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2024-08-24

公共关系发展现状(精选10篇)

1.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篇一

公共关系

摘要:搞好公关工作,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当今公共关系在帮助企业树立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进行市场推广, 乃至协助政府完善决策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公共关系的涵义和如何做好公共关系来论述的。

关键词:公共关系职能企业形象

一公共关系的涵义和职能要了解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中的所起到的作用,首先要对公共关系和其职能有个大致了解,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公共关系的涵义和职能。

(一)公共关系的涵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功能,也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它能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公众舆论,并对之作出反映;它明确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变化趋势的监视系统,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并有效地利用社会变化,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它运用健全的、正当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的工具。

(二)公共关系的职能

1.采集信息,监测环境。公共关系首先要发挥收集信息、监测环境的作用,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咨询建议,参与决策。这是公共关系最有价值的职能。公关人员向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意见和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使决策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并照顾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3.信息沟通。信息沟通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建立公众对于本企业的良好印象,能够招揽人才,争取投资来源;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如何做好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在帮助企业树立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进行市场推广, 乃至协助政府完善决策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保证一个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一)提高企业公关人员的基本素质

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公关人员,而良好的基本素质是公关人员建立公共关系的前提。有优秀素质的公共关系能散发出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在开展公关工作时,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企业首先要对自身潜在的危机和事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对一些潜在的新问题、新现象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工作中多做准备;把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潜在事件和危机都列出来,找出解决危机的相应对策,做好从容应对危机发生时来自各方面的种种提问的准备工作;在危机出现时做出快速的反应,明确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和信息传递渠道;

(三)做好企业内部公共关系

企业内部公共关系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企业公共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良好外部公共关系的前提和保证。为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应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公众关系。

(四)做好好企业外部公共关系

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复杂的内部公共关系,还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外部公共关系。企业外部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外部公众之间通过有效信息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一种活动,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活动。

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仅仅是那些大型跨国公司或管理良好的公司的专利,而会成为每一个现代企业的共同追求。综上所述,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公共关系对企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做好公共关系,是企业做好一切的前提

2.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篇二

众所周知,公关行业是为企业打造品牌,塑造品牌美誉度,因此我们也不妨用公关的手段来打造我们的行业,提升行业的服务品质和美誉度。这样思考问题,或许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执行起来也会更专业。由此我们会思考,我们对公共关系行业的宣传是否给力,策划是否精准,执行是否到位,评估效果到底怎样,客户是否满意等等指标,就可以清晰地显现来。

公关人才问题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外部内部多种渠道,形成合力。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公共关系人才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公共关系专业影响日增,高等院校公共关系科目发展更受重视。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通过了专家评审,这是中国公共关系学科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和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链的初步健全和完善。

公关公司和一些行业机构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公关公司的培训机制针对性更强,输出的人才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则一直为公关人才的培养奔走,同时呼吁加强行业自律,倡导人才有序流动。像打造品牌一样去发展公共关系行业,还要做到创新。行业要发展,创新是根本。目前公共关系行业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化媒体蜂拥而起,互联网、微博、微信让人目不暇接,危机公关、网络公关、大数据营销、整合营销,各种公关手段层出不穷。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理念必须贯穿行业发展始终。曾经的手机帝国诺基亚的衰落,令人嘘唏不已。但市场是残酷的,一个品牌发展到了巅峰,往往就是其衰落的开始,这时候,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走出困境。

行业发展也如此,必须将创新融入其发展的始终。人才培养和使用要创新,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要创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手段要创新。那么,全体公关人行动起来吧,像创品牌一样,去打造公共关系行业这个巨型品牌。就像服务企业一样,要打造这样的品牌,需要各部门的鼎力合作,前期调研、项目策划、活动执行、效果评估等,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做到位,做到家,让客户满意。

3.公共关系发展的新态势 篇三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时期 新态势 发展 机遇 挑战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自觉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有计划有目标,持续的展开各种活动,使社会组织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互惠互利,以便做到良好形象的管理工作。它的主要宗旨是为公众服务,包括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服务两个方面。

走进了21世纪,公共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不断提高,公共关系在21世纪也呈现出五大新态势,即公共关系职责的发展、公共关系理论基础的发展、公共关系操作程式的发展、公共关系宣传中心内容的发展、公共关系策划模式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职责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公共关系了解的深入,公共关系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由纯粹的接待应酬发展到以协调关系、塑造形象的复合型职责,现代公共关系的职责包括:搜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提供服务、协调关系、塑造形象。其中核心是:协调关系和塑造形象。在公共关系初创时期,深圳的一些“三资”企业首先出现公共关系部门,而这些企业给公共关系的定位只是接待应酬,处理好公司与政府、公司与外企、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应酬关系,并没有注意到处理公司与公众的关系,也没有发觉塑造公司的形象也是公共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简而言之,当时的公关部地位低下,由于公关部门女性职员较多,于是公关小姐之名随之兴起,又由于中国体制不健全,计划经济的尾巴没有根除,政府对企业的影响极为巨大,于是公关小姐一词逐渐被庸俗化。在第二和第三时期,公共关系经历了形成和整顿阶段,一些贬低公共关系作用的看法被驳回,各种类型的公关组织纷纷成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关理论出现了,它取代了纯粹的接待应酬,成为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公共关系的地位开始提高,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成熟和发展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针,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机遇与挑战伴随而来。 “真诚到永远”是海尔公司的服务理念,也是海尔公司的公关理念,政府将公共关系的职责定位为运用传媒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期达到理解、认同与合作的活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以在公众中建立、塑造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为目标,以传播沟通为手段,既要将自身的作为和形象通过媒体展示在公众面前,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又要通过媒体舆论汇集民智、吸纳民意,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决策和工作。无数大中型企业都明确了公共关系的职责,即宣传、协调、服务、辅助决策四大类,其最为中心的内容是协调关系,尤其是公司与群众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理论基础的发展

