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精选8篇)
1.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篇一
新课程改革典型教学案例
——浅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扎隆沟小学
封
娆
新课程改革明确告知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优选教学方法。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越多,选择的空间就越广,优化的程度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理想。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本人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实践中取得可一些经验。
一,倡导自学,鼓励创新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文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一种主要的有效手段。既要有教师的导,更需要学生的学。指导学生认真地自学,有序地自学,学懂,学会,学出新的见解,语文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提出并设计了适宜用六步自读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1, 粗略读。只要求学生把全文浏览一遍,读后明白本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风光。2, 疏通读。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理解新词。读懂每一句话,着重理解第一段的第一句,第二、三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段那个长句子。除了学过的理解句子的方法,如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等,还应多讨论,集思广益。
3, 理解读。给课文分段分层,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概括出桂林山水的总特点就是美。其余部分写桂林山水如何美,使第一段中的“甲”字具体化。第二大段又可分两层,先分别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和桂林山水的奇特。然后又把山和水联系起来,把一篇完整的画卷展现在作者眼前。理解文章的思路,由概述到详叙,由分说到综述,第二大段的两个自然段为并列关系,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其主要内容。4, 深化读。体会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风光,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探索对自己作文时可借鉴的写作特点。如,分述与综述,衬托的表现方法,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等。
5, 品味读。根据课文的特点,用表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想象作者荡舟漓江,迷恋山光水色,流连往返的情景;通过低声吟诵,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生动,整齐流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6, 创造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发散思维,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出看法和设想。运用以上六种方法,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督促他们自学,首先要读懂基本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温故知新,一举多得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教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旧知识的见解,又可为学习新内容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使新接收的信息迅速地组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不仅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认识,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因此,在教新知识的同时,根据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量地复习一些原来学过的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大有益处。此种方法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尤为适用。我在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1.在理解课文时复习重点训纳内容
为让学生弄清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需引导他们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进而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段,首先要确定依据。记叙文分段通常有四种依据: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阶段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材料性质不同;表现方法不同。在学生划分段落之前,让其回忆已经学过的分段依据,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又为新课的分段奠定了基础,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在着重引导学生弄懂写人要抓住特点及怎样抓住特点,弄清这篇课文抓住了闰土的哪些特点和怎样抓住特点的同时,也让学生想一想,五个段落中哪一个段落对突出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固而写得特别具体详细,还可以让他们思考,闰土离开“我”家时,“我”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在厨房里,哭得不肯出门”的原因是什么,在讲到闰土叙说月光下看瓜刺猹的情形时,让学生探求一下,这一部分的开头与哪一段有联系,这样做,既复习了前几册学过的详写和略写,事情的前因后果,前后照应等重点训练项目,又有助于学生迅速而深刻地理解课文。
2.在理解字词句时复习基础知识
在引导学生理解新课的字、词、句时让他们凭借课文复习自己学过的基础知识,讲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根据关联词语,分析第一句话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分句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整个句子以至全段的意思也明白了;而且重温了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复句。讲第八自然段让学生把“闰土又对我说:“现在你太冷,你知道夏天到我们这儿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我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这样,只用很少一点时间就复习了直接引用和间接陈述及其变换的知识,同时因更换了学习内容,学生的注意暂时改变一下,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新内容的效率,对理解括号中的文字和掌握标点的用法都有好处。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温故与知新结合,通过复习旧知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2)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过的基础知识。(3)讲读课文时顺带复习旧知。(4)教学基础训练,可以利用题目中提供的语言材料来复习相应的知识,这就是一题多做。按题目的要求在进行新的训练之后,根据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再训练一二项已经训练过的内容。
讲读一篇文章,进行一个训练,复习的内容多,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来复习。处理好温故与知新的比列,尽力做到温故有利于知新。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
教书是门技术,同时也是艺术。方法多,方法好,学生既能接受,又能掌握,效果就出来了。就以我前年所教四年级这个班的语文课的情况来进行说明吧!该年级是我新接手的班级,接手前班级语文成绩平均分,及格率居同年级尾后。全班共计24人,其中有4人不及格。接手后上了两个周次的课程,发现学生基础比较差,课堂上发言不积极,不主动,不大胆。针对这一情况,我除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外,着重就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狠下功夫。学生自愿结合建立了3个学习小组:词汇小组,阅读小组,习作小组。他们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自觉地训练。教学时,我对任何一篇文章的讲授,有关字词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感悟,采用了温故和知新的做法,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实践,期末经县检测,及格率100%,其中有16名学生优秀,4名学生优良,4名学生甩掉了不及格的帽子。阅卷后,我们对学生试卷答题情况进行了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阅读都做得比较好,作文也写得不错。提高了优生和中等生,转化了后进生,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温故知新,可一举多得啊!
