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读后感

2024-08-25

发明读后感(精选10篇)

1.发明读后感 篇一

在暑假里,我看了《100发明发现》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科学家的一些小发明。

伞,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伞”这个道具,它可以为我们遮阳、挡风、避雨等等一些好处。有没有人知道什谁发明了伞、什么时候发明的?

伞,发明于公元前10,是由鲁班的妻子云氏的提示,据说当时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可是亭子虽好,但总不便多设,而且四季雷阵雨,说来就来,说不定雨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下起来。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就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伞就被发明出来了!

鲁班果然名不虚传,就连他的妻子也非常聪明。

现在科技的发达,就是像鲁班及其妻子一样的科学家,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知道在这过程中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也要付出许多精力,而我们也要像这些科学家学习,不能被一次的失败而打败,要不断的去努力,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2.《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读后感 篇二

《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主要讲一些科学家、数学家的发明创造的经历,他们都十分聪明,做了许多对造福于世界的事。这本书也就是介绍他们创造这些壮举的故事。

书中的人物,大多是在学生时代,青年时代就已有所成就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智慧与天赋,更是有惊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精神。

科学上的发明,往往是从?开始的,问号代表着问题,每个科学家、数学家都是从认真钻研问题开始的,以至于废寝忘食。比如:法国的帕斯卡用数排列成一个三角形,发现了一个展开(a+b)的N次方最减方法;英国的瑞利认真钻研发明了润滑油;美国的贝尔不惧挫折,经历一次又一次困难后发明了电话&&

好多科学家也是通过观察某种物体发明或发现的,比如:法国的笛卡儿通过蜘蛛网发明了笛卡儿坐标(一种确定位置的坐标);德国的莫比乌斯通过观察玉米叶发明了莫比乌斯圈(可以一笔画完圈的所有地方的圈);佐志竟是因为一场车祸发明了气动闸&&

这一种种说明,科学发明并不是非常伟大的事,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就能成功。数学的发现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要肯吃苦,有一些天赋,也可以成功。

3.《中外发明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三

假期,我看了一本书《中外发明家的故事》,知道了许多发明家有趣的发明创造的故事。

比如说袁隆平爷爷。他经过多年不断地试验,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使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增产,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让地球上的人们受益。

还有鲁班爷爷。他发明了许多东西,比如锯子。他的发明就为我们节省了好多时间。现在锯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还有许多工具也是通过锯子改进得到的。

4.我爱发明观后感 篇四

按理说这样的梦想是可贵的,可是他的发明之路却充满着泥泞。所有的人都否定和嘲笑他的想法和做法,更没有人支持他,哪怕是他最亲近的孩子们。从电视中,我们看到他为了能买一台电机,“骗”自己的女儿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必须上医院看病,需要三四百块钱。拿到钱他就去市场上买了一台电机,开始了自己的发明,然而他依然还是失败,在大家的讥讽嘲笑中,孙老汉的脸上写满了落寞和无助。那一刻我的眼泪下来了。

我想起了自己。我清晰地记得一位老师老师很不客气地训我,“以后甭给我们找事让我们读书写东西,整天就你能的不行,也不看看大家多忙。”我那时的落寞是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走在读书的路上,但是至今却没有一个人与我同行;孙老汉的落寞是在自己艰难的路上,除了打击还是更多的打击,所谓苦不堪言也不过如此。

回到家的孙老汉发现自己的机器也被女儿给卖掉了,他没有钱,只能用自己家的电视机来换。回到家,他重新设计改装自己的剔尖机。这个节目之所以打动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孙老汉发明的机器是靠自己生火打铁来造出来的,而不是借助机器帮助,艰辛可想而知。

在最后的一场比赛中,孙老汉成功了!面对大家的否定和嘲笑,他没有流泪;面对孩子们的不理解和抱怨,他没有流泪;面对一次次失败,他还没有流泪。而在成功面前,他流泪了,他用成功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疯子,但又是一个疯子,而大家眼中的疯子居然成功了!