目前公共关系理论的基础正在由推销理论发展为市场营销并向社会营销模式过渡,强调社会效应。在公共关系发展的前四个时期,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推销理论,即商品生产者向消费者盲目推销产品,即便那些产品并不符合群众与社会的利益,简单说便是一种社会现象---向瞎子推销老花镜,虽然商品生产者获得了利润,但是这样并不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如前几年出现的龙芯CPU,它属于国产的高科技产品,但是它并不符合消费者的实际利益,简言之,就是性价比不高,因此效益并不太好,不过近期龙芯有了新的发展,此处暂且不表。到了新发展时期,出现了市场营销理论,强调正确处理消费的欲望,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久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营销的任务在于把上述几方面内容协调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倡导了和谐经营的市场营销观,正如华硕公司给电脑的定位:以低廉的价格,买优质的电脑,不求最好,只求合适,既有利于群众又有利于社会。

三、公共关系操作程式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合作机制与公共关系的操作程式也随之得到广发的发展,公共关系操作程式正在由早期的小作坊式生产发展为战略化、整体化、条例化,策划强调规模效应。在公共关系发展的前三个时期,公关公司总是以零散的方式出现,并且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对象稀少,没有形成规模。直至1991年至1993年,以广州方圆、博能顾问、路村咨询等公司为代表的公关公司相继成立,中国的第一代公关顾问职业人才由此诞生。从此国内开始出现大批的公关公司,并且这些公司除开少数以外,绝大多数公司职能健全,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服务对象面对各类人群,更加强调规模效应,其中包括服务规模、群众规模、宣传规模等。

四、公共关系宣传中心内容的发展

公共关系的宣传中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着,公共关系宣传中心内容由早起只注重商品信息发展为突出企业形象、附加形象,强调形象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公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的公司只是认为打造出优质的商品就能找到市场,只有有限的几家公司懂得利用商品打造品牌,从而突出企业形象,增加附加形象值。进入市场经济后,IT行业首先学会利用附加值和品牌价格,纷纷通过一项决议——即以商品打造品牌,以品牌打入市场,以品牌为商品拓展市场,达到商品与品牌双丰收的经营效果。群众提到联想,大多都会信得过,认为其品质过硬。再如茅台公司,茅台公司的品牌价格十分高,一瓶普通的茅台酒至少要500元,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品牌价格,即附加值。在新发展时期,有远见的公司都会注重品牌形象和附加值的培养。

五、公共关系策划模式的发展

公共关系策划模式的发展已经由口号式逐渐向意境方向发展,强调意境效应。在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市场经济形成这段时期,喊口号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宣传方式,我们至今还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看到“社会主义万岁”的口号被刷在墙上。到了市场经济和21世纪,广告逐渐取代口号,成为宣传的重头戏,而广告更注重意境。康师傅公司出品的冰红茶在广告意境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不仅有炎热的夏天和海滩,还出现了冰块与红茶,使得冰红茶在推出后因为广告的意境效应赚了不少钱。也有公司在广告宣传方面采取夸张搞笑方式,如阿里巴巴的一出广告在意境极具巨搞笑因子,它通过布什被扔鞋创造出扔鞋的战争,最后通过阿里巴巴网购买到了更多更好的鞋子,这则广告使群众至今难忘。

中国的公共关系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实务业化,公共关系手段的科技化和虚拟化,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国际化,公共关系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多元化,公共关系地位的战略化,公共关系教育的精准化,公共关系行业的规范化,公共关系职能的具体和多样化,公关部门与国际接轨化。以上几条包含了市场、业务、手段、地位、教育、人才、行业准则等方面的趋势。公共关系在21世纪的发展更加依赖高科技,包括网络、广告传媒等,又由于公共关系的战略地位的确立,逐渐成为一个受人重视的行业,因此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开办公共关系课程甚至专业,从而为公共关系部门培养高知识人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公共关系的未来,那么“即将辉煌”是极为妥贴的。

在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公共关系的新态势,公共关系人士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只有成为真正了解公关,善用公关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公关事业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二版)》作者:居延安等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修订本)》 廖为建著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4.中国公共关系现状及问题浅析 篇四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新生活,全球公关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公关事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公关选择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中国也选择了公关。公关,作为一种舶来品,他的导入和传播需要一个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20 多年的风雨催新花,中国的公关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它经历了公关实务、公关传播与教务,公关理论研究、公关组织建设的递进式发展,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任重而道远。

近20年来我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当代的公共关系最初发端于宾馆、饭店和旅游业。这些旅游宾馆业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公共关系也被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所重视和采用,并在实际中显示出相当大的威力。目前,本土化的公关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公关市场已初步形成,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公关公诉纷纷抢滩中国的公关市场,与中资公司联营或建立办事机构和业务点,着对中国公关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我国公共关系事业正在迅猛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行业增长迅速,地区间存在差距。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中国公关市场重心。地区差距使中国公关行业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表明,最近几年的中国地区差别,即沿海省份与其他边远地区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 GDP 增长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上,而且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相互交叉、重叠。虽然二三级城市公关市场已经启动,但地区差别使中国的公关市场无法平衡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行业滞后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公关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公司不断涌现,人才流动加剧,总监和客户经理成为市场最紧缺的两种人才。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与国际公关巨头相比,本地公关公司的劣势明显本地公关公司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实力较弱,知名度低,业务经验不足众多中资本地公关公司底子薄,知名度低,而与他们竞争的国际公关巨头却实力非凡。在公开竞标中国际公关公司主要以业务经验、服务品质和服务资源取胜,而本地公关公司则过分依赖执行力量。那么如何解决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存在的问题呢?首先,克服传统文化心态对公关发展的阻碍,继续在全民中普及公共关系知识。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个 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民族精髓,但其中一些思想却正对公共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是中华民族的浩然之风,但气节观念常演化为“自我中心论”,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对公关的发展极为不利。国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贵和持中”的思想,会抑制公平竞争, 抹煞公关的个性和创意。然后,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加快职业化进程。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公关业走上职业化的必由之路。公共关系教育应注重培养高级公关人才。高级公关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时代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公关人才,他们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既是公关领域的“专才”, 又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通才”。高级公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正规 高等教育,这也是中国今后公共关系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公关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现实,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公关业务培训机制和培训课程体系,以弥补当前公关教育和研究的不足。

