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21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2篇)

1.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于去年4月份全面启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1、硬件建设有新突破。一是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已完成通乡水泥路38公里,占计划数的87%,完成通村水泥路286公里,占计划数的102%。22个示范村(片)完成道路硬化57.67公里,占全年任务的96%。新建40公里通村公路、5个客运站正在全面施工。二是水利建设出现新的热潮。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务,完成集中供水工程6处,分散供水工程1处,解决了1451户、5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22座,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东泉水库的整治工程已正式验收。完成7座中型水库渠道清淤50公里,小型水库渠道清淤35公里,新建防渗沟渠106.2公里,在**乡6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平方公里。民营水利日趋活跃,易家渡枧桥采取“村组引导,群众参与”的办法,筹资3万元,新建防渗渠道1500米,增加灌溉面积150亩。**乡**村农民筹资15万元,对茅坪水库配套新建防渗沟渠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00亩。三是农村沼气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全县计划新建沼气池2500个,到11月底已建成2215个,占全年任务的88%,其中“三改”配套1772户,配套率80%。22个示范村(片)建沼气池840个。四是“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我县“户户通电”工程涉及18个乡镇(场),234个村,1333个户。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380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60.5KM,新装和改造配变32台,新架低压线路1075KM。五是农村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已有18个乡镇实现有线电视大联网,新增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4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200户,新增农村电话用户8300户,新增农村移动电话用户10000户。六是公共设施建设有新成效。今年已新建村部6个,改造村部35个。其中秀坪园艺场改造村部3个,夹山镇桂花村筹资14万元新建了村部。365个村建起了村级卫生室,40个村建起了图书室,124个村配备了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

2、主导产业有新发展。一是柑橘产业持续发展。全县今年新扩桔园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到42.6万亩,60%以上土地种植柑橘的专业村达到232个。柑橘总产量达到30.92万吨,比上年的25.1万吨增产23.2%,实现鲜果收入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秀坪园艺场今年柑橘产量可达40万担,实现产值2900万元,人均柑桔收入6000元以上。楚江镇龙凤园艺场柑橘种植面积3500亩,预计今年柑橘总产在15万担以上,农民年人均柑橘收入2800多元。二是茶叶产业势头增强。全县去冬今春新扩良种茶园4000多亩,茶园采摘面积达到7.7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6240吨,实现销售产值1.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13%。壶瓶山镇今年茶叶总收入可达1800万元,比去年增加520万元,增长41%,是所有产业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三圣乡依托科技培植支柱产业,预计今冬明春全乡扩种面积将达到1000亩,其中地处泰清山的北岔河产茶区种茶面积已达5500亩。**乡谭村确定“做大茶叶产业”的增收措施,建设良种茶特色村,在改造培育现有850亩生态茶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新扩无性系良种茶550亩。三是蔬菜产业来势较好。全县今年蔬菜播种面11万亩,鲜菜总产量达2.06亿公斤,年产值1.47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产鲜菜8200万公斤,产值7120万元。楚江镇刘家坪村有大棚蔬菜面积250亩,菜农亩平产值近7000元。17组农户杨其山种植大棚和露天蔬菜3.2亩,产值近3万元。壶瓶山镇古罗坪村属无公害辣椒示范村,全村亩平产量达2500斤,亩平产值近2000元。还有一批专业种烟村、养殖村,发展来势也较好。如**镇**村,烤烟面积达到590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全村人均种烟收入2000元以上。**桅**养牛大户**,圈养育肥肉牛取得成功,今年发展肉牛197头,出栏肉牛150头,获纯利1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已经涌现出了几十个养牛大户。

3、生活环境有新改善。全县加快实施了以“三清三改”为重点内容的乡村环境治理工程,农民生活环境改善较大,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到11月底,全县共清理农村垃圾15000多吨,疏通水渠932公里,硬化沟渠142.8公里,新建垃圾围638个,实现垃圾集中处理的村达到54个,一大批农户配套改厨、改厕,用上了卫生厕所,实行了畜禽圈养。秀坪园艺场开展了“卫生农户”、“花园式新居”、“文明村庄”三个创建活动,全场群众热情参与,纷纷自发接通入户道路,硬化晒坪,围砌花池,改厨改厕。**乡谭村组织成立了村卫生志愿者协会,出台了村级文明卫生工作规划、庭院卫生

2.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形式即各地普遍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由农民群众的自发创造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再到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民主选举则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笔者对东昌府区4个乡镇的换届选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通过与乡镇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并收集77份调查问卷。经过历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选举的政策、法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完善, 大部分村能选出符合群众意愿的“当家人”, 但是在选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1. 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参与积极性提高。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经过四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以及历次选举前的宣传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群众普遍认识到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意义, 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维护自己的民主权益, 认识到选票的重要性, 选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当家人”。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大部分群众能积极参与到选举中来, 比较关心村干部的人选问题。

但是, 也存在部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分两种情况:一是村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被问及“会不会去参加选举”时, 大多数表示会去, 但是如果家里有事情, 比较忙, 则不会参加, 选择弃权。说明民主选举过程中, 或是由于选举制度本身的缺陷, 或是选举程序不到位, 造成部分群众对选举的不认可, 影响到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二是村民参与竞选村干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怕在工作过程当中得罪人;第二怕因工作耽误自己的时间, 影响自己的收入;第三因为工资待遇低。由于以上三个原因, 部分村村干部参与竞选的积极性不高。

2. 民主选举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 普遍实行“海选”模式, 即两轮直选, 第一轮直选确定候选人, 第二轮直选确定村委会班子成员。与以往的提名候选人方式不同, “海选”模式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群众意愿。经过四次“海选”过程, 村委会换届选举程序日益健全完善, 选举过程操作基本规范, 程序基本健全。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推选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 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直接提名候选人, 差额选举, 无记名投票, 设立秘密划票处, 公开计票, 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等等。每步程序都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选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由书记员代写选票过程中, 歪曲选民的投票意愿, 不按选民意见如实填写;代投委托票数量过多, 多达十几张;提前颁发选民证, 给贿选以可乘之机;流动票箱容易出问题。这些程序的疏漏, 都会对选举过程以及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3. 村干部人选缺乏。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优秀村干部的选拔比较困难。东昌府区2004年换届选举, 选出的村主任当中,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3.52%, 初中学历的占67.63%, 高中学历的占27.4%, 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45%。人才是强国之本, 要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农村人才外流, 一方面不利于优秀村干部人选的选拔, 另一方面即使村干部想带领群众致富, 人才的缺乏也只能使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利因素。对此, 可以以选拔“大学生村官”为契机, 引导人才合理有序地向农村流动, 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4.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家族问题。

