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精选17篇)
1.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3工作计划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1.利用橱窗、校园广播、展板、网络等阵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完善 “心理健康”网页建设,构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3.指导各系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4.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流程;
2.坚持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安排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教师业务研讨与培训;
4.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三)组织开展“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1.举办心理委员培训;
2.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有奖征文活动;
3.举办心理专题影片展播与赏析活动;
4.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图片展; 5.举办校园情景剧大赛。
(四)做好2013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结合入学教育,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3.认真开展对个案跟踪了解、及时引导、帮助;
4.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5.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6.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咨询及训练活动。
附:2013年各月份具体工作安排
学生工作部(处)
2013年1月4日
附2013年各月份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对心理咨询中心各项工作制度进行完善;
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3、对各系就2012级新生心理普查中需要关注的学生心理干预情况进行回访,并对该群体心理档案加以完善;
4、检查各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及各项制度的制定情况;
5、落实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汇报情况;
6、落实各系部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度,并组织对心理委员进行业务培训;
7、每个周末由心理协会组织观看心理影片;
8、组织各系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大学生人际关系”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心对优秀主题班会以展板形式在学校宣传。
9、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会议;
10、召开心理协会及校心理部成员会议,部署本学期工作;
11、通过学校广播站、横幅等进一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12、制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值班表;
四月份
1、举办首届心理沙龙活动;
2、制定我校第六届“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方案;
3、筹备校园情景剧大赛;
4、每个周末由心理协会组织观看心理影片
5、落实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汇报情况;
6、落实各系部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度;
7、组织各系部心理辅导站以展板形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
8、制定心理宣传手册1000份并由心理协会人员分到各个宿舍;
五月份
1、举行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开幕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共6场;
3、组织各系以不同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并把一个优秀案例报送学工处;
4、举办心理漫画展、团体辅导活动、现场心理咨询活动;
5、协调各系完成心理情景剧剧目的评选活动;
6、举办我校第四届心理情景剧大赛;、7、举办我校第二届心理趣味运动会
六月份
1、举行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闭幕式暨系列活动颁奖活动;
2、撰写我校第六届“5·25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总结并上报;
3、我校第六届“5·25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系列活动花絮展;
4、协同各系做好本系部辅导员及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
5、落实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汇报情况;
6、落实各系部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度;
7、每个周末由心理协会组织观看心理影片;
七月份
1、撰写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料、档案整理;
九月份
1、做好迎新工作,做好2013级新生的思想稳定及宣传工作;
2、做好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
3、对发放新生《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4、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会议;
5、召开心理协会及校心理部成员会议,部署本学期工作;
十月份
1、筹备2013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方案,组织新生辅导员进行普查工作培训;
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活动,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撰写普查报告;
3、督促各系举办新生心理委员培训班,经考试合格后挂牌上岗;
4、落实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
5、落实各系部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度,每月一次;
十一月份
1、将普查结果反馈到各系部,指导各系部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
2、对新生当中重点关注对象根据需要进行个体咨询及团体辅导;
3、举办“心理嘉年华”活动;
4、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讲座;
5、落实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
6、落实各系部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度,每月一次
十二月份
1、落实各系做好本系部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
2、落实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制度;
3、落实各系部心理委员培训、例会制度,每月一次;
一月份
1、对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位进行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2、整理心理咨询记录,并进行本学期工作资料归档工作;
3、完成学期工作总结;
4、拟制2014工作计划。
2.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二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质解析
受社会、家庭和生活方式等三重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90后”大学生具有多元的生活的行为特点和个性思维方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因素
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阶段, 同时也是外来新思潮影响蔓延时期, 追求经济增长、物质享受, 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从出生到成人的阶段, 深深地影响着这代人;社会的全面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2.家庭因素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 祖辈和父辈历经社会磨难与奋斗的苦与累后, 希望为这代提供最优越的物质环境, 导致其缺少艰苦拼搏的毅力和居安思危意识;同时, 亲情观念相对淡薄, 甚至在破裂的家庭出现了性格上的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3.生活因素
人口密度增加, 人际冲突增加;虚拟的网络世界, 新鲜又刺激, 使人际直接交往减少, 情感联系淡化;教育日益片面化, 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性格和心理上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辨别心理危机意识较弱, 都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1.施教方存在的问题
(1) 心理调查真假难辨
处于对个人隐私的顾及或者有意隐瞒, 问卷不能得到真实的回答, 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时间做的心理排查摸底结果不具备真实性。
(2) 传授心理知识途径单一
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和心理健康课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学生不了解自我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自我调试的基本方法。
(3) 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不高
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陌生与恐惧, 他们想去而又不敢去, 致使学校心理咨询室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和功能。
2.受教方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教育观念上, 应逐步摆脱从应试教育, 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阶段,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良好的情商与人格比智商和能力更重要。本文列举出了“90后”大学生常见最常见, 也是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情商的发展和性格走向的五大心理困扰:抑郁、冷漠、恐惧、焦虑、自卑。
三、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研究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 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1.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基石
心理学的研究往往是教育者从事职业的长期通用学科, 心理健康指导是心理学充满艰难过程的结晶。心理学, 是研究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 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 所以, 心理学不仅要考虑心理状态的先行条件, 有助于进行心理预测与心理健康教育等, 还必须考虑这些心理状态的结果, 有助于进行心理咨询后对学生们产生的效果。
2.转变理念, 打造新形式
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促使其养成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讲座和心理课堂的刻板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发挥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 调动“90后”大学生心理保健参与的主动性, 所以,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好于传统的心理调查与测试。
3.明确科学分析, 倡导人文关怀
“90后”的人群体现着这个时代的社会特点, 心理咨询工作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时代的前沿, 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评价和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重点就是引导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帮助他们回归现实, 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激情。
4.塑造健全人格, 个性统一和谐
人格健全的过程, 就是心理成熟的过程。塑造健全人格是一项系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的工程。实现自我心理自助, 先要正确认识自我, 客观地对待自我, 包括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能力素质;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们个性的统一和谐, 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信念要在思想言行中和谐一致地被反映出来。
5.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个优秀的、理想的咨询师应该具有必要的利他主义, 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高度的敏感性等一系列人格品质;具有娴熟的沟通技能, 除此之外, 要善于用非言语表达, 往往都是很有益处的, 关注、倾听、表情, 等等, 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了尊重、真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 给了前来咨询的学生力量, 使他们有勇气探索自己, 做出自己的决定;必要的社交能力和专业的智慧能力, 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 向周围学习, 同时要怀着深深的爱心, 温情、真诚、质朴, 比声誉、地位、权力更能打动人, 那些视学生之事为玩笑、儿戏者, 不配成为一名心理教育人员。
6.放眼未来, 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
从心理发展阶段可以看出, 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和性格确立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远期和主要任务是透过心理, 增进人生规划意识, 并逐渐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以完成具体的人生规划和准备, 指导他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结语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 先看今天之校园。”“90后”大学生必将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当然,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 只有众多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竭诚合作, 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更多需求。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90后”已经全面开启了大学的新格局, 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 他们必将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90后”贴上个性张扬、自我另类、意识客观、乐于表现、敢想敢做……这样的标签, 面对“90后”的大学生, 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心理特质?该如何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调节心理问题?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创新教育形式与提高工作质量的实践研究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中国商业出版社, .
