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024-10-1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精选19篇)

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一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

摘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一、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二、要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三、通过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 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 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 )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

[1][2][3]

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二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 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 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注意培养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再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注意培养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 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广大教师应该能为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

摘要: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三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就对化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深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探究金属材料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时,可以找一些金属材料实物,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进行讨论、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学化学的学生一般都对化学课比较感兴趣,这是因为化学知识、化学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化学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精彩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拉瓦锡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因此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答案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四

作者:郭从昆 加入时间:2009-11-13 9:56:45 有1669位读者读过此文 编辑:信息中心

摘 要: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 纸雕艺术 造型概括力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简单的美术教学中的图图画画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探索中我认为纸雕塑是一个很好的选材。

能够认识纸雕塑是雕塑的一种,并能够区分几种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运用剪贴、卷曲、折叠、雕空及压线屈折等技巧制成纸浮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纸张的特性,增强对纸雕塑的教学兴趣,能够运用纸雕塑的基本造型方法塑型,并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发挥纸张的特性,做出多样化的纸雕塑。

教授雕塑的基本知识,指导区别浮雕和圆雕的特点。可以从四面八方看的是圆雕。浮雕是平面的,表面有凹凸感,只能从正面看,是雕塑中的半立体作品。了解浮雕制品的材料(金属、塑胶、石料、木、纸……)。在那么多的材料中,我最喜欢用纸来做雕塑,因为这种材料制作时最方便,价格也是最便宜的。

教授制作纸浮雕的方法:①演示“剪贴法、卷曲法、折叠法、雕空法及压线曲折法”的基本造型,②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方法进行介绍,③教师具体介绍折叠法和压线曲折法。演示方法完成后的效果,教师引导提问:是什么方法令平面突起呢?④教师演示过程,并出示用两种以上方法制作完成的作品,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准备各种纸,定出作品主题。运用多种方法做出凹凸效果,小组成员集中制作,进行拼帖,并命名。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切磋中完成作业,学生最后完成“我学会了”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纸雕塑制作的奇妙之处,了解到纸雕塑制作的基本技法。

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课程。学生对纸雕塑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和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模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网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纸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点:(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4)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5)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学习纸雕塑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纸雕塑的形式美感。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括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如组合法、折叠法等。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纸雕塑作品。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含有更多的立体构成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了。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加趋向于表现作者的理性感受与对自然形象的超越,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用块面的分割、组合、折曲、卷曲,表现点、线、面的韵律组合,而且具有制作方便的优势,是学习立体构成设计的好方法。例如狮子头的制作:造型富有扩张力。造型概括,整体效果强烈,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狮子头的气势与神态。狮子头的造型用三张纸切割、弯曲,折叠完成。眼睛与胡须的圆形与整体造型形成了点线的响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造型富有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比较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纸雕塑的范例。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学生设计制作(2——4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临摹、自己设计的方法,提倡自己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较大的纸雕塑作品可以合作完成。展示与研讨学生的纸雕塑作品。展示是学习的延续。通过展示与研讨,使学生相互学习,畅谈自己的构思、制作的体会,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因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的立体的过程。新立体的探求包括对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两个方面。学习立体构成可以锻炼对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分割到组合或者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体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构成任何形体。所以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空间是立体构成最基本的观念和要素。① 对比与协调;② 对称与均衡;③ 稳定与轻巧;④ 比例与习惯;⑤ 节奏与韵律;⑥ 联想与意境;⑦ 多样与统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造型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纸雕塑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纸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纸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纸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裁裁剪剪,粘粘贴贴中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纸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纸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 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纸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制作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欣赏研究,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尝试练习。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自主探究。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学生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学生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要求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现。

5.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五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前言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单单以考试为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有利于开发智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然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有利于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学中没有体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

6.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六

摘 要: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采用激趣、质疑、求异、想象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趣;质疑;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8-02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智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激发兴趣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如教学《凡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凡卡把信封上的地址写完整,他的爷爷收到了信能不能带他回去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经过一阵思考,他们争相发言。

有的说:“能。因为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又很疼爱他,现在知道他生活的如此悲惨,一定会带他回去的。”