三.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教学时,让学生独立活动,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思索并找出解答问题的方式,掌握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我在教学《白杨》一文时,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1. 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 教师与学生一道商量,把课文的学习划分为整体发现,局部发现和综合发现三个过程。整体发现过程主要弄清课文写的是谁,分及格部分来写的,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局部发现主要弄清课文各部分中写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写的。综合发现主要弄清课文表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2. 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
按三个发现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整体发现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时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发现课文主要是写人的,而不是写白杨树本身。可以从“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和后面两个自然段中看出来。在此基础上,发现课文是由赞扬白杨到写白杨的目的,应该分为两部分。
局部发现过程,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发现作者写戈壁滩非常广阔(茫茫),非常荒凉(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景象令人生畏(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是为了衬托白杨树的高大,坚强,有旺盛的生命力。发现爸爸向女儿介绍的三点: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弯腰屈服(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有旺盛的生命力(哪儿需要,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能战胜恶劣的环境(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是由表及里地描绘白杨的性格。发现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同时所表白的“心”,一方面是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自己一样在边疆扎根,发现课文的结尾预示着,爸爸对孩子们的教育能够起作用,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种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在综合发现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多读课文,精心思考,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或全班交流,相互启发,最后由师生一起将发现的结果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明确化,系统化。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利于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有一个提出问题,发现探索,验证巩固的完整过程,并协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以便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
综合上述,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如同我们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打开“疑难”这把锁一样,学生只有把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法体系,提高自学能力。
2.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篇二
一、实施背景
( 一) 政策依据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都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指导意见, 特别是《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 2012 -2020年) 》更是明确提出了“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努力培养培训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要求。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是改革, 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
( 二) 市场需求
“十二五”期间, 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汽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优化发展, 对重庆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改革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摆在重庆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 三) 学校基础
作为重庆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技工学校,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稳步提升培训质量, 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ABB (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 在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内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为破解上述问题, 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 一) 内涵解读
校企三动是指校企驱动、校企联动、校企互动。一是校企驱动, 即学校与企业分别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中, “企业一头冷, 学校一头热”的问题。二是校企联动, 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优质教材, 实现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上联动。三是校企互动, 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兼职队伍、打造专业文化、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实现在兼职队伍建设, 校企文化对接和学生评价方面的互动。
阶段融合是指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即基础培养阶段、校内外生产实训培养阶段、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融合, 企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融合。
( 二) 主要目标
实现校企驱动、校企联动、校企互动, 共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通过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训、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相互融合, 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的有机统一。
三、工作过程
( 一) 校企三动, 制定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校企驱动, 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进行广泛市场调研, 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 在此基础上, 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掌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 校企联动, 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共同建设优质教材
通过对企业调研后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 ( 群) ———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同时, 将企业典型生产任务转化为课程中的课题, 并将企业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 编写专业规划教材。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要求, 遵循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3. 校企互动, 共同打造兼职队伍, 共同对接工业文化, 共同考评学生综合素质
(1) 队伍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定期互动制度》等制度, 实现校企双方的“二级互动”: 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 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 学校派遣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 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学校通过聘请企业高管、总工作为指导专家, 参与制订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并为学生开展前沿讲座, 企业提供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2) 文化建设
校企互动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增强专业吸引力, 丰富校园文化,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传专业之道。校企互动提升文化融合, 吸引高端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发展, 增强师生的职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 授长青之业。校企互动对接文化建设, 吸收企业文化精华, 打造工业文化特色, 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 知名企业产品展示, 工业文化发展历程等, 解生涯之惑。
(3) 学生考评
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作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建立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实行课程考核以学校自主考核为主, 实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形式; 顶岗实习考核由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 技能考核由学校和技能鉴定机构共同考核, 从而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 二) 阶段融合, 实践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下, 学校结合各重点专业实际,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构建了“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1. 数控“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
“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 即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学环境中, 通过学校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指导,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产”是指生产, 主要是指在校内实训基地或顶岗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承担生产任务, 实行“教学与生产, 工作与学习”一体, 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汽修“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 共建校内模拟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推行“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校内基础教学、校内模拟生产环境实习、校外真实生产环境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结合。
3. 电子“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实践
通过对企业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的调研, 构建“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校内1.5 +企业0.5 +校内0.25 +企业0.75”实施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培养, 注重实践教学, 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条件保障
( 一) 机制建设保障
学校聘请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负责审核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定期召开会议, 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确保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前瞻性。
( 二) 组织建设保障
学校成立“校企三动阶段融合”培养模式领导小组, 指导并实施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同时, 学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负责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 项目负责人按照“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原则, 与各子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 实行“五定”, 即定任务、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 定进度。建立进度定期检查制度, 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 三) 制度建设保障
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等相关制度, 先后与重庆长安、武汉华中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遵照《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 拟定了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相关文件, 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和学生评价相符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确保该项目的顺利推进。
( 四) 资金投入保障
根据示范校建设要求, 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费给予重点投入, 学校按建设规划资金, 确保落实到位, 保障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正常实施和运行。
五、主要成果与成效
( 一) 主要成果
1. 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重庆机床 ( 集团) 有限公司、重庆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调研, 走访兄弟院校, 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 学校总体提炼出了“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 各专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教育自身规律,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了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代表的“教产结合”课程体系, 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代表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和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代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 创新教学内容
