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精选12篇)
1.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一
天保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2011年9月15日)
根据中共麻栗坡县委办公室《关于提供麻栗坡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课题调研有关材料的通知》,为准确掌握天保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为县委县政府制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天保镇高度重视,由镇主要领导带头,抽调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开展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镇情
天保镇地处麻栗坡县西南部,距县城麻栗坡40公里,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江省的官坝县和清水河口岸接壤,边境线长10.199公里,有1个国家级天保口岸、8个边境自然村。全镇国土总面积为191.3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10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六个主体民族,共有3813户16994人,其中少数民族898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2.9%。有耕地面积16749亩,人均耕地1亩。2010年,农民人均有粮46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824元。天保镇属中山河谷地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呈西高东低,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2579米,最低海拔107米,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沿河一带具有“天然大温室”的有利条件,适宜于冬农开发和反季蔬菜种植。最高气温为25.9℃,最低气温为12—13℃,年平均气温为18.29℃,沿河一带气温为20.7℃。雨量多集中在5—10月,年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年均日照为1851.8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6599.9℃,全年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土壤多为花岗岩红壤、赤红壤、石灰
—1— 石红壤、沙壤、水稻土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为抓手,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步伐,并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镇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295万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26%;农业总产值完成6812万元,比“十五”期末增长70.3%;农民人均有粮467公斤,比“十五”期末增长5%;粮经比例由“十五”期末的7:3调整为6.4:3.6。
(一)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天保镇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修建农灌沟渠37.9公里,保灌面积达12875亩,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86%以上;建设人畜饮水管道53.4公里,解决了6000余人1600余头(匹)大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完成高产稳产农田建设5500亩,完成坡改梯600亩;修建村组公路21条47公里,村组公路通达率达92%。2011年,分水岭片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并通过县级检查验收,同时,认真配合上级国土部门抓好城子上、分水岭片区“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规模经营,特色产业优势初显。我镇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特色产业优势初显。2011年,我镇重点围绕“两区”(低山河谷热带、亚热带片区和高山冷凉、—2— 温凉片区)合理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在低山河谷热带、亚热带片区打造咖啡产业发展经济带,建设“万亩咖啡基地”,并利用好库区水资源开展网箱养鱼、养虾等水产养殖,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在高山冷凉、温凉片区大力发展草果、八果、核桃、油茶等经济作物,抓好冬农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畜牧养殖。目前,全镇共发展咖啡种植3100余亩、甘蔗种植3100余亩、香蕉规模种植500亩、核桃种植1533亩、草果种植6500亩、八角种植2200亩、网箱养鱼100余箱。
(三)加强科技培训,科教兴农成果丰硕。近年来,天保镇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用和谐的理念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年来,全镇共开展农函大培训84期522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90期26708人次(其中:农业科技培训1890期10600人次、林业科技培训150期8800人次、畜牧科技培训150期7300人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45次,接受农民咨询8600余人次,发放各类资料12000余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四)积极培育引导,产业组织发展迅速。我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天保镇投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业,着力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争取到全县咖啡龙头企业佳林公司到天保镇投资办厂。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镇成立渔业合作社1个(荣雨渔业合作社),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0余个,其中正式注册的有2个,共拥有协会会员361人,带动农户213户39个。产业组织的迅速发展,提高
—3— 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今年上半年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镇完成大春播种面积37700亩,同比增长11%;完成玉米良种推广10525亩,同比增长7.7%;完成水稻良种推广6211亩,同比增长1.7%;冬农开发完成7097亩,同比增长14.8%。二是特色种植业初见成效。认真发展订单农业,引进文山糖厂到辖区建设甘蔗种植基地,积极扶持群众种植甘蔗,全镇已规模种植甘蔗3100余亩;积极发展周边农业,依托红河荣禾边贸有限公司到杨万乡发展香蕉规模化生产的有利条件,引导群众发展香蕉规模种植500亩;强力推进咖啡产业,依托热区资源,通过采取进村入户动员、政策扶持等有力措施,目前全镇已落实种植地块8000余亩,并陆续有新增面积,待10月份即可进行种植;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认真做好项目规划和地块落实,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目前共落实1000亩油茶、3000亩核桃。三是畜禽养殖发展平稳推进。上半年,全镇生猪存栏15512头,同比增长0.7%;肥猪出栏13478头,同比增长0.3%;大牲畜存栏8667头,同比增长1.9%;肉牛出栏428头,同比增长27%;山羊存栏572只,同比增长2.7%;肉羊出栏292只,同比增长29%;家禽存栏61286只,同比增长1.8%;家禽出栏57176只,同比增长4.7%;禽蛋产量320.16百公斤,同比增长5.4%;肉类总产量1515吨,同比增长7.1%。同时,规模养殖逐步发展,全镇共有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有3户,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家禽养殖户有1户,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养殖效益日趋明显。四是林产
—4— 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镇共种植各种用材林木5900余亩,种植草果8500余亩、八角1500余亩、茶叶4160余亩,义务植树3.5万株,发展特色林下产业3600亩,林业迹地更新200亩,中幼林抚育6000亩。有的已产生较好经济效益,有的即将受益,全镇林业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三、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一)“公司+基地+农户”型。在2008年佳林公司在我镇小寨村委会下福田村建设咖啡示范种植基地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以来,在咖啡产业发展上,我镇以租赁、承包农民土地或与农民合伙经营等方式建设咖啡种植基地,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承包、经营中获得收益。如承包农民1亩地每年需支付80—100元,农民农闲时可在地里打零工,每天也有50元的收入;如农民自己经营,1亩地前两年需投入800元(自家土地可省下了土地租赁费、零工费、化肥等),咖啡三至五年挂果后每亩每年预计可收入2500元左右。
(二)“专业合作社+农户”型。天保镇充分利用马鹿塘库区水资源,大力扶持渔业养殖,引导移民群众成立了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重点以发展网箱养鱼为主,带动库区旅游休闲、餐饮服务业发展,逐步解决库区移民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现荣雨渔业合作社已吸纳农户210户,社员达1500余人,2010年发展网箱养鱼50箱,投放各类鱼苗55万尾,上市鲜鱼6万公斤,实现经济收入60万余元。到今年7月,发展规模已扩大到100余箱,投放鱼苗60余万尾。同时,大力发展深水养鱼,今年计划投放鱼尾1000余万尾,目前已投放460余万尾。
(三)股份制型。即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农
—5— 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如在麻栗坡县第一家登记注册的私营航运企业龙峰船舶运输有限公司,就是我镇实行股份制的一个公司,农民用征地补偿款入股,又参加公司经营。现公司现有股东9人,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购买7艘运输船舶,主要用于开展库区船舶运输和旅游包船业务。截止目前,库区航运已载客26万余人,载大小车辆600余辆,实现经济收入达100万余元。
四、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水利化程度低。由于天保镇地处矿区,长期以来群众依靠矿业增加经济收入的思想依然存在,加之农业产业发展见效慢,收益分散,矿山打工、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可观收入,影响了群众对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在农业产业上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产业水利化程度低,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雨水农业”、“靠天吃饭”局面难以改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交通通达能力差。天保镇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9%以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等级低,通行和运载能力弱,“晴通雨阻”现象严重,农产品运输困难,生产成本高,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自然条件限制。天保镇辖区山高坡陡,土地较为分散且不平整,机械化耕作开展不了,连片种植和规模种植难以形成,农业生产全靠人工劳作,投入的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目前,天保镇沿河一带除传统种植玉米和水稻外,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少且不成规模,土地闲置时间长,闲置面积大,土地对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受地域条件影响,天保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
(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认识不足。一是未真正认识农业产
—6— 业化的实质和内涵。部分群众的农业生产意识低,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内涵不了解,甚至相当一部分群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就更谈不上参与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户经营规模小,市场参与能力弱,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二是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天保镇地处偏远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科技成果慢,科技成果转化慢;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即使推广了,也是覆盖面小、而且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运行成本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还存在人才难以引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一是农村专业协会和农村信息网未能真正发挥作用。自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天保镇每个项目村均成立有相应的组织或协会,并拥有相应的协会章程,但部分农户参与意识不强,协会对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协会运作只是浮于形式,没有真正对农户的产、供、销加以引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加之农村信息网(如“数字乡村”、“农远”项目等)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信息功能,导致农业产业化成了一句空话,协会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协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不配套,服务不到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互脱节。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缺乏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产品流通不畅。营销大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产品交易市场未建立起来,加之农民长期生活在山区,居住