有的说:“不能。因为凡卡的爷爷生活也非常艰难,依靠替日发略维夫老爷家守夜为生,连家也没有,整天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能力养活凡卡,才把他送去当学徒。如今即使得知凡卡生活得很悲惨,也不能接他回去。凡卡只有继续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生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的。”可见恰当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经常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引导,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要使学生“敢问”,老师就要爱护扶持学生的热情;要使学生“善问”,老师就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思路,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善于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再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问学生有没有疑问。一位同学问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邱少云烈士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作者却用了较长篇幅写他的矛盾心理,这是不是脱离了中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鼓励同学们共同讨论解决。少数学生认为这种心理描写脱离了主题,无关紧要,可以不写。多数学生认为,作者的矛盾心理是他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烧身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很符合当时的处境,有必要写。接着我又问学生,作者描写自己的矛盾心情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展开了讨论,尔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作者心情矛盾的程度反映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痛苦,对于没有亲临现场的人来说,是体会不到的。要想把这种痛苦体现出来,作者只有通过描写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来衬托邱少云忍受的痛苦之大。”学生分析得多么精辟呀!他们通过质疑解疑,不仅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来源于他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如教学《空城计》一课后,我问学生:“如果诸葛亮不使用空城计还有其他办法保全自己吗?”同学们纷纷献计,有的说用缓兵之计;有的说派人去讲和;有的说挖地道,从地道里逃跑……我接着问:“你们有这么多妙计,诸葛亮为何偏冒险使用了空城计呢”?学生联系课文认真思考了一番,逐步认识到当时魏军大兵压境,形势非常危急,来不及做其它准备。诸葛亮知己知彼,临危不惧,果断使用空城计解脱了困境,正是他足智多谋的体现。

四、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其创造能力

7.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七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思考, 亲自实践, 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 并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突出“过程”教学。教学中要避免和克服教师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 而应留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注意创设引起学生关切的问题情境, 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 启发引导学生生疑, 产生非知不可之感,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独立地去思考、解决问题,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知识的教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即培养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严”、“细”、“准”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务实的科学作用。数与形来源于实践是在具体的问题当中抽象出来的, 如数“0”与“负数”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数?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认识不同而已。小学生理解“0”代表什么都没有, 中学阶段“0m”可以代表海平面的高度, “0℃”表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赋予“0”以具体的含义。

2.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学生若掌握了科学思想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

1.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老师不要代替学生说、想、做等学习活动。允许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对、或不完整。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个性, 就无创造, 克服从众心理, 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教师、超越课本, 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三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 积极给予鼓励、指导, 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提出学生的参与程度。

一看参与的面。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面向全体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二看参与的途径。是否采用多种参与的途径 (口答、笔答、板书、演练、提问、编题、评价、小结等教学环节) 。三看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度。一个结论是由教师得出, 还是经教师启发学生, 师生共同得出, 或是由学生自己得出, 也能反映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四、提出适合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机会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良好的辅导, 激起学生首创性和探索性”。教师不仅要设计创造性的问题, 把联想、类比、猜想、逆向思维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在课内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入手,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引起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是加强学生的质疑、提问和评价。

1.质疑问题要有探索性。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的“疑”, 绝对不是教师主观的“疑”。

2.让学生学会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提问。

五、利用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中学教学大纲中, 已明确要求切实完成“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 这为学生的实践和创造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放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综合性都比较强, 它们不仅涉及了代数内部的综合, 同时也涉及了代数与几何的综合。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典型的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 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 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 提供恰当的课题和时机,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8.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创造思维 穷举 教学主线 教学实例

计算机科学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基本学科。而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下面就以穷举法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方法。

1 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为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激发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影响人的创造力强弱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1.2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具有良好聚合思维的人,则善于在大量杂乱无章的事件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

1.3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一般情况下的直觉思维都是不完善和不明确的,甚至有时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

2 穷举法教学设计

2.1 教学主线设计

穷举法是C程序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算法设计方法,教学中不仅要阐明其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穷举法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确定教学主线时主要考虑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两方面的问题。从知识脉络方面看,应首先介绍穷举法基本思想,再讲解穷举算法设计要点,最后分析算法的优化策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在展开讲解、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用要点,最后通过一个较难的实例验证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教学主线的设计下所示:

趣例引入※穷举法基本思想※穷举法应

用要点※课堂实践※穷举法优化策略

2.2 教学实例的选取与组织

一个好的教学实例既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稍加变通后即可用来强调知识点中不易被掌握的部分。

根据上述教学主线的设计,本次课程需要至少三个教学实例。首先在引入部分需要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学生能主动参与其中的穷举法应用实例,这里选用“数字魔术”游戏;第二个教学实例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在求解的思维过程上要有别于第一个实例,最好带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这里选用“八皇后问题”;最后一个教学实例主要用于课后练习,难度上应介于前两个实例之间,但在设计上仍需保有一定的挑战性,这里选用“爱因斯坦的智力题”。

