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精选11篇)
1.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 篇一
中国领土最北边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中国领土最南边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有11600万人。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省。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6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 篇二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基础条件不同, 各省、市之间以及中、西部和东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商业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1.1 中国商业发展的省际差异
反映商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中国各省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如图1所示。
2005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前十位的省市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四川、上海、湖北、河北。它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63%。其中除四川、湖北、河南外, 其余都属于东部地区。相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少的十个省、市是:西藏、青海、宁夏、海南、贵州、新疆、内蒙古、甘肃、天津和重庆。除天津外, 其余省市都属于西部地区。
2005年全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37.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山东、内蒙古、吉林。其中除内蒙古、吉林分别属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外, 其余都属于东部地区。
综上所述, 中国商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 东部地区省市商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省市商业发展水平。
1.2 东、中、西部商业发展的差异
1995年中国东、中、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为56:29:15, 2005年中国东、中、西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为59:24:17。如图2所示, 东部商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从1995年到2005年,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业发展水平差距保持平衡态势, 而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1.3 中国商业发展的城乡差异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远远低于城市。农村的商业发展水平低于城市, 同时城乡差距呈拉大趋势 (图3) 。零售业作为商业的分支, 总体呈现城市发展饱和, 农村滞后的趋势。据2002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企业联络部对中国180个城市超市状况的统计结果表明, 37个城市中的超市已经过剩, 大部分城市中的超市发展空间已经很小。然而在我国农村, 零售业的业态主体个体化、零散度高, 商业网点建设不足, 消费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经营者业态意识淡薄、业态界限不清、规范化程度低, 虽出现诸如超市、连锁店等零售业态的新形式, 但很不规范, 有的名为连锁店, 实为自选商场, 连而不锁, 无论是价格、进货渠道, 还是决策管理都各自掌握, 达不成统一, 新业态优势难以发挥。[1]
2.中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特征
影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①城市内各区的特点、人口数量、人口流动情况等;②购买力水平及其投向影响, 包括常住人口购买力、流动人口购买力大小变化规律等;③原有商业网点;④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及其变化;⑤历史因素。[2]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呈现以下特征:
2.1 城市商业分布密度自内而外递减, 城市中心区商业单位密集, 越向外围, 分布越少
城市中心人口密集, 交通便利, 流动人口多, 商业网点密集。以石家庄为例, 市内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部位, 以一环 (中华大街中段、槐安路中段、体育大街中段和和平中路围合而成) 内网点居多, 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也分布于此。一环以外的区域主要布局了各类连锁超市和一些大型交易市场。[3]
2.2 大城市中心商业区网点过密, 区域商业中心则发展滞后, 居民区社区商业零售网点明显不足
在很多城市, 大型商业网点扎堆现象严重, 特别是中心商业区网点过密。而与商业中心区商业网点过分密集相反的是区域商业中心则发展滞后, 居民区社区商业零售网点明显不足。
目前, 多数城市的大中型超市主要分布在市级商业中心或区域商业中心, 个别区域密度过大, 而居民区内以满足居民生活消费为主的中小型超市相对较少。很多新开发的商住楼、住宅小区缺少配套的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居民购物的现实需要催生了大量的马路市场、马路摊点群, 不仅影响了交通, 而且影响市容。[4]
以天津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为例, 大型购物休闲广场和超市的圈地运动的热度一直有增无减。从地域上看, 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 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随着天津城区建设的发展及城市轻轨、地铁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新建居民区使天津城市生活空间延伸。但由于商业网点拆多建少, 房屋开发商又缺乏商业网点的预留意识, 造成了一些生活小区, 特别是新建小区商业网点较少, 尤其是连锁经营便利店缺乏。[5]
2.3 商业郊区化趋势出现, 但发展迟缓
相关学者提出了商业郊区化的概念, 并把其界定为商业企业从中心城区向外扩散的过程。这种扩散既可表现为商业企业以连锁的方式在郊区扩散, 也可以在郊区出现新的商业企业。只要中心城区的商业企业的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小于郊区, 就表明商业郊区化开始出现。
随着城市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的发展, 商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向郊区化发展的趋势,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随着上海的发展, 徐汇区已经由边缘区变为了中心城区之一。徐汇区南北纵跨上海市的繁华市中心、一般城区和新发展的北部城郊结合部地区, 其本身的发展已体现出从北往南推进的特点。徐汇区的商业郊区化可以从徐汇区消费地域结构的演变中看出。
1990年前, 徐汇区商业在上海中心城区中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其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居全市第七位, 拥有1个市级商业街即淮海中路商业街;3个区级商业街, 即徐家汇商业街、田林路商业街、大木桥商业街;7个居住区商业点, 分别位于襄阳南路、宜山路与中山路交会处, 中兴、漕溪路、漕河泾、中山南路与宛平南路交会处, 龙华等。业态形式主要是传统的百货、菜场等柜台式的销售形式。沪杭铁路以东除小卖店、供销社式的零星商业点以外, 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存在, 是一片城市商业的空白区, 全区基本上没有形成特色商业街。
2001年, 徐汇区商业获得了高速发展, 商业地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梯级商业地域结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小区商业中心—临时性简易商业街;超市、连锁店趋向普及;特色商业发展较快;城郊大量专业市场兴起。[6]
摘要: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 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联系生产和消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商业的地理特征的分析对商业的空间布局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数据的分析, 总结得出中国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商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特征。
关键词:商业,空间分布,地理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治江.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06, (2) :327-328.
[2]邓世文.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 1999, (7) :36-39.