5.我国媒介公共关系的发展策略论文 篇五

一、战略观:塑造媒介品牌

在我国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上,品牌也已经成为媒介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凤凰卫视的知名度与国际知名品牌麦当劳快餐不相伯仲,更高于通用汽车、爱立信移动电话。汇丰银行等著名品牌。媒介要打造强势品牌,就必须重视公共关系的运作,将公共关系提升到媒介品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为“就公共关系而言。核心就是品牌塑造”。。媒介的品牌战略决定了媒介品牌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媒介品牌文化、媒介品牌忠诚度的前提和保障。

公共关系作为媒介的一种品牌战略,就必须具有长期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就目前媒介的公共关系实践而言,基本上还是单纯地将公共关系视为一种营销战术,还未能上升到品牌战略层面。很多媒介虽然都设有公共关系部门,但地位却相当模糊,难以参与媒介的整体规划和决策,只能处理低层次的、局部的、短期的、具体的事务和活动,这就导致公共关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现今,媒介策划组织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对其媒介品牌形象发挥作用的并不多,有时候甚至会破坏媒介的整体品牌形象。比如有些媒介为了提高发行量,推出的“订报送礼”活动只能是短期行为,因为这样的活动与媒介自身的品牌形象并无太大关系。有些媒介的公共关系活动因为缺乏整体性,各个版面或节目各自为阵,纷纷推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活动,致使媒介的品牌形象不统一,此外,由于报纸版面或电视栏目被各种活动所占据。媒介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被挤压,从而引起了读者或观众的不满和反感。

二、受众观:维护公共利益

有一种办法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那就是先注意顾客。。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能够先注意到受众需求的媒介必然能够成为市场的引领者,《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之所以能够形成自身鲜明的品牌特色,就源于其对受众需求的重视和准确把握。但是,对于大部分媒介而言,由于缺乏受众观,就必然缺乏有效的公关策略和公关活动,只能一味地模仿和跟风,这就造成了媒介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也对媒介失去信任。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它承担着信息提供、舆论监督、社会整合、知识传播等社会职能。而且随着我国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受众对媒介公共性和社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媒介单纯以娱乐或商业活动作为卖点试图造成轰动效应已经缺乏吸引力,对媒介社会职能的发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毫无益处。媒介的特殊身份一方面为其公共关系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使其公共关系的开展更为敏感。媒介活动的商业化倾向很容易引起受众的联想、猜测和反感。媒介公共关系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商业化倾向,维护和加强媒介公共性和社会职能的发挥。当前媒介普遍存在的庸俗新闻、新闻炒作、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顽疾正是媒介公共关系失范的具体表现,破坏了媒介公共性和社会职能的发挥,给媒介、受众、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媒介及媒介公共关系的健康发展。媒介公共关系不能因商业性的需要而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媒介公共关系的目标就是要为媒介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使媒介、受众、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媒介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从而增强媒介的传播效果,使媒介既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能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了增强媒介的传播效果,媒介公共关系当然需要考虑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和加强新闻策划,但必须保证媒介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保证媒介在重大事件中能第一时间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并发出自己公正独到的评论。为了增强媒介的传播效果,媒介公共关系还需要考虑引入各种趣味性的栏目和节目,举办各类公众参与度高的活动,但必须做到有益而有味,反映社会生活实际和受众的真实需求,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陶冶受众情操,美化受众心灵,让受众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三、竟合观:组合内外资源

近年来,竞合战略被认为是社会组织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利保证。竞合观念认为,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凭一个社会组织的力量是无法建立竞争优势的,也无法应对市场竞争,社会组织只有跳出组织内部,在更大范围内组合资源,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综合优势,进而在竞争中取胜。资源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就是要能够挖掘资源,并运用资本或智慧去整合资源。在媒介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媒介仅凭单打独斗已经无法生存和发展,需要组合多方面的资源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资源尤为丰富。除了自身内部资源外,受众资源是媒介最重要的外部资源,自然成为资源竞争的.重点。因此,受众行为数据库的开发、整理和更新是当前媒介公共关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组织之间均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磁吸的互动关系,因此这些社会组织都是媒介资源的重要提供者。

此外。与同行竞争者之间的竞合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组织竞合战略的主流,媒介同样需要重视同行竞争者资源的组合。为了解决自身资源匮乏、报道单一、制作水平低等困境,辽宁、江苏、山东、江苏、湖北、新疆等5家地方电视台的体育频道走联合发展之路,组合资源,于成立了一个由5家频道共同制作、审查、播出,由北京神州天地影视传媒公司提供资金保障的体育合作平台CSPN,通过两年多的运行,CSPN已经成为体育频道的“二号主角”,改变了CCTV一5独大的局面。可以说,任何一家单台的力量和影响力,都无法达到CSPN给予它资源组合平台所建立的竞争优势。这种媒介联合模式是目前媒介竞合的主要方式。事实上,重组、并购、协议合作、战略联盟等竞合方式也都值得媒介进行探索。

四、危机观:重视危机管理

由于媒体具备独一无二的传播优势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一直被当成其他社会组织危机公关的重要对象与目标。但也正因为这种优势,媒体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危机管理。严重影响了危机的有效解决和媒介形象的塑造。

《第一财经日报》在“天价索赔案”中危机公关意识的淡薄及公关策略的缺失值得警鉴。在事件的最初,《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焦点集中于富士康的非法用工现象:工人超时加班、工作条件恶劣等等。而且,种种迹象表明,《第一财经日报》意图深化这一主题,将之作为一个舆论监督的系列报道来进行处理。在记者王佑6月15日撰写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之后,紧接着的6月22日,又发表了追踪报道《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继续对超时加班予以关注。但是,在7月3日,富士康公司提起诉讼之后,这一报道链条断裂了,有效的舆论监督被中止,所有的媒介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新闻官司上来。自此,《第一财经日报》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对危机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最终只能疲于应付新闻官司,对富士康公司的超时用工再也难以保持持续关注,不仅错过了树立客观、公正、正义媒体形象的大好时机,而且还使自己陷人了失实报道的泥潭。《第一财经日报》之所以最后只能以和解收场,其总编秦朔做出了解释:“我们报道的最后段落显得夸张,确有瑕疵。”“以一篇有瑕疵的报道即便大获全胜,也不是真的胜利。”从秦朔用瑕疵来代替报道失实这种轻描淡写的说法来看,《第一财经日报》这次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和恶化有一定的必然性,缺乏必要的危机公关意识,必然导致危机来临后缺乏有效的危机规避策略。自1月下旬开始,富士康接连发生了多起员工坠楼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富士康员工超时加班、对员工管理方式不当等问题也被媒体一一披露出来。由此可见,《第一财经日报》20对富士康用工制度的报道并非完全失实,如果当时能够诚恳勇敢地承认报道用词用语不当和过于片面等问题,及时修正、补充和深化报道,即便输了官司,却一定能赢得公众的信赖,树立起自身公正、诚实和不畏权势的良好形象。