[2]张宝君.探微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07) .
[3]叶湘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12.
[4]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4.
3.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三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专业人员缺乏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高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等,其中多数人员又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员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
2物质条件有限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提供日常服务,但总的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场地狭小和设备短缺。简陋的物质条件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扎实,对来访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咨询的针对性也就不强。同时在高校一般把谈话法作为咨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催眠和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咨询的效果。
4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即较多地偏重障碍性咨询方面,偏重防治性服务,而发展性咨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时,在咨询方式上也存在着被动的局面。
5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和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接纳和重视还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部分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6重视普及,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著、论文发表不少,相关学术会议也经常召开,但就总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一些文章、调查报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7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对象较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大学生,没有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使得该工作本身与社会严重脱节。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即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教育力度不够的局面。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有模式的构建
1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重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相应体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把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科研经费、事业经费应当作为常项预算列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2加强组织均衡的专业人员队伍,加强督导和职后培训
要组织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支队伍可以以心理学教师和保健科医生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体,并把学生骨干吸收进来,形成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人员结构。同时,应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学生会、校医院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该领导小组的负责下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承担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编印、辅导员、广大教师及主要学生骨干培训、心理咨询信件处理、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普查、成才谈心、朋辈辅导等活动。同时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四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4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行分类服务管理
通过采用多种心理测验量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考试焦虑量表等对大学生施测,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予以干预(访谈、咨询、心理训练等)。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类型,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调节。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服务和治疗。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最好贯穿大学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追踪服务等。
5点面结合,加大宣传
心理咨询工作有无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咨询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有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来看,重视适应性咨询是必要的,因为确有一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咨询,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只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6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
摆脱个体咨询一统到底的局面,拓展团体咨询、朋辈辅导、网上咨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齐头并进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的网站、网络沟通群等,更好地减少来访学生的顾虑,面对面的尴尬,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
7强化地域特色,加强学术交流
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还应加强全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玲,黄冬梅,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2]刘强.加拿大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概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8(3).
4.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投稿要求 篇四
1、投稿方式:
(1)投稿请发到相应栏目的邮箱中,并在主题处标明“投稿”字样。
(2)投稿请发到相应负责人邮箱或直接发送至《凤凰心语》官方邮箱。,并在主题处标明“投稿+投稿栏目”字样。
2、请将稿件以word文档形式保存,并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要求标题二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请在投稿信中附上您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二级学院和年级班级,学院、年级、班级、姓名及联系电话统一用五号宋体写在标题下方。
3、来稿不退,自留底稿。
5.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五
论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心理咨询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而且在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之能更好地挖掘潜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心理咨询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作 者:曹蓉玫 作者单位: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B849.G44关键词:心理咨询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模式
6.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六
作为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咨询关系对心理咨询的过程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在现实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双重关系甚至多重关系却常常不可避免。有研究指出,在所有伦理投诉问题中,双重关系占到23%,是学校 心 理 咨 询 中 的 第 二 高 频 伦 理 困境[2],然而,现有的文献却很少对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故本文将针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现实困境进行探讨,并找出合理可行的应对举措。这既有利于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也可以为高校心理咨询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1 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
伦理规范中规定除咨询关系以外,咨访双方不得产生和建立其他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牟取私利[3].尽管如此,现实情境中,这种双重关系甚至多重关 系的伦理困境却还是时常出现。
1. 1师生关系的困境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中很多是学校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不仅被看做心理咨询师,还被看做教育者与行政人员。他们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往往还不能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要求,这常常和来访学生倾谈内容有所冲突和矛盾。例如,当遇到学生校外同居等问题,他们就很难按照一般心理咨询的目标来进行咨询,而多是秉承教育或管理的原则; 还有些直接触犯了学校规定,如考试作弊、贫困生欠费问题等的学生,此时心理咨询师就很难摆脱学校的管理规定,咨询中的伦理两难也就产生[3].
1. 2朋友关系的困境
赵静波等人曾对心理督导师伦理行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关系是最为常见的双重关系,从业者在判断“为朋友、学生、被督导者、雇员提供咨询或治疗”是否符合伦理时,存在较明显的争议[4].在高校,基于心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来访者的咨询选择,学生和咨询者可能会因多次会晤而熟络起来,甚至发展成朋友; 此外,在中国这个大的环境下,咨询者可能会面临来访者是经熟人或亲戚介绍而来,在这种似朋非朋的复杂人情关系的交织下,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正常咨询之前,难免会进行不必要的寒暄或对话,这也为保持单纯的咨询关系埋下了隐患。
1. 3与性有关的双重关系困境
在高娟等人的调查中,绝大部分报考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在有关性的双重关系上的伦理意识符合伦理规范,此结果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是一个在性方面较为保守的国家,而且非婚的性关系会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也是被普遍认同的。然而,在邢军的调查中,仍有5. 0%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曾对来访者说“我很喜欢你”、“我被你的魅力所吸引”,7. 0%的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建立了亲密关系,1. 5%的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有过性关系,比例小于国外文献报道[5].虽然所占的比例小,但由于其危害性大,因此不容忽视。目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中与性有关的双重关系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被呈现,但基于邢军的调查,这种双重关系的困境在高校也仍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且一旦发生,其危害也是无法预知的。
1. 4剥削性质的双重关系困境
邢军在对全国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来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除朋友以外的其他非性双重关系中,其中明显具有剥削性质的双重关系,如向来访者推销东西、借东西的分别占3. 0%和2. 7%[5].在高校中,心理咨询师常常被看做老师或教育者,如果让来访者帮忙送个文件,寄个包裹,或任何其他的事情,学生们基于对老师命令的服从,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会按要求去做。这些看似与心理咨询过程无关的行为,却也打破了双方单纯的咨询关系,相关调查文献和国外临床实践也都表明非性的双重关系会对专业判断、来访者的利益及治疗效果造成危害。
2 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困境的原因分析
2. 1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人情法则盛行的中国社会,办事需要托关系,走后门,这种习俗也反映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6].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7].张爱莲等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面子和人情的特点很可能会和心理咨询职业伦理中对专业关系界限的强调发生冲突[8].例如,心理咨询师不应该接受本就存在非专业关系的人的请求对他们进行咨询,可是在中国,如果有认识的人或经熟人介绍的人要来进行心理咨询,他们往往很难拒绝,于是,在真正进行咨询的时候,这些看似与心理咨询过程无关的行为,却直接打破了双方单纯的咨询关系,直接危害到咨询师的专业判断、来访者的利益和心理咨询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大多是教师,传统的尊师观念会使学生在面对老师时产生畏惧之心,难以做到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认同或接受,甚至还会掩盖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在对待咨询师可能给出的建议时,通常抱着“你说我听”的态度,致使咨询过程无法深入,也很难取得理想的咨询效果[1].
