩法多,发现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组织汇报。怎么玩保鲜袋里的空气的?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预设2:感觉到的是空气的弹性,因为拍能使空气压缩,压缩空气反弹产生弹性;而压缩塑料袋,塑料袋是不会反弹的;我们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放在水里用手一挤,看见空气在水里“吹”了许多泡泡。
4、同学们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预设3:空气向四面八方流动。
5、你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点? 预设4: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 实验二:找空气
1、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各种物体都被空气所包围,那么物体内部有没有空气呢?在同学们的材料筐里有粉笔、石块、钉子、橡皮,同学们可以借助水槽里的水来探究一下。
2、学生小组活动
3、组织汇报,你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实验三:探究杯子里面有空气
1、教师演示利用烧杯和纸团来验证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2、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5:水为什么不下去;漏斗怎么堵住了?
3、总结: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四:空气搬家
1、出示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
2、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一下试一试。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三、收获与体会: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2、结合学生汇报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
3、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有什么不同呢?
4、我们把像空气这样的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除了空气是气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也是气体?
5、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四、拓展活动:
那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空气是不是像水那样有重量呢?水里面有空气吗?月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20、空气在哪里 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向四面八方流动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
无孔不入占据空间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通过玩空气、找空气,杯子里有空气,转移空气,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课开展4个实验。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丰富多样典型。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空气的认识,然后现场验证。【相关链接】
在小学科学网()有关问题的研究。作者姓名:黄华
4.20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四
新兴镇小学 高雅萍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简单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倾听、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能够利用所提供的简单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器材:水槽、烧杯、气球、塑料袋、硬纸片、纸巾 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同学们这是什么?(粉笔)今天老师也学着魔术大师刘谦,用这个粉笔来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想不想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看完魔术表演后要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师把粉笔放到水槽中)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气泡冒出。生:…….师:谁知道冒出的气泡是什么? 生:空气
师:不错,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确实是空气,原来这个小小的粉笔里还藏有空气,那什么地方还有空气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哪里(板书)
二、实验探究空气的存在及性质
1、找空气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了,粉笔里有空气,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里有空气?小组内相互说说吧(小组交流,老师参与流)
师: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与大家交流一下吧,你们认为哪里还有空气?
生:瓶子里有空气。生:教室里有空气。生:操场上有空气。生:水里有空气。生:人体有空气。生:山上有空气。生:我们身边有空气。生:脸膀有空气。…….提出问题:
师:你们太厉害了,知道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空气什么样子?想想办法,利用已准备好的材料把空气找出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
在动手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师参与小组活动,共同讨论找空气的方法,然后小组开始用自己设想的方法找空气。可以提示怎么样想办法,如粉笔里有空气,可把粉笔放到水里,有气泡冒出就说明粉笔里有空气。)
师:谁找到空气了,请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让大家感觉一下也可以。
生:水里有空气,因为金鱼能在水里生存,所以水里有空气。生:我们脸膀有空气,用扇子扇脸,感觉有一股凉风,很凉爽,说明我们脸膀有空气。
生:我们身体里有空气,我们嘴吹吹头发,飘起来,吹纸也会飘起来。(生想不到可以点出来)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找到了空气。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教室里、瓶子里、气球里、粉笔里、方便袋里、我们的身体里等等都有空气。那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一下,空气究竟在哪里?(交流:到处都有)
2、探究空气的性质
(课件展示表格,看着表格来总结)
师:既然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
师:我们大家中间都隔着一层空气,可是我们却能互相看见,这说明空气还具有什么特点?
师: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3、杯子里有空气吗?
