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共14篇)
1.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一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一、何谓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也在进一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 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也是如此,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制约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受家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品德倾向,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由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方法不同,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 从而制约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方面讲,在城镇地区,大班化教学现状突出,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难以调动整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农村及边远山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负课, 可以不像数学、语文那样学得认真扎实,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从而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气氛,情境表演注重形式”等现象。 这样的课堂看似红红火火,但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发展。 学生讨论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 在情境教学中的体验不深刻,又如何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三、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只要教育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真实的现实生活就会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性很强, 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为了提高这门课的有效性,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每个小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认知、判断、评价建立良好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能够做的事,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看一些视频或讲一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这些事情是否正确,换做是自己应该怎么做等。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优秀的品质和恶劣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同时还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 体验社会生活和将要经历的人生。 之所以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 是因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对学生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通过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好、更实际的品德与社会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教学过程与培养习惯相结合课堂犹如饱满的种子, 细节犹如灿烂的瞬间。 假如能捕捉细节, 就能让课堂如虎添翼,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一个动作、一记眼神、一种自信的神情及独到的见解等都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息息相关。 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表演的欲望及模仿力非常强烈。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 让学生来排练课本剧或生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模仿中提高品德情感,培养良好品质。 如学完《我们的班集体》之后,结合班里有个小朋友脚扭伤事件, 我引导学生当你遇到有困难的人时, 是否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我设置一个场景,一位老奶奶提着一件很重的东西在路上走,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学生积极要求上台表演, 有搀扶老奶奶走到家里的, 有帮老奶奶提东西的……学生从不同的表现中, 可以看到学生幼小心灵的闪光点。 如教学《共建文明家庭》时,让学生先说说招待客人有哪些基本礼节后, 然后安排小组表演小品,每一小组先进行充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最后请学生上台正式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知道如何招待客人, 培养学生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 假如一节课能让学生学会一个好习惯,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必将是终生受益的。
(三)精妙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氛围相结合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嘴说、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如果在品德与社会中能抓住这一特点采取余文森教授的“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之一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这正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髓所在。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的地方 》时 ,虽然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会用到水,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水的情景却是很抽象的。 我通过让学生思考: 假如没有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 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会发生多么麻烦的事情,并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体会没有水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之处。 所以,我们应努力从抽象的知识中找到与学生形象思维相吻合的切入口, 精妙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交流辩论、提问解决、实践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堂高效相结合在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 以其新颖、生动、活泼的形象,改变了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现象,带给学生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变枯燥无味为生动具体, 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为达到高效的学习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是短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 通过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我觉得应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宜的方法,掌握必备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必定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二
问题一———“活而不实”
“活而不实”是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三点:
1.脱离目标不实在
镜头:在一节《中秋节》的品德课中, 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让学生边吃月饼边欣赏录像, 录像的内容是某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 而且录制的效果不佳, 噪音较响, 结果学生也不去看录像了, 只管吃月饼聊天, 好不容易录像放完了, 老师还要例行公事地问一句:“节目好看吗?”学生却毫不给面子地回答:“不好看!”。且不说他那录制的节目究竟好不好看, 在教学内容是“中秋节”的前提下, 播放一段“六一”的节目, 显然并不合适, 并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活动就变得缺乏意义了。
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 都应该是有目的的, 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活动教学也一样。衡量它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它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脱离目标、无利于目标达成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 是不实在的。
2.脱离学生不实用
镜头:在教学二年级第一册《我是中国人》时, 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调查填表的活动, 要求学生填出各人种的外表特征。
也许是老师了解到学生对于这项内容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 因此在课堂上, 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段的文字材料:人种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通常根据肤色、发形等体质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 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 头发棕黑色而卷曲, 鼻宽, 胡须及体毛发达。
课堂上, 时间“嘀嗒嘀嗒”地匆匆而过, 可孩子们显然没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究其原因不是老师设计的活动不好, 而是老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没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脱离了学生。二年级的孩子心理发展仅仅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因此对于这个年级孩子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 给他们一段文字介绍显然是不合适的。
活动的主角是学生, 因此, 活动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脱离学生的活动是难以实施的, 无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也就很难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3.形式单一无实效