在中国农村宗氏家族观念较为普遍, 对四项民主制度建设, 尤其是对民主选举产生深远影响。有74%的人认为家族势力是影响选举公正性的首要因素。在访谈过程中, 村民也表示谁的家族大谁在选举中占优势。村中出现势力相当的两大家族时, 选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在这种情况下, 一村选举两个村主任, 每个村主任管理一个家族, 村里各项事务共同协商决定。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村委会换届选举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 民主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激发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打破了过去只能上不能下,

一干几十年, 死水一潭的局面, 使每个有能力的村民都有机会竞选村干部。经过村委会换届选举, 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文化学历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被选进村委会领导班子, 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 素质提高,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 拉近了干群距离, 密切了干群关系。

村干部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村民对自己选出的干部人选比较信任, 没有了过去那种抵制猜疑心理, 在工作过程中会积极配合。村干部由于是民选产生, 改变了过去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过程中, 既要考虑上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又要考虑村民的利益, 真正实现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统一。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干群关系得以缓和, 干群矛盾减少, 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方面, 村民倾向于选出有能力、有知识, 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村干部;另一方面, 民选村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各项工作容易开展, 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性。干部群众一条心,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发展过程, 我区广大农村地区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 但也存在部分问题不容忽视,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1. 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调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群众是村民自治、管理民主建设实施的主体, 在实践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四项民主制度建设中来。尤其在选举前的调查摸底及宣传发动阶段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 使其认识到选举的重要性, 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 投好神圣的一票。

2. 加强对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项民主制度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民主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是根本内容。只有后三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才能使民主选举有序进行, 否则, 民主选举不但没有真实意义, 反而会带来选举过程中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甚至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或不认可。

由于民主监督的不到位, 村务尤其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 造成群众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不信任, 认为谁当干部都一样。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 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不认可, 在选举时, 部分村民就不能正确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选票, 又由于碍于情面, 使得候选人拉选票现象得以产生。因此, 进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在当前尤为重要。“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一方面, 消除村民对干部的抵制猜疑心理, 使村民端正对待选举的态度, 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选好村干部。另一方面, 使候选人端正思想, 使其认识到当村干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而是为大家服务, 使其当好村干部。

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程序, 取消投票选举过程中的代写书记员, 采用对候选人进行编号或贴照片的办法, 方便不识字的人参加投票选举;严格控制委托票的数量;建议取消流动票箱。同时通过选举前的村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以及选举后的建章立制工作的开展, 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

3. 试行“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

在2005—2007年的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中, 已有17个省份试点较大规模实行“无候选人选举”, 即“一票直选”模式。“一票直选”降低了选举成本, 节约选举时间, 扩大了选举透明度, 比较适合农民外出务工、不愿耗费太多时间投票等情况。

观察员制是在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等社会知名人士中选聘若干代表, 组成观察员队伍对选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方式, 有利于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

“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已在中国部分地区试点或实行,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也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可以考虑在我区部分地区先行试点。

选举程序的完善, 固然可以避免选举过程中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也可以选出好的村委会班子。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应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四项民主制度应当同步前进, 平衡发展, 其中任意一项民主制度建设的滞后, 都会影响到整个管理民主、村民自治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金太军, 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傅伯言, 汤乐毅, 陈小青.中国村官[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

[3]陈洪生.村民自治:农村两委关系的解析视角[J].中国政治, 2006, (4) .

[4]郭奔胜, 等.农村选举“隐性贿选”查办难[J].内参选编, 2006, (48) .

3.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本刊訊:9月7日,中组部调研组一行三人来到我省,实地考察我省“12316新农村热线”运行、维护、管理等情况。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副处长邵波、吉林联通副总朱亚夫陪同考察。

200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通并运行“12316新农村热线”,由吉林省农委、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处共同运行维护。五年来,热线通过电话、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图书、刊物等传播途径,为农民解答种养技术、市场价格、政策法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直106位专家共接听540万个电话,热线电话覆盖了吉林省农村的所有角落,也涉及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截至目前,全省共聘请了500多位省、市、县专家为热线服务,日均电话呼入量为5000次,最高峰值达2万次。

调研组对我省“12316新农村热线”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祝贺。他们认为,吉林省在“12316新农村热线”建设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典型。同时,热线各成员单位能够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热线的日常运行,共同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信任,非常难得。希望专家们以更加踏实的工作回报农民的这份信任,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4.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二)“四个百万”工程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四个百万”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四个百万”基础建设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着力培育林果、畜牧两大产业。至XX年上半年,全乡完成种植各类苗木37.1590万株,其中:种植核桃3520亩;种植漆树5192亩;种植草果11601.6亩(其中,XX年发放种植4100亩);种植庭院经济1706.2亩。呈现经济效益的草果有170亩,每亩经济收入约2700元。依托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开发,按照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扶持农民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XX年我乡规划种植重楼500亩,云黄连600亩,主要规划在江西三个村。坚持走“科技兴畜”的路子,结合实施边境乡镇项目建设,通过抓示范,群众的科学养殖能力和发展畜牧养殖的意识逐步提高。XX年上半年,全乡大中牲畜存栏21460头(只),其中,牛存栏2798头,猪存栏12590头,羊存栏5903只;总出栏6201头(只),其中,牛出栏221头,猪出栏4200头,羊出栏1780只,实现肉总产量299吨,实现经济总收入280万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5.新农村建设调研情况汇报 篇五

根据*委办发电[2006]2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岛及时就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和思想发动,周密安排,找准问题,扎实破解,开局良好。现将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汇报如下:

㈠成立工作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原创:http:///成立湄洲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建南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何国祥任副组长,成员由湄洲镇政府、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农林水办、党务科、文明办、纪工委、综治办、社会事务办、经贸科、国建科、规划室、公安派出所、边防派出所、运管站、水电公司、电信管理站、广播电视站、移动公司等部门领导组成。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活动开展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

㈡开展调查研究,找准突破难题。按照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设中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个具体目标,调研分十个专题进行,把调研任务分解到各个科室和单位。由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志诚、农林水办主任陈金华负责专题调研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各个调研小组重点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针对湄洲岛农村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和发展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湄洲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㈢明确工作重点,任务分解到人。围绕调研组提出的主要问题,党工委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进行细化分工,明确了挂钩领导,责任单位、协办单位责任人和解决时限,由党工委领导挂钩牵头,责任单位根据问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协办单位配合,采取上下联动推进活动的开展。

㈣抓好制度配套,确保工作落实。为了保证这次活动达到目的,存在的问题真正得到破解,在抓好思想发动的基础上,把制度建设贯穿整个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以岗定责,量化考评,确保措施和办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每月用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镇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坚持和完善工作督查制度,工委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汇报上月工作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月工作计划。工委办每月通报一次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肯定成效,指出不足。

㈤健全机制保障,推进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了领导小组的例会制度、责任单位月报制度和办公室每月督查通报制度,以此推进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成员会议,研究活动进展情况,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及出现的相关问题,各责任单位每月向办公室汇报一次活动进展情况,办公室每月通报一次活动开展情况,以制度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6.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A、18以下

B、18——40

C、40——60

D、60以上

2、您的最高学历?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大专及以上

3、目前您家庭每月的人均收入有多少?

A、3000元以下

B、3000—5000元

C、5000—7000元

D、7000元以上

4、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有多少?

A、 40%以下

B、40%—50%

C、50%—70%

D、70%以上

5、您认为目前提高自己收入的主要困难在于?

A、文化水平低

B、缺乏途径,不知该如何提高收入

C、信息来源少,消息闭塞

6、您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A、信息

B、资金

C、技术

D、其他

7、本村的经济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哪方面?

A、农业生产发展

B、工业建设发展

C、 服务业的发展

D、其他方式

8、您认为本村的经济建设发展的进度如何?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不满意

9、随着本村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否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A、完全解决了

B、 基本解决了

C、 没有解决

10、您认为当前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思想观念

B、资金 、技术

C、自然环境 、基础设施

D、其他

11、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

A、非常完善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12、本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是否进行了环境的保护?

A、保护的非常好

7.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8.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税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有所作为。

xx县局对本次调研十分重视,1月31日,分管领导、税政、法规、征管、办公室等共8人参加了省局视频布置会,2月1日,李局长向张局长汇报工作,并由税政科负责到统计局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样本情况进了调查核实,统计局一开始认为该资料属秘密,不提供,经李局亲自出面做工作,终于在春节放假前取得样本第一手资料。春节一结束,我局马上在正月初八召集各分局及有关业务科室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对调查表统计、调查问卷发放、调研文章起草等工作进行了分工和部署。税政科负责支持自主创新的税费政策落实情况调研,办公室负责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费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法规科负责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费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接到任务后,走访了县农办、农业局、国税局、卫生局、本局相关科室及几个典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了解我县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困难和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xx新农村建设概况。

xx位于浙东南沿海,是全国十三个海岛县之一,下辖9镇3乡,人口xx万。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1.2万亩,水田面积 6.81 万 亩,林 地 面 积 23.44万 亩,属 亚 热 带 海 洋 性 季 风 气 候,冬 暖 夏 凉 , 四 季 分 明,温 和 湿 润。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而不断努力。为解决海岛人民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实施“康庄工程”、村庄整治、村庄绿化、水利建设项目和农村饮用水改水工程建设。其中“康庄工程”总投资1.8亿,建成通村公路380.5公里,联网公路20公里,解决了276个行政村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水利建设项目及农村改水工程每年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水库,改造管网,扩建水厂,改善海岛缺水和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并每年花费上千万元,从温州买水,缓解海岛缺水难题。

通过几年的发展,xx县 国 民 经 济 持 续、快 速、健 康 发 展,综 合 实 力 明 显 增 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农 民 收 入 先 进 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体育先进县、村民自治模范县,及浙江省文明城市、首批“小康县”、经济强县、教育强县、文化先进县等,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区和规划发展的中等城市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炊具、曲折缝纫机与平缝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低压铜制阀门生产和出口基地,重要的水暖洁具生产和出口基地,被命名为“中国阀门之都”和“中国五金建材(阀门)出口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汽摩配、眼镜配件、家具、医药包装生产基地,并有“中国环保填料之乡”、“中国甲壳素之乡”美誉。

二、我县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情况

本着优化结构、培植财源工作思路,我局历来非常重视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从最早的融资租赁、福利企业、校办企业、劳服企业优惠政策,到后来的国产设备抵免政策,只要企业能享受的政策,全部努力兑现。通过几年的政策扶持,使xx企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了家具、阀门等新兴行业,和以苏泊尔、中捷、华能电厂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局在扶持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二产剥离三产、培育专业市场、加强服务业税收征管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做大做强三产,优化税收结构。xx财政收入逐年稳步增长,税收结构不断优化,去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实现30.83亿元,完成预算的111.8%,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76亿元,完成预算的115.1%,增长32.4%;地方税收收入超过10个亿,入库10.01亿元,完成计划的119.6%,增长35.1%。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第17位,地方财政收入排名第18位。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44.6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结构优化占比提高率全省第14名。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税收政策落实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助建新农村公益项目。

按照省局规定,我局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助建新农村公益项目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

1、坚持执行乡镇企业所得税款减免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政策。我县乡镇企业或转制后的乡镇企业在捐助当地道路、教育、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支出较多,为了补偿企业该类开支,扶持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县一直坚持执行乡镇企业所得税款减免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政策。乡镇企业报经主管地税机关批准后,按应缴企业所得税款减征10%,用于补助无偿助建新农村公益性项目等社会性开支费用。近几年,各地陆续取消了该项优惠政策,2006年我局也曾考虑是否取消该政策,省局浙地税函[2006]358号文件出台后,打消我们的疑虑,决定继续保留,为了严格执行政策、堵塞漏洞,要求企业享受该政策必须取得主管部门县经贸局出具的证明。2005年乡镇企业10%部分减免企业所得税479户,减免税额1256万元;2006年乡镇企业10%部分减免企业所得税747户,减免税额1703万元;2007年乡镇企业10%部分减免831户,减免企业所得税1922万元。