师:刚才我们验证了空气到处都有,就让我们静静地呼吸着这空气,来听个故事。在古代两国交战,一个士兵到敌国去收集了一份很重要的情况,他把这个情报写在了纸上,刚写完的时候,被敌人发现。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把纸一团放在一个杯子里,然后放到水下。敌来了,搜他的身,没有发现什么,他脱险了,他的情报怎么样了呢?猜一猜湿没湿。结果是没湿,他把情报送回自己的国家,最后获得了胜利。
这位聪明的士兵是怎样将装有情报的杯子放入水中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小组体验前课件展示:温馨提示
小组同学开始吧,一次不成功可以再换一张纸多试几次,看看我们班有多少聪明的小士兵。(小组合作)
师:做成功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聪明的小士兵。师:谁上来演示演示? 生:上黑板演示。师:看,真的没湿。
师:谁能来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杯子里的纸为什么没湿?可以小组内讨论。
生:因为杯子里有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有湿。
师:对,是因为杯子里面并不是空的,而是充满了空气,所以水进不来,空气也象水、大米一样会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师:刚才有的小组的同学将情报弄湿了,知不知道为什么?(杯子不是竖直放进去的,倾斜了,这样水就进去了,把杯里的空气赶出来了,水就占据了空气的空间,所以纸就变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再来看一个小实验:把一个充有气的气球放到水里,观察水槽内水面的变化,然后把气球用针戳破后,水面又有什么变化?请解释这种现象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生:空气能流动。生:空气点据空间。……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课件展示小资料。)
三、自由活动:空气搬家
师: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据空间。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游戏。
两个一样的杯子,让其中一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谁有好方法,一起来交流一下。(小组活动交流)同学们来试一试吧。
师:有的小组已经成功的给空气搬了家,也有的小组实验没有成功,课后可以继续实验探究。
四、总结与拓展
1、今天我们一起和空气交上了好朋友,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让我们自己来检测一下,请看大屏幕。
2、课下请同学们想办法研究一下空气有没有重量?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交流。
五、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到处都有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5.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认识空气
1、师: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只大的空盒子,放在讲台上。)
2、师:在把礼物送给大家之前,我想问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箱子里是什么?
生1:用眼睛看一看。
生2:用手摸一摸。
生3、用鼻子闻一闻。
生4、用嘴巴尝一尝。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谁愿意上来观察?我还有个要求,观察时,只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能直接说出礼物的名称。 生: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感觉?? 随机板书学生的感受,比如:(看)没有颜色、透明,(尝)没有味道,(闻)没有气味,(听)没有声音,(摸)没有感觉??)
3、师: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大家能猜测出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吗? (预设:生:水。师:那么让我们听听水的声音,你来摇一摇。没有声音。那是什么?)
生:空气。
4、师:对,箱子里的礼物就是空气,这可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为什么说空气非常珍贵呢?谁愿意帮助老师向大家解释一下?
生1:可以让我们自由呼吸。生2:空气可以让皮球跳得老高。 生3:可以帮助燃烧。 生4:可以形成风。 ??
5、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研究一下)空气。(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送礼物”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人人经历捕捉空气、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也感知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为本课下面的探
究活动及以后课时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过渡):我们能不能离开空气?既然空气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在哪里能找到空气呢?(板书:在哪里)你来猜一猜。
生1:教室里有空气生2:校园里有空气 生3:走廊里有空气 生4:公园里有空气 生5:大森林里有空气生 6:地球上到处都是空气 ??
2、师:既然空气到处存在,那么,你们的证据是什么呢?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想办法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空气的存在吗?
生:做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
3、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安全、仔细观察生2:要设计实验方案
师: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师: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感觉到空气存在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
组1: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
组2: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
组3: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
组4:用书扇她的头发,头发也动了起来 ??
7、师: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粉笔和水。我们把粉笔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粉笔中有空气存在。
生2: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塑料袋。我们把塑料袋向空中一兜,发现塑料袋鼓了起来,说明空气在我们身边。
生3:我们组用的实验材料是气球。我们用嘴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发现我们的身体里有空气。
??
9、师:同学们运用这么多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空气,现在你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身体里??
师:是啊,空气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好奇心与动手玩是学生的天性,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空气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实验准备: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师: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老师打算奖励大家,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谁来给我做助手?(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2、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生:会
(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师:同学们再来猜测一下:纸会湿吗?