—7— 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准,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并按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大多数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缺乏好的机制将分散经营和零星的农户联系起来,形不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与大市场连接不起来。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将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学发展,加强与县级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同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目标和任务,定人、定岗、定职层层抓落实,切实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政策措施。按照分类发展、分类扶持的原则,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各特色产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扶持发展政策,拓宽扶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县委、政府制定出台符合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按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养殖户购种、厩舍改造、科技推广补贴和种植户种苗、化肥、配套物资及科技推广补贴,以激励和提高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同时,建议上级将科技推广经费、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科技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产业规划。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工作思路,组织专人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以地区资源为依据,尊重群众意愿,将已建和在建的新农村同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整合有限资金,及时做好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合理、布局恰当、任务明确、群众支持、措施到位、启动迅速。
—8—
(四)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请示汇报,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和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引导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增加生产性投入,增加劳动积累。建议县委、政府引导鼓励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贷款重点,创新贷款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海外、省外和农业以外的资金投资农业和涉农产业。建议上级对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企业在税收、收费、办证、流通、土地、城建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五)项目整合。坚持连片开发、集中治理、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模式,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扶贫发展模式,集中整合项目,以建示范村、示范项目为突破口,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项目资金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突出整体示范效应。
(六)机制体制。逐步建立起农民培训教育基地,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科普知识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增强农民科学养殖技术和市场意识,着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点规范建设,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到基层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努力培养乡土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复合型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9—
2.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二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成效,问题,建议,安徽安庆,大观区
大观区地处安庆市区西部, 原辖7个街道办事处, 2005年安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郊区 (后更名为宜秀区) 的十里铺乡 (该乡部分划入) 和怀宁县的海口镇、山口乡划归大观区管辖, 区划调整时全区仅有2家农业龙头企业, 区划调整后区委、区政府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 出台多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财政极为紧张的状况下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名牌, 争创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在土地规模流转等方面以奖代补, 并通过“优惠政策、技术指导、跟踪服务、争取项目、招商引资”5项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 大观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
1.1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全区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达到23家, 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 涉及蔬菜、畜禽、水产、粮油、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 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了3家。
1.2 农产品品牌优势不断显现
已发展中国驰名商标1个, 安徽名牌农产品1个, 安徽省著名商标4个, 安庆市知名商标7个, 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 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9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0种, 有10个品牌的农产品进驻安庆市以及合肥等周边超市。
1.3 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龙头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人员。区属的安庆市永强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安庆综合试验站, 从事番鸭品系选育、营养供给、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和研发。安庆市纯真植物油有限公司装备了国内先进的植物油压榨、浸出、精炼、灌装生产线, 自主开发了低温冷压榨技术, 填补了安徽省食用植物油在冷压榨技术上的空白。安庆市柏兆记工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研发独特的配方工艺和操作流程, 带有浓郁清真风味的产品使百年老字号企业依然绽放青春活力。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稼元216, 农业部已下发植物转基因安全证书。安徽中盛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低温冷榨芝麻油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安徽省2010年自主创新产品证书。
1.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
已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9家, 合作组织逐步呈现出覆盖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机制不断规范等特点, 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 大观区农业产业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从长远来看,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全区范围内的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或简单加工出售, 二次以上的深加工产品很少,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1]。二是农户组织化程度低。除部分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作经营模式外, 产业化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辖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历史短, 原始资金积累时间也比较短, 加之农业龙头企业利润率普遍不高, 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2]。四是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全区范围内有知识、有思想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或向二、三产业转移, 留守的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总体水平不高, 专业技能缺乏, 先进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也得不到很好体现[3]。五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区划调整后全区农业科技队伍缺乏。岗位上的人员大多从各部门抽调, 真正农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凤毛麟角, 能独挡一面的大中专毕业人才也屈指可数[3], 基层还存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情况。
3 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 围绕主导产业建好农产品基地
大观区耕地面积少, 要发挥大观海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品牌效应, 按照“传统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高效化”的要求, 在现有基地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 通过农业科技投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 形成特色[4]。
3.2 多元投入,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注重多元投入, 重点打造永强禽业、柏兆记、中盛粮油等一批主导性明显、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3 多举措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
推广建立“超市+基地”、“超市+合作组织”、“超市+龙头企业”等农超对接模式, 引导发展农产品直购基地;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把农产品与市场直接连接起来;实施品牌战略, 以名牌拓宽市场。
3.4 科教兴农,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方面不断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另一方面做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不断提高全区农业科技水平。
3.5 多渠道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技术指导, 强化区、乡2级农技推广体系, 积极发掘可利用的农村乡土人才;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真正选配一批适应市场需求, 能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导干部;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1]秦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管理科学·农业经济, 2006 (21) :171-172.