2、对农村公益性捐赠支出按规定予以税前列支,企业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个人在申报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税前扣除。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共有捐赠企业18家,税前扣除金额36万元;2006年共有捐赠企业21家,税前扣除金额58万元;2007年共有捐赠企业18家,税前扣除金额78万元。此外还有大量捐赠由于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而无法享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企业通过村委会对农村道路、水利等社会事业的捐赠,以及直接对农村孤困老年儿童等的捐赠等难以享受政策。为了大加对企业农村公益性捐赠支出支持的力度,建议修改相关政策文件,通过村委会的捐赠及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捐赠给予优惠政策。

通过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参与助建新农村公益项目的积极性,捐赠企业户数和金额逐年增加。

(二)对农民及农业企业实行轻税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省局规定,我局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

1、对销售自产农产品纳税人免征各项地方税费。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自产自销农产品收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县目前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共有191家,农业局有登记的是56家,由于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不需到农业局办理手续,农业局主要是通过事后调查了解,对规模相对较大的合作社进行登记造册,加强服务和管理,因此数字反应相对滞后。合作社及农民个人到国税开票2000多人次,开票金额700多万,均按规定予以免征各项地方税费。

2、对未达起征点的农村个体工商业户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水利建设资金。每年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业户有1700多户,减免税额70多万元,3、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社减征房产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我局十分重视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扶持,在依法征税的基础上,对纳税确有困难的,按规定给予减征房产税的照顾。每年减免房产税100多万元。

4、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龙头企业免征各项地方税费。我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省级以上能享受政策的龙头企业1户,2006年减免所得税18万元,从2008年开始,省局新政策将享受政策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该政策有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支持加快发展新农村社会事业。为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我局对238家农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各项地方税收;对农村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取得的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对农村公益性活动场所、育养福利机构予以免征房产税照顾,其中2005年享受政策9户,减免房产税21.56万元,2006年享受政策10户,减免房产税58.13万元,2007年享受政策9户,减免房产税59.5万元。

(四)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送税法下乡。去年,我局紧紧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主题,联合县国税局、广播电视台录制《交流》税收宣传专题节目,联合县普法办举办“喜庆十七大、税法送下乡”大型文艺晚会,不定期在《xx法制》报上专刊宣传新税法知识内容,介绍税收各项政策;结合县管领导干部“送法下乡”和扶贫帮困结对活动,编印《农民常用法律知识200问》3000多册,与结对乡镇、村居加强联系,将涉农税法等政策送到农村基层、送到农民手中,积极落实涉农优惠政策,引导农户发展生产。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和税收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一)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差。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缺乏。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卫生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民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导致部分农村的社会风气和农村社会治安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2、农民增收还存在着较多困难。我县规模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仍然缺乏,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仍不够明显;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农业效益存在不稳定因素;农村劳动力已经由单纯的数量过剩转向了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但流向农村的人才有限,农村经济发展缺少人才推动和支撑;对农业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农民贷款难。此外,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大量征用农民土地,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农民从土地的出让、转让中收益很少,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3、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差异等因素,农村间地区差距较大,目前我县城区及76省道二侧的乡镇、村庄经济实力较强,鸡山、洋屿等海岛乡及沙门、干江等交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较薄弱。

4、农民负担依然严重。虽然取消农业税,减免了农业生产环节的大部分税收,但现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具有易转稼的特点,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消费品及享受服务过程中均间接承担着大量流转税。

(二)税收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政策缺陷。

现行优惠政策可以说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存在涉及面过窄,力度欠强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税收优惠面过于狭窄,影响政策效果。例如农产品初加工环节税收优惠相对较多,深加工环节税收优惠相对较少。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品在深加工环节,几乎没有什么税收优惠。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主要是体现在其深加工环节,只有通过应用相关科学技术进行深加工后,才会“身价百倍”,提高竞争力。此外,农产品生产环节税收优惠相对较多,销售环节税收优惠相对较少;涉农科技支持方面税收优惠相对较多,资金支持方面税收优惠相对较少;从优惠的税种来看,相对集中在所得税,由于流转税相对于所得税来说具有易转稼的特点,因此减免所得税不如减免流转税政策效果明显。

2、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城乡差异,有失税收公平。比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税政策、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军队退役干部就业税收政策只局限于城市失业或就业人员,农村人员不能享受,在税收政策上没有体现出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平等。

3、政策之间不配套、政策效果减弱。例如: 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调高到月销售额5000元,本意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但在实际工作中,效果不明显,因为一方面,对于经营额达到起征点纳税人,原本可以定二到三千,现在必须定5000以上,相当于变相调高了定额,5000元的营业额在扣除成本费用后本就所剩无几,增加定额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来说,少征的增值税变成了利润,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要真正使税负从轻,就应使优惠税收政策相互协调,在进一步适当调高起征点的基础上,配合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让税收优惠真正落到实处。

4、间接扶持多,直接优惠少,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没有很好地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比如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如饲料、农膜、农机具、化肥、农药、种子、种苗等等,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实行减免退税政策。这种优惠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支农政策,农民并没有在感觉上直接收益。加之一些享受着减免税收优惠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自身利益,擅自提高生产资料价格,把已被减免的税收暗地里又转嫁到农民头上,从农民手中赚取超值利润。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实际上真正获利的是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5、税收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存在政策缺陷。如对循环农业发展、农民工就业、特定的农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缺乏税收鼓励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扶持,不利于各种经济成分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济主体管理和服务措施不够完善,到2007年底,我县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二百家,但是对上述组织的具体税收管理和服务措施还不够完善。

四、解决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税收政策建议

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地税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把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作为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真正做到以税惠农,以税助农。一要大力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是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税收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农村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提升,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二要努力帮助农民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民务工经商,从事劳务服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真正让农民减负,实现休养生息。三要利用地方税收聚集的资金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利益。具体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

