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精选9篇)
1.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篇一
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 农业生
态园规划方案
方案一: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
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
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
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
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
态公园而建,宽~2m。
2.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篇二
1绪论
1.1低碳农业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 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 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 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2研究意义。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 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 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2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2.1节能模式。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 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 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 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2节水模式。目前, 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 位居第一, 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 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 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 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 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体污染, 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 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3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 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 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 会造成土壤退化, 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2.4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2.5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 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 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 “鱼-桑-鸡”种养结合, “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2.6“三品”基地模式。“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大力建设“三品”基地, 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2.7清洁能源模式。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2.8农业观光休闲模式。近年来, 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 发展较快, 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3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 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 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 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 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 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 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 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 要想抵消其他的农业排放———如牲畜肠道发酵、稻田、生物质燃烧和粪肥处理———要求耕地的固碳率达到400公斤/公顷/年, 牧场则需达到200公斤/公顷/年, 有机农业系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即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4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4.1目前, 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 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 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 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 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 让低碳经济个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 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 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4.2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切实施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 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 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 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 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 表彰成果显著者, 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4.3抓重点, 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 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重点出发, 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 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 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 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改善灌溉设施, 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5结论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说, 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延缓气候变暖, 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 2010, 4:3-5.
[2]王守东, 徐长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10, 33:138-140.
3.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篇三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多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而且我国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也就必须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对有关农产品初加工后附产品和有机废弃物,利用新的技术进行成分的分析,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
4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这主要表现在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排放等,以便导致农业系统中土壤、水体、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工业化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主要表现在可以将农业当作一个工程来建设,通过工程项目所采用的论证、设计等方式,再进行循环利用资源,促使污染和废弃物的减量化,从而获得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此,在以后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1 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要求制定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的规划,通过生产要素这个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起,从而实现封闭式的生产,并将污染控制在这个区域内。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4.2 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4.3 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准型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的转变必须做到: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5 结论
4.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篇四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迅速作大作强,今年我乡继续把经济环境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乡党委、乡纪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治理经济环境。一是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和跟踪企业协调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二是深入学习认真执行《洛阳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河南省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及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切实发挥行政监察在维护乡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依法行政,从严执政;三是对群众提出的一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脸难看,事难办,服务态度差,有法不依,随意执法,工作效率低
等不良现象,进行强力整治,限期整改,各部门制定了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承诺,乡机关实行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讲文明用语,彻底改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四是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企业负责人等40余人对乡三办、四中心、二所进行了行风评议,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乡纪委责令其限期整改;五是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执法部门对乡内现有企业的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危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强装强卸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通过治理,目前,我乡经济秩序井然,今年以来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14个,总投资额达1.4亿元,民营企业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支撑。
五、搞好来信来访接待,积极查处违纪案件
今年我们加强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一是坚持领导接待来访制度,由纪委书记、副书记每周在乡政府接待来访群众不少于一个接待日,所有信访案件必查必果;二是明确纪委副书记(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直接责任人,并指定一名纪委委员负责此项工作,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来访登记,有处理结果;三是建立乡村组三级纪检信访网络,全乡有固定联络员187人,辐射全乡29个村,设置了意见箱10个,切实加强了监督,今年以来,共收到党内来信来访9件,全部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理,查处案件5起,处理违法违纪党员5名,协助县纪委查处案件4起。在案件查处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工作主动,调查慎重,定性准确,达到严肃党纪,教育全体党员的目的。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到位,影响教育学习效果,有待今后加强教育管理;
2、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明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有关党风廉政文件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不断加大党内外监督的力度;
(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化内容,括宽其领域;
(三)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不断深化政务、财务、党务公开的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总之,一年来,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干部在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在党内的凝聚力、工作中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全乡上下呈现出了社会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广大干群共谋发展的大好形势。
中共XX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XX年12月4日
5.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篇五
——访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对此,江苏上下并未因骄人的成绩而满足。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一段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黄莉新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大力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黄莉新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着力抓好“两个化”、建设“三个载体”、推进“五个转变”。所谓“两个化”:一个是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主要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另一个是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所谓“三个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所谓“五个转变”:即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黄莉新说,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江苏客观要求,也有经济社会条件。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创新和转变我们的发展思路,以思路的创新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黄莉新认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据记者了解,江苏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近年来,江苏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