[2]饶竹云.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观察, 2011 (1) :83-84, 120.
[3]王翠莲.兴城市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浅析[J].农业经济, 2003 (1) :18.
3.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三
一、镇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镇赉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镇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已经发展到225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2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34户。
2.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0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50万亩,奶牛存栏4万余头,生猪出栏49万头,白鹅出栏300万只,肉牛出栏10万头,肉羊出栏50万只,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产业带。
3.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节水灌溉、立体复合种植、优良品种、无公害生产等多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技术到位率在90%以上。各个龙头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种类。
4.品牌产品不断涌现。根据市场需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品牌开发的关键,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宣传、营销、认证。目前,全县创建品牌69个,其中:有机食品38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22个。建设基地65万亩,其中:有机食品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对农村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受益农户较少。
2.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意识不强,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更少;受多方因素制约,一些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无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
3.农产品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保障。
4.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发展基地、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现就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1.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兴办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
2.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在“公司+合作社+农户”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当中,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近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对于市场的走势,要有宏观的把握和战略的思维,要有前瞻性,特别要重视研究潜在市场。
二是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也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履行各自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3.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的开拓者,上联千家万户,下联国内外市场,是发展产业化的核心,肩负着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必须在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打造品牌、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仅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低层次的加工是不够的,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种原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科技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与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速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
二是要抓产品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品质差异的标志。它具有相对的市场垄断优势,对提高企业收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县名牌产品少,知名度低,是一大薄弱环节。今后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一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建立的就是诚信理念,它事关企业兴衰成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讲信用的企业。龙头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商业伦理,始终把诚信放在首要位置,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国家负责。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要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因素。龙头企业要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蓝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和“温暖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和文化知识,建立一支宏大的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的用人机制,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发现、培养和使用上下功夫、花力气,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是要注重学习提高。企业家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龙头企业的管理者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就必须始终着眼科技发展的前沿,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成为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模范,成为善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模范,要具有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吉林省镇赉县财政局农财科)
4.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四
一、**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县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2007年底我县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宁夏**县原野蜂产品科技开发公司、**县山川科宝食品有限公司、宁夏余聪食品有限公司、**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县和丰淀粉有限公司、**县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宁夏**生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鸿元奶牛养殖合作社、**县忠信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源丰草产业有限公司、宁夏来浴淀粉有限公司)。资产总值17283.9万元,固定资产10314.1万元,年销售收入16538.6万元,净利润1099.5万元,开发基地种植面积5.65万亩(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5万户。这1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均属于加工型企业,其中,以滩羊肉为主的肉类3家,粮食类3家(小杂粮1家,马铃薯淀粉2家),林特产品类2家(柠条加工1家,蜂产品1家),蔬菜类、油料类、乳类、皮及皮毛制品类各1家,其他类1家(以苜蓿为主)。**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2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县13家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出口许可,有的产品获得品牌称号,有的产品获得专利产品。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生产、经营出口蜂产品的企业。连续八年产品质量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局和宁夏食品质量监督检验局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优质,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宁夏地产品牌”等荣誉,2003年,国家星火计划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建设及专利产品“蜂胶枸杞片”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准(专利号2003101193018),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指定产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企业。根据调查分析,我县重点龙头企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07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07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06年的113户增加到2007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07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07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
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参与竞争。据统计,2007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部分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当前应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加大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
4.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完善我县龙头企业质量管理上的跨越。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市场网络建设,规划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五
摘要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关键性作用。如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龙头企业自身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成败。目前,国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颇多,但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没有触及。因此,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开发和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减轻“三农”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以及龙头企业的界定,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其次,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紧接着分析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发现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和不足的方面,探讨广西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开发和提升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核心竞争力
Abstract
目录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原因................3
(二)农业龙头企业的界定和作用....................4
(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5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特征............6
(一)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7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8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策.................9
(一)企业内部........................9
(二)企业外部.......................10
四、结语.....................11
五、主要参考文件...................1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入市后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内市场逐步扩展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意味者我国将会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而另一方面更多的意味着,我国企业将要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优胜劣汰的竟争规律作用之下,企业组织之间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使市场资源、人才资本逐步向这些企业集中;但大多数企业由于竞争力缺乏,机制转换滞后,市场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有的甚至陷入了生存困境。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和有利支撑(表卜1)a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在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基点的农业体系向提高生活质量为基点的农业体系转变,从以自给自足方式为特征的封闭经济环境向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开放经济环境转变。
