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3篇)
1.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聊城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近期,我们深入到部分乡镇农机站、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户,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基本情况
聊城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实施该政策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农机购置补贴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把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重要杠杆,精心部署、强化措施、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据统计,八年来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9亿多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7529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983台、玉米收获机械5495台、谷物收获机械1420台、免耕播种机5758台、植保机械5579台、耕整地机械2487台(套);各类经济作物机械、抗旱机械及其他设施农业机械10807台(套);全市受益农户22694户,带动农民购机投资9.6亿元。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及特点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机工业产销两旺,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加快提高,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装备支撑。
(一)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农机总值及总动力由2004年初的293552.07万元和891.4万千瓦,增加到448280万元和1086万千瓦,分别增长52.7%和22.3%。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得到快速优化。大中型拖拉机由2004年初的11284台增加到目前的25197台,玉米收获机更是由2004年初的0台增加到目前的6503台,免耕播种机也由2004年初的0台增加到目前的17042台。
(二)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2004年时,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60%,而玉米机收在2004年刚开始实验推广,当时小麦、玉米生产效率较低,农民为此辛苦劳作。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小麦、玉米收获机械连年增长,目前,全市小麦生产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玉米机收率从2004年的2%快速发展到74%。玉米播种、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6%、97%,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在三夏、三秋农忙高峰期,可以实现“日收百万亩粮,日播百万亩田”的高效生产率。2011年三夏时节,上阵机具达30多万台,全市近600万小麦7天即可收获完毕,小麦收获后,玉米直播机随后播种,从收到播每亩仅需20分钟就可完成。三秋期间,上阵机具20多万台,从玉米收
获、秸秆还田到小麦播种每亩地的农业生产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成为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彻底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三)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推广了玉米联合机收、小麦免耕播种及农机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排涝能力,不仅能够减少作业环节、节约成本、增产增效,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据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小麦亩均增产20千克,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小麦亩均增产5%—10%,2011年我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211万亩,农机深松整地面积达到82万亩,可实现小麦增产1078万公斤。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积极购机,并有效利用农机作业增加经营收入,推动了农机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临清市新华办事处西胡村的朱家乡,2011年购买了一台东方红LX950拖拉机,一台国丰4YW-3玉米联合收获机和一台深松联合整地机,国家补贴资金47000元,自己投资93840元,秋季完成玉米机收390亩,深松整地990亩,作业收入8万元,纯收入4.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使这类大型农机具增加了21143台,依此推算,可为全市农民增收9.5亿多元。
(五)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购机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大户不断涌现,他们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了“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跨区作业”,解决了高效农机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扩大了农机服务作业规模,实现了双赢。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10个,拥有社员2023户,各类型机械6049台套。2011年作业总收入达到3.2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增加了税收收入。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市时风、润源、瑞泽等大中型农机企业快速发展,农机销售额节节攀升,2011年全市农机销售额达到125725万元。按照生产、销售企业较低利润率3%计算,能够实现利税3771.75万元,为我市的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少。从调查看,普遍反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严重不足。如临清市近年来由于农民的购机热情高涨,由于资金数量少,每年有近40—50%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户不能享受到补贴;东昌府区部分农民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认为这是一项普惠制政策,因资金不足无法得到购机补贴时,就拨打“市长热线”、“区长热线”或者新闻媒体电话,影响了政府部门公信力度。
(二)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窄。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重点用于玉米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大中型拖拉机和深松机的推广。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1年达到188万亩。但经济作物机械数量较少,农民对经济作物机械补贴需求较大。
(三)农机购置补贴配套工作经费不足。在实施购机补贴工作中,需要请新闻媒体宣传和公示、印发补贴合同、档案管理、核实机具、机具质量和售后服务调查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大大增加了农机部门开支。通过调查,我市9个县(市、区)均没有安排农机补贴工作经费,而购机补贴又是时间紧、任务重的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必需的经费保证,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希望上级部门加强调研,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增加资金数量,扩大补贴范围,尽量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议金融管理部门适当协调相关银行的信贷机构,针对购置大型农机一次性投入资金数额较大,设立绿色通道,推出分期付款、贴息或者低息贷款政策,为广大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降低门槛,减少购机户的后顾之忧,增加大型机械的购买力。
(三)加大对农机部门的费用支持。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最好由省级财政列支;或在项目经费中明确一定的比例的资金用于项目操作管理,减轻农机部门的负担,保障购机补贴工作地顺利开展。(孟繁凯)
2.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1 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畜禽生产能力稳步增加
全市畜禽养殖数量持续扩大, 2012年全市生猪存栏123万头, 出栏254万头, 位列潍坊市第一;牛存栏11万头, 出栏10万头;羊存栏12万只, 出栏26万只;肉鸡存栏1378万只, 出栏7104万只, 位列潍坊市第一;蛋鸡存栏412万只;特种毛皮动物存栏420万只, 出栏1215万只, 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全市肉蛋奶总产量41.9万t, 同比增长2.3%。
1.2 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畜禽养殖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末全市肉类总产量34.4万t, 其中猪肉比重为54%, 禽肉比重为37.5%。2012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4.9万吨, 其中猪肉产量19.5万t, 禽肉产量13.2万t, 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55.9%和37.8%;与“十一五”末相比分别提高了1.9和0.3个百分点。
1.3 畜牧业地位更加凸显
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71.4亿元, 同比增长9%, 占农业总产值的63.9%;全市牧业纯收入1394元, 占全市农民纯收入的10.9%,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提前一年完成潍坊市局提出的畜牧业“千亿级级产业链规划”, 成为百亿级畜牧业产业链大县, 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业链产值达到150亿元。
1.4 畜禽养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场 (小区) , 备案各类畜禽标准化养殖场3000余处, 大型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80多处, 占地面积5000多亩。抓好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 引导应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新技术, 如肉鸡全自动养殖技术、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生物饲料技术等。
1.5 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
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目前, 全市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38家, 年加工畜禽产品27万吨, 实现产值35亿元;兽药GMP生产厂家3处, 年产值2.4亿元;全市饲料生产企业60家, 固定资产6亿元, 工业饲料产量183万t, 销售收入37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41.9万t, 同比增长2.3%。
2 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制约因素
2.1 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各方广泛关注。今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假羊肉事件”等一系列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也暴露出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艰巨和复杂。同时, 我市散养户多、规模不大, 点多面广, 养殖环境不优, 养殖者素质不高, 监管难度大, 尤其是从源头的监管更加困难。
2.2 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抵御能力差
由于畜牧业生产周期较长, 养殖户在获利时急于扩张, 亏损时急剧收缩, 畜产品区域性、阶段性、结构性短缺与过剩的矛盾并存, 畜产品生产经营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节后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了生猪产业生产秩序;人感染禽流感事件给整个家禽产业造成多大300亿元的损失。
2.3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今年的H7N9流感疫情病毒变异加快, 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风险依然存在。本市交通便利, 动物及其产品过境流量大;畜禽引进调出量大, 不明疫病的风险系数大;养殖密度加大;水库塘坝众多, 候鸟迁徙栖息频繁, 外疫传入风险持续存在。
2.4 土地因素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
一方面国家土地政策日渐趋紧。由于受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约束, 建设畜禽养殖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仅能在荒山、荒岭、废弃闲置场所等建设。这些适宜的建设场所面积有限, 并且大部分已经被利用, 剩下的面积较少。二是土地流转难度较高。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建设推高了土地流转的难度和价格, 流转一亩土地的价格已经1000元以上,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土地成本持续增高。
3 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思路
3.1 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加大以普及推广品种优良化、饲养规范化、设施现代化、废弃物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力度, 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园区。以提升创建水平、创新养殖方式、加快创建进度、巩固创建成效为目标, 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重点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和潍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突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 加快肉禽养殖技术优化升级, 大力提升特种动物园区化养殖, 积极发展大中型畜牧规模养殖场, 增加规模总量, 优化规模结构, 提升规模发展水平。
3.2 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撑
加快畜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步伐, 鼓励养殖业主使用现代畜牧业设施设备;积极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大中型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化管理等重点技术, 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构建县、镇 (街) 、社区三级畜牧服务网络, 实施“畜牧科技进社区”活动, 选派优秀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下社区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 推广优质畜禽品种和适用技术,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3 积极推广畜牧生态养殖
以加强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和推广农牧循环、有机肥制造等综合利用模式为主要内容, 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 积极发展畜牧业生态养殖。鼓励大中型规模场推广应用沼气生产技术, 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与周边农田、菜地相结合, 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要将畜禽粪肥经堆积发酵腐熟后直接还田。大力推行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模式, 采用粪便发酵制造有机肥, 实现畜禽资源的减量化综合利用。推广应用养殖场养殖废水净化技术, 鼓励养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 做到循环利用。
3.4 加大畜牧产业化经营推进力度
以鼓励引导畜牧企业完善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一体化经营为主要内容, 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屠宰、加工、分级、贮运和连锁销售, 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优势企业, 打造一批肉制品、速冻调理品、特色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区。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完善创新“公司+合作社 (基地) +农户”合作机制。实施畜牧业品牌化战略, 继续落实好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调动企业创建畜牧业品牌的积极性。
3.5 切实强化畜产品质量建设
3.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成都物流产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物流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近年来,我市中职物流专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期,目前成都市现代物流专业职教集团内9所学校物流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800余人,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各学校的物流专业建设与教学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从而制约了我市中职物流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标准,项目组依据专业方向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我们主要对快递企业关于行业标准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