2. 2特定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在参与人员上还是在工作体制上,我国学校心理咨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使得从业人员的性质、归属和定位很容易产生混乱,直接影响了咨询关系的“纯净性”[1].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常常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咨询老师往往一人承担多重角色[9].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大多数的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存在着师生关系,此外,高校中部分心理教师可能同时是学校领导或活动组织者,也可能认识来访者的某位亲戚或老师,这使得高校的心理咨询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专业咨询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咨询的效果,再加上学校心理咨询普遍不收费,这使得心理咨询师处于更加明显的`主动地位,因此可能会发生更多违反心理咨询伦理的情况[3].
总而言之,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下,心理咨询师身兼多职,人际关系紧密,心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来访者的咨询选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面临的普遍困境[1].
3 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解决对策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间特殊的咨询关系必须有一定的伦理准则为保证。要对来访者进行无害且有效的帮助,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外,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操守来保证的[10].然而,现实中很多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意识或伦理观念却不强,高校中心理咨询师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也不是仅凭个人职业操守就能解决的。汤芳和张静波就提出,行业伦理规范体系不完善,伦理教育课程缺位等问题使我国大陆的心理咨询在避免双重关系的伦理规范上存在着困难[11],可见,除去咨询师自身的因素,外在因素亦是造成心理咨询师难以落实避免双重关系专业伦理规范的重要原因。
3. 1制定本土化的高校心理咨询伦理规范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临床伦理实践也很不规范,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12].基于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关系问题在高校面临更多困境。尽管专业伦理准则中强调要尽量避免双重关系的发生,但是仍能经常听见不同的声音。例如,Lamb和Catanzaro[14]认为理论取向是会影响非性关系的边界的,还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不允许任何双重角色的产生,那可能就要被迫过着隐居的生活[13]; 此外,Corey等也表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伦理守则也应有所改变,以适应当地的人情[15]; 汤芳,赵静波也表示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在双重关系的伦理规范上所树立的应然追求应合情合理,在处理双重关系时应兼顾专业要求与人情法则。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师只能依靠个人的职业素养进行自我监督的情境下,我国还需发展出一个普适性的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行业规章,制定出本土化的特色高校心理咨询伦理规范。
3. 2强化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教育
中国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伦理教育课程,很多报考心理咨询师的人都是非心理学专业出身 (76. 4 %) ,而且大多依据 个 人 的 经 验 来 进 行 伦 理 意 识 判断[16].于是,有些心理咨询师在做某种不符合伦理规范的事时,却没有意识到这是违反职业伦理道德的。
因此,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很有必要,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心理咨询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
要使心理咨询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咨询技能,更需要必要的伦理意识和观念。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职业伦理教育,使咨询师自觉地树立起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完成从“熟人关系”到“制度关系”的过渡与转变。此外,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案例教学 是 一 种 有 效 的 专 业 伦 理 教 学 方法[17],而且通过案例来模拟伦理困境,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双重关系伦理意识[18].
3. 3为高校心理咨询师配备督导师
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样,咨询判断、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对衡量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素养来说,同样重要。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学、讲座、网络学习等方式学习系统的伦理学的同时,有效而合理的督导也是心理咨询师规范伦理过程,提高伦理意识的重要手段。人在自律的同时,也需要他律的约束,适当的督导正是起到他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避免咨询决策的失误、提高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职业素质。没有形成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制,很多咨询师和来访者深陷咨询困境而无力识别与解脱[10].因此,为高校心理咨询师配备督导师无疑是促进心理咨询师规范操作过程、提高咨询效果的必要手段。目前,高校内开展的心理咨询大多忽视了督导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询的督导制度建设方面,也是远远不够的,各方须深刻认识到健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机制,推动督导制度的建设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保障[3],并将高校中督导师的配备工作提上日程,付诸实践。
4 小 结
想要合理有效地应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双重关系的伦理困境仍是阻碍重重,也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善这种现状。在不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同时,仍需注意到:心理咨询师处理伦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个人及行业专业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机械地运用伦理守则到努力寻求专业伦理和个人伦理的平衡[4].因此,用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专业伦理的问题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静,邵荣。论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双重关系[J].心理辅导,2009(5) :78-82.
[2]Ameriean Psyehologieal Association EthicsCommittee. Trend in ethical cases,commonpitfalls,and published resource[J].Am Psy-chol,1988,43:570-576.
[3] 毕玉芳。高校心理咨询伦理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83-86.
[4] 刘慧。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伦理研究的回顾与 展 望[J].医 学 与 哲 学,2014,35(500) :32-34.
[5] 邢军。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伦理行为评价状况的研究[D].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2009.
[6] 季建林,赵静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学问题[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7-44.
[7]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 张爱莲,钱铭怡,姚萍,等。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 调查的 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2007,21(1) :55-56.
[9] 龚娜。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困惑[J].科技信息,2009(35) :326-327.
[10] 李子勋。可能影响治疗关系与效果的伦理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2003,17(7) :509-511.
[11] 汤芳,赵静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的实然现状与应然追求[J].中国心理卫生,2013,27(7) :523-528.
[12] 陈国海。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伦理学思考[J].高教探索,2001(1) :68-72.