看似分散的三个实例,我们可以在组织形式上穿针引线、有的放矢,使它们成为一个逻辑整体。用有趣而简单的实例启发学生自主设计和总结运用穷举思想设计算法的步骤,提出一个复杂的实例来验证学生们总结出来的步骤是否适用,最后在实例演示时提出优化策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

3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细节设置

教学中对学员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教学内容设置的细节。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牵引对教学内容进行升华,创造性的迁移和组合知识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结合本文作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穷举法教学案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教学细节设置。

3.1 趣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个有趣且能全民参与的实例可以使教学内容在无形中自然推进。

本次穷举法教学课例由一个“数字魔术”游戏引入,如图1所示。一开始大家都很踊跃,想试试“电脑”是不是就真的那么神,能猜到自己心里想好的神秘数字,结果它真的猜到了,并且速度还很快。很自然的,同学们就很好奇,“这怎么可能?这个数字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呀,它是怎么知道的呢?”瞬间,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

3.2 问题剖析促使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

运用直觉思维我们不可能发现“数字魔术”的秘密,那么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呢?

对于电脑而言,它所获取的信息有两个:①该数字是个3位数;②该3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排列组合后形成的其余5个数之和。由第一个条件可以确定要猜的数字在100到999之间,而第二个条件看上去对猜数字似乎没有任何帮助,这时我们运用数学中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方法将其变换一下,即可得到如公式1所示的结果。至此,运用数学方法我们仍然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怎么办呢?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了,那就是“一一测试”即“穷举”。其实,电脑也是这么做的,只是它的计算能力太强了,不到1秒就能得出答案。

122a+212b+221c = m 公式1

3.3 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请A同学叙述一下他运用穷举法猜数字的过程,然后按照A同学的叙述一步步编写程序即可得到下表1中方法一所示的程序,这种方法在每次测试时都要先将i分解成a、b、c,那能不能直接对a、b、c穷举呢?按照这种思路,就得到方法二。(由学生提出该方法更好)

3.4 沙里淘金培养聚合思维

分析上述两种方法,虽然它们在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一致的,从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上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穷举法的应用要点,主要包括如下四步:

①能不能用穷举?只要问题的解是有限可列举的即可用穷举。

②确定穷举对象。要求什么就穷举什么,穷举对象应作为循环变量,有几个穷举对象就用几重循环与之相对应。

③确定穷举范围。确定每个穷举对象的可能取值范围,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④确定解的判定条件。用逻辑表达式表示解的判定条件,做到准确、不遗漏。

如上述所示的总结性知识要点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到,不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如若不然,就达不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

3.5难例应用启发逆向思维

“八皇后问题”用穷举法解决时有两个设计难点:一是穷举对象的表示,需要将棋盘上8个皇后的位置用一个整数表示出来。每个皇后的位置可用一个二元组表示,而且8个皇后两两不同行,因此可将位置信息中的行与整数的位对应,将对应行上的皇后列信息写入对应的整数位即可,如图2中a所示。二是解的判定条件中要求两两皇后不在同一斜线上的条件表示方法。总共8个皇后30条斜线,这个判定条件从正面分析是不可能得出结果的,此时就必须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考虑两两皇后在同一斜线上的情况,很快就能写出判定条件了。如图2中b所示。

4 结束语

C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本体的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综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实例,使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由于教学实例是实际的知识与能力的载体,因此选择具有趣味性、承载力和表现力强的教学实例是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雪竹,王锋,蔡之让.C程序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宿州学院学报, 2007,22(1): 156-158.

[2]郭理,秦怀斌,戴建国.《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23(2):38-41.

[3]张子睿.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九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关注,并且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当这种学习的兴趣被充分培养起来的时候,教师在教授他以研究学问的学习方法就更加容易。与此同时,学习方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创造性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具体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这也是对一般事物结果的猜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联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造性素质。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起来,比如,在数学《数据的收集》这门学科中,教师在对班级订购的学生班服尺寸测量中,如何对班上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时有些学生提出按男女顺序前后进行分类,再按全班学生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衣服尺码的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散发性创新思维,还能对学生的敏锐洞察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多方位的问题思考活动,进而得到最终的答案。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翅膀。学生在青少年这个阶段,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着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想象、积极创新。

三、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积极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这门学科理论知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又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想象力。这样,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智慧,还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并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师可以组织一堂数学活动课,并且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许多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这些物体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类似于平行四边的东西以及举例在日常生活所看到与平行四边形相似的形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创设活动情境教学,组织有趣又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