生1:不会湿生2:会湿
师:(过渡)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那么纸到底会不会湿呢?小组合作,亲自验证一下。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生分组研究,教师到各组参与研究。
3、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汇报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组1:我们组是这样做的:先把一张纸塞到杯子的底部,然后把杯子竖直扣入水中,再慢慢提起来,杯子底部的纸没有湿。这说明杯子里有空气堵着,所以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
组2:我们把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再把杯子竖直扣入水中,纸没有湿,但是向外拿的时候杯子一歪,里面就往外冒气泡,当把杯子拿出来时,发现纸湿了。
师:这两个组的实验结论不一样,你认为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当竖直放、竖直提起的时候,纸不会湿;当杯子倾斜时,纸就湿了。 师:这是为什么?
生:当杯子竖直放进水里时,里面有空气堵着,水进不去,纸不会湿;当杯子倾斜时,空气跑了出来,水进去了,所以纸才湿了。
5、分析现象,获得结论:
师:现在,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1:空气是能流动的,像水一样。
生2:空气能到处跑。
生3:空气能占空间,只有空气走了,水才能进来。
(板书:流动 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中对这一环节只设计了一个:“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的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体验,我准备了让三年级学生既感到好玩又有一定
经验基础的探究材料,安排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自选材料、合作设计出:把杯子斜着放进水中,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等实验。真正感知到看似空的瓶子、杯子中确实有空气充满着(空气占据着空间)】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你都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生:(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空气有重量,没有颜色、透明,做实验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有耐心并要细心)??
师: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空气的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空气的知识制作一个小玩具。下节课我们再展示交流。(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不然学生会做出来)
【设计意图: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附: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无处不在
会流动
占据空间
6.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 篇六
1、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验证实验;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的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教学准备:
水槽、饮料瓶、玻璃杯、气球、塑料袋、蜡烛、纸、扇子、粉笔、水、带漏斗的橡胶塞、集气瓶、木块、铁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
课件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空气)交流后教师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有关知识。(板书:《空气在哪里》)
(二)探究空气的存在及性质
1、想办法找空气。
提出问题:到底哪里有空气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认为哪里有空气? 学生回答问题。
提出研究问题:既然空气到处存在,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师参与小组活动,共同讨论找空气的方法,然后小组开始用自己设想的方法找空气。)
师:你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也可以。
学生谈自己找到的空气及找空气的方法。
2、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①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找到了空气。粉笔、砖头里有空气嘛?(猜想 验证)
②出示饮料瓶,它里面都有什么? 学生可能答案:什么也没有、空气
提出问题: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呢?你能相出办法说服大家吗?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到各组参与讨论。)
师:好,请同学们跟大家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饮料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呢?
小组汇报自己的做法。
(生分组研究,教师到各组,参与研究,指导研究。)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瓶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你们用的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
③出示一个杯子,它里面都有什么?(方法同②)
3、分析现象,获得结论。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认识。
师:不错,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把像空气这样的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师:所以,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除了空气是气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也是气体? 学生举例 自由活动:
师:(出示两个空杯子)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学生脸上露出疑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到手操作一下试一试。
(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师:成功了吗?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师:让“空气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的方法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
课堂评价、拓展活动: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生汇报)做达标题
7.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七
然后就是学生的材料进行扑捉,感受,寻找我们周围的空气。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提问:利用我们的材料,怎样去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呢?学生相处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还是比较的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较为完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之后,我指导学生利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找空气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说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程序一定要有。找的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
在接下来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我们刚才的寻找的发现,进行看一看,尝一尝,问一问等等活动,从而发现空气的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进行摸一摸,还会发现空气具有流动性。
然后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探究活动。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然后我介绍说我将纸塞在瓶子底部,塞紧一些以防其掉下来。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放到水盆的里。然后,再将杯子竖直提起来。你看看会发现什么?
学生就去做。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杯子的底部的纸还是干的。然后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干的呢?