[13]Pepper RS. Confidentiality and Dual Rela-tiongships in Group Psychotherapy[J].Group Psychother,2004,54(1) :103-114.
[14]Keith-Spiegel P,Koocher GP. Ethics in psy-chology: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ases[M].New York:Mc Graw Hill,1985.
[15]Corey G,Corey MS.咨商伦理[M].杨瑞珠,译。台北: 心理出版社,1:36.
[16] 高娟,赵静波。行业伦理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双重关 系伦理意识 的 影 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 :95 -100.
[17] 龙迪。好的治疗关系是“亲人般”的关系吗? [J].中国心理卫生,2002,16(4) :282-283.
7.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七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 他们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 心理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趋势, 既自我, 又脆弱, 因此他们在大学时期的心理教育对于高校, 甚至整个社会来说, 都显得及其重要。我国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人物, 而我国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才能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质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真正作用。
(一) 我国高校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纵观我们国家目前的许多大学, 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都比较淡薄,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初中课程中已经开设, 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阶段。待学生到了大学期间, 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只是一门不太重要的课程,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忽视, 使得学生忽视了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而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的教育中, 往往侧重的是班级管理工作, 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 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缺失, 容易造成一些重大的由于心理健康状态问题导致的刑事案件。我国曾经在2003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 便是由于重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大学生杀人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 犯罪者跟同窗同学发生口角, 后来便想方设法致对方于死地, 整个事件到现今回想起来, 依然让人惊叹不已。高校在这样的案件发生后, 应该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
(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狭窄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比较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马克思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教育等等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高校并未引入先进的国外的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等, 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 遇到挫折的时候, 容易一蹶不振, 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高校心理健康课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结合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况, 形成自己独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把重点放在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愉快地享受大学时光。
(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待转变
我国目前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都只是采用单一理论化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实践过程, 使得学生对心里健康教育的热情度不高, 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提高心理教育质量。心理健康课教学不应该只是心理教师在讲台上面一个人讲授, 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课堂的积极性, 让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把问题提出来, 师生一起共同讨论和解决。
(四) 高校应该立足大学生未来发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教育者应该加强和学生间的联系, 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 做到真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高校应该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应该关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行为, 同时还应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意识到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 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高校教育者不应该仅仅教授学生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让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人的成长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高校教育者应该教会学生在自己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当中去努力提升自己和壮大自己, 让自己不断成长, 成为一个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心理咨询技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心理咨询技术是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 对咨询对象进行语言或者心理的某些咨询、辅导、沟通, 帮助咨询者消除其自身的心理障碍。心理咨询技术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意义。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态, 以及思想观念, 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咨询技术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手段, 由于它比较注重人与人的平等性以及具有情感融合性等特点, 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技术, 运用新的思维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产生新的价值观念, 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三、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 应该做个耐心的倾听者。倾听指的是, 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对咨询对象的语言以及非语言行为静静的用心灵去感受和了解的一个过程。倾听是高校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了解的有效前提。高校教育者应该认真的去倾听学生的心理, 并且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咨询。真诚有效的倾听, 可以使学生基于双方平等的一个关系, 而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而在整个过程中, 作为高校教育者, 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表达的内容, 还应该对于学生提出的心理阴暗部分, 做到不歧视、不嘲笑, 真诚的为学生进行解惑, 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2.高校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共情。共情指的是高校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咨询过程中, 对于学生表达出的真实情况进行感受的一个过程。共情有利于高校教育者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使得学生觉得自己被接纳, 而感觉到了温暖和心安, 促进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了解自己、挖掘自己。高校教育者想要做到共情, 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所表达的真实心理状况, 很好的做到共情,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共情其实是相互的, 只有教师很好地理解学生,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学生才会感受到这份温暖, 从而把这种感受反馈给高校教育者, 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 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3.高校教育者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关注和评价。积极关注, 作为高校教育者而言, 应该加强和大学生之间的联系。高校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 个人特长之类的, 同时要用一颗平常心、不功利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大学生, 积极包容他们的缺点, 对其中家庭背景差或者品德不良的学生应该做到不歧视, 平等对待。高校教育者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平等对待, 有利于激发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评价指的是, 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本人或者其特点的评判, 许多大学生缺乏自信, 或者看不到自身的优点, 使得整个人显得郁郁寡欢, 高校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缺点, 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积极帮助这些大学生战胜这些困难, 增强自己挑战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高校教育者正确的自我表露。正确的自我表露, 指的是高校教育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经验, 和学生一起分享, 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环节当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 提出正确的、积极的经验和情绪同学生进行分享, 以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勇气和信心。高校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开放式分享, 使得学生在分享经验的时候, 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自身行为有无过失, 从中汲取正确的经验。高校教育者正确的自我表露, 可以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 增进师生感情,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5.有目标的实施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是将整个团体综合在一起, 实施的一种心理咨询模式, 团体咨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体验, 来对自我进行探索, 从而改变自己和他人间的关系, 以及和整个团体间的人际关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团体咨询, 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心理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开展一定的团体咨询活动, 比如学生班级内的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咨询和家庭间的团体辅导, 促进和谐班级, 和谐团体的构建。同时高校教育者可以定期举行有目标的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理想教育、挫折教育等团体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毅力, 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未来,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 应该积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任务的开展, 积极运用心理咨询技术,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大学生的心声,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还应该定期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做到真正的让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于高校教育者而言, 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地方,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成才, 都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高校现已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 并取得了一定教育成果。本文详细探究了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魏珍.谈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14, (9) .
[2]李英, 刘爱书, 张守臣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 (4) .
[3]王莉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论团体心理咨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4) .
[4]邹连方.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10) .
[5]吴海燕.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东方教育, 2012, (3) .
[6]廖秀红.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素养探析[J].网络财富.2009 (20) .
[7]杨鑫辉.简评《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1) .
[8]张佳佳, 吴明霞.我国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研究现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6) .
[9]高培.中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情况探析[J].知识经济.2011 (07) .
8.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八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会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2003~2004年,在本地区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实现异步咨询和同步咨询。
八、成果方式
9.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九
试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反应偏差及其成因与解决对策
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走进我国许多大学校园,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尚未被大多数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同,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这项工作存在这样与那样的反应偏差,致使这一工作在许多大学的开展举步维艰.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反应偏差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就其解决的`主要对策作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引起大学生和大学心理咨询工作者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的顺利开展.