二、调研的方法
资料收集法、实地调查法。
三、企业背景资料
(一)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
中外运敦豪于1986年由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和敦豪环球快递各注资一半成立。合资公司成功地将DHL环球快递作为国际快递业领导者的丰富经验和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在中国外贸运输市场的经营优势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各主要城市提供文件、包裹、货物的航空快递服务。中外运敦豪成立19年来,已在中国建立了最大的合资快递服务网络,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设有56家分公司和163间办公设施,覆盖全国318个城市,拥有超过5,000名经过培训的高素质员工。
(二)申通快递有限公司
申通快递品牌创建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经营快递业务的品牌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申通快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善、流畅的自营速递网络,基本覆盖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县级以上城市,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基本实现了派送无盲区。申通快递在全国各省市有六百多个一级加盟商(包括西藏拉萨等偏远地區)和两千多个二级加盟商、四千多个门店,50多个分拨中心,全国共有从业人员四万多名,上万辆干线和支线网络车,日均业务量近百万票,年营业额超过40亿元,成为国内快递网络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体系。
申通快递主要提供跨区域快递业务,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十,使公司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随着国内快递需求的多样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和仓储服务、代收货款业务、贵重物品通道服务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
四、本次调研收集到如下资料
1、《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
由国家邮政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行业标准——快递服务》(以下简称《快递服务》标准)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适用所有经营快递业务的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包括跨行业经营多种不同业务的快递企业,共6大章35节,包括附录166条。
2、《快递服务》国家标准
该标准正在制定阶段。该标准的制定背景是: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服务》行业标准实施近两年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规范和促进了快递市场的发展。但是,该项行业标准是在新《邮政法》还未出台的背景下制定的,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性文件的指导,标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憾,比如条款还不够细致、内容不够全面等。
制定《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比,国家标准具有更稳定、适用范围更广的优点,能够有效提升标准的权威性;二是对行业标准进行细化,增加了国际快递、代收货款等内容,使标准更符合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3、快递物品的包装标准:
GB/T 1416-2003 信封
GB/T 16606.1-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1部分:封套
GB/T 16606.2-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2部分:包装箱
GB/T 16606.3-2009 快递封装用品第3部分:包装袋
GB/T 16606-2002 邮政特快专递封套
GB/T 22585-2008 透明窗口信封
GB/T 22657.1-2008 邮件封面书写规范第1部分:国内
GB/T 24295-2009 住宅信报箱
4、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
5、从申通快递成都分公司收集到如下资料:
(1)《快递服务标准手册》
(2)《业务员派送操作流程》
(3)《业务操作规范》
五、《快递服务》行业标准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分析
我们这次通过对DHL和申通两家不同性质的快递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虽然两家企业在性质、业务范围和顾客群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行业标准的实施方面还是基本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标准》里对企业人员资质进行了具体规定,“快递服务组织的岗位应根据快递作业组织和生产环节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生产人员应符合相应的资格条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就这一条规定来看,两家企业都是按照要求进行了严格执行的,基本上90%的员工都取得了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
2、对于《标准》里关于操作流程和服务方面的规定,两家企业都表示没有完全执行,而是在不违反《标准》宗旨的前提下,以《标准》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操作和服务规范。究其原因,通过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交流,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1)从《标准》本身来看,由于该标准是在新《邮政法》还未出台的背景下制定的,某些条款还不够细致,存在一定的缺憾,企业为了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流程,就只能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标准》进行一定的补充,以使自己的操作和服务流程更加完善。
(2)从快递行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快递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构成,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快递企业是服务性质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上,所以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从操作流程和服务流程上下功夫,制定出一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服务标准,而这又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
六、关于制定教学标准的建议
1、制定教学标准时,应考虑四川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的标准应具有地区特色。
2、制定的教学标准应具有一定的依据。目前处于起草阶段的国家标准,对正在实行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建议参照国家标准的草案制定教学标准。
3、制定的教学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遍性的特点。学生在校学到的应该是最基本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等他们将来进入企业以后,企业都会对新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教给适合于本企业的作业流程,经过培训,学生都能独立操作。
4.城市公交运营情况调研 篇四
城市公交运营情况调研
通过对青岛,徐州、潍坊、泰安、宁波、盐城、南通七个城市公交车运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调查找出公交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作 者:吕勇 王磊 张晶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年,卷(期):32(3)分类号:U492关键词:公交车 运营 调研
5.个人提升效能情况自查报告 篇五
一、学习创新:坚持努力学习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政策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民情日记,掌握民情民意动态,善于收集民情资料,善于收集对各项工作有益的信息资料,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精神状态:每天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对待工作,杜绝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对辖区内群众前来咨询的,始终做到微笑服务,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增强与居民群众之间理解和互信,做群众的知心人,做到热情接待,即时答复,不拖拉,不推诿。
三、能力素质:不断向领导及同事虚心学习请教,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的锻炼能够得到更快、更大的提升。
四、办事效率: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在处理上级交办和群众办事过程中能统筹安排,及时办结。办事程序尽量简化,尽量让群众一站式办结,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遇到突发事件,灵活妥善处理。
五、遵守纪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和领导部署,严格管理自己,时刻要求自己遵守纪律。
六、服务态度:服务群众时态度热情、耐心,尊重群众,态度和蔼,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善用换位思考,热心服务,对即办事项,在服务对象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及时给予办理,能提前办结的,做到尽量提前。
6.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一、我市已具备建成中心旅游城市的条件
中心旅游城市是以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较优越的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和其它地区辐射带动,逐渐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旅游事业发展体系,这种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决定了它在一个省、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我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的煤都、北方商埠、电力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又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完全有条件建成全省的中心旅游城市。
从现实状况看,把我市建成中心旅游城市具有以下优势:
1、资源优势。我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自然景观方面,拥有山川、河流、峡谷、火山、温泉、溶洞、石林、草原、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恒山风景区已成国家4A级景区,是著名的旅游品牌;大同火山、七峰断层、采凉林海、六棱险峰、汤头温泉、桃花溶洞等远近闻名。人文景观方面,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华严寺、悬空寺、善化寺、慈云寺、九龙壁等饮誉华夏、名扬四海;平型关战役遗址是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旅游胜地,享有很高知名度。还拥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煤矿井下探秘游,航空滑翔游,内外长城游,蒸汽机车游等等。
2、名城优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城历史有2300多年,北魏建都,距今1600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得天独厚。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8处,其中国保13处,省保23处,市县级282处,具有历史早、规模大、品位高的特点。除云冈石窟外,古城内仍保存着隋唐至明清的民居院落,街衢素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之称。辽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颇具规模,保存完好。
3、区位优势。我市地处xx地区,是东部连接西部地区的过渡带和桥头堡,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辐射区。我市又是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京包铁路、大秦铁路、同蒲铁路交汇于此。东距北京、天津不到500公里,西至呼和浩特、包头不到400公里,南距太原不到300公里。京大高速、大运高速穿越市区,大大缩短周边省市区的行程时间。山东威海至内蒙乌海的高速公路穿越灵丘、浑源正在筹建中。国道干线、省际公路四通八达。大同飞机场于今年初正式启运,已开辟大同至北京、广州、上海三条航线。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大大加速我市的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也为建设中心旅游城市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4、辐射带动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市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占经济总量近10%。目前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13处,景点50多处,其中成形的30多处,年接待10万人以上的5处,开辟20条旅游精品线路。云冈、恒山都是国家4A级景区,在我市旅游业中起到带动作用,其它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也已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连续6年开展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活动,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我市一跃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对我省朔州、忻州乃至晋中、晋南地区,对内蒙、陕西、宁夏等中西部地区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
上述四大优势,说明我市建成中心旅游城市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力、管理体制不顺等等方面。建设中心旅游城市首要的任务就是抓住这些问题,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切实做好中心旅游城市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
我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真正开发利用的并不多,特别是那些品位高、价值大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限于财力尚未开发,致使资源优势不能变为经济优势。建设中心旅游城市,必须首先加大开发力度。
1、确定旅游开发项目,纳入市县区两级“十一五”规划。开发旅游资源,首先要确定项目,没有项目不行,项目太多也不行,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决不能贪大求多、铺天盖地,把钱用于“撒胡椒面”。要本着宁肯少些、但愿好些的原则来确定项目。同时市县区两级都要有项目规划,列入市级规划的主要由市里负责投入、县区辅助,列入县区规划的主要由县区负责投入、市里给予扶持。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确定市级的旅游开发项目,列入本次人代会即将审查通过的“十一五”规划。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以下几大项目应当考虑:
①册田水库(桑干湖)旅游区;
②天镇黑龙寺、神头山森林景区;
③广灵水神堂风景区;
④新荣得胜长城古堡旅游区;
⑤浑源县千佛岭风景区;
⑥大同县火山群旅游区;
⑦天镇盘山景区;
⑧灵丘空中草原景区;
⑨依托“万人坑”展览馆建煤炭博物馆;
⑩阳高大泉山景区。各县区都要有项目并列入本县区的“十一五”规划。
2、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用于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不会有大产业。投入可以是多元投入、财政支持、招商引资、企业滚动、民间投入等等。所以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全省最近召开的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此次会议出台的减税、免税、退税、贷款、贴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优先供地等优惠政策,还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
要充分挖掘我市银行存贷差550多亿元的巨大潜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旅游开发项目;引进港、澳、台商和外商投入旅游项目;向省里争取贷款资金和扶持资金;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投入旅游开发项目等等。我市在“十一五”时期新建和在建项目很多,各个项目都需要加大投入,这完全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旅游投入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数量大,往往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工业项目,容易忽视投向旅游项目,这是一种偏见。应当看到旅游投入的长远效益是巨大的,一旦形成旅游品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可估量的,这就需要有战略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敢冒风险的精神。
3、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据了解,许多很好的旅游项目,如采凉山、边塞五堡、方山永固陵等,尽管也制定引资政策,但由于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太差,供电供水跟不上,导致外来投资者望而却步。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制定规划、宣传促销,节庆活动、行业管理、产业培育、法制建设、大环境改造、高科技运用等等。