镜头:在二年级《我们的社区》一课中, 教师让学生看几幅图片然后讨论社区有哪些基本设施, 后来又让大家看图片说说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劳, 反复单一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产生了视觉疲劳, 逐渐失去了新奇感, 举手发言的人渐渐少了, 低头做小动作的人渐渐多了, 活动的实效性也大大降低了。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强于有意注意, 并且年龄越小, 无意注意所占的比重越大。因此, 学生需要新鲜的刺激, 需要不断变化活动形式, 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单一的刺激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 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 从而使活动失去实效性。
问题二———“动而无序”
如果说“活而不实”是因为教学设计导致的问题, 那么“动而无序”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纰漏。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陈述:
1.活动前缺乏指导
镜头:这是我参加优质课比赛前的一次试教, 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因为学生课前没有任何准备,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在课一开始安排了一个分小组学习各地旅游景点的环节, 我为每一组准备了资料, 每份资料中还有不同的问题, 预设的是小组学习后, 学生要能回答这些问题, 可是当时我只是说:“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 了解那里的旅游景点。你想去哪里呢?小组讨论一下, 组长来领资料。”学生一番讨论后, 我发下了资料。在巡视时才发现学生根本没有在考虑如何回答问题, 只是一味地在那里读资料。可是当时无论我再怎么强调要求都为时已晚, 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活动中, 课堂气氛一时失去了控制, 反馈时的情景可想而知, 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此次活动宣告失败。
任何活动都应该在活动前交代好活动要求及操作方法, 如果此时缺乏指导, 就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或者无目的地活动, “动而无序”。
2.活动中缺乏调控
镜头:在《和睦相处》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因小事争吵的邻居, 然后请其他同学来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出面调解。
一开始扮演争吵的老大爷和阿姨的学生有点拘谨, 没怎么争论起来。老师说道:“你们两个吵啊, 要吵得凶才象嘛!”结果两位同学立刻入戏, 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老师急忙让下面的同学来扮演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劝解, 可是上面的同学根本不听劝, 铆足了劲儿要争个你死我活, 课堂上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一下子难以收拾。
活动教学以“动”为特征, 课堂比较活跃, 学生比较兴奋,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有效地组织与调控, 收放自如。如果组织不妥, 课堂乱哄哄, 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要让活动真正有效, 就必须做到———“活而务实”, “动而有序”。具体地说有以下五个策略:
策略一———找准目标求“实在”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目标而进行, 活动的设计依据是目标, 活动的检验标准也是目标, 活动是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因此, 活动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目的地进行活动。
1.设计时, 胸中有目标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有非常鲜明的目标意识:为了完成哪个目标, 我要设计活动?这个活动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学生能认识什么, 感受什么, 辨析什么, 学会什么?所有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而进行。
2.组织时, 心中存目标
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顾着“看热闹”, 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活动中, 而应做一个旁观者, 心中时刻牢记目标, 妥善调控, 做好掌握方向的舵手, 使活动能始终更好的为目标服务。活动中, 一但学生的理解偏离了主题, 教师就要适时地引一引;一旦学生的思维受束缚了, 教师要启发一下;一旦生成了新的教育契机, 教师就要顺势而导。总之, 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 只有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活动, 活动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 老师设计了一个职业大转盘, 并在转盘上写了各种不同的职业,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职业, 给转盘里相应的格子贴上星星。结果发现学生都选择了公务员、医生等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的职业, 而没有一个人选择清洁工、建筑工等。
老师就适时引导:“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只有公务员、医生, 而没有清洁工、建筑工人会是什么样子?”
生:会很糟糕, 地都很脏……
老师又接着启发:我们的生活能离开各种行业的人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愿不愿意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贴上一个星呢?
生:愿意。
这位教师在组织学生选择职业时, 发现学生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有一定侧重, 而对有些工种存在着淡漠, 便临时组织学生为这些工人的辛勤劳动贴上星星的活动, 这样不仅让学生关注到了身边的职业, 而且让学生对他们更多了一份亲近, 多了一份感恩, 多了一份尊重, 巧妙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达到了活动的良好效果。
3.活动反馈, 眼前展目标
活动的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 因此, 有活动就要有反馈, 而且教师在反馈时也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检测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比如在《动物和我们》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以及亲近动物时的美好感觉, 老师让学生上前喂小兔, 学生兴致很高, 在反馈时, 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小兔子哪儿可爱, 在喂小兔时有什么感受, 通过语言表达, 进一步强化心中的感受, 这样的反馈进一步实现了活动的目标性。
总之, 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活动活动”, 它有更重要的“使命”, 那就是为目标服务。教师要从目标出发, 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 机智巧妙地组织活动, 使活动不仅“活”起来、“动”起来, 而且能真正达到品德教育的目标。
策略二———分清对象求“实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此, 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活动, 乐于进行活动, 在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1.动静交替———活动设计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选择地设计教学活动。既要有游戏、角色表演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 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静下来的活动, 做到动静交替, 动静结合。
2.以人为本———活动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源于生活, 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也处于表面层次。教师在备课时,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有关的知识。
如前面提到的《我是中国人》这一课, 让学生填写各人种的外貌特征是个不错的活动, 但是老师提供的资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果改成各人种的图片而不是文字, 相信效果会好许多。
3.从易到难———活动设计给学生以坡度
品德课是综合性的课程, 教学目标在每节课中也是综合的。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老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总的来说, 一节课中的活动应该先易后难, 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 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
比如:在一位教师上《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介绍景点, 老师概括景点特征, 编写景点宣传快板, 学生为景点宣传编写广告词、快板等活动, 层层递进, 学生慢慢进入状态, 表现越来越好, 在编写广告词、快板等活动时感觉水到渠成, 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 而如果没有前几项活动的铺垫, 相信最后的环节就不会那么成功和出彩。
4.实实在在———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
有的老师设计了很好的活动, 却为了节约教学时间, 使活动成为走过场, 成为一种形式。活动是需要时间的, 只有时间充足, 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品德课程重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观点, 所以还是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 如果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而活动, 是没有意义的。
5.大胆放手———给学生多点展示的空间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还是课改后的课堂教学, 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老师在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一下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序, 给学生宽阔的展示空间。
比如《我的动物朋友》这一课。 (课件展示小鸟、青蛙、大象、老虎等多种动物及其叫声) 老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动物做朋友, 想一想它会和我们说什么, 小组活动3、4分钟后, 学生频频举手, 急于要表达他们的观点, 可是老师却没有请学生说而是问学生:“想不想听听老师和青蛙的对话呀?”底下的学生一声叹息, 接着大声的“想”掩盖了那一声“不合时宜的叹息”。
既然学生对和大自然说话那么有兴趣, 老师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说呢?如果担心学生说的面不够宽, 联系不到当今的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上, 老师完全可以在学生说完之后再引导, 给学生一个宽阔的展示舞台是不是更好呢?