(1) 设计课程内容。各重点建设专业打破了学科体系, 将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重新组合, 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框架, 形成新的课程。
(2) 制定课程标准。制定了《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等28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 开发专业教材。编写了《数控车工编程与操作》、《电工基础与实训》等16门专业规划和10门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4. 改革评价模式
制定了学生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方案、开发了学生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开展了“多元立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学生评价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手册》等工具, 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推广试点工作成果集》, 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 二) 主要成效
1. 专业吸引力增强,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示范校建设两年来, 各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增加, 专业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生4543名, 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达82%、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100%, 两年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重点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参加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庆选拔赛、中国重庆第三届技能大赛、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六、第七届学生技能大赛。建设期内, 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累计获奖341项, 其中, 国家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17个, 省级一等奖51个。
2. 校企合作形成新机制, 达成双方共赢新目标。全面推行“校企三动, 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了校企双方双赢机制、保障机制、互动机制、考核机制, 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两年来, 学校邀请30余名企业骨干、管理高层、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开发工作;选派20余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建立了由43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师资库。同时, 学校牵头成立了“重庆数控职业技术教集团”, 并与42家兄弟学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签订了加盟协议, 开展了快速制造技术新技术培训。据统计, 校企合作年均培训鉴定受益人数达5000余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3.高等教育案例教学改革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案例教学;改革思考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理论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应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1.案例教学满足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要
案例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具体事例,它们真实而复杂。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可以逐渐学会处理在众多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条件下可能面对的类似问题;可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抓住主要矛盾,并作出科学的安排。尤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例如:案例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其他解决方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改变某一影响因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该如何解决?另外,由于案例都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事件(尤其是综合性案例),学生为了分析案例或回答案例问题,就要经历分析、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说服他人接受自己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现为一种单向的纯理论灌输,而且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形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这种教学方法片面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忽视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以师生互动取代单向灌输,使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多向流动,教师居于次要地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且教学内容也灵活多变。
3.案例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用全新的教学策略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因此,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都应当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求索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这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具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灵活运用设问、提示、解释、质疑、强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力监督、激励、引导学生。
二、高校开展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古希腊,而真正作为教学方法来运用是在20世纪初。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很多高校逐渐将案例教学法列入了教改计划。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于案例教学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案例教学在高校各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当前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改革的优势条件
首先,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是开展案例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为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是以案例为线索、以理论分析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案例教学是顺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潮流的教学思想转变。
其次,高校师资水平的提高为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案例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案例教学对教师的具体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相互交流等途径组建了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师资条件。
最后,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国家对教学资源投入的日益增加,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多媒体等新技术开始在教学中广泛采用。这些为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2.当前开展案例教学改革的劣势条件
首先,案例教学所占比例不尽合理。虽然高校教学中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但很多高校并未对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给予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高校并未将其列入教改计划。因此,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些概念和内容,虽然也会随机使用一些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案例使用随意性较强,没有列入授课计划,也未要求学生做任何准备工作。
其次,案例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案例教学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掘案例中的信息并结合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但当前很多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都是自己将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讲解一遍,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会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最后,案例积累不够。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并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然而,当前高校开展案例教学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案例资源不足,尤其缺乏高质量的本土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管理,促进案例教学开展
1.教学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提高案例教学管理水平
案例教学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等弊端。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提供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方法。所以,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优点,鼓励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为开展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处理好教学中的以下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理论性教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高校专业课程本身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结构比较严密,学生若没有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他们阅读案例资料将会感到很困难。如果教师能以案例作为引导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再要求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用案例印证理论,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这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并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手段,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学生实习、模拟实验、习题练习、测验考试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各有各的用途,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
2.以教学基层单位为主体设立案例积累研讨中心
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取、分析角度及事后归纳。高校如果能集中力量、集思广益地建立案例库,那么案例教学的开展将顺利得多。同时,案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课中、课后都作出极大的努力,而且案例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如果教学基层单位能组织教师进行事前的案例讨论,案例准备必然更充分,分析角度更全面,归纳总结更科学。
一般而言,案例的选择主要考虑其典型性和可用性。在建设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选择或编写案例时可遵循如下原则:目的性原则,选择或编写案例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实践性原则,选择或编写的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也应基本相符;启发性原则,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即学生需要运用理论知识,通过思考、互相讨论、教师启发才能得到结论;生动性原则,案例要生动活泼,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素质教育
一方面,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实际资料,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企业的实际工作。如果高校具备条件,最好能够邀请社会从业人员来举办一些相关讲座或者研讨会,使教学目的性更强。
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案例选择素质,选用的案例要服从教学需要。另外,教师在案例应用时应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果断性和即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中应坚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在理解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学生会呈现出“优”“中”“差”三种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是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对低层次的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侧重于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应加强综合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是分层组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案例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是分层指导,分层引导,分层评价。对高层次学生,教师要注重引导他们理清思路,拓宽思维,探索更深入的问题,而对于较低层次学生,教师应以“导”为主,积极鼓励,并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提示性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荆蕾.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4).
[2]毛梅.市场营销课的引入式案例教学法探讨[J].教育探索,2007,(2).
[3]姜伟国.案例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实践[J].中国教师,2009,(1).
[4]朱华桂.也谈管理学案例教学[J].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07,(2).