在班级微信群中,我和家长还有孩子们分享了这个故事。我需要的不只是他们的感动,我想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疯子”的劲头!

爱迪生发明电灯实验了7000多次才成功;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被人拒绝了1009次;史泰龙的电影梦,从1850次拒绝开始;蒲松龄历经20载才写出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马云的三次高考……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只有在失败面前不退缩,拿出“疯子”劲头继续迎战的人才能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人成功的光环,而忽略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班上的学生听完优秀毕业生的报告后,非常羡慕他们,并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学有所成。可是,孩子们你们做到他们那般为了学习而“发疯”的精神了吗?

我想告诉你们一句话“只找理由成功,不找借口失败”。三年前班上有一个叫豪的孩子,他的英语基础特别差,每次考试都在三十分左右,按理说这样的成绩参加中考是非常不理想的。可是,他没有泄气,他说他要进行“疯狂英语”。我知道他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孩子,每次我课堂上讲完题后,他就把这些题再坐上三遍;买资料的时候,他家里没有钱,他就等人家不用了借过来做;每天早上他都比别人早起半个多小时,晚上比别人晚睡一个小时。就这样他在我们的质疑中学习着,中考的时候,他的英语补到了98分,成功地考取了县一中。

“想成功,先发疯”这是我贴在考试墙上的话,这句话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们,也是写给自己。面对别人的执着,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和否定他人的发疯精神;如果我们不能给别人掌声,我们就保持一份等待和静守。面对自己的征途,我们依然也要带着发疯的精神上路,不怕不惧,勇敢前行!

5.发明大王爱迪生读后感500字 篇五

爱迪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明家,他发明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他的每一项发明都是通过艰苦劳动赢得的,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为了发明电灯,他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爱迪生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使他找到了非常合适的灯丝,最后成功地发明了电灯,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所以我们要以爱迪生为榜样。

记得第一次学自行车,我壮着胆子上了自行车,开始学骑车。刚骑了一下,车子不听我使唤,马上开始晃动起来,我也跟着车子摇摇晃晃的。一会儿冲向草坪,一会儿面向大树,可是我一直坚持着没让车倒下。突然,不知怎么回事,车一晃,我和车一起“亲吻”了地面。我拍了拍身上的土,又重新骑上了自行车,继续学习。正当我觉得自己骑得很好时,车突然再次摔倒了,当时我感到非常灰心,正准备放弃。这时爱迪生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又重拾信心骑上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经过几个回合,我就掌握了骑车的要领,终于把这头“铁牛”给征服成了温顺的小绵羊。

6.我爱发明科学节目观后感600字 篇六

《我爱发明》,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全新的科普节目,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通过展示发明人的新发明、新创意,将科学知识趣味化、形象化,让观众热爱发明,享受创新的乐趣。该栏目的设置不仅开创了一种节目的新形态、填补了中国科普电视的一个空白,而且架起了一座科技成果的平台、一座发明人走向市场的桥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该栏目的及时推出具有深远的意义。

节目形式为内景演播室结合外景短片,其中内景演播室设置主持人和嘉宾。每期节目时长55分钟。在每期节目中,观众都将看到多个来自普通人的精彩发明以及它们背后的动人故事。所有的这些发明都有共同点:都是从生活中来,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创意精巧、实用方便、易于推广、价值巨大等特点,这些发明既是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对知识的活用和妙用。

在每期节目中,观众除了通过外景短片了解每个发明诞生的经历和发明人的故事外,还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实际体验、道具演示和原理分析,充分明白每一个发明的奇思妙想之处和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我爱发明》是国内首个鼓励国人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创业的电视节目。其主旨是鼓励全民以智慧立业,传达“发明改变命运,智慧创造财富”的理念。一切物质资源都有可能耗竭,但只有发明创造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