我市财政在这方面投入太少,不能适应建设中心旅游城市的发展要求。比如宣传促销经费,近年虽有增加,但每年仅为30多万元,各县区更少,与同级同类城市相比,山东烟台1100万,河南洛阳1000万,宁夏石嘴山700万,相距甚远,应当改变这种状况,大幅度增加并列入预算。
与此同时,本着取之于旅游、用之于旅游的原则,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由财政专户管理,其征收范围和标准供参考:
①按照每接待1名国内游客1元,接待1名国外游客2元的标准,由财政部门每年根据上年游客接待数量核定列入预算;
②从煤炭专项资金中每年切块500万元给予扶持;
③云冈石窟、恒山风景区按门票收入的8元/人次征收,其它景区、景点按门票收入的6%征收,从上缴收入中列支;④床位在100张以上的旅游星级饭店及旅馆业,按实住床位1元/人天的标准收取;
⑤在旅游旺季(每年xx月xx日—xx月xx日)对从事城市间长途客运的车辆,按车辆核定座位数1元/人次的标准收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应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使用,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行业规划发展研究、旅游开发项目补助等支出,少量用于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此外,把每年补贴飞机场的财力转移到补贴旅游企业,让旅游市场主体吸引客源,既能保证飞机航班的上座率,又有利于提高旅游总收入。
4、积极争取省里的资金扶持和倾斜政策。我市作为全省要建的中心旅游城市之一,有充分的理由享受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更优惠的倾斜政策。要把云冈、恒山、平型关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议纳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投入“包装”做大做强,也要把尚未开发的火山群、边塞五堡、方山永固陵等建议纳入规划作为重点投入项目,或作为全省旅游发展基金的重点扶持项目。特别是那些列入我市“十一五”规划的未开发项目在行政审批、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大量工作积极争取。
三、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状况需尽快改善。交通问题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要在解决好交通主干线畅通问题的同时,尽快改善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落后状况。目前多数是简易路,有的是人行便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影响着旅游项目的开发。如广灵除水神堂、圣泉寺有道路和停车场外,其余景区景点无路可行;大同县的火山群之间没有道路;天镇县通向景区多为山路、土路,到黑龙寺森林路虽修好,但县城外有出境收费站,限制了客源;新荣边塞五堡、方山永固陵、采凉山之间距离较近,但因不通公路无法连成一体。这些问题其它景区景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应引起高度重视,逐步解决,力争在“十一五”时期都有通往各景区景点的公路。
2、供电、供排水问题亟待解决。大部分待开发景区景点没有供电设施,已开发景区景点的供电也存在问题。如广灵水神堂旅游区因无供电设施,使原有的农电线路屡次被盗无法通电影响到开发和利用。大部分景区景点无供排水配套设施,这关系到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也直接影响着消防设施建设和公用厕所建设,有必要尽快解决。凡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旅游项目,在开发前期应解决好“三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问题。
3、公共设施要配套。建设中心旅游城市,公共设施不配套不行。标识不全、信息不畅,行路难、问路难、入厕难等问题,市县区程度不同地存在。许多景区景点无消防设施和安全应急设施,华严寺院墙与民房连在一起,无消防隔离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广灵下河湾、丰水湖均无任何救生救护设备,天镇盘山森林区只有几个林业工人守护,一但有火情后果不堪设想,其它景区景点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问题,要尽快解决。特别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森林景区,要有消防设施和器材,华严寺周围要留有消防隔离带。
4、合理布局服务设施。作为旅游城市,我市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低星级也不足,三、四星级呈扩张态势,但布局不合理,重点旅游县区星级酒店发展不够,餐饮住宿业普遍存在小、弱、散、差的问题,成为吸引客源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星级宾馆酒店的建设和合理布局势在必行。
四、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
我市旅游企业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由此造成我市缺乏产业带动和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不成网络化、集团化和品牌化产业经营格局。目前的现状是:旅行社不足40家,太原有200多家,我们不到1/5,规模相对较小,国际社6家,具有组团资质的仅2家,与建设中心旅游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再加上景区景点存在各自为政、体制不顺的通病,难以形成合力。旅游汽车公司因受季节影响,旺季供不应求,淡季供过于求,仅有的两家公司20多辆车的运力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星级、非星级宾馆酒店旺季时游客“爆棚”,淡季时竟相降价,以致于保本经营。至于旅游购物指定点和旅游产品开发公司更是屈指可数,在外界几乎没有影响力。
二是旅游景区景点非企业化经营特征明显。这是我市旅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旅游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旅游企业主要由旅行社、交通客运企业、旅馆和景区景点企业构成。景区景点企业居于旅游产业的核心地位,是旅游产品的价值源、旅游消费的动力源、旅游产业的增长极。因此,理顺体制、激活机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是旅游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景区景点作为构成现代旅游产业七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讯”中的核心要素,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程度很低,形不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市场主体,很难担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任。
培育合格市场主体,重点推进企业化、集团化经营。旅游产业构成的基础是各类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关系旅游产业的兴衰。根据我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和整个产业市场化、企业化、开放性较差的实际,必须在培育旅游市场合格主体方面下功夫。要借鉴北京、西安组建旅游集团的成功经验。坚持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原则,充分体现产业竞争特点,允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面向各种所有制引资,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大量进入,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转让经营权,通过重组、并购、破产等方式进行国有企业改造,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旅游市场主体。在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真正实现人、财、物的实质性整合,形成紧密的、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企业集团,避免产生名义上实行了集团化经营而实质上仍旧各自为政的貌合神离现象。二是要通过经济的让渡的方式,使组成集团的各个企业相互带动、共同受益。
加强与外地旅游企业的合作。近年来逐步和东三省、珠三角、长三角、晋、冀、蒙、京、津等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还利用重大节庆日和外地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十五”期间,我市和56个城市在旅游方面结成了友好城市,组织了6次全国百家旅行社联谊会,签订了近百份旅游合作意向书。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外地旅游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多方联动,共享市场;统一规划,共享资源;共同营销,共享客源;加强交流,共享信息。另外要利用省内大运线旅游带、太行山红色旅游带和黄河旅游带这一条件,加强与省内其它城市旅游企业的合作;利用机场通航的有利条件,加强三大航空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合作;利用打造“四大石窟游”、“中华五岳游”等来加强同国内外旅游企业的合作。
五、着力搞好旅游产品的宣传造势
实施精品工程,构建旅游业的支撑点。旅游业是一项品牌产业、创新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集中精力,突出重点,以云冈、恒山为龙头,统一品牌形象,全面整合。要精心规划、策划、设计,将整体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在建设精品景区街区时要做到系统配套,做精、做深、做出品牌,做大市场。我市人文、自然景观丰厚,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增强旅游产品发展后劲的潜在动力,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实施精品工程,就是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市场的开拓中,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发展旅游业。
强化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拓工程。提高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确定主打产品和重点市场。主打产品以“云冈、恒山为龙头”,集中有限资金力推云冈、恒山两大品牌;市场重点以京、津、冀作为入境和国内第一客源市场,开辟北京奥运旅游圈和北京自驾车旅游两大市场,同时拓展东南沿海市场、华南市场、东北市场。国际市场方面,巩固港、澳、台地区和日、韩及东南亚市场,有目标有重点地拓展其他市场。宣传促销要结合市场需求,分别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线路。要创新宣传招徕手段,加大协作力度,与国内各大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扩大入境旅游份额,继续探索国际客源增长的有效途径,引导旅游企业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创新促销方法。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重点建设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系统。精心策划,办好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把节庆招徕和宣传促销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开发的整体攻势,扩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加强与宣传、文化、民航、铁路、客运等部门的合作。
六、依托北京建设中心旅游城市
我市在依托北京建设中心旅游城市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同距北京仅300余公里,历来有北京的西花园之称,是屏障京畿的前沿地带,从文化传承,生活习惯等方式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大同人的豪爽、好客更是吸引了众多北京友人。来同的游客中,北京来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我们的间接宣传员、促销员,北京人到大同形成了北京旅游圈的一种时尚,体味黄土风情,品味边塞文化是从都会城市中走出来的一种动力,气候差异大、地质环境差异大,风土人情差异大,历史文化差异大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把我市建设成为北京的旅游产业辐射区,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据了解,北京市民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出游的人高达200多万人,北京既是旅游的目的地,也是旅游的客源地,还是带动周边城市旅游业的辐射源。在北京的周边城市中,我市的旅游资源最为丰富,也是周边旅游城市不可比的。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逐步改善,我市旅游业将是北京旅游业辐射的最大受益者。依托北京,发展大同旅游业应成为重中之重。
要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联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尽快将我市的旅游业融入大北京旅游圈,继续加大对京宣传、促销力度,比如拿出一块促销资金,在北京的主要媒体上进行宣传造势。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京设立办事机构,进行直接对接。要依托北京开辟旅游专线,广灵地处山西、河北交界处,于北京、张家口、大同、太原等大中城市之间,是我省我市距北京最近的县,是我市通往京、津、冀的重要门户之一,开辟大同—恒山—水神堂—小五台山—官厅湖—八达岭—北京旅游专线,成为必要和可能,应当尽快研究,拿出方案来。同时完善北京来同游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包机、专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如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北京市十分之一的海外游客,十分之一的国内游客吸引到大同,大同的旅游业将会有一个大的跨越式发展。
七、当前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理顺市县区两级旅游管理体制。具体有:成立旅游产业领导组,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直接能够带动交通、通讯、建设、商业、文化等14个产业,间接带动影响47个行业。发展旅游业仅靠旅游局一家是难以胜任的,必须有政府来统一组织、协调有关活动,参照省旅游产业领导组的做法,应由市长挂帅,由旅游、林业、水利、交通、公安、市政、文化、教育、卫生、广电、环保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旅游产业领导组,将旅游业做成“一把手”工程,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与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大格局。有关县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同时要理顺旅游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不顺,县区一级的旅游管理机构属事业单位,名称不统一,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各景区景点的管理更是政出多门,有的属文物,有的属宗教,有的属水利,有的属林业,有的是市级,有的是县级,还有多家管理,多层管理的问题,天镇慈云寺,规模大,历史长,品位高,是很好的旅游品牌,但由于属宗教场所,至今未开放,这种状态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协调方方面面,加大力度,做好理顺体制的工作。
二是编制旅游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它可以指导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减少重复建设和开发,少走弯路。到目前,至的长远发展规划初步编制完成,但未来五年即“十一五”时期的详细规划未出台,政府主管部门要抓紧编制,特别要将那些重点开发的项目和已开发利用的景区景点的后续项目纳入其中,各县区也要尽快编制五年规划。同时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尽快拿出年度计划和实施办法。
7.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1 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现状
盐城市下辖9个县 (市、区) , 有乡镇99个, 农业村居2 090个;有农业人口638万, 农村劳动力112万;有土地总面积1.5万km2, 耕地面积1 168万亩, 是江苏省农业大市。
近10年来, 盐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得到较好的建设, 到2012年, 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健全, 推广职能明确, 服务工作良性运作, 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而在村一级, 农技推广机构还普遍缺失,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实现的问题还客观存在。201年起, 全市各地根据省农委要求, 依托乡镇“五有”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挂县强农富民、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等项目, 陆续启动了村级规范化农技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
根据对9个县 (市、区) 的调研, 全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基本建设情况如下。
1.1 村级站数量情况
根据对全市9个县 (市、区) 逐县调查了解, 截止到2013年11月, 全市挂牌建成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点157个, 占全市农业村居的7.5%;在建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37个, 占全市农业村居的1.7%, 省定现代农业示范村村级服务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1.2 村级站人员情况
全市建成的157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共配备农技人员172名。其中, 11个村级站配备专职技术人员1名, 占总村数的7%, 146个村级站配备兼职农技人员153名, 占总村数的93%。172名村级农技人员中, 专业农技人员19名, 占总人数的11%;村组干部12名, 占总人数的7%;科技示范大户62名, 占总人数的36%;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32名, 占总人数的19%;农资营销点负责人47人, 占总人数的27%;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9名, 具有农业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农民证书的57名, 具有中专及以上的学历的29名。
1.3 村级站运行模式