6.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篇六

作为政府公共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在“二十公”明确提出的,即:“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警察自身影响力促进警察组织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争取最大的公安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主体是公安机关,客体是公众,两者之间是以信息传播和沟通实现互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提出正是公安机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理念的一次飞跃,拓宽了我国公安工作新的发展思路,对于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力度加大,警察公共关系工作正朝向正确的方向步入快车道,如从2004年3月第一个全国公安系统内局级公共关系处的成立开始,到全国范围内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示范点(基地)和专门机构的逐步建立,有效推动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发展。

一、目前制约警察公共关系发展的因素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仍然不同程度波及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正值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随着人财物的流动不断加大、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治安和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人民内部矛盾诸如征地、户籍管理、基层民主以及贫富分配不公、突发性事件等历史或现实因素考验着公安机关的公关能力。如2008年被认为是警民冲突较为严重的一年,其中发生的贵州瓮安6.28事件、上海暴力袭警事件、黑龙江警察群欧打死大学生事件、深圳暴力袭警群体性事件等等,一时间警察的形象问题处于社会舆论的旋涡之中,警察公共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警察与群众的感情是件易碎品,一旦伤害,修补成本远远大于建立成本。

(一)对于警察公共关系这一新课题,部分人目前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

1.把警察公共关系等同于公安机关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中有些人员片面地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就是对外界的新闻宣传工作,是宣传部门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警察公共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当公安机关一方的信息反馈受阻时,势必导致公众认识偏差,甚至误解。

2.把警察公共关系等同于警民关系。和谐的警民关系虽是警察公共关系实现的长久目标,但二者并不能等同。现实中,把警察公共关系完全地等同于警民关系的人不在少数,不能真正认识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导致在与公共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顾此失彼,忽略了与公安工作有联系的部门、单位的配合,使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日常工作中打了折扣。

3.把警察公共关系等同于日常世俗人际关系。在实践中,人际关系常因世俗中的观念而走样,造成公共关系变成了私人关系,没有个人私下的感情投资,就办不成公家的事情,集体的事情变成了个人的事情。

4.把警察公共关系当成非警务活动,错误认为只有企业才进行公关,公安机关是权力部门不需要。认识上的偏差,必将导致思维上的僵化,最终使得观念陈旧、工作不能创新。

(二)警察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个重要目的就是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但在当前,由于少数单位、民警行为举止、服务意识、执法等不规范的客观表现严重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从而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1.少数单位该破的案破不了,该防的案防不住,公众失去安全感。过多专注于重大要案的侦破,忽视一些多发性、案值不大的侵财类案件的侦破,尤其是其中涉及个人财产的犯罪案件,可直接导致公众整体安全感的缺失。2.服务的意识淡薄,以管人者自居,群众失去了亲切感。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中,重破案,轻追赃,案件的处理结果也未及时向当事人回告,有的案件破了,当事人却不知情,案件破不了,也未向当事人解释清楚,导致群众误认为公安机关不管不问;少数民警以管人者自居,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群众,造成群众不满;特别是一些民警认为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低人一等,常常予以训斥、侮辱和辱骂,造成群众心理抵触对民警“敬而远之”,在警方调查取证时不愿意帮助支持警方工作。

3.独立执法办案、处臵各项警务活动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薄弱,方法简单粗暴,群众失去认同感。一些民转刑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处理过严,处罚过重,当宽不宽,轻罪重处,产生出隐形的社会矛盾;有的民警缺乏严格公正的执法理念和人权观念,在审讯办案中,忽视保护甚至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休息权、人格权等基本人权,有时对犯罪嫌疑人看管不力,造成犯罪嫌疑人自杀、自残;个别单位交通条件改善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信息手段先进了,同群众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了;文化素质提高了,群众语言却越来越不会说了。

4.执法不公、为警不廉、以权谋私、贪脏枉法,甚至成为恶势力的保护伞,严重败坏民警的整体形象,群众失去了信任感。少数民警执法思想和态度不端正,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少数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败坏了公安形象,伤了群众的心。

(三)公安机关组织系统缺乏专业机构,缺乏公关业务能力和技能

纵观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现状,已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从公共关系目标的确定、计划的制定、活动的策划、工作成效的反馈、危机的预警等,都需要专门机构和高素质的公关队伍去承担。但是,从目前公安机关的现状来看,正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通过示范点(基地)和联络员的建立,在逐步对警察公共关系特点、规律进行应用研究,以当前整体状况而言,还不能有效地形成可持续的状态,因此在与公众的沟通上不能应对自如,难以自我表现。

(四)警察职责的超限延伸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带来的额外负担

其一是频繁的非警务活动牵涉了公安机关大量的警力和精力。其二,服务功能的超限放大,对社会、公众超职责的承诺,分散了本来已经不足的警力,导致“旁事”干不了,还耽误了干好“正事”,使得警察疲于应付,从而降低威信,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满意率也随之降低。

二、推动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动建设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一是公安机关坚持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坚持党对公安机关的绝对领导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党的宗旨就是公安机关的宗旨,所以公安机关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警察公共关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建设新型的服务型公安机关;二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复杂形势的需要。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叠加,执法环境更为复杂,刑事犯罪组织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实施侵害和脱离快速、实施侵害不直接接触受害人等新型犯罪突出,公安机关面临的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对公安机关驾驭复杂治安形势的能力要求随之提高,开展好警察公共关系有助于整合全社会的办案资源。三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是推进警务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外警务革命倡导的以“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对策前臵化、警务活动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警务模式,它正成为世界警务发展的潮流。社区警务理论的核心就是警务基础的社会化,要求公安机关通过主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立与民众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掘社区本身的资源优势,构建社会化的防控网络。四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缓解当前警民紧张关系的必然要求。由于警察公共关系在少数地区缺位,使公安工作在警民关系中处于被动,要使警民关系趋于和谐,就必须依靠警察的主动行为,运用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开展警察公关,在群众身上作“感情投资”,与各阶层人士互动。