策略三———丰富形式求“实效”
品德课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活动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实际, 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 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中就列举了诸如角色游戏、模拟表演、讲故事、访问、讨论、讲授等11种基本形式。当然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和资源、教学的对象, 所处的地理位置做出合理选择。
策略四———活动之前求“有的放矢”
为了避免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在活动之前, 教师要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碰到的困难, 然后制定活动规则, 在活动之前明确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要求要明确、具体、可操作, 不能太笼统, 也不能一次要求太多, 最好能分个一二三, 简明而又细致。另外还需要较为具体的指导, 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 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是很强, 只有要求没有指导, 可能就难以独立进行活动, 因此需要教师对于活动的具体做法进行更为明确的指导:活动分几步, 每一步要求做什么, 可以怎么做, 有什么要注意的, 都要作具体说明。有了这样的指导, 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才会少一些麻烦, 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策略五———活动之中求“有序进行”
有的时候, 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方案很好,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调控方面的问题。比如, 学生一动起来, 课堂秩序就会乱。在模拟体验活动中, 有的学生不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 自顾自活动。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时, 可能会遇到别人不配合的情况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活动效果, 甚至导致活动失败。因此, 要有效开展活动教学, 老师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在学生情绪高涨、兴奋、难以自我平息时, 老师要适可而止, 及时收拢, 以免浪费时间。如果活动有难度, 学生活动不到位, 既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 又抑制了学生的情绪, 老师应将活动放一放, 或适当降低难度, 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方法
目前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仅局限于书本,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真正的影响。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德育课应该走出课堂,延伸到广阔的教材之外,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寓学科知识于实践之中,这样对巩固课内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1.要依据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完整地把握与落实目标,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防止把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课。
2.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在确定目标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层次性。基础性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的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他们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而课堂教学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1.坚持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讲求教学的实效。
2.遵循榜样诱导、情景感染、活动体验的规律,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生成性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
3.要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嘴说、用手做、用体行,多感官地参与,让他们在生活模拟、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游戏娱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实验演示、操作实践、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中得到启迪和发展。
4.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面向全体,民主教学,善于倾听和激励,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5.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媒介,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在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程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四、联系学生生活,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儿童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创建礼仪文明校园,我们就要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礼仪常规教育制度。比如:《学生一日常规制度》《班级常规管理细则》《学生操行评分制度》《红领巾监督岗》等。
五、注意拓展教学空间
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我爱我家》时,让学生搜集家人的相片,让学生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看看家里的变化,想想是谁在辛勤的劳动,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家长是辛苦的,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努力学习。
4.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这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呢?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活动形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新课程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语和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课堂活动应有利与学生获得社会知识和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每个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要通过活动作支撑
兴趣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具有新奇感,从而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另外,一堂课并不是活动的无序结合,而应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并向拟定的学习目标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不仅要富于变化,难度适中,而且要连贯、紧凑和循序渐进。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合理分配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要考虑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要使活动便于操作,并要制定能客观评价活动效果的标准。
三、活动要尽量真实,要体现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设计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多种因素。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及其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把一堂课导好,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随时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等。这便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生品社的课程看似很简单,其实要上好这一类课,教师的准备工作是相当纷繁复杂的,我们教师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尽可能构思好每一堂课,都能给孩子们新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四、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机智地使用教学评价。
和谐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气氛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和谐的课堂肯定是愉快温馨的,我们孩子在了解生活和社会的时候就应该是带着此类的感情。当然,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非就是老师学生说说笑笑,而是老师与孩子们能够像朋友一样进一步地交流,谈论。品德课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形式不是体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而是要真正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让互动的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而不是学生在争吵声中浪费时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广告连着我和你》一课中,要求分小组来设计一个广告,老师在让孩子们分组活动的时候,必须布置好每个孩子的工作,谁来担任宣传画一块,谁来设计广告语,谁来写广告词。合理的分工之后,小组成员就有事可以做,而且会投入,当然,小组活动的时间也应该设计好,不能太短,孩子们刚进入兴奋阶段就被老师呼回去也不好。最后,对于孩子们交流的合作结果,老师也应该表扬到一个小组,不能针对个人。表扬的时候也应该给予肯定,多用鼓励性的言语。如今,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也是值得学习的核研究的一个方面。我常常在听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老师的评价没有什么差异。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很不错。”;“你真是太聪明了!”或者在孩子们的额头上贴上红五星,小红花之类的。老师有效的评价也是促进孩子学习的关键,这样熟悉的评价对于孩子们也不是新鲜的事情,时间一长,孩子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荣誉感了。机智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5.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五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品德教材枯燥、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并不是很好。本文从回归生活、角色扮演、知行合一、学生年龄特点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小学品德课程教育的实效性略作探讨。