10.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

西乡县第五中学 周小丽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优势,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离开老师啥也不会干”,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已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生理基础入手,发挥体育优势,开发学生右脑潜力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体育的最

22、自编自导教学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掌握一定的动作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分小组或个人自行创编,积极鼓励学生为大家演示。及时进行表扬,并指出他们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敢想——敢做——会做”这一主线,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

1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 学习动机

创造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他们如同干净的白纸一样,需要老师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以创新意识为动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兴趣外,还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首先,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在课外能与教师畅所欲言地交流。

师道尊严是制约儿童创新思维的桎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是扑灭儿童创新思维火花的灭火器。哪怕是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或者是对学生的见解反应麻木,或者是用自己的思路向学生灌输,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指出教师的口误、笔误,这样学生不但认真听,而且认真看、认真想,起到了及时消化知识的作用。必要时还可设置一些错误,引导学生纠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其次,要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强化创新意识。例如在一年级数学看图写算式教学时,我在左边画了4个“☆”,右边画了5个“☆”,提问学生,一共是几个“☆”?怎样列式,大部分学生说“4+5=9”。这时,一个学生说“5+4=9”,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贴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表彰了一个学生,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最后,精心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作业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在范围和数量上要有层次性、伸缩性,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要使学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饱”,又要使优等生“吃得好”。教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要在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练习,练得恰到好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创造意识能力,同时又做到了“减负”。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成分,以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主要特征。

(一)一题多解,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如求8+3+8+8的和,要求学生不仅会用“凑十法”求解,而且能用“8×3+3”、“8×4-5”等方法简解。通过一题多解,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二)一题简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教师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求解。如“草市小学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原计划每天植树278平方米,5天种完,实际4天就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植树多少平方米?”。学生列出的算式是278×5÷4-278.于是我启发学生:由于实际比原计划提前1天完成任务,那么提前1天的工作量如何解决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只要在4天内比原计划多完成278平方米的种植任务,就能解决问题。因此,用278÷4就可以直接求解。如果长期坚持把简捷的解题思路教给学生,那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将有很大的益处。

(三)一题优解,发展思维的独特性。在实施快乐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学习不应死守书本,不知变化,要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造。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其思维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帮助。

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是它往往被忽略。集中思维是由外向内收敛的思维,是对复杂的数学现象进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抽象,是知识浓缩和升华的思维过程。若忽视了集中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难以实现创造思维训练的多次循环与螺旋上升。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例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顺利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要求学生试除黑板上大小不等的数,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当学生试除感到困难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而且能马上说出他能否被3整除。”“真的吗?”学生好奇心马上来了。一个个争着起来说:“48”。能。“78”能。“1934”不能。“2313”能……学生说有速度越来越快,数也越来越大,一边说一边在下面演算,结果验证老师的答案完全正确。老师怎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呢?——这就为学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要满足学生流露出来的探索欲望,借助学生探索热情,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揭示学习目标: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于是,整节课,便在学生的自学、观察、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因此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所以,更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去观察、探讨、研究、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洪波,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J],2010年32期

1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二

一、采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情景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离不开兴趣。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这种环境中解救出来,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针对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 我们作为教师, 可以把学生喜欢的儿歌、游戏引入课堂, 把数学知识的传授纳入儿歌、游戏, 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寓教于乐。如有位教师在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他就抓住了儿童喜欢去游乐园玩的喜好, 创设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动画画面。当学生看到屏幕里出现了许许多多小朋友们正在游乐园里玩着各自喜欢的游戏时, 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说说各自都喜欢玩哪些游戏, 这样新的课堂就拉开了帷幕。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兴趣盎然, 倍感亲切, 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数学课堂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二、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第二, 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 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 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 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 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 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做上底为0的梯形, 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 就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 主动地探索新知, 创新地解决问题。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 口算1+2+3+4+5+6+7+8+9=?时, 通常按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如能引导学生观察“1”和“9”“2”和“8”等这4组刚好相加满10, 再利用“凑十”的规律教学, 就能很快算出得数。经过这样的求异训练, 学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 学生就能在求异思维中不断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 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 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 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 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 但由于公分母太大, 解答非常麻烦。为此, 在教学中, 让学生把分数颠倒过来观察, 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这样一来, 诱发了学生的灵感, 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 也就是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从而使更多学生寻找到这种不同寻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总之,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启发, 引导, 积极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等方法,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对智商较高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尖子, 要重点培养, 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英才!