三、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思路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正确认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才能把公共关系的各种理念、方法、手段融于公安日常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全体警察必须强化“纳税人养我,我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公务员意识,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和“建为民公安,保南粤平安”的思想演化成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自觉行动,一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一)多策并举,提升公安工作“软”实力

1.更新观念,增强意识。首先加大普及警察公共关系知识的力度,在思想认识上培养警察个体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警察公共关系观念和意识,一要转变角色增强公关意识。公关意识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运用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公安工作实际,采取主动行为,向群众作“感情投资”,从而建立警察与群众和谐关系的意识。要求我们实现警察自身的角色转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服务员”而非“管理者”,体现到执法办案和工作中去是多一点理解、同情和关怀,少一点呵斥、冷漠和功利。二要借鉴物的品牌效应增强人的品牌意识,相对于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就公安工作而言,品牌是警力,是战斗力,比如“济南交警、东莱派出所、任长霞、王法金”等等,通过这些品牌效应为公安工作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三要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沟通意识,现实中因沟通不畅导致新闻媒介的不实和夸张报导,而损害警察形象时有发生,作为警察本身应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主动靠上去,不“遮、盖、捂”,调整沟通策略,才能有效的利用传媒这把“双刃剑”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四要超越“本位”增强全警参与意识,推动警察公共关系发展,是一个全警参与的工程,不是某个警种、某个地区、某个时段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应教育广大民警增强立足自身工作岗位而又超越“本位”参与到公共关系工作中去的意识。

2.运用宣传工具,把握舆论导向。公安新闻宣传作为警察公共关系的主渠道,对于树立警察形象,融洽警民关系起着突出的作用。一是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宣传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和亲民的形象。应牢牢把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案事件,特别是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进行宣传,既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又能为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提供有力的佐证。二是关注公安机关自身亮点,积极宣传公安民警为民服务的形象。实践中通过不断发掘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先进典型为引导,从打造自身“品牌”的高度,不断放射民警们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闪光点。三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开辟平面、网络媒体等宣传平台,多渠道架起与社会各界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四是继续深化业已开展的如“警察开放日”、“警用装备展示”等各类专题活动,开展警企、警校共建活动,让民警走出去、请群众进警营,实现良性互动。五是塑造警营文化,提升公安机关文化品位,把正在开展的各类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等文体活动办精,并把成果推向社会,借以警营文化进行宣传和公关,而且还能激励民警荣誉感、集体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可谓“名利双收”。

3.携手共进,与媒体互动双赢。据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4000个电视频道,1350个电台,9000种杂志,2300种报纸,还有庞大的传播速度之快超越了传统平面媒体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而且数量还在增加。媒体是警察公共关系中:公安工作、媒体和公众三大要素之一,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安工作与媒体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处理好与媒体关系。一方面媒体的宣传作用对公安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警务公开,落实“阳光警务”,让公众实际了解我们,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作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往往为了追求自家媒体的新闻价值和关注度,而抓住公安工作中的某事件进行过度宣传、炒作,煽动公众情绪,影响了公安工作的开展,损害警察了形象。为此,一要为与媒体互动创造条件,包括深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落实培养普通民警应对媒体的能力、完善独立制作新闻报道的手段;二要建立与媒体之间互相沟通机制,包括做好定期或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座谈会等,增加了解,减少误会;三要主动走访媒体单位和记者,邀请记者“下基层”、“进警营”,使媒体真正了解警务工作,赢得他们支持,同时与媒体合作共同策划宣传报道,参与宣传节目,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关系。四要严守公安工作的宣传纪律,把握住分寸,保守公安工作中的秘密,如不得公开检举人资料、暴露公安侦查手段等,所以面对媒体要心中有法,说话无戏言。

4.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树立队伍良好形象。警察协会是在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直接领导下、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及其组织为主体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民警自己的组织。警察协会能够从警察行业的角度,运用有别于行政机关的机制和方法开展工作。因此,警察协会可以利用其社会性、民间性的特点,发挥其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联系广泛的优势,在协调警察公共关系上发挥作用。一是加强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二是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公益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扶助公安英烈家属子女及伤残、患病、贫困民警。三是加强与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的联系合作,在警民之间架起理解、沟通的桥梁,为建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加强与新闻、记者协会等大众媒体行业社团组织的紧密联系,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工作,增进友谊,协调好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引导新闻媒体多从正面报道公安工作取得的成就和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进一步树立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5.从容应对,转危为机。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矛盾焦点很容易转嫁到公安工作面前,因此,一个单独的事件、一件个别的案例往往能造成一次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公安机关必须学会应对危机的公关。警察公共关系危机有效处臵应分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外危机处理主要是应对新闻媒体。应当看到新闻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能制造舆论,还能引导舆论。当遇到危机时,公安机关要善于正确、妥善处理好危机的同时,还能借助媒体改善形象,转危为机。实践表明,媒体报道公关危机具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事件本身情况;第二层次是事件原因;第三层次是事件应对与处理;第四层次是善后处理与受害者意见。在公安机关公关过程中,如果媒体的报道只到第一层次,那就给“信息管道”留出了大量的谣言和小道消息的空间;如果媒体的报道到达第二层次,可以驱逐不少谣言和小道消息;如果到达第三层次,“信息管道”中基本上都是官方和正规信息了。如果可以到达第四层次,那么公安机关实际是利用此次危机做了一次绝佳的正面宣传,也就是转危为机了。所以实践中应有的放矢,掌握好发布信息的时机,关键是发布信息给媒体报道的第一层次要快,要抢得先机,第二层次既快又要准。另一方面,危机处臵机制还应该针对警察机构内部,这点往往是被忽略的。所谓机构内部危机处臵,主要是指当警察个体执行高危险任务或公安机关由于某种原因出现较大面积违法、违纪现象时的危机心理疏导。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维护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保持群体积极昂扬的斗志具有积极意义。