其中,农业企业作为承担农业体系转变和参与农业全球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家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的战略思路,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把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到“就是扶持农民”的高度。
一、文献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原因
一、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连接农户和市场纽带
(二)农业生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载体
(三)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和主体
二、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二)广西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三、广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内部
(二)企业外部
6.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篇六
摘要:
为了掌握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现状,提高呼图壁县“三品”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以及呼图壁县在昌吉州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的建议,为呼图壁县“三品”农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呼图壁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普及力度的加大,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呼图壁县面临在昌吉州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新任务,本文提出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建议,助推呼图壁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一、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
1、“三品一标”农业成果丰硕。
截至,呼图壁县“三品一标”产品总数28个,占昌吉州“三品一标”产品总数的9.9%,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有机食品3个。获标企业、合作社4家,占新疆获标企业总数的3.8%,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8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个,面积35万亩,占全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数的10%。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面积11万亩,占全州绿色原料基地的12%。累计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14项,从产地和产品认证的情况来看,呼图壁县的“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和产地认证规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色农产品、大宗农产品认证成为呼图壁县认证产品的主流。
2、“三品一标”产品资源丰富。
呼图壁县“三品一标”资源优势突出,呼图壁县具备发展“三品一标”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四季分明。非常有利于粮食、油料、甜菜、蔬菜等作物的生长;在有些乡镇农牧民大多数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牧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基本上符合“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标准,部分农产品已具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的基本条件。呼图壁县的乳制品等产业发展较好,前景十分广阔。
3、“三品一标”环境优势突出。
呼图壁县工业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三废”污染程度来看,无论是总排污量还是单位面排污指标均较低,“三品一标”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较好,工业产业布局合理,除了部分区域是结构型污染之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几乎没有污染,环境质量较好,为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呼图壁县“三品”农业存在的问题。
呼图壁县“三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推进较快,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和成效。但是,各乡镇普遍存在“三品一标”产品优质难于优价,获证企业和农民积极性不高,“三品一标”生产满足不了“三品一标”市场需求,“三品”深加工企业少等诸多问题。
1、“三品”优质难于优价。
目前,呼图壁县还没有建立一家专门的“三品一标”产品交易市场,“三品一标”产品市场尚待建设,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认同、需求氛围和强大动力,有“三品一标”消费欲望的消费者被搁浅,“三品一标”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三品一标”与非认证产品都在同一个市场和超市销售,尤其是无公害和地标产品没有包装和标识,消费者从感官上无法判断是认证产品,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产品不甚了解,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不强。加上有些不法商贩打着“三品一标”的旗号鱼目混珠,误导消费者,扰乱和冲击“三品一标”产品市场价格,导致“三品”的优质优价难于实现。
2、企业积极性不高。
呼图壁县由于“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品一标”市场没有形成,导致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投入多、回报少,积极性不高。
3、“三品一标”深加工企业少。
呼图壁县“三品”认证的总量和产地规模已步入昌吉州先进行列,但是,“三品”深加工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建议。
1、建立内销和外销平台。
由农业部门牵头,其它部门配合,合力推进“三品一标”市场开发工作,变被动推动“三品一标”工作为主动解决“三品一标”销售难题,建立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内销和外销平台,以“三品一标”保障供应为前提,与疆内外客商合作建立直销点、委托、代理等关系,实现优质优价。
2、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做好全程追溯二维码,打造企业品牌,以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为目标,开发“三品一标”市场,促进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对接。
东部地区“三品一标”企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高,但“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少,有延伸“三品一标”基地的需求,呼图壁县“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大,但“三品一标”深加工企业少,呼图壁县要强抓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基地转移的机遇,积极与内地“三品一标”企业对接,把呼图壁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斗生.“十二五”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重点及推进举措[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5-9.
[2]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3):5-8.
[3]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张玉香.扎实推动“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8):7-9.
7.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七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阳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2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和现状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中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襄阳地处中国地势的山区和平原转折地带,域内山区、岗地和平原都有,大部分土地都可利用,为农业经济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气候适宜,水资源丰沛,河运航道便捷,灌溉水利发电等多方面皆可利用;生物资源丰富,兼有亚热带和温带动植物,南北交汇,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亚基础设施完备,形成了系统的农田水利设施网,旱涝保收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该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不断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组织流通壮大公司制农业。目前,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1)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目前,全市建立了多个与农民利益相关联的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中企组织带动型组织,专业市场带动型经营组织和干部能人带动型经营组织,各组之间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立了农业合作组织600个,网络会员300多个,带动60多万农户。订单农业面积逐渐扩大,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成立,农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如金华麦面集团每年与枣阳市14个乡镇签订50多万亩优质小麦订单,占全市小麦面积的70%,每年为农民增收1 000万元以上。
(2)涌现了一批龙头产业,实现了产销两旺,资产运营健康。
据统计汇总,2009年,15家龙头企业共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4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55.8%、56.7%。其中,奥星、鲁花(襄阳)、万宝、金华4家企业产销超过20亿元,襄大农牧、妞妞、惠农、三杰4家企业产销达5亿元以上。
资产运营方面,15家龙头企业总资产达22.6亿元,平均拥有资产1.5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0.5亿元,平均7 000万元),负债总额9.2亿元(平均6 133万元),资产负债率40.7%;企业自有流动资金7.8亿元(平均5 200万元),占负债总额的84.8%;银行贷款余额8.2亿元(平均5 466万元),占负债总额的89.1%。这几组数据显示的企业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充分表明,15家龙头企业资产优良、营运健康,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而且作为投资风险相对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着很大的举债发展空间。尤其是万宝、奥星、襄大农牧3家企业资产均超过了3亿元,被省发改委纳入了上市公司后备企业,上市融资前景可观。
(3)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区,推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优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地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种植结构,构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区,如老河口,枣阳的棉粮生产区,老河口的沿江林果产业带,南漳,保康,谷城等地的山区林牧产业带等。目前,全市按“岗地麦棉薯,沿河果蔬瓜,丘林油麻茶,山区苞药茶,城郊菜和花”的总体产业格局,建成了以“三北”岗地百万亩的优质小麦,丘林地区的100万亩的优质油菜,山区的30万亩玉米基地,城郊的20万亩蔬菜和万亩的花卉为主的产业基地。
3 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1 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不够合理
第一产业基础不牢,资源利用不够,获利能力低。如全市621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分别只有64%、50%和25%;耕地少,山场水面资源利用不足,全市六山一水三分田,但三分田产出却占了65%;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版图面积的45%等。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低,乡镇企业设备均为20世纪60到70年代水平,达80%年代的仅占30%。管理水平、产业层次上也处于较低阶段;同时3大产业联系松散,各自为政,发展失调。
3.2 农产品加工业落后
与先进水平相比,襄樊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着总体加工水平不高、龙头不大、品牌不响、基地不稳、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新兴产业开发滞后等问题。粮食加工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产业链延伸不够,绝大多数加工企业的终端产品是大米,基本处于原粮状态;面粉加工业大多数也仅到生产挂面为止,加工增值非常有限。而本省监利县的福娃集团,其大米加工60%转化成雪饼、八宝粥等食品;京山县的“国宝桥米”系列产品达75个,目前正在实施米乳、饴糖、桥料酒等8个精深加工和配套项目。襄樊市类似深层次、多系列的产品开发还少有踪迹。再如在品牌打造方面,京山“国宝桥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监利“福娃”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而襄樊市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品牌,更无“双汇”这样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3.2 农村劳动力问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剩余劳动力减少,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缓慢,而外出成本和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从近两年调查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人情况看,2004年人均务工收人为7 098元,2005年为7 424元增长4.6%,明显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名义增长率。从支出情况看,外出从业的生产性费用支出2004年人均为242元,2005年人均为350元.增长44.4%;外出务工人员生活消费总支出2004年人均为2 760元.2005年为3 112元,增长12.8%。收支相抵后,务工收入净结余额呈减少趋势,2004年人均结余4 095.8元,2005年人均结余3 961.8元,同比降低3.3%;务工带回农村的现金收人减少的幅度更大,2005年比2004年人均减少12.4%。外出务工收人增长慢而支出增长快,导致外出务工净收人不升反降,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也是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所谓“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3.4 农产品出口体制不顺