作 者:彭豪祥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咨询 偏差 对策10.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
摘要:在当今,大学生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且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而这些综合素质是课堂教育所不能全部给予的,还必须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学生课外社团活动来提供。当前,大学生社团组织日益增多,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给高校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也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关注点。如何发挥大学生社团这个优势平台,也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 大学生
社团
社团文化
一、社团的概念
社团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结构方式和社会成员集体活动载体。按现在的定义,社团是社会公民资源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非群团性质的群众性业余团体组织。高小大学生社团不是国家法定意义上的社团组织。
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可让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活的整体,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它属于一种隐形教育,也就是说课堂以为的各类健康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作用。当代大学教育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向,除了改进正规教育、强化课堂教育外,还特别注重发挥非正规教育作用,加强课外活动,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发挥大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有关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都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组织和参与学生社团。合法的大学生社团受法律保护。
二、大学生社团的种类
从总的情况看来,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呈现总量增加,结构更趋多元,功能日益齐备,专业特征突出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大学生社团分为不同种类。
从大学生社团发起成立的渊源划分可划分为有国家级(或省级市级)团委、学联管辖的社团,由各高校团委(或学生会)管辖的社团,以及由各系部团总支学生会指导的社团。其中也包括部分校党委宣传部或学生处及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社团。
从会员与社团关系紧密程度划分,可分为紧密型关系社团(这种社团对入会者的资格审查较严,对于会员在某方面的能力特长有一定要求,如记者团、彗星剧团等。,或松散型关系社团(这种社团入会者资格审查较松,来去自由,凭兴趣加入,如音乐爱好者、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
从社团主要活动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围绕一定的专业学习而组成的专业学术类社团,这种社团一般立足某个专业或系部,规模不大,人员不多,比如教育经济研究会等;二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为目的的知识类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漫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工艺品协会等;三是以娱乐、锻炼身体健康为目的的社团,如武术协会、篮球协会等;四是以参与学校管理,提高自身组织管理能力为目的而组建的社团,如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五是以参与社会服务,提高实践技能,获取报酬为目的的社团如勤工助学协会、家教协会;六是以学生政治理论、追求政治进步为目的的社团政治,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七是以追赶时尚时髦为目的的而临时组织起来的社团,如为交流街舞而临时成立的街舞交流协会等;八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成立的各种“老乡会”“同乡会”等。
三、大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导向与凝聚功能
思想品德是决定一个人政治方向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通过一个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社团躯体组织的一系列诸如政策理论学习、人生价值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为祖国为科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通过参加与社团活动,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亲眼看到集体的力量,能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他们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的观念,对抑制目前大学生中的自我欣赏、自我封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个人主义思想观念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通过社团的章程,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培养公德意识,领悟做人道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大学生社团,集中反映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量性的社团组织既能为广大学生认可,也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既符合学校实际,也为学生所接受。
(二)陶冶与美育功能
大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的人文类活动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现代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如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书画、美术、音乐、文学写作讲座、影展影评、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弥补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的不足,使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在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能使大学生改变“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一的校园生活模式,吸引学生把学习之余的时间精力用到参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避免了学生参与一些不健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学生社团,在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日益陶冶着自己的性情,逐渐体验出人生的意韵,训练和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三)规范与调适功能
当今大学生,根据起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完全成熟,成长过程比较顺利,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弱,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如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会遇到很多的不适应,入学前他们踌躇满志,深感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入校后,发现尖子荟萃,比自己强的人大有人在,便产生失宠感和失落感,如果在周围找不到知音,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有益的事情,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依靠班集体是他们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参加社团组织也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社团内部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团成员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能促进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成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四)创造与承载功能
11.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共性差异
当前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大学生处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逐渐成长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激烈的竞争和多元文化碰撞在他们身上更加凸显。由于心理上的半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就业、恋爱、人际交往、价值观选择等问题上,容易因为心理脆弱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时处理不及时还会导致大学生自杀等严重惨剧。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等校园惨剧的发生,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于是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对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提出了要求。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格接班人,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他们肩负着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义务。但是辅导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两种角色,能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以心理咨询技能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这就需要探讨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样才能使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各取所长,才能帮助辅导员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角色转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共性,在这里专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之间的相同点。
1.两者都致力于改变的人的精神或思想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心理咨询就是具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提高来访者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人的行为一般是先从改变人的思想开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包括人的知情意行诸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着力点也可以从任何一个领域展开,但从改变人的认知着手,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工作起点。人的认知也就是思想层面的认识水平。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而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层面,也只有从精神领域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才能从根本消除他们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可见,无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对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在思想领域存在一定困惑的学生,都必须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领。
2.两者对人持有相同的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待受教育者上,一直把受教育者当做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类意识形态的灌输。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反抗这种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于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开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这种反思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双方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也越来越寻求一种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人文关怀的理念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反复提及。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之上的。
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这种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病患”关系的基础之上,恰恰是建立在双方地位、价值、尊严平等的基础之上。一个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或是由于心理脆弱来寻求帮助,或是由于心理不平来寻求倾听,但无论如何他们不会让一个自以为高他一等的人来对他进行指手画脚的指点。在心理咨询的一开始心理咨询师就重视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建立,他们通过初诊接待体现对来访者的尊重和热情,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倾听和积极关注表达自己的共情和真诚。因此,在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上,思政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秉持相同的理念,都以双方的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完全可以将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提供借鉴,当然也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怀理念和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咨询取得更大成果。
3.两者方法、技术具有相通性