[3]陈红娟.石家庄市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及其布局优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 .
[4]易开刚.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及其优化.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8) :107-108.
[5]李娜.天津商业网布局规划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 .
[6]王琳, 白光润, 曹嵘.大城市商业郊区化的问题及调控——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J].城市问题, 2004, (3) :26-30.
3.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 篇三
[关键词] 知识分子;犬儒化
[abstract] Intellectuals are the conscience of society, they ought to profound knowledge and courage to play an active interest in social and public life. However,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 along with the popular mass culture and consumerism prevalent ,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ward the cynicism of . Era intellectual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 as a modern intellectuals , in a multicultural era to stick to their own value positions , while their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actively involved in public life, to maintain a social reality suspicion and criticism attitude.
[Keywords] intellectuals;Cynics of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18-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人文精神失落、社会主流价值缺失、虚无主义泛滥等问题。其中,知识分子的犬儒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舶来品,“知识分子”概念源于俄国和法国。
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产生的两个源头来看,知识分子群体不仅指有知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而且这个群体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对社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和警觉的状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的压力和自愿的选择,一些学者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价值立场,退守书斋,把关注的重点由启蒙大众转移到纯学术问题上来,选择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研究被细分的专业领域,在思想上紧跟潮流以求明哲保身,而不再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和未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逐渐丧失。
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犬儒化的成因分析
(一)知识分子人格犬儒化。知识分子犬儒化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而言,主要是知识分子人格犬儒化、主动选择了自身的矮化和降格,“知识分子自身道德信仰、精神人格发生了危机,精神价值取向走向了世俗”。由于信仰缺失、道德观念淡化,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导向,“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放弃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对终极关怀的探寻,而向大众化和世俗化的方向上发展”。一方面,他们以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现实,反对官方意识,以游戏的方式改编传统经典。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之下,部分知识分子积极向世俗化靠拢,为了追求世俗利益而丧失对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的关怀,放弃了对人类命运和终极价值的探寻和追问。
(二)消费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大众政治意识的淡化,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失去了社会整合功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引导之下,消费主义文化迅速兴起,成为了传统意识形态淡出的补充。消费主义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实质上表现了个体人生意义的空虚和欲望的膨胀。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消费主义契合了中国的思想状况,填补了国民的心理需要,赢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人们不再追问宏大的理想,抛弃严肃的思考,投身于消费世界。消费主义通过充裕的商品供给和多样化的服务制造了一种丰盛、平等和自由的假象,大众在商品符号的占有过程中获得短暂的价值和意义。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下,知识分子丧失对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失去了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更为严重的是,知识分子信仰缺失,道德信念虚无的灵魂被迅速占领,内心逐渐被各种欲望所填充,很容易受到物质和权力的诱惑。
二、走出知识分子犬儒化困境的策略
(一)坚守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作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必须坚守自身的公共性立场。而要坚持公共性立场的前提是知识分子自身的人格独立。在一个价值虚无的时代,知识分子要树立坚定而高远的人生追求,坚持清醒和独立的思考,重塑自己的精神人格。同时,面对碎片化的语境和被边缘化的局面,知识分子要洁身自好,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降低自己的追求和格调,向世俗化靠拢。此外,知识分子应该对公共生活保持密切的关注,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勇敢追求社会理想的实现。知识分子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公众的认可,从而实现对公众的价值引导。
身处文化多元的世界,知识分子要具备明确的文化价值立场。面对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知识分子对此应该采取宽容和亲善的态度,用行动弥合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以人文精神观照大众文化的发展,提升大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要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抱持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态度。
(二)以专业介入公共生活。在价值中立概念的发明者马克斯.韦伯看来,学术和政治应该遵循不同的价值标准。学术应该以价值中立为目标;价值判断属于政治领域。而我国目前的学术话语需要知识分子拥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因此,知识分子仍然应该把价值中立作为追寻的目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放弃价值判断,我们需要知识分子的学问与思想的完美融合。知识分子应该既是一种知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德性的存在。这对知识分子提出了要求:他们即需要潜心研究专业知识,也需要承担起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即作为知识分子应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研究来建构自身的专业学术知识,而通过参与公共生活以专业的视角批判社会现象,从而构建起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保持批判的立场。许多西方学者均认为“批判性”是知识分子赖以存在的本质。在鲍德里亚看来,“知识分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持异议。”乔姆斯基认为“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知识分子作为“自由漂浮的人”,要坚持独立自由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理性的分析社会现实,否定社会的丑恶与积弊,反思社会价值的保守和无知,以冷静的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向公众揭露事实真相,引导公众的社会价值观。知识分子要“公正地看待社会现状,合理地评判现有的价值观念,真正做到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对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时代加以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批判,审视大众文化产品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批判和价值尺度的参照。
参考文献:
[1]方维规.“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2]龙成.当代中国犬儒主义思想研究—以网络媒介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苏濛.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失落[D].扬州:扬州大学,2005.
[4]赵勇.成为学者,还要成为知识分子—关于人文学科与价值中立问题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8,(4).
[5]周宪.后现代与知识分子[J].江苏社会科学,2000,(1).