(1)广大农民群众分散,零星,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科学有效的进入国际市场。
(2)广大农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出口各个而环节相分离,为建立一种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流通领域中有关收购商,外贸公司层层加价,农民群众生产农产品收益得不到保证。由于农民群众与国际市场相脱节,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因而农产品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4 襄阳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4.2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是以良种良法为先导,加快良种产业工程建设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农业技术革命和兴农的突破口来抓,适应市场需求,淘汰不适销的品种和无市场前景的品种,发展优质品种,扩大特色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进程。同时要发展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要发展专用化农场农品。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高科技龙头企业优势,把农业常规技术与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改变目前农产品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所带来的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等问题。最后是要充分发挥襄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4.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要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的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2)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的抓好综和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的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其次是要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以及其他经济法规为基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都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4.4 大力培植市场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
培植多元市场体系,改变国有专营体制,将储备和经营分开;逐步扩大大宗农产品的私人经营,打破垄断专营;培育农产品贸易市场,特别是专业专业批发市场,网上无形市场,期货市场等,搞活农产品的流通。
4.5 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职能定位,建立起高效全面的管理体系,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起完善的以各级农贸市场为基点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学会应用政策和财政,金融和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摘要:分析了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现状,指出了其在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发展的组织体系、市场开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8.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篇八
1.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2.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2.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單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9.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九
近年来,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认真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不断规范和加强管理水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市级农口部门及各项目区政府的好评。总结几年来的农发工作,特别是在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北京市积累了一些经验,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方面开创了新局面。
一、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严把四关,营造项目管理新局面
1.加强农发组织领导,严把思想认识关。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求,把农业综合开发列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各项目区政府更是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区(县)长为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区县领导经常参加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方案的研究,召开专题会议,同项目区乡(镇)、村干部共同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并经常深入开发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开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精心组织实施。我市各级农发部门在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各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落实开发责任制,与农业主管部门,水利部门密切配合,使农业开发项目的规划和骨干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出整体效益。
2.加强项目前期规划,严把申报立项关。国家下达我市投资控制指标后,我市及时召开全市项目计划编制工作会议,根据各区县农业综合开发实际情况,将中央财政资金及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指标分解下达到各项目区县。并要求项目单位按有关制度要求,做好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实施计划一经国家批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计划确需调整的,要及时上报变更申请,批准后方可执行。我市农发项目严格按照申报指南的规定,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设计,切实考虑项目区基本情况、农业发展实际、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时组织项目区村干部及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村民高度参与。设计时组织设计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做实、做深、做细勘察设计工作。规划设计完成后实行专家评审制,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专家论证,确保拟立项项目符合财政支持方向,科学可行。
3.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严把报账要求关。首先,建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预算制度。市、区县财政部门根据当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确定本级配套资金数额,及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其次,严格资金支出管理,坚持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单位按施工进度申请报账,经项目区项目负责人、工程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签字、乡镇财政科负责人签字盖章、现场监理人员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后,报区县农发办,再经项目专管员、农发办主任、主管局长签字后,将报账资金拨付项目单位。最后,强化资金监管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除定期和不定期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外,还积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项目审计和阶段审计,形成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
4.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严把项目管理关。第一,积极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在招投标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对不符合报名条件资质要求和未做好有效投标书的投标企业均予以作废标处理,杜绝了垄标、串标现象的发生。第二,坚持项目公示制。我市各级农发办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对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实行公示制。在项目建设重点工程,或明显位置树立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形式,将建设地点、建设时间、规划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工程量、财政资金及农民筹资投劳、效果效益、运行管护等内容分阶段进行公示。严格执行公示制,既增强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又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做到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第三,采取项目监理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农发办与监理定期与不定期沟通相结合,日常沟通与重要问题沟通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对农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监理措施,达到了按照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和工期,同时协调有关单位间工作关系的目的,有效杜绝了挪用工程建设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设计保质保量完成。第四,完善项目检查验收制度。在项目检查上,做到经常化,各级农发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验收标准,每年组织农、林、水等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第五,积极落实管护责任。为确保项目区工程设施的管理,使之持续发挥效益,我市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在建后管护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手续;二是与镇、村签订管护责任书;三是成立村级管护队,对辖区项目进行检查、维修,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二)创新机制,打造资金管理新局面
1.选准项目,做好财务计划。首先,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等信息,增强项目申报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凡申请立项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推行专家评审制,注重实地考察,选择具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长期发挥经济效益的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要求建设单位要做好资金筹措计划和项目用款计划,积极筹措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以及采取投资参股、补贴、贴息、有偿扶持等多种形式吸引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其他合法途径筹集的资金。再次,资金筹集方式要逐步向以自筹资金、农民投物投劳为主转变,按照各项资金的投入比例形成资金拼盘后,以投入规模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最后,要求财务计划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不得留有资金缺口,财务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10.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十
一、历史与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经历了近30年的曲折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与波动发展阶段(1982年-2003年)。
第二阶段:破冰与升温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提出,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中共中央于2003年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之后,又连续八年出台了八个涉及“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逐渐加大对政策性农险的支持力度。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004年中国保监会一方面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先后批设了安信、安华和阳光3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江苏、四川、辽宁、新疆等省份开展了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险试点,实行国家、地方财政补贴、农户投入的形式。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对其进行补贴。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试点工作由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止2009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粮油棉产区和畜禽主产省,试点险种新增加了育肥猪保险和森林保险,中央政策性险种扩大到了9个。据统计,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2006年的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亿元。五年来,保险业共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11279亿元。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对解决“三农”问题,显示出了巨大优势。