4.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篇四
为了全面贯彻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为实现学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全面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外国语学院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讨,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研究性教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备课充分,常备常新,不断修订教案、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指导教学、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校内校外实践检验教学。除原有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外,增加了分组竞赛、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自由作业和案例教学等形式。目前探索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分组竞赛中培养竞争意识
课堂练习教师经常采用分组法,或不同组之间进行竞赛。为了取得好名次,大家你追我赶,在共同解决问题,共同面对对手的过程中,学会协同合作,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信任他人等。使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大大提高。
(二)小组学习中培养协作精神
一件工作的完成,是多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部分。每个人都正确、按时完成自己那部分工作是一个必要基础,明确自己的责任,敢于负责。自己完不成的就需要求助于他人,要别人愿意帮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又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当他人求助于自己时,能愉快的给予帮助,是将来自己能得到帮助的前提。如此以来,相互沟通和相互协作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三)自由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课外作业是复习的重要手段,而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好时机。对某些理论性不太强的内容,教师往往布置一些自由大作业。即给出一个大题目,而里面的具体方向由学生自己选定。学生的自主性强了,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给了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必修课有20%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教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目前,学院多媒体教学条件较完善,我系共有多媒体教室12间(1020座),语言实验室9间(666座),能满足本专业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还有2个无线教学调频台,每天向学生广播三次。绝大多数教师均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必修课程20%以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概念用动画的形象展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典型案例
外国语学院在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所展开的有益尝试:
(一)基于多媒体环境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杜小红(2009)针对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显性语法规则灌输、轻隐性语法能力培养的现象,借助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的优势,提出 “以学生自主获得显性语法知识为基础‘,内化语法知识和提高语法能力 ’ 相结合的高校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受隐性学习、提高语法能力。因为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可以把真实的语言环境带进课堂,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外语学习情景和语言使用环境。针对重点或异难语法规则,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道的各类影视片、电视实况或文学作品中的长难句,精心挑选并剪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领略这些语法规则的生动用法,让他们在观看电影片段中无意识地习得语法,同时了解异国的学校生活、教堂活动、婚丧嫁娶等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语法知识用动画图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与解释语法规则、配以例子和机械练习等显性方式将语法知识直接介绍给学生的语法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环境下的课件教学不仅为学生在潜意识下习得语法规则提供了平台,还为他们学习和模仿地道的语音和语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呈现语言点—讨论分析—练习运用”三步法
5.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篇五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成功经验分析
05级文秘教育四班朱雯20055681
摘要:本文对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锻炼的积极作用,为各大院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
一、引言
大学校园中的学习,被众多学生忽略,在这一点上,除了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后普遍放松的情绪之外,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中,老师只是负责给学生传授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因此,讲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大多数讲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导致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不能更好地掌握并且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大学课堂中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
活动为例
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给大学生一个更扎实地掌握学习知识,并将其运用在实际上的机会。灵活的授课方式,活泼的课堂气氛等都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大学都纷纷作出了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学生反映甚好。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下面,对这次活动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
(一)基本概况及影响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文秘教育专业是2005年新上的一个专业,是学院中最新的一 个专业,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对该专业的不了解以及社会的不熟知,是文秘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一个障碍。为了更好地宣传文秘教育专业,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由文秘教育专业的专业老师指导,05级学生们组织了一次以庆祝第52届“国际秘书节”为主题的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作为一次课堂上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次教学改革活动主要由文法学院05级文秘教育学生组织,此次活动以“塑造未来,展示自我”为主题,在农大南校区“生活桥”桥头,展览文秘学子们自己创作的书法、绘画、剪纸、手抄报、速记、文章等征文作品100余幅,同时还展出了来自学校各部门办公室、学生各级团学组织、兄弟专业班级和校外企业等发来的贺词和参展作品。所有作品由学生们自己投票评选,并评出了特等奖和一、二、三、优秀奖若干。晚上7:00,文法学院领导苑来学、刘洪仁、肖秋生和校办副主任史文宪以及有关老师等与05、06级文秘学子共计2400余人在第一学术报告厅就同学们所关心的学习、考研、就业等问题开展了互动式的恳谈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在组织、管理、交际方面的能力,还把课堂上原本死板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中,更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让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增加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通过活动后的调查显示,在活动后喜爱本专业的同学增加了6.1%。
(二)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成功经验
这次由文秘教育专业学生组织的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经验主要是专业老师提出的教学改革思想以及同学们自身的努力和热情。
1、专业老师教学改革思想调动学生热情
对于这个新上的专业,专业老师始终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在2年的学习中,多次组织学生们进行活动,诸如:自己做老师授课、读书报告会、手抄报展览、就业市场调查等,让学生们灵活地掌握专业知识。而学生在之前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胆量,积累了许多经验,更燃起对学习的热情。因此,当老师提出这次教学计划时,全体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要求参加组织这次活动,以求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而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更与老师的教学改革这个思想中心是分不开的。
2、活动主题新颖
本次活动是庆祝“国际秘书节”,这个西方节日,在国内,鲜有人知晓。甚至许多秘书人员都不了解。因此,这个主题相对于那些人们所熟知的节日而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首先在第一感觉上以及赢得了大家的重视。这样,该活动在活动主题上就已经抓取了全校师生,各院校领导以及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兴趣。而这个主题,更是符合了山东农业大学“建设大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这一文化工作的核心。这更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加上一个沉重的砝码。
3、学生的热情参与与工作
(1)组织者的思路与决策正确