全市157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中, 独立建站的有9个, 占5.7%, 如大丰市小海镇建有杨树、海西、江北三个村级农技服务站, 全部为独立建站;依托乡镇级农业推广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有8个, 占56.7%, 如射阳县新坍镇贺仁村、特庸镇红旗村、海河镇革新村等村级站为依托乡镇农业推广中心建设, 建湖县27个村级服务站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挂牌建设;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基地园区、农资经营网点、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建设的有59个, 占37.6%。如响水县运河镇桃园村级站依托村生猪人工授精站挂牌建站, 龚集村级站依托江苏创有禽业有限公司挂牌建站, 建湖县三虹村级站依托三虹有机稻米基地挂牌建站。
1.4 村级站条件建设
调查显示, 由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还非常薄弱村级农技服务站条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除独立建站的村级站外, 全市94%以上的村级站无专用办公场所和专用设备, 主要依托单位场地和设备资源98%的村级站具备15m2以上的服务场地、服务柜台服务电话等基本办公设施;38%的村级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亭湖区为11家村级服务站统一配备电子显示屏, 循环播报农情农事信息。全市157个村级服务站都基本做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 实现制度上墙、农技人员挂牌服务。目前, 已建和在建的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和工作经费主要依赖农业科技推广类项目, 比如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农业三新工程。但很多项目存在变化, 一旦项目结束, 服务站日常运转费用将成难题。村级农技员普遍没有经费补助, 主要靠所从事的工作, 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从事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
1.5 村级站服务情况
根据调查, 目前, 全市村级农技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开展咨询服务。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 联系上级农技专家协同开展现场指导, 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二是举办农民培训。紧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采用田间课堂、现场讲解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 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三是组织农技活动。配合县、乡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积极联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涉农企业及有关涉农组织, 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化、技术培训等多样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四是推动信息入户。为农民提供涉农网站和手机报、12316短信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业政策信息快捷入户。五是提供农资配送。结合农资经营项目, 为农民提供直销配送及售后服务, 方便周边农民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六是拓展增值业务。协同联办共建单位创办服务网点, 为农户提供农业气象、邮政通讯、农业贷款、农业保险等增值服务。六大类服务中, 一、二、三、五类服务内容开展较为正常, 比重占总服务内容的80%以上。
2 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发挥的积极作用
尽管全市村级农技服务站还不健全, 在设施、设备、人员、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 但是通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站, 积极开展村级农技服务, 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农技服务工作的完善, 提高了服务覆盖面, 提升了服务效率, 提高了农民群众对基层农技服务的满意率。通过对全市27家运作比较良好的农技服务站的调查, 村级农技服务站的积极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开辟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直接通道, 实现了推广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一直以来, 我国最基层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近年来, 全市进一步加强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得到有序、稳定发展。但由于乡镇综合改革, 各地撤乡并镇力度较大, 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扩大, 而服务设施、交通实施还不能及时、完全地适应实际需求, 镇、村服务脱节, 技术服务难以进村入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建立村级服务站有效地解决了镇、村服务脱节等问题, 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机构支撑。村级服务站的建成, 提高了基层农技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 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2 疏通了农技人员下基层的流通渠道, 实现了技术人员与农民的直面沟通
乡镇级农技人员开展基层服务还存在服务精力难以集中、服务时间难以保证、服务专业不对口等客观情况, 而村级服务站农技人员来源于所在村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农村一线人员, 甚至大部分农技员可以说既是农技员又是农民。一定程度上, 村级农技员的服务时间、精力、经验都可以得到保证, 可以随时随地为所在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 必要时联系市、镇农技人员, 开展现场指导, 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2.3 搭建了农技服务的最基层平台, 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全市村级服务站近40%是依托运作好、信誉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网点挂牌建设, 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 还提供农产品订单生产、购销服务和农资供给。有效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和优质经营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带来了方便和效益, 赢得了群众信赖、树立了品牌形象, 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的良性互动。
3 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全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从无到有,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其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服务站点规模较小, 服务设施不健全
4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点以家庭式农资门市和示范户为主, 经营规模较小, 从业人员少。调查显示, 90%以上的村级服务站服务人员仅为1人, 服务精力难以保障。村级服务站经营规模较小, 虽有经营成本低、经营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服务延伸面较小、缺乏长远谋划的弊端。村级服务站的硬件设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广服务的必要条件, 调查发现, 多数村级服务站点只拥有挂牌场所、服务柜台、热线电话等基本的办公条件, 电脑、打印机、媒体放映设备、专家系统等服务设施相对缺乏, 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
3.2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 村级172位专、兼职农技人员中,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9人, 占总人数的5.2%;中专及以上学历的29名, 占总人数的16%,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级农技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19名, 占总人数的11.2%, 职称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 影响了农技服务的质量。根据对60名村级农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 95%的村级农技员每年都有参加相关技术和知识培训, 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学历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品种、技术的示范推广, 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的及时、新颖性难以完全确保。
3.3 管理手段尚不完善, 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村级服务站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 各有利弊, 没有统一、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赖乡镇中心和村级集体承建的村级站, 有利于人员调度和设备维护, 但农技员积极性不高、农民利用率不高;依赖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营销点承建的村级站, 这种模式商业味较浓, 站点往往过多重视盈利, 对技术的关注较少;依赖农业科技大户个人承建的村级站, 不定因素较多, 主管部门调控手段较少, 直接管理和监管难度很大。
3.4 专项资金缺口大, 长久运行机制难以保障
目前全市村级规范化服务站建设大部分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运行, 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经费缺乏, 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开展, 遇到关键农时季节和动物防疫重要时刻, 统防统治难以保障;二是农技员的待遇难以落实, 仅仅依靠经营收入让村级农技员没有认同感, 农技服务可干可不干, 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4 加强村级服务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资源整合, 争取多方重视
农业主管部门要在加强系统内组织领导的同时, 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对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关心与支持, 为建立村级服务站长效机制争取条件。可整合村级供销社系统、农经系统和村集体的有效资源, 开展村级农技站的建设。建议统一从村部现有的办公用房中, 专门设立一间20~30m2的办公室挂牌, 同时还要从村组干部、专业农技人员中明确一名同志为兼职村级农技员, 并在他们的工资报酬中有所体现, 也可考虑农业科技示范大户和农资营销负责人, 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 让村级农技人员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4.2 加强资金投入, 强化服务保障
为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坚持以事养站的基础上, 要加强资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办公设备的配置, 二是对村级农技员给予适当的补贴, 充分调动村级农技员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今后的几年, 各级财政参照扶持乡镇“五有”农业中心建设, 设立专门的项目, 扶持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同时对于经过选聘上岗的农技人员, 设立专项基金, 像村级防疫员一样, 通过县、乡农技推广体系, 每年给予一定的服务补贴, 在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 也增强体系对他们的约束力。
4.3 加强运行监管, 规范农技服务
坚持“部门统筹, 联办共建”的原则, 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养科技示范户等为建设载体, 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 由各市、县 (市、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统筹建设, 与挂钩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当地邮政、通讯、气象、信贷、保险等部门联办共建, 开展咨询服务、举办农民培训、组织农技活动、推动信息入户、拓展增值业务。健全村级服务站考核制度, 并和资金、项目扶持挂钩, 对各村所设的农资经营服务站点, 逐步规范他们的服务行为, 引导以服务生产为重心, 以群众满意为宗旨, 不搞“一挂到底”, 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站点进行撤牌、轮换。
4.4 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建设, 强化人员保障
8.服务提升年工作情况报告 篇八
今年以来,创新工业园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扎实开展“服务提升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按照《关于对2012年“服务提升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XX委督[2012]18号)要求,现将园区今年一
季度“服务提升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提升年”工作部署
市委、市政府作出“服务提升年”工作部署后,园区党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成立了由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奉军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陈学、纪委书记淼霖为副组长,党政办、纪检监察室、效能办、督查室和街道办事处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园区“服务提升年”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督促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园区对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2012年“服务提升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X委办〔2012〕12号)内容,结合实际,制定了《XX市创新工业园2012年“服务提升年”工作实施方案》(工管办发[2012]9号),将工作任务细化到相关县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确保责任、措施落实到位。
二、园区一季度“服务提升年”工作情况
1.建立健全效能建设制度。园区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职位代理制》等效能建设规章制度,定期督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2.加强效能监察。园区效能办、督查室、纪检监察室抽派专人组成督查组,坚持每周对园区、街道办事处机关干部职工的出勤、工作状况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从企业、学校、社区聘请5名效能监察员,重点围绕干部作风、行政审批效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共事业单位服务质量、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明查暗访,查出问题4个,已责成相关部门限期进行了整改。
3.强化效能投诉受理。健全投诉件办理结果反馈制度,改进效能投诉受理方式。设置效能投诉意见箱,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办理投诉意见。1至3月已受理6件信访投诉件,已责成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落实,件件有回音。
4.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园区进一步探索服务工作新机制,完善上门服务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服务企业效能。一是园区政务服务大厅和各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及时为园区群众和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了“零投诉”。二是园区企业服务中心落实专人对入园投资发展的企业进行全程式保姆服务,及时为昶胜、志超、坤胜等企业办理各种证照。三是由县级领导带队,深入台湾昶辉、志超科技、英创力等企业,解决水、电、气和用工等困难和问题8个。
5.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结合春季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园区的城市停车场、停车点进行了规划,加大力度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占道路经营,加大违规占道行为的处罚力度,乱停乱放和占道经营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6.加强园区治安环境整治。建立治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夜间巡逻密度,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大幅提升破案率,不断降低发案数。
7.严格督查,推动落实。园区效能督查组坚持每月对“服务提升年”工作进行督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对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部门(街道办事处)进行严肃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逗硬处理。
9.市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篇九
教育提升工程主要包括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四中南扩工程。
一、进展情况
1、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今年是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的第三年,主要完成明水、曹范、双山等7个乡镇(街道办)的8所学