[6]徐艳.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当下困境与角色焦虑[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7]刘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倾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 篇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
各二级党组织:
近日市委组织部、市教卫党委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的通知》(沪委组[2011]发字14号)、《关于广泛动员和精心组织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2011年3月9日发),要求广大基层党组织广泛动员和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群众参加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支部生活》杂志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请各二级党组织把组织动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群众参加本次党史知识竞赛,作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一件大事,深入宣传,层层发动,让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知晓,营造踊跃参赛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参加本次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作为组织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竞赛活动为契机,切实推进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与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培训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二、参赛办法
1、竞赛范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的竞赛试题包括党史知识和党务知识两部分。
2、竞赛方式:本次知识竞赛采用网络答题的方式进行。上海基层党建网(网址:http://)开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专题页面。
3、参赛对象: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群众均可参赛。党员通过登录上海基层党建网设限平台参与竞赛,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群众通过登录上海基层党建网专题页面参与竞赛。
4、竞赛时间:竞赛活动3月份正式启动。3至6月在上海基层党建网上进行网络竞赛,7月举行现场决赛。
三、竞赛规则
1、竞赛设置3关,逐级晋级。3至5月进行第一关的竞赛,6月上旬进行第二关竞赛,6月中旬进行第三关竞赛。7月进行决赛。通过第一关的,将可进入第二关,继续参加竞赛活动;通过第二关的,将可进入第三关。通过第三关的,将择优进入决赛。
2、所有参赛者的答题以正确率高低为序排列,正确率相等者,以答题完毕时间的先后为序排列。3至6月,每月按照这样的排列顺序评出200名优胜奖。为了鼓励参赛者夺取优胜奖,每关通过的参赛者还可以继续参加本关的比赛,直至这一关的比赛结束,且以成绩最好的一次参加优胜排名。
3、在通过第三关的选手当中,按照得分高低和时间先后产生30名个人选手进入决赛,采用现场决赛的方式进行。用抽签的方法将进入决赛的选手分为三组进行现场决赛,每个小组的第一名为一等奖获得者,第二、三名为二等奖获得者,其余为三等奖获得者。现场竞赛将进行视频录像,并作为党员教育的课件在上海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上播放。
四、评奖表彰
1、在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将获颁证书和奖品。
2、活动结束后,市委组织部、市教卫党委系统根据各高校等单位组织参赛及获奖情况,将评选“优秀组织奖”等,予以表彰。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5.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 篇五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
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续向西飞,我们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岛一半大的一个雄伟半岛,像一个惊叹号形状,插入日本海岛黄颜色的黄海之间。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岛的南端,隔着对马海峡,遥遥相望,这就是朝鲜半岛,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之一,并由它转输给另一中国文化继承者的日本。
朝鲜半岛之北,是中国富庶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之南,是长达一万四千公里,曲折而成为半圆弧形的中国海岸。北方海岸有两个小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蟹螯一样箝住渤海的海湾。中部海岸向东方凸出,南方海岸向西前伸展,两颗珍珠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清晰在目。
越过海岸,太空船正式进入中国上空,四条悠长的大河,在巨大的舞台上,均匀地并排着,从西向东流。最北一条跟俄国交界的是黑龙江,次北一条成“几”字形的是黄河,偏南一条白浪滚滚的是长江,最南一条像手指汇到手掌一样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我们在太空船上会眺望到,最北的黑龙江千里冰封,那里的中国人还穿着皮衣皮靴,从口中吐出的热气会立刻在睫毛上凝结成冰;而最南的珠江却仍滔滔奔流,那里的中国人额上正淌着汗珠。一个人如果穿着单衣服从广州出发,当他在黑龙江畔的漠河县下飞机时,他可能会被冻死,这说明中国南北距离遥远的程度。
在渤海岸四处,一条黑线向西翻山越岭的蜿蜒伸展,那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长城以北是内外蒙古沙漠地区,这时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长城之南却已大地春回。从万里长城到淮河这个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上,全部覆盖着青青的小麦,像一座无涯的大海,城镇只不过是一群孤岛。温和的春风吹动时,原野掀起麦浪,翻腾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麦浪中飘浮,更像海上的点点渔舟。在南方,也就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长江,直到海南岛,全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为了灌溉的缘故,那稻田被分割为一块一块,像无数宝镜在太阳光下反射出万道光芒。
这就是中国本部的景观,截至二十世纪初,六分之五的中国人居住在这里。
再续向西飞,距山东半岛约八百公里,太空船越过南北纵长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静止时像一个死海,连秋虫的声音都听不见,一旦掀起风沙,人们的视线便全部模糊。山西高原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风沙怒吼时,它的威力仅次于真正的沙漠。黄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数住在窑洞之中,窑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内部冬暖夏凉。
就在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线的上空,我们必须把手表投慢一小时,假如太空船是八时进入中国,那么在越过这一条线之后,时间却是七时。因为我们跨进格林威治时间的另一个地区。光阴正在回转。
不久,我们就可眺望到黄河之滨的一座古城——兰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广大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华北大平原跟锦绣江南的广大绿色世界,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除了青葱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的生长,都十分困难。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骆驼铃声是最有力的响声,南方云贵高原全是惊人的山岭和惊人的河谷,它地下丰富的矿产,到二十世纪,才显出它的重要。
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在太空船下滑过去,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尽头的嘉峪关,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样的黄河发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线的长江发源地沱沱河。就在它们上空,必须再把手表拨慢一小时,因为自上次拨慢了一小时后,我们又直线前进了1500公里。而就在同时,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地面更突然间峻拔上升。假如我们以4000米的高度进入中国而一直保持这个高度不变,那么此时太空船已经撞到地面,因为我们已到了平均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须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么,它在二十世纪前,是中国最寂寞的地区,眼睛所及的全是终年覆雪的山头和寒冷贫瘠的砂砾丘陵,只偶尔有长毛的耗牛在山谷中载着货物,成一个伶仃的队形,踽踽前进。农作物因气候寒冷和土壤太坏的缘故,十分稀少,只有少量品质低劣的青裸;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一个人。
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则是天山。越过天山,又是一个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准噶尔盆地。这两个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中——二十世纪初只有250万,包括了各种民族,是中国境内人种最复杂的地区;就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间的千里草原上,不时兴起诗人形容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场面。比起东部中国,这里显示的不是在方块稻田上生活的人们所能想象的气魄。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它所属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都在我们眼下消失。太空船现在又前进了约1500公里,正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上空,必须再把手表拨慢一次,把六时拨为五时。使人兴起一种青春倒流的惊奇和喜悦。
不断的时间变换,会扰乱正常的生活程序,这是疆土过于广袤的烦恼。从极东的乌苏里江口,到极西的帕米尔,时距相差四个小时。当乌苏里江口的渔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鱼时,帕米尔的农人还在酣睡。一个人从乌苏里江口,于黎明时乘超光速飞行器向西飞航,他会发现天色越走越黑,当他完成5000公里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尔山下朋友的家门时,却正是午夜。
拨过手表,于是我们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尔高原,它是中国最西的边界,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个国家环绕在另一面,成为中国西陲尽头的三大邻邦。
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太空船,跨上马背,对这个巨大舞台,再作一次了解。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东135度E,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多,西北少
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
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四、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五、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
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
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
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