理论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或技术才能实现理论改变实践的魅力。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咨询要实现对方思想或精神的改变终归还是要依靠一整套的方法或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心理咨询法、隐性教育法等。心理咨询在咨询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整套咨询方法和技术,主要有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发、放松训练、脱敏训练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法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方法之一,这说明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已经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是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的。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教育法(也就是疏导教育或者说服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教育也就是一种说服教育,重在说理,它旨在帮助教育受教育者破除落后的思想政治观念,代之以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这种说理离不开辩论,只有通过辩论才能让对方认识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先进的观念,达到真正的内化。心理咨询中的合理情绪疗法主要是采用苏格拉低的辩论术,通过三段论似的说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持有的荒诞信念才是造成自己思想和情绪混论的主要原因,也只有从内心改变这种荒诞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精神和情绪上的问题。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实际上就是从改变人的认识着手,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实际上用的是同一种方法。心理咨询中还有很多行为训练的方法如阳性强化法、惩罚法、行为塑造技术等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会运用榜样强化、表彰、批评等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这表明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是可以把心理咨询的有些方法运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在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时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的技术。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差异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本身是一回事,在实践中也绝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等同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由于学科归属不同、实践任务不同决定了两者之间在某些领域存在实质上的差别。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我们认为现代意识形态政治是它的本体,也就是说政治是孕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性的母体,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本体上是一种政治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相关,它是国家进行政治社会化,引领社会成员政治和思想,维护国家团结和统一的一种意识形态塑造活动。这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归属是鲜明的,他持有国家要求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并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通常会采取主动的教育,只要社会成员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被加以改造。心理咨询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活动,它是对心理产生困惑和问题的人提供的一种援助,以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所以心理咨询不存在典型的意识形态归属问题,甚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被禁止以自己的政治理念强加给来访者,只能进行某些适应社会方面的价值观引导。在咨询实践上,心理咨询往往是被动的,只有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才会被最为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之间的本质差异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时必须做到角色之间的转换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树立自己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并对大学生进行主动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改造活动,在心理咨询时要尊重来访者的政治观念,不能进行批判和打击。
参考文献:
[1]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3)
12.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二
新媒体 (New media) 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特点鲜明。
(一) 传播介质具有极强的移动性。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三网融合”逐步地从概念变成现实, 人们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的频率越来越高, 大学生在宿舍、在食堂、在图书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通过移动终端看电视、听广播、玩游戏、上网聊天早已成为普遍现象。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移动性的特点将愈发突出。
(二) 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和普及性。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加工的方式变得具有革命性, 现在没有谁是恒定的中心, 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制造者。也就是说, 传播主体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新传播方式或者模式, 已经可以让新媒体的使用者同时成为决策者和参与者, 大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网络博客、网络群聊等方式, 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对任何人施以大众的传播和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拥有更大的信息量, 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三) 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和交互性。
现在的网络社会是高度开放和自由的, 也是双向的。可以说, 每一个与互联网相连的终端, 无论是手机终端, 还是电脑终端, 它们既是传播工具又是接收工具, 他们是受众, 也是信息传播者。他们是接受者, 也是制造者。这种互动性, 是传统信息传播所无法比拟的。
(四) 传播速度的快捷性和迅猛性。
新媒体的技术特点非常突出, 那就是, 它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猛。它使得文字、声音、图像、图片等的传播速度变得非常之快, 并且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与约束, 可以使信息在瞬间到达受众, 并影响受众。时间, 空间, 在新媒体面前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和必须。
二、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引导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掀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影响巨大的传媒界的深刻革命。不仅如此,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冲击, 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和培育期的大学生而言, 也使其心理机制、心理人格、道德认知、情感培育等方面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接受新知识很快的年轻受众群, 其受影响程度比一般人群更为深刻。新媒体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环境虚拟、传播碎片化, 这些特点与优势深深地吸引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 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 扩大并加深了他们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另外, 由于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 信息传播者与受让者之间, 国家之间, 社群之间的边界, 使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现实。这种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和延伸了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自由。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与冲击也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第一, 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隐匿性、迅捷性与话语纷乱, 大学生身处其中, 难以识别真假良莠, 容易受到有害信息和言行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手机、博客、微信、QQ等虚拟性、互动性、隐藏性都特别强的媒体平台上, 有关部门的同步监管机制和体制缺失, 这极易使大学生在“黄”、“假”、“黑”、“诈”、“脏”负面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消极沉沦;而一些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内容和信息的泛滥, 则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迷惘。
第二, 在新媒体时代, 种种传播行为、接受行为和影响行为, 都基本上采用了一种虚拟化方式。这种虚拟化的方式, 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与传播, 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 在交流过程中, 大学生们往往是以隐匿的角色介入, 人们不知道对方是谁, 甚至是男是女。因此, 在传播过程中, 如果大学生花很长的时间浸淫其间, 便会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异化的症状, 如: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等。久而久之, 一些大学生会因环境的改变, 便产生了孤独、苦闷、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和疏解, 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 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和质量。
第三, 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 交际平台很多, 渠道很多。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播友”、“网友”、“微友”、“博友”, 这些“朋友”在网络交际中, 由于互相了解不深、认识不够, 虽然平台非常新, 但可能会使大学生与交际对方产生泡沫化膨胀, 这种现象将使传统交际消解。由此, 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 大学生们喜欢并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目光、舆论的快餐式交际形式, 他们容易放纵自己, 让自己的思想更自由、更奔放, 而在这种潜意识的追逐中, 责任和义务往往被忽视, 由此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及相关问题。
可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前竖起了一柄“双刃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引导, 顺势而为, 便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引导的对策
(一) 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团体的心理辅导。
在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多发、群发, 这是一个新的现象。高校领导层和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认同感、群体归属感, 深挖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采取多种形式, 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教育。比如, 可以采用教师辅导、内部交流、讲座讨论、行为示范等形式, 可以巧妙利用“同病相怜”的心理特征, 把老师引入大学生群体中间, 以此让大学生感觉自己不被忽视, 使之感觉别人也有相似的问题和需求,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
(二) 积极利用目前现有条件, 搭建新媒体平台, 拓宽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手段。
平台适合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成果如何。在高校内, 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应积极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功能, 通过开展各种网络活动, 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 培养大学生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识, 提高他们的辨别与认知能力, 帮助他们疏导和化解心理困扰与郁结。如:可以通过建立QQ留言或在线咨询、特定微信群、各类以新媒体为载体和平台的学生团体等等, 让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参与方式, 通过媒体交流实现共同成长。
(三) 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发挥协同效应, 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形成合力。