关键词:品德;小学;生活;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道德行为习惯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品德课程内容枯燥,不够直观形象,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品德课程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品德课是所谓的“副科”,不需要花大精力去研究,对品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都是班主任兼任品德课,上课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有时甚至是直接占用品德课上所谓的“主科”。小学也很少有品德教研组,基本上没有品德方面的师资培训,导致品德学科师资力量的薄弱。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做出改变,需要对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学习。
二、教学对策
(一)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文章是这样,品德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品德课程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他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就必须立足其生活的环境,立足其生活的社会。品德课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根据教材进行简单的说教。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品德课程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学生通过乘坐飞机和火车的不同感受来说明交通带给我们的便利,他在生活中确确实实体验了交通对生活的影响。
案例1 在《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一课,课本上是从黑白电视机说起,然后过渡到彩色电视机再到高清晰度电视,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见过黑白电视机的样子,所以感受不是很深刻。我就引导学生先回忆一下自己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电视机又是什么样的,从实际生活出发,很多学生畅所欲言,从普通的彩色电视机到超薄液晶电视机,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直接照搬书本效果更好。要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教?W过程中回归生活。
(二)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品德课程内容虽然枯燥,但是也可以上得有滋有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情景剧引入品德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本当中的人物,演绎课本中的故事,体会故事当时的情景。情景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来实现品德教学的目的。如果仅靠老师单纯的说教,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深入理解课程本身所想表达的价值观。
案例2 在学习《呵护我们的身体》这一课时,学生讨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的合理性,在我的建议下,学生构思了一个小剧本,通过演出很好地诠释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不合理性。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盲人要靠触摸盲点来辨别钱币的面值,聋哑人主要靠手语与人交流,失去双臂的人要靠脚趾来书写。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我组织学生扮演一下残疾人,有的学生用一只手臂整理书包,有的学生被蒙住双眼走路,还有的学生假装自己不会说话而去用手势问路,这一系列的角色扮演,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很多同学也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残疾人。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行合一、积极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实践是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在日常的品德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活动,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案例3 在教学《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时,在学习相关社会公德的同时,我组织全班学生去学校游戏场捡垃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家就把游戏场周围死角清理得干干净净,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劳动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作为一名小主人的责任感。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四)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小学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品德课的教学。要合理运用电教平台,运用动画、音像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慢慢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面对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视游戏的作用,可以带孩子到操场做做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知识,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孩子们也乐意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快乐,他们也就在不经意间陶冶了自己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德是育人的根本,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都要在如何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功夫,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6.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1)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游戏规则、游戏要求的游戏,而不能说,我随口说出了“游戏”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做练习题目”,这能叫做游戏吗?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三、注重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可重批轻改。教师对已批改的作业应尽快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详加研读,或加以讲解,以发挥批改效果。在批改作业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要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批注,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的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新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都应表示出赞赏和鼓励。
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应注意字迹工整,认真仔细,以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对错题多的学生要进行面批。批改作业时应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对优等生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对中等生重在点化开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对差生则应关怀备至,强化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发展。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
7.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七
关键词:品德,活动,有效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活动为主线,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主动体验为特征, 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师采用。活动中, 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 品德得到了发展, 价值观得到了初步培养, 品德课堂因此展现蓬勃生机。
品德课需要活动, 更需要有效的活动。教师在关注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的同时, 更要关心他们学得是否有效, 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 是否有了正确的认知, 是否有了比较深入的感受, 是否有了良好的方法与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需要做到四个“有”。
一、心中有目标: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活动的设计依据是目标, 活动的检验标准也是目标, 活动是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因此, 活动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
1. 紧扣目标, 设计活动
活动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实现目的的方式, 因此, 教师设计活动的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 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预期目标。设计活动要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设计:为完成哪一条教学目标, 需要设计活动?
如何设计:设计怎样的活动更有效, 活动具体怎么安排?
如何评价:活动的预期效果是什么?怎样检测?