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在加大农业保险推行力度,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参与度低,农业保险政策效果仍不理想。我国农业保险商业性运营已经进入了“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八个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 第一,农业保险的外部性与商业运营的趋利性之间的矛盾;第二,农业保险的低补偿性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与农户家庭的低收人之间的矛盾;第四,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制度缺失之间的矛盾;第五,农业保障和保险公司盈利之间的矛盾;第六,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之间的矛盾;第七,政府主导性与发挥保险公司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第八,农业巨灾风险存在与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缺失之间的矛盾。
二、政策建议:
在借鉴、遵循国外先进经验和共性规律的基础上,着眼我国国情和农业、保险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立足现有金融资源,以政府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导向,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为主线,以业务商业化运作为特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保障有力、运营高效的农业保险体系,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手段;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相关法规,把我国的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发挥政府主导性与保险公司积极性相协调,按照市场机制建立自然灾害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
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统筹发展城乡自然灾害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科学的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自然灾害保险的经验教训。
三、发展前景:
我国作为雨雪霜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保障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很多地区推行尚不理想,待提升空间很大。在传统体制下,我们对突发的农业自然灾害,主要采取的是临时性的政府救济和良种补贴,而相比政府救济和良种补贴,农业保险则是一项兼具公平与效率的三农政策。推广农业保险,除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外,同时还拉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农业保险的开展还解决了农户贷款难和灾后银行收贷难问题,可以形成保险、银行、农户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另外在广大农村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可吸纳部分农户成为专兼职保险人员,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实践证明,农业保险的补偿功能解除了农民对农业高风险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敢于投入、实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同时,农业保险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农业保险惠民、安民、富民的作用。从这里我们
11.浅议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优势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优势
一、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农业产业化的建立背景及表现形态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现,国家经济结构不断复杂,同时经济的效益需求也不断上升。社会的各个产业链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源的配置,需求打破了过去的单一结构。对于工业产业和新兴的第三产业由于本质上就与市场化有直接的联系,因而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手段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完成了改革开放期间资源的重新整合,调节配置以实现市场需求。
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在几千年来处于粗放的模式,并且分布范围大,分布不均匀,技术含量低,导致了无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接轨的困境。在整个国家的产业中发展滞后而且极为不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的自然化与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农业生产者无技术,导致了低产,并且没有合理的资源控制,销售控制从而使农民生产的规模小,农产品的质量差,无法参与到社会经济的运行中,无法市场化。同时,由于城乡的发展极为不平衡,逐渐形成了经济壁垒。农村农业发展无法得到城市的协调支持,使农业发展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导致了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缺乏积极性。再则,由于没有合理的法规管理市场,农业的运行机制出现问题,使投机和逆向选择的风险在农业产品的销售中出现,影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由于这些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农业产业无法与该改革开放同步,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比较脆弱,缺少自主能动性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原有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生产经营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需要探索一种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因此,国家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农业产业化定位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表现为农业的生产与销售与市场的经济需求相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将提高经济效益摆在首位,资源的运行设置围绕这个效益的最大化而实行。将生产的不同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完成农民与市场的接轨。农业产业化的要素链条表现为在对当地农业的支柱和主导作物实行区域化管理的前提下,使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同时,将科学技术手段与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结合,形成链条产业化结构。在运作的具体过程中,以中介组织为媒介,将农户与企业连接起来,把农户带进市场,用市场联结农户,使农业生产的过程承前启后,扩大经营领域,农业产品加工深化,在多次转化中增值,提高农业总体经营效益。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为合作合同制,通过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与农民签订合同契约或建立股份合作制,农业的反哺由销售的利润实现,形成共同的经济体,
2.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从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到现在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阶段跨度,农业产业化从山东试行到遍布全国范围。由单一的合同链条到形成产业化的复杂结构模式。
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上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也是质量上的飞跃。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从2000年起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便以年均28.6%的速度递增,到2007年总数已达3627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表现为龙头企业总数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不断显现,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正在成为推动郊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核心的组织以增强农民的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基础,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组建了大规模、规范、专业技术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作为枢纽而存在。
从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上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合作形式合作机构组织不断增多。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下建立了农村农民合作组织。它是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的组织载体。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直接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共同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它促进农业的市场结构由过度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转变。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滕州市的农村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农业技术人才组织新办的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同时,为了保证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还在基层设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站。在技术上交流知识,普及农业常识,避免了农民种植的盲目性;在劳动上降低劳动成本,扩大了耕作范围;在资本上互通合作,从而缓解了资金链的紧张。对于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将之与实际情况结合,包含了种植业、水产业、林业、木业、蔬果业等生产类别,也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同时,合作组织的服务区域不断扩大。滕州市合作组织之间的行业性联合和区域性联合日益密切。由单一的本省合作转向全国性的服务区域。农业合作组织在层次上和结构上日趋完善和丰富,由过去的单一的生产资料的采购到相匹配的技术学习模式,达到技术服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科技化;由过去的单户销售到农业产品品牌化、商业化,形成了农业产品的经营模式,也带动了农业物流的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效益上分析,农业产业化的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核心。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商业化结合,利益上的分配趋于专业化,运用商业模式专业地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从总体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重大突破,产业化组织利税额大幅度增加,带动农民增收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云南省龙陵县为例,该县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对于传统的优势产业,诸如甘蔗、大米、小麦,采取稳定措施,保证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同时,也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给农业发展提供更合适的政策,调整农业的产业布局,包括了农业区域布局,生产内容布局。施行农业激励政策,提高农产户的积极性,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该县在农业生产的周边区域配备了专业的农业服务,有利于农业生产户和资金投入的龙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加工销售,就地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积极地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支持单位、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建立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各具特色的农业合作组织,涵盖了经济、技术、生产多个方面。专业化地管理农业经纪人,不断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提升了农业效益,形成了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效益良性循环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作用
1.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城乡之间的经济壁垒
农业的产业化形成了组织与农业产品生产者之间的有效利益链条。农业组织的范围是跨越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的。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产业化的模式优化了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使农业发展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农业户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施行自我的监督,农业经验的积累,农业生产的调节,从而完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将城市与农村联系起来,农村的农业产品集中大量的销售到城市,城市作为农村农业成品的消费主体,对农村的农产品进行消费。对于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中,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降低了中间交易成本,并且把由此节省的交易费用流入农业生产过程,有利于农业积累,提高了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农业交易的利润再反哺农业,使农业区域的农业效益增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使农民不完全依赖与外界的经济主导,或者是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自行生产。在经济上打破了壁垒,提高农村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中的地位。
2.促进农业市场机制有序化、法制化