7.发明读后感 篇七

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

受家庭的影响,贝尔小时候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本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圣经》的故事,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老师怒不可遏,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可教。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祖父深谙少年的学习心理,他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硬逼贝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培养贝尔的学习兴趣入手。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贝尔后来回忆道:“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我努力学习的愿望。”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了故乡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了,要改进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的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土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多读几本《电学常识》之类的书,就不会有这种幻想了。”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

亨利听了贝尔的一五一十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那你就学会它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

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做试验助手。

接着,贝尔和沃特森开始试验。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我想你会成功的”,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贝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阴如流水,两个春秋过去了。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天夜里,贝尔怎么也睡不着。他半夜爬起来,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可是,人们对这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

8.发明读后感 篇八

原来,我国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直到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义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宋朝使用“,”和“。”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6世纪时,欧洲提出了一套正规的标点符号系统。主要符号源于希腊语法家们所用的小点,但常常改变其含义。希腊文中的问号(;)变成了英语中的分号。

9.小发明故事 篇九

一是发明方便面。日本有个经营饮食小店主叫安藤的人,每天看到许多人在饭店前排长队,等吃热面条,但面条要一碗一碗地做,顾客只有焦急地等待,浪费时间,很不方便!他便想到能否做出一种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面条,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方便面”,后来人们又推广到方便青菜、方便干菜、方便饮料等。

二是发明易拉罐。传统的玻璃罐头,打开盖子要用剪刀、螺丝起子,很不方便,后来一个小女孩从这个不方便产生创意,发明了侧拉环开启式罐头(易拉罐)。

有位学生名叫杨忠就是受到这样的启发,发明了方便沐浴器而获得江苏省发明创造三等奖的。他在沐浴时,用肥皂或用沐浴液来清洗皮肤觉得使用时很不方便,肥皂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滑掉,沐浴液常常需要往毛巾上倾倒,便想到做一个专用的能自动加液的用具,经过多次实验,发明了一种融擦身毛巾、沐浴液于一体,随用随压、使用方便的沐浴器。

凡是不方便的东西,如果从方便的角度想一想;凡是麻烦的事情从简单的角度思一思,可能就在这过程中,产生出新的创意来。

在世界上尽善尽美的事物是不多见的,引导学生对我们日常使用物品、工具多观察多思考,就会发现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不顺手、不节俭、不牢固、不安全、不灵活、不省力、不轻巧的地方。认真地对这些缺点进行思考分析,就有可能对缺点加以改正,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有位学生名叫华洁,发现市场上的蚊香盘都无定时装置。晚上,当人睡着后,蚊香就一直燃烧,房间蚊烟较多,对人体有害(不安全)且浪费严重(不节俭)就萌发发明一种可定时的蚊香盘,把不能定时改正为可定时,设计为在蚊香盘底部刻有时间刻度,中心装有空心圆柱再装可3600任意旋转的金属滑杆,又在滑轩上设置任意滑动的薄铁片,当蚊香燃烧到薄铁片所在的位置时,就会自动熄灭。可定时的蚊香盘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小发明技法

⑴移花接木:是将某一领域或某物品已见成效的发明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等,部分或全部引进到别的领域,从而获得新成果或新产品的方法。如把不倒翁的原理移接在蚊香架上,就成了不倒翁安全蚊香架。有位学生名叫华昊,从中受到启发,根据乒乓球拍上各种各样的胶皮(正胶、反胶、长胶、短胶)能打出球路很刁的球来这一特点,把胶皮移接到足球鞋上,这样就发明了出奇制胜的足球鞋。

⑵倒转逆向: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求得新的思维方法。如,买草莓时要挑大的,红的。大家知道,草莓被阳光照到那面是红的,照不到的那面是青的。若在地面上放一个反光镜,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有位学生名叫浦晴岘,曾经发现雕冰的刀口都是硬的。她想能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把刀口变成软的,这样雕冰不是方便了吗?于是她发明了变金属刀口为化学“刀口”的精雕细磨雕冰“刀”,从而荣获江苏省高中组创造发明一等奖。