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基本能保证活动的目的性。
例如, 一位教师上《文明古国的荣辱——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 设计了“三算”活动:
一根竹简只能写15到20个字, 一卷能写一千个字, 大约有两三斤重。算一算:东方朔的信用纸来写, 需要多少纸;品德书用竹简来写, 要用多少竹简;算一算书包的书都用竹简来写, 又需要多少竹简。一般一张纸能写1000字左右, 一卷竹简也差不多能写1000字。这样设计的目的, 是让学生通过计算, 将遥远的生活与现实建立连接, 感受纸的发明很重要。一封重重的竹简信, 换成纸张, 几乎微不足道。一本薄薄的品德书, 换成竹简会有两三百斤重, 把一书包书换成竹简的话, 更会有两三千斤重。简单的计算, 算出的是竹简和纸之间的明显差异, 算出的是纸带给人们的便捷。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纸来谈感受, 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本课的内容了。
2. 围绕目标, 组织活动
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决定着教案只是预案而已。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引导学生更好地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活动中, 教师应做到旁观者清, 时刻牢记目标, 保证活动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偏离了主题,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受束缚了, 教师要善于启发;课堂生成了新的教育契机, 教师应顺势而导。总之, 教师依据目标有效组织活动, 才能保证活动效果。
例如, 在执教二年级《你真棒》一课时, 笔者根据“发现、欣赏同学的优点”这一目标, 组织猜一猜活动。但是有的学生一开始并未围绕某个学生的优点评说, 而是说了诸如外貌等特点, 这就偏离了“欣赏优点”的轨道, 这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 告诉学生要说优点, 这样及时点拨就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3. 依据目标, 评价活动
评价是保证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完整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不仅可以反馈学生活动的效果, 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体验。我们要紧紧围绕目标来评价活动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达标的程度如何, 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 在执教《我就是我》一课时, 根据“初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培养自信、开朗的性格”这一目标, 笔者安排了“亮出个性展自信”活动。学生展示本领时, 笔者以鼓励为主, 以发现优点为主,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 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听了夸奖以后的感受, 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使他们树立自信。
总之, 活动不仅仅是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 更要为实现目标服务。我们要紧扣目标,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巧妙地组织活动, 准确地评价活动, 使活动真正为达成品德目标服务。
二、组织有方法:提高活动教学有序性
1. 活动之前明要求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开展活动之前, 教师要跟学生讲明规则要求, 这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设计好活动计划, 制定细致规则, 并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困难。例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你真棒》一课时, 设计了“做一张贺卡送给同学”的活动, 送贺卡环节是最容易失控的地方, 这位教师这样要求:拿上贺卡, 轻轻走到这位同学身边, 将贺卡送给她, 说一句夸奖的话;收到贺卡的同学说一句感谢的话;两位同学轻轻拥抱一下;完成后, 轻轻回到自己的座位, 比一比, 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好, 老师也送他一张小贺卡。
因为事先教师有明确的说明, 有具体的要求, 还有“小贺卡”做鼓励, 所以各个环节有序进行, 没有出现差错。
2. 活动之中细指导
活动之前明确要求, 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正确操作。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强, 若教师只有要求没有指导, 他们还是难以独立进行活动。因此, 在具体活动时, 教师要进行巡视, 仔细观察, 深入到学生中, 看看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例如, 执教《我国的行政区》一课, 笔者安排了“拼图”比赛, 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地图的特点及每个行政区的大致形状。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发现学生的差异比较明显, 有些学生很有方法, 一下子就能拼, 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 笔者请能干的同学说说拼图窍门, 先拼什么, 后拼什么, 碰到困难有何好办法?这样一启发, 不会的同学就知道了方法, 活动就能顺利进行了。
3. 偏离之时巧引导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 活动中学生出现差错是难免的。教师要及时关注活动进展, 发现错误倾向马上进行点拨引导, 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例如, 《国庆节》一课, 笔者让学生设计国庆联欢会的活动, 有学生说开展“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显然这些提议显然不符合“国庆”主题。于是笔者幽默地反问学生:“这样的活动的确好玩, 你们是不是想借着祖国妈妈的生日过儿童节呀?”学生立刻意识到应该围绕“国庆节”主题设计活动。
三、内容有真情:提高活动教学真实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因此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从学生视角思考, 与学生生活沟通, 唤醒学生的认知, 增加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获得成长。
1. 链接真实生活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笔者努力选取生活中的鲜活内容作为活动元素, 将现实生活经验与活动内容相对接, 让学生在这样的真实链接中丰富道德情感, 获得生活经验。
例如, 上《国庆节》一课, 笔者安排了三个联系生活的活动:一是采访爷爷奶奶, 回忆中国没有解放时的生活情况;二是采访爸爸妈妈, 谈谈最近三十年祖国的变化;三是用心观察, 身边有哪些庆祝国庆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采访和观察, 就能从身边亲人的口中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 从身边的细节中感受全国人民对国庆节的庆祝。然后, 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有的学生唱祝福祖国的歌, 有的学生朗诵祝福祖国的诗, 有的学生画祝福祖国的画……这样的设计, 让看似高远的“祖国”变得亲切, 让看似高调的“爱祖国”变得可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 引发他们的体验。
2. 营造真实情境
由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局限,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与生活链接。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等方式营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仿真”活动中进行学习, 获得发展。
例如, 教学《我们的社区》一课, 通过情景表演, 让学生体验社区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热心服务的角色, 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 笔者在教室模拟了人行横道和红绿灯场景, 让学生“真实”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 再现生活中的行为片断, 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 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 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 能使他们得出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当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拓展教学时空。
3. 尊重真实体验
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体验产生理解, 体验产生情感, 因此, 品德课应尊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真切感受, 让他们的内心体验形成认识, 进而转化成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 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特征, 并且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
例如, 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 学生在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后, 会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 有学生说不愿当清洁工、交警。笔者认同他们的感受, 并设计了“假如没有他们……”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清洁工会怎样?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明白了每个职业都是社会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每一种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
四、形式有新意:提高活动教学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 新鲜有趣的活动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 从而提高活动实效。因此,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 选择、改编、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用有情有趣的活动串起学生喜爱的品德课。
1. 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情感在扮演角色中进行运用, 依照所扮演的角色或模仿他人的角色行事。最后通过“角色扮演”,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认识外显出来。抽象的道德认识需要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 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 角色扮演活动就是在虚拟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2. 情感体验活动
没有体验, 就无法引发相应的情感。小学生生活经历简单, 情感世界单一, 为了教学需要,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提供一定的方式, 如参与活动、欣赏图片、赏析音乐、观看影片、触摸实物等, 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此类活动的共性在于能创设一种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生活, 获得相似体验, 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3. 游戏竞赛活动
游戏竞赛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乐意参与的活动。小学生活泼爱动, 好胜心强, 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他们设计相应的游戏和竞赛, 既满足他们爱动好胜的天性, 又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道德认知, 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 逐步做到知行统一。
4. 表演展示活动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 表演欲望强,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表演展示类活动, 如展示收集资料, 展示自编小报, 讲故事, 做介绍, 编小品等。这类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能较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能力。
5. 动手操作活动
听过不如说过, 说过不如做过。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 安排适宜的动手操作活动, 如制作贺卡、设计温馨提示、画画图画、做做节庆小吃、与动物亲密接触等。这样的活动形式丰富, 趣味性强, 便于操作,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当然, 活动形式还有很多, 我们教师要不断创新, 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充分发挥活动的综合效益, 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受到启发和感染, 于无声处得到品德的提升。