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了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江苏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目前全省已经组织34家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38个县(市、区)进行了挂钩对接,1055名科技特派员已经驻村进行科技指导。
第三,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发展农业活力。“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黄莉新说。她为此向记者列举了江苏近年来在五个方面的的机制创新:一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五个一体化”,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环境。二是完善农业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积极发展劳务合作、供销合作、富民合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三是健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更大力度地促进农民就业创业。2003年以来,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0多万人,目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已经达到66%。四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江苏近年来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五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目前已在全省105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同时,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高效农业保险范围,切实减轻农业因灾损失,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第四,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持续增加“三农”投入。黄莉新说,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要求,江苏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建设安排向“三农”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事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让农民得益受惠。2006年至2009年,省级投入321.68亿元用于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建设。二是政策支持向“三农”倾斜。
在实行“四项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对高效设施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三是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等各项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城乡范围。
第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三农”工作合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就要突破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大力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让农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黄莉新说,创新工作方式,必须坚持计划安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用工业的理念抓“三农”,用项目的办法管“三农”,提高“三农”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分配形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创新责任落实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加大督查力度,科学考核发展成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推进。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江苏省安排了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现代农业考核奖励。
黄莉新最后充满信心地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我们在目标定位上要体现率先,工作思路上要勇于创新,改革实践上要大胆探索,这也是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江苏要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农民日报 》
6.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篇六
农科教发〔201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为更好指导“十三五”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二、思路与目标
(一)战略目标与发展远景
(二)“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三、农业科技创新
(一)重点领域
(二)重大任务需求
(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
四、农业技术推广
(一)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农业技术推广重点项目和行动
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四)促进农业人才流动
六、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
(一)农业重点学科实验室
(二)农业科学实验站
(三)农业科学试验基地
七、体制机制创新
(一)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二)创新农业科技计划组织管理
(三)强化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五)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三)加强科技合作
(四)贯彻法律法规
(五)营造良好环境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节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投入、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显著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具体发展目标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7.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 篇七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 (1) 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 (2) 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 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 (3)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 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 可以立即实行; (4) 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及其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 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但从总体来讲, 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 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 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 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 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 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 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 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 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如下:
第一、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
推行循环经济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尽量采用标准设计, 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 而不必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 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 在产品设计中, 要尽量使之不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第二、推广清洁生产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保障
推广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业要积极主动防治工业污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逐步实现零排放, 从而达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第三、建立绿色工业园区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方式
绿色工业园区 (即生态工业园区) 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绿色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 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第四、实施绿色营销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要求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五、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倡导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政府起表率作用, 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 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
第六、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支撑
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 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尽可能把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第七、建立绿色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调查证实, 工业污染排放在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只要强化管理, 不需要花费很多资源, 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建立的法规制度和办事规则及操作过程, 并且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能力。
第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然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 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 开展绿色经济核算, 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 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 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 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以点带面, 群策群力,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及战略对策选择。
8.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篇八
关键词:低碳经济 农业 可持续发展
1、绪论
1.1、低碳农业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2、研究意义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2、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2.1、节能模式
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2、节水模式
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位居第一,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会造成土壤退化,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2.4、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2.5、立体种养模式
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鱼-桑-鸡”种养结合,“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2.6、“三品”基地模式
“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建设“三品”基地,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2.7、清洁能源模式
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2.8、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年来,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发展较快,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3、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3.1、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农业的建设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必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那么调整农业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必然的,但很显然,只有低能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能适应低碳农业经济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技术现代化,农业管理制度现代化,低碳农业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
3.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化肥、农药、农用薄膜使用过度的问题,污染土壤;农机废弃排放多,焚烧秸秆等问题,污染大气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低碳农业,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取代当前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农业产量。
4、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4.1、加强宣传,促进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
目前,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让低碳经济个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4.2、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切实施行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表彰成果显著者,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4.3、抓重点,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重点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改善灌溉设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04:3-5.