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者目标一致, 内容交叉, 相辅相成。一方面,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则是优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基础。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有二点至为重要:其一, 善于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和渗透在思政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之中,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关怀学生心理需求, 把脉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 因势利导开展教育教学。其二, 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和手段, 促进传统德育的民主化、平等化、个性化, 积极构建起新媒体背景下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摘要: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 心理养成又正处于活跃期和培育期, 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犹如一柄“双刃剑”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校心理健康咨询需要因势利导, 有效疏解, 以提升他们的情商能力, 并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进.强化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7-6-4
13.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三
丛 书 名:21世纪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系列 规划教材
书 号:978-7-313-08615-0 作者:方双虎黄川怀 定 价:38.00元
出版日期:2012年8月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紧密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 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教育部文件精神,是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果为基 础,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组合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之力编写的。全书贴近大学 生的实际,看重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编排形 式新颖独特,设计了内容细目、拓展训练、反思与探究、推荐阅读资料等栏目;内容生动活泼,涵 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的压力管理、大学生的 危机干预。本书既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通用教育教材,也可作为高校相关教职 人员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参考书,还可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手册以及青少年提高自身心理 素质的自学用书。
■ 目录
14.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四
一、案例介绍
苏某, 女, 安徽人;该生入学后各方面表现良好, 并未引起班主任太多关注。然而, 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结果里其SCL—90量表显示高达300多, 其中躯体化、强迫症、人际敏感、郁闷、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都较高, 通过交谈, 该生一开始相当抗拒心理辅导, 但依旧静心与我分享。据了解, 该学生出生几个月左右就与父母分离, 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 父母不经常回家, 与母亲的交流常常被其打断, 与父亲基本无交流, 有个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 妹妹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 与妹妹关系陌生。高二的时候曾经因恋爱问题, 遭受父母的强烈反对以及爷爷奶奶的默不吭声而选择自杀, 未遂后至入学前和父母出现争吵时也有过该念头但并未再次付诸实践, 目前在校与舍友关系融洽, 周末时光经常在周边逛逛, 情况基本稳定。
二、案例分析
国内外研究都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态度和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良好的家教背景对人类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心理发展更容易受到阻碍, 他们潜能更多地受到了抑制。
从根源上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不良的心理素质在遭遇到现实问题时出现某种症状影响到其健康心态, 即其个人没办法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心理危机。所以说,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可以追溯到其成长的轨迹, 它不会因为上了大学离开父母或者说到了成年的年纪而弱化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
1、早期教育抚养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上述的案例中, 学生从小与父母分离, 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成长是不完整的。在心理学说中, 有一个名词叫做“父爱缺乏综合症”。因为父亲长期不在家极少关注到孩子, 会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全面性, 与母爱的细腻不同, 父亲相对来说会更趋于理性, 逻辑思维和情绪的稳定性上更高于母亲, 所以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容易逃避, 苏某从小到基本上与父亲无交流, 在某种程度上说父亲对她而言是个陌生人, 在谈及父亲的时候, 她基本是无任何情绪起伏, 一笔带过。然而母亲对孩子而言, 从有记忆开始在言语上就是不准、不允许来限制其生活, 所以苏某在内心深处极度缺乏安全感, 当提及是否会想念母亲时, 其嘴上倔强地说着不想, 却已饱含泪水。所以, 苏某的内心是矛盾的, 她渴望被关注又害怕关注, 缺乏安全感, 渴望被人疼爱, 但又害怕被爱, 抗拒亲密关系, 又不敢表露自己的情感, 过度自我保护, 久而久之玻璃心和悲观的人生态度。
沈阳大学任春凤老师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及对策》中统计过, 结果显示6岁之前抚养人是父母的, 他们在SCL—90量表中显示的总分和其他所有因子都低于6岁前的抚养人是隔代家长和寄养家庭的, 所以说6岁前由父母抚养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 然而案例中的苏某从6个月开始就由爷爷奶奶抚养, 其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其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其SCL—90量表数据不容乐观。
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从小与父母分离, 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爷爷奶奶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角色, 从小苏某对爷爷奶奶很是依赖, 在自己和父母的.观念出现分歧的时候, 苏某第一时间想找爷爷奶奶求助, 然后对于某些事情而言, 主导与决定权依旧在父母手里, 爷爷奶奶爱莫能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 家庭争吵频繁出现, 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的苏某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好在未遂, 事后母亲帮其找心理医生被孩子拒绝, 但母亲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打击, 开始试着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请求身边的心理咨询师给与自己意见, 慢慢开始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不再强迫孩子, 学会弥补在以前岁月里孩子缺失的那份母爱, 渐渐地孩子开始接受母亲, 会与其分享在校的生活点滴, 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但父亲依旧自显得陌生。
在任春凤老师的调查中还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心理也产生了影响。基本上父母教育孩子分为严厉、民主、放任和溺爱四种类型。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上,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总分显示最低, 说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 与上述案例中苏某的行为相吻合。
三、基于以上分析对教育的建议
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了解。家教是人类教育的起点,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 在家庭教育里, 家长和子女能否顺畅沟通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人际关系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平等和尊重意识的养成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长作为一家之主, 常常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 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 对于想法较多的子女常常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其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善于倾听与交流,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勇气和能力, 也难以把握何时能够精准表达自己想法, 进入大学后, 也不太乐意与人交流, 形成孤僻的性格。所以, 父母应该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交流, 学会倾听, 善于引导, 用自身的经历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其经过苏某自杀未遂事件以后, 好在其母亲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并求助心理医生来帮助其解决问题, 尝试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尊重孩子的某些想法和意愿, 学会倾听, 其实多数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 与父母有隔阂有叛逆, 他们会排斥会抗拒, 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有明锐的洞察力, 找到孩子愿意接受的能够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 做智慧父母。
(2) 创造稳定家教环境:温馨和谐家庭结构的建立
温馨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父母在家庭环境中应当遵循以以德治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和思想开展家庭教育, 提高家庭的和谐程度。苏某正是因为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其心理阴影较大。首先,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工作的艰辛与兼顾孩子上家长取得应当取得平衡, 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当前社会上越发明显, 缺少家庭陪伴是主因。其次, 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要符合自己的形象, 当孩子的心理出现偏差时, 要充分发挥父亲的理性思维和母亲的细腻心思,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 班杜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观察模仿的过程, 是将榜样的行为照搬到自己身上来, 从中来总结经验行成自己的行为风格, 对孩子来说, 其思维的可塑性大, 模仿力强, 家长会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标, 孩子会从家长的日常相处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 以此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规范。
(3) 强化家校联动机制:多种沟通渠道的畅通
对学校而言,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家校沟通, 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应该承担的监督义务和参与责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为家长提供理论联系和培训的机会, 将家长的力量整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过家里学生家庭档案的方式记录, 特别是纳入心理咨询预警库的孩子, 从而形成家校联动合力。对家长而言, 要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正式孩子出现的问题, 并努力从自己及身边寻找原因, 帮助孩子能够尽早地面对问题, 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 保持与老师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15.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初探 篇十五
一、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保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保健教育的重要场所。在4年的大学生活、学习里, 大学生们面临社会风云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汹涌而至, 种种矛盾现象出现, 方方面面的挑战和竞争, 心理上不得不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人自杀, 大学生心理疾病占20%左右。当前, 保持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生活、学习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将来能否更好地为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而贡献力量。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展开图书疗法服务, 有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弥补目前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里保健所起的作用
图书馆为了肩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 应将人生哲学、品德修养、健康保健、心理咨询等类图书集于一室, 供大学生阅读参考。如给人启迪和力量的名人传记, 增强心智、教人修身立志的史籍史评, 对充实、完善、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 养成高尚的情操,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与学校、院、系密切联系, 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问题、行为倾向, 做好导读工作, 适时推荐新书佳作。在顾全群体性需求的同时, 注意大学生兴趣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将不良的思潮止于萌芽期。