8.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也积极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从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上看,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要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为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创造条件。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今,小学品德教学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设计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致使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对此,解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对小学生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之前,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加深印象,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学目的。
2.深化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容量较大,这也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深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到全面地掌握,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实际生活,这也是教学活动具有实际价值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谨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可开展课内补充教学,以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
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多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堂较为沉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无明显提升。新课改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以强化教学的实效性。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之后,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教师要予以正确看待,通过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大众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评教”和“评学”。“评教”针对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学”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对教师的工作情况加以全面掌握,采取激励方法,让教师能够端正教学态度,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评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业完成情况加以评价,并且结合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品格的形成,同时对学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需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03):93.
[2]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8(02):130-131.
9.如何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篇九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学生怕写作文,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也为作文教学煞费苦心。先揭示习作内容及要求,再指导写法,学生写作,最后教师批改并评讲,这是一直延续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僵化学生思维,学生要么思路打不开无从下笔,要么所写大同小异,毫无创造性。同时这也花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作文难、难作文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习作教学的传统模式
每次习作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首先提前布置学生提前完成本次训练的初稿,不做任何指导,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收上初稿,评好等第,虽不为学生写评语,老师要做好详细记载:谁用词造句好,谁选材好,存在哪些共性问题,突出表扬哪些学生……把初稿分类放齐,以便评议时抽拿。在作文指导课上,由于心中有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加上学生的实例,做到指导不空洞,再适时对学生闪光点大加赞赏,使学生思路打开了,学习
热情得到了激发,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指导过后学生针对指导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再次完成复稿。初稿质量好的,只需稍作修改。教师批改好誊写的作文后,根据需要二次交流,重点突出存在问题和复稿中有进步的学生,一般花时不多。导前初写——导时评议——导后再作,这种流程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的初稿,尽管优劣参差,但自由发挥,老师看到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文稿,惊喜地阅读着这些风格迥异的文稿:活泼风趣型、干净利落型、自然清新型、沉稳朴实型…… 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写作。
二、习作训练的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禁锢,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
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
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五、引导习作的积累与拓展
写作是一个积累且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积存作文素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结合每次的作文训练内容,将一些拓展活动列入到教学中。如描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练习,就可事先让学生观察春景,收集阅读描写春景的作文,摘录自己喜欢 的,关于春天景物的词句,有了这些体验、积累,学生进行运用,就会将秋景描绘得更准确、具体。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自己用心钻研,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作者:郭丽苗 发表时间:2010-7-19 7:12:27 来源:南靖靖城中心小学 访问次数:2425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写作兴趣
“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治愈恐惧的一剂良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克服作文“恐惧症”。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容易完成作文。其中,生动幽默的导言或猜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又热又渴。可是行李里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分呢?唐僧提议谁把苹果的特点说得详细具体,这苹果就归谁。(出示一个苹果)问:“同学们你们想吃这个苹果吗?”这样,学生就会置自己于这个特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很自然得到激发。其次在作文命题上,除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启发性外,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规律。如写同一假日等街景,可分别出《欢乐的人们》、《美丽的街灯》等小题目,让学生克服“无从写起”的困难。
2、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讲评课力求生动、新奇、多样,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好在哪里,错在哪里。一是生动。坚持让学生从范例中体会写作规律。对学生习作中那些夸大其词的描写、啼笑皆非的想象、张冠李戴的用词等比较普遍典型的错误,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二是新奇。注意选择那些充满情趣、富有特色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文章或习作,力求激发学生的悟性,从中得到启迪。我曾给学生读过一篇《读者》文摘上登载的《我的妈妈》,这篇短文一改只写妈妈“好”的老套子,写了妈妈生活中的一些“缺点”。文章出自孩子的眼光,写得十分诙谐有趣。这篇范文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材一定要新颖,要写得生动,有特点。三是多样。讲评形式多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单调重复产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注重综合讲评、重点讲评、个别讲评的差异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评,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弱点和兴奋点。
3、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一要建立良好的师声关系。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既让学生练习写作又拉近师生距离。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作文审题训练时,有时可以把命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则把审题的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
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然后拟一命题让学生当堂练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论。三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鼓励、指导和修正的作用。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四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讲评并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展现的机会,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作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1、讲读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10.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方面入手,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教师:学习?摇思考
小语教学二十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的认识从浑沌走向清晰,从表象深入内核,经历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终于有了“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清丽景象。广大教师在这场宏大的课改浪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苦跋涉、勇于探索,小语教学才焕发出勃勃生机,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才有了可能。教师的成长催生着小语课堂的成熟与理智。教师成长的难点又在于观念的转变以及加强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能力。做一个会学习、善思考的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时代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各种思潮碰撞激烈,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变革置身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从事教育的广大教师就应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在纷纷扰扰的表象中去探寻教育教学的本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构建有效的小语课堂教学。
二、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学习、思考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才会由眼入脑,由脑入心,扎根教师的心底;新课程理念才会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才会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本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教师才会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太阳”,积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才会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教材的解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挖掘、思考;才会有小语教学从追求形式到本质的回归。
三、教师的自身成长需要学习、思考