1、支持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政策效应。凡是对农业生态起保护作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在税收政策上要给予鼓励,例如:对那些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农业污染治理,农业水土保持的,在税收政策上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扶持;对有损于生态资源保护的,如开山炸石、封河挖沙、开采矿产等,开征环境保护税;修订完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一次性征收按年征收,适当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耕地占用税收入应直接通过财政用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以及给予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予以生活补贴;积极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2、实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政策。一是实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适当降低目前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产品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凡从事对农林特产品简单加工的,对其取得的加工产品收入免征增值税;对农林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对其取得的加工产品收入减半征收增值税。二是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对从事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三是研究制定税率或税基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给予支持。四是对农产企业进出口税收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优先办理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

3、完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优惠效率。对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优惠政策,要继续优惠。比如对农业初级产品继续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探索新的可减轻农民负担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可对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实行退税政策,农民购入农用机械、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凭借所取得的普通发票或其他销售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通过后,就对农业生产资料所含的进项税额实行退税。对农民难以受益的优惠政策可以取消,改为财政直接补助形式。比如可取消对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者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这部分增加的财政收入,自上而下地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实行对“三农”直接补贴,避免涉农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税负转嫁行为,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策略。

4、对农村信贷实施积极扶持的税收政策。针对目前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现实,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村资金回流的财税金融投入机制。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的农业贷款收入或支农资金信贷均应比照农村信用社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同时对金额机构以优惠利率提供支农贷款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并对民间金融组织和民间借贷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考虑改革和取消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税出台的初衷是刺激消费,增强市场流动性,就目前形势来看,该税种除不符合宏观调控方向外,还有劫贫济富嫌疑。农民不能享受国家多项社会保障,只能靠存款来抚养子女及养老等,而农村居民理财渠道不畅,通过存款及民间借贷获得利息仍是农民的主要的理财方式,该税种的实际纳税人多为农民。

4、实施减轻农民负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买房征收的契税,购置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征收的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书立、领受、使用应税经济凭证征收的印花税,应逐步放弃;对未达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个人免征个人所得税等;对农民个人外出务工,对取得的劳务收入,制定一个比较高的免征额。

5、税收优惠政策要体现城乡一致,促进城乡交流。一是要取消目前对农村的一些歧视性的税收条款,凡是目前给予城市的税收优惠政策,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农村都可享受。建议把现行只适用于城市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到农村作为近期税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比如对失地农民在城镇非农产业再就业或自谋职业,对企业或就业者本人给予与城镇下岗职工相同的政策优惠。对农村退伍军人就业或者自谋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乡维护建设税,其收入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专款用于城乡公用事业的维护和建设,使之成为地方税中一个独立的税种。此外,今后国家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统一,避免出现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政策歧视。二是实施鼓励城镇劳动力向农村、农业领域流动的税收政策。对城市居民带着资金、技术到农村或农业领域创业或投资的,实行减税、免税优惠。

6、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税收服务。一是加强农村税收政策的宣传。宣传要突出“三农”特色,畅通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通过新闻媒体、电子网络、送法下乡等形式,及时向农民宣传涉农税收优惠政策。要及时把各类涉农税收政策梳理归集、汇编成册,进村入户上门送税法,帮助农民吃透政策、用好优惠,为村镇发展送去“新富经”。二是建立税收优惠政策提醒告知制度,告知农村纳税人应遵循的注意事项和各项税收优惠。三是积极开展纳税辅导、纳税评估、查前告知等人性化服务举措,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避免因不知法而违法或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9.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报告 篇九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报告2007-02-06 09:53:40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报告

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

(××年月日)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组的通知要求,我区组织有关人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全区实际,就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

××区现辖个乡镇,个行政村,农业人口万人,耕地万亩。××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元,同比增长。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共有配套机井眼,平均亩地一眼井。特别是问十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全乡万亩耕地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万余台套,其中大型机械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机械化作业。农村公路建设,加大了对乡村公路的建设力度,现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致富之路。农村电网,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陈旧、薄弱、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电网得以较大改善,降低了线路损耗,提高了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电能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全林木总株数达万株,速生丰产林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

经济效益。沼气建设,全共建设启用沼气池座,沼气池普及率达,加快了农村家居绿化、庭院美化、能源气化步伐。

(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农村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建改建了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村村都有卫生室,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形成了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区的良好局面。农民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区政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农民都纳入了救济范围;通过“温暖小区”工程建设,使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了老有所养;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病残孤害寡等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解决。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育事业,抓住“中心村”建设机遇,中小学校布局得到合理调整,严格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快速发展,全区以上的乡镇建有文化站,乡村两级建有图书室多个,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多个,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执政基础工程”、“三级联创”活动,创建“生态小康村”、“富裕文明示范村”,制定了公民道德“十不准”规范,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的执政基础工程不断加强。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发展农村政治文明,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级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发展。

(三)农民收入情况。××年我区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是增幅较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为:()工资性收入为元;()家庭经营纯收入为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元(农业收入元,林业收入元,牧业收入元),第二产业收入元,第三产业收入元;()财产性收入为元;()转移性收入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说明全区的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已明显加快,但需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说明第一产业仍然是全区农民收入的主体,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折射出乡镇、村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管理松散、经济效益滑坡的现象,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乡镇财政困难,没有能力对农业进行投入,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并且随着农业税和农村“两工”的取消,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此外,农业配套体系建设不健全,特别是动植物防治控制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仍然较强,农业生产起伏较大。

(二)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第一产业仍是

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对农业增产增效约束力的加剧,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将面临更大的增收困难。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也使农民稳定增收缺乏坚实基础。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初中升高中的比率低,农民子弟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不利于培育高素质农业后备劳动力。学生就学费用高,尤其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费用一般年支出在万元左右,已成为广大农民难以承载的重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医药费用高、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农村体制改革步伐较慢。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近两年,由于国家加大了金融监管工作力度,银行紧缩信贷,加上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缺少必要的发展资金等问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致富步伐的高度热情和迫切心情,以及对富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强烈向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顺应群众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们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改造村庄,立足实际,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