这样就学生就会知道里面有空气的原因,空气占据着这个空间。
8.《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八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探究空气的性质、特点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在本课的内容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这节课引导的效果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基于这点,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我设计了“找空气”。通过充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去实践验证空气的存在。同时希望点燃学生的兴趣点。第二环节“探究瓶内的空气”,让学生大胆猜想、讨论验证方法后,我给出一个操作方案小组动手实践探究。并让学生体会制定操作步骤的办法。把学生“扶稳”。第三环节“空气搬家”这一演示,请学生说步骤,巩固认识空气的特点。在最后一个环节“称空气”时,由于操作有难度,仍采取演示实验验证。但由学生说材料、说方法,我按学生的方法优化,实现由扶到放。通过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加入了环节间的衔接语,使环节的衔接更加自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关注自身的教学流程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需要。也发现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入环节采取的猜谜语手段,学生轻易就猜到了答案。说明这个设置并没有太多的思维含量,只是流于形式的引出了“空气”这个主题。如何让导入直接而高效,还值得我好好思考。猜谜环节也可设置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空气特点,自己编制一条谜语,也将所学运用其中,教师只帮助修饰改进即可。
2.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课堂中,到概念性问题与要求的强调时,应“收”回来,保证学生听进听懂;探究环节应“放”出去,让学生发散思维,取得探究时效。而本堂课我与学生的互动中,存在评价技巧的缺失,对于回答正确有自己创意的同学,没有及时的表扬给出激励性评价。而对于不可行的.方案没有正面否定,让学生留下了模糊的概念。此外,我还忽略了一部分学生方案中可取的地方,应该用心理解帮助学生完善。
9.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 篇九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多角度欣赏并体验春天的美丽;
2懂得礼貌是春风,友爱是阳光,生活中也有春天;
3学习在生活中讲究礼貌,与他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4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讲究礼貌、相互关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通过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出课题。
(二)寻找春天
引导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春天。
(三)感受春天
1请学生谈对春天的感觉
2看录象,了解人际关系中也有春天。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请学生讲生活中互相关爱的事。
4送你一句话:礼貌是春风,友谊是阳光,春天就在我们生活中。
5让学生赠送花朵,与他人分享春天,分享爱。
6教读儿歌
见面打声招呼,心里热热乎乎
别人遇到困难,主动传递温暖
“谢谢”常挂口头,友情洋溢心头
宽容原谅对方,心灵充满芬芳
你我携手相帮,春天常在身旁
7请学生谈谈自己应该做,才能留住春天?
(四)赞美春天
1请学生想想,在下节课上,我们可以用一些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如何布置教室环境?
学生交流
2编一首歌,作为我们下次活动的主题曲。
出示: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这里有( ),那里有( )。还有那( )
分小组商量。请一个代表说。
板书:
6春天在哪里
寻找春天 感受春天 赞美春天
学生找的资料 送你一句话 唱
跳
画 ……
10.中班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十
《空气在哪里》活动教案
刘雅茹
滦县九百户镇宜安幼儿园
幼儿园中班科学《空气在哪里》活动教案
宜安幼儿园教师:刘雅茹
活动目标:
1、在玩抓玩空气的游戏中,感知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寻找空气的简单方法。活动准备:
透明的盆若干、透明塑料杯若干、纸巾若干、塑料袋若干、气球若干、吸管若干。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纸巾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塑料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
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纸巾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纸巾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纸巾,请幼儿摸一摸,纸巾没有湿)。
4、纸巾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纸巾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纸巾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纸巾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
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纸巾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二、找空气(操作)。
用塑料袋抓空气,把塑料袋抓紧,看看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
将塑料袋打开来,挤压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有什么感觉吗?
三、找一找
让幼儿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四、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
幼儿将嘴闭上,用手捂住鼻子,说一说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难受?
引导幼儿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
小结:空气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空气,不要让空气受到污染,清新干净的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五、拓展延伸
1、游戏:把空气吹出来。
【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空气在哪里.教案11-04
三年级科学第6课《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12-08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教学设计01-17
春天在哪里的教案11-24
小狗在哪里小班教案11-26
《春天在哪里》的教案12-06
小鸡在哪里音乐教案12-15
春天在哪里公开课教案12-27
部编版《雾在哪里》教学设计07-02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