要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现象, 进行宣传引导: (1) 从新生入校开始, 就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 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预防。 (2) 教育大学生不应有自卑或偏见心理, 要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调节或接受治疗, 并让大学生懂得健全、成熟的个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时出现的心理偏差和不良的心态是正常的, 是完全可以调整的。
心理自我调整是心理保健的核心内容。图书馆提供服务可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预防潜在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图书馆应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保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求取健全人格, 是图书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心理健康, 又称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 指“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体上来说,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 (1) 情绪较稳定, 无长期焦虑, 少心理冲突。 (2) 乐于工作, 能在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 (3)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 (4) 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 并且有自我接纳的态度。 (5) 对于生活环境有适当的认识, 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而不是逃避。
16.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六
[关键词]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为“主动登门诊疗”。这就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但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施家校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实施家校沟通,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17.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篇十七
摘要: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区,处于个体成长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字:挫折心理;挫折教育;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还很不太成熟的心灵,越来越多大学生因为家庭就业交际等各方面的原因遭受挫折。美国作家罗威尔说过:人生之不幸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又可以使我们被割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还是握住了刀柄。其实他说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挫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科学地分析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正确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预防及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忽视的内容和任务。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经历。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产生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二是情境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这三者同时存在便构成心理挫折。当然,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有许多,在研究挫折和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寻找原因,进行分析。总的来讲,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情感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等。
1、学习因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低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挫折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环境进入到大学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不能很好的投身到大学学习生活,学习受到影响而产生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新形势下的“读书无用论”,感到学习没有前途,缺乏动力,产生挫折感。此外,在专业选择上,一些大学生由于学非所愿,专业认同感未能得到满足,专业学习兴趣低下,加上又是非重点院校的非热门专业,对学习往往更采取消极的应付态度,更容易产生的挫折感,这种状况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上述状况的出现都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2、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其中情感是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由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较追求个性的张扬,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较以往的大学生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大。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过 1
强,盲目自大,缺乏自我批评意识和谦虚的心理,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就容易回避自身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导致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向往也逐渐增加,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恋爱受到的干扰较少,恋爱时考虑的问题较少,恋爱更多的偏重于罗曼蒂克。而真正到了毕业面临的将是现实问题,如工作问题,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工作,恋爱就面临着考验。这个时候分手是大多数恋人的结局,这种结局给大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很深。也有些大学生长时间的对某人产生好感,久而久之陷入单相思的漩涡不能自拔,把受滞的感情压在心底,有的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而选择自杀或者他杀的例子已经不罕见。
3、经济和网络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缴费上学也被纳入改革范围。如今缴费上学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部分农村还处在贫困之中,高校特困生人数仍然很多。反映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使许多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贫困,有些家庭变得赤贫。贫困成为笼罩在部分大学生心上抹不掉的阴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转轨,即缴费上大学的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落差,也给部分贫困生带来压抑感和自卑感,一些盲目攀比的行为也加剧了这种压抑感和自卑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等受挫心理反应。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平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积极求助于老师、同学、父母,而是通过网络来发泄、逃避、麻醉自己。很多同学沉迷于游戏,热衷于在BBS上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牢骚,更有的甚至模仿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来发泄自己受挫时的郁闷和不满。这直接导致同学之间关系淡漠,与老师沟通不畅,与社会相脱节,所以在自己承受不了挫折所带来的压力,又在网络中找不到发泄渠道时,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过激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4、就业压力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每年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数十万人,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供大于求加剧了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的“僧多粥少”的状况。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呈现递减趋势。从社会因素来看,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青睐男生,女生往往受到“非国民待遇”,还有附加身高相貌等条件要求。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从进大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想方设法拼命的谋求各种荣誉,积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力求增加就业的筹码。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和和就业环境的无能为力使他们入校一开始就处于焦虑之中。
2012年毕业生达680万,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房价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几乎一切成本都在上涨。同时,饮食、交通和医疗未必都能令人放心。毕业生要在繁荣的中国寻找一份工作,但繁荣之下,隐忧也在增长。对求职者而言,公务员队伍已过于庞大;国企福利相对较好,但刨除垄断租金后创造的利润有限,终归要受到更严厉的宪政规制;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经营风险正在增加;全球500强的门槛却未见降低……就业形势对于女生来说,尤为严峻。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以及就业后的不同阶段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大不相同,较为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机
会不平等;在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成为毕业生就业途中难以绕开的绊脚石。第二,男女同工不同酬;在不同行业,男女同工不同酬成为一种残酷的现实。第三,岗位性别隔离;从就业结构看,横向:行业间,女性工作大多是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纵向:越是管理层,女性越少。上述“天花板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在国家机关同样存在。上述歧视现象只是较具代表性且现实中比较严重的几个方面,而求职歧视则是混合了多种因素。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和法律界反就业歧视呼声的不断增强,女性就业歧视也从显性歧视专为隐性歧视。而隐性歧视就更不容易被发现和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感。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关于挫折教育的概念,路易迪蒙在《论个人主义》中提出:“所谓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
家庭在教育方式上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承受挫折和困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磨练孩子意志,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承受挫折等方面,家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上,大学生家长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在经济上,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支出,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些经济要求,家长们应当认真考虑,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在自己家庭经济的承受范围内。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比穿名牌衣、名牌鞋,骑名牌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在学习上,家长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为孩子的心理减压。
高校挫折教育应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增强个人挫折承受力,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在人生舞台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正确归因。巴尔扎克认为: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既要看到挫折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同时还要看到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机遇和动力。第二,学校要树立新的理念,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创造条件,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第三,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有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压抑、冷漠、逃避、轻生甚至是攻击。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攻击的行为中,从愤怒、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第四,建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国的教育历来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北京大学)07-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10-11
心理学考研北京大学心理测量串讲笔记10-23
一上健康教育北京版10-10
长安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规划07-01
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06-08
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07-27
大学生心理咨询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