校的达标改造任务,总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概算投资1900余万元。目前明水一小、南曹范小学、曹范中心小学、圣井中学、白云中心中学、双山杨胡小学、官庄乡三角湾小学、文祖大寨小学正在建设中,现已完成投资680万元。投资580万元扩建改造三中,合并高官寨中学,将高官寨中学改建成中心小学,原中心小学纳入三中,以促进高官寨争创济南市教育示范乡镇、三中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
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作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的重点工程,在去年完成对11所偏远地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资292万元,对曹范、文祖、高官寨、相公、龙山等5个乡镇(街道办)的9所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对陈旧校舍进行修缮,对功能室有缺项的实施新建,并配套内部设施。目前,基建工程全面展开,文祖镇中心小学和三德范小学、龙山办事处权庄小学、高官寨镇徐寨小学基本完成基建工程,曹范镇卢张小学和横河小学、相公镇马家小学和小魏李小学、高官寨镇杜家小学的主要建筑已完成,正在进行附属工程施工,教育局已拨付学校工程建设资金100万元;内部设施配套,教育局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货源已配齐,按照学校需要进行安装,计划7月底完成。
3、农村学校内部设施配套。采取向上级争取资金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今年计划完成全市1/3农村学校内部设施的更新配套,使其达到部颁标准,目前已投入601万元,对我市90余所学校的理科教学仪器、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等内部设施进行了更新配套;投资46万元为10个乡镇(街道)学校购置了图书76790册;投资30万元的“校校通”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年底完成;投资50万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
程现已制定了实施方案,即将启动。
4、四中南扩工程。目前已完成学校南扩的总体规划,待市公安局搬迁后实施,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学生公寓楼2幢和文体馆1幢,概算投资3600万元。该工程待市公安局搬迁后实施。目前已完成学校南扩的总体规划。目前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建设资金紧张,标准化改造工程奖补资金未能及时到位。
二、下步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建设规划,制定工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2、明确责任,加大投入。进一步明确各项工程责任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建设专项资金,加快工程建设。
3、加强监管,定期督查。进一步加大对各项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力度,定期进行督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10.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在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 我省各级散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预拌砂浆、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等政策法规, 结合本地实际, 采取措施, 加大力度, 协调建设等有关部门, 出台发展预拌砂浆和城市“禁现”文件, 以宣传、政策引导和营建市场打造发展预拌砂浆和实施城市“禁现”平台, 预拌砂浆社会认知度快速提升, 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 使得预拌砂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预拌砂浆产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快速发展, 形成了政策推动、企业快行、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格局, 呈现出起点高、规模大、总量多的发展特点。预拌砂浆使用量逐步提高, 推进预拌砂浆的生产、使用、管理、研发等向纵深发展。济南、青岛等市预拌砂浆已快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城市“禁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且预拌砂浆发展势头良好。促进了我省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为建设“两型”社会、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和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已经发展到72家, 年设计生产能力约2336万吨。拥有干混砂浆运输车149辆, 干混砂浆背罐车34辆, 干混砂浆移动筒仓1144个。2011年使用预拌砂浆173.96万吨, 2012年上半年在建设规模减少的情况下已使用预拌砂浆170.98万吨。
一、主要做法
1、政策引导。
近年来, 国家为加快预拌砂浆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7年,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质检总局和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 (我省济南、青岛、烟台、泰安、威海、淄博、潍坊等七市名列其中) ;2009年, 商务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 2009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鼓励使用散装水泥, 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要求“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 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
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和发展预拌砂浆工作得到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中制定了发展预拌砂浆和城市“禁现”若干规定,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转发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和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为了进一步做好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管理, 推进预拌砂浆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省经信委印发了《山东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实施细则 (暂行) 的通知》, 山东省建管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预拌商品砂浆专业企业资质标准> (试行) 的通知》。
七个“禁现”市重视预拌砂浆的发展,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发展预拌砂浆和城市“禁现”文件规定。制定市、县“禁现”区域和时限以及监督检查的措施, 加大预拌砂浆的推广和城区“禁现”力度。
青岛市政府发布了《青岛市预拌砂浆生产和使用管理办法》、市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出台《关于充分利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发展预拌砂浆的实施意见》, 近日, 青岛市政府颁布了《关于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通报》。
泰安市政府印发了《泰安市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市经信委、发改委、住建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意见》, 对预拌砂浆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布局, 并提出了支持和规范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发了《泰安市散装水泥“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末“禁现”的目标和措施。目前, 该市经信委与市住建委有关科室联合起草了《泰安市预拌砂浆管理暂行办法》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
潍坊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期, 市住建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预拌砂浆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 文件对“禁现”时间、区域又进一步做了明确要求, 对新建砂浆企业的规划布点要总量控制, 对砂浆生产的质量管理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为切实抓好预拌砂浆企业的管理, 市散办与市建工处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在禁现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 在砂浆生产企业的管理中散办负责企业的规划布点及生产企业的备案, 住建部门的建工处负责砂浆生产企业的生产资质管理, 双方要做到信息共享, 凡是涉及备案企业要互相通报对方。
济南市出台了《济南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等部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建委出台了《济南市预拌砂浆质量管理规定》。
烟台市政府出台了《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城市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预拌砂浆的实施意见》,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工程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区建设工程预拌砂浆推广使用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
淄博市散办将《淄博市推广预拌砂浆的调研报告》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和市经信委。淄博市《关于加快我市预拌砂浆发展的实施意见》现正按市政府办公厅要求, 征求市直各职能部门的意见。近期, 淄博市住建局出台了《关于对全市预拌砂浆企业实行资质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发布淄博市预拌砂浆计价标准的通知》。
威海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扬尘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通知》 (威城管办发[2008]16号) , 确切划定了城区“禁现”范围, 明确要求我市建筑企业禁止现场搅拌, 推广使用预拌砂浆。近期, 该市城乡建设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城市施工现场推广使用预拌砂浆的实施意见》。
部分非“禁现”市、县采取措施, 出台促进预拌砂浆发展的政策法规, 积极推动预拌砂浆的发展。日照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落实鲁政办发明电[2009]149号文件做好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和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工作的通知》;滨州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经信委等部门《关于在城市规划区内禁止现场搅拌砂浆的实施方案》;聊城市在近日出台的《聊城市散装水泥管理规定》中对预拌砂浆“禁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聊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城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推广应用预拌砂浆的实施意见》;聊城东阿、临清和潍坊市所属临朐县和昌乐县政府办公室均出台了预拌砂浆“禁现”文件。
以上出台的法规和政策, 各具本地特点, 旨在根据国家和省发展预拌砂浆和“禁现”精神, 结合本地实际, 加大实施“禁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提出了鼓励预拌砂浆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利用工业废渣生产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将‘禁现’工作纳入日常的执法检查范围, 在建筑设计、项目招标、工程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管。对未按规定使用预拌砂浆的建设单位依法予以处罚, 该工程不得参加有关工程评奖活动”。明确了“禁现”的不同区域及相应的期限。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禁现”执法工作。同时, 也明确了“禁现”的其他有关要求。确保“禁现”工作有据可依。为发展预拌砂浆和城市“禁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发展预拌砂浆的积极性, 使预拌砂浆的发展呈现快速、蓬勃发展的局面。
2、科学指导。
为了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我们提出了“实施总量控制, 合理布局, 保持预拌砂浆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与济南大学开展“预拌砂浆生产及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课题研究工作, 努力使我省预拌砂浆科学发展。各市协调有关部门, 制定发展规划, 从项目源头抓起, 强化产业管理。为此, 省经信委发布了《山东省散装水泥“十二五”规划》, 省散办下发了《山东省预拌砂浆企业建厂预审管理办法》。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向各区市主管部门转发《山东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山东省预拌砂浆企业建厂预审管理办法》, 提出了预拌砂浆产业总体规划意见, 并对规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了具体措施。产业规划上, 实施产能总量控制, 建立行业准入机制。拟新建预拌砂浆企业按照建厂预审条件、程序等向所在区市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市场需求、建厂条件等组织专家现场核查后, 区 (市) 、市两级散装水泥主管部门提出建设意见, 准许立项后方可组织建设, 避免预拌砂浆产业低标准、高耗能、高浪费重复建设。泰安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快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意见》中对全市预拌砂浆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布局。
3、宣传开道。
预拌砂浆是新生事物, 为提升预拌砂浆的社会知名度, 我们注重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杂志、“山东省散装水泥信息网”、“散装水泥简报”等新闻媒介, 以及采用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开展“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等各种方式向社会尤其向建设、施工单位广泛宣传预拌砂浆的优越性和城市“禁现”要求。通过通过工作汇报和沟通等方式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宣传, 社会各界对“禁现”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 预拌砂浆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得到较好的应用, 为砂浆“禁现”创造了良好氛围。
4、争取建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禁现”工作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等有关部门, 特别是住建部门。为此, 各市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主动与建设等部门联系, 和住建部门有关科室座谈, 商讨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借鉴先进市地的做法, 泰安市联合住建委有关科室负责人到北京、天津和济南等地对预拌砂浆的管理和应用等有关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
对尚处于推广的地区, 本着试点先行、稳妥起步的原则, 积极组织开展预拌砂浆工程项目应用试点工作, 做好样板工程, 让事实说话, 消除建设、施工单位疑虑, 提升他们的认识, 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潍坊等地在预拌砂浆综合成本、工程质量、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改善等方面, 进行有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 为预拌砂浆指导价测算提供依据, 并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为预拌砂浆的生产、运输和施工应用等方面做相应的技术准备。潍坊市会同市建工处召开了全市建筑施工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单位参加的推广预拌砂浆应用现场会议, 由潍坊凝易固做了预拌砂浆使用现场演示。日照市在建筑工地对比施工, 让建设、施工单位现场对比体验, 以事实证明预拌砂浆的优越性, 从而激发建设施工单位使用预拌砂浆的的自觉性积极性。
5、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引导、拉动。
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投资, 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投资预拌砂浆生产。对投资及使用预拌砂浆的企业,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引导、扶持。近几年, 全省共投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吸引和补贴大量社会资金投资预拌砂浆企业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预拌砂浆的发展。预拌砂浆设施设备技术装备性能、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起点相对较高。预拌砂浆的发展带动了预拌砂浆生产设施、物流配套设备企业的发展。目前, 我省拥有潍坊圆友等十多家预拌砂浆设施设备生产厂。