9.潮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篇九
规划
潮州市农业局 2016年7月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有效地推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农村经济稳步上升
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1.67亿元,比增4.9%,剔除物价增长因素影响比2010年增长24.5%;农业增加值66亿元,比增5.2%,剔除物价增长因素影响比2010年增长2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9元,比增13.4%,比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80%。
2.粮食生产确保稳定
2015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4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 1 48.35万亩;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其中水稻总产量21.31 万吨,“十二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3.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强引导、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办示范基地、推进农产品认证、加强质检等工作,促进我市水果、水产、茶叶、畜牧、蔬菜和花卉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和铁皮石斛、佛手果等农业新兴特色产业的有效发展。2015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3.86万亩,总产量1.55 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加2.62万亩和0.6万吨,全市茶叶及相关产业产值估算超过30亿元(市农业部门生产数字:至2015年底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7.8万亩,总产量2.2万吨)。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21.89万亩,总产48.15万吨。水果保存面积25.29万亩,总产23.85万吨,“十二五”期间基本持平,其中潮州柑种植面积4.1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投产面积2.5万亩,总产量4万吨(市农业部门生产数字:至2015年底全市潮州柑种植面积5.32万亩,投产面积4.26万亩,总产量8.99万吨)。全市花卉生产面积(基地面积)1.01万亩。全市狮头鹅、饶平黑猪等特色畜牧业得到发展,2015年生猪饲养量101.13万头(其中出栏61.22万头),三鸟饲养量1957.5万只(其中出售和自宰1375.5万只),肉类总量7.68万吨,禽蛋产量4544吨,“十二五”期间基本稳定。
加快“永生源”等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潮州市特色水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不断扩大铁皮石斛、佛 2 手果等农业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市铁皮石斛栽培面积约1400亩,年产量220吨,产值11000万元;佛手果种植面积约3800亩,年产量290吨,产值800万元。
4.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51万千瓦,比2010年的54万千瓦,减少了5%(总动力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从事运输的拖拉机大量减少,驾驶员年龄也偏大,开始退出农村运输市场,现在基本改为小型四轮车从事运输。特别是拖拉机数量从2010年的4919台减少到2015年的1143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32台,水稻插秧机拥有量259台。
2015年全市农作物机耕面积50.439千公顷,农作物机耕率达到76.7%,比2010年提高了10.2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耕面积31.097千公顷,水稻机耕率达到89.8%,比2010年提高了11.87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农作物机播面积7.22千公顷,农作物机播率11%,比2010年提高了9.9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播面积7.038千公顷,水稻机播率20.32%,比2010年提高了18.33个百分点。
2015年农作物机收面积27.279千公顷,农作物机收率41.48%,比2010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收面积26.721千公顷,水稻机收率77.16%,比2010年提高了33.54个百分点。
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42%,比2010年的提高了12.84个百分点。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 3 化水平达到65.17%,比2010年的提高了20.31个百分点。
5.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大引导培育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管理,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比2010年增加10家,企业总资产达53.6亿元,比2010年增长20%,全年销售收入达到46.3亿元,带动农户9万户,户均增收1450元;积极抓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工作,至2015年末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83家,社员总数达到2.3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644家和1.95万人,带动农户达近11万户;抓好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15个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良种示范、技术示范、品牌示范和效益示范的功能,共联结带动农户约1.5万户,户年均增收约2000多元,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6.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以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和市果树研究所为龙头,加大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使全市种植业良种率不断提高。畜牧方面继续抓好二元杂交、三元杂肉猪的全面推广,使畜禽良种率也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建成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 4 全市农技推广体系,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全市农科机构和农业企业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多范围宽领域的农业科技研究,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广东南馥茶业有限公司研究的“凤凰单丛乌龙茶资源利用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市农业领域获得此殊荣的项目;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茶叶生产、加工的培训,推广“色选机在凤凰单丛茶分级工艺中的应用”等新技术,提高我市茶叶的机械化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有46个项目列为市重点农业科技项目,11个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0个项目获得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使农业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全市农科机构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各级举办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受训农民近5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2万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4万人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
7.农产品监管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体系建设。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以落实农业部重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加强市级体系配套建设。配合市农业部门积极指导县区和重点乡镇检测站的建设,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检测水平,促进我市农产品检测监测体系的完善和提高,为加强农产品监管提供有效条件。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组织相关农业检测机构对各地主要的蔬菜、茶叶、水果进行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扩大检测覆盖面,增加检测次数,有效地保障农 5 产品质量安全供应。三是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鼓励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知名品牌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底,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03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3个、有机认证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3个,“南馥牌凤凰蜜兰香单丛茶”、“展翠牌佛手果”、“正一品牌卤鸭肫肝”三个农产品获2015年广东省十大名牌(“广东名茶”、“广东名果”、“广东名鸭”)称号。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建设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实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目前全市农业部“菜篮子”工程基地达到12个,省级“菜篮子”基地16个。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实施农业部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县)项目24个,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四是加强对农资供应的经营监督。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统筹协调,通过举办“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大型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和举办培训班等,深入生产第一线宣传农资打假、种子安全等有关政策,发放宣传资料,免费向农民群众发放了一批玉米良种等农业生产资料,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同时抓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整治,强化农资执法检查,有效地净化农资市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此外,按照《关于印发潮州市“十二五”农业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的精神,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抓好我市农业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治理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市有109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省减排认定。