(二)巩固“主阵地”,扩大公安工作“硬”实力

7.公共关系视角下政务微博的发展 篇七

一、政务微博的公关功能

借助微博“党和政府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夺回了互联网上的麦克风, 夺回了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的话语权”。 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标配”, 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安抚民众情绪、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博主要行使以下职能:

首先, 告知。政务微博向网民告知、 通知或解释其相关的政策与职能行为, 偏于单向的政府传播。具体包括职能告知、政策公开或者解释、政府通知公告。 其次沟通功能。政务微博与网民进行行政问题、职能答疑等相关具有互动性的微博;包括政策交流、行政水平交流、 政府形象交流、职能答疑、民意收集、 与意见领袖或媒体或其他机构等微博互动。最后是引导功能。政务微博就社会热点事件或价值观等对网民进行引导和疏导的微博;包括热点事件关注、价值观倡导、社会矛盾疏导。

政务微博的权威性特点, 使其成为公众获取权威信息、判别真伪、辟谣的重要平台;其客观性的特点, 可以使其在突发事件或者日常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保持理性和中立, 能够以理服人; 其服务性的特点, 体现了政府服务在微博和网络的延伸, 使得媒体和公众能迅速了解政府公共事务, 最大程度地争取了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政务微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清晰

政务微博从规划、建立、日常运营到规章建制, 有一个发展过程。政务微博按照部门的不同, 行政级别的不同, 地区的不同, 功能的不同, 可以有不同的政务微博表现形式。在政务微博发展中, 怎么定位好政务微博的发展方向, 这是很多政务微博开设之初没有想明白的, 导致在后续政务微博运营中, 出现很多问题。

当下不少政务微博的开通并非“自为”, 而是被动响应上级号召的结果, 这就导致一些政务微博开通的初衷仅仅是向上级交差、完成既定任务, 甚至微博成为向上级表明、宣示政绩的一部分, 大量的官话、套话滔滔不绝, 而对网友的咨询、提问置之不理, 政务微博搜集社情民意、官民互动、社会服务等职能几乎被抛之脑后。还有些政务微博虽有与民沟通、为民服务之志, 但苦于不熟悉微博的传播规律和微博网友的个性化需求, 依然沿袭或套用传统的宣传思维, 也易造成微博运作中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二) 传播的内容官样化

目前一大部分政务微博, 通篇公文似的信息发布, 内容形式单一, 发布信息程序刻板, 很难引起网民的注意。 但整体来看, 尽管目前的政务微博十分火热, 但其着力点仍然是政府“以我为主”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发布信息, 而不是与网民互动。

一些政府或政务部门虽然形式上开通了微博, 但是不发表任何信息, 或者依靠转发几条政府公告、地方新闻等, 信息更新频率缓慢, 也不与公众进行实时互动, 这样的微博就成为名存实亡的 “僵尸微博”。还有部分政务部门, 虽然能够坚持更新, 却通篇都是枯燥无味的新闻公告或者政府政策, 内容形式方面不进行创新, 语言刻板生硬。

(三)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政务机构在应对微博舆情时, 信息不透明, 缺乏有效信息发布机制。 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有先天的优势, 民众对时间、地点、主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更是让全国的网民都成为了“现场目击者”, 政府在应对事件中, 出现任何对现实的偏差都可能成为舆情焦点。现实中, 政务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初期存在着反应迟缓、封锁消息、应对技巧匮乏等弊端, 致使舆论一度失控;当网络上早已充斥各种猜测、传言, 负面舆论已然初具规模, 政府部门也错过了应对负面舆情的最佳时机。

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网民关注的舆情问题时, 往往缺乏科学的逻辑和确凿的事实, 没有事先的预警机制, 只有一些只言片语的回应, 无法满足网民的需要和对事件真相的猜测和挖掘, 政务微博应对舆情时缺乏系统性、 完整性, 使得公众对事件了解不足, 猜测和谣言四起, 同时政务机构习惯性低估受众智商, 最后使得负面的舆论越来越大, 民众对真相的需求越来越强。

三、公关视角下政务微博的传播策略

(一) 构建政务微博运行保障机制

构建政务微博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从制度和管理上规范政务微博的运行。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包括成立政务微博管理部门, 建立政务微博运行的组织体系;明确建立政务微博的主体和平台;规范政务微博昵称和组织模式。“信息发布+ 政务服务”成为政务微博的趋势, 与民互动、为民办事, 是政务微博的最终发展方向。

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名人微博、 政务微信的“多微联动”, 公开信息、 报告事件进展、澄清事实, 并以链接等方式指向传统媒体的报道,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也成为移动政务的重要趋势。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期间, 南京本地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将微博头像改为灰色, 并对“国家公祭日”话题格外关注, 提升了议程设置能力, 将舆情引向既定的方向, 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 形成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

(二) 积极建设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政务微博的内容大多为政府管理、 行政事务服务, 但在信息发布时要避免 “说官话”“死板”等现象。通过精心编排、开通具有趣味性的政务微博栏目, 通过个性化设置, 既能使政务微博内容呈现多元化, 也能吸引公众注意, 避免政务微博陷入死板僵化的局面。

内容发布是微博管理团队的核心工作职责。政务微博内容建设是吸引“粉丝”关注, 塑造政府形象的关键, 内容的规划反映出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 代表微博管理的运营水准。因此党政机关开政务微博, 应该将内容编辑作为运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务微博策划主题系列活动以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为网民提供更多服务。政府部门应当以微博为网络问政的新整合平台, 将微博发展成为集合舆情检测、民情反馈、民主监督、透明行政等功能的综合性政务平台;形成公民讨论公共议题、传播政府公共信息的枢纽。

积极建设营造畅通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对于政府组织来说, 微博不应该是一个“应景”的“时代标志”, 政府应当积极建设营造畅通有效的社会沟通机制, 以积极主动又富有人性化的姿态面对公众, 通过行政透明和信息公开赢得公众的信任, 在畅通的交流中了解民意, 维护和谐平稳的舆论环境。