截止2011年底, 青岛市投入专项资金980万元扶持预拌砂浆产业发展, 共吸引社会投资近5亿元, 建成18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年设计产能突破500万吨。济南市投入专项资金约400万元, 业已形成设计能力600万吨。烟台市投向预拌砂浆项目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共有500余万元, 已正式投产预拌砂浆生产企业7家, 在建预拌砂浆2家, 预计年底预拌砂浆产能将达到500万吨。淄博市先后给予了山东凝易固科技有限公司、泰力干混砂浆有限公司共计85万元的资金扶持。
6、强化服务理念。
各市以服务企业为根本, 加强政策引导、服务和管理, 调动发展预拌砂浆的积极性, 大力培植预拌砂浆企业。一是组织有意向投资预拌砂浆的单位和个人外出学习考察、进行市场调研。二是鼓励小型水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转型转产预拌砂浆;三是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做长产业链和新建企业。各市预拌砂浆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济南市预拌砂浆“禁现”工作成效明显, 走到全国省会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前列。初步完成了砂浆企业的积极培育、快速发展、迅速膨胀阶段, 进入了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施工应用阶段和严格规范企业和市场行为、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阶段。
青岛市城市“禁现”预拌砂浆新型建材产业基础基本建立, 城市“禁现”所需的硬件条件基本满足, 为该市七区五市统筹实施城市“禁现”提供了保障。
7、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
为了提升预拌砂浆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加强预拌砂浆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提升关键岗位人员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宣传贯彻GB/T25181-2010《预拌砂浆》国家标准, 满足预拌砂浆企业对生产和新产品研发的需求, 促进预拌砂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委托山东省建材职业技能鉴定所在青岛、济南举办了两期预拌砂浆生产和检测技术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省内著名教授和专家, 为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和检测人员讲授了国内外预拌砂浆发展现状, 政策规定以及发展前景分析, 预拌砂浆的种类、组成、性能, 原材料、添加剂及其选择, 预拌砂浆生产技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 预拌砂浆的施工应用, 原材料以及产品质量的检验方法等内容。共计160余人接受了培训, 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了人力资源部 (劳动部) 核发的建材物理检验工 (砂浆检测) 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近期, 济南市对所属预拌砂浆企业技术人员50余人进行了培训。
省散办按照《山东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实施细则 (暂行) 的通知》, 在实施备案过程中与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从“硬件”和“软件”上提出不足之处, 要求予以整改, 提升了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8、加强科研开发力度。
为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我省预拌砂浆的科技含量, 实施普通砂浆和特种砂浆并举, 我们注重砂浆的科研开发。
青岛市注重实施城市“禁现”的超前发展规划, 重点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加大科技投入, 联合理工大学、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2个预拌砂浆研发中心, 建立院校企业产研联合体1个, 把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加强基础性研究, 做好预拌砂浆科研试点项目。2010年起, 该市在预拌砂浆开发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取得成果的前提下, 进行了两次推广应用科研试点。采集、积累相关数据资料, 为制定管理标准、施工操作技术规程以及预拌砂浆科研、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等产学研活动奠定基础。同年10月, 经过学术论证和专家技术鉴定, 课题研究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 受到中散协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济南城市“禁现”的领头骨干企业鲁冠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家使用机制砂为骨料生产干混砂浆的企业, 为全市、全省后续发展的干混砂浆企业起到了榜样和引领作用。后续发展的济南长兴建设商砼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都以机制砂为骨料生产干混砂浆, 保护了天然砂的自然资源。山东丞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和济南涌泉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利用发电厂和济南钢厂工业废渣、固体废弃物研发生产干粉砂浆。济南涌泉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又与济南大学建材研究学院共同成立了“济大涌泉建材研究所”, 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了工业废渣、固体废弃物, 推进了节能、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济南市积极培训砂浆机喷专业化队伍和加快培育机械化喷涂的示范企业, 以突破这一瓶颈和难点。济南市现已初步拟定了培训方案, 基本确定了机喷的示范企业, 并于2012年7月份成立了济南市高端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积极与德国PFT专业生产制造干混砂浆机喷设备公司洽谈合作, 最终签订了合作协议, 双方在专业人员培训、设备的营销代理和操作使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成为了山东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PFT公司在山东省境内授权代理的专业性公司。
淄博、日照、枣庄、东营、聊城等市积极推广预拌砂浆机械化喷涂施工。
9、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
为促进预拌砂浆行业规范、良性发展, 省散装水泥办公室严格按照省经信委发布的《山东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实施细则 (暂行) 的通知》要求, 加强备案管理, 保障了预拌砂浆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济南市成立了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 会员单位已达70余家。协会成立后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砂浆行业自愿自律管理办法》, 严格规范企业和市场两大行为, 使干混砂浆这个新型产业始终朝着健康有序、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青岛市将加强预拌砂浆信息化管理。该市成立预拌砂浆协会, 建设城市“禁现”数字化管理平台, 对涵盖“产品质量生产、物流网信息、使用监管和合同化管理”等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监管。建立“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禁现”的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动了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和普及, 提升了建筑工程质量。该市政府梳理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的执法职能, 依据监管执法方式和措施的贯彻实施意见, 城市“禁现”监管执法等三项行政执法职能上网公布运行。强化了城市“禁现”执法工作, 明确了城市“禁现”实施“闭合式”监管办法。为依法兴散、依法推散、全面贯彻实施省政府令、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奠定了基础。
烟台市加强监督监察,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认真贯切落实“禁现”目标任务的完成, 烟台市会同住建等有关部门, 联合督查了推广应用预拌砂浆情况, 要求各项目在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前, 审查预拌砂浆使用证明, 没提供预拌砂浆使用证明的建设工程, 将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主管部门对施工阶段干混砂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达不到干混砂浆使用标准的建筑工程, 将责令其限期改正, 对拒不整改的, 将依据《山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规定》进行处罚。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 虽然预拌砂浆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和经验不足等原因, 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预拌砂浆企业的“软件”水平不高。
预拌砂浆是新兴行业, 目前, 相当数量的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水平不高, 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 不利于预拌砂浆发展。
2、预拌砂浆的市场认可接受度还不够。
由于宣传等原因, 预拌砂浆的社会认知度不够, 传统习惯势力依然存在;价格较高是推广使用干混砂浆最大的阻力。也有部门协调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以及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对现场搅拌砂浆的施工工地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
3、施工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 使用预拌砂浆大多还是人工抹灰, 施工效率低, 预拌砂浆的优越性不能充分表现出来。满足预拌砂浆使用的科学高效的机械化施工方式有待完善和推广, 施工人员操作水平有待于培训和提高。
4、企业预拌砂浆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
多数厂家只生产普通砂浆, 产品技术附加值偏低。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特种砂浆产量和使用没有形成规模。企业缺乏新产品自我研发能力, 创新动力不足, 从长远上讲, 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做大做强。
5、部门合力不够。
由于“禁现”工作涉及多个部门, 尤其是建设主管部门, 但目前各有关部门间的合力尚需提高, 各有关部门尚需加强配合和联动, 进一步落实“禁现”的法规政策, 切实加强产品的定额管理、准入以及产品进入施工工地后的监督和管理。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等环节还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对施工企业缺乏制约。
三、下步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建立长效督导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和管理、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预拌砂浆生产和使用单位的积极性等措施。加快“禁现”步伐, 加大“禁现”力度, 推进非“禁现”市、县 (市) 级城区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1、加大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技术的推广力度。
推广机械化施工, 提高施工效率, 降低工程造价既充分体现了建筑工程使用预拌砂浆的诸多优越性, 也达到有效控制综合成本, 是解决推广应用预拌砂浆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2、加强预拌砂浆的科研开发。
推广预拌砂浆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开发出全面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价格低廉的砂浆品种。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研发预拌砂浆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预拌砂浆的技术含量。
3、研发出成本低廉的国产砂浆外加剂。
预拌砂浆的性能很重要一部分是依靠外加剂, 现在利用的外加剂有些是从国外进口的, 部分产品价格达到每吨几万元, 因此, 为降低商品砂浆的成本, 研发出低成本的外加剂势在必行。
4、加强对工业废料的利用。
粉煤灰、矿渣、沸石粉、石粉以及建筑垃圾等工业废弃物, 不但能够改善砂浆性能, 而且能降低砂浆成本、有利于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变废为宝。
5、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技术培训和专家辅导交流等方式,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 从而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增加企业效益。
6、加强宏观管理。
要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 避免一哄而上。要严格规划和建厂预审管理, 促使企业高起点发展。采取措施, 加强服务管理, 把企业纳入规范化、健康发展管理轨道。
7、加强宣传。
预拌砂浆是新生事物, 迥同与现场搅拌砂浆的生产和使用。要通过宣传, 不断提高预拌砂浆社会认知度, 尤其是建设等部门的认识, 为预拌砂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8、发展预拌砂浆现代物流。
大力提高预拌砂浆散装化程度。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型砂浆储料罐管理系统和车载定位技术, 提升物流科技水平, 降低物流成本, 适时发展预拌砂浆第三方物流。
9、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各级经信和建设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 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加强协调和配合, 采取措施, 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监督检查,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1 0、继续做好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备案工作。
要按照《山东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实施细则 (暂行) 的通知》要求, 认真做好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的备案工作。提升我省预拌砂浆生产技术水平, 促进我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提升我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管理水平, 使我省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为砂浆“禁现”创造条件。
1 1、建议商务部会同住建部进一步完善政策。
11.城管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城市管理主要工作成绩
(一)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城”活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城市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在深入开展“创建楚天杯”和“省级文明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将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治理脏乱差、主次干道绿化、美化、亮化、户外门头广告标牌为突破口,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改造。通过全县上下“省级文明城创建’活动的开展,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秩序、城市亮化、园林绿化、城区内交通、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群众十分满意。
(二)为使城区市容环境秩序规范化管理有章可循,县政府先后制定了规范性办法方案,为全县市容环卫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出租车行业管理规范有序。近两年来,县政府及相关单位对出租车经营管理十分重视,在加强行业经费管理,严厉打击查处无照黑车、摩的,确保出租车行业经营环境稳定的同时,加快了出租车的更新换代。开展了驾驶员培训班,为我县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主次干道、小街巷橱窗、广告、门头招牌进行了清理整治和统一规范,新增设大型商业户外广告170块,门店招牌1000块,各类公益广告125块。通过统一整治规范,使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基本达到了整齐美观,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五)日处理垃圾11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正常运行,付家湾垃圾处理场工程正在施工建设。
(六)近几年来,政府在城区投资兴建了坝头公园,凤凰山凤景区,在城区主干道上按上了电子监控设备,开展了亮化工程,城区环卫设施、市政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造,通信、饮水、电力功能日益完善,广大城管工作者为我县连续三届荣获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作出了贡献。
二、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全民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
近几年,县政府为提高城市品位,投入大量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美化,但由于少数人的不良行为,新安装的公用电话、果皮箱、窨井盖、新栽培的花草树木,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偷窃,还有如乱扔果皮杂物、乱贴乱画、随地吐痰等等,这些极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到处可见,直接影响了城市文明。也充分说明,在我县少数群众中精神文明道德、社会公德意识还很差,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化水平,实现“省级文明城创建“离不开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深入开展城市精神文明道德宣传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否则,光靠罚款,只是暂时手段,解决不了长远和根本。仅靠城管部门管理制止脏乱差,而不少的人却在制造脏乱差,到任何时候,城市管理也难以搞好。