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从广大普通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习、思考能缩短一个人成长的周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23岁就获得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就是例证。我们广大教师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一番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会读人、读书、思考,成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扎实的教学技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才会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才会多一些教育的闲适,少一些忙碌;多一些思索,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享受,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爱心、责任,少一些冷漠、放任。
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学习、思考,我们有效的小语课堂才会变为可能。
学生:儿童?摇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儿童文化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上,既要注意学生的当下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一心想着儿童,构建儿童语文课堂:①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满足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②让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③让课堂成为与儿童分享自由与成长的快乐时空。教师要“据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读懂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注每个学生,察言观色,与学生心心相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犯错的地方”,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把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促进学生课堂动态生成,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课堂的精彩在学生,我们要把课堂的亮点留给学生,帮助他们生发和习得,从而不断成长。
只有正确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语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教材:文本?摇解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充分钻研教材,独特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精心预设,花大功夫备课的。
教法:有效?摇舒服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纵观名师的课堂,以下作法值得借鉴:
1.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简简单单教语文。读学生该读的,写学生该写的,练学生该练的,想学生该想的。课堂教学不是太满,有留白,虚实结合,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2.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扎扎实实抓训练。要一改课程改革初期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像;摒弃了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的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强化训练。
3.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民主和谐有交流。教师宽容有度,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敢哭敢笑,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因势利导,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动静结合,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具有了交互性,互动性,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只要我们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正确定位,就有望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一
一、让科学课动起来
这个“动”字,在这里指的是生动。我们所使用的科学教材,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有利于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有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原则,精选科学知识和技能,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显示内容,以及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理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堂,使学生能够迅速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旅游的同学请举手。哦,有这么多同学呀。老师也很喜欢旅游,2007年我去了美丽的汶川,还拍了好多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美丽的汶川图片)怎么样?同学们,这里的风景美不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真是美不胜收,宛若人间仙境,这么美的地方我真想再去看一看。于是,2008年我又故地重游,也拍了一些照片(课件展示地震后的汶川图片),看着这些照片,你们什么心情?(学生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你们知道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地震。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地震。地震是目前人类社会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那么,关于“地震”,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学生纷纷回答……
前后两组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了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心灵上的震撼,促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从而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让科学课活起来
这个“活”字,指的就是探究活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观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操作和观察可以获得丰富的客观现象,为进一步探究科学的结论奠定基础。提出问题是科学认识的第一个环节,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假设,进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电铃响叮当》一课,在学生研究电磁铁的磁力这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我设计了一场比赛:让学生在制作电磁铁的基础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电磁铁吸起小铁钉的个数最多,引导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进而启发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先提示学生从电磁铁的结构入手,推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多数学生都能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可能电流越大,磁力越大;也可能电流越大,磁力越小;可能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力越大;也可能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力越小。然后,我再鼓励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采取对比实验,并根据实验方法预测实验结果。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评价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再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最后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磁力更强的电磁铁,比一比谁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个数最多,并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又掀起了学生思维的新浪潮,使他们从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探究过程集动脑、动口、动手于一体,体现了“玩中学”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让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去充分地体验科学的认识经历,在体验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让科学课美起来
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最直接、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口头评价,而这种评价的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励的,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与赞美。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想法及研究结果进行大胆评价,在评价中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胆想象。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精彩个性与潜能,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非凡创造力及优秀的学习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再加上有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每个环节中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12.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二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要求。利用新的教学思想, 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也面对着极大 的教育教学挑战。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当代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攻关重点,现分析如下。
1. 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堂和生活的 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堂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会小学生处理生活问题最恰当的方法,比如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等。但是,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堂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师倾向于利用现代的教学内容指 示学生未来的生活,对未来进行憧憬, 而不是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所以,有一些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在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导之下,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而课下则会恢复“小恶魔”的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缩短两者的距离, 用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当下的生活。只有这样,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率才得以真正的提高,学生行为才得以真正的改变。
2. 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堂和游戏的 联系
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加强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活动当中来。课堂效率的提出也得益于游戏与课本知识的结合与使用。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师可以满足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要求,使其明确教学目标, 更好地促进课堂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这一课,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领悟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管教行为,学会报答父母。教师就可以从小学生的游戏兴趣点出发,以角色扮演,也就是小学生经常会玩的“过家家”的游戏入手,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教育孩子的辛苦。在游戏过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明确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目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游戏进行反思,体会品德与社会课堂为其带来的正确引导,规范日常行为, 以便更好地学习、回报父母。