(三) 完善危机公关预警和处理机制

借由微博, 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政府机构的服务性、部分官员的影响力都得以大大提升, 微博在推动信息公开, 促进民意表达、官民互动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对于政府而言, 如何理性地处理及应对一些网民的非理性的语言和情绪、如何更多地获取网民意见, 促进微博问政的制度化、 常规化。当面对负面舆论危机, 相关单位和领导不能临阵脱逃, 要运用正确的危机公关策略最大限度的挽回形象损失, 将舆情危机化解在初级阶段。

成功的网络公关就是要善于通过掌握有利的话语权, 进行恰当、得体的梳理引导, 进而实现舆论调控的目标。 因为, 政府若能在虚拟空间中得到舆论支持, 那么这种支持也一定可以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

一是坚持“黄金4小时”法则。 在突发事件或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 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信息的公开, 及时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确保信息发布客观公正。

二是规范发布内容, 主要发布政务信息、民生话题及公众关注的热点信息, 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进行有效的互动,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划分问题处理级别并相应授权, 对网民提出的问题或求助要准确回应, 并即时公布处理进程和结果。

8.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篇八

一、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社会救助。它是公共服务的最低层次,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二是社会保险。它是公共服务的核心部分,旨在保障因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仍能维持基本生活。三是社会福利。它是公共服务的较高层次,旨在保障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的生活福利。四是优抚安置。它是公共服务的特殊组成,旨在保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上述这四大部分相互衔接,与农村公共服务等其它重要部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国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的立法依据,是《宪法》第45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二、公共服务体系的法律架构

(一)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它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法律援助制度等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前者的建设,以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建立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为标志。目前,已经建立起以城市低保制度为主体,以优惠政策和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为配套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后者的建设,以1994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标志。目前,国务院已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主要以《工伤保险条例》的形式出现。失业保险制度主要是《失业保险条例》,覆盖对象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不区分所有制形式,标志着现代失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生育保险制度方面,正在以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为试点,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三)社会福利法律体系

一是老年人社会福利相对完善。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标志着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建立,之后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宪法》、《民法通则》、《刑法》和《婚姻法》等有关法律中都有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明确规定。二是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依托,建立了以《残疾人公共服务》为主体的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三是妇女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妇女就业福利、妇女生育福利、妇女健康福利等三大部分。四是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儿童普遍社会福利和儿童特殊社会福利。

(四)优抚安置法律体系

主要包括社会优抚和对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两大部分。相应的制度构成包括《宪法》、《国防法》、《兵役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关于做好部队退伍义务兵伤病残战士安置工作的通知》等。

三、公共服务体系法律的缺陷

(一)立法层次较低

立法层次仍主要停留在条例、办法、决定、通知的层次,而缺乏专门的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同时,配套法律法规也比较匮乏,相关法律条文大多散见于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中,整体上并未呈现出规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导致公共服务呈现出落实无力的实践缺陷,本应得到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体却往往难以获得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二)支撑法律实施的资金不足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虽然如此,仍然达不到保证法律顺利实施的资金强度。社会保险资金的全国统筹实施难度依然很大,地方无力实施配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沉重压力,具体体现为农村生活保障标准过低等问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虽有提高但优抚保障经费的增长率仍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法律适用对象不统一

我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教育制度等为配套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公共服务带有鲜明的城乡二元性。享受公共服务与否,不是与公民身份相联系,而是与户籍等身份特征相联系,体现出明显的身份色彩。这种身份的不公平,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公平。具体表现为,农村的公共服务制度相对于城市而言,起步低、发展慢、动力差。

(四)立法滞后于实践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政府主要负责对社会上三无人员和优抚对象开展社会福利事业,职工福利一直由职工所在单位负责。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分割式的结构,对此,立法并未回应。

四、建议

(一)转变立法理念

要转变公共服务由政府一手包办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提供的社会化程度。尽快出台鼓励、激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政策法规,对民办福利机构设施等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从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注重发挥第三主体的作用,通过与志愿者协会等合作,把公共服务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提高立法层次

要尽快出台效力等级更高、规范对象全面的公共服务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保证人们享受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出台规范社会福利的专门法律,从福利项目、资金筹集、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等各方面完善专门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三)及时修法以适应社会实践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修法以保持法律对现实生活的调整功能。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要继续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覆盖面、简化救助程序、加强救助资金管理,实现医疗救助制度的再完善。要深入健全灾害救助制度,构建完善的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制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强化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社会救助机构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

(四)完善公共服务法律框架的体系化建设

要注重公共服务制度的体系化。尽快改变现行制度的分割性,注重对各项公共事业的功能、作用、地位通盘考虑,对旧制度梳理,重新设计科学的、整体的公共服务制度。特别是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服务于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五)补充配套体系以增加可操作性

应尽快出台公共服务制度的配套措施,解决部分法律规定操作性弱的问题。如出台《社会保险法实施细则》,弥补社会保险法可操作性不足的缺憾。对于《社会保险法》中授权国务院另行规定的相关事项,宜尽快通过出台相关的具体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予以明确。

(六)加强公共服务制度的相互协调

要加强公共服务各项制度间的内部衔接和协调,特别是优抚安置与相关制度。在优抚安置工作时,充分考虑到优抚安置对象的特殊困难,要注意将优抚安置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其它相关制度衔接起来,以使优抚对象获得多渠道、多方面的保障。

9.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九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

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

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

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与肯定。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

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增进了两岸经济上的互信、互动继续给台湾的消费经济和旅游业注入巨大的活力。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务实、灵活而有效促进两岸交流的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提供便利。大陆方面本着为台湾同胞做实实在在事情的精神,不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推动两岸交流深入、持续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相对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增速放缓或下滑情况,台商投资项目及金额大幅增长,均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3.两岸文教上的合作

长期以来,大陆高度重视文教交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张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关键是促进两岸同胞共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马英九当局也表示,“中华民族子孙应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强调两岸加强文教交流是“两岸迈向和平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两岸双方高度重视文教交流,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开展,呈现“领域更宽、层级更高、影响深”等特点,对于两岸进一步增进同胞情感、淡化心理隔阂、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淡化“文教台独”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学金,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两岸就共同建立”两岸词汇云端资料库”的设想进行沟通。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4.两岸军事上的探索

两岸适时的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共同采取进一步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的措施。两岸都有建立军事互信的愿望,和平和发展是两岸长期追求的目标,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目前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大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选择,是国际格局演变、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繁荣与稳定,促使岛内民意和政治格局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调整,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累积了有利条件。