农业产业化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将单一的交易复合起来,形成了有序的程序。在市场的交易竞争中会出现市场的调节失效,产生行业的垄断,市场自主的调节失衡,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因素,会使交易更加要承担起道德的风险。过高的风险造成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导致市场无序。当农业产品作为商品交换时就客观的造就了农业经济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如上的失调现象,而对于任何一种风险而言,农民都是无力承担的。由于农业生产是在自然背景下进行,自然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农业生产也面临市场风险,加之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又有鲜活性及收入弹性较小等特性,增加了其经营过程中的难度,给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了阻碍。农业产业化使农业产品市场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使其更加的有秩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风险。对于农业而言,法制在这一领域是存在很大的盲区,但是,只要将农业产业化,归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法律就可以用市场经济的规范来约束农业交易的行为,使其法制化。
3.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文化、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的附加效应是将农业生产变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往的落后的方式将会被摈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科技化模式。这就迫使农民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而改变的途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内化。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方面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人员培训方面的人才、资金、信息优势,提高农民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在农民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农业新技术的转化,农民内化了科技知识,在农业上的表现就是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4.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博弈能力
农业的产业化避免了行业的不规范带来的交易中有损农民利益的潜规则。农民在不规范的农业交易市场中,是不具备博弈的能力。他们的生产较分散,交易的时段不同,标准不一。没有合适的组织或代表在他们的交易中,为他们的利益而博弈。农业产业化的建立,培育了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议价能力。目前,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将农民联系在一起,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在市场交易中为农民的利益而博弈。
参考文献:
[1]庄丽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9-52
[2]刘宏曼
蔡新颜:北京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2010(2):86-88
[3]李亚:论以市场化带动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9(7):90-91
[4]周洁红,柴彭颐: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指标途径及其实现的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8(12):33-37
[5]王瞬坤:产业融会——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303-321
[6]曾庆芬: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7(6):94-97
[7]李惠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问题[J],农业经济刊,2002(5):6-9
12.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十二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随着农业产业不断表现出来的集群化现象,农业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产业集群理论早期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主要是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产业领域。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经济的发展,涉农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农业产业集群。所谓农业产业集群,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1,2]。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种植业产业集群、养殖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任何一个农业产业集群模式的形成,都是与一定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技术和生产水平优势相联系的。与国外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比,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尹成杰,2006),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有较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文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把中国农业“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专业化产业区,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优势,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一种借鉴思路和拓展模式[3]。
近几年,国内逐渐兴起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形成机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角色定位及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周新德(2009)认为可将其分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提出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地理集聚”只能称为“集”,只有实现“分工合作”并由此而产生的较强乘数效应才能称为“群”,即真正意义上的“集群”[4]。
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模式,高峰、亓秀华(2008)认为主要有5种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市场依托模式、专业化小城镇模式、外来资金带动模式和主导企业型模式。不同的地区适应不同的模式,并认为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政府的积极政策引导、农作物的集聚种植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李君茹(2007)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在空间结构分布上可分3个层次: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5]。
郑风田、程郁(2005)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表现为关联性和互补性,很难用某一要素来评价和分析。集群内部的契约关系是普遍和频繁的,网络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中[6]。
周新德(200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聚集过程是在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共同交互作用下完成和演变的。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孕育阶段,以自然资源优势为主的关键要素是产生流入效应的基础,乘数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在成长阶段,特定区域空间上的分工与专业化得到发展,乘数效应发挥较强作用,由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成长阶段带来了新的流入效应;在成熟阶段,集群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乘数效应充分发挥作用,在原有流入效应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资本形成的创新网络又为集群带来了新的流入效应。在构建本地农业产业集群时应充分考虑农产品特点和当地农业资源禀赋情况,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农户创业,同时政府要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4]。
赵天鹏,刘相兵(2011)认为可以把出于起步和扩张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称为初级集群,处于集聚阶段的集群称为高级集群,并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找出初级农业产业集群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提高初级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有效建议[7]。
上述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理解农业产业经济集聚的机理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本文将从“动态”视角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并从形成机理的角度分析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提出发展建议,使政策制定部门更好的认识集群形成机理、区位选择机制等集群内在生成规律,从而更高效更科学地制定决策。
2 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物系统,有着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质是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扩展,由此引起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增收就业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3]
经合组织(OECD)将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必然涉及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3]。从农业产业集群定义出发,农业产业集群出现的标志应该是: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相关组织组成有机综合体。在此有机综合体中,农户表现为关联企业农户,加工生产表现为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目标导向表现为市场导向、着眼国内国际市场。然而,农户和企业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聚集在一起的企业为什么会既相互协作联系又有效竞争?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中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促进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可构建集群的形成过程的地心辐射模型,如图1所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划分为3个关键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初级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阶段,并且这3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阶梯模型,而是以乘数效应发展的。
在地心辐射模型中,纵向整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因素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化,农产品价值链体系整体化;横向联合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商会、协会等联合作战形成的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规等,此外,物流包装企业、金融服务业、技术创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也驱动了农业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
2.1 农业产业集群初级阶段的驱动因素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群的起始条件。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在农业产业集群化的初级阶段,分析、研究、确认区域的优势资源是最重要的。这需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考察、判断,找出地区的优势所在,或积极构建某种区位优势。
2.2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驱动因素
区位优势的存在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基础,只有这个基础还不够,中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优势农业都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只有通过现代化的产业发展途径,以科技为动力,用龙头企业来带动,寻求积极政策支持,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区域农业品牌逐渐形成是农业产业集群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品牌农业的打造与维护都是驱动农业产业进一步集聚的力量。
2.3 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化的驱动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标志是完整的、配套的产业链价值体系的形成,品牌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农业产业集群化阶段,在区域内产生大量相关加工、销售企业,龙头企业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步加强并稳定,产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确、联系更加紧密,甚至结成产业联盟,产业内企业通过合作和竞争,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定、联系密切的本地关系网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技术的持续创新、先进的发展农业产业的理念等。
3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3.1 农业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分析确认优势资源
3.1.1 从区位优势出发,发展特色农业