先”的原则,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

(三)加快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没有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通过股份制经济、专业合作社、村企合一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里教育、文化、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步伐,走出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带动困难群体一起过上小康生活。

(四)选准发展路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由于农村面广点多,发展不平衡性突出,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用城市化带动农村,用工业化提升农业,靠产业化培育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商贸服务

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等各类新农村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新农村建设体系。

(五)改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村村通公路、通班车、村卫生所达标、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合作医疗试点等工作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面貌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但就全区来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救济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建强支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和带头人。从我区去年富裕文明村建设活动的情况来看,凡是新村建设成效明显的村,肯定有一好班子发挥着“火车头”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领导班子中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打算

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将本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深化富裕文明村创建活动为主线,采取农民自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发扬事实求是、务实重干、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把我区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打算是:

(一)抓好富裕文明村创建工作,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按照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展领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原则,遵循新农村建设标准,××年先选择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为全区富裕文明村创建重点,整合交通、城建、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国土资源、通信、供电、广电、水利等部门的建设资源,集中优势向个试点村倾斜投放,有效改善试点村的道路、电力、饮水、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使各村初具新农村雏形,为今后发展树立标杆和典型。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发展范围,推动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实施执政基础工程,建设健全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以农村保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不断深入实施执政基础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能力提高、致富

技能培训,使村级两委班子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培育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按照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发展品牌农业。突出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烟叶、畜牧养殖规模发展,形成畜牧、粮食、蔬菜、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整合财政、计划、信贷、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促进创汇农业的大发展,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把所有符合条件的种养业生产基地都纳入申报范围,逐步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年,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以上。

(四)强化培训转移,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订单培训”,加大对农民工输出的组织力度,打造源汇“劳务品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到年,全区所有富余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或劳务输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为:。

(五)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壮大各类中介组织。从引导服务,规范发展上求突破,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分工明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各级各类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破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快速推动新农村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

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建设标准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五有八化”标准。五有,即: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双强”村级领导班子,有一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一套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八化,即: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村庄道路硬面化,住房整齐规范化,农民饮水安全化,医疗卫生合作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农民厨房沼气化。具体要求为:

(一)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发展思路明晰。

(二)村“两委”班子能够充分发挥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以上,农

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以上。

(三)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级政务、财务公开透明。

(四)村庄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村民住房整齐卫生,供排水设施齐全、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五)建有标准化学校和卫生室、中小学入学率、电视普及率达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沼气入户率达到;实现宽带网络入户。

10.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11.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我的家乡是农村,今年暑假回家,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调查。这几年家乡的变化还真是很大,以前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混乱的村貌、闲散的亲人已经在短短的几年中一扫而光,展现在眼前的一幢幢砖混新房、宽阔的柏油路、整洁的村庄和忙碌的亲人们。对家乡的情况进行了解,用家乡人的话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咱家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家乡的现状

我们村位于宝鸡市凤翔县的一个村落,是以种植业为主,因此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村,当时曾经有人主张种植经济作物,又怕到季后道路泥泞运不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使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

1.村容村貌

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

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房屋的更新,俗话说:“看一个村子的穷富关键看房屋”初步统计这两年全村翻盖新房16座,整个村子的房屋全是砖混建筑,两幢土坯草房于前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在村里彻底消失,新房都有上下水设施。

村容的整治,近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干部挨家串户说服,将柴草垛和粪肥堆移到院内或移到村外,不允许堆放在村里道路两旁,解决了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的问题,并对一些道路进行取直修理,走在宽阔的村路上心情特别舒畅。

2.经济情况

我们村经济状况在整个乡里属中下游水平,在正常年景村民人均年净收入在3500-4500元。较三年前人均净收入提高1000元。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通过和几个亲属谈话,发现他们希望孩子外出,虽然现在农村的发展国家很

重视,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等政策让农民得到越来越多优惠,但也不想让孩子子承父业在家务农,近几年每年都有10个以上的孩子外出读书就业。整个村子的贫富差距不大,全村只有几户低保户,其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国家帮助。

3.精神状态

此次回家给我感受最大的是乡亲们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记得小时候农村生活是很苦,但是大家也乐哉悠哉,没有个目标,这是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现在就不一样了,种田越来越讲究,机械化种田代替,整个村子基本上都用农用拖拉机播种、喷洒农药、运输。耍钱的时间都用在研究致富的办法上来了,家家都有几本实用书籍,遇到困难就翻一翻,现在的游闲方式也改变了,村里经常组织种、养殖户到外面取经学习,来开眼界、搞引进、弥补自己不足。现在的农村可以说很忙,甚至没有休闲的日子,就是过年了也还得喂猪喂鸡、种植大棚户更是一进大棚就是一天的情况。现在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了自己发展方向、有了追求目标,但是他们还很谦虚得说:“我们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差多了”。

4.教育和医疗情况

教育和医疗问题是最贴近农民的问题,也是乡亲们最关注的问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现在孩子们都能上起学了,从2006年起彻底免除了学费,根据政策规定,邻村几个特困户家庭的孩子凭特困证明还享受了免费提供课本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调整在春节前也进行了补发,但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仍然不强。

关于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全村人基本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特困户由村里出资也按时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真正体验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

二、家乡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家乡基本情况的了解,心情还是很凝重,家乡是变了,变富了、变美了、乡亲们变的精神了,但是乡亲们文化知识的欠缺、人居环境的任意破坏、对新事物认识的不敏感性、自主创新意识的不够仍然严重的束缚着农村前进的步伐。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仍对农村的发展担忧,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家乡人民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几年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很容易满足,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可知,安于现状、漠视先进文化的心理普遍存在,缺乏对生活的挑战,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

2.教育负担依然繁重

对于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实行了农村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儿童教育的附加费用,仅上学通勤费用、中午就餐费用每月每个孩子需要100元以上,这对农民来说负担还是很重。

3.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

村长虽然是通过全体乡亲们选举出来的,他们不是村官而是全村致富带头人,但是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在加上土生土长在农村,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能力已经严重限制了其发挥的作用。

4.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技术指导

家乡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吃饭”,虽然在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几本专业书籍,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的掌握;对外部先进科技信息的了解特别少,只能通过参观的形式到外部去学习,在内部无法获得系统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