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得两岸同胞的认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两岸经济关系在正常化、制度化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加速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塑造新远景,并使台湾民众获得实际利益。两岸经贸关系密切,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岛内局势演变进一步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演进。两岸意识形态对抗、武力对抗的程度不断降低,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下降,两岸经济加速整合,两岸共同利益不断增加,两岸政治和社会互信不断增强,使得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然而积极的因素仍和复杂的变数共存,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明显增强。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大陆对

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大陆秉持“信心、诚心、耐心、创新”,从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调整对台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地推动两岸关系,造福两岸同胞。岛内“遏独促和”的主流民意和力量明显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岛内政局和民意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成为岛内主流民意,得到越来越多岛内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争取台湾地区的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逐渐消除台湾地区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和敌意。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

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10.员工关系管理现状 篇十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刘

苗 学

号:0 9 0 50 1 1 1 4

我国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和谐员工关系

摘要: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提出,我国的员工关系管理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理解来分析我国员工关系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和谐员工关系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字:员工关系管理、问题、原因、和谐员工关系

一.引言

员工关系管理是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各项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解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和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

随着社会改革深入及企业竞争加剧,新时期下对员工关系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这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要求。

二.我国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而言,中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种种问题,包括,职能范围有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不切合等。具体现状如下:

1.目前中国企业对员工关系管理认知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设置员工关系管理岗位。

就有关调查表示,随着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和变化,越来越的企业需要通过员工关系管理或员工关系管理的部分职能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使命。虽然员工关系部门做了大量琐碎的工作,然而其受重视程度和价值认同度却不高。平均来看,中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岗位的设置比例为1000:1,即每一1000名员工设置一名独立编制的员工关系管理岗位。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设置最多的职位是“员工关系管理经理”,其次是“员工关系管理主管”、“员工关系管理主管”和“员工关系管理总监”。

2.多数企业在营造“赞赏/激励”的文化氛围方面较弱,激励方式单一。

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员工激励计划,但从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奖励行为及时实施,而是放在年底,同时,企业在营造赞赏/激励的企业文化氛围方面还比较弱,起原因也是由于我国员工关系管理起步晚,企业管理层只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企业效益方面,从而忽视了创造企业价值主体的需要,缘木求鱼。3.员工帮助计划(EAP)在中国的普及率较低,且多用于“绩效沟通”,而极少

用于裁员解决方案等领域。

EAP计划在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福利制度和改善组织绩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EAP项目的成功关键因素包括: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完善的培训 与培养计划、明确的政策与程序说明、来自工会/HR等部门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稍见成效,员工关系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系列现状导致EAP计划在我国企业管理方面举步维艰,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4.企业缺乏共同的愿景,或者共同愿景偏离公司现实,忽视长期性,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的基础不实。

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追求,一个好的愿景,能让员工很容易的感受到在实现企业共同愿景的过程中能从企业得到什么?成长了什么?未来有什么希望?从而使员工有归属感。并给与员工持续的激励力。而现实是,我国多数企业利益相关人之间存在分歧和意见,并且不能很好地去化解,从而给企业目标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使得员工缺乏“安全感”,员工关系管理基础不实。

5.企业缺乏一整套系统管理制度和理念,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模糊不清。

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标准,企业的核心理念并必须通过制度去体现,价值观只有通过反复强化才会得到员工认同。当前很多企业没有系统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或者有制度和理念但在操作过程中走形式,制度形同虚设,员工缺乏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缺乏标准和依据。6.企业缺乏完善的员工发展机制,导致员工关系管理根本性的缺失。

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性、外部的竞争性。有关调查显示,员工离职原因为内部缺乏公平感,外部缺乏竞争力,内部不公平体现在激励、内部晋升 通道、授权等方面,而外部竞争性则体现在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三.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在和谐的状态中,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力量均衡,不偏不倚,相辅相成;二是指新事物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由对立、冲突、斗争,走向统一,趋于融合、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动态过程。

和谐员工关系建立通常需要达成三个目标:建设和传达企业文化;创造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员工关系氛围;上传下达,下情上传,加强沟通和理解。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员工关系,总的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要确立全新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型组织。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将员工仅仅视为被管理者,而是应该把员工看做新型的合作伙伴,是企业本身的组成部分,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和谐共生。2.员工关系管理的和谐应该体现出任的本性和创造性。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关注员工的需求,设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激励体系,使员工不仅仅把劳动看做是谋生的需要。3.申诉系统的建立

该系统建立总的一个出发点是:把问题发现、解决在公司内部,而不是在仲裁处、法院。建立一个申诉系统—一个对于员工情绪的进行反馈和处理的系统。具体讲,包括员工的抱怨、不满、所受的委屈;以及员工认为快乐的、积极的、应该在企业推行的措施制度等。也就是说,除了对我们常规的HR几个模块的反馈之外,我们建立申诉系统的意义在于,可以让管理者倾听到员工情绪方面的声音,从而使企业的反馈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

建立申诉系统时,应该在部门上、形式上形成与部门经理、HR部门的对立关系,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论坛匿名发言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总之,申诉系统的核心在于将员工如果有受到委屈或不公正待遇的情绪,反馈给上层管理者,并且将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减少乃至消除员工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并最终将问题 发现、解决在公司内部。4.现代化的培训

如何通过培训来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职业培训或绩效培训转向全方位的培训。在未来的培训中,我们不仅要求员工掌握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沟通技巧,团队沟通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技巧,以及如何调解心境,减少工作中的抱怨。5.沟通管理

员工的有效沟通管理是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冲突管理等的基础。对于沟通,我们分为试用期、正式期、离职时三种情况来讨论。

在试用期的沟通中,将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灌输给员工,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之能产生认同感,帮助新员工更加快速的融入企业团队,尽快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转正期,应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改进建议和希望,定期绩效考核沟通。如果员工离职,那应当把握适当时机,于立志者进行沟通,本着真诚,友善的原则,进行离职面谈。

对于主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对于被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不让其带着不满或抱怨走,并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情况,给与一定的员工辅助。6.建立员工帮助计划。

上一篇:清洗方案总结下一篇:环保系统预防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