落差优势是为某区域所特有的、具有稀缺性的、对企业家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一个或一组元素的统称。落差优势可以体现为政策或制度优势、知识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历史的偶然事件、自然资源优势、基于当地区域文化的互信及合作机制、当地具有的商业传统或这些优势的综合。农业产业集群形成过程通常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所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第一阶段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确认或构建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这一优势的确定以较大的落差优势为基础,资源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如加利福尼亚酒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均依靠当地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高度的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以法国葡萄酒产业集群为例,目前法国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高居世界第二位,种植面积达900 000公顷。勃艮第产业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葡萄酒大产业区之一,勃艮第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27 000公顷,产量150 000万升,年产葡萄酒2亿瓶。勃艮第属大陆性气候,其土质多样,不同山坡土壤差异大,甚至每座山的山腰和山脚的土壤都不一样,因此同一葡萄园的两个业主可以酿造不同风格的酒。这些使勃艮第成为世界上最令人迷惑不解的葡萄酒产区[8]。当前我国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多是以地理环境优势而兴起的。如新疆棉花产业和特色果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因素在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新疆棉花和果品的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
3.1.2 挖掘和扩大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也是企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之一。市场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产生根源。市场需求为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量。稳定而且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作物集聚种植的前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决定了农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如果能寻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需求市场,农牧民就可以放心的规模化种养植。集群作为一个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市场需求的存在是其萌芽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且市场需求越旺盛、越挑剔,越有利于集群的出现与发展。意大利和法国酒业集群的出现是与两国都具有挑剔且需求强大的饮酒民族分不开的。当前我国以市场需求而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还较少,可发展空间很大。
3.1.3 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因素在驱动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夏中宁当地已有600多年的枸杞种植史,在当地形成了深厚的枸杞文化:枸杞的历史文化、枸杞的饮食文化、枸杞的医药文化、枸杞的吉祥文化、枸杞的地域文化等。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盛产的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名鹊起,对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在一跃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1.4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化中仍将起到支撑作用。产业集群是由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交织所形成的完整的网络结构,它围绕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供应链为基础,以多赢为目标,通过前向、后向的垂直联系建立起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网络结构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促进协作,形成协同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化过程中,农户、企业都无力构建这一复杂网络,政府在网络构建、发展、成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产业集群战略来推动其发展。为了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获得整体竞争优势,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并保持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地方政府通过国家与地方集群政策的有机结合,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稳定、可预见的市场环境。此外,农户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保持有时也需要政府政策或行业协会的规范加以保障。减少或避免农户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违约行为,增强两者一体化程度。
3.2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品牌的营造与维护
3.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物品具有特殊性,通过市场运作很难有效供给,而公共基础设施又是制约产业规模化的重要障碍。很多品质优秀的农牧产品没能形成规模、没能走出当地的小市场,运输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政府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就可进一步提升区位竞争力和可发展性。一方面,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集群内企业比集群外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也将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2.2 营造品牌农业
易正兰,陈彤(2007)将农业品牌分为农业区域品牌(原产地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属于企业所有,可合称为农业企业品牌[9]。农业区域品牌源于原产地形象,具有区域品牌的特征:一是区域性,农业区域品牌代表着某一个地方农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区域具有排他性;二是品牌效应,农业区域品牌具有聚集效应,即由品牌带来的经济聚集及规模报酬递增能力。农业区域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区域农业实力的象征,是区域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区域农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农业区域品牌与农业企业品牌存在互动关系。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地域品牌对农业加工销售企业的发展起到高起点、高平台的作用,使企业产品和品牌更容易打入市场,赢得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也会惠及到本区域的其他品牌和其他企业,如果龙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地区其他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因而企业品牌发展与农业区域品牌间是相互支撑发展的关系。
3.2.3 加大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企业因市场需求及当地的落差优势而建立时,较易取得成功,某些管理运营良好的企业会成为企业群中快速成长的领先企业,由于领先企业成功经营的盈利示范性,会吸引其他企业模仿性跟进,结果,企业经营的初始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当然,与单独存在的企业相比,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虽然可能面临着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但所具有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分工互补、降低交易费用、知识共享或资源共享、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网络创新、技术外溢、劳动力市场共享、共享区域品牌、非正式交流等。这些优势的存在,可以克服单独企业资源及能力有限的缺陷,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外部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使企业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里发展,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据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估计,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群集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投资也将产生此效应。
3.3 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化阶段———用先进理念引领发展
3.3.1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
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规模化的区域农业专业化经济体,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包含了生产养植户、加工生产企业、运输销售企业、中介服务企业甚至政府在内的利益共同体,这一网络组织结构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会由于长期的合作和交流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减少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风险[4]。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存在产业链条短、分工水平低的发展困境,但是农业生产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对象,整个生产过程具有时效性,“迂回生产”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其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的难度更大,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发展和完善产业链。
3.3.2 技术的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类型可分为发明家型、实验室型以及创新网络型。创新网络型创新,指众多企业和机构相互合作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比较适合发展期的企业,一家企业可通过与几家同类企业共同参与研发,共享研发成果而利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可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通过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种类的质量。区域内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必然提高农民的收益,使得集聚种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0]。
3.3.3 用现代发展理念打造持续竞争力
用现代发展理念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打造持续竞争力。避免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效益的提升,避免由于粗放型生产经营而导致的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因而必须用现代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强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另外,精准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其重要特征是各种用料的精确配比,精准农业实施的途径是加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配合智能农业机械、作物生长机理及外部环境。最后,在打造持续竞争力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资本运营的理念来发展资本农业。传统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被称为“弱势产业”,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效的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但集群化的发展受到资本投入的制约[11]。引入市场化的资本运营的理念,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引导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集群,将为农业产业集群获得持续竞争力做出资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
[2]崔俊敏.传统农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求实,2010(3):74-77.
[3]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9-58.
[4]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09(7):1134-1138.
[5]李君茹.谈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J].商业时代,2007(33):101-102.
[6]郑风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5(7):64-93.
[7]赵天鹏,刘相兵.基于“钻石模型”的初级农业产业集群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65-4970.
[8]高升,洪艳.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以荷兰、法国和美国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66-70.
[9]易正兰,陈彤.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品牌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07(6):37-40.
[10]高峰,亓秀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6):12-37.
【怀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推荐阅读:
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09-11
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09-01
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08-22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07-15
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06-27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0-07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