8.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逐步推进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根据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确定饶平县为全省试点县,市级工作方案已基本制订完成。积极组织试点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省业务培训,提高有关政策的熟悉度和业务水平,促进我市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纪委协调、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认真部署、积极推进农村三资交易平台建设工作。
三是按省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工作的进程,同时加快推广其他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
四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以来,我市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龙头,以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结合开展“文明镇街、文明村居”创建活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幸福感明显提升。扎实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我市的潮安区、饶平县和湘桥区各有一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建制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省级专项扶持资金3亿元已全部到位,示范片工作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市的凤凰、三饶等2个镇获得“广东省名镇”称号。由27个村获得“广东省名 7 村”称号。积极实施山区县综合配套改革,潮安区和饶平县顺利通过省的考核验收。同时积极牵头推进涉农矛盾的化解工作。主动履行主导责任,切实加强涉农维稳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强化涉农维稳重大事件的预防、排查和化解,使农村社会矛盾多发态势有所缓和,全市农村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为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不高,农资价格持续居高,生产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直接影响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增收乏力的现象也开始出现;二是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不稳定。全市还没有建成上下联动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开展常态化的农业执法受到影响;同时,一些企业和农户的法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三品一标”等品牌化建设疏于管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不稳定;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一定程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农业主导产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支持保护机制还在逐步完善;四是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总量不大,发 8 展不均衡。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覆盖面不够,企业规模偏小,行业分布也不均衡,茶叶、水产、畜牧以及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成熟,但在水果、蔬菜等产业却发展相对落后,加工、流通所占比重较低;企业未能很好地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普通农户建立立体发展的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能力不强。
三、“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根本途径,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维护农村稳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转方式创新发展、补短板协调发展、重持续绿色发展、推合作开放发展、促改革共享发展。
(三)主要经济指标
1.农村经济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规划年均递增4 %,至2020年达135.86亿元;农业增加值规划年均递增4%,至2020年达80.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划年均递增10%,至2020年达18455元。
2.粮食生产方面: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粮食种植品种结构。规划至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总产稳定在26万吨左右。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产量稳定在21万吨左右
3.农业特色产业方面: “十三五”期间保持茶园面积稳中有增,重点建设生态茶园示范园,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规划至2020年茶园保存面积25万亩,产量5万吨;积极发展潮州柑,规划至2020年全市生柑保存面积达到8.5万亩,产量10万吨;常年产蔬菜基地5万亩,年播种面积20万亩,产量40万吨;特色水果、花卉等在规模和品质上有较大发展。
4.畜牧业生产方面:规划至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和家禽分别达到71万头和1595万只,肉类总量达到8.9万吨,饲料工业生产能力达到14万吨。
5.产业化经营方面:规划至2020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达到50家,企业资产总值、产值、带动农户的能力再提升10%,市级以上农产品流通企业10 家,全市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家。至2020年,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在规模上、效益上和覆盖面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6.农业机械化方面:规划至202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3.62万千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40台,水稻插秧机拥有量300台。农作物年机耕作业面积53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8.5千公顷,机播面积8千公顷。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四)“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1、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发展的保障水平
农业是弱质产业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其投入的力度。“十三五”期间,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继续贯彻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努力把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我市各级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逐步提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完善财政涉农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融合的有效模式。要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解决农业越来越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工作考评制度,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引进优良粮食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办好粮食创高产示范点,提高粮食亩产;继续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加大对种粮户 11 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适宜我市应用的中小农业机械,提高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规划至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总产稳定在26万吨左右,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
3、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加大投入力度,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改造中低产田等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等项目,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有效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抗灾能力,努力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产出水平。同时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机化水平。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发挥部门职能,进一步引导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在抓好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区域化生产、功能化布局要求,大力促进茶叶、水果、水产、畜牧、花卉、蔬菜等特色农业向优势主产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加工型茶叶、蔬菜、优稀水果、花卉、畜禽、海水网箱养殖基地。
按照潮州市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和生态景观化、产业绿色化、环境整洁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引导调整潮安 12 区凤凰镇、铁铺镇和饶平县浮滨镇等三个潮州茶叶主产区的生产布局和发展方向,在确保茶叶质量与产量的同时,引导茶区的生产企业和茶农按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逐步推进我市生态茶园的建设步伐,提高潮州茶叶生产的规模和档次。规划从2016年至2017年,用2年的时间选择合适茶园,培植高山、中山、低山丘陵茶园三个类型6个以上的示范茶园,每个示范茶园面积不少于300亩;从2017年至2020年,用4年的时间,结合《潮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潮府办[2015]42号)的规定精神,强化对新开垦茶园使用林地的管理,即必须符合生态茶园标准才能使用林地;老茶园必须进行标准化生态茶园改造,到2020年实现10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目标。规划至2020年全市茶叶保存面积25万亩,产量5万吨,茶叶品种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其次要引导适宜种植蔬菜的乡镇发展城郊型蔬菜生产基地,解决全市菜篮子的需求。在北部绿色发展示范区还要引导种植潮州柑、台湾青枣、佛手果等特色水果,扩大山区青梅、橄榄、龙眼等杂果生产,形成北部特色水果带。要大力发展以饶平新丰镇为中心的铁皮石斛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打造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要抓好以浮滨镇为中心的原种狮头鹅养殖基地建设,发展我市特色畜牧业。