1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三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而教导学生,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十分被动,思维方式受禁锢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并且能够为他们敢于质疑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为维护课堂纪律而表现出较为严厉的态度,使学生心生恐惧,不利于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出质疑问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在维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亲切和蔼形象,又能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有效问题提供良好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对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在寻求答案时,必然为得到结果而发散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在学生探索中,其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例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基地转移至校园一角中,选择一块较重的石头,问学生能否将石头移动。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失败了,或者无法移动,或者移动过于吃力。此时,教师找到一根粗细程度合适的木头和大小合适的石头,利用杠杆原理轻松移动石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得以激发,而且在求知中明确杠杆原理。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更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质疑问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大气压力》的教学中,作者提问:“一杯水和一张纸,哪个更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水重。作者继续问学生,“相信一张纸能托起一杯水吗?”班级学生全部摇头表示不相信。与此同时,许多学生纷纷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于是,作者将大气压力的知识内容直接讲解,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且了解大气压力原理和明确问题的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虽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步骤讲解和操作,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程过渡到理性认知,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解人类呼吸时身体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互相对呼吸时胸围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记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能够自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五、加强教学评价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进行有效评价,包括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对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如果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则不应指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补充,并期待下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业任务,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结论

1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四

XX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那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何炳骅《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

15.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五

一、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美术欣赏的主要作用是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美术作品的材质、内容及其形式, 使学生深入感受艺术魅力, 分析美术创作的内在规律, 刺激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油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向学生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各种绘画流派以及作者的个性特征等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家, 明白绘画艺术在发展中都在不断创新绘画表现形式、表现手法, 艺术主张也在不断变化,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高中油画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形式语言, 使学生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油画作品独特的形式、造型、技法、构图以及色彩魅力。不管是莫奈的光色, 还是蒙德里安的冷抽象, 不管是达芬奇的神韵之美, 还是梵高的跳跃创作, 不管是古典主义绘画风格, 还是现代绘画风格, 其中都应用了寓言、象征、比拟、暗示以及隐喻等多种技法, 也应用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语言以及多样化的造型, 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二、通过综合材料鼓励学生联想,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艺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材料的局限。现代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深入挖掘综合材料蕴含的精神内涵及其审美价值, 一直都在寻找新技法以及新材料, 然后在材料中加入艺术家自己的语言, 进一步扩张画面视觉, 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法。高中油画教学中, 教师应用综合材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联想,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 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 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利用综合材料引导学生联想。

对艺术作品而言, 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表现因素, 材料不同, 其肌理、质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会有差异, 人们的联想也会有不同。在高中油画教学中, 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对一些实在的油画颜料产生兴趣, 亲自体会到油画颜料独特的厚重感以及覆盖性的特征, 感受到油画材料的独特性。堆砌的油彩, 纵横的笔触, 可以使油画作品表现出特殊的肌理效果, 这样可以充分表现出油画材质的特性, 这样有利于增强油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以及形式美感。同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石膏粉、木屑、砂等物质掺杂在油画颜料中, 这样可以使平整的画布产生起伏的触感, 表层也会更加具有可塑性, 这样可使油画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其次, 油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材料联想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使学生深入体会不同材料的艺术语言, 如毛绒材料, 会让人觉得轻松、亲切, 金属材料可以让人觉得明快、坚挺, 等等。大胆联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发挥综合材料的创造性。

应用综合材料比较自由, 并无规范限制。高中油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材料, 仔细观察不同材料的肌理, 尝试在油画创作中应用这些材料, 控制好笔触、大小、疏密程度、整体色调、起伏等各种因素。在创作中也可以尝试各种独特的技法。如, 有个学生创作的作品《青春》中综合运用了木胶、线圈以及形针等多种材料, 整幅油画作品呈现出一种暖色基调, 油画的肌理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又如, 学生创作的作品《梦》中综合运用了树叶、沙子以及木屑等材料, 整幅油画呈现的是强烈的冷暖对比。学生创作的《极》这幅作品中综合应用了石膏粉、米粒、毛线等材料, 整幅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冷色调。学生创作的《浪花一朵朵》这幅作品中综合应用了细沙、羽毛以及塑料纸等材料, 整体的色彩明快又和谐。这些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色彩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学校美术课程内容, 丰富学生对绘画领域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 高中年级开设了油画课程, 增强了学生对油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油画创作的天地里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和创造美, 从而丰富学校艺术文化。因为高中美术鉴赏中有一半涉及西方绘画和雕塑, 只是通过理论上了解还是很牵强的, 会使学生感觉西方油画离我们很遥远。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 它是使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 工作程序较复杂, 所以能够在中学开设油画课程的学校非常少, 但其特点是色彩丰富鲜艳, 有其特殊的独立的绘画语言, 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