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
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
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
高愿地区经济滞后
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
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
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
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
南北温差大,0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
2、夏季气温分布:
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
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
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
1、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
2、时间分配
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成因:降水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有关
三、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1.5月登陆,南岭以南,6月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淮河流域,7-8月到达华北至东北,10月退出大陆
2.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四、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五、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发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强冷空气入侵
2、台风
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涝
春夏多旱,夏秋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暴雨
4、沙尘暴
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的沙漠,在春季随风吹袭
河流和湖泊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1、外流区区域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其供水区为外流区域
2、内流区域
最终末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其供水区为内流区域
3、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中国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流量丰富,汛期较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小,冰期长
2、秦岭-淮河以北(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辽河,海河,黄河流量较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冰期短
3、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流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化水,含沙量小,无冰期
4、西南地区(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三、中国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分布:内陆,塔里木河为最长内流河
2、水文特征:多季节性河流(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流程较短(消失沙漠或汇入内陆湖)
四、中国湖泊特征
1、淡水湖:与外流河相通,湖水可进可出,含盐低
2、咸水湖:内流河终点,湖水只进不出,蒸发盛盐分高
五、长江概况
1、发源地: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
2、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3、流经地区形: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一大河
5、注入海洋:东海
六、长江水系及文特征
1、上游:自源头到源北宜昌,支流为雅砻江,泯江,嘉陵江, 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2、中流:自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支流为汉江,湘江,沆江,赣江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自江西湖口到入海口,支流为青戈江,水阳江,江阔水深,流缓,少支流
七、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1、巨大的水能资源
葛洲坝水电枢纽是目前发电流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坝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我国最重要的内河流航道
东西交通大动脉,誉为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干支流四季通航
3、长江流域的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干流与多支南北交通线相交,对沿江,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上海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
4、洪涝原因
A.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大,集水量多,季风气候明显,降水集中,上中游落差大,水势迅猛,中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B.人为因素: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湖泊分洪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四川盆地,汉江,湘江,赣江等流域集中汇水造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急升,泄洪能力差,洪涝灾害随时发生。
八、黄河概况
1、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
2、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二长河
5、注入海洋渤海
6、冬春季易发凌汛
九、黄河水系及水文特征
1、上游:逢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支流为洮河,湟水。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
2、中游:自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3、下游:自旧孟津至山东入海口,主要支流洛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地上河。
十、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流域是文明发祥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能源丰富
1、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大型水利枢纽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万家塞,三门峡,小浪底等
2、引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历史悠久,中下游引水工程:引黄入晋,引黄济青
3、水土流失及治理
加强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
中上游开展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
4、地上河
成因: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危害:人工筑坝束水,河堤决口泛滥
治理: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治理沙漠,加固堤坝
十一、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分析
1、下游来水少
2、工农用水量大
3、人口生活用水量大
4、大面积屯下水漏斗区
5、大气增温,蒸发强烈
十二、京杭运河概况
1、起止点:北京-杭州
2、长度:世界上最长运河
3、河通水系:海黄淮河,长江,钱塘江,现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设施
4、目前通航河段:山东济宁-浙江杭州
十三、珠江水系组成
1、水系组成
1)流往云贵高原,南岭山地,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入南海
2)通航里程仅次长江
3)支流众多,水系稠密,由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水系组成
十四、珠江的水文特征
1、水量丰富,仅次长江
2、水位平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小
3、含沙量少,植被多,石灰岩广布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东135度E,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
1)东南多,西北少
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
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
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
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
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
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
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
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
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
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
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
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以西云高原
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
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
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
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
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
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
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
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
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
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
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
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
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
高愿地区经济滞后
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
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
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
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
南北温差大,0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
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