这次活动由05级文秘教育专业的3名同学负责,她们把这次活动分配到4个班,分班配合,一齐合作,不仅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更让这次活动进行的更加顺利。其中,文秘一班负责与学校以及其他学院办公人员沟通,争取让办公人员(因为其为文秘人员)为活动题字祝贺;二班负责活动期间及前期的宣传工作,包括宣传条幅及展板等;三班负责与文法学院05级行政管理、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及06级文秘学生沟通,争取他们的征稿及对活动的支持与宣传;四班负责与泰安市各企事业单位沟通与拉赞助,争取其了解文秘教育专业及题字祝贺等。因为分工仔细,所以学生们在工作时目标明确,干劲十足,效率更高。
而在对这次活动的策划上,组织者采取了教学成果展这个最能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活动策划的正确,组织者的果断,给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热心工作的全体学生
除了学生骨干的领导好之外,所有同学的团结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组织者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来参加这次特殊的“课程”,责任心强,热心合作,积极策划,吃苦耐劳,分工细致,推动着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未能参加组织的同学,则纷纷交上自己的作品,为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4活动前期的宣传以及活动本身做的出色
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与它前期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在此次活动中,组织者首先在南校区“生活桥”上列出展板来介绍“国际秘书节”,并面向全校学生征稿,初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其次,组织者分头与其它学院、学校各社团以及外界企事业单位联络。最终,活动前期,文法学院05级行政管理、法学专业,06级文秘教育专业,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学生会,多个校A级优秀社团以及多个企业均以宣传条幅、展板、海报、题词等形式为该活动作了宣传,真正起到了轰动的效果。
活动当天,组织者选择在南校区“生活桥”头这个人流量最大的地点进行展览,精美的手抄报,优秀的书画作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同学们都积极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据统计,又400多名同学参与了这次投票。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更显示了该活动的公正、真实。
5、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支持
这次教学改革活动的巨大成功与学校及各学院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办公室主任车主任及副主任史文宪均出席当晚的恳谈会,为同学们解决了一系列学习及秘
书工作方面的疑惑,积极支持了该活动。从学院看,各学院都十分支持文秘教育专业这次的活动,并献上题词。体育与艺术学院更是指出了筹备组同学的疏忽,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则对文秘学子赞赏不绝,积极地配合各项工作。
活动当天,文法学院、机电学院团委老师均到场参观书画作品。晚上文法学院院长苑来学、党委主任刘洪仁、团委主任肖秋生出席恳谈会,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而精彩的解答。
6、专业老师的大力支持
这次教学改革活动,由文秘教育专业的专业老师提出,并且一直关注和指导着这次活动的进行。
首先,在活动的策划上,专业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并为组织者理清思路,帮助其分工合作,促进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专业老师十分配合学生的工作,当工作与课程冲突时,老师还帮忙协调课程。再次,老师们还从百忙中抽空到恳谈会现场回答问题,系主任孙金荣老师还为文秘学子题对联庆贺,书法老师(山东农业大学工会副主席,全国书法协会?)赵立新老师更献上自己的墨宝,支持文秘学生的学习与工作。
(三)结论与启示
从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这次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成功经验看,要在大学校园内实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讲师在授课上必须有一个创新的理念,授课方式不能拘泥于讲授书本上的知识,适当的改变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这次庆祝“国际秘书节”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秘书学课程的热情,更培养了同学们作为秘书应有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同学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比在普通课堂上学到的要更为丰富、更深刻、更记忆犹新,更容易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在活动中,有的同学由于对秘书节、秘书工作的不了解,便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其次,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中,老师更应该深入同学之间,与同学建立朋友关系,这样学生们才能畅所欲言,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困惑,使同学们能更热爱学校,更乐于学习。
6.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篇六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 土地被征用作非农建设。而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迫在眉睫。本文从我国征地制度的源流和现状入手,从法理角度分析了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征用制度南海模式嘉兴模式芜湖模式
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行制度体制条件下,政府只有通过加大征地规模来保障用地需求。但是,由于现行土地征地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加之地方政府部门在征地过程中的粗放式操作,一方面造成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收益分配严重失衡,失地失业农民又失去生产、生活保障,由此引发了大量群体性冲突事件。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必须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当前,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失地农民问题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统一框架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臵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臵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一般包括:
(一)征地方案的拟定。需要征地的市县政府拟定有关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征地方案。具体做法是,用地单位向拟定机关所属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建设项目说明书和有关方案,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认为所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在5日内上报本级政府审核。本级政府审核同意的,征地方案即为拟定。
(二)批准机关的审批。有关市县政府对其审核同意的征地方案,连同其他有关材料,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有批准权的政府所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该材料进行审查后作出决定。再由有批准权政府的有关负责人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三)批准机关的内部批复。批准征地的政府作出同意征地的决定的,直接行文或者由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行文向下一级政府作出内部批复,告知批准征地的情形。
(四)征地决定的外部送达。《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臵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
三、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公共利益的范围模糊,导致土地征用权滥用
土地征用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公益目的而抵偿取得非国有土地和个人土地的行为,行政征用权的行使仅限于公益目的,非公益目的需要用地,只能通过市场购买。虽然《宪法》第十条及《土地管理法》第二条均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却没有明确何为公共利益,如何确定公共利益。这就导致国家的土地征用权事实上不受限制的情况,造成权力滥用。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征地中80%以上的征地都是基于商业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而非公共利益,一些地方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工程”的促使下,滥用土地,把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但是在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模式,探讨中也是有值得去借鉴的:
1.南海模式。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广东南海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大为增加,出现大量弃耕和抛荒现象,当地农民和外地企业纷纷办厂,土地需求量大大增加。1992年春,南海罗村镇下柏管理区经反复
研究,最终将辖区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划分为农业保护区和工业开发区及群众商住区,依此实施一定规划和经营。同时将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到在农民土地上兴办的企业,农民参与按股分红,农地转成非农用地的级差收益按照51:49的比例在集体和农民之间分成。企业租用农民的土地,一亩地每年几千元,且预交三到五年,企业一次性交给集体的土地租金就相当于目前国家的征地补偿费。
这种模式不仅承认了土地在作农用时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而且承认现在的股权持有者也有权享有土地在作非农使用以后的级差增值收益。这既延伸了农地承包制下农民对承包土地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也使他们的土地承包权益因为制度创新而得到加强。地方政府在采用国有出让方式征用土地的同时,又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非农建设用地留作农村集体使用。南海全市工业用地共15万亩,其中保持集体所有性质的有7.3万亩,几乎占了一半。