油画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色彩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 高中油画教师可以以油画色彩作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及体验, 色彩表现张力以及色彩敏感度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 高中油画教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色彩理论知识, 带领学生认识色彩, 同时还要通过让学生临摹大师的油画作品加强对色彩情感的感知,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采用意象绘画方法。意象油画主要强调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 平铺逼真的描绘对象, 这样可以丰富画面形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意象绘画手段包括想象、提炼、概括以及变形等, 通过这些绘画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把握整幅油画的整体感觉。油画的色彩设计也采用“意象造色”手段, 这样可以突破具体的时空色彩局限, 可以根据主题、形式的需求合理、巧妙地应用色彩, 突出油画画面的个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注意联合生活实际, 通过合理的构图或者色彩设计将一些看似没有关系的物体形象组合在油画环境中, 这样也可以使整个油画的画面效果更加具有多样化, 更好地张扬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同一个色调的画面、同一个构图的色调以及同一个主题的构图, 鼓励学生创新, 重新创造出新的作品。

16.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六

一、实验中问题的设计

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实验现象上,这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一化学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时,做如下演示实验:先在烧杯中加入50ml 0.5mo/L的氢氧化钡溶液,滴入3滴酚酞,溶液呈红色。然后连接相应装置,接通电源后灯泡发亮,此时用滴定管向烧杯中逐滴滴入0.5mol/L的稀硫酸,边滴边搅拌,灯泡逐渐变暗,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最后灯泡完全熄灭,同时溶液的红色恰好褪去,成为白色悬浊液。

演示实验后随之提问:(1)你观察到那些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你能用简单的化学用语描述这些现象的本质么?(3)请推论①如果此时继续滴加硫酸,有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②如果用盐酸代替硫酸,会有同样的现象吗?为什么?这样经过实验、设疑、激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思维优化,学习效率提高。

二、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实验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应的化学知识后的一堂实践课。他们对所做的每一个实验,都已经有了一个预想的现象及结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教师不能立刻否定学生的实验,而要找出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必要时还可继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铁的化合物时,学生做了以下实验:将少量还原铁粉放人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反应的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预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铁粉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但在实验过程当中,有同学发现有少量气泡冒出。很不解。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氯化铁水解的有关知识,最终学生明白了,氯化铁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较多的氢离子,可以和部分铁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出氢气。通过分析,学生学会了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育他们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知识激增”已成为现实。有人估计近十年来人类发明创造的项目比过去的两千年的发明创造项目的总和还要多。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现代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高一化学氯化氢性质的教学中,喷泉实验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很容易掌握实验原理,是由于容器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形成喷泉,因此这个实验可以用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这时提出思考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气体的溶解性?学生讨论很热烈,最终提出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1.仿照氯气的溶解性实验,用两个对接的注射器,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定性结果(如图1)。

2.将—个装满气体的试管倒插在水槽中,观察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速度和程度来判断气体的溶解性(如图2)。

3.设计实验装置如右图3,将滴管中的水滴入广口瓶,观察右边的活塞是否向下运动来判断气体的溶解性。

对以上三种方案先给与肯定,然后指导学生继续讨论。第一种方法优点是可以定量测量气体的溶解度,但是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第二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时要使试管中的气体收集得足够满。第三种方法很有创造力,但活塞不是常用的实验仪器,必须特制,可以稍加改造。经提示,学生想出用气球代替活塞(如图4),材料好找,实验效果也明显。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个兴奋点,激发了它们求知的欲望,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再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比较难做,不仅要求看到氢氧化铁的白色沉淀,还要看到白色沉淀被氧化的过程。为此可以设计以下过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先由学生自己做实验,使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只能看到灰绿色沉淀,看不到氢氧化亚铁的白色。在分析原因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改进才能使实验成功。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1.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2.怎样做才能尽量避免白色沉淀和氧气接触?3.从实验所用试剂本身来考虑,怎样排除氧气的干扰?经过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不断提示下,终于提出以下方案,如右图所示,使用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更稳定),氢氧化钠溶液使用前先煮沸,赶走溶液中的氧气。操作时,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隔绝氧气,使用长滴管,并将滴管插入液面下,缓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此,能够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接下来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再设计一种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装置(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来反馈,学生又设计或查得以下方案,如图5、6、7。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能得以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需要完善,这也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17.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七