(二)体制不顺,职责交叉,责权利不统一
1、城市管理局是管理城市的行政主管部门,可实际上许多执法管理权未到位或不在城管部门。管理权力划分繁杂,由于管理不统一,造成目前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各自为政,有利的争着管,无利的无人管或相互扯皮推诿,长期以来形不成合力,给城市管理和协调增加很多难度。
2、城管内部体制不顺。一是城管机构管理职责不统一。城管局只对市容管理负责;市政管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又规建设局管理,市民不清楚情况投诉城管局。给工作造成被动。
(三)城区发展与目睹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还存在差距,满足不了农民进城,外来经商人员的愿望;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上学难、入厕难、卖菜难、停车难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意见大;保障性住房建的不够,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办证难、收费多,企业和居民有意见。给市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四)城管经费不足,城管、环卫人员工资待遇低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卫生清扫面积的增加,相应需投入的城管经费、城管队员、清扫保洁员数量及工资也应逐步增加,但目前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一是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城区基础设施不能按计划尽快改造和建设;二是因为经费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式常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
城市管理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省级文明城创建”达标,使城管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这是搞好城市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对全县人民的精神文明道德、社会公德、法制意识的宣传教育,继续叫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秭归人民爱秭归”。“县城是我家,人人都爱她”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法制意识,把人人关心爱护家园变成自觉行动。
(二)理顺城管体制,合理调整划分管理职能范围,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避免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以及重复交叉管理现象的发生,使城市管理逐步走向综合管理、综合执法轨道上来,建议借鉴外地经验,一、切实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同时为了便于工作管理、协调和指导,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二、合理划分城管职责范围,强化和发挥县镇一级政府、城管局、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清扫保洁以块为主,按所辖范围继续搞好门前三包工作,同时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明确责、权、利相统一。县城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和垃圾清扫清运。
三、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大胆尝试外地改革的成功做法,以公开招标承包等形式,将公厕建设管理、道路清扫保洁放开搞活推向市场。
四、加强城管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管理水平。
(三)增加城管经费投入,加快公厕建设步伐
为彻底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的发生,改变城市脏乱差面貌,建议县政府适当增加城管经费投入。一是按照建设部公厕建设的有关规定,加快主次干道公厕配套建设,同时要指定专人加强公厕的日常管理,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适当增加城管经费,提高城管执法、园林绿化,垃圾处理,保洁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工资低的现状。
(四)尽快采取措施,切实严格控制近郊乡村民房无序建设
12.城市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篇十二
一、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正风肃纪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建立起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推动了正风肃纪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严格自查
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正风肃纪专项行动的意见》要求,我们对九个问题进行自查。一是勤政为民方面的问题。我们对机关和公务人员进行自查,未发现慵懒散拖、不负责任、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严控“三公”经费方面的问题。我们没有发现借学习、考察之名公款旅游;三是针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方面的问题。没有出现过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问题;四是领导干部标准待遇问题。我局领导干部没有超标使用办公用房,超标配车;五是厉行勤俭节约方面的问题。我局没有进行公款宴请、大吃大喝、高消费娱乐、变相旅游等;六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我局领导干部不存在利用节日、婚丧嫁娶收受礼品财物行为;七是窗口单位提升服务方面的问题。我局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八是“吃空饷”问题。我们对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自查,无“吃空饷”人员;九是改进文风会风方面的问题。取消一切没有实质内容的会议,缩短、合并内容或会期相近的会议;在行文方面,一律不得重复发文,各类文稿力求简明扼要,提高行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下一步工作
13.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三
省市联合调研组
2012年第2期 ——本刊特稿
在武汉(1+8)城市圈,在生机勃勃的荆楚大地,武汉“一树独大”是长期的客观存在。怎样实现“大树底下好乘荫”、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怎样增强耦合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最近,我们到咸宁作了调研,找到了答案,得到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经济社会在这里悄然发展前行
咸宁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由于建市时间晚,基础差,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经济块头小,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咸宁经济发展在全省市州中一直处于“摆尾”的位置。但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相得益彰。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从高标准规划的开发区建设现场到蓬勃发展的旅游景区,所到之处,突飞猛进的态势令人惊喜,跨越追赶的成就令人振奋。
(一)发展速度提速进位,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10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520.33亿元,同比增长15.9%,是2007年的1.8倍,近4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第1位和第1位,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年翻两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5年翻番。2010年,咸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居全省市州第1位;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在全省市州排第2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分别排第3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第4位。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9∶41.8∶34.3调整为到2010年的19.4∶46.5∶34.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5%,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5倍。咸宁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完成税收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2%,在全省100多家开发区速度效益考评中位居首位。以文化温泉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极大提升了咸宁的对外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市旅游接待人次由2006年的300多万增加到2010年的近1200万,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6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5.69%提升到2010年的11.8%,跃入全省三甲行列。同时,咸宁作为首批5个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和我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会展、物流、商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加快推进荒山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以高效、生态、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建有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3312户,规模养殖小区135个,形成了以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建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6家。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投资40亿元,财政安排投资99亿元,带动民间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2.3倍和
4.3倍。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投产,武广高速铁路在咸宁设立了两个车站,2009年12月建成通车;投资106亿的武汉城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比原
计划提前23年动工;投资87亿元的蒲圻电厂二期2010年10月份开工建设;投资近700亿元的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湖北咸宁核电站,2011年年底开工;还有投资16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以2座长江大桥、5条铁路、10条高速公路、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建设为重点的交通枢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都已提前实施或顺利推进。同时,武汉两个开发区“园外园”,广东、台商咸宁工业园,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等一批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这些都为咸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蓄了强大后劲。
(四)城乡面貌发生积极变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8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咸宁中心城区扩张与提质并进,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和新的准大城市规划要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咸嘉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和向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五城一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5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由2005年的30平方公里、2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60平方公里、40余万人,大城市框架已拉开成型。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4%提高到49.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电、路建设全面加强,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行路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山更绿了,地增值了,农村更加秀美了。
(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咸宁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机遇,大胆先行先试,坚持用发展、市场、创新、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在招商、金融、土地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通过专班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破解项目引进难问题;通过引进花旗、吴江、交行等金融机构和构建担保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题;通过吸引大户、企业开发、创新季节性土地流转,较好地破解了秋冬农业开发问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想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咸宁干部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同时,继续加强与省厅和武汉市的合作,与60多个省直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武汉企业100多家。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6元,同比增长15%,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7倍和2倍。近3年来,累计筹资2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医、业、居、养、安”等问题,特别是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机遇,一次性解决了困扰赤壁、崇阳50年的陆水湖移民问题。先后启动实施了市中心医院、咸宁职教园、武咸天然气工程、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传媒大厦、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淦河整治、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新建了一批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和市场等。
二、主动对接融入是“第一真经”
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咸宁市坚持“依托武汉、融入武汉、服务武汉、发展咸宁”,把综合配套改革与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试点相结合,与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实践相结合,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甘当配角,主动对接,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积极融入大武汉,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南部重要板块,努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交通是城市圈一体化的骨架和载体。咸宁是湖北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由于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有区无“位”,严重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建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该市大胆改革创新,采用BOT+EPC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咸宁与武汉之
间的交通通道有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107国道,还有在建的武赤线一级公路、武咸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圈南外环、武咸城际铁路等。其中,武广高铁已经开通,使鄂湘粤三地“3小时经济圈”内众多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咸宁与武汉、长沙、广州等大城市强大的“同城”效应日渐显现;武咸城际铁路即将开通运营,成为武汉城市圈率先开通的城际铁路。此外,杭瑞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咸通高速公路、通界高速公路、沿江公路、咸黄高速公路等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赤壁节堤航电枢纽工程、葛洲坝水泥配套码头、咸宁核电专用码头、潘家湾综合码头等港航项目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嘉鱼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咸(宁)宜(春)吉(安)铁路、岳(阳)咸(宁)九(江)、鄂(州)通(山)铁路项目正在加紧推进;2010年,咸安、嘉鱼、赤壁纳入武汉新港统一规划。目前,咸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走在城市圈前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铁路。通过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二横五纵一环”区域骨架公路网,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咸宁即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集临铁、临高速、临港、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位优势凸显。