3. 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堂和个性的 联系
学生的个性决定他们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要求与期待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综合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需求,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 为学生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教学。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更愿意接受直观的事物,深层次的品德与社会精神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其运用。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综合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设置。比如在讲解《让校园更美好》的时候,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又喜欢安静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陈述式的教学方法,对让校园变得更美好的方法进行讲解。“爱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尊敬师长,热情待人, 等等,都是我们为校园增彩的行为”, 这样的陈述更利于一些学生接受。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重要举措, 对于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1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三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中心小学 陆彩芬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当今的农村教学中,发现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有些老师片面的把甜言当作鼓励,把蜜语当作呵护,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了实效性,学生或变得麻木,或变得贪婪,种种负面效应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最有效的评价呢?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的爱上数学。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如: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班里的新人新事,对这些人事说说自己的感想或者想对她说什么话,再者让学生相互间用一句话赞美或鼓励他人。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信任、宽容。也可以让学生提问题、相互间解决问题。我们不少教师则把学生在听课中插话提问题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的行为视为“出风头”、“耍小聪明”、“目无师长”、“扰乱课堂秩序”而恼怒之、羞辱之、讽刺之。其实,这表明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这是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是认知共鸣的交响,是心灵撞击的火花,是大智大勇的表现。教师应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契机,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用有安全感才得以自由的发挥。
二、评价主体从双边到多边的转变。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动他评,让学生有评价的意识。比如:学生在做错题目后我们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以设问的形式给出评价,将错误当成是正确的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发使其“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当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则更有兴趣去探究错误的原因,才会深入的展开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才会恍然大悟,此过程真是学生体悟新知识形成过程,才会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也有助于知识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时探究中迸发的思维火花会不停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给学生巨大的乐趣。
三、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
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时,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评价的形式不要局限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式,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等。这些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以达到评价的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好、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回答问题比较好时,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等语言,我们可以给于一个伸出大拇指的手势,或者以肯定的表情来鼓励他。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又如: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评价方式丰富多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形象、生动的评价鼓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的、思考、回答、活动、操作、课堂作业作业等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以及时、中肯的评价,使其在自己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增加学习的兴趣。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摘苹果”的方式进行口算练习,当学生答对了所摘“苹果”上的题目时,就将“苹果”奖励给了他,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
14.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十四
学科:语文 教师:陈兰花
在教学一线工作已十几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尽管相当一部分老师特别尽职,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特别认真,可就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广大一
线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在我看来,就语文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正当的方式和手段,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下面就依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他只是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学生不喜欢才怪!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0分钟,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是很困难的,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列宁也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追求。‛因此,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而良好的情境才能激发人的情感。
在课之始创设情趣氛围,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因。在新课教学之前,要重视新课导入语的设计,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特定的情境。如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课前可展示深圳特区如今的繁荣景象的画面,并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如‚同学们,这里是现在的深圳特区,瞧,座座高楼大厦琳琅满目,人们穿着高雅华丽;工作之余,各种悠闲方式应有尽有,幸福满足写在人们的脸上。你们想去那儿看看吗?可是你们道吗?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村庄,那里又是怎样的呢?是什么原因让深圳变化如此之快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精心设计的导语,便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探求新知成为动因,良好的开端已成功了一半。
在课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中,教师除了使用激情的语言外,应积极采用电教、插图、简笔画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太阳》《沙漠之舟》《手上的皮肤》等这些较为枯燥的说明文时,可用简笔画适时画出太阳、骆驼、手形的样子。这样便会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关知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课后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未知。下课前,如能留下故事的悬念,设计让人寻味的问题,定能激起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年人况且常会被‚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提法所吸引,更何妨好奇心极强的少年儿童,不‚打破沙锅问到底‛才怪呢?如一位老师在教《美猴王》时,曾设计这样的结束语:‚学习了课文,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游记》这部书中,吴承恩又刻画了孙悟空的什么形象呢?请大家课后读一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学习了《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同学们了解了孙晋芳,为了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女排,了解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我这样设计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孙晋芳,郎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的中国女排姑娘吧,请大家阅读鲁光的《中国姑娘》。这样,教师就达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课外书的目的。
三、加强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既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谈谈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如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我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教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包括画画、写写、批批改改。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四、运用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有经验的的老师往往十分善于运用评价的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通过评价,学生得到了肯定与鼓励,增强了学习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当某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用皱眉、沉默、凝视等以提示;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要吝啬这小小的举动,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姓名:陈兰花
单位:兰州市西固区新滩小学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09-22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09-06
如何提高七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09-24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10-30
如何学习成绩才能有效提高07-07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祝义敏08-22