2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

2.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在疑,即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集中在学习的质疑上,我国古训也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体育学习中,若学生能在教学中勇敢提出问题,并勇于质疑问题,则说明学生在学习时能做到认真思量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仅能消化并吸收知识的内涵,也能通过质疑或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获取真理。因而,小学体育教学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先鼓励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并勇于和敢于质疑。比如,进行“跨越式跳高”时,教师为给学生更多立体教学呈现,就应在教学初期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领悟跨越式跳高的原理和动作要点,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解释或者指导,让学生思考跨越式跳高在进行中的注意要点,而学生通过思考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如“跨越式跳高主跑方向的确立”,“跳跃的高度状况”,“跳跃的技术阶段都有哪些内容”,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需给出合理答案。这样师生在相互讨论中就能针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探究,学生的学习印象更为深刻,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更为清晰,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2.2教学语言灵活应用,引导学生想象能力

体育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需要注意学生由于个体情况不同,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也有差异性,故此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当前的表现,进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推进,教师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思维。比如,借助联想或者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但是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甚至有排斥的状况出现,若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管不顾地运用生动语言激发学生,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在此需要对那些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措施,并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中“度”的问题。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前滚翻准备姿势”的时候,对于那些对体育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语言,让语言更有生动性,传授学生前滚翻的特点时可以用如下语言:把握好蹲撑如蛙跳,臀部比腰高,头部顶着地,背部似拱桥,这类生动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对特点的掌握有着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做优美准确的示范,学生可以在语言描述中有一定的感知,对动作有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对于体育兴趣较浓的学生而言,就需要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才能翻滚得更好”这类语言激发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想象能力,很多学生了解圆的物体如果翻滚起来更为容易,所以学生练习时会有意将自己身体控制成圆形,通过该模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有新的发展。

2.3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思维更具灵活性的关键举措,保障思维灵活性的关键要素是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是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体育教学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能给学生做正常的创新指引,并能由此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和呆板,让课堂学习在轻松的氛围内推行下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化,推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新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和探索新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新的事物也能发现新的问题,并借助实践教学指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2.4完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考空间

发散性思维是结合学生现有头脑中的原型和信息,通过发散创设出新的开拓思维模式,且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在原有思维基础上做好新的拓展,由此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但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但是以上诸多措施还远远不够。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一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完善教学形式的前提下进行,这将为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思考空间。小学体育教学中,广阔的思考空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突破现有思维模式,通过大胆想象,让体育课程学习和创新思维模式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并从不同角度探寻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想法,这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教师教学时可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内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自由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引进部分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学生喜爱的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设自己的学习项目,培养自己对体育活动的热爱,而学生在热爱体育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创新体育活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结语

1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八

中文摘要:创造思维能力是人类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

培养跟提高。

英文摘要:The creation power of thought is the humanity lives an important quality, the creation

power of thought may raise through some methods with the enhancement.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学生,培养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创作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思维能力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一、创造思维概述

创造思维是人在从事创造活动、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中寻找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心理活动。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自己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取得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也可视为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样化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占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学校或者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老师树立权威形象,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尊重知识渊博的老师,尊重爱护他们以及关心他们的老师。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启发联想、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为基础,再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去提出问题,解决未曾碰到的问题,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从而形成新观点、新理论。作为老师,要爱护和关心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待。多一些宽容,这样可以拉近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教师人格的亲和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因为学生会对该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兴趣,才可以带着愉快的心情,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去分析、研究和探索规律。

2、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点燃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情境。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打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我自己的经验,某一次上课)我们的大学英语老师上课,给我们先分组进行辩论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马上就来劲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我们都可以锻炼到们的英语口语。因为我们是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做特定的事,我们都会努力思考,让自己的队伍胜出,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口语,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

3、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政见”,这可以打破习惯思维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防止思维定势和权威效应。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就问题多问个为什么,甚至向权威提出质疑。多“发难”,这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书本知识现实化,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学以致用。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老师。那时是,语文老师

总跟我们说,你们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还有如果老师有什么地方你们觉得不对也要提出来,我们经过老师的“熏陶”,之后我们在课堂上都变得很活跃,老师给我们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在学校里面是最好的,老师也经常称赞我们的作文有自己的想法,写出了自己真情实感。这是因为老师不仅在课堂上鼓励我们说自己的看法,还经常给我们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去思考,有时候还会指导我们撰写一下小论文或就事论事,畅谈自己的看法,允许“异想天开”。然而这样我们必须要去预习功课,多涉猎更多课外知识,充实自己,才能从更深、更广的知识海洋中捡出不同“政见”。