2、夏季气温分布:
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
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
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
1、空间分布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
2、时间分配
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成因:降水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有关
三、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1.5月登陆,南岭以南,6月到过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淮河流域,7-8月到达华北至东北,10月退出大陆
2.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四、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五、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有各类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
六、中国主要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发生于秋末,冬季,初春,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强冷空气入侵
2、台风
夏秋季节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流,西北太平洋最多
3、旱涝
春夏多旱,夏秋多涝,降水季节不均,年际变化大,台风带来暴雨
4、沙尘暴
冬春季,源于蒙古和我国的沙漠,在春季随风吹袭
河流和湖泊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1、外流区区域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其供水区为外流区域
2、内流区域
最终末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其供水区为内流区域
3、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中国主要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流量丰富,汛期较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小,冰期长
2、秦岭-淮河以北(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辽河,海河,黄河流量较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冰期短
3、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流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化水,含沙量小,无冰期
4、西南地区(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
三、中国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1、分布:内陆,塔里木河为最长内流河
2、水文特征:多季节性河流(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流程较短(消失沙漠或汇入内陆湖)
四、中国湖泊特征
1、淡水湖:与外流河相通,湖水可进可出,含盐低
2、咸水湖:内流河终点,湖水只进不出,蒸发盛盐分高
五、长江概况
1、发源地: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
2、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3、流经地区形: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一大河
5、注入海洋:东海
六、长江水系及文特征
1、上游:自源头到源北宜昌,支流为雅砻江,泯江,嘉陵江, 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2、中流:自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支流为汉江,湘江,沆江,赣江 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下游:自江西湖口到入海口,支流为青戈江,水阳江,江阔水深,流缓,少支流
七、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1、巨大的水能资源
葛洲坝水电枢纽是目前发电流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坝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我国最重要的内河流航道
东西交通大动脉,誉为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干支流四季通航
3、长江流域的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干流与多支南北交通线相交,对沿江,沿海,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上海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
4、洪涝原因
A.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大,集水量多,季风气候明显,降水集中,上中游落差大,水势迅猛,中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
B.人为因素: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湖泊分洪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四川盆地,汉江,湘江,赣江等流域集中汇水造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急升,泄洪能力差,洪涝灾害随时发生。
八、黄河概况
1、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
2、流经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干流长度:中国第二长河
5、注入海洋渤海
6、冬春季易发凌汛
九、黄河水系及水文特征
1、上游:逢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镇,支流为洮河,湟水。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
2、中游:自河口镇到河南旧孟津,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3、下游:自旧孟津至山东入海口,主要支流洛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地上河。
十、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流域是文明发祥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能源丰富
1、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大型水利枢纽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万家塞,三门峡,小浪底等
2、引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历史悠久,中下游引水工程:引黄入晋,引黄济青
3、水土流失及治理
加强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
中上游开展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
4、地上河
成因: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危害:人工筑坝束水,河堤决口泛滥
治理: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治理沙漠,加固堤坝
十一、黄河下游断流原因分析
1、下游来水少
2、工农用水量大
3、人口生活用水量大
4、大面积屯下水漏斗区
5、大气增温,蒸发强烈
十二、京杭运河概况
1、起止点:北京-杭州
2、长度:世界上最长运河
3、河通水系:海黄淮河,长江,钱塘江,现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设施
4、目前通航河段:山东济宁-浙江杭州
十三、珠江水系组成
1、水系组成
1)流往云贵高原,南岭山地,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入南海
2)通航里程仅次长江
3)支流众多,水系稠密,由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水系组成
十四、珠江的水文特征
1、水量丰富,仅次长江
2、水位平衡,季节和年际变化小
6.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篇六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主要依据。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假期中有的同学外出探亲或跟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哪位同学能够从中国地图中大致确定你去的地区,你看到的景观同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没有不同,具体有哪些差异?
1、谈论各自外出的见闻,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从而引入新课。
2、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四位同学描述的地理区域有何不同?我们能够描述家乡的地理区域吗?
2、参考教材尝试对生活的地区进行描述。
3、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落实对区域划分的理解。将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
3、(1)阅读图中等高线、河流和农作物及居民点的分布。(2)分组,在同一张地图中,由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分出山区的范围,另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分出平原的范围,说明划分的理由。
(3)继续仿照上面的方法,由一部分同学划林区,另一部分同学 划农耕区,并分别说明理由。
4、同学们划分的区域为什么不一致?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拓展视野: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模拟打长途电话或是寄信写地址和邮编,体会不同尺度和不同的级别的区域。
4、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区域,因而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区域和不同级别的区域。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讲述:我国地域辽阔,跨经度和纬度
1、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2都很大,各地区的差异很大,有必要进行区域的划分。我国有哪四大地理区域?看清图例,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A、B、C。图,回答问题: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请一名同学用鼠标演示分界线的位置,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分别标出分界线A、B、C。
2、标出分界线A、B、C。
3、(1)找出分界线A,说出它主要是哪两 个地理区域的分界?(2)将分界线A与图
5.5对比找出分界线A与图5.5中哪条线很相似?(3)那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划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谁能说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有什么区别?(1)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 界线。(3)季风(4)季风区降水多,气候湿润;非季风区降水少,气候干燥。
4、(1)在图上找出分界线B,说出它是哪两个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这条分界线经过哪条山,哪条河?(3)请说说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意义?(4)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划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根据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划分的主
要因素,请同学说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别?