巩固发展饶平县新圩镇和潮安区金石镇、沙溪镇等潮州柑主产区,扶持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鼓励零星生柑生产户进行连结,发展合作经营。规划至2020年全市生柑种植 13 面积8.5万亩,产量10万吨。积极贯彻落实《潮州市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特色畜牧业,加强畜禽污染源的治理,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发展。积极引导生产者走标准化生产路子,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相当市场份额的特色产业强镇。
(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基础上,多层次规划扶持和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各示范区建设规划,逐项认真抓好落实,使现代农业示范区逐步突显潮州特色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联结带动周边的农户逐步向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向靠陇,逐渐形成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中心的特色产业辐射圈。
2016-2020年,按照省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标准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在各级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创新投融资机制,规划用5年时间在全市打造10-15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年打造2-3个不同产业类型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点带面,形成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的特色产业辐射圈,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业上一个台阶。通过认真打造,争取“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列入省级以上的示范区管理。
(3)大力扶持和培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一是根据我市特色产业的布局,重点扶持区域性农业龙头,在帮助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向各级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帮助从事潮州柑、单丛茶等特色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人才,完善规范化管理,使传统产业得到新的提升。14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基本思路,谋划一批以单丛茶、潮州柑为主的农业招商项目,引进国内外资金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打响特色产品品牌。继续引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等活动和参加品牌认证,拓展产品销路和提升潮州农业品牌效应。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规划至2020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达到50家,企业资产总值、产值、带动农户的能力再提升10%;加强对市级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管理,实行优胜劣汰,保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活力,实现农产品的购销两旺;通过增量提质,提升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程度,至2020年力争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数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家,指导合作社实行规范化管理,从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挑选部分有较多的农民成员、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好的品牌意识、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明显的增收效果的“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本级示范社进行培育扶持;积极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家庭农场。
15(4)积极引导发展农业新兴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科学合理谋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的研发,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与市场的对接;利用我市农业发展的地缘优势,发挥市级农科机构的作用,积极创办粤台农业科研合作基地,推进粤台农业合作的发展。
5.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巩固和完善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人才,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力争在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领域组织攻关,不断增强农业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加快单丛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优质潮州柑无病苗圃的建设进程,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优质良种苗,确保单丛茶、潮州柑等特色资源的持续发展。加强狮头鹅、饶平黑猪等特色畜牧业的品种选育,促进产业发展。主动与科研单位合作,着力研究高香型单丛茶的嫁接换种技术和潮州柑的良种选育,使单丛茶更纯更香,潮州柑更加优质光亮。此外,推广以螨治螨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作物科学施肥技术;加快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试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喷雾机械及技术。强化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农民的知识,为科技兴农提供基础。
6.强化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通过完善市、县(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能力建设、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我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能力,将农业执法推进和延伸到执法监管对象,力争至2020年实现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节全覆盖。
继续完善和强化全市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认证体系,为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基础。
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规划至2020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比“十二五”末减少20%以上。扩大24个农业部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加强畜禽养殖投入品的管理,加强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的质量检查,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加强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农残抽检,确保省级农产品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省的要求。围绕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量化考评标准,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鸡瘟的常年免疫和监测工作。建设 “红火蚁”等农作物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预警体系,逐步把病虫害观测对象涵盖全市主要作物。
7.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宽裕,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村,落实到农户,让农民真正得实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种粮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制度,确保粮食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和扩大覆盖面,减少农业发展的风险。要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通过继续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等,加强对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技能;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重点是做好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8、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切实抓好、抓紧。要以规划为龙头,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推进宜居城乡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村和卫生村为抓手,开展“美在乡村”创建活动,努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扶 18 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全市农村三资平台建设,加强农村“一事一议”监督管理,认真抓好农民信访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财务公开、民主理财为目标推进全市所有村级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按照《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的要求,对全市所有村进行集体经济审计。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力争完成颁发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理顺有关遗留问题等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五)、“十三五”期间农业领域重点领域项目储备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农业经济怎么发展06-30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10-15
发展沼气,促进县域循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0-10
永嘉农业经济发展论文08-28
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论文11-18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10-27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11-29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07-27
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09-01
信息化视角的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研究论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