(二)作为学生自己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作为学生的我们要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加强学习的独立性,在课堂听讲和学习中,要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自己随时都是保持对学习的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伽利略,一开始他的父亲要他学医,但是他对医学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然后他就很喜欢专研科学实验,就是这样巨大力量的推动下,使他可以将一生都奉献给科学,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而他也成为一名受世人称颂的伟大的科学家。只有当一个人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从而培养跟提高我们创造思维能力。

2、我们自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想象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看到小鸟在空中飞翔时候的想象人类也可以造一双翅膀飞翔而开始的。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是人们看到鱼在水中游的时候想象人类也可以像鱼在水中游而开始的。想像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提高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19.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十九

一、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音乐是声音、听觉和时间的艺术, 是有组织的音乐创造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性的音响, 它变化很快、可以说随时都在变化, 使音乐呈现出非视觉性、非语义性的特征, 所以音乐也是多解性。音乐“创造性思维教学”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 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过程。因此, 音乐对人们右脑的开发, 对人们大脑的智力开发, 对求异思维的培养, 是不可缺少的。其中有两重含义:

其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 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其二, 要适度给“创造”的含义定位, 并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把握创造的度。

在国外主要有两种音乐创新教育体系, 一是德国“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原本性”“元素性”音乐。强调音乐是同人类原本的自然的动作、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人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加到音乐中去, 音乐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人而绝非完全是音乐技巧的事情。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进行音乐的探索与体验。二是瑞士“达尔克劳斯”教学体系——音乐节奏与体态律动、即兴的创造与表演等。强调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应, 把情感转化成具有音乐性的动作, 这些动作就是人类肢体的动作, 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的内在情感转化成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发展大脑与身体之间神经系统的机敏协调反应。即兴创作表演是以语言、动作、演唱、游戏等手段进行即兴的创作, 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 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与条件, 激发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 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的潜能的开发, 不应该只是智力的开发。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 也可称之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只教会学生几部音乐作品, 而是教给他们一种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然地, 自由地, 真实地去感受、去反应、去表达所想、所见、所知。让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能力来带动其他领域能力的发展, 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 这样才激发出创造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 也将为青少年今后一生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 从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敢创新”对学音乐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 同时要具有“会创新”。学生必须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 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同时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才能具有创造的能力。所以, 从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须的。

3.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联想式教学

积极在课堂教学中, 开展开放性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2) 试误式教学

好的教学实例是有的, 例如有的老师上课故意作错误的讲解或示范 (教学法上称之为“试误”) ,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也打破了学生对老师的“盲从”。老师在上课前告诉学生, 老师在上课时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 例如讲解音乐作品, 音乐知识, 示范演唱和演奏时, 请同学挑错, 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肯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 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创造性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3) 批判式教学

对于兼负有艺术再创造权利和义务的音乐欣赏主体来说, 最好采取一些主动的批判态度, 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强制自己或别人将欣赏对象嵌制在某一种固定的框架里, 形成一种标准化的线形思维模式。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 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扮好良师角色

有些学生有了创新意识, 但是缺乏创新的胆识。胆识其实每个人都有的, 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老师和家长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同学们在音乐教室喜欢摆弄教室里的乐器, 他们大胆地探索着乐器发出的声音, 有的老师会用眼神去赞赏, 有的老师, 把这看作是“不轨”之举, 一旦发现, 就对学生进行一番批评。可想而知, 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批评飞到了九霄云外了, 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欢乐中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只有通过作曲训练来实现,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途径是很多的, 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均可达成这个目标。在唱歌教学中, 以教授《雪绒花》为例, 可以组织学生为这首歌设计新的演唱形式:第一段采用领唱、男女声对唱的形式, 第二段采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 并让学生视唱并加以评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歌曲并加入打击乐伴奏, 还可以在歌唱的时候加上摇摆的动作, 加强感受三拍子的律动。

总之, 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模式, 就象创造性思维教学本身一样, 是多样的, 多变的, 适合个别差异的, 每位教师可依据自己的需要与实际情况, 撷取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走进音乐、热爱音乐、理解音乐, 在欢乐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本文从对创造型思维教学的认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出发, 对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方法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试图论述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进音乐、热爱音乐、理解音乐, 在欢乐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反应釜技术规范书下一篇:礼仪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