4、(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2)秦岭---淮河。(3)1月份0℃等温线,800mm年降水量线。(4)气温与降水的综合因素。(5)北方地区降水少,少于800mm,气温低,1月平均温低于0℃;南方地区降水多,多于800mm,气温 高,1月平均温高于0℃。
5、(1)请找出分界线C,说出它是哪些地理区域的分界线?(2)说出分界线C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图的哪条线相似?(3)那么分界线C确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1)它是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2)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3)地形与地势。
6、通过学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我们 发现,地形与气候的差异是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各个区域自己较明显的地理特色当然也决定了每个区域内部有着其相似的工农业发展状况。
6、学生讨论:为了把四大区域 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请你提点小 建议?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安排
(一)绘制“四大地理区域图”。
(二)地理填充图册。
7.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研究 篇七
(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界定。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定颇为不同。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是要求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界定我们不能要求其具有现代知识分子所具备的高学历,也不能要求其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这也是由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的过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特定的个性,故本文将知识分子界定为:初步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区别于传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主要由华侨知识分子、海外中国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学生和其它各种激进人士组成,是中国资产阶级中最活跃的部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他们把目光投向海外,学习新技术、制造新器物、引进新思想、宣传并实践新体制。在现代化过程中他们通过比较,认识到了西方器物、思想、制度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进步作用,并倡导在中国进行实践。知识分子是最先接受也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群体,就如钟兴明所分析的那样“知识分子作为思想上最先觉悟的部分,借助于知识、‘内省’、理性、悟性等优势,能够从较为自觉的方式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接受和传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 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关心民族安危,在近代中国所处的形势下,他们必然会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引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形成。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和过渡的过程中,也处于一个分化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读的是四书五经,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置身于家族,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政治。这种状况在近代的早期依然保持着,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持续入侵、新的技术器物的传入,新的思想、制度、文化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分化。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这部分人把中国人的目光引向了世界。这部分知识分子虽然没能引进能够彻底解决中国民族危机的文化、制度,但是他们的导向作用意义重大,为以后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引进揭开了序幕。地主阶级的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也随之兴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他们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改变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则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代替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和产生是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分不开的,这使得知识分子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二、转折期知识分子具备的特性
(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过渡性。
政治文化的影响是久远的,在中国进入近代以来,虽受到外来侵略而面临着主权、领土的丧失,但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依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即便是门户开放后国外的各种器物、制度和文化都相继传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还是使中国在传统的道路上继续滑行了几十年。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处于这种新旧转变的过程中,并且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中国知识分子的过渡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知识分子所学知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传统知识分子学的是儒学,是四书五经,讲求的是天道伦理,这种知识结构在近代中国前期依然保存着。但是随着国门的被打开,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知识,有器物制造的,有科技知识,也有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新知识的输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保守派的知识分子继续研读四书五经,先进的知识分子则开始接受和学习西方新知识。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使传统知识分子的来源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学堂,从此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开始正式转变,在近代中国还出现了大批留学生,这部分知识分子不仅学得了新知识,而且亲身体验了不同于中国的新的社会环境。
2.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新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通过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新式知识分子理解了关于地球和人类的起源及其运行机制。通过社会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国家的职能,民众的权利等现代化的理论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动摇了传统知识分子固守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对中国的“天理”“天命”说进行了批判,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落后,逐渐形成了要用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变革中国政治的思想。
3.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的变化。