5.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认识不够

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仍是造成广大农民贫困的主要因素。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的农村已经基本铺开,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通过与乡亲们谈话可知,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对合作医疗的认识还不是很高,对一些合作医疗的使用程序并没用真正了解,甚至非住院买药时,他们并不知道也可以报销,可见农民对合作医疗还没有真正了解。

6.注重收益,忽视环境保护

现在的乡村建设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规划设计还有差距。在村内大量养殖禽畜造成居住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对建设的村容村貌维护不够,往往因利益关系就会出现人为破坏的现象。村内的公共卫生没有专人来维护。

7.资金短缺束缚着农村的发展

当谈到现在农村最需要的是什么时,大部分人认为资金问题是最大问题,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除政策性银行贷款外,再向银行贷款很难。乡亲们为了创业甚至还存在“高利贷”借款行为,因此资金短缺成了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为家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一是要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文艺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传播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净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农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不断开拓进取。二是要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帮助他们转变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鼓励农民大胆接受新观点、新理念,从根本上克服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激发敢闯市场经济大潮、迎接各种挑战的豪情和勇气。

2.加大农村的教育补助投入

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办法就是从娃娃抓起,从根本上改变娃娃的思想观念,进而带动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实行农村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由国家投入补贴孩子教育的附加费用,保证适学儿童全部入学,杜绝辍学现象,减轻儿童入学带给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

3.加强村政府领导班子建设

建议村级领导也实行人才引进道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在农村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制度,让大学生来担任村长职务,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是大学生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做农民创业的带头人,向农民传授良好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还能进行思想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收获。关于大学生的选拔工作,可以选拔志愿者参加,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国家适当给予补助,来鼓励他们在农村这块天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4.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

一是积极开展农民科学技能培训。通过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科技夜校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增强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和本领,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大力倡导科技创业。积极支持农业科技研发

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式”、“个体式”、“协会式”等多种形式自办科研机构,使农民既做科学技术的实施者和传播者,又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者和推广者。三是逐步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建立具有较强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建议今后的“农村三下乡”活动要坚持下去,并且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下到农村,融到农民中去,与农民一起研究农业、从事劳动。

5.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

建议市、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以后要加强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做到定期深入农村搞宣讲,或者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案例讲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农民了解合作医疗,享受应得的待遇。

6.加强农村村容村貌建设,注重环境保护

一是建立独立于人居地区的禽畜养殖区,人与禽畜混居,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要彻底将人与禽畜分开,在村外建立规模的禽畜养殖场,解决禽畜对人居环境的污染。二是建议搞村级物业管理,按照城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在农村招聘物业管理人员,物业管理人员负责村内的环境保持工作,其物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在地方环境治理费用中支付。

7.切实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

要积极探索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发挥农民主动性。新农村建设完全依靠政府,或者向农民强行摊派,都是不实际的。建立起农民主动提要求、地方政府全力组织、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各方协调,合理分担成本的建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议根据城市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制定小额农户贷款政策,国家拨一部分资金,地方配比一部分资金,根据农户的需要贷给农民,帮助农民尽快走出困境,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二

2011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湄潭县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号、姓名:1012150126 黄川川

院系: 公共卫生学院 年级:2010级 专业:预防医学 班级:1班

关于湄潭县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是关于新农村政策在湄潭县广大农村的普及及实施的调查,以及近年来湄潭县政府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调查。

当前三农政策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农村建设则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点,农村建设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国家就三农问题提出了“新农村”政策。为了我们能更好的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新农村”政策,了解调查农民对新农村政策的认识及新农村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

正文:所谓“新农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这三者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他批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繁富讲究,其实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约的新技术。

“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也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针对新农村这一话题,我社会实践团队在湄潭县走访黄家坝镇、湄江镇、永兴镇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一系列方式了解各个村庄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发现实施新农村政策中出现的矛盾,并提出推荐性的解决方案。

一、湄潭县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湄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把搞好发展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加大投入力度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把建设精神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规范村级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证,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措施,以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百千万”帮促工程为总抓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抓点带面、分类指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制定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为了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关于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我县还高度重视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到目前,全县已完成16个乡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占乡镇总数的90%;已完成6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占中心村总数的78%。我县打算,明年完成所有中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2012年前完成所有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认真抓好村镇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

2.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中心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因而,我县把发展现代农业、民营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培植农村致富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区位、人才、现有项目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为主攻方向,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一是积极优化种植结构。推进优质食品产业带建设,重点扶持优质水稻、茶叶、酒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观光农业、农家乐以及高效经济林网等特色农业产业。

3.加大“三农”投入,改善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2010年,全县各级安排财政支农资金0、88亿元,主要用于农口单位人员经费和支持农业事业发展;县级财政安排“三农”专项资金近46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敬老院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强弱乡镇奖励等。

4.搞好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一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组织理论工作者开展研讨活动,围绕我县农村教育精选了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论文章;建设了十处理论宣教基地,面向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普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结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以组派宣讲分队下乡辅导为主、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及性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意识。二是加大“三农”宣传力度,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针对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农民需求新特点,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工程建设,逐步做到了县有文化馆、图书室,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以建设“文明湄潭”为目标,依托文明一条街、科普村村通、文明

生态村三大载体,通过实施建设道德新村、活力新村、文化新村、生态新村四新工程,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5.加强帮促指导,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促、社会参与的格局。为了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局面,自去年9月份开始,我县组织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千万”帮促工程。即:每个镇分别组织5个部门和单位,对全市30个示范村实行定点联系;县镇村三级组织400名(县、镇两级200名)干部对全县122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行全覆盖联系帮促。总体任务目标是:一类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使之锦上添花,五年后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二类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庄,采取切实措施,通过“釜底加薪”,促其加快发展,五年后达到全县先进水平;三类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庄,加大帮促力度,通过“雪中送炭”,使其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五年后达到全县中等以上水平。开展新农村建设帮促工作的具体任务是抓好“十个落实”:落实村庄发展规划、落实村级发展主导产业、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村容村貌整治措施、落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落实村级班子建设、落实村级规范化管理、落实学习锻炼任务。帮促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是:采取县镇部门、单位联系村庄,由帮促单位选派一名领导成员和一名素质高、能力强的中层干部作为帮促工作队员,具体实施帮促工作。对所联系村庄的帮促工作,帮促部门一抓五年,完不成目标任务不脱钩。从一年多来帮促工作开展情况看,各工作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帮助村里研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理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从部门职能出发,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