但这种模式存在不合法的问题。第一,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建设用地实行征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的土地”。而南海模式中非农建设用地的所有权仍然掌握在集体手中,并没有转为国有。第二,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而实际上南海模式所采用的股份合作制主要并不是农村集体组织自建乡镇企业,而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土地上自建厂房然后出租或者干脆出租土地,这明显违反了63条的规定。另外,股权的社区化倾向也使其作为资本的功能弱化。从集体资产作价评估到确认股东资格,从股权设臵到股份分配,从存量配股到增量扩股,从股权管理到股红分配,从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到收益分配,都严格限制在社区范围之内,社区之外的个人和法人资本不能进入,社区之内的股权不能流出。这种格局,使社区股权凝固,不具有流动性,弱化了股权的资本性功能,造成了产业布局的分散和资本规模狭小,影响了人口与资本的流动和产业的集中与升级。另外个人股权只是分红依据,不能转让、继承、赠送、抵押,农民退出社区利益得不到补偿,使股权具有极高的社区福利性。这实际上阻碍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笔者也在怀疑,近年来大资本向长三角移动是否与这种村村分割的股份合作制有关。
2.嘉兴模式。嘉兴模式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对传统征地制度改革的颠覆。传统的征地制度的弊端在于征地范围广、补偿标准低和失地农民没有保障的问题。而嘉兴模式主要是针对第三个弊端,所以又被称为“土地换社保”模式。嘉兴模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统”、“一分别”。“三统”即为政府统一实施征地,统一补偿政策,统一办理失地人员农转非和养老保险。“一分别”即为不同年龄段的安臵对象分别进行安臵。比较有创新之处是政府不再向村集体支付人员安臵费,而是将所有费用转入到劳动社保部门的社保专户,直接落实到安臵人员个人账户上。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按照不同年龄段对被征地人员分别进行安臵。对征地时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男性60岁,女性50岁)为其一次性交纳15年的统筹费,与劳动部门签订协议后次年发放养老金。对征地时属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员,按照当地测算标准一次性交纳基本生活保障费用,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在其未就业时,可以发放不超过两年的生活补助费,补助期满仍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城市低保。就业后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进行衔接和计算。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尽管笔者一直不大认可温铁军等人的土地社会保障说,但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网络一直是很多人包括笔者的一个梦想。但这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的级差收益由政府垄断的问题。如果说南海模式还可以有可能实现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获得致富的机会,那么这种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实际上使得农民不可能靠土地致富。笔者对这种模式持保留态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种社保本质上仍然是农民自己出钱。需要搞清楚的是,土地被征用后的安臵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本来就属于农民所有,现在政府用这笔本来属于农民的钱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这并不是社会保障的本意。这种模式并不需要政府财政的任何转移支付,甚至可农民最终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现值有可能少于一次性补偿的额度。因此,这种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征地制度。笔者不看好这种模式的第三个原因是这种模式实际上人为地强化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分割分治。由于只有失地的农民才能享有社会保障,那就肯定必须把现在还拥有土地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如果农民都能拥有社会保障,“土地换社保”又有什么吸引力?
3.芜湖模式。芜湖模式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不发生变化,仍然保留集体所有的性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转让、租赁、作价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形式的使用权转移行为期限结束后,土地仍然是农民集体所有。试点中土地流转过程是这样的:先由各试点乡镇成立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土地的假定使用方,按若干程序和条件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取得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尔后乡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按照开放的需要向工业企业等实际用地方转让土地使用权。在此过程中,各乡镇既是土地流转的组织者,又作为中介人具体参与到流转之中。
从表面上看,芜湖模式似乎和南海模式并不本质区别,因为土地所有权都掌握在农民手中。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实际上是一种“转租”并且期限很长,失地农民是一次性获得几十年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补偿,后者是一种按年分红制度。这就决定了在芜湖模式中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参与性要大大高于后者。各试点乡镇建设投资公司在取得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的过程中,只与村集体打交道,谈妥流转土地的面积价格等,然后由村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知村民。村民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村集体是否代表村民的利益也很难说,不排除一些村干部借机中饱私囊、营私舞弊。另外,芜湖模式中集体土地的流转收益是在县乡和村三级分成。模式中我们看不到这种政府与民争利的嫌疑
而在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由于征地权滥用以及补偿标准低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来了大量失地农民,直接造成了他们的生存危机。由于征地补偿不公平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成城市贫民,而这些失地农民由于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城镇生存能力较差,只能从事一些低地位、低技术劳动、低工资、高强度或者脏乱的职业,生活水平大大降低。3.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害了政府形象。在最近几年各地农民上访案件中,征地导致的案件占到很大的比重,这无疑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另外,失去土地并找不到一份合适工作的农民群体必将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严重浪费宝贵稀缺的耕地资源。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的农地多数是上等良田,这些土地被大规模圈占并开发后,就很难再恢复原有的土地肥力,对于耕地资源极度匮乏的中国而言,这种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竭译而渔”!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低,导致土地征用后的利用效率低下,出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以及“征而迟用”现象。
另外,近些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为了人为地加速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大量违法圈占城镇周边农地的现象,这一现象有几个特点:1)绝大多数是政府行为,即由政府或者相关政府部门直接介入征地活动;2)圈占农地的目的是很多地区为了搞开发区、引进外资,人为地加速城市化的进程;3)为了降低征地成本,吸引外资,征地补偿的标准很低;4)征地行为均具有强制性;5)很多征地活动不合法;6)征地面积面广量大,涉及农民很多。
上述问题的出现跟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有关。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自50年代以来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改革,这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很不适应。现阶段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1.公共利益目的和征地范围界定模糊,相关法律条文相互矛盾。
2.征地补偿办法不合理。
3.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导致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被无偿剥夺。
4.多头违法征地现象屡禁不止。
五、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在法律和相关政策中清晰界定公共利益用途的含义
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设计中应该增加一项。“公共利益用途”的审核环节,即在中报征地过程中,由指定的机构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用途”。根据是否具有明显的盈利性质;将“公共利益用途”分为纯公共利益、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从而在征地补偿方面
适当区别对待。
(二)明确划分征地范围并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公平补偿办法
在划分征地范围、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之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即我国是一个资本短缺的国家。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征地方面的法律问题,改革方案须具有渐进性。
为此,建议分两个阶段对征地范围进行划分:
第一阶段: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承认现行所有征地范围的合法性,但是严格区别三种类型的征地行为,并分别来用不同的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标准:
1.纯公共利益用途:具有最高的强制力,在公平补偿的原则下,适当考虑建设项目的成木。但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出路,不应威胁到农民的生存。
2.准公共利益用途:仍具有较高强制力,但是在公平补偿原则下,鼓励多种模式的补偿办法,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损失。
3.非公共利益用途:如房地产开发等,这类征地项目不应具有强制力,征地补偿费应该由用地单位和农民自行谈判。因社会进步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可以通过土地增值税来加以调节。
第二阶段:修正现行有关征地方面的法律条款,规定只有符合公共利益用途的土地方可行使征地权。其余用途的土地由用地者和农民自由交易,政府只制定交易规则,并按照法律规定征收有关税收,办理相关手续。