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么是做官的士大夫,要么是在乡间的士绅,无论是上层的官僚还是下层的士绅他们都是社会的政治核心,是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社会公正的评判者。他们是社会的重心,封建社会的运行就是由他们来主宰的。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的变化,知识分子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在上层社会,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清王朝统治的落后及腐败,他们对传统知识持批判的态度,清王朝的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要把这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排挤到政权之外;在下层社会普通百姓还没有接触到新思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还不能与群众融为一体,还不能代表普通人民群众。这种尴尬地位使这些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他们既不能进入国家政权的圈子也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游离于政权和社会之外。这种身份上的变化也给新式知识分子以推动政治发展的动力,即他们要批判、推翻旧制度,代之以新的制度,于是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变革社会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不彻底性。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对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学习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这部分知识分子在国内主要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或者说是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结合。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包括早期的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也受到外国列强的遏制,这就造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充分,表现在其代表阶级身上就体现出软弱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中国的资产阶级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既要推翻清政府又要赶走帝国主义。而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不可能来完成这两项任务的,维新派知识分子认识到列强的罪恶行径,要打击列强,但是他们的改革却不得不依靠清朝的皇帝;革命派知识分子要决心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是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1904年孙中山呼吁西方国家支持中国革命而作的“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一文中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点:“为了确保我们的成功、便利我们的运动、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防止列强各国的误解与干涉,我们必须普遍地向文明世界的人民、特别是向美国人民呼吁,要求你们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以同情和支援。” 另一方面,不管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他们都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不敢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帮助自己完成使命。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只能是社会变革的实践者,而不是成功者。对外国列强的依赖性使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倡导和实践的革命事业具有了不彻底性。
(三)知识分子转变的渐进性。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不断前进的,由最初地主阶级开明分子的开眼看世界到学习新技术,由早期维新派对西方制度的初步探索到立宪派的君主立宪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是由当时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决定的。近代以来随着被迫开放范围的扩大和侵略程度的加深,外来事物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挑战就越来越大,人们对新事物的接触机会就会逐渐增多,接受新思想的地区和人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就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清政府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新式知识分子的爱国心驱使他们要拯救中华民族。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上来说也需要一个过程,最初人们对西方的器物都是排斥的,后来人们接受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随后在激烈的争论中部分人接受了维新派的改革思想,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人接受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人们脑海中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固有观念的转变和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是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清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紧密相连的。
8.中国古代的“神文地理” 篇八
最早的神文地理在原始社会时就被想象出来了。如辽宁牛河梁的新石器文化祭祀遗址就位于一座山顶,上面有“女神庙”等人工建筑。在上古时代,山顶容易被看作是通天的地方,理由很直观,因为山高,离天近。在山顶上祭祀,风光无限,也显得崇高,更重要的是空中有风云雷电,这些自然现象令原始人敬畏。高山似乎是与这些自然威力对话、向它们表达崇敬的最佳场所,因此高山的通神作用被原始人看得很重。所谓“神文地理”的建构,从大范围来说,可能就是从高山开始的。
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山通神的言论。如:“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又是“帝之下都”,又是“百神之所在”,昆仑山在诸多通神高山中位居首位。如果画一张通神高山的分布图,在昆仑山处应标上一个最大的符号(如同我们今天标北京一样),因为它是“帝下之都”,当时大地上最重要的神位。
晚清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孔子的著述中发现,孔子曾提到上古时代有一类“神守国”,由于这类国家在历史文献中记载得不多,不为后人注意。
神守国都是因为对山川的祭祀而立“国”,其首领主要是带领人们专心进行祭祀,不参加另一类“守社稷”之国(即常说的诸侯国)那种争夺土地人民、打打杀杀的事情,因此不设兵卫,势力不大。因为山川都通神,守着山川就是守着神事,所以叫神守国。孔子说“山川之守足以纪纲天下”,所以当时神守国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较早的时候,神守国的数量应该不少,如果能画一张神守国的分布图,那么表示的都是通神、祭神的位置,也是一幅神文地理图。
后来,随着世俗政治的发达,神守国不复存在,但君王们并未因此放弃祭祀山川。即便是事务繁忙,没有功夫跑路爬山,也要在远处“望祭”一下,做做样子。此外,君王们也修建了一批祠庙,专门供奉山川之神。这一座座祠庙的分布,也是一套神文地理。
中古以后,中原大地上道教、佛教兴盛,于是神文地理又有了一番大变化。以道教的影响为例,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记载了唐玄宗时道家司马承祯的一次上言。这位“先生”说:“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真正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别立斋祠。”唐玄宗听从了他的话,“因置真君祠,其形象制度,皆请先生推按道经创为之焉”,道家就这样对过去的山川神性做了一番改造,创造出一套新的神文地理。
道家的神文地理基本上是“开洞府于名山”,道家说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关于这一百多处有仙人、真人的地方,都有确切地点可指,形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道教所说的“洞天”,与天上的“天宫”,地下的“阎罗殿”等神居场所不同,既不在天空上,也不在地底下,而就在人类活动的地面上,与人间社会相错落,与人间地理的某些东西相叠合。本文所讲的“神文地理”,要点正在于此。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对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深入影响。在地理上,道教将中国的山川大面积地神化了一番,使许多名山纳入道家范畴,使许多深山僻林都产生了“仙气”。这是一项对自然景观的文化创造,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方式。
9.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 篇九
(复习课)
主讲人: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开篇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中国的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 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和近几年升级考试命题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本章的复习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及划分的依据。
2、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区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以下知识确定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特征,以下知识是学生新课学习的难点,也是这次复
习课的难点:
1、地理区域的类型;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完成确定的学习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最终让学生学会、会学这一思想,采用三种活动方式: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
“自主预习”是学生在教师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会读书、会
观察、会分析、会书写、会总结等,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 能力、碰撞思维火花、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形式,旨在让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表述、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