求,为村里办了一些实实在在好事。县工商联组织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仅据市直部门85个帮促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统计,一年来就帮助村里修路240公里、修桥11座、打井8眼、通自来水808户、发展经济项目12个、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000平方米、组织农民培训406人次、救济困难群众90户,总计投资1370.98 万元,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实施新农村政策前后的变化

1、在没有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存在哪些问题?(1)教育方面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

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6

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3)经济方面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前农民生活普遍比较拮据,都很少有人去建造新房,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我们走访了吴刘庄村的10户村民,归纳他们的答案以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 资金问题。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我访问的每户村民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有几户村民是由于家里没有积蓄,还有几户人家是积蓄不够,更有几户人家是有足够的积蓄但是当心做房子把积蓄用完之后如果家里发生什么重大变故的话资金周转不过来。

 批地皮问题。这是村民提出的仅次于资金问题的一个问题,由于现在很难批地皮,即使能批下地皮来办理批地皮的工作的手续繁琐也是影响村民盖新房积极性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 还有一些小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比如说农民安于现状和比较的心理,使得村民看见别人没有盖新房自己也懒得去盖新房„„

2、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的变化有多大? 新村建设之后的焦坪村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有主干水泥马路的基础上每家每户都有一条能把小轿车开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新农村建设之后的全县城乡五六十年代的泥土瓦房彻底消失,每家每户都盖上了新楼房,门前屋后也干干净净,而且每家每户的房子都经过粉刷装修;新农村建设之后再也看不见以前使用的茅房,每家每户用的都是水冲厕所;新农村建设之后的吴刘庄村喝的水都是用抽水机把水抽到水塔或者山上然后再通过水管放出来使用;新农村建设之后的乡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另外,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之后,各村镇不管是在农业,教育,医疗还是经济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农业方面建成了大规模的葡萄、梨、西瓜示范基地以及大棚果蔬;教育方面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医疗方面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都大大提高,并且医疗人员服务态度好,让农民十分满意;经济方面,各村镇还大力发展旅游业,短短几年,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达到小康水平。

以下我们为大家列举几张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照片:

新农村建设后的民居

新农村民居1

黄家坝统一规划区

乡村道路建设成果

工业园区之栗香茶业公司

新面貌

3、国家、省、市政府采取了那些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新农村的建设? 这是本次调查活动中调查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能如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在这里,为此我们走访了多户村民和有关部门,并对他们所做的回答做了归纳和总结,总结出了国家、省、市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鼓励补助的措施:

(1)、新村建设区间,建新房可以免批地皮这以繁琐的程序。(2)、只要村民自己调整好土地修马路,政府会免费铺水泥。

(3)、修建新房每一户可以享受政府1200元的补贴。(4)、买家用电器可以得到政府33%的补贴。

(5)、建设信息村。如果家里装了电话并开通宽带业务,可以得到1000元补贴。

(6)各村电网升级,可提供充足的电力。

(7)政府每年每亩补贴200元,对养殖户每头猪补贴100元,以鼓励农民的积极性。

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经过对几个已经改造完成的社区走访后,针对居民在调查报告的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在“新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我们通过对调查得知政府在拆迁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补偿,却忽略了村民房屋的实际建造价值,造成了旧房与新房同价值,土房与砖瓦房同价值的的现象,造成了村民的不满。

2.村民认为在农业用地的补偿方面估价过低,政府在对农业用地的补偿实施1000元/亩·年,村民们认为补偿价格远不如种地所得,而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只能依靠这每年一千元的补偿款生活,远远不够其一年来的开支,造成了有些老年人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3.一些社区在硬件设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组织居民入住,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后又在完善硬件设施的时候,因为施工噪音,施工环境等问题与社区居民产生矛盾,使得居民们对“并村为庄”政策产生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4.村集体缺乏公共积累。

很多行政村集体经济处于“空壳”状态,日趋弱化的集体经济已经深刻的影响到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5.村级组织管理弱化。

一是村级行政组织职能弱化;二是村级干部管理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弱化;三是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弱化,无法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解决方法

在调查间我们努力寻找解决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经过我社会实践服务团的讨论,我们分别在短期与长期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提出推荐性的建议。

1.短期:1)政府应拿出资金重点支持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在补偿款问题上,可以实施按年龄分配的方法,调高对老年人的补偿,新建的社区应为那些尚存劳动力的老年人提供社区工作岗位,发放工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2)社区应为无业的年轻人联系工作岗位,保障他们的基础生活,有助于提高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2.长期:1)政府应制定长期的政策来保障搬迁户的权利,让搬迁户有章可循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让他们成为搬迁过程中的受害者、弱者;

2)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

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

质培训。从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农民群众熟悉掌握有关“三农”政策,广泛开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3)加强综合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二是加强农民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围绕产业培训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现代设施农业、工业化管理经营农业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富余的现状,加强培训电脑、电工、焊工、钳工、电子装配、针织工、缝纫、家电维修、烹调、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结合市场经济状况,主要培训市场营销知识、民法、劳动法、经济合同法等内容。对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

法规知识宣传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适应现代生活。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4)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构筑生态保障体系。抓好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态势,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强村级组织管理。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街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党支部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项目建设办法,大力提升村务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事务的管理,大力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利和权益,加强村级财务、村办工业企业、集体资产、个体、私营经济事务的管理。要加强对村风民俗、民间纠纷、社会治安、民政福利、文教、卫生、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社会事务的管理。

6)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分层次、广覆盖、应保尽保、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区、街、村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为重点,逐步提高农村新合作医疗参合率,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三是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兑现独生子女优惠政策及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

庭奖励扶助制度,帮助计划生育贫困户脱贫致富,不断深化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整体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四是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注:文中数据大部分来源于湄潭县人民政府网、图片均来自于实地拍

上一篇:研发体系说明和流程下一篇:美导自我介绍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