(三)改革征地程序,引入制约机制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用途的范围也在变化,因此是否需要更具体地划分范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在土地征用制度中设计一项审核机制,即由指定机构审核征地项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考虑到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机构设臵,为了防止寻租现象,以及杜绝屡禁不止的多头征地现象,建议各地设立土地征用审查委员会,由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如土地管理局、规划局等参与,定期审查上报的征地项目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原则。
7.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篇七
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就其内涵而言, 是为某一职业培养技能型、工艺型、操作型人才, 它是以职业为基础, 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作为高职教育, 其培养的人才应是在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 解决生产技术与现场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应用性人才[1]。数学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如何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值得深思的问题。高职生源有来自普高、中专的, 也有来自职高、技校的, 这就导致其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 上课时如何因材施教,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 应主张参与、交流、赏识的教育理念。尊重同学, 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在教学中引入具有实际背景的案例, 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是今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 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
20世纪初, 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常为书面形式) , 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2]。
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比较, 各有优缺点。二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的区别, 列表如表1。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 二者各有优缺点。
3 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等角度来说, 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首先, 高职学生较本科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较低,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当下高职数学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其教学素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传统的书本知识, 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生产的实践案例,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 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理论知识有畏难情绪, 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其教学不再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目的, 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数学教学能够更加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最后, 目前90后的大学生, 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普遍较高, 喜欢自主的学习,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相比, 更加喜欢平等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而案教学中, 恰好需要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查阅资料、通过分析、讨论、验证、评价,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和载体。通过数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不仅使得数学与专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为专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 高职数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 与传统的理论理学相比, 其过程也可大致分为课前准备阶段, 教学实施阶段和课后总结阶段。但因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及手段的不同。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有较大的区别。
4.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既有教师的准备, 也有学生的准备。
就教师而言, 主要是案例的遴选。案例选取的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案例选取中, 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选取来自于专业、生产、管理一线中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使得学生认识到,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不再是高深、枯燥、无用的理论。而是可以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养成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养成严谨的量化分析的习惯。第二, 要选取难易适中的案例。难度太大, 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 非但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 还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难度太小, 则起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选取的案例应分可以分解成几个问题, 从易到难:学生自主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讨论、合作解决其中的一部分, 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较难的部分。
就学生而言, 因为实际的问题, 并没有经过太多的人为加工, 难免会涉及到专业的概念。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2 教学实施阶段
首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把学生搭配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
其次, 在教学中, 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 而应起引导辅助作用, 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以案例为载体, 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上来说, “案例教学”就是高职数学的顶点课程。顶点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促进对过去已学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合成。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整合、合成的主动执行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控制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从依赖性的学习者转变为自我导向 (self-directed) 的学习者。正如在顶点课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奖励学生的动机、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训练或者诱哄 (coax) 学生跨越从传统高度结构化的课堂环境到动态的实际环境的鸿沟[3]。
最后,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有不会的地方, 教师不是去直接告诉其结果。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一步步地接近问题的真相。
4.3 课后总结阶段
案例教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既总结评比环间, 往往被忽视。而课后的总结, 正是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提高的重要环节。
首先, 通过小组发言、报告自己对案例的完成情况, 这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同时, 也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小组发言时, 容许其它小组指出其不足之处,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问答式的学生自评和互评,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次, 通过总结,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案例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独到之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指出其不足的地方。使得学生明白, 数学是有用的, 自己也是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又发现自己的数学知识还不是很够, 要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还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数学的循环。
最后, 能过评比, 评出优胜者,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式的竞争环境。
5 案例分析
职工养老金的发放:设某职工60岁的年初时退休, 75岁年初时病逝。退休时养老金个人账户储蓄额为Q=23万元, 请计算该职工个人养老金的领取情况, 是否收支平衡?如果不平衡, 计算出资金缺口额。
该案例事关民生, 也是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其次, 学生一开始接触, 会觉得比较简单, 不致于产生畏难情绪。但具体怎么计算, 学生也不清楚, 通过查阅资料, 会发现看似简单的问题, 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反而能激发起学生斗志。
通过查阅资料, 可知: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并且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 职工领取的养老金中个人养老金部分不变。基础养老金部分会随着整个社会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加。
职工每月领取的个人养老金, m为计发月数, 可以查表得, 60岁退休的职工, m=139
得到该职工每个月领取的养老金为:
每年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
总计领取额为:
有些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差额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原来的储蓄额是有利息的, r=%3, 应把297842折现成该职工刚退休时的金额。则相当于该职工个人账户储蓄额要满足:
得出:
当大多数同学算出结果后, 教师还可对该案例进行拓展:比如, 缺口资金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补上?完整的养老金计算模型等等。当提出这些问题时, 案例完成好的小组必然会去主动探究这一问题。从而把案例教学引向深入, 而且学生的学习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而完成比较吃力的小组, 也可停留在这一步, 同样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6 结论
高职数学教学工作还刚刚开始, 方方面面的工作还处在尝试和探索的阶段。正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因此, 在借鉴各种成功经验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的走势, 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目前教育界关于数学教育的改革, 有以下四大方向: (1) 形式淡化走势, 适度的形式淡化作为国际上通行的数学教育原则之一, 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 (2) 知识多层次化走势, 数学课程标准的多层次化已在不少国家付诸实施。高职数学教材, 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需要不同, 设计多种不同系列的课本。 (3) 思想方法表面化走势, 美国《普及科学——2061计划》指出, 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的典型成人应理解数学的基本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课教师, 真正需要去做的就是要把潜于教材中的这种思想、方法提炼出来, 使之表面化, 挖掘深刻的内涵, 以实现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4) 应用强化走势, 强调数学应用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特点。在高职数学教学中, 更应体现这一特征。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不断推向深入。作为基础课的数学教学改革, 理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案例法教学, 能很好的体现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四大方向。因此, 案例教学改革, 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值得关注的一个走向。
参考文献
[1]DING.Jin-cha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T hree T raits, ”J ournal of HigherEducation, 2010, 31 (6) :72-74.
[2]胡振媛.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硕士论文, 2007:4-11.
8.军校法律课案例教学改革刍议 篇八
关键词:军校教育;法律;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进行法律教学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1980年案例教学引人我国,并首次运用于经济管理的教学。随着军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创新教育、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化,案例教学以其形象逼真、灵活多样、针对性强、育人效果好的特点被应用于军校法律课教学。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典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员对特定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开启学员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勇气和毅力,缩短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的差距,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作为法律课最基本的授课方法,在军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员的法律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其法律思维能力,增强其依法遂行任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军校法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涵认识不清,传统教学方法所占比重大
案例教学对于提高法律课授课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但由于大多数院校对于案例教学认识不清,不能科学地界定究竟什么是案例式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比例较小。课堂講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法律教学中依旧占有极大比重。虽然讲授法可以向学员全面、系统地介绍的法律基本概念、原则和知识,但学员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缺乏独立性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选择不当,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基于军校案例教学自身的特点,应尽量选取与部队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教员在教学中把理论穿插进案例,以案说法,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使学员理解法律知识,培养学员依法解决涉法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在法律教学中寻找恰当案例的难度很大。一方面,随着军人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部队内部的违法违纪情况日益减少,一些案例由于发生时间较早,已经不具有时代性;另一方面,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些案件往往具有密级,知情的范围小,可以应用于教学的部队案例数量很少。在教学中,教员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编写案例。由于编写的案例并非真实发生,因此可信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而过多选择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案例,与部队联系不够紧密,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形式把握不好,法律课的教学目标难实现
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的知识点繁多,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如何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具体的教学形式是开展案例教学的难点。目前,各军事院校法律课案例教学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列举案例法、讨论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等。由于受到法学学科特点的限制,教员在授课时,很难综合运用各种形式。有时只是为了解释一个小知识点,列举一个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或者为了区别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列举两个案例进行对比。这种形式缺乏与学员的深入地探讨与交流,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不能使学员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此外,借助实验室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但由于受到授课时间、参加人员、举办场地、设施器材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少有院校能真正采用这一形式。由于教学形式运用不好,导致了案例教学的目的最终无法实现。
三、军校法律课案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筑牢案例教学的基础
明确教学目标是组织和运用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案例教学前,必须弄清案例教学的目标。教员首先要做到“三个吃透”,即:吃透学员情况、吃透教材内容、吃透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实践经验等因素,要对学员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部队阅历、现有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以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了如指掌。教员对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必须理解透彻。教员必须对案例的过程、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学员、教材和案例三个因素的深入分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规定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选择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活力
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所在,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围绕当前部队亟待解决的较普遍、较典型的问题选择或者编写案例。所选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案例要能够全面地说明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要能反映最新的立法精神,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能和所讲知识点匹配,有利于学员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应尽量选择生动的、有趣味性的案例,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
(三)精心组织引导,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推荐阅读:
公立医院改革的九种典型模式10-24
教学模式改革12-16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08-18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12-31
案例教学模式12-09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09-21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10-08
汽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ok12-20
演示讲授教学模式案例07-27
浅析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