⑶仿生发明:就是利用仿生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技法。还是这位浦晴岘同学,她利用仿生原理设计出安全减冲撞力复合层保护头盔创新方案。该头盔设计成三层结构。最外层由易破碎的材料制成(好比人的头皮);中间层坚固壳体(好比是人的颅骨);最里层减震消力层(好比人颅骨内大脑组织外起保护大脑、缓震的滑液)内部再加上现有头盔装置,该方案荣获省创新方案二等奖。

铅笔的发明

1564年,在英格兰的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矿物——石墨。由于石墨能像船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这痕迹比铅的痕迹要黑得多,因此,人们称石墨为“黑铅”。那时巴罗代尔一带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号。受此启发,人们又将石墨块切成小条,用于写字绘画。不久,英王乔治二世索性将巴罗代尔石墨矿收为皇室所有,把它定为皇家的专利品。用石墨条写它既好弄脏手,又容易折断。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水冲洗石墨,使石墨变成石墨粉,然后同硫磺、锑、松香混合,再将这种混合物成条,这比纯石墨条的韧性大得多,也不大容易弄脏手。这就是最早的铅笔。直到18世纪未,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下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既好又耐用的铅笔心。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心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有的H(硬性铅笔)、B(软性铅笔)、HB(软硬适中的铅笔)的由来。给铅笔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美国的工匠门罗来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械,然后在木条上刻上细槽,将铅笔心放入槽内,再将两条木条对好、粘合,笔心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说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

发明家的小故事:圆珠笔的发明者

匈牙利记者比罗某次写稿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稿纸划破了。他想,要是把笔尖换成圆珠就好了。

于是,比罗去请教化学家奥基。奥基说:“笔尖换成圆珠没问题,可是圆珠的周围能漏出墨水才可以写字呀!”

比罗想,如果让圆珠转动的时候控制墨水的流量不就行了吗?他开始反复地试验。

1943年,比罗终于发明了依靠圆珠的转动送出墨水的新笔--圆珠笔。

圆珠笔用起来非常方便,价格又很便宜,所以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锯子的发明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铅笔,顾名思义应当是铅做成的笔。然而我们现在所用的铅笔笔心的主要原料却是石墨而不是铅。之所以称其铅笔是因为很早以前,人们的确是用铅写字、记帐。据记载,我国在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初期,就有人使用铅笔。在欧洲,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也开始使用铅笔了。但这种名副其实的铅笔并不好用,铅条很容易折断,写出来的字迹颜色较淡,且笔迹模糊。

到了16世纪,英格兰人开始使用一种石墨条。起初它主要是被商人用于给货物做记号,因此,人们把它叫做“打印石”。相传,“打印石”是由一位牧羊人意外发现的。

1564年,一场猛烈的飓风袭击了英国坎伯雷的平原。风暴停息后,一位牧羊人赶着羊群路过大树旁。他好奇地走到树根坑旁,发现树坑里露出了一大片黑黝黝的石头。“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呢?”于是,他跳到坑里,用手去模“黑石”,手马上被沾得黑了;用指甲一划,“黑石”上便出现了一道痕迹。这种又黑又软的“石头”他从来没见过。

看着自己的一双黑手,聪明的牧羊人忽然想到:用它在绵羊身上画记号,自家的羊群就不会被认错了。他连忙采了不少“黑石”带走。由于这种“黑石”像铅一样,会使接触到它的东西变黑,因此牧羊人称它为“黑铅”。

后来,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黑铅”,认定这里面有钱嫌。当时英国的贸易发达,商人们做买卖时需在货物包装袋上标号码、写字,可生意人一直苦于没有理想的书写工具。那位商人挖掘出“黑铅”,将它切成条形状,用布包起来,贴上商标,卖给做生意的人。