(二)坚持互利共赢,着力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产业双向转移是推动武汉城市圈产业整合发展、优化升级的切入点。培育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型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是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任务。咸宁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存在规模小、基础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推进产业大发展,该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武汉的产业优势,搞好产业配套服务,发展与之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下游产品,催生一批配套产业,形成“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咸宁”的互动发展格局。咸宁的同志介绍,该市以发展壮大产业链(集群)为突破口,突破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性扩大招商引资,突破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大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构建农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对接体系。成功引进武汉精武鸭业,建设崇阳精武鸭产业基地,推行种鸭饲养、种蛋孵化、饲料加工、羽绒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模式,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将打造成中国鸭产业城;嘉鱼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与武汉市之间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将打造“嘉鱼蔬菜”国家级菜园;此外,赤壁猕猴桃产业、咸安肉鸡产业、通山精品水果产业、通城油茶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大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工业方面,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以“园外园”为载体,推进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咸宁(广东)工业园、咸宁(台商)工业园建设,探索建立了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合作双方分税制度,采用按比例分成、银行直接拨付的方式,实现了产业转移、利益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了以咸宁核电、蒲圻火电、凯迪生物质发电等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以洁丽雅、精华等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以红牛、黄鹤楼酒业、今麦郎饮品等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以合加环保设备、台湾光宝、能一郎电池、玉龙机械等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以林浆纸一体化、森工科技产业园等为主的森工造纸产业,以华新和葛洲坝水泥、华夏建龙、方圆船舶、钒矿产业、涂附磨具等为主的冶金建材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2010年,六大工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78亿元。服务业方面,在武汉的辐射带动下,咸宁做大做强旅游、信息、金融、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举办国际温泉旅游节为抓手,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业。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三江、万豪、瑶池等武汉著名旅游企业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咸宁温泉正成为湖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极。通过产业转移互动,不仅有力促进了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武汉企业自身的发展,真正地实现了互
利双赢。
(三)立足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该市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教育、文化、卫生等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卫生领域,与武汉市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在人员培训、对口支援、转诊优惠、联防联控、资源共享等十个方面展开合作。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咸宁同济医院,为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该市2011年将投资7亿元新建的咸宁中心医院交由武汉同济医院全面托管,同济医院派驻院长及相关管理人员,输入品牌、人才、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常年派专家到咸宁医院坐诊、住院查房、主持手术。咸宁及周边鄂南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武汉同济医院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在全国开创了托管三甲医院的先河。在教育领域,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中部职教城。职教城占地1万亩,由教育部和省政府联合举办,咸宁市具体承办。在进一步整合全市现有16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引进武汉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就业,建成后在校生规模达到8-10万人。目前,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商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已决定来职教城设立分校。同时,咸宁市还与武汉市签订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积极引进武汉市重点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等设立分校,在学生互访交流、教育干部异地挂职锻炼、教师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全面提升该市基础教育品质。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补助提标政策全面落实,大学生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试点有序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稳步推进,优抚安置、灾民解困等工作全面推进,实现了医保、养老保险异地结算。
(四)加强商贸合作,着力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市场的分割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障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首先在区域市场一体化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无障碍流动。我市先后引进了武商量贩、中百仓储、中商平价、银泰百货等知名商家,中百仓储还将在咸宁建立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武商集团将在咸宁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综合体。武汉小蓝鲸、武汉三
五、艳阳天、湖北三
五、肯德基、麦当劳、华氏兄弟影视城等餐饮娱乐业也纷纷进驻咸宁。全市40%的农产品通过连锁超市进入武汉,走向全国。二是逐步统一市场准入政策、市场执法标准和市场法制环境,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据了解,该市与武汉市建立了计量监管、技术共享、计量结果互认等新机制,两地通信资费套餐改革顺利完成,企业在“异地冠名”、登记年检、流动迁移等方面,享受与武汉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和服务。三是充分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咸宁市旺盛的融资需求、广阔的发展市场和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备受各家银行的青睐,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黄石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纷纷进驻,打破了传统的中、工、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该市的垄断地位,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吸引了广东碧桂园、福星惠誉、洁丽雅地产、武汉长青等知名企业到该市投资兴业,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市场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无障碍流通。据咸宁的同志介绍,现在在咸宁购房基本上是三个三分之一:咸宁本地购房三分之
一、武汉购房三分之
一、广东周边地区购房三分之一。
(五)打造宜居城市,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咸宁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54.3%,优良空气指数天数高达365天,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也是武汉的“后花园”。近年来,咸宁以建好武汉后花园、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通过实施低丘岗地改造、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绿色通道等措施,耕地面积增加了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着力打造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咸宁市与华
彬集团正式签订了《湖北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书》,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在金桂湖及周边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高科技观光农业园、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绿色体育运动健康园、休闲文化产业园、未来人居示范园的五大低碳示范园区,目前,正在紧张进行规划、踏勘、设计等前期工作。同时,该市已联手皇明集团、西门子、省联发投公司等品牌公司加快发展低碳产业、生产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应用低碳技术,使低碳经济成为咸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赤壁晨鸣纸业纳入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嘉鱼盛宇、崇阳京钒等企业正在申报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全市已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4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城乡涉水行政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全面启动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探索跨区域湖泊保护与开发新模式,与武汉市、鄂州市共同建设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依法关闭了100家多小造纸、小水泥、小炼钢企业,全市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98%以上;化学需氧量削减2340吨,二氧化硫减排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该市先后荣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称号。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三、几点重要的启示
近年来,咸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定位,发挥优势,主动在产业、交通、市场、生态等多个领域加快与大武汉的对接,形成了主动融入、全面融入的良好态势,取得了突出成效。这些生动的实践,在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融入“大武汉”,思想融入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的融入发展,首先必须做到思想观念的融入,有“高攀”的勇气、有“舍得”的诚意、有“甘当配角”的胸怀、有“主动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在2007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初,咸宁市迅速就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展开调查研究,在充分学习考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城市发展定位,即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湖北、紧贴湘赣、面向全国,努力把咸宁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基地、优秀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示范基地、低碳经济示范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最宜人居、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同时积极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形成了“甘当配角,主动融入,借力武汉,发展咸宁”的思路,并在全市形成了共识。
(二)融入“大武汉”,产业融入是核心。融入的根本目的,是在融入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产业融入作为融入的核心,积极主动地推进两地产业融合发展。咸宁毗邻武汉,处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连接轴上,武广高铁、京广铁路、高速公路在此相连,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切实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融入发展的优势,咸宁市提出了“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咸宁,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上游在武汉、配套在咸宁,成果在武汉、转化在咸宁,工作在武汉、生活在咸宁,餐桌在武汉、菜篮在咸宁”,真正把咸宁建成武汉“后花园”的产业融入新思路。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咸宁陆续承接了武汉市一大批产业和企业,成效斐然。这也是该市实现持续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力支撑。
(三)融入“大武汉”,体制机制融入是根本。要实现融入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互利共赢的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目前,由于地区利益分配、行政体制分割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武汉城市圈在五个“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要突破城市圈发展的障碍,解决制约城市圈
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城市间发展的“无缝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圈。为更好融入武汉,咸宁市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在产业协作上,突破行政壁垒,采取土地指标调剂、合作办园、土地和产业资金合股、园区和园区共同投资等方式组建产业发展平台,对承接的产业实行“利税分成、利益共享”,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咸宁“园外园”项目已与咸宁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
(四)融入“大武汉”,环境融入是关键。营造有利于融入的环境,特别是营造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政策软坏境,是实现融入的必要条件。产业要对接,交通必先行。近年来,咸宁抢抓科学发展观试点和“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的宝贵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策划并实施了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道、武嘉一级公路、咸宁(嘉鱼、赤壁)长江大桥、武广高铁咸宁南北站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拉近了咸宁与武汉的时空距离。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有效对接,还需要更为优越的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咸宁市坚持由表及里抓环境,在抓好城市交通基础实施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再造行政审批流程,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与大武汉相同甚至更为优越的发展软环境。这也是武汉企业纷纷入住咸宁的重要原因。■
联合调研组成员:
【城市公交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河南省城市公交近期发展规划纲要09-30
公交站工程资料10-06
提升三个理念强化城市管理08-10
公交公司安全报告09-03
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8-18
公交行业分析报告07-23
城市化进程情况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