“巩固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锻炼学生的书写、应用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各个课时的教学特点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即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达标测评课。如果是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自主预习”和 “合作交流” 可采取两种顺序进行:当学习内容难度不大的时候,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依次独立进行;当预习内容难度比较大,前面的学习内容可能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也可多次交叉进行,教师多次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随机预习并交流。今天我说的第六章《中 国的地理差异》是两个课时的复习课,第一课时自主预习,第二课时进行合作交流和巩固测评。
六、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自主预习
时间:40分钟,即第一课时。
方法:学生完成教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
目的: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难点
知识进行初步的思考。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不同种类的地理区域
1、区域类型:
2、不同级别的区域:
3、邮政编码: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划分依据:
2、位置和界线: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自然差异
二、主导因素
三、人文差异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位置和范围:
2、所跨地形区:
3、自然特征: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位置和范围:
2、所跨地形区:
3、自然特征: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牧区特色:
2、优良畜种:
3、种植业
第二步:合作交流
时间:第二课时开始的15-20分钟
方法:以教师点拨难点、强化重点为主,学生质疑为辅。
重点内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自然地理差异。
难点内容:地理区域的三种类型;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形区、作物熟制、准噶尔盆地、祁连山、牦牛、青稞
目的:在于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巩固测评
时间和方法: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记忆,最后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对两节复习的内容进行测评。
测评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突出对重点知 识的考查(具体见教学案课堂测评部分)。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结果。
10.与知识相关的谚语关于知识的谚语 篇十
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4、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7、积累知识胜过积累金银。
8、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9、经验学校学费高,愚人旁处学不到。
10、知识胜过金银。
11、知识能招引朋友。
12、知识之于精神,一如健康之于_。
1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4、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5、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
16、知识埋在谦虚的大海里。
17、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18、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19、劳动产生知识。
20、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1、科学的敌人,不比朋友少。
22、知识是金锅,谁也偷不去。
23、门门通,样样松。
24、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25、世界上没有读得完的书。
26、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
27、怀疑是知识之钥。
28、读一书,增一智。
29、知识就是力量。
11.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 篇十一
中文系出身,洋溢着才气豪情是他们为受众青睐的重要原因。然而一概认为他们只是以文采来赢得喝彩,那也有失公允。他们有自己对人生和文学的思考、有关于人道、自由和知识分子精神出路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探索。在这些随笔作家中,摩罗最富有生命的激情。
看过摩罗新著《因幸福而哭泣》后,我更加加深了自己的这一判断。尽管像他以前的《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一样,书中同样表达了一个人道主义者对我们民族每个个体巨大的关爱、悲悯和尊重,但在本书中,无论是对人物、故事、文章、书的评述,还是对某一地方、某一历史现象的感慨,都是那么的独特和真实,不是在为说理而说理,而是情理相融。这里有激越、有沉醉、有软弱、有无奈,这里有仁慈、有善良、有赞美、有祈盼,一切情感都是那么强烈、那么撼人心魄,这是真正来自深层的生命激情,这是真正经过炼狱考验的对理想的执著。也许,在最后的较量中,真正成就一个作家的东西是他的个性和经历。摩罗的出身、经历、个性和他滴着血和泪的文字成就了他。
摩罗是思想随笔作家中为数不多的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不断创造和蜕变的作家。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所超越和转变。本书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文风文笔,与《耻辱者手记》、《自由的歌谣》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是摩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结果。相比起以前作品中的言说常识和言说八十年代话语,今天是否有更值得言说更有创造力的新思想新话语?这是摩罗思考的理论问题。
面对现代人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人文知识分子足以支撑和维系自己的立场、理念甚至日常举止的精神资源和出路又在那里呢?这是摩罗一直在追问的信仰问题。
如何使自由、平等、博爱、信仰等美好理念生根发芽;一味的反叛传统、批判、颠覆、控诉、冷嘲热讽是否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八十年代的破坏和叛逆传统就不值得反思吗?这是摩罗需要探索的方法论问题。这个因言说八十年代话语而在九十年代大为走红的思想者,开始了对给他带来荣誉的东西的反省。
在本书中,摩罗似乎为他的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区别于五四和八十年代的独特性,为当代知识分子和中国人的精神出路,也为他自己的困惑和追寻找到了答案。他说:相比五四一代,我觉的我们能提出来的新东西就是信仰。他后记中写道:“我不断地言说爱、宽容、信仰、和平,言说甘地、托尔斯泰、马丁·路德·金、德兰修女等等,我希望用这些光明的东西构成一个氛围,好让我的精神在这样的氛围里得到喘息,好让一些温馨的东西在我心中慢慢滋长和发育。”是的,摩罗的答案就是爱和信仰。爱可以使我们的内心重见光明和希望,爱可以使黑暗消退,爱可以化解仇恨,感化罪人。我们需要学习爱、体验爱直至永远。
摩罗写道:“无论他(上帝)看到多少丑恶,无论他看到多少黑暗,他都不会只作简单的反应,因为他知道,一切丑恶和黑暗都是与自己融为一体的,那里面有我,有自己,有我们人性的缺陷和不幸。甚至可以说,一切丑恶和黑暗都是从人性内部生长出来的,它们本来就是我们共同的人性苦难的一部分。一个人爱世界,爱人类,爱人,就意味着必定会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投之以广博的悲悯,施之以温暖的抚慰。”这种认识是基于对人的有限性的深刻认识、基于对与黑暗斗争的理智总结、基于对人性根本的考虑的。这种清醒的认识终于使那个咀嚼耻辱的摩罗蜕变为言说光明、呼吁爱和信仰,祈盼和平和拯救的新摩罗。
其实摩罗的新思想在他的《自由的歌谣》一书中已有所萌芽,他在《面对黑暗的几种方式——从鲁迅到张中晓》这篇文章里写到鲁迅的境界局限和他人的超越时指出:索尔仁尼琴、哈维尔、甘地与托尔斯泰等“不以恶抗恶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都是最深刻地体现了人性高贵的一面的思想”。释迦牟尼、耶稣也是富于牺牲精神、矢志要将人类从苦难中救出的伟人,他们是用内心光明、耐心行动、勇敢牺牲担当人类苦难的英雄是超出了鲁迅境界的“耶稣”。事实上,当叛逆者们终于发现自己竟然用与黑暗传统共同的逻辑去反抗黑暗时,震惊之余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以血还血,血会流得更多;以暴易暴,得胜的仍然是暴力。只有打破这种历史的循环,走出一条新路,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志向和憧憬。
摩罗对非暴力和平运动的领袖们充满了无比的敬仰和慕颂。对于这些人类精神上的导师,摩罗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因言说而产生的快感、希望和兴奋:“当我们用爱的态度、用悲悯态度凝望我们不幸的民族、不幸的民人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隐隐约约地表达了我们对于爱的信奉、对于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信奉”。从鲁迅到耶稣,从批判到怜爱,这绝不是倒退,相反,它昭示了这一代人将更加理性,更具超越的信心。
摩罗说:“我们要把信仰从遮蔽之中打捞出来,把它提供给中国文化界,也提供给中国历史。”他还说:“这个民族在长期的苦难折磨之下,已经丧失了爱的体验和爱的能力,我们确实需要将爱的血液注入它的苍老的肌体之中。”我们惟有从自己做起,从破坏者成为一个建设者,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获得新生。
【关于中国的地理知识】推荐阅读:
中国关于学问的谚语10-15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论文07-27
关于中国文化的口译资料10-24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青海省11-03
关于中国春节的演讲稿06-21
关于“中国梦”的调查报告09-15
关于中国书法的演讲稿10-22
关于中国梦的主题班会主持词07-24
关于中国结的英语高考作文范文09-30
读书笔记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