其实,这种“黑铅”就是石墨。与真正的铅笔相比,它划出的笔迹粗黑醒目,效果好得多。因此,这桩“打印石”买卖生意兴隆,整船整船的“打印石”渡过英吉利海峡,被运至欧洲大陆,几乎成为各国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商品。

“打印石”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了它的不便之处:笔迹颜色太深,容易脱落;稍一用力,就会折断;书写时也容易把手弄脏。如何克服“打印石”的这些缺陷呢?直至18世纪,德国化学家法贝尔攻下了这个难关。

法贝尔认为:要改良石墨,必须将石墨研成粉末,然后将它和某种物质粘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目的。按照这一思路,他进行反复的试验,结果发现:在石墨粉中掺进一定量的硫磺锑和松香,经加热凝固后就可得到改良的石墨。它硬度合适,书写流畅,字迹清晰,也不容易弄脏手。为了保护笔心,法贝尔还用纸条裹绕铅心。于是,一种新式的铅笔诞生了。

1760年,法贝尔筹资建立了铅笔工厂,大量生产铅笔。其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还运往英国、法国等地。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德国等邻国对法国进行封锁,铅笔运不进来。这对于法国的作家、画家们来说,无异于断了粮食。当时,有一位名叫康蒂的画家,下决心自己研制铅笔。

康蒂知道,石墨的数量很有限,必须用尽量少的石墨生产尽量多的铅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石墨粉末中掺进各种不同的物质进行烧制。结果他惊奇地发现:石墨中加入不同数量的粘土,或在烧制时采用不同的温度,就能得到不同性能的铅笔心。1790年,康蒂分别制出了各种不同用途的铅笔。康蒂发明的笔使用效果好,颇受人们的欢迎。据说,拿破仑也很喜欢使用这种笔。

不过,不管是法贝尔还是康蒂发明的铅笔,都存在一个大毛病:书写时,稍不注意,笔还是比较容易折断。

1812年,美国有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威廉·门罗给铅笔“穿上”了木头外衣。门罗别出心裁地造出了有保护物的铅笔,即在两条小木条上分别开一个凹槽,然后在一个凹槽上放上铅笔心,抹上胶水,再将另一小木条的凹槽对准铅笔心就形成了现代的铅笔。为此,门罗还研制出了一种专门给铅笔心“穿外衣”的机器。

此后,人们根据各种需要,研制出了更适用的不同的铅笔。

自动铅笔是1822年发明的,并在英国设厂制造,不过工厂在1941年被纳粹德国给炸毁了。

2004年,我国制造了100亿只铅笔,基本上可以围赤道40圈。

法国人还将caoutchouc(一种植物分泌的胶,据说是西班牙语的caucho以及Tupi(来自南美洲的语言)的cau-ucha的组合)制成了橡皮,这样,写错的字终于了一不用面包屑去擦了。

10.发明读后感 篇十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影响世界的100个重大发明》。主要讲了许多的名人,经历了许多许多的困难才击响胜利之鼓。也讲了许多名人从小立志,长大后不管旁人的嘲笑,坚持研究发明,最终成为成功人士的故事,等等。

在发明家的生活中,几乎只有坚持、努力、不放弃这三个词语。其实,在成功人士的背后,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比如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经过1年多的连续作战,尝试6000多种材料,试验7000多次,才使灯泡发出光,虽然只亮45小时。

还有四大发明、书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等等,都是发明家们实验了无数次,用了不计其数的时间的而得出的巨作。

再联系一下生活,比如:有时我们在做作业时,一遇到不会的题,就喜欢偷懒、抄别人的作业„„但发明家们遇到问题时是坚持、努力、一定要把它想出来„„

这一比,可看出,差距是多么大。

21世纪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都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家经过不懈地努力,才创造出来的。

记住,成功人士的口头禅“ 我一定能成功。”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要做“我一定能成功”的人。

三年级(2)班

上一篇:楚雄州党